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房地产业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11.4%,远远高于美国、日本的2%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但是,经济在获得高速增长的同时,GDP的构成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所占比重在连年下降,已经由2004年的53%下降到07年的36.2%。相比之下,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却由2004年的44.2%上升到2007年的52.46%。而房地产投资虽然在固定资产中的比重一直在20%左右,但是在GDP中的比重却又所上升,2007年已经达到了10.25%。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经济的增长现在已经严重依赖房地产业,在一些地方省份表现的更为明显。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是如此依靠房地产的。本文试图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如此依靠房地产业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议。
     本文认为,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经济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经济运行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这种风险包括消费储蓄比率失衡、外贸顺差增大、流动性过剩等问题等;其次,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存在“后发劣势”的问题,就是只是一味的模仿国外的技术而忽视制度方面的改革,这样会使经济增长在长期不具有持续性;还有更严重的问题就是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已经使“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政府部门在借口垄断经济利益窒息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会使政府对公平游戏规则的承诺变得不可信,而这会使经济增长最持久的动力—藏富于民的目标难以实现。
     本文对房地产业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所运用的方法是对房地产投资和中国GDP的数据进行协整性分析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同时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说明,房地产投资每增长1%,GDP将增长0.2%,而格兰杰因果检验则说明,房地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也是房地产投资增加的原因。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如此依靠房地产业的原因,本文认为:首先,这是我国渐进式改革所导致的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的一种必然表现,在对政府权利没有有效制衡的条件下,政府就会利用政治上的垄断获得大量经济利益;其二,是目前我国的这种以加工为主、在世界的产业价值链上处于最低端的产业结构出现了问题;我国的产业结构仅仅是国际产业链中的一个加工环节,是价值增长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当这个利润很薄的行业由于政府机会主义而受到冲击的时候,很多原本属于制造业的投资就会流向房地产业;其三,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业开发过程中可以获得高收益,土地出让金和相关的税费收入是当地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来源,在经济绩效为主的官员考核制度指引下,地方政府就为大力扶持房地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只要这样,地方行政官员才能有“政绩”;其四;我国的房地产业是以香港模式为蓝本的,香港模式过于注重土地储备,而且开发商的资金大部分又来源于银行,这样在内地,房地产业就会和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提高我国房地产业的竞争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本文认为应强调四个方面:一是改变目前我国的这种低附加值的产业结构;我国不仅要做一个制造业大国,更要做一个制造业强国;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基本上是以民营经济为主,这样就会使财富流向民众手中,从而促进消费的增加;二是改变我国目前的以经济业绩为主的官员考核制度,只有这样,政府官员才不会为了“政绩”而通过房地产业大搞“形象工程”,从而使GDP获得增长,但是却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量;三是完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制度;四是完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
As an important sector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industry of real estat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pting the growth of other sectors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due to its large scale. But if the national economy relies on the real estate too much, as a result, there will be bubbles and the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Because of its role in driv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re is an initi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al estat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year of 2007, the growth rate of China’s economy reaches 11.4%, far beyond the 2% growth rate of America and Japan. But, at the same time of the high growth rate, the component of GDP also changed greatly, the percentage of consumption declined yearly, from 53% in 2004 to 36.2% in 2007. Comparatively, the percentage of fixed assets rose from 44.2% in 2004 to 52.46% in 2007. The real estate kept a percentage of more or less 20% in the fixed asset, but its share in the GDP rose quickly, reached 10.25% in 2007. To some extent, the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already relied on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excessively, which can be seen much more clearly in some local provinces. There are no other countries whose economic growth relied on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so much. This article tries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of this excessive relies on the real estate of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give some suggestions.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when China’s economy is growing fast. Firstly, so many risks exit i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cluding the imbalance ratio between consumption and savings, the increases of surplus in foreign trade, excess liquidity and so on. Secondly, there are the problems of“comparative disadvantage”, which means it may be difficult to grow sustainable for China’s economy in the next years. But, the state opportunism, which could make the promise to the fair rule of society become unbelievable, may be more serious, as well, it also means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wealth possession among the people,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vestment of real estate an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by means of econometrics tools, including co-integration and ECM models and the analysis of Granger causality.
     For the reason tha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s so dependent on the investment of real estate, this paper thinks that, firstly, it is inevitable as the state opportunism has become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China’s gradual reforms. Secondly, because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which lies in the low-end in the world’s industrial chain, has problems. Thirdly, the chief executive of a region could receive promotion by means of help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Fourthly, China’s real estate company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land reserves and financial credit to the bank , which are both controlled by governments in some degree in China.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step up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market,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steady progression of national economy , this article believe that four aspects continually should be stressed: Firstly,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industrial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our nation should develop service industry. Service industry basically is dependent on the privately operated economy, which could lead to the wealth flow to the populace hand and promote the consumption increase; Secondly, it is essential to change our country’s present examining and assessment official system, which based on the economical achievement. Only in this way, government officials will not pursue“the achievements”by doing large-scale“the image project”through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however, actually neglec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lity. Thirdly, it is require to perfect Local authorities' financial revenue system. Fourthly, it is indispensable to perfect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which Central authorities support Local authorities’.
引文
1 仲维清,程恋军:“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质量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 年第 11 期。
    2 但是很多地区的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要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比如北京,已经连续7 年超过 50%。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 724--725 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2 同上。
    1 武康平:高级宏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 5 月版。
    2 武康平:高级宏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5 月版。
    3 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著,厉以平和蔡磊译:《西方世界的兴起》,第 1 页,华夏出版社,1999 年版。
    1 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著,厉以平和蔡磊译:《西方世界的兴起》,第 1 页,华夏出版社, 1999 年版。
    2 道格拉斯·诺斯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3 同上。
    4 杰弗里·萨克斯、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经济学季刊》,2000 年 。
    1 得出此结论的文献还有:许锋、廖常青:“我国房地产投资与GDP 关系的实证分析”,《财经界》,2007年6月;张琳、陈美亚:“中国房地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南京工业大学学报》。郑思齐:“住房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城市开发》,第59-61页,2003年。
    2 皮舜、武康平:“房地产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间的因果关系一对我国的实证分析”,《管理评论》,2004年。
    3 沈悦、刘洪玉:“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与 GDP 的互动关系”,《清华大学学报》,2004 年 9 月。
    4 王先柱:“VAR 模型框架下房地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经济问题》,2007年第7期。
    2 杨宝成、董伟、王代敬:“房地产业对 GDP 的贡献及解决房地产过热的措施研究”,《生产力研究》,2005 年第 12 期。
     1 数据来源:“http://news.sina.com.cn/c/2008-02-28/191815040713.shtml”,上网时间:2008 年 5 月11 日 21:43:43。
    2 樊纲在 2007 中国(天津)供应链管理论坛暨第三届 CSCMP 中国年会发言。
    3 樊纲:“中国经济至少还可保持 20 年高速增长”, http://www.cs.com.cn/xwzx/03/200709/t20070912_1193187.htm,上网时间:2008 年 5 月 11 日 21:44:46。
     1 赵琪:“细解中国经济增长之迷—一种政治经济的解释”,《中国国情动力》,2007 年第 2 期。
     1 杰弗里·萨克斯、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经济学季刊》,2000 年。
    2 Douglass· C· North and Barry· R· Weingas:“Constitutions and Commitment: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al Governing Public Choice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 49,No. 4, (Dec.,1989),pp. 803-832。
    3 同上。
    4 杨小凯:“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杨小凯文集。
     2 参考“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历史”,http://news.sdfdc.com/admin/newsfile/2005816141454.html,上网时间:2008 年 5 月 12 日 22:13:03。
     1 陈龙乾、许鹏、张志杰、陈龙高:“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 年第 4 期。
     1 林毅夫:“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和自生能力”,2007 年 10 月 31 日在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上的演讲。
    2 杨立岩:“政府影响经济增长机制的制度分析”,《学习与探索》,2001 年第 2 期。
    1 陈少辉:“赶超型工业化战略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1 期。
    2 数据来源:“陈志武的中国的政府规模有多大?”,2008 年 2 月 23 日经济观察报。
    3 数据来源:同上。
    4 参考杨小凯的文章“为什么工业革命在英国而不是西班牙发生”, http://www.jjxcf.org/POParticle/17/2837.html,上网时间:2008 年 5 月 13 日 22:53:04。
    3 参考文章“我国制造业现状”, http://www.idlewww.com/news/newsshow.jsp?wr_id=477,上网时间:2008 年 5 月 07 日 23:39:20。
    
    1 章新峰:“美国REITs 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广西金融研究》,2007年第3期。
    2 李健飞:“美国房地产信托基金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5 年第 1 期。
    3 参考章程玲文章“关于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研究”,《时代经贸》,2007年第1期。
    2 吕川、吴建环:“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分析”,《特区经济》,2006 年 9 月。
    4 参考吴耿、任宏、孟园华合写的“我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三大政策剖析与预测”,《特区经济》,2006年第 4 期。
    3 孔志峰、高小平:“房地产开发中地方政府的动机、 收益与风险”;载《财政与发展》,2007 年第4 期。
     1 孔志峰、高小平:“房地产开发中地方政府的动机、 收益与风险”;载《财政与发展》,2007 年第4 期。
     1 李淑华:“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中国经贸导刊》, 2007 年第 2 期。
    2 李时椿:“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 年第 6 期。
    1 参考李时椿:“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 年第 6 期。 2
    4 严海伟:“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及规制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 年第 3 期。
    2 贾 康、李炜光、刘军民:“关于发展中国地方政府公债融资的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 5 期。
     1 鹿玲玲:“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协调区域经济”,价值工程,2007 年第 7 期。
    2 杨文、马贤:“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探讨”,《岭南学刊》,2007 年第 5 期。
    1. 曹振良等编著:《房地产经济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3. 韩彩珍著:《东北亚地区合作的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年版。
    4. 黄仁宇著:《大历史不会萎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5. 黄仁宇著:《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年版.
    6. 黄仁宇著:《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年版。
    7. 黄仁宇著:《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年版。
    8. 蒋选主编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China's macro economy operations and regulation》,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年版。
    9. 柯武钢、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
    10. 梁蓓、何泳芳、罗勇翔:《商业房地产投资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版。
    11. 林毅夫、蔡眆、李周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12. 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心知三联书店,2001 版。
    13. 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 Selection of modern ·institutional economics》北京大学出版社。
    14. 武康平:《高级宏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15. 杨小凯著:杨小凯文集。
    16. 余永定,何帆主编 :《中国经济的夏天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分析》,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年版。
    17. 周其仁著:《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中国发展的真实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18. 道格拉斯·C·诺斯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19. 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著,厉以平和蔡磊译:《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 年版。
    20. 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涨与社会僵化》,商务印书馆,2001 年版。
    21. 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
    22. 陈道刚:《中国房地产投资和对国民增长之间的影响研究》,2005 年。
    23. 陈志武:《国有制和政府管制真的能促进平衡发展吗?》,2006 年 1月 2 日《经济观察报》。
    24. 陈志武:《中国的政府规模有多大》,2008 年 2 月 23 日经济观察报。
    25. 陈志武:对改路径的再思考, http://www.pinggu.org/bbs/dispbbs.asp?boardID=29&ID=290053&page=10。
    26. 龚卿、陈碧琼:《中国房地产业发展与经济增一长的动态关系分析》,经济师,2006 年。
    27.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课题组关于房地产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初步分析仁。《管理世界》,2005 年。
    28. 华伟、艾华:《财政分权与中国房地产业困境》,《经济改革》,2007 年11 月。
    29. 贾康、李炜光、刘军民:《关于发展中国地方政府公债融资的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 年第 5 期。
    30. 孔志峰、高小平:《房地产开发中地方政府的动机、收益与风险;财政与发展》,2007 年第 4 期。
    31. 郎咸平:2008 中国经济走势,在合肥举办的中国经济新年论坛上的演讲,2008 年 3 月 9 日。
    32. 李健飞:《美国房地产信托基金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5 年第 1 期。
    33. 李淑华:《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07 年第 2 期。
    34. 梁飞、张霞:《对官员考核制度的思考》,《行政与法》,2004 年 5 月。
    35. 刘国光:《改革开发前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中共党史研究》,2002 年第 4 期。
    36. 刘尚希、李敏:《论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类型》,《财贸经济》,2006 年第 3期。
    37. 鹿玲玲:《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协调区域经济》,《价值工程》,2007 年第 6 期。
    38. 皮舜、武康平:《房地产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间的因果关系一对我国的实证分析》,《管理评论》,2004 年。
    39. 秦焱:《完善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金融管理》,2007 年第 5 期。
    40. 商碧元、田涛:《深圳市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投资分析》,2008 年第 2 期。
    41. 沈悦、刘洪玉:《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与 GDP 的互动关系》,《清华大学学报》,2004 年 9 月。
    42. 王国军、刘水杏:《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04 年第 8 期。
    43. 王金秀:《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在缺陷及其完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 年 1 月。
    44. 王静等:《哈尔滨市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经济关注》,2007 年第 4 期。
    45. 夏袁军:《北京市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科技信息》,2007年第 12 期。
    46. 杨立岩:《政府影响经济增长机制的制度分析》,《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 2 期。
    47. 杨之刚:《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深化分税制改革》,《经济观察》,2004 年第 11 期。
    48. 岳朝龙、孙翠平:《我国房地产投资与 GDP 关系的协整分析》,《统计教育》,2006 年第 8 期。
    49. 郑思齐:《住房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城市开发》,2003 年第
    10 期。
    50. 仲维清、程恋军:《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质量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 年第 11 期。
    51. Green Richard K.Follow the leader:How Changes in Residential and Non-Residential Investment predict in GDP,Real EstateEconomics,1997,p45-47。
    52. Mycong-Soo Kim:“A Comparative Study on Residential Investment and Nonresidential in GDP Fluctuation”.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 AsRES 会议第七届年会论文集,2002 年。
    53. Daron Acemoglu & Simon Johnson & James Robinson, 2005. "The Rise of Europe: Atlantic Trade,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vol. 95(3), pages 546-579, June.
    54. Douglass North, “Ocean Freight Rat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750-1913”,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 18, No. 4, (Dec., 1958), pp. 537-555。
    55. Knick Harley ,“Growth Theory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s in Britain and America”,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 Revue canadienne d'Economique, Vol. 36, No. 4, (Nov., 2003), pp. 809-831。
    56. Douglass North and Barry R Weingast :“Constitutions and Commitment: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al Governing Public Choice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 49, No. 4, (Dec., 1989), pp. 803-83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