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音乐扬琴、东北扬琴音乐风格特征之比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广东音乐扬琴、东北扬琴音乐风格特征之比较》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从音乐分析入手,试图考察两个不同扬琴传统流派的演奏曲目、演奏技巧等方面,从而寻探两个传统流派的音乐及音乐风格特征,对影响流派音乐风格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作较为全面的揭示。
     第一章 对“音乐风格”和“形成音乐风格的主要要素”进行了论述,认为扬琴音乐的风格特征,最主要的是从演奏风格上(包括具体的作品、演奏技巧、演奏形式等方面)体现。从最早的扬琴乐曲到如今百花齐放的大量扬琴音乐作品,呈现出风格多样性的特点。它经历了从改编民歌小曲、创编性旋律发展而成的独奏曲,到兼容着中国传统式套曲、组曲结构形式和西洋变奏曲等特征为一体的大型扬琴音乐作品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 从广东音乐扬琴和东北扬琴的演奏工具和传统竹法两方面进行比较,得出结论:1、琴竹的使用,共性:琴竹线条流畅、纹路直、竹表面无竹节、弹性较好且硬度接近。相异性:广东音乐扬琴琴竹头较小,重量轻,竹身较薄而软,适合演奏优美抒情、明快流畅的曲调;东北扬琴琴竹属中性琴竹,振幅一般为上下15度,其外形线条流畅、笔直不弯曲,竹身较为偏软,竹尾的三分之一处中间稍厚,两边稍薄,略呈扁弧状,有较强的弹性。适合演奏各种上、下滑弹等技巧。2、扬琴竹法,广东音乐扬琴以丘鹤俦为代表“左竹”派创立的“左竹法”为传统竹法,与“左竹法”同时期并存的以严老烈为代表的“右竹”派,其“右竹法”随着转调扬琴的出现逐渐取代“左竹法”,成为广东音乐扬琴的主要演奏竹法。之后,以汤凯旋、陈其湛等为代表的广东音乐扬琴演奏家,创立和使用左右混合竹法具有新的竹法意义。此外,在演奏传统曲目时,两个流派都有自己惯用的竹法套路。东北扬琴流派的代表人物王沂甫先生总结的“连竹”竹法,打破了广东音乐传统扬琴的“左竹法”和“右竹法”不能连弹两下的禁忌。
     第三章 从广东音乐扬琴和东北扬琴的同名曲目、特色曲目比较,得出结论:两流派同名异曲有《倒垂帘》,通过不同技法表现各自流派的不同特色。广东音乐扬琴代表性特色曲目有《雨打芭蕉》、《旱天雷》等;东北扬琴的代表性特色曲目有《苏武牧羊》等。
     第四章 分析了两个流派的演奏技巧,认为广东音乐扬琴、东北扬琴的“点”性技法有:单竹、齐竹技法;“线”性技法有:轮竹、弹轮;广东音乐扬琴的特色技法有:“加花”、“衬音”、“顿音”、“颤竹”、“坐音”、“连打音”、“双音”等;东北扬琴的特色技法有:“滚竹”、“压音”、“上下滑音”等。
     第五章 对影响两个传统流派音乐风格特征形成的因素加以综合归纳。主要有:地理环境、地方方言声调因素、风格性技法、审美心理等四个方面。
The Comparison of Music Styles of Cantonese Dulcimer and Northeastern Dulcimer is using the method for researching folk music to take a look at the songs, skills of performance. In this way, this article tries to find out the music and the styles of the two traditional schools. It also tries to reveal the main factors ihflucing the form of the music styles of these schools.
    Chapter one Discussion on music style and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forming of the music style. The music style of Dulcimer is presented mainly by the style of playing, including the specific composition, playing skill, performancing forms and so on.. The variety of style can be seen from the early dulcimer songs to various dulcimer music compositions. It develops from adapted folk songs, creative solo to large dulcimer composition which includes both Chinese traditional cycle, suite and western variations.
    Chapter two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e comparsion of the instruments and traditional bamboo-strinkings of Cantonese music dulcimer and Northeastern dulcimer. 1. about the use of the musical instrument bamboo. Similarity: The bamboo is straight, good elasticity, stong enouth without bamboo joints on the surface. Difference:The Cantonese dulcimer is lighter with smaller bamboo ends. The bamboo it used is flimsy and soft which is suitable for playing lyric, bright and flowing songs. The northeastern dulcimer adopts the neutral bamboo with the amplitude around 15. The bamboo is straight and softer. About one third of
    the end is much thicker in the middle and thinner in the both sides, like a flat arc. And it is quite elastic. It is suitable to adopt up and down slide skills. 2. about bamboo-hammer striking. For Cantonese music dulcimer, Qiu He chou, the presentative of Left bamboo-hammer striking school, created the traditional bamboo-hammer striking ways. The school of Right bamboo-hammer striking with the presentative of Yan Laolie displaced with the Left bamboo-hammer striking as the dulcimer of modulation appeared. Then the Right bamboo-hammer striking beame the main playing way of Cantonese music dulcimer. Consequently, the cantonese music dulcimer players Tang Kaixuan, Chen Qizhan and some others created Left and Right bamboo striking. When the two schools perform tradtional songs , they always have their own ways. The Left bamboo -hammer striking and the Right bamboo-hammer striking both can not strike twice consecutively. But the presentative of Northeastern dulcimer, Wang Yifu's Consecutive Striking has changed the situation.
    Chapter Three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e comparison of songs with same name and special songs of Cantonese and Northeastern Dulcimer. The two schools both have the Turned Over Curtain. But the two songs of these two schools are different with the same name. They are performed in different ways of their own . The Cantonese music dulcimer has its presentative work, such as Rain Pattering at Plantain Leaves ,Thunder in drough and so on. The Northeastern dulcimer has its own presentative work Su Wu Herding Sheep.
    Chapter Four Comparision of the playing skills of the two schools. The Point skills they both have: Simple-bamboo, whole-bamboo; The Line skills they both have : Rotating-bamboo, Ricocheting wheel. The special skill of Cantonese music dulcimer: Ornamentation, Foil tone, Pause tone, Quavery-bamboo, Sit tone, Beat-away tone, Dual tone and so on. The special skill of Northeastern dulcimer: Rolling bamboo, Bending tone, up and down slide tone and so on.
    Chapter Five Summary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orm of the music styles of the two traditional schools. These factors mainly includ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ones of dialects, skills of different styles, aesthetic psychology.
引文
1、《扬琴传统艺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朱文华 艺术教育 2006、3
    2、《试论中国传统扬琴音乐与地域性民间音乐的融合》詹皖 南艺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4、3
    3、《中国扬琴传统流派比较研究》张志远 齐鲁艺苑 2004、3
    4、《浅谈扬琴流派》郑小云 黄梅戏艺术 2005、3
    5、《广东音乐扬琴流派及其风格》项祖华 中国音乐 1990、4
    6、《中国扬琴传统流派的地位与特征》王丽伟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1、3
    7、《中国扬琴传统流派分析》邹华 音乐探索 2003、3
    8、《广东音乐扬琴概述》王文礼 演艺设备与科技 2005、5
    9、《广东音乐扬琴技法初探》张志远 黄钟 1995、2
    10、《中国扬琴在粤乐中的应用》余其伟 岭南文史 1993、3
    11、《东北扬琴学派演奏技巧概述》李泽昆 天籁 1997、4
    12、《东北扬琴学派的演奏技巧与发展》张学生 乐府新声 1996、2
    13、《东北扬琴的演奏风格及技巧》于海英 乐府新声 1999、2
    14、《东北扬琴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刘寒力 中国音乐 1998、1
    15、《论王沂甫先生扬琴曲的艺术特色和创新演奏技法》陈凤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6
    16、《浅论王沂甫扬琴演奏艺术特色与传承》王丽懿 第三届扬琴研讨会 2004、11
    17、《扬琴演奏家方汉》载《广州音乐研究(音乐研究与创作)》1997、1
    18、《著名广东音乐家陈德钜》载《星海音乐学院广东音乐论文数据库》
    19、《严老烈在广东音乐上的创造》》载《星海音乐学院广东音乐论文数据库》
    20、《扬琴传统乐曲的流派和欣赏》詹皖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21、〈扬琴名曲《苏武牧羊》的欣赏与学习〉李红梅 乐器2004、2
    22、〈《苏武牧羊》寻根始末〉付景瑞 乐府新声 1991、3
    23、《广东音乐器乐小曲某些特征的初步探索》莫德昌 音乐研究 1984、3
    24、〈研究郑宝恒扬琴曲《苏武牧羊》〉谢玉虹 天籁 2000、2
    25、《广东音乐200首》花城出版社 中国广州 2003年1月出版
    26、《粤曲扬琴谱》易其人,1920年出版。
    27、《扬琴八大技法教程及乐曲》王沂甫著 王丽懿 王成一整理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年10月北京第一版
    28、《扬琴演奏艺术》刘达章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年9月北京第一版
    29、《刘寒力扬琴作品选》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2年5月第一版,沈阳
    30、《宿英扬琴曲八首》人民音乐出版社 1959年出版
    31、《王沂甫扬琴独奏曲》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人民音乐出版社1959年出版
    32、《宿英扬琴作品选》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5年出版
    33、《扬琴八大技巧》王强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34、《儿童扬琴入门》宿英编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年版
    35、《民族乐曲传统独奏曲选集》(扬琴专辑)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音乐理论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出版。
    36、《扬琴曲集》(上、下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全国民族乐器演奏 (业余)考级委员会扬琴专家委员会编
    37、《中国扬琴名家名曲》,上海中唱出版。
    1、《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96年7月修订第3版
    2、以群著《文学的基本原理》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年12月
    3、南朝刘勰著 熊宪光译《文心雕龙》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
    4、《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北京 1989年4月
    5、《中国音乐词典》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年
    6、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年
    7、刘月宁《广东音乐扬琴演奏艺术》中国民乐2000年特刊,第38页
    8、《音乐欣赏手册》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1年第一版
    9、王珍《中国扬琴琴竹演变过程及未来发展的构想》黄河之声 2004、6
    10、(清)印任光 张汝森撰《澳门纪略》台北 成文出版社 1970年
    11、刘月宁《广东音乐扬琴的形成》2001年研讨会论文集
    12、王沂甫《扬琴琴竹介绍》扬琴研讨会论文集
    13、项祖华《扬琴弹奏技艺》繁荣出版社(香港),1992年10月出版
    14、陈德钜《扬琴演奏艺术》上海国光出版社出版1955年
    15、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资料室.《琴学新编》第一集1920年1月出版香港上环铺沙街时昌洋货铺发行/香港亚洲石印局代印
    16、赵艳芳《扬琴在中国发展的文化机理》中国音乐学 2001、1
    17、《广东音乐200首》 花城出版社 中国广州 2003年1月出版
    118、丘鹤俦《琴学新编》(第一集)[M].香港:亚洲石印局代印,香港时昌洋货铺发行 1920,P18.
    19、广东音乐扬琴《倒垂帘》(版本1),《广东音乐200首》花城出版社 中国广州 2003年/1月出版 第47页;《倒垂帘》(版本2)(王沂甫改编),王沂甫著 王丽懿 王成懿整理《扬琴八大技法教程及乐曲》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年10月北京第一版
    20、广东音乐扬琴《旱天雷》,《广东音乐200首》花城出版社 中国广州 2003年1月出版社 第43页
    21、刘月宁 《广东音乐扬琴演奏艺术》中国民乐2000年特刊,第31页
    22、东北扬琴《苏武牧羊》——刘达章《扬琴演奏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年9月北京第一版 第185页
    23、王沂甫著 王丽懿 王成一整理 《扬琴八大技法教程及乐曲》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年10月北京第一版
    24、王丽懿《浅论王沂甫扬琴演奏艺术特色与传承》 扬琴研讨会 2004、11
    25、中华书局校本 《隋书.音乐志》 1973年8月第一版
    26、杨荫浏《语言音乐学讲稿》出自《语言与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1月
    27、《广东方言与广东民歌》伍巍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3、1
    28、王辅政《东北方言声调的方言特征》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1999、1
    29、同上
    30、同上
    31、席强《民族器乐曲及其传播问题》中国音乐 1994、2
    32、刘月中 《广东音乐扬琴演奏艺术》中国民乐2000年特刊
    1、《中国扬琴线性技法之特性》 解骏 黄钟 1997增刊
    2、《扬琴竹法研究》 刘寒力 乐府新声 2000、1
    3、《扬琴演奏“点”、“线”概述》 王文礼 艺苑 2000、3
    4、《论王沂甫扬琴滑竹演奏技法特色》 王丽懿 中国音乐 2000、4
    5、《中国扬琴演奏技术发展的内在因素》 赵艳芳 中国音乐 2002、2
    6、《扬琴竹序浅论》 郑培东 中国音乐 2002、2
    7、《建国以后扬琴演奏技巧研究》 钱伟宏 2004、11厦门研讨会
    8、《试论扬琴演奏中“音点”与“音线”的辩证关系》张文禄 扬琴研讨会 2004、11
    9、《从扬琴特点看它的演奏技巧的发展》项祖华 中国音乐 1984、12
    10、《扬琴上轮竹技巧》王沂甫 中国音乐 1986、3
    11、《谈中国扬琴琴竹的技巧运用》 李泽昆 天籁 1999、3
    12、《论扬琴竹序及分类设计运用》 郑培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3、《扬琴琴竹的演变与使用》 张学生 乐府新声 1997、3
    14、《扬琴改革的趋向》 蒙美嫩 乐器 2001、12
    15、《关于中国扬琴文化内涵的探索》 赵艳芳 中国音乐 1994、1
    16、《中国扬琴艺术发展50年》 李向颖 中国音乐学 2001、1
    17、《扬琴在中国发展的文化机理》赵艳芳 中国音乐学 2001、1
    18、《从中国扬琴的特殊表现手法看扬琴的发展轨迹》 解骏 黄钟 2005、1
    19、《广东音乐扬琴流派及其风格》 项祖华 中国音乐 1990、4
    20、《“广东音乐”释》 梁瑞华 黄钟 1993、4
    21、《广东音乐扬琴技法初探》张志远 黄钟 1995、2
    22、《广东音乐的扬琴演奏技法和特点》 汤凯旋 广东音乐国际研讨论文集 广州市1994年(内部资料)P100
    23、《广东音乐的扬琴演奏技法和特点》(上中下)汤凯旋 星海院广东音乐论文数据库
    24、《广东音乐的扬琴演奏艺术研究》 刘月宁 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 中央音院研究所/民族器乐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0年10月出版
    25、《粤派扬琴百年史》 黄家齐 广州音乐研究(音乐研究与创作)第8期P17
    26、《粤派扬琴百年史管窥—兼浅索“左竹”琴派建树的理论》载星海音乐学院 广东音乐论文数据库
    27、《粤派扬琴百年史》 汤凯旋 广州音乐研究(音乐研究与创作)1990年P45
    28、《广东音乐扬琴概述》王文礼 演艺设备与科技 2005、5
    29、《中国扬琴在粤乐中的应用》余其伟 岭南文史 1997、3
    30、《东北扬琴学派的演奏技巧与发展》张学生 乐府新声 1996、2
    31、《东北扬琴“吟揉滑颤”技法训练与三步教学法》 刘寒力 中国音乐 1996、3
    32、《东北扬琴的演奏风格及技巧》 于海英 乐府新声 1999、2
    33、《东北扬琴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刘寒力 中国音乐 1998、1
    34、《东北扬琴曲《苏武牧羊》的欣赏与学习》李红梅 乐器 2004、2
    35、《东北扬琴的希望—听扬琴组曲《元宵节之夜》有感》刘刚 乐府新声 2004、4
    36、《浅论王沂甫扬琴演奏艺术特色与传承》王丽懿 扬琴研讨会 2004、11
    37、《论王沂甫先生扬琴曲的艺术特色和创新演奏技法》陈凤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s2
    38、《论王沂甫扬琴艺术的演奏技巧和风格特色》 刘达章 交响 1992、4
    39、《东北扬琴的衍生与发展》 刘安良 交响 1991、2
    40、(《苏武牧羊》寻根始末) 傅景瑞 乐府新声 1991、3
    41、《东北扬琴学派演奏技巧概述》 李泽昆 天籁 1997、4
    42、《中国扬琴传统流派分析》 邹华 音乐探索 2003、3
    43、《试论中国传统扬琴音乐与地域性民间音乐的融合》 詹皖 南艺学报 2004、3
    44、《中国扬琴传统流派比较研究》 张志远 齐鲁艺苑 2004、3
    45、《中国扬琴传统流派的的地位与特征》 王丽伟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1、3
    46、《扬琴传统乐曲的流派和欣赏》 詹皖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47、《论扬琴“新作品”的地方风格》史玥 第八届世界扬琴大会论文集 2005年10月
    48、《扬琴的性能及演奏风格探析》 陈云 教书育人 2005/S2
    49、《现代扬琴作品的创作》 黎胜元 人民音乐 1998、5
    50、《扬琴传统乐曲的流派和欣赏》詹皖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51、《“德西玛”的变迁与中国扬琴艺术》 李萍 扬琴研讨会 2004、11
    52、《扬琴八大技法教程及乐曲》王沂甫著 王丽懿、王成一整理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版
    53、《扬琴演奏艺术》刘达章编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版
    54、《“广东音乐”文化研究》陶诚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55、《广东音乐的旋律特点》陈威 载《广州音乐研究(音乐研究与创作)》1995年
    56、〈从《雨打芭蕉》的演变得到的启迪〉李民雄 人民音乐 1983、8
    57、《广东音乐述要》余其伟 中国音乐 1998、2
    58、《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广东音乐》叶林 广州音乐研究 2004下半年刊
    59、《广东音乐是小家碧玉吗》岳志文 人民音乐 1998、4
    60、〈《广东音乐》的音乐形象)黄锦培 人民音乐 1984、4
    61、《谈我国古代东北民族音乐文化交流》朱季贤 中国音乐 1998、2
    62、《东北新韵初探》李玉珍 乐府新声 1990、1
    63、《东北小调音乐特征中心满族音乐质能》李玉珍 中国音乐 1997、4
    64、《民族审美心理与我国传统乐器创作》褚灏 国际传统音乐学第37届世界年会学术论文集 2004年1月
    65、《中西音乐美学特征的比较》 刘承华 中国音乐 1994、6
    66、《民族器乐曲及其传播问题》 席强 中国音乐1994、6
    67、《传统音乐的流传方式与美感特征》刘承华 中国音乐 1996、3
    68、《论民间音乐地域特色的相对性与模糊性》 王学仲 乐府新声 1998、3
    69、《语言与音乐的关系》 杜亚雄 中国音乐 1990、3
    70、《论昆曲》连波 中国音乐 1993,1
    71、《南北曲形成的文化生态》蔡际洲 中国音乐学 1993、1
    72、《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王耀华/杜亚雄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第一版 293千字 福州
    73、《中国音乐史—乐器篇》(上、下册)薛宗明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9 台湾
    74、《外族音乐流传中国史》 孔德 商务印书馆 1926年
    75、《东亚乐器考》 [日]林谦三 钱稻孙译 音乐出版社 1962/2
    76、《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1月
    77、《音乐美学通论》修海林 罗小平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