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发展中的村民参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参与式发展在我国农村减贫的实践中运用已久,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发展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学者和扶贫领域的相关人士对此的关注较多,并且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总结与思考。本研究立足于中国本土的扶贫发展环境,试图以D村灾后重建发展过程为样本,通过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与方法来认识并讨论参与式扶贫发展。因此,本文首先要分析参与式发展的环境、一般过程与功能。然后以社会互构论和行动理论为视角来思考D村参与式发展的特色。最后在D村研究的基础上讨论如何融合参与式发展技术与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现实,思考参与式扶贫的政策制度模式。
     首先,本文将村民参与视为一种发展的行动。根据社会行动理论的基本范式分析在地震灾后D村村民参与发展的外部环境、行动的实践过程、行动的对村庄发展产生的效果和村民参与行动的模式。论文的导论部分为论文的叙述和讨论进行铺垫。通过研究缘起和理论视角的交代奠定了本文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和写作思路。梳理了参与式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历程,归纳分析了参与式发展在中国的特点、功能、困境及出路。
     其次,论文分析了D村发展历程与参与式发展的环境。具体包括D村的发展历程与自然环境、政策环境以及村庄社会环境。从对D村的基本情况及“汶川地震”给村庄带来的影响来看,D村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动员式发展、集资式发展。但是在经过了地震的影响之后,村庄发展进入了参与式发展阶段。通过分析自然环境、政策环境以及村庄社会内部环境分析D村发展的环境,讨论分析了在自然、政策与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下D村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再次,论文通过参与式发展一般过程的讨论与介绍梳理了参与式发展的一般过程与模式,然后就D村参与式发展规划的过程与内容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最后对D村参与式发展规划进行了总结:既以村庄为基本单位、以农户需求为基础的参与式发展规划,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外部经验作为技术支持,不断地通过检测评估来进行调整的村民参与发展特点。通过利用对D村两年的灾后重建评估数据和相关资料对参与式灾后重建的效果进行描述与评估。并在评估的基础上对D村村民参与发展行动的模式进行概括。
     本文在最后分别从两个社会学理论视角来反思与讨论参与式发展在中国发展的模式。从社会互构论的视角思考了参与式扶贫政策的整合模式。通过参与式扶贫发展规划整合针对单个贫困的政策层面和区域性的扶贫政策体系。从社会行动的角度来看,在参与式扶贫过程中,则要考虑参与式扶贫的环境与目标对村民参与动机的影响。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has been applied in rural poverty reduction for a long time. And in academic circle, the development studies, anthropology, economics and other disciplines of scholars have lots of research and beneficial thinking on it. The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analyze the environment, normal process, function of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 in village-D. And it takes sociology theory as amylase tools to explore how to combine the technical of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with policy of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ese circumstance.
     First of all, the participatory is a pattern of social action. According to social-action theory, outer environment of D village, discourse and practice of development, and the function of participatory are needed. So the dissertation introduce sociological theory angle of view and ways of writing are determined in first of all. And dissertation reviews on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of evolution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in Chinese rural poverty reduction process.
     Secondly, Dissertation decrypts the process and environment of development for village D. First of all, dissertation introduces to the Village D and its damages after "wen chuan earthquake", combs the village development history in the next. At last,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natural, polic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analyze the village D's environment of development in that way.
     Thirdly,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ordinal pattern and discourse of participatory. Dissertation combs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and review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village D in that way. And induce the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village D. assess on village D's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with two years assessment data. Chapter six is generalization on characters of village D's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with assessment data.
     At last, dissertation has to reflection on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mode in Chinese environments with sociology theory. First of all, under the "social mutual-construction theory" the dissertation explores how to combine the individual and structural policy with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planning. Second, environmental analyses are needed in the research of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under the social-action theory.
引文
①李小云:《反贫困中的制度创新——有关贫困社区及群体的参与问题》,中国扶贫论文精粹,2001年。
    ①杨敏,郑杭生:《社会互构论:全貌概要和精义探微》,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②郑杭生,李棉管:《中国扶贫历程中的个人与社会——社会互构论的诠释理路》,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6期。
    ①[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转引自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0-91页。
    ②[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31页。
    ③[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31页。
    ④[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31页。
    ⑤[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32页。
    ①叶敬忠等:《参与式发展规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9页。
    ②叶敬忠等:《参与式发展规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1-13页。
    ③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理论·方法·工具》,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0-35页。
    ①梁漱溟:《粱漱溟全集》第二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转引自崔效辉:《参与式发展理论与“乡村建设”——参与式发展理论中的本土赍源与贡献》,载于:二十一世纪,2003年2月号。
    ①来仪:《“参与式”农村扶贫模式在四川民族地区的实施及非经济性因素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0期。
    ②蔡定剑:《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1页。
    ③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代序第1页。
    ④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代序第1页。
    ⑤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代序第1页。
    ⑥李小云:《普通发展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06页。
    ⑦李小云:《普通发展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07页。
    ①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28页。
    ②叶敬忠:《再论“参与式发展”与“发展研究”》,载李鸥编著:《参与式发展研究与实践方法》,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4页。
    ③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④蔡定剑:《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4-5页。
    ⑤该书的信息来自于蔡定剑:《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⑥ Williams, Glyn.2004. Evaluating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tyranny, power and (re) politicization. Third World Quarterly:25 (3):565.
    ⑦ Williams, Glyn.2004. Evaluating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tyranny, power and (re) politicization. Third World Quarterly:25 (3):572 。
    ⑧叶敬忠:《再论“参与式发展”与“发展研究”》,载李鸥编著:《参与式发展研究与实践方法》,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7页。
    ①叶敬忠:《再论“参与式发展”与“发展研究”》,载李鸥编著:《参与式发展研究与实践方法》,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5页。
    ② Thomas, Alan.2000. Development as Practice in A Liberal Capitalist Worl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12):773-787.
    ③ Cowen, Michael and Shenton, Bob.1996. Doctrines of Development. London:Routledge.
    ④李小云:《普通发展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34页。
    ⑤李小云:《普通发展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34-135页。
    ⑥李小云:《普通发展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34-135页。
    ⑦李小云:《普通发展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34-135页。
    ⑧李小云:《普通发展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34-135页。
    ①李小云:《普通发展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34-135页。
    ②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③李小云主编:《参与式发展概》,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页。
    ④李小云主编:《参与式发展慨》,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前言第1-2页。
    ⑤沈红:《穷人主体建构与社区性制度创新》,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①叶敬忠:《参与式发展规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5-16页。
    ②杨小柳:《参与式行动——来自凉山彝族地区的发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70页。
    ③张宏:《欠发达地区参与式扶贫开发模式研究》,博士论文,兰州大学,2007年。
    ④张笑秋:《政府行为框架下参与式反贫困模式研究》,硕士论文,贵州大学,2005年。
    ⑤杨小柳:《参与式行动——来自凉山彝族地区的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70页。
    ⑥张笑秋:《政府行为框架下参与式反贫困模式研究》,硕士论文,贵州大学,2005年。
    ⑦杨小柳:《参与式行动——来自凉山彝族地区的发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70页。
    ⑧张笑秋:《政府行为框架下参与式反贫困模式研究》,硕士论文,贵州大学,2005年。
    ⑨杨小柳:《参与式扶贫的中国实践和学术反思——基于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调查》,思想战线,2010年第3期。
    ①张笑秋:《政府行为框架下参与式反贫困模式研究》,硕士论文,贵州大学,2005年。
    ②黄海燕:《发展项目的公众参与研究》,博士论文,河海大学,2004年。
    ③叶敬忠:《参与式发展规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8页。
    ④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理论-方法-工具》,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页。
    ⑤张宏:《欠发达地区参与式扶贫开发模式研究》,博士论文,兰州大学,2007年。
    ⑥沈红:《穷人主体建构与社区性制度创新》,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⑦李小云:《反贫困中的制度创新——有关贫困社区及群体的参与问题》,中国贫困地区,1998年第8期。
    ⑧李小云:《反贫困中的制度创新——有关贫困社区及群体的参与问题》,中国贫困地区,1998年第8期。
    ⑨张笑秋:《政府行为框架下参与式反贫困模式研究》,硕士论文,贵州大学,2005年。
    ⑩李小云:《反贫困中的制度创新——有关贫困社区及群体的参与问题》,中国贫困地区,1998年第8期。
    11汪力斌、周源熙:《参与式扶贫干预下的瞄准与偏离》,农村经济,2010年第7期。
    12杨小柳:《参与式行动——来自凉山彝族地区的发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13页。
    ①韩国民、高颖:《西部地区参与式扶贫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互动研究》,农村经济,2009年第10期。
    ②何俊:《农村自然资源管理的参与式方法》,林业与社会,2002年第4期。
    ③杨小柳:《参与式扶贫的中国实践和学术反思——基于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调查》,思想战线,2010年第3期。
    ④郭占锋:《走出参与式发展的“表象”——发展人类学视角下的国际发展项目》,开放时代,2010年第1期。
    ⑤朱晓阳:《在语言“膨胀”的时代再谈“参与式”的内在困境及“补药”》,自立,2003,3。
    ⑥王淑彬、黄国勤:《参与式扶贫及其绩效分析——基于江西的实践》,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2月期。
    ⑦张笑秋:《政府行为框架下参与式反贫困模式研究》,硕士论文,贵州大学,2005年。
    ⑧王淑彬、黄国勤:《参与式扶贫及其绩效分析——基于江西的实践》,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2期。
    ①毛绵逵、李小云、齐顾波:《参与式发展:科学还是神化?》,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②郭占锋:《走出参与式发展的“表象”——发展人类学视角下的国际发展项目》,开放时代,2010年第1期。
    ③王淑彬、黄国勤:《参与式扶贫及其绩效分析——基于江西的实践》,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2期。
    ④杨小柳:《参与式扶贫的中国实践和学术反思——基于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调查》,思想战线,2010年第3期。
    ⑤杨小柳:《参与式行动——来自凉山彝族地区的发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第313页。
    ⑥郭占锋:《走出参与式发展的“表象”——发展人类学视角下的国际发展项目》,开放时代,2010年第1期。
    ⑦参见向德平、王志丹:《城市社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以武汉市百步亭社区为例》,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2期。
    ⑧王珍宝:《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参与研究评述》,社会,2003年第9期。
    ⑨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23页。
    ①刘岩、刘威:《从“公民参与”到“群众参与”——转型期城市社区参与的范式转换与实践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②王鹏:《浅析我国城市社区参与》,实事求是,2009年第4期。
    ③杨敏:《公民参与、群众参与与社区参与》,社会,2005年第5期。
    ④刘岩、刘威:《从“公民参与”到“群众参与”——转型期城市社区参与的范式转换与实践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⑤王鹏:《浅析我国城市社区参与》,实事求是,2009年第4期。
    ⑥张红霞:《不同居住区居民社区参与的差异性比较》,社会,2004年第5期。
    ⑦陈万灵:《“社区参与”的微观机制研究》,学术研究,2004年第4期。
    ⑧杨敏:《公民参与、群众参与与社区参与》,社会,2005,5。
    ⑨严志兰:《论城市中社区参与的功能及其实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2期。
    ⑩王珍宝:《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参与研究评述》,社会,2003年第9期。
    11叶南客:《中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历程与机制创新》,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
    12李晓凤:《城市居民社区参与内容特征与制约因素》,求实,2005年第1期。
    13潘晓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
    ①董秀:《深圳非政府组织_NGO参与社区治理模式研究》,武汉大学,2010年。
    ②陈万灵:《“社区参与”的微观机制研究》,学术研究,2004年第4期。
    ③叶南客:《中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历程与机制创新》,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
    ④潘晓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
    ⑤叶南客:《中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历程与机制创新》,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
    ⑥李晓凤:《城市居民社区参与内容特征与制约因素》,求实,2005年第1期。
    ①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加固户由于二次灾害或余震的影响,需要加固的房屋成了危房,于是相当一部分加固户在后期申请成为重建户。
    ①中国地理网之地理百科:四川地震与地质构造。http://www.cngeo.net/doc-view-64092.htm。
    ②资料来源:张洪英、刘彬钰、杨理崙、Collin、张卫、刘治敏:《绵阳市游仙区D村参与式脆弱性分析与规划报告》,2009年4月3日。
    ①徐勇:《社会动员:自主参与政治整合——中国基层民主政策发展60年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6期
    ①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灾后发展办公室编:《灾害对贫困影响评估指南》,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②许吟隆、居辉主编:《气候变化与贫困——中国案例研究》,乐施会中国网站,网址:http://www.oxfam.org.cn/userfiles/report/CC.poverty.report.pdf
    ①刘坚主编:《中国农村减贫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236页
    ②数据来源: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国家民委公布2008年民族自治地方农村贫困监测结果》,国家民委网。网址http:www.seac.gov.cn/gjmw,2009年8月27日。
    ③数据来源: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国家民委公布2008年民族自治地方农村贫困监测结果》,国家民委网。网址http:www.seac.gov.cn/gjmw,2009年8月27日。
    ④许吟隆、居辉主编:《气候变化与贫困——中国案例研究》,乐施会中国网站,网址:http://www.oxfam.org.cn/userfiles/report/CC.poverty.report.pdf
    ⑤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128-156页
    ①杨庭硕、田红:《本土生态知识引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4-9页
    ①[德]乌里希尔·贝克(著),何博文(译):《风险社会》,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25页。
    ②[德]乌里希尔·贝克(著),何博文(译):《风险社会》,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25页。
    ③[德]乌里希尔·贝克(著),何博文(译):《风险社会》,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25页。
    ④[德]乌里希尔·贝克(著),何博文(译):《风险社会》,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25页。
    ⑤[德]乌里希尔·贝克(著),何博文(译):《风险社会》,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25页。
    ①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①杨庭硕、田红:《本土生态知识引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4-9页。
    ①熊跃根:《社会政策:理论与分析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7页。
    ②牟大鹏:《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0年,第4-5页。
    ①牟大鹏:《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0年,第4-5页。
    ②牟大鹏:《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0年,第4-5页。
    ③夏玉珍:《论现代化发展的社会风险与代价——基于风险社会的视角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①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2011年。
    ①唐华清、袁艳平:《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改革与战略,2011年第12期。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页。
    ④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7页。
    ①郑杭生,杨敏:《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若干趋势》,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②徐晓军:《内核—外围: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动》,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①《汶川地震灾害恢复重建规划指导纲要》
    ①资料来自于: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世界银行(WB):《农村贫困社区开发项目参与式手册》
    ②资料来自于: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世界银行(WB):《农村贫困社区开发项目参与式手册》
    ③黄承伟:《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的妇女参与》,兰州,2009年12月17日。
    ①荣尊堂编著:《参与式发展——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3页。
    ②资料来自于: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世界银行(WB):《农村贫困社区开发项目参与式手册》。
    ①说明:由于距离震中的距离不同,价格在各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本表所列价格为均价。这个资料来自:《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15村)救援与恢复重建政策效果评估》(2009年)的调查数据。其中的数据
    ②调查点农民的计量单位。
    ①资料来源:四川农村能源网,网址:http://www.scnn.cn/page244.htm。
    ①程伟:《我省将安排1500万元启动100个省级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陕西日报,2008年9月13日
    ①黄承伟:《参与式培训的理念和方法》,2009年12月,兰州:灾后重建经验交流会议。
    ②何静:《不断完善和创新参与式扶贫机制》,老区建设,2009年11月
    ①黄海燕:《发展项目的公众参与研究》,博士论文,河海大学,2004年
    ①杨小柳:《西方参与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①说明:未大娘姓未,但是因为同音,报道中将其姓写成了魏。
    ①杨小柳:《参与式行动——来自凉山彝族地区的发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13页。
    ②郑杭生,李棉管:《中国扶贫历程中的个人与社会——社会互构论的诠释理路》,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6期。
    ③杨小柳:《参与式行动——来自凉山彝族地区的发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03-305页。
    ①叶敬忠: 《参与式发展规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84-85页。
    ②黄承伟: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的成效与挑战,北京: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国际研讨会,2010年5月
    ①田启波:《吉登斯现代社会理论变迁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46页。
    ①徐勇:《“政策下乡”及对乡土社会的政策整合》,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蔡定剑:《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农村扶贫方式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灾害恢复重建工作办公室:《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简明读本》,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
    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灾害恢复重建工作办公室:《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培训教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灾害恢复重建工作办公室:《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指导手册》,第25-35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灾害恢复重建工作办公室:《灾害对贫困影响评估指南》,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
    黄承伟、(德)彭善朴:《<汶川地震灾害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实施社会影响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李鸥编著:《参与式发展研究与实践方法》,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年。
    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理论·方法·工具》,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李小云:《普通发展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
    刘坚主编:《中国农村减贫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
    潘晓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
    荣尊堂编著:《参与式发展——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沈红等:《边缘地带的小农:中国贫困的微观理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
    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迈进21世纪》,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年。
    世界银行:((2000/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世界银行:《中国战胜农村贫困:世界银行国别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卓:《中国贫困人口研究》,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2004年。
    魏星河,陈洪生,欧阳兵等:《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杨敏:《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杨庭硕、田红:《本土生态知识引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杨小柳:《参与式行动——来自凉山彝族地区的发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熊跃根:《社会政策:理论与分析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叶敬忠等:《参与式发展规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叶敬忠、刘金龙、林志斌:《参与·组织·发展——参与式林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
    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郑杭生主编:《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2006)—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郑杭生:《本土特质与世界眼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郑杭生:《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郑杭生主编:《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周大鸣、秦红增:《参与式社会评估:在倾听中求得决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
    周大鸣,何国强主编:《从参与观察到参与发展》,香港: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4年。
    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1994年。
    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2000年。
    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2011年。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扶贫开发白皮书》,2001年。
    世界银行:《中国九十年代扶贫战略》,世界银行文件,1992年。
    世界银行等:《中国农村扶贫联合调查报告》,21世纪初中国扶贫战略国际研讨会,2000年。
    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世界银行(WB):《农村贫困社区开发项目参与式手册》(内部培训)。
    (美)阿马蒂亚·森著,王宇,王文玉译:《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版),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英)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著,罗敏、范西庆等译:《发展型社会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苏珊·温著,陈幽泓、谢明、任睿译:《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美)弗朗兹·博厄斯著,刘莎、谭晓勤、张卓宏译:《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
    (印)哈斯·曼德,穆罕默德·阿斯夫著,国际行动中国办公室编译:《善治:以民众为中心的治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等著,徐湘林译:《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
    (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德)马克斯·韦伯著,胡景北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孙柏英等译:《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德)乌里希尔·贝克著,何博文译:《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王晓毅译:《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
    Cowen, Michael and Shenton, Bob.1996. Doctrines of Development. London:Routledge.
    Thomas, Alan.2000. Development as Practice in A Liberal Capitalist Worl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12):773-787.
    Norman up Hoff, Milton: semen, and an inrush Krishna. Reasons for success: leaning from instructive experiences in rural development, Kumara press.inc.1998
    Williams, Glyn.2004. Evaluating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tyranny, power and (re) politicization. Third World Quarterly:25 (3):565
    白南生,卢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移民方法和经验》,《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
    崔效辉:《参与式发展理论与“乡树建设”——参与式发展理论中的本土赍源与贡献》, 《二十一世纪》,2003年第2期。
    陈婷:《浅谈参与式扶贫模式》,《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陈万灵:《“社区参与”的微观机制研究》,《学术研究》,2004第4期。
    冯广宏:《中国古代灾后重建的举措及经验》,《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符平:《贫困村灾后重建中的社会资本问题》, 《人文杂志》,2010年第2期。
    郭岚:《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社会援助的路径障碍与对策》,《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5期。
    郭占锋:《走出参与式发展的“表象”——发展人类学视角下的国际发展项目》,《开放时代》,2010年第1期。
    韩国民,高颖:《西部地区参与式扶贫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互动研究》, 《农村经济》,2009年第10期。
    韩勇:《参与式方法在山区扶贫建设中的应用》,《林业与社会》,2002年第6期。
    何俊:《农村自然资源管理的参与式方法》, 《林业与社会》,2002年第4期。
    何静:《不断完善和创新参与式扶贫机制》,老区建设,2009年11月
    来仪:《“参与式”农村扶贫模式在四川民族地区的实施及非经济性因素分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0期。
    李晓凤:《城市居民社区参与内容特征与制约因素》, 《求实》,2005年第1期。
    李小云:《中国式扶贫的经验》, 《党政论坛》,2010年第6期。
    李小云:《反贫困中的制度创新——有关贫困社区及群体的参与问题》, 《中国贫困地区》,1998年第8期。
    李小云,唐丽霞,李周等:《参与式村级扶贫规划系统的开发与运用》, 《林业经济》,2007年第1期。
    刘小鹏,王亚娟:《干旱灾害背景下宁夏避灾农业经营模式的地域构架》,《水土保持通报》,2003年第6期。
    李兴红,陈怀叶:《参与式扶贫模式的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 《开发研究》,2008年第3期。
    林毅夫:《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北方经济》,2006年第5期。
    刘岩,刘威:《从“公民参与”到“群众参与”——转型期城市社区参与的范式转换与实践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罗重谱:《公民参与困境与化解策略》,《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吕星,林凌,夏圆:《参与式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来自滇川黔地区的经验》,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1年第2期。
    毛绵逵,李小云,齐顾波:《参与式发展:科学还是神化?》,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屈锡华,左齐:《贫困与反贫困——定义、度量与目标》, 《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3期。
    沈红:《穷人主体建构与社区性制度创新》, 《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沈红:《中国贫困研究的社会学评述》, 《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2期。
    唐华清、袁艳平:《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 《改革与战略》,2011年第12期。
    童星,林闽刚:《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汪力斌,周源熙:《参与式扶贫干预下的瞄准与偏离》, 《农村经济》,2010年第7期。
    王淑彬,黄国勤:《参与式扶贫及其绩效分析——基于江西的实践》,《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王鹏:《浅析我国城市社区参与》, 《实事求是》,2009年第4期。
    王珍宝:《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参与研究评述》, 《社会》,2003年9期。
    夏玉珍:《论现代化发展的社会风险与代价——基于风险社会的视角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徐晓军:《内核—外围: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动》, 《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1期。
    徐勇:《社会动员:自主参与政治整合——中国基层民主政策发展60年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6期。
    徐勇:《“政策下乡”及对乡土社会的政策整合》,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严志兰:《论城市中社区参与的功能及其实现》,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2期。
    杨敏:《公民参与、群众参与与社区参与》, 《社会》,2005年第5期。
    杨敏,郑杭生:《社会互构论:全貌概要和精义探微》, 《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
    杨小柳:《参与式扶贫的中国实践和学术反思——基于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调查》, 《思想战线》,2010年第3期。
    叶南客:《中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历程与机制创新》, 《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
    张红霞:《不同居住区居民社区参与的差异性比较》, 《社会》,2004年第5期。
    张永丽:《新农村建设:机制、内容与政策——甘肃省麻安村“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及其启示》, 《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4期
    张兆曙:《非常规行动与社会变迁:——一个社会学的新概念与新论题》,《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3期。
    郑杭生,李棉管:《中国扶贫历程中的个人与社会——社会互构论的诠释理路》, 《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6期。
    郑杭生,杨敏:《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若干趋势》, 《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周大鸣:《参与发展:当代人类学对“他者”的关怀》, 《民族研究》,2003年第5期。
    周怡:《贫困研究: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对垒》, 《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
    朱栋梁:《国际反贫困发展战略探析》, 《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朱晓阳:《皇帝的战略: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到管理穷人》, 《自立》,2002年第6期。
    朱晓阳:《在语言“膨胀”的时代再谈“参与式”的内在困境及“补药”》, 《自立》,2003年第3期。
    朱晓阳:《反贫困的新战略: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到管理穷人》, 《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曹洪民:《中国农村开发式扶贫模式研究》,博士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董秀:《深圳非政府组织(NGO)参与社区治理模式研究》,博士论文,武汉大学,2010。
    黄海燕:《发展项目的公众参与研究》,博士论文,河海大学,2004。
    牟大鹏:《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0。
    张宏:《欠发达地区参与式扶贫开发模式研究》,博士论文,兰州大学,2007。
    张淼:《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研究》,博士论文,中国石油大学,2009。
    张笑秋:《政府行为框架下参与式反贫困模式研究》,硕士论文,贵州大学,2005。
    Burkey S:People first: A Guide to self-reliant participatory rural development. London,1993
    Orphans, How Poverty is Measured, Monthly Labor Review,1969(92)
    Stuart cartridge:development studies, Edward amole, London,1995
    Braham Popular Development: Rethink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velopment. Blackwell,1996
    Townsend, Poverty in the Kingdom:a Survey of the Household Resources and Living Standard, London: Allen Lane and Penguin Books,1979
    黄承伟:《参与式培训的理念和方法》、《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的妇女参与》,兰州:灾后重建研讨会,2009年12月
    黄承伟:《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恢复重建的成效与挑战》,北京: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国际研讨会,2010年5月
    张洪英、刘彬钰、杨理崙、Collin、张卫、刘治敏:《绵阳市游仙区D村参与式脆弱性分析与规划报告》(内部报告),2009年4月3日。
    四川省扶贫办:《全国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试点总结暨培训会议经验交流材料之四川省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试点工作情况》,2010年。
    王书斌:《丘区腹地的奇迹——绵阳市游仙区白蝉乡农民蚕业合作社的情况调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网址:http://www.chinawestagr.com/yb/showcontent.asp?id=3786
    财经网新闻:《评估震灾:汶川再发强余震可能性较小》。网址:http://www.caijing.com.cn/2008-09-04/110010295.html
    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国家民委公布2008年民族自治地方农村贫困监测结果》,国家民委网。网址:http:www.seac.gov.cn/gjmw,2009年8月27日。
    许吟隆、居辉主编:《气候变化与贫困——中国案例研究》,乐施会中国网站,网址:http://www.oxfam.org.cn/userfiles/report/CC.poverty.report.pdf
    DFID:Eliminating World Poverty:A Challenge for 21st Century. London: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