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组织与政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保卫中国同盟是宋庆龄1938年在香港创立的抗日救亡组织,它对海内外呼吁抗战、发起募捐,举办工业合作社和各种义演、义卖活动,为中共及其军队提供了大量医药和物资援助,并创办《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华商报》等刊物,向世界宣传中共的抗战业绩。1941年香港沦陷后,保盟迁至重庆继续募款支援抗日根据地,并致力于救济自然灾害。1945年,保盟改组为中国福利基金会,迁到上海,除继续援助解放区外,主要进行赈济难民和孤儿、救助贫困的文化界人士等工作,演变为一个社会救济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于1950年将中国福利基金会改组为中国福利会,受中央和上海市政府双重领导,主要从事妇女、儿童的福利工作,弥补了初建的新政权无力顾及社会福利的不足;并以福利研究机构的名义创办《中国建设》英文刊物,向国际社会宣传新政权,打破了少数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随着共和国建立初期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开展及行政人事的变革,中共党组织在中福会总会及其下属单位逐步建立并完善。到1958年,中国福利会嬗变为中共领导下的一个具有妇幼保健、儿童文化、校外教育、国际宣传等8个机构的文教事业单位。
     保盟—中福会之所以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共和国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国共两个不同的政治社会体制而延续至今,并为近代中国的社会救济和福利事业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除了该组织本身的特殊性外,还在于宋庆龄的特殊身份及由此所织就的社会权力关系网络的影响力。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无论执政的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对宋庆龄及其领导的保盟—中福会的存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包容,这无形中为它营造了一种微妙的政治氛围。正因如此,使得保盟能够在开展社会救济福利的同时支援中共,中福会在中共执政后又能避免被取缔的命运并纳入国家体制继续服务,而宋庆龄的社会思想和实践也在此过程中得以体现。
China Defense League was a national salvation organization, which was founded by Soong Ching-ling in Hong Kong in 1938. It launched fund-raising at home and abroad, by means of organizing charity performance and sale of work, conducting industrial cooperatives activities. It provided a large number of medical and material assistance for the CCP and its army. It published "China Defense League Newsletter" and "Commerce Newspaper" to propagandize to the world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League moved to Chongqing when Hong Kong was occupied by Japanese army in 1941, continued to raise money to support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and relieved the sufferer of natural disaster. After we won the war in 1945, the League was reorganized to China Welfare Found, and then moved to Shanghai. It had evolved as a social relief agency. In addition to continue to provide assistance to the liberated areas, the major mission was to relieve the refugees and orphans, the impoverished cultural worker.
     After the PRC was founded, Soong Ching-ling restructured China Welfare Fund to the China Welfare Institute in 1950. It was dually lead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It mainly engaged in women and children's welfare work, to make up the social welfare work which the new regime couldn't take into account. It issued an English language publication named "China Reconstruction", on behalf of welfare research agency, which broke the embargo of a few countries to the new China, by promoting the new regime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ith the progress of a series of political movements and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changes during the beginning period, the CCP organizations at all levels were gradually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 in China Welfare Institute as well as its subordinate units. In 1958, the China Welfare Institute became a public institu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CP, which owned eight institutions about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hildren's culture, out-of-schoo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The institute could go through thre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e.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liberation war and the PRC, experienced two different political and social systems, existed to nowadays and made its own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modern China's social relief and welfare services. Not only because the special nature of the organization itself, but also Soong Ching-ling's special status and the power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that it had weaved. Of these factors, whether the ruling Party was the KMT or the CCP, they all showed a certain degree of tolerance to the existence of Soong Ching-ling and her institute. They created a delicate political atmosphere virtually. For this reason, the institute could support the CCP at the same time of carrying out social relief and welfare, and it could avoid the fate of the banned and continue to serve in the national system after the CCP got the power, and in this process, Soong Ching-ling's social thinking and practice was reflected.
引文
1 吴大琨:《孤岛上的“保卫中国同盟”》,《群言》1987年第8期;吴大琨:《我参加抗日救国工作的经过》,《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1期。
    2 许乃波:《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的宋庆龄》,《抗日战争研究》1991年第1期。
    3 爱泼斯坦:《追本溯源话“保盟”》,《今日中国》1998年第6期。
    1 宋庆龄基金会研究室:《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1989年1月根据英文原版统计,第412页。
    2 本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福利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1页。
    3 本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民政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见第十五章社会团体管理。
    1 《新华日报》,1942年11月13日。
    2 《新华日报》,1943年10月5日。
    3 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955、979页。
    4 《新华日报》,1946年3月18日。
    5 董怀:《宋家姐妹风云五十年》,《宋美龄侧写》,华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99页。
    6 新华社:《香港各界知名人士发表谈话赞颂宋庆龄是中国伟大的革命者》,《人民日报》1981年6月1日,第2版。
    1[美]埃德加·斯诺:《她为中国的民众而战》,原载《纽约先驱论坛报》1933年8月6日,译文载《世界博览》,1985年第2期,第4-8页。
    2 青石:《宋庆龄30年代初曾加入共产党》,《党史博览》2000年第4期,第47页;俄罗斯当代历史文献保管与研究中心档案,全宗号514,目录号2,卷宗号224。转见杨奎松:《宋庆龄何时加入共产党》,《孙中山宋庆龄研究动态》2003年第4期。
    3 中国福利会研究室:《宋庆龄与路易·艾黎》,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2期,1990年4月14日,第4页。
    4 李云:《回忆宋庆龄(二)》,《孙中山宋庆龄研究动态》2001年第2期。
    5 刘家泉:《宋庆龄在香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
    1 青石:《宋庆龄30年代初曾加入共产党》,《党史博览》2000年第4期;杨奎松:《宋庆龄何时加入共产党》,《孙中山宋庆龄研究动态》2003年第4期。
    2 爱泼斯坦:《我所了解的宋庆龄》,《人民日报》1993年1月17日,第5版。
    3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沈苏儒译,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4页。
    4 新华社:《她的名字早己同党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上海人民深切悼念宋庆龄名誉主席》,《人民日报》1981年6月3日,第4版。
    5 张执一:《“争取他们应得的一份”——记宋庆龄同志组织的中国福利基金会给解放区募捐物资的情况片断》,《人民日报》1981年6月5日,第3版。
    6 陈维博、钱行健:《宋庆龄、中国福利基金会在迎接上海解放的日子里》,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2期,1989年8月14日,第7页。
    7 《宋庆龄祝词》,《人民日报》1949年7月2日,第1版。
    1 王光美:《永恒的纪念》,《人民日报》1981年6月2日,第3版。
    2 邓颖超:《向宋庆龄同志致崇高的敬礼!》,《人民日报》1981年5月29日,第1版。
    3 陆定一为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题词,1982年10月28日。
    4 王光美:《永恒的纪念》,《人民日报》1981年6月2日,第3版。
    5 埃德加·斯诺:《斯诺文集》第1卷,宋久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01页。
    6 Mary B Anderson,DO NO HARM:How Aid Can Support Peace-or War(London:Lynne Reiner Press,1999),P105.
    1 David C.Korten,Getting to the 21st Century:Voluntary Action and the Global Agenda.(West Hartford,Conn.Kumarian Press,c1990.)
    2 任德耀:《点燃他们的想象力》,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五十年》,内部资料,1988年版,第141页。
    1 盛永华也认为,由于家庭的关系,宋庆龄青少年时受基督教的影响较大。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博爱精神是她民主主义思想的元素之一。盛永华:《宋庆龄与基督教》,《学术研究》2000年第3期,第70页。
    2 阮仁泽、高振农:《上海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40-943页。
    3 宋庆龄:《宋庆龄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4页。
    1 《宋庆龄自述》,《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1期,第3页。
    2 据俞辛焞、王振锁编译:《孙中山在日活动密录(1913年8月-1916年4月)——日本外务省档案》,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51页。
    3 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906-907页;俞辛焞、王振锁编译:《孙中山在日活动密录(1913年8月-1916年4月)——日本外务省档案》,第235页。
    4 宋庆龄:《我家和孙中山先生的关系》,《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
    5 俞辛焞、王振锁编译:《孙中山在日活动密录(1913年8月-1916年4月)——日本外务省档案》,第465页;刘大年:《宋庆龄答刘大年问》,《赤门谈史录》,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3页。
    6 何香凝:《我的回忆》,尚明轩、余炎光编:《双清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26页。
    7 上海《民国日报》,1921年7月13日。
    8 上海《民国日报》,1921年8月20日。
    1 上海《民国日报》,1921年8月5日。
    2 上海《民国日报》,1922年5月12日、18日。
    3 上海《民国日报》,1923年5月5日、9日、13日。
    4 《广州民国日报》,1923年8月6日。
    5 上海《民国日报》,1925年3月19日。
    6 《申报》1925年6月10日;《五卅运动史料》第2卷,第309-310页。
    7 上海《民国日报》,1925年6月20日。
    8 上海《民国日报》,1925年6月17日。
    9 上海《民国日报》,1925年6月29日。
    1 上海《民国日报》,1925年6月21、25、26、27、28日;7月1、11、16、22、24、31日;8月1、2、12、14、30日。
    2 《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月22日。
    3 《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5月25日。
    4 《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9月30日。
    5 《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28、31日;《申报》,1927年5月28日。
    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15页。
    7 《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9日。
    8[苏]维什尼亚科娃·阿基莫娃:《中国大革命见闻(1925-1927)——苏联驻华顾问团译员的回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0页。
    9 《晨报》,1927年6月27日。
    10 蒋光鼐、蔡廷锴:《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回忆》,《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年版;《蔡廷锴自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0页;《申报》,1932年2月13日。
    1 翁照垣:《淞沪血战回忆录》,申报月刊社发行,1933年版,第80页。
    2 《申报》,1932年3月13日。
    3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87页。
    4 王松、蒋仕民、饶方虎:《孔祥熙和宋蔼龄》,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9页。
    5 杨小佛:《宋庆龄在上海的活动片断》,《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
    6 杨小佛:《庆龄同志——我最尊敬的长辈》,《解放日报》,1981年5月29日。
    7 埃德加·斯诺:《她为中国的民众而战》,《世界博览》,1985年第2期。
    8 陈翰笙:《谈谈孙夫人的高尚品格》,《宋庆龄纪念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8页。
    9 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55页。
    1 吴驰湘:《关于上海民众反日救国会的成立和活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九一八”——“一二八”上海军民抗日运动史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235页;李华明:《宋庆龄与十九路军》,张世福:《宋庆龄与中国抗日战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42页。
    2[美]海伦·福斯特·斯诺:《中国新女性》,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第161页。
    3[美]罗比·尤恩森:《宋氏三姐妹》,赵云侠译,海吟等校,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42页。
    4 刘红:《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团结报》2004年10月14日。
    5 《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月1日。
    1 《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月8日;《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记录〈第三日第六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册,第216页。
    2 《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月9日。
    3 《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月17日: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第209-211页。
    4 《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月23、25日;《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册,第456-457页。
    5 《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3月8日:《申报》,1927年3月10日。
    6 《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8日:江苏省公安局档案处档案,第1-12-17号。
    7 《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11-18日;《申报》,1927年3月14日。
    8 康群:《与魏明伦论“雌雄论”书——为宋庆龄、许广平一辩》,《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年第4期;张戎、[英]乔恩·哈利戴:《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传略》,傅伍仪、张爱荣译,季风校,中国和平出版社,1992年版,第42页。
    9 《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册,第1057-1058、930、1062页。
    10 《民国日报》,1929年3月27日、4月2日。
    1 《民国日报》,1929年6月10日。
    2 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第129页。
    3 《申报》,1932年9月10日。
    4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194页。
    5[美]埃德加·斯诺:《复始之旅》,宋久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01页。
    6[美]埃米莉·哈恩:《宋氏家族——父女·婚姻·家庭》,李豫生等译,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页。
    7[美]斯特林·西格雷夫:《宋家王朝》,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269页。
    8 陈廷:《宋庆龄与宋氏家庭的分裂》,《新闻信息报》,2006年5月27日,第15版。
    9 胡兰畦:《胡兰畦回忆录1901-1994》,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10 杨小佛:《同心同德,生死之交——宋庆龄与杨杏佛》,宋庆龄陵园编:《宋庆龄与中国名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2页。
    11[美]罗比·尤恩森:《宋氏三姐妹》,第94页。
    12 胡兰畦:《胡兰畦回忆录1901-1994》,第232页。
    13 吴景平:《政治恩怨与姐弟情谊——宋庆龄与宋子文》,宋庆龄陵园编:《宋庆龄与中国名人》,第373页。
    1 吴景平:《宋子文评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2 《申报》,1932年2月1日。
    3[美]斯特林·西格雷夫:《宋家王朝》,第322-323页。
    4 赵小平:《从携手合作到分道扬镳——宋庆龄、宋子文与〈保卫中国同盟〉》,《孙中山宋庆龄研究动态》2000年第2期。
    5 傅绍昌:《宋庆龄与“八一三”淞沪抗战》,《学术月刊》2001年第3期,第82-83页。
    6 《申报》,1937年10月2日。
    7 李云:《回忆宋庆龄》(三),《孙中山宋庆龄研究动态》2001年第3期。
    8 傅绍昌:《宋庆龄在西安事变中》,《民国春秋》2000年第3期,第14页。
    1 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袁伟、王丽平:《宋美龄自述》,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2 《申报》,1937年7月24日。
    3 《新闻报》,1937年8月3日。
    4[美]埃米莉·哈恩:《宋氏家族——父女·婚姻·家庭》,第265页。
    1 史夫:《浩气冲霄》,本书编写组:《邓演达》,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143、144-145页。
    2 任舜:《高风亮节 青山常在——革命老人陈翰笙谈宋庆龄》,《孙中山宋庆龄研究信息资料》1991年第7期。
    3 陈漱渝、陶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5页。
    4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纪详》、《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宣言》,周天度:《救国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3-107页;《救亡情报》第6期,1936年6月14日。
    5 《中国呼声》,1936年8月15日。
    6 《揭开“七君子”事件的内幕——日本外交档案摘译》,《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2期。
    7 宋庆龄致冯玉祥,《宋庆龄选集》上卷,第155页。
    8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20世纪的伟大女性》,第336页。
    9[德]基希:《秘密的中国》,周立波译,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版,第166页。
    1 沈醉:《蒋介石阴谋暗害宋庆龄》,《文史精华》1996年第4期,第25-27页。
    2 李云:《回忆宋庆龄》,《党的文献》2003年第3期。
    3 谌小岑:《西安事变前一年国共两党关于联合抗日问题的一段接触》,《文史资料》第71辑。
    4 《新中华报》,1938年4月14日。
    5 《申报》,1926年12月25日。
    1 详见杨奎松:《牛兰事件及其共产国际在华秘密组织》,www.yangkuisong.net/ztlw/rwyj/000176.htm
    2 李云:《回忆宋庆龄(一)》,《孙中山宋庆龄研究动态》2001年第1期。
    3 董惠芳:《终生难忘的“二阿姨”——宋庆龄》,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70辑《上海人物史料》,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2年版,第1-7页。
    4 陈廷:《宋庆龄与宋氏家庭的分裂》,《新闻信息报》,2006年5月27日,第15版。
    5 廖承志:《我的回忆之二》,《人民日报》1982年5月29日,第4版。
    6 《中国论坛》第2卷第3期,1933年3月27日。
    7 路易·艾黎研究室:《艾黎自传》,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0页;路易·艾黎:《一朵永不凋谢的花——回忆宋庆龄二三事》,《工人日报》,1981年5月30日。
    8 《宋庆龄致御侮会总会的信》,《申报》1933年4月24日。
    1 张钰:《“老人节”回忆宋庆龄》,《红旗飘飘》27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第36-37页。
    2 盛岳:《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东方出版社,第155页;盛永华:《宋庆龄年谱(1893-1981)》,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页。
    3 张戎、[英]乔恩·哈利戴:《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传略》,第57页。
    4[美]埃德加·斯诺:《复始之旅》,第111-112页。
    5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潘汉年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6 李云:《回忆宋庆龄(一)》,《孙中山宋庆龄研究动态》2001年第1期。
    7 李云:《三十年代在庆龄同志身边两年》,《解放日报》1981年5月23日。
    8 曹靖华:《点滴记宋庆龄同志》,《人民日报》1981年5月29日,第8版。
    1 邵雍:《1937年宋庆龄给王明信函解读》,《孙中山宋庆龄研究动态》2008年第2期。
    2 苏平、苏菲:《马海德》,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版,第38页。
    3 李云:《护送宋庆龄去香港》,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8年第3期,第12页。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5 《救亡情报》,1936年11月12日。
    6 刘家泉:《宋庆龄传》,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309页。
    7 司马春秋:《三姐妹参与国是》,《宋美龄侧写》,第142页。
    1 唐宝林:《论宋庆龄的反蒋抗日主张及其与中共的关系》,《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2期,第82页。
    2 金冲及:《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49页;李云:《我护送宋庆龄去香港》,《孙中山宋庆龄研究信息资料》1998年第3期。
    3[美]特雷西·斯特朗、海琳·凯萨:《纯正的心灵: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一生》,李和协等译,唐建文校,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页。
    4 肖岗:《耿丽淑》,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62-63页;路易·艾黎研究室:《艾黎自传》,第66页。
    5 陈维博、吴让能:《史沫特莱和宋庆龄》,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4期,1992年12月20日,第15页。
    6 尹均生、安危:《斯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7 肖岗:《耿丽淑》,第70、74页。
    1 田森:《艾黎的春秋》,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9页。
    2 肖岗:《耿丽淑》,第71页;路易·艾黎研究室:《艾黎自传》,第70页。
    3 路易·艾黎研究室:《艾黎自传》,第70-71页。
    4 路易·艾黎研究室:《艾黎自传》,第71页。
    5[美]史沫特莱:《革命时期的中国人》,麦金农编,王恩光等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
    6 陈漱渝:《宋庆龄传》,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页。
    7 马海德:《我所知的史沫特莱》,尹均生、曹毓英主编:《纪念史沫特莱》,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
    8[美简尼丝·麦金农、斯蒂芬·麦金农:《史沫特莱传》,江枫等译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7-218页。
    1 路易·艾黎研究室:《艾黎自传》,第76页。
    2[英]韩素音:《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王弄笙等译,程镇球校,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78-179页。
    3 路易·艾黎研究室:《艾黎自传》,第65-66页。
    4 爱泼斯坦:《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沈苏儒等译,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69-70页。
    5 爱泼斯坦:《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第5页、23-24页。
    6 爱泼斯坦:《陈翰笙与国际宣传》,张椿年、陆国俊:《陈翰笙百岁华诞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6页。
    1 马海德:《半个多世纪的友谊》,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路易·艾黎研究室、中国建设杂志社编:《路易·艾黎》,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年版,第29页;《人民日报》1987年4月21日,第4版。
    2 苏平、苏菲:《马海德》,第34页。
    3 傅绍昌、唐慧娟:《携手促进国共合作抗日的战友——宋庆龄与潘汉年》,宋庆龄陵园编:《宋庆龄与中国名人》,第137页。
    4 顾一群:《王礼锡传》,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页。
    1 《各国援助中国运动突飞猛进》,《救国时报》1937年11月21日。
    2 《援华运动弥漫全世界》,《救国时报》1938年1月5日。
    3 《新华日报》,1938年7月20日。
    4 广东银行暹罗分行为旅暹侨胞捐款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廖承志事致总行函,上海市档案馆Q65-3-52;广东银行为旅侨捐款收款人系廖承志需查明来往公函,上海市档案馆Q65-3-51;广东银行杂件,上海市档案馆Q65-3-456。
    5 《申报》,1932年8月29、30日,9月1日。
    6 《申报》,1934年3月27日。
    1 爱泼斯坦:《情深意长话当年》,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7年第3期,第2-3页;爱泼斯坦:《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第119页;爱泼斯坦:《历史不应忘记》,沈苏儒等译,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2[英]詹姆斯·贝特兰:《在中国的岁月——贝特兰回忆录》,何大基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58页。
    3 杜淑贞:《香港与中国福利会》,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7年第3期,第5页。
    1 刘蜀永:《香港与时代风云(下)》,《人民日报》1996年6月7日,第10版。
    2[英]弗雷特·厄特利:《蒙难的中国——国民党战区纪行》,唐亮等译,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3 连贯:《痛悼廖承志同志》,《人民日报》1983年6月17日,第4版;连贯:《我所敬佩的廖公》,中国新闻社编:《廖公在人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2页。
    4 铁竹伟:《廖承志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
    5 廖梦醒:《我认识的宋庆龄同志(一)》,《人民日报》1981年6月3日,第2版。
    6 李云:《三十年代在庆龄同志身边工作两年》,《解放日报》1981年5月23日。
    7 铁竹伟:《廖承志传》,第171页。
    1 蒋洪斌:《宋庆龄》,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9页。
    2 爱泼斯坦:《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第77-78页。
    3[新]詹姆斯·贝特兰:《“保盟”的早期岁月》,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五十年》,第88页;邓广殷:《我的父亲邓文钊》,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
    4 《爱泼斯坦谈保卫中国同盟》,《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4年第4期,第2页。
    5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390页。
    6[新]詹姆斯·贝特兰:《“保盟”的早期岁月》,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五十年》,第90页。
    7 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下册(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40-441页;
    蔡建国:《廖公和蔡元培》,中国新闻社编:《廖公在人间》,第52页。
    8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228页。
    1 《“保盟”在港、渝忆语》,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1期,1990年2月14日,第18页。
    2 杜淑贞:《香港与中国福利会》,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7年第3期,第5-6页。
    3 廖承志:《保卫中国同盟的初创时期》,《人民日报》1958年6月14日,第4版;《点滴的回忆》,宋庆龄、董必武、廖承志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文章,上海市档案馆C45-1-161。
    4 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5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388页;《爱泼斯坦谈保卫中国同盟》,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4年第4期,第3页。
    6 徐舜英:《我们时代的一颗巨星——忆宋庆龄居留港渝时》,《宋庆龄纪念集》,第214页。
    7 《爱泼斯坦谈保卫中国同盟》,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4年第4期,第2 页。
    1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262页。在1939年给斯诺的心中,宋庆龄写道:正在寻找一间能够放下两张写字台、两个公文柜、而且还能容纳十个人开会的比较宽敞的屋子。
    2 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
    3 《保卫中国同盟成立宣言》,《宋庆龄选集》上卷,第231-233页。
    4 伍云甫:《中国福利基金会与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人民日报》1958年6月16日,第4版。
    5 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16-17页。
    6 王庭岳:《援华会与中国抗战》,《人民日报》1995年8月13日,第3版。
    1 宋庆龄致哈斯克尔,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书信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2 许乃波:《抗战时期宋庆龄领导的“保盟”与“工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60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许乃波:《在香港参加“保盟”工作琐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天津·香港一脉情》,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3[德]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李良健、李希贤校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96页。
    4 行键、让能:《“保盟”和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1期,1989年6月14日,第12页。
    5 何玉林、刘群:《国际友人在中国革命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0页。
    6 香港《大公报》,1939年2月5日。
    7 廖承志文集、传记编辑办公室编:《廖承志文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9页。
    8 廖承志:《保卫中国同盟的初创时期》,《人民日报》1958年6月14日,第4版;《点滴的回忆》,廖承志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文章,上海市档案馆C45-1-161。
    1 《爱泼斯坦谈保卫中国同盟》,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4年第4期。第4页。
    2 宋庆龄:《为人民服务四十年》,《人民日报》1978年6月14日,第2版。
    3 爱泼斯坦:《宋庆龄是“保盟”的“心脏”和“灵魂”》,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2期,1989年8月14日,第3-4页。
    4 詹姆斯·贝特兰:《“保盟”的早期岁月》,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五十年》,第85、90页。
    5 邓广殷:《我的父亲邓文钊》,第36页;邓广殷:《宋庆龄在香港建立保卫中国同盟始末》,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6年第2期,第12-13页。
    6 杜淑贞:《香港与中国福利会》,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7年第3期,第10页。
    7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394页。
    8 张戎、[英]乔恩·哈利戴:《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传略》,第65页。
    9 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48-49页。
    1 《爱泼斯坦谈保卫中国同盟》,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4年第4期,第5页。
    2 爱泼斯坦:《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第115、116页:《爱泼斯坦谈保卫中国同盟》,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4年第4期,第3页。
    3 1988年吴大琨在中福会成立50周年上的讲话,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1期,1989年6月14日,第15-16页。
    4 肖岗:《耿丽淑》,第88-90页。
    5 耿丽淑:《我与中国福利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五辑(总115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1 郑灿辉等:《宋庆龄与抗日救亡运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1页。
    2 吴大琨:《孤岛上的“保卫中国同盟”》,《群言》1987年第8期,第31页;吴大琨:《我参加抗日救国工作的经过》,《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1期,第10页。
    3 1985年8月耿丽淑谈话,第15页。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1期,1989年6月14日。
    4 中国福利会研究室:《宋庆龄与新四军》,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3期,1989年12月14日,第18-19页。
    5 吴大琨:《纪念张似旭》,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3期,1990年7月14日,第9页。
    6 《吴耀宗日记》,1938年11月30日,原件,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藏。
    7 陈维博、吴让能:《宋庆龄和吴耀宗》,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3年第3期,第16页。
    1 吴大琨:《在宋庆龄同志领导下工作》,《中国财贸报》1981年5月26日,第1版。
    2 《大美晚报》,1940年7月20日,第1版;肖岗:《耿丽淑》,第95页。
    3 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3期,1990年7月14日,第11页。
    4 《张似旭被害经过》,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3期,1990年7月14日,第6页。
    5 《新华日报》,1940年7月23日,第2版。
    6 《耿丽淑——献身中国人民事业的美国人》,《中国建设》1986年第3期,第35页。
    7 《爱泼斯坦谈保卫中国同盟》,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4年第4期,第4页。
    8 爱泼斯坦:《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第26页。
    1 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36页。
    2 林铭纲:《宋庆龄和周恩来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永恒友谊》,《上海党史与党建》1994年第1期,第4页。
    3 冯在才、徐万发:《宋庆龄与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页。
    4 陈漱渝:《宋庆龄传》,第201页。
    5[德]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第387页。
    6 周成梁:《关于保卫中国同盟领导成员的考证》,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9年第1期,第7-8页。
    7 《保卫中国同盟工作报告:1943年》,英文版;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424页;周成梁:《贾·尼赫鲁等是不是保盟的发起人?》,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5年第2期,第12页;林铭纲:《尼赫鲁等人不是保盟发起人》,《上海党史与党建》1998年第3期,第44页。
    8 李耀椿:《宋庆龄在重庆纪事》,刘康、胡康民修定,中福会资料室藏,第18-19页。
    1[美]约翰·福斯特:《保盟时期我曾和宋庆龄在一起》,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1期,1989年6月14日,第4页。
    2 宋庆龄致王安娜,《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210-211页。
    3 宋庆龄致王安娜,《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212-213页。
    4 祝文光、祝庆英:《深厚的友情亲切的关怀》,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1期,纪念宋庆龄诞辰100周年特辑,1993年1月27日,第26页。
    5 《“保盟”在港、渝忆语》,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1期,1990年2月14日,第19-20页。
    6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425页。
    7 宋庆龄基金会:(1942-1945宋庆龄在重庆》,《人民日报》1989年2月9日,第5版。
    8 爱泼斯坦:《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第173页。
    9 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五十年》,第25页。
    10 伍云甫:《中国福利基金会与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人民日报》1958年6月16日,第4版。
    1 廖梦醒:《保卫中国同盟在重庆时期的工作》,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79页。
    2 中国科学院历史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3辑第90册。
    3 国民党“六全大会”政治总报告,1945年5月,《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3辑第28册。
    4 刘健清:《社团志》,刘泽华:《中华文化通志·制度文化典(4-038)》,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2页。
    5 《宋庆龄选集》下卷,第554页。
    6 杨耀健、李宗杰:《宋庆龄在陪都》,《陪都人物纪事》,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
    7 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第85页。
    1[美]约翰·福斯特:《保盟时期我曾和宋庆龄在一起》,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1期,1989年6月14日,第3页。
    2 兰州军区后勤部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160-161页。
    3 陈维博、吴让能:《宋庆龄与马海德》,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1期,1990年2月14日,第7-8页。
    4 新华社:《中国福利会二十年》,《人民日报》1958年6月14日,第1版。
    5 兰州军区后勤部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85-86、88页。
    6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特赠庆龄先生——写在白绢上的信》,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3期,1992年10月20日,第2页。
    1 《保卫中国同盟声明》,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48-50页。
    2 重庆保卫中国同盟致纽约美国援华会的信,1945年9月20日、10月1日。见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477页。
    3 保卫中国同盟自重庆致纽约美国援华会的函件,1945年10月1日、13日、15日和16日。见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481页。
    4 《华商报》,1946年1月16日。
    5 伍云甫:《中国福利基金会与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人民日报》1958年6月16日,第4版。
    6 《中国福利基金会声明》,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98-100页。
    7 曹达:《地下航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革命史资料》6,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07页。
    1 曹达:《地下航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革命史资料》6,第110-111页。
    2 宋庆龄:《为人民服务四十年》,《人民日报》1978年6月14日,第2版。
    3 陈维博、吴让能:《宋庆龄与马海德》,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1期,1990年2月14日,第10页。
    4 《中国福利基金会怎样工作》,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8年第1期,第17页。
    5 李文杰:《宋庆龄名誉主席重视会计、审计和捐款征信》,《上海会计》1981年第7期。
    1 《董必武致宋庆龄》,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3期,1992年10月20日,第2-3页。
    2 严梅青:《忆宋庆龄与解总上海办事处》,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8年第1期,第14页。
    3 赵天佑:《她心里想到的是人民》,《文汇报》1981年5月31日,第3版。
    4 陈海峰:《雪里送炭》,《健康报》1981年6月25日,第4版。
    5 中国福利会研究室:《宋庆龄与新四军》,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3期,1989年12月14日,第21页。
    6 宋庆龄致齐仲桓,《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459页。
    7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475页。
    8 金仲华:《为了新中国为了下一代》,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4年第2期,第19-20页;金仲华:《从抗日胜利到解放前夕的中国福利基金会》,伍云甫、林仲、金仲华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文章,上海市档案馆C45-1-165。
    1 李湄:《梦醒——母亲廖梦醒百年祭》,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页。
    2 宋庆龄致格雷斯·格兰尼奇,《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305、307-309、390页。
    3 谭宁邦:《在宋庆龄身边工作的日子里》,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8年第2期,第7页。
    4 赵天佑:《她心里想到的是人民》,《文汇报》1981年5月31日,第3版。
    5 西尔维亚·坎贝尔后来在上海同美商《密勒氏评论报》主编约翰·W·鲍威尔结婚。此信是她1946年写给在美国的双亲的,多年以后她将这些信件复印寄赠爱泼斯坦。见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514页。
    6 宋庆龄自上海致纽约格雷斯·格兰尼奇,1947年5月29日。见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478页。
    1 顾锦心:《“小小国际会议”》,《新民晚报》1998年6月2日,第28版。
    2 肖岗:《耿丽淑》,第116页。
    3 廖梦醒:《我认识的宋庆龄同志(二)》,《人民日报》1981年6月4日,第3版。
    4 童树民:《我在第二儿童福利站工作过》,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1期,1992年1月27日,第14、16页。
    5 郭沫若:《复宋庆龄》,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2期,1992年5月20日,第17页。
    6 《中国福利基金会怎样工作》,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8年第1期,第19页。
    1 《宋庆龄于解放前夕究竟住在哪里?》,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2期,1990年4月14日,第26-28页。
    2 陈维博、钱行健:《宋庆龄、中国福利基金会在迎接上海解放的日子里》,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2期,1989年8月14日,第7页。
    3 赵天佑:《她心里想到的是人民》,《文汇报》1981年5月31日,第3版。
    4 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2期,1989年8月14日,第8-9页。
    5 沈祖戡:《我所了解的上海临时联合救济委员会》,中共上海市统战部统战工作史料征集组编:《统战工作史料选辑》第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7页。
    6 丁景唐:《我在宋庆龄老宅迎接了上海的解放》,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6年第2期,第9页。
    7 杰拉尔德·谭宁邦:《回顾中国福利会历史片断》,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五十年》,第128-129页。
    8 爱泼斯坦:《宋庆龄——中国杰出的妇女》,《人民日报》1981年5月20日,第1版;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2期,1992年5月20日,第13页。
    1 丁景唐:《难忘的一九四九年》,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9年第3期,第10-11页。
    2 新华社:《中国福利会二十年》,《人民日报》1958年6月14日,第1版。
    3 宋庆龄致中国福利基金会全体工作人员,《宋庆龄书信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222页。
    4 宋庆龄致耿丽淑,《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214页。
    5 王安娜致宋庆龄,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编译:《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1 宋庆龄致耿丽淑,《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226-227页。
    2 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第347页。
    3 宋庆龄致王安娜,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宋庆龄陵园管理处编:《宋庆龄书信集》续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174页。
    4 宋庆龄致王安娜,《宋庆龄书信集》续编,第177页。
    5 宋庆龄致王安娜,《宋庆龄书信集》续编,第187页。
    6 宋庆龄致伍云甫,《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229-230页。
    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
    2 宋庆龄致伍云甫,《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233-234页。
    3 宋庆龄复耿丽淑,《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234-235页。
    4 宋庆龄致埃罗塞,《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240页。
    5 宋庆龄复耿丽淑,《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236页。
    6 中国福利基金会1949年总干事年报、特种医药供应组工作年报及谭宁邦总干事旅平报告,上海市档案馆C45-1-2。
    7 谭宁邦:《在宋庆龄身边工作的日子里》,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8年第2期,第9页。
    1 中国福利基金会谭宁邦总干事旅平报告,上海市档案馆C45-1-2。
    2 中国福利基金会谭宁邦总干事旅平报告,上海市档案馆C45-1-2。
    3 宋庆龄致王安娜,《宋庆龄书信集》续编,第214页。
    4 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五十年》,第197页。
    5 《人民日报》,1950年4月26日、30日。
    1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519、524页。
    2 《人民日报》,1950年5月6日。
    3 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第190-191页。
    4 宋庆龄致周恩来,《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275页。
    5 宋庆龄致耿丽淑,《宋庆龄选集》上卷,第548页。
    6 宋庆龄致顾锦心,《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306页。
    7 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五十年》,第199页。
    8 宋庆龄致金仲华,《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332页。
    9 宋庆龄致罗叔章,《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321页。
    10 宋庆龄致顾锦心、邓颖超,《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325、328页;《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280页。
    1 《中国福利会志》,第108页;中国福利基金会改名为中国福利会的启事及章程,上海市档案馆C45-1-12。
    2 宋庆龄致中国福利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333页。
    3 宋庆龄致中国福利会同人,《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334-335页。
    4 中国福利基金会改名为中国福利会的启事及章程,上海市档案馆C45-1-12。
    5 新华社:《中国福利基金会改称中国福利会》,《人民日报》1950年8月30日,第3版。
    6 宋庆龄关于中国福利基金会改组为中国福利会的有关事宜给周恩来、伍云甫、中福会同仁的信及改组计划、初步总结,上海市档案馆C45-1-16。
    1 中国福利会组织法、工作计划及预算,上海市档案馆B1-2-275。
    2 宋庆龄致周恩来,《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263页;《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304页。
    3 宋庆龄给北京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伍云甫关于陈维博赴京的电报和陈维博给宋庆龄的信,上海市档案馆C45-1-31。
    1 宋庆龄关于向救济总会汇报义养会情况给主任秘书的备忘录及陈维博奉命赴京的工作报告和宋庆龄对报告的意见,上海市档案馆C45-1-21。
    2 顾锦心:《从“解总”到“救总”——中国救济事业的一段光辉历程》,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9年第2期,第14-15页。
    3 陈维博:《镌刻在心底的思念》,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4年第4期,第12页。
    4 宋庆龄:《为人民服务四十年》,《人民日报》1978年6月14日,第2版。
    1 新华社:《中国福利会二十年》,《人民日报》1958年6月14日,第1版。
    2 宋庆龄致格雷斯,《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395页。
    3 《解放日报》,1952年12月14日。
    4 宋庆龄致中国福利会执行委员,《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449页。
    5 中国福利会执行委员潘汉年、章蕴、沈体兰关于同意宋庆龄提出改组执委会意见的复函,上海市档案馆C45-1-88。
    6 宋庆龄致李云,《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469页。
    7 《人民日报》,1954年12月22日、26日、30日。
    8 宋庆龄对中国福利会计划概略的意见,上海市档案馆C45-1-118。
    1 李云:《随宋庆龄走过最后三十年》,《炎黄春秋》2002年第3期。
    2 新华社:《中国福利会组成新执委会》,《人民日报》1956年8月30日,第4版。
    3 中国福利会关于总会调整组织加强领导工作的决定,上海市档案馆C45-1-147。
    4 张盛祥:《难忘的中国福利基金会第一儿童福利站》,《上海市静安区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88年版,第45-46页。
    5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525页。
    6 鲁平:《学习宋庆龄》,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等:《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页。
    1 宋庆龄致王安娜,《宋庆龄书信集》续编,第208页。
    2 李云:《护送宋庆龄去香港》,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8年第3期,第12-13页。
    3 柳无垢致宋庆龄,《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324-325页。
    4 中国福利会关于耿丽淑来华旅费一事与广州京华有限公司的来往信函,上海市档案馆C45-2-62。
    5 宋庆龄:《救济福利工作的两种概念》,《中国福利会20年》,中国福利会1958年编印,第7、16页。
    6 李云:《回忆宋庆龄》,《党的文献》2003年第3期。
    7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529页。
    8 杨杏佛:《新年的梦》,《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新年特辑第77页,1933年1月。
    1 杨小佛:《宋庆龄与杨杏佛的友谊》,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8年第1期,第24页。
    2 金仲华:《从抗日胜利到解放前夕的中国福利基金会》,《中国福利会二十年》,第109-110页。
    3 严福富、林铭纲:《让祖国的花朵盛开——宋庆龄与幼儿教育》,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6年第3期,第9页。
    4 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第201-202页。
    5 战车:《赴朝慰问演出散记》,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4期,1992年12月20日,第25-38页。
    6 《宋庆龄选集》下卷,第403页。
    7 《新中国的信息》,《宋庆龄选集》上卷,第583页。
    8 原件照片,《纪念宋庆龄同志》画册,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215页。
    9 宋庆龄致康克清,《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417-418页。
    1 宋庆龄复路易·艾黎,《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419页。
    2 宋庆龄复路易·艾黎,《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420页。
    3 肖岗:《耿丽淑》,第136页。
    4 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五十年》,第152页。
    5 《人民日报》,1953年5月31日;《宋庆龄选集》下卷,第6-7页。
    6 宋庆龄致罗叔章、邓颖超致宋庆龄,《人民日报》,1953年7月24日;《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454、457页;《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378、381页;《宋庆龄选集》下卷,第12页。
    7 《人民日报》,1954年4月11日。
    8 《宋庆龄选集》下卷,第195页。
    9 沈粹缜:《我的追念》,《宋庆龄纪念集》,第119页。
    10 蒋洪斌:《宋庆龄的足迹》,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79页。
    11 《宋庆龄选集》下卷,第271页。
    1 宋庆龄致李云,《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557页。
    2 宋庆龄致李云,《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554-555页。
    1 《救亡日报》,1938年4月30日。
    2 《新华日报》,1938年10月1日。
    3 《新华日报》,1938年10月11日。
    4 《我们仍然需要毯子!》,《保卫中国同盟通讯》第7期,宋庆龄基金会研究室:《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吴景平译,傅伍仪校,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年版,第74页。
    5 《中国北方的水灾难民》,《保卫中国同盟通讯》第21期,宋庆龄基金会研究室:《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第202-204页。
    1 胡立教:《宋庆龄为新四军购买武器、药品和通讯器材》,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3期,1990年7月14日,第21页。
    2 新华社:《广东省许多单位举行座谈会和集会 颂扬宋庆龄名誉主席的革命功绩》,《人民日报》1981年6月3日,第4版。
    3 何锦洲:《宋庆龄坚决支持广东抗日斗争》,《广东党史》1995年第2期。
    4[德]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第211-212页。
    5[美]乔伊斯·米尔顿:《中国之友——史沫特莱》,张一凡、李宁译,郭慧远校,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70页。
    6 沈其震教授纪念文集编委会编:《沈其震教授纪念文集》,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7 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第48页。
    8 肖岗:《耿丽淑》,第93页。
    1 邬正洪:《上海人民对新四军的支援》,上海《党史资料丛刊》,1985年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0辑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纪念专辑《抗日风云录》(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2 爱泼斯坦:《人民之战》,贾宗谊译,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265-266页。
    3[美]埃德加·斯诺:《为亚洲而战》,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12页。
    4 贾克·裴尔顿:《新四军访记》,《大美晚报》(英文),1939年1月12日。
    5 陈漱渝:《宋庆龄传》,第194-195页。
    6 陈毅:《论皖南事变及新四军的态度》,《皖南事变资料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38页。
    7 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第72页。
    8 童树民:《孙夫人关怀新四军女战士》,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3年第2期,第19页。
    1 宋庆龄基金会办公室编:《纪念宋庆龄文集》,中国和平出版社,1992年版,第46页。
    2 陈丕士:《中国召唤我——我参加中国革命的历程》,郭济祖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68-269页。
    3 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第50页。
    4 马海德:《宋庆龄——我的革命导师》,《光明日报》1981年6月3日。
    5 洪绳之、钱行健、吴让能:《保卫中国同盟:宋庆龄在抗日战争中的独特贡献》,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5年第4期,第2-3页。
    6 唐宝林:《深谷幽兰——战时国母风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7-278页;马海德:《国际和平医院》,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110页;萧三、陈翰笙、马海德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文章,上海市档案馆C45-1-163。
    1 《保卫中国同盟报告》(英文版),1943年重庆编辑,美国纽约出版,第21-24页。
    2 《保卫中国同盟报告》(英文版),1943年重庆编辑,美国纽约出版,第66-67页。
    3 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第43页。
    4 《中国福利会志》,第12页。
    5 郑灿辉等:《宋庆龄与抗日救亡运动》,第267-268页。
    6 中国福利会二十年历史介绍,上海市档案馆C45-1-160。
    7 李耀椿:《宋庆龄在重庆纪事》,刘康、胡康民修定,中福会资料室藏,第19、26、33、37页。
    1 《保卫中国同盟月度款项表》1941-1945年,宋庆龄故居藏。
    2 刘家泉:《宋庆龄在香港》,第251页。
    3 唐宝林:《深谷幽兰——战时国母风采》,第278页。
    4 马模贞、杨大纬:《汉斯·米勒》,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
    5 何玉林、刘群:《国际友人在中国革命中》,第263-264页。
    6 郑灿辉等:《宋庆龄与抗日救亡运动》,第190页。
    7 马模贞、杨大纬:《汉斯·米勒》,第34页。
    8 爱泼斯坦:《纪念汉斯·米勒医生》,本书编写组:《爱泼斯坦新闻作品选》,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年不详,第186-187页。
    1 《南方局党史资料·党的建设》,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305页。
    2 沈粹缜:《我的追念》,《宋庆龄纪念集》,第165页。
    3 廖梦醒:《保卫中国同盟在重庆时期的工作》,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81页。
    4 唐宝林:《深谷幽兰——战时国母风采》,第286页。
    5 中国福利会内部档案,第28卷;周成梁:《保卫中国同盟和美国援华会》,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6年第2期,第18页。
    6 唐宝林:《深谷幽兰——战时国母风采》,第286-287页。
    7 宋庆龄:《为人民服务四十年》,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176页。
    8 李春艳:《宋庆龄:伟大人格感召抗日志士》,《人民日报》2005年9月8日,第5版。
    1 萧三、陈翰笙、马海德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文章,上海市档案馆C45-1-163。
    2 宋庆龄、康克清、廖梦醒、金仲华等为编写《中国福利会二十年》纪念册、画册有关事项的来往信件,上海市档案馆C45-1-173。
    3 傅涯:《良师益友革命情深》,《解放军报》1981年6月3日。
    4 《宋庆龄选集》下卷,第260页。
    5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295-296页。
    6[英]弗雷特·厄特利:《蒙难的中国——国民党战区纪行》,唐亮等译,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4页。
    7[美]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中国的双星》,祁国明、汪杉译,汪溪校,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282页。
    1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492-493页。
    2 洪绳之、钱行健、吴让能:《保卫中国同盟:宋庆龄在抗日战争中的独特贡献》,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5年第4期,第6-7页。
    3 周毅之、梁平:《“自是女中一尧舜”——香港一些老人怀念宋庆龄名誉主席》,《人民日报》1981年6月3日,第4版。
    4 李春艳:《宋庆龄:伟大人格感召抗日志士》,《人民日报》2005年9月8日,第5版。
    5 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梅念译,胡其安、李新校注,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469页。
    6 《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的报告》,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101页。
    1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401页。
    2 《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的报告》,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103-104页。
    3 马海德:《宋庆龄——我的革命导师》,《光明日报》1981年6月3日。
    4 伍云甫:《中国福利基金会与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伍云甫、林仲、金仲华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文章,上海市档案馆C45-1-165。
    5 田森:《马海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58页。
    6 张执一:《“争取他们应得的一份”——记宋庆龄同志组织的中国福利基金会给解放区募捐物资的情况片断》,《人民日报》1981年6月5日,第3版。
    7 顾锦心:《从“解总”到“救总”——中国救济事业的一段光辉历程》,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9年第2期,第13页。
    8 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第128页。
    1 张执一:《“争取他们应得的一份”——记宋庆龄同志组织的中国福利基金会给解放区募捐物资的情况片断》,《人民日报》1981年6月5日,第3版。
    2 陈维博:《在宋庆龄同志领导下工作》,《宋庆龄纪念集》,第210页。
    3 《中国福利会志》,第18页。
    4 《纪念宋庆龄同志》画册,图153号影印原件。
    5 伍云甫:《中国福利基金会与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伍云甫、林仲、金仲华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文章,上海市档案馆C45-1-165。
    6 马海德:《国际和平医院》,萧三、陈翰笙、马海德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文章,上海市档案馆C45-1-163。
    1 《关于八所国际和平医院的一些材料》,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8年第4期,第22-23页。
    2 《国际和平医院》,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7年第4期,第8-9页。
    3 《国际和平医院》,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7年第4期,第13-14页。
    4 伍云甫:《中国福利基金会与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伍云甫、林仲、金仲华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文章,上海市档案馆CA5-1-165。
    5 蒋洪斌:《宋庆龄》,第200-201页。
    6 陈漱渝:《宋庆龄传》,第224页。
    1 伍云甫:《中国福利基金会与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伍云甫、林仲、金仲华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文章,上海市档案馆C45-1-165。
    2 《中国福利会志》,第22页。
    3 《宋庆龄等为向中福会捐赠事与旅美华侨等往来函》,《上海档案》1993年第1期,第55-56页。
    4 蒋洪斌:《宋庆龄》,第200页。
    5 《新华日报》,1946年7月27日;《健康报》,1981年6月25日。
    6 宋庆龄致利特尔,《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357页。
    7 新华社:《宋庆龄先生捐赠苏皖边区医院一所》,《人民日报》1946年7月31日,第2版。
    1 新华社:《苏北国际和平医院正式成立》,《人民日报》1946年8月24日,第2版。
    2 《华西园致宋庆龄的信函》,《孙中山宋庆龄研究动态》2008年第1期。
    3 新华社:《美制蒋机袭淮安 扫射苏北国际和平医院》,《人民日报》1946年8月29日,第1版。
    4 新华社:《蒋机惨无人道!再炸“苏北国际和平医院”》,《人民日报》1946年8月31日,第1版。
    5 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91-92页。
    6 宋庆龄致谭宁邦,《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473页。
    7 沈其震:《保卫中国同盟对新四军的支援》,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73页。
    8 《谭宁邦谈中国福利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8年第2期,第21页。
    1 中国福利基金会1949年总干事年报、特种医药供应组工作年报及谭宁邦总干事旅平报告,上海市档案馆C45-1-2。
    2 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第129页。
    3 马海德:《国际和平医院》,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119页:萧三、陈翰笙、马海德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文章,上海市档案馆C45-1-163。
    4 童树民:《孙夫人关怀新四军女战士》,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3年第2期,第20页。
    5 陈漱渝:《宋庆龄传》,第100页。
    6 《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7 《妇女与抗战》,战时出版社1938年版,《宋庆龄选集》上卷,第222页。
    8 张世福:《宋庆龄与中国抗日战争》,第564-565页。
    1 《新华日报》,1938年8月22日。
    2 宋庆龄致国际友人,《宋庆龄选集》上卷,第271-272页;《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133-134页;中国福利会:《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第8页。
    3 张钰、冯秉序、戴辉:《宋庆龄与救援战灾儿童运动》,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5年第4期,第10页。
    4 张执一:《“争取他们应得的一份”——记宋庆龄同志组织的中国福利基金会给解放区募捐物资的情况片断》,《人民日报》1981年6月5日,第3版。
    5 陈德全:《晓庄10孤儿》,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4年第1期,第21-22页。
    6 《中国福利会志》,第20页;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五十年》,第49页。
    7 林铭纲:《从“义养生”活动谈起》,《孙中山宋庆龄研究动态》2004年第4期。
    1 康克清:《康克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354页。
    2 王颖:《洛杉矶托儿所》,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7年第1期,第19-20页。
    3 康克清:《康克清回忆录》,第357页。
    4 萧三、陈翰笙、马海德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文章,上海市档案馆C45-1-163。
    5 康克清、路易·艾黎、廖梦醒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文章,上海市档案馆C45-1-164。
    1 伍云甫:《中国福利基金会与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伍云甫、林仲、金仲华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文章,上海市档案馆C45-1-165。
    2 《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杨志芳等给宋庆龄的信》,原件藏中国福利会。
    3 《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的报告》,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101页。
    4 新华社:《中国福利会二十年》,《人民日报》1958年6月14日,第1版。
    5 中国福利基金会简史(1938年6月—1949年11月),上海市档案馆C45-1-6。
    6 胡启立:《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人民日报》2003年1月28日,第15版。
    1 宋庆龄致卢广绵,《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503页。
    2 许寅、柘联:《张乐平谈三毛今昔——并忆述宋庆龄疼爱关怀孩子的故事》,香港《大公报》1981年6月9日。
    3 陈维博:《宋庆龄心系儿童》,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1期,纪念宋庆龄诞辰100周年特辑,1993年1月27日,第10页。
    4 紫沉:《在活动房子里》,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1期,1991年3月14日,第7-11页。
    5 顾锦心:《宋庆龄专列送来了我的母亲》,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1期,纪念宋庆龄诞辰100周年特辑,1993年1月27日,第4页。
    6 紫沉:《在活动房子里》,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1期,1991年3月14日,第10页。
    1 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第343页。
    2 孙自勤:《我在儿童福利站里成长》,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2期,1992年5月20日,第20-21页。
    3 吴方:《宋妈妈教我识字》,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9年第4期,第17-18页。
    4 宋庆龄致赵司徒志芳,《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637页。
    5 宋庆龄致罗斯福夫人,《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69页。
    6 宋庆龄致弗朗斯,《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152页。
    7 中国福利会研究室:《宋庆龄与新四军》,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3期,1989年12月14日,第22页。
    8 胡思升:《她的“掌上明珠”——记宋庆龄同志创建、扶持儿童艺术剧院的史实》,《人民日报》1981年6月5日,第3版。
    1 李森富:《〈小伙伴〉墙报在战斗中诞生》,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3期,1992年10月20日,第18页。
    2 李森富:《地下少先队与第一儿童福利站》,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4期,1991年12月14日,第26、27-30页。
    3 陈维博:《宋庆龄心系儿童》,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1期,纪念宋庆龄诞辰100周年特辑,1993年1月27日,第11页。
    4 宋庆龄致海外朋友,《宋庆龄选集》上卷,第442页。
    5 童树民:《孙夫人的忠实追随者——忆顾锦心同志》,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9年第4期,第15页。
    6 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第151页。
    7 《宋庆龄等为向中福会捐赠事与旅美华侨等往来函(续)》,《上海档案》1993年第2期,第54-56页。
    8 顾忠慈:《宋庆龄与“三毛生活展览会”》,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9年第2期,第16页。
    1 戴辉:《宋庆龄与上海文化界》,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6年第2期,第5-6页。
    2 陈漱渝:《宋庆龄传》,236页;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7年第4期,第4页。
    3 中国福利基金会编印:《上海儿童工作组》特刊,1948年版(内部刊物),卷首语。
    4 康克清:《康克清回忆录》,第423页。
    5 《大公报》,1944年8月22日。
    1 《新华日报》,1943年5月26日。
    2[美]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第458页。
    3[德]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第377页。
    4 《新蜀报》,1943年4月20日。
    5 《新蜀报》,1943年5月12日。
    6 《大公报》,1943年5月16日:《新华日报》,1943年5月16日。
    7 《新华日报》,1943年6月4日。
    8 曹世益:《深切的怀念难忘的聚会》,《重庆日报》1981年6月2日,第3版。
    1 《新华日报》,1943年7月8日。
    2 《新华日报》,1943年9月2日。
    3 《新华日报》,1943年6月23日。
    4 《新华日报》,1943年7月13日。
    5 《新华日报》,1943年9月13日。
    6 《新华日报》,1944年1月23日。
    7 《新华日报》,1944年4月7、8日。
    8 唐宝林:《深谷幽兰——战时国母风采》,第247页。
    9 李耀椿:《宋庆龄在重庆纪事》,刘康、胡康民修定,中福会资料室藏,第23、29页;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第91页。
    10 《新华日报》,1944年4月14日。
    11 《大公报》,1944年5月27日。
    1 《大公报》,1945年5月10日。
    2 宋庆龄致阿贝,《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298页。
    3 宋庆龄:《为救济各省灾民举办国剧义演筹款启事》,《大公报》1946年5月31日。
    4 上海市政府关于处理宋庆龄、李敏为筹募救济基金等经费请求协助免征娱乐税问题与社会部、财政局等单位的来往文书,上海市档案馆Q1-7-386.
    5 宋庆龄致格雷斯,《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391页。
    6 《救济灾荒》,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7年第5期,第10页。
    7 宋庆龄致蚁美厚函,《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407-408页。
    8 宋庆龄复耿丽淑,《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261页。
    9 《中国福利会志》,第27页。
    1 刘家泉:《宋庆龄传》,第389页。
    2 李耀椿:《宋庆龄在重庆纪事》,刘康、胡康民修定,中福会资料室藏,第31页。
    3 《大公报》,1944年9月29日;《中国福利会志》,第17页。
    4 丁景唐:《宋庆龄和1947年中秋游园会》,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5年第4期,第21页。
    5 《推诚致敬——写在签名册上的信》,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3期,1992年10月20日,第4页。
    6 李湄:《梦醒——母亲廖梦醒百年祭》,第232页。
    7 侯外庐:《伟大的战士伟大的母亲》,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中国现代史》,1981年版,第212页。
    8 《筹募艺术界救济金 福利会举办游园会》,《大公报》,1947年10月2日,第4版。
    9 丁景唐:《宋庆龄和1947年中秋游园会》,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5年第4期,第22页。此说与戴辉在《宋庆龄与上海文化界》中的3.97亿相近,估计1.53亿的数字未加上签名 费用,或对外公布的数字有所保留,实际数目待考。
    1 宋庆龄致海外朋友,《宋庆龄选集》上卷,第443页。
    2 袁励康:《忆宋庆龄主持音乐剧〈孟姜女〉义演》,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1期,1990年2月14日,第23-25页。
    3 戴辉:《宋庆龄与上海文化界》,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6年第2期,第3页。
    4 宋庆龄致普赖斯,《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328页。
    5 戴辉:《宋庆龄与上海文化界》,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6年第2期,第3页。
    6 叶圣陶:《在上海的三年》,《新文学史料》1986年第2期。
    7 《艺术家和作家福利基金》,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7年第5期,第12页。
    1 戴辉:《宋庆龄与上海文化界》,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6年第2期,第4页。
    2 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第165-167页。
    3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443页。
    4 《大公报》,1939年2月25日。
    5 《新华日报》,1941年5月8日;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第68-69页。
    6 刘家泉:《宋庆龄在香港》,第211页。
    7 陈耀章:《国际援华运动的活跃》,《华侨动员》第16期,策10页。
    8 《支援中国工合的一碗饭运动》,宋庆龄基金会研究室:《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第34期,第379页。
    1 《旧金山侨胞献金》,《新华日报》1941年11月5日。
    2 《一碗饭运动响应热烈,目的改为二万碗》,《华商报》1941年6月20日,第4版。
    3 冯源:《六十年前的“一碗饭”》,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8年第3期。
    4 《香港的一碗饭运动》,宋庆龄基金会研究室:《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第35期,第399页。
    5 《华商报》,1941年7月2日。
    6 陈翰笙:《艾黎与工合》,张德禄主编:《纪念路易·艾黎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3页。
    7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资料,上海市档案馆S173-1-214。
    1 张德禄主编:《纪念路易·艾黎文集》,第137页。
    2 陈漱渝:《宋庆龄传》,第196页。
    3 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第67页。
    1[美]洛易斯·惠勒·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王恩光等译,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198页。
    2 张德禄主编:《纪念路易·艾黎文集》,第143页。
    3 路易·艾黎研究室:《艾黎自传》,第96页。
    4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资料,上海市档案馆S173-1-214。
    5[美]伯纳德·托马斯:《冒险的岁月:埃德加·斯诺在中国》,吴乃华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245页。
    6[美]罗比·尤恩森:《宋氏三姐妹》,第104页。
    7 《一个重建的国家——中国“工合”的故事》(英文版)第27页。转引自刘家泉:《“工合”对抗日战争的重要贡献》,《人民日报》1985年9月1日,第5版。许乃波:《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的宋庆龄》,《抗日战争研究》1991年第1期,第186页。
    8 姜漱寰:《工合运动在西北》,西北印刷生产合作社1940年6月版,第206页。
    9 孟受曾、一丁:《回忆浙皖工合运动》,张德禄主编:《纪念路易·艾黎文集》,第149页。
    1[美]伯纳德·托马斯:《冒险的岁月:埃德加·斯诺在中国》,第246页。
    2[美]约翰·汉密尔顿:《埃德加·斯诺传》,柯为民等译,陈弢审校,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6页。
    3 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第67页。
    4 田森:《艾黎的春秋》,第34页。
    5 吴承洛:《中国战时工业概观》,《中国工业》第6期,1942年6月25日。
    1 姜漱寰:《工合运动在西北》,第207页。
    2[美]伯纳德·托马斯:《冒险的岁月:埃德加·斯诺在中国》,第246页。
    3 《响应一碗饭运动》,《华商报》1941年7月31日。
    4 蒋传源:《记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39辑,第38页。
    5 路易·艾黎研究室:《艾黎自传》,第118-119页。
    6 张德禄主编:《纪念路易·艾黎文集》,第150页。
    1 陈翰笙:《斯诺二三事》,《光明日报》1982年2月15日;刘家泉:《访问路易·艾黎谈话记录》,《宋庆龄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论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4-235页。
    2 陈漱渝:《宋庆龄传》,第196-197页。
    3 《新华日报》,1940年2月24日。
    4[美]埃德加·斯诺:《复始之旅》,第285页。
    5 张德禄主编:《纪念路易·艾黎文集》,第135页。
    6 《斯诺二三事》,汪熙、杨小佛主编:《陈翰笙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61页。
    7 唐宝林:《深谷幽兰——战时国母风采》,第292页。
    1[美]格兰姆·贝克:《一个美国人看旧中国》,朱启明、赵叔翼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74页。
    2 裘克安:《斯诺在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69-170页。
    3[美]伯纳德·托马斯:《冒险的岁月:埃德加·斯诺在中国》,第257页。
    4 唐宝林:《深谷幽兰——战时国母风采》,第254页;卢广绵:《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工业合作运动》,《文史资料选集》第71辑,第126页。
    5 卢广绵:《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工业合作运动》,《文史资料选辑》第71辑,第126页;张德禄主编:《纪念路易·艾黎文集》,第111页;《艾黎自传》,第132页。
    6[新]路易·艾黎:《工合运动记述》,《文史资料选辑》,第71辑。
    7 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第68页。
    8 毛泽东:《致工合国际委员会及该会主席何明华、秘书陈翰笙函》,1939年9月15日。转引自尼姆·韦尔斯:《中国为民主而建设》,1941年英文版,第35页。
    1 《新中华报》,1940年1月20日。
    2 郑灿辉等:《宋庆龄与抗日救亡运动》,第279页;《保卫中国同盟报告》(英文版),美国纽约印,1943年,第49页。
    3 《延安整风运动纪事》,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9册,第254页。
    4 陈翰笙:《中国工业合作运动的过去与将来》,太平洋学会美国分会出版社,第32页。
    5 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第73页。
    1 张德禄主编:《纪念路易·艾黎文集》,第11页。
    2 宋庆龄复路易·艾黎,《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267页。
    3 陈翰笙:《中国工业合作运动的过去与将来》,第40页。
    4 陈翰笙:《中国工业合作运动的过去与将来》,第31页。
    5[美]海伦·斯诺:《我在中国的岁月》,安危、杜夏译,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年版,第336页。
    6[美]埃米莉·哈恩:《宋氏家族——父女·婚姻·家庭》,第289页。
    7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资料,上海市档案馆S173-1-214。
    8 刘家泉:《“工合”对抗日战争的重要贡献》,《人民日报》1985年9月1日,第5版。
    1 张德禄主编:《纪念路易·艾黎文集》,第140、145-146页。
    2[美]埃德加·斯诺:《我在旧中国十三年》,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99页;埃德加·斯诺:《复始之旅》,第239页。
    3 路易·艾黎:《保卫中国同盟与“工合”》,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74页。
    4 肖岗:《耿丽淑》,第79页。
    5[美]埃德加·斯诺:《复始之旅》,第242、244页。
    6[美]埃德加·斯诺:《我在旧中国十三年》,第102-103页。
    1[德]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第190页。
    2[美]伯纳德·托马斯:《冒险的岁月:埃德加·斯诺在中国》,第242页。
    3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240-248页。
    4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303页。
    5[英]弗雷特·厄特利:《蒙难的中国——国民党战区纪行》,第62页。
    6 《大公报》,1939年12月11日。
    7 《新华日报》,1940年4月19日。
    1[美]伯纳德·托马斯:《冒险的岁月:埃德加·斯诺在中国》,第257页。
    2 陈漱渝:《宋庆龄传》,第196-197页。
    3 羽东:《香港工合促进工作》,《大公报》1940年3月1日。
    4 《旅华岁月——海伦·斯诺回忆录》,华谊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315页。
    5 《保卫中国同盟年报1938-1939年》(英文),香港1939年版,第34-37页。
    6 《工合之友》,第1卷第7期,第245页。
    1 爱泼斯坦:《回忆埃德加·斯诺》,《光明日报》1982年2月14日。
    2[美]约翰·汉密尔顿:《埃德加·斯诺传》,第110页。
    3 卢广绵:《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工业合作运动》,《文史资料选辑》第71辑,第126页。
    4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资料,上海市档案馆S173-1-214。
    5 萧三、陈翰笙、马海德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文章,上海市档案馆C45-1-163。
    6 路易·艾黎:《保卫中国同盟与“工合”》,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76页。
    7 《华商报》,1941年11月12日;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第72页。陈翰笙回忆道,“在香港的最后一日,保盟和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联合举办展览会和募捐基金的义卖会,义卖共得港币20余万元”。见萧三、陈翰笙、马海德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文章,上海市档案馆C45-1-163。他初稿写的是200余万,但在致中福会办公室主任江清的函中,更正说应为20余万元,不过他英文写的是“over twenty thousand”,见宋庆龄、康克清、廖梦醒、金仲华等为编写《中国福利会二十年》纪念册、画册有关事项的来往信件,上海市档案馆C45-1-173。疑回忆有误或笔误。
    8 路易·艾黎:《保卫中国同盟与“工合”》,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76-77页。
    9 爱泼斯坦:《陈翰笙与工业合作社》,张椿年、陆国俊:《陈翰笙百岁华诞集》,第108页。
    1[美]埃德加·斯诺:《我在旧中国十三年》,第113页。
    2 《宋庆龄纪念集》,第118页。
    3 社论:《论工业合作运动》,《新华日报》1940年2月24日。
    4 《旅华岁月——海伦·斯诺回忆录》,第309页。
    5 李耀椿:《宋庆龄在重庆纪事》,刘康、胡康民修定,中福会资料室藏,第33页。
    6 原件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转引自[美]李又宁:《介绍最近发现的几封孙中山和宋庆龄的信》,《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2期,第191页。
    7 张椿年、陆国俊:《陈翰笙百岁华诞集》,第28页。
    1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261页。
    2 卢广绵:《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工业合作运动》,《文史资料选辑》第71辑,第119页。
    3 艾黎:《中国工合第一年》,邵阳《力报》1940年4月1日。
    4 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第67页。
    5 陈翰笙:《中国工业合作运动的过去与将来》,第16页。
    6 路易·艾黎:《保卫中国同盟与“工合”》,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75页。
    7 叶挺:《致菲律宾抗敌协会和“工合”国际委员会函》(英文)1939年10月10日;路易·艾黎:《保卫中国同盟与“工合”》,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77页。
    8 《保卫中国同盟报告:1939—1940)),香港1940年版,第7页。
    9 穆欣:《工合运动在陕甘高原》,《新华日报》1940年7月3日。
    1 《保卫中国同盟的报告》(1943年),1944年纽约英文版,第49-50页。
    2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247页;《新华日报》,1938年8月24日。
    3 张德禄主编:《纪念路易·艾黎文集》,第139页。
    4 刘家泉:《“工合”对抗日战争的重要贡献》,《人民日报》1985年9月1日,第5版。
    5 尚明轩、唐宝林:《宋庆龄传》,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444页。
    6 张虎:《抗日时期中共在香港的活动》,《中国大陆研究》第35卷第1期,第98-99页。
    7[美]海伦·斯诺:《七十年代西行漫记》,安危、剑华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页。
    8 司马春秋:《三姐妹参与国是》,《宋美龄侧写》,第149页。
    9 1949年10月17日耿丽淑致宋庆龄函,《孙中山宋庆龄研究动态》2007年第5期。
    1 宋庆龄复耿丽淑,《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235-236页。
    2 宋庆龄致耿丽淑,《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254页。
    3 海伦·斯诺致宋庆龄,《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241-242页。
    1 《宋庆龄自述》,《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1期,第3页。
    2 杨小佛:《宋庆龄与杨杏佛的友谊》,《世纪》1997年第4期。
    3[美]兰德:《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李辉、应红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
    1 李辉:《宋庆龄:永远的美丽》,《寻根》2001年第2期。
    2[美]兰德:《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第104页。
    3 《中国论坛》,1933年;《宋庆龄选集》上卷,第138页。
    4 张世福:《宋庆龄与中国抗日战争》,第417页。
    5 马海德:《伟大的人物,热情的朋友》,《中国建设》1981年第9期英文版。
    6 爱泼斯坦:《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第72页。
    1 田森:《艾黎的春秋》,第23页。
    2 陈漱渝:《宋庆龄传》,第154-156页。
    3 何玉林、刘群:《国际友人在中国革命中》,第38页。
    4[英]韩素音:《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第180页。
    5 爱泼斯坦:《为了国际友谊和了解》,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五十年》,第99页。
    6 《大美晚报》,1936年1月28日。
    1[英]韩素音:《赤潮——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李著鹏等译,李安纲校,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2页。
    2 宋庆龄:《真实报导的传统》,《中国建设》1962年第1期。
    3 爱泼斯坦:《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第130页。
    4 钟明:《宋庆龄抗战时在港数事》,香港《大公报》1981年5月30日。
    5 爱泼斯坦:《为了国际友谊和了解》,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五十年》,第100-101页。
    1 谢荣滚:《陈君葆日记中的宋庆龄》,《今日中国》2004年第8期,第63-64页。
    2 爱泼斯坦:《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第126页。
    3 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第65页。
    4 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第68-69页。
    1 爱泼斯坦:《为了国际友谊和了解》,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五十年》,第104-105页。
    2 廖承志文集、传记编辑办公室编:《廖承志文集》,第74页。
    3 《致海外朋友》,原信为英文,香港南华早报社印刷、保卫中国同盟中央委员会寄往国外的援华机构刊发。 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188页。
    1 《新中华报》,1941年2月9日。
    2 《新中华报》,1941年1月26日。
    3 陈漱渝:《宋庆龄传》,第188页。
    4 陈漱渝:《宋庆龄传》,第189页。
    5 《新中华报》,1941年3月20日。
    1 《新中华报》,1941年2月2日、3月6日。
    2 《新中华报》,1941年3月27日。
    3 《新中华报》,1941年4月6日。
    4 《新华日报》,1941年2月28日。
    5 引自刘家泉:《宋庆龄在香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页。
    6 宋庆龄基金会研究室:《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第306-308页。
    7 《斯诺文集》第1卷,宋久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289、295页。
    1 李寿葆、施如璋:《斯特朗在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320-321页。
    2 爱泼斯坦:《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第141页。
    3 柳亚子:《八年离乱,八年回忆——哑铃式的香港》,《革命史资料》1986年第3期。
    4 甄景豪:《〈星岛日报〉往事回忆》,《金仲华纪念文集》,《上海文史资料选辑》1997年第1期(总第84辑),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7年版,第147页。
    5 宋庆龄基金会研究室:《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第9、17、52、72、103、151、167、200、257页。
    6 刘家泉、甘永梅:《宋庆龄与保卫中国同盟》,《人民日报》1986年5月25日,第5版。
    1 宋庆龄致普赖斯,《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195页。
    2 爱泼斯坦:《为了国际友谊和了解》,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五十年》,第99页。
    3 宋庆龄基金会研究室:《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第155页。
    4 爱泼斯坦:《为了国际友谊和了解》,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五十年》,第102-103页。
    5 夏衍:《懒寻旧梦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455页。
    6 廖承志文集、传记编辑办公室编:《廖承志文集》,第87页。
    1 陈坚、陈抗:《夏衍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29页。
    2 《华商报》,1941年4月8日。
    3 铁竹伟:《廖承志传》,第153页。
    4 邓广殷:《我的父亲邓文钊》,第29页。
    5 黄亚平:《宋庆龄与金仲华》,《金仲华纪念文集》,第103页。
    6 铁竹伟:《廖承志传》,第181页。
    1 邓广殷:《我的父亲邓文钊》,前言页14-15页。
    2 铁竹伟:《廖承志传》,第183页。
    3 陈嘉庚:《陈嘉庚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34页。
    4 廖承志文集、传记编辑办公室编:《廖承志文集》,第89页。
    5 陈挥:《金仲华和邹韬奋》,《金仲华纪念文集》,第121页;陈挥:《伟大的爱国者英勇的人民战士——宋庆龄与邹韬奋》,宋庆龄陵园编:《宋庆龄与中国名人》,第293页。
    6 《华商报》,1941年7月7日。
    1 《华商报》,1941年7月2日。
    2 宋庆龄基金会研究室:《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第402页。
    3 《华商报》,1941年8月1日。
    4 《华商报》,1941年7月29日。
    5 张友渔:《我所经历的营救工作》,编辑部:《革命史资料》16,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68页。
    6 廖承志文集、传记编辑办公室编:《廖承志文集》,第88-89页。
    1 宋庆龄:《从香港到重庆》,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37、41页。
    2 郑灿辉等:《宋庆龄与抗日救亡运动》,第270页。
    3 《新华日报》,1942年8月16日。
    4 爱泼斯坦:《回忆在重庆作记者的岁月》,本书编写组:《爱泼斯坦新闻作品选》,第295页。
    5 《发自重庆的声音》,《时代》1944年2月14日。转见《宋庆龄呼吁取消对中国共产党的封锁》,《档案与史学》1995年第4期,第78页。
    1[美]约瑟夫·W·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美国前驻华外交官约翰·S·谢伟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报告》,罗清、赵仲强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09页。
    2 《解放日报》,1944年8月15日。
    3 田价人:《忆仲华同志》,《金仲华纪念文集》,第51页。
    1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538页。
    2 宋庆龄致周恩来,《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276-278页。
    3 宋庆龄关于中国福利基金会改组为中国福利会的有关事宜给周恩来、伍云甫、中福会同仁的信及改组计划、初步总结,上海市档案馆C45-1-16。译文。原文为:The urgency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demands that we use every possible propaganda front for attacking the American aggressors.
    4 宋庆龄致周恩来,《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356页;《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285页。
    5[英]韩素音:《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第179页。
    1 《我党的第一份外文刊物》,《文摘报》1986年9月25日,第350期,第7版。
    2 陈日浓:《〈今日中国〉杂志社》,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6年第4期。
    3 宋庆龄致王安娜,《宋庆龄书信集》续编,第239-240页。
    4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第111页。
    5 《宋庆龄与周恩来谈话纪要》,1951年1月28日,原件藏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
    6 张彦:《爱泼斯坦》,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7 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第103页。
    8 陈翰笙、李伯悌:《〈中国建设〉杂志的诞生》,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五十年》,第155页。
    1 陈翰笙致宋庆龄,《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317-318页。
    2 陈翰笙致宋庆龄,《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319页。
    3 爱泼斯坦:《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第273页。
    4 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第223页。
    5 陈翰笙、李伯悌:《〈中国建设〉杂志的诞生》,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五十年》,第156页。
    6 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第103页。
    7 宋庆龄致王安娜,《宋庆龄书信集》续编,第289页。
    8 宋庆龄致金仲华,《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402-403页。
    1 《中国建设》创刊号;《宋庆龄选集》上卷,第673页。
    2 宋庆龄致周恩来,《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288页。
    3 宋庆龄致朋友,《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334页。
    4 1949年11月18日耿丽淑致宋庆龄函,《孙中山宋庆龄研究动态》2007年第5期。
    5 肖岗:《耿丽淑》,第135页。
    6 陈翰笙:《草创、艰辛成长和发展前景》,《中国建设》英文版第1期(创刊30周年纪念专号)。
    1 张彦:《爱泼斯坦》,第46页。
    2 鲁平:《学习宋庆龄》,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等:《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第5页。
    3 陈维博:《在宋庆龄同志领导下工作》,《宋庆龄纪念集》,第212页。
    4 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社、文化馆、图书馆、保健院、中建社等单位情况概述和工作总结,上海市档案馆C45-2-50。
    1 中国福利会托儿所、中国建设社、时代社、剧院、保健院1953年工作总结,上海市档案馆C45-2-70。
    2 中国福利会1956年工作概况报告,沪档C45-1-132。
    3 中国福利会1957年上半年度工作概况,沪档C45-1-145。
    4 《金仲华致宋庆龄的信》,1952年4月12日,《金仲华纪念文集》,第393页;《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343页。
    5 刘东平:《永不凋谢——来自宋庆龄故居的新发现》,《今日中国》2003年第1期,第34-35页。
    6 张彦:《陈翰笙与〈中国建设〉》,张椿年、陆国俊:《陈翰笙百岁华诞集》,第116-117页。
    1 孙乃、学春:《我以我生献中华——访美籍专家耿丽淑》,《人民日报》1981年6月2日,第6版。
    2 张彦:《爱泼斯坦》,第12-13页。
    3 宋庆龄致爱泼斯坦,《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429页。
    4 陈翰笙致宋庆龄,《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354页。
    5 《中国福利会志》,第30页。
    6 陈翰笙致宋庆龄,《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366页。
    1 中国福利会中国建设社1954年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上海市档案馆C45-2-91。
    2 《中国建设》英文版,1955年第1期;《宋庆龄选集》下卷,第70-78页。
    3 《中国福利会志》,第32-33页。
    4 爱泼斯坦:《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本书编写组:《爱泼斯坦新闻作品选》,第179页;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第228页。
    5 唐明照致宋庆龄,《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444-445页。
    6 宋庆龄复唐明照,《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547-548页。
    1 齐燕铭致唐明照,1958年11月1日。参阅《宋庆龄创办的〈中国建设〉》,《中国建设创刊35周年纪念册》,第8页。
    2 张彦:《陈翰笙与〈中国建设〉》,张椿年、陆国俊:《陈翰笙百岁华诞集》,第118页。
    3 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五十年》,第109-110页。
    1 《妇女生活》,第3卷4期,1937年11月。
    2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222页。
    3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348页。
    4 《孙夫人向美国呼吁》,《新华日报》,1938年7月29日。
    5 《孙夫人宋庆龄女士向美国世界青年大会播音讲话》,《新华日报》,1938年8月24日。
    6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265、269、266页。
    7 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13页。
    1 宋庆龄:《战争来到香港》,《华商报》1941年12月9日。
    2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381页。
    3 宋庆龄:《抗战以后的中国》,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编:《祖国抗日情报》第629期,巴黎1939年版;《新华日报》,1939年7月9日;尚明轩等:《宋庆龄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9页。
    4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381-382页。
    5 《关于援助游击队战士的呼吁》,《宋庆龄选集》上卷,第269-270页。
    6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377页。
    7 宋庆龄:《我们的第一年》1939年7月,宋庆龄基金会研究室:《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第64页。
    1 宋庆龄:《救济战灾儿童》,《宋庆龄选集》上卷,第271-272页。
    2 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8页。
    3 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17页。
    4 《诺尔曼·白求恩关于八路军医疗状况的报告》,《党史研究资料》(5),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8-200页。
    5[美]冈瑟·斯坦:《红色中国的挑战》,马飞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255页。
    6[奥]富华德(Freudmann·W·),张至善译:《起来:一个医生于1939-1945年在中国的经历》;[奥]严斐德(Jensen·F·)著;王燕生、张至善译:《中国胜利了:“西班牙医生”在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7 高梁:《“不准法西斯通过!”——国际纵队在西班牙的壮丽史诗》,《人民日报》1995年8月30日,第7版。
    1 傅元朔:《从宋庆龄同志抗日时期给美国友人的信谈起》,《光明日报》1981年6月5日。
    2 《保卫中国同盟报告1939-1940》(英文版),第104-109页。
    3 宋庆龄:《中国、世界和你》,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22页。
    4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431页。
    5[奥]富华德(Freudmann·W·),张至善译:《起来:一个医生于1939-1945年在中国的经历》;[奥]严斐德(Jensen·F·)著;王燕生、张至善译:《中国胜利了:“西班牙医生”在中国》,第241页。
    6 张戎、[英]乔恩·哈利戴:《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传略》,第75页。
    7 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46-47页。
    1 宋庆龄致尼柯尔斯、宋庆龄致艾伦,《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246-247、248-250页。
    2 宋庆龄致基普林,《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265-266页、《宋庆龄选集》上卷,第387-388页。
    3 《中国福利会志》,第16-17页。
    4 宋庆龄致帕克暨夫人,《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279-280页。
    5 宋庆龄致杨孟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现代史卷,第451页;《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283页。
    6 爱泼斯坦:《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第123页。
    7 沈粹缜:《我的追念》,《宋庆龄纪念集》,第162页。
    8 肖岗:《耿丽淑》,第98页。
    9 肖岗:《耿丽淑》,第101页。
    1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442页。
    2 王明湘等:《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页。
    3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250、252页。
    4 张磊:《宋庆龄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48-549页。
    5 陈嘉庚:《陈嘉庚回忆录》,第393页。
    1 张世福:《宋庆龄与中国抗日战争》,第25页。
    2 陈嘉庚:《陈嘉庚回忆录》,前言第20页。
    3 《解放日报》,1941年6月1日。
    4 任贵祥:《华夏向心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1页。
    5 陈嘉庚:《陈嘉庚回忆录》,第430-431页。
    6 宋庆龄致陈其瑗、赵建生,《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131页。
    7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回忆司徒美堂老人》,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页。
    1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回忆司徒美堂老人》,第147页。
    2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回忆司徒美堂老人》,第160页。
    3 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第65页。
    4 《肝胆相照见赤诚——邓文钊传略》,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合编,甘兆胜、林亚杰:《广东文史资料第80辑:广东民主人士名人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2页。
    5 卓寿谦:《苏岛抗日反法西斯殉难志士陈季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苍南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苍南文史资料》第8辑,1993年版,第65页。
    6 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第67页。
    7 任贵祥:《华夏向心力——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第152页。
    1 《新华日报》,1946年5月30日。
    2 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第155页。
    3 《爱国的一生华侨的楷模——蚁美厚传略》,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合编,甘兆胜、林亚杰:《广东文史资料第80辑:广东民主人士名人传》,第91-92页。
    4 《新华日报》,1946年7月28日。
    5 《新华日报》,1946年8月4日。
    6 《新华日报》,1946年8月5日。
    7 《新华日报》,1946年8月8日。
    1 《新华日报》,1946年8月17日。
    2 新华社:《孙夫人谴责中美反动派已引起美国各方面注意》,《人民日报》1946年7月28日,第1版。
    3 新华社:《沪苏联新生活报著文批评美固执助蒋政策美国务院应更多的注意孙夫人声明》,《人民日报》1946年8月10日,第1版。
    4 新华社:《三民主义同志会沪分会响应宋庆龄氏声明》,《人民日报》1946年8月21日,第1版。
    5 新华社:《孙夫人对目前时局主张》,《人民日报》1946年8月5日,第1版。
    6 中国解放区晋冀鲁豫边区妇女座谈会:《邯市各界妇女二百人集会拥护宋庆龄邓颖超出席国际妇联大会》,《人民日报》1946年9月18日,第2版。
    7 本报讯:《晋冀鲁豫各界妇女致电宋庆龄邓颖超》,《人民日报》1946年9月19日,第2版。
    1 新华社:《鲁妇女界先进隋灵璧先生拥护宋庆龄氏声明坚决反对美国以余剩物资助蒋》,《人民日报》1946年9月24日,第1版。
    2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487页。
    3 马克斯韦尔S·斯图尔特致宋庆龄,《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61页。
    4 新华社:《孙夫人对目前时局主张》,《人民日报》1946年8月5日,第1版。
    5 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89-90页。
    6 新华社:《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的报告——一九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在中国人民救济代表会议上》,《人民日报》1950年5月7日,第3版。
    1 蒋洪斌:《宋庆龄》,第199页。
    2 宋庆龄致美国援华会,《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452页。
    3 中国福利会简史及援外机构情况报告,上海市档案馆C45-1-25。
    4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482页。
    5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十三卷,出版社及出版年不详,第52页。
    6 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第130页。
    7 美联社讯,《大陆报》,1947年4月5日,附有决议全文。
    1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451页。
    2 宋庆龄致王安娜,《宋庆龄书信集》续编,第155页。
    3 新华社:《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的报告——一九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在中国人民救济代表会议上》,《人民日报》1950年5月7日,第3版。
    4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488页。
    5 1949年10月17日耿丽淑致宋庆龄函,《孙中山宋庆龄研究动态》2007年第5期。
    6 爱泼斯坦:《为了国际友谊和了解》,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五十年》,第108页。
    1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585页。
    2 《爱泼斯坦谈保卫中国同盟》,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4年第4期,第5页。
    3 中国福利会简史及援外机构情况报告,上海市档案馆C45-1-25。
    4 《中国福利会志》,第28页。
    5 中国福利会1950年工作报告及目前工作问题讨论总结,上海市档案馆C45-1-18。
    1 中国福利会1950年工作报告及目前工作问题讨论总结,上海市档案馆C45-1-18。
    2 纽约《星期日罗盘针》,1950年11月21日;《宋庆龄选集》上卷,第574、582页。
    3 宋庆龄致费奥雷拉·德尔拉·塞特夫人,《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336-337页。
    4 宋庆龄致耿丽淑,《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277页:《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316页。
    5 宋庆龄复耿丽淑,《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262页。
    1 宋庆龄致周恩来,《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268-269页;《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245-246页。
    2 新华社:《宋副主席发表谈话痛斥“美国之音”谎言,我政府完全能够克服任何灾荒,决不接受蓄有侵略意图的东西》,《人民日报》1950年5月25日,第1版;《宋庆龄选集》上卷,第536页。
    3 宋庆龄致耿丽淑,《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372页。
    4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547-550页。
    5 宋庆龄致耿丽淑,《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251-252页;《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298-299页。
    6 宋庆龄致霍尔,《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310、318页。
    1 宋庆龄致有吉幸治,《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294-295页。
    2 宋庆龄致周恩来,《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271-272页;《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313-314页。
    3 周恩来复宋庆龄,《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273-274页。
    4 宋庆龄致周恩来,《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357页。
    5 康克清:《康克清回忆录》,第424页。
    6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688页。
    1 盛永华:《宋庆龄年谱(1893-1981)》下册,第1476页。
    2 宋庆龄复路易·艾黎,《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419页。
    3 宋庆龄:《救济福利工作的两种概念》,《人民日报》1958年6月14日,第4版。
    4 宋庆龄致爱泼斯坦,《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543页。
    5 《宋庆龄选集》下卷,第312-313页。
    1 宋庆龄关于中国福利基金会改组为中国福利会的有关事宜给周恩来、伍云甫、中福会同仁的信及改组计划、初步总结,上海市档案馆C45-1-16。
    2 新华社:《宋副主席在沪广播演说 畅谈华北之行所得印象,赞扬中共和毛主席的领导所获杰出成绩》,《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0日,第1版。
    3 罗叔章:《痛悼敬爱的宋庆龄名誉主席》,《人民日报》1981年5月30日,第2版。
    4 新华社:《真理报载宋副主席论文新中国经济情况的日趋稳定是世界和平斗争的重要环节》,《人民日报》1950年6月12日,第1版。
    5 宋庆龄复陈翰笙,《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357页。
    6 演说稿请审阅——致宋庆龄,《周恩来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84-486页。
    7 致宋庆龄,《周恩来书信选集》,第517页。
    1 《威斯里安女子大学校刊》,1913年4月,英文版。
    2 《商报》,1924年12月9日。
    3 董怀:《宋家姐妹风云五十年》,《宋美龄侧写》,第197页。
    4 纪锋:《救苦救难的“玉观音”》,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4年第3期,第14-15页。
    5 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7年第4期,第5页。
    6 上海市儿童福利事业联合会发起人宣言和战灾儿童义养会中国分会1949年年报,上海市档案馆(以下简称沪档)C45-2-4。
    1 中国福利会上海儿童工作组、保健组、儿童剧团、义养会简史及义养会总结,沪档C45-2-9。
    2 上海市儿童福利事业联合会发起人宣言和战灾儿童义养会中国分会1949年年报,沪档C45-2-4。
    3 中国福利会上海儿童工作组、保健组、儿童剧团、义养会简史及义养会总结,沪档C45-2-9。
    4 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须知,沪档C45-2-1。
    1 中国福利基金会简史(1938年6月-1949年11月),沪档C45-1-6。
    2 中国福利会上海儿童工作组、保健组、儿童剧团、义养会简史及义养会总结,沪档C45-2-9。
    3 中国福利会上海儿童工作组、保健组、儿童剧团、义养会简史及义养会总结,沪档C45-2-9。
    1 中国福利基金会保健组、儿童剧团、上海儿童工作组1949年年报,沪档C45-2-3。
    2 中国福利基金会保健组、儿童剧团、上海儿童工作组1949年年报,沪档C45-2-3。
    3 中国福利会1950年工作报告及目前工作问题讨论总结,沪档C45-1-18。
    4 中国福利基金会今后工作方向(1949年),沪档C45-1-5。
    5 中国福利会上海儿童工作组、保健组、儿童剧团、义养会简史及义养会总结,沪档C45-2-9。
    1 中国福利会1950年工作报告及目前工作问题讨论总结,沪档C45-1-18。
    2 中国福利会1950年工作报告及目前工作问题讨论总结,沪档C45-1-18。
    3 中国福利会组织法、工作计划及预算,沪档B1-2-275。
    4 中国福利基金会改名为中国福利会的启事及章程,沪档C45-1-12。
    1 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社、沪西女工妇幼保健站简介,沪档C45-2-27。
    2 上海市妇联关于1951年工厂、机关托儿所综合报告、调查材料、评模总结、中国福利会托儿所的历史、妇联托儿所扩大计划、概算等文件,沪档C31-2-92。
    3 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少年儿童图书馆、儿童剧团1950年工作总结,沪档C45-2-7。
    4 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少年儿童图书馆、儿童剧团1950年工作总结,沪档C45-2-7。
    5 上海市妇联关于1951年工厂、机关托儿所综合报告、调查材料、评模总结、中国福利会托儿所的历史、妇联托儿所扩大计划、概算等文件,沪档C31-2-92。
    1 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情况介绍,沪档C45-2-20。
    2 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情况介绍,沪档C45-2-20。
    3 关于同意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改名为“中国福利会幼儿园”的函,沪档B105-1-811。
    1 上海市民主妇女联合会妇儿福利部关于中国福利会托婴所的情况介绍,沪档C31-2-151。
    1 上海市民主妇女联合会妇儿福利部关于中国福利会托婴所的情况介绍,沪档C31-2-151。
    2 中国福利会关于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成立经过及托儿所招收名额等情况的宣传报道材料,沪档C45-2-47。
    3 关于同意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改名为“中国福利会幼儿园”的函,沪档B105-1-811。
    4 宋庆龄关于同意将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托婴所分别改名为幼儿园、托儿所给李云同志的信及市教育局的复函,沪档C45-1-95。
    5 中国福利会工作总结、计划、儿童剧团情况报告及训练干部问题的报告,沪档B34-2-181。
    6 中国福利会简况,沪档C45-1-119。
    7 中国福利会1956年工作概况报告,沪档C45-1-132。
    8 中国福利会1958年工作总结,沪档C45-1-159。
    9 中国福利会工作总结、计划、儿童剧团情况报告及训练干部问题的报告,沪档B34-2-181。
    10 上海救济分会、中国福利会、上海仁济善堂等关于收养、留养孩子和调查父母、孩子下落问题的函,沪档Q115-16-69。
    1 宋庆龄复凯瑟琳,《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440、442页;《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545页。
    2 中国福利会关于马湘、邓尚碧以及缅甸总理吴怒向我会捐赠款项的来往信件及凭证,沪档C45-1-116。
    3 中国福利会上海儿童工作组、保健组、儿童剧团、义养会简史及义养会总结,沪档C45-2-9。
    4 中国福利基金会保健组、儿童剧团、上海儿童工作组1949年年报,沪档C45-2-3。
    5 中国福利会上海儿童工作组、保健组、儿童剧团、义养会简史及义养会总结,沪档C45-2-9。
    6 中国福利基金会改名为中国福利会的启事及章程,沪档C45-1-12。
    7 中国福利会妇幼保健站、儿童剧团、托儿所、少儿图书馆情况简介,沪档C45-2-10。
    8 中国福利会妇幼保健站、儿童剧团、托儿所、少儿图书馆情况简介,沪档C45-2-10。
    1 中国福利会妇幼保健站、保健组沪西女工妇幼保健站工作报告和总结,沪档C45-2-6。
    2 中国福利会妇幼保健站、保健组沪西女工妇幼保健站工作报告和总结,沪档C45-2-6。
    3 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社、沪西女工妇幼保健站简介,沪档C45-2-27。
    1 中国福利会下属单位1951年开展妇女儿童福利工作的情况,沪档C45-2-42。
    2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工作情况报告,沪档C45-2-113。
    3 中国福利会儿童剧团、保健院工作情况介绍,沪档C45-2-69。
    4 中国福利会儿童剧团、保健院工作情况介绍,沪档C45-2-69。
    5 中国福利会托儿所、中国建设社、时代社、剧院、保健院1953年工作总结,沪档C45-2-70。
    6 中国福利会工作总结、计划、儿童剧团情况报告及训练干部问题的报告,沪档B34-2-181。
    1 中国福利会托儿所、中国建设社、时代社、剧院、保健院1953年工作总结,沪档C45-2-70。
    2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工作情况报告,沪档C45-2-113。
    3 中国福利会简况,沪档C45-1-119。
    4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工作情况报告,沪档C45-2-113。
    5 中国福利会1954年工作总结和1955年工作计划要点,沪档C45-1-107。
    1 中国福利会1956年工作概况报告,沪档C45-1-132。
    2 中国福利会1957年上半年度工作概况,沪档C45-1-145。
    3 中国福利会下属单位1957年上半年工作报告、小结,沪档C45-2-159。
    4 中国福利会1958年工作总结,沪档C45-1-159。
    5 中国福利会上海儿童工作组、保健组、儿童剧团、义养会简史及义养会总结,沪档C45-2-9。
    6 上海市社会局关于中国福利基金会申请批准演出文件,沪档Q6-13-413。
    7 中国福利会儿童剧团情况介绍,沪档C45-2-28。
    8 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少年儿童图书馆、儿童剧团1950年工作总结,沪档C45-2-7。
    1 中国福利会儿童剧团情况介绍,沪档C45-2-28。
    2 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少年儿童图书馆、儿童剧团1950年工作总结,沪档C45-2-7。
    3 中国福利会儿童剧团情况介绍,沪档C45-2-28。
    4 中国福利会儿童剧团、保健院工作情况介绍,沪档C45-2-69。
    5 中国福利会1954年工作总结和1955年工作计划要点,沪档C45-1-107。
    6 中国福利会1956年工作概况报告,沪档C45-1-132。
    1 中国福利会儿童剧团简况及赴京工作汇报,沪档C45-2-154。
    2 中共上海市委干校、中国福利会1956年所属单位基建任务书及上海市经济计划委员会的批复,沪档B29-2-375。
    3 中国福利会关于核转儿童剧团1957年设计任务书与市计委的批复,沪档B29-2-393;中国福利会关于将儿童剧团、延安电影院分别改称儿童剧院的通知及市计委下发的改建剧院设计任务书,沪档C45-1-149。
    4 中国福利会下属单位1957年上半年工作报告、小结,沪档C45-2-159。
    5 中国福利会1957年上半年度工作概况,沪档C45-1-145。
    6 中国福利会下属单位1957年工作报告及1958年工作计划,沪档C45-2-160。
    7 中国福利会1958年工作总结,沪档C45-1-159。
    8 上海市财政局关于审核儿童剧场1958年度决算的通知,沪档C45-2-232。
    9 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社、文化馆、图书馆、保健院、中建社等单位情况概述和工作总结,沪档C45-2-50。
    10 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工作研究室、少年文化站图书馆暨私立图书馆登记表,沪档B105-1-213。
    1 关于中国福利会少儿文化站调查报告,沪档B105-1-206。
    2 中国福利会妇幼保健站、儿童剧团、托儿所、少儿图书馆情况简介,沪档C45-2-10。
    3 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少年儿童图书馆、儿童剧团1950年工作总结,沪档C45-2-7。
    4 中国福利会妇幼保健站、儿童剧团、托儿所、少儿图书馆情况简介,沪档C45-2-10。
    1 中国福利会少年儿童图书馆、儿童剧团、中国建设社组织规程、人员配备、组织系统表,沪档C45-2-58。
    2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保健院概况、接待外宾计划、介绍词、小结,沪档C45-2-111。
    3 戴辉关于对少年宫图书部工作意见和文化馆结束工作计划,沪档C45-2-51。
    4 中国福利会简况,沪档C45-1-119。
    5 中国福利会工作总结、计划、儿童剧团情况报告及训练干部问题的报告,沪档B34-2-181。
    6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保健院概况、接待外宾计划、介绍词、小结,沪档C45-2-111。
    1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保健院概况、接待外宾计划、介绍词、小结,沪档C45-2-111。
    2 中国福利会1956年工作概况报告,沪档C45-1-132。
    3 中国福利会关于核转儿童剧团1957年设计任务书与市计委的批复,沪档B29-2-393。
    4 中国福利会下属单位1957年工作报告及1958年工作计划,沪档C45-2-160。
    5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关于欢迎伏罗希洛夫的计划和招待民族独立国家代表团的体会,沪档C45-2-176。
    6 中国福利会下属单位1958年工作总结,沪档C45-2-204。
    7 谭宁邦、陈维博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文章,沪档C45-1-166。
    8 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社、文化馆、图书馆、保健院、中建社等单位情况概述和工作总结,沪档C45-2-50。
    1 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社、沪西女工妇幼保健站简介,沪档C45-2-27。
    2 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少年儿童图书馆、儿童剧团1950年工作总结,沪档C45-2-7。
    3 中国福利会简况及三年来工作概况,沪档C45-1-67。
    1 中国福利会托儿所、中国建设社、时代社、剧院、保健院:1953年工作总结,沪档C45-2-70。
    2 中国福利会工作总结、计划、儿童剧团情况报告及训练干部问题的报告,沪档B34-2-181。
    3 中国福利会1954年工作总结和1955年工作计划要点,沪档C45-1-107。
    4 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社1954年工作计划和上半年工作总结,沪档C45-2-89。
    5 中国福利会关于为《儿童时代》成立编辑委员会聘请编委给市教育局、团市委等单位的函及复函,沪档C45-2-104。
    6 中国福利会幼儿园1955年上半年工作概况下学期工作计划和时代社《儿童时代》情况报告,沪档C45-2-112。
    7 文化部出版事业局关于批准《儿童时代》杂志出口东南亚地区的通知及有关信函,沪档C45-2-155。
    8 关于中国福利会推荐“儿童时代”半月刊的通知,沪档B105-5-1962。
    9 中国福利会1956年工作概况报告,沪档C45-1-132。
    10 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社1956年工作总结,沪档C45-2-137。
    11 中国福利会下属单位1957年上半年工作报告、小结,沪档C45-2-159。
    1 中国福利会1957年上半年度工作概况,沪档C45-1-145。
    2 中国福利会下属单位1957年工作报告及1958年工作计划,沪档C45-2-160。
    3 中国福利会下属单位1957年工作报告及1958年工作计划,沪档C45-2-160。
    4 中国福利会下属单位1958年工作总结,沪档C45-2-204。
    5 谭宁邦、陈维博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文章,沪档C45-1-166。
    6 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社、沪西女工妇幼保健站简介,沪档C45-2-27。
    7 中国福利基金会1949年总干事年报、特种医药供应组工作年报及谭宁邦总干事旅平报告,沪档C45-1-2。
    1 《宋庆龄选集》上卷,第538-539页。
    2 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3 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关于暂时指定市民政局为中国福利会上级机关和中福会关于南京西路托儿所并入保健院给静安区政府卫生科的函,沪档C45-2-53。
    4 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关于中国福利会1953年度社会福利支出预算向华东财政管理局领报的函,沪档C45-2-83。
    5 中国福利会关于1954年经费开支建设由市府文教委员会代管给中国人民救济总会的函及伍云甫给李云的信,沪档C45-2-106。
    1 保健院新址改建、少年宫大门口改建等工程项目的请示及中国福利会的批复,沪档C45-2-132。
    2 中国福利会1957年上半年度工作概况,沪档C45-1-145。
    3 关于核定1957年度中国福利会财政收支预算数的通知,沪档B6-2-295。
    1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中福会常熟路157号、淮海中路390号房屋租金按标准减免及陕西北路369号地产税准于豁免的复函,沪档C45-2-61。
    2 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关于中国福利会救济福利物资入口申请的免征关税证明书,沪档C45-1-30。
    3 中国福利会关于从国外进口医药物资等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天津海关等单位来往公函及提货证明,沪档C45-2-43。
    4 中国福利会关于需向国外续订书刊、申请外汇的报告,沪档B3-2-28。
    1 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文教办公室关于审批各单位订购资本主义国家书刊的规定及函件,沪档B3-2-28。
    2 中国福利会1951年第四届年会致中国人民救济总会董必武副主席致敬电及董必武给中福会的贺信,沪档C45-2-18。
    3 中国福利会关于研究中福会及下属单位的行政、人事、业务等方面的领导关系问题的方案,沪档C45-2-71。
    4 《中国福利会志》,第85-86页。
    5 中国福利会关于研究中福会及下属单位的行政、人事、业务等方面的领导关系问题的方案,沪档C45-2-71。
    1 中国福利会儿童剧团、保健院工作情况介绍,沪档C45-2-69。
    2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工作情况报告,沪档C45-2-113。
    3 中国福利会关于1955年度概算一事与中国人民救济总会的来往公函,沪档C45-2-107。
    4 中共上海市委文艺工作委员会关于中国福利会儿童剧团领导关系隶属问题的函,沪档C45-1-136。
    1 宋庆龄关于召开执委会一事给李云同志的信及中国福利会执行委员会名单,沪档C45-1-134。
    2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关于儿童剧团在未经批准演出先行登报一事给李云同志的批评信,沪档C45-2-98。
    3 文化部、财政部、市财政局关于中国建设社预算划归文化部转拨的来往信函,沪档C45-2-180。
    1 中国福利会关于成立剧院院务委员会及对王文瑞、张彦等人职务任免和聘请耿丽淑担任妇保委顾问的通知,沪档C45-1-153。
    2 鲁平关于谭宁邦对中国福利会科研工作意见给邹尚录的信,沪档C45-1-198。
    3 中国福利会关于总会领导体制问题的整改方案及调整党的领导系统给市委宣传部的请示,沪档C45-2-214。
    4 中国福利会关于总会领导体制问题的整改方案及调整党的领导系统给市委宣传部的请示,沪档C45-2-214。
    1 中国福利会关于总会领导体制问题的整改方案及调整党的领导系统给市委宣传部的请示,沪档C45-2-214。
    2 李云关于中国福利会组织机构的设置给宋庆龄的请示及宋庆龄批示,沪档C45-1-175。
    3 宋庆龄复李云,《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443页。
    4 中国福利会关于工作人员请、休假、会客以及单位会场借用、车辆使用等各项规定和办法,沪档C45-2-49。
    5 中国福利会评级审核委员会名单及报送调整工资的审核表和总结报告,沪档C45-2-78。
    1 中国福利会工作人员评薪评级方案,沪档C45-2-74。
    2 中国福利会关于评级补薪的通知及初评级名册,沪档C45-2-75。
    3 李云同志关于中国建设社1954年评定级别问题给邹尚禄、鲁平主任的信,沪档C45-2-97。
    4 中国福利会1954年调整工资、评定级别、小结及有关人员工资级别评定统计报表,沪档C45-2-101。
    1 关于上海市工资改革工作计划要点的报告,沪档B3-2-54-1。
    1 关于报送中国福利会工资改革方案(草案)的函,沪档B3-2-54-100。
    2 中国福利会关于少年宫行政、业务人员工资标准问题的函及中共上海市委劳动工资委员会的复函,沪档B3-2-54-52。
    3 中国福利会及下属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级别调整的批复、通知,沪档C45-2-143。
    4 中国福利会关于核定职工工资级别与有关单位的来往信函,沪档C45-2-169。
    5 李云关于中国福利会外籍顾问谭宁邦薪金调整一事给宋庆龄的信,沪档C45-1-141。
    6 中国福利会关于本会外籍专家自用物品进口免税和购物照顾问题,沪档C45-2-170。
    7 中国福利会呈送工资改革工作总结的函,沪档B3-2-55-35。
    8 中国福利会关于核定职工工资级别与有关单位的来往信函,沪档C45-2-169。
    1 中国福利会近讯,沪档C45-1-54。
    2 中国福利会开展精简节约运动的方案及报告,沪档C45-1-51。
    3 中国福利会简况及三年来工作概况,沪档C45-1-67。
    4 关于中国福利会照准单独组成人民法庭及其人选的通知,沪档B13-2-62。
    1 中国福利会下属单位1957年上半年工作报告、小结,沪档C45-2-159。
    2 中国福利会下属单位1957年工作报告及1958年工作计划,沪档C45-2-160。
    3 中国福利会整风反右运动中的初步改进工作情况,沪档C45-2-201。
    4 中国福利会1957年干部年报和公私合营事业机构干部调查统计表,沪档C45-1-154。
    5 中国福利会关于总会体制和工作制度的改进意见及秘书科的任务职责暂行规定,沪档C45-2-167。
    6 中共上海市委第八专门小组关于同意中国福利会郭敏等五人组成肃反领导小组的批复,沪档C45-1-194。
    1 中国福利会1958年开展大跃进情况和时代社、幼儿园跃进规划,沪档C45-2-238。
    2 中共中国福利会总支1958年工作规划和总结,沪档C45-1-179。
    3 中国福利会下属单位1958年工作总结,沪档C45-2-204。
    4 中国福利会1958年开展大跃进情况和时代社、幼儿园跃进规划,沪档C45-2-238。
    5 中国福利会下属单位1957年上半年工作报告、小结,沪档C45-2-159。
    6 中国福利会下属单位1958年工作总结,沪档C45-2-204。
    7 中国福利会1958年人事工作总结,沪档C45-2-229;C45-1-193。
    8 中国福利会1958年工作总结,沪档C45-1-159。
    9 中国福利会1958年人事工作总结,沪档C45-2-229;C45-1-193。
    1 中国福利会1958年工作总结,沪档C45-1-159。
    2 中国福利会1958年工作总结,沪档C45-1-159。
    3 中国福利会下属单位1958年工作总结,沪档C45-2-204。
    4 中国福利会下属单位1957年工作报告及1958年工作计划,沪档C45-2-160。
    5 中共中国福利会总支1958年工作规划和总结,沪档C45-1-179。
    6 李德全关于收到中国福利会1958年工作总结的复函,沪档C45-2-205。
    7 中国福利会上报市委宣传部本会1958年第一季度工作情况和第二季度工作要点,沪档C45-2-203 。
    8 宋庆龄函附中共中国福利会支部关于在整风运动会上的书面讲话,沪档C45-1-33;致中共中国福利基金会支部,《宋庆龄选集》上卷,第556页。
    1 宋庆龄致中福会工作人员的公开信,《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329-330页。
    2 宋庆龄就保健院建筑工程造成浪费一事给李云同志的信,沪档C45-1-58。
    3 宋庆龄给中国福利会关于“三反”运动的信函,沪档C45-1-87。
    4 王光美:《永恒的纪念》,《人民日报》1981年6月2日,第3版。
    5 宋庆龄致王安娜,《宋庆龄书信集》续编,第343页。
    6 曹达:《地下航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革命史资料》6,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15-116页。
    1 中国福利基金会党支部委员会正式成立、支部分工及三月整顿支部工作总结,沪档C45-1-10。
    2 中国福利基金会党支部委员会正式成立、支部分工及三月整顿支部工作总结,沪档C45-1-10。
    3 中国福利基金会党支部委员会正式成立、支部分工及三月整顿支部工作总结,沪档C45-1-10。
    4 鲁平:《学习宋庆龄》,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等:《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第4页。
    5 中国福利基金会党支部委员会正式成立、支部分工及三月整顿支部工作总结,沪档C45-1-10。
    6 中国福利基金会党支部委员会正式成立、支部分工及三月整顿支部工作总结,沪档C45-1-10。
    7 吴之恒:《重读1950年8月宋庆龄致中共中国福利基金会支部的信》,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1期,1990年2月14日,第14页。
    1 宋庆龄:《备忘录》,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1期,1990年2月14日,第15页。
    2 中国福利会党支部公开支部大会情况的报告,沪档C45-1-29。
    3 中共中国福利会党支部建立宣传员计划草案,沪档C45-2-35。
    4 中国福利会党支部公开支部大会情况的报告,沪档C45-1-29。
    5 中国福利会1951年党支部大会报告,沪档C45-1-59。
    6 中国福利会党支部1953年工作总结,沪档C45-1-98。
    7 宋庆龄关于由李云同志主持工作的决定以及与中福会、康克清的来往信函,沪档C45-1-69。
    8 中国福利会组织系统内部调整李云任秘书长的函,沪档C45-1-82。
    1 中共上海市委直属机关党委关于同意中福会党支部委员及分工的批复,沪档C45-1-73。
    2 中国福利会各级负责人员名单,沪档C45-1-75。
    3 中共上海市委直属机关党委关于中国福利会党支部改选的复函,沪档C45-1-97。
    4 中福会关于派奚里德同志赴京工作杨逸同志代理文化工作处副处长职务的通知,沪档C45-1-76。
    5 中国福利会关于总会机关工作人员职位分工及下属单位领导成员任免的通知,沪档C45-1-102。
    6 李云关于调中建社邹尚录同志来沪工作和中国福利会人员安排情况给宋庆龄的信及任命通知,沪档C45-1-140。
    1 中国福利会1956年职工人数统计和干部定期统计报表,沪档C45-1-143。
    2 中共上海市委直属机关党委关于同意中国福利会成立党总支的批复,沪档C45-1-138。
    3 上海市委机关团工委关于同意中国福利会团总支改选和组成人员名单,沪档C45-1-139。
    4 中国福利会1957年退团团员统计表,沪档C45-2-162。
    5 中国福利会党总支关于向市委直属机关党委报送所属各分支委员名单及分工,沪档C45-1-150。
    6 中国福利会1957年干部年报和公私合营事业机构干部调查统计表,沪档C45-1-154。
    7 中国福利会1958年干部定期统计报表,沪档C45-1-192。
    1 中共中国福利会机关支部、保健院、儿艺剧院支部改、补选后支委分工名单,沪档C45-2-216。
    1 上海市文化局:中共市文化系统党核心小组关于建立人艺、上图等党支部、革委会的报告、批复,沪档B172-3-35。
    2 中共上海市委直属机关委员会、中福会等单位关于成立支部、调整组织及干部改选等报告,沪档A77-2-236。
    3 中共上海市委直属机关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国福利会等支部改选后支委分工报,沪档A77-2-298。
    4 《中国福利会志》,第96页。
    1[美]萧邦奇:《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周武彪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页。
    2 吴景平:《宋子文评传》,第309页。
    3 爱泼斯坦:《对〈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的宋庆龄〉一文的补充说明》,《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1期,第200页。
    4 爱泼斯坦:《为保盟做出贡献的人们》,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8年第3期,第13页。
    1 潘标:《忆孙夫人宋庆龄在香港》,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2期,1991年6月14日,第6页。
    2 李湄:《梦醒——母亲廖梦醒百年祭》,第155页。
    3 吴景平:《政治恩怨与姐弟情谊——宋庆龄与宋子文》,宋庆龄陵园编:《宋庆龄与中国名人》,第384页。
    4 盛永华:《宋庆龄年谱(1893-1981)》,第665页。
    5 宋庆龄基金会研究室:《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第7、223页。
    6 吴景平、郭岱君:《宋子文与他的时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57页。
    7 吴景平、郭岱君:《宋子文与他的时代》,第57页。
    8[德]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第196页。
    9 王俊彦:《“保卫中国同盟时期”宋庆龄与宋子文的姐弟情》,《海内与海外》2004年第7期,第40-41页。
    1 宋庆龄基金会研究室:《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第363页。
    2 张俊义:《抗战时期的宋子文与宋庆龄——宋子文档案解读之四》,《百年潮》2004年第12期,第52页。
    3[英]詹姆斯·贝特兰:《在中国的岁月——贝特兰回忆录》,第97页。
    4 吴景平、郭岱君:《宋子文与他的时代》,第58页。
    5 杨耀健、李宗杰:《宋庆龄在陪都》,《陪都人物纪事》,第72页。
    6[美]约瑟夫·W·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美国前驻华外交官约翰·S·谢伟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报告》,第109页。
    7[美]史沫特莱:《革命时期的中国人》,第122页。
    8 司马春秋:《三姐妹参与国是》,《宋美龄侧写》,第147页。
    9[美]罗比·尤恩森:《宋氏三姐妹》,第101页。
    10[德]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第383页。
    1 侯德础:《宋氏姊妹与“工合”运动》,《文史杂志》1995年4期。
    2[美]罗比·尤恩森:《宋氏三姐妹》,第100页。
    3 朱玖琳、周峥:《在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之间取舍——宋庆龄与孔祥熙》,宋庆龄陵园编:《宋庆龄与中国名人》,第359页。
    4 路易·艾黎:《工合运动记述》,《文史资料选辑》,第71辑。
    5 《大公报》,1940年3月29日。
    6 《中央日报》,1940年4月2日。
    7 《新华日报》,1940年4月6日。
    8[美]埃德加·斯诺:《复始之旅》,第259、272页。
    1 唐宝林:《深谷幽兰——战时国母风采》,第258页。
    2[美]海伦·福斯特·斯诺:《中国新女性》,第163页。
    3 宋庆龄致王安娜,《宋庆龄书信集》续编,第9-10页。
    4 李耀椿:《宋庆龄在重庆纪事》,刘康、胡康民修定,中福会资料室藏,第35页。
    5 宋子文致宋庆龄,《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49页。
    6 《孙蒋两夫人与孔祥熙氏父女到兰心看万里长城》,《新闻报》1946年3月28日,第3版。
    7 宋美龄致宋庆龄,《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108页。
    8 沈秋农:《宋氏姐妹常熟行》,《江苏地方志》2004年第1期。
    9 张紫葛:《悼念宋美龄逝世》,《今日中国》2003年第12期,第41页。
    10 宋美龄、宋子良致宋庆龄,《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199页。
    1 新华社:《宋子良致电问候姐姐宋庆龄》,《人民日报》1981年5月27日,第1版。
    2 丁玲:《诗人应该歌颂您——献给病中的宋庆龄同志》,《人民日报》1981年5月18日,第8版。
    3 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第69页。
    4[美]埃米莉·哈恩:《宋氏家族——父女·婚姻·家庭》,第136页。
    5[美]罗比·尤恩森:《宋氏三姐妹》,第96页。
    6[美]约瑟夫·W·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美国前驻华外交官约翰·S·谢伟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报告》,第109页。
    7 朱玖琳、周峥:《在国家利益和家族利益之间取舍——宋庆龄与孔祥熙》,宋庆龄陵园编:《宋庆龄与中国名人》,第360页。
    1[美]海伦·福斯特·斯诺:《中国新女性》,第162页。
    2 蔡鸿源:《坚持原则维护亲情——宋庆龄与孙科》,宋庆龄陵园编:《宋庆龄与中国名人》,第399页。
    3[美]洛易斯·惠勒·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第30页。
    4[英]詹姆斯·贝特兰:《在中国的岁月——贝特兰回忆录》,第94页;宋庆龄基金会研究室:《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第134、223、399页。
    5 《中央日报》,1940年4月16日。
    6 《新华日报》,1940年4月16日。
    7 王昆仑:《宋庆龄——毕生为新中国奋斗的忠诚战士》,《宋庆龄纪念集》,第98-99页;《人民日报》1981年6月3日,第2版。
    1 杨耀健、李宗杰:《陪都人物纪事》,第72页。
    2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页。
    3 翁植耘:《三遇孙夫人》,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2期,1991年6月14日,第13页。
    4 《宋庆龄纪念集》,第59页;邓颖超:《向宋庆龄同志致崇高的敬礼!》,《人民日报》1981年5月29日,第1版。
    5 《情报辑要》严字第5号,1944年11月10日。
    6 《情报辑要》严字第14号,1944年11月20日。
    7 《国际和平医院运大批药品赴延》,《情报辑要》严字第76号,1945年6月1日。
    8 俞志英:《宋庆龄最信任周恩来》,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8年第2期,第13页。
    9[英]韩素音:《韩素音自传——凡花》,杨光慈、钱蒙译,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版,第82页。
    10 《近代中国人物》编写组:《宋庆龄的思想发展和革命实践》,重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1 胡子婴:《光耀日月 气贯长虹——回忆宋庆龄名誉主席在救国会时期二三事》,《宋庆龄纪念集》,第113页;《人民日报》1981年6月5日,第3版。
    12 行健、让能:《宋庆龄坚持战斗在山城》,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3期,1989年12月 14日,第26页。
    1 惠延年:《谈谈我所知道的宋庆龄》,《孙中山宋庆龄研究信息资料》1996年第3、4期。
    2[美]约瑟夫·W·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美国前驻华外交官约翰·S·谢伟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报告》,第108页。
    3 吴志荣:《宋庆龄三次生死劫——军统特务谋刺宋庆龄内幕》,《党史纵横》2006年第5期,第18-21页。
    4 张紫葛:《悼念宋美龄逝世》,《今日中国》2003年第12期,第40-41页。
    5 王正元:《宋美龄的姐妹情谊》,《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1981年版,第57-58页。
    6[美]约瑟夫·W·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第95页。
    7 王正元:《宋美龄的姐妹情谊》,《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1981年版,第57页。
    1 李宗仁致宋庆龄,《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180页。
    2 康彦新、史进平:《宋庆龄在1949年》,《文史精华》2007年第3期,第20页。
    3[美]海伦·福斯特·斯诺:《中国新女性》,第173页。
    4[美]埃德加·斯诺:《我在旧中国十三年》,第29页。
    5 盛永华:《论宋庆龄与她的第二位导师——毛泽东》,《东方论坛》1994年第2期。
    6 曾昭铎:《周恩来与宋庆龄的战友情谊》,《福建党史月刊》1998年第3期。
    7 李云:《1937年冬陪宋庆龄赴香港经过》,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上海宋庆龄故居管理处:《宋庆龄在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第206页;刘家泉:《宋庆龄在香港》,第57页。
    1[英]韩素音:《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第181页。
    2 《中国妇女》,1940年第1卷第9期。
    3 《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87-289页。
    4 李湄:《梦醒——母亲廖梦醒百年祭》,第159-160页。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1898-1949)》,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36页。
    6 宋庆龄致王安娜,《宋庆龄书信集》续编,第23页。
    7 廖梦醒:《我认识的宋庆龄同志(二)》,《人民日报》1981年6月4日,第3版。
    8 爱泼斯坦:《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第213页;爱泼斯坦:《历史不应忘记》,沈苏儒等译,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页。
    1 卡毓、左夫:《宋妈妈,“大众儿子”向您倾诉——访黎雪同志》,《羊城晚报》,1981年6月5日。
    2 《周恩来书信选集》,第238页。
    3 《周恩来书信选集》,第243页。
    4 李云:《随宋庆龄走过最后三十年》,《炎黄春秋》2002年第3期;《孙中山宋庆龄研究动态》,2001年第5期,第25页。
    5 《追念毛主席》,《宋庆龄选集》下卷,第541页。
    6 《新华日报》,1945年9月9日。
    7 盛永华:《宋庆龄年谱(1893-1981)》,第790页。
    1 李湄:《梦醒——母亲廖梦醒百年祭》,第225-226页。
    2 《周恩来书信选集》,第365页。
    3 《字林西报》,1949年1月11日;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97页。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1898-1949)》,第768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829页。
    5 宋庆龄致毛泽东等,《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62页。
    6 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宋庆龄在上海(之一)1946—1949》,《人民日报》1990年1月29日,第3版。
    7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98页。
    8 《周恩来书信选集》,第418页。
    1 史良:《人民的事业必胜——沉痛悼念尊敬的宋庆龄同志》,《人民日报》1981年6月2日,第2版。
    2 王明清:《忆上海地下党配合我主力部队解放上海的几个片断》,《上海党史资料通讯》1985年第10期,第45页。
    3 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407页。
    4 新华社:《她的名字早已同党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上海人民深切悼念宋庆龄名誉主席》,《人民日报》1981年6月3日,第4版。
    5 廖梦醒:《我认识的宋庆龄同志(二)》,《人民日报》1981年6月4日,第3版。
    6 廖梦醒:《恩情》,《怀念周恩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页。
    7 《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第244页。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853、857页。
    9 新华社:《孙夫人宋庆龄女士昨抵平毛主席朱总司令等均往车站欢迎》,《人民日报》1949年8月29日,第1版。
    1 李湄:《梦醒——母亲廖梦醒百年祭》,第255-256页。
    2 新华社:《陈毅等在孙中山诞辰访孙夫人致候》,《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4日,第1版。
    3[英]韩素音:《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第271页。
    4 张戎、[英]乔恩·哈利戴:《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传略》,第86页。
    5 《周恩来书信选集》,第428页。
    6 罗叔章:《痛悼敬爱的宋庆龄名誉主席》,《人民日报》1981年5月30日,第2版。
    7 新华社:《中国福利基金会集会庆祝成立十二周年周恩来总理特致电庆贺》,《人民日报》1950年6月3日,第1版。
    8 季鸿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宋庆龄与周恩来》,宋庆龄陵园编:《宋庆龄与中国名人》,第52页; 曾昭铎:《周恩来与宋庆龄的战友情谊》,《福建党史月刊》1998年第3期,第14页。
    1 李云:《随宋庆龄走过最后三十年》,《炎黄春秋》2002年第3期。
    2 新华社:《上海各界一千多人举行盛大集会庆祝中国福利会成立二十周年宋庆龄副委员长号召创造性地进行福利工作 柯庆施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到会祝贺》,《人民日报》1958年6月15日,第1版。
    3 董必武:《祝中国福利会成立二十周年》,《人民日报》1958年6月14日,第4版。
    4 中国福利会编印:《中国福利会二十年》,1958年版,第3页:《解放日报》,1958年6月14日。
    5 《人民日报》,1958年6月15日;《解放日报》,1958年6月14日;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第157-160页;《宋庆龄选集》下卷,第327-329页。
    1[美]埃米莉·哈恩:《宋氏家族——父女·婚姻·家庭》,第275-276页。
    2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392-393页。
    3 刘家泉:《宋庆龄传》,第347页。
    4[美]海伦·福斯特·斯诺:《红都延安采访实录》,张士义、张香存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5 李云:《护送宋庆龄去香港》,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8年第3期。
    6 草明:《忆梦醒大姐》,《人民日报》1988年3月17日,第5版。
    7 尚明轩:《论宋庆龄与何香凝》,《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4期。
    8 蒙光励:《论宋庆龄与何香凝的战斗友谊》,《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1 郑则民:《何香凝——杰出的爱国者和革命家》,《人民日报》1982年8月30日,第5版。
    2 徐砚华:《现代妇女运动的杰出领袖何香凝》,《人民日报》1991年3月24日,第5版。
    3 廖承志文集、传记、编辑办公室编:《廖承志文集》,第569页。
    4 经普椿:《承志和我》,卢学志:《廖承志的一生》,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5 邓广殷:《我的父亲邓文钊》,第35页。
    6 邓广殷:《我的父亲邓文钊》,第31页。
    7 梁上苑:《追忆廖公在香港的时候》,香港《大公报》1983年7月19日。
    8 陈云玉:《爸爸陈君葆的一生》,《陈君葆诗文集》,香港三联书店,1998年版,前言页14。
    1 钟明:《宋庆龄抗战时在港数事——八四高龄的文化界前辈陈君葆忆述》,1981年5月30日香港《大公报》。
    2 廖梦醒:《我的母亲何香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1-52页。
    3 邓广殷:《宋庆龄在香港建立保卫中国同盟始末》,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6年第2期,第13页;李湄:《梦醒——母亲廖梦醒百年祭》,第154页。
    4 柳无非:《回忆三妹柳无垢》,《出版史料》1991年第2期,第49页。
    5 邓广殷:《我的父亲邓文钊》,第36页。
    6 《爱泼斯坦谈保卫中国同盟》,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4年第4期,第3页。
    7 邓广殷:《保盟与香港人》,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8年第3期,第15页。
    8 爱泼斯坦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题为“回忆保卫中国同盟的宣传工作”一文,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C45-1-162,第16页。
    9 潘标回忆、桑晔整理:《忆宋庆龄女士在香港(续)》,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5年第3期,第14页。潘标时在保盟打杂。
    1 李湄:《梦醒——母亲廖梦醒百年祭》,第158页。
    2 陈宪锜:《宋庆龄支持香港漫画界》,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2期,1992年5月20日,第18-19页。
    3 周伟:《章泯——左翼舞台导演艺术奠基人》,《新文学史料》1986年第4期,第140页。
    4 《香港的反纳粹演出》,第36期,宋庆龄基金会研究室:《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第410-411页。
    5 蒋齐华:《“五四”不老松教苑一园丁——周俟松女士走过的道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湘潭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湘潭县文史》第7辑,1992年版,第185页。
    6 温贤美:《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页。
    7 黄亚平:《宋庆龄与金仲华》,《金仲华纪念文集》,第101页。
    8 华平:《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金仲华》,《金仲华纪念文集》,第283页。
    9 宋庆龄:《怀念金仲华——〈中国建设〉的创始人之一》,《人民日报》1981年1月7日,第4版。
    10 黄亚平:《宋庆龄与金仲华》,《金仲华纪念文集》,第102页。
    1 杨学纯:《金仲华》,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
    2 吴启彦:《抚今追昔泪难禁一怀念金仲华同志》,《金仲华纪念文集》,第124页。
    3 林铭纲:《潘汉年与宋庆龄》,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6年第1期,第6页。
    4 廖梦醒:《我认识的宋庆龄同志(一)》,《人民日报》1981年6月3日,第2版。
    5 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第70页。
    6 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第70页。
    7 孙少礼等:《陈翰笙姨父与我们》,张椿年、陆国俊:《陈翰笙百岁华诞集》,第156页。
    8 俞志英:《宋庆龄最信任周恩来》,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8年第2期,第12-13页。
    1 俞志英:《宋庆龄最信任周恩来》,第13页。
    2 丁景唐:《1948年,我第一次见到了宋庆龄同志》,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1期,纪念宋庆龄诞辰100周年特辑,1993年1月27日,第7-8页。
    3 顾锦心:《宋庆龄专列送来了我的母亲》,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1期,纪念宋庆龄诞辰100周年特辑,1993年1月27日,第5页。
    4 宋庆龄致李文杰,《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466、474页。
    5 陈永淦:《从细微处见伟大——回忆宋庆龄主席几件事》,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3期,1990年7月14日,第27页。
    6 陈维博:《红玫瑰的心灵》,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2期,1991年6月14日,第17页。
    7 陈永淦:《从细微处见伟大——回忆宋庆龄主席几件事》,第27页。
    1 爱泼斯坦:《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第120页。
    2[英]詹姆斯·贝特兰:《在中国的岁月——贝特兰回忆录》,第58页。
    3 邓广殷:《我的父亲邓文钊》,第34-35页。
    4[美]史沫特莱:《中国的战歌》,袁文等译,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452页。
    5 爱泼斯坦:《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第126页。
    6[英]詹姆斯·贝特兰:《在中国的岁月——贝特兰回忆录》,第61页。
    7[英]詹姆斯·贝特兰:《在中国的岁月——贝特兰回忆录》,第62页。
    1[英]詹姆斯·贝特兰:《在中国的岁月——贝特兰回忆录》,第67页。
    2[英]詹姆斯·贝特兰:《在中国的岁月——贝特兰回忆录》,第76页。
    3 邓广殷:《宋庆龄在香港建立保卫中国同盟始末》,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6年第2期,第12页。
    4 《爱泼斯坦谈保卫中国同盟》,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4年第4期,第4页;爱泼斯坦:《为保盟做出贡献的人们》,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8年第3期,第13页。表述有点互相矛盾,主要在于没说清具体时段。
    5 詹姆斯·贝特兰致宋庆龄,《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433-434页。
    6 周成梁:《关于保卫中国同盟领导成员的考证》,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9年第1期。邓广殷:《我的父亲邓文钊》,第35-36页。
    7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389页。
    8 爱泼斯坦:《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第206页;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突破封锁访延安》,张扬等译,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1 爱泼斯坦致宋庆龄,《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436页。
    2 陈维博、吴让能:《宋庆龄与马海德》,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第1期,1990年2月14日,第6页。1987年3月,马海德在上海被问及是否担任过保盟驻延安代表时,答日:“说我是代表或是通讯记者都一样,反正工作是做了。那时没有委任状,也没有职称和评级。”
    3 姬乃军:《情系热土——国际友人在延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37页。
    4[美]费正清:《中国之行》,赵复三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8页。
    5[美]伯纳德·托马斯:《冒险的岁月:埃德加·斯诺在中国》,第107页。
    6[美]斯诺:《复始之旅》,第98页。
    7 张珏:《宋庆龄与斯诺》,《新闻记者》1987年第4期。
    8[美]埃德加·斯诺:《我在旧中国的十三年》,第105页。
    1 尹均生、安危:《斯诺》,第29页。
    2 邓广殷:《宋庆龄在香港建立保卫中国同盟始末》,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6年第2期,第14页。
    3 《保盟在香港的新的委员会》,第28期,宋庆龄基金会研究室:《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第308页。
    4[英]詹姆斯·贝特兰:《在中国的岁月——贝特兰回忆录》,第94页;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396页。
    5 杨天石:《保卫中国同盟与中国“工合”运动的珍贵文献——读宋庆龄往来英文函札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2期,第54页。
    6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382页。
    7 周成梁:《贾·尼赫鲁等是不是保盟的发起人?》,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 1995年第2期,第13页;林铭纲:《尼赫鲁等人不是保盟发起人》,《上海党史与党建》1998年第3期,第43页。
    1[德]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第262页。
    2[德]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第284-287页。
    3 宋克明:《热爱人民的伟大女性——安娜利泽追忆宋庆龄》,《光明日报》1981年6月10日。
    4[德]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第390页。
    5 王黎明:《母亲王安娜和宋庆龄的友谊》,《红岩春秋》2004年第4期,第39页。
    6 谭宁邦:《在宋庆龄身边工作的日子里》,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8年第2期,第7页。
    1 《谭宁邦谈中国福利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8年第2期,第20页。
    2 宋庆龄致王安娜,《宋庆龄书信集》续编,第231页。
    3 李云:《随宋庆龄走过最后三十年》,《炎黄春秋》2002年第3期,第3页。
    4 华平:《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金仲华》,《金仲华纪念文集》,第299页。
    5 约翰·鲍威尔、西尔维亚·鲍威尔:《悼念宋庆龄》,《人民日报》1981年6月1日,第6版。
    6 何玉林、刘群:《国际友人在中国革命中》,第101页。
    7 周恩来致克拉克,《周恩来书信选集》,第277-278页。
    8 姜微、赵兰英:《美籍专家耿丽淑的中国情结》,《人民日报》1995年2月22日,第4版。
    9 刘家泉对路易·艾黎的访问记录,1985年9月1日。
    1 张德禄主编:《纪念路易·艾黎文集》,第76页。
    2 张椿年、陆国俊:《陈翰笙百岁华诞集》,第313页。
    3 路易·艾黎研究室:《艾黎自传》,第129页。
    4 爱泼斯坦:《回忆埃德加·斯诺》,《光明日报》1982年2月14日。
    5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390页。
    6 邵雍:《1937年宋庆龄给王明信函解读》,《孙中山宋庆龄研究动态》2008年第2期。
    1 刘复昌:《宋庆龄与史沫特莱》,宋庆龄基金会办公室编:《纪念宋庆龄文集》,第287页。
    2 周俟松:《宋庆龄在香港》,香港《新晚报》,1982年6月5日。
    3[英]詹姆斯·贝特兰:《在中国的岁月——贝特兰回忆录》,第60页。
    4[美简尼丝·麦金农、斯蒂芬·麦金农:《史沫特莱传》,第228页。
    5[美简尼丝·麦金农、斯蒂芬·麦金农:《史沫特莱传》,第290页。
    6 爱泼斯坦:《应结合广阔背景研究3S》,尹均生、曹毓英主编:《纪念史沫特莱》,第26页。
    7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505页。
    8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第400-401页。
    1[英]韩素音:《韩素音自传——寂夏》,邱雪艳、梅仁毅译,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321页。
    2 戴爱莲口述,罗斌等整理:《戴爱莲:我的艺术与生活》,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3 戴爱莲口述,罗斌等整理:《戴爱莲:我的艺术与生活》,第84页。
    4 戴爱莲:《我心中的宋庆龄》,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8年第2期,第11页。
    5[英]弗雷特·厄特利:《蒙难的中国——国民党战区纪行》,第15页。
    6 姬乃军:《情系热土——国际友人在延安》,第69页。
    7 宋庆龄致西德尼·戈登,《宋庆龄选集》下卷,第334页。
    8 胡华:《中共党史人物传》第9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3页;
    1 巴苏华:《中国之行》,1938年9月17日、18日、21日日记,柯棣华大夫纪念馆筹备办公室组织翻译,1975年油印本;何玉林、刘群:《国际友人在中国革命中》,第128页。
    2 董强:《来自莱茵河畔的共产主义战士》,《解放日报》1987年3月7日,第2版。
    3 姚达添:《难忘的友谊——访罗共老党员、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杨固大夫》,《人民日报》1979年6月5日,第5版。
    4 叶丽瑹、谢安邦:《来自异国的朋友——在中国有过特殊经历的外国人》,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41-44页。
    5 爱泼斯坦:《对〈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的宋庆龄〉一文的补充说明》,《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1期,第201页。
    6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07-208页。
    1 刘家泉:《宋庆龄传》,第383-384页。
    2 爱泼斯坦:《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第173页。
    3 廖梦醒:《我认识的宋庆龄同志(二)》,《人民日报》1981年6月4日,第3版。
    4 魏宏运:《中国现代史稿》下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2页。
    5[美]罗比·尤恩森:《宋氏三姐妹》,第116页。
    6 宋庆龄致王安娜,《宋庆龄书信集》续编,第17页。
    7 宋庆龄致彼德金,《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276页。
    8 宋庆龄致王安娜,《宋庆龄书信集》续编,第28页。
    1[美]费正清:《中国之行》,第96页。
    2 西尔维亚·鲍威尔:《我和宋庆龄一起度过的那个年代》,中国福利会史志办公室编:《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1998年第2期,第10页。
    3 宋庆龄致德拉蒙德,《宋庆龄书信集》上册,第300-301、302页。
    4 周恩来致文森特·S·欧文,《周恩来书信选集》,第384页。
    5 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宋庆龄在上海(之一)1946—1949》,《人民日报》1990年1月29日,第3版。
    6 宋庆龄致伍云甫,《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231页。
    7 宋庆龄复马科·皮切昂,《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第400页。
    1 《中国福利会志》,第32-33页。
    2 《宋庆龄给美国“民族”周刊的公开信》,《人民日报》1955年5月20日,第4版。
    3[美]海伦·斯诺:《七十年代西行漫记》,第8页。
    4 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172页。
    5 胡愈之:《继承和发展统一战线》,《光明日报》1981年6月9日;胡愈之:《我的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5-278页。
    6 新华社:《纽约华裔和华侨悼念宋庆龄》,《人民日报》1981年6月24日,第6版。
    1[美]萧邦奇:《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前言页9。
    1 李湄:《梦醒——母亲廖梦醒百年祭》,第200页。
    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6-17页。
    3 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第67页。
    1[美]萧邦奇:《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第243页。
    [1]中国福利基金会1949年总干事年报、特种医药供应组工作年报及谭宁邦总干事旅平报告,C45-1-2。
    [2]中国福利基金会改名为中国福利会的启事及章程,C45-1-12。
    [3]中国福利会1950年工作报告及目前工作问题讨论总结,C45-1-18。
    [4]宋庆龄关于中国福利基金会改组为中国福利会的有关事宜给周恩来、伍云甫、中福会同仁的信及改组计划、初步总结,C45-1-16。
    [5]宋庆龄关于向救济总会汇报义养会情况给主任秘书的备忘录及陈维博奉命赴京的工作报告和宋庆龄对报告的意见,C45-1-21。
    [6]中国福利会简史及援外机构情况报告,C45-1-25。
    [7]宋庆龄给北京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伍云甫关于陈维博赴京的电报和陈维博给宋庆龄的信,C45-1-31。
    [8]中国福利基金会简史(1938年6月—1949年11月),C45-1-6。
    [9]中共上海市委文艺工作委员会关于中国福利会儿童剧团领导关系隶属问题的函,C45-1-136。
    [10]中共上海市委直属机关党委关于同意中国福利会成立党总支的批复,C45-1-138。
    [11]上海市委机关团工委关于同意中国福利会团总支改选和组成人员名单,C45-1-139。
    [12]萧三、陈翰笙、马海德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文章,C45-1-163。
    [13]康克清、路易·艾黎、廖梦醒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文章,C45-1-164。
    [14]伍云甫、林仲、金仲华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文章,C45-1-165。
    [15]中国福利会1957年上半年度工作概况,C45-1-145。
    [16]中国福利会二十年历史介绍,C45-1-160。
    [17]李云关于中国福利会外籍顾问谭宁邦薪金调整一事给宋庆龄的信,C45-1-141。
    [18]李云关于中国福利会组织机构的设置给宋庆龄的请示及宋庆龄批示,C45-1-175。
    [19]中共中国福利会总支1958年工作规划和总结,C45-1-179。
    [20]爱泼斯坦为《中国福利会二十年》撰写的题为“回忆保卫中国同盟的宣传工作”一文,馆藏档案C45-1-162。
    [21]中国福利会1956年工作概况报告,C45-1-132。
    [22]中国福利会关于总会调整组织加强领导工作的决定,C45-1-147。
    [23]宋庆龄对中国福利会计划概略的意见,C45-1-118。
    [24]中国福利会执行委员潘汉年、章蕴、沈体兰关于同意宋庆龄提出改组执委会意见的复函,C45-1-88。
    [25]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社、文化馆、图书馆、保健院、中建社等单位情况概述和工作总结,C45-2-50。
    [26]中国福利会托儿所、中国建设社、时代社、剧院、保健院1953年工作总结,C45-2-70。
    [27]中国福利会关于耿丽淑来华旅费一事与广州京华有限公司的来往信函,C45-2-62。
    [28]中国福利会中国建设社1954年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C45-2-91。
    [29]中国福利会组织法、工作计划及预算,B1-2-275。
    [30]李德全关于收到中国福利会1958年工作总结的复函,C45-2-205。
    [31]中国福利会关于总会领导体制问题的整改方案及调整党的领导系统给市委宣传部的请示,C45-2-214。
    [32]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关于儿童剧团在未经批准演出先行登报一事给李云同志的批评信,C45-2-98。
    [33]中共上海市委直属机关委员会、中福会等单位关于成立支部、调整组织及干部改选等报告,A77-2-236。
    [34]中共上海市委直属机关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国福利会等支部改选后支委分工报,A77-2-298。
    [35]上海市文化局:中共市文化系统党核心小组关于建立人艺、上图等党支部、革委会的报告、批复,B172-3-35。
    [36]中国福利会工作总结、计划、儿童剧团情况报告及训练干部问题的报告,B34-2-181。
    [37]中国福利会组织法、工作计划及预算,B1-2-275。
    [38]中共上海市委干校、中国福利会1956年所属单位基建任务书及上海市经济计划委员会的批复,B29-2-375。
    [39]中国福利会关于核转儿童剧团1957年设计任务书与市计委的批复,B29-2-393。
    [40]关于中国福利会少儿文化站调查报告,B105-1-206。
    [41]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工作研究室、少年文化站图书馆暨私立图书馆登记表,B105-1-213。
    [42]关于中国福利会推荐“儿童时代”半月刊的通知,B105-5-1962。
    [43]中国福利会工作总结、计划、儿童剧团情况报告及训练干部问题的报告,B34-2-181。
    [44]关于同意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改名为“中国福利会幼儿园”的函,B105-1-811。
    [45]关于中国福利会照准单独组成人民法庭及其人选的通知,B13-2-62。
    [46]中国福利会关于需向国外续订书刊、申请外汇的报告,B3-2-28。
    [47]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文教办公室关于审批各单位订购资本主义国家书刊的规定及函件,B3-2-28-5。
    [48]关于上海市工资改革工作计划要点的报告,B3-2-54-1。
    [49]中国福利会关于少年宫行政、业务人员工资标准问题的函及中共上海市委劳动工资委员会的复函,B3-2-54-52。
    [50]关于报送中国福利会工资改革方案(草案)的函,B3-2-54-100。
    [51]中国福利会呈送工资改革工作总结的函,B3-2-55-35。
    [52]关于核定1957年度中国福利会财政收支预算数的通知,B6-2-295。
    [53]上海市妇联关于1951年工厂、机关托儿所综合报告、调查材料、评模总结、中国福利会托儿所的历史、妇联托儿所扩大计划、概算等文件,C31-2-92。
    [54]上海市民主妇女联合会妇儿福利部关于中国福利会托婴所的情况介绍,C31-2-151。
    [55]上海救济分会、中国福利会、上海仁济善堂等关于收养、留养孩子和调查父母、孩子下落问题的函,Q115-16-69。
    [56]上海市社会局关于中国福利基金会申请批准演出文件,Q6-13-413。
    [57]上海市政府关于处理宋庆龄、李敏为筹募救济基金等经费请求协助免征娱乐税问题与社会部、财政局等单位的来往文书,Q1-7-386。
    [58]广东银行杂件,Q65-3-456。
    [59]广东银行为旅侨捐款收款人系廖承志需查明来往公函,Q65-3-51。
    [60]广东银行暹罗分行为旅暹侨胞捐款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廖承志事致总行函,Q65-3-52。
    [61]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资料,S173-1-214。
    [62]宋庆龄给中国福利会关于“三反”运动的信函,C45-1-87。
    [1]中国福利会史志办.中国福利会会史资料[J],后改为中国福利会史志资料[J],内部出版刊物.
    [2]本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福利会志[G],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刘健清.社团志[M],刘泽华.中华文化通志·制度文化典(4-038)[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沈秋农.宋氏姐妹常熟行[J],江苏地方志,2004(1).
    [5]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G],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0辑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纪念专辑抗日风云录(下册)[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60辑)[G],天津:天津 人民出版社,1994.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天津·香港一脉情[G],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五辑(总115辑)[G],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革命史资料(6)[G],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11]中共上海市统战部统战工作史料征集组编.统战工作史料选辑(第5辑)[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2]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70辑 上海人物史料[G],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2.
    [13]金仲华纪念文集(1997年第1期,总第84辑)[G],上海文史资料选辑,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
    [14]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回忆司徒美堂老人[G],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15]甘兆胜,林亚杰.广东文史资料第80辑:广东民主人士名人传[G],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湘潭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湘潭县文史(第7辑)[G],1992.
    [17]红旗飘飘(27集)[G],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1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选辑[G]第9辑,1981.
    [1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苍南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苍南文史资料(第8辑)[G],1993.
    [20]文史资料精选(第4册)[G],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
    [21]党史研究资料(5)[G],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2]上海市静安区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G],1988.
    [23]怀念周恩来[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4]皖南事变资料选[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25]南方局党史资料·党的建设[G],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6]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G],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
    [27]本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民政志[G],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28]编辑部.革命史资料(16)[G],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
    [1]尚明轩等编.宋庆龄年谱[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尚明轩主编.宋庆龄年谱长编(1893-1948)[G],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3]盛永华主编.宋庆龄年谱(1893-1981)[G],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4]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G]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
    [5]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998.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G],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8]周恩来书信选集[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9]金冲及.周恩来传[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0]周恩来年谱(1949-1976)[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898-1949)[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2]汪熙,杨小佛主编.陈翰笙文集[G],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13]宋庆龄.宋庆龄选集[G](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4]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编译.宋庆龄来往书信选集[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5]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书信集[G](上、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6]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宋庆龄陵园管理处编.宋庆龄书信集(续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7]张磊.宋庆龄辞典[G],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8]张世福.宋庆龄与中国抗日战争[G],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19]俞辛焞,王振锁编译.孙中山在日活动密录(1913年8月—1916年4月)——日本外务省档案[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20]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1]中国福利会编.中国福利会五十年[G],内部资料,无出版.
    [22]中国福利会编.宋庆龄论中国福利会[G],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3.
    [23]刘国友主编.国之瑰宝宋庆龄的思想与实践[G],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24]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编.宋庆龄的思想精神和品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
    [25]宋庆龄纪念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6]宋庆龄基金会办公室编.纪念宋庆龄文集[G],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2.
    [27]宋庆龄基金会编.宋庆龄走过的道路[G],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28]宋庆龄基金会编.宋庆龄伟大光荣的一生[G],出版年不详。
    [29]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宋庆龄论少年儿童教育[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0]宋庆龄基金会编.宋庆龄和孩子们[G],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
    [31]中国福利会.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32]中国福利会编.在和平的阳光下[G],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
    [33]中国福利会编.永远和党在一起[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34]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上海宋庆龄故居管理处.宋庆龄在上海[G],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
    [35]上海宋庆龄研究会等.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上海:三联书店,2000.
    [36]李耀椿.宋庆龄在重庆纪事[G],刘康,胡康民修定,中福会资料室藏。
    [37]宋庆龄陵园编.宋庆龄与中国名人[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8]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宋庆龄与二十世纪[G],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39]中国福利会中国建设杂志社编印.“中国建设”选译[G],1956.
    [40]宋庆龄基金会研究室.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G],吴景平译,傅伍仪校,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
    [41]李寿葆,施如璋.斯特朗在中国[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42]裘克安.斯诺在中国[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43]本书编写组.爱泼斯坦新闻作品选[G],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年不详。
    [44]尹均生,安危.斯诺[G],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45]张德禄主编.纪念路易·艾黎文集[G],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46]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路易·艾黎研究室,中国建设杂志社编.路易·艾黎[G],北京: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
    [47]刘力群.纪念埃德加·斯诺[G],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48]尹均生,曹毓英.纪念史沫特莱[G],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49]陈君葆诗文集[G],香港:三联书店,1998.
    [50]尚明轩,余炎光编.双清文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1]本书编辑办公室.廖承志文集[G],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0.
    [52]廖承志文集、传记、编辑办公室编.廖承志文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3]中国新闻社编.廖公在人间[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54]江西省妇女联合会.女英自述[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
    [55]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潘汉年在上海[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6]沈其震教授纪念文集编委会编.沈其震教授纪念文集[G],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57]胡华.中共党史人物传[G]第9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58]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九一八”——“一二八”上海军民抗日运动史料[G],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59]王明湘等.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G],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60]兰州军区后勤部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G],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61]陈漱渝,陶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62]周天度.救国会[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6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64]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G],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65]阮仁泽,高振农.上海宗教史[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66]吴景平,郭岱君.宋子文与他的时代[G],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宋庆龄.宋庆龄自传[M],香港:华光出版社,1938.
    [2]宋庆龄.宋庆龄抗战意见[M],上海:明明书店,1938.
    [3]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4]翁照垣.淞沪血战回忆录[M],上海:申报月刊社发行,1933.
    [5]孙永猛.女中之杰——宋庆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
    [6]编委会.宋庆龄[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7]蒋洪斌.宋庆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8]吕明灼.宋庆龄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9]陈漱渝.宋庆龄传[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8.
    [10]尚明轩,唐宝林.宋庆龄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11]张戎,[英]乔恩·哈利戴.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传略[M],傅伍仪,张爱荣译,季风校,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2.
    [12]刘家泉.宋庆龄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13]陈廷一.宋庆龄全传[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14]陈冠任.宋庆龄大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
    [15]郑彭年.宋庆龄和她的助手金仲华[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16]蒋洪斌.宋庆龄的足迹[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7]刘家泉.宋庆龄流亡海外岁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8]刘家泉.宋庆龄在香港[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19]刘家泉.宋庆龄的非常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0]冯在才,徐万发.宋庆龄与陕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1]季鸿生.宋庆龄与国共关系[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
    [22]郑灿辉等.宋庆龄与抗日救亡运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23]吴景平.宋子文评传[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4]唐瑛绢等.宋庆龄与何香凝[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
    [25]耿可贵,张启蓉.孙中山与宋庆龄[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
    [26]郑彭年.孙中山与宋庆龄[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7]晨光.孙中山与宋庆龄[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
    [28]柯岩.一个诗人眼中的宋庆龄[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
    [29]宋士堂.孙中山宋庆龄社会主义思想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4.
    [30]唐宝林.深谷幽兰——战时国母风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1]唐曼珍.抗日烽火中的宋氏三姐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2]王松,蒋仕民,饶方虎.孔祥熙和宋蔼龄[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33]胡愈之.我的回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34]康克清.康克清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35]廖梦醒.我的母亲何香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6]李湄.梦醒——母亲廖梦醒百年祭[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37]卢学志.廖承志的一生[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38]铁竹伟.廖承志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9]胡兰畦.胡兰畦回忆录1936—1949[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40]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41]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42]顾一群.王礼锡传[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43]任贵祥.华夏向心力——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4]杨学纯.金仲华[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45]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46陈坚,陈抗.夏衍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
    [47]胡晓明.跨过的岁月——王元化画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48]温贤美.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49]杨耀健,李宗杰.陪都人物纪事[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50]王世刚.中国社团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51]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52]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3]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54]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55]王子今,刘悦斌,常宗虎.中国社会福利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56]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57]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58]王德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与中国(1945—194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9]庄政.国父生平与志业[M],台北:中央日报出版部,1982.
    [60]爱泼斯坦.中国现代化的先驱[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
    [61]爱泼斯坦.人民之战[M],贾宗谊译,新华出版社,1991.
    [62]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外国人看中国抗战:中国未完成的革命[M],陈瑶华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63]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M],沈苏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64]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宋庆龄——从孙中山到毛泽东的革命之路[M],沈苏儒译,台北:日臻出版社,1994.
    [65]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突破封锁访延安[M],张扬等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
    [66]爱泼斯坦.从鸦片战争到解放[M],符家钦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67]爱泼斯坦.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M],沈苏儒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68]爱泼斯坦.历史不应忘记[M],沈苏儒等译,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69]路易·艾黎.在中国的六个美国人[M],徐存尧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70]何玉林,刘群.国际友人在中国革命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1]叶丽瑹,谢安邦.来自异国的朋友——在中国有过特殊经历的外国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72]姬乃军.情系热土——国际友人在延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73]田森.艾黎的春秋[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74]田森.马海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75]苏平,苏菲.马海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
    [76]沙博理.马海德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77]马模贞,杨大纬.汉斯·米勒[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78]张彦.爱泼斯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79]肖岗.耿丽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80]黎利.艾黎在中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81]路易·艾黎研究室.艾黎自传[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82]陈丕士.中国召唤我——我参加中国革命的历程[M],郭济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83]戴爱莲口述,罗斌等整理.戴爱莲:我的艺术与生活[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84]邓广殷.我的父亲邓文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85]陈嘉庚.陈嘉庚回忆录[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86][美]罗比·尤恩森.宋氏三姐妹[M],赵云侠译,海吟等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87][美]斯特林·西格雷夫.宋家王朝[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1.
    [88][美]埃米莉·哈恩.宋氏家族——父女·婚姻·家庭[M],李豫生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89][美]特雷西·期特朗,海琳·凯萨.纯正的心灵[M](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一生),李和协等译,唐建文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
    [90][美]史沫特莱.大地的女儿[M],袁文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91][美]史沫特莱.中国的战歌[M],袁文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92][美]史沫特莱.中国革命中的妇女[M],万高潮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
    [93][美]史沫特莱.革命时期的中国人[M],麦金农编,王恩光等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
    [94][美]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M],梅念译,胡其安,李新校注,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95[德]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M],李良健,李希贤校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嫁给革命的中国[M],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78.
    [96][美]埃德加·斯诺.我在旧中国十三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
    [97][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98][美]埃德加·斯诺.斯诺文集[M],宋久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99][美]埃德加·斯诺.复始之旅[M],宋久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100][美]埃德加·斯诺.为亚洲而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101][美]海伦·斯诺.我在中国的岁月[M],安危,杜夏译,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
    [102][美]海伦·斯诺.七十年代西行漫记[M],安危,剑华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103][美]尼姆·韦尔斯.续西行漫记[M],陶宜,徐复译,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104][美]海伦·福斯特·斯诺.中国新女性[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105][美]海伦·福斯特·斯诺.红都延安采访实录[M],张士义,张香存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106]旅华岁月——海伦·斯诺回忆录[M],华谊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107][美]洛易斯·惠勒·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M],王恩光等译,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
    [108][美]约翰·汉密尔顿.埃德加·斯诺传[M],柯为民等译,陈弢审校,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109][英]韩素音.赤潮——毛泽东与中国革命[M],李著鹏等译,李安纲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110][英]韩素音.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M],王弄笙等译,程镇球校,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11][英]韩素音.韩素音自传——凡花[M],杨光慈,钱蒙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
    [112][英]韩素音.韩素音自传——寂夏[M],邱雪艳,梅仁毅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
    [113][英]詹姆斯·贝特兰.外国人看中国抗战:华北前线[M],林淡秋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114][英]詹姆斯·贝特兰.外国人看中国抗战:中国的新生[M],林淡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115][英]詹姆斯·贝特兰.不可征服的人们: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抗战[M],李述一等译,韩红等校,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116][英]詹姆斯·贝特兰.在中国的岁月:贝特兰回忆录[M],何大基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
    [117][英]弗雷特·厄特利.蒙难的中国——国民党战区纪行[M],唐亮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118][美]费正清.中国之行[M],赵复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9][美]伯纳德·托马斯.冒险的岁月:埃德加·斯诺在中国[M],吴乃华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120][美简尼丝·麦金农,斯蒂芬·麦金农.史沫特莱传[M],江枫等译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121][美]乔伊斯·米尔顿.中国之友——史沫特莱[M],张一凡,李宁译,郭慧远校,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
    [122][美]兰德.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M],李辉,应红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23][美]格兰姆·贝克.一个美国人看旧中国[M],朱启明,赵叔翼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124][美]冈瑟·斯坦.红色中国的挑战[M],马飞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125][美]约瑟夫·W·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美国前驻华外交官约翰·S·谢伟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报告[M],罗清,赵仲强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126][美]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中国的双星[M],祁国明,汪杉译,汪溪校,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127][德]基希.秘密的中国[M],周立波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128][奥]富华德(Freudmann.W.),张至善译.起来——一个医生于1939—1945年在中国的经历[M];[奥]严斐德(Jensen,F.)著;王燕生,张至善译.中国胜利了:“西班牙医生”在中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29][日]尾崎秀树.三十年代上海[M],赖育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
    [130][苏]维什尼亚科娃·阿基莫娃.中国大革命见闻(1925—1927)——苏联驻华顾问团译员的回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3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张岱云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132][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133][美]萧邦奇.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M],周武彪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34]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135]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M]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36]章清.“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37]张济顺.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国观(1943—1953)[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38]David C.Korten,Getting to the 21st Century:Voluntary Action and the Global Agenda[M].(West Hartford,Conn.Kumarian Press,c1990).
    [139]Mary B Anderson,DO NO HARM:How Aid Can Support Peace-or War.[M](London:Lynne Reiner press,1999).
    [1]宋庆龄.宋庆龄自述[J],档案与史学,1997(1).
    [2]宋庆龄.我家和孙中山先生的关系[J],党的文献,1994(5).
    [3]杨小佛.宋庆龄在上海的活动片断[J],社会科学,1981(4).
    [4]肖学信.略谈宋庆龄对国共合作的重大贡献[J],厦门大学学报,1982(2).
    [5]杨雪芳.试论宋庆龄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2).
    [6]吴淑珍.试论宋庆龄从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J],中山大学学报,1986(1).
    [7]尚明轩,唐宝林.宋庆龄述论[J],近代史研究,1989(6).
    [8]林影.宋庆龄与保卫中国同盟[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2).
    [9]杨天石.保卫中国同盟与中国“工合”运动的珍贵文献[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2).
    [10]何永传.宋庆龄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11]丁俊萍.宋庆龄和保卫中国同盟的国际宣传工作[J],武汉大学学报,1993(1).
    [12]许乃波.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的宋庆龄[J],抗日战争研究,1991(1).
    爱泼斯坦.对〈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的宋庆龄〉一文的补充说明[J],抗日战争研究,1992(1).
    [13]唐宝林.论宋庆龄的反蒋抗日主张及其与中共的关系[J],抗日战争研究,1993(2).
    [14]朱敏彦.宋庆龄与八路军[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1).
    [15]蒙光励.大革命时期的宋庆龄与蒋介石[J],暨南学报,1995(2).
    [16]盛永华.宋庆龄与基督教[J],学术研究,2000(3).
    [17]傅绍昌.宋庆龄与“八一三”淞沪抗战[J],学术月刊,2001(3).
    [18]尚明轩.宋庆龄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J],学术月刊,1995(4).
    [19]季鸿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宋庆龄与中共合作原因探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4).
    [20]邵雍.宋庆龄与苏联关系新探(1927—1929)[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3).
    [21]左芙蓉,刘继同.宋庆龄社会福利实践与社会福利思想研究[J],社会工作,2006(9).
    [22]曾昭铎.周恩来与宋庆龄的战友情谊[J],福建党史月刊,1998(3).
    [23]王黎明.母亲王安娜和宋庆龄的友谊[J],红岩春秋,2004(4).
    [24]柳无非.回忆三妹柳无垢[J],出版史料,1991(2).
    [25]张紫葛.悼念宋美龄逝世[J],今日中国,2003(12).
    [26]张俊义.抗战时期的宋子文与宋庆龄——宋子文档案解读之四[J],百年潮,2004(12).
    [27]王俊彦.“保卫中国同盟时期”宋庆龄与宋子文的姐弟情[J],海内与海外,2004(7).
    [28]王明清.忆上海地下党配合我主力部队解放上海的几个片断[J],上海党史资料通讯,1985(10).
    [29]李云.随宋庆龄走过最后三十年[J],炎黄春秋,2002(3).
    [30]李云.回忆宋庆龄(一)[J],孙中山宋庆龄研究动态,2001(1).
    [31]王秉默.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女性——宋庆龄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J],中国统一战线,2003(4).
    [32]响应—碗饭运动[N],华商报,1941,7(31).
    [33]宋庆龄.战争来到香港[N],华商报,1941,12(9).
    [34]宋庆龄.为救济各省灾民举办国剧义演筹款启事[N],大公报,1946,5(31).
    [35]筹募艺术界救济金福利会举办游园会[N],大公报,,1947,10(2).
    [36]新华社.三民主义同志会沪分会响应宋庆龄氏声明[N],人民日报,1946,8(21).
    [37]新华社.孙夫人对目前时局主张[N],人民日报,1946,8(5).
    [38]新华社.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的报告——一九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在中国人民救济代表会议上[N],人民日报,1950,5(7).
    [39]宋庆龄.为人民服务四十年[N],人民日报,1978,6(14).
    [40]李云.三十年代在庆龄同志身边工作两,[N],解放日报,1981,5(23).
    [41]廖梦醒.我认识的宋庆龄同志(一)[N],人民日报,1981,6(3).
    [42]廖梦醒.我认识的宋庆龄同志(二)[N],人民日报,1981,6(4).
    [43]廖承志.保卫中国同盟的初创时期[N],人民日报,1958,6(14).
    [44]廖承志.我的回忆之二[N],人民日报,1982,5(29).
    [45]伍云甫.中国福利基金会与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N],人民日报,1958,6(16).
    [46]杨小佛.庆龄同志——我最尊敬的长辈[N],解放日报,,1981,5(29).
    [47]马海德.宋庆龄——我的革命导师[N],光明日报,1981,6(3).
    [48]周而复.永远留在人民记忆之中——痛悼宋庆龄同志[N],光明日报,1981,6(4).
    [49]刘家泉.宋庆龄与大革命时期的妇女运动[N],人民日报,1985,5(5).
    [50]盛永华.宋庆龄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N],光明日报,1993,1(18).
    [5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的一面光辉旗帜[N],光明日报,1993,1(27).
    [52]曹靖华.点滴记宋庆龄同志[N],人民日报,1981,5(29).
    [53]周毅之,梁平.“自是女中一尧舜”——香港一些老人怀念宋庆龄名誉主席[N],人民日报,1981,6(3).
    [54]钟明.宋庆龄抗战时在港数事[N],大公报,1981,5(30).
    [55]路易·艾黎.一朵永不凋谢的花——回忆宋庆龄二三事[N],工人日报,1981,5(30).
    [56]许寅,柘联.张乐平谈三毛今昔——并忆述宋庆龄疼爱关怀孩子的故事[N],大公报,1981,6(9).
    [57]刘家泉.“工合”对抗日战争的重要贡献[N],人民日报,1985,9(1).
    [58]刘家泉,甘永梅.宋庆龄与保卫中国同盟[N],人民日报,1986,5(25).
    [59]张执一.“争取他们应得的一份”——记宋庆龄同志组织的中国福利基金会给解放区募捐物资的情况片断[N],人民日报,1981,6(5).
    [60]傅元朔.从宋庆龄同志抗日时期给美国友人的信谈起[N],光明日报,1981,6(5).
    [61]李春艳.宋庆龄:伟大人格感召抗日志士[N],人民日报,2005,9(8).
    [62]傅涯.良师益友革命情深[N],解放军报,1981,6(3).
    [63]郑则民.何香凝——杰出的爱国者和革命家[N],人民日报,1982,8(30).
    [64]徐砚华.现代妇女运动的杰出领袖何香凝[N],人民日报,1991,3(24).
    [65]许纪霖.近代中国政治正当性之历史转型[J],学海,2007(5).
    [66]杨奎松.从供给制到职务等级工资制——新中国建立前后党政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J],历史研究,2007(4).
    [67]章清.“学术社会”的建构与知识分子的“权势网络”——〈独立评论〉群体及其角色与身份[J],历史研究,2002(4).
    [68]张济顺.上海里弄:基层政治动员与国家社会一体化走向(1950—1955)[J],中国社会科学,2004(2).
    《东方杂志》《中国呼声》《中国论坛》《救国时报》《救亡情报》
    《民国日报》《申报》《大公报》《大美晚报》《救亡日报》《新中华报》《华商报》《新华日报》
    《党的文献》《党史纵横》《上海党史与党建》《炎黄春秋》《上海档案》《广东党史》《中国建设》《今日中国》《革命史资料》《新文学史料》《出版史料》《孙中山宋庆龄研究信息资料》《孙中山宋庆龄研究动态》《文史杂志》《文史精华》《档案与史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史学月刊》《学术月刊》《社会科学》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信息报》《新晚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