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贫困地区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府和市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发面发挥较高效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过程中,却又不同程度地出现“政府失灵”,从而导致政府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受到质疑。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壮大,公民社会的力量和作用日益增强,逐步形成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第三部门”在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公民社会要求政府提高效率和获得自我发展空间的诉求也更加强烈,从而使得各国政府面临着治理转型的压力。世界各国政府都主动抑或被动地参与到治理转型的浪潮中来,掀起了声势浩大“政府再造”运动,通过合理界定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活动边界,以发挥三者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治理格局。治理理论应运而生,不仅在西方政府改革的实践中产生,而且也指导着西方政府治理转型的实践。
     中国启动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以来,经济社会转型引起各种利益冲突,从而使政府面临治理危机。要有效化解危机,巩固政府的合法性,必然要求政府治理转型。中国的治理转型是一种“渐进性的、结构性的调适”还是由于在转型过程中存在“令人沮丧的鸿沟”而必然陷入“转型陷阱”呢?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要有效化解社会危机和顺利实现政府治理转型,就需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治理模式。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下,党领导下的政府对社会生活起主导作用,加之历史遗产的影响和中国公民社会的不成熟,中国的治理转型是在政府主导下所进行的;因此,中国语境下的政府治理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型的治理模式。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中国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的迅速发展,不同区域间呈现出较大差异性。所以,在政府主导型的治理模式下出现了“主导-参与型”、“主导-合作型”等治理模式。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地区来说,政府既要有效协调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又需大力培育和推动市场与社会的发展,因而更需要强力、高效的政府治理模式。
     “郡县治,天下安”,县级政府在县域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县级政府是我国政府层级中的重要一环,是国家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结合中枢。同时,它既是国家和上级政府政策的执行者,又要根据县域实际情况灵活自主地开展工作。县级政府治理转型是国家治理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县级政府治理能力是影响县级政府治理成效的主要因素。提升县级政府治理能力是有效化解县域社会危机、满足县域公众诉求和顺利实现县级政府治理转型的关键。县级政府治理能力受到治理环境的制约,从西部贫困地区的治理环境来看,贫困问题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实现西部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需要有效解决西部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我国在长期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形成了“以县为单位,连片开发”的指导思想,县级政府是县域贫困治理的主体,是国家扶贫开发计划的贯彻者、落实者,同时也是扶贫开发资金的分配者和监督者。因此,县级政府治理能力在县域贫困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西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弱化。对于西部贫困地区县级政府来说,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效解决贫困问题,需要县级政府在协调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基础上,大力引导和推动市场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县级政府治理能力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本文以西部贫困地区县级政府治理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西部贫困地区贫困的现状和原因的梳理,分析县级政府治理能力在解决贫困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政府、市场和社会层面考查县级政府治理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建设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途径。
Government and marke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society. When Market shows its efficiency i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marketfailure" inevitably exist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government canmake up the malfunction of market and meet the public demands, but it also occurs"government failure" at the different degree, which leads to the government's efficiencyand legitimacy are questio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of civil society,civil society’s role and power are improving, and gradually forms the "third sector"outside government and market. The role of "third sector" is increasingly growing inmaking up for "market failure" and "government failure". At the same time urging theGovernment to improve efficiency and gaining the space of self-development by thecivil society are becoming strong, so that governments face the pressure of transitionalmanagement.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are actively or passively involved in thewave of transitional management, sparking a massive movement of "ReinventingGovernment". Through the reasonable define the activity boundary of the government,market and social to play the positive role, so as to form the "trinity" of the governancepattern. The theory of governance has emerged, not only produced in the practice ofgovernment reform, but also guide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 practices.
     Since the start of market-oriented economic reforms in China, economic and socialtransformation cause all sorts of interest conflicts, So that the government facesgovernance crisis. To effectively resolve governance crisis, consolidate the legitimacyof the government, it is certainly that the government must start governance in transition,Chinese and western study on government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of the optimistsargue that the governance transition is a kind of "incremental, structuraladjustment".And the pessimists think that because China exists "frustrating divide" inthis process and therefore inevitably fall into "transformation trap". Looking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it needs to explore the governance mode which is consistent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olve social crisis and smoothrealization governance transformation.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the government playsa leading role in the social life under the lead of the party, combined with the historicalheritage and the impact of immature of the China's civil society. China's governancerestructuring will be carried out by the government .therefore, governance is agovernment-led governance model under the Chinese context government. In recentyears, with the depth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keteconomy and civil society, larg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re showed. So, itappeared "lead-participatory" and "lead-cooperative" governance mode under thegovernment-led governance mode. For the districts where lag behind in the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 the government not only effectively coordinatethe relationship of market and society , but also need to greatly cultivate and promote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and the society, thus more need to form strong governmentgovernance mode.
     Good county governance is beneficial to the security of society. Countygovern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unty management, county government is notonly an important level in Chinese government level, but is the national macro-controland microcosmic management combining central as well. At the same time, it not onlyperforms any of the policy of the high government, but also carry out its work according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dependently .County government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is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countygovernment governance capacity is the major factors of the county government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Enhancing county level Government governance ability isthe key to effectively solve social crisis, meeting the appeal of county public and realizethe county government 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 smoothly. Looking from thegovernance environment in western impoverished areas, county government governancecapacity restrict by governance environment. the problems of poverty is the"bottleneck" to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 In order to achieve theCount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irstly we need to effectively resolve thepoverty problem in Western poor region, in the long-term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our country formed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by the county as a unit, shall develop" .County Government is the main subject of poverty governance in counties, which is also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s, implementation, the allocationand monitoring of poverty relief funds. Therefore, governance capacity at the countyleve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unty's poverty ,it is the important force for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poor areas of the Western region. For a longtime the western poor regions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results is not ideal, the mainreason lies in weakening of county government governance .To promote the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f poverty effectivelyfor poor western region's government at the county level, it needs to coordinate countygovernment and market and society ,and to guide and promote development of themarket and the society beyond this basic. Therefore county-level Governmentgovernance capacity is becoming the strong impetus to the county economic and socialdevelopment.
     This essay take county-level Government governance ability in westernpoverty-stricken area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g of the status quo and causes ofpoverty in the poor areas of the Western region, analysing the role of county-levelGovernment governance ability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poverty, the promotion of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xamining the problems of the county-levelGovernment governance ability from Governments, markets, and society dimensionsand exploring ways of construction of county-level Government governance ability
引文
1赵君.“神话”的自由市场:从波兰尼的<大转型>说起[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12
    2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M].北京:三联书店,2006:85-92
    1高尚全.我国30年改革的回顾[J].理论前沿,2008(8):5.
    2[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40.
    1[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15.
    2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5):1.
    3 Pei Minxin .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 the limits of developmental autocracy. Harvard University
    1胡鞍钢.中国战略构想[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2-4.
    1武君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县级政府的作用[D].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7.
    2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参见网址:http://www.mca.gov.cn/
    1[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28.
    1罗西瑙.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M].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转引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
    2这四项特质是:它不是政治系统,也不是活动,而是一种过程;强调相互调适的关系;同时包括公私部门;强调持续的互动.五项观点是:治理包括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行动者;在处理社会及经济议题时,责任与界线的界定并不是非常清楚;在集体行动中,行动者彼此间存有权力互赖的关系;治理系一个行动者拥有自主性且自我管理的网络;治理强调政府运用新的政策工具或技术来指导或驾驭来成就目标,而非一味依赖权威或命令.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
    3库伊曼和范·弗利埃特:治理与公共管理,见库伊曼等:管理公共组织,萨吉出版公司1993(64).
    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44-145.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2.
    2徐勇.GOVERNANCE:治理的阐释[J].政治学研究,1997(1).
    3毛寿龙.现代治道与治道变革[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2).
    1戴昌桥.中美两国地方治理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
    2参见陈剩勇,赵光勇.参与式治理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9(8).
    3Gerry. Stoker. Local Governance Research:Paradigms,Theories and Implications,Trans.by Lou Suping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07(2).
    4浙江大学"社会建设的中国经验与国际比较研讨会'""http://www.cpa.zju.edu.cn/intranet/show.aspx?id=7389&cid=255
    5赵光勇.治理转型、政府创新与参与式治理[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0.
    6[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民、夏宏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0.
    1胡鞍钢,王绍光.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胡鞍钢.转型与稳定:中国如何长治久安[M],人民出版社,2005.
    3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5).
    4马骏.经济、社会变迁与国家重建:改革以来的中国[J],公共行政评论,2010(1).
    1俞可平主编.国家治理评估--中国与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何增科.治理、善治与中国政治发展[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3).
    4俞可平主编.国家治理评估--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50-53.
    1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222.
    2胡宁生、张成福等.中国政府形象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240.
    3辛向阳.新政府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198.
    4陈恒钧.国家机关能力对政策执行效果之影响[J].公共行政学报,2003(8)
    5王华.政治民主与经济绩效——印度发展模式考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6周端明、蔡敏.政府治理能力与转轨绩效:中俄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2009(4).
    7朱立言、陈宏彩.政府治理能力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4).
    8陈秀峰、李莉.文明社会:党的执政能力与政府治理能力的双向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05(11).
    9胡鞍钢、魏星.治理能力与社会机会[]].河北学刊,2009(1).
    10王均、史云贵、吴庆悦.合作治理视域中的我国有效应对“风险社会”的理性路径论析[J],天府新论,2011(4).
    11武光太.浅析加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是中原崛起的根本保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5).
    1黄晴、刘华兴.“软实力”理论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分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3).
    2汤建辉.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3郭蕊、麻宝斌.全球化时代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分析[J].长白学刊,2009(4).
    4彭景阳.走向善治的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构成要素分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5徐卫华.“眼光向下”与转型期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基于“生存性智慧”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1(6).
    6瞿磊.治理理论关照下的县政改革[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4).
    7王敬尧.财政与庶政: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研究——对中部Y县的实证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8王敬尧.县级治理能力的制度基础:一个分析框架的尝试[J].政治学研究,2009(3).
    1梁学轩.西部地区县级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设[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4).
    2李献策.西部地区县级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研究[D].燕山大学硕士论文,2009.
    3屠飞鹏.西部连片特困地区县级政府治理转型的困境与出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1胡伟.政府过程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
    1俞可平.全球化与治理变迁[J].哲学研究,2000(10).
    2[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M].转引自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5.
    3[美]詹姆斯N.罗西瑙主编,张胜军、刘小林等译.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4-5.
    4库伊曼,范·弗利埃特.治理与公共管理[M].萨吉出版公司,1993:64.
    1[日]星野昭吉.全球政治学[M].张胜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279.
    2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载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4-47.
    3罗伯特·罗茨.新治理.转引于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6-96.
    4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72.
    1俞可平.国家治理评估——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68-69.
    2俞可平.国家治理评估——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68-72.
    3参见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3.
    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2.
    5任维德.公共治理:内涵基础途径[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1).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2.
    1何增科:治理、善治与中国政治发展[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3).
    2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J],开放时代,2001(7).
    3赵宝煦.政治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103.
    1辛向阳.新政府论[M].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6).
    2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15-16.
    3周平.县级政府能力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2).
    4包国宪,郎玫.治理、政府治理概念的演变与发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包国宪,郎玫.治理、政府治理概念的演变与发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26.
    3马运瑞.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研究[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23.
    4包国宪,霍春龙.中国政府治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南京社会科学,2011(9).
    5张成福.公共管理:现时代的挑战[J].中国行政管理,2000(5).
    1程毅.从单一垄断到多元互动:政府治理模式嬗变的多维视[J].浙江学刊,2009(3).
    2[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民,夏宏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0.
    3[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民,夏宏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0).
    4唐皇凤.大国治理: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基础与主要困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6).
    5戴昌桥.中美两国地方治理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1宋晓伟,李永龙.新时期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刘鹏.当代中国政府治理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3王旭.治理视野下的地方政府主导性研究——以苏州为个案[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6.4王浦劬,李风华.中国模式导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5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6胡鞍钢.中国战略构想[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2-4“一个中国两种制度”,指城乡居民的两种身份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和财政转移制度.“一个中国四个世界”,是指上海、北京、深圳地区组成的“第一世界”,天津、广东等沿海地区构成的“第二世界”,相当于世界中下等收入水平的地区构成“第三世界”,中西部贫困地区组成的“第四世界”,“一个中国四种社会”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服务业社会和知识社会。
    1包国宪,霍春龙.中国政府治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南京社会科学,2011(9).
    2OLIVER HART.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ory and Implication[J],The Economic Journal,1995 (5)
    3张明.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的比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5).
    4SAIDEL J R. Expanding the Governance Construct: Functions and Contributions of Nonprofit AdvisoryGroups [J].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1998, 27 (4): 421-436.
    1张明.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的比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5).
    2钱颜文,姚芳,孙林岩.非营利组织治理及其治理结构研究:一个对比的视角[J].科研管理,2006(2).
    3[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88.
    1张明.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的比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5).
    2Kettl,The Global Public Management Revolution:A Report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Governance.Washington,D.C:Brookkings Institution.2000.
    1楼苏萍.地方治理的能力挑战:治理能力的分析框架及其关键要素[J].中国行政管理,2010(9)
    2王敬尧.县级治理能力的制度基础:一个分析框架的尝试[J].政治学研究,2009(3)
    3施雪华.政府综合治理能力论[J].浙江社会科学,1995(5)
    4楼苏萍.地方治理的能力挑战:治理能力的分析框架及其关键要素[J].中国行政管理,2010(9)
    5李瑞.治理视角下加强我国政府能力的思考[J].长江论坛,2006(4)
    6易学志.善治视野下政府治理能力基本要素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4)
    7李穆基.彰显契约精神提升政府治理能力[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1)
    8李献策.西部地区县级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研究[D].燕山大学硕士论文,2009
    1汤建辉.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2胡鞍钢,魏星.治理能力与社会机会[J].河北学刊,2009(1)
    1[美]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张胜军、刘小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5
    2[英]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全球化与反全球化[M].陈志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
    4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
    5胡宁生,张成福等.中国政府形象战略[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240
    6辛向阳.新政府论[M].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198
    7陈恒钧.国家机关能力对政策执行效果之影响[J].公共行政学报,2003(8)
    8王敬尧.县级治理能力的制度基础:一个分析框架的尝试[J].政治学研究,2009(3)
    9郭蕊、麻宝斌.全球化时代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分析[J].长白学刊,2009(4)
    1彭景阳.走向善治的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构成要素分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2楼苏萍.地方治理的能力挑战:治理能力的分析框架及其关键要素[J].中国行政管理,2010(9)
    3王敬尧.县级治理能力的制度基础:一个分析框架的尝试[J].政治学研究,2009(3)
    4李献策.西部地区县级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研究[D].燕山大学硕士论文,2009
    1方盛举.对政府能力内涵与结构的再认识[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3)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J].南京社会科学,2001(9)
    3易学志.善治视野下政府治理能力基本要素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4)
    4有的学者认为政府治理能力是重要竞争力,有的学者认为政府治理能力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的认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是地方快速发展、崛起的重要保证,类似的研究不一一枚举.参见武光太.浅析加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是中原崛起的根本保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胡柳波,李人宜.政府治理能力是重要竞争力[N].湖北日报/2006年/1月/26日/第010版.朱立言、陈宏彩.政府治理能力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7)
    1这部分内容来源于概括总结俞可平主编的《国家治理评估--中国与世界》一书。详见俞可平主编.国家治理评估--中国与世界[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姚莉、屠飞鹏.基于AHP法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雷公山地区苗族文化旅游资源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2)
    3周平.县级政府能力的构成和评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5)
    4青觉.和谐社会与民族地区政府能力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165-173
    1孙洁.试论构建地方政府能力评价的改善与指标体系[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6)
    1美国贫困人口数创历史新高、每7个人里1个穷人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19/c_12585345_2.htm
    http://www.lnfp.gov.cn/WZCP/BookDetail.aspx?ID=f5b8c9fef50644b49af89a7f505d7fbb
    2世界银行人口数据统计.参见:http://www.worldbank.org.in/wbsite/external/countries/southasiaext/indiaextn
    3http://www.gov.cn/ldhd/2011-11/29/content_2006093.htm
    4引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参见: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3393777.html
    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15
    2青连斌.贫困的概念与类型[N].学习时报/2006年/6月/5日/第005版
    3西博姆·朗特里.贫乏研究[M].长泽弘毅译,东京:株式会社千城,,1975:1-2
    4朱凤岐等.中国反贫困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参见:http://www.stats.gov.cn/
    1童星,林闽钢.中国农村社会保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43
    2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2-3
    3Townsend, Peter:Pove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4[印]阿玛蒂亚.森.作为能力剥夺的贫困[J].视界,第4辑
    5华平.发展中国家贫困的现状与对策——评介(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J].世界经济,1991(2)
    6迪帕.纳拉扬等著,付岩梅等译.谁倾听我们的声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5
    7张帆.现代性语境中的贫困与反贫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9
    1陈杰.我国农村扶贫资金效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07
    2叶普万.贫困概念及其类型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6(7)
    3郭熙保.论贫困概念的内涵[J].山东社会科学,2005(12)
    4〔美〕洪朝辉.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J].江苏社会科学,2003(2)
    1李忠斌编著.民族经济发展新论[M].民族出版社,2004:128
    2樊怀玉,鲜力群.农村贫困监测实务与贫困问题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101-102
    3[美]马丁.瑞沃林著、赵俊超译.贫困的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王碧玉.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
    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组织撰.1998年人类发展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43
    2王碧玉.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
    1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8-9
    2青连斌.贫困的概念与类型[N].学习时报/2006年/6月/5日/第005版
    3[印]阿玛蒂亚.森.作为能力剥夺的贫困[J].视界,第4辑
    4刘敏.贫困治理范式的转变——兼论其政策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09(5)
    1http://www.ardpas.org/article/text.asp?id=243
    2王国良主编.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7
    1贵州承诺:2015年减少一半贫困人口[N],参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8/c_13850238.htm
    2伍晓阳.云南瞄准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打响扶贫攻坚战[N].2012年2月20日,参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02/20/c_111546599.htm
    3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02929-1.htm
    4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等:《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现状调研报告》,参见http://wenku.baidu.com/view/e9f4557ea26925c52cc5bf4a.html
    5敬莉.少数民族人口贫困问题的多角度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3)
    1王思铁.连片特困地区的概念及特征.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9a3d490100xx3d.html
    2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2-07/3513669.shtml
    3王亮、韩振海等.西部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综合评价与地域划分[J].经济地理,2011(5)
    4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2-07/3513669.shtml
    1我国将调整完善国家扶贫战略着力解决集中连片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发展问题[N]http://xwzx.ndrc.gov.cn/mtfy/zymt/t20100730_364182.htm
    2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将成为扶贫的重中之重——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N].http://epaper.rmzxb.com.cn/2010/20100309/t20100309_307799.htm
    1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1根据2010年统计年鉴整理
    1根据2010年统计年鉴整理
    1王国敏.中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2王国敏.中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1韦伟.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意义和对策[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3)
    1转引自唐皇凤.大国治理: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基础与主要困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6)
    1王国良主编.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6
    1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政策法规司编:《西部大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年版,第97页
    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7[M].中国统计出版,2008:126
    1中国贫困与扶贫政策探究.资料来源:中国扶贫网,参见http://www.cnfpzz.com/NewInfo_64304
    2《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7》[M].国家统计局,2008:176
    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7[M].中国统计出版,2008:136
    2青觉.和谐社会与民族地区政府能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
    3青觉.和谐社会与民族地区政府能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
    1胡熙华.当代中国县级政府机构改革问题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1李辉,任晓春.善治视野下的协同治理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0(6)
    1周振超.当代中国“条块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118.
    2唐皇凤.大国治理: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基础与主要困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6).
    3[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2003:76.
    1陈杰.我国农村扶贫资金效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07
    1陈杰.我国农村扶贫资金效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07
    2周平.县级政府能力研究[J].公共行政,2007(10).
    1廖富洲.农村反贫困中政府主导行为的优势与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9).
    1http://news.sina.com.cn/c/2007-12-21/080513120434s.shtml
    2郭京福,毛海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论[M].民族出版社,2006:121.
    1胡鞍钢.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必须“双轮驱动”[N].社会科学报,2003年/07月/17日/第001版/
    2胡鞍钢.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必须“双轮驱动”[N].社会科学报,2003年/07月/17日/第001版/
    1俞可平,王颖.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政府善治[J].中国改革,2001(11).
    1席恒.公与私公共事业运行机制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3:113.
    1胡联合,胡鞍钢等著.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报告[M].红旗出版社,2009:33-35.
    1赵新峰,宋立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部门改革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31-51.
    2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2004年2月21日
    3钟振明,房玉国.西藏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研究[J].西藏科技,2010(10).
    1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规划工作布置会在咸阳召开http://www.cnr.cn/native/city/201202/t20120220_509184877.shtml
    2http://www.cnr.cn/native/city/201202/t20120220_509184877.shtml
    1李献策.西部地区县级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研究[D].燕山大学,2009(5):40.
    1丁元竹.中国2010年风险与规避[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4):149.
    1丁元竹.中国社会建设战略思想与基本对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108.
    2刘琳.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研究—基于统筹区域发展视野[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
    1王晓青、苑丰、刘武芳.治理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探析[J].新疆社科论坛,2005(2)
    1任晓刚.基于服务型政府理念的地方政府组织结构改革基本思路[J].探索2009(2).
    2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J].中国行政管理, 2002(10).
    1刘能.当代中国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建立在经验案例之上的观察[J].开放时代,2008(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82.
    1焦国栋.当前我国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与矛盾[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4).
    2廖富洲.农村反贫困中政府主导行为的优势与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9).
    1伍文中.和谐视角下的民族地区财政制度创新[J].商业时代,2007(36).
    2李献策.西部地区县级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研究[D].燕山大学硕士论文,2009.
    1张邦辉,高建龙.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功能理论与我国市场建设[J].甘肃理论学刊,1993(1).
    1黄晓东.社会资本与政府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12.
    2黄晓东.社会资本与政府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14-121.
    1王名.走向公民社会——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及趋势[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
    2王秋波.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学习时报,2011(4):25.
    1李俊清.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及社会功能研究[J].参见中国民族宗教网.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98725-1.htm .
    1麻宝斌,任晓春.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挑战与变革[J].学习与探索,2011(3).
    1刘光荣.政府协同治理;机制、实施与效率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4).
    1[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164.
    2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M].华夏出版社,2001(50).
    3屠飞鹏.西部连片特困地区县级政府治理转型的困境与出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1).
    4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47.
    1刘金兰,陈国权.县域经济规划的方法与运用[J].中国管理科学,1999(3).
    1杜文忠,唐贵伍.西部地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0(3).
    2郭京福,毛海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论[M].民族出版社,2006(45).
    3王传明.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82-83.
    1杜文忠,唐贵伍.西部地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郭京福,毛海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论[M].民族出版社,2006:245.
    2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9:1.
    1郭建军.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J].规划师,2009(1)
    1吴开松.社会资本与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1胡联合,胡鞍钢等著.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报告[M].红旗出版社,2009(2).
    2邹东升.契约治理视域的治安承包[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23-24
    1窦开龙:西部民族地区毒品犯罪的经济学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公安部2000年4月5日发布。
    3转引自朱力:中国社会风险解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学海2009(1): (69 -78 ).
    1亚当.斯密著,余涌等译:道德情操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3.
    2温家宝.温家宝总理回答中外机制提问.人民日报,2008年3月19日.
    3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14年,参见http://ldchenrenfeng.blog.163.com/blog/static/410236292010417103450487/
    1高新才,郭爱君,王科:基础设施建设对西部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A],载韦苇主编: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
    告(200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2).
    1周星.多重认同:从海外华人谈起.民族学与民族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52
    2许安平: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及其对改革发展成果公平分享有何意义[J],现代法学,2008(9).
    3叶明:改革发展成果公平分享法制问题研究—基于收入差距的视角[J],理论与改革,2008(1).
    4赵桂芝:主体功能区战略下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功效探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8(3).
    1中国户籍改革蓄势待发多地探索“破冰”新政.决策探索,2010(7)
    1吴铭.转型期中国农民政治权利缺失及对策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2温家宝: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参见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15/content_19612372_4.htm
    3参见http://www.gov.cn/zwgk/2010-05/31/content_1617026.htm
    1詹成付:关于发展我国村(居)民自治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参见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0245
    2任福耀,王洪瑞.中国反贫困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3:211.
    3张帆.现代性语境中的贫困与反贫困[M],人民出版社,2009:91.
    1张帆.现代性语境中的贫困与反贫困[M],人民出版社,2009:91.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39.
    1李炳昌.民族文化开发的基本原则[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2袁少芬.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1学者析贫困县成因:部分因官场不思进取风气盛行,参见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2-23/3553400.shtml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张贤明.论政治责任[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6]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7]王彩波.个人权利与社会正义——西方当代政治学名著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徐湘林.寻求渐进政治改革的理性:理论、路径与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9]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0]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1]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2]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俞可平.国家治理评估——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4]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5]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6]王敬尧.地方财政与治理能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7]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8]郑永年.中国模式:转型与困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19]马运瑞.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20]毛寿龙.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
    [21]沈荣华、金海龙.地方政府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2]孙柏瑛.当代中国地方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3]易重华.中国地方政府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4]誾柏.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25]青觉.和谐社会与民族地区政府能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6]黄晓东.社会资本与政府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7]唐铁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沿问题[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28]赵新峰、宋立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部门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9]谢罗奇.市场失灵也政府治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0]王银梅.社会稳定及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1]胡鞍钢等.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报告[M].红旗出版社,2009.
    [32]张帆.现代语境中的贫困与反贫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3]朱凤岐.中国反贫困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34]李忠斌.民族经济发展新论[M].民族出版社,2004.
    [35]郭京福、毛海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论[M].民族出版社,2006.
    [36]郑易生.中国西部减贫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7]王国良.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38]李伟.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9]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0]赵成福.社会转型中的县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1]安应民.构建均衡发展机制——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42]靳永翥.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以欠发达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3]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4]于建嵘.抗争性政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5]国家与社会:构建怎样的公域秩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6]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7]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8]暴景升.当代中国县政改革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9]胡伟.制度变迁中的县级政府行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0]李强.中国社会变迁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1]丁茂战.我国政府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2]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4.
    [53]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54]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格致出版社,2008.
    [55]李秀潭等.西部地方政府行为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56]武君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县级政府的作用[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57]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M],三联书店,2007.
    [58]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张贤明.政治责任与个人道德[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
    [2]张贤明.政治责任与法律责任的比较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0(1)
    [3]张贤明、邵薪运.共享与正义:论有尊严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
    [4]张贤明.中国官员责任追究制度建设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
    [5]张贤明、邵薪运.改革发展成果共享与政府责任[J].政治学研究,2010(6)
    [6]周光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J].政治学研究,1998(1)
    [7]周光辉.从管制转向服务:中国政府的管理革命——中国行政管理改革30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
    [8]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5)
    [9]徐湘林.政治特性、效率误区与发展空间——非政府组织的现实主义理性审视[J].公共管理学报,2005(3)
    [10]徐湘林.中国的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历史比较的视角[J].北京论坛论文集,2009
    [11]马骏.经济、社会变迁与国家重建:改革以来的中国[J].公共行政评论,2010(1)
    [12]张健.合法性与中国政治[J].战略与管理,20009(5)
    [13]郑永年,吴国光.论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制度转型中的一个轴线问题[J].当代中国研究,1994(6)
    [14]杨开忠,陶然,刘明兴.解除管制、分权与中国经济转轨[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15]郑巧、肖文涛.协同治理:服务型政府的治道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08(7)
    [16]朱玉明.地方利益、政府利益与官员利益——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经济分析[J].东岳论丛,2007(1)
    [17]蒋湘陵.公共信息管理在社会群体事件发生中的作用过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8]尹彩萍.浅谈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处置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19]涂晓芳.政府利益对政府行为的影响[J].中国行政管理,2002(10)
    [20]王臻荣、常轶军.论政府利益与“改革困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6)
    [21]陈庆云、曾军荣.论公共管理中的政府利益[J].中国行政管理,2005(8)
    [22]任晓刚.基于服务型政府理念的地方政府组织结构改革基本思路[J].探索,2009(2)
    [23]王名.走向公民社会——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及趋势[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
    [24]张大维.生计资本视角下连片特困区的现状与治理——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为对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25]王亮、韩振海等.西部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综合评价与地域划分[J],经济地理,2011(5)
    [26]马庆珏.论政社分开与社会组织管理改革[J].行政管理改革,2010(7)
    [27]屠飞鹏.西部连片特困地区县级政府治理转型的困境与出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8]唐皇凤.大国治理: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基础与主要困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6)
    [29]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1)
    [30]周红云.国际治理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述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11)
    [31]徐杭.蛛网治理模式:一种良好治理结构的设想[J].管理观察,2009(4)
    [32]李建兵.转型时期公共行政精神的嬗变与重塑[J].长白学刊,2004(4)
    [33]龙献忠,杨柱.治理理论:起因、学术渊源与内涵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
    [34]沈佩萍。反思与超越——解读中国语境下的治理理论[J],探索与争鸣,2003(3)
    [35]菲利普·施密特.民主化、治理和政府能力[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9)
    [36]景玉琴,蔡甦琳.政府治理理论的新进展及启示.山西师大学报,2007(5)
    [37]舒迪.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将成为扶贫的重中之重[N].人民政协报,2010.3.9
    [38]范永明.中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8)
    [39]起年.县级政府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浅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7(9)
    [40]丁元竹等.促进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宏观经济研究,2008(5)
    [41]郑经.建立和改造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N].中国改革报,2006.11.30
    [42]崔赞梅.区域经济规划的合理编制[J].商场现代化,2007(6)
    [43]张学森.科学发展观:背景、内涵及创新点[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4(6)
    [44]谭正江.群体性事件处置的要素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45]陈燕.挑战与应战:论公民社会兴起下的村级党组织领导[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2)
    [1]耿丽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2]汤建辉.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3]李献策.西部地区县级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研究[D].燕山大学硕士论文,2009.
    [4]李玉华.非政府制与贫困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
    [5]任万玉.行政能力建设与反贫困治理研究[D].贵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6]黄晓东.社会资本视域下的政府治理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9.
    [7]王敬尧.财政与庶政: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8]李杰伟.中国地方政府治理中市场增强型行为及绩效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1.
    [9]刘光容.政府协同治理:机制、实施与效率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10]高云虹.中国转型时期城市贫困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7.
    [11]王飏.治理视野下的地方政府主导性研究——以苏州为个案[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6.
    [12]柳春慈.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乡镇政府职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7.
    [15]唐丽萍.我国地方政府竞争中的地方治理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
    [16]赵光勇.治理转型、政府创新与参与式治理[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0.
    [17]徐充.中国经济转型期城镇贫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
    [1] [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0.
    [2] [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革命的比较分析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东方出版社,2007.
    [4]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 [美]劳伦·勃兰特,托马斯·罗斯基编.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 [日]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 [印度]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 [瑞典]冈纳·缪尔达尔.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9] [美]马丁·瑞沃林.贫困的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David Wen-Wei Chang:China under Deng Xiaoping:Political and EconomicReform,Macmillan Press,1988
    [2] Pei Minxin, 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The Limits of DevelopmentalAutocrac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 Yang Dali, Remaking the Chinese Leviathan: 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Politics of Governance in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