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党的区域经济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地大物博,疆域面积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经济发展历来就极不平衡。作为执政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一直致力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探索与实践。从毛泽东重点发展内地的均衡发展战略到邓小平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从江泽民协调发展思想到胡锦涛的统筹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区域经济思想日臻成熟与完善,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标志性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的新发展为选题,主要尝试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一、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的理论依据或基础。党的区域经济思想主要是中国产党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自主艰辛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其主要理论依据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区域经济布局的基本理论,包括生产地域分工与协作论、生产力平衡分布论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论;二是西方经典经济学家的区域经济理论,包括平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前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的历史演变。科学发展观提出前,我党的区域经济思想及战略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调整。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生产力布局和国际国内严峻的政治经济局势,做出了以内陆地区为重点,各地区均衡发展的战略决策。具体而言,从建国到60年代中期,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主要思想是以平衡沿海与内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目标,将经济布局中心放在内地尤其是中部地带,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基地。60年代中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急剧变化,多方面的战争威胁和军事压力接踵而至,党中央在进行经济建设时不得不首先考虑国防安全,由此形成了以备战为中心的,重点建设“三线”地区的思想。长达10多年的“三线建设”,使广大的战略后方基本上建成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布局的大调整。但因过于注重政治和国防意义而忽视了经济效益,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了过去30年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逐步提出了“两个大局”、“共同富裕”等思想。区域经济政策也按照邓小平的战略构想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从片面强调区域均衡发展转向着重利用和发挥区域优势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允许、鼓励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形成了以东部沿海为重点,优势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国民经济建设的中心逐渐向东部沿海倾斜。为了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党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灵活的特殊政策,先后开辟了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由此形成了一条从南到北沿海岸线延伸的对外开放地带。与此同时,党中央还着手解决贫困问题。1982年,我党率先在甘肃、宁夏等地开展扶贫试点工作,以此为起点,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开始由局部地区扩大到全国范围。这是党的区域经济战略的第二次重大调整。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地发展起来,但同时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在这种形势下,以江泽民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到了战略高度,由此形成了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在新的区域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做出了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国家扶贫政策体系、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战略部署。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形成。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党中央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良好形势下,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按照十六大的战略部署,意气风发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袭击了我国。非典的侵袭凸显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弊端,也告诉我们,真正的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发展。以此为契机,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作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指导思想,并由此确立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方针。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以我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础而形成的。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主要包括: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部崛起。针对西部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党中央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确立了九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引导重点区域加快发展;坚持抓好两型社会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着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建立健全西部大开发保障机制。这些举措的顺利实施有利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有利于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和谐西部,也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加大了对东北地区的项目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确立了有利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税、金融政策,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树立了长远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政策等。为了继续支持东部地区的发展,党中央确立了东部地区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率先在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节地节水上取得实质性进展;率先加快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率先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目标。为了帮助“中部崛起”,党中央提出了在中部地区建设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交通运输枢纽地位,促进商贸流通旅游业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促进城市群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五、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划分主体功能区;促进城镇健康发展。党中央为加快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发展,在完善管理机构的同时,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各种援助政策。针对我国区域开发的无序状况,党中央将我国国土划分为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为我国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党中央还要求促进城镇健康发展,并以此作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六、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及前景展望。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发展、新特点。经过60多年的探索,党的区域经济思想已日趋完善和成熟,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思想更具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使党的区域经济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二是区域经济思想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应对的问题与挑战,包括生命周期理论与可能出现的新一轮区域病,梯度理论与贫富差距的扩大和贫富群体、地区的固化,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规律的公平正义之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的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三是通过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制度建设四个方面来确保和推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由于本人理论水平和研究方向的局限,经济学知识的不足,特别是对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的区域经济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尚属开创性的工作,因此文中错漏、不足之处必然很多,敬请专家指正。
With vast territory and rich resources, China is not only greatly large in area, butalso a country of multi-nationality, which caused an unbalanced economicdevelopment for each region.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 as the ruling party,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constantly made great efforts to exploration andpractice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Regional Economy. Right now, the idea ofregional econom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gradually become perfect andmature for changes from Mao Zedong’s balance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nland toDeng Xiaoping’s unbalance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preferential development foreastern region, from Jiang Zemin’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dea to Hu Jintao’soverall development idea. And it has already changed to be an important componentof the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 the newest symbolic achievement of Marxismin China. With the new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ought in accordance of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 as the topic selection, this paper will mainly try tomake a deep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as well as discuss from the following six sides.
     Firstly, our Party’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r basis for regional economy thought.The regional economy thought of our Party has gradually formed, developed andperfected through arduous self-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new China for more than sixty years. And its major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riginatesfrom two aspects: The first one is Marxist basic theory on regional economydistribution, which includes theory on industrial district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theory on equilibrium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vity and theory on coordinated growth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econd one refers to regional economy theory of theclassical western economists, such as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 and the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
     Secondly, the Party’s historical shifts of regional economy thought before puttingforward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The thought and strategy of regionaleconomy has experienced three relatively large adjustments before posing of the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 In the initial period of China, the Party CentralCommittee with comrade Mao Zedong at the core made the strategic decision to takethe inland region as the emphasis and promote the equilibrium development of allareas, according to productivity distribution of our country and the severely politicaland economic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Specifically,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to the mid-1960s, the main ideas of Regional Economy Construction ofour country is to balance the leve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etween thecoastal and inland, making the inland especially central areas the center of theeconomic distribution, by reinforcing heavy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period of1960s,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had to consider national security at firstat the tim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as to form the war-preparation centeredthought, with the emph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line" areas, because securityenvironment changes dramatically surrounding China, and multifaceted threats of warand military pressures arrive one after another. Thanks to the "third-line" constructionextending for more than10years, there have basically built industrial system withcategories and styles of relatively great variety in the vast strategic rear, and with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as the key. But due to the over-emphasis on political andnational defense significance and the ignorance of the economic benefits, both thegrowth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have been affected severely. Before and after the3rd Plenary Session of11thPartyCentral Committee,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collective leadership with comrade DengXiaoping at the core summarized seriously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 economicdevelopment in the past30years, gradually put forward the thought of "two overallsituations","common wealth" and so on. Our country’s regional economic policyhave been made appropriate adjustments in accordance with comrade DengXiaoping's strategic conception, shifting from one-sided emphasis on regionalbalanced development to focuses on using and making the full use of non-balanceddevelopment strategy of regional advantages. By allowing, encouraging, andsupporting prior development of eastern coastal areas, our Party has formed thestrategic thought of leading development over advantageous areas, with the EastCoast as the main point, resulting giving to the priority to the center of National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opening up, Party CentralCommittee decided to apply special policies flexibly in provinces of Guangdong andFujian, and opened up the coastal special economy zones, coastal open cities and openeconomic regions, thus forming a opening-up zone stretching from the South to North.At the same time,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lso tried to address the povertyproblem. In1982, our Party took the lead in promoting pilot work of povertyalleviation Gansu, Ningxia, and other places. With this as the starting point, China's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n rural areas starts to extend from local area to the national level. This is the second major adjustment for our Party’s regional economy strategy.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develops quickly, but the gap between Midwest and East regions is constantlyexpanding. Under this situation,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Central Leading Collectivewith comrade Jiang Zemin as the core officially deepened the promotion of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es to the strategic height, so thatforming the orientation to narrow the regional disparity and strategic thought ofpromoting regional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regional economic thought,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made strategic plans to carryout all-round opening up policy, improve further the national anti-poverty policysystem and implement the strategy for western development
     The third one refer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idea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regional econom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n2002,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old the16th National Congress, and the PartyCentral Committee set the struggle target for all round construction of well-beingsociety under the good situation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china. Right at the timethat the whole party and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rategicdeployment of16th National Congress, vigorously strive to achieve the ambitiousgoals of the all around construc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a sudden outbreak of SARSattacked my country. Invasion of SARS underscores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severelyunbalanced disadvantages of several facet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gional, man andnature and economic society, which also tells us that true development, should be thedevelopment of people-oriented, constantly improving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andraising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Regarding it as the opportunity, theParty Central Committee put forwar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s a newguiding ideology for our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usestablished a new policy of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which is theinherent requirement of scientific outlook of development. And it formed on the basisof full adoption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gional economic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based on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regionaldevelopment.
     The fourth part is the overall strategic planning of overall development ofregional economy in line with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t mainlyincludes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revitalization of the outmoded industrial bases in China’s northeast and elsewhere, leadingdevelopment of Eastern region and central rise. Aiming at main problems in theWestern region,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has established nine major tasks for thepurpose of implementing Western Development, namely, firmly promoting New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Continue to strengthen infrastructure; Intensify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Advantage Industries; Guide the expedite development ofkey regions; Stick to grasp the construction of two types of society (resource-savingand environment-friendly); Make elaborate efforts to improve Basic Public Service;Practically strengthen Talents Team Construction; Actively expand opening up both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theWestern Development.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initiatives are of greatadvantage to the level of Basic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s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neficial to the optimization of theindustrial structure in West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advantage industries;helpful to expand opening up in the Western region; favorable to promote theequalization in public servi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western region,and also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ed, stable and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Chin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For problems ofdevelopment of Old Industrial Base in Northeast China,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make greater efforts to increase project investment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the Northeast, establish the fiscal, financial policies which are conducive to therevitalization of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in Northeast China, and carry out thereformation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f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in NortheastChina, which build up long-term personnel-training mechanisms and policies. In orderto continue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stern region, the Central Committeeof China established several aims, such as leading improvement of the capabilities of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the East, leading realiz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in growthmode and the upgrading and optimization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leadingsubstantive progress in circular economy,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conomization onwater and land, leading acceler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package to promote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further, and leading achievement of coordinated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With the aim of helping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put forward lots of policies for the central region: toestablish the country's major grain production base an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nergy materials base, modern equipmentmanufacturing and high-tech industrial base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and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raise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commerce-circulation and tourism; to enhance the radiation function of the centralcity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country region; toenlarg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opening up and speed up the innovation of systemand mechanism; to step up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venture and increase the level ofpublic services and to reinforce the construction pace of two types of society and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fifth part concerns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under the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 It primarily refers to three facets ofapproaches: perfection of reg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for interaction andacceleration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old revolutionary bases,minority areas, border regions and poverty-stricken areas, division of major functionalareas, and promotion of the healthy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For the purpose ofthese, it was pertinent to make other several aid policies by the Party CentralCommittee at the same time. As of disorderly condition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inChina,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divided the land into four types of areas ofpriority development zone, key development zone, restricted development area, andprohibited development region, which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our country'ssustainable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Meanwhile, the PartyCentral Committee also called for the promotion of healthy development ofurbanization, and regarded it as an important mean for overall development ofregional economy.
     The sixth and final part is about the feature and prospect for the overall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t mainly discuss from three levels. The first one isthe new development and new characteristic of strategic thought of the overall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under the guide of the scientific view ofdevelopment. Through more than sixty years’ exploration, the Party’s regionaleconomy idea has gradually become perfect and mature. Hence, the overall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ought has become to be one with more epochalcharacter, scientificalness, systematization, feasibility and operationability, whichmake the Party’s regional economy idea improve into a new height. The second one i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we need to cope with great efforts in the development ofthe regional economy thought, which includes life cycle theory and a new possibleround of regional disease, the gradient theory, the widening of the wealth gap and thesolidification of population and region for the rich and the poor, the contradictionbetween fairness and justice for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the market discipline, and the shock from integration wav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third one is to ensure an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better and faster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in the Party’s progressiveness,governing capability,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institution improvement.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my theoretical level and research direction and theinsufficiency of my economic knowledge, and especially because the Party’s regionaleconomy idea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ought still belongsto pioneering work, which is hard to research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there must be have some errors, mistakes and disadvantages. Here humbly requestyour advice to correct me.
引文
①杨龙:《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治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①参见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2页。
    ②吴传清:《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①李彩华:《三线建设研究述评》,载《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0期。
    ①李琪,胡尚元:《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研究综述》,载《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第18期。
    ①赵汀阳:《中国共识:中华复兴的和谐发展道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①《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64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2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7页。
    ③《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7页。
    ④《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37-438页。
    ①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物资统计司:《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年版,第137-138页。
    ②孙敬之:《中国经济地理概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656页。
    ③陈栋生,陈吉元:《中国地区经济结构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页。
    ①董志凯:《关于“156”项的确立》,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
    ②汪海波:《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224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11页。
    ④陈云:《当前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红旗,1958年第5期。
    ⑤陈云:《当前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红旗,1958年第5期。
    ⑥刘晓文,安慧玉,毛颖:《中西区域经济思想演进比较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①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英汉对照),商务印书馆,1978年3月,第6-18页。
    ②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第342页。
    ④《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①徐行:《二十一世纪周恩来研究的新视野》(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
    ②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①毛泽东:《要争取快一点把后方建设起来》,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②《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关于一、二线各省后方建设的重点》,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③参见陆大道:《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页。
    ④参见房维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09-610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4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7-27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3-37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3-374页。
    ①陆大道:《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6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人民日报》1982年12月13日。
    ③翟纯生,林传富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北京:改革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页。
    ①国家统计局:《“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版。
    ①刘田夫:《刘田夫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441页。
    ②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7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52页。
    ①张平:《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优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10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人民日报》,1982年12月13日。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78页。
    ④《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动用国家库存粮棉布以工代赈帮助贫困地区修建道路和水利工程的总结报告》,1988年5月17日。
    ⑤《国家计委关于利用中低档工业品以工代赈工作总结》,1992年7月15日。
    ①《中国横向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中国横向经济年鉴199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6页。
    ②《国务院批转关于经济发达省、市同少数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3年02期。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3页。
    ①李鹏:《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1991年3月25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1年12期。
    ②《中华入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1年第12期。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7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0-521页。
    ⑤“领导干部要讲政治”编委会编:《领导干部要讲政治:学习江泽民同志两篇重要讲话辅导》,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⑥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页。
    ①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党建研究》,1997年第10期。
    ②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著:《高等教育论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页。
    ④《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第版,第172页。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1997年版,第1868页。
    ①《江泽民在中南西南十省区经济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3年10月4日。
    ②余振贵,张永庆:《大西北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页。
    ①陈文斌:《中国共产党执政五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919页。
    ②刘江:《中国中西部地区开发年鉴2000-200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①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②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1998)第二辑》,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页。
    ③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2003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3年11期。
    ④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2003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3年11期。
    ①《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组织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扶贫协作报告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6年20期。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2003年版,第895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2003年版,第1369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2003年版,第1300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2003年版,第1009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62页。
    ②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9年6月19日。
    ①高新才:《中国经济改革30年·区域经济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②陈秀山:《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9页。
    ①参见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①林木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理性思考与战略抉择》,载《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0期,第39-42页。
    ②所谓强势行业,是指地区行业中发展速度快于全国相应行业平均发展速度的行业,反之,则为弱势行业。
    ③所谓优势产业,是指地区产业中发展速度快于全国相应产业平均发展速度的行业,反之,则为劣势产业。
    ④“四矿”即矿产、矿城、矿业、矿工。
    ⑤根据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统计年鉴1990》有关资料计算。
    ⑥陈秀山:《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94页。
    ①魏后凯:《从重复建设走向有序竞争》,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②《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摘登》,《人民日报》,2011年3月6日。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编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2004年版,第886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83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49-850。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0-62页。
    ⑤郑玉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程》,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页。
    ⑥《十六大以来中央重大战略思想学习读本》编写组编:《十六大以来中央重大战略思想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①《学习贯彻党章辅导读本: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中国言实出版,2006年版,第76页。
    ②李松林,陈宁,段霞:《形势与政策(2008)》,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页。
    ③《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7年10期。
    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一五”规划建议学习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②人民日报理论部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参考》,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
    ①刘玉殿,郭帮礼,袁付平:《形势与政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①李保红,吕延杰:《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到标准化的生命周期理论》,载《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研究》,2005年第9期。
    ①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31-333页。
    ②陈秀山:《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88页。
    ③原杕:《区域经济开发模式与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第4期。
    ④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33页。
    ①胡乃武、张可云:《统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1期。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55-356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07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65,471页。
    ①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摘要)》,载《决策探索》,2004年04期。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1-1052、1071-1072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53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中国人大》,2007年20期。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49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中国人大》,2007年20期。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58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05页。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32-733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15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59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55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69页。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页。
    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15页。
    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65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99-902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56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05页。
    ①温家宝:《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5年34期。
    ②《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载《西部大开发》,2007年04期。
    ①王洛林、魏后凯:《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191页。
    ②《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载《西部大开发》,2007年04期。
    ③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24页。
    ①李守信:《“十一五”社会发展展望》,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年版,第672页。
    ②《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载《西部大开发》,2007年04期。
    ③《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法规汇编》编写组编:《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法规汇编》(第1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页。
    ①《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载《西部大开发》,2007年04期。
    ②赵显人:《兴边富民行动》(第2辑),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③《新华月报》编辑部编:《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9页。
    ①《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在《西部大开发》,2007年04期。
    ②《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载《西部大开发》,2007年04期。
    ③《新华月报》编辑部编:《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0页。
    ④《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载《西部大开发》,2007年04期。
    ⑤《新华月报》编辑部编:《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0页。
    ⑥《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载《西部大开发》,2007年04期。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80页。
    ②《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载《西部大开发》,2007年04期。
    ③《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载《西部大开发》,2007年04期。
    ④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87页。
    ⑤《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载《西部大开发》,2007年04期。
    ①《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载《西部大开发》,2007年04期。
    ②《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载《西部大开发》,2007年04期。
    ③《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载《西部大开发》,2007年04期。
    ①《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载《西部大开发》,2007年04期。
    ②《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载《西部大开发》,2007年04期。
    ①《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载《西部大开发》,2007年04期。
    ①张可云、胡乃武:《中国重要的区域问题与统筹区域发展研究》,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1期。
    ①鲍振东编:《2006年: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②鲍振东编:《2006年: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①鲍振东编:《2006年: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②胡鞍钢:《就业与发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110页。
    ①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409页。
    ②阜新市地方志办公室编:《阜新年鉴2004》,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③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2003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3年11期。
    ①《李长春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紧密联系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际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10月09日第一版。
    ②陈秀山:《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局,2004年版,第208页。
    ③赵传君编:《东北经济振兴与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①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8页。
    ②王阳,万里青编:《中共党史之最1949-2006》(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91页。
    ③陈宣庆,张可云:《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④鲍振东:《2006年: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2页。
    ①李东英,胡见义:《东北地区矿产与能源工业用水对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矿产与能源卷》,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
    ②张秀娥,董竹,毛佳:《中国-欧盟:传统工业区转型与循环经济的发展》,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2页。
    ①张建平:《中国区域开发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81-82页。
    ②李海波:《最新中国税务实用指南》(第三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7页。
    ③张建平:《中国区域开发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
    ④鲍振东《2006年: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⑤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第571页。
    ⑥鲍振东《2006年: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①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2004年第4辑总第86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②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2005年度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③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汇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④鲍振东《2006年: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①李来华,王喜东,冬启寰:《世纪攻坚吉林省国企改革大事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页。
    ②吉林省财政厅企业处编:《财政企业工作制度汇编(1999-2008)》(下),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页。
    ①《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载《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2004年23期。
    ②李来华,王喜东,冬启寰:《世纪攻坚吉林省国企改革大事记》,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168页。
    ③《黑龙江省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办法》,载《黑龙江政报》,2003年14期。
    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①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2004年度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80-86页。
    ①段进军:《长三角与苏南走向可持续发展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②国家统计局综合司:《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
    ①吴敬华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总体战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
    ①吕政:《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工业发展效益现状与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①新华月报社编:《时政文献辑览(2004.3-2006.3)》(下册),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3页。
    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一五”规划建议学习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①项文卫:《国家审计若干问题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
    ②宋林飞编:《长三角年鉴(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881页。
    ③胡存智:《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研究》,地质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页。
    ①任群罗:《循环经济的生态经济学基础》,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②胡存智:《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研究》,地质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页。
    ③余中大:《科学发展观解读》,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页。
    ④《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一五”规划建议学习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①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部崛起与人力资源开发》,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②尹继东,彭迪云:《中国中部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页。
    ①李安泽:《促进中西部崛起的财税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年19期。
    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年第19期。
    ②《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年第25期。
    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年第19期。
    ②《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年第25期。
    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年第19期。
    ①《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1827号),2010年8月12日。
    ②《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年第25期。
    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年第19期。
    ④《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1827号),2010年8月12日。
    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年第19期。
    ②《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1827号),2010年8月12日。
    ③《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年第25期。
    ①《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1827号),2010年8月12日。
    ②《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年第25期。
    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年第19期。
    ④《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1827号),2010年8月12日。
    ①《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年第25期。
    ①《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年第25期。
    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年第19期。
    ③《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年第25期。
    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年第19期。
    ①温家宝:《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5年34期。
    ②张建平:《中国区域开发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页。
    ①中国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国革命老区》,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第4页。
    ②中国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国革命老区》,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第3-4页。
    ③数据来源于中国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网站。
    ①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国家发改委关于扶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意见建议》,2006年7月28日。
    ①白田田:《水土治理:截住“流失”的财富》,载《农产品市场周刊》,2010年第33期。
    ②福建财政厅编:《福建财政年鉴2007》,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5页。
    ③《农业部:计划五年投资18亿元支持老区县农业建设》,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年1月6日。
    ④《农业部2006年投入巨资重点扶持革命老区农业发展》,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年1月8日。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04年12月。
    ①《中国民族报(三版)》,2005年12月23日。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法规全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73页。
    ③《财政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印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06]18号),2006年3月10日。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法规全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73页。
    ①马洪,王梦奎:《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1999-2000》,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页。
    ②中国投资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投资年鉴》,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78页。
    ③金炳镐:《新中国民族政策60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6页。
    ④《关于继续执行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有关优惠政策的通知》(民委发[2006]157号),2006年8月28日。
    ①《国务院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33号),2011年9月30日。
    ②齐宝和:《中国民族年鉴》(2005总第11期),中国民族年鉴社,2005年版,第502页。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法规全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73页。
    ④刘卫东等:《2009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走向》,商务印书局,2010年版,第223页。
    ⑤《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法规全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73页。
    ②《国务院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33号),2011年9月30日。
    ③穆殿春,林钧昌:《民族政策概论》,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第210页。
    ①《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民委发[2010]70号),2011年6月20日。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法规全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73页。
    ①全国人大党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实务全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500,501页。
    ②《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发[2011]10号),2011年12月1日。
    ①刘坚:《中国农村减贫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②《十一五规划党员学习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发[2011]10号),2011年12月1日。
    ①全国人大党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实务全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502页。
    ②《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发[2011]10号),2011年12月1日。
    ①全国人大党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实务全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503页。
    ②《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高鸿宾在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第08期。
    ①全国人大党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实务全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503页。
    ②《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发[2011]10号),2011年12月1日。
    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一五”规划建议学习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5页。
    ②杨开忠:《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08页。
    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6]85号),2006年10月11日。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6]85号),2006年10月11日。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③《解读“十二五”党员干部学习辅导》,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140页。
    ①《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2007年7月26日。
    ②《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2007年7月26日。
    ①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296页。
    ②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408页。
    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一五”规划建议学习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②《解读“十二五”党员干部学习辅导》,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143页。
    ①《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年第25期。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2004年版,第117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政报》,2006年第11期。
    ①熊耀:《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战略》,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②朱舜:《县域经济学通论—中国行政区域经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年第19期。
    ①《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年第25期。
    ①《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部分与会市长(专家)发言》,载《统计科学与实践》,2012年05期。
    ②郑贵斌:《蓝色战略与蓝色经济区》,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第340页。
    ①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①《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年第25期。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1年第12期。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7页。
    ①关于四大区域存在的发展问题,陈宣庆,张可云在其《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一书中有比较全面的论述,本处对此问题的介绍对该书多有借鉴。参见陈宣庆,张可云:《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
    ②参见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33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10~2011》,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第147页。
    ②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第302页。
    ①从国家内部结构的背景考察地区主义的原因又被称为是地区主义分析的由里向外视角。参见郭宏:《全球市场、国内政治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②郭宏:《全球市场、国内政治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③从全球或地区层面的背景出发即是地区主义研究中的由外向里视角,参见郭宏:《全球市场、国内政治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①郭宏:《全球市场、国内政治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10~2011》,中国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第144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10~2011》,中国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第145页。
    ②杰弗里·萨克斯著,邹光译:《贫穷的终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③杰弗里·萨克斯著,邹光译:《贫穷的终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①2005年1月14日,胡锦涛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转引自周永学:《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页。
    ②卢先福:《执政能力建设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①权衡:《中国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上海人民出版,2007年版,第200页。
    ①权衡:《中国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3页。
    ①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38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4,1993.
    [10]周恩来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003.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005,2008.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7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1]金冲及.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2]杨龙.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治分析[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3]高伯文.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24]吴传清.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5]赵汀阳.中国共识:中华复兴的和谐发展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6]梅因.古代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7]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物资统计司.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
    [28]孙敬之.中国经济地理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9]陈栋生,陈吉元.中国地区经济结构研究[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30]汪海波.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31]陆大道.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32]房维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3]国家统计局.“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3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6]高新才.中国经济改革30年·区域经济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7]陈秀山.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8]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9]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40]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1]陈宣庆,张可云.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42]魏后凯.从重复建设走向有序竞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3]王洛林,魏后凯.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44]胡鞍钢.就业与发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45]段进军.长三角与苏南走向可持续发展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46]国家统计局综合司.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47]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部崛起与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48]尹继东,彭迪云.中国中部经济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49]熊耀.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战略[M].湖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50]朱舜.县域经济学通论——中国行政区域经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10~2011)[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52]郭宏.全球市场、国内政治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3]杰弗里·萨克斯著,邹光译.贫穷的终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4]周永学.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55]卢先福.执政能力建设论[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56]权衡.中国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7.
    [57]刘玉殿,郭帮礼,袁付平.形势与政策[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58]鲍振东编.2006年: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9]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0]《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法规汇编》编写组编.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法规汇编(第1辑)[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61]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2004年第4辑总第86辑)[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62]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2005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63]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汇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64]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法规全书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65]齐宝和.中国民族年鉴(2005总第11期)[M].中国民族年鉴社,2005.
    [66]胡乃武,张可云.统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
    [67]原杕.区域经济开发模式与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68]林木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理性思考与战略抉择[J].经济学动态,2003,(10).
    [69]王运生.关于县域经济的创新体系建立探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1(2).
    [70]李振,朱传耿.以区域经济学理论诠释我国经济布局的演变[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6).
    [71]李彩华.三线建设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战线,2011(10).
    [72]李琪,胡尚元.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研究综述(J).卫生职业教育,2011(18).
    [73]董志凯.关于“156”项的确立[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4).
    [74]段娟.从均衡到协调: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的历史考察[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6).
    [75]毛泽东.要争取快一点把后方建设起来(1965年11月)[J].党的文献,1995(3).
    [76]陈东林.三中全会前后中央设立经济特区决策的形成[J].北京党史研究,2008(2).
    [77]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关于一、二线各省后方建设的重点(1965年3月14日)[J].党的文献,1995(3).
    [7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J].求是,2005(20).
    [7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J].理论与当代,2000(11).
    [8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关于西部大开发部分内容摘要[J].中国水利,2001(09).
    [8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J].求是,2005(20).
    [82]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J]老区建设,2009(3).
    [83]李保红,吕延杰.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到标准化的生命周期理论[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研究,2005(9).
    [84]王士君,宋飏.中国东北区城市地理基本框架[J].地理学报,2006(6).
    [8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J].理论与当代,2000(11).
    [8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J].司法业务文选,2012(4).
    [8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J].中国乡镇企业,2011(4).
    [8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J].人民论坛,1996(4).
    [89]秦尊文.从凹陷到崛起[J].今日湖北,2005(Z1).
    [90]国务院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J].天津建设科技,1999(3).
    [91]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J].西部大开发,2007(4).
    [92]陈云.当前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J].红旗,1959(5).
    [9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R].求是,2006(13).
    [94]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摘要)[R].决策探索,2004(4).
    [9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中国人大,2007(20).
    [96]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R].上海教育,2008(Z2).
    [97]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党建研究,1997(10).
    [98]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部分与会市长(专家)发言[R].统计科学与实践,2012(05).
    [99]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求实,1992(11).
    [100]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求是,2002(22).
    [101]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高鸿宾在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R].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08).
    [10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S].中国劳动保障,2005(5).
    [103]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S].劳动理论与实践,2001(5).
    [10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S].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4(1).
    [105]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落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S].中国税务,2005(4).
    [106]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S].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01(3).
    [107]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S].共产党员,2003(11).[6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S].中国贫困地区,1996(6).
    [108]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对民族贸易企业销售的货物及国家定点企业生产和经销单位经销的边销茶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S].涉外税务,2006(10).
    [109]人民日报
    [110]光明日报
    [1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112]人民日报(海外版)
    [113]解放军报
    [114]中国民族报
    [115]黑龙江政报
    [116]浙江政报
    [117]四川政报
    [118]内蒙古政报
    [119]云南政报
    [120]吉林政报
    [121]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
    [122]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123]河南政报
    [124]湖北政报
    [125]山西政报
    [126]中国金属通报
    [127]证券时报
    [128]中国建材报
    [129]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
    [130]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http://www.sdpc.gov.cn.
    [131]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132]广东党史网http://www.gddsw.com.cn.
    [133]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
    [134]新疆党建网http://www.xjkunlun.cn.
    [135]东北新闻网http://www.nen.com.cn.
    [136]中国网路电视台http://www.cctv.com.
    [137]央视网http://news.cctv.com.
    [138]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网站http://www.moc.gov.cn.
    [139]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
    [140]中华会计网校http://www.chinaacc.com.
    [141]山东涌泉网http://www.sdyq.org.
    [142]中国老区网http://www.zhongguolaoqu.com.
    [143]吐鲁番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网站http://mzw.tlf.gov.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