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安全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治安全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它理应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对于处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全球化和社会转型不仅增加了社会风险的来源,而且放大了风险的影响和潜在的结果,对其政治安全实践形成挑战。如何防范和应对政治安全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安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考察政治安全有两个基本的维度,即国家权力有效运行和公民权利的切实保障。一方面,社会秩序是政治安全的核心价值,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秩序为基础。没有合理的社会秩序,人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将陷入混乱,而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依靠国家权力的有效运行。另一方面,个人的自由、尊严等是人类政治文明所追求的崇高价值,这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影响巨大,而且意义深远。公民权利内涵个人自由及尊严等崇高人类价值,要实现这些价值就需要对公民权利加以切实保障。所以,政治安全要追求秩序价值和公民权利所内涵的价值。而政治安全实践不仅要以秩序价值为核心,而且更要体现出对公民权利所内涵的个人自由、尊严等人权价值的尊重,这就要求政治安全实践既要保证国家权力的有效运行,同时切实保障公民权利。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转型的深入,当前中国政治安全既面临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同时也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全球化在给中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中国政治安全形成挑战。全球化在加速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干涉的同时,既对中国国家主权形成挑战,又对社会主义文化产生影响。与此同时,社会转型期间,中国国内官民矛盾的日益凸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表达与参与的逐渐兴起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政治安全产生影响。考察当代中国政治安全的现实情况,其主要的问题根源就在于国家权力有效性降低和公民权利保障严重不足。所以,为有效应对政治安全面临的诸多挑战,当代中国政治安全实践必须遵循国家权力有效运行和公民权利切实保障相统一的原则,在增强国家权力运行的有效性的同时,提高公民权利保障的实效性。
Political security determines a country'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sothe political security issues has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by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notonly increases the risk of social origin, and magnified the impact of risksand the potential results.As result,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have made some challenges to political security o China. How to preparefor and respond to these challenges, has become the theoretical andpractical issues of contemporary China's political security.
     Investigation has two basic dimensions of political security, theeffective operation of State power and civil rights protection. First of all,social order is the core value of political security. The existence anddevelopment of any society must be founded on a certain social order. Ifthere is no rational social order, people'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life must be in disorder.However,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 relies on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State power. The other hand, freedom, dignity isthe high value of huma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For human existence anddevelopment, it not only has enormous impact, but also has far-reaching.Civil rights connotation of noble human values of freedom, dignity, toachieve these values will requir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citizen rights.Therefore, the political security not only needs to reflect the order of values,but also need to reflect the civil rights connotations of human values offreedom, dignity.
     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current Chinese political security starts to face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but also affected by domestic factors. While globalizationbrought opportunities to China, it also posed a great challenge to Chinesepolitical security. Meanwhile, during the social transition and contradiction,Public conflicts, religious conflicts and ethnic conflicts, as well asemerging express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network are having an impacton political security. Investigate the reality of contemporary China'spolitical security, the main source of the problem is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State power has been reduced and Civil rights protection is seriouslymissing. Therefore,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se challenges, ContemporaryChina's political security must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unity of State powerand civil rights, while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tate power, shouldimprove effectiveness of civil rights guarantee.
引文
1[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2冯来兴.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政治安全[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3Ulrich Beck.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Sage Publications Ltd;1edition.1992,P11
    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7页
    5于建嵘.底层立场[M].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17页
    6袁方.社会学家的眼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7[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8[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73页
    9[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4页
    10[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1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12于建嵘.底层立场[M].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17页
    13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
    14胡鞍钢,王绍光等.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15易经·系辞下
    16尚书
    17[美]肯尼斯·米诺格.当代学术入门:政治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18[美]肯尼斯·米诺格.当代学术入门:政治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1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9页
    20[英]巴瑞·布赞等.新安全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21[英]巴瑞·布赞等.新安全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22马振超.国家安全观念的内涵分析[J].公安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3唐文彰,姜红明.当代中国国家安全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3页
    24刘文.网络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
    25尹淑艳.后冷战时代的中国政治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26王瑾.以创新的理念维护国家政治安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3期
    27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安全新观念[J].世界知识,1999年,第2期
    28梁艳菊,宋晓梅.论政治安全与政治稳定、政治发展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29梁艳菊,宋晓梅.论政治安全与政治稳定、政治发展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30杨宁.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政治安全及维护[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31沈伟烈,陆俊元.中国国家安全地理[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期
    32刘袆.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的灵魂[J].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3高中.国家观念—视野下的国家政治安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4田玉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家政治安全[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5期
    35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36张振岩,杨洪江.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挑战及战略选择[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2000年,第1期
    37郑永年.改革及其敌人[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页
    38郑永年.改革及其敌人[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页
    39吴江.党内民主与政治安全[J].炎黄春秋,2010年,第7期
    40杨宁.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政治安全及维护[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41邓卫永,李屏南.全球化浪潮与国家政治安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42陆俊元.界定中国国家利益[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3李忠杰.怎样认识和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J].瞭望,2002年,第2期
    44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45田玉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家政治安全[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5期
    46李捷.论分裂主义对国家安全的威胁[J].国家政治研究,2010年,第3期
    47姜川.论我国所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及主要应对方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48袁锋.制度变迁与稳定—中国经济转型中稳定的制度对策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页
    49袁锋.制度变迁与稳定—中国经济转型中稳定的制度对策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页
    50冯来兴.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J].学术论坛,2006年,第5期
    51冯来兴.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J].学术论坛,2006年,第5期
    52武海源.坚持廉政从政实现政治安全[J].空中交通管理,2010年,第8期
    53杜永吉.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政治安全战略[J].党政论坛,2007年,第1期
    54邓卫永.全球化浪潮与国家政治安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
    55曾豪杰.浅谈宗教安全与政治安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56陈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57刘文.网络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
    58曹俊,杨丽娟.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安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51页
    59虞崇胜,舒刚.近些年来关于政治安全问题研究述评[J].探索,2012年,第3期
    60张从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J].理论与改革,2001年,第2期
    61虞崇胜,舒刚.从传统安全到人本安全——政治安全研究范式的转换[J].江汉论坛,2013年,第1期
    62姜川.论我国所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及主要应对方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63邓卫永,李屏南.全球化浪潮与国家政治安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
    64田玉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家政治安全[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5期
    65唐文彰,姜红明.当代中国国家安全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8页
    66邓卫永,李屏南.全球化浪潮与国家政治安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
    67许开轶,周婕.世纪之初的中国国家政治安全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68唐文彰,姜红明.当代中国国家安全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8页
    69冯来兴.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J].学术论坛,2006年,第5期
    70高中.国家观念—视野下的国家政治安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71刘文.网络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
    72杜永吉.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政治安全战略[J].党政论坛,2007年,第1期
    73冯来兴.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政治安全[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03页
    74周国平.网络发展对我国政治安全机制的冲击及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5期
    75林喜庆,陆俊.论网络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威胁与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76张德彪.网络政治安全:一些国家执政当局面临的新课题及应对措施[J].当代世界,2010年,第7期
    77非传统安全(non-traditonal security)就是一切免于由非军事武力所造成的生存性威胁的自由。它是一种广义安全,与传统安全主要研究国家间的安全互动和单纯侧重军事安全议题相比,非传统安全主要关注“跨国家”的安全互动以及国家内部产生的威胁,其重心侧重于非军事安全问题对国家和国际安全造成的影响。引自:虞崇胜,舒刚.从传统安全到人本安全:政治安全研究范式的转换[J].江汉论坛,2012年,第3期
    78Cable, Vincent. What is International Economy Security.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23,No4(1989)
    79Baldwin,David A.Security Studie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World Politics,48(1),1995
    80Carte,Aston and Perry,William.Prevetive Defense:A New Security Strategy for America,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9
    81[美]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国际化与国内政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82Ievy,Marc A.Is the Environment a National Security Issue.International Security20(2),1995
    83Mathews,Jessica.Power Shift:The Rise of Global Civil Society.Foreign Affairs,Vol.76,No.1,1997
    84Myers,Norman.Environment and Security.Foreign Policy.No.74.1989
    85Paris,Roland.Human Security,Paradingm Shift or Hot Air.Inernational Security,Vol.26,No.2.2001
    86Booth,Ken.Security and Emancipation.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7(4).1991,p313
    87Booth,Ken.Security and Emancipation.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7(4).1991,p314
    88Buzan,Barry.People,State and Fear: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War Era,Hernel Hempstead,Hertfordshire,Hertrfordshire:Harvester Wheatsheaf,1991
    89King,Gary and Christopher Murray.Rethinking Human Security.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2002,p12
    90Walt,Stephan M.International Relations:One World,Many Theories.Foerign Policy,NO.110.1998
    91曹俊,杨慧等.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安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92Raymond Aron,Peace and War: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Translated by Richard Howard andBarker Fox, Garden City, New York,Doubleday,1996,P6
    93刘卫东.论国家安全的概念和特点[J].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2期
    94Harnold Brown.Thinking About National Security. Westview Press,1983
    95刘跃进.论国家安全的基本含义及其产生和发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96Romm,Joseph.Defining National Security:The Nonmilitary Aspects,New York:Council on ForeignRelations Press,1993
    97Romm,Joseph.Defining National Security:The Nonmilitary Aspects,New York:Council on ForeignRelations Press,1993
    98[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6页
    99[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7页
    100[美]杰克·普拉诺.政治学分析辞典[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68页
    101所谓“刚性政治稳定”,主要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缺乏必要的韧性和延展性,没有缓冲地带,执政者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企图用一切资源来维系其“专政地位”,最终可能因不能承担十分巨大的社会成本而使政治统治断裂和社会管制秩序失范。转引自:于峥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
    [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
    10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页
    103[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104林毓生.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M].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版,第39页
    105徐勇,黄百炼.政治社会化与民主政治建设[J].福建论坛,1988年版,第1期
    106陈义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民主与政治秩序[J].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107胡锐军.政治冲突、政治整合与政治秩序论纲[J].晋阳学刊,2004年,第5期
    108[美]沃琳.政治与构想: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和创新[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页,
    109吕嘉.政治稳定问题与中国政治秩序的基本性质[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
    110钱永祥.自由主义与政治秩序:对《自由中国》经验的反省[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
    166页
    111周志忍,陈庆云.自律与他律一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112马振超.国家安全观念的内涵分析[J].公安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113唐文彰,姜红明.当代中国国家安全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3页
    114刘文.网络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
    115尹淑艳.后冷战时代的中国政治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16王瑾.以创新的理念维护国家政治安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3期
    117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安全新观念[J].世界知识,1999年,第2期
    118梁艳菊,宋晓梅.论政治安全与政治稳定、政治发展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19梁艳菊,宋晓梅.论政治安全与政治稳定、政治发展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20杨宁.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政治安全及维护[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21沈伟烈,陆俊元.中国国家安全地理[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期
    122刘袆.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的灵魂[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123高中.国家观念—视野下的国家政治安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24田玉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家政治安全[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5期
    125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126张振岩,杨洪江.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挑战及战略选择[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2000年,第1期
    127郑永年.改革及其敌人[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页
    128郑永年.改革及其敌人[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页
    129吴江.党内民主与政治安全[J].炎黄春秋,2010年,第7期
    130杨宁.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政治安全及维护[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31张幼文,周建明.经济安全:金融全球化的挑战[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132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6页
    133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031页
    134易经·系辞下
    135左传·襄公十一年
    136战国策·齐策六
    137Arnold Wolfer.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Baltim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2
    138李少军.论安全理论的基本概念[J].欧洲,1997年,第1期
    139夏保成.国家安全论[M].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140Stephen D.Tansey.Politics:The Basic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4
    141江宜桦.政治是什么?——试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J].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5年,第2期
    142尚书·毕命
    143周礼·遂人
    144管子
    145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历史唯物主义问题探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32页
    146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3页
    147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页
    148王松,王邦佐.政治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149许崇德.什么是政治学[M].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17页
    150[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01页
    151[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01页
    15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4页
    153[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北京:上午印书馆,1986年版,第4页
    154曹俊,杨慧等.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安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155刘普.政治安全—网络时代的挑战与对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18页
    156尹淑艳.后冷战时代的中国政治安全[M].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0页
    157冯来兴.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政治安全[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1页
    158尹淑艳.后冷战时代的中国政治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0页
    159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5页
    160周光辉.政治文明的主题:人类对合理的公共秩序的追求[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
    16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07页
    16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07页
    16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7页
    16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1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7页
    16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167[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页
    168[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页
    169[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7页
    170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
    171刘达禹.国家控制与社会自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稳定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1页
    172[古希腊]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3页
    173吴剔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7页
    174[英]加文·肯尼迪.亚当·斯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214页
    17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176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17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178刘达禹.国家控制与社会自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稳定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41页
    1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180[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85页
    18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18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0页
    183卓泽渊.法政治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49页
    184Nicholas.S.Timasheff.General Sociology.Literary Licensing,p216
    18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24页
    186李龙.良法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187孙国华.法理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页
    188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189[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第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5页
    190张宏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26页
    191[美]弗兰克.哈佛法学评论(第61卷)[M].1948年版,第921页
    192详见《澳大利亚宪法》第4章,第98条
    1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页
    19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页
    1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2页
    196[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7页
    197[德]弗里德里希·迈内克.马基雅维利主义[M].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3页
    198[美]苏珊·罗斯·艾克曼.腐败与政府[M].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199[美]苏珊·罗斯·艾克曼.腐败与政府[M].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页
    200L.Pye and S.Verba: Politi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P516
    201[德]郎内·斯莱格斯塔德.宪政与民主——理性与社会变迁研究[M].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44页
    202[美]G·A·阿尔蒙德, G·B·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
    203[意]尼拉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18页
    204许和隆.冲突与互动—转型社会政治发展中的制度与文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20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14页
    20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7页
    20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1页
    208[美]潘恩.潘恩选集[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1页
    20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6页
    2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页
    2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3页
    212[法]普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12页
    213[法]普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0页
    214[英]拉尔夫·密利本德.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制[M].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62页
    21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44页
    216[荷]亨利·范·马尔塞文.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M].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60页
    217[荷]亨利·范·马尔塞文.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M].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60页
    218卓泽渊.法政治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
    219卓泽渊.法政治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
    220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
    221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
    222陆德山.认识权力[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432页
    223Peter·B·Evan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prologue,p16
    224Peter·B·Evan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prologue,p17
    225王巍,牛美丽.公民参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226王伟.政府公权力效益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227郭济.政府权力运筹学[M].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页
    228王伟.政府公权力效益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229[法].让—马克·思古德.什么是政治合法性[J].外国法译评,1997年,第2期
    230王三秀.走向良治的宪政建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231[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32[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3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23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页
    235[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53页
    236[美]亚伯拉罕·马斯洛.洞察未来[M].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
    2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238[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307页
    239[美]安东尼·德·雅赛.重申自由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9页
    240万斌.政治哲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0页
    2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242[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页
    243[法]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M].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41页
    244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页
    245馨元.公民概念之演变[J].当代法学,2004年,第4期
    246[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37页
    247馨元.公民概念之演变[J].当代法学,2004年,第4期
    248[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249[英]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250[美]罗纳德·M·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251吕世伦,文正邦.法哲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4页
    252[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卷)[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3页
    253[德]达伦多夫.现代社会冲突—自由政治随感[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254李元书,刘昌雄.论政治参与制度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255周光辉.政治文明的主题—人类对合理公共秩序的追求[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
    256杨冬雪.秩序是一种公共品[J].学习时报,2006年,第138期
    257[美]理查德·威廉姆逊.为什么要民主[M].民主与民主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51页
    258[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259[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73页
    260吴自斌.政治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26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46页
    26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35页
    263[美]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M].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264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3页
    265[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266[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6页
    267James·Q·Wilson.American Government[M].Health and company,19871,p4
    26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2页
    269[美]C·E·布莱克.现代的动力[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页
    270[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7页
    271卓泽渊.法政治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
    272[法]罗伯斯庇尔.革命法治与审判[M].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4页
    273[法]罗伯斯庇尔.革命法治与审判[M].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3页
    274[美]哈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4页
    275陈斌.政府破产是怎么回事?[OL/DB].http://news.nfmedia.com/nanfangdaily/nfzm/200907170180.asp
    276[英]查尔斯·泰勒.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J].二十一世纪,1997年,第4期
    277张千帆.美国联邦宪法[M].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76页
    278[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M].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2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29页
    280George Eliot.Felix Holt.Everymans Library;New Ed,P129
    28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页
    28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页
    283[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284[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285黄觉,雅努兹·西莫尼迪斯.文化权利:一种被忽视的人权[J].国家社会科学杂志,1999年,第4期
    286[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287H.W.R.wade.Administrative law.Oxford,1989,p3
    288张千帆.美国联邦宪法[M].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页
    289张晓琴.论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保障[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90刘泽华.论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J].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291[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M].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03页
    292刘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M].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
    293Joseph·S·Nye.Soft Power.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ForeignPolicy,No80,Twentieth Anniversary,p153
    294冯来兴.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政治安全[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1页
    295[美]伊曼纽尔·沃勒斯.转型中的世界体系—沃勒斯坦评论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296[美]理查德·尼克松.真正的战争[M].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383页
    297黎文森.论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页
    298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N].西藏日报,2000年,11月17日
    299UIA ed.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2009/2010),Vol.2,p1760
    300联合国秘书处经济社会事务部.世界发展中的多国公司[M].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7页
    301[法]米歇尔·盖尔特曼.跨国公司[M].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8页
    302[法]米歇尔·盖尔特曼.跨国公司[M].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09页
    303中国社会组织网[OL/DB].http://www.chinanpo.gov.cn/2202/32107/yjzlkindex.html
    304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
    305陈传刚,谢永亮.网络时代的政治安全[M].中原农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306[德]赫尔穆特·斯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307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7[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308中组部党建所课题组.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存在的新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1期
    309中组部党建所课题组.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存在的新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1期
    310曹建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1年,3月20日
    311吴忠明.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不宜颠倒[J].科学决策,2005年,第2期
    312中组部党建所课题组.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存在的新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1期
    313中国法律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法律年鉴(2010)[M].中国法律年鉴社,2010年版,第919页
    314陈果.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政治安全实现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2期
    315郑永年.中国模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316郑永年.中国模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317张立升.社会安全感与风险社会[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318叶小文.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J].新华文摘,1993年,第9期
    319刘达禹.国家控制与社会自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稳定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12页
    320冯天策.宗教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9页
    321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5页
    322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现状调研报告[OL/DB].http://wenku.baidu.com/view/e9f4557ea26925c52cc5bf4a.litml
    323敬莉.少数民族人口贫困问题的多角度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3期
    324秦章.关于“互联网政治”的一些资料[J].政治学(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2期
    325余丽.美国互联网战略对我国的严峻挑战及其对策[J].红旗文稿,2012年,第9期
    326洪博培.应该联合中国国内支持者扳倒中国[N].环球时报,2011年,11月20日
    327程刚.网络间谍密集攻击我方电脑日益威胁中国安全[N].环球时报,200年,10月29日
    328程刚.网络间谍密集攻击我方电脑日益威胁中国安全[N].环球时报,200年,10月29日
    329陈新.微博论政与政府回应模式变革[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330柯缇祖.网络舆论:民意的“自由市场”[N].人民日报,2011年,9月2日
    331邓小平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332[古希腊]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9页
    333何增科.反腐败研究文集[M].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334胡鞍钢,王绍光等.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2页
    335薛小健.基本权利体系的理论与立法实践[J].法律适用,2004年,第5期
    336薛小健.基本权利体系的理论与立法实践[J].法律适用,2004年,第5期
    337杨海坤.宪法基本权利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338杨海坤.宪法基本权利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339薛小健.基本权利体系的理论与立法实践[J].法律适用,2004年,第5期
    340郑贤君.基本权利的宪法构成及其实证化[J].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
    34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页
    342杜峰.当代中国公民参与制度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80页
    343吴斌.我国公民权利意识述评[J].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344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
    345Joel.S.Migdal.Strong Societies and Weak States,Princeton Uniersity Press,1988,p251
    346Mann,Michael.The Autonomous Power of the State: Its Origins,Mechanisms and Results,In JohnA.Hall,ed.,States in History.London:Basic Blcakwell,p109
    347Mann.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The Rise of Class andNation-states,1760-1914.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48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M].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64页
    349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M].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65页
    350张树义.法治型政府的基本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页
    351周恩来文集[M].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4页
    352周恩来文集[M].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5页
    353邓小平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第218页
    354详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九八二年九月六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十二大)》
    355详见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356李步云.宪法比较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992页
    357详见,2001年《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1条
    358详见,2002年联邦德国《政党法》第41条
    359列宁全集(第43卷)[M].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4页
    360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
    361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
    362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363张千帆.美国联邦宪法[M].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页
    364[英]彼得·斯坦.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7页
    365列宁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7页
    366[日]伊藤博文.日本帝国宪法义解[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73页
    367[日]伊藤博文.日本帝国宪法义解[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73页
    368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369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
    370王能昌.社团监督:毛泽东人民监督思想的重要实现路径[J].求实,2005年,第10期
    371金太军,张劲松等.政治文明建设与权力监督机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94页
    372姚洋.转型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5页
    373[英]亨利·萨姆奈·梅因.古代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
    374详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
    375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页
    376夏勇.公法(第1卷)[M].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35页
    377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87页
    378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
    379张千帆.美国联邦宪法[M].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
    380[法]夏尔·阿列西克·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M].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14页
    381[法]夏尔·阿列西克·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M].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15页
    382Daniel Lerner.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Macmillan Pub Co,1958,P13
    3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列宁全集(第43卷)[M].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周恩来文集[M].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2]邓小平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张贤明.论政治责任[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基础[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17]王彩波.个人权利与社会正义-西方当代政治学名著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8]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冯来兴.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政治安全[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0]陈传刚,谢永亮.网络时代的政治安全[M].中原农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唐晋.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政治:信息公开与政治安全[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22]曹俊,杨丽娟.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安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3]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沈伟烈,陆俊元.中国国家安全地理[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25]唐文彰,姜红明.当代中国国家安全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6]夏保成.国家安全论[M].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27]张幼文,周建明.经济安全:金融全球化的挑战[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8]刘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M].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
    [29]黎文森.论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0]张立升.社会安全感与风险社会[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子彬.国家的选择与安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安全观的演变与重构[M].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32]倪建中.国家安全:中国的安全空间与21世纪的国略选择[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
    [33]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4]杨毅.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构想[M].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
    [35]王松,王邦佐.政治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6]许崇德.什么是政治学[M].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37]于建嵘.底层立场[M].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38]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9]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M].三联书店,2007年版
    [40]胡鞍钢,王绍光等.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1]郑永年.改革及其敌人[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2]郑永年.中国模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4]袁锋.制度变迁与稳定—中国经济转型中稳定的制度对策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
    [45]林毓生.政治秩序与多元社会[M].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版
    [46]钱永祥.自由主义与政治秩序:对《自由中国》经验的反省[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47]姚洋.转型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8]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9]陆德山.认识权力[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50]吴剔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1]许和隆.冲突与互动—转型社会政治发展中的制度与文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2]王巍,牛美丽.公民参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3]王伟.政府公权力效益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4]郭济.政府权力运筹学[M].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5]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6]金太军,张劲松等.政治文明建设与权力监督机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7]周志忍,陈庆云.自律与他律一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8]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9]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0]卓泽渊.法政治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61]李龙.良法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2]孙国华.法理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3]张宏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4]王三秀.走向良治的宪政建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5]万斌.政治哲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6]吕世伦,文正邦.法哲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张千帆.美国联邦宪法[M].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68]联合国秘书处经济社会事务部.世界发展中的多国公司[M].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69]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7[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0]冯天策.宗教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1]何增科.反腐败研究文集[M].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72]杨海坤.宪法基本权利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3]张树义.法治型政府的基本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4]李步云.宪法比较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75]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6]袁方.社会学家的眼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77]夏勇.公法(第1卷)[M].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页
    [78]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9]张宏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0]中国法律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法律年鉴(2010)[M].中国法律年鉴社,2010年版
    [81]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82]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83]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历史唯物主义问题探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84]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85]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刘文.网络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
    [2]王瑾.以创新的理念维护国家政治安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3期
    [3]周国平.网络发展对我国政治安全机制的冲击及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5期
    [4]梁艳菊,宋晓梅.论政治安全与政治稳定、政治发展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5]杨宁.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政治安全及维护[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6]高中.国家观念—视野下的国家政治安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7]田玉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家政治安全[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5期
    [8]吴江.党内民主与政治安全[J].炎黄春秋,2010年,第7期
    [9]邓卫永,李屏南.全球化浪潮与国家政治安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0]冯来兴.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J].学术论坛,2006年,第5期
    [11]杜永吉.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政治安全战略[J].党政论坛,2007年,第1期
    [12]刘文.网络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
    [13]许开轶,周婕.世纪之初的中国国家政治安全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4]虞崇胜,舒刚.近些年来关于政治安全问题研究述评[J].探索,2012年,第3期
    [15]虞崇胜,舒刚.从传统安全到人本安全——政治安全研究范式的转换[J].江汉论坛,2013年,第1期
    [16]陈果.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政治安全实现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2期
    [17]张从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J].理论与改革,2001年,第2期
    [18]张德彪.网络政治安全:一些国家执政当局面临的新课题及应对措施[J].当代世界,2010年,第7期
    [19]刘袆.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的灵魂[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20]马振超.国家安全观念的内涵分析[J].公安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1]张振岩,杨洪江.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挑战及战略选择[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2000年,第1期
    [22]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安全新观念[J].世界知识,1999年,第2期
    [23]陆俊元.界定中国国家利益[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4]李捷.论分裂主义对国家安全的威胁[J].国家政治研究,2010年,第3期
    [25]李忠杰.怎样认识和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J].瞭望,2002年,第2期
    [26]姜川.论我国所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及主要应对方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27]武海源.坚持廉政从政实现政治安全[J].空中交通管理,2010年,第8期
    [28]曾豪杰.浅谈宗教安全与政治安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9]陈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30]林喜庆,陆俊.论网络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威胁与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1]刘卫东.论国家安全的概念和特点[J].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2期
    [32]陈义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民主与政治秩序[J].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33]胡锐军.政治冲突、政治整合与政治秩序论纲[J].晋阳学刊,2004年,第5期
    [34]吕嘉.政治稳定问题与中国政治秩序的基本性质[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
    [35]张振岩,杨洪江.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挑战及战略选择[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2000年,第1期
    [35]李少军.论安全理论的基本概念[J].欧洲,1997年,第1期
    [37]刘跃进.论国家安全的基本含义及其产生和发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8]周光辉.政治文明的主题:人类对合理的公共秩序的追求[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
    [39]馨元.公民概念之演变[J].当代法学,2004年,第4期
    [40]李元书,刘昌雄.论政治参与制度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41]杨冬雪.秩序是一种公共品[J].学习时报,2006年,第138期
    [42]吴自斌.政治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43]黄觉,雅努兹·西莫尼迪斯.文化权利:一种被忽视的人权[J].国家社会科学杂志,1999年,第4期
    [44]张晓琴.论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保障[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5]刘泽华.论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J].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46]吴忠明.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不宜颠倒[J].科学决策,2005年,第2期
    [47]叶小文.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J].新华文摘,1993年,第9期
    [48]敬莉.少数民族人口贫困问题的多角度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3期
    [49]秦章.关于“互联网政治”的一些资料[J].政治学(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2期
    [50]余丽.美国互联网战略对我国的严峻挑战及其对策[J].红旗文稿,2012年,第9期
    [51]陈新.微博论政与政府回应模式变革[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52]薛小健.基本权利体系的理论与立法实践[J].法律适用,2004年,第5期
    [53]郑贤君.基本权利的宪法构成及其实证化[J].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
    [54]吴斌.我国公民权利意识述评[J].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55]王能昌.社团监督:毛泽东人民监督思想的重要实现路径[J].求实,2005年,第10期
    [56]徐勇,黄百炼.政治社会化与民主政治建设[J].福建论坛,1988年,第1期
    [57]江宜桦.政治是什么?——试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J].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5年,第2期
    [58]中组部党建所课题组.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存在的新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1期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2][古希腊]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3][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5][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6][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年版
    [7][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北京:上午印书馆,1986年版
    [8][美]肯尼斯·米诺格.当代学术入门:政治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9][美]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国际化与国内政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杰克·普拉诺.政治学分析辞典[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1][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2][美]沃琳.政治与构想: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和创新[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4][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年版
    [15][美]弗兰克.哈佛法学评论(第61卷)[M].1948年版
    [16][美]苏珊·罗斯·艾克曼.腐败与政府[M].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7][美]G·A·阿尔蒙德, G·B·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8][美]潘恩.潘恩选集[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9][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0][美]亚伯拉罕·马斯洛.洞察未来[M].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21][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22][美]安东尼·德·雅赛.重申自由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3][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4][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5][美]罗纳德·M·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26][美]理查德·威廉姆逊.为什么要民主[M].民主与民主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7][美]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M].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2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9][美]C·E·布莱克.现代的动力[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0][美]哈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1][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M].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2][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M].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4][美]伊曼纽尔·沃勒斯.转型中的世界体系—沃勒斯坦评论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5][美]理查德·尼克松.真正的战争[M].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36][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三联书店,1998年版
    [37][英]巴瑞·布赞等.新安全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8][英]加文·肯尼迪.亚当·斯密[M].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39][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40][英]拉尔夫·密利本德.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制[M].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1][英]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2][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3][英]彼得·斯坦.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4][英]亨利·萨姆奈·梅因.古代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5][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4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7][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第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8][德]弗里德里希·迈内克.马基雅维利主义[M].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49][德]郎内·斯莱格斯塔德.宪政与民主——理性与社会变迁研究[M].三联书店,1997年版
    [50][德]达伦多夫.现代社会冲突—自由政治随感[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1][德]赫尔穆特·斯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2][法]夏尔·阿列西克·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M].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53][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54][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55][法]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M].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56][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7][法]罗伯斯庇尔.革命法治与审判[M].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8][法]米歇尔·盖尔特曼.跨国公司[M].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59][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0][日]伊藤博文.日本帝国宪法义解[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
    [61][意]尼拉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62][荷]亨利·范·马尔塞文.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M].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Ulrich Beck.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SagePublications Ltd;1edition.
    [2]Cable, Vincent. What isInternational Economy Security.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23, No.4.1989
    [3]Baldwin, David A.Security Studie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War.World Politics,48(1),1995
    [4]Carte, Aston and Perry, William.Prevetive Defense: A NewSecurity Strategy for America,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Press,1999
    [5]Ievy, Marc A.Is the Environment a National SecurityIssue.International Security,20(2),1995
    [6]Mathews, Jessica. Power Shift: The Rise of Global Civil Society.Foreign Affairs, Vol.76, No.1,1997
    [7]Myers, Norman. Environment and Security. Foreign Pcy.No.74,1989
    [8]Paris, Roland. Human Security, Paradingm Shift or HotAir.Inernational Security, Vol.26, No.2,2001
    [9]Booth, Ken. Security and Emancipati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Affairs,17(4).1991.
    [10]Buzan, Barry. People State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Hernel Hempstead, Hertfordshire, Hertrfordshire: HarvesterWheatsheaf,1991
    [11]King, Gary. Murray.Rethinking Human Security. PoliticalScience Quarterly,2002.
    [12]Walt, Stephan M.International Relations:One World,ManyTheories.Foerign Policy,NO.110.1998
    [13]Raymond Aron, Peace and War: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Relation, Translated by Richard Howard and Barker Fox, Garden City,New York, Doubleday,1996
    [14]Harnold Brown. Thinking About National Security. WestviewPress,1983
    [15]Romm, Joseph. Defining National Security: The NonmilitaryAspects,New York: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1993
    [16]Joseph. S. Nye. Soft Power. Carnegie Endowment forInternational Peace.Foreign Policy, No80, Twentieth Anniversary
    [17]Daniel Lerner.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MacmillanPub Co,1958
    [1]刘普.政治安全—网络时代的挑战与对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2]尹淑艳.后冷战时代的中国政治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3]姜海南.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政治安全与中国政治安全维护
    [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4]刘达禹.国家控制与社会自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稳定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5]杜峰.当代中国公民参与制度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6]李庆勤.大众媒介与国家政治安全[D].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7]王娟萍.国际非政府组织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8]王丹.互联网对我国政治安全的消极影响及对策[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