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特征视角认识城市及其演进规律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关于城市认识的争论自古就有。从远古时代人们对于生命的崇拜而产生的混沌的、整体的认识论,到19世纪中叶以来,由自然科学发展而引起的以机械、还原为基础的认识论的变革,人们从不同视角来解释着城市现象,逐渐衍生出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生态学等一系列城市学科。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系统论的运用遍及到各个学科领域,人们开始用系统的方法剖解城市,一大批城市科学的分支学科应运而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然而,当系统论研究方法取得成效的同时,困惑也越来越缠绕着城市学者们。城市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系统的叠加并不能还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复杂学科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机械的、拆分的研究方法的局限,城市是一个自组织的复杂系统的概念开始被接受和认同。但这似乎还是不够的,城市除了物质构成和自组织系统之外,还有着价值观、文化、精神等等弥漫和渗透于城市各个系统中的内容,而且,这一内容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和关键。那么,城市是什么?如何认识我们的城市?
     自1967年萨里宁提出“城市是个有机体”以来,人们会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学科研究中有意无意地把城市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或比喻。城市现象与生命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城市的内部组织运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等现象在不断拉近城市与生命两个概念的距离。那么,是否可以用生命理论解释城市现象,解释它的复杂性和能动性?它会给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带来怎样的变化?
     论文从这样的疑问和假设开始,通过实践观察和经验分析,尝试用经典生物学中的生命理论来解释城市演进中的一些现象,提出了“城市具有生命特征”和“城市生命力”的论点,这一论点的提出是在系统论、复杂理论、自组织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对城市认识的一个视角补充。从这一视角认识城市,一方面让我们反思人类对于城市的态度,要将城市由一个“无痛痒感觉的复杂机器”的实体认识转变为“有生命特征,有生命力需求和自身运转规律”的主体认识,城市研究也要走出“用更复杂的方法解决城市这一复杂机器存在的问题”的误区,尊重城市的内在需求和运转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维护城市内部各构成要素和系统的异质性并加强其相互间的固有联系。城市规划的核心工作是维护和壮大城市生命力,要充分考虑城市生命力的承载底线,用善待生命的态度善待城市,不能主观、肆意地对待城市。
     论文在最后提出了城市研究和规划思维方法的转变,提出了基于城市生命特征认识、强调主体和过程的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思维方法。城市研究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的发展经验,主动地从宏观研究走向微观研究,从表象的认识和总结走向城市系统构成和运转规律的研究,而城市规划作为对城市运转过程中的一种介入,应该顺应城市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力需求,对城市内部存在的各种复杂系统进行整合和引导,使其运转更为顺畅,生命力更加强大。这一基本思维方法的改变对于今天快速城市化的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How to understand a city is a question in debate for many years. From ancient time's fuzzy and all-in-one epistemology derived from worship for human life to mid-19th century epistemology revolution which is based on mechanism and return and resul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in natural science, people began to explain city behavior from different points, and thus had a series of urban study fields emerged, such as Urban Economics, Urban Sociology, Urban Geography, Urban Ecology and Urban Ecology, altogether in the effort to search for ultimate scientific truth. After 1970s, when the theory of systems had entered all studies of science, people started to analyze the city with systemic methods, a great number of urban sciences emerged and made impressive progress.
     However, the questions puzzling urban researchers didn't disappear as the study method of system theorie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The city is much more complicated than it was thought to be, simply putting all systems together does not give us an entire city. Since 1990s, the development of complex science has let people see the limitation of mechanical and discrete study methods and the concept that city is a self-organizing and complex system has been accepted. It nonetheless doesn't seem to be enough. Not only is city composed of tangible components and self-organizing systems, it also contains factors such as social values, culture history, spiritual aspect and more that too are parts of each system of the city and they become more and more of the key and major factors in city's growth. Then the questions are: what is the city? How do we understand the city?
     Since 1967 when Saarinen put forward the idea "City is an organism ", people have compared, in one way or the other, the city with biological organism in various occasions or in their individual research projects. The city is quite similar with the living thing. The way how internal units of a city run or how city responds to external impact has continually showed to us the close conceptual similarity between city and a body of life. So, can we use the theory of life science to explain urban phenomenon in terms of its complexity and dynamics? What changes will be produced for city study and plan?
     The thesis starts with questions and hypotheses through practice observation and experience analysis to explain some phenomena in the evolution of city with animal theory in classical biology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a lemma that "city behaves with living character" and "life of a city" which is to supplement another visual angle in understanding the city based on systematic theory, the theories of system, complexity and self-organization. To understand from this visual angle allows us to reexamine our attitude toward the city. The city that used to be reckoned as an entity of "a complex but senseless machine" has now been regarded as one that has "demand to live, mind and ability as well as has self running rules". City research should not repeat the mistake that is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a complicated machine such as a city with more complicated methods." We should respect its needs and natural operating rules and maintain the heterogeneity among its internal components and systems and reinforce their natural relation through effective methods. The core work of urban planning is to maintain and enlarge the life of city and consider fully about its max load and treat the city as a living thing, and we shall never arbitrarily abuse it.
     In conclusion, the thesis has indicated the changes in urban study and planning concept and introduced the method for city research and city plan that i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living character of city, it has also built a conceptual model for the city which emphasizes main body as well as process. Urban study can learn from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natural science, which take steps forwardly from macro to micro study and from drawing conclusions with knowledge on the surface to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city and its running course. Urban planning as part of the process of the city should be done in consistence to needs of the city in a different period and should integrate and guide the complex systems of a city so that it can run better and have greater viability. The change of this basic idea is very important and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process of today's fast urbanization of China as well as the world.
引文
铩?[美]凯文·林其著,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p53
    铩?[美]维纳 人有人的用处 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P1
    铩?[美]维纳 人有人的用处 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P4
    铩?[瑞士]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原理 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0,61页
    铩? 根据 何萍 生存与评价 哥伦布学术文库丛书 东方出版社,1998年2月P97-103 整理
    铩?[奥]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著 吴晓江译 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想评价 商务印书馆1999年4月P6-7
    2 同上 P10
    铩? 李建会 生命的本质 与真理为友--现代科学的哲学追思 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分论网络论坛,2004.8
    2 王利 复杂性系统研究方法:从人工生命到人工社会 计算机教育 2005年第4期
    铩? 郦全民 探索生命本质的新途径--对人工生命引起的哲学问题的一些思考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哲学主题站点2004.10.14
    铩? 武晓波、赵健、魏成阶、黄丽芳、阎守邕、肖春生 细胞自动机模型用于城市发展模拟的方法初探--以海口市为例 城市规划2002年第26卷第8期
    2 王富臣 城市设计的意义--形态完整 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论文 2002 p35-39
    3 拉马克(Lamarck),法国博物学家(1744-1829)
    铩? 转引自舒炜光 张之沧著,重建与优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P8
    2 根据舒炜光、张之沧著,重建与优选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8 P18-23内容整理
    铩? 张作人著,生物哲学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P18
    2[奥]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著 吴晓江译 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想评价 商务印书馆 1999年4月
    铩?[奥]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著 吴晓江译 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想评价 商务印书馆 1999.4 P17
    铩?[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1 p69
    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36页
    铩? 转引自张嘉同、沈小峰,规律新论 当代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丛书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第244页
    铩?[美]伊利尔.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铩?[美]斯皮罗.克斯托夫著,单皓译 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
    铩? C·亚历山大著,赵冰译,建筑的永恒之道.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p381-383
    2 同上 p382
    3 参考王富臣 城市设计的意义--形态完整 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论文 2002年 p30-33
    铩? 谢永琴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 地城研究与开发,2002,21(3):31-34
    铩? 王开泳、王淑蜻、薛佩华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空间过程和动力因子分析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Vol.16No.4
    2 郭鸿懋、江曼琦、陆军、孙珏、王晶著 城市空间经济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年第一版P8-9
    铩? 段进 城市空间发展论 城市及建筑形态研究丛书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年8月底二次印刷 P18
    2[美]M·P托达罗 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
    3 转引自 Ernst Mayr著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http://www.mypcera.com/book/kepu/shengwuxue/
    4 转引自方可 复杂之道 城市规划 1999.7
    铩? 成思危 复杂科学、系统工程与管理 许国志主编 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 上海 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P12-23
    铩? 梁鹤年 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城市规划,1999.7
    铩? 王放 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科学出版社 2000 P 65-66
    2 徐红罡、龙江智 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模式研究 城市规划学刊 2005年第2期 总第156期
    铩? 曹禺 上海城市更新问题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铩? 杨小波 吴庆书等 城市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2000
    铩?[法]伊夫.格拉夫海耶尔著,徐伟民译,城市社会学P4,法国大学128丛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次印刷
    2 Adams,RlM l 1966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ociety lAldine,Chicagol
    铩?[荷]根特城市研究小组著,敬东 谢倩译 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年2月底二次印刷
    2 同上
    铩?[荷]根特城市研究小组著,敬东 谢倩译 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年2月底二次印刷
    铩?[荷]根特城市研究小组著,敬东 谢倩译,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年2月底二次印刷
    2[英]理查德.罗杰斯,菲利普.古姆齐德简著,钟德崑译,小小地球上的城市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9第一次印刷
    3[美]米歇尔.沃尔德罗普著,陈玲译,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 p75
    铩? 根据 李建会 生命的本质 与真理为友--现代科学的哲学追思,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主题文章 2004年8月 整理
    铩? 参考李建会 生命的本质.与真理为友--现代科学的哲学追思,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主题文章 2004年8月
    铩? 根据 李建会 生命的本质 与真理为友--现代科学的哲学追思 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主题文章 2004年8月 整理
    铩? 宋林 韩威 孙承咏 大学生物基础 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2月第一次印刷 P2
    2 包括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等等构成和支撑城市运行的结构体系。
    铩? 参考 张勇强 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与城市规划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6 P57
    铩? 参见Alexander C.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转引自王富臣博士论文 城市设计的意义--形态完整 同济大学建筑系,2002,P171
    铩? 亚历山大实验遵循的七条原则包括:生长的个体性、整体的生长、视觉效应、积极的城市空间、大型建筑物设计、结构、中心的形成。
    铩? 根据王富臣 城市设计的意义--形态完整 整理,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论文,2002,P176-178
    铩? 王开泳,王淑蜻,薛佩华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空间过程和动力因子分析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Vol.16No.4
    铩? 侯鑫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以天津、青岛、大连研究为例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铩? 孙倩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及其制度背景与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城市规划学刊 2006/6
    铩? 孙倩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及其制度背景与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城市规划学刊 2006/6
    铩? 见《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海关十年报告”议编》P145,转引自 孙倩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及其制度背景与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城市规划学刊 2006/6
    铩? 上海市档案馆档案U1-1-920(Municipal Report,1907),转引自孙倩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及其制度背景与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城市规划学刊 2006/6
    铩? 俞天白 当代上海经济纪实 上1:性格即命运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 P28
    铩? 耿忠平 张文香 开发 开埠 开放--上海经济发展纵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年9月第一版 P315
    铩? 三赶超:即赶超本行业、全国和国际先进水平;三高二低创水平:即高产、高效、高质、低耗、低成本、创造历史最高水平。
    2 《上海改革开放20年》系列丛书 徐汇卷 1998年11月第一版 P80
    铩? 指引进外资开发房地产、引进外资发展商业、引进外资发展新兴工业。
    2 “四街”指南京路、淮海路、北四川路、东方路;“四城”指徐家汇商城、东方商城、豫园商城、不夜城商城。
    铩? 资料来源:http://www.investment.gov.cn 2007.5.1
    铩? 资料来源:http://finance.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94/20030116/class009400003/hwz971416.htm
    2 “1+6”即全力支持1个核心竞争行业群--信息服务业;精心培育6个重点行业--专业服务业、科技研发服务业、生命健康服务业、国际交流及教育培训服务业、旅游会展服务业、金融服务业。
    3 上海改革开放20年 徐汇卷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P18
    铩? 根据 邓悦,王铮等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6月第2期和 杨上广、王春兰 上海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学研究 原载 社会2006年第6期p117-137整理
    铩? 参考 张红卫 王子仁 张士璀 发育生物学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7月第一次印刷 P1-P5
    铩? 何萍 生存与评价 东方出版社1998.2 P91
    铩? 参考 张红卫 王子仁 张士璀 发育生物学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P1-P5
    2 根据 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著 吴小江译 金吾伦校 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想评价 第三章整理http:P//www.med8th.com/readingroom/smwt/default.htm
    铩? 张红卫 王子仁 张士璀 发声生物学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P5
    铩? 曲凌雁 城市史新对策--关于城市史新的多层次认识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规划系博士论文 1998
    铩? 转引自 张晓春 文化适应与中心转移--近现代上海空间变迁的都市人类学研究 博士文库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P115
    铩? 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镇人民政府编 五角场镇志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8年9月第一版 P10
    2 同上P13
    铩?[德]叶凯蒂 从十九世纪上海地图看对城市未来定义的争夺战 转引自 张晓春 文化适应与中心转移--近现代上海空间变迁的都市人类学研究 博士文库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P129-130
    2 参考张晓春 文化适应与中心转移--近现代上海空间变迁的都市人类学研究 博士文库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P130-131
    铩? 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编 大上海都市计划概要报告 民国三十六年(1947)12.3-4转引自张晓春 文化适应与中心转移--近现代上海空间变迁的都市人类学研究 博士文库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P134
    2 杨浦知识创新区于1999年初步命名为东方大学城,2010年更名为杨浦大学城,2003年正式确定为杨浦知识创新区。转引自 李冬生 大城市老工业区工业用地的调整与更新--上海市杨浦区改造为例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P121
    铩? 数据来源:李冬生 大城市老工业区工业用地的调整与更薪--上海市杨浦区改造为例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次印刷 P120
    铩? 数据截止至2005年。资料来源:自李冬生《大城市老工业区工业用地的调整与更新--上海市杨浦区改造为例》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12,p125
    铩? 根据李冬生 大城市老工业区工业用地的调整与更新--上海市杨浦区改造为例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12 P128-131整理
    铩? 王富臣 城市设计的意义--形态完整 同济大学建筑系2002 P185-186
    铩? 陈邦建K.B.Albert CHAN修缮江湾体育场,创建“创智天地”时代建筑2006,2总第88期P73
    铩? 段汉明著 城市学基础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P420-421
    2 陆国庆 衰退产业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P34
    铩? 根据上海市杨浦区志编纂委员会 杨浦区志1995年12月第一版P1049-1051整理
    2 资料来源:李冬生 大声调老工业区工业用地的调整与更新--上海市杨浦区改造为例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次印刷 P169
    铩? 资料来源:李冬生 大城市老工业区工业用地的调整与更新--上海市杨浦区改造为例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次印刷 P169
    2 同上
    铩? 脉冲系统的要素是能源、生产及产品的储存(资源贮存)、消费资产系统(有促进增长和衰退震动的阈)。波动加速了对储存资源的利用、构建资产、运用资产消耗更多的资源并将废弃物质再返还生产过程。从原则上讲,这一模型及其脉冲图适用于从化学到星体的所有系统。引自[美]霍华德·T·奥德姆 和 伊丽莎白·C·奥德姆 繁荣她走向衰退--人类在能源危机笼罩下的行为选择 中信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P105
    2 根据[美]霍华德·T·奥德姆 和 伊丽莎白·C·奥德姆 繁荣地走向衰退--人类在能源危机笼罩下的行为进择 中信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P108-115整理。
    铩? “松弛型经济”(Slack Economy)是和传统的“紧张型经济”(Taut Economy)模型相对而言的,阿尔伯特·O·赫希曼的逻辑起点是,由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类的生产活动会创造出一定的剩余,从而使各类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具备了承载低效运行的能力,因而,绩效衰减(Deterioration)迟早会发生,经济“松弛”(Slack)也会不期而至。引自[美]阿尔伯特·O·赫希曼 退出、呼吁与忠诚--对企业、组织和国家衰退的回应 经济科学出版社 当代西方政治经济学论丛 2001年12月第一版 译者序P4
    2 "Economy Development,Research and Development,Policy Making:Some Converging Views",BehavioralScience,No.7,pp211-212,April 1962,转引自[美]阿尔伯特·O·赫希曼 退出、呼吁与忠诚--对企业、组织和国家衰退的回应 经济科学出版社 当代西方政治经济学论丛2001年12月第一版 P13
    铩? 弗里德里·希克拉默著 柯志阳 吴彤译 混沌与秩序--生物系统的复杂结构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次印刷 P8
    铩? 根据[美]霍华德·T·奥德姆和伊丽莎白·C·奥德姆《繁荣地走向衰退--人类在能源危机笼罩下的行为选择》中信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P163-165整理
    铩? 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0
    铩? 嘉庆《上海县志》,转引自 耿忠平 张文香 开发 开埠 开放--上海经济发展纵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 P69
    2 马学强 论上海成长发展中的“江南因素”老上海透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P3-4
    铩? 狭义的长三角指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宁波、舟山、扬州、南通、泰州、湖州、嘉兴、绍兴、台州16个城市,广义的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两省一市地域。引自:引自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孙海鸣、赵晓雷主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及统筹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P41
    铩? 姚公鹤 上海闲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P26
    2 邹依仁 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P15-16
    3 马学强 论上海成长发展中的“江席因素”老上海透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P10
    4 同上P13
    铩? 根据 姜义华 上海:近代中国新文化中心地位的形战及其变迁--兼论边缘文化的积聚及其效应 选自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苏智良编 近代新文明的形态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P1-17整理
    铩? 在后来江泽民的讲话中,又把“互利、互信、平等、协商”中的“协商”改为“协作”,出自《人民日报》2001年6月16日及2002年6月8日,转引自潘光、胡键21世纪的第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上海合作组织的综合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P198
    铩? 中国大百科全书 生物学Ⅱ,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2
    铩? 根据 陈蓉霞 进化的阶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p51-54整理
    2 林竞君 网络、社会资本与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前言P8
    铩? 王开泳,王淑蜻,薛佩华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空间过程和动力因子分析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Vol.16No.4
    铩? 段进 城市空间发展论 城市与建筑形态研究丛书 江苏科学与技术出版社2000年8月
    2 桂起权 理解当代自然哲学的钥匙--量子/系统辩证法 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主题文章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03 2003年
    铩? Thomas 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1962,转引自弗里德里·希克拉默著 柯志阳 吴彤译 混沌与秩序--生物系统的复杂结构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次印刷 P116
    2 恩斯特·迈尔著,田洺译 进化是什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P21
    铩? 根据 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 商务印书馆 1992年 第三章相关内容整理
    2[美]斯皮罗.克斯托夫著,单皓译 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
    3 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1991,12版
    铩?[美]E·拉兹洛 著 闵家胤 译 进化--广义结合理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 P74
    2 方宗熙 生命的进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 P28
    3 方宗熙 生命的进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 P450-451
    铩?[美]E·拉兹洛 著 闵家胤 译 进化--广义综合理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年4月第一版 P106
    铩?[美]E·拉兹洛 著 闵家胤 译 进化--广义综合理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年4月第一版 P127
    铩? 袁志刚主编 林竞君著 网络、社会资本与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前言P3
    2 鲁尔地区曾是德国西部的工业中心,在20世纪中叶,伴随着欧洲快速城市化和钢铁业的蓬勃发展,鲁尔地区成为德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辉煌见证。在鲁尔,本地产业的高度专业化分工,相关企业的紧密合作,制度和基础设施上的有效支持、产业的地理集中都促使了城市之间、企业之间全方位的交流和互动,并形成了区域特有的学习、研发、生产的网络联系和文化氛围,形成了“典型的弹性专精产业集群”。到了20世纪80年代,鲁尔所引以为豪的“产业空气、高度发达的基础设施支持、紧密的联系以及地方政府的强大政治支持”却成为集群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那些曾一度带来强大竞争优势的网络关系和嵌入文化,却反而将本地集群锁定于“分工僵化的陷阱”。在对鲁尔衰落原因的探讨中,Grabher提出了后来被广为引用的集群锁定的三种类型:即功能性锁定、认知性锁定以及政治性锁定。Grabher,1993b,"The Weakness of Strong Ties:The Lock-i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Ruhr Area",in The Embedded Firms:On Social-economics ofIndustrial Networks,edited by Grabher,Londoa:Routledge,P255-256转引自 袁志刚主编 林竞君著 网络、社会资本与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 上海人民出版社 P249
    3 中国大百产全书 生物学Ⅱ,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2
    铩? 根据[美]E·拉兹洛 著 闵家胤 译 进化--广义综合理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P79-86整理
    铩? 段进 城市及建筑形态研究丛书--城市空间发展论2000年8月第二次印刷 P84-86
    2 恩斯特·迈尔著,田洺译 进化是什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P70
    3 根据 刘后一、陈淳、王幼于 生物是怎样进化的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10月第一版 P453-460 整理
    铩? B·H·萨多夫斯基 一般系统论原理 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1、175-176、186页 转引自 余谋昌 生态学哲学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P35
    2 宋林、韩威、孙承泳 大学生物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P407
    3 1915年,维尔纳茨基发起成立了俄国自然生产力研究委员会,从事广泛的矿藏普查和动力资源的研究。为了研究各种自然资源:岩石、矿物、水、植物、动物等等,要求用统一的尺度和方法计算这些资源,从而产生了“活物质”概念:“在地球化学中,生命的无数单个有机体的协同作用,以它们的总和表现出来…必须以它们的重量,它们的能量、它们的空间特征的观点来表示有机体的总和。以这些参数表示的活的有机体的总和,必须引进表明生命的新的概念、新的术语。我把以其重量、化学成分、能量、空间特征表示的有机体的总和成为活物质。”引自В·И·维尔纳茨基 生物圈 莫斯科1967年P72转引自自余谋昌 生态学哲学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 P58
    铩? 达诺 生态学概论 P14-15转引自余谋昌 生态学哲学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 P48
    铩? E·奥德姆 生态学基础 P4转引自余谋昌 生态学哲学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 P48
    铩? В·φ·雪尔常托夫 现代理论生物学的一些发展趋势与功能系统观点 摘译1975年第一期 P110转引自余谋昌 生态学哲学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 P105
    铩? 转引自 王富臣 城市设计的意义--形态完整 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论文 2002年P55
    铩? 诺伯格-舒尔茨著,施植明译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湾,1995.
    2 参考 王富臣 城市设计的意义--形态完整 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论文2002年P55
    3 培根著,黄富厢 朱琪译,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铩? 段进 发展理论与城市发展新观念 城市发展研究 1996.5
    2 芒福德 著 倪文彦 宋峻岭译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中国建筑出版社,1989转引自 李阎魁 城市规划与人的主体论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论文2005.11 P51
    铩? 参考 李阎魁 城市规划与人的主体论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论文2005.11 P51-P52
    2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 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4
    3 参考王富臣 城市设计的意义--形态完整 同济大学建筑系博士论文2002年P81-83
    铩? C·亚历山大著,严小婴译 城市并非树形 建筑师,24
    铩? 李阎魁 城市规划与人的主体论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论文2005.11 P48
    2 王书道 社会控制的社会哲学意蕴 东岳论丛 2002年11月 第23卷第6期
    3 高链德,牛磊 论社会秩序问题与社会哲学的主题 学术论坛,2003年第4期
    铩? 哈贝马斯区别了四类行为:目的性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性行为、交往行为。所谓目的性行为继承了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有关工具理论的论述,是指基于目的合理性,对一个确定的可实现的目标即可运用的手段进行评估,预测由此可能产生的后果,并在此基础上追求预定的目的的行为;所谓交往行为是指至少有两个行为者共同寻找他们对情境和行为计划的理解,一边以意见一致的方式协调彼此行为,以实现共同的目的。哈贝马斯认为系统和理化只是现代性的一个方面,而“生活世界的合理化”才是现代世界的伟大成就。只有交往行为的合理性才能真正重构生活世界,解决社会合理化或现代化问题。参见《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李安东、段怀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转引自娄永琪《系统与生活世界理论视点下的长三角农村居住形态》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第5期
    2 娄永琪 系统与生活世界理论视点下的长三角农村居住形态 城市规划学刊 2005年第5期
    铩?[英]理查德.罗杰斯,菲利普.古姆齐德简著,钟德崑译 小小地球上的城市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第一次印刷
    2 世界银行2005
    3 能源信息管理局,2005年,世界观察研究所2006
    4 中国发展简报2006年
    5 资料来源: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2005
    铩? E·奥德姆 生态学基础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P261转引自余谋昌 生态学哲学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6.P10
    2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1984年世界经济形势报告 转引自 余谋昌 生态学哲学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6.P9
    3 根据 肯尼思.博尔丁 论经济学:牛仔与太空人 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世界的经济学1966年 转引自[美]加勒特·哈丁著 戴星翼 张真译 生活在极限之内--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禁忌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9P92
    铩? 资料来源:《协同进化》丹麦中国合作项目:中国可持续性城市发展DAC/丹麦建筑中心
    2 资料来源:旧济大学东莞城市建设干部培训班调研2006年
    铩?[美]加勒特·哈丁著 戴星翼 张真译 生活在极限之力--生态学、经历学和人口禁忌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P273
    2 出自 沃伦·E·巴菲特,美国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1990转引自[美]加勒特·哈丁著 戴星翼 张真译 生活在极限之内--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禁忌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P299
    铩?[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宋俊岭译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铩? Ernst Mayr 著,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http://www.mypcera.com/book/kepu/shengwuxue/
    铩? 杨小波 吴庆书 城市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2000 P43
    2 埃里克·詹奇著,曾国平等译,自组织的宇宙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铩?[法]伊夫·格拉夫梅耶尔著,徐伟民译,《城市社会学》P9 法国大学128丛书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年5月第一次印刷
    铩? 张金昌 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李显军 国富之源--企业竞争力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2 姜爱琳 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几个基本问题 经济纵横 2003(11)
    铩? 段进 发展理论与城市发展新观念 城市发展研究 1996.5
    铩? 赵运林 邹冬生 《城市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2005
    铩?[英]菲利普.赛德勒著,李宪一等译 持续竞争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第一次印刷
    铩? 转引自 李阎魁 城市规划与人的主体论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论文 2005.11 P51
    2 Robert Patunam 社会资本 2000
    铩? 侯鑫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以天津、青岛、大连研究为例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6P108-109
    铩? 北京宪章 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1999年5月 北京
    2 袁志刚主编 林竞君著 网络、社会资本与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 上海人民出版社 P22
    铩? 选自鲁戴特 伊曼 芭芭拉·巴特菲尔德 工业的共同创新:同个体联系 同整体联系
    铩? 康少帮、张宁编译 城市社会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P273
    2 黑格尔著,历史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铩? 数据来源:1996年5月中国绿色建筑大会,北京,仇保兴讲话
    铩?[英]菲利普.赛德勒著,李宪一等译 持续竞争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第一次印刷
    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125转引自 张巨青 自然科学认识论问题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 P441
    2 普利高津 科学的形变 载 软科学研究P33转引自 郑祥福 洪伟 科学的精神 上海三联书店 2001年1月第一版 P194
    铩?[加]约翰 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规划全球城市:内生式发展模式 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第4期
    2[加]约翰弗里德曼 北美百年规划教育 城市规划2005年第2期
    铩颷1]阮仪三,周庄,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版
    [2]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 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4
    [3]李昕,转型期江南古镇保护制度变迁研究,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博士论文2006.9
    [4]万勇著,旧城的和谐更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
    [5]北京宪章 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1999年5月 北京
    [6]马丘比丘宪章 国际建筑师协会,1977
    [7]雅典宪章 国际建筑师协会
    [8]张作人著,生物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9]胡德瑞、何建清编著,城市生长的分析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10]顾朝林著,积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11]阳建强、吴明伟著,现代城市更新,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12]彦泽贤、陈忠主编,复杂系统演化理论,人民出版社,1994
    [13]汪富泉、李后强著,分形--大自然的艺术构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4]武晓波等,细胞自动机模型用于城市发展模拟的方法初探--以海口市为例,城市规划2002年第26卷第8期
    [15]杨小波、吴庆书等,城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0
    [16]刘文鹏,古埃及的早期城市,历史研究 1988(3)
    [17]陈桥驿,中国历史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
    [18]蔡孝箴,城市经济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8
    [19]段进著,城市空间发展论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20]谢永琴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 地城研究与开发,2002,21(3)
    [21]王开泳,王淑蜻,薛佩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空间过程和动力因子分析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Vol.16No.4
    [22]郭鸿懋、江曼琦、陆军、孙珏、王晶著,城市空间经济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3]曹禺,上海城市更新问题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24]徐红罡、龙江智,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模式研究 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第2期
    [25]晏辉,公平与效率如何可能:社会哲学的分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
    [26]李安东、段怀清译,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
    [27]娄永琪,系统与生活世界理论视点下的长三角农村居住形态 城市规划学刊 2005年第5期
    [28]黄国和,现代城市“病”的系统识别理论与生态调控机理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5.12
    [29]王书道,社会控制的社会哲学意蕴 东岳论丛2002年11月,第23卷第6期
    [30]高链德、牛磊,论社会秩序问题与社会哲学的主题 学术论坛2003年第4期
    [31]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2000
    铩颷32]刘建峰、邓谦,企业核心能力评价研究:重组与再生--中国企业优化资本结构理论与实践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33]赵运林、邹冬生,城市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2005
    [34]上海历史明信片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
    [35]城市记忆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36]上海城市规划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5月
    [37]周扬明、高会宗著,企业动力与活力研究,地质出版社1998年3月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9]姜爱琳,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几个基本问题 经济纵横 2003.11
    [40]段进,发展理论与城市发展新观念 城市发展研究 1996.5
    [41]袁志刚主编,林竞君著,网络、社会资本与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 上海人民出版社
    [42]上海城市规划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43]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2
    [44]康育义,生命起源与进化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
    [45]周执前,资本主义的起源:发展的城市与城市的发展,求索 2005/4
    [46]胡太山、解鸿年,高科技地区社群定住区位演化之初探--以新竹地区为例 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第3期
    [47]老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48]徐汇区地名志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9
    [49]夏东元编,二十世纪上海大博览 文汇出版社 1995
    [50]吴志强编,世界博览会 同济大学出版社
    [51]曲凌雁,城市史新对策一一关十城市史新的多层次认识 同济大学博士论文 1998
    [52]段汉明著,城市学基础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53]李志刚,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在城市发展研究中应用的可能性--以常熟市为例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硕士论文 2003.2
    [54]娄承浩、薛顺生,消逝的上海老建筑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55]上海铁路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年8月版
    [56]上海铁路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57]周一星,城市地理学 商务印书馆1992年
    [58]袁志刚主编,林竞君著,网络、社会资本与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 上海人民出版社
    [59]沈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2002,同济大学城市发展战略与管理研究院、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60]老上海透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61]马学强,论上海成长发展中的“江南因素” 老上海透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62]雷麦,外国人在华投资 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63]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64]姚公鹤,上海闲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65]李必樟译编,上海近代贸易经济发展概况(1854-1989)(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版
    [66]黄苇,上海开埠初期对外贸易研究(1843-1863)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铩颷67]邹依仁著,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8]王放,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科学出版社 2000
    [69]何萍,生存与评价 哥伦布学术文库丛书,东方出版社 1998.2
    [70]赵坷、赵钢,“非确定性”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第2期
    [71]徐巨洲,探索城市发展与经济长波的关系 城市规划 1997.5
    [72]侯百镇,城市转型:周期、战略与模式 城市规划学刊 2005.5
    [73]何一民,城市发展周期初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总第175期
    [74]康少帮、张宁编译,城市社会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75]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信息中心,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新视野 转型中的中国:进展、问题和对策 资料汇编之五 2005.4
    [76]曾国屏著,自组织的自然观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77]莫天伟、岑伟,新天地地段--淮海中路东段城市旧式里弄再开发与生活形态重建城市规划汇刊 2001.4
    [78]莫天伟、戚广平、卓健,让交往空间留下“事件性”印迹 时代建筑 1999.1
    [79]王建国,筚路蓝缕、乱中寻序--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方法 建筑师(37)
    [80]宋晔皓,保罗.索勒里的城市建筑生态学 世界建筑 1999.2
    [81]齐康,建筑与城市空间演化 城市规划汇刊 1999.2
    [82]吴彤,复杂性若干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1
    [83]方可,复杂之道 城市规划 1999.7
    [84]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规划汇刊 1997.6
    [85]王富臣、张毅,城市空间:意义的建构与消解 建筑师(94)
    [86]王富臣、崔勇,文化的边缘性和形态的多样性 第二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2001.8
    [87]熊国平 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9
    [88]郦全民 探索生命本质的新途径--对人工生命引起的哲学问题的一些思考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哲学主题站点
    [89]舒炜光、张之沧著,重建与优选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8
    [90]张嘉同、沈小峰,规律新论 当代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丛书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91]李建会 生命的本质 与真理为友--现代科学的哲学追思 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主题文章 2004.8
    [92]宋林 韩威 孙承咏 大学生物基础 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
    [93]张勇强 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与城市规划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6
    [94]侯鑫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以天津、青岛、大连研究为例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10
    [95]孙倩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及其制度背景与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城市规划学刊 2006.6
    [96]俞天白 当代上海经济纪实 上海:性格即命运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12
    [97]耿忠平、张文香,开发开埠开放--上海经济发展纵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9
    [98]上海改革开放20年 徐汇卷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8.11
    [99]邓悦,王铮等,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6月第2期
    [100]杨上广、王春兰 上海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学研究 社会 2006年第6期
    [101]张红卫 王子仁 张士璀 发育生物学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
    [102]何萍 生存与评价 东方出版社 1998.2
    铩颷103]吴晨 城市复兴的理论探索 世界建筑 2002年第12期
    [104]杨浦百年史话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年9月
    [105]张晓春 文化适应与中心转移--近现代上海空间变迁的都市人类学研究 博士文库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
    [106]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镇人民政府编 五角场镇志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8年9月
    [107]李冬生 大城市老工业区工业用地的调整与更新--上海市杨浦区改造为例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108]自陈凌 上海江湾体育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缮工程 时代建筑 2006/2总第88期
    [109]陈邦建 K.B.Albert CHAN 修缮江湾体育场,创建“创智天地”时代建筑 2006/2 总第88期
    [110]陆国庆 衰退产业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
    [111]上海市杨浦区志编纂委员会 杨浦区志 1995年12月
    [112]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孙海鸣、赵晓雷主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及统筹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113]《2006 上海城市经济与管理发展报告--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114]苏智良编 近代新文明的形态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年5月
    [115]潘光、胡键21世纪的第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上海合作组织的综合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6月
    [116]陈蓉霞 进化的阶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117]桂起权 理解当代自然哲学的钥匙--量子/系统辩证法 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主题文章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703
    [118]方宗熙 生命的进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年4月
    [119]刘后一、陈淳、王幼于 生物是怎样进化的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2年10月
    [120]余谋昌 生态学哲学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121]李阎魁 城市规划与人的主体论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论文 2005.11
    [122]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 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4
    [123]侯鑫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以天津、青岛、大连研究为例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6
    [124]张金昌 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李显军 国富之源--企业竞争力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125]郑祥福 洪伟 科学的精神 上海三联书店 2001年1月
    [1][美]埃里克.詹奇著,曾国平等译,白组织的宇宙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2][美]I.普里戈津等著,曾庆宏等译,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3][英]彼得.柯林斯著,英若聪译,现代设计思想的演变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美]里查.罗蒂著,哲学与自然之境 北京三联书店 1987
    [5][德]黑格尔著,历史哲学 商务印书馆
    [6][美]伊利尔.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 1986
    铩颷7][美]伊利尔.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形式的探索--一条处理艺术问题的基本途径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8][美]欧文.拉兹洛著,李创同译,系统、结构和经验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9][美]凯文.林奇、加里.海克著,黄富厢等译,总体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10][英]W.鲍尔著,伊文彦译,城市的发展过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1
    [11][美]罗伯特.文丘里著,周卜颐译,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12][加]戴维.里著,王兴中主编译,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2
    [13][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向 华夏出版社 2001
    [14][美]G.尼科里斯、I.普里戈津著,罗久里等译,探索复杂性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6
    [15][美]M.沃尔德罗普著,陈玲译,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 北京三联出版社 1997
    [16][日]丹下健三,信息化社会的建筑与城市 世界建筑 1984.1
    [17][英]彼得.霍尔,黄丽玲译,具开创力的城市 城市与设计学报(台),第七/八期,1999.3
    [18][日]卢原义信著,常钟隽译,隐藏的秩序 建筑师(52)
    [19][美]斯皮罗.克斯托夫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
    [20][法]伊夫.格拉夫海耶尔著,徐伟民译,城市社会学 法国大学128丛书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次印刷
    [21][美]M·P 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
    [22][美]艾丹著,居住区改造作为一个文化问题:从西方角度看北京的旧城改造,建筑学报,1998
    [23][荷]根特城市研究小组著,敬东、谢倩译,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2月第二次印刷
    [24][英]理查德.罗杰斯,菲利普.古姆齐德简著,钟德崑译,小小地球上的城市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4.9第一次印刷
    [25][美]米歇尔.沃尔德罗普著,陈玲译,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
    [26][美]刘易斯·芒福德,倪文彦、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27][法]伊夫·格拉夫梅耶尔著,徐伟民译,城市社会学 法国大学128丛书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年5月第一次印刷
    [28][法]艾米尔·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 三联书店2000年
    [29][英]菲利普.赛德勒著,李宪一等译,持续竞争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次印刷
    [30][美]伊查克·麦迪斯著,赵睿、陈甦、何燕生译,企业生命周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1][美]斯皮罗.克斯托夫著,单皓译 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8月
    [32][意]阿尔多·罗西著,黄士钧译,城市建筑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12月
    [33][美]维纳,人有人的用处 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4][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 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5][加]约翰.弗里德曼,北美百年规划教育 城市规划2005年第2期
    铩颷36][加]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规划全球城市:内生式发展模式 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第4期
    [37]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8]Robin Thompson在中英城市复兴高层论坛的讲演 2005.1
    [39]J·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1961
    [40]C·亚历山大,城市不是一棵树,1965
    [41]E·F·舒马克,小就是美,1973
    [42]R·文丘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1972
    [43]迈克尔·伯特,《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44]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著,吴晓江译,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想评价 商务印书馆 1999年4月第1版
    [45][美]凯文·林其著,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6]托尼·嘎涅,一个工业城市,1917
    [47]Ernst Mayr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http://www.mypcera.com/book/kepu/shengwuxue/
    [48][美]霍华德·T·奥德姆和伊丽莎白·C·奥德姆《繁荣地走向衰退--人类在能源危机笼罩下的行为选择》中信出版社 2002年9月
    [49][美]阿尔伯特·O·赫希曼 退出、呼吁与忠诚--对企业、组织和国家衰退的回应 经济科学出版社 当代西方政治经济学论丛 2001年12月
    [50]弗里德里·希克拉默著 柯志阳 吴彤译 混沌与秩序--生物系统的复杂结构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51][美]E·拉兹洛 著 闵家胤 译 进化--广义综合理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年4月
    [52]恩斯特·迈尔著,田洺译 进化是什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2月
    [53]诺伯格-舒尔茨著,施植明译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湾,1995.
    [54]培根著,黄富厢 朱琪译,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55][美]加勒特·哈丁著 戴星翼 张真译 生活在极限之内--生态学、经济学和人口禁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9
    [56]《协同进化》丹麦中国合作项目:中国可持续性城市发展DAC/丹麦建筑中心
    [57]鲁戴特 伊曼 芭芭拉·巴特菲尔德 工业的共同创新:同个体联系 同整体联系
    [1]Spiro Kostof,The City Shaped:Urban Patterns and Meanings Through History.Boston:Little Brown,1991
    [2]Spiro Kostof,City Assembled:The Elements of Urban Form Through History.Boston:Little Brown,1991
    [3]C.Alexander etc.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4]Ian Lennox Mcharg.Design with Nature.Garden City,NY:Doubleday/NaturalHistory Press 1969
    [5]Lakoff,G.and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1980
    [6] Verna, Niraj. 1993. "Metaphor and Analogy as Elements of a Theory of Similarity for Planning" .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13
    [7] Soleri 1973. The Bridge Between Matter and Spirit is Matter Becoming Spirit. Garden City, NY: Anchor Press/Doubleday.
    [8] Soleri, Paolo. 1969. Arcology: The City in the Image of Ma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9] Michael Parfect, Gordon Power. Planning for Urban Quality: Urban Design in Town and Cities. Routledge, London NY, 1997
    [10] Francis Tibbalds. Mind and Gap. The Planner, 1988(3)
    [11] J.Jacobs.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1
    [12] A Rappoport. Human Aspects of Urban Form - Towards A Man-Environment Approach to Urban Form and Design. Pergaman Press 1977
    [13] J. W. R. Whitehend. The Changing Face of Cities: A Study of Development Cycles and Urban For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8
    
    [14] J. Brotchere etc. The Future of Urban Form. Nichols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15] A. E. J. Morris, History of Urban Form. Nichols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16] Larry S. Bourne etc. Internal Structure of C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17] Norberg-Schulz. Christian, Meaning in the Western Architecture. The MIT Press, 1965
    
    [18] Lynch Kevin, Good City Form. The MIT Press, 1981
    [19] Friedman, "Design for Change: Flexible Planning Strategies for the 1990s and Beyond" ,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Vol. 2,1997
    [20] Grabher, 1993, "The Weakness of Strong Ties: The Lock-i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Ruhr Area" , in The Embedded Firms: On Social-economics of Industrial Networks, edited by Grabher, London: Routledge.
    [21] Ayssar Arida, Quantum Environments: Urban Design in The Post-Cartesian Paradigm. http://www2.radi.net/rudimt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