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执政实践必须要有科学的执政理论来指导。在执政六十余年的实践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执政理论方面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成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将进一步发展,党在执政实践中会遇到一些新的情况与问题,党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执政理论。所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党在执政实践中要处理好与国家权力系统、参政党、社会及党的内部等方面的关系。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作为党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中要处理的重要问题。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索党与社会组织和谐互动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社会组织概念界定、研究现状与评述、研究思路及创新、研究方法等。
     正文部分在对政党与社会组织关系进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分别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的发展、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进行总体考察,来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的发展概况和党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特征,进而提出构建党与社会组织和谐互动的关系。正文共分四章,基本思路是:
     第一章对政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进行理论阐释。本章通过对政党、社会组织及其关系的原理进行分析,揭示了政党与社会组织的联系和区别,说明了处理好政党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总结了政党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四种实践模式。最后,根据中国共产党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特殊性,提出并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与社会组织关系的本质和根本要求。
     第二章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的发展进行总体考察。本章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前社会组织的基本状况及其与党的关系的特点。然后,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迅速发展的动因、发展阶段的划分、发展历程与发展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的发展轨迹。最后,总结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对党的执政基础、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执政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为下一章的论述做铺垫。
     第三章对改革开放以来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进行总体考察。社会组织的发展对党的执政在很多方面产生了影响,其中最直接、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其与党的执政基础、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执政功能的关系上。所以,本章分别从执政基础、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执政功能这三个方面考察了党与社会组织发展的关系。最后总结得出,需要通过培育社会组织发展,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需要通过引导社会组织发展,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需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实现社会组织的发展对党的执政功能的优化。
     第四章对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进行理性构建。本章认为理性构建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党对社会组织政治上的领导原则、党组织与社会组织法律上的平等原则、党与社会组织关系定位上的适度原则。有了这些基本原则作为依据,通过党自身建设的改进和加强、社会组织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等路径,才能实现构建党与社会组织和谐互动关系的总体目标。
     结束语部分对改革开放以来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one of Marxist parties in power, whose practice must be guided by a scientific ruling theory. In the ruling period of over 60 years, particular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arty has made many creative results in the governing theory.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market economy and democracy will be further developed, the Party in power will meet some of new things and problems, and the Party will further enrich and develop its ruling theory. For this reason, Comrade Hu Jintao as a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puts forward a major strategic task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s governing theory. Since the Party's theory of governance is a systematic, the Party needs to get well with the governance and state power system, the participating parties, the societ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arty's intern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as the ba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socie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ruling theory, an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ruling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deal with. Therefore, it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and explore the harmonious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art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aper consists of preface, body and conclusion.
     The preface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meaning of the topic, the core definition, the study review, research idea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body,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partie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art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conduct general inspection, and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n the author gives the proposal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In Chapter I,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partie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Firstly, the author analyses political parties,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relations, and then reveal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litical partie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Secondly, the author illustrates the need and importance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political partie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four practical patterns of the relationship.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Chinese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nd discusses the nature and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of the relationship.
     In Chapter II, the author ins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Firstly, the author review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befo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the Party. Then,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division stage of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featur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reveal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Finally,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impact on the ruling party, leadership and governance, governance functions, laying the groundwork for the discussion of the next chapter.
     In Chapter III, the author insp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had an impact on the ruling party in many ways, the most direct and most prominent manifestation in the Party's base, leadership and governance, and gov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s. Therefore,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from the ruling foundation, leadership and governance, the ruling feature of these three aspects.
     In Chapter IV,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rat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re are some basic principles to follow to bui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political party's leadership, the party and the legal equality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s moderate positioning, etc. With these basic principles as the basis, through the Party building and strengthening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self-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Party leadership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we can achieve the overall objectives to build a harmonious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art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the conclusion, the author has been summarized and prospec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一、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泽民文选:第一、二、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
    [7]《中国民间组织年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组织年志》首卷(上、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8]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9]李君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0]李君如.当代中国政治走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11]郭定平.政党与政府[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2]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3]柳建辉.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4]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中国社团研究会.民间组织理论研究优秀论文选[C].2003.
    [15]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16]王名,刘培峰等.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17]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8]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2008年中国社会组织理论研究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19]中国社会组织年鉴编委会.中国社会组织年鉴2008[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0]陈志卫,戴志伟等.新社会组织实践与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1]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2]王长江,姜跃.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3]荣敬本,高新军.政党比较研究资料[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4]高丙中,袁瑞军.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R].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5]盛红生,贺兵.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第三者”——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26] [美]莱斯特·M·萨拉蒙著,贾西津,魏玉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7]马庆钰.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与管理[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28]褚松燕.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29]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0]高新民,农华西.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31]蔡长水等.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32]王长江.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
    [33]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复旦政治学评论第3辑)[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34] [法]马太·杜干.比较社会学:马太·杜干文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5]李剑.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6]赵黎青.非营利部门与中国发展[M].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7]黄晓勇.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8)[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8]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管理政策法规选编[Z].2009年1月.
    [39]孙永福.中外民间组织交流与合作[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
    [40]范丽珠.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1]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2]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基金会发展研究委员会.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43]中国社团研究会.中国社团发展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
    [44]傅金铎等.国外主要国家政党政治[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4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
    [46]郭德宏.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三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47]郭德宏,李玲玉.中共党史重大事件述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48]柳建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邓小平[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49]谢春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50]李本公.国外非政府组织法规汇编[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51]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
    [52]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报告2008[R].2009年7月.
    [53]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民间组织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4]张勤.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5]孙伟林.社会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56]卢先福,端木婕.中国执政党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7]蔡长水.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58]曹殊.新时期党群关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9]谢俊春.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0]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61]祝灵君.一致与冲突——政党与群众关系的再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2]中国社会组织年鉴编委会.中国社会组织年鉴2009[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63]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4]高国舫.新经济社会组织党建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65]毕监武.社团革命——中国社团发展的经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66]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67]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8]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9]李珍刚.当代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0]杨雄跃,许义平.新社会组织发展研究[C].宁波:宁波出版社,东海岸电子音像出版社,2010.
    [71]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72]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73]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2009年中国社会组织理论研究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74]马兰世.新时期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硕士论文,2009.
    [75]闫东.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7.
    [76]忻丽丽.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1] J. Lapalombana & Myron Weiner.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Part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6.
    [2] Dahl Robert A. Dilemmas of Democracy: Autonomy vs. Control,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2.
    [3] E. W. Goblet. The Democracy and the May,1992 Crisis The Role of Private,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1992.
    [4] Hall R. Organizations: Structure, Process and Outcome. New York: Jersey Prentice Hall,1991.
    [5] Ann C. Hudock. NGOs and Civil Society. Polity Press, 1999.
    [1]康晓强.政党与民间组织的内在逻辑[J].天府新论,2008(4).
    [2]生键红.执政党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8).
    [3]尹德慈.中国民间组织发展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J].探求,2004(3).
    [4]张文成.关于我国执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6(6).
    [5]王瑜.政党与非政府之间的关系[J].学习时报,2005年8月8日第5版.
    [6]闫东.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国际视角[J].新视野,2009(3).
    [7]陈洪涛.“社会组织”概念的政策与理论考察及使用必要性探析[J].社团管理研究,2009(6).
    [8]廖锐锋,冯伟林.社会中介组织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5(1).
    [9]饶彩霞.改革开放30年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特点[J].黑龙江史志,2008(24).
    [10]刘求实,王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及其社会基础[J].公共行政评论,2009(3).
    [11]刘雅文,牟向东.对新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调查与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6).
    [12]杨学建.发展非政府组织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2).
    [13]王丽华.民间组织崛起与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J].学习月刊,2007(9).
    [14]杨路平.巩固和扩大党在民间组织中的执政基础[J].党政干部学刊,2006(5).
    [15]金子求.论公民社会与执政党的现代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1).
    [16]郭亚丁.民间组织发展与党的民主执政方式[J].社会主义研究,2005(4).
    [17]陆传照.民间组织的兴起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3).
    [18]时小燕,毕霞,潘嵩.透过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前沿,2005(12).
    [19]黄建新.略论社会组织的政治意蕴[J].浙江社会科学,2009(4).
    [20]刘华安.民间组织的崛起与执政党的政治整合[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2).
    [21]周昭,王世伟,唐凯.加强政治动员中社会团体的作用发挥[J].学会,2009(5).
    [22]马润凡.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作用机理[J].理论探讨,2009(6).
    [23]蔡旻.论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J].管理世界,2009(2).
    [24]王中汝.利益表达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4(4).
    [25]陈雷.关于构建社会组织反应诉求机制的探讨[J].社团管理研究,2009(4).
    [26]刘雅静.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间组织发展研究[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11).
    [27]孙长来.论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东疆学刊,2007(4).
    [28]许成林.民间组织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
    [29]史海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民间组织作用初探[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2).
    [30]郇天莹,黄伯平.民间组织的现状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潜在价值[J].行政论坛,2008(2).
    [31]孙宝云.从群众到公民:不可忽视的社团整合功能.探求,2009(1).
    [32]吴新叶.党对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以执政党的社会管理为视角[J].政治学研究,2008(8).
    [33]马仲良,于晓静.从“社会经济”看我国社团组织的发展[J].社团管理研究,2007(1).
    [34]崔丽丽.发挥第三部门作用加快社会组织发展[J].社团管理研究,2008(9).
    [35]来永宝.社会组织的发展:问题与措施[J].社团管理研究,2008(4).
    [36]本刊评论员.公信力: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生命线[J].社团管理研究,2008(7).
    [37]姜力.认清形式,明确任务,开创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新局面[J].社团管理研究,2007(3).
    [38]吴伟,孟延春.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困境及化解建议[J].学会,2007(12).
    [39]吴庆华.浅议第三部门可持续发展的三重困境及其超越[J].经济研究导刊,2008(11).
    [40]周文清.新社会组织党员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1).
    [41]刘庄.党组织建设与新社会组织的契合过程[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9(1).
    [42]张圣友.创新社会组织党建思路探索[J].兰州学刊,2008(7).
    [43]张书林.围绕培育壮大公民社会,推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
    [44]罗峰.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执政党的组织嵌入:政党权威重塑的社会视角[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4).
    [45]林尚立.民间组织的政治意义:社会建构方式转型与执政逻辑调整[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1).
    [46]赵永忠.新经济、社会组织: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领域[J].广西社会科学,2007(7).
    [47]刘明,朱毅蓉.关于加强党对社会中介组织领导的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8(2).
    [48]马西恒.民间组织发展与执政党建设[J].政治学研究,2003(1).
    [49]周耀红.加强和改善党对民间组织的领导[J].理论建设,2001(6).
    [50]王立梅.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对执政党领导活动的挑战[J].岭南学刊,2006(3).
    [1]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2]国家图书馆网:http://www.nlc.gov.cn.
    [3]超星电子图书馆:http://lib.caa.edu.cn.
    [4]百度网:http://www.baidu.com.
    [5]中国学术联盟网:http://www.chinaau.com.
    [6]环保沙龙—西部网:http: // bbs.cnwest.com.
    [7]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 //www.chinaelection.com.
    [8]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 //www.chinanpo.gov.cn.
    ①李君如著:《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①资料来源http://www.chinanpo.gov.cn/,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社会组织部分)。
    ①《中国民间组织年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组织年志》首卷(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②《中国民间组织年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组织年志》首卷(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156—157页。
    ①范丽珠主编:《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7页。
    ①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编:《2008年中国社会组织理论研究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①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70—273页。
    ②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编:《2008年中国社会组织理论研究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8—10页。
    ①中国社会组织年鉴编委会编:《中国社会组织年鉴2008》,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310—311页。
    ①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70—273页。
    ②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编:《2008年中国社会组织理论研究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2页。
    ③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编:《2008年中国社会组织理论研究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281—285页。
    ①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编:《2008年中国社会组织理论研究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7页。
    
    ①傅金铎、张先义、沈桂萍主编:《国外主要国家政党政治》,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①王长江著:《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年版,第34—35页。
    ②J. Lapalombana & Myron Weiner,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Parties, Princetin University Press, 1966, P 13-14.
    ③参见周淑真著:《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①参见王长江著:《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年版,第35页。
    ②参见周淑真著:《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页。
    ④《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页。
    ①《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
    ②高丙中、袁瑞军主编:《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③王长江著:《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
    ④盛红生、贺兵主编:《当代国际中的“第三者”——非政府组织研究》,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①盛红生、贺兵主编:《当代国际中的“第三者”——非政府组织研究》,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②【美】莱斯特·M·萨拉蒙著,贾西津、魏玉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10页。
    ③王名、刘培峰等著:《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④参见王名、刘培峰等著:《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①转引自马庆钰著:《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与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②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中国社团研究会编:《民间组织理论研究优秀论文选》,2003年版,第9页。
    ①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编:《2008年中国社会组织理论研究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②参见生键红:《执政党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年8月号。
    ①林尚立:《民间组织的政治意义:社会建构方式转型与执政逻辑调整》,《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②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编:《2008年中国社会组织理论研究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①康晓强:《政党与民间组织的内在逻辑》,《天府新论》2008年第4期。
    ①参见王长江著:《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7—48页。
    ①李君如著:《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页。
    ②王长江著:《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
    ③《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复旦政治学评论第3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①参见王瑜:《政党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学习时报》2005年8月8日第5版。
    ②参见康晓强:《政党与民间组织的内在逻辑》,《天府新论》2008年第4期。
    ①【法】马太·杜干著:《比较社会学:马太·杜干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页。
    ①参见闫东著:《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7年。
    ①《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复旦政治学评论第3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①闫东:《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国际视角》,《新视野》2009年第3期。
    ②参见张小红、徐力源:《独特的非政府组织——跨国激进党》,《国际资料信息》2005年第5期。
    ①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①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②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88—290页。
    ①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编:《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②陈洪涛:《“社会组织”概念的政策与理论考察及使用必要性探析》,《社团管理研究》2009年第6期。
    ①王长江著:《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
    ②李剑主编:《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③李君如主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214—215页。
    ①《中国民间组织年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组织年志》首卷(上),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②参见马庆钰著:《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与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页。
    ①《中国民间组织年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组织年志》首卷(上),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②参见《中国民间组织年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组织年志》首卷(上),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69—70页。
    ①《中国民间组织年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组织年志》首卷(上),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页。
    ①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②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取自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出版于1947年的《乡土中国》一书。据费氏的观察和概括,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的特点之一是,“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当然,这并不是说乡村里的人口是固定的,事实上,人口的增加超过一定规模,就会出现人口的流动和分殖现象,不过,“老根是不常动的”。大多的农民聚村而居,使得村落成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从外部看,由于人口的流动率低,社区之间的往来不多,因此,“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而从内部来看,人们在这种地方性的限制之下生于斯、死于斯,彼此之间甚为熟悉,因此,这又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①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页。
    ②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三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5页。
    ③参见郭德宏、李玲玉主编:《中共党史重大事件述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322—323页。
    
    ①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三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
    
    ①参见李本公主编:《国外非政府组织法规汇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第28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页。
    ③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三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1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1页。
    ②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64页。
    ③廖锐锋、冯伟林:《社会中介组织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①参见饶彩霞:《改革开放30年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特点》,《黑龙江史志》,2008年第24期。
    ②参见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2页。
    ①刘求实、王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及其社会基础》,《公共行政评论》2009年第3期。
    ②参见王名、刘国翰、何建宇著:《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7—79页。
    ③参见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8—69页。
    ①参见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编:《2008年中国社会组织理论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418页。
    ②参见范丽珠主编:《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7页。
    ③参见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161页。
    ①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①《中国民间组织年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组织年志》首卷(上),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①参见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基金会发展研究委员会编:《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8页。
    ②中国社团研究会编著:《中国社团发展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704—705页。
    ①《中国民间组织年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组织年志》首卷(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①中国社团研究会编著:《中国社团发展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687页。
    ①参见王名、刘培峰等著:《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①参见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编:《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问题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②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0—31页。
    ③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报告2008》,2009年7月,第11页。
    ①《中国民间组织年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组织年志》首卷(上),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98—100页。
    ①中国社会组织年鉴编委会编:《中国社会组织年鉴2008》,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522页。
    ②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民间组织发展与建设和和谐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
    ①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93页。
    ①张勤著:《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①参见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编:《2008年中国社会组织理论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41—42页。
    ②中国社会组织年鉴编委会编:《中国社会组织年鉴2008》,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328页。
    ①张正之:《社会组织的扩张与挑战:执政党面临的重大政治课题》,《领导文萃》2004年第1期。
    
    ①李君如著:《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页。
    ②李剑主编:《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②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①参见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3—46页。
    ①资料来源http://www.chinanpo.gov.cn,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社会组织部分)。
    ②孙伟林主编:《社会组织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①卢先福、端木婕著:《中国执政党建设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5页。
    ①蔡长水著:《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②曹殊著:《新时期党群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6页。
    ④祝灵君著:《一致与冲突——政党与群众关系的再思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3页。
    ①刘雅文、牟向东:《对新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调查与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①参见杨学建:《发展非政府组织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②参见王丽华:《民间组织崛起与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学习月刊》2007年第9期。
    
    ①参见杨路平:《巩固和扩大党在民间组织中的执政基础》,《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第5期。
    ②中国社会组织年鉴编委会编:《中国社会组织年鉴2009》,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5页。
    
    ①参见李君如著:《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157页。
    ②李剑主编:《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
    ③参见高新民、农华西著:《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7页。
    ①李剑主编:《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3页。
    ①林尚立著:《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195页。
    ②参见孙伟林主编:《社会组织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141页。
    
    ①参见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73页。
    ②金子求:《论公民社会与执政党的现代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③参见尹德慈:《中国民间组织发展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探求》2004年第3期。
    ①郭亚丁:《民间组织发展与党的民主执政方式》,《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
    ①Dahl Robert A. Dilemmas of Democracy: Autonomy vs. Control,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1.
    ②参见黄建新:《略论社会组织的政治意蕴》,《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①参见王长江著:《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①参见孙伟林主编:《社会组织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1页。
    ②何增科著:《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①刘华安:《民间组织的崛起与执政党的政治整合》,《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①周昭、王世伟、唐凯:《加强政治动员中社会团体的作用发挥》,《学会》2009年第5期。
    
    ①马润凡:《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作用机理》,《理论探讨》2009年第6期。
    ②蔡旻:《论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作用》,《管理世界》2009年第2期。
    ①参见李君如著:《当代中国政治走向》,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211页。
    ①王中汝:《利益表达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4期。
    ②陈雷:《关于构建社会组织反应诉求机制的探讨》,《社团管理研究》2009年第4期。
    
    ①刘雅静:《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间组织发展研究》,《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年第11期。
    ②孙长来:《论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东疆学刊》2007年第4期。
    ③孙宝云:《从群众到公民:不可忽视的社团整合功能》,《探求》2009年第1期。
    ①http: // bbs. cnwest. com,环保沙龙—西部网—陕西论坛。
    ①参见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3—124页。
    ①中国社会组织年鉴编委会编:《中国社会组织年鉴2008》,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364页。
    ①http: // www. chinaelection.com.参见《“颜色革命”中兴风作浪的西方非政府组
    ①吴新叶:《党对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以执政党的社会管理为视角》,《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2期。
    ①李剑主编:《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①林尚立著:《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①马仲良、于晓静:《从“社会经济”看我国社团组织的发展》,《社团管理研究》2007年第1期。
    ②参见马兰世:《新时期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硕士论文2009年。
    ③邓国胜:《中国NGO问卷调查的初步分析》,http: // www. chinanpo. gov. cn,2006年5月31日。
    ④崔丽丽:《发挥第三部门作用,加快社会组织发展》,《社团管理研究》2008年第9期。
    ①来永宝:《社会组织的发展:问题与措施》,《社团管理研究》2008年第4期。
    ②本刊评论员:《公信力: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生命线》,《社团管理研究》2008年第7期。
    ①参见马兰世著:《新时期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硕士论文2009年。
    ①姜力:《认清形式,明确任务,开创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新局面》,《社团管理研究》2007年第3期。
    ②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③参见王名、刘国翰、何建宇著:《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109页。
    ①参见吴伟、孟延春:《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困境及化解建议》,《学会》2007年第12期。
    ①孙伟林主编:《社会组织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②李学举:《在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表彰暨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http: //www. chinanpo. gov. cn。
    ③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
    ①参见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②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页。
    ①吴庆华:《浅议第三部门可持续发展的三重困境及其超越》,《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