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蒙古族文学叙事的性别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由于社会和文化语境的不断变迁及“多元化”,当代蒙古族文学有关性别的表达与思考显示出相当丰富而复杂的面向:部分性别书写已然涉及到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的博弈,知识分子对民族历史的重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扬弃等关乎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不同时段、不同性别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有一定的差异。简言之,当代蒙古族文学创作中的性别表述传达了一些富于当代性及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本文意在运用“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深入探究当代蒙古族文学性别书写所包蕴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以社会性别视角、女性经验和女性立场为基本出发点,以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人性的完善”为标尺,分析和探讨当代蒙古族文学创作的人文精神价值。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为四章,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研究对象展开具体考察。各章排序的内在依据是相关创作在当代蒙古族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章以当代蒙古族革命叙事为具体对象,剖析其再现、建构或拆解各种性别形象、性别秩序时所透露出的时代信息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与审美诉求。本文认为,以建构新型民族关系为主旨的蒙汉民族关系书写,真实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内两个民族之间多层次、多维度的关系,其中一些“性别化”的表达也折射出蒙古族知识分子在民族关系变迁过程中的复杂感受和深层文化心理。蒙古族革命叙事对几类典型女性形象的塑造,在许多方面呈现出与同时期主流文学“同质化”的特点。其对女性“雄强美”的强调有回应时代风尚的意义,同时也是蒙古族女性审美传统的体现;关于“坏女人”.的描述则映现出主流政治话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规训与挤压。蒙古族革命叙事对英雄史诗“战争+婚姻”结构、女性外貌描绘等固定程式的承续与改造,使相关文本形成了“传统”与“革命”既相融合又不无分裂、冲突的复杂局面。
     第二章主要是在性别视野中对当代蒙古族文学的民族历史题材创作进行探讨。以重铸民族精神,探源民族文化为主旨的民族历史叙事,在对民族历史的回溯中,强调、张扬了蒙古族传统性别文化。在这一叙事空间,不仅以勇武、强悍为核心标示的传统男性气质被描述为民族崛起、发展的积极因素,获得了历史合法性,智慧、坚韧、奉献等传统女性品格也和族群复兴、民族统一大业有了直接联系,备受褒扬。不过,一些文本在建构男性气质时,对战争、暴力、权术的肯定态度,深刻地暴露出其人性建构方面的不足。那些创造历史的女性人物亦未僭越传统性别权力秩序。在“民族大义”式的表述中,她们作为具体的人的生命缺憾被理所当然地遮蔽和忽略,深埋于历史的褶皱之处。从性别角度考察当代蒙古族文学有关诃额伦、术赤、朱博儒等历史人物的书写,可以洞见潜隐于其间的民族历史观以及某些民族集体无意识。
     第三章论述蒙古族生态文学的性别表述与民族认同问题。蒙古族生态文学的女性想象高度理想化、诗意化。相关文本充分运用女性这一性别的象征意义,在生态叙事空间中完成某些特定意义的生产,也呈现出民族认同建构的一个结构性特征:复归传统并挖掘其在现代价值框架内的意义;而生态守护者形象作为传统游牧文化的人格体现,不仅提供了一种丰富的“地方性知识”,也展示了蒙古族男性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人文地理之间的重要关联。于此同时,这一类人物身上也凝聚着作家关于本民族安身立命的重要形而上依据即传统游牧文化的复杂认识和思考。
     第四章重点阐释蒙古族启蒙写作中性别因素的体现和影响。80年代蒙古族思想、文化界对新启蒙主义人性话语的引介,对蒙古族文学有关性别问题的思考产生了深刻影响。启蒙作家关于喇嘛爱情故事的讲述,呈现了僧侣——蒙古族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的一个男性社会群体的性别境遇,当中有对佛教压抑合理人性的批判,亦有从人性终极需求出发对宗教精神价值的不自觉认可或理性体察。在“把人当做人”这一启蒙思想的影响下,蒙古族文学发现了蒙古族妇女“非人”的生存状态,并试图指出其深层文化根源,部分地达到以妇女的历史和现状批判、清算传统的目的。启蒙语境中有关女性主体性的书写,展现出的则是蒙古族妇女努力冲破身心牢笼谋求自由与解放的社会文化图景。
     当代蒙古族文学叙事关于性别的思考和表现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同时又都具有一定的民族特性。相关创作对某些性别问题的关注和提出,与蒙古族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境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反映出蒙古族人特有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或民族无意识结构。当代中国蒙古族文学的性别书写不仅生动地再现了与性别相关的民族文化习俗,还触及了当代蒙古族文学、文化的深层次意义和内涵,再次表明人类性别的“社会构成”特点,显示出民族学及文化人类学的深刻意义。
With great changes and diversification of society and culture, descriptions and thought of gender in modern Mongolian literature become very complicated——some have discussed problems like the game betwee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nation identity, how intellectuals revalue national history, the sublation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and so on. Writ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in different periods have their own opinions. In short, there are culture information with mational features and contemporaneity in modern Mongolian literature. This paper study the multiple connotations in gender texting from the view of intellectuals.
     The paper is aimed at presenting multiple connotations of modern Mongolian literature by focusing on gender narrative and analyzing humanistic spirit value from the view of female, gender and female experience, with the standard of human. Besides introduction and peroration, this paper will unfold its discussion in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analyzes modern Mongolian literature's revolutionary narrative, dissecting unique national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appeal which appear in reproducing, building and disassembling the gender image and system. The narrative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Mongolian and Han reflects their multidimensional relationship. Some stories reflects how Mongolian Intellectual feels about national relation's changes. The typical female images in Mongolian revolutionary narrative have the same characteristic with main literature of the times. Strong lady images reflect the fashion of the times, and the aesthetic tradition of Mongolian women. Bad girl images show how main political discourse influenc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se texts tradition and revolution's relationship is complicated.
     Chapter two probes into the historical stories in modern Mongolian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They aim at highlighting traditional gender culture of Mongolian by recalling the history, which focuses on rebuilding the national spirit. In this field,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 of men, such as bravery and tough ones are taken as positive factors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So are traditional outstanding women. However, some stories affirm war, violence and power tactics, which reveal their shortcomings. Female images are still in the frame of traditional gender system, while their shortcomings as human are ignored. Historical figures, Ke E lun, Shuchi, Boru Zhu reveals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of a nation.
     Chapter three focuses on problems of gender narrative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Mongolian ecological literature. The imagination of female is quite ideal and poetic, reveal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national identity. It traces back tradition and takes it as great source of national spirit. Images of ecological heroes are the represent of Nomads, which show great connections between Mongolian men and nature, and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nomadic culture identity in current society.
     Chapter four discusses how gender factors work in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New enlightenment has a great impact on Mongolian literature after it was introduced in1980s. Love stories of Lama reveals a long existing male group gender circumstances, critiquing Buddhism's depressing of humanity, subconscious acceping and reasonable observing of Buddhism spirit from ultimate demand. With the trend of enlightenment, Mongolian literature finds Mongolian women's bad living condition and reveals the prospect how they liberate themselves.
     The connotation of gender description in Mongolian literature is rich and complicated, revealing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ethnonymics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As a Mongolian woman, I hope to propel the understanding of my nation and expect a multivariant and humanized culture construction.
引文
② 温中和:《蒙古族现代文学概述》,《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4期。
    ① 李彩花:《蒙古族现当代母语文学创作及发展综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② 特·赛音巴雅尔主编:《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18页。
    ① 南帆:《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见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9页。
    ① 刘思谦:《性别视角的综合性和双性主体间性》,《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② 乔以钢:《性别:文学研究的一个有效范畴》,《文史哲》2007年第2期。
    ① 萨仁娜:《女性文学与女作家》,《金钥匙》1987年第5期。
    ① 娜弥雅:《蒙古族当代女性文学》,《金钥匙》1997年第1期。
    ② 其木格:《当代蒙古族女性文学的审美风格》,《金钥匙》2001年第4期。
    ③ 其木格:《当代蒙汉文女性文学研究概述》,《中国蒙古学》2005年第3期。
    ④ 雅·铁木尔真:《蒙古族女性文学及女性意识的不足》,《金钥匙》2006年第1期。
    ① 例如,卜·苏和:《苏布德小说中女性世界的主旨》,《哲里木文艺》1990年第6期;斯日古楞:《女人的意识——探析<四人诗选)中乌兰托娅诗歌》,《金钥匙》1996年第1期;宝音德力格尔:《女人目光里的人间,充满情感的小说》,《哲里木文艺》2000年第4期;沐丽森:《一个女人的心里话—谈长篇小说<纯净的太阳)》,《金钥匙》2005年第3期。
    ② 例如,娜弥雅:《齐·奥特跟其木格小说创作与现实主义精神》,《金钥匙》1997年第4期;娜弥雅:《当代女作家理性思考——读<云缝中的阳光>有感》,《金钥匙》1998年第4期;玉兰:《自我表述和孤芳自赏意识——论图拉小说中体现的孤芳自赏意识》,《金钥匙》2006年第1期。③ 例如,乌嫩巴雅尔:《论历史与道德冲突下的女性心理——从小说(秋叶)主题谈起》,《花的原野》1988年第11期:萨日娜:《爱的呐喊——简析女作家阿日比吉呼作品》,《金钥匙》1996年第4期:尼·图布信:《读瓦·萨仁高娃长篇小说(歌的故乡之传说)》,《哲里木文艺》2004年第11期;哈达齐·刚:《彼岸的向往——读白芙蓉中短篇小说》,《金钥匙》2006年第1期④ 例如,白山:《赛罕其其格话剧人物形象体系》,《金钥匙》1991年第2期;白钢:《论苏布达小说创作技巧》,《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道润那腾格里:《诗歌的传承——读女作家付其木格诗集(爱的蔚蓝的世界)有感》,《花的原野》2006年第1期。
    ⑤ 贵儒布:《蒙古族女性作家的觉醒》,《金钥匙》1990年第3期。
    ⑥ 哈斯高娃:《爱与女性意识—读赛汗其其格(海尔淖尔)有感》,《金钥匙》2006年第1期。
    ⑦ 包英华:《女性意识及蒙古族文学女性视角中的自我》,《中国蒙古学》2009年第1期。
    ⑧ 刘钊:《女性意识与女性文学批评》,《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6期。
    ① 萨日娜:《论鄂尔多斯女作家与科尔沁女作家的创作特点比较》,《阿拉腾甘尔德》2009年第2期。
    ② 苏尤格:《蒙古族当代文学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71-398页。
    ③ 在1983年至2011年的主要期刊中,仅查阅到22篇论文涉及蒙古族男作家创作内涵的性别分析。
    ④ 额尔很巴雅尔:《赛春嘎作品性别意识考察》,《蒙古学研究》2002年第2期。
    ⑤ 其布日哈斯:《谈关于纳(?)赛音朝克图诗歌中的蒙古族女性形像》,《赤峰学院学报(蒙文版)》1998年第3期。
    ① 娜弥雅:《静景中淑女与动景里的勤快姑娘—纳·赛音朝克图与巴·布林布赫作品中女性形象之对比》,《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2004年第2期。
    ② 娜弥雅:《男性表述、女性经验与(僧俗人间)》,见《娜弥雅评论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7页。
    ③ 乌冉:《蒙古族作家海泉创作印象——男权话语》,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④ 包英华:《蒙古族现代小说社会性别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⑤ 玉兰:《新时期蒙古族作家性别心理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① 苏荣赫主编:《蒙古族文学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页.
    ② 萨仁格日乐:《<江格尔)中的女性与“光”文化浅析》,《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
    ③ 乌日古木乐:《蒙古史诗英雄死而复生母题与女性主义》,《卫拉特研究》2005年第3期。
    ① 王卫华:《神圣化的失语者—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中的女性角色》,《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1期。
    ② 赛音巴雅尔:《(江格尔>和(格萨尔)中的妇女形象差异比较谈》,《卫拉特研究》2005年第3期。
    ③ 额尔敦高娃:《江格尔与玛纳斯之妻形象比较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④田中华子:《关于科尔沁英雄史诗布迪嘎巴拉汗中蟒古斯女儿之气力》,《日本蒙古学学会纪要》1997年第28号。
    ⑤ 瓦满来:《蒙古族英雄史诗大腹黄肤女形象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1995年第3期。
    ⑥ 额尔敦高娃:《蒙古族英雄史诗中蟒古斯之妻的形象》,《蒙古学研究》2000年第3期。
    ① 陈岗龙:《蟒古斯故事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1-276页。
    ② 额尔敦高娃:《蒙古英雄史诗的女性形象文化学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③ 德·巴图:《聪明媳妇故事与国事政治》,《蒙古语言文学》2002年第5期。
    ④ 黎明:《由蒙古族聪明媳妇故事评述古代蒙古族社会中的妇女地位》,《蒙古学研究》2008年4期。
    ⑤ 萨仁图娅:《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巧女故事类型分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蒙文版)》2008年第1期。
    ① 娜弥雅:《试论科尔沁民歌中的母女对立现象》,《北京大学学报》(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0年。
    ② 特·额尔敦巴根的:《论民间叙事诗(嘎达梅林>中关于牡丹的两件事》,《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蒙文版)》1994年第4期。
    ③ 哈斯高娃:《古代蒙古族美感探析—浅谈(蒙古秘史)中的巾帼形象》,《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 2004年第4期。
    ① 敖日布:《试论(蒙古秘史)塑造的孛儿贴兀真形象》,《蒙古学研究》2009年1期。
    ② 亓·巴特尔:《跨文化视野中的白鹿文化—以(蒙古秘史>为例谈蒙古族女性意识》,见陈岗龙主编《奶茶与咖啡——东西方文化语境下的蒙古文学与比较文学》,2005年,第327页。
    ③ 伍月:《两种‘判词’一样命运》,《蒙古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④ 娜木其玛:《(一层楼)、(泣红亭>与(镜花缘>比较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① 萨楚拉:《论尹湛纳希才子佳人小说》,《金钥匙》2005年第2期。
    ② 萨茹拉:《(一层楼>、<泣红亭>中卢梅形象的多彩组合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2008年第2期。
    ③ 阿伦:《元代蒙古族女诗人阿盖和她的(悲愤诗)》,《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
    ④ 乌日罕:《阿盖和蔡琰同名诗中的“悲”与“愤”之比较》,《赤峰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⑤ 哈斯图雅:《那逊兰保出生年月及族属考》,《中国蒙古学》2005年第6期。
    ⑥ 阿茹娜:《蒙古族易安居士那逊兰保—家庭、民族、性别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① 包斯钦;《中国蒙古语文学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① [美]琼·斯科特:《性别:历史分析的一个有用范畴》,见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56页。
    ② 有关忽略男性文本的女性主义研究之弊病的理论表述参见王宇:《男性文本:女性主义批评不该忘却的话语场地》,《文艺评论》2003年第2期。
    ① 茅盾《人民文学发刊词》中指出“开展国内各少数民族文学运动,促使新民主主义的内容与各少数民族 的文学形式相结合,各民族相互交换经验,以促进新中国的多方面发展”,见《人民文学》(创刊号)1949年。
    ① 老舍:《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报告》,见玛拉沁夫、吉狄马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文库·理论评论卷》,昆明:云南出版社,1999年,第4页。
    ① [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年。
    ① Park, Robert E and Burgess, Emest W 1924 Int 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440.
    ① 详细数据参见《黑龙江省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社会历史调查》,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第151页;麻国庆:《都市、都市化与土默特蒙古族的文化变迁——内蒙古土默特地区的考察》,阮西湖主编《都市人类学》华夏出版社1991年,第229-239;页纳日碧力戈:《呼和浩特蒙古通婚现状析要》阮西湖主编《都市人类学》华夏出版社1991年,225-228页;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84页。
    ② 王宇:《性别表述与民族认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7-25页。
    ① 伊瓦-戴维斯:《性别和民族的理论》,见陈顺馨、戴锦华选编《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秦立言译,中央编译社,2004年,第12页。
    ① 《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编辑部:《当代中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8》,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162页。
    ② 李资源:《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63页。
    ② 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72页。
    ① 王冬梅:《性病隐喻与两性身体》,《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① 1959年6月中国作协曾就《在茫茫的草原上》中莱波尔玛形象展开集中讨论。同年,《草原》杂志9月号亦刊登了魏泽民、卫真等人关于莱波尔玛形象的论争文章,论者各据一词,形成激烈交锋。1963年修改版《茫茫的草原》发表后,对该形象的讨论依然很热烈,曾奎、丁正彬、李亦冰等先后在《内蒙古日报》、《文艺报》、《草原》等报刊上就此发表评论文章。
    ① [法]让-佛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态》,车瑾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2页。
    ② 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41页。
    ① 根据罗兰巴特的叙事学理论,“核心功能”是指能够对故事起逆转性影响的功能。罗兰巴特著,张寅德译:《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见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5页。
    ② 杨联芬:《女性与革命——以1927年国民革命及其文学为背景》,《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①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9-40页。
    ① [英]伍尔芙:《女人的职业》,见《伍尔芙随笔集》,孔小炯,黄梅译,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年,第93页。
    ① 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25页。
    ② 林霆:《政治话语中的女性身体》,《齐鲁学刊》2010年第3期。
    ① 茅盾:《人民文学发刊词》,《人民文学》(创刊号)1949年10月。
    ② 参见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34页。
    ③ 参见苏荣赫、赵永铣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19页。
    ① 萨仁格日乐:《蒙古史诗生成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27页.
    ① 王德威:《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台北:麦田出版社,2004年,第74页。
    ②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见《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686页。
    ① 娜弥雅:《当代蒙古族小说解读》,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5-71页。
    ① 蔡翔:《革命/叙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5-149页。
    ② 丁尔纲:《关于在茫茫的草原上的座谈》,《草原》1959年8月号。
    ①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见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1993年,第234页。
    ① 哈申高娃:《蒙古族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与蒙古人的历史意识》,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O年。
    ① 楚鲁注释整理:《那木吉拉舍旺文集》(第2卷),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388页。
    ② 白崇人:《推开历史之门——少数民族小说创作的一种取向》,《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2期。
    ① [美]乔伊斯·阿普尔比等:《历史的真相》,刘北成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272页。
    ② 参见[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第3页。
    ③ 巴雅尔:《蒙古秘史》(现代蒙文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页。
    ① 亓·巴特尔:《跨文化视野中的“白鹿文化”》,见陈岗龙主编《奶茶与咖啡——东西方文化对话语境下的蒙古文学与比较文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75页-283页。
    ① 王德威:《小说中国》,台北: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第321页。
    ① 成吉思汗钦定的黄金四卫士。“狗”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并无贬抑的意思。
    ②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43页。
    ③ 超克图纳仁:《天骄轶事自序》,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① 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32-1033页。
    ② 苏荣赫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81页。
    ① 刘思谦:《关于母系制与父权制》,见刘思谦主编《性别研究:理论背景与文学文化阐释》,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页。
    ②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2页。
    ③ 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209页。
    ① 乌力吉:《民族自我认识与当代“寻根文学”》,《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04年第1期。
    ① 哈斯通拉嘎:《宣扬民族文化的戏剧满都海斯琴》,《内蒙古日报》(蒙文版)2005年3月25日。
    ② 克罗齐指出“只有一种对现在生活的兴趣才能够推动人去考察过去的事实。因为这个缘故,过去的事实并不是为了满足一种过去的兴趣,只要它一经和现在生活的兴趣结合起来就是如此”。蒙古族历史题才创作关于蒙元女杰的书写,也同样包含一种对现在生活的兴趣:召唤现实世界中的妇女,为民族复兴奋斗、贡献。[意]克罗齐:《历史和编年史》,见田汝康、金重远选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34页。
    ③ 乔吉校注:《罗黄金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58页。
    ① [美]盖尔·卢宾:《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见王政、杜芳琴选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36页。
    ②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第90页。
    ③ [美]盖尔·卢宾:《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见王政、杜芳琴选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37页。
    ④ [美]盖尔·卢宾:《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见王政、杜芳琴选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37页。
    ① [美]苏珊·弗里德曼:《超越女作家批评和女性文学批评》,见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431页。
    ① [明]宋濂:《元史》卷114《后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929页。
    ① [美]理安·艾斯勒:《圣杯与剑》,程志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3-7页。
    ① 克内则威克:《情感的民族主义》,见陈顺馨、戴锦华选编《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北塔、薛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45页。
    ② 苏尤格的《满都海斯琴之歌》内蒙古自治区1957—1980年文学创作评奖三等奖:宝阿茹娜、白乙拉其格的《满都海斯琴》曾荣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金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肖勇的《满都海斯琴》入围2011中国少数民族“朵日纳”文学奖。
    ① 道润梯步:《蒙古源流序》,萨囊彻辰著,道润梯步校注《蒙古源流》,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4页。
    ① 道润梯步:《蒙古源流序》,见萨囊彻辰著、道润梯步校注《蒙古源流》,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4页。
    ① 克内则威克:《情感的民族主义》,陈顺馨、戴锦华选编《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北塔、薛翠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45页。
    ①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论人的奴役与自由》,张百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第193页。
    ① 科尔沁左翼中旗档案馆:《史志办档案材料》“沿革地理类”120号。
    ② 指西辽河北农耕汉民。
    ③ 科尔沁左翼中旗档案馆:《史志办档案材料》“沿革地理类”80号。
    ④ 科尔沁左翼中旗档案馆:《史志办档案材料》“沿革地理类”138号。
    ⑤ 科尔沁左翼中旗档案馆《史志办档案材料》“沿革地理类”127号
    ⑥ 《蒙藏周报》为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刊物。1929年9月创刊于南京,周刊。科尔沁左翼中 旗档案馆藏。
    ① 《蒙藏周报》76期,转引自乌日斯嘎拉《与嘎达梅林生平事迹有关的几个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2009年第2期。
    ② 姜迎春:《叙事民歌<嘎达梅林)历史记忆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第2期。
    ③ [日]孛尔只斤·布仁赛音:《近现代蒙古农耕村落社会的形成》,娜仁格日乐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7页。
    ④ “努图格希热”在1950年代陈清漳汉译本中被译为“土地”,并广为流传,该词准确意应为“牧场营盘”或“草地”,与农耕文化中的“土地”有一定差异。
    ⑤ 都来记录:《嘎达梅林之歌》(蒙文版)1947-1948,手抄本。
    ⑥ 桂晓英:《文学叙述中的嘎达梅林》,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① 义都和西格:《论嘎达梅林起义》,《蒙古语言文学历史》1960年第7期。
    ② [美]何安妮Henochowicz Anne:《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嘎达梅林与土匪、英雄和革命者原型》,赵肖为译,《温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①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3-126页。
    ②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2页。
    ① 李守信:《我是怎样镇压嘎达梅林起义的》,见《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辑》(内部发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3页。
    ① 科左中旗档案馆藏:《科尔沁左翼中旗历史和嘎达梅林历史调查材料》,1960年,第10页。
    ② 姜迎春:《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文本和历史记忆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③ 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83-184页。
    ① Rey Chow:Violence in the Other Country:China as Crisis,Spectacle,And Woman,from Monhany,Third Word Woman and the Politics of Feminism,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pp.88
    ② “母职”,即是女性承担人类繁衍的命运所带来的母亲身份的担当与认同,它包括孕育、生育、养育等内容,同时也延伸到这一自然属性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母爱以及由此带来的“母权价值”。张凌江《扭曲的母神》,见乔以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现象与性别》,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96页。
    ① 乌苏古拉、白乙拉整理:《嘎达梅林》,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1956年,第9页。
    ①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1页。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08页。
    ③ [美]凯瑟琳·凯勒:《走向后父权制的后现代精神》,见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08页,
    ① [法]保罗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陶远华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00-306页。
    ① [美]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63页。
    ① 相关论述可见苏布德:《生态文学的时代需求》,《金钥匙》2007年第6期。
    ②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③ 例如王静的《人与自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生态文学创作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张晓琴的《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① 李长中:《生态批评与民族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6页。
    ① 吴秀明:《文学如何面对生态》,《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5期。
    ② 苏尤格:《新世纪蒙古文生态小说简论》,《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① [英]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94页。
    ② 谭好哲:《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的民族性问题》,见周宪主编《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2页。
    ① 戴锦华:《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② 周宪:《文学与认同》,《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① [美]艾伦·格沃斯等:《伦理学要义》,戴杨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7页。
    ② [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页。
    ③ 雷洪德:《宗教生态学论纲》,《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① 参见色音:《变迁中的蒙古族萨满教》,《中国民族报》2010年11月30日。
    ①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92页。
    ① 王静:《人与自然: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生态创作概述》,《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① 关纪新、朝戈金:《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6页。
    ② 关纪新、朝戈金:《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6页。
    ① 那仁·敖其尔:《乞颜精神》,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109-187页。
    ② 包英华:《蒙古族现代小说性别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 [德]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页。
    ① 满都麦:《远去的马嘶声》,《花的原野》,1999年第5期。
    ② 满都麦:《远去的马嘶声》,《花的原野》,1999年第5期。
    ① [美]梭罗:《瓦尔登湖》,杨家盛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4年,第187页。
    ②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85页。
    ① 孟驰北:《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第76页。
    ①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98页。
    ② 张承志:《草原:草地十张画》,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第364页
    ① 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3页。
    ① 转引自张之沧:《走出疯癫话语》,《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① 雷鸣:《危机寻根:现代性反思的潜性主调——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② [美]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96页。
    ③ 在鄂尔多斯地区,一些被称为成吉思汗的骏马,不骑乘,不驯吊。
    ④ “语录热”,在蒙语中意味“灾祸”、“苦难”。
    ① [美]杰弗里·C·亚历山大:《迈向文化创伤理论》,见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① [法]福柯:《何为启蒙》,见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第531页。
    ① 楚克:《关于蒙古族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几个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② 力戈登:《我的想法》,《金钥匙》1988年第1期。
    ① 参见海日汗:《蒙古族现当代文学中的民族主义》,《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2010年第4期。
    ① [蒙古]策·达木丁苏荣:《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83-1815页。
    ① [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9页。
    ② [英]劳伦斯:《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序》,杨恒达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① [瑞士]荣格:《人类及其象征》,张举文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78页。
    ①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见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1993年,第229页。
    ②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47页。
    ① [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50页。
    ②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见《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① 熊伟:《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89页。
    ① 女性/受难者的设置,正如相关研究者所说,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男性创作主体性别无意识的体现。乔以钢:《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② 关于其他范式中苦难书写的目的及特质参见李运转:《主义文学与苦难书写》,《江汉论坛》2011年第1期。
    ① 戴锦华:《涉渡之舟》,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96页
    ② 托娅:《内蒙古当代文学概观》,呼和浩特:第285页。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孟和博彦:《永远的乌珠穆沁——平哈斯乌拉小说创作》,《民族文艺报》1993年第3-4期。
    ① 参见张文娟:《五四文学中的女子问题叙事》,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② 彼时蒙古族地区的启蒙运动中的“妇女解放”主要表现于推行女子教育,而“男女平等”、“女性独立”等只有极少数知识分子提及,且只是一种口号并无深入探讨及实践。女子教育亦是“新式教育,旧式目的”,女子学校主要致力于培养符合现代需求的“良母贤妻”,而不是妇女自身的发展。详细内容参见娜弥雅:《现代蒙古族女性教育及启蒙》,《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2008年第2期。
    ③ 私人父权制的特征是家庭中父权关系的主宰地位,剥夺模式是个人的,是丈夫或父亲的剥夺。参见[英]沃尔拜:《女人与民族》,吴晓黎译,见陈顺馨,戴锦华选编:《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80-81页。
    ① 郭湛:《主体性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9-34页。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11页。
    ①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第36页。
    ② 特·赛音巴雅尔:《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72页。
    ① 娜仁图雅:《蒙古族民间禁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123-126页。
    ② 乌力吉:《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现代适应性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05年第2期。
    ①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7页。
    ① 乔以钢:《中国女性与文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3页。
    ① [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② 乔以钢:《中国女性与文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6页。
    ③ 程文超:《新时期女作家创作上的情感历程与时代意识》,《批评家》1987年第4期。
    ④ 祝亚峰:《性别视阈与当代文学叙事》,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9页。
    ① 季红真:《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87页。
    ① [苏]科恩:《自我论》,佟景韩、范国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第380页。
    ② 金霞:《多维视野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 亮月:《蒙古族女性文学现象批评》,《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2010年第2期。
    ② 宋素凤:《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多重主体策略的自我命名》,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9页。
    ③ 张光芒:《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70页。
    ① 布赫·帖木儿:《给蒙古族短篇小说的几点建议》,《金钥匙》1982年第2期。
    ① 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165页。
    ① 金霞:《多维视野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② 乔以钢:《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① 萨日娜:《女性自我建构——兼论阿拉坦高娃(纯净的太阳)》,《金钥匙》2006年第1期。
    ② 相关论证参见乔以钢:《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8-45页。
    ③ [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359页。
    ④ [法]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见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01页。
    ① 刘思谦:《性别:女性文学研究关键词》,《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① 乔以钢:《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现象与性别·总序》,见乔以钢等著《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现象与性别》,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页。
    1.谢再善译:《蒙古秘史》,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6年版。
    2.萨囊彻辰著、道润梯步译校:《蒙古源流》,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金巴道尔吉著、留金锁校注:《水晶鉴》,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蒙古文)
    4.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蒙古通史》编写组:《蒙古通史》(三卷本),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5.色音:《蒙古游牧社会的变迁》,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胡宗泽、赵力涛译:《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许纪霖:《另一种启蒙》,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8.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额尔德木图:《蒙古萨满教及其思想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蒙古文)
    10. Arishai Margalit, The Ethics of Memory,Canbrige, MA;Harw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1.郝远时等:《族际政治与民族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2.[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3.[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黄勇、薛民译:《爱欲与文明——对佛洛依德思想的哲学探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15.[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科尔沁左翼中旗历史和嘎达梅林历史调查材料》,1960,第10页,科左中旗档案馆藏。
    17.内蒙古档案局编:《科尔沁风云》2006年版。
    18.秦晖:《变革之道》,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大野旭(杨海英):《没有墓碑的草原》东京:岩波书店,2009年版。(日文)
    20.孟和那顺:《中国蒙古族游牧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蒙古文)
    21.唐吉斯:《藏传佛教与蒙古族文化》,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蒙古文)
    22.阿木兰:《孔飞—风雨坎坷60年:新中国开国蒙古族将军孔飞传记》,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3.萧功秦:《反思的年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4.塔·额尔敦陶克套:《蒙古族文化研究丛书——哲学》,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蒙古文)
    25.[法]米歇尔·福柯著、张廷琛、林莉等译:《性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26.[挪威]陶丽·莫依著、林建法等译:《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27.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8.[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29.[美]凯特·米利特著、钟良明译:《性的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0.宋素凤:《多重主体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32.陈顺馨、戴锦华编选:《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33.[美]弗里丹著、程锡麟、朱徽、王晓路译:《女性的奥秘》,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34.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版。
    35.李银河编选:《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年版。
    36.蔡玫姿:《从性别观点阅读类型文学》,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
    37.董丽敏:《性别、语境与书写的政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38.[英]特雷·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9.[美]W·C·布斯著、华明等译:《小说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0.[法]吕西安·戈德曼著,段毅、牛宏宝译:《文学社会学方法论》,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
    41.[美]乔纳森·卡勒著、李平译:《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2.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3.[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王逢振等译:《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4.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美]苏珊·S·兰瑟著、黄必康泽:《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7.陶东风:《文化研究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美]爱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49.关纪新、朝戈金:《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0.李瑛:《台湾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51.陈祖君:《汉语文学期刊影响下的少数民族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2.黄晓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边缘书写:东南亚女性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比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53.王静:《人与自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生态文学创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54.[蒙]策·达木丁苏荣:《蒙古文学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蒙古文)
    55.[蒙]策·达木丁苏荣等:《蒙古文学概要》,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蒙古文)
    56.巴·布林贝赫:《蒙古族诗歌美学论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蒙古文)
    57.满都呼:《民间文学概论》,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蒙古文)
    58.乌日斯嘎拉,王海梅等:《蒙古族文学史》(现当代),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蒙古文)
    59.赛西雅拉图:《蒙古族文学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蒙古文)
    60.中国蒙古学会编:《内蒙古蒙古文学五十年》,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蒙古文)
    61.[蒙]达·曾德《蒙古现代文学史》(第3卷),乌兰巴托:1994年版。(吉列尔文)
    62.[蒙]蒙古作家协会:《蒙古文学精品集》(1-8),乌兰巴托:1995年版(吉列尔文)
    63.特·赛音巴雅尔:《中国蒙古族当代文学史》,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4.乌日斯嘎拉:《蒙古诗学体系论》,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蒙古文)
    65.苏荣赫、赵永铣:《蒙古族文学史》(1-4),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6.额尔敦哈达:《和谐匀称的创作论》,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蒙古文)
    67.[蒙]德·嘎拉巴特尔:《文学理论解析,文学术语解析词典》,东京:日本东京对外研 究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吉列尔文)
    68.那顺巴雅尔:《蒙古文学叙事模式及其文化蕴涵》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
    69.陈岗龙:《蟒古斯故事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0.王满特嘎:《文学文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蒙古文)
    71.苏尤格:《蒙古族诗歌理论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蒙古文)
    72.明嘎特额尔德木图:《20世纪80-90年代蒙文诗歌、小说文本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蒙古文)
    73.沐丽森:《新时期蒙古文学思潮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蒙古文)
    74.王海梅:《蒙古族当代小说解读》,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蒙古文)
    75.萨日娜:《20世纪蒙古族小说创作方法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蒙古文)
    76.瓦·萨仁高娃:《阿云嘎小说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蒙古文)
    77.额尔敦高娃:《蒙古英雄史诗的女性形象文化学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蒙古文)
    78.道润腾格里:《蒙古族书面文学的基本体系研究——社会变革与蒙古族文学》,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蒙古文)
    79.史习成:《蒙古国现代文学》,北京:昆仑出版社,2007年版。
    80.仁钦道尔基:《新时期蒙古族文学批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蒙古文)
    81.道润腾格里《20世纪八、九十年代蒙古族文学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蒙古文)
    82.敖敦:《星光慧珠——新时期蒙古文学研究》,北京:民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蒙古文)
    83.海日汗:《本土文化诗学》,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0年版。(蒙古文)
    84.乌日斯嘎拉:《蒙古族诗学及文学史研究》,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0年版。(蒙古文)
    85.色敖特根巴雅尔:《批评的空间》,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0年版。(蒙古文)
    86.沐丽森:《艺术的感悟》,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0年版。(蒙古文)
    87.王逢振:《关于美国的“少数话语理论”》,《文学评论》1994年第5期。
    88.阿布杜勒·贝·詹穆哈默德,王逢振译:《走向一种少数话语理论:应该做些什么》,《外国文学》1994年第4期。
    89.贺祥麟:《从“少数者话语”引起的思考》,《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第1期。
    90.David YH wu,冷非译:《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与民族认同》,《贵州民族研究》1996年第3期。
    91.刘俐俐:《走近人道精神的民族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92.王晓明:《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3期。
    93.姚新勇:《追求的轨迹与困惑——“少数民族文学性”的建构反思》,《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94.姚新勇:《萎靡的当代民族文学批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8期。
    95.刘大先:《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96.刘华:《谁是少数民族作家》,《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97.李晓峰:《中国少数民族话语的发生》,《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
    98.苏勇:《文化身份认同与建构中的文化主体性》,《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99.雷鸣:《危机寻根:民族文化认同与现代性反思》,《前沿》2009年第9期。
    100.张永刚、唐桃:《少数民族文学:民族认同与创作价值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1期。
    101.王沛,胡发稳:《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02.樊义红:《民族认同与文学建构》,《延安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03.刘思谦:《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化》,《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104.刘思谦:《性别:女性文学研究的关键词》,《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05.乔以钢:《性别:文学研究的一个有效范畴》,《文史哲》2007年第2期。
    106.乔以钢:《性别批评的建构及其基本特征》,《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07.林树明:《性别意识与族群政治的复杂纠葛: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108.林树明:《论特里·伊格尔顿的“性别视角”》,《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109.孟和博彦:《动荡的草原光辉的道路——评<在茫茫的草原上)》,《文艺报》1959年第24期。
    110.马白:《明确阶级观点加强阶级分析——读<茫茫的草原)札记》,《内蒙古日报》1964年3月22日。
    111.奎曾:《草原上一场激烈复杂的阶级斗争——评(茫茫的草原>》,《草原》1964年6月。
    112.奎曾:《蒙古族作家敖得斯尔的创作》,《民族团结》1962年第9期。
    113.茅盾:《读<遥远的隔壁)》,《草原》1963年第3期。
    114.哈日夫:《蒙古族文学的民族性》,《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蒙古文)
    115.那乌云:《蒙古族社会思维中的成吉思汗形象》,《金钥匙》1994年第2期。(蒙古文)
    116.特·额尔敦巴根:《民间叙事诗<嘎达梅林>中有关牡丹的两件事》,《内蒙古民族师 范学院学报》(蒙古文)
    117.王赛朝格图:《蒙古文中篇小说解决历史题材的新倾向》,《花的原野》1994年第6期。(蒙古文)
    118.冬叶:《论新时期蒙古族小说的悲剧意识》,《内蒙古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蒙古文)
    119.特·额尔敦巴根:《论叙事民歌(嘎达梅林>中张作霖形象》,《蒙古语言文学》1995年第4期。(蒙古文)
    120.德·塔雅:《传统文化思维与满都麦小说的象征》,《蒙古语言文学》1996年第5期。(蒙古文)
    121.特·额尔敦巴根:《关于中篇小说(牡丹夫人)》,《蒙古语言文学》1996年第5期。(蒙古文)
    122.齐·恩和《蒙古族传统文化中佛教的影响——以<鸽子的咕咕叫>为例》,《金钥匙》1996年第1期。(蒙古文)
    123.拉·哈斯巴特尔《妇女解放与拉却诺木》,《阿拉腾甘德尔》1996年第4期。(蒙古文)
    124.扎·仁钦道尔基《论长篇小说<僧俗人间>》,《花的原野》2000年第1期。(蒙古文)
    125.娜弥雅:《经典作品与时代——从玛拉沁夫<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谈起》,《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蒙古文)
    126.娜布其:《再探阿力玛斯形象》,《蒙古语言文学》2000年第1期。(蒙古文)
    127.巴·布和朝鲁《“十七年”蒙古族小说中“路”的象征及形象体系》,《蒙古语言文学》2000年第6期。(蒙古文)
    128.格日乐:《英雄形象的内涵与审美追求》,《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蒙古文)
    129.敖力格尔玛:《论诃额伦夫人的道德观》,《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蒙古文)
    130.亮月:《论满都海彻辰夫人》,《内蒙古妇女》2001年第1期。(蒙古文)
    131.亮月:《巾帼英雄钟金哈屯》,《内蒙古妇女》2001年第1期。(蒙古文)
    132.木塞吉日夫:《蒙古族血统习俗研究》,《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33.毕日博克:《蒙古族民族性的两重性》,《金钥匙》2001年第1期。(蒙古文)
    134.苏乌仁:《草原题材小说中的生态主题》,《蒙古语言文学》2001年第5期。(蒙古文)
    135.那木吉拉王其格:《蒙古英雄史诗的战争性质》,《蒙古语言文学》2001年第1期。(蒙古文)
    136.拉给苏荣:《谈长篇小说(秋风瑟瑟的巴林)的成就》,《西拉沐沦》2001年第5期。(蒙古文)
    137.敖敦:《长篇小说(秋风瑟瑟的巴林>审美三部曲》,《昭乌达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蒙古文)
    138.包海青:《叙事民歌中有关喇嘛情爱的题材》,《蒙古语言文学》2002年第1期。(蒙古文)
    139.包赛音巴雅尔《评电影<嘎达梅林>》,《金钥匙》2002年第4期。(蒙古文)
    140.乌力吉:《民族自我认识与当代寻根文学》,《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蒙古文)
    141.孟根其木格:《现代蒙古文学民族精神》,《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蒙古文)
    142.道润腾格里:《现代化形象与知识分子写作》,《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蒙古文)
    143.初一:《哈木尔络顿和得日孙官布形象比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蒙古文)
    144.王·斯日古楞《启蒙者的反思策略——回忆》,《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蒙古文)
    145.胡晓燕:《母爱及其在作品中作用》,《赤峰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46.苏布德:《论蒙古族戏剧<满都海>》,《金钥匙》2006年第5期。(蒙古文)
    147.苏日娜:《历史长篇小说的角色结构、主题及文化精神》,《金钥匙》2006年第3期。(蒙古文)
    148.雅·帖木儿真:《新时期蒙古族文学中的生态伦理诉求》,《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蒙古文)
    149.海英:《论蒙古族女性文学的历史嬗变》,《中国蒙古学》2007年第6期。(蒙古文)
    150.苏尤格:《蒙古族当代文学启蒙思潮》,《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蒙古文)
    151.特·额勒恒格:《汗腾格里与成吉思汗形象》,《金钥匙》2007年第2期。(蒙古文)
    152.哈斯高娃:《蒙古族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与蒙古人的历史观》,《中国蒙古学》2008年第4期。(蒙古文)
    153.包赛音巴雅尔:《策布和德力格尔长篇小说(牡丹夫人)之我见》,《哲里木文艺》2008年第4期。
    154.阿拉坦巴根:《论蒙古族现代启蒙者的文学思想》,《中国蒙古学》2009年第2期。(蒙古文)
    155.包斯钦:《蒙古族转型时期的蒙古文学思潮——启蒙思潮》,《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蒙古文)
    156.包英华:《蒙古族现代小说社会性别研究》,2009年内蒙古大学博士论文。(蒙古文)
    157.玉兰:《新时期蒙古族作家性别心理研究》,2010年内蒙古大学博士论文。(蒙古文)
    158.韩长寿:《当代蒙古族文学症候式研究》,2012年,内蒙古大学博士论文(蒙古文)
    159.《花的原野》(文学月刊1955-2012年)
    160.《锡林郭勒》(文学双月刊1981-2012年)
    161.《哲里木文艺》(文学月刊1976-2012年)
    162.《阿拉腾甘德尔》(文学双月刊1980-2012年)
    163.《西拉沐沦》(文学双月刊1987-2012年)
    164.玛拉沁夫:《在茫茫的草原上》,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165.其木德道尔吉:《西拉木伦河的波涛》,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166.安柯钦夫:《黄金季节》,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167.毛依罕:《毛依罕好来宝选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
    168.巴·布林贝赫:《生命的礼花》,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169.朋斯克:《朋斯克中短篇小说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70.甫澜涛:《风雪察哈尔》,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71.敖德斯尔:《骑兵之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72.力格登:《力格登小说选》,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3.莫·阿斯尔:《莫阿斯尔小说选》,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4.苏尔塔拉图:《科尔沁春秋》,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5.曹都毕力格:《曹都毕力格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6.葛日乐超克图:《葛日乐超克图小说选》,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77.齐·莫尔根:《驼铃的回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78.特·达木林:《特达木林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79.扎拉嘎胡:《嘎达梅林传奇》,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80.哈斯乌拉:《两匹马的草原》,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81.苏赫巴鲁:《成吉思汗传》,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182.浩·巴岱:《阿玛台宝鲁》,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183.敖齐达布日:《遥远的腾格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4.那顺德力格尔主编:《黄金家族的守望》(苍狼文丛蒙古族小说选),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年版。
    185.仁钦郝日劳等著:《蒙古文小说集成》,呼和浩特: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186.超克图纳仁:《天骄轶事》,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7.那顺德力格尔主编:《母亲的歌声》(新时期蒙古族文学丛书散文卷),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
    188.满都麦:《满都麦小说选》,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189.阿云嘎:《有声的戈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190.杨·道尔吉:《成吉思汗秘传》,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91.其木德道尔吉:《其木德道尔吉全集》,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192.布赫德力格尔:《米丹夫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193.阿拉坦高娃:《纯净的太阳》,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94.朋斯克:《朋斯克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95.嘎·西儒嘉措:《元上都探古》,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196.浩巴岱:《浩巴岱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197.肖勇:《满都海斯琴》,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98.阿尔泰:《阿尔泰诗选》,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199.郭雪波:《大萨满之金羊车》,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