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道艺发微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万千修身术,它们或昙花一现,或绵绵流淌;或偏居一隅而孤芳自赏,或铺展开来而庸俗化,等等,不一而足。惟武学一脉,自近代因道艺彰显以来,打破了时空之束缚,融道术为一体。习练者既可以娱手舞足蹈之乐,又可以从中感受道之弥漫气息,道艺之主要功用孙禄堂先生言:习此艺者,非欲以艺胜人也,致使仁人养其浩然之气,志之所期,力足赴职,如是而已。
     但是,此主旨在近现代以来并没有被作为主流来阐释,甚至屡屡被牵入歧途。伤痕最深处在于建国以后,把武学纳入到体育的范畴中,半个多世纪以来,其弊端愈来愈明显,学者亦多有察觉1,2,3,但是,鲜有认识到其弊端之根源在于武学与体育非是今天之包容与被包容关系,甚至,作为武学完备形态之道艺,一如伍绍祖言:“它有许多的内涵,超过了一般的体育概念。它与西方体育处于不同的层次。武术应属于高层次的科学,高于一般的体育”4。在形而上之层面上,道艺的内涵要比体育之内涵丰富得多,此源于二者之依附的文化母体之体系略有差异。东方文化是知行合一之体系,其中天人合一,物我一体是一个真实的呈现5,是含阴阳为一之圆融文化体系,故,道艺亦是主客不分,虚实一体,道术交融为一之修身术。而西方文化在近现代几百年以来,特别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愈发呈现出精神和肉体分割为二的趋势,遂,天人两暌,物我不融,在此理念下的体育健身运动,大多处于形而下之器面层次,鲜有影响到精神或灵魂之深处,常此以往,难免出现如今天体育界之道德流失现象,并以此影响到武学之规范6。
     本论文试图从东方文化之衍承历史以及东西方文化对照的角度,阐发武林前贤遗旨,揭示武学之深层次所蕴含,并尝试打通道术之间的一隔(第三章论述),从而为天人合一、阴阳不二之东方圆融文化体系寻一立脚点(第五章论述),此一立脚点若得以牢固,东方文化则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儒、道、佛三家之学均贵践履实修,各有其当真解决的实在问题,非徒口耳三寸之间的事,不掌握此点,不足以言三家之学”。再依此反观道艺,则如任海先生所言,武学是东方文化的一个缩影,亦是天赐奇葩。故,对于道艺,我们应如周敦颐先生之赏莲观,固不可“亵玩”为体育之技术,它的生发以及发展,如熊晓正言7,自有其本然之规律,我们应以孟圣之“拔苗助长”为警训,以及遵循老子之“治大国如烹小鲜”之格言来视待武学的进展。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不仅是对待道艺之格局,东方文化其他成熟体系亦应如是。
In the thousands years of history of china, various ways for fitness appeared. Of them all, Chinese martial arts not only have the function to better healthy and self-defense, but also a way to know the truth of life. Yet the function of later is not caused much attention. While regarding as a kind of sports activity, it has lost itself. From the origin, Chinese martial arts can not be owned to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fields of philosophy, it is much higher than western sports. They are not in same level.
     Eastern culture is a system of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Man and nature are harmonious. It is a round ring which negative and positive is included. So, as a kind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Daoyi which includes Taijiquan and Xiyiquan, Baguazhang and so on is a whole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Daoyi can not be divided by nihility and reality. Spirit and body are united to one in the fields of Daoyi. And in the field of western culture since centuries of modern times, especially followe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irit and human body two are split into two , Because of this influence, western sports or games pay much attention to muscles. It brings the negative effect to Chinese martial arts. Such as the morals are lost and the skills are alienated.
     From the angle of the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ontraction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nation the soul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establis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Dao and Chinese martial arts. Thus the whole system of eastern culture can own a firm foundation.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practice Buddhism,Taoism and Confucianism than to advocate them. So does it in fields of Daoyi. Because Daoyi appears like a flower's spreading naturally. It is not created by man only. So we can not take Daoyi as a kind of sports. Daoyi has its self-characteristic and the rule of development. We should not interfere it too much, as the Dao. The best attitude to Daoyi in now days should be like an old saying, LET IT BE !
引文
1 邱丕相,《对武术概念的辨析与再认识》,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 年 5 月
    2 周伟良,博士学位论文《传统武术训练理论论绎》,上海体育学院,2000 年,4
    3 倪依克,博士学位论文《论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3 页,华南师范大学,2004,6
    4 张耀庭 主编,《中国武术史》序言,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5 如梁漱溟,熊十力先生所持观点。
    6 杜舒书,硕士论文,武术人文精神论泽一中国当代武德的失范与构建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4
    7 熊晓正,《体育史》讲稿录,“我国源远流长的兵械技术能以武术运动形式流传至今,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冷兵器被淘汰以前,武术运动就已经自成体系,不再从属于军事训练和完全受制于战术手段演进的影响,而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8 与宋徽宗《御注西升经序》中言:“万物莫不由之谓之道,道之在我谓之德。道德,人所固有也。”一致对应。
    9 一如佛言:如盲不见光,聋不闻音,迷误一生,混沌而来,混沌而去,殊非生命之本愿,这类人即梁漱溟所言,因为缺乏“自觉”,所以“只像一件东西而不像人,或说只像一个动物而不像人”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 45 页,吾人的自觉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0 同上
    11 胡兰成,《山河岁月》43 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12 周南泉,《古玉器》118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3 其关系正如王国维论词“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境界虽有大小,却无优劣之分,因为其道一也。
    14 《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二,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16 杨一本,博士论文,《周易与黄帝内经思维逻辑共通性研究暨现代科学知识之诠释》63 页,南京中医药大学,2002 年 6 月 1 日
    17 越女论剑中“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 即此意也,《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18 刘泗 编译,《李宗吾与厚黒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21 倪依克,博士论文《论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79 页,华南师范大学,2004,6
    23 鲁迅,《坟·科学史教篇》
    24 中国文化和国情不同于俄罗斯,也不同于欧美国家,中国的社会体制以及文化应该自称一系,东方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所以我们在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没有必要使二者对立起来,完全复古的思潮固然不可取,全盘西化的道路更是行不通的,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脊梁和精神,我们对于文化的维护和保障尤甚于领土,因为领土无论身属何方,它不会消失,我们仍有光复的机会和可能,但是文化一旦被戕害和消亡,恐怕永无重建的可能,我们在提倡科学的发展观时,不能舍弃本民族的文化,否则就是“剜却心头肉,医的眼前疮”的做法,后患无穷。观今天学者“赶集”现象是不足取的,(宋志坚,如今学者也“赶集”,《南方周末》c22 版,2006,2,9)他们之“风流”,早晚被“雨打风吹去”。
    25 于均刚,《如何对待国粹—兼驳武术封建糟粕论》,体育文化导刊,2006,1
    26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七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7 颜炳罡,《牟宗三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28 达浦生,《伊斯兰六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29 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0 胡兰成 ,《中国文学史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31 季羡林,《中国少林寺 · 碑刻卷》,《少林功夫文集》,少林书局,2004
    32 常学刚,《有闻必录与去伪存真》,体育文化导刊,2005(7)
    33 季羡林:《中国少林寺 · 碑刻卷》,《少林功夫文集》,少林书局,2004
    34 周永祥先生谈及对故宫的感受,“我看梁思成先生五十年前之‘行政区内各单位大体布置草图-附与旧城区之关系’,想到武术今天的境地,泣下甚多,但是又无可奈何,什么都是他们说了算!少时游故宫,顷刻而出,所见者与高墙监狱无异,身心俱被束缚,不惑之年重游旧地,则满目无不是玉楼琼砌,金碧辉煌,大有一花一世界,一土一如来的感觉,心胸之间莫不是气荡神怡!然故宫变也?非也,所变者,只是先前自己的文化修养不够,读不懂其中的内涵,故难免味同嚼蜡,今始知甘之如饴也!在建筑群以灰色的方匣子一统天下的今天,我们还能体会到上古的文化内涵吗?”2003,10,20 日谈话
    35 《北大哲学系开办国学班 企业老板 2 万 4 千元学国学》http://www.sina.com.cn 2005 年 11 月 20 日 04:35 北京晨报
    36 诸如一代大儒熊十力的思想体系在文化界被贴上“唯心”主义的标签(宋志明,《熊十力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一代东方文化之赤子辜鸿铭先生被认定为“一个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李嶷博士 编著,《国粹》432 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良可叹也。
    37 张耀庭 主编,《中国武术史》序言,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38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庄子,《秋水》
    39 如京剧,书法,国画,音乐(如 cctv《新·民歌》),饮食,玉石文化,建筑等。
    40 青山 石恒,《杨式太极拳》3 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1 如杨式太极拳一直尊张三丰为祖师,少林武术尊达摩为祖师,武当武术也尊张三丰为宗师。
    42 参见本论文 3.1.3 节
    43 梁漱溟先生赞成第三种方式
    44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5 周伟良,博士学位论文《传统武术训练理论论绎》,上海体育学院,2000 年
    53 《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太极拳,体育战报 2 版,1968 年 4 月 26 日
    54 所谓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打包括功法联系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形式。
    55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56 所谓竞技武术,是指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由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逐步形成发展,以套路和散打为两大活动内容,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活动主体,依照竞赛规则,以争夺优异成绩为根本目标的中国现代竞技项目。
    57 于均刚,武术中二元制现象的批判,体育文化导刊,2005,9
    58 第七届体育科学大会武术会场主题报告《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新论》
    59 于均刚,《武术中二元制现象的批判》,体育文化导刊,2005,9
     64 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和平出版社,1985
    66 于均刚,《武术中二元制现象的批判》,体育文化导刊,2005,9
    67 温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武术科研中的几个问题,湖北体育科技,2004,4 对于温力先生之观点,笔者不但不能苟同,而且强烈的不满,“舍利本是上人作”,拳学一脉本是高雅的事情,它的本质和出发点固不是为了媚俗。
    68 熊十力,《新唯识论》删简本《明心篇》
    69 武冬,《太极拳意的脑电图功率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
    70 周继群等,武学套路中“旋风脚”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与训练,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0,6,增刊 5龚云峰等,武学中旋风脚的力学分析及教学,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7(3) 曾世华,运动生物力学在武学运动中的研究现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7,7
    71 胡兰成,《山河岁月》156 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72 于均刚,传统武术在科学化过程中对立问题的思考,体育文化导刊,2005,7
    73 傅砚农等,论道家哲学对中国武学理论的渗透和影响 ,体育研究科学,1997 年 01 期 陈义,析武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第 28 卷,2004,4 刘锐,中国武学文化的哲学内涵. 四川体育科学,第 89 期,2000,38 温力,《周易》的哲学思想和中国武学运动的原理,武汉体育学院院报,1999 年第一期
    74 温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武学科研中的几个问题,湖北体育科技,2004,2
    75 .栗胜夫等,传承武学文化精华与批判封建糟粕。体育学刊,2002 年 06 期
    76 [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卷七·知行录之七·传习录》
    77 刘锐,中国武术文化的哲学内涵 ,四川体育科学 ,2000,01 何冰,武术与儒家文化 ,武当,2003,02 王静,中华传统文化对武德的影响,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5 年 02 期 黄莉,中华武术与儒家文化,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3 期 毛勇,儒家高级功夫修持论,山东体育学院院报,1995 年第四期
    78 皇甫振明,少林寺与少林武术,中华武术 1996,04 倪南权,历史上佛教对中华武术的影响,浙江体育科学,1999,03 马爱民,从稠禅师及邺下定晋禅院考察看少林武术发端,体育学刊,2002,05 郑旭旭,中日武术对佛学、佛教借鉴的比较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01 赵唐云,少林武术的禅武关系,中华武术,2003,09 马明达,走向世界的少林文化,体育文化导刊,2004,01
    79 释永信 编著,《少林功夫文集》一、二集,少林书局
    80 郭晓峰,“道”与中国剑术,中华武术,1996,07 陈青山,论道家思想对武术战略理论的影响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01 武术理论对道家、中医理论的吸收 ,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04 从道教角度看中国武术文化 ,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02 略论武当文化内涵及特征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5 林胜林,道家哲学与太极拳 ,体育科技,2003 张生康,武当武术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 ,武当,2003,10 道家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理论的影响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02 张兴洲等,道家太极拳与流行太极拳内容名称之比较,武当,2004 年 05 期 道家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理论的影响,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 年 02 期 季建成等,宗教理论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浙江体育科学,1996 第一期 .靳贤胜等,浅谈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焦作大学学报,2000,3
    87 F·卡普拉著(朱润生 译),《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173 页,北京出版社,1999
    88 同上,290 页
    89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5 页自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0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91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61 页,商务印刷馆,2004
    96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97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72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
    98 关于“人世”和“社会”两个词语的含义及区别,请参阅胡兰成著《中国文学史话》
    99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
    100 地者,即含其所载万物也,天者,生发万物之源也
    101 加润国,《中国儒教史话》149 页,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102 “舜问乎丞: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庄子》知北游
    103 F·卡普拉,《物理学之“道”》9 页,北京出版社,1999
    104《程氏遗书》卷第二十四
    105 世界学术体系万万千千,但是迄今为止,从形而上角度讲,笔者认为并没有任何一门学问超越佛学体系,其“空”之范畴涵盖一切,佛学之伟大,之精深,源自佛陀为一觉悟者,佛陀虽是由“我”而生,但是却非因“我”而灭,佛陀本身即为天,为道,为空。
    106 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
    107 颜炳罡,《牟宗三学术思想评传》228 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108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109 [清]湛愚老人,《心灯录》25 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110 王大有,《生命密码与解读》4 页,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111 留下文化之真源,上达天人合一,下至物我一体,他们的智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的多,他们的思想活动范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因此,“这一类文明的源头,经历代‘传天数者’的不断实践与传承,流淌千秋万代,这一人类文明的曙光,所洞彻的宇宙大道自律,将照耀至人类的未来”……王大有,《生命密码解读》4 页,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112《近思录》卷四·存养,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an/jinsilu4.htm
    113 这个打通之哲学依据来源于牟宗三先生的“本心仁体”与“逻辑的我、形式的我、结构的我”之关系,因为本心仁体可以曲折而成“逻辑的我”,所以由此在“客体”方面开出的现象与物自身是没有隔阂的,对逻辑的我而言,为现象;对于本心仁体而言,是物自身。(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
    114 指没有受到诸如政权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宗教源头文化,如《心经》、《金刚经》、《坛经》、《四十二章经》、《道德真经》、《南华真经》、《清静经》、《黄帝阴符经》、《论语》、《周易》、《圣经》、《古兰经》,关于宗教源文化与现代科学是否相抵触地讨论,近现代多有争议,对宗教持肯定和积极态度的也大有人在,如佛学杨文会居士、欧阳竞无居士(《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李叔同(弘一大师)、以及日本学者花野充道(2005年 5 月 18 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报告《佛教的佛陀与基督教的上帝》),楼宇烈先生认为宗教的诸多问题应该采取“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方式解决,是不可置疑、不可究根的,近代著名伊斯兰教学者达浦生大阿訇在论述神学,哲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时说到“夫神学者,各学之源也;哲学,神学之干也;科学,神学之末节也。欲求科学之当然,不可不研究哲学,欲求哲学之起脉,不可不研究神学,此儒者谓道之大原出于天。”( 达浦生,《伊斯兰六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本研究倾向于此观点,当然这个观点萌发除了以个人的体悟并对东方文化中贤哲们观点的总结外,而是更多的源于现代科学,如美国理论物理学家 F·卡普拉所言“如果说物理学现在把我们引向一种在本质上是神秘主义的宇宙观,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返回到 2500 年以前的起点上。沿着西方科学螺旋式的进化道路来追寻它的发展是引人入胜的,它的起点是早期希腊的神秘主义哲学,日益脱离它原初的神秘主义起源,而形成一种与远东宇宙观尖锐对立的观点,在最近的阶段上,西方科学终于开始克服这种观念而返回到在其希腊哲学和东方哲学的宇宙观上来。然而这一次它不仅依靠直觉,而且还依靠高度精确和复杂的试验,以及严格而一致的数学表达方式。”。
    115“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颜渊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 朱熹《论语集注》颜渊第十二,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us/lunyujzh12.htm
    116 赵建永,“复”的思想观念及其现代意义,《学园》总第十四期,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学刊
    123 梁漱溟,《梁漱溟先生论儒佛道》17 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4 王洪图 主编,《黄帝内经 · 素问》前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33 [清]刘一明,《易理阐真》10 页,金城出版社
    134 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三卷 49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35 何新,《我的宗教和哲学观》177 页,时事出版社,2002
    136 区结成,《当中医遇上西医》66 页-68 页,100-113 页,三联书店,2005
    138 [清]刘一明,《易理阐真》15 页,金城出版社
    139 胡兰成,《山河岁月》9 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140 如人参的挖取,虽然是由某一寻参人获得,但是他并不是人参的发明和创造者,人参是大自然的创造,它是天生的,五行思想亦然,它来源于大自然的意志。
    141 参阅[清]悟元子 著作《西游记元旨》,北京白云观有售。
    142 “猪八戒今天还在走,在中国文明中撑船划桨”,武田雅哉,《猪八戒大冒险》(三省堂),http://www.china.org.cn/chinese/archive/296054.htm
    143《周易注疏·系辞上卷七》http://www.ica.org.cn/content/view_content.asp?id=1831
    144 参阅韩剧《大长今》
    145 据采访京城中医李印生先生之言论观点。
    146 《黄帝内经 · 素问》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47 孔令宏,《中国道教史话》40 页,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148 “啐啐啐,啄啄啄,有啐何许啄。若无三七二十一,有啄也是死里啄,不识春风与秋月,徒在庙堂敲木壳”,读《镜清啐啄》感悟
    150 马国兴,《古拳论阐释续篇》334 页,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51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 59 页,商务印书馆,2004
    
    152 推及到其它科学术语或概念,只是对某一实体之象概述而已,并非与实体 100%之对应。
    153 闫书芳 于均刚,形意拳之炮拳动作动力学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VOL.26
    154 于均刚,形意拳与太极拳整体发力原理之探讨,全国第十届运动生物力学会议论文集,河北石家庄,2002
    155 而理想境界,丹田也空
    156 王志远,《杨式太极拳诠释》70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168 薛颠《象形拳法真诠》35 页,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69 [汉]许慎,《说文解字校订本》299 页,凤凰出版社,2004
    170 叶柏来,《解文说字》234 页,华南理工大学,2005
    171 杨锡让 主编,《实用运动生理学》516-518 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172 体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68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年版
    173 杨锡让 主编,《实用运动生理学》506 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174 根据对曾广骅博士的访谈。曾广骅(1922---),大成拳健身实践者何研究者,为了研究大成拳的健身功效,1988 年读皇后学院(纽约)运动生理学硕士,1998 年获得辛辛提那联合大学健康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对大成拳的健身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研究,特别是对于东方的气学和西方运动的“氧”学做了对比研究,研究成果《大成拳科学站桩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于 2006 年出版。
    175 杨锡让 主编,《实用运动生理学》504 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176 薛颠,《象形拳法真诠》,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77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
    178 薛颠,《象形拳法真诠》,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杨锡让 主编,《实用运动生理学》507 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武冬,太极拳意的脑电图功率谱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年 8 月
    3)和振威,报告《大成拳健身机制研究》,中华老子研究会活动,2005,12,4
    201 [日本] 南鹤溪,《文字的魅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02 赵道心 黄积涛,《两个武术体系的对话》
    203 通过翻阅大量的出版资料得出的结论,具体以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和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武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204 黎明,《西方哲学死了》,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205 何新:《何新集》,时事出版社,2004
    206 于均刚,如何对待国粹兼驳武术之封建糟粕论,体育文化导刊,2006,1
    207 关于痞块之细节,可参阅南怀瑾著《静坐修道语长生不老》112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08 洪均生,《跟随陈发科学拳》,武林,2001
    209 在易之八卦中,对应于人体,首为乾,腹为坤,可见其地位之重要。《说卦》(朱伯崑,《易学》526 页,九州出版社,2002)
    210 两者在临床医学上表现为: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所以肠胃不清,浊气充斥,必然反作用到心里,或引起心绪紊乱,京城针灸界李世聪先生曾经遇到过一个因为儿时因肠患而引起对精力造成很大影响的个案,最后经过层层辩证,消除肠患,从而恢复充沛精力,此实例在中医界枚不胜数。
    211 王志远,《杨式太极拳诠释》1 页“太极赋”,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12“入象,便是化脑子。到时候,各种感觉都会有的。碰着什么,就出什么功夫,身体超出了身体的范围。 恍然,跟常人的感觉不同,觉得两臂下的空气能托着胳膊前进,没有了肌肉感;有了恍然,处理恍然,是习武的关口,处理好,就鲤鱼跳了龙门。恍然来了,让它傻傻地过去,练武便难有进展。形意拳对人脑开发大,培育智能。进拳里去。传拳不传意。技术可以传授,经验没法传授,顶多能感染一下。这个意,不是想出来的东西,而是得来的东西。一刻意就没了,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得了。” 李仲轩讲述 满季整理,形意拳的“入象说”,《武魂》2004 年第 6 期
    
    
    213 《系辞上》
    214 于志钧,《太极推手修炼》3 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18 于平 主编,《道家十三经》67 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
    219 孙禄堂,《八卦掌神话之功借天地之气候形式法》
    220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文化界的紊乱,并非始终涤荡在宇宙之间的真我文化之僵滞,而是在于今天的接收器上,因为调谐的问题,感受不到黄钟之音。
    221 间接引自周伟良博士论文《传统武术训练理论论绎》,上海体育学院,2000
    222 见附件三孙禄堂及王芗斋行功体验
    223 王芗斋《拳道中枢》试力
    224 同上
    225 现代形意拳家李仲轩在论及习武的体会和周易的融合时讲,易的道理虽在拳外,但也在拳中,一旦两者相遇道艺之承载主体,易便是拳,拳便是易,易外无拳,拳外无易。
    226 马国兴,《古拳论阐释》16 页,“庄子论手搏之道”,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27 此论点的依据在于,本研究以于志钧先生对于太极拳史的考证为准,太极一脉的源头至少起于唐代。据《太极拳理论之源》(于志钧著 未版)
    228 聂啸虎,《日本古代骑射的历史轨迹与现代传承---兼谈以心传心德精神追求》,体育文化导刊,2006,1 作家汪曾祺曾撰写短文“多年父子成兄弟”说的同是一个意思,时间的界限可以被情感抚平,同样,因为文化的熏陶,上古圣人和今人之间因为时间所造成之鸿沟也能被填平,“死而不亡者寿”,东方贤者虽身体已没,但是他们并没有离开我们,而不过用另一种方式同我们生活在一起,甚至就在我们的身体和灵魂里面。
    229 章学诚就历史学的态度说:“整辑排比,谓之史纂;参互搜讨,谓之史考;皆非史学。” ([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94 年,第 524 页。)他还深刻分析说:“近人不解文章,但言学问,而所谓学问者,乃是功力,非学问也。功力之与学问,实相似而不同。记诵名教,搜剔遗逸,排纂门类,考订异同,途辙多端,实皆学者求知所用之功力尔。即于数者之中,能得其所以然,因而上阐古人幽微,下启后人津迷,其中隐微可独喻,而难为他人言者,乃学问也。今人误执古人功力以为学问,毋怪学问之纷纷矣。”
    229 (章学诚:《又与正甫论文》,《章氏遗书》,文物出版社,1985 年,第 337 页。)。惟今人继承了满清戴震一脉的考据之风,过分拘泥于文字之间,缺少由内到外生发之体悟,否定心传之可能,如唐豪对太极拳历史渊源考证的缺陷等(李滨,只恐相逢认不真——评唐豪的《王宗岳考》,搏武网探索与争鸣版),如观被云雾所遮之远山,虽明而迷,未免见得山中之真景色。
    230 以便炮制自己为正统,而这个正统则是如孙悟空一般,无父亦无母,当然,也不可能有后代。
    231 见本论文 1.2.5 节
    232 于均刚,武术中二元制现象的批判,体育文化导刊,2005,9
    233 于平 主编,《道教十三经·太平经》148 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
    234 李仲轩讲述 徐皓峰撰文,以尚式形意解“拳禅合一” (2)
    235 鼻子尖时时对应尾椎,冯志强语
    236 此道理可以从颈椎、腰椎病变越来越多的病例得出。此现象可谓“守四五者祸日来”之验证。
    237 顾留馨,《太极拳术》59 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238 参阅《第 18 届国际运动生物力学会议论文集》
    239 李光藩 编著,《廉让堂太极拳谱》128,(香港)长城书社,2001
    240 于志钧,《太极拳理论之源》197 页,未版出
    241 对于这条轴线,孙禄堂创编的太极拳予以最大程度的解决,学者可以从不同于其它四派的起式中一窥端倪。根据童旭东先生对于孙氏武学的整理和理解,孙禄堂先生的武学训练体系是从点、线、面、体(球体)依次展开,所谓点就是局部的肢体运动,线则指沿脊柱到脚根的一条轴线,孙式太极拳的起式类似立正姿势,不同于其它太极拳之两脚开立的姿势的目的在于找寻和加固在运动中这条轴线的作用。(面,指门板力;球,指代圆融,不再一一展开)
    242 徐伟军,《太极拳理论与实践》,北京体育大学精品课程。
    243 《李仲轩文集》薛颠的晃法
    244 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77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45 关于此节的详细论述,可参阅南怀瑾著《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大腹便便不足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46 头部仅仅是当中过程的一个环节,劲力无所滞留,故造不成冲击和震荡
    247 孙禄堂,《形意拳学》
    248 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304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49 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302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50 也即形意拳前辈宋世荣所言:“常山蛇阵势,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
    251 于均刚,关于武术之化境,武魂,2004,11
    265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七卷 175 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66 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322 页
    267 孙禄堂,论拳术内外家之别
    268 梁漱溟,《梁漱溟文集》第二卷 175 页“重印孙著《拳意述真》序言”,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69 [金]马钰,《马钰集》169 页“寄长春子丘通密”,齐鲁书社, 2005
    270 [金]王重阳,《王重阳集》304 页,齐鲁书社, 2005
    271 达浦生,伊斯兰六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272 “有趣的事,起源于笛卡尔分割和机械论宇宙观,而且的确依靠这些观点才有可能产生的 20 世纪科学,现在却在克服这种分割,并带领我们返回早期希腊和东方哲学中所表达的统一性的概念。如果说是物理学现在把我们引向在本质上是神秘主义的宇宙观,那么从某方面来说,就是返回到 2500 年以前的起点上。沿着西方科学螺旋式的进化道路来追寻它的发展是引人入胜的,它的起点是早期希腊的神秘主义哲学,它的复苏和崛起,则是通过理性思维令人难忘的发展,日益脱离它原初的神秘主义起源,而形成一种与远东宇宙观尖锐到会理的观念。在最近的阶段上,西方科学终于开始克服这种观念而返回到早期希腊哲学和东方哲学的宇宙观上来。然而,这一次它进依靠直觉,而且还依靠高度精确和复杂的实验,亦即严格一致的数学表达方式”[美] F·卡普拉,《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北京出版社,1999
    273 熊十力,《原儒》下卷第 32 页,龙门印刷局,1956
    274《论语》阳货第十七
    27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276《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29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在这一点上,不同于马克思(1818-1883)哲学关于物质和意识之关系,毕竟马克思的生活时代,科学并没有达到它的高峰,卒于 1883 年的马克思更没有接触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真义,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其次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因为他的哲学思想一如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极强的时代特色,深著实相,一如武学中执着于外在的套路动作一样,习武几十年,仍是一身犟劲,顽固不化,纯以后天气血凌人,最终不但害人,而且害己,这违背中国哲学中“和而不同”的理念。
    293 李建珊,《世界科技文化史》321 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294 宓正,《爱因斯坦及相对论》51 页,科学出版社,2001
    295 F·卡普拉,《物理学之“道”》173 页,北京出版社,1999
    296 “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铺地。南北任眠,东西随睡……解放肚皮,且一觉睡,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西坠。”
    297 可参阅、思考光的折射原理
    311 王芗斋,拳道中枢习拳述要
    312 吴泽胜 编,《郑板桥集》,岳麓出版社,2002
    313 《李仲轩文集》尚式形意拳的形与意
    314《李仲轩文集》尚式形意拳的形与意
    
    322 见附件一
    323 童旭东,《孙氏武学研究笔记》(卷一)198 页,待版(香港)
    324 孙禄堂武学录,303 页
    325 于均刚 闫书芳,《形意拳三体式桩步的稳定性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VOL.26 未得其人,且练习时辍,始终未得其门” (梁漱溟,《梁漱溟先生论儒佛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以及清史馆纂修、学者陈微明赞一代武学大家孙禄堂为“乃知先生人品之高,道术之深,有非士大夫所能及者!......微明闻有殊才异能,必访其人,然精于一者,不能通其道,善为言者,不能证于行,或守一。先生之言,暖暖姝姝而自悦,不知天地之大,四海之广,惟先生备然侗然,无成心,无私见,故能兼取众善而为我之用,无相拂之辞焉。” (陈微明,《孙禄堂先生寿序》)
    335温力,《中国武术概论》7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36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学理论基础》16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337 《四字秘诀》为“敷、盖、对、吞”,唐豪评为“此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微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又“乃知敷者,包获周匝,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气虽尚在自己骨里,而意恰在彼皮里膜外之间,所谓气未到而意已吞也。妙绝!妙绝!”---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136 页,146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38 俞建华,《中国画论类编》100 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339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340 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379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341 《激湍》:黄河岸前激湍涌,南望关山万千重。皇帝老儿不识趣,轻汲吾身与茶烹。明朝我仍随云去,笑看尔曹皮囊中。
    34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273-293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42 梁漱溟,《梁漱溟先生论儒佛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43 (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344正如长城的作用。季羡林所言“历史上许多哲学家的学说,比如什么天人合一、民胞物兴等等,体现的都是‘和为贵’精神。连人工修建的长城,体现的也是这种精神。一个侵略者决不会修筑长城的。这是我对修筑长城意义的新解”,而且“自谓已得其神髓,绝无可疑”,我认为,季先生是在形而上的层次讲述长城的作用,是相当具有见地的,他道出了连长城修建者也朦胧不知的、潜在背后的自觉的因素。笔者认为“和为贵”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华夏民族潜意识中,有比作为实物的土地更重要的东西需要保护和发展,这就是无形的文化财产,这才是构建长城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华夏儿女前仆后继,以“实物之内敛”换来的是文化之开放,之荡漾,并与异族文化相吞吐,一直迤逦开来,直到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与西方诸强的差距是在形而下的技术领域,而非形而上的哲学领域。所以长城的作用并非是一个限制文明空间的军事环,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长城,则如古代欧洲一样,汉民族将与塞外民族长期相互犬牙差乎,则何有时间和物力来发展文化,二战以后的柏林墙以及今天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构筑的新长城的意义庶几于此。
    382 与此相对照,大批钟情于国粹者可谓“东风吹来燕剪柳,山人揽镜搔白头,总有千般万般恨,谁与钩竿钓春秋。”
    383 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140 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84外交部:梵蒂冈不得以宗教为名干涉中国内政刘建超说,梵方不顾中国天主教的历史与现实,对中国天主教会进行指责是毫无道理的。6日,中国国家宗教局发言人已就此发表了谈话,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在此问题上的立场。刘建超说,中国政府处理中梵关系的两条基本原则是一贯的、明确的,即梵蒂冈必须断绝与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不得干涉中国内政,包括不以宗教为名干涉中国的内部事务。 http://news.QQ.com 2006 年 05 月 07 日 13:42,新华网
    385 李敖有话说,凤凰卫视,2006,5,15
    386 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225 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87 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88 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89 见附件四
    390 张正民,《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发展的再审视》,体育文化导刊,2006,1
    391 李印东,《武术概念之研究》,武术科学,2005,2
    392 温力,太极拳不宜继续作为竞技武术比赛项目,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1
    393 邱丕相,对武术概念的辨析与再认识,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 年 5 月
    394 虽然客观上对武学进行了切割,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却是不得已而为之,并表现出一种巨大的进步和勇气。周伟良,博士论文《传统武术训练理论论绎》,上海体育学院,2000
    395邱丕相 郭玉成,论武术体系框架的构建,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 年 8 月
    396邱丕相,对武术概念的辨析与再认识,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 年 5 月
    397温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武学科研中的几个问题,湖北体育科技,2004,2
    398这种做法虽然雷同于周伟良先生,但是两者的初衷和目的是不同的,周伟良先生是为了前进,洪浩博士继续导致了“武术”在体育一层继续堕落。
    399 [明]刘基,《郁离子》120 页,学林出版社,2002
    402 支燮堂之太极拳讲稿,276 页
    441 傅钟文,《嫡传杨氏太极拳教练法》271 页,略谈太极拳,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442 陈炎林,《太极刀剑杆散手合编》
    443 Li Deyin,Taijiquan,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4
    444 沈寿,《太极拳文集》15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45 二代门人中如姜周存、王常凯、牛怀禄、王启增、徐桂林、高兴亮等在全国比赛中都名列榜首,且现在为高级教练,学生中如于海、于承惠、徐学义、徐学礼、李诚银等,三代门人中文武兼备者也众,获得各行各 业高学历者不乏其人,特别是武术专业的博士生研究领域,并开始向全国弥散,客观和实事求是的讲,在武林界竞争激烈的今天,这是罕见的。---姜周存,《鸳鸯门》,银河版社,2004
    446 达浦生,《伊斯兰六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447 此处著者有误,鸳鸯拳体系应是周永祥先生和周永福先生创建,姜周存先生继承并弘扬光大。(姜周存,《鸳鸯门》,银河出版社,2004)
    448 杨建营,传统武术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比较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
    449 卢东镐,博士学位论文,20 世纪民间创新拳学体系的研究,上海体育学院,2004
    450 车星辰,《是拳术还是思想----由通备一词引发的思考》,武林,2005,10
    451 就佛学而言,也没有偏离这个主题,它只不过对于终极本体揭开了更深一层的面纱
    452 生活用品中如竹筐,陶器,布器,建筑用木材,皆直接取自自然,很少经过化学变化,破旧后也迅速返归自然,然后重新被利用,这也是一个环形的无限循环,西方的铁器,塑料制品,纤维,建筑用水泥,大多经过多次化学反应,它们的产生之初,对自然产生了污染,它们破损后的回归,还会对大自然产生了污染,在某些环节是不可逆的,故不能形成环形循环。
     477 郑剑顺,《晚清史研究》121 页,岳麓书社,2004
    478 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间接引自,颜炳罡著《牟宗三学术思想评传》222 页,北京国书馆出版社,1998
    479 在这一点上,武学领域体现的尤为明显,凡习武者,无论就时间的长河纵向延续,还是就门派的横向展 开,无不强调和重视武德,览各门各派的拳谱、家法,第一便要要阐明“德”,并规定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强调“学拳宜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为正人君子”。技不轻传,“可传之人不传,失人;不可传之人而传,失剑。如认人不真,宁失人不失剑”(《昆吾剑箴言》,词语句中,“剑”可理解为“德”)习武终生,无不以的“德艺双馨”为追求目标和宗旨,纵至于现在唯科学主义和理智主义以科学知识为重,为首出,为唯一标准,致使道德日益隐晦和辽远,人们的理念和信仰唯西方是瞻,遂支离歧出,逐流而忘本,在今天因为对“德”的不同理解,对于“武德”的延续、重振和废弃引起了广大学者的讨论和争议。
    480 李洪志,《转法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481 白如祥 编辑,《王重阳集》279 页,齐鲁书社,2005
    482 [清]素朴散人 悟元子,《易理阐真》5 页,金城出版社,2004 年
    483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484 吴清源,《中的精神》217 页,中信出版社,2003
    485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五德者,仁、义、礼、智、信也。元精者,不精之精(此定义法,同“佛说般若波若蜜,即非般若波若蜜,是名般若波若蜜”,以下四个概念神、情、性、气皆同,应作形而上的理解,不徒为绕口令。),其体纯粹,发而为智;元神者,不神之神,其体圆通,发而为礼;元性者,无性之性,其体柔慈,发而为仁;元情者,无情之情,其体刚烈,发而为义。元气者,无气之气,其体纯一,发而为信;五德者,五行之性。五元、五德生于先天,藏于后天”
    486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有)生者也”
    487 宋徽宗《御注西升经序》中说:“万物莫不由之谓之道,道之在我谓之德。道德,人所固有也 。
    488划分在西方伦理学界的斯宾诺莎的思维是东方式的思维,他对德性的理解接近于东方的理念:“精神的最高善是关于神的知识,精神的最高德性是认识神”,“凡清晰、判然地理解自己和自己情感者,爱神;愈理解自己和自己的情感,愈爱神” 罗素,《西方哲学史》99 页,商务印刷馆,2004,这个神,完全可以等同道,情感也可以理解为德。
    489在我们批判有些武术人没有创新意识,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同时,不得不提到与此正好相反的一道奇观-----盲目创新。近些年每隔一阵子就有几个新拳种问世,这些“新秀”们每每宣称把握了各家拳派的本质与规律,集古今中外武技之大成,进而创立了一个个所谓“立体交叉的全技型武学体系”。当然,并不排除其中确有一些光芒闪烁的新思想、新成果,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所谓“新秀”事实上只会几门外在拳势,粗晓外在大略,至多只深入其某些意蕴,或许有些启悟,却根本未深通几门之精,就以“超高级学派”四处招摇,似乎他己完成了武术系统工程,代表着中国武术:一些人为了赶市场,临时拼凑出不少假冒流派和拳种(如所谓的“腿霸门”),粗制滥造欺世盗名,借鱼目以混珠;更有甚者,原非武林人士,看到当今的武术市场有利可图,便以著名拳种或莫须有拳种的“大师出山”的形式混了进来,他们不受历史“框框”的限制,捏造起拳史来漫无边际。事实上,如没有经过长期的、大范围的实践检验,没有在拳理、拳法等诸多实践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突破,是不可能轻易“创拳”的。如今那些没有根基、无师自通的创拳者们造成的后果只能使武术流派、门派混乱的局面更加恶化。杜舒书,硕士论文,武术人文精神论泽一中国当代武德的失范与构建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4
    490 王双忠,《极拳道》,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91 杨允敬,《我关于静拳道的观点》,武魂,2006,1
    492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493 中国传统道德面临挑战,《参考消息》15 版,2006,5,30
    494 “八荣八耻”成中国流行语,《参考消息》八版,2006,3,16
    495 “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一卷“论语别裁”352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96 “知识分子不祭祖了,但是下层人民在岁时过节,仍照常点香烛祭祀。知识分子反对孔子,但是一个小布店的老板说他只知孔子好。在这种德性中,反映出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之陶养的积累,通过自然的遗传而表现。使我们感悟到我们之天赋德性,并不人差。”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190 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97 此一问题极其复杂,笔者认为,真正的政教合一在东方,而非西方。
    498 佛家内部影碟资料《大宝法王传奇》贵州博士公司出品
    499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弊,精神不散。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以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王洪图 主编,《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00 南怀瑾也曾经论述过诗词也可以成为国人的信仰观点,这个见解是很深刻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509 乔凤杰,《本然与超然——论传统武术技击的诡道与圣道》,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9
    510 梁漱溟,《梁漱溟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11 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
    512 程大力,“武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兼沦“武德”在现代武术界提倡之不合时宜,体育文史,2000(3).
    513 情感若是由不适当的观念产生的,叫“炽情”,即道家所论喜、怒、哀、乐、欲五贼,“阳极而阴潜生,交于后天,于是魂魄不定,识神起而精窍开,意乱心迷,五物并兴,五贼相戕,五元五德,渐次剥消。”,即斯宾诺莎所谓“炽情”兴起,而“惟圣人有先天之学,能于先天未及之时而保护阳,于后天将生之时而退阴,借后天而养先天,以先天化后天,行无为之道,直入圣基” ([清]刘一明,《易理阐真》)。
    514 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93 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0 月第一版
    515 圣人之心不患寡,而患不均,对于文化而言,一直是寻求下学上达,智穷见德之路。东方的圣人,虽然走得路子不一样,或者表达的深度不一,但是在此点的追求是一致的,笔者认为,宋儒的“天理”、“致良知”,佛家的“诸善奉行,诸恶莫做”与道家的“德”是一致的。是故,儒释道三家得以长久鼎立
    516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有)生者也”,人是天地交相感应的,即易所言氤氲之产物。
    521 于均刚,《从李仲轩武学思想透视武学意蕴》,武魂,2006,1
    522 “其实有真传,个人禀赋不一,也难入其道,我们可以享受人世的艳丽,但是圣人的境界只能实可遇不可求,我们追求的是这‘遇’,而非‘求’,如果追求‘求’,则一生无‘求’!于均刚,《从李仲轩武学思想透视中医意蕴》,武魂,200
    523 薛颠,《象形拳法真诠》,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524 《李仲轩文集》尚式形意拳的形与意
    525 于均刚,《从李仲轩武学思想透视中医意蕴》,武魂,2006,2
    526 所谓“隧道效应”,是指粒子可以“穿越”比自己能量高出许多的势垒,如同一个跳高能力只有两米的运动员可以“跨越”四米,甚至十米的围墙,这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微观领域是存在的一个现象。
    527 于均刚,关于武术之化境,武魂,2004,11
    528 具体参阅刊载于 2006 年第一期《武魂》的《从李仲轩武学思想透视武学意蕴》一文。
    529 孙国中 辑校,《西游记全书气功破译》5 页,团结出版社,1997
    530 周伟良,博士学位论文《传统武术训练理论论绎》81 页,上海体育学院,2000 年
    531 笔者认为,中国历法之节气的发明比四大发明更具重要意义,
    532 冯志强,《陈式太极拳入门》49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533“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趋于不足,多做搂膝拗步,就会自然打开肾经,就能骨坚髓满,壮肾舒肝。”谢守忠,《若要掤劲有松弹,骨坚髓满通肾经》,精武,
    540 这个见解同爱因斯坦对于量子力学的评价。即他说过一句名言:“上帝不会掷骰子。” 爱因斯坦和少数非主流派物理学家拒绝接受由薛定谔及其同事创立的理论结果。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只不过是对原子及亚原子粒子行为的一个合理的描述,是一种唯象理论,它本身不是终极真理。
    541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 122 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42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xiv 页,商务印刷馆,1997
    543 胡兰成,《山河岁月·周朝的礼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544 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42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45 李 康,《真正的大成拳》164 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546太极拳艺高者在单练或与人交手时,都是在无意中露此哼哈二字,一是使用内气舒泰,无屏压受伤之虞,二是,内劲全部透出,无稍滞留。陈炎林 编,《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华武术出版社,1970 年
    547 马雷石,《水氏家传心意六合拳六艺之六—雷声五音》,精武,2006,4
    548 于均刚,《纪念李仲轩前辈兼论武术中形和意》,武魂,2003
    549 “其实聪明人一听‘虎豹雷音’这名字,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虎豹固然不可触摸,但猫跟虎豹是一样的,平时总哼着‘嗯’的一股音响个不停。我们如果把小猫抱在怀里,就会听到猫的体内有‘嗯’声在轻微作响,而且抱猫的两手上都有震动。练拳练到一定程度,骨骼筋肉都已爽利坚实,此时功夫要向身内走,就是要沁进五脏六腑。但这一步很难,就要用发声来接引一下,声音由内向外,劲力却由外向内,里应外合一下,
    550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551 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228 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52 此五音不能对照于现代音乐之七调,而应理解为每音皆是七调之不同比例之组合。
    553 如台湾一代歌星邓丽君的歌声中商音明显较弱,往往“甜蜜中带有淡淡的哀愁”,而忧伤肺,以此往复循环,对肺脏造成损害,邓丽君最终也因肺疾而猝然辞世,实为此理论之印证。
    554 “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圣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易筋、洗髓二经,见易筋中亦能洗髓,洗髓中亦能易筋。功分精粗,不分先后,效分大小,不分深浅。”(马国兴,《古拳论阐释》27 页,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55“人很难体会五脏六腑的,先要在大小便的时候闭五行,闭目,咬牙,耳内敛,鼻静气,脑静思。大小便时因为体内有运动,就牵扯上了五脏六腑。对五脏六腑有了体会后,不大小便的时候也就能闭五行了。”----李仲轩,闭五行与六部剑
    556 《系辞下》
    557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即变化之易。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 (马国兴,《古拳论阐释》25-26 页,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58 童旭东,19 世纪以来中国最杰出的十位武术家,武魂,2006,1
    560 季羡林,《中国少林寺 · 碑刻卷》,《少林功夫文集》,少林书局,2004
    561 “假借者,是乘敌人之来势也,运吾之机谋,忽纵忽横,纵横因势而变换,忽高忽低,高低随法,尾闾中正神光耀,xi 透三关入顶门,腰象车轮,身中有线,全身法象,如百练纯钢绕指柔,似万缕柔丝缠绕绵绵不断,彼刚我柔,彼柔我刚,任他巨力雄伟汉,一指运动分千斤,此假借命名之义也。转注者,旋转圆动力而中心不失也,圆中纵横如弹丸,光线芒芒无分左右前后,即中庸云,中立而不依,和而不流,正是此意,无论如何旋转不失中心,取其义指南命名转注也。指事者,如阵法,似长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相应,忽上像飞龙升天,忽下似潜龙在渊,忽前后,忽左右,忽高低,像云龙之探爪,气若龙飞万里,像犹虎贲(本)三千,如战阵行军,声东击西,故谓之指事也。谐声者,发号施令也,如龙吟虎啸,睡狮吼,神气能逼人,精气能摧人,威猛能惊人,两目神光耀,使人一见而生畏,形之于战斗力,斜入而直出,直进而横击,刚来而缠绕,柔去而惊抖,丹田含熙,神意贯指,按实用力,吐气发声,故取意谐声也。”薛颠,《象形拳法真诠》22 页,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62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间接引自张岱年著,《中国文化概论》146 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63 详见本论文 4.2.4 节论述
    564 近传言,一代心意宗师宝鼎之手稿图谱流失日本,待进一步查考。
    565 邱丕相,《武术运动员的智能训练》,中国教练员,1993(2)
    566 于均刚,纪念李仲轩前辈兼谈武术科学化过程中的形与意,武魂,2004,7
    567“形意简单的练法就是练“辶”,这个部首叫“走之”。“丶”,这一点,就是沉着,拳要先练这个劲,一沉能着上,着上就是一沉。身子往下一沉,手能着上对方,千招万势都可以这么打人。有了浑身一沉,看懂八打歌诀,浑身能沉能着。但作一个死锤子,光锤这一下也不行。沉下去,还要能起来,但这一起可就风舞龙翔了,一把锤子变成十八般兵器。‘、’要扯成‘[廴]’。这是身法变化,也是劲催的。转七星,有了一沉再转,从一沉里转出新东西来。形意拳在‘走之’里。”李仲轩讲述 满季整理,形意拳的“入象说”,《武魂》2004年第 6 期
    
    568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七卷 171 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69 刘洪斌,《习拳心语》2 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570 季建成,对国际间学练武术不同认识的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0,2
    571 吴清源,《中的精神》217 页,中信出版社,2003
    572 黑格尔言
    573 杜维明语,间引自何新著《何新集》,时事出版社,2004
    574 马国兴,《古拳论阐释续编》22 页,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HOLY BIBLE,NATIONAL TSPM & CCC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商务印刷馆,2004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刷馆,2004
    4.[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刷馆,2004
    5.[德]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刷馆,2004
    6.[德]黑格尔,《逻辑学》,人民出版社,2002
    7.[德]赖因哈德·劳特,《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俄]舍尔巴茨基,《佛教逻辑》,商务印刷馆,2004
    9.[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
    10.[美] Samuel Enoch Stumpf,A HISTORY OF PHILOSOPHY, by The Clarnda Company,1993
    11.[美] M·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2.[美]F·卡普拉 著(朱润生 译),《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北京出版社,1999
    13.[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4.[美]汤姆·L·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5.[英]李约瑟,《李约瑟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16.[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海南出版社,2000
    17.[日]新渡户道造,《武士道》,商务印刷馆,2005
    18.约翰·保罗二世,《跨越希望的门槛》
    19.许良英 译,《爱因斯坦文集》一、二卷,商务印书馆,1976
    20.叶秀山,《中西智慧的贯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1.[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2.[美]成中英,《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中国社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3.郑 涵,《中国的和文化意识》,学林出版社,2005
    24.宓正,《爱因斯坦及相对论》51 页,科学出版社,2001
    25.李建珊,《世界科技文化史》321 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26.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7.关老健主编,《普通形式逻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28.陈钦庄,《基督教简史》,人民出版社,2004
    29.赵凯华,《量子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0.《高等数学》(诸多高校版本)
    《道德经》、《南华真经》、《黄帝阴符经》、《清静经》、《黄庭经》、《周易参同契》、《悟真篇》
    《周易》、《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四十二章经》、《坛经》、《金刚经》、《心经》、《维摩诘所说经》、《楞严经》、《碧岩录》
    《黄帝内经》 笔者认为,此书在东方文化中可自成一系,此书既有人生哲学之必需,又有世俗社会所依赖。
     (五)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六)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
    1.[汉]许慎,《说文解字校订本》,凤凰出版社,2004
    2.[宋]周敦颐,《太极图说》
    3.[金]王重阳,《王重阳集》304 页,齐鲁书社, 2005
    4.[金]马钰,《马钰集》169 页“寄长春子丘通密”,齐鲁书社, 2005
    5.[明]刘基,《郁离子》120 页,学林出版社,2002
    6.[清]刘一明,《易理阐真》10 页,金城出版社
    7.[清]悟元子 著作《西游记元旨》,北京白云观有售
    8.[清]湛愚老人,《心灯录》25 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9.[清]金圣叹,《金圣叹文集》,巴蜀书社,2003
    10.朱奉闲,《儒道贯》,民国 17 年出版
    1.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七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 梁漱溟,《梁漱溟先生论儒佛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达浦生,《伊斯兰六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4. 熊十力,《原儒》下卷第 32 页,龙门印刷局,1956
    5. 熊十力,《十力语要初续》 202-203 页,香港东升书局,1949
    6. 胡兰成,《禅是一枝花》6 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7. 胡兰成,《山河岁月》43 页,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8. 胡兰成,《中国文学史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9. 胡兰成,《今日何日兮》(大陆未版,网上下载)
    10.何 新,《思考—我的哲学与宗教观》250 页,时事出版社,2001
    11.何 新,《何新集》,时事出版社,2004
    12.金岳霖,《论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金岳霖,《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4.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5.牟宗三,《周易哲学演讲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6.牟宗三,《四因说演讲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7.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8.钱 穆,《人生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
    20.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一卷“论语别裁”537 页,352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1.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三卷“易经杂说”49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2.南怀瑾,《静坐修道语长生不老》112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3.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4.胡 适,《胡适文集》第十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5.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6.庞 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和平出版社,1985
    27.朱伯崑,《易学》526 页,九州出版社,2002
    28.宋志明,《熊十力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
    29.黎 明,《西方哲学死了》,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30.吴泽胜 编,《郑板桥集》,岳麓出版社,2002
    31.孔令宏,《中国道教史话》40 页,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32.加润国,《中国儒教史话》149 页,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33.刘克苏,《中国佛教史话》149 页,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34.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5.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6.刘 泗,《李宗吾与厚黒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37.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04
    38.张荣明,《道佛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9.颜炳罡,《牟宗三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40.白如祥 编辑,《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 集》228 页,齐鲁书社,2005
    41.刘力宏,《思考中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2.区结成,《当中医遇上西医》66 页-68 页,100-113 页,三联书店,2005
    43.王大有,《生命密码与解读》4 页,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44.郑剑顺,《晚清史研究》121 页,岳麓书社,2004
    45.李 嶷 编著,《国粹》432 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46.李连科,《中国哲学百年论争》,商务印书馆,2004
    47.叶柏来,《解文说字》234 页,华南理工大学,2005
    48.章怡和,《往事并不如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9.姜 戎,《狼图腾》,
    50.吴清源,《中的精神》,中信出版社,2003
    1.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2.李洛能 遗著,《形意拳拳谱》,清乾隆壬寅年(太原市武术挖掘整理组翻印)
    3.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周永祥 周永福,《中国形意拳》,南海出版公司,1989
    5.薛 颠,《象形拳法真诠》,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薛 颠,《形意拳术讲义》,北平公记印刷局,民国 18 年
    7.陈 鑫,《太极拳图说》,开封开明印刷局,民国 22 年 4 月
    8.陈炎林 编,《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华武术出版社,1970 年
    9.李仲轩,《李仲轩文集》,待版
    10.王芗斋,《拳道中枢》
    11.姜容樵,《形意母拳》,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12.姜周存,《鸳鸯门·六合八法》215-288 页,银河出版社,2004
    13.姜周存,《螳螂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14.顾留馨,《太极拳》,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15.唐豪 顾留馨,《太极拳研究》136 页,146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16.马国兴,《龙诞集》207,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7.马国兴,《古拳论阐释续篇》334 页,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8.马明达,《说剑从稿》,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
    19.郭瑾刚,《戴氏心意拳》,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0.陈龙骧 李敏弟,《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精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1.童旭东,《孙氏武学研究笔记》(卷一),人物与考证190页,待版
    22.李光藩 编著,《廉让堂太极拳谱》128,(香港)长城书社,2001
    23.冯志强,《陈式太极拳入门》49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4.于志钧,《太极拳理论之源》,未版出
    25.宋蕴化,《赵堡太极拳图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6.王志远,《杨式太极拳诠释》70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7.傅钟文,《嫡传杨氏太极拳教练法》271 页,略谈太极拳,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8.Li Deyin,Taijiquan,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4
    29.沈 寿,《太极拳文集》15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0.董子红,《剑道》,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31.徐 才 主编,《武术学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32.张耀庭 主编,《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3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34.邱丕相,《武海泛舟》,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内部流通
    35.温 力,《中国武术概论》72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
    36.杨 炳,习武序(梅花桩典籍)
    37.陈微明,《孙禄堂先生寿序》
    38.(邪教)李洪志,《转法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
    1.VLADIMIR M ZATSIORSKY,BIOMECHANICS IN SPORTS,VOLUME IX OF THE ENCYCLOPREADIA OF SPORTS MEDICINE AN IOC MEDICAL COMMISSIONPUBLICATION
    2.金季春 译《标度的作用》,未版
    3.杨锡让 主编,《实用运动生理学》504 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4.田麦久 主编,《项群训练理论》,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5.体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68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年版
    6.忻鼎亮,《运动生物力学》,东华大学出版社,2002
    7.卢德铭,《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8.李玉刚,《搏击项群与运动生物力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9.JAMES C. RADCLIFFE,HIGH-POVERDPLYOMETRICS,Human Kinetics,1999
    1.隽雪艳,博士后论文《日本人的无常观与求道精神》,北京大学哲学系,2001
    2.程 伟,博士论文《中国传统的精神医学观》,黑龙江中医学院
    3.周伟良,博士学位论文《传统武术训练理论论绎》,上海体育学院,2000 年
    4.杜舒书,硕士论文,武术人文精神论泽一中国当代武德的失范与构建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4
    5.倪依克,博士论文《论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79 页,华南师范大学,2004,6
    6.杨一本,博士论文,《周易与黄帝内经思维逻辑共通性研究暨现代科学知识之诠释》63 页,南京中医药大学,2002 年 6 月 1 日
    7.刘 静,博士论文《太极拳健身理论绎》,上海体育学院,2003
    8.卢东镐,博士论文,《20 世纪民间创新拳学体系的研究---对孙禄堂、王湘斋、马凤土、李小龙拳学体系的解析》,上海体育学院,2004
    9.郑松波,硕士论文《太极拳健身原理研究》,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3,6
    10.杨建营,硕士论文《对武术在二十世纪的发展特点及未来走向研究》,武汉体育学院,2003,5
    1.于均刚,《如何对待国粹—兼驳武术封建糟粕论》,体育文化导刊,2006,1
    2.于均刚,《从李仲选武学思想透析中医意蕴》,武魂,2006,1
    3.于均刚,《武术中二元制现象的批判》,体育文化导刊,2005,9
    4.于均刚,《武术科学化过程中若干对立问题的思考》,体育文化导刊,2005,7
    5.于均刚,《纪念李仲轩前辈兼谈武术科学化过程中的形与意》,武魂,2004,7
    6.于均刚,《从“翘关”说起》,武当,2005,7
    7.于均刚,《关于武术之化境》,武魂,2004,11
    8.于均刚,《“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谈武术套路的功用》,武魂,2005,7
    9.闫书芳 于均刚,《形意拳之炮拳动作动力学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VOL.26
    10.于均刚,形意拳与太极拳整体发力原理之探讨,《全国第十届运动生物力学会议论文集》,河北石家庄,2002
    11.于均刚,《形意拳三体式桩步静力学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VOL.26
    12.邱丕相,《论武术体系框架的构建》,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 年 8 月
    13.邱丕相,《对武术概念的辨析与再认识》,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 年 5 月
    14.邱丕相,《武术运动员的智能训练》,中国教练员,1993(2)
    15.温 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武学科研中的几个问题》,湖北体育科技,2004,2
    16.温 力,《太极拳不宜继续作为竞技武术比赛项目》,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1
    17.温 力,《周易的哲学思想和中国武学运动的原理》,武汉体育学院院报,1999 年第一期
    18.常学刚,《有闻必录与去伪存真》,体育文化导刊,2005(7)
    19.武 冬,《太极拳意的脑电图功率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
    20.曾世华,《运动生物力学在武学运动中的研究现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3),2002,7,7.
    21.傅砚农等,《论道家哲学对中国武学理论的渗透和影响》 ,体育研究科学,1997 年 01 期
    22.陈 义,《析武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第 28 卷,2004,4
    23.毛 勇,《儒家伦理思想对传统武学道德的影响》,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 14 卷,1998,2
    24.刘 锐,《中国武学文化的哲学内涵》,四川体育科学,第 89 期,2000,38
    25.栗胜夫等,《传承武学文化精华与批判封建糟粕》,体育学刊,2002 年 06 期
    26.郑旭旭,《中日武术对佛学、佛教借鉴的比较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01
    27.马爱民,《邺下高僧对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贡献与影响》, 体育学刊 ,2003,03
    28.马明达,《走向世界的少林文化》,体育文化导刊,2004,01
    29.陈青山,《论道家思想对武术战略理论的影响》,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01
    30.傅砚农,《论道家哲学对中国武术理论的渗透和影响》,体育科学研究,1997,01
    31.杨小龙,《武术理论对道家、中医理论的吸收》,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04
    32.任丽娟,《从道教角度看中国武术文化》,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02
    33.罗耀松,《略论武当文化内涵及特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5
    34.林胜林,《道家哲学与太极拳》,体育科技,2003
    35.张生康 王凯军 赵长军,《武当武术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 ,武当,2003,10
    36.张兴洲等,《道家太极拳与流行太极拳内容名称之比较》,武当,2004 年 05 期
    37.季建成等,《宗教理论对传统武术的影响》,浙江体育科学,1996 第一期
    38.赵建永,《“复”的思想观念及其现代意义》,《学园》第十四期,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学刊
    39.李 滨,只恐相逢认不真——评唐豪的《王宗岳考》,搏武网探索与争鸣版
    40.赵道心 黄积涛,《两个武术体系的对话》
    41.乔凤杰,《本然与超然——论传统武术技击的诡道与圣道》,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9
    42.谢守忠,《若要掤劲有松弹,骨坚髓满通肾经》,精武
    43.聂啸虎,《日本古代骑射的历史轨迹与现代传承---兼谈以心传心德精神追求》,体育文化导刊,2006,1
    44.《武术节里谈武术》,中华武术,2004,11
    45.王学锋,何为体育之真义——重读《体育之研究》有感,体育学刊,2002,vol.9
    46.张正民,《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发展的再审视》,体育文化导刊,2006,1
    47.谷世权,《体育理论探讨好》,体育文化导刊,2006,1
    48.漆正堂,《运动适应的细胞学与人类学之辩》,体育文化导刊,2006,1
    49.杨建营,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比较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
    50.王志捷,《哲学、宗教与中国文化精神—兼论中国人信仰的历史特点》,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 年第 1 期
    51.程大力,《“武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兼沦“武德”在现代武术界提倡之不合时宜》,体育文史,2000,3
    52.蔡龙云,《论武术内外家》,武魂,1984,2
    1.[日]花野充道,《佛教的佛陀与基督教的上帝》,2005 年 5 月 18 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报告
    2.李印生,报告《中西医本质上的不同》,后海铭阁“谦益讲堂”,2005,7,3
    3.张庆熊,《基督教哲学》幻灯讲稿,复旦大学哲学系
    4.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辜正坤,课堂讲稿《中西文化价值定位与全球文化建构方略》
    5.楼宇烈,报告《如何认识宗教》,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2004,12,17 晚
    6.和振威,报告《大成拳健身机制研究》,中华老子研究会活动,2005,12,4
    7.韩 震,报告《哲学是什么?》,山东师范大学,2005,3,21
    8.曾广骅,报告《曾广骅博士报告会》,老子研究会(军事博物馆),2005,12,4
    9.CCTV-5,今风夜雨
    10.CCTV-10,百家讲坛
    11.佛家内部影碟资料《大宝法王传奇》贵州博士公司出品
    12.温儒敏:今天我们怎么关注鲁迅,2005 年 6 月 13 日在韶关学院的演讲
    13.Calaprice,A. The Quotable Einstei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
    14.《北大哲学系开办国学班 企业老板 2 万 4 千元学国学》,2005 年 11 月 20 日 04:35 北京晨报
    15.《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太极拳,体育战报 2 版,1968 年 4 月 26 日
    16.武田雅哉,《猪八戒大冒险》(三省堂),http://www.china.org.cn/chinese/archive/296054.htm
    17.《周易注疏·系辞上卷七》,间接引自刘志琴,论儒家的百姓日用之学,http://www.ica.org.cn/content/view_content.asp?id=1831
    18.Hans-Peter Dürr,The Crisis and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 Insights from Physics,www.pcdf.org/Living_Economies/supporting essays/physics.htm
    19.Prof. Dr. Hans-Peter Diirr, Dr. j. Daniel Dahm, Prof. Dr. Rudolf Prinz zur Lippe,We have to think it in a new way,Sponsored by the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Research of German》一Bundesministerium far Bildung and Forschung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MBF) Issued by the Federation of German Scientists 一 Vereinigung Deutscher Wissenschaftler VDW e.V, Berlin, October 2005
    20.郭亮,“上善若水”与太极推手,太极网,http://www.taiji.net.cn/Article/
    21.《近思录》卷四 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an/jinsilu4.htm
    22.《一枚奥运金牌7亿元?》http://www.newssc.org/gb/Newssc/meiti/scjjrb/4b/userobject10ai401555.html
    23.林思云,《奥运金牌的陷阱》http://www.china-week.com/html/02237.htm
    24.周剑铭,中国传统文化的二个难题与中西文化的命运,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25.杨明明,中国体操不能这样搞下去了,齐鲁晚报,2006,1,23
    26.刘建国,八卦掌源流考,博武网
    27.《美挑动亚洲军备竞赛》,环球时报 16 版,2005,12,30
    28.《现代长城隔开印孟两国》,环球时报4版,2005,12,30
    29.宋志坚,如今学者也“赶集”,《南方周末》c22 版,2006,2,9
    30.香港凤凰卫视,《李敖有话说》
    31.CCTV-10,天桥烟云录·江湖
    32.洪均生,《习拳回忆录》,www.21bowu.com/jiangwutang/tutorship/Detailarticle.asp?id=24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