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机构核算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众所周知,非营利机构(NPI)这一术语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是指除政府和企业之外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所有组织。从其名称来看,非营利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亦即在公众支持下,为实现公益和互益而存在的组织。近年来,非营利部门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文化卫生、扶贫和社会服务等领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地位和作用也倍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非营利部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开始发挥出广泛和重要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职能。然而,“就其能够和应当发挥的作用而言,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与国外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相比,与正在兴起和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相比,与改革开放中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需求相比,中国非政府组织在规模、人才及资源获取、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没有表现出营利性组织那样的蓬勃生机”(文汇读书周报,2006)。显然,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非营利部门自身的发展进程,而且将进一步影响中国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快速协调发展,正如王建芹(2003,P1)所指出的:“在社会领域,人类的实践一再表明,没有一个健全的社会领域的支持,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无法有效运行。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如果没有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那么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都将无法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甚至可能倒退。也就是说,社会领域的变革已经成为推进中国整体改革事业的关键因素”。
     另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非营利部门比较项目(Johns Hopkins Comparative Non-Profit Sector Project,CNP)对美、英、法、德等22个国家的研究表明:“除了社会和政治影响外,非营利部门首先是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在就业和国家支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即使排除宗教团体,1995年这些国家的非营利部门也达到了1.1万亿美元的产出规模,雇佣了相当于1900万人的全职工作人员;这些国家的非营利支出因而平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6%,吸纳的就业人数占所有非农产业就业的近5%,占所有服务行业就业的10%,占所有公共部门就业的27%。如果将这些国家的非营利部门比做一个单独的国家,那么在1995年它将成为世界第八经济大国,比巴西、俄罗斯、加拿大和西班牙还要领先”(莱斯特·M。萨拉蒙等,2002,P10~14)。
     因此,在非营利机构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迫切需要了解这些组织的规模、类型、结构、收入和支出,以及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绩效表现与影响差异;这些组织与政府和企业相比存在着哪些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何种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这些组织的发展及功能的发挥,等等。如欲完成这些研究目的,首先必须创建一套完整科学的非营利机构核算体系,以确保相关数据的获取和管理及决策工作的顺利进行。然而,由于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1993)在其创立之初并未预见到非营利机构的这种发展趋势和重要经济地位,因而对非营利机构核算没有给予特别的关注,主要表现在(Helmut K.Anheier and Lester M.Salamon,1998:United Nations,2003):
     1.部门设置。国民核算体系(SNA-1993)和欧洲核算体系(ESA-1995)将所有非营利机构分散并入至公司、一般政府、住户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之中,故不存在单列完整的非营利机构部门,使政府统计无法获取综合的非营利机构总体数据。
     2.分类体系。不论是按经济活动分类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ISIC),还是按目的分类的“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目的分类体系”(COPNI),均无法对非营利活动进行整体详尽的分类。前者对非营利领域分类较粗(如教育、保健与社会工作等),不利于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后者仅适用于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对该部门以外的非营利活动进行分类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3.核算内容。SNA-1993未考虑市场非营利机构生产和提供的非市场产出,并对非营利活动的重要投入——“志愿劳动”也未予以核算。如此不仅导致经济总量的流失,而且无法使非营利部门管理和研究建立在一个科学的平台之上。随着非营利部门的蓬勃发展,这一缺陷正日益凸现。
     4.信息搜集。在现行国民核算体系下获取非营利机构信息,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相当部分的非营利机构信息被隐藏在其他部门(如公司和政府)之中;第二,一些重要的总量,如“志愿劳动”和“政府资助”等无法获取;第三,由于非营利机构产出和能力核算使用了大量的实物指标,因而这些指标的数据搜集工作显得相当重要,但现行核算体系对此并未涉及。
     基于此,本文以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根据非营利机构核算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现实的需要,对非营利机构核算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即系统分析和评价现行非营利机构核算理论与方法之局限性,以所有非营利机构为研究对象,剖析非营利部门综合核算的理论和概念基础,以及卫星账户的结构与数据来源。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讨和研究中国非营利机构核算体系的核算对象、变量设置与数据来源等,为中国非营利部门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与决策依据。
     本文绪论部分首先说明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叙述了国内外非营利机构核算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最后介绍了本文的内容及框架结构。
     第一部分(第1章):非营利机构卫星账户的提出
     该部分在相关文献(Helmut K.Anheier and Lester M.Salamon,1998;United Nations,2003等)分析的基础上,以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NPISH)为研究起点,分析了SNA-1993、ESA-1995和中国非营利机构核算体系的缺陷与不足;通过“收入来源定义”与“结构.运作定义”的对比,探索了现行非营利机构核算的改进思路和总体核算的必要性,即在政府部门账户的基础上建立中国非营利机构卫星账户,最后对非营利机构卫星账户的进展进行了简略的分析和探讨。
     第二部分(第2章):非营利机构核算的概念研究
     第二部分就有关非营利部门核算的定义及分类问题进行了研究比较。主要包括非营利机构的法律定义、收入来源定义、功能定义和结构-运作定义等的比较分析,以及ISIC、NACE、NTEE与SNA-1993分类方法的评析和ICNPO分类体系的建立。
     联合国《非营利机构核算手册(2003)》(Handbook on Nonprofit Institutions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是惟一获得国际认可的非营利机构核算体系,它建立在一系列研究、测试、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显示了当今非营利部门核算的最高水平。因此,非营利机构核算研究应以该手册为研究重点,第2章对手册的概念部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述。
     第三部分(第3章至第4章):非营利机构卫星账户的变量设置
     第3章首先概述了非营利机构卫星账户的变量设置,然后着重分析了这一设置的理论背景,目的在于探求该变量设置所要解决的理论及实践问题,以及基于中国国情的变量设置特点。在此基础上,第3章简略介绍了非营利机构核算的SNA-1993变量,尔后重点探讨了特别针对非营利机构的补充价值变量(即市场非营利机构的非市场产出、志愿劳动的虚拟报酬和政府资助总额)。同时,对市场非营利机构的非市场产出核算方法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修正意见。第4章侧重研究非营利机构卫星账户的扩展变量,重点探讨非营利机构与众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内容包括卫星账户的结构变量、客户变量、产出与能力变量以及绩效和影响变量等。显然,这一扩展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描述非营利部门的活动、作用及其脆弱性。
     第四部分(第5章):非营利机构卫星账户的表格及实施研究
     本章围绕着上述变量体系重点研究了非营利机构卫星账户的表格设置,以及卫星账户的编制过程和编制步骤。手册建议:卫星账户的表格体系可区分为三个层次,即“长表”、“短表”和“扩展部分”。
     在卫星账户的编撰过程中,一般采取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修改现行SNA-1993的非营利机构定义及分类,使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核算转化为非营利部门总体核算;第二步,增补相关信息以反映非营利机构的独特特征;第三步,超越SNA-1993框架以描述非营利部门的结构、客户、能力与产出以及绩效和影响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分析。
     第五部分(第6章):非营利机构卫星账户的数据来源研究
     第五部分具体探讨了卫星账户的数据来源问题,重点研究在现有调查体系中,如何建立非营利机构统计注册系统以识别非营利机构,以及从现有数据来源中分解出所需的非营利机构信息。本部分还评析了一些国家的非营利机构数据搜集经验以及可能的数据来源,讨论了在非营利机构卫星账户的编制过程中应如何去使用它们。
As we all know, the meaning of the term Nonprofit Institutions (NPIs) is very comprehensive, which means all the organizations that are not run for the maximum profit, excluding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 We can see by the name that NPI are run not for the profit, that is to say, they are the organizations for public interest and mutual interest with the support of public. In recent years, NPI play an active role in the areas of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culture and public health,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ocial services, and so on. Accordingly, the status and role of NPIs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all walk of society.
     Since the 1980s,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NPI in China have been developing very fast, and it plays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areas of economy, policy and society. But "its role is not far enough as with its potential, compared with tha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with the burgeoning market economy, with its demand in China, with the status quo in China." (wenhui weekly news, 2006) . The problems will not on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NPI, but also affect China's economy and politics. Wang jian Qin said (2003, p1): " in social area, the practice of human being indicated time and time again that market economy and democratic politics will not run effectively with out the healthy social area. Now China has entered a turning period, without the drastic change in social area, market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c in our country will not develop further, that is to say, the reform in social area has become the key factors in promoting the overall reform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John Hopkins Comparative Nonprofit Sector Project (CNP), besides social and political influence, the nonprofit sector is firstly a major economy force, which holds quite a substantial percentage in employment and expense. Even when we put religion organizations out of the equation, in 1995, in 22 countries including US, UK, France and Germany, the nonprofit sector has produced a total output of over 1.1 trillion dollars, and employed 19 million equivalents of full-time workers. The nonprofit sector's spending in these countries has reached 4.6% of the total GDP; the employment is close to 5% of the total non-agriculture employment, 10% of all service employment, and 27% of all public sector employment. If the nonprofit sector of these counties is to be considered as a single county, it would rank as the 8th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higher than Brazil, Russia, Canada and Spain.
     Therefor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scale, type, structure and the expense/income of them, and the relative performance and impac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areas.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NPIs,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Wha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W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NPIs? And so on. In order to do these researches, we have to establish a well-constructed accounting system for nonprofit institutions, so as to enable the data collecting and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However, because the current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1993) did not expect the rapid emergence of nonprofit institutions, it did not put enough consideration on this sector. This problem can be shown by the following aspects (Helmut K. Anheier and Lester M. Salamon, 1998; United Nations, 2003):
     1. The setup of sectors. SNA-1993 and ESA-1995 have put all nonprofit institutions into 5 sectors: non-financial corporation, financial corporation, general government, household and nonprofit institutions serving households. Because that there is not a dedicated nonprofit sector, it is impossible to obtain a complete general statistic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2. Classification systems. Both ISIC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COPNI (Classification of the Purposes of Nonprofit Institution Serving Households) cannot effectively classify nonprofit activities. ISIC does not classify nonprofit sectors detailed enough (like education, health-care and social works), which cannot support in-depth research. And COPNI is designed with only the NPIs serving households in mind, making it unsuitable to apply to other nonprofit activities.
     3. The contents of accounting. SNA-1993 did not take the non-market output by market NPIs into consideration. Also, a major part of nonprofit activities—volunteer labor, is not taken into accounting. This does not only result in a lose of the total economy, but also compromised the research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s the development of NPIs, this problem became impossible to be overlooked.
     4. Data collection. When collecting NPI data using the current national accounting system, the following problems exists: First, a large portion of NPI data is hidden in other organizations (like companies or government); Second, some important indicators, such as volunteer labor and government support, cannot be acquired; Third, many NPI output and capabilities are accounted with physical indicators, which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current accounting system.
     For the reasons mentioned above, based on past research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nonprofit accounting theory, method and application. We first analyze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nonprofit accounting systems. Then, we discussed the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basis of nonprofit sector accounting. And finally, we investigated the structure and data sources of the satellite accounts. This paper's focus comprises the accounting objects, variables and data sources of nonprofit accounting in China, and we try to provide a necessary data and information basi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policy-making for China's nonprofit sector.
     The preface firstly explained the background and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Then it put forward past researches on this topic and problems need to be addressed. Finally, it briefly introduced the contents and laid down the infrastructure for this paper.
     Chapter 1: Proposal of NPI satellite accounts
     Based on past researches (United Nations, 2003; Helmut K. Anheier and Lester M. Salamon, 1998, etc), in this chapter, we analyzed SNA-1993, ESA-1995 and the defect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ccounting system of NPIs in China; after comparing "income source definition" and "structural-operational definition", we suggested a way to improve nonprofit accounting and the need for general accounting. That is to say, to establish satellite account for NPIs of China based on the account of governmental sector. Finally, we talked a little about the progress of satellite accounts for NPIs.
     Chapter 2: Concept of NPI accounting
     In the chapter, we did the comparative study for different kinds of definitions and categories for the account in NPIs given by the researchers. It includes the legal definition of NPIs, the definition of income sources, the functional definition and the structural-operational definition. And it reviewed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ISIC, NACE, NTEE and SNA-1993, and the setup of ICNPO classification.
     UN's "Handbook on Nonprofit Institutions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03)" is the only nonprofit accounting system that is accepted globally now. It is based on a series of researches, tests, case studies and discussions. Therefore, it can be viewed as the top standard for NPI accounting today. Hence, the research on nonprofit accounting should focus on this handbook, we did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review for the concept of handbook.
     Chapter 3 & 4: The setup of variables in NPI satellite accounts
     Chapter 3 first discuss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variables in NPI satellite accounts. And then analyzed its theoretic background, the aim of which is to explore their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issues, and what kind of variables is most suitable in China. Thus, chapter 3 introduced the variables of nonprofit accounting in SNA-1993, and focused on NPI-specified variables: the non-market output of market NPIs, volunteer labor and detail on government payments. Chapter 4 focused on the extended variables of NPI satellite accounts. This includes the structure variable, the clients' variable, the output & capabilities variable and the performance & impact variable. It's safe to say that these extensions enabled us to better describe the activities, functions and fragility of nonprofit institutions.
     Chapter 5: The table and practice of NPI satellite accounts
     In this chapter, we discussed the tables for NPI satellite accounts, and the compiling process of these satellite accounts. The handbook suggests that the table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3 parts: the fully elaborated satellite account, the short form and the extended satellite account.
     As for the compiling of these satellite accounts, 3 steps are often taken: First, through modifying the current SNA-1993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for NPIs, the accounting of NPIs serving households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general accounting of nonprofit sector. Second, extra data are introduced to reflect the unique features of NPIs. Third, we go beyond the SNA-1993 structure to describe the features of nonprofit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structure, clients, output & capabilities, performance & impact. Finally, some extended researches in done from there.
     Chapter 6: The data sources of NPI satellite accounts
     This chapter discussed the problems with data sources in satellite accounts in detail. The focus is how to establish a NPI registering system to identify NPIs in current investigation system, and how to obtain necessary information from currently available data. This chapter also reviewed some experiences of several counties on collecting NPI data and some possible data sources, and discussed how these sources should be used in the compiling of these satellite accounts.
引文
1 吴东民等(2003)指出:据有关方面综合测算,非营利机构开展社会服务的单位成本只相当于行政成本的三分之二。同时,非营利机构直接面向民众,实施手续及程序简便,易于工作落实。因此,其资金使用效益和服务质量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宋玉芳(2004)的研究表明:奥运会志愿者是一股巨大的经济资本,其产出与投入相比悬殊巨大。例如,悉尼奥运会志愿者占奥运会总劳动力的41%,但其开支(奥组委的预算为51万澳元)只占奥运会总预算的0.44%。如果让付酬雇员来完成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则伞部预算将提高4.5%。能体现志愿者价值的一个更直接的指标是志愿者劳动价值与志愿者服务成奉之比。悉尼奥运会志愿者付出了总时数为545万小时的劳动,若将其货币表示,高达1097万澳元,与志愿服务成本的比率为21.52:1,若加上制服成本,则志愿劳动产出与投入的比率是9.88:1,即对忠愿者每投入1澳元,大约可以得到近10澳元的收益。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奥运会志愿者的贡献可以与奥运会资金的主要来源相提并论。详见(1)吴东民等:《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86;(2)宋玉芳:《奥运会志愿者的价值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第21卷第4期,2004年7月,P16。
    1 此外,非营利机构在对外交往中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东京经济大学研究历史和解的学者霍尔瓦特指出:战后德国与邻国和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间的非官方接触,如教会、公益团体、商会及学术机构等。而日本政府对非营利机构的制约(如免税地位的严格规定等)却阻碍了这种非官方交流机会,致使现阶段日本与其亚洲邻国的关系日益紧张。详见中新网:《经济巨人道义矮子——日本在亚洲越来越孤独》,2005年11月1日。
    2 王克群:《第三部门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P32。
    1 白雪梅教授(2004)利用中国1982~200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考察中国的教育与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发现:在中国,不能拒绝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收入不平等程度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的假设,即 前一阶段,随着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收入不平等程度扩大;后一阶段,随着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收入不平等程度缩小。目前,整体教育水平落后的中国正处于前一阶段,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收入不平等程度之间就更显著地表现为线性正相关关系,即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会提高收入不平等程度。这与国外多数研究的结论明显不同。基于此,白雪梅教授认为:政府必须提高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增加教育投入;必须调整教育投入流向,把有限的投入更多地用于基础教育,特别是落后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基础教育;必须对低收入群体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增加他们的受教育机会和改善教育条件,通过平民化教育提高他们对生存和发展机会的选择能力,进而改变命运,摆脱贫困。在此,我们想补充的是:如果非营利机构介入进来则效果也许更好,正如王绍光(电子版)所指出的:“家庭、政府和民间组织三管齐下总比仅靠某一种机制要更有效一些”。
    2 [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贾西津、魏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前言P1。
    1 有兴趣的读者可在http://www.jhu.edu/~gnisp/handbookdraft.html网站上查找到有关手册资料。
    2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有关出版关于国民账户体系中非营利机构手册的情况说明》,纽约,2002,E/CN.3/2002/8/Add.1,P1。
    1 Brian Newson(2004)指出,自1970年欧洲核算体系(ESA-1970)引入“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以来,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其核算过程均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现行数据显示该部门在规模上非常小,因此与其他机构部门相比,“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在政府统计中缺乏优先性。详见Brian Newson(2004),European statisticsfor Non-profit Institutions? Seminar on the Satellite Accounts for the Social Economy, Brussels 23 April 2004。
    1 详见 Goldschmidt-Clermont, Luisella and Pagnossin-Aligisakis, Elisabetta (1995), Measures of unrecorded economic activities in fourteen countries,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Office (HDRO) Occasional Paper 20,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1995和Dennis Trewin (1997), Unpaid Work and the Australian Economy, Appendix 1, ABS Catalogue No. 5240.0, 1997。
    1 除此之外,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以色列、意大利、莫桑比克、荷兰、菲律宾、南非、瑞典和泰国的手册(草案)测试报告也为手册的检测与修订提供了大量的反馈信息和数据基础。详见以上各国的《非营利机构手册》测试报告
    2 早在2001年,王名等(2001)认为,“今后学术界对非营利机构的研究将从两个方面深入开展。第一个方面就是针对我国非营利机构的特定发展状况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需要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和非营利机构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作方式。第二个方面就是针对非营利机构的理论研究,这种研究需要从理论层面澄清非营利机构对社会的各方面影响。因为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如何建立新型的非营利机构,而是如何把传统社会中具有非营利性质的这些机构转变成为新型非营利机构的问题。如果要改革这些传统社会中具有非营利性质的机构,那么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些机构的实际状况”。详见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P8~9。
    3 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2006年1月20日。
    1 详见(1)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前言:(2)刘国翰:《非营利部门的界定》,《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3)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 杨文雪:《第三部门经济核算问题商榷》,《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P91~93。
    2 孙秋碧(2000)指出:“目前,我国的非营利机构一般均具有官方或半官方的性质,这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运行机制相一致。尽管这些非营利机构正逐步从政府部门中脱离出来,但这种‘脱离’仍明显不规范、不完备,且规模不大。因此,将非营利机构放入政府部门亦有其合理的一面”。当然,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中国,而且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大抵如此,只不过通常将其划归至住户部门。详见孙秋碧:《我国核算体系分类问题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0年第5期。
    1 贾西津、沈恒超、胡文安等:《转型时期的行业协会——角色、功能与管理体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P7脚注①。
    2 丁元竹、汪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电子版),中国南南合作网,2001。
    3 李国梅(2001)指出,“中国志愿活动参与人数与其总人口相比所占比例较小。例如,香港地区参加志愿活动的市民占香港总人口的20%,大约在100万人左右。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志愿者占国民的30%,有的高达60%。2000年,深圳常住人口为100万人,拥有志愿者2万人左右,仅占常住人口的2%。如果考虑暂住人口(300万)的话,深圳市的志愿者仅占该市人口的0.5%。另外,志愿活动核算是一项费人、费钱、费时的工作,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很难从财政收入中拨出大笔资金对其进行核算”。详见李国梅:《中国大陆的志愿者服务》(电子版),2001。
    1 以产出为例,变量Ⅰ是指SNA-1993产出,变量Ⅱ是指变量Ⅰ加上“市场非营利机构的非市场产出”,变量Ⅲ是指变量Ⅱ加上“志愿劳动的虚拟报酬”(详见本文第5章5.1.1)。
    1 我们认为有必要具体探讨一下非营利机构核算与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之间的关系,因为不少人甚至一些专家学者均认为两者呈高度的一致关系。事实上,两者之间至少存在以下两点区别:第一,核算内容不同。非营利机构核算测度的是总体非营利机构部门的生产、收入分配、收入使用、积累、资产存量、对外交易以及非营利机构的结构、能力、影响和绩效等数量特征;而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测度的是机构单位免费或按经济意义不显著的价格所提供的服务产出。由此可见,两种核算所涉及的经济运行过程显著不同。第二,核算对象不同。非营利机构核算的核算对象是符合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这五个标准的机构单位所组成的非营利机构部门,该部门在规模上大于SNA-1993的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包括了划归至其他机构部门中的非营利机构单位(市场非营利机构和非市场非营利机构)。而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核算对象则不仅包括非市场非营利机构,而且还包括行政管理、教育、卫生、国防等部门,亦即两者的核算对象不同,但有重叠。综合上述,非营利机构核算与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是两种不同的核算,不仅核算内容不同,而且核算对象亦不尽相同。但两种核算之间却呈相互促进的关系。例如,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发展亦促进了非营利机构核算的发展,毕竟非市场服务是非营利机构服务提供的重要方式。详见(1)邱东、蒋萍、杨仲山:《国民经济核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P604;(2)蒋萍等:《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P51~74,94~97。
    1 丁元竹、汪汛清(2001)指出,中国志愿服务的开展比较落后,其经济价值不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显著,因而还不足以计入国内生产总值。志愿服务的这种边缘地位决定了政府对它的态度,使它不可能像其它生产劳动一样受到政府的重视。详见丁元竹、汪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电子版),中国南南合作网,2001。
    1 即The Johns Hopkins Comparative Nonprofit Sector Projcot(简称为CNP)。约翰·霍普金斯非营利部门比较项目是一项国际研究项目,其目的是为了在一个宽泛的国家截面上审视和研究非营利部门的规模、构成和收入结构,以改善和丰富我们对该部门的认识与理解,并为非营利部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详见http://www.jhu.edu/~cnp/。
    2 仅以中国社团的定义及分类研究为例。王名、刘国翰和何建宇(2001)认为,要给社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的确足一件相当困难的工作。原因在于:第一,各类社会组织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相互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比如同样是大学,有的可能是营利的,有的可能是非营利的:第二,各个国家对于社团的法律界定不一样,使得研究者想给出一个普适世界的社团定义几乎不可能:第三,不同类型社团之间的差异性相当大,要找到这些差异显著的组织之间的共性相当不容易。由此导致社团定义有共同特征说、互益说、公益说、特殊目的说、剩余说和法律定义等。详见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P13~18。
    1 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P2。
    2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2。
    3 吴东民等:《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4。
    4 公司与非营利机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公司“创办的目的是为市场生产货物或服务,它可能是其所有者利润或其它财务收益的提供者”。因此,公司“没有使住户受益的最终支出”,并且,“公司获得的全部利润或收入的最终受益者,是其他机构单位即股东”。政府单位与非营利机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唯一的通过政治过程建立的、在一特定区域内对其它机构单位拥有立法、司法和行政权的法律实体”,包括“向其它机构单位征税或强制转移筹集资金的权力”。住户单位与非营利机构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共享同样的生活设施、集中其部分或全部收入和财产、并共同消费一些货物和服务且主要是住房和食品的一小群人”。详见联合国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第4.23、4.25、4.104、4.132~4.133段。
    1 Raffaele Malizia (1999), Problems of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al units: Some case studies, Joint OECD/ESCAP Meeting on National Accounts, 1993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Five Years on Bangkok, 4-8 May 1999, STAT/SNA.5, P1.
    1 手册将这一区分归源于SNA-1993的机构部门分类,但在SNA-1993的文本中,我们未发现这一分类方式。详见联合国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第4.77~4.103段。
    2 例如在荷兰,有许多保持住宅周围卫生清洁的组织。这些组织一般没有进行工商注册,并且没有付酬雇员,因此被包括在住户部门之内(Statistics Netherlands,2001)。在比利时,大致半数左右的非营利机构不是法律实体,并且20%的具有法律身份的非营利机构没有雇佣付酬雇员。根据ESA-1995的分类规则,它们被分配至住户部门(Statistics Belgian,2001)。
    1 Helen Stone Tice et al (2002), Portray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official statistics: early findings from NPI satellite accounts, Paper prepared for the 27th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Income and Wealth, Djurhamn, Sweden, 18 to 24 August 2002, P22.
    1 至少公司部门是这样的,因为SNA-1993认为:“大多数国家的多数非营利机构,是非市场生产者,而不是市场生产者”(联合国等,1993,第4.60段)。
    2 包括西欧的奥地利、爱尔兰、比利时、荷兰、芬兰、西班牙、法国、英国和德国;中东欧的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其他发达国家中的澳大利亚、以色列、日本和美国以及拉美的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和秘鲁(莱斯特·M.萨拉蒙等,2002,P10)。
    1 [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贾西津、魏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P10~14。
    2 李跃卿等人(2005)的研究表明,非营利部门对就业增长的另一独特贡献表现在:当经济衰退使大部分企业减少就业岗位的时候,一些非营利机构却显示出反经济周期的特性,它们在经济衰退时会创造出比正常时期更多的就业岗位,如卫生保健行业。详见李跃卿、王锐兰、崔新进、顾建强:《非营利组织对美国就业的贡献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3期,P136~139。
    3 从1990年开始,美国约翰·霍普金斯非营利部门比较项目(CNP)着手系统收集上述各国的非营利部门数据。其步骤如下:首先成立各国研究小组(如英国小组、匈牙利小组等),尔后收集并整理现有的数据来源,如从各机构部门和调查数据中分离或推断非营利信息,同时辅之于各种调查以弥补数据缺口,最终获取各国总体非营利部门的数据资料。但这一工作涉及面并不是很宽,并且只有1995年的数据比较完整。因此,非营利部门数据缺乏的状态仍然存在且未得到解决。详见[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贾西津、魏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附录C。
    1 王君立:《“政府部门”在我国SNA中的特殊处理初探》,《现代财经》2003年第2期。
    2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国民经济循环账户实施指南》,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P65。
    1 First Meeting of Johns Hopkins Consultative Group (1999), Toward an Official Global Economic Data System on Nonprofit Institutions,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 New York, NY, April 13-14, 1999, P4.
    2 Helmut K. Anheier and Lester M. Salamon (1998), Nonprofit Institutions and the 1993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CNP-WP-25, 1998, P6~7.
    1 “财政供养人员”包括了党政机关干部、事业单位干部、两者的工勤人员和退休人员、农村部分领取补助的村组干部,目前规模约为5000万人。发达国家所使用的“政府雇员”概念与我国的“财政供养人员”概念所界定的范围大体上接近。详见新华网:《科学探讨中国“公务员”的规模》。
    2 详见(1)范恒山:《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4月12日;(2)李曙光:《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中国网2004年6月23日;(3)符钢战:《关于中国事业部门体制转型问题研究》,《管理世界》2005年第2期。
    1 崔玉、马凤芝:《中国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建设的制度化途径:自律与社会交代》(电子版)。参见http://www.fupin.org.cn/page_NGO_fhc/page_Fhc/0113.htm。
    2 徐维华:《草根民间组织登记注册——经验分享会简况》(电子版)。参见“反对家庭暴力网” http://cyc6.cycnet.com:8090/othermis/stopdv/content.jsp?id=11332。
    1 郑国安、赵路、吴波尔、李新男:《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P23。
    1 高敏雪、李静萍、许健:《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前言。
    2 山西省统计局窦志达(电子版,2005)在评价中国经济实力时指出,由于计算依据的变化也可导致一国经济实力的升降,亦即经济实力是可以“算”出来的。例如中国2003年的GDP,按汇率法计算为1.42万亿美元,按购买力平价法为5.9万亿美元,按平价-汇率法为3.66万亿美元,按大国贸易法则为4.25万亿美元。
    1 手册认为卫星账户的编制应遵循“三步走”的策略,即“短表”、“长表”和“扩展部分”(United Nations,2003,第1.15段)。但这一策略针对的仅仅是卫星账户的变量体系,并且从卫星账户的表格编制来看,事实上是由表Ⅲ(按部门和机构类型分组的综合经济账户)入手进行的。因此,实际编制过程与“三步走”的策略相比略有不同。
    2 Global Nonprofit Information System Project (2000), Second Meeting of Johns Hopkins Consultative Group,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New York, NY, June 8-9, 2000, P2。
    3 一些学者对此持保留意见,他们认为如此处理将使非营利部门具有相当大的异质性。但大多数学者认同这一处理,例如政府政策(如税收政策)对各类非营利机构均有影响,而不论它们来自于哪一机构部门,等等。当然,学者们也认为在这一综合过程中,应该提供非营利部门各子类的详细信息。这也是“非营利组织国际分类”(ICNPO)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详见First Meeting of Johns Hopkins Consultative Group (1999) , Toward an Official Global Economic Data System on Nonprofit Institutions,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 New York, NY, April 13-14, 1999, P4.
    1 据统计,到2000年止,只有27个国家编制了机构部门账户。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没有对非营利机构进行测度,所以其活动也没有纳入到GDP核算之中。详见Global Nonprofit Information System Project(2000), Second Meeting of Johns Hopkins Consultative Group,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New York, NY, June 8-9, 2000, P3。
    1 陈朝阳(1996)认为,在现行GNP指标改进中,应增加家庭和志愿者活动的价值。因为一个社会中最重要的,也是直接影响福利水平的工作往往是在家庭和社区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仅仅将注意力集中于GNP(或GDP)的环境修正是不全面的。详见陈朝阳:《GNP指标质疑》,《广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P21~24。
    2 欧盟统计局国民核算司的Brian Newson(2004)抱怨说,欧盟统计局曾致函其成员国,询问他们有关非营利机构卫星账户的工作计划问题,几乎所有国家的回都完全相同:(1)在我国,该领域似乎不具有统计优先性;(2)统计基础薄弱。例如注册体系不完整或没有注册体系,没有展开定期或非定期调查,等等;(3)由于统计部门认为其他项目具有更高的优先性,因此目前我们无法投入资源来编制非营利机构卫星账户。详见Brian Newson(2004), European statistics for Non-profit Institutions? Seminar on the Satellite Accounts for the Social Economy, Brussels 23 April 2004, P2。
    1 例如,非营利机构在登记注册和活动开展等方面依赖于政府的认可,在资助来源(包括实物资助,如志愿劳动投入)方面依赖于政府、企业、住户和非常住单位,等等。
    2 根据清华大学NGO研究所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1508家NGO进行的调查结果分析,个人捐赠仅占总资金的2.18%,在所有资金来源中排名第7。排在前两位的是政府支持和会费收入,这两项要远远高于其他资金来源(王名,2002,P206)。
    1 此外,崔开云(2003)认为,“在中国农村还存在着大量的‘合理但不合法’的非政府组织,说其‘合理’是因为它们发挥了一般非政府组织的功能,也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承认或默许;说其‘不合法’是因为它们并没有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登记。就这一点来讲,单纯从法律上来界定中国的非政府组织显得更加不合适”。详见崔开云:《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研究述评》,《东南学术》2003年第3期,P149~155。
    1 详见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P3。
    2 约翰·霍普金斯非营利部门比较项目(CNP)为了确保能够在各个国家开展工作,就必须确定一个普1遍适用的非营利机构定义。这项工作首先从访谈当地组织开始,对各国非营利机构的特征进行比较,然后找出共同点。一旦有新的国家被选中加入,则重以上步骤。经过比较和总结,最终概括出非营利机构所具有的五个方面的运作特点(莱斯特·M.萨拉蒙等,2002)。
    1 此外,SNA-1993也指出:“有一些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非营利机构可能是非正式的实体,它的存在为社会所认可,但却没有正式的法律地位”。见联合国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第4.56段。
    1 在美国,慈善组织在向其行政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支付报酬时,在数量上受到严格限制,不能超过“合理”的限度。所谓“合理性”是指在同一地区,规模相同的组织(就资产和雇员人数来说)支付给职员的报酬是相同的或相近的。这一限制不仅适合于非营利机构的一般职员,也适用于顾问和理事。因为实际情况是理事可能也是该组织的一般职员,在这种情况下,该理事被作为一般职员付给报酬,但所付报酬必须确保其数额是合理的。如果哪个组织支付给工作人员的报酬“过多”,就会被认为是个人受益,该组织的免税资格就有被取消的可能。见郑国安、赵路、吴波尔、李新男:《国外非营利组织法律法规概要》,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P65。
    2 SNA-1993指出:“非营利机构不存在分享其利润和股本的股东。其成员也无权分享非营利机构创造的任何利润和盈余,这些利润只能为非营利机构所有”(联合国等,1993,第4.56c段)。
    3 另可参见杨光华、陈晓春:《非营利组织产权问题研究》,《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 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见:(1)[中国香港]陈健民、陈祖为、阮耀启:《捐献、信任与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载于范丽珠主编:《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P327。(2)辛本禄、蒲新微:《第三部门的研究及其实践意义》,《理论探讨》2003年第5期,P12~13。(3)俞可平:《中国的公民社会》(电子版),2004。(4)王名、贾西津:《中国非营利组织:定义、发展与政策建议》。载于范丽珠主编:《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P263~264,等等。
    1 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P4。
    2 李智、左同宇:《第三部门及其与相关部门比较释义》,《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P42~46。
    1 辛本禄、蒲新微:《第三部门的研究及其实践意义》,《理论探讨》2003年第5期,P12~13。
    2 王名、贾西津:《中国非营利组织:定义、发展与政策建议》。载于范丽珠主编:《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P263。
    3 王名、贾西津:《中国非营利组织:定义、发展与政策建议》。载于范丽珠主编:《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P263~264。
    4 丁美东(2004)也认为,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非营利机构具有以下基本规定,即非营利机构应是合法的社会组织,宗教团体和民族团体如果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不能视为非营利机构。详见丁美东:《非营利组织及其价格机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P33~34。
    1 王名在研究中国非营利机构的基本分类时指出:中国非营利机构可区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前者包括“会员制组织”和“非会员制组织”:后者进一步包括了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未登记或转登记团体。详见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9。
    2 刘国翰(2001)认为,在界定我国非营利部门时应注意遵循“国际化原则”、“本土化原则”、“现实性原则”和“超前性原则”。他同时指出:“这四条原则中,国际化原则和本土化原则是一对矛盾,现实性原则和超前性原则是一对矛盾。一个可靠的界定方法既要同国际接轨,又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既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又要兼顾现实的发展水平”。详见刘国翰:《非营利部门的界定》,《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P8~11。
    3 这一处理也与王名、贾西津的观点相符。他们在确认中国非营利机构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时指出,这些基本条件“……并非面面俱到,需要客观而动态地加以观察和理解”。详见王名、贾西津:《中国非营利组织:定义、发展与政策建议》。载于范丽珠主编:《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P265。
    1 必须注意的是,事业单位与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之间在民间性和自治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李鸥(2002)归纳了这些差别:“前者属国有制单位,国家是惟一的投资者,后者的创建及赞助者可以是国家、个人、社会团体或企业;前者享有政府的定期财政补贴,后者只可能享有财政的专项补贴;前者的事业目标和任务由政府有关部门决定,后者由董事会或理事会根据社会需要确定;前者的领导人实行上级任命制或委派制,而后者实行推举制”。详见李鸥:《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8期,P41~44。
    1 详见《社团管理登记条例》(国务院令第250号,1998年10月25日)第一章第二条。
    2 详见《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1号,1998年10月25日)第一章第二条。
    1 即组织的形成过程、领导层的产生、主要领导的身份和经费来源。见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15.
    1 Lester M. Salamon and Helmut K. Anheier (1992), In Search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11: The Problem of Classification, CNP-WP-3, P4~5.
    1 详见http://www.guidestar.org/npo/ntee.jsp: NTEE Classification System.
    1 详细的分类可参见[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贾西津、魏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P502~509。
    1 以上分类体系详见联合国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P625~627。
    2 例如,尽管卫星账户体系在经济活动分类方面主要使用ICNPO,但在某些场合中也仍然使用ISIC,目的在于研究和分析所有产业或经济总体背景下的非营利活动。同时,卫星账户体系也仍然使用SNA-1993的机构部门分类,目的在于确保与SNA-1993的兼容和转换。
    1 详见吴东民等:《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42~45;田凯:《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学会月刊》2004年第10期,P6~7。
    1 详见吴东民等:《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48~51。
    2 Lester M. Salamon and Heimut K. Anheier (1996), Social Origins of Civil Society: Explain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Cross-Nationally, Working Papers of the Johns Hopkins Comparative Nonprofit Sector Project, No.22, 1996, P13.
    3 Helmut K. Anheier (2000), Extending the Satellite Account for Nonprofit Institutions, Paper prepared for the 26th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Income and Wealth Cracow, Poland, 27 August to 2 September 2000, P3.
    4 详见吴东民等:《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45~47:田凯:《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学会月刊》2004年第10期,P7~8。
    1 Lester M. Salamon and Helmut K. Anheier (1996), Social Origins of Civil Society: Explain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Cross-Nationally, Working Papers of the Johns Hopkins Comparative Nonprofit Sector Project, No.22, 1996, P14~15.
    2 Helmut K. Anheier (2000), Extending the Satellite Account for Nonprofit Institutions, Paper prepared for the 26th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Income and Wealth Cracow, Poland, 27 August to 2 September 2000, P3.
    3 非营利部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慈善供给不足,即慈善捐款的总量与实际支出之间有着相当大的缺口,这是因为更多的人倾向于不花成本地享受他人给自己提供的慈善福利:二是慈善的特殊主义或者狭隘性,即它们所服务的对象一般是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结果一部分群体可以享受到完善的各种服务,而另一些往往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却容易被忽视,并由此导致资源的浪费:三是家长式作风,就是说那些控制着慈善资源,掌握着非营利机构经济命脉的人对如何使用资源有很大的发言权,造成内部决策过程的非民主化和非透明化;四是非营利机构的业余性,即非营利机构无法提供足够的报酬吸引专业人员加盟,使这些工作只好由有爱心的业余人员来做,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服务的质量。详见吴东民等:《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24~27。
    4 详见吴东民等:《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47~48;田凯:《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学会月刊》2004年第10期,P8~9。。
    5 Lester M. Salamon and Helmut K. Anheier (1996), Social Origins of Civil Society." Explain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Cross-Nationally, Working Papers of the Johns Hopkins Comparative Nonprofit Sector Project, No.22, 1996, P16.
    1 Helmut K. Anheier (2000), Extending the Satellite Account for Nonprofit Institutions, Paper prepared for the 26th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Income and Wealth Cracow, Poland, 27 August to 2 September 2000, P3~4.
    1 在十九世纪后期,德国政府与主要的教会组织结盟,以创造一套国家资助的社会福利提供系统。在这一时期,非营利部门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中许多是宗教附属机构。详见Lester M. Salamon and Helmut K. Anheier (1996), Social Origins of Civil Society: Explain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Cross-Nationally, Working Papers of the Johns Hopkins Comparative Nonprofit Sector Project, No.22, 1996, P18~19.
    2 Helmut K. Anheier (2000), Extending the Satellite Account for Nonprofit Institutions, Paper prepared for the 26th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Income and Wealth Cracow, Poland, 27 August to 2 September 2000, P4~5.
    3 顾忠华:《台湾非营利组织的公共性与自主性》(电子版),《台湾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四期。
    1 Helmut K. Anheier (2000), Extending the Satellite Account for Nonprofit Institutions, Paper prepared for the 26th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Income and Wealth Cracow, Poland, 27 August to 2 September 2000, P4.
    1 王名等(2001)在考察政府对公民结社自由的态度时,是通过查询中国档案出版社《共和国历程大写真1949~1993》一书中所公布的材料,例如中央对重大事件的处理、发表的正式声明以及重要报刊的文章等等,从而绘制出这一期间政府对公民结社和自由的态度图。他们认为,由于该书收集的资料都是《人民日报》当年重要的文章、短评和社论以及政府公开发表的公告,因此完全可以代表当时中央政府对公民结社和自由的态度。在这一过程中,需列出代表中央政府支持公民结社和自由的文章数,以及代表中央政府反对公民结社和自由的文章数。详见王名、刘国翰、何建宇著:《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P89。
    2 例如,田凯(2004)指出:“政府失灵理论可以部分解释中国非营利部门的生成与发展。事实上,Weisbrod所说的‘政府失灵’指的是由于民主制政府特定的运作逻辑(民主制的投票决策方式),政府决策往往只代表了中位选民的意见,而不能满足其他选民的需求,从而导致了政府失灵,这显然和中国非营利机构产生的政治环境完全不同。如果我们假设中国的非营利机构是在政府失灵的情形下产生的,那么这种政府失灵是政府进行资源动员和社会治理能力上的失灵,而不是投票决策方式所导致的失灵”。详见田凯:《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学会月刊》2004年第10期。
    1 资料来源:Helmut K. Anheier(2000),Extending the Satellite Account for Nonprofit Institutions, Paper prepared for the 26th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Income and Wealth Cracow, Poland, 27 August to 2 September 2000, P16.
    2 在这一扩展过程中,必须全面解决卫星账户体系各个模块之间的信息联结问题。Helmut K. Anheier(2000)认为,应该建立以下三种类型的联结方式:(1)从核心SNA 卫星账户到扩展“模块”。例如从核心卫星账户的“雇员报酬”到结构模块的“就业”;从“非金融资产”到“能力与产出”模块中的“实物测度”,等等。(2)从扩展“模块”到其他统计系统。例如从结构模块的“就业”到国际劳工组织统计(ILO)的相关内容:(3)扩展“模块”本身的联结。如从类似于“病人天数”的实物产出到一些效率测度;从“公平一再分配”到“住户部门收入”的联结,等等(见表3-3之“备注”列)。详见Helmut K. Anheier(2000), Extending the Satellite Account for Nonprofit Institutions, Paoer preoared for the 26th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Income and Wealth Cracow, Poland, 27 August to 2 September 2000, P8.
    1 尽管赠与(giving)也属于一种价值变量,但手册将其处理在结构变量之中,因而不在卫星账户的价值变量之内(United Nations,2003,P44)。
    1 吴锦良(2001)指出,政府采购这种方式虽然在我国的历史尚不长久,但在国外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因其具有科学、公正、透明、节支效果显著等优点而为发达国家普遍采用。通过政府采购,一方面可以提高政府运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力地支持了非营利机构。详见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P185~195。
    2 例如,在澳大利亚等国,政府部门与非营利机构的关系正越来越趋向于一种服务合同关系,故对非营利机构的资助更多地建立在服务付费的基础上,并作为中间消耗(而不是转移)记录在政府部门账户之中(Statistics Australia,2001)。
    3 在过去,澳大利亚政府对非营利机构的转移兼具经常转移与资本转移的目的。但现在,政府与非营利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关系更趋商业化,其资助已开始与合同相捆绑,且资助数额及是否资助也与特定服务的提供相关联。也就是说,政府趋向于以第三方支付的方式向非营利机构提供资助(Statistics Australia,2001)。
    4 Helen Stone Tice and Lester M. Salamon (2000), The Handbook on Non-Profit Institutions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An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Paper prepared for the 26th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Income and Wealth Cracow, Poland, 27 August to 2 September 2000, P13.
    1 联合国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第6.92段。
    1 联合国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第6.45段。
    2 此时,其净营业盈余被假定为0。
    3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经常向其雇员提供保健、教育和娱乐服务。事实上,国有企业分担了“政府机构”的某些职责而实施社会政策,相关支出应属于消费支出。然而,依据SNA-1993的核算惯例,具有消费功能的主体只有住户、政府以及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而企业是没有消费功能的,因而不具有消费支出。当这些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为了正确区分这类消费的受益者以及费用的承担者,SNA-1993建议,在转轨期间为其雇员承担大量社会支出的国有企业应被分解为两个不同的单位:一个是从事市场生产的企业,另一个是向其雇员提供社会服务的“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显然,“分离法”与这种思路是一脉相承的。详见联合国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第19.30~19.35段。
    1 以雇员报酬为例,SNA-1993文本第7.21段提到,“对志愿从事的无酬工作,包括住户成员在同一住户所有的非法人企业内完成的工作,没有应支付的雇员报酬”。
    2 详见江讯清:《关于志愿服务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7期,P110~115。
    3 有些专家学者又称之为“未支薪工作”或“未支薪劳动”,与“支薪工作”或“支薪劳动”相对应。
    1 由于相当部分的非营利机构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既使用付酬雇员又使用志愿者,因此必须做此扣除。
    2 这种方法类似于曾五一教授所提出的“虚拟总收入法”。曾教授认为,采用“虚拟总收入法”进行无偿服务核算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资料的获取特别困难,尤其是中间消耗;(2)需对现行国民核算的一些基本概念作大幅度的修正,如中间消耗和虚拟折旧等。此外,曾教授进一步指出:“在价格搜寻中,如果市场上完全没有类似的服务供应,则说明这种服务尚不具备社会性,不应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范畴”。详见曾五一:《无偿服务核算研究》,《统计研究》2005年第6期,P44~47。
    1 Helmut K. Anheier, Eva Hollerweger, Christoph Badelt and Jeremy Kendall (2001), Work in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ms, Patterns and Methodologies, ILO, Genf, 2001, P46~45.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2版,P174。
    2 Helmut K. Anheier, Eva Hollerweger, Christoph Badelt and Jeremy Kendall (2001), Work in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ms, Patterns and Methodologies, ILO, Genf, 2001, P48.
    1 详见http://www.jhu.edu/~gnisp/testgroup.html之各国手册测试报告。
    1 Helmut K. Anheier, Eva Hollerweger, Christoph Badelt and Jeremy Kendall (2001), Work in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ms, Patterns and Methodologies. ILO, Genf, 2001, P46.
    1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155。
    2 Joke Swiebel. (1999), Unpaid Work and Policy-Making: Towards a Broader Perspective of Work andEmployment, ST/ESA/1999/DP.4,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4, February 1999, P8-9.
    1 United Nations (2003), Handbook on Non-Profit Institutions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T/ESA/STAT/SER.F/91, P62~63.
    1 在卫星账户中,“赠与”指的是志愿金钱捐献(United Nations,2003,P63)。显然,“赠与”度量的是住户对私人慈善事业的参与及贡献。事实上,“赠与”是一种现金转移,既可能是经常转移,也可能是资本转移。但不同的是,这种转移仅仅发生在住户与非营利机构之间,因而是一种特定的转移。
    2 详见[美]Robert D.Putnam著,王列、赖海榕译:《使民主运转起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P195。
    1 顾忠华:《社会信任、社会资本与非营利组织》,1999,宣读于“非营利组织与社会信任”研讨会(中研院社会所与政大社会系合办)。
    2 帕萨·达斯古普特(Partha Dasgupta,2005)指出:Robert D.Putnam曾通过计算市民社会中的团体(如运动俱乐部、保龄球协会、轻音乐团体、父母-教师联合会、文艺协会和政治俱乐部等)成员数量来衡量社会资本,并且将社会资本与其他指标如政府责任、经济发展等联系起来进行回归分析。详见帕萨·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编,张慧东等译:《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492。
    1 兰华、付爱兰:《非营利组织在社会资本形成中的作用及表现》,《人文杂志》2005年第4期,P148~152。
    2 清华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于1999年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国非营利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不同类型的个案研究,调查结果大致反映了中国非营利机构的基本现状。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非营利机构中,有49.2%的组织负责人在担任该组织领导人之前在行政部门任职:有27.9%的人在事业单位任职:有8%的人在其他非营利机构任职;还有11.5%的人在其他部门任职,3.4%的机构无回答。这一调查表明,中国近一半的非营利机构领导人有在政府部门任职的经历。邓国胜指出:“因为中国政府的网络非常健全与庞大,甚至各个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的基层网络。因此,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种网络资源,就可大大提高运作效率。事实上,中国很多成功的非营利机构都是通过政府的某个职能部门来动员社会资源的”。详见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P62~63。
    1 正如于海(1998)所指出的,从某种角度来看,非营利机构是一种提供中介服务的有效机制,它能将需要者和帮助者联结起来。详见于海:《志愿运动、志愿行为和志愿组织》,《学术月刊》1998年第11期。
    2 国内对社会中介组织的定义“大致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或根据政府的委托,遵循独立、公平和公正原则,凭借其特有的社会服务、沟通等功能,沟通政府与经济主体之间、经济主体与经济主体之间的信息,协调双方利益,为全社会提供各种有偿或无偿服务的社会自律性组织”。详见方卫华、王磊:《再论社会中介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研究冲突的解决》,《学会》2005年第7期。
    3 详见梁莹:《WTO与治理视野中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P42~44。
    1 必须注意的是,“志愿活动”(volunteering)泛指所有那些没有金钱支付和法律义务的非强制性或非约束性活动,该活动使志愿者所属家庭以外的机构单位受益,主要包括志愿时间捐赠和志愿金钱捐赠。而志愿劳动(volunteer labor)、志愿工作(volunteer work)或志愿服务(volunteering service)属于志愿时间捐赠,赠与(giving)属于志愿金钱捐赠。在本文中,如无特殊说明,志愿劳动、志愿工作和志愿服务具有相同的含义。只不过志愿劳动侧重强调志愿者的劳动过程,志愿工作和志愿服务强调其属于未付酬工作(unpaid work)的核算范围。
    2 转引自Helmut K. Anheier, Eva Hollerweger, Christoph Badelt and Jeremy Kendall.(200 1),Work in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ms, Patterns and Methodology. A Report to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May 2001, P17.
    1 详见Helmut K.Anheier,Eva Hoilerweger,Christoph Badelt and Jeremy Kendall(2001),Work in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ms, Patterns and Methodology. A Report to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May 2001, P14.
    2 目前,我国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是学生、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在所有志愿者中的比例分别为46.16%、16.07%和11.23%。从年龄上看,志愿者主要为20~24岁的青年,所占比例为63.47%,20岁以下及24岁以上的志愿者分别为19.39%和13.93%。可以看出,我国的志愿者主要为在校和在职者。详见庄国波:《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探讨》,《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P50~53。
    3 张广济:《中外志愿服务比较》,《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卷第1-2期,2003年6月,P29~32。
    4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143。
    1 丁元竹、汪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电子版),2001。
    2 Joke Swiebel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志愿劳动的区分较为容易。例如囚犯所从事的某些工作,显然无法通过“第三方准则”的测试:囚犯无法雇佣他人来完成这一工作,并且该工作也不是一项可自由选择的就业方式。然而强制性兵役的确定却很伤脑筋。例如,职业士兵应该被看作是从事“工作”的人,其薪水被包括在国民账户之中,但应征士兵却无法通过“第三方准则”的测试,因此应征士兵的活动不能被视为“工作”或志愿活动。但说起来也奇怪,当我们谈论这一强制性的社会服务时,没有人否认这是一项工作,即非常重要的保护生命与财产的工作(Joke Swiebei,1999,P1)。
    3 李国梅:《中国大陆的志愿者服务》(电子版),2001。
    1 王妮丽、崔紫君:《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及其管理》,《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P70~72。
    2 Helmut K. Anheier, Eva Hollerweger, Christoph Badelt and Jeremy Kendall (2001), Work in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ms, Patterns and Methodology. A Report to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May 2001, P19.
    1 详见 Kakoli Roy and Suzanne Ziemek (2001), On The Economics of Volunteering, A research study conducted by ZEF as a joint initiative with the United Nations Volunteer Programme, 2001, P7.
    1 在非营利机构评估中,“效果”指的是非营利机构的实际结果达到或实现预期目标的程度,包括绝对量和相对量两个方面(邓国胜,2001,P168)。
    2 邓国胜(2001,P191)认为,非营利机构的能力评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形的硬指标,包括人员、资金、办公场所和设备等基本资源的评估;二是无形的软指标,包括组织的结构与资源网络、管理能力、筹款能力和评估能力等。然而,手册中的非营利机构能力(Capacity)测度仅仅是一种宽泛的产出衡量方式,目的在于衡量非营利机构的潜在产出规模。例如动物园和水族馆的标本数、图书馆的馆藏书籍数量等。显然,如果标本和馆藏书籍越多,则产出提供的能力就越大。但这一测度无法反映非营利机构的其他能力。
    3 在此,效率(Output/Input)是指每一单位的投入所导致的产出:效能(Outcome/Input)是指每一单位的投入所导致的结果(邓国胜,2001,P169)。
    1 陈昌柏:《非营利机构管理》,团结出版社,2000年版,P167~168。
    2 Lester M. Salamon, Leslie C. Hems和Kathryn Chinnock(2000)研究发现:尽管非营利机构也从事经济发展、文化与娱乐以及住宅提供等活动,但人们主要期待着它们提供教育、社会服务和医疗保健等集体性货物与服务。在许多国家,非营利机构的这一特点与政府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在中东欧国家,希望非营利机构在此方面居于支配地位(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更多的国家将非营利活动看作是对政府活动的拾遗补缺或填补缺口(澳大利亚、爱尔兰、秘鲁、罗马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阿根廷、哥伦比亚、匈牙利、秘鲁、罗马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人们期待着非营利部门具有比政府部门更高的服务质量。在澳大利亚,贴近客户群体被认为是非营利服务的重要特征。在法国,提供非标准的或“专门的”服务被认为是非营利机构的本质特征,尤其是那些具有互助或自助特点的非营利机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家希望非营利机构在服务提供中具有更大的“公平性”,其受益者应该是政府或市场服务的遗漏对象。此外,还有一些国家(阿根廷、澳大利亚、哥伦比亚、爱尔兰、斯洛伐克、西班牙和乌干达)希望非营利服务的成本应该更低(Lester M.Salamon. Leslie C. Hems and Kathryn Chinnock, 2000,P15)。
    1 商玉生:《加强公信力建设构建中国一流NPO》,《学会》2005年第1期,P22~25。
    2 刘培峰:《非营利组织的几个相关概念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0期,P37~40。
    1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P188。
    1 在通常的满意测度中,文献资料更多地从顾客角度出发,而从雇员、成员和志愿者等角度出发的满意度调查较为少见。详见(1)杜亚灵、朱秀文:《鉴定顾客满意的关键因素》,《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2期,2005年4月。(2)《顾客满意度调查研究》课题组:《关于顾客满意度调查的若干思考》,《统计教育》2004年第1期。
    2 邓国胜:《非营利组织“APC”评估理论》,《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0期,P33~36。
    1 胡贤政、汪祖伟:《第三部门的社会功能》,《论坛》2004年第1期。
    2 胡伟:《第三部门内涵探析》,《前沿》2004年第2期。
    3 姚远光:《现代社会需要“第三部门”》,《南方论刊》2005年第9期。
    4 严炜、刘悦斋:《平等合作与积极竞争:公共服务领域中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4年第5期。
    1 Lester M. Salamon、Leslie C.Hems和Kathryn Chinnock(2000)在进行非营利机构的影响个案分析时,共确立了六项分析准则,即非产出性、系统性、全面性、理论基础、相对影响和比较性。在此,我们引用了这些原则,并将全面性与系统性两项准则进行了合并处理。详见Lester M. Salamon, Leslie C. Hems and Kathryn Chinnock (2000),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 What and for Whom? Working papers of the Johns Hopkins Comparative Nonprofit Sector Project, 2000, P2~3.
    1 吴东民等:《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20。
    2 崔开云:《非营利组织中的产权交易成本问题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P59~65。
    1 滕世华:《公共物品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可行性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P22~26。
    1 详见 http://www.jhu.edu/-gnisp/docs/Annexlto2TablesⅡ.pdf: ANNEX Al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detailed table, P102.
    1 详见 http://www.jhu.edu/~gnisp/docs/Annexlto2TablesⅡ.pdf.. ANNEX Al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detailed table , P105。
    1 详见http://www.jhu.edu/~gnisp/docs/Annexlto2TablcsⅡ.pdf: ANNEX Al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detailed table, P106。表中除雇员报酬之外,均为实物单位表示。
    2 [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贾西津、魏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P499~500。
    1 详见 http://www.jhu.edu/~gnisp/docs/Annexlto2TablesⅡ.pdf: ANNEX Al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detailed table, P107.
    1 详见http://www.jhu.edu/~gnisp/docs/Annex2TablesV.pdf。
    1 既包括法人团体又包括法人基金会。
    2 详见http://www.jhu.edu/~gnisp/docs/Annex2TablesV.pdf。为节省篇幅,仅列示了职业分类的一级类别(Major Group)。
    3 即《国际标准职业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s》。
    1 例如,Gaskin和Smith(1997)的调查发现,在大多数志愿活动领域(如办公室工作、筹资、倡导、教育、个人护理等),被调查的10个国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通常,女性志愿者多从事社会服务、儿童教育以及宗教等志愿活动;而男性志愿者则在娱乐和政治领域占支配性地位。男性更乐意从事委员会工作(30%,而女性只有22%),但不太热衷于交友和探望活动(17%,女性则有25%)。在大多数国家,已婚志愿者多于未婚志愿者。转引自Helmut K. Anheier,Eva Hollerweger,Christoph Badelt and Jeremy Kendall(2001), Work in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ms, Patterns and Methodologies. ILO, Genf, 2001, P21~24.
    2 这一分类与“赠与及志愿活动住户调查”中的年龄分类相矛盾,该调查对志愿者的年龄规定为18及18岁以上。因此,应对调查体系中的年龄规定进行调整。
    3 详见www.people.com.cn: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论坛,2004年12月。
    1 表V.3和表V.4可详见http://www.jhu.edu/~gnisp/docs/Annex2TabIesV.pdf。
    2 详见http://www.ihu.edu/~gnisp/docs/Annex2TablesⅥ.pdf。
    1 United Nations (2003), Handbook on Non-Profit Institutions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T/ESA/STAT/SER.F/91, P64~65.
    2 即“总体非营利机构部门”(表J)、“按部门和机构类型分组的综合经济账户”(表Ⅲ)翱“按产业、部门和机构类型分组的产出、增加值和就业”(表Ⅳ)等。但由于依据的是现有数据来源,因此一些补充和扩展信息无法获取。
    1 令人遗憾的是,以上数据之和等于93.6%,即还有6.40%的非营利机构是如何登记的或属于何种非营利类型我们不得而知。详见曾磊:《中国非政府组织法制现状简介》(电子版),2004年3月,网址: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club=3&groupid=10551&messageid=7997。
    2 唐良银:《从社会组织的分类的角度看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中国西部科技》2003年第5期,P83~85。
    3 陈勇:《关于我国非营利部门若干问题的思考》,《财贸研究》2004年第2期,P20~24。
    4 王名、贾两津(2003)指出:“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1年年底,全国各类社会团体12.9万个,重新登记确认的民办非企业单位8.2万家。而根据我们在调研中的观察和估计,我国未登记或转登记NGO在数量上将10倍于上述数字,其中有许多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被认为是中国NGO的代表”。详见王名、贾西津:《关于中国NGO法律政策的若干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增1期,P100~106。
    1 王名、贾西津:《关于中国NGO法律政策的若干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增1期,P100~106。
    2 符钢战:《关于中国事业部门体制转型问题研究》,《管理世界》2005年第2期。
    1 这类非营利机构已经向所在国政府当局注册,却未设常住分支机构,其目的是为了向常住单位筹集慈善捐赠。这类现象也许并不经常发生,但确实存在。例如,美国国税局(IRS)的《非营利机构信息报表》已经包括了外国基金会和其它慈善机构的信息资料。这些基金会和慈善机构足国外组织的,但从美国公民或企业那儿获取一定程度的资助(这样的组织也许打算在美国国内进行慈善活动,也许决定不那么做)。1999年,美国国税局的信息显示:在总数为675940个申请免税的组织中,这样的“国际”组织占了1122家。此外,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详见http://www.irs.ustreas.gov/tax stats/soi/ex eo.html。
    2 United Nations (2003), Handbook on Non-Profit Institutions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T/ESA/STAT/SER.F/91, P71.
    1 杨文雪:《第三部门经济核算问题商榷》,《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P91~93。
    1 菲律宾统计局经常通过特定研究来确定分摊比率,并以此为依据分解出有关非营利流量。
    2 包括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社会福利与发展部门(DSWD)、审计委员会(COA)、国税局(BIR)、教育文化与体育部门(DECS)、环境与自然资源部门(DENR)、保险委员会(IC)和医疗保健部门(DOH)等。
    3 那些没有进行法律注册的非营利机构被包括在该文档中的原因在于它们出现在ONSS文档或增值税申报文档之中。
    4 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al/index.asp?parentid=21。
    1 Lester M. Salamon and Sarah Dewees(2001), In search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Improving the state of the art, Working Paper Series No.18, 2001, P3.
    1 柯惠新、丁立宏:《市场调查与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P9。
    2 约翰·霍普金斯非营利部门比较项目(CNP)认为最好选择在3~5月或9~10月间进行这一调查。据以往的调查经验,这段时间是赠与和志愿活动调查的最好时机,其他的月份要么进入假期,难以达成有效的样本容量;要么太接近主要的节假日,也许导致捐赠活动的高估和志愿活动的低估。详见The Johns Hopkins Ingitute for Policy Studies(1997),Memorandum 7,P5.
    1 详见The Johns Hopkins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1997),Memorandum 7,P2~4.
    2 “帮助和关照”不仅包括对成年人和儿童的身体及情感关照而且还包括为他们提供帮助。然而,这种帮助和关照一般以住户家庭为中心进行,即主要发生在住户家庭之内,因而没有非营利机构的介入。
    1 刘昕:《组织调查的国际发展趋势及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电子版),中国在职教育网。
    1 必须注意的是,网络抽样区别于网络调查。网络抽样是一种随机抽样技术,强调在调查中如何利用调查单位间所存在的关联抽取样本:而网络调查是一种调查方式,强调的是通过网络实施调查收集数据。
    2 赵雪慧:《网络抽样浅析》,《统计与决策》2003年第11期。
    1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同时管理地理空间信息和数据库属性数据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利用电子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采集、存储、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信息。即在一定的地域内,将地理空间信息和一些与该地域地理信息相关的属性信息结合起来,达到对地理和属性信息的综合管理。详见http://www.antu.com.cn/gis_jjie.htm。
    1.Adam Heyd著、王新松译:《非政府组织(NGOs)与全球社会》(电子版),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5。参见http://www.chinaelections.org/readnews.asp?newsid=%。
    2.白雪梅:《对统计中关于率的概念的理解》,《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6期。
    3.白雪梅:《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6期。
    4.白雪梅、赵松山:《浅谈现代统计方法的基础》,《中国统计》1998年第12期。
    5.曹俊文:《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方法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6.陈昌柏:《非营利机构管理》,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7.陈朝阳:《GNP指标质疑》,《广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8.陈漭:《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问题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9.陈勇:《关于我国非营利部门若干问题的思考》,《财贸研究》2004年第2期。
    10.崔开云:《非营利组织中的产权交易成本问题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1.崔开云:《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研究述评》,《东南学术》2003年第3期。
    12.崔玉、马凤芝:《中国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建设的制度化途径:自律与社会交代》(电子版)。参见 http://www.fupin.org.cn/page_NGO_fhc/page_Fhc/0113.htm。
    13.邓国胜:《非营利组织“APC”评估理论》,《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0期。
    14.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体系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0期。
    15.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6.窦志达:《对中国经济实力的客观评价》(电子版),2005。参见http://www.tiexue.net。
    17.丁美东:《非营利组织及其价格机制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8.丁元竹、汪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电子版),2001。参见<http://www.ecdc.net.cn/newindex/chinese/page/sitemap/focus/vs/chinese/>。
    19.杜亚灵、朱秀文:《鉴定顾客满意的关键因素》,《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2期,2005年4月。
    20.范恒山:《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4月12日。
    21.范丽珠:《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2.方卫华、王磊:《再论社会中介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研究冲突的解决》,《学会》2005年第7期。
    23.符钢战:《关于中国事业部门体制转型问题研究》,《管理世界》2005年第2期。
    2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2版。
    25.高敏雪、李静萍、许健:《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6.《顾客满意度调查研究》课题组:《关于顾客满意度调查的若干思考》,《统计教育》2004年第1期。
    27.顾忠华:《社会信任、社会资本与非营利组织》,1999,宣读于“非营利组织与社会信任”研讨会(中研院社会所与政大社会系合办)。
    28.顾忠华:《台湾非营利组织的公共性与自主性》,《台湾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四期。
    29.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国民经济循环账户实施指南》,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30.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国家统计局对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005号(政治法律类323号)提案的答》,2006年6月1日。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dt/gjtjjdt/t20061024_402359554.htm。
    31.何增科:《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研究导论》(电子版),参见“协同治理网”http://www.govemance.cn/zhiIigean/gongminshehui/004.php。
    32.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3.胡伟:《第三部门内涵探析》,《前沿》2004年第2期。
    34.胡贤政、汪祖伟:《第三部门的社会功能》,《论坛》2004年第1期。
    35.贾西津、沈恒超、胡文安等:《转型时期的行业协会——角色、功能与管理体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6.江明修、郑胜分:《全球性公民社会组织发展之析探》,载于范丽珠主编:《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7.江汛清:《关于志愿服务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21卷第4期,2002年7月。
    38.蒋萍:《核算制度缺陷与经济总量漏算》,《经济科学》2004年第2期。
    39.蒋萍:《非市场服务生产、非市场服务交易与非市场服务产出》,《统计研究》2003年第8期。
    40.蒋萍等:《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1.柯惠新、丁立宏:《市场调查与分析》,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42.兰华、付爱兰:《非营利组织在社会资本形成中的作用及表现》,《人文杂志》2005年第4期。
    43.李丹:《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几点认识》,《工作研究》2003年第5期。
    44.李国梅:《中国大陆的志愿者服务》(电子版),2001。参见“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国内事工”http://www.hkcs.org/mcp/project/p2001d.htm。
    45.李海东:《非市场产出的范围拓展及核算方法》,《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2期。
    46.李海东:《论市场原则在确定生产范围中的作用》,《浙江统计》2002年第6期。
    47.李鸥:《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8期。
    48.李曙光:《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考》(电子版),中国网,2004年6月23日。参见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sydwgg/593372.htm。
    49.李跃卿、王锐兰、崔新进、顾建强:《非营利组织对美国就业的贡献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3期。
    50.李智、左同宇:《第三部门及其与相关部门比较释义》,《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51.梁莹:《WTO与治理视野中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52.梁莹、黄健荣:《论我国第三部门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建构》,《学海》2004年第4期。
    53.联合国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54.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统计:关于经济活动统计的国际建议》,E/ESCAP/CPR(2)/9,2005年11月。
    55.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有关出版关于国民账户体系中非营利机构的手册的情况说明》,纽约,2002,E/CN.3/2002/8/Add.1。
    56.林海仁:《WTO与我国行业协会》,《价格与市场》2002年第1期。
    57.刘国翰:《非营利部门的界定》,《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58.刘军、许江波:《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政府活动的处理》,《山东经济》 2004年第2期。
    59.刘培峰:《非营利组织的几个相关概念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0期。
    60.刘昕:《组织调查的国际发展趋势及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电子版),中国在职教育网http://www.zaizhiedu.com。
    61.刘一臬:《社会动员形式的历史反视》,《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4期。
    62.罗良清:《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63.[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贾西津、魏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4.[美]Robert D.Putnam著,王列、赖海榕译:《使民主运转起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65.[美]朱莉·费希尔著,邓国胜、赵秀梅译:《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6.帕萨·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编,张慧东等译:《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7.邱东:《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结构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
    68.邱东:《谁是政府统计的最后东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69.邱东、蒋萍、杨仲山主编:《国民经济核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0.商玉生:《加强公信力建设构建中国一流NPO》,《学会》2005年第1期。
    71.石小玉:《主要国际标准统计分类简介——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电子版)。参见http://www.iwep.org.cn/pdf/2003/guojibiaozhunchanyefenlei_shixiaoyu.pdf。
    72.宋旭光:《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的系统分析》,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73.宋玉芳:《奥运会志愿者的价值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第21卷第4期,2004年7月。
    74.孙秋碧:《我国核算体系分类问题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0年第5期。
    75.唐东生:《近年来国内NGO研究述评》,《改革》2003年第2期。
    76.唐良银:《从社会组织的分类的角度看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中国西部科技》2003年第5期。
    77.滕世华:《公共物品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可行性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78.田凯:《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学会月刊》2004年第10期。
    79.佟哲晖、邱东:《国民经济统计学》,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80.王建芹:《第三种力量——中国后市场经济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81.王晶:《机构部门分类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统计教育》2003年第6期。
    82.王君立:《“政府部门”在我国SNA中的特殊处理初探》,《现代财经》2003年第2期。
    83.王克群:《第三部门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
    84.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5.王名、贾西津:《关于中国NGO法律政策的若干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增1期。
    86.王名、贾西津:《中国非营利组织:定义、发展与政策建议》。载于范丽珠主编:《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7.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8.王绍光:《促进中国民间非营利部门的发展》(电子版),参见 http://www.cuhk.edu.hk/gpa/wang_files/Promote%20NPO.doc。
    89.王绍光:《多元与统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90.王仕民、郑永廷:《现代社会条件下的社会动员与引导对策》,《社会科学》1997年9月号。
    91.王颖等:《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
    92.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2006年1月20日。
    93.吴东民、董西明主编,郭磊、曹现强副主编:《非营利组织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4.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5.辛本禄、蒲新微:《第三部门的研究及其实践意义》,《理论探讨》2003年第5期。
    96.徐维华:《草根民间组织登记注册——经验分享会简况》(电子版)。参见“反对家庭暴力网”http://cyc6.cycnet.com:8090/othermis/stopdv/content.jsp?id=11332。
    97.许宪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与发展》(修订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98.严炜、刘悦斋:《平等合作与积极竞争:公共服务领域中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4年第5期。
    99.杨光华、陈晓春:《非营利组织产权问题研究》,《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00.杨文雪:《第三部门经济核算问题商榷》,《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01.杨仲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纲》,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102.余晖等:《行业协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03.于海:《志愿运动、志愿行为和志愿组织》,《学术月刊》1998年第11期。
    104.俞可平:《中国的公民社会》(电子版),2004。参见 http://www.tszz.com/scholar/ykp/yukeping032.doc.html。
    105.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策研究机构和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提高民间组织的可见度——在国民核算系统内实施联合国非营利手册项目》(中译本),2005年8月。参见http://www.jhu.edu/~gnisp/docs/UNHandbook-Fact-SheetChinese.pdf。
    106.张广济:《中外志愿服务比较》,《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卷第1-2期,2003年6月。
    107.张建川:《非营利组织介绍》(电子版),2001。详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resource/daily/2002-5/15.shtml。
    108.赵雪慧:《网络抽样浅析》,《统计与决策》2003年第11期。
    109.郑国安、赵路、吴波尔、李新男:《国外非营利组织法律法规概要》,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110.郑国安、赵路、吴波尔、李新男:《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11.曾磊:《中国非政府组织法制现状简介》(电子版),2004年3月,参见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club=3&groupid=10551&messageid=7997。
    112.曾五一:《无偿服务核算研究》,《统计研究》2005年第6期。
    113.[中国香港]陈健民、陈祖为、阮耀启:《捐献、信任与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详见范丽珠主编:《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4.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1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电子版),1998年10月25日。参见http://mzj.qiaokou.com/shetuandenjil.htm。
    1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电子版),1998年10月25日。参见http://www.mzt.yn.gov.cn/show.aspx?id=109&cid=83。
    117.中新网:《经济巨人道义矮子——日本在亚洲越来越孤独》(电子版),2005年11月1日。参见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critical2/23/20051101/12805201.html.
    118.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2000), Australian National Accounts: Non-Profit Institutions Satellite Account(1999-2000), ABS Catalogue No. 5256.0, 2000. http://www.abs.gov.au/Ausstats/abs@.nsf/0/A1D875ASB37D7060CA256C7E007735DB?Open.
    119. Brian Newson(2004), European statistics for Non-profit Institutions? Seminar on the Satellite Accounts for the Social Economy, Brussels 23 April 2004。
    120. Christiaan Grootaert(1998), Social capital: The missing link ?〈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INTSOCIALCAPITAL/Resources/Social-Capital-Initiative-Working-Paper-Series/SCI-WPS-03.pdf〉.
    121. Dennis Trewin(1997), Unpaid Work and the Australian Economy, ABS Catalogue No. 5240.0, 1997.
    122. Edith Arehambault(1997),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France,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7.
    123. First Meeting of Johns Hopkins Consultative Group(1999), Toward an Official Global Economic Data System on Nonprofit Institutions,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 New York, NY, April 13-14, 1999.
    124. Gabriel Rudney and Paula Young(1989), The Nonprofit Sector of the U. S. Economy: a methodological statement,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Series 35, Number 1. 〈http://www.roiw.org/1989/57.pdf〉.
    125. Global Nonprofit Information System Project(2000), Second Meeting of Johns Hopkins Consultative Group,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New York, NY, June 8-9, 2000.
    126. Goldschmidt-Clermont, Luisella and Pagnossin-Aligisakis, Elisabetta (1995), Measures of unrecorded economic activities in fourteen countries,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Office(HDRO) Occasional Paper 20,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1995.
    127. Helen Stone Tice(2002), Portray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official statistics: early findings from NPI satellite accounts, Paper prepared for the 27th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Income and Wealth, Djurhamn, Sweden, 18 to 24 August 2002.
    128. Helen Stone Tice and Lester M. Salamon(2000), The Handbook on Non-Profit Institutions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An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Paper prepared for the 26th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Income and Wealth Cracow, Poland, 27 August to 2 September 2000.
    129. Helmut K. Anheier(2000), Extending the Satellite Account for Nonprofit Institutions, Paper prepared for the 26th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Income and Wealth Cracow, Poland, 27 August to 2 September 2000.
    130. Helmut K. Anheier and Lester M. Salamon(1998), Nonprofit Institutions and the 1993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CNP-WP-25, 1998. 〈http://www.jhu.edu/ecss/pubs/pdf/sna.pdf〉.
    131. Helmut K. Anheier, Eva Hollerweger, Christoph Badelt and Jeremy Kendall(2001), Work in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ms, Patterns and Methodologies. ILO, Genf, 2001.
    132.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1982), Resolution concerning statistics of the economically active population, employment, unemployment and underemployment, adopted by the Thi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Labor Statisticians. 〈http://www.ilo.org/public/english/bureau/stat/download/res〉
    133. Jan W. van Tongeren(2001), Evaluation of NPI classification and compilation in the cases of Mozambique and South Africa, Mission report 26 April-12 May 2001。
    134. Joke Swiebel(1999), Unpaid Work and Policy-Making: Towards a Broader Perspective of Work and Employment, ST/ESA/1999/DP.4, DESA Discussion Paper No.4, February 1999.
    135. Kakoli Roy and Suzanne Ziemek(2001), On the Economics of Volunteering, A research study conducted by ZEF as a joint initiative with the United Nations Volunteer Programme, 2001.〈http://www.ivolunteer.ph/resources/DEU0100.pdf〉
    136. Lester M. Salamon and Helen Stone Tice(2003), Capturing Nonprofit Institutions in National Accounts, the Statistics Newsletter, April 2003.
    137. Lester M. Salamon and Helmut K. Anheier(1997), Defin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A Cross National Analysis,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7.
    138. Lester M. Salamon and Helmut K. Anheier(1992), In Search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Ⅱ: The Problem of Classification, CNP-WP-3.
    139. Lester M. Salamon and Helmut K. Anheier(1996), Social Origins of Civil Society: Explaining the Nonprofit Sector Cross-Nationally, Working Papers of the Johns Hopkins Comparative Nonprofit Sector Project, No.22, 1996.
    140. Lester M. Salamon and Sarah Dewees(2001), In search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Improving the state of the art, Working Paper Series No.18, 2001. 〈http://www.jhu.edu/ccss/pubs/pdf/ccss18.pdf〉.
    141. Lester M. Salamon, Leslie C. Hems and Kathryn Chinnock(2000),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 What and for Whom? Working papers of the Johns Hopkins Comparative Nonprofit Sector Project, 2000. 〈http://www.jhu.edu/~ccss/pubs/pdf/forwhat.pdf〉.
    142. Lester M. Salamon, S. Wojciech Sokolowski and Helmut K. Anheier (2000), Social Origins of Civil Society: An Overview, Working Papers of the Johns Hopkins Comparative Nonprofit Sector Project, No. 38, 2000.
    143. Raffaele Malizia(1999), Problems of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al units: Some case studies, Joint OECD/ESCAP Meeting on National Accounts, 1993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Five Years on Bangkok, 4-8 May 1999, STAT/SNA.5.
    144. Statistics Australia(2001), Testing the Handbook on Nonprofit Institutions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01. 〈http://www.jhu.edu/~gnisp/does/Australia.pdf〉.
    145. Statistics Belgian(2001), Testing the Handbook on Nonprofit Institutions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Belgian Report, 2001.〈http://www.jhu.edu/~gnisp/〉.
    146. Statistics Canada(2001), The Canadian Satellite Account of Nonprofit Institutions and Volunteering Preliminary Report on Testing the Handbook of Nonprofit Institutions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Ottawa, Canada, KlA 0T6.〈http://www.jhu.edu/~gnisp/〉
    147. Statistics Israel(2001), Test Report: Israel: Testing the Handbook on Nonprofit Institutions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01. 〈http://www.jhu.edu/~gnisp/〉
    148. Statistics Netherlands(2001), Report Pilot testing the Handbook on Nonprofit Institutions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01.〈http://www.jhu.edu/~gnisp/〉
    149. Statistics Philippines(2001), Answers to report guide-Philippines, 〈http://www.jhu.edu/~gnisp/docs/Philippines.pdf〉
    150. Statistics South Africa(2001), Testing the Handbook on Nonprofit Institutions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01.〈http://www.jhu.edu/~gnisp/does/SouthAfrica.pdf〉
    151. Statistics Sweden(2001), Report from Sweden on testing of the Handbook on Nonprofit Institutions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01. 〈http://www.jhu.edu/~gnisp/does/Sweden.pdf〉
    152. Statistics Thailand(2001), Report on Testing the Handbook on Nonprofit Institution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The Case of Thailand, 2001. 〈http://www.jhu.edu/~gnisp/docs/Thailand.pdf〉
    153. Stefania Cuicchio, Raffaele Malizia, Nereo Zamaro(2001), The Handbook on Nonprofit Institutions: Report on the Italian Pilot Test Results, Italian Institute of Statistics, Rome, 14 May 2001。
    154. Susanne Ziemek(2002), Economic Theories on Motivations for Volunteering-A Cross-Country Analysis, Revised Draf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ird-Sector Research, July, 2002, Cape Town, South Africa.〈http://www.istr.org/conferences/capetown/volume/ziemek.pdf〉.
    155. The UN Nonprofit Handbook Project(2005a), Report on the Workshop to Implement the United Nations Handbook on Nonprofit Institutions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in Asia, Bangkok, Thailand, September 22-23, 2005.
    156. United Nations(2003), Handbook on Non-Profit Institutions i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T/ESA/STAT/SER.F/91,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Sales No: E.03. ⅩⅦ.9, ISBN 92-1-161461-9, Copyright(?) United Nations 2003.〈http://www.jhu.edu/~gnisp/handbookdraft.html〉.
    157. United Nations(1997), Trial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for Time Use Activities, ESA/STAT/AC.59/1, 13-16 October 1997, New York.
    158. United Nations Volunteer & Independent Sector(2001), Measuring Volunteering: A Practical Toolkit. 〈http://www.ivolunteer.ph/resources/01_02_15USA_ Vol_Toolkit.pdf〉.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