新移民小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以严歌苓、高行健和虹影为例,对新移民小说展开论述。论文先概述了华人海外移民和移民文学的简单历史,继而简述了新移民文学的源起与创作概况,在对严歌苓、高行健和虹影这三个新移民作家的主要小说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之后,再将新移民小说作家作品与早期移民小说作家作品、中国本土同期小说作家作品加以比较,探索新移民小说所显现出的文学特质、取得的文学成就与其应享有的文学史地位。
     本文认为新移民小说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许多作品与早期移民小说、中国本土同期小说相比丝毫也不逊色,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二者所取得的成就,值得学界好好重视并认真研究。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n the fictions written by the new Chinese emigrants in the world. At first, it gives an outline abou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overseas migration and literature, draws a time line from the genesis of new Chinese emigrant literature to present, and summarizes the new Chinese emigrant writers' writings. Then, the dissertation gives three examples: Yan Geling, Gao Xingjian and Hong Ying, and analyses their important works. After that, it compares the works of the three writers with old Chinese emigrant literature and the works of Chinese native writers in Mainland, China,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Chinese emigrant fictions, their literature achievements and the position in literature history.
     So far the new Chinese emigrant fictions have great harvest, a lot of works are as good as the ones written old Chinese emigrant literature and the works by Chinese native writers in Mainland, China. They are worthy of academic attention and serious research.
引文
[1]陈贤茂主编:《海外华文文学史》第四卷,厦门:鹭江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页638-639
    [2]陈贤茂主编:《海外华文文学史》第四卷,厦门:鹭江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页638,脚注
    [3]赵毅衡:《新海外文学》,《羊城晚报》,1998年11月20日“花地”版。
    [4]见赵毅衡:《高行健与中国实验戏剧》,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初版,2001年。
    [5]赵毅衡:《新海外文学》,《羊城晚报》,1998年11月20日,“花地”版。
    [6]可参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的《圣经百科全书》。
    [7]童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系教授,也是湖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潇湘学者”讲座教授。
    [8]童明:《飞散》(The Terminology of Literary Criticism:Diaspora),《外国文学》,2004年06期。
    [9]参见阮炜:《中外文明十五论》(21世纪课程规划教材)之十二--《在“散居”中繁荣昌盛的犹太文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这方面的资料可参见Wang Gungwu,China and the Chinese Overseas(Time Academic Press,1991)。Wang Ling-chi and Wang Gungwu eds.。The Chinese Diaspora(2 volumes,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2003),以及阿里夫·德里克,《跨国资本时代的后殖民批评》(王宁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的有关论文。
    [11]该套从书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12]赵毅衡:《星序边缘》,见虹影著《那年纽约咖啡红》,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页001。该文又以《“流散文学”的兴起和现状》为名发表在《南方都市报》上。
    [13]参见《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14]参见《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六期。
    [15]参见《东方从刊》,2006年第2期。
    [16]钱超英:《流散文学:本土与海外》,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17]该文是钱超英《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一书的代前言,此文原载于《社会科学家》杂志1999年第一期,也曾以《灰色地带的冒险旅行》为 题刊载于墨尔本的《原乡》杂志第4期,1998年8月,页122-128。
    [18]钱超英编:《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页2。
    [19]钱超英编:《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页256。
    [20]欧阳昱:《文学死亡了吗?--澳大利亚华文文学创作面临的困境和出路》,见钱超英编《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页27。
    [21]以上资料主要依据钱超英编《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页225。
    [22]《北美华文创作的历史与现状》:由顾盛皓、钱建军主编,该书以历史性的眼光对北美文坛进行梳理,突出地域性考察,注意到了新涌现的年轻作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23]饶芃子:《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24]该论文发表于《亚英时报》文心社专栏,2004年3月26日。
    [25]该论文写于2006年12月19日发表于《香港作家》2006年12月。
    [26]该论文发表于《香港文学》1994年第2期。
    [27]饶芃子:《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
    [28]该论文英文翻译为A Through breaking of New Immigrent Litereture-On Canadian Chinese novellst Zhangling's Writings,发表于《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9]饶芃子、蒲若茜:《从“本土”到“离散”:近三十年华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评述》,《暨南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
    [30]蒲若茜:《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野》,《江汉论坛》,2006年第3期。
    [31]该论文发表于《华文文学》2007年第5期。
    [32]关于新移民及新移民文学的概念,本论文后面的相关章节中会有专门界定,这里暂不解释。
    [33]该书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北京,1998年8月第1版。
    [34]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35]即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ies of Chinese Oversees,缩写为ISSCO.
    [36]该书全名《问谱系:中美文化视野下的美华文学研究》,编者是复旦大学的教授林涧,2006年12月 由上海译文--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用中英双语出版。
    [37]见江少川朱文斌:《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文学史系列教材华大博雅高校教材)之“第五章:新移民华文作家群”,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38]见《海那边》得奖感言,严歌苓著《扶桑》代序《主流与边缘》,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页4。
    [39]该丛书包括《衔木的燕子---新移民作家精品集》,《文心隽永----文心社作品集》,《硅谷浮生--美华文协作品集》,《旋转的硬币--加中笔会作品集》,《生活絮语--海外女作家协会作品集》,《枫姿绰约--加华作协作品集》,《心泪无痕--火凤凰文协作品集》,共七本书,由少君、段英策划,少君任主编,成都时代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
    [40]钱超英编:《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页431。
    [1]转引自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义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页30。
    [2]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页156。
    [3]王赓武:《移民与兴起的中国》,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2005年11月初版,页19。
    [4]《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第1版,1996年7月修订第3版,页1484。
    [5]葛剑雄:《中国移民史》,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6月初版,页10。
    [6]范玉春:《移民与中国文化》,杵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页10。
    [7]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Third Edition,Copyright(?) 1996,1992 b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page 602.
    [8]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Third Edition,Copyright(?) 1996,1992 b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page 1143.
    [9]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Third Edition,Copyright(?) 1996,1992 b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page 602.
    [10]范玉春:《移民与中国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页10。
    [11]以上资料主要依据范玉春《移民与中国文化》一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2]“契约工”:早期中国人移民海外的主要形式之一,指莆力贸易,或曰“猪仔”,属被动移民。
    [13]“赊单工”:早期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另一种主要形式,指自愿白费的“自由移民”,属主动移民。
    [14]以上资料主要依据范玉春《移民与中国文化》一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5]香港电台编著:《百年留学》,香港:中华书局(香港),2007年7月,初版,封底页。
    [16]严歌苓:《扶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页137。
    [17]王赓武:《中国与海外华人》,香港:香港商务印书馆,1991年。
    [18](美)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引言》,徐颖果主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页13。注释15。
    [19]赵淑敏:《从原乡到新乡--以历史的第三只眼看移民文学》,《侨报副刊》,2005年11月17日。
    [20]这首长诗可在复旦图书馆的《续修四库全书》中找到,已由盖建平重新注释为白话文。
    [21]以上资料主要依据美籍华人学者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一书,徐颖果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22]溯石生:《苦生活》,上海:上海集成图书公司出版,1905年。
    [23]转引自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页9。
    [24]林涧主编:《华人的美国梦--美国华文文学选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页2。
    [25]美华文学的源头也许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赴美任教的戈鲲化(1838-1882,1879年赴哈佛教授中文),他的《赠哈佛特书院罗马文掌教刘恩》(1881)和《赠耶而书院华文掌教前驻中国使臣卫廉士》(1881)很可能是在美国最早出现的华文创作。到了20世纪上半叶,旧金山海湾的天使岛上,20万华人移民被拘禁在这里,他们和居住的木屋板墙上,书写了大量诗词,这些诗词经过发掘、整理,于20世纪80年代结集出版--这些创作构成了美华文学的早期形态。
    戈鲲化,字砚昀,一字彦员,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卒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享年44岁。祖籍安徽休宁,寄籍浙江宁波。1879年,戈鲲化受聘到美国哈佛大学任教,这是中国第一次向西方世界的大学派出教师,去教授中国文化,也是一件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乃至整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他是登上哈佛讲台的中国第一人,是中美文化交流的先驱.是中国文化输出的先行者。120多年前,他不远万里来到美国,创立哈佛大学的中文教育,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还出版有《人寿堂诗钞》和《人寿集》著作两部,在当时中国文化圈中颇有名气。在哈佛,他专门编纂了中文教材《华质英文》,这本教材被哈佛大学称作“有史以来最早的一本中国人用中英文对照编写的介绍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诗词的教材”。戈鲲化与哈佛大学的赴美执教合同书足1879年5月26日在上海签订的,哈佛大学方签字的是校长委托的代表人鼐德,该合同书规定戈鲲化在美执教的时间为3年,即1879年9月1日至1882年8月31日。他所创造出的三个“第一”的纪录,水远留在中美文化交流史册上,即:登上哈佛讲台的中国第一人,奠基燕京图书馆的第一批图书和编撰出第一部由中国人为西方人写的中国文化教材。
    [26]在历史上,德龄并非真正公主。她1886年出生,后随着被清政府任命为驻法使臣的父亲裕庚度过了6年的海外时光。1903年春,17岁的德龄随父回到北京,和妹妹容龄赢得了慈禧的青睐.姐妹俩一并留在 慈禧身边,成为紫禁城八女官之中的重要人物。1915年,德龄随丈夫--美国驻沪领事馆副领事怀特赴美,开始用英文创作,署名“德龄公主”。其第一部回忆录《清宫二年记》即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
    [27]参见(美)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中译本),徐颖果主译,(美)尹晓煌校订,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页182。
    [28]舒乙,1935年生于青岛,北京人,满族,著名义学家舒庆春(老舍)之子。1954年9月留学苏联,在列宁格勒基洛夫林业技术大学攻读林产化学工艺木材水解专业,5年后以全优成绩毕业。回国后从事科研工作,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老舍散记》(合作)、 《父亲最后的两天》、 《老舍的爱好和关坎》、 《我的风筝》、 《我爱北京》、 《梦和泪》、 《小绿棍》、 《现代文坛瑰宝》、 《我的思念》,长篇传记文学《老舍》等。
    [29]参见葛桂录:《中英文学关系编年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9月第1版,页262-263。
    [30]赵然:《程抱一:东西方文化间的“摆渡人”》,《21世纪》,2003年第9期。
    [31]陈若曦有一部小说名为《突围》,台北:联合报社,1983年4月,初版。
    [32]参见(美)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中译本),徐颖果主译,(美)尹晓煌校订,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页182。
    [33]程抱一在文学创作上成名主要是在二十世纪末。
    [34]主要依据美国华裔学者尹晓煌著《美国华裔文学史》,徐颖果主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35]见《华文文学》,2000年4期,页44。
    [36]该文是两位作者在2000年11月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1]见《世界华文文学》,1999年第6期。
    [2]陈瑞琳:《原地打转的陀螺--论北美华文文学研究的误区》,转引自叶枝梅主编《海外华人女作家评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页297
    [3]薛海翔:《饱暖之后的思考--看《海外知性女作家小说丛书》》,见《文学报》,2004年9月30日
    [4]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页141。
    [5]转引自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页37。
    [6]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页167。
    [7]转引自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页32。
    [8]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页156。
    [9]Kingston,Maxine Hong.The Woman Warrior:Memoirs of Girlhood among Ghosts.New York:Knopf.1980.P63.转引自李贵苍:《文化的重量:解读当代华裔美国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页二一九。
    [10]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页18。
    [11]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页19。
    [12]李贵苍:《文化的重量:解读当代华裔美国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页二六六。
    [13]以上资料根据陈瑞琳著《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页4中的有关资料整理。
    [14]除哈金外,汤亭亭、谭恩美、赵健秀、黄哲伦等人是华裔,不是新移民,他们的作品不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只是根据需要而略加提及。
    [15]马森:《海外华文文学与移民华文文学》,在加拿大温哥乍“第七届华人文学研讨会”上的演讲。
    [16]以上资料根据钱超英编《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页4中的有关资料整理。
    [17]在移民作家中,陈若曦的情况比较复杂。她本名陈秀美,台湾台北县人。就学台大外文系时,参与创办《现代文学》,写作短篇小说。1962年,出版英文小说集《招魂》,同年负笈美国,是当时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之一。当时美国青年中涌现一股“中国热”。她出身于社会底层,又受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丈夫所影响。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浓厚兴趣,无限向往社会主义中国。1966年,她与丈夫绕道欧洲回到中国大陆,在南京华东水利学院任职五年。时值“文化大革命”,耳闻目睹社会惨象和亲历动荡不安生活,政治上又受极“左”路线的歧视,她的“乌托邦”追求彻底落空了。1973年冬,不得不全家移居香港,开始写作《尹县长》等一系列反映“文革”伤痕的长短篇小说。1974年,移民加拿大。1979年,应加州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之聘,迁居美国,因此她又可归入新移民行列。1995年,独自回到台湾定居,后与丈夫离婚。20世纪70年代以后,陈若曦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影响广泛的短篇小说集《尹县长》于1976年问世,是伤痕文学的最早作品,比刘心武的《班主人》还早三年问世。接着小说集《老人》(1978)、《城里城外》(1981)、《贵州女人》(1983)和长篇小说《归》(1978)、《突围》(1983)、《远见》(1984)、《二胡》(1985)、《纸婚》(1986)陆续出版,还有散文集《文革杂忆》(1979)、《生活随笔》(1981)、《草原行》(1988)、《西藏行》(1989)、《柏克莱传真》(1993)、《柏克莱邮简》(1993)、《域外传真》(1996)、《我们那一代台大人》(1996)、《慈济人间味》(1996)、《归去来》(1998)、《打造桃花源》(1999)等众多作品相继问世。由此可见,她的创作从未间断过,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新移民创作尚处于早期阶段,作家作品还不是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她的系列作品就显得尤为珍贵。
    [18]《尹县长》发表于1974年11月《明报副刊》第107期,这是陈若曦停笔十二年后的第一次创作。
    [19]《归》于1977年开始在台湾《联合报》副刊和香港《明报月刊》连载,历时一年半。1978年由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和香港明报出版社同时出版。它是陈若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伤痕文学”第一部长篇,比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问世早三年。
    [20]胡平,张胜友:《世界大串连--中国出国潮纪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21]阿苍:《远行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
    [22]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 版,页10。
    [23]有关这些作品的相关出版信息,请参见本论文的附录部分:“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24]叶枝梅主编:《海外华人女作家评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页285。
    [25]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是台湾旅美女作家李黎在一次演讲中对移民生态发生变化的精彩概括,转引自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页8。
    [26]北美国家还应该包括墨西哥,但该国华人移民相对较少,文学创作尚朱见其有出色的作家及作品出现。
    [27]融融,陈瑞琳主编:《一代飞鸿--北美中国大陆新移民作家小说精选点评》,美国:轻舟出版社(Green Light Press),2005年9月第1版
    [28]贝佳:《理论动态》,《南方文坛》,2005年第01期。
    [29]参见《早期移民澳洲英国人多数不是被流放囚犯》,《联合早报》,2008年6月5日,第22版。
    [30]钱超英编:《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页4。
    [31]参见《旅日华人女作家获日本最高文学奖》,《联合早报》,2008年7月17日,第23版。
    [32]参见《华人女作家杨逸拿下芥川奖》,《新京报》,2008年7月17日。
    [33]《今天》文学杂志于1990年在挪威奥斯陆复刊,当时由北岛、万之主持。该杂志和1993年在美国波士顿创刊的《倾向》文学人文杂志(由贝岭、石涛、孟浪、陈东东等分别在美国、中国二地共同主持创立)一起,先后聚集了相当数量散居海外的流亡作家、知识分子,也继续保持了地下文学的传统,发表众多中国国内从事自由写作的地下作家的创作。迄今为止,《今天》在海外已出版了超过四十期,《倾向》则出版了近二十期。文学观察家一般认为,《今天》文学杂志基本上固守“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文学期刊的旧有模式,呈现着平面化、线性式的出版物型态,有着“流亡文学刊物”称号,也有人将这批作家创作的作品称为“流亡文学”。
    [34]参见叶枝梅主编:《海外华人女作家评述》(美国卷·第一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页135。
    [35]虹影:《鹤止步》,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1月,初版,封底
    [36]鲁鸣:《背道而驰·前言》,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页2
    [37]鲁鸣:《背道而驰》,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封二
    [38]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
    [39]高行健:《没有主义》,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
    [40]高行健:《另一种美学》,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1月初版
    [1]舒晋瑜:《移居海外的中国女作家》,《文化报》,2002年12月13日。
    [2]《严歌苓:从舞蹈演员到作家》,《桂苑信息》,2003年第2期,2003年3月20日(总第一百零二期)。
    [3]《严歌苓:从舞蹈演员到作家》,《桂苑信息》,2003年第2期,2003年3月20日(总第一百零二期)。
    [4]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页34。
    [5]虹影:《那年纽约咖啡红》,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封底页。
    [6]赵乐甡 车臣安 王林主编:《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页435。
    [7]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页32。
    [8]《专访旅美作家严歌苓:当兵去汶川 那时的山路特别陡》,《长江商报》,2008年5月23日。
    [9](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la Marquez):《百年孤独》(Cien Anos De Soledad/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黄锦炎、沈国正、陈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6月第一版,页1。
    [10]严歌苓:《雌性的草地·从雌性出发(代自序)》,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页4。
    [11]严歌苓:《雌性的草地》,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页184。
    [12]严歌苓:《雌性的草地·从雌性出发(代自序)》,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页5。
    [13]严歌苓:《雌性的草地》,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页407。
    [14]严歌苓:《雌性的草地·从雌性出发(代自序)》,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页5。
    [15]本文所有与扶桑有关的引文均出自严歌苓《扶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16]本文所有与葡萄有关的引文均出自严歌苓《第九个寡妇》,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17]陈思和:《第九个寡妇·跋语》,作家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页305。
    [18]参见顾城 高利克:《“浮士德”·“红楼梦”·女儿性》,《上海文学》,1993年01期。
    [19]《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页1212。
    [1]见赵毅衡:《高行健与中国实验戏剧》,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初版,2001年。
    [2]高行健:《灵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初版,1990年,页三一一。
    [3]高行健:《灵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初版,1990年,页三四○-三四二。
    [4]高行健:《灵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初版,1990年,页五六二-五六三。
    [5]高行健:《灵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初版,1990年,页三四○。
    [6]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页32。
    [7]高行健:《灵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初版,1990年,页五三三-五三四。
    [8]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页33。
    [9]南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页170。
    [10]南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页427。
    [11]高行健:《灵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初版,1990年,页五○四。
    [12]高行健:《灵山》,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初版,1990年,页五六二。
    [1]见《国内书业界一权威杂志三八节评出“2001文坛十女将”》,《扬子晚报》,2002年3月15日,文中有“虹影--脂粉阵里的英雄”一说。
    [2]虹影:《K》,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页179。
    [3]虹影:《女子有行》之《自序》,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页1-2。
    [4]张茵:《虹影长篇新作(孔雀的叫喊)再现当代“度翠柳”故事》,北京青年报,2003年1月27日。
    [5]赵毅衡:《二十世纪中国的未来小说》,《二十一世纪》,1999年12月,总第56期。
    [6]虹影:《那年纽约咖啡红》,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封底页。
    [7]虹影曾多次在出版作品时,在书本的作者介绍中也自称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
    [8]参见胡鹏:《虹影:我是一个流散作家》,《精品导报》,2007年12月17日。又可参见虹影、止庵:《关于流散文学,泰比特测试,以及异国爱情的对话--虹影与止庵对谈录》,《故乡》,2002年6月22日。
    [9]钟钟:《虹影:无法归类的叛逆女人文字》,《今日文摘》,2004年第8期。
    [10]虹影:《那年纽约咖啡红》,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封底页。
    [11]孙敏:《虹影和赵毅衡的故事》,《特区青年报》,2004年7月23日。
    [12]孙敏:《见面几小时就求婚的故事》,《华人时刊》,2004年第6期。
    [13]邢晓芳:《文学作品重复出版现象惊人(饥饿的女儿)“一女二嫁”引起关注》,《文汇报》,2000年6月26日。虹影于1998年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十八劫》,又于2000年4月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上海文艺出版社将两部作品对照后认为,“后者是虹影将《十八劫》改名,并增加约两万字后的重复出版。”……“构成了对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侵权。……向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由于《饥饿的女儿》在国内读书界影响较大,一时为各大媒体所关注。又可参见2000年7月6日《羊城晚报》发表的《“一女二嫁”成被告 虹影愤怒出声明》(作者义军),2000年6月29日《中华读书报》上《作家虹影一稿多投 出版社告上法庭》,以及2000年6月20日《新民晚报》上《改名增字后重复出版 女作家虹影成被告》等相关文章。
    [14]虹影:《女子有行》,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
    [15]虹影:《一个流浪女的未来》,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16]虹影:《那年纽约咖啡红》,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17]虹影:《双层感觉》,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18]虹影:《我们时代的爱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19]虹影:《大师,听小女子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20]严歌苓:《马在吼》,北京:昆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1]徐虹:《虹影批评文坛“茶凉”现象》,中国青年报,2002年7月29日。
    [22]赵明宇:《(上海魔术师)出版 虹影抱怨文坛漠视自己》,北京娱乐信报,2006年12月12日。
    [23]钟钟:《虹影:无法归类的叛逆女人文字》,《今日文摘》,2004年第08期。
    [24]2003年8月24日,虹影应新加坡之邀参加以“文字撞击感官的巨响--现代文学中的性与暴力现象”为题的讲座,她在该讲座中谈到《饥饿的女儿》一书时,曾这样说:“《饥饿的女儿》是我的自传,那个堕胎的女孩就是我,十八岁的我。……我想真实地记录当时的一切,就像黑白电影,……。”当时出席这个讲座的还有大陆作家苏童、台湾作家兼诗人焦桐、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讲师吴耀宗博士等人。
    [25]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美国加州人,现任北美著名的圣母大学“讲座教授”。30多年前曾在台湾学汉语,后来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住过。30余年来,他一直关注东北女作家萧红,撰写过她的传记,翻译过她的几本小说。他为中国文学翻译到美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是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最积极、最有成就的翻译家,曾翻译过包括老舍、巴金、莫言、苏童、冯骥才、贾平凹、阿来、刘恒、张洁、王朔等人的大量作品。夏志清教授在《大时代--端木蕻良四十年代作品选》的序言中说,葛浩文是“公认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由于葛浩文的英文、中文都出类拔萃,再加上他又异常勤奋,所以他在将中国文学翻译成英文方面成就十分惊人。
    [26]葛浩文:《饥饿的女儿·序》,参见《饥饿的女儿》,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5月初版,页1。
    [27]葛浩文:《饥饿的女儿·序》,参见《饥饿的女儿》,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5月初版,页2。
    [28]葛浩文:《饥饿的女儿·序》,参见《饥饿的女儿》,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5月初版,页1。
    [29]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页307。
    [30]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页307。
    [31]“零度情感”:被普遍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主要叙述特点之一,即作家运用一种能够远离政治语义的叙述方式,用更加平民、凡俗的眼光审视社会生活与世界万象的存在秩序,表现出一种“纯度事态”。 对于严酷的生活真实,作家不冷不热,不喜不忧,冷漠观之,尽量抑制自我,最大限度地趋于对现象的客观认同。由于这类作家在叙事时不动声色,因而有人归纳新写实小说叙述风格为“零度情感”叙述。
    [32]葛浩文:《饥饿的女儿·序》,参见《饥饿的女儿》,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5月初版,页2。
    [33]葛浩文:《饥饿的女儿·序》,参见《饥饿的女儿》,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5月初版,页2。
    [34]虹影说过这样的话:“《饥饿的女儿》是一本百分之百真实的自传,沿着书中描述的地址,你会找到我的家。自传就是自传,我是有知者无畏,不会对别人有遮掩地说,小说只是小说,与自己的生活无关。”参见董慧:《虹影:搅动文坛的“汉字魔女”》,《北京青年周刊》,2000年9月14日,星期四,第22版,“周刊人物”。
    [35]此故事在有些书中被命名为《渔夫的故事》。
    [36]载《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
    [37]载《人民文学》1977年第4期。
    [38]载《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
    [39]载《作品》1978年第8期。
    [40]载《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41]虹影:《K·自序》,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页2。
    [42]虹影本人及其前夫赵毅衡多次在新浪网等媒体公开谈及未去过武汉之事。
    [43]由凌叔华与陈西滢之女陈小滢因此书而起诉虹影侵犯名誉权并胜诉得出此结论。
    [44]时任虹影丈夫的赵毅衡曾在《南方周末》1999年11月2日发表过《朱利安与凌淑华》一文。
    [45]以上引文及相关言论均出自尚晓岚《虹影(K)上公堂》一文,《北京青年报》,2001年7月10日。
    [46]徐志摩:《新月的态度》,《新月》月刊发刊词,1928年3月。
    [47]虹影:《K》,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页18。
    [48]虹影:《K》,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页33。
    [49]《维多利亚女王传》(Queen Victoria):(英国)里敦·斯特莱切(Giles Lytton Strachey,又译为莱顿·史特雷奇,或斯特拉契)著,卞之琳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第1版。
    [50]即卞之琳,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 深受徐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研究员,1949年回到北京,先后任职于北京大学、北大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等机构,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的研究、评论和翻译。毕生所从事的最主要学术工程是莎士比亚研究,从1954年开始,他投入主要精力从事莎士比亚研究及用诗体翻译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其有关重要论文被看作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莎评的代表。
    [51]即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生于湖北黄冈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52]虹影:《K》,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页15。
    [53]美国也有一个与“布鲁姆斯勃里文化圈”同名的文人团体。
    [54]虹影:《K》,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页5。
    [55]又名《古歌集》,英文名称为Ancient Melodies。
    [56]1935年,凌叔华在武汉认识了国立武汉大学英国文学教授、时年二十七岁的英国青年诗人朱利安·贝尔,经由后者引荐介绍,凌叔华与伍尔芙互通书信。两人纯是“翰墨因缘”。1947年凌叔华定居伦敦时,伍尔芙去世六年。从《弗吉尼亚·伍尔芙书信集》里收入的致凌叔华的信里不难发现,凌正是在伍尔芙的鼓励下尝试用英文写作《古韵》。伍尔芙写于1938年4月5日的信里这样写着:“他(指朱利安)说你的生平非常有趣,我们在信中还讨论过日后你可能用英文写出你的生平,这正是我现在很想建议你做的事。你的英文好到足以传达给别人你想传达的印象。别人看不懂的地方,我可以替你修改。你可不可以现在就开头?凡你能记得的,就写下来。既然在英国没有人知道你,下笔就更没有什么顾虑。然后,我看看可不可以把它印出来。请你特别想到,这不是打发时间的消遣,这是对其他人也有价值的工作。我觉得自传比写小说还好。……所以,请你考虑写你的生平,一次写几页。我可以和你讨论,至少我能做到这一点。我希望能做得更多,寄给处在战祸中的你们最大的同情。”在伍尔芙的鼓励下,凌叔华开始一章章地写作,逐章寄给伍尔芙。伍尔芙来信鼓励:“我很喜欢它,它很有魅力。……继续写下去,自由地写,不要顾忌英文里的中国味儿。事实上,我建议你在形式和意蕴上写得更贴近中国。生活、房子、家具,凡你喜欢的,写得愈细愈好,只当是写给中国读者看的。然后,再就英文文法稍加润色,我想一定可以既保持中国味道,又能使英国人觉得新奇、好懂。”由此可见,凌叔华与伍尔芙的交往是其用英文创作《古韵》的主要动因。--参见葛桂录:《中英文学关系编年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9月第1版,页262-263。
    [57]即维塔·萨克维尔-威斯特(Vita Sackville-West),她是英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女同性恋作家兼诗人,弗吉尼亚·伍尔芙曾与其相遇并堕入情网。1928年弗吉尼亚以维塔为原形,写出了喜剧性的幻想体传记小说《奥兰多》(Orlando),献给维塔。
    [58]即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是缩写。
    [59]南洋大学,是新加坡从1955年至1980年存在的一所以华文为教学媒介用语的大学,也是至今为止在中国大陆、台湾和港澳以外唯一一所华文大学。学校校址位于新加坡裕廊西云南园(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址)。1980年,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为一所以英文为教学媒介的新加坡国立大学。1953年初,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陈六使鉴于华人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率先倡议创办一所华文大学,并首捐500万元。这一倡议获得新加坡、马来亚及东南亚其他各地华人的响应,社会各阶层人士出钱出力。福建会馆将位于新加坡裕廊西的212公顷土地捐献出来作为校址,终于在公司法令下创办成立了“南洋大学”(Nanyang University,简称Nantah)有限公司。首任校长是林语堂。
    [60]衣若芬:《重温爱山旧梦--凌叔华在南洋》,《联合早报》,2008年4月6日,第22版。
    [61]顿珠·桑:《走进裘利安·贝尔的情感世界》,见《英国情人·附录二》,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62]虹影:《K》,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页135。
    [63]虹影:《K》,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页61。
    [64]虹影:《K》,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页62。
    [1]严歌苓:《无出路咖啡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封底。
    [2]高行健:《一个人的圣经》,台北:联经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0月初版,封底。
    [3]严歌苓:《穗子物语·自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页1。
    [4]严歌苓:《穗子物语·自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页2。
    [5]虹影:《孔雀的呐喊·代后记》,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1月初版,页222-233。
    [6]见《韩非子·解老篇》中“人希见其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一句,意为通过还原死象之骨可以想象到活象之形。
    [7]严歌苓:《穗子物语·自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页2。
    [8]《女作家严歌苓:找寻一种方式止别人懂你》,《北京青年报》,2001年8月6日。
    [9]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页276。
    [10]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页277-284。
    [11]陈思和:《谈虎谈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页208。
    [12]Cliché:中文意思为“陈词滥调”。又译为“套话”,指由于使用频繁,失去其原有效力的短语,比如,“坠入梦乡”(in the arms of Morpheus)和“沉重一击”(a dull sickening thud)。这个词偶尔会用到成为某种范式的老调重弹的虚构的场景和事件中。套话一般代表读者的一种习惯反应。但是,它也能够被作者合理地应用,表达讽刺效果,或者因为某类人物在他的语言中通常会用到套话,或者因为其他的一些原因。总体来说,想要制造生动、令人难忘的效果时,套话是起不到作用的,因为它不能表现新的看法和感悟。[参见(美国)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编著《小说鉴赏》,主万、冯亦代、丰子恺、草婴、汝龙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年12月第1版(Understanding Fiction by Cleanth Brooks & Robert P.Warren,published by Pearson Education,Inc,publishing as Prentice Hall,Copyright(?) 2005,by Pearson Education,Inc)页638]
    [13]严歌苓:《主流与边缘》,见《扶桑》代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页3。
    [14]万毅忠:《华裔作家哈金:文学是个人的事情》,纽约:《多维时报》,2006年11月24日。
    [15]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 版,页164。
    [16]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页29。
    [17](美国)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5月第1版(Orientalism,Copyright(?) 1978,Edward W.Said,Copyright(?) 2007 by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页427。
    [18]叶枝梅主编:《海外华人女作家评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页271。
    [19]叶枝梅主编:《海外华人女作家评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页285。
    [20]钱超英编:《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页192-193。
    [21]转引自钱超英编:《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页214。
    [22]参见傅正明:《克莱齐奥的多种文明交响曲》,《联合早报》,2008年10月11日,“现在”版。
    [23]林语堂:《唐人街》(Chinatown Family),唐强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4]这是美国华人用英文创作的第一部作品。
    [25]刊载于汉米尔顿·霍尔特1906年编的作品集《无名百姓真实故事自述》,汉米尔顿·霍尔特是当时纽约一家非宗教的、颇有进步倾向的大众期刊《独立》的出版人。
    [26]容闳是美国接受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是第一个毕业于耶鲁学院(耶鲁大学前身)的华人(1854年),也是最早入籍美国的华人(1852年)。他被誉为“华人赴美留学之父”,还娶白人世家之女玛丽·L·凯洛格为妻,是十九世纪后期在中国和美国都声名显赫、众所周知的人物。--参见美籍华人学者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一书第二章内容,徐颖果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27]参见林涧主编:《华人的美国梦--美国华文文学选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页40。
    [28]水仙花(Sui Sin Far):原名埃迪丝·默德·伊顿(Edith Mauda Eaten,1865-1914),欧亚裔,出生于英格兰柴郡,是一名中英混血儿,母亲是中国人,父亲是英国企业家。她是北美第一位华裔女作家,也可能是第一位用“美国华裔”一词来指华人移民及其后裔的作家。--参见美籍华人学者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一书第三章内容及注释,徐颖果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29]水仙花:《春香夫人及其他作品》,芝加哥:A.C.麦克勒格书局,1912年。
    [30]以上资料主要依据美籍华人学者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一书,徐颖果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31]以上资料主要依据美籍华人学者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一书,徐颖果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32]参见施建伟、汪义生的《美国华文文学概观》,该文是两位作者在2000年11月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33]李贵苍:《文化的重量:解读当代华裔美国文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页110。
    [34]李贵苍:《文化的重量:解读当代华裔美国文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页111。
    [35]李勇:《论海德格尔的“语言学转向”及其哲学史意义》,《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2期。
    [36]於梨华:《题材选择面临挑战》,《世界华文文学》,1998年12期。
    [37]转引自钱超英编:《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页348。
    [38]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门第1版,页80。
    [39]贝佳:《理论动态》,《南方文坛》,2005年第1期。
    [40]此段话的英文原文如下:Praise for Qiu Xiaolong:'Qiu has moved from the poetic,exotic milieu of his first book(although plenty of elements remain) into a tougher,wider,probably more commercial and modern version of China as seen by Ameerica.'-'Chicago Tribune'.
    [41]周晓苹:《用西方读者的方式再现中国 在美华裔作家流行英文写作》,《环球时报》,2004年5月12日。
    [42]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页050-051。
    [43]高行健:《给我老爷买鱼竿》之《跋》,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2月1日初版,2000年10月20日初版二十二刷,页260。
    [44]鲁鸣:《背道而驰》之《前言》,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页2。
    [45]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页244。
    [46]哈金、张戎、戴思杰这三位作家都足采用非中文进行创作。
    [47]刘俊:《“他者”的存在和“身份”的追寻》,《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48]以上资料主要依据钱超英编《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页376。
    [49]钱超英编:《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页349。
    [50]钱超英编:《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页27。
    [51]钱超英编:《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页28。
    [1](美国)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5月第1版(Orientalism,Copyright(?) 1978,Edward W.Said,Copyright(?) 2007 by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页319。
    [2]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中译本),徐颖果主译,(美)尹晓煌校订,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页178。
    [3]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页97。
    [4]赵毅衡:《新海外文学》,广州《羊城晚报》,1998年11月20日,“花地”版。
    [5]赵毅衡:《新海外文学》,广州《羊城晚报》,1998年11月20日,“花地”版。
    [6]南昌大学新移民文学研究所所长陈公仲教授语,参见贝佳《理论动态》一文,《南方文坛》,2005年第01期。
    [7]钱超英编:《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页72。
    [8]钱超英编:《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页420。
    [9]陈瑞琳:《“离散”后的“超越”--论北美新移民作家的文化心态》,《华文文学》,2007年05期,页008。
    [10]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页70。
    [11]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页111。
    [12]《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美)埃默里·埃利奥特主编,朱通伯等译,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年版。Emory Elliott: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Novel,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1.
    [13]黄孟文、徐迺翔主编:《新加坡华文文学史初稿》,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八方文化企业 公司联合出版,2002年10月初版。
    [14]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页80。
    [15]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一书中有专节讨论高行健的戏剧和严歌苓的小说,其余海外作家在其它文学史的有关章节中也有提及。
    [16](美国)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0月第1版(Culture and Imperialism,Copyright(?) 1993,1994 1995,Edward W.Said),页383。
    [1]钱超英编:《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页268-269。
    [2]钱超英编:《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页226。
    [3]Majulah Singapura:马来语,意为“前进吧,新加坡”,这是新加坡国歌名称。
    [4]桑竹:《来自“他们”的声音》,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年7月18日第20版。
    [5]Kingston,Maxine Hong.The Woman Warrior:Memoirs of Girlhood among Ghosts.New York:Knopf.1980.P5.转引自李贵苍:《文化的重量:解读当代华裔美国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页二○○。
    [6]钱超英编:《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页265。
    [7]李贵苍:《文化的重量:解读当代华裔美国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页一0。
    [8]钱超英编:《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页269。
    [9]钱超英编:《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页269。
    [10]张纯如:即Iris Chang,1968.3.28--2004.11.9。曾任《芝加哥论坛报》记者、自由撰稿人。出版著作主要有《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美国华裔史录》。2004年11月9日,于加州盖洛斯在自己的车内以手枪自杀身亡。
    [11]蒋吉丽:1984年出国留学,在夏威夷大学修读旅游管理,原在上海当教师,现居旧金山湾区。在美国任行业分析师、预算主管,创办非营利组织“文化交流国际”,同时进行文学创作,以《红领巾女孩》(Red Scarf Girl)、《美猴王》(Magical Monkey King- Mischief in Heaven)等英文儿童作品风靡美国书市。父亲区亨利(艺名)原为中国舞台剧演员,到美国后从事电影表演,已在《末代皇帝》、《尖峰时刻3》等多部电影中扮演角色。
    [12]程抱一:即Francois Cheng,祖籍江西南昌,1929年生于中国山东,1948年随父抵达法国定居,1973年加入法国国籍,是一位用法语写作随笔、小说、诗歌的作家,同时也是把米修等法国大诗人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翻译家,被法国媒体称为“中国和西方文化间永不疲倦的摆渡人”,2002年6月14日当选为法兰西学院第705位院士,是四百多年来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裔作家。曾翻译老舍的《骆驼祥子》;其《中国诗歌语言研究》是世界上第一本以结构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著作,《虚与实》则成了研究中国绘画的经典。从1997年到2000年,程抱一以Francois Cheng的名字出版了十余种法文著作,其中有中国绘画评论《石涛:生命世界的滋味》、《神游:千年的中国绘画》、《神气:中国画论精粹》、《歌声来处》等;也有他本人的诗歌创作:《双歌集》、《36首情诗》等。在大陆和台湾先后出版了《法国七人诗选》、《和亚丁谈里尔克》等多部译作。1999年,发表用12年心血写成的第一部小说《天一言》,凭此小说,这位以汉语为母语的作家,用纯美的法语和篇章,感动了整个法兰西。2001年底,《天一言》获得当年的法兰西学院法语文学大奖“费米娜文学奖”。
    [13]洪华:《文化融合中的超越与归依--新移民文学笔会》,台湾《联合报》,2004年10月19日。
    [14]周晓苹:《用西方读者的方式再现中国 在美华裔作家流行英文写作》,《环球时报》,2004年5月12日。
    [15]郭佳:《女作家严歌苓:找寻一种方式让别人懂你》,《北京青年报》,2004年12月10日。
    [16]舒晋瑜:《中国女作家到海外以后》,《中华读书报》,2002年9月31日。
    [17]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页3。
    [18]陈若曦:《突围》,台北:联合报社,1983年4月,初版。
    [19]这两点原因是在2008年4月13日,郑愁予应邀到新加坡参加“文学四月天”文学论坛的时候,郑愁予在淡滨尼图书馆演讲完毕后,本论文作者倪立秋趋前问候郑愁予并索取其签名,问他为何回国选择定居金门时,郑愁予所给予倪立秋的回答。
    [20]参见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页102。
    [21]贝佳:《理论动态》,《南方文坛》,2005年第01期。
    [22]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页161。
    [23]《回流》:孙博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24]转引自(美国)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5月第1版(Orientalism,Copyright(?) 1978,Edward W.Said,Copyright(?) 2007 by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2003年版序言后第二页。
    [25]转引自(美国)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5月第1版(Orientalism,Copyright(?) 1978,Edward W.Said,Copyright(?) 2007 by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页28。
    [26](美国)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5月第1版(Orientalism,Copyright(?) 1978,Edward W.Said,Copyright(?) 2007 by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页371。
    [27](美国)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5月第1版(Orientalism,Copyright(?) 1978,Edwaard W.Said,Copyright(?) 2007 by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页123。
    [28](美国)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5月第1版(Orientalism,Copyright(?) 1978,Edward W.Said,Copyright(?) 2007 by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页122。
    [29](美国)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5月第1版(Orientalism,Copyright(?)1978,Edward W.Said,Copyright(?) 2007 by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页385。
    [30]杜平:《感受世界重心的移动》,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年7月18日第20版。
    [31](美国)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5月第1版(Orientalism,Copyright(?) 1978,Edward W.Said,Copyright(?) 2007 by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页445。
    1.Joy Jacobson.Of Love and Defamation in China[J].Poets & Writers Magazine,Mar 2004
    2.Ann Skea.Daughter of the River:an autobiography[J].Book Reviews,Jan/Feb 1999.
    3.Bradley Winterton.The Bloomsbury Group does China[N],Taipei Times,Nov 21,2004,Page 18
    4.赵毅衡.无根有梦:海外华人小说中的漂泊主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3,5
    5.戴安娜·布莱顿.后殖民主义的尾声:反思自主性、世界主义和流散[J].社会科学战线,2003,5
    6.宋瑜.特别的卢音--对海外大陆女作家的文本透析[J].小说评论,1997,6
    7.童明.家园的跨民族译本:论“后”时代的飞散视角[J].中国比较文学,2005,3
    8.洪怡安.不会说中国话--论散居族裔之身份认同与后现代之种族性[J].中外文学,1992
    9.陈瑞琳.冷静的忧伤--从严歌苓的创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特质[J].华文文学,2003,5
    10.虹影.白色的蓝鸟[J].北京文学,2004,3
    11.虹影.对话极短篇[J].橄榄书文学月刊,1999,3
    12.丰云.飞散写作:异域与故乡的对立置换[J].江西社会科学,2007,2
    13.王宁,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4.饶芃子.九十年代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思考[J].香港文学,1994年第2期
    15.饶芃子.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J].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
    16.杜元明.试论华文文学的母土性、区域性和环球性[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8年第1期
    17.Chen,Chung-min.Upper Camp:A study of a Chinese mixed-cropping village in Taiwan[J].Taipei: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Academia Sinica,1977
    18.Chen,Hsiang-Shui.Chinatown no more:Taiwan immigrants in contemporary New York[J].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2
    19.Huang,Shu-min.Agricultural degradation:changing community systems in rural Taiwan[J].Washington D.C.: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1
    20.Arthur Kleinman & Tsung Yi Lin ed.Normal and abnormal behavior in Chinese culture[J].Boston:D.Reidel Publishing Co.1981
    21.See,Chin-ben.The Chinese immigrants:selected writings of Professor Chinben See(华人移民)[J].Manila:Kaisa Para SaKaunlaran,Inc,1989
    22.Tu,Wei-ming.Cultural China:The Periphery as the Center,In the Living tree:The Changing Meaning of Being Chinese Today[J].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3.Wang,Ling-Chi.The Structure of Dual Domination:Toward a Paradigm for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Diaspora in the United State[J].Amerasia 21(1),1995
    24.梁丽芳.扩大视野从海外华文文学到海外华人文学[J].华文文学,2003年5期
    25.王灵智.开花结果在海外--海外华人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J].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
    26.赵毅衡.三层茧内:华人小说的题材自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7.华文东.“世界华文文学”及其“走向”--差别:强势或弱势文化的反弹[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28.黎湘萍.族群、文化身份和华人文学[J].华文文学,2004年第1期
    29.陈思和.学科命名的方式与意义--关于“跨区域华文文学”之我见[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30.古远清.21世纪华文文学研究的前沿理论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31.刘登翰、刘小新.华人文化诗学:华文文学研究的范式转移[J].东南学术,2004年第6期
    32.刘小新.从华文文学批评到华人文化诗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1期
    33.黄万华.华人文学:拓展了的文化视角和空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34.王列耀.东南亚华人文学的“望”、“乡”之路[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5.蔡苏龙.“华侨”、“华人”的概念与定义--话语的变迁[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6.王赓武.单一的华人散居者?,华侨华人历史研究[J].1999年第3期.
    37.施建伟.从边缘走向主流:海外华人文学的现状和将来[J].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
    38.陈辽.汉字文化圈内的域外汉文小说[J].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
    39.刘登翰,刘小新.关于华文文学凡个基础性概念的学术清理[J].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
    40.赵文书.华裔身份建构中的破与立:陈耀光个案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2期.
    41.卫景宜.全球化写作与世界华人文学--关国华裔作家汤亭亭、裘小龙谈话述评[J].国外文学,2004年第3期.
    42.陈晓明.艺术创新与文化身份:华文文学的自我超越[J].走向21世纪的世界华文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3.赵毅衡.流外丧志:关于海外大陆小说的几点观察[J].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1期.
    44.饶芃子、蒲若茜.从“本土”到“离散”:近三十年华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评述[J].暨南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
    45.蒲若茜.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野[J].江汉论坛,2006年第3期.
    46.赵莉华.华裔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误区[J].华文文学,2006年第2期
    47.林涧.比较文学的一个新领域--美华文学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2期.
    48.王理行,郭英剑.论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的中文译名及其界定[J].外国文学,2001年第3期.
    49.胡贤林.范式转换还是学科重构?--关于华文文学与华人文学的思考[J].华文文学,2007年第5期
    50.尹晓煌.美国华语文学之历史与现状[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9月第3期
    51.吴燕和,王维兰译.巴布亚新儿内亚华人百年史1880-1980[J].载李亦园、郭振羽编:海外华人社会研究丛书之七,台北,正中书局,1985年。
    52.吴燕和,王维兰.海外华人妇女的商业行为[J].载李亦园、郭振羽编.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下册,台北,正中书局,1983年。
    53.郭振羽.新加坡的语言与社会[J].载李亦园、郭振羽编:海外华人社会研究丛书之八,台北,正中书局,1985。
    54.陈志明.华裔和族群关系的研究--从若干族群关系的经济理论谈起[J].载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69期),1990年。
    55.叶春荣.人类学的海外华人研究--兼论一个新的方向[J].载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75期),1993年。
    1.(加拿大)阿尔维托·曼谷埃尔.阅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第1版(Alberto Manguel,The History of Reading,Flamingo,1997.)
    2.(美国)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美国)阿里夫·德里克.对“中国式资本主义”模式的反思,跨国资本时代的后殖民批 评,王宁等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美国)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5月第1版(Orientalism,Copyright(?) 1978,Edward W.Said,Copyright(?) 2007 by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5.(美国)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0月第1版(Culture and Imperialism,Copyright(?) 1993,19941995,Edward W.Said)
    6.(美国)爱德华·W·萨义德.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M].彭淮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12月第1版(Out of Place A Memoir,Copyright (?) Edward W.Said,1999)
    7.(英国)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M].汪正龙,李永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Criticism and Theory,(?) International Book Distributers Limited 1995,(?)Pearson Educat ion Limited 1995,1999,2004)
    8.(美国)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评理论[M].韩连庆,曹观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Transforming Technology:A Critical Theory Revisited,Andrew Feenberg)
    9.(美国) 白先勇.台北人[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0.(美国)保罗,(美国)埃尔德.批判性思维:思维、沟通、写作、应变、解决问题的根本技巧[M].乔苒,徐笑春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Critical Thinking:Tools for Taking Charge of Your Learning and Your Life,1~(st)Edition,by Paul,Richard:Elder,Linda,Copyright(?) 2001 Pearson Education,Inc.)
    11.(美国)北岛.青灯[M].英国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2.碧尘.情定雪梨[M].台北:法兰克福国际工作室,2002年1月初版
    13.毕熙燕.绿卡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第1版
    14.毕熙燕.桥上的世界[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第1版
    15.曹桂林.北京人在纽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
    16.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17.曹又方.美国月亮[M].香港:三联书店,1986年初版
    18.陈传仁.海外华人的力量--移民的历史和现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19.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
    20.陈丹青.纽约琐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21.陈定家主编.全球化与身份危机[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2.(加拿大)陈浩泉.天涯何处是吾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年3月第1版
    23.陈建堂主编.华人在海外--名播海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24.陈民,任贵祥.华侨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25.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26.(美国)陈若曦.突围[M].台北:联合报社,1983年4月,初版
    27.(美国)陈若曦.归去来[M].台北:探索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5月,初版
    28.(美国)陈若曦.打造桃花源[M].台北:台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6月,一版一刷
    29.(美国)陈若曦.天然生出的花枝[M].梦花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1月第1版
    30.(美国)陈若曦.生命的轨迹[M].陈骏涛主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31.(美国)陈若曦.纸婚[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7年6月第1版
    32.(美国)陈若曦.远见[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4月第1版
    33.(美国)陈若曦.二胡[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1987年
    34.(美国)陈若曦.完美丈大的秘密[M].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5月,一版一刷
    35.(美国)陈若曦.女儿的家[M].台北:探索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
    36.(美国)陈若曦.慧心莲[M].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2月,一版一刷
    37.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38.陈思和.谈虎谈兔[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39.陈思和.新文学整体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40.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41.陈霆.漂流北美[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42.陈贤茂.海外华文文学史(第一至四卷)[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43.陈祥水.纽约皇后区新华侨的社会结构[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1年。
    44.陈晓明.不死的纯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45.陈祖芬.多伦多之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46.成伯清.走出现代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定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47.程丽蓉.对话场景中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话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48.程文超,郭冰茹主编.中国当代小说叙事演变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49.程永新.一个人的文学史,1983-2007[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50.(日本)大江健三郎.小说的方法[M].王成,王志庚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51.大陆.悉尼的中国男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52.(法国)戴思杰.巴尔扎克与小裁缝(Balzac and the Little Chinese Seamstress)[M].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初版,2003年1月
    53.(法国)戴思杰.释梦人(Mr Muo's Travelling Couch,Published by Alfred A.Knopf,2005)[M].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初版,2006年6月
    54.(美国)戴卫·赫尔曼 主编.新叙事学[M].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Narratologies,Edited by David Herman,(?) 1999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55.(美国)丁乃通.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M].陈建宪,黄永林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
    56.董丛林.华工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57.多多.搭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58.范玉春.移民与中国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59.方克强.跋涉与超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60.方祖燊.小说结构[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10月,初版
    61.(英国)J.G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章泽石,汪培基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The Golden Bough: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James George Frazer)
    62.傅礼军.中国小说的谱系与历史重构[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63.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以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为中心的讨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8月,第1版
    64.(法国)高行健.灵山[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初版,1990年
    65.(法国)高行健.一个人的圣经[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初版,1999年
    66.(法国)高行健.我给老爷买鱼竿[M].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1989年
    67.(法国)高行健.朋友[M].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2004年1月
    68.(法国)高行健.文学的理由[M].香港:明报出版社,初版,2001年4月
    69.(法国)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
    70.(法国)高行健.另一种美学[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初版,2001年1月
    71.(法国)高行健.没有主义[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初版,2000年
    72.高小刚.乡愁以外:北美华人写作中的故国想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73.格菲.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74.葛桂录.中英文学关系编年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9月第1版
    75.葛剑雄.中国移民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6月初版
    76.公仲主编.世界华文文学概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77.关宇.飘洋过海[M].香港:环球图书,1984年
    78.郭丹.别爱苏黎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79.郭惠芬.中国南来作家与新马华文文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80.郭延礼.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小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81.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82.(美国)哈金.等待[M].金亮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9月初版
    83.(美国)哈金.池塘[M].金亮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5月初版
    84.(美国)哈金.好兵[M].卞丽莎、哈金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3月初版
    85.(美国)哈金.疯狂[M].黄灿然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5月初版
    86.(美国)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M].徐文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by Harold Bloom,Copyright (?) 1973,1997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
    87.(美国)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M].徐侠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Patrick Hanan:The Rise of Modern Chinese Novel)
    88.(马来西亚)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M].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出版,2002年12月第一版
    89.洪林,黎道纲主编.泰国华侨华人研究[M].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4月,初版
    90.(英国)虹影.那年纽约咖啡红[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91.(英国)虹影.虹影打伞[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92.(英国)虹影.鱼教会鱼歌唱[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93.(英国)虹影.孔雀的叫喊[M].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2003年
    94.(英国)虹影.上海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95.(英国)虹影.饥饿的女儿[M].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1997年
    96.(英国)虹影.女子有行[M].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1997年
    97.(英国)虹影.阿难[M].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2002年5月
    98.(英国)虹影.鹤止步[M].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初版,2004年1月
    99.(英国)虹影.K[M].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5月,初版
    100.(英国)虹影.绿袖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101.(英国)虹影.镜与水[M].台北:九歌出版社,初版,1999年2月
    102.(英国)虹影.上海之死[M].石家庄: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103.(英国)虹影.玄机之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104.(英国)虹影.危险年龄[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105.(英国)虹影.萧邦的左手[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106.(英国)虹影.上海魔术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107.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M].梓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108.侯文宜.当代文学观念与批评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109.胡鹏林.文学现代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110.胡耀恒.百年耕耘的丰收[M].台北新店:帝教出版社,1995年
    111.(美国)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2版(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by Wallace Martin,Copyright(?)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12.(新加坡)黄大志,王业芗.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族民生文化的演变[M].新加坡:新加坡炎黄文化研究会出版,2005年8月第1版
    113.黄连枝.东南亚华族社会发展论[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114.(新加坡)黄贤强.海外华人的抗争--对美抵制运动史实与史料[M].新加坡: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出版,2001年6月第1版
    115.黄秀玲.解读美国亚裔文学:从必需到过渡[M].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
    116.(马来西亚)黄崖.迷蒙的海峡[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1986年6月,第1版
    117.黄运基.奔流[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年
    118.黄运基.旧金山激情岁月[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4年
    119.黄遵宪著,钱仲联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20.贾海涛,石沧金.海外印度人与海外华人国际影响力比较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121.[美]杰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2.(英国)拉曼·赛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刘象愚 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版(Roman Selden,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88)
    123.赖伯疆.海外华文文学概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年第1版
    124.老南.豪宅奇缘[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年
    125.(法)勒内·基拉尔.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M].罗芃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4月第1版
    126.李安山主编.中国华侨华人学--学科定位与研究展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127.李葆嘉.汉语起源与演化模式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28.李春辉等.美洲华侨华人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29.李贵苍.文化的重量:解读当代华裔美国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130.李惠英.在美国的华人[M].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1960年初版
    131.(美国)李黎.晴天笔记[M].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9月,初版
    132.(美国)李黎.浮世书简[M].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3月,初版
    133.(美国)李黎.初雪[M].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9月,初版
    134.(美国)李欧梵.东方猎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135.(美国)李欧梵.中西文学的徊响[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136.李永东.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0月第1版
    137.(马来西亚)李永平.吉陵春秋[M].台北:洪范书店有限公司,1986年4月,初版
    138.(马来西亚)李永平.朱鸰漫游仙境[M].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5月,初版
    139.林曼叔.解读高行健[M].香港:明报出版社,初版,2000年
    140.(新加坡)林万菁.中国作家在新加坡及其影响(1927-1948)[M].新加坡:万里书局,1994年5月,第1版
    141.刘观德.我的财富在澳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版
    142.刘荒田.异国的粽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年
    143.刘荒田.唐人街的地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
    144.刘恪.先锋小说技巧讲堂[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145.刘俊.跨界组合--世界华文文学综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146.刘索拉.女贞汤[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147.刘索拉.你活着因为你有同类[M].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48.刘心武.了解高行健[M].香港:开益出版社,初版,2000年
    149.刘旭.底层叙述:现代性话语的裂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150.刘再复.论高行健状态[M].香港:明报出版社,初版,2000年
    151.刘忠.20世纪中国文学主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152.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153.(美国)鲁鸣.背道而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154.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155.(美国)卢新华.紫禁女[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156.陆扬,(澳大利亚)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157.罗洪波编.移民与全球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158.栾梅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estern World)
    159.(英国)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Mark Currie,Postmodern Narrative Theory,(?) Macmillan Press Limited,1999)
    160.(英国)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M].孟丽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The Coffee House:A Cultural History,Markman Ellis,First Published by Weidenfeld & Nicolson Ltd,London,2004)
    161.(德国)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龙婧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Max Weber)
    162.(英国)马建.九条叉路[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初版
    163.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164.(美国)闵安琪.红杜鹃[M].纽约:潘西恩图书,1994年第1版
    165.(美国)莫瑞·克里格.批评旅途:六十年代之后[M].单德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166.(美国)木令耆.竹林引幻[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1版
    167.(美国)木令耆.爱的荒谬[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68.南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69.南京大学文学理论教研室.现代性视野中的文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170.倪梁康.意识的向度:以胡赛尔为轴心的现象学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171.(美国)聂华苓.鹿园情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172.(美国)聂华苓.桑青与桃红[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173.(美国)聂华苓.干山外,水长流[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174.(美国)聂华苓.三生三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
    175.(加拿大)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176.(澳大利亚)欧阳昱.愤怒的吴自立[M].墨尔本:原乡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77.(澳大利亚)欧阳昱.表现他者:澳大利亚小说中的中国人1888-1988[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178.潘翎.炎黄子孙:华人移民流散史[M].纽约:国际讲坛社,1994年第1版
    179.潘亚暾.海外华文文学现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180.(芬兰)千湖.暗香--一位女华侨的自述[M].大小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12月,初版
    181.钱超英.“诗人”之“死”:一个时代的隐喻--1988-1998年间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中的身份焦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82.钱理群.返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183.钱宁.留学美国[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
    184.(英国)乔治·奥威尔.我为什么要写作[M].董乐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George Orwell,Why Ⅰ Write)
    185.秦牧,饶芃子,潘亚暾主编.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辞典[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86.邱运华主编.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87.曲景春,耿占春.叙事与价值[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188.饶芃子主编.中国文学在东南亚[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189.饶芃子.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 版
    190.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191.(美)萨克文·伯科维奇主编,孙宏主译.剑桥美国文学史(第7卷)[M].台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192.莎·方思.美国是个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193.沙求.另类纽约[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194.单德兴.重建美国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5.邵滢.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建构之反思--以京派为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196.沈巳尧.海外排华百年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97.施津菊.中国当代文学的死亡叙事与审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198.石小克.美国公民[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
    199.石小克.基因之战[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
    200.石子坚.我在美国当警察(My True Police Story)[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2月第1版
    201.(英国) Stuart Hall.Culture,Community,Nation,Representing the Nation:A Reader,Histories,Heritage and Museums,eds.David Boswell,Jessica Evans,London:Routledge in associated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1999.
    202.孙德喜.20世纪后20年的小说语言文化透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203.孙希.文学是精神矛盾结构[M].吉隆坡:东方企业有限公司,2002年5月
    204.(美国)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严映薇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05.(美国)谭恩美.灵感女孩[M].孔小炯、彭晓丰、曹江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06.(美国)谭恩美.灶神之妻[M].张德明、张德强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07.汤翼海.第二代[M].香港:真光印务出版社,1994年
    208.(美国)唐颍.丽人公寓[M].台北:九歌出版社,初版,2005年
    209.(美国)唐颍.阿飞街女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10.(美国)唐颖.纯色的沙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211.万平近.新文学比较研究[M].新加坡:新加坡文艺协会出版,2006年4月,初版
    212.万之.十三岁的足球[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213.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214.(澳大利亚)王赓武.中国与海外华人[M].香港:香港商务印书馆,1991年。
    215.(澳大利亚)王赓武.移民与兴起的中国[M].新加坡:八方创作室,2005年11月初版
    216.王景山编.台港澳暨海外华文作家辞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217.王列耀.隔海之望--东南亚华人文学中的“望”与“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218.王笠耘.小说创作十戒[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219.(新加坡)王润华.华文后殖民文学--中国、东南亚的个案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220.王守仁主撰.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221.王先霈主编.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若干情况的调查报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222.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223.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7月,第1版
    224.(美国)王小平.刮痧[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225.(美国)王小平.红色童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26.(美国)王小平.白色圣诞[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
    227.王晓平.亚洲汉文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28.网络与书编辑部.阅读的风貌(Fashions of Reading,Net and Books)[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229.(美国)薇思瓦纳珊编.权利、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M].单德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月第1版(Power,Politics and Culture,Copyright(?) 2001 by Edward W.Said)
    230.吴长缨.活在多伦多[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1月第1版
    231.吴俊.遮蔽与发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232.吴玲瑶.美国孩子中国娘[M].北京:长安出版社,2005年
    233.吴瑞卿.此心安处是吾家[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年
    234.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 版
    235.(美国)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J.Hillis Miller,Reading Narrative,(?) 1998 by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36.夏光.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37.(美国)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M].刘绍铭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238.香港电台编著.百年留学[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2007年7月,初版
    239.谢昭新.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40.徐曙玉,边国恩编.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41.(美国)严歌苓.雌性的草地[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242.(美国)严歌苓.扶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243.(美国)严歌苓.无出路咖啡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244.(美国)严歌苓.谁家有女初长成[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月,初版
    245.(美国)严歌苓.密语者[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初版
    246.(美国)严歌苓.倒淌河[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月初版
    247.(美国)严歌苓.穗子物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248.(美国)严歌苓.第九个寡妇[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249.(美国)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250.(美国)严歌苓.少女小渔[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51.(美国)严歌苓.花儿与少年[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52.(美国)严歌苓.小姨多鹤[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253.严家炎.严家炎谈小说[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54.颜清湟.海外华人的社会变革与商业成长[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255.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256.杨匡汉.中国新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257.(新加坡)杨松年.新马早期作家研究(1927-1930)[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新加坡文学书屋联合出版,1988年10月香港第一版
    258.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259.叶舟.美国爱情[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
    260.依沙.高行健评说[M].香港:明报出版社,初版,2000年
    261.伊犁.十万黄金[M].香港:三联书店,1987年
    262.(美国)裔锦声.华尔街职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63.(美国)裔锦声.红睡衣:海外寻梦的中国女人们[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64.(美国)裔锦声.中国,我心脏跳动的地方[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第1版
    265.(美国)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所知世界的终结--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科学[M].冯炳昆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The End of the World as We Know It:Social Scienc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99)
    266.(美)尹晓煌.美国华裔文学史(中译本)[M].徐颖果主译,(美)尹晓煌校订,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267.应锦襄,林铁民,朱水涌.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268.(美国)於梨华.梦回青河[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269.(美国)於梨华.在离去与道别之间[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70.(美国)於梨华.别西冷庄园[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271.(美国)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1984年8月,第1版
    272.(美国)於梨华.雪地上的星星[M].香港:香港正文出版社,1965年
    273.(美国)於梨华.傅家的儿女们[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274.俞兆平.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275.(英国)约翰·斯特罗克编.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Structuralism and Since From Lévi Strauss to Derrida,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M].渠东,李康,李猛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276.曾少聪.东洋航路移民[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277.(美国)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James Phelan:Narrative an Rhetoric:Technique,hudiences,Ethics,Ideology,Copyright(?) 1996,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278.张大春.小说稗类[M].台北:联合文学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3月,初版
    279.张翎.尘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280.张朴.轻轻地,我走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281.(英国)张戎.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wild Swans:Three Daughters of China)[M].张朴译,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
    282.(英国)张戎.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Mao:The Unknown Story)[M].张戎泽,香港:开放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283.张维屏.松心诗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284.张晓武(美国),李忠效.我在美国当律师--一个华人青年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历程(I am a lawyer in America)[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285.张新颖.打开我们的文学理解[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
    286.张宗子.垂钓于时间之河[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287.赵川.不弃家园[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288.赵川.和你去欧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289.赵淑慧主编.华人在五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290.(瑞士)赵淑侠.西窗一夜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1984年5月,第1版
    291.(瑞士)赵淑侠.落第[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4月,第1版
    292.(英国)赵毅衡.握过元首的手的手的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293.(英国)赵毅衡.高行健与中国实验戏剧[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初版,2001年
    294.邹凡凡.二十岁的巴黎[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295.周海波.传媒时代的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296.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297.周敏.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0月,第1版
    298.周文英.沙漠上鲜活的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299.朱国华.文学与权利: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300.朱立元主编.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和批评发展概况的调查报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301.朱水涌.叙事与对话: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302.庄英章,曾玲.新加坡华人的祖先崇拜与宗乡社群整合[M].清华大学人类学丛刊之 三,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
    303.胡适.国语文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04.小郎.三代美洲移民剪影[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305.查建英.丛林下的冰河[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
    1.(新加坡)黄孟文主编.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新加坡卷[C].厦门:鹭江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2.钦鸿主编.世界华文女作家微型小说选[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3.(美国)融融,陈瑞琳主编.一代飞鸿--北美中国大陆新移民作家小说精选点评[C].美国:轻舟出版社(Masterpieces by North American New Immigrant Authors from Mainland China,(?) 2005 Green Light Press),2005年9月第1版
    4.王渝主编.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名家名作从编·欧美卷[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5.林涧主编.华人的美国梦--美国华文文学选读[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6.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7.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8.联副三十年文学大系评论卷·现代文学论[C].台北:联合报社,1981年12月,初版
    9.联副三十年文学大系评论卷·文学论评[C].台北:联合报社,1981年12月,初版
    10.叶枝梅主编.海外华人女作家评述(美国卷·第一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11.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文汇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12.钱超英编.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C].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13.高信生编.海外作品的本土性:当代女作家评论[C].奥尔伯尼: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
    14.郑明娳主编.当代台湾文学评论大系·小说批评卷[C].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6月初版
    15.(美国)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C].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16.张堂锜主编.2006王梦鸥教授学术讲座演讲集·陈思和主讲[C].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中 国文学系,2007年9月初版
    17.钱理群.钱理群讲学录[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18.柏棣主编.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estern World)
    19.(美国)Marklon K.Hom.金山歌集(Songs of Gold Mountain:Cantonese Rhymes from San Francisco China Town)[C].University of Caloifornia Press,Berkeley and Los Angels,1987
    20.(美国)Him Mark Lai,Genny Lim,Judy Yung.埃伦诗集(Island Poetry and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nts on Angel Island,1910-1940)[C].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Seattle and London,2002.
    21.黄河浪.黄河浪短诗选[C].香港:银河出版社,2002年
    22.王渝主编.海外华人作家诗选[C].香港:三联书店,1983年
    23.白先勇.白先勇文集[C].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
    24.李黎主编.海外华人作家小说选[C].香港:三联书店,1983年
    25.余育涓.迟香楼吟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6.李国雄.金山诗集[C].旧金山、台山:美洲台山华侨书社,2002年
    27.陈中美.金山小诗集[C].旧金山、台山:美洲台山华侨书社,1986年
    28.陈雪丹.雪丹中短篇小说集[C].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
    29.严歌苓.回忆的季节:海外大陆作家丛书散文二卷[C].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
    30.戴铭康主编.寻梦北美:洋插队交响曲[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31.谢为人.绿野探花集[C].奥克兰:美国奥克兰,2001年
    32.阿英编.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C].上海:中华书局,1960年
    32.戴小华.海外华文女作家自选集[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年
    33.古远清编.2005年世界华语文学作品精选[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
    34.江曾培.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当代小说欧美卷[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35.阎纯德.台港和海外华人女作家作品选[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36.高行健.冷的文学:高行健著作选(中英对照版)[C].方梓勳,陈顺妍英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年
    37.朱文斌编.世界华文文学研究[C].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
    38.刘小新.原乡意识的变迁--以马华新世代作家为例,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华文文学: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万华主编[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9.郭齐勇,郑文龙.杜维明文集第5卷[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40.宗鹰.从美国华文文坛看“草根文群”的崛起[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1999年版
    41.许翼心.关于华文文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世界华文文学的多元审视:第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杨振昆等主编[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2.庄园.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大学学术丛书[C].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3.台湾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1辑[C].台北:中央研究院,1984年。
    44.(美国)克林斯·布鲁克斯,(美国)罗伯特·潘·沃伦编著.小说鉴赏[C].主万,冯亦代,丰子恺,草婴,汝龙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年12月第1版(Understanding Fiction by Cleanth Brooks & Robert P.Warren,published by Pearson Education,Inc,publishing as Prentice Hall,Copyright(?) 2005,by Pearson Education,Inc)
    45.刘宏主编.海洋亚洲与华人世界之互动[C].新加坡:华裔馆,2007年12月第1版。
    1.黄发有.韩国华文文学的现代转型:以许世旭为例[A].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华文文学[C],黄万华编,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新加坡)王润华.越界与跨界:世界华文文学的诠释模式[A],参见跨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C],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3.(日本)甲菲胜二.从日本初期和歌理论《歌经标试》讲到“古代华文文学圈”的观点[A],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4.(法国)詹·韦布.文化研究与美学:快感和政治[A],文化研究精粹读本[C],陶东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张伯伟.域外汉诗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展望[A],中国诗学研究[C],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
    6.(英国)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A],文化研究读本[C],罗刚,刘象愚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7.蔡毅.俞樾与《东瀛诗选》[A],中国诗学第五辑[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蔡毅.日本汉诗研究断想[A],中国诗学第三辑[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Tung,Yuan-Chao.The Changing Chinese Ethnicity in French Polynesia[D],Ph.D Dissertation,Dallas:Dept of Anthropology,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1993
    2.Yeg,Chuan-rong.A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The Politiciz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D],Ph.D Dissertation,Michigan:Dept of Anthropology,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1989
    1.薛海翔.饱暖之后的思考--看海外知性女作家小说丛书[N].文学报,2004-09-30。
    2.Stephanie Yap.Read China IN].The Straits Times,Thursday,February 7,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