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社会理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笔者之所以把“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是基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当下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对未来的精神状况,迫切要求从根本上澄清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及其实质。
     邓小平曾说:“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称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的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就是搞共产主义”,话中蕴藏着对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极度关注,和对中国人民的殷切期望。对于在充满变幻的“林间小路”摸索着前进的中国人来说,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拨开迷障,走向光明大路上的一个“导向”。曾几何时,也正是这种理想,支撑着往昔无数先烈为之劈荆斩枝,把苦难的中国引向瞩目的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的现在,也难有光明的未来。
     可是,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也遭受着种种挑战。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考验着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心志。记得在苏联解体尘埃未定之际,当美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抛出共产主义已“寿终正寝”,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无可匹敌”的“历史终结论”(The End of History)(1991年)的时候,一时间,“共产主义死了”、“资本主义不朽”的呼声,从西方蔓延到东方。从此,“共产主义渺茫论”似乎也成了中国人挥之不去的阴影。上个世纪80、90年代围绕着“共产主义渺茫论”的大讨论见证了这一问题。时下中国,随着商品市场经济向纵深处展开,所有的一切都被纳入资本逻辑的物化装置中。物质利益的促逼,滋生了人们精神上的“无家状态”,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基于理想社会的“迟到”而对共产主义失去了“耐心”,延续着“共产主义渺茫论”;资产者则为理想社会的哪天降临而“胆颤心惊”,出现了“共产主义恐惧症”;还有人不顾现实,宣扬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如此等等,共产主义理想被置于空前的危机之中。国内很多有担当的学者,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以不同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着马克思学说的生命力,出现诸如“真正的马克思”、“回到马克思”、“保卫马克思”的研究热潮。我们认为,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在现实中遭遇如此之乱象——“渺茫论”、“恐惧症”或“平均论”。从思想上看,这直接导源于人们对“什么是共产主义及其科学实质”的“无知”。“神奇的预言是童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列宁)”我们都知道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科学的预言”,但其“科学实质”和“科学性”又长期处于晦暗不明之中。
     本文主旨意在阐发这个问题,而阐发之路就是“回到马克思”,并且要回到原本的马克思,以彰显马克思社会理想的实质。论文的基本思路是:立足于马克思的原著,以马克思社会理想的理论实质为线索,以社会理想的方法论原则、存在论承诺、科学基础、生产机制、价值目标为构架,来确证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存在于现在的未来”,是最适合于个人发展的社会生存环境。因而,它是人类最值得追求的社会理想。论文的基本概要如下:
     导论:论文从清理时代对马克思社会理想的误解出发,以说明马克思社会理想的实质是“基于‘是’的‘应该’”,“是”即马克思社会理想的科学基础——历史规律;“应该”是马克思社会理想的价值目标——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一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马克思社会理想的建构也有其方法论原则,而要想切中马克思社会理想的实质,就必须从其方法论“工具”入手。笔者认为,其方法论原则是“总体性”辩证法,它不仅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规范基础”(肖恩·塞耶斯),也是“自由的脉搏”(罗伊·巴斯卡尔)。
     第二章:一种思想往往有其哲学存在论上的承诺。本章分析了马克思社会理想生存论意义上的存在论的开启过程,及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第三章: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社会理想的科学基础。本章分析了马克思社会理想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历程,及其两者的内在关系。
     第四章:马克思社会理想与空想社会理想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是凭空设计的,是从资本主义母胎中生成的。本章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历史局限、历史归宿的批判性分析,以阐释马克思社会理想的现实生成机制和“可欲”本质。
     第五章:是本文的落脚点。本章分析了“基于‘是’的目标”,也即马克思社会理想的核心价值取向——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结论:基于以上原因,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科学的社会理想,是有着浓厚人文关切的社会理想。因而,它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
Deng Xiaoping once said that "another name of Marxism is communism. Our years of struggle were to communism, our belief is communism ". There's the future is extremely concerned about the fat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o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Chinese people. For the Chinese in a changing" forest trail", Communist ideal is "road sign" that guide us to the bright future. It was this ideal which helps China comes out the Predicament. To some extent, without the communist ideal there would be no New China and our future.
     However, in contemporary China, social ideal of Marx also suffered from a variety of challenges. The Western ideology is testing each one's heart of the Chinese people. After disintegrating in the Soviet Union, Japanese-American scholar Francis Fukuyama said that communism was " dead",and present an opinion of" the end of history"(The End of History)(1991). From then, the voices of "communism is dead" and "capitalism of immortality" spread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From then on," slim theory of communism "seems to have become Chinese lingering shadow. It was a witness that people discussed around "slim theory of communisnf" in the late1900's and the early1990's. In today's China, along with the commodity market economy of development, everything was incorporated into drive device of the capital logic. The material interests of force, created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s "state of homeless", Disadvantaged groups are rumbling the communism so "late" that they lose their faith in it, a continuation of slim theory of communism ".however, rich people fear of communism came suddenly and emergence of Communist phobia". Some others regardless of the reality go around preaching egalitarianism of communism, and so on.The communist ideal is placed in the midst of worst crisis ever. Many domestic scholars have clearly realized this point, and with a different way to demonstrate the vitality of the doctrine of Marx, appearing a rush for" the real Marx"," back to Marx"," defend Marx ". I think that the main reason primary cause of lost communism is people on "what is communism and its essence" of ignorance."Mystical prophecy is a fairy tale. Scientific prophecy is fact.(Lenin)".we all know that Marx's social ideal is" scientific prophecy", but we know little about its nature.
     In order to reveal the essence of Marx's social ideal, the paper want to analyses the problems from the way of" back to Marx".The basic idea like is:Based on Marx's original, with Marx social ideal theory as a clue, to social ideal methodology principle, ontological commitment, science, production mechanism, value target as a whole, to prove that Marx's social ideal is the best social life for personal survival.Therefore, it is the mankind's most worthy of pursuit of the social ideal. The abstract as follows:
     Preface:from the cleaning times for the Marx society ideal misunderstanding, to illustrate the essence of the Marx's social ideal. It is that" based on the'being'of the goal'".The "being" is the Science Foundation of Marx's society ideal--historical law, and the "goal" is Marx social ideal value orientationl-man's free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The first chapter:" a workman must sharpen his tools if he is to do his work well." In order to seize the essence of Marx's social ideal, we should hold up his "tool" firstly. The author thinks, the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are" general" dialectics, it is not only the" Marx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asis"(Sean Sayers), is also "the pulse of freedom"(Roy Bhaskar).
     The second chapter:an idea often has its philosophical ontological commitment. This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Marx's social ideal in the view of ontology.
     The third chapter: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kes the social ideal of Marx from dream to science. This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Marx's social ideal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fifth chapter:it is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This chapter mainly analyz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Marx's society ideal.
     Conclusion:Based on the above reasons, Marx's ideal society is a scientific society ideal, there is a strong humanistic concern social ideal. Therefore, it is worth fighting for our human.
引文
①K.R波普尔:《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41页。
    ②转引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新星出版社,2011年,第2页。
    ① Jonathan Wolff, Why Read Marx Toda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P2.
    ②福山:《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2页。
    ③ Jeawn-FranCois Lyotard, Libidinal Economy, trans.lain Hamilton Grant, London:Athlone Press,1933, p.96.
    ①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47-448页。
    ②莱斯利·史蒂文森:《人性七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7、11页。
    ①宾克莱:《理想的冲突》,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0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中文2版,第47卷,第66页。
    ①转引自汉金斯:《科学与启蒙运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页。
    ②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281页。
    ④转引自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7页。
    ①转引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7页。
    ②吕一民:《未予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84页。
    ③汉斯.尤尔根.格尔茨:《歌德传》,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0页。
    ①丁建宏:《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33634页。
    ③以赛亚.柏林:《浪漫主义的根源》,凤凰出版集团,2008年,第4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6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415页。
    ②梅林:《马克思传》,樊集译,人民出版社,第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5页。
    ⑤里夫希茨:《马克思论艺术和社会理想》,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5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5页。
    ③里夫希茨:《马克思论艺术和社会理想》,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1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89-190页。
    ①黄克剑:《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读解》,东方出版社,1997年,2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4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93页。
    ①吴晓明、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5页。
    ②理查德.贝洛菲尔,罗伯特·芬奇主编:《重读马克思》,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1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版,人民出版社,1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30页。
    ① Bertell Ollman, Dilaletctic for the New Century, co-ed. Palgrave Macmillan,2008, p.20
    ② Sean Sayers, Marxism and the Dialectical Method, Radical Philosophy 36(Spring,1984), PP4-13.
    ③ Mark L. Wardell, Marx and His Method:a Commentary, Sociological Quarterly,20:3 (1979:Summer), p.427.
    ④ Roy Bhaskar, Dialectic:The Pulse of Freedom, London:Verso,1993, P.385.
    ①张奎良:《哲学变革的源头和对“历史之谜的解答”》,载《现代哲学》,2004(1)。
    ①全曾碬主编:《西方哲学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28页。
    ②全曾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29页。
    ①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序言。
    ②转引全曾碬主编:《西方哲学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30、431页。
    ③转自范伟达:《多元化的社会学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4页。
    ④孔德:《实证主义概观》,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29页。
    ⑤转自范伟达:《多元化的社会学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5页。
    ①转引全曾碬主编:《西方哲学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34页。
    ②转引全曾碬主编:《西方哲学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35页。
    ③转引全曾碬主编:《西方哲学史》(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3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74页。
    ①陈伟:《事实与规范的辩证法》,上海世纪出版社,2011年,第58页。
    ②冯平主编:《现代西方哲学经典——先验主义路向》(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页。
    ③保罗·托马斯:《马克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0页。
    ④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2004年,商务印书馆,第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227-228页。
    ②西方人本主义一般被分为两大阶段,即近代的理性人本主义和现代的非理性人本主义,我们可以称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本主义即近代人本主义为传统人本主义。西方传统人本主义与西方传统实证社会学在历史时空中的跨度虽然并不完全契合,但笔者认为把两者放在一起论述,一定程度上更能凸显西方传统思想中的“科学”与“价值”的分离状态,及其分离的原因所在。
    ③杨寿堪:《西方人本主义述评》,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21),第8页。
    ①杨寿堪:《西方人本主义述评》,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21),第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208页。
    ③李国建:《试论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三种形态》,载《四川师范大学》,1990(1),第2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50页。
    ②高清海:《哲学的奥秘》,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页。
    ③杨寿堪:《西方人本主义述评》,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21),第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24页。
    ②转引自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8页。
    ③欧阳康、张明仓:《社会科学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5页。
    ①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页。
    ②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3页。
    ①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5页。
    ①伯特尔·奥尔曼:《辩证法的舞蹈:马克思方法的步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序言Ⅳ。
    ②伯特尔·奥尔曼:《辩证法的舞蹈:马克思方法的步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序言Ⅳ。
    ③ David Harvey,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Oxford:Blackwell,1966, p.6.
    ④ Bertell Ollman, Dance of the Dialectic:Steps in Marx's Method, univ. of IIlinois Press,2003, P.102.
    ①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03页。
    13 Bertell Oilman, Dance of the Dialectic: Steps in Marx's Method, univ. of Illinois Press, 2003, P.60.
    ③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6-57页。
    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8页。
    ② Bertell Ollman, The U.S. Constitution:200 Years of Anti-Federalist, Abolitionist, Feminist, Muckraker, Propressive, and Especially Socialist, co-ed. N. Y. U. Press,1990, p.273.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2页。
    ①刘立群:《“本体论”译名辨正》,载《哲学研究》1992(12),第72页。
    ②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①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②陈学功:《关于ontology的译名问题》(第6卷),载《科技术语研究》2006(4),第15页。
    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03a20。吴寿彭译为“它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以及‘实是由于本性所应用的禀赋’”,《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56页。
    ②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89页。
    ③余纪元:《陈康与亚里士多德》,载《北京大学学报》,1992(1),第50页。
    ④刘立群:《‘本体论’译名辨正》,载《哲学研究》,1992(12),第74页。
    ⑤德里达:《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22页。
    ①注:传统本体论,特指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哲学本体论,国内有些学者称之为柏拉图——黑格尔主义。
    ②俞吾金主编:《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①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求实出版社,1989年,第19页。
    ②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771页。
    ①杨耕:《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2页。
    ②俞吾金主编:《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①费迪耶等辑录,丁耘摘译:《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哲学译丛》,2001(3),第59页。
    ②费迪耶等辑录,丁耘摘译:《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哲学译丛》,2001(3),第59页。
    ①费迪耶等辑录,丁耘摘译:《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哲学译丛》,2001(3),第53页。
    ②《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出自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第36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651-652页。
    ③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2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2版,人民出版社,第10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2版,人民出版社,第2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82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1页。
    ②唐正东:《从斯密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2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9-9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页。
    ①康德:《康德书信百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2版,人民出版社,第65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8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8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1页。
    ②吴晓明、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人民出版社,2005年,前言第4页。
    ①转引:张式谷:《论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品格》,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1),第5页。
    ②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页。
    ③海德格尔:《路标》,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0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地36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42页。
    ①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第506页注。
    ②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第1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442-43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25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251、252、369页。
    ②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第2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8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0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8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7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8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1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1页。
    ①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27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1-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1-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51页。
    ④《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1975年,第1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925页。
    ①胡克:《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58页。
    ②Maurice Merleau-Ponty:Sense and Non-sense, tr.H.L. and P. A.Dreyfus,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4, pp.125-126.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4页注①。
    ③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4页。
    ①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4页。
    ②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3-12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20页注。
    ① Karl Raimund Popper: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London.Boston the Beacon Press,1957. p1.
    ② Karl Raimund Popper: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London.Boston the Beacon Press,1957. p1.
    ①B.Magee:Karl Ppper, New York, Viking Rress, P89.
    ①波普尔:《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45页。
    ③Karl Raimund Popper: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London,B.ston the Beacon Press,1957.P51.
    ②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481页。
    ③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524页。
    ①Karl Raimund Popper: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London, Boston the Beacon Press,1907. P105.
    ①戴维·米勒:《波普尔思想精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81页。
    ②Karl Raimund Popper: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London, Boston the Beacon Press,1957. P14.
    ②戴维·米勒:《波普尔思想精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270页。
    ①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5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5-69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2页。
    ①E.H.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27页。
    ①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65页。
    ②E.H.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42-243页。
    ③黑格尔:《历史哲学》,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23页。
    ①科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36页。
    ②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7-48。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版,人民出版社,第458页。
    ②望月青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99页。
    ③望月青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版,人民出版社,第4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版,人民出版社,第1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891-89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29页。
    ②《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4-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9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版,人民出版社,第40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1版,人民出版社,第127页。
    ①孙承叔:《真正的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下),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25-92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版,人民出版社,第49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版,人民出版社,第491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5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57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8页。
    ①孙承叔:《资本与社会和谐》,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13-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9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53页。
    ④参阅孙承叔:《资本与社会和谐》,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18-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版,人民出版社,第1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版,人民出版社,第39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5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版,人民出版社,47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版,人民出版社,47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版,人民出版社,47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1版,人民出版社,第2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1版,人民出版社,第2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1版,人民出版社,第26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1版,人民出版社,第269页。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上),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78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上),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72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51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71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上),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75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上),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版,人民出版社,第458页。
    ②参见:鲁家果等:《“异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载《社会科学研究》,1982(1),第2页。
    ①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3页。
    ②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27页。
    ②奥尔曼:《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1页。
    ③奥尔曼:《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2页。
    ①伊·谢·纳尔斯基:《异化和劳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9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4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4-55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4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5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2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97页。
    ③伊·谢·纳尔斯基:《异化和劳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0页。
    ④奥尔曼:《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5页。
    ⑤奥尔曼:《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5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9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9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1页。
    ②安·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版,人民出版社,第4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01页。
    ④黄克剑:《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读解》,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9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版,人民出版社,第17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4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4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2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2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版,人民出版社,第1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7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95页。
    ③戴维·施韦卡特:《反对资本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20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页。
    ①陈学明:《情系马克思》,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12页。
    ②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6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64页。
    ③.布鲁斯、K.拉斯基:《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48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7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593-59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5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8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593-5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8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21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27页。
    ①理查德·贝洛菲尔,罗伯特·芬奇主编:《重读马克思》,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141页。
    ②在奴隶制,奴隶只是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即生产的无机自然条件,因而他无所谓劳动者个人与其劳动工具之间的关系,也谈不上个人所有制。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2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49页。
    ①转引:李建华主编:《伦理学与公共事务》(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页。
    ②Rorbert Tucker, A Marxian Revolutionary Idea, North and Co.1969, p.37.
    ③Ellen Wood, "Marx and the Critique of Justice",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1, no.3,1972.
    ④参见:余文烈:《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476页。
    ③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325页。
    ④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09页。
    ①汪行福:《社会公正论》,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48页。
    ②余文烈:《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66页。
    ③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4页。
    ④注:原话是“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分的报答……”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7页。
    ⑤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55页。
    ①汪行福:《社会公正论》,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②路易·杜蒙:《个人主义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年,第17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2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2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21页。
    ⑥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21页。
    ③阿玛塔亚·森:《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8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64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89页。
    ③臧峰宇:《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123页。
    ①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86页。
    ②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77页。
    ②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2页。
    ③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3页。
    ④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34页。
    ⑤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页。
    ⑥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80页。
    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2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0页。
    ②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54页。
    ③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20页。
    ④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84页。
    ①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80页。
    ②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674页。
    ③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69页。
    ④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70页。
    ⑤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71页。
    ①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2-13页。
    ②戴维·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26页。
    ②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5页。
    ①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89页。
    ②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91页。
    ③普列汉诺夫:《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北京三联出版社,1980年,第34页。
    ④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9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527页。
    ②吴晓明:《施蒂纳的“唯一者”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2007(3),第17页。
    ③普列汉诺夫:《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北京三联出版社,1980年,第35页。
    ①转引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29页。
    ②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第36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67-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2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6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3页。
    ⑤黄克剑:《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解读》,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3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1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5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22-123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3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69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6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6页。
    ③黄克剑:《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读解》,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36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版,人民出版社,第48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0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534页。
    ①罗森塔尔、尤金主编:《简明哲学辞典》,中央编译局译,三联书店,1973年,第171172页。
    ②转引:俞吾金:《实践与自由》,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2-5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版,人民出版社,第10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8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2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2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16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79-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版,人民出版社,第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7页。
    ①拉蒙特:《作为哲学的人道主义》,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32页。
    ②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5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版,人民出版社,第36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3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29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5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707-708页。
    ④陈学明:《情系马克思》,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51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33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版,人民出版社,第108-10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5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版,人民出版社,第10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上),1版,人民出版社,第516页。
    ⑤陈学明:《情系马克思》,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3页。
    ①赫斯:《赫斯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6页。
    ②赫斯:《赫斯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6页。
    ③赫斯:《赫斯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6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1页。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1页。
    ①鲍·斯拉文:《被无知侮辱的思想》,孙凌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143页。
    ②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开始从肯定意义上使用“共产主义”一词,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张奎良教授曾这样评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他说:“《手稿》对作为‘历史之谜’的异化既有人的价值评价,也进行了历史的分析,两者相得益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1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9页。
    ②Stuart Sim.Derrida and the End of Histoty, by Icon Books Ltd,2000, p4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1版,人民出版社,第92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50卷。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
    4.[德]马克思:《资本论》[M],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集》[M],人民出版社,1978。
    7.[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8.[德]康德:《康德书信百封》[M],李秋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M],梁志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0.[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2.[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13.[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下)[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4.[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1959
    15.[德]弗·梅林:《马克思传》[M],樊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6.[德]弗·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M],吉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7.[德]弗·梅林:《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第一卷)[M],青载繁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73。
    18.[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9.[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楚雄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0.[德]赫斯:《赫斯精粹》[M],邓习议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1.[德]德汉斯.尤尔根.格尔茨:《歌德传》[M].赵其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2.[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M],沉晖、海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4.[德]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下)[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6.[德]海因里希·格姆科夫:《马克思传》[M],易停镇等译,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1978。
    2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3。
    2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苗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9.[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0.[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代镏龄译,商务印书馆,2010。
    31.[英]K.R波普尔《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第2卷)[M],陆衡、张群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2.[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李扬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33.[英]K.R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M],何林、赵平译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8。
    34.[英]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5.[英]以赛亚.柏林,亨利.哈代编:《浪漫主义的根源》[M].吕梁等译,江苏:凤凰出版集团,2008。
    36.[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7.[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M],陈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8.[英]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1986。
    39.[英]戴维·米勒:《波普尔思想精粹》[M],张之沧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40.[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1.[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历史神话的终结》[M],马俊亚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2.[法]宾克莱:《理想的冲突》[M],马元德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3.[法]孔德:《实证主义概观》[M],萧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
    44.[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5.[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46.[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M],刘磊等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63。
    47.[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思想的起源》[M],王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48.[法]德里达:《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M],何佩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9.[美]古尔德:《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马克思社会实在理论中的个性和共同体》[M],王虎学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0.[美]乔治·麦卡锡:《马克思与古人》[M],王文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1.[美]保罗·托马斯:《马克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52.[美]托马斯·L·汉金斯:《科学与启蒙运动》[M],任定成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53.[美]伯特尔·奥尔曼:《辩证法的舞蹈》[M],田世锭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4.理查德·贝洛菲尔,罗伯特·芬奇主编:《重读马克思》[M],东方出版社,2010。
    55.[美]悉尼·胡克:《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56.[美]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M],阮仁慧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57.[美]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M],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8.[美]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M],何怀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9.[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60.[美]奥尔曼:《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M],王贵贤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1.[奥]哈耶克《通向奴役的道路》[M],滕维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62。
    62.[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3.[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4.[俄]普列汉诺夫:《论空想社会主义》(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5.[俄]鲍·斯拉文:《被无知侮辱的思想》[M],孙凌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66.[苏联]里夫希茨:《马克思论艺术和社会理想》[M],佟景韩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67.[日]望月青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M],韩立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8.[意]安·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9.[波]W.布鲁斯、K.拉斯基:《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70.[印度]阿玛塔亚·森:《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思考》[M],王利文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1.《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
    72.伊·谢·纳尔斯基:《异化和劳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73.《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复旦大学哲学系编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74.汪行福:《社会公正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75.余文烈:《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76.孙承叔:《资本与社会和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77.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8.李建华主编:《伦理学与公共事务》(第4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9.陈学明:《情系马克思》[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80.丁建宏:《德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81.吕一民:《法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82.孙承叔:《真正的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3.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84.《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M],北京: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1975。
    85.欧阳康、张明仓:《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6.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7.冯平主编:《现代西方哲学经典——先验主义路向》(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8.范伟达:《多元化的社会学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89.陈伟:《事实与规范的辩证法》[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11。
    90.高清海:《哲学的奥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91.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92.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3.唐正东:《从斯密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94.俞吾金主编:《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5.吴晓明,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6.杨兆山:《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时代价值》[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7.臧峰宇:《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98.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9.萧灼基:《马克思的青年时代》[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100.吴恩裕:《马克思的政治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01.李国建:《试论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三种形态》[J],载《四川师范大学》,1990(1)。
    102.杨寿堪:《西方人本主义述评》[J],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21)。
    103.余纪元:《陈康与亚里士多德》[J],载《北京大学学报》,1992(1)。
    104.刘立群:《“本体论”译名辨正》[J],载《哲学研究》,1992(12)。
    105.陈学功:《关于ontology的译名问题》(第6卷)[J],载《科技术语研究》2006(4)。
    106.吴晓明:《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论视域的初始定向》[J],河北学刊,2008(5)。
    107.吴晓明:《卢卡奇的总体论总体范畴及其存在论上的黑格尔主义方向》[J],云南大学学报,2005(6)。
    108.张奎良:《哲学变革的源头和对“历史之谜”的解答》[J],载《现代哲学》,2004(1)。
    109.俞吾金:《也谈“人的全面发展”问题》[J],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1)。
    110.陈学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人的生活取向》[J],载《复旦学报》2000(2)。
    111.高放:《论社会主义与自由》[J],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12.鲁家果等:《“异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J],载《社会科学研究》,1982(1)。
    113.吴江:《试解“共产主义”之谜》[J],《炎黄春秋》,2005(3)。
    114.朱宝信:《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宝库——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 (总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4)。
    115.贾孟喜:《马克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辨析》[J],《岭南学刊》,2003(3)。
    116.钟哲明:《自由人联合体辨析》[J],《中华魂》,2008(3)。
    117.牛德青:《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新解》[J],《求索》,2004(3)。118.
    119.[美]詹姆斯·劳勒《虚无主义的共产主义与辩证的共产主义》[J],载《国外理论动态》,2006(2)。
    120.[法]F·费迪耶等辑录,丁耘摘译:《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哲学译丛》,2001(3)。
    121. Jeawn-FranCois Lyotard, Libidinal Economy, trans.Iain Hamilton Grant, London:Athlone Press,1933.
    122. Terry Eagleton, why Marx was right,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1.
    123. Bertell Ollman, Dance of the Dialectic:Steps in Marx's Method, univ.of Illinois Press,2003.
    124. Bertell Ollman, Aliennation:Marx's Conception of Marx in Capitalist Socie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1971; 2nd ed.,1976.
    125. Bertell Ollman,Dilaletctic for the New Century,co-ed.Palgrave Macmillan,2008
    126. David Harvey,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Oxford:Blackwell,1966.
    127. Roy Bhaskar, Dialectic:The Pulse of Freedom, London:Verso,1993.
    128. Bertell Oilman, The U.S. Constitution:200 Years of Anti-Federalist, Abolitionist, Feminist, Muckraker, Propressive, and Especially Socialist, co-ed.N.Y.U.Press,1990
    129. David Macgregor, The Communist Ideal in Hegel and Marx,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4.
    130. B.Magee, Karl Popper. New York, Viking Rress. P89.
    131. Karl Raimund Popper, the poverty ofhistoricism, London.Boston the Beacon Press,1957.pl.
    132. B.Magee, Karl Popper, New York. Viking Rress, P89.
    133. Maurice Merleau-Ponty, Sense and Non-sense,tr.H.L and P.A.Dreyfus,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4.
    134. Rorbert Tucker, A Marxian Revolutionary Idea, North and Co.1969.
    135. Ellen Wood, "Marx and the Critique of Justice ",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1, no.3, 1972.
    136. Stuart Sim:Derrida and the End of Histoty, by Icon Books Ltd,2000.
    137. Jean Baudrillard:"The Year 2000 Will Not Take Place ", trans. Paul Foss and Poul Patton, University of Sydney,1986.
    138. Jonathan Wolff, Why Read Marx Toda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39. Sean Sayers, Marxism and the Dialectical Method, Radical Philosophy 36(spring,1984).
    140. "Mark L.Wardell, Marx and His Method:a Commentaiy, Sociological Quarterly.20:3(1979:Summer).
    141. Horward Sherman, Dialectics as a Method, Critical Sociology,1976(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