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关于未来社会的所有制的探索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非常重视所有制问题,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①“在所有这些运动中,他们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②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理念的经典性、确定性表述,是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第24章“所谓原始积累”之七“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中的一段文字:“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③理论界对这一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形成了许多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似乎成了理论界攻不破的难题,以至有人把它称为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本文力图对理论界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的误解进行澄清,对这一思想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主要从以下四部分对这一思想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导言。该部分主要对目前理论界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的误解进行澄清,从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来把握与分析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
     第二部分: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内涵。该部分首先研究了该思想的形成过程;其次通过正确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采用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对“否定之否定”的内涵、外延及其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有力的分析与充分的论证。对所有制转变的历史蓝图即“劳动者个体所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个人所有制”的每个阶段进行分析,进而从分析中论证“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最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出这一理论的具体内涵。
     第三部分:实现“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历史前提。该部分指出只有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消除劳动分工和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历史前提之下,才能真正实现“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第四部分:马克思的“重新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现实意义。该部分阐释了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在当今中国的所有制改革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同时强调我们既要避免进入“‘个人所有制'是私有制”的观点的误区,但同时又不能陷入把“个人所有制”等同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或者股份制形式的另一个误区。
The exploration of the future socialistic ownership plays the main contents in Marx's economical thoughts. Marx and Engels have attached much importance to the issue of ownership, and they pointed out in the Manifesto of Communist Party that "communists support all the revolution movements that fight against the existing social and political system." "Among all such movements, they particularly emphasize the issue of ownership which is regarded as movement's basic issue whatever extent it has developed into." The precise and accurate statement of Marx's "individual ownership" rooted in a passage: "Capitalistic private ownership, engendered from the capitalistic production system, is a first negation to the individual and private ownership based by ones own labor. It is the negation of negation that the course of capitalistic production causes disapproves to itself engendered from the inevitability of natural course. This kind of negation does not mean rebuilding private ownership, but reconstruct individual ownership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s of capitalistic period, which is also to say, based on the public possession of production material made by cooperation, land and labor itself." (On Capital Theory: 1867, vol 1, 24) Theoretical academia have a variety of opinions on this issue and form many different even opposite ideas, as a result, someone called it as economics' "Gold Bach's conjecture." This thesis aims to clarify theoretical academia's misunderstanding of Marx's thoughts about "rebuilding individual ownership." And it sorts out the thoughts in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way. It mainly starts with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to study the thoughts:
     Part I: Introduction. In this part, it mostly clarifies theoretical academia's misunderstanding of Marx's "rebuilding individual ownership. It explores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arx's economical thinking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his thoughts.
     Part II: The connotation of Marx's "rebuilding individual ownership". In thispart, firstly, it studies the forming course of this thought. Secondly, through accurately apprehending the law of the "negation of negation" adopted by Marx in the On Capital Theory, it makes a potent analysis and sufficient illustration on the connotation, extension, and immanent logic connections. It analyzes every phases in conversion of ownership of historical blueprint which relates to "worker's personal ownership" , "capitalistic private ownership" and "individual ownership" and demonstrates the rationality and inevitability of "rebuilding individual ownership" by analysis. Finally, it bases on what has been discoursed upon on to analyze the concrete connation of the thoughts.
     Part III: Historical premise for achieving "rebuilding individual ownership". In this part, it points out that "rebuilding individual ownership" can be realized; only when being on historical premise of that productive force is highly developed, the divisions of labor and private ownership of means of production are eliminated.
     Part IV: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Marx's "rebuilding individual ownership". In this part, it elucidates wha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Marx's "individual ownership" plays in the revolu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in present China. Meanwhile, it emphasizes that we should avoid holding misunderstanding that '"individual ownership' is private", but also can not misunderstand that "individual ownership" equates with socialistic public-owned system or joint-stock system in present stage of our country.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2页。
    [4]《资本论》(法文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26页。
    [1]邬名扬:《<资本论>与当代》,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38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4]张燕喜、彭绍宗:《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研究观点综述》,《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3页。
    [1]《资本论》(法文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2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1]陈学法:《揭开“马克思之谜”的一把钥匙——“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第3期。
    [1]《马克思恩格新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0-34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3页。
    [4]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5页。
    [5]应克复:《理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第5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105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20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2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6页。
    [1]扬雪英:《论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及我国所有制的创新》,《经济问题》,2004年第5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7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6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0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43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84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1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9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9-83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1-83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1页。
    [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8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2]马克思:《资本论》(法文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25页。
    [3]马克思:《资本论》(法文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26页。
    [1]马克思:《资本论》(法文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2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2]王贵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个性与自由主义的个人优先性》,《哲学研究》,2001年第4期。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页。
    [4]王贵明:《试论劳动者作为自然物的属性外化为劳动资料的历史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论丛》第九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7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2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6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12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12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1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5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6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7-368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页。
    [3]武天林:《地域历史·世界历史·人类历史——用马克思的“大历史观”审视全球化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第3期。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1]《马克恩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94页。
    [2]《马克恩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97页。
    [1]《马克恩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96页。
    [2]《马克恩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97页。
    [3]《马克恩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15]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16]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17]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18]庄福龄主编: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9]戴道传: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之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研究[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
    [20]方竹兰: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21]陈宝琪: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深化经济改革、建立和谐社会探索[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22]邬名扬主编:《资本论》与当代[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
    [23]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24]孙伯鍨、张一兵主编: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张燕喜、彭绍宗: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研究观点综述[J].中国社会科学,1995,(1).
    [2]陈学法:揭开“马克思之谜”的一把钥匙—“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3]国康:否定之否定:揭开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之谜的关键[J].齐鲁学刊,1997,(1).
    [4]应克复:理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方法论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5).
    [5]王贵明、张雯雯:论马克思“建立在公共占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思想[J].探索,2007,(6).
    [6]时新华,许庆朴:“重建个人所有制”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7]黄爱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哲学分析[J].社会科学,2002,(9).
    [8]魏用中、陆红、孙宝庆:从“劳动者私有制”到“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撷英[J].集团经济研究,2006,(4).
    [9]杨雪英:论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及我国所有制的创新[J].经济问题,2004,(5).
    [10]姜喜咏:论“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内涵[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11]吴涌汶:经济学“哥德巴赫猜想“之谜的破解[J].探索,2000,(2).
    [12]苏炳衡: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试析“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确切涵义[J].理论月刊,2002,(7).
    [13]周淼: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解读“重建个人所有制”[J].求实,2004,(3).
    [14]牛得青: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新解[J].求索,2004,(3).
    [15]曹小平:农村股份合作制: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初步实践[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16]吴淑娴:马克思“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思想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5,(8).
    [17]王成稼:对“重建个人所有制”不同解释的评析[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18]王成稼: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辨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4,(10).
    [19]高峰、姜丽华:“异化劳动”与“重建个人所有制”:“辩证法之迷”对“历史之迷”的破解[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0]张支南、方浩: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理论与现实思考[J].兰州学刊,2003,(4).
    [21]康就升: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理论及启示[J].岭南学刊,2002,(1).
    [22]吴永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所有制理论梳理[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1).
    [23]张允金: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理论对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启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4]周德海: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几点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报,2007,(2).
    [25]曹燕、王媛: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认识与探索[J].新学术,2007,(3).
    [26]夏新年: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解析[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4,(12).
    [27]王天祥:论个人所有制[J].经济体制改革,2001,(2).
    [28]张立宏: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思想及现实意义[J].齐鲁学刊,2005,(6).
    [29]张燕喜: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论断与我国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2000,(10).
    [30]初玉岗:马克思之迷与国有经济治理的缺陷[J].经济学家,2005,(5).
    [31]刘建华:马克思所有制实现形式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当代经济研究,2001,(7).
    [32]李炳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若干解读及其对我国经济改革的现实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2).
    [33]陈少晖: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实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34]王珏、肖晖: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与重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基础[J].理论视野,2003,(6).
    [35]周扬明:重新理解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兼论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公有制走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6]柳泽民、王琦: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与我国所有制改革[J].皖西学院学报,2004,(2).
    [37]李济广: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与对公有制的重新认识[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3,(7).
    [38]李力、肖湘雄:以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理论引导我国所有制创新[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1).
    [39]张雯雯:试论马克思的“建立在公共占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思想[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0]李惠斌:谈谈财产性收入问题—从十七大报告到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
    [41]王成稼:论“重建个人所有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兼评谢韬、辛子陵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试解[J].当代经济研究,2007,(10).
    [42]葛扬: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发展逻辑[J].南京大学学报,2002,(6).
    [43]马丽娜: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理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
    [44]王佐旗: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理论及其现实实践[J].学习与思考,2001,(6).
    [45]徐兴恩、袁凌新:“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现代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6).
    [46]肖晖: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命题的思考[J].岭南学刊,2005,(2).
    [47]刘学杰: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保证—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试解“重建个人所有制”之谜[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6).
    [48]谢韬、辛子陵:试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与中国改革[J].炎黄春秋,2007,6)
    [49]奚兆永:评在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与中国改革问题上的错误观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9).
    [50]智效和:评谢韬、辛子陵“重建个人所有制”言论[J].高校理论战线,2007,(9).
    [51]智效和:论重建个人所有制与股份制问题[J].理论学刊,2007,(9).
    [52]武天林:地域历史·世界历史·人类历史——用马克思的“大历史观”审视全球化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