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散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陆游散文的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本人将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运用文本研究方法并适当借鉴诸如政治学、人格学以及心理学等一些新的学科理论方法,对陆游散文中的序文、题跋文、记体文、公牍文、碑志文、笔记文、历史散文、启文、赋体文、铭文、赞文、青词等多种文体进行全面疏理,试图在对有关文体基本把握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探析陆游在散文中表现的思想倾向、精神状态(或创作心理),并且努力揭示其审美层面的创造和价值。
     陆游散文从思想上说,爱国忧民是其主色调。为恢复中原而呐喊,为统一祖国而呼号,激发人们的斗志,讴歌抗战的将士,痛斥投敌卖国的奸臣等内容更是遍布各类文体。当然,他的散文还有对祖国山水的热情赞美,对诗、词、书、画的精彩评说,对世事人情的强烈感慨,甚至还有对旧日恋情的美好追忆,……这些迥异于爱国忧民的内容从另一个侧面向读者呈示了陆游作为一个文人、一个长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封建文人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真挚、炽烈的情感,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
     陆游散文在艺术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首先是抒写真实性情。陆游散文大都有具体的写作对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很少是悬空设想、随意出之。他把时代形象和时代感觉都写出来了,尤其是他的几乎无处不在的爱国主义,那是多么地感天动地。陆游在散文中把自己的感情真实地表达出来了,他总是如实地写出自己当时的处境、思想、心情以及与外界事物的关系。这是很不容易的。
     其次是文体特色。中国古代散文的特点如果可以概括为组织严密、形体短小那么我们不妨说陆游的散文创作就整体而言是有这种特点的。陆游的散文,大多是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某些道理出发。何况,陆游又是认真观察,反复思考,融合于心,然后下笔。他还不厌其烦地推敲修改。因而这些由心底流出的文字往往非常简短却意味深长。进一步看,陆游自己编定《渭南文集》,其文体意识是非常强烈的。当然,像公牍文等文体由于受到官方文体的束缚,显得有些死板,但陆游能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和自己的创作实践推动文体突破束缚,虽然没有韩、柳、欧、苏等人的魄力,但也显示出一定的文体创新能力。
     再次,陆游较擅长记叙与描写,尤其擅长刻画各种类型人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老学庵笔记》,陆游塑造了诸如仁人志士、忠臣良将、奸党佞臣、达官贵人、商贩走卒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其神态、动作、言语等跃然纸上,又各具特色。
     总起来看,陆游的散文质胜于文,有真情,有真相,文字自然简洁。
The research on Lu You's essays is relatively weak link in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predecessors'research, I will make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n the various styles of Lu You's essays, such as prefaces, postscripts, narratives, documents, inscriptions, notes, history prose letters,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this, I will take a thorough inquiry into the thought tendency, mental state, or writing psychology of the Lu You's essays and try my best to reveal its aesthetic creation and value by applying text research methods and some new theory as well as politics, personology and psychology, etc.
     LuYou was patriotic and sorrowed people, and so this was the most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his essays. Crying out for restoring Zhongyuan and unifying the motherland, inspiring the morale of the people, eulogizing soldiers, denunciating the treacherous traitorous, all these contents proliferated various style of LuYou's essays. Of course, except that, there was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in the essays, such as warm praise for country landscape, wonderful sentiments on poem, ci, calligraphy, painting, the strong feeling on the world, even good recall of his old romances, etc. These contents wa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his loving motherland and sorrowing people, and so this revealed that as a literati, for a long time by China's feudal traditional culture, Lu You's exquisite and rich inner world, and sincere, warm feelings, shining brilliance of humanity.
     LuYou's essays ha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rts.
     First of all, Lu You's essays mostly had specific writing objects and demonstrated the true contents, and rarely had impending ideas, literally wrote out. He wrote Times and Times image, especially his almost the ubiquity of patriotism, that's such a touching feeling! Lu You expressed feelings truly in his essays, he always faithfully wrote about his own circumstances, thoughts, mood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ings outside. It is very hard to do so.
     Secondly, Lu You's essays had distinctive style feature.
     I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essays can be summarized as sophisticated organization and short form, we can as well say Lu You's essays, on the whole, had these features. Lu You's essays mostly started with approachable place, sensible specific things and some sense. Moreover, carefully observing, repeatedly thinking, LuYou made these materials fused in his heart and penned. He also took the trouble to modify. So these words out from the bottom of his heart were very brief but meaning. Furthermore, Lu You once districted"weinan in collection", this made clear that his stylistic consciousness was very strong. Of course, his documents appeared some formalist due to the official stylistic bondage. But LuYou could always take an active attitude, and with his own creation practice to promote stylistic breakthrough bondage. So, although LuYou had no Han, Liu, Ou, Su's assertiveness, it also indicated that he had certain stylistic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last place, LuYou was good at narration and description, particularly, good at delineating all kinds of character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s was "lao xue an notes". LuYou shaped figures such as people with the lofty ideals, loyal ministers, good generals, treacherous court official, traitors, dignitaries, peddlers and menial servants, and so on. And that those characters'expression, actions and words stood vividly revealed on the paper, what is more, they were distinctive.
     Total up, LuYou's essays had genuine feelings, the truth, and remained more natural and concise.
引文
郭预衡《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序》,学苑出版社1991年版。
    ①钱锤书《管锥编》(第二一八则)《全梁文卷五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42页。
    ①《俭腹抄》,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
    ②同上,第355页。
    ①如张少康引用《澹斋居士诗集序》大段原文,意在探讨“陆游论工夫在诗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陈良运提到《杨梦锡集句杜诗序》意在论及“诗法理论在南宋的嬗变”,(《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1页)等。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罗根泽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35页。
    ②同上。
    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陆游集》(全五册),《渭南文集》列第五册。笔者所依据的就是这个版本。
    ②《上人书》,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七。
    ①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五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021页。
    ①《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集·栾城集》卷二十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81页。
    ①《读书》,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8页。
    ①《答巩仲至书》,朱熹《朱子大全集》卷六十四。
    ②《上人书》,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七。
    ③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罗根泽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35页。
    ①邱鸣皋《陆游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王水照《唐宋文学论稿》,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157页。
    ①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①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罗根泽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36-137页。
    ②吴纳《文章辨体序说》,于北山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5页。
    ③同上。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罗根泽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36-137页。
    ②吴纳《文章辨体序说》,于北山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5页。
    ③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罗根泽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37页。
    ④明代毛晋校订的六卷本《放翁题跋》,即由《渭南文集》辑出,数量与此完全相同。此本系据津逮秘书本影印。另外,《渭南文集》第二十五卷题为“杂书”类者,如《书通鉴后》等12篇,笔者也将其归为题跋文,一并加以研究与探讨。
    ①《摘黄山谷题跋语记》,钟惺《隐秀轩集》卷三五。
    ①钱钟书《宋诗选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72页。
    苏轼《东坡乐府编年笺注》,石声淮、唐玲玲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
    ②同上。
    ①参见周振甫《古代散文十五讲》,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26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离娄章句上》,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7页。
    ②《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版,第527页。
    ①赵翼《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80页。
    钱锺书《宋诗选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70页。
    ②吴纳《文章辨体序说》,于北山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2页。
    ③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罗根泽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45页。
    ④同上。
    ①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陆游集》(全五册),《放翁逸稿》(卷上)列第五册。笔者所依据的就是这个版本。
    《小园》,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1页。
    《西村醉归》,同上,第1038-1039页。
    周紫芝《竹坡诗话》,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829页。
    《人生的乐趣》,《中华散文百年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
    ①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第316页,323页。
    ①曾枣庄《宋文通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61页。
    ①钱锺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37页。
    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4号。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5页。
    参见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75页。
    参见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77页。
    ②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陆游集》(全五册),《渭南文集》列第五册,卷四十三至四十八为《入蜀记》。笔者所依据的就是这个版本。
    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八《入蜀记》。
    参见杨守森主编《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①参见杨守森主编《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②参见杨守森主编《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参见杨守森主编《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参见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页。
    ①同上,第85页。
    ①参见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②《家酿颇劲戏作》,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七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061页。
    ③《跋渊明集》,《陆游集·渭南文集》卷二十八,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252页。
    ④《小园》,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1页。
    ⑤《小舟》,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6页。
    ⑥《书南堂壁》,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0页。
    ⑦《砭愚》,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五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353-3354页。
    ⑧《春晚》,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0页。
    ⑨《读陶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3页。
    ⑩《幽兴》,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六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650页。
    参见杨守森主编《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①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6页。
    ②《初归杂咏》,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五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165页。
    ①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3页。
    ②同上。
    ③《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445页。
    ④同上,第4853页。
    ⑤同上。
    ①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②童庆炳《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绪言》,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①陆游在卷三、卷四以《上殿札子》命名者多达四处,且每篇之中又有二首或三首,为避免在标注引文时导致混淆,笔者特将其编号:卷三《上殿札子》(三首)为31,32,33,卷四《上殿札子》第一篇(三首)为411,412,413;第二篇(二首)为421,422;第三篇(二首)为431,432。
    ①参见欧明俊《陆游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18-319页。
    ②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77页。
    ①参见何忠礼《南宋政治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9页。
    ①转引自何忠礼《南宋政治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8页。
    ②《题梁山军瑞丰亭》,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①参见何忠礼《南宋政治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页。
    ②《癸辛杂识》别集卷下《德寿赏月》,《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877页。
    ①参见何忠礼《南宋政治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9页。
    ①参见何忠礼《南宋政治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9页。
    ①《寄欧阳舍人书》,曾巩《曾巩集》,陈杏珍、晁继周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3页。
    吴纳《文章辨体序说》,于北山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2页。
    ①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罗根泽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48页。
    ②参见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5页。
    ③吴承学、刘湘兰《中国古代文体史话——碑志类文体》,《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3期。
    李强《陆游碑志文史料价值研究》,《兰州学刊》,2007年第8期。
    ①《感兴》,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37-738页。
    ②《秋旱方甚,七月二十八夜忽雨,喜而有作》,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92页。
    ③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75页。
    ④同上。
    《示子通》,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七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263页。
    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八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469页。
    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七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238页。
    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五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067页。
    ①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12页。
    关于杨氏,历来为研究陆游者所忌讳,避而不谈。但有学者颇具勇气,以大量史实专门对杨氏与陆游的关系作了考辨,参见邹志方《陆游研究·杨氏发隐》,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60-373页。
    郭沫若《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9页。
    豪泽尔.A 著,居延安译编《艺术社会学》,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页。
    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2页。
    王水照《欧阳修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1期。
    ②别林斯基著,满涛译《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1-12页。
    ③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12页。
    ①程千帆《俭腹抄》,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②曾枣庄《宋文通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6页。
    参见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76页。
    孙犁《孙犁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卷,第93页。
    孙犁认为,“笔记主要是记载一朝一代的军国大事,朝政得失,典章文物,或是记述一代人物的思想言行。其目的都标榜是为补正史之不足,或是以世道人心为念,记述前事,作为借鉴。教育后人。文字都是简短的,每条自成起迄。”“笔记以内容客观真实,作者态度端正为主。”(《孙犁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94页)
    (?)《孙犁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①据孙犁研究,“中国的所谓笔记小说,由来已久,汉晋已有,就是先秦经籍中,也有类似的段片。至唐宋而大兴,推演至明清,这种书籍,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杂列并陈,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占有很大的部分。”(《孙犁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程千帆《俭腹抄》,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Jerry M. 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页。
    ②参见孙犁《孙犁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卷,第115-117页。
    ①元·脱脱《宋史·奸臣传·秦桧传》卷四百七十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一三七六四页。
    ②同上。
    ①《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卷,第134页。
    孙犁《孙犁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①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版,第22页。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09页。
    参见郭预衡《中国文学史》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页。
    笔者所依据的版本为上海中华书局据汲古阁本校刊本。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刘子玄传》卷一百三十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四五一九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六《南唐书》。
    ②同上。
    ①《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
    ①参见张兴武《南唐党争——唐宋党争发展中的中介》,《赣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②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3页。
    ③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80页。
    ④清·赵翼《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91页。
    ①吕惠娟、刘波、卢达编,朱东润著《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07-408页。
    ②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37页。
    周南《山房集》卷八。
    《四部备要·集部》,《(南唐书)序》,上海中华书局据汲古阁本校刊本。
    《四部备要·集部》,《(南唐书)跋》,上海中华书局据汲古阁本校刊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六《南唐书》。
    ①转引自赵白尘《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8页。
    ②孙犁《孙犁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③孙犁《孙犁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
    ④同上
    《宋文通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俭腹抄》,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
    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679页。
    ①参见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56页。
    ②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罗根泽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29页。
    ①邱鸣皋《陆游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
    参见邱鸣皋《陆游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①《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8-429页。
    ②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2页。
    刘跃进《走出散文史研究的困境一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人文论丛》2001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①转引自夏衍《关汉卿不朽》,《夏衍全集》第3卷,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16页。
    ①Jerry M. 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页。
    ②同上,第219页。
    参见Jerry M. 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页。
    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85页。
    ②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9页。
    ①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六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771页。
    ②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四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581页。
    ③1993年,中华书局出版孔凡礼点校《西溪丛语·家世旧闻》(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笔者所依据的就是这个版本。
    ①清·鲍廷博辑《放翁家训》(知不足斋丛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
    ①1986年,中国书店出版《陆放翁全集》(上中下),《斋居纪事》列上册。笔者所依据的就是这个版本。
    ①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陆游集》(全五册),《放翁逸稿》(卷上)列第五册。笔者所依据的就是这个版本。
    ②曾枣庄《宋文通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59页。
    参见郭建勋《辞赋文体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页。
    秦观著,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51页。
    程千帆《俭腹抄》,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1]宋·陆游著.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宋·陆游著.陆放翁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86.
    [3]宋·陆游著.李剑雄、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宋·陆游著.南唐书[M].上海中华书局据汲古阁本校刊本.
    [5]宋·陆游著.孔凡礼点校.家世旧闻[M].北京:中华书局,1993.
    [6]宋·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宋·陆游著.夏承焘、吴熊和笺注.放翁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宋·陆游著.游国恩、李易选注.陆游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9]宋·陆游著.朱东润选注.陆游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宋·陆游著.王水照、高克勤选注.陆游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11]宋·陆游著.蒋凡、白振奎编选.陆游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12]宋·陆游著.陆应南选注.陆游诗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13]宋·陆游著.疾风选注.陆放翁诗词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14]宋·陆游著.邹志方选注.陆游诗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5]宋·陆游著.苗洪选注.陆放翁小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16]宋·陆游著.孙启祥选注.陆游汉中诗词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17]宋·陆游著.章原批注.放翁诗话[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
    [18]陈耀东、王小义纂辑.陆游谈艺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19]孔凡礼、齐治平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陆游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0]朱东润著.陆游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1]邱鸣皋著.陆游评传[M].南京:人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2]齐治平著.陆游传论[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23]齐治平著.陆游[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4]欧小牧著.爱国诗人陆游[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5]邹志方著.陆游家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6]曹济平著.陆游[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27]郭光著.陆游传[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28]喻朝刚著.陆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29]欧小牧著.陆游年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0]于北山著.陆游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1]朱东润著.陆游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2]邹志方著.陆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3]张福勋著.陆游散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
    [34]欧明俊著.陆游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5]唐·韩愈著.韩昌黎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36]唐·柳宗元著.柳河东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1.
    [37]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8]宋·王安石著.临川先生全集,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
    [39]宋·苏洵著.曾枣庄、金成礼笺注.嘉祐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0]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1]宋·苏辙著.高秀芳、陈宏天点校.苏辙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2]宋·曾巩著,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3]宋·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44]宋·曾几著.茶山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5]宋·叶绍翁著.沈锡麟、冯惠民点校.四朝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6]宋·周密著.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7]宋·范成大著.范石湖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8]宋·杨万里著.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9]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编.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50]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组选注.宋文选(上、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51]郭预衡选注.中国历代散文精品[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
    [52]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3]王水照选注.宋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4]王水照选注.宋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5]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6]倪其心、费振刚等选注.中国历代游记选(上、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5.
    [57]汤高才主编.历代小品大观[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58]陈新选注.宋人长江游记选[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59]贾植芳、李东编著.历代名家尺牍文钞[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2.
    [60]成晓军主编.名儒家训[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61]钱锤书著.宋诗选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62]陈衍著.曹旭校点.宋诗精华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63]胡云翼著.宋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4]徐中玉主编.古文鉴赏大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65]刘传新主编.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
    [66]崔承运、刘衍主编.中国散文鉴赏文库[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67]袁行霈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8]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增订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9]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0]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修订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71]程千帆、吴新雷主编.两宋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2]孙望、常国武主编.宋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73]王水照、熊海英著.南宋文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4]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75]郭预衡著.中国散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6]郭预衡著.中国散文史长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77]陈柱著.中国散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78]刘衍著.中国古代散文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9]方孝岳著.中国散文概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80]陈兰村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81]韩兆琦.中国传记文学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
    [82]刘叶秋著.历代笔记概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3]郑宪春著.中国笔记文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84]严杰著.唐五代笔记考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5]陈文新著.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86]谭家健著.中国古代散文史稿[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87]谭家健著.先秦散文艺术新探[M].济南:齐鲁书社,2007.
    [88]陈平原著.中国散文小说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89]吴兴人著.中国杂文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0]孙昌武著.韩愈的散文艺术[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91]周楚汉著.唐宋八大家与文化文章学[M].成都:巴蜀书社,2004.
    [92]吴孟复著.唐宋古文八家概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93]朱世英、郭景春著.唐宋八大家散文技法[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
    [94]陈幼石著.韩柳欧苏古文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95]王水照著.宋代文学通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96]陈平原著.明清散文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97]熊礼汇著.明清散文流派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98]张修龄著.清初散文论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99]付兴林著.白居易散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0]黄一权著.欧阳修散文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1]张清华著.唐宋散文建构范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2]曾枣庄著.宋文通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3]朱迎平著.宋文论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04]杨庆存著.宋代散文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05]马茂军著.宋代散文史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06]闵泽平著.南宋理学家散文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6.
    [107]杨庆存著.宋代文学论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08]王立群著.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09]俞樟华著.史记艺术论[M].北京:华文学出版社,2002.
    [110]刘宁著.史记叙事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11]黄金明著.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12]何寄澎著.唐宋古文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3]朱世英、方遒、刘国华著.中国散文学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114]蒋伯潜、蒋祖怡著.骈文与散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115]莫道才著.骈文通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
    [116]刘大櫆著.论文偶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17]吴德旋著.初月楼古文绪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18]林纾著.舒芜点校.春觉斋论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19]刘师培著.论文杂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20]赵白生著.传记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1]俞樟华著.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122]韩兆琦著.中国传记艺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
    [123]黄霖主编.宁俊红著.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散文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124]陈飞主编.中国古代散文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25]梁·钟嵘著,郭绍虞注.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126]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27]唐·李善注,梁·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28]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29]清·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0]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1]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32]王水照编.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33]曾枣庄等编.宋文纪事(上、下) [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134]刘熙载著.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5]钱钟书著.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36]钱钟书著.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37]朱自清著.古典文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38]郭绍虞著.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39]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40]朱润东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41]王运熙著.中国古代文论管窥(增补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42]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43]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144]敏泽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45]周初勋著.中国文学批评小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
    [146]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47]袁济喜著.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8]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149]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全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50]黄霖、蒋凡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全四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51]郭绍虞.郭绍虞说文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52]周振甫.周振甫讲古代文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53]周振甫.周振甫讲古代散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54]周振甫.文章例话[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55]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56]杨春时著.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7]胡经之著.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58]宗白华著.美的散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59]朱光潜著.文艺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60]朱光潜著.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161]亚伯拉罕·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62]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63]Jerry M. 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164]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65]杨守森主编.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66]杨伯峻撰.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67]杨伯峻撰.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68]陈鼓应撰.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69]陈鼓应撰.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0]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71]汪受宽译注.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72]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73]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74]汉·司马迁撰.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75]东汉·班固撰.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76]晋·陈寿撰.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7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8]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9]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80]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81]宋·欧阳修等撰.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82]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83]宋·李心传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84]宋·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85]陈来著.宋明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186]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修订本)[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187]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88]顾颉刚、章巽编.谭其骧校.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 [M].上海:地图出版社,1955.
    [189]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90]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191]贺麟著.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92]高利华著.越文化与唐宋文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93]张海鸥著.宋代文化与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94]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95]张毅著.宋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96]郭延礼主编,王小舒著.中国文学精神(宋元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197]张亚新著.人格的独立:从屈原到陆游[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8.
    [198]何俊著.南宋儒学建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99]何忠礼著.南宋政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00]祝尚书著.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201]祝丰年、祝小惠著.宋代官吏制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202]清·王夫之著,王嘉川译注.宋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03]邓广铭著.宋史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04]罗炳良著.南宋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05]王亚南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06]宋·李涂著,王利器校点.文章精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207]宋·陈骙著,王利器校点.文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208]明·吴纳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09]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10]褚斌杰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11]童庆炳著.文体与文体的创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12]赵宪章著.文体与形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13]吴承学著.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214]郭建勋著.辞赋文体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15]石建初著.中国古代序跋史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16]周振甫著.中国修辞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17]鲁迅著.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18]李标晶等著.中国现代作家文体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19]林非著.林非论散文[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1]吴小英.陆游散文简论[J].杭州大学学报,1997,(4)
    [2]李强.陆游碑志文史料价值研究[J].兰州学刊,2007,(8)
    [3]雷近芳.论陆游的史鉴思想[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