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作为先锋作家余华的创作和90年代初余华转型后的创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风。本文通过余华创作转型前动因的探索、转型前后不同叙述特点的分析、余华同其他先锋代表作家的比较等方面,对余华的创作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余华创作的发展过程来把握余华创作风格的变化,以展示其在文学上的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Yu Hua's creation after his turn in the 1990s showed a different style from that of his cre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 of the 1980s,when he had been a representative vanguard writer.This paper ventures a study of Yu Hua's creation by analysizing the motivation of his turn,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his cre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turn,and by comparing him and other vanguard writers.The writer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 of Yu Hua's style by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 and hi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引文
1.刘海虹主编,《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余华》(M),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10月北京第一版
    2.余华著,《活着》(M),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5月第一版
    3.余华著,《许三观卖血记》(M),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9月第一版
    4.余华著,《在细雨中呼喊》(M),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1月第一版
    5.罗钢著,《叙事学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一版
    6.祝敏青著,《小说辞章学》(M),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7.尤瑟夫·库尔泰著,《叙述与话语符号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8.赵毅衡著《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述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9.徐岱著,《小说叙事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
    10.陈晓明著,《无边的挑战》(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
    11.王一川著,《中国形象诗学》(M),上海三联文库,1998年一月第一版
    12.申丹著,《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13.戴卫·赫尔曼著,马海良译,《新叙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14.詹姆斯·费伦著,陈永国译,《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15.辜也平著,《范式的建构与消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M),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16.韦恩·布斯著,《小说修辞学》(M),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二版
    17.陈平原著,《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第一版
    18.格非著,《小说叙事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19.南帆著,《隐蔽的成规》(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20.南帆著,《文学的维度》(M),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8月第一版
    21.张国义编,《生存游戏的水圈》(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第一版
    22.汪耀进编,《意象批评》(M),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一版
    23.吴义勤著,《文学现场》(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24.季广茂著,《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25.汉娜·阿伦特,《关于暴力的思考》(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1.张法,《何以获得先锋——先锋小说的文化解说》(J),《求是学刊》(哈尔滨),1998.1.71-76
    2.丁柏铨、王树桃《九十年代小说思潮初论》(J),《江苏社会科学》(南京),1996.1.98-104
    3.洪治纲,《逼视与守望——从张炜、格非、余华的三部长篇近作看先锋小说的审美动向》(J),《当代作家评论》(沈阳),1996.2.27-34
    4.赵卫东,《先锋小说价值取向的批判》(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开封),1996.6.66-70
    5.余华、王永午,《余华——有一种标准在后面隐藏着》(J),《中国青年报》,1999.9.3
    6.倪伟,《鲜血梅花: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述》(J),《当代作家评论》(沈阳),2000年第四期
    7.樊星,《人性恶的证明——余华小说论》(J),《当代作家评论》(沈阳),1989.2.76-81,75
    8.张向东,《文体解构;先锋文本的存在状态》(J),《东北师大学报》(长春),1996.4.39-45
    9.余华、杨绍斌,《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J),《当代作家评论》(沈阳),1999.1.4-13
    10.张学军,《形式的消解与意义的重建》(J),《小说评论》(西安),1996.3.11-16
    
    
    11.王岳川,《90年代中国先锋艺术的拓展与困境》(J),《文艺研究》(京),1999.5.4-18
    12.关懿珉,《论余华》(J),《河北学刊》(石家庄),1994.3.73-78
    13.汪跃华,《记忆中的“历史”就是此时此刻——对余华九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一次观察》(J),《当代作家评论》(沈阳),2000年第4期
    14.吴义勤,《告别“虚伪的形式”》(J),《文艺争鸣》(长春),2000.1.71-77
    15.王征《日常经验的再现》(J),《上海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1.106-112
    16.刘哲《恐惧与怜悯——读余华的小说》(J),《东方艺术》(郑州),1996.2.12-13
    17.魏安娜(丹麦)著,吕芳译《一种中国的现实:阅读余华》(J),《文学评论》(京),1996.6.99-109
    18.摩罗,《论余华的〈一九八六年〉》(J),《文艺理论》(沪),1997.5.55-62
    19.陈少华,《写作之途的变牵——作家余华精神现象试读》(J),《华南师大学报》(广州),1999.4.89-95
    20.金秋,《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精神流变》(J),《暨南学报》(广州),2000.4.30-34
    21.吴澄,《调战与突围:近期中国先锋小说流变论》(J),《上海师大学报》,1995年地3期
    22.刘曾文,《终极的孤寂——对马原、余华、苏童创作的再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沪),1997.1.21-28
    23.郑国庆《主体的泯灭与重生》(J),转摘于中国人大复印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京),2001年第2期170-173
    24.黄蕴洲、昌切,《余华小说的核心语码》(J),《小说评论》(西安),1994.1.53-58
    25.张清华,《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当代中国先锋文学思潮论》(J),《中国社会科学》(京),1997.6.132-146
    26.庄陶,《抵抗常规的叙述者——先锋小说的叙述者》(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州),1998年第2期
    
    
    27.舒文治,《在边缘活着——从〈活者〉〈边缘〉考察先锋小说对生存境态的演述》(J),《小说评论》(西安),1996.2.34,39
    28.王海燕,《余华论》(J),《江淮论坛》(和肥)1996 1.92-99
    29.李咏吟,《先锋叙事的现代文化立场》(J),《文艺评论》,1997.5.41-48,22
    30.徐芳,《一种缅怀:先锋文学形式实验的再探索》(J),《华东师大学报》,(哲社版)(上海),1997.1.79-85,91
    31.庞守英,《先锋小说研究综述》(J),《文史哲》,1990年第3期
    32.王阳,《第一人称叙事的视角关系》(J),《国外文学》(京),1999.1.15—21
    33.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J),《文学评论》(京),1994.3.88—94
    34.蔡世连,《反抗与拯救——先锋小说创作的叙事学分析》(J),《齐鲁学刊》(山东),2000年第4期
    35.张向东,《解构与阐释——对先锋文本的文体解读》(J),《社会科学探索》(长春),1996.1.49—54
    36.曹元勇,《中国后现代先锋小说的基本特征》(J),《文艺理论研究》(沪),1996.1.52—59
    37.何鲤,《论余华的叙事循环》(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武汉),1996.5.35—41
    38.余弦,《重复的诗学——评〈许三观卖血记〉》(J),《当代作家评论》(沈阳),1996.4.12—15
    39.袁苏宁,《叙事的裂变》(J),转摘于人大复印刊《文艺理论》(京),2001年第11期
    40.李仰智,《从正常中逃逸,到反常中舞蹈——论先锋小说的先锋意识》(J),《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开封),2000.1.81-85
    41.谢有顺,《叙事也是一种权力——中国当代小说的话语变迁》(J),《花城》2003年第一期
    42.叶立文,《论先锋作家的真实观》(J),《文学评论》,2003年第一期
    
    
    43.斯炎伟,《从“重意义的故事”到“重意味的形式”——论新时期以来小说的叙事革命》(J),《当代文坛》,2003年第一期
    44.余华,《我的文学道路——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论坛”上的讲演》(J),《当代作家评论》,2002.4.4-18
    45.余华、王尧,《一个人的记忆决定了他的写作方向》(J),《小说评论》,2002.4.19-30
    46.夏中义、富华《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中的母题演化》(J),转摘自人大复印刊《中国现当代文学》,2001.9.170-181
    47.吴义勤,《先锋的还原——九十年代文化转型的一个例证》(J),《文艺评论》(哈尔滨),1995.1.36-42
    48.费振钟,《1985—1990:作为技术性小说作家的叶兆言》(J),《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2期。
    49.高松年/沈文元,《论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小说》(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2.42-4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