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表达权及其保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题为“公民表达权及其保障研究”,在研究的缘起上,本文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针对这个核心问题,本文从政治学的视角,从权利和权利保障的层面出发,通过探讨公民表达权的概念、内涵、特性和属性,公民表达权的价值,公民表达权的保障和限制,最终得出结论:具有表达权并且能够自由表达的公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具体的研究进路是在理论上解释公民表达权的概念,分析公民表达权的内涵和外延,阐释公民表达权的特性和属性,梳理公民表达权的具体价值和功能,探讨公民表达权的保障和限制,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公民表达权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做了阶段性分析,在现实中关照中国的公民表达权保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表达权保障体系的具体建议。
     在公民表达权这个概念提出之前,国外对表达自由的研究比较深入,成果也比较多。关于表达自由的基础理论是自由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有: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的《论自由》;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的《论出版自由》;托马斯·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提出表达自由的作用和监督政府的功能。当然,其他的政治思想家如洛克、孟德斯鸠、培根和斯宾诺莎等人的学说和观点,对表达自由的自由主义理论学说给予了突出的贡献。
     表达自由的理论以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不断进行修正和发展,形成了综合价值目的理论和自我统治理论或根本价值理论。综合价值目的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托马斯·I.埃默森(ThomasⅠ. Emerson);自我统治理论或根本价值理论的代表人物为美国学者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Alexander Meikleljohn)。他在1948年出版了《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Free Speech and Its Relation to Self Government)。
     国外其他关于表达自由理论还有社会稳定理论、保障信息流通理论、自由理论、民主的法制条件理论、第四权利理论等关于表达自由方面的理论。
     而国内学者关于表达自由方面的理论有:侯健、甄树青和王锋等学者对表达自由的功能和价值的解读。其他学者如孙力的社会和谐价值理论,郭道晖、姚剑文等人的民主政治功能理论。
     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的学者,观点基本上是大同小异,都是从自由的角度,对表达自由的功能和价值加以综合分析。
     公民表达权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应当提出区别于表达自由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权利与自由是有区别的,公民表达权与表达自由在概念、内涵和外延等方面是大相径庭的,有必要从政治学的角度,从权利和权利保障的层面出发,建构公民表达权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进行公民表达权研究,首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从权利和权利保障这一全新的角度对公民表达权进行分析和研究,科学界定公民表达权这一核心概念,进一步明确公民表达权的内涵和外延,充分论证公民表达权保障及限制的理论依据,从历史的角度对公民表达权在中国的实践进行阶段性分析研究,从而有助于弥补国内同类研究的缺陷和空白。其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公民表达权进行研究,提出缓和社会矛盾和冲突、进行科学决策的体制和机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权利的视角对公民表达权的内涵、外延、特性和属性进行界定和分析。简单地说,公民表达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借助各种方式表达自己意志而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从广义上说,公民表达权贯穿于民主运行的全过程,不仅包括民主选举过程中的选举权这一公民政治意愿的表达,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过程中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表达自由权,还包括民主监督过程中的公民的批评权、建议权、控告权、检举权、申述权等监督公权力保障私权利不受侵害的监督权利。从表达权的存在形态角度加以区分,表达权可分为应有表达权、法定表达权和现实表达权三种存在形态。表达权发展的趋势应当表现为从应有表达权向法定表达权以及由法定表达权向现实表达权的转化。根据公民表达权的性质,可分为作为个人权利的公民表达权、作为政治权利的公民表达权和作为社会权利的公民表达权。
     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表达权的首要属性是其相对性;由于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政治规定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体现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公民表达权有着政治性和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表达权是具有不同阶级特性的政治权利,可见,公民表达权具有阶级性;另外,公民表达权还有法定性和广泛性等特性。对公民表达权的属性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公民表达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它具有广义的政治自由权利属性,但不是政治自由权利的核心;具有广义的精神自由权属性,但属于外在的精神自由;它是通过法律制度规定或确认的权利,当然具有法定权利属性。
     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表达权是必不可少的要件。表达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具有其他权利无法替代的价值和功能。这主要体现在:(1)它是基本人权的核心。表达权是人所固有的,不可剥夺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具有固有性、排他性和母体性的特点,有利于个体的自我实现,攸关个人的尊严。(2)它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它是政治合法性的根源,有利于达致共识和防止多数人的暴政;它是政府权力的来源和政府的目的,是监督国家权力的当然要求。(3)它是文化繁荣的动力。它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渠道和后盾,推动了整个社会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4)它是社会和谐的缓冲器。它可以化解利益矛盾、协调利益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5)它是科学决策的要件。它有助于建构真正反映社情民意的公共政策,促进民主科学决策的实现。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能够自由表达的人。能否自由表达,关键在于处理好公民的表达权这一私权利与政府公权力之间的张力。从内容上看,公民表达权分为积极的表达权和消极的表达权。消极的表达权在行使时,体现为不受其他组织或个人的非法干涉和侵犯;积极的表达权在行使时,表现为要求其他人或组织,特别是政府给予支持和提供保障。
     一个公民能不能自由表达,法治社会是前提条件。1959年国际法学家大会通过的《德里宣言》,对法治的定义为,法治不仅被用来保障和促进公民个人的民事和政治的权利,而且能够创造社会的、经济的、教育的和文化的条件,使个人的合法愿望和尊严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法治原则分为形式正义的法治原则、合法性法治原则和全面正义的合法性原则,这些是保障公民权利的一般性的规定。联系到公民表达权的这一特殊权利,加之各国宪法学界和审判实践,保障公民的表达权,必须遵循的法治原则为:禁止事先约束原则、自由优先原则、明显而即刻的危险的原则、明确性原则、内容中立原则、救济原则,还有公职人员、公众人物隐私权适当减损原则,较少限制手段原则,双重基准原则((对限制政治自由和精神自由以及限制经济自由的法律进行合宪性审查时,采取不同的标准)、绝对保护主义原则(绝对保护主义分言论绝对保护主义、自治言论绝对保护主义和应受保护言论绝对保护主义等)等原则。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为了保障公民能够自由表达,必须从制度上建构公民表达权保障体系。(1)法律制度保障。这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在公民表达权未受侵犯或破坏之前就有保障公民表达权的已经存在的立宪和立法制度;另一方面在公民表达权受侵犯、破坏之后而存在的权利救济,目的是使受到侵害的原权利得到恢复或补偿,这一过程同时也是由于原权利受到侵犯而产生的补救权利的实现过程。(2)政治制度保障。即建立能够保障公民表达权实现的政治机制。(3)社会经济保障。即建立能够保障公民表达权实现的社会经济机制。(4)思想文化保障。即建立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的思想观念,普及和提高公民的表达权利意识,不断发展公民表达权利的功能;国家促进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来保障公民表达权的实现。
     绝对的权利是不存在的。对权力的适度限制是对权利的最好保护。权利的相对性决定了要对公民表达权进行适度的限制。对表达权进行适度的限制是在政府的公权力和公民表达权这一私权利之间的张力进行适度的平衡;表达权主体在行使时不能超越法律规定的界限,否则将带来不利的后果,危及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益;公权力对表达权的限制也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渗透到公民自治的领域,这将带来权力压迫权利的暴政。
     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君主专制时期,根本没有现代法学意义上的权利概念,作为基本权利之一的公民表达权更无从谈起。可以说,整个封建专制时期的历史,就是一部表达不自由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公民表达权保障先后经历了初步展开阶段、遭受挫折和严重倒退阶段、初步恢复并逐渐走向成熟阶段。当然,现实中还存在着诸如相关法律缺位、违宪审查机制的缺失和公民表达权利意识淡薄等问题。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或者说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优势,是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政治的实践,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各项民主权利,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表达权保障体系,一要健全并完善保障公民表达权的制度体系,二要培育和完善保障公民表达权的公民社会;三要不断增强公民表达权利意识。
     总结全文,继而得出结论,也是对本文核心问题的回答:一个具有表达权并且能够自由表达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虽然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是历史的必然。
This paper is entitled "the study on the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and its security ".The origin of the research, this paper encircles a core question: what kind of person is the true man? This paper, from politics perspective, from rights and right guarantee on the level, through discussing the concept, the mea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ttributes and the value of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guarantee and restrictions of the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eventually draw a conclusion: a real person is the man who has expression right and be able to express freely. Specific road to research is in explaining the concept of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analyzes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explains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attribut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ecific value, function, guarantee and restrictions of the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ductive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in China, analysis three phases.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ese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shall be analyze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construct the specialized Chinese security system.
     Before the concept of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given up, scholars overseas have studied the freedom of expression for a long time, and gained a great deal of research results. Firstly is liberalism theory. British philosopher, political thinker, John Stuart Mill in 1859 published on liberty. In his book about freedom of speech, he has demonstrated the value of free speech. Mill not only comprehensively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human spirit and its enormous contribution to human civilization, also attacked the harm of religion, secular autocratic system to human mental activity systems. British political essayist, poet, John Milton published the freedom of the press in 1644. He firstly proposed the freedom of the press, which fought against the feudal censorship system. In addition, American prominent politicians and democratic thinker, the third President Thomas Jefferson believes, freedom of speech, of the press, of the religious belief is the people's inalienable rights. Freedom of expression is the only path to truth. The government is established by people, which must be supervised by people. Only through freedom of expression can people supervise the government.
     Of course, other political thinkers such as Locke, Montesquieu, Bacon and Spinoza etc. whose theory and views on freedom of expression gave prominent contribution to liberalism theory. Secondly, in the last century, the federal Supreme Court justice Holmes commented free market concept, an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world put free market theory to opinion judicial operation. In 1919, the lawsuit of Abrams case, Holmes said: "the free exchange of opinion is able to reach the final good result people expected... ...the best test of truth is a kind of thought in market competition"
     The theory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which based on liberal theory continuously revised and developed, formed the comprehensive value objective theory and self rule theory or fundamental value theory. Comprehensive value objective theory was given by professor Thomas I Emerson. He thought, the function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is to guarantee personal self fulfillment, promote knowledge, discover truth, ensure all social memb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decision and built "an adaptive stronger and more stable society". Emerson's theory was found in favor of by the most scholars in Europe and Japan later; Self rule theory was given by American scholar, Alexander MeikelJohn. In 1948, he published Free Speech and Its Relation to Self Government.
     Domestic scholars such as Houjian, Zhenshuqiing, Wangfeng put forward their opinion about the value of freedom expression. Other domestic scholars such as SunLi, who gave up the theory of he value of social harmonious, Guodaohui, YaoJianwen etc. who gave up Democratic political function theory.
     Whether foreign scholars or domestic scholars, the viewpoint they give up is basically the same, both from the same angle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After the concept of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was put forward, we shall give up different research framework to study. It is different between the rights and freedom from the concept, the connotation to the extension.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the analysis framework for the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litical science, which based on the level of right and its security.
     The study of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first of all, has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It helps to compensate for similar domestic research defects and blank, which studied from a whole new angle of right and its security, its scientifically definition,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denotation of this core concept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afeguard and restrictions. Secondly, it ha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lleviate social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ts connotation, exten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ttribute is defin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angel of right. Say simply, as one of the basic citizen's rights, the citizen have the right to express themselves through various ways and non- interference by others. Say from broad sense,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is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operation of democracy, including not only the right to vote, to speech, to press, to assembly, and to demonstrate, but also the right to supervise, to suggest, and to accuse. From the Angle of the existing state, it can be divided into should-be right, the legal right and realistic right. According to its property,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can be divided as individual right, as political right, and as social right.
     Marxism believes that right is relatively to obligation. As a citizen's fundamental right,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is the relatively primary right. Because people are born as a political animal, political life is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The essence of man reflected in reality, is the sum of all social relations. Thus,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has the political, social, classical, legal character. In addition, it has the legal and extensive characteristics.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citizen expression right is the most basic human right. It possesses broad political liberties properties, but not the core of political rights. It possesses broad spirit liberty properties, but belongs to external spirit freedom. As the legal regulations or confirmation of rights, of course, it has the legal right attributes.
     As a real sense of man,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is an indispensable requirement. As a citizen's basic right, it has irreplaceable value and function. This is mainly embodied in such aspects. Firstly it is the core of basic human rights. Secondly, it is the cornerstone of democratic politics. Thirdly it is the power of cultural prosperity. Fourthly, it is social harmonious buffers. Fifthly, it is the elements of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It helps to construct public opinion really reflecting the public policy and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democracy and science decision-making.
     A real sense man must be able to of express freely. The key to express freely lies in whether the tension between public power and private right can be rightly dealt with. From the angel of the content,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is divided in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right. In exercising their right to express, the negative one embodied in non-interference from other organizations or individuals, the positive one should be given the government support and security.
     A society ruled by law is the prerequisite to the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The rule of law is divided into formal, the validity and comprehensive legitimacy principle of justice, which are general provisions to protect citizens' rights. We must follow the principles such as prohibition prior restraint test, the priority test, clear and present danger test, clarity test, neutral contents test, relief test, less restrictive test, double standards test.
     System have characters of radical, global, stability and long-term. In order to guarantee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security system must be constructed. Firstly is the legal system. There are two requirements. On the one hand, the constitutional and legislative system must be existed before the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be assaulted or destroyed. On the other hand it should be relieved after it has been assaulted. Secondly is political system security. Thirdly is social economic security. Fourthly is the culture security.
     The absolute right is not existed. The moderate restriction to power is the best measure to protect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The relativity character of the right decides it to be appropriately restricted. The appropriate restriction means the balance of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private rights and the government's public power. In exercising their expression right the subject cannot transcend boundaries of the law, otherwise will bring adverse consequences. Public power to limit the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also cannot beyond the legal boundaries of the law, otherwise will bring tyranny.
     In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inese monarchy period, there is no modern legal sense of right. We can say, the history of feudal autocratic period is a history of non-freedom of express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P.R.C,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security has undergone preliminary spread stage, suffer setbacks and serious setback stage, preliminary restore and gradually mature stage. Of course, it really still exist such issues as the vacancy of related law, the flaw of constitutional reviewing system and the dim consciousness to express.
     China is a socialist country.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core, or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st system and the ultimate advantages,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al participation of state and social affairs, to ensure the people to enjoy various democratic rights, truly to realize people are the masters of the country. Constructing the securi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a security system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should be given. Secondly, a civil society to improve citizen's expression right must be cultivated. Thirdly, the citizen's consciousness to express ought to be enhanced unceasingly.
     Summing up, then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at the same time which is the answer for this core problem: A true sense man is the man who has the right of expression and be able to express freely. Being a true man, although need a long way to go, but this is historically inevitable.
引文
①社会总成本的概念是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提出的。他的研究表明,一项公共决策的制定不仅涉及决策本身的成本,而且涉及外部成本即决策者奉人可能对不参与决策的人强加的成本,两项成奉的总和就是社会的总成本。社会为没有民主的决策付出的外部成奉非常之大,因此,必须通过宪法限制政府机构行使权力。
    ②案例材料源自童大焕:《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载《领导文萃》2008年第4期。
    ①英国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第9条规定: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引文见董云虎、刘武萍编著:《世界人权约法总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2页。
    ②[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第1版,第27页。
    ③《独立宣言》提出,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人们成立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造物主所赋予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是如果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权利,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并建立新的政府。
    ④孙力:《表达权的社会和谐价值考量》,《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3期。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1月第1版,第334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1版,第7页。
    ②[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87页。
    ③本部分曾以《公民表达权述评》为题发表于发表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并且未作任何修改。
    ④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9页。
    ①史献芝、李强彬:《表达权的多维视域考量》,载《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4月第2期。
    ②冯玉军:《让人说话,天不会塌——解析“表达权”》,载《人民日报》2008-01-30第013版。
    ③章舜钦:《和谐社会公民表达权的法治保障》,载《法治论丛》2007年7月第22卷第4期。
    ④李树忠:《表达渠道权与民主政治》,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
    ⑤姚望:《维护人民的表达权》,载《党政论坛》2008年第8期。
    ⑥9Black's Law Dictionary,West Publishing co.,1979,5+h Edition.
    ①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2版,第42页。
    ②范忠信:《意见表达权能剥夺吗》,载《云南大学法学报》2008年第9期。
    ③姚剑文:《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公民表达权的保障》,载《学术界》2009年第3期。
    ④淦家辉、谢向阳:《公民表达权浅论》,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第9卷第4期。
    ⑤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3版,第62页。
    ①[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第111页。
    ②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33页。
    ③李树桥:《公民表达权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载《经济观察报》2007年11月26日第015版
    ④淦家辉、谢向阳:《公民表达权浅论》,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①转引自侯建:《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4月第1版,第84页。
    ②Robert Bork, Neutral principles and Some First Amendment Problems.47 Indiana Law Journal 1.24-25(1971)
    ①elville B. Nimmer, Introduction—Is Freedom of the Press a Redundancy: What Does it Add to Freedom of Speech ? 26 The Hastings Law Journal 653(1975)
    ②homas I. Emerson,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the First Amendment,72 Yale law Review 877,878-79 (1963); Thomas I. Emerson, The System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New York:Random House, Inc. 1970, pp.6-7.
    ③侯建:《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4月第1版,第60页。
    ④王四新:《表达自由——原理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3—-38页。
    ⑤王锋:《表达自由及其界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66页。
    ⑥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09—138页。
    ⑦孙力:《表达权的社会和谐价值考量》,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3期。
    ⑧姚剑文:《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公民表达权的保障》,载《学术界》(双月刊)2009年第3期。
    ①侯建:《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4月第1版,第109页。
    ②王锋:《表达自由及其界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81—138页。
    ③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258—-260页。
    ④王四新:《表达自由——原理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211—217页。
    ⑤张晓玲主编:《人权理论基奉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93页。
    ①侯建:《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4月第1版,第199页。
    ②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211—225页。
    ③李忠:《论言论自由的保护》,载《法学论坛》2000年第2期。
    ①萧翰:《表达权是基本人权》,载《南方周末》2007年10月25日第E31版。
    ②姚望:《维护人民的表达权》,载《党政论坛》2008年第8期。
    ③王锋:《表达自由及其界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85—289页。
    ④侯建:《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4月第1版,第209页.
    ⑤刘强:《解读十七大报告的新名词——“表达权”》,载《党史文苑》(学术版)2008年第1期。
    ①刘强:《解读十七大报告的新名词——“表达权”》,载《党史文苑》(学术版)2008年第1期。
    ②姚望:《维护人民的表达权》,载《党政论坛》2008年第8期。
    ③干理:《试析公民表达权的意义与实现》,载《行政与法》2008年第5期。
    ①覃福晓:《论农民表达权的保障》,载《学术论坛》2009年第5期
    ②李忠:《论言论自由的保护》,载《法学论坛》2000年第2期。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2月第2版,第8页。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5月第1版,第273页。
    ③下文有介绍历史分析的方法。
    ①[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6页。
    ②[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奉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王源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①转引自董云虎、刘武萍编著:《世界人权约法总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62页。
    ②转引自董云虎、刘武萍编著:《世界人权约法总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2页。
    ③转引自董云虎、刘武萍编著:《世界人权约法总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77页。
    ①转引自董云虎、刘武萍编著:《世界人权约法总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6页。
    ②转引自董云虎刘武萍编著:《世界人权约法纵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4页。
    ③转引自董云虎、刘武萍编著:《世界人权约法总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8页。
    ④转引自董云虎、刘武萍编著:《世界人权约法总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5页。
    ①郭道晖:《公民权与公民社会》,载唐晋主编:《公民社会》,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94页。
    ①朱崇实主编:《宪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62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第91页。
    ③《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商务印书馆1997年7月版,第508页。
    ④关于传播革命的具体内容,详见邵培仁:《论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京),1996年第7期。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第1809页。
    ①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175页。
    ②[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9月第1版,第171页。
    ③[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11月第1版,第154页。
    ④[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11月第1版,第188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11月第1版,第153页。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2月修订第2版,第30页。
    ③[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345页
    ④[英]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02页。
    ⑤[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5月第1版,第15页。
    ①[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第1版,第5页。
    ②[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第1版,第3页。
    ③[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第1版,第11页。
    ④A.麦克因蒂蕾:《遵循美德》,转引自AJ.M.米尔恩:《人权哲学》(中译本),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页。
    ⑤[英]梅因:《古代法》(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2页。
    ①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13页。
    ②[荷]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何勤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30页。
    ③关于霍菲尔德的法律概念学说,详见沈宗灵:《对霍菲尔德法律概念学说的比较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第68页。
    ①其中第1至4种观点,见张庆福主编:《宪法学基本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490页。
    ②李步云徐炳:《权利和义务》,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1页。
    ③陈云生:《权利相对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①张庆福主编:《宪法学基本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491页。
    ①夏勇著:《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5页。
    ②李步云徐炳:《权利和义务》,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61—62页。
    ①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1-2页。
    ②高中:《国家安全与表达自由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12页。
    ③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33页。
    ①王锋:《表达自由及其界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6页。
    ②郭道晖:《论作为人权和公民权的表达权》,载《河北法学》2009年1月第27卷第1期。
    ③杨春福等著:《自由·权利与法治:法治化进程中公民权利保障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275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2月修订第2版,第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6页。
    ①林尚立等编:《政治与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2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1版,第8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1版,第8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1版,第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57、6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09页。
    ②参见(台)张亚云:《比较宪法》,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印行,第125页。
    ③[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11月第1版,第60页。
    ④[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11月第1版,第26页。
    ①[英]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吴文藻等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3页。
    ②[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115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1版,第36页。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52页。
    ②《荀子·解蔽》
    ③《荀子·非相》
    ④《商君书·赏刑》
    ⑤唐晓、王为、王春英:《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64页。
    ①转引自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48页
    ②转引自(台)李瞻:《世界新闻史》,三民书局1983年2月增订版,第369页。
    ③在阐述公民表达权的法的规范性以及规范作用的过程中,作者参考并借鉴了王浦劬著《政治学基础》书中的“政治权利的特性”的相关内容。
    ①李步云:《权利和义务》,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29页。
    ①参见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6681页。
    ②美国政治哲学家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认为,第一修正案的制定者们的兴趣在于政治自由,在于使民主得到贯彻执行。具体参见[美]杰罗姆·巴伦、托马斯·迪恩斯著,刘瑞祥等译《美国宪法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第187页。
    ③王世杰、钱端生著:《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第1版,第78页。
    ④徐显明主编:《人权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69页。
    ⑤谢瑞智:《宪法词典》,台湾文笙书局出版,第251页。?
    ⑥[日]芦部信喜:《宪法》,台湾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01页。
    ⑦杜承铭:《论表达自由》,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⑧见《宪法与思想自由》,载于《向着新的理想社会——李大钊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63页。
    ⑨(台)张知本:《宪法论》,台湾三民书局1979年版,第231页。
    ①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399页。
    ②徐显明主编:《人权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79页。
    ③[英]利厄莱文:《人权:问题与答案》(中译本),香港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57页。
    ④[英]沃克:《牛津法律大词典》,邓正来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42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3页。
    ①王世杰、钱端生:《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第1版,第96页。
    ②王世杰、钱端生:《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第1版,第122页。
    ③《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1页。
    ④《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0页。
    ⑤[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331页。
    ⑥韩德培:《人权的理论和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476页、第499页。
    ①聂运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现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66页。
    ②董和平:《言论自由的宪法宪法权利属性及其功能》,载《法律科学》,1993年第2期。
    ③韩大元主编:《比较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2版,第191页。
    ④李步云:《权利和义务》,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1页。
    ⑤[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侯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51页。
    ①[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侯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65页。
    ②关于米克尔约翰的《第一修正案是不折不扣的》文章材料,见侯健著《表达自由的法理》一书的第十章③米克尔约翰的自治理论述评”。侯健:《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4月第1版,第232—-235页。
    ④[美]泽克利亚·切菲:《第一修正案是一只美丽的独角兽?——评<言论自由及其与自治的关系>》,载张千帆组织编译:《哈佛法学评论·宪法学精粹》,法律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309—310页。
    ④[美]泽克利亚·切菲:《第一修正案是一只美丽的独角兽?——评<言论自由及其与自治的关系>》,载张千帆组织编译:《哈佛法学评论·宪法学精粹》,法律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312页。
    ①详见赵秉志等:《中国刑法修改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5期。
    ②范忠信:《意见表达权能剥夺吗》,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9月第21卷第5期。
    ①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96页。
    ②转引自:罗豪才、吴撷英:《资奉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1997年4月重排本,第87页。
    ③郭道晖:《对民主的几对范畴的思考》,载《法的时代精神》,湖南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42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74页,新版。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0页
    ⑦[日]芦部信喜原著、[日]高桥和之增订:《宪法》(第三版),林来梵、凌维慈、龙绚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第128页。
    ①[日]芦部信喜原著、[日]高桥和之增订:《宪法》(第三版),林来梵、凌维慈、龙绚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第152页。
    ②刘继虎主编:《法理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81页。
    ①韩德培主编:《人权的理论和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12ue第1版,第353页。
    ②李龙、万鄂湘:《人权理论与国际人权》,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29页。
    ①转引自:王学泰:《以人为本与表达权》,载《南方周末》2007-10-25第E30版。
    ②《论语·公冶长第五》
    ③Redish,the Value of Free Speech,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1984),130.
    ①C. Edwin Baker, Human Liberty & Freedom of Spee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p.53.
    ①[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19-20页。
    ②《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德]康拉德·黑塞:《联邦德国宪法纲要》,李辉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96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9年4月第1版,第317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9年4月第1版,第13页。
    ②胡玉鸿:《法律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人的尊严》,载《法治研究》2010年第7期。
    ③[英]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3页。
    ①[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页。
    ②张千帆:《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页。
    ②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44页。
    ③潘恩:《人权论》,载《人权二十讲》,何海波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64页。
    ④同上书,第65页。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东方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32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21—22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22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22页。
    ③[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葛兰西文选》,李鹏程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181页。
    ④[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葛兰西文选》,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编者序第9—10页。
    ⑤[美]利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刘刚敏、聂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5月第1版,第53页。
    ①[美]利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刘刚敏、聂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5月第1版,第53页。
    ②[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第189—197页。
    ③[美]利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刘刚敏、聂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6页。
    ④邓正来等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36页。
    ①王浦劬等著:《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第171贝。
    ②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载刘军宁编:《民主二十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46—-47页。
    ③[美]利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商务印书馆1993年5月第1版,第208页。
    ①[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105页。
    ②[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106页。
    ③[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译者说明》,第5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12月第1版,第282页。
    ②[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6月第1版,第266页。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12月第1版,第287页。
    ④[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12月第1版,第289页。
    ⑤[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3月第1版,第5页。
    ①[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9页。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12月第1版,第290~291页。
    ③[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6月第1版,第266页。
    ①[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8月第1版,第272页。
    ②侯健:《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4月第1版,第68页。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6月第1版,第334页。
    ①[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2月第1版,第78页。
    ②[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2月第1版,第80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2月第2版,第76页。
    ④[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2月第2版,第23页。
    ①《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和《独立宣言》均转引自:董云虎等编:《世界人权约法总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年版。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11月第1版,第154页。
    ③Lord Acton, Essays on Freedom and Power (The Beacon Press,1984) Preface,pp 14-15。
    ④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6月第1版,第264页。
    ⑤孙晓奇:《从社会制约权力的角度来看市民社会对多数人暴政的预防》,《法制与社会》200年第19期。
    ①郭道辉:《论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从人民与人大的关系谈起》,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2期。
    ①侯健:《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4月第1版,第71页。
    ②[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94—395页
    ①[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7—8页。
    ②[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8页。
    ③[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14页。
    ①江林昌:《东西方“轴心文明”的比较》,载《文史知识》2007年第7期。
    ②[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人民出版社1950年2月第1版,第3页。
    ③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27页。
    ④相关文章有:武云:《浅谈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载《商业文化》2007年12月;刘财安:《浅析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载《安徽文学》2007年第2期;于春英、穆丹萍:《浅谈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载《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年8月第10卷第4期;孙开香:《古希腊文化繁荣原因之探讨》,载《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①[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2卷第4章,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②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第23页。
    ③[古希腊]柏拉图:《申辩篇》29D。
    ④席宣、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央党史出版社2006年1月第3版,第321页。
    ①《历史的审判》编辑组:《历史的审判》,群众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第37页。
    ②席宣、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央党史出版社2006年1月第3版,第320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9页。
    ②转引自:王四新:《表达自由——原理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32-33页。
    ①《召公谏厉王止谤》,载《国语·周语上》。
    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第456-457页。
    ②陶学荣、崔运武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39页。
    ①(台)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122页。
    ②徐家良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122—1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478—-479页。
    ②[美]罗伯特·达尔:《多元民主——参与和反对》,商务印书馆2003年6月第1版,第12页。
    ③史献芝、李强彬:《表达权的多维视阈考量》,载《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①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3月13日。
    ②中国工商时报,2010年04月12日。
    ③[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5月第1版,第128页。
    ④这里,科恩所提的建议的自由和反对的自由就是后文的建议权和反对权。
    ⑤[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5月第1版,第126页。
    ①[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第1版,第60页。
    ①1959年新德里国际法学家大会《德里宣言》。转引自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622—625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1版,第199页。
    ③[英]戴维·沃克主编:《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第790页。
    ①[英]约瑟夫·拉兹:《法律的权威:法律与道德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85页。
    ②[英]约瑟夫·拉兹:《法律的权威:法律与道德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85页。
    ③转引自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12月第]版,第622—625页。
    ①[英]威廉·韦德:《英国行政法》(中译文),载《法学译从》1992年第3期。
    ②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478—-479页。
    ③转引自侯健:《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4月第1版,第196页。
    ④[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商务印书馆1986年4月第1版,第96页。
    ⑤[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商务印书馆1986年4月第1版,第92页。
    ①[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23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1版,第167~168页。
    ③柏拉图认为,人性善恶混杂,其中具有(一)低级生物的“低劣性情”,(二)狮性或高级动物的“高贵性情”,(三)“包含理智的人性”。狮性指高级动物的高贵性情。详见:[古希腊]亚里十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1版,第169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1版,第169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1版,第199页。
    ⑥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第1版,第208页。
    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9页
    ①[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商务印书馆1999年8月第1版,第224页。
    ②[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商务印书馆1999年8月第1版,第224页。
    ③[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商务印书馆1986年4月第1版,第206~208页。
    ④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14页。
    ⑤[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第1版,第204页。
    ①[英]詹姆斯·哈林顿:《大洋国》,商务印书馆1963年9月第1版,第21页。
    ②[英]詹姆斯·哈林顿:《大洋国》,商务印书馆1963年9月第1版,第20页。
    ③[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2月第1版,第59页。
    ④[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184页。
    ⑤[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186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185页。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186~187页。
    ③[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222页。
    ④[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9月第1版,第139页。
    ①[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9月第1版,第139~140页。
    ②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15页。
    ③[美]:《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145~146页。
    ④[美]《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146页。
    ①[美]《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265页。
    ②[美]《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268页。
    ③[美]美《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269页。
    ④[美]托马斯·杰斐逊:《杰斐逊选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第1版,第48页。
    ①[美]托马斯·杰斐逊:《杰斐逊选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第1版,第229页。
    ②[英]戴雪:《英宪精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228页。
    ③[英]戴雪:《英宪精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232-239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58页。
    ①[英]约翰·菲尼斯:《自然法与自然权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16页。
    ②[英]金斯堡:《公正的概念》,载《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64年第4期。
    ③[英]约瑟夫·拉兹:《法律的权威:法律与道德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87~190页。
    ①[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商务印书馆2005年11月第1版,第46~47页。
    ②[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商务印书馆2005年11月第1版,第55~106页。
    ③[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商务印书馆2005年11月第1版,第242页。
    ① Vincent Blasi, Toward a Theory of Prior Restraint:The Central Linkage, Minnesota Law Review,1981, Vol.66, pp.24-27.
    United States V.Calorene Products Co.,304U.S.144(1938).Note 4.
    ②Jones v.Opelika,316 U.S.584(1942)中的反对意见。转引自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3页。
    ③[美]詹姆斯·M·伯恩斯、杰克·W·佩尔塔森、托马斯·E·克罗宁:《美国式民主》,谭君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第113页。
    ④[美]詹姆斯·M·伯恩斯、杰克·W·佩尔塔森、托马斯·E·克罗宁:《美国式民主》,谭君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第113页。
    ① Schenck v. United States,249 u. s.479 (1919)
    ②[美]詹姆斯·M·伯恩斯、杰克·W·佩尔塔森、托马斯·E·克罗宁:《美国式民主》,谭君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第112页。
    ③ Zechariah Chafee Jr, Free Speech in the United Stat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41, PP.81-82.
    ① Chester Antieau,Clear and Present Danger: Its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Notre Dame Lawyer,1950, pp.604 —606,639-640.
    ②[美]詹姆斯·M·伯恩斯、杰克·W·佩尔塔森、托马斯·E·克罗宁:《美国式民主》,谭君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第112页。
    ③William Cohen & David Danelski, Constitutional Law, Civil Liberty and Individual Rights, Foundation Press, Westbury,1974, p.90.
    ①[英]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2009年6月第1版,第53页。
    ②[英]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2009年6月第1版,第52页。
    ③[英]约瑟夫·拉兹:《法律的权威:法律与道德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87页。
    ①侯健:《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4月第1版,第208—209页。
    ②关于权利保障的具体分类可见杨春福等著:《自由·权利与法治:法治化进程中公民权利保障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282--283页。
    ①(台)中华大典编印会、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合作,《世界各国宪法大全》,华冈文化书局1967年5月版,第483页。
    ①张诗蒂主编:《新闻法初探》,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1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6页。
    ②王四新:《表达自由——原理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205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②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第一部,法学的形而上学的第一要义,法学导言B节。
    ③转引自:王锋:《表达自由及其界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06页。
    ①转引自董云虎等编:《世界人权约法总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②转引自董云虎等编:《世界人权约法总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转引自董云虎等编:《世界人权约法总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①转引自董云虎等编:《世界人权约法总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②[美]埃尔斯特[挪]斯莱格斯塔德编:《宪政与民主——理性与社会变迁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10月第1版,第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2页。
    ②[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第65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6月第1版,第337页。
    ①Seymour J. Mandelbaum: The Social Setting of intolerance, Glenview,1964, pp.89-90。
    ①[美]杰罗姆·巴伦、托马斯·迪恩斯:《美国宪法概论》,刘瑞祥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4页。
    ②本原则采用的材料源自欧山:《表达自由初步研究》,载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410页
    ①Conneil v. Higginbotham(404U.S.207(1971))
    ②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26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95页。
    ② U.Commentaries 145(1876)详见(台)荆知仁:《美国宪法与宪政》,三民书局1984年8月初版,第158页。
    ②最大判昭59·12·12民集38卷12号1308页。
    ①最大判昭50·9·10刑集29卷8号489页。
    ②材料引自欧山:《表达自由初步研究》,载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8 月第1版,第410页。
    ①胡锦光、韩大元:《当代人权保障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260页。
    ①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265页。
    ②[英]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2009年6月第1版,第28页。
    ①[英]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2009年6月第1版,第29页。
    ②王世杰、钱端生:《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91页。
    ③见(台)朱传舆:《中国民意与新闻自由发展史》,台湾正中书局1987年7月第2次印刷,第205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1版,第403页。
    ①材料转引自:王锋:《表达自由及其界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58页。
    ①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②(台)李瞻:《世界新闻史》,三民书局1983年2月增订版,第306~307页。
    ①王锋:《表达自由及其界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54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游行示威法》见baike.baidu.com/view/250636.htm 2011-4-1
    ①《出版管理条例》见中国新闻网,2011年3月20日《国务院修改<出版管理条例>修订后全文公布》
    ②《出版管理条例》见中国新闻网,2011年3月20日《国务院修改<出版管理条例>修订后全文公布》
    ①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游行示威法》见baike.baidu.com/view/250636.htm 2011-4-1
    ①韩大元:《基本权利概念在中国的起源与演变》,《中国法学》2009年第6期。
    ②《荀子·君道》
    ③《商君书·算地》
    ④《荀子·劝学》
    ⑤《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⑥《盐铁论·禁耕》
    ⑦《盐铁论·杂论》
    ⑧《盐铁论·轻重》
    ①《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②《贞观政要·求谏第四》。
    ③《贞观政要·求谏第明》。
    ④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龙性柔顺,可以与之狎戏,骑在他的背上,但是它的喉下有逆鳞,如果触及逆鳞,龙一定会杀人。此以龙之逆鳞比喻皇帝的威严。见《韩非子·说难》。
    ⑤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第110页。
    ⑥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第112页。
    ①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223页。
    ②《史记·太史公自序》
    ③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228—234页。
    ①《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史记·秦始皇本纪》
    ④《史记·秦始皇本纪》
    ⑤《史记·秦始皇本纪》
    ①《春秋繁露·天道无二》
    ②《汉书·董仲舒传》
    ③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03页。
    ④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第2版,第205页。
    ①胡奇光:《中国文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页。
    ②胡奇光:《中国文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93页。
    ③杨一凡:《明初重典考》,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2—73页。
    ①《清朝文字狱档》谢济世案。
    ②《史记·秦始皇本纪》
    ③甄树青著:《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98页。
    ④《明宪宗实录》,卷一。
    ⑤《大清会典事例》,卷三六。
    ⑥《汉书·东方朔传》。
    ①《汉书·夏侯胜传》。
    ②《宋会要辑稿》
    ①孙旭培:《华夏传播论》,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429页。
    ②王世杰、钱端生:《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91页。
    ③(台)朱传舆:《中国民意与新闻自由发展史》,台湾正中书局1974年版,1984年7月第2次印刷,第205页。
    ④张继良等著:《公民权利与宪政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页。
    ①石柏林、彭小平:《中国近现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与发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第127页。
    ①侯健:《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3页。
    ②《李大钊文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247页。
    ③《李大钊文集》(下册),人民出版社]984年10月第]版,第127页。
    ①国务院新闻办:《中国人权五十年》,载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编:《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中国人权白皮书汇编》,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389页。
    ②国务院新闻办:《中国人权五十年》,载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编:《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中国人权白皮书汇编》,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389页。
    ①国务院新闻办:《中国人权五十年》,载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编:《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中国人权白皮书汇编》,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390页。
    ②国务院新闻办:《中国人权五十年》,载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编:《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中国人权白皮书汇编》,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392页。
    ①吴磊主编:《中国司法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57页。
    ②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620页。
    ①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621页。
    ②韩廷龙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通史》(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588页。
    ③韩廷龙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通史》(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449~45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146页。
    ②韩廷龙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通史》(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588~589页。
    ③杨春福等:《自由·权利与法治:法治化进程中公民权利保障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315页。
    ④韩尚于编:《“文革”洗冤录》,团结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233页。
    ⑤韩廷龙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通史》(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611页。
    ①韩廷龙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通史》(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447页。
    ②韩尚于编:《“文革”洗冤录》,团结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17~24页。
    ①张鸣、乐群:《“文化大革命”中的名人之思》,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29~30页。
    ①董云虎、常健主编:《中国人权建设6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0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145—146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1版,第199页。
    ①侯建:《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4月第1版,第210页。
    ②王锋:《表达自由及其界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88页。
    ③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2—5页。
    ④侯建:《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4月第1版,第210页。
    ①王四新:《表达自由——原理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1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33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334页。
    ②梁治平等著:《新波斯人信札——变化中的法观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③梁治平等著:《新波斯人信札—变化中的法观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④张东荪:《理性与民主》第三,转引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书店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⑤梁治平等著:《新波斯人信札——变化中的法观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30页。
    ①杨春福等著:《自由权利与法治:法治化进程中公民权利保障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258页。
    ②程延军、杜海英:《传统“义务本位”观的法律文化解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4月第33卷第2期。
    ①[英]米勒,[英]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621页。
    ②张永桃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1页。
    ①《商君书·壹言第八》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33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①张永桃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61页。
    ②《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1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日报》2005—10—20。
    ②蒲兴祖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87-88页。
    ①蒲兴祖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89页。
    ①蔡定剑:《一个人大研究者的探索》,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45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日报》2005-10-20.
    ①张永桃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233页。
    ①》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国新闻http://www.chinanews.com.cn2005年10月19日11:32。
    ②《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 2005年10月19日11:32。
    ①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我国公民资格权利发展与有序参与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229页。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402 2011-4-15
    ②《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2005年10月19日11:32。
    ③邱永文:《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193页。
    ①《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见baike.baidu.com/view/635935.htm 2010-9-4
    ②《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 2005年10月19日11:32。
    ①《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2005年10月19日11:32。
    ②具体见第五章公民表达权现状与问题之第三个阶段:保障公民表达权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备。
    ③具体见第五章表达权保障中的问题和不足:相关法律的缺位。
    ①刘强:《解读十七大报告新名词——“表达权”》,载《党史文苑》2008年第1期。
    ②《半月谈》,2003年11月。
    ③林尚立等:《制度创新与国家成长——中国的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402-403页。
    ①姜明安:《信访制度及其解决争议的机制应该创新》,载《法制日报》,2004年2月12日第8版。
    ①于建嵘:《对信访制度改革争论的反思》,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5期。
    ②刘强:《解读十七大报告新名词——“表达权”》,载《党史文苑》2008年第1期。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4-45页。
    ①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我国公民资格权利发展与有序参与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235-236页
    ①CNNIC第26次互联网报告,2010年7月15日13:33腾讯科技,http//tech.qq.com/a/20100715/000360.htm。
    ②[美]唐纳德.M.吉尔摩等:《美国大众传媒法:案例评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①张丙宣、彭兵:《政府网站论坛:公民行使表达权的制度创新》,载《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②俞可平《中国政治发展30年(1978—-2008)》,重庆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218页。
    ①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②李琳:“‘中产阶级’:数字化界定?”,《观察与思考》,http://www.zj.xinhuanet.com/magzine/2005-03/29/content 3963046.htm。
    ③新华网:“我国居民收入六大差距,10%居民占有45%城市财富”,2005年6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furtune/2005-06/17/content_3096235.htm。
    ④李正东:《试论中国中产阶级》,载《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⑤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①郭道晖:《公民权与公民社会》,载唐晋主编:《公民社会》,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94贝。
    ②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9页。
    ①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我国公民资格权利发展与有序参与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285-300页。
    ②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第2版,第222-223页。
    ①郭道晖:《公民权与公民社会》,载唐晋主编:《公民社会》,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106贝。
    ②高鸿钧先生在文章《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演进》一文中,提出权利意识包括三个要素: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这篇文章载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①“全国人大常委称和谐权是第四代人权”,《新京报》2006-11-23,见网易:http//news.l63.com/06/1123/07/30JLSRMN0001124J.html。
    ②高鸿钧:《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演进》,载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49页。
    ①高鸿钧:《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演进》,载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①刘月平:《公民权利意识培育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前沿》2008年第9期。
    ①[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65页。
    ②郑丽珍:《略论在新形势下增强公民权利意识》,《三明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第3期。
    ①虞崇胜、李海新:《公民表达权述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4.《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毛泽东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
    9.《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1版。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5.[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6.[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7.[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商务印书馆1999年8月第1版。
    8.[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2月第2版。
    9.[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9月第1版。
    1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11月第1版。
    11.[英]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2.[英]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3.[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5月第1版。
    14.[荷]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何勤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15.[英]詹姆斯·哈林顿:《大洋国》,商务印书馆1963年9月第1版。
    16.[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9月第1版。
    1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1月第1版,第334页。
    18.[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12月第1版。
    19.[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6月第1版。
    20.[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3月第1版。
    21.[美]托马斯·杰斐逊:《杰斐逊选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第1版
    22.[英]梅因:《古代法》(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3.[英]戴雪:《英宪精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24.[英]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吴文藻等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5.[日]芦部信喜:《宪法》,台湾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
    26.[英]利厄莱文:《人权:问题与答案》(中译本),香港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27.[美]唐纳德.M.吉尔摩等:《美国大众传媒法:案例评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第1版,第27页。
    29.[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0.[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包凡一、王源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31.[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
    32.[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侯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3.[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三联书店1996年版。
    34.[美]埃尔斯特[挪]斯莱格斯塔德编:《宪政与民主——理性与社会变迁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10月第1版。
    35.[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东方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36.[美]罗伯特·达尔:《多元民主——参与和反对》,商务印书馆2003年6月第1版。
    37.[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5月第1版。
    38.[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第1版。
    39.[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40.[美]詹姆斯·M·伯恩斯、杰克·w·佩尔塔森、托马斯·E·克罗宁:《美国式民主》,谭君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41.[美]杰罗姆·巴伦、托马斯·迪恩斯:《美国宪法概论》,刘瑞祥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43.[美]利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刘刚敏、聂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5月第1版。
    44.[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8月第1版。
    45.[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6.[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
    47.[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商务印书馆1986年4月第1版。
    48.[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49.[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第1版。
    50.[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葛兰西文选》,李鹏程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51.[美]杰罗姆·巴伦、托马斯·迪恩斯著,刘瑞祥等译《美国宪法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
    52.[德]康拉德·黑塞:《联邦德国宪法纲要》,李辉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53.[英]约瑟夫·拉兹:《法律的权威:法律与道德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54.[英]约翰·菲尼斯:《自然法与自然权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55.[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商务印书馆2005年11月第1版。
    56.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57.王世杰、钱端生著:《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第1版。
    58.李大钊:《向着新的理想社会——李大钊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第1版。
    59.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
    6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书店出版社1987年版。
    61.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2.(台)张亚云:《比较宪法》,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印行。
    63.(台)李瞻:《世界新闻史》,三民书局1983年2月增订版。
    64.(台)谢瑞智:《宪法词典》,台湾文笙书局出版。
    65.(台)张知本:《宪法论》,台湾三民书局1979年版。
    66.(台)中华大典编印会、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合作,《世界各国宪法大全》,华冈文化书局1967年5月版。
    67.(台)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年版。
    68.(台)荆知仁:《美国宪法与宪政》,三民书局1984年8月初。
    69.(台)朱传舆:《中国民意与新闻自由发展史》,台湾正中书局1987年7月第2次印刷。
    70.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1.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72.张诗蒂主编:《新闻法初探》,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73.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4.孙旭培:《华夏传播论》,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75.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3版。
    76.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77.刘继虎主编:《法理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78.徐显明主编:《人权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79.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80.张千帆组织编译:《哈佛法学评论·宪法学精粹》,法律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81.张千帆:《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2.罗豪才、吴撷英:《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83.张晓玲主编:《人权理论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84.唐晋主编:《公民社会》,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85.朱崇实主编:《宪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86.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7.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88.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89.李步云徐炳:《权利和义务》,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
    90.韩德培:《人权的理论和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91.梁治平等著:《新波斯人信札——变化中的法观念》,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92.李龙、万鄂湘:《人权理论与国际人权》,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93.胡锦光、韩大元:《当代人权保障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94.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
    95.张继良等著:《公民权利与宪政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96.陈云生:《权利相对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7.夏勇著:《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98.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9.席宣、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央党史出版社2006年1月第3版。
    100.韩尚于编:《“文革”洗冤录》,团结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
    101.张鸣、乐群:《“文化大革命”中的名人之思》,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102.胡奇光:《中国文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103.《历史的审判》编辑组:《历史的审判》,群众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
    104.杨春福等著:《自由·权利与法治:法治化进程中公民权利保障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105.林尚立等编:《政治与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106.林尚立等:《制度创新与国家成长——中国的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107.俞可平:《中国政治发展30年(1978—2008)》,重庆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108.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09.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第2版。
    110.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2.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113.刘军宁编:《民主二十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114.何海波主编:《人权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115.王浦劬等著:《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第2版。
    116.陶学荣、崔运武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117.徐家良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118.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119.石柏林、彭小平:《中国近现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与发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0.杨一凡:《明初重典考》,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21.张庆福主编:《宪法学基本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1版。
    122.《清朝文字狱档》谢济世案。
    123.《明宪宗实录》,卷一
    124.《大清会典事例》,卷三六。
    125.《宋会要辑稿》。
    126.聂运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现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
    127.韩大元主编:《比较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2版。
    128.唐晓、王为、王春英:《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129.蒲兴祖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130.蔡定剑:《一个人大研究者的探索》,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131.吴磊主编:《中国司法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32.张永桃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133.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134.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135.《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 版。
    13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137.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编:《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中国人权白皮书汇编》,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138.董云虎、常健主编:《中国人权建设6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139.韩廷龙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通史》(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139.董云虎、刘武萍编著:《世界人权约法总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0.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41.侯建:《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4月第1版。
    142.王四新:《表达自由——原理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143.王锋:《表达自由及其界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144.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145.高中:《国家安全与表达自由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146.邱永文:《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47.《荀子·解蔽》。
    148.《荀子·非相》。
    149.《荀子·君道》。
    150.《荀子·劝学》。
    151.《商君书·赏刑》。
    152.《商君书·壹言第八》。
    153.《商君书·算地》。
    154.《论语·公冶长第五》。
    155.《史记·秦始皇本纪》。
    156.《史记·太史公自序》。
    157.《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158.《国语·周语上》。
    159.《汉书·董仲舒传》。
    160.《汉书·东方朔传》。
    161.《汉书·夏侯胜传》。
    162.《盐铁论·禁耕》。
    163.《盐铁论·杂论》。
    164.《盐铁论·轻重》。
    165.《贞观政要·求谏第四》。
    166.《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1.汤啸天:《表达权的基本含义》,载《文化报》2008年3月24日第1版。
    2.李树忠:《表达渠道权与民主政治》,《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
    3.孙力:《表达权的社会和谐价值考量》,《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3期。
    4.资中筠:《表达权实现需要制度保障》,《炎黄春秋》2008年第5期。
    5.萧翰:《表达权是基本人权》,《南方周末》2007年10月25日第E31版。
    6.史献之:《表达权与和谐社会的隐蔽逻辑》,《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7.王也扬:《表达权与解放思想》,《炎黄春秋》2008年第4期。
    8.王学泰:《表达权与进谏纳谏的传统,载《新京报》2007年11月25日第A03版。
    9.江小明:《畅通和落实弱势群体表达权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载《达州经济》2008年第1期。
    10.刘洪:《传媒公共服务建设与公民表达权》,载《当代传播》2008年第3期。
    11.杨丽娜:《从散步维权看公众利益诉求的理性表达》,载《中国社会报》2008年1月28日第005版。
    12.杨炼等:《从参政权的视角看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13.张英洪:《从和谐视角看和谐社会中的信访权》,载《中国改革报》2005 年7月6日第006版。
    14.盛大林:《大学排行榜:不能因潜规则而剥夺表达权》,《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期。
    15.唐小惠:《代表维护表达好劳动者权益》,《金融时报》2004年9月15日。
    16.杨久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表达权保障评析及其发展思考》,《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7月。
    17.陆金宝:《工会要做职工权益的表达者和维护者》,《工人日报》2006年4月17日第006版。
    18.李树桥:《公民表达权: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载《中国改革》2007年第12期。
    19.淦家辉谢向阳:《公民表达权浅论》,《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
    20.李树桥:《公民表达权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载《经济观察报》2007年11月26日第016版。
    21.秦关:《和谐社会必须尊重公民表达权》,载《新京报》2006年11月25日第A02版。
    22.王鸣明:《和谐社会背景下公民表达权的实现机制》,《法治与社会》2009年3月。
    23.章舜钦:《和谐社会公民表达权的法治保障》,《法治论丛》2007年7月。
    24.梁益寿:《和谐需要自觉的公民意识》,《青海金融》2007年第12期。
    25.陈志龙:《话语权是利益的表达》,《新华日报》2005年11月1日第B02版。
    26.张健:《话语权的解释框架及公民社会中的话语表达》,《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8年第5期。
    27.董礼胜:《建立平等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机制》,载《中国社会报》2006年12月25日第003。
    28.徐秀霞:《建立和完善公民表达权的法律保障机制》,《行政与法》2007年第12期。
    29.刘强:《解读十七大报告新名词:表达权》,《党史文苑》2008年第1期。
    30.张雨生:《解放表达权》,《杂文月刊》2008年5(上)。
    31.丁海俊:《控制网络信息发布是对网络表达权的规范》,《专题研究观点交锋》2008年第7期。
    32.新军:《劳动者的表达权及其保障》,《工人日报》2005年3月25日。
    33.于建嵘:《利益表达、法定秩序与社会习惯》,《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6期。
    34.杜钢建:《论表现自由的保障原则》,《中外法学》1995年第2期。
    35.赵振宇:《论公民表达权的实施与保障》,《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36.杨欣欣:《论公众在城市公共事务中的表达权》,《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7.田成钢:《论行政相对人的表达权》,《求索》2007年第6期。
    38.李叶叶:《论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表达权的保障》,《湘潮》(下半月)2009年6月。
    39.覃福晓:《论农民表达权的保障》,《学术论坛》2009年第5期。
    40.陈力丹:《论人民表达权的法制保障》,《新闻大学》2009年第2期。
    41.张永开:《论认真对待公民表达权问题》,《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3期。
    42.王建芹:《论弱势群体权利表达与结社自由权》,《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
    43.王臻荣:《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民利益表达》,《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2期。
    44.姚剑文:《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公民表达权的保障》,《学术界》(双月刊)总第136期2009年3月。
    45.陆艳超高凛:《论宪政视野下的公民表达权》,《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21卷第3期,2008年7月。
    46.李良荣:《论知情权与表达权》,《现代传播》(双月刊)2008年第4期。
    47.郭道晖:《论作为人权和公民权的表达权》,载《河北法学》第27卷第1期2009年1月。
    48.易顶强:《略论表达权的宪政意义》,《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9.亦非:《媒体的表达权姓什么》,《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11月9日 第002版。
    50.周兆军:《民众表达权凸显民意影响力》,《经理日报》2007年12月22日第A01版。
    51.周海涛:《农民话语权的表达与传媒作为》,《新闻界》2004年第3期。
    52.赵子良:《农民利益表达权的缺失与保障》,《现代农业科技》2005年第1期。
    53.徐士兵:《农民权益为何难表达》,《中国改革》1999年第1期。
    54.于建嵘:《农民需要建立利益表达组织》,《南方农村报》2007年2月10日第004版。
    55.胡高飞:《农民政治不公平问题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5卷第2期。
    56.干理:《浅析表达权意义与实现》,《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第4期,2008年8月。
    57.李飞:《浅析完善网络民意表达权》,《新视野》2008年6月。
    58.刘锦锦:《浅议表达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年第9期。
    59.隋载平:《浅议私权神圣对意愿表达自由的重要意义》,《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60.王志刚:《强化信息支持有序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载《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
    61.高立秋:《切实履行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河北工人报》2004年4月5日第002版。
    62.冯玉军:《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人民日报》2008年1月30日第013版。
    63.陈杰人:《人大代表的表达权不可随意剥夺》,《东方早报》2005年7月22日第A02版。
    64.彭大鹏:《人民表达权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65.中央纪委研究室:《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与反腐倡廉建设》,《中国监察》2007年第24期。
    66.陈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表达权探析》,《理论导刊》2008年 9月。
    67.刘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发展》,《理论与当代》2007年第12期。
    68.范忠信:《生存权、意见表达权与人权》,《法制日报》2000年12月10日第003版。
    69.蔡如瑾:《试论网络延展公众话语权的表达空间》,《东南传播》2008年第5期。
    70.干理:《试析表达权意义与实现》,《行政与法》2008年第5期。
    71.新华:《网络监督:在争议中彰显力量》,《中华时报》2009年3月6日第006版。
    72.姚望:《维护人民的表达权》,《党政论坛》2008年8月号。
    73.孙中海:《维护自身权益莫忘社会稳定》,《深圳商报》2006年3月7日第A06版。
    74.李雷:《宪法视野中的公民表达权保护》,《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5月。
    75.张为臻:《新时期民主政治中表达权研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11月第6期。
    76.李蓉:《刑事程序民主论》,《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3期。
    77.魏林钦:《依法保障公民的表达权》,《人民政坛》2008年第26期。
    78.王学泰:《以人为本与表达权》,《南方周末》2007年10月25日第E30版。
    79.李庆红:《因特网与公民的表达权》,《网络财富》2008年第5期。
    80.何绍辉:《隐性维权与农民群体性利益表达与困境》,《人文杂志》2008年第6期。
    81.童大焕:《尊重民众的知情权与表达权》,《领导文萃》2008年4月(上)。
    82.张丙宣:《政府网站论坛:公民行使表达权的制度创新》,《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83.汤啸天:《政府应当如何保障公民的表达权》,《法学》2008年第5期。
    84.薛德震:《知情权和表达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学习时报》2008年8月25日第003版。
    85.孙晓莉:《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缺失的非经济因素分析》,《陕西行政学院 学报》2007年2月第21卷第1期。
    86.曹信邦:《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位的政治学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87.吴安新:《重读监狱风云:从囚犯表达自由权的保障的视角》,《电影评介》2008年第9期。
    88.孙力:《重视表达权的社会和谐功能》,《文汇报》2007年5月24日第005版。
    89.史献之:《表达权的多维视域考量》,《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4月第2期。
    90.杨耕身:《拥有知情与表达权的民众才不会被愚弄》,《杂文月刊》2008年3月(上)。
    91.范忠信:《意见表达权能剥夺吗》,《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9月第21卷第5期。
    92.钱塘人语:《欣闻表达权》,《浙江人大》2007年第11期。
    93.邵培仁:《论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京),1996年第7期
    94.沈宗灵:《对霍菲尔德法律概念学说的比较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95.杜承铭:《论表达自由》,《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96.程延军、杜海英:《传统“义务本位”观的法律文化解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4月第33卷第2期。
    97.于建嵘:《对信访制度改革争论的反思》,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5期。
    98.姜明安:《信访制度及其解决争议的机制应该创新》,载《法制日报》,2004年2月12日第8版。
    1、[美]杰克·普拉诺等著:《政治学分析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英]戴维·米勒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英]沃克:《牛津法律大词典》,邓正来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版。
    4、梅益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5、许崇德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宪法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
    6、潘小娟主编:《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
    8.《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
    1. Thomas I. Emerson, The System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1970.
    2. Black's Law Dictionary, West Publishing co.,1979,5th Edition.
    3. C. Edwin Baker, Human Liberty & Freedom of Spee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4. Lord Acton, Essays on Freedom and Power, The Beacon Press,1984.
    5. Zechariah Chafee Jr, Free Speech in the United Stat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41.
    6. Chester Antieau, Clear and Present Danger:Its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Notre Dame Lawyer,1950.
    7. William Cohen & David Danelski, Constitutional Law, Civil Liberty and Individual Rights, Foundation Press, Westbury,1974.
    8. Seymour J. Mandelbaum:The Social Setting of intolerance, Glenview,1964.
    1. Robert Bork, Neutral principles and Some First Amendment Problems,47 Indiana Law Journal 1, (1971)
    2. Melville B. Nimmer, Introduction—Is Freedom of the Press a Redundancy: What Does it Add to Freedom of Speech ? 26 The Hastings Law Journal 653(1975).
    3. Redish, the Value of Free Speech,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1984)
    4. Vincent Blasi, Toward a Theory of Prior Restraint:The Central Linkage, Minnesota Law Review,1981, Vol.66,
    5. United States V. Calorene Products Co.,304U.S.144 (1938),Note 4.
    6. Thomas I. Emerson,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the First Amendment,72 Yale law Review 877,878-79 (196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