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度政治思想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所谓政治思想在百度百科中给出的解释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所以探析杨度的政治思想,是不能脱离他所从事的政治活动与社会实践的。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杨度是个较为活跃的政治人物。无论是革命派还是立宪派,他都是双方要极力拉拢的对象。除却政治身份,他又是一个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在从传统绅士向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型过程中,他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成为了一名宪政专家。他的思想大多是他为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寻找答案的结果。同样,时势的变迁也推动了他思想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他的人生虽然走过弯路,但总体上还是一个能把握住时代脉搏发展趋势的人。作为一个学者型的人物,从“帝制祸首”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犹如一个缩影,映衬出的恰恰是当年的仁人志士探索救亡真理的道路,是如此的艰难。
     杨度的政治思想包含着变与不变的因素。从“变”的因素来说,是指他的思想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早年作为乡居绅士时,他崇尚的是帝王之学,信奉春秋治世的家国理念以及“达则兼治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他第一次留学日本,接受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理论,并亲自参加了革命派的早期反满活动。经过“梁头康足”事件之后,他又转而研究起资产阶级宪政理论,期待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而当洪宪帝制的失败击碎了他的君宪梦之后,他又醉心到佛学理论的研究中。不过,文人的桀骜不驯配以深厚的儒学功底,再加上西学的熏陶与多年的政治实践,决定了他不会去做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字不漏地听从佛学教义。他总是在用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去解释佛家经义,创立了“无我法门”,并一再强调“出世即入世”,自己要把佛家天堂搬到现实世界,探索出一条建设理想社会的实践之路。杨度把佛家的清规戒律尽数否定,实际是在走一条改造佛学的道路。而这种改造又和他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紧密联系,他借助佛学的语言十分形象地描述了未来世界的社会状况,即自由、平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形式。这样的认知让他找到了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相交流的共同点。思想的融通再加上李大钊等共产党人的精神感染,最终使杨度选择了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所以佛学实际上是杨度寻找救国之路的理论工具,是他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佛学思想作过渡,研究杨度晚年的历史观(特别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就缺乏理论的支持。佛学虽然是出世的,但也是救世的。《君宪救国论》虽然是杨度救国实践的败笔,但不能否认的是他有着救世精神的探索与勇气。连他最大的政敌同时也是至交好友的蔡锷,在临死前都有对他的开脱之辞,期望民国政府爱惜人才,宽容杨度。
     除了政治思想的“变”以外,不变的因素,则是杨度政治信仰的合理内核,这一内核贯穿于他整个人生的起起落落。那就是功利主义思维下的国强民富观。无论是《金铁主义说》,还是《君宪救国论》,以及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洪流,“国强民富”都是他始终如一的政治追求。他的政治追求同时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从春秋战国以来,连续两千多年的王道与霸道的争论,以杨度“国强民富”观的提出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他完成了王霸合流的理论建设,事实上成为了这场争论的终结者。杨度既深受湖湘文化功利主义的影响,也自觉地传承着“通经致用”的治学精神。他能在探索救国真理的道路上从弯路走向正途,本身就是致用精神在他人格与思想上的体现。正因为有了这个合理内核,杨度政治思想上变与不变的因素才能相互交织,推动了他没有停下探索救国真理的前进步伐。
     除了变与不变的因素之外,我们还不可否认的是杨度看待问题有着敏锐的思维眼光,能得出异乎常人的认识结果。早在他第一次留学日本期间,他就意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不能走极端,不能认为西方文化一切都好,而否认自己民族文化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在和嘉纳治五郎进行有关教育问题的论战中,他清醒地认识到洋人对中国开展奴化教育的狼子野心,提出了“丢掉幻想,中国革命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完成”的命题。杨度研习了王闿运的帝王之学,并将这一门源自传统文化的学问,结合到他的宪政理论的研究中,既扩展了这门学问的理论高度,也使着他的宪政思想不同于康梁一派,而独树一帜。突出的地方就是他不反对使用武力来建设一个君主立宪国家。正因为这一点,我们也好理解一个曾经醉心君宪大梦的人,在日后也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对于民族问题,杨度将之视为自己君宪理论的出发点,同时又指出蒙古问题事关国家的安全,放在了非常突出的研究位置上。这样的认识在同时期的学者中是不多见的。他的废厘说是建立在直接从法理、学理上否定厘金税存在的现实基础之上的。他所设计的征收畅销税的办法,把废厘加税问题和晚清地方自治运动联系起来,成就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还有要说明的是,杨度政治思想的内容之所以涉及面如此广泛,是和清末民初政治斗争的现实分不开的。他关注这些斗争,他的许多思想其实是在为这些斗争寻找解决之道。说起铁路观,是因为他要在风起云涌的收回利权运动中发声,并为自办粤汉铁路找到出路,践行他铁路强国的思想;说起厘金观,就是因为“废厘加税”后,中国不仅没有得到实际利益,反而陷入中央王朝与地方督抚更深层次的利益博弈中,杨度的废厘主张最终目标就是要消弭这一斗争,并为地方自治运动的开展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说起刑律观,就是因为清末礼教派与法理派的派性斗争,严重影响了《新刑律》的制定进程,在宪政编查馆工作的杨度必须要表明态度,为《新刑律》的制定创造舆论环境,扫清前进障碍。抓住清末政治斗争的基本脉络,也就等于厘清了杨度政治思想的主要方面。离开政治斗争的现实环境,我们对杨度政治思想内容的归纳就会不全面。铁路、厘金等这些原本属于经济范畴的思想,要是脱离杨度的政治实践活动来谈,那就体现不了杨度政治思想的本色。故而将其纳入杨度政治思想的范畴来研究,也是本论文的一大特色。
     杨度因参加科举考试而成为传统绅士阶层的一员,又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他既接受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主张,也能转而从事君主立宪的政治实践;他既参加过革命派早期的反满活动,也能在清政府的官场上谋得官职:他既能为袁世凯的帝制活动添砖加瓦,也能履行自己的政治诺言,帮助孙中山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摆脱困境;他既是“无我法门”的创始人,也是马克思主义坚定的支持者。他的至交好友来自不同的政治派别,彼此又相互影响。由此可见,杨度政治思想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涉及的面还相当宽泛,有法律方面、民族方面、铁路方面、佛学方面、厘金方面等等。所以探析杨度的政治思想,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清末民初的政治状况,更好的认知“为什么先进的中国人会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以及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The political thought in Baidu Encyclopida explanation is "General social members form in the political thinking of views, ideas and insights. It is a consciousness and system reflection for people to various political activities, social political phenomenon, hidden in the various political relationship and contradiction. It is a form of political culture". To analysis YangDu's political thought, w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his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social practice. In the political arena of late Qing Dynasty, YangDu was a more active political figure. Both the revolutionaries and constitutionalists, they all tried to recruit YangDu. Despite the political identity, he was a good poetry and intellectual. Through his own hard work, he became a constitutional expert i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rom traditional gentleman to modern intellectual. His thought was mostly from his solving the problem of social reality and finding the answers. Similarly, the time's change also promoted his thought to change and development. Although he had been failures, he still held the pulse of development of age trend. As a scholar type character, from the "imperial culprit" to a loyal warrior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ike a miniature. This reflected the background that it was very difficult for advanced Chinese to explor the saving path of truth.
     YangDu's political thought contained the variable factor and constant factor. The variable factor refered that his thought had different cont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As a yang man, he was a country gentleman. He advocated the emperor theory. And his life philosophy was "used to rule the world, the poor are spared". When he first studied in Japan, he accepted the bourgeois revolutionarie's political theory, and he personally participate the early anti-manchu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Then he turned to the study buorgeois constitutional theory. He looked forward to building China into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country. When his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dream was fail after HongXian monarchy, he bent to study the Buddhism theory. However, the literati's wild and intractable with profound Confucian foundation, political practice and Western learning, he didn't decide to be a devout Buddhist. He always used his own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to explain Buddhist scripture. He created a "No I Method", he create a transformation road of Buddhism. His future ideal society wa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is transformation road of Buddhism. He vividly described the social condition of the future word by Buddism language. In the future word, the main society form were freedom, equality, public ownership and distribution. This cognition let him find common ground with Marx doctrine thought. YangDu chose the Communist political belief and determined the direction of his life. So Buddhism was actually the theoretical tool of his seeking salvation road.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his political thought. Constitutional monarch system was his failure of salvation practice. But we can not deny that he had salvation spirit and courage. Even his biggest political rival CaiE had told his excuse. Just before his death, he expected that the Republic of China'government cherished talents and tolerant YangDu.
     Besides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change, the invarious factor was reasonable kernel of YangDu's political belief. The kernel run through his whole life. That was the relevant concept under utilitarian thingking. Whether "Golden and Iron thought", constitution monarch system or onryshing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concept was his consistent political pursuit. His political pursuit also established his historical po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From the Spring and Autumn War States period, the debate between kingcraft and domineering continued two thousand years. YangDu's concept finished this debate. In fact, he became a debating terminator to complete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two theories' confluence. YangDu was effected by the utilitarianism of HuXiang culture, he also consciously inherited Zhiyong spirit. To explore the truth of saving country, he could detour from wrong place to right place. His personality and thought embodied the Zhiyong spirit. Because of the reasonable kernel, YangDu's political thought became intertwining. He did not stop the pace of exploration of truth.
     Besides the variable factor and constant factor, We could not deny YangDu's keen mind eye of treating problems. He can draw the extraordinary recognition results.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his first study in Japan. Yangdu was aware that we should not go to extreme in western culture. We didn't think everything of western advanced culture was fine, and we didn't deny our own national culture'quality. He studied the emperor thought from WangKaiYun and combined this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his constitutional theory. He extended the theory of discipline. His constitutional thought was different from KangYouWei and LiangQiChao. He had an independent theory. It is a prominent place that YangDu did not oppose the use of force to construct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country. We could also understand that he could accept Marx's violent revolution theory in the future. YangDu regarded the national ques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his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theory. He also pointed that the Mongolia question was a matter of national security. It was on a very prominent position. From the legal and academic negation, he was for abolishing LiKin tax. He designed a popular tax, which connected the abolishing LiKin question with the local autonomy movement together.
     YangDu became a member of the gentry for taking part in the imperial exam. He had the experience of studying in Japan. He not only received bourgeois revolution, but also took part in the political practice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He particpeted in the early activity of revolutionary, and could also get official in Qing government. He could help YuanShiKai finish monarchy activity, and also help SunZhongShan's government out of trouble situation. He was a founder of "No I Method", also was a Marx's staunchest supporter. His friend came from different political factions. They effected each other. YangDu's political content was rich and colorful, involve legal, ethical,railway,Buddhism,LiKin and so on. So analysing YangDu's political thought, we could know better the situatio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cognitive "why advanced Chinese will eventually choose the Marx doctrin". We can know better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that onl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an save China.
引文
① 转引自张晶萍:《守望斯文:叶德辉的生命历程和思想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0页。
    ② 徐亮工编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05页。
    ③ 转引自王盾:《近代纵横学开山——王闿运》[J],《船山学刊》,2009年第1期。
    ④ 马积高:《王闿运诗文集:王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04页。
    ⑤ 转引自胡锋、朱映红《论王闿运史学思想形成过程及原因》[J],《船山学刊》,2007年第3期。
    ① 马积高:《王闿运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04-505页。
    ② 转引自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③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M],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75页。
    ④ 王闿运:《湘军志:营制篇》[M],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164页。
    ⑤ 王闿运:《湘军志:曾军篇》[M],长沙:岳簏书社,1984年版,第19页。
    ⑥ 王闿运:《湘军志:曾军篇》[M],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23页。
    ⑦ 王阎运:《湘军志:湖北篇》[M],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29页。
    ① 马积高:《王闿运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14页。
    ② 马积高:《湘绮楼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41页。
    ③ 马积高:《湘绮楼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57页。
    ④ 马积高:《湘绮楼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78页。
    ⑤ 马积高:《湘绮楼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45页。
    ⑥ 马积高:《湘绮楼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45页。
    ① 赵尔巽:《清史稿:儒林三》(第43册卷四百八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300页。
    ① 转引自刘少虎:《王闿运春秋学的整体思维意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② 萧艾:《王湘绮评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版,第29页。
    ③ 唐浩明:《杨度》[M1,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51-52页。
    ④ 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00页。
    ⑤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卷六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16页。
    ① 李寿冈:《王壬秋评传》,《湘潭文史资料》第2辑,]984年。第80页。
    ② 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M],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82页。
    ③ 转引自阳信生:《王闿运“帝王之学”述评》[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80页。
    ④ 马积高:《湘绮楼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42页。
    ① 王闿运:《湘绮楼文集:陈夷务疏》(卷二)[M],清光绪丁未年(1907年)刻本,第9页。
    ② 马积高:《湘绮楼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863页。
    ③ 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0页。
    ① 唐浩明:《杨度》[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51页。
    ② 杨云慧:《从保皇派到秘密党员——回忆我的父亲杨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③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④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84页。
    ① 转引自刘四平《王闿运政治思想研究》[J],中国知网,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51页。
    ②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①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页。
    ②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页。
    ③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④ 转引自杨念群:《杨度的佛学思想与晚清的思想转变》[J],《求索》1986年第6期,第106页。
    ① 马积高:《湘绮楼诗文集:王志》(卷一)[M],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496-497页。
    ②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50页。
    ③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④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①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②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③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26页。
    ④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①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26页。
    ②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27页。
    ③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76-77页。
    ①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页。
    ②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在天津法政学堂的演说》[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在天津法政学堂的演说》[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页。
    ③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50页。
    ④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⑤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95页。
    ①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页。
    ②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③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页。
    ④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⑤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⑥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页。
    ⑦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⑧ 陈其泰:《清代公羊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页。
    ⑨ 陈其泰:《清代公羊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283-284页。
    ①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39页。
    ② 张晶萍:《书生襟抱本无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8页。
    ③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2250页。
    ④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2359页。
    ① 转引自金满楼:《民国原来是这样的》[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② 袁蕊:《民国初年竞争型政党制度的兴起与夭亡》[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07页。
    ③ 曾业英:《蔡松坡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56-458页。
    ④ 张晶萍:《书生襟抱本无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8页。
    ① [美]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页。
    ② [美]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页。
    ③ 杨云慧:《从保皇派到秘密党员——回忆我的父亲杨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④ 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0-173页。
    ① 包亚明:《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
    ② 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
    ③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1页。
    ④ [美]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48页。
    ⑤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3页。
    ①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9页。
    ②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
    ③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四版)[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④ 胡林翼:《胡文忠公遗集》(卷八十六),上海著易堂光绪十四年铅印本,第33页。
    ① [美]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34--35页。
    ②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页。
    ③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157页。
    ④ [美]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66页。
    ⑤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页。
    ⑥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页。
    ⑦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①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l,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③ 刘晴波:《杨度集:<系统进化哲学>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6页。
    ④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179页。
    ①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84页。
    ②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① 王开林:《敢为天下先——湖南人凭什么纵横中国》[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190页。
    ①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②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50页。
    ③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①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②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③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页。
    ④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页。
    ⑤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
    ①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②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页。
    ③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④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⑤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⑥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①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145页。
    ②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③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④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14页。
    ①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14页。
    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1-232页。
    ③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2359页。
    ④ 1900年,为躲避战乱,杨度的伯母带着杨敞及一班家人离开居住地天津,回到湖南。便有了杨度和杨敞的交往。杨度指导杨敞学习中国传统学问,杨度跟着杨敞学习英文和算术。
    ①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2359页。
    ②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2451页。
    ③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77页。
    ④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36页。
    ⑤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36页。
    ①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2454页。
    ② 转引自毛注青:《黄兴年谱》[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
    ③ 丘权政:《辛亥革命史料选辑:胡汉民自传》(上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4页。
    ④ 毛注青:《黄兴年谱》[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页。
    ① 刘晴波:《杨度集:日本学制大纲后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1-72页。
    ② 刘晴波:《杨度集:日本学制大纲后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2-73页。
    ① 转引自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198页。
    ② 李侃:《中国近代史》(第四版)[M],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69页。
    ①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3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一日刊,第106页。
    ②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3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一日刊,第107-108页。
    ③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3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一日刊,第109页。
    ①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3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一日刊,第110页。
    ②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3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一日刊,第110页。
    ③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3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一日刊,第110页。
    ①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3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一日刊,第113页。
    ②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3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一日刊,第113页。
    ①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3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一日刊,第120页。
    ①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4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刊,第92页。
    ②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4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刊,第93页。
    ③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4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刊,第94页。
    ①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4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刊,第95页。
    ①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4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刊,第101页。
    ②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4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刊,第101页。
    ③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4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刊,第102页。
    ④ 张晶萍:《书生襟抱本无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0页。
    ⑤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4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刊,第100页。
    ①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4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刊,第106页。
    ①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4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刊,第108页。
    ②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4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刊,第106页。
    ③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4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刊,第113页。
    ④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4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刊,第110页。
    ①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4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刊,第115-116页。
    ② 杨度:《新民丛报:支那教育问题》(第24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刊,第116页。
    ③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2507页。
    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3页。
    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3页。
    ② 转引自何汉文、杜迈之:《杨度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页。
    ③ 毛注青:《黄兴年谱》[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游学译编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游学译编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游学译编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游学译编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游学译编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⑤ 丘桑:《旷代逸才:游学译编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游学译编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游学译编叙》f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游学译编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游学译编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页。
    ⑤ 丘桑:《旷代逸才:游学译编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页。
    ⑥ 丘桑:《旷代逸才:游学译编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页。
    ⑦ 丘桑:《旷代逸才:游学译编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页。
    ①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30页。
    ① 刘揆一:《黄克强先生传记》[M],台北:文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② 转引自刘晴波《政见分歧终为挚友——黄兴和杨度关系述略》[J],《求索》,1991年第3期,第116页。
    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黄兴集:辩歼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2页。
    ④ 转引自刘晴波:《政见分歧终为挚友——黄兴和杨度关系述略》[J],《求索》1991年第3期,第120页。
    ① 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J],《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4期。
    ② 唐浩明:《杨度》[M],北京:中国书店,2011年版,第133页。
    ③ 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5-206页。
    ①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2557页。
    ② 胡钧重:《清张文襄公之洞年谱》[M],中国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08页。
    ③ 彭国兴:《杨度生平年表》,《旷代逸才》[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62页。
    ④ 刘睛波:《杨度集:寄梁启超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三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3页。
    ②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页。
    ③ 郑观应:《易言:论议政》(上卷)[M],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管可寿斋刻本,第45页。
    ①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6页。
    ② 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198页。
    ③ 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游学译编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游学译编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页。
    ① 丘桑:《中国新报:中国新报叙》(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5页。
    ② 周小喜:《杨度帝王之学简论》,《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J],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工作处,2004年,第636页。
    ③ 蔡礼强:《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页。
    ④ 杨度:《中国新报:中国新报叙》(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5页。
    ⑤ 杨度:《中国新报:中国新报叙》(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6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13-15页。
    ②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17页。
    ③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19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22-23页。
    ②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23-24页。
    ③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杜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28页。
    ④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33页。
    ⑤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杜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38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53页。
    ②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54-55页。
    ③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50页。
    ④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53页。
    ⑤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60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二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初八日发行,第1页。
    ②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二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初八日发行,第7页。
    ③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二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初八日发行,第19页。
    ④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二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初八日发行,第91页。
    ⑤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三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1页。
    ⑥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三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3页。
    ⑦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三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25页。
    ⑧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三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32页。
    ⑨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三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37页。
    ① 转引自方可、礼强著:《杨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页。
    ②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三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39页。
    ③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三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40页。
    ④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三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41页。
    ⑤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四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8-9页。
    ⑥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四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18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四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19页。
    ②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四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20页。
    ③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四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20页。
    ④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四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21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四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21页。
    ②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四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22页。
    ③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四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24页。
    ④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四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25-26页。
    ⑤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四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26页。
    ⑥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四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28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四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28页。
    ②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四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30页。
    ③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四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31-32页。
    ④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四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32页。
    ①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洋务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9页。
    ②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53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三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21页。
    ② 杨念群:《书生襟抱本无垠——杨度的潇洒与困惑》[J],《读书》1991年第10期,第6页。
    ③ 杨念群:《杨念群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页。
    ④ 刘晴波:《杨度集:国会与旗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9页。
    ⑤ 方志钦、刘斯奋:《梁启超诗文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0页。
    ⑥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6页。
    ① 丁文江:《梁启超年谱长编:致卓如我兄足下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8页。
    ② 李侃:《中国近代史》(第四版)[M],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96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中国新报序》(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4页。
    ②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3页。
    ①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9-340页。
    ① 转引自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3页。
    ② 李侃:《中国近代史》(第四版)[M],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95页。
    ①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页。
    ② 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卷一)[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③ 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新民议》(卷二)[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52页。
    ④ 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开明专制论》(卷三)[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8页。
    ⑤ 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卷二)[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94页。
    ⑥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19-20页。
    ① 转引自李侃:《中国近代史》(第四版)[M],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41页。
    ② 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变法通义》(卷一)[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③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37-38页。
    ④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杜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39页。
    ⑤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三号),群益书杜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4页。
    ⑥ 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开明专制论》(卷三)[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8页。
    ⑦ 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政党与政治上之信条》(卷三)[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8页。
    ⑧ 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开明专制论》(卷三)[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7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四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7-8页。
    ②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③ 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开明专制论》(卷三)[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4-1395页。
    ① 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开明专制论》(卷三)[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5页。
    ②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47页。
    ③ 杨度:《中国新报:中国新报序》(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6页。
    ④ 转引自李育民:《近代湖南与近代中国》(第2辑)[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
    ⑤ 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3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53页。
    ② 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论中国国民之品格》(卷二)[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03页。
    ③ 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开明专制论》(卷三)[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1页。
    ④ 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新民说》(卷一)[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47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三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46-47页。
    ② 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开明专制论》(卷三)[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6页。
    ③ 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开明专制论》(卷三)[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2页。
    ④ 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开明专制论》(卷三)f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01页。
    ⑤ 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开明专制论》(卷三)[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杜,2001年版,第1395页。
    ⑥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三号),群益书杜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1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致新民丛报记者》[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页。
    ②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三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4页。
    ③ 杨度:《中国新报叙》(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初九日发行,第5页。
    ④ 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卷三)[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4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四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22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20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20-221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21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26页。
    ⑤ 丘桑:《旷代逸才: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23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23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24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24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26页。
    ① 转引自张晶萍:《书生襟抱本无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4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布告宪政公会文》[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36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布告宪政公会文》[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37页。
    ① 刘晴波:《杨度集:国事共济会宣言书并附章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39页。
    ②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资料编辑组:《近代史资料》[z],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3月1日版,第120页。
    ③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资料编辑组:《近代史资料》[z],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3月1日版,第121页。
    ④ 刘晴波:《杨度集:与薛大可等发起共和促进会宣言书》[M],第543-544页。
    ⑤ 刘晴波:《杨度集:复黄光焯陆廉钦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4页。
    ① 刘晴波:《杨度集:复黄光焯陆廉钦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5页。
    ② 刘晴波:《杨度集:复黄光焯陆廉钦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5页。
    ③ 刘晴波:《杨度集:复黄光焯陆廉钦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6页。
    ④ 唐浩明:《杨度》(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3页。
    ⑤ 唐浩明:《杨度》(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4页。
    ① 全国请愿联合会:《君宪纪实:共和与君主论》[M],北京法轮印字局,民国四年九月版,第6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筹安会通电》[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页。
    ① 转引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90页。
    ② 刘晴波:《杨度集:序言》[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③ 邹奕:《杨度眼中的中国立宪——以君宪救国论为分析范本》[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0-11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谈筹安会》[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119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96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页。
    ⑤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页。
    ⑥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⑤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108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10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10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20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② 转引自周小喜:《杨度宪政思想研究》[J],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第49页。
    ③ 转引自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3页。
    ④ 转引自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页。
    ① 刘晴波:《杨度集:辞参政院参政呈文》[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13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答<京津太晤士报>记者》[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
    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68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复张勋函》[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复张勋函》[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反对张勋复辟公电》[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反对张勋复辟公电》[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页。
    ⑤ 丘桑:《旷代逸才:反对张勋复辟公电》[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页。
    ⑥ 丘桑:《旷代逸才:反对张勋复辟公电》[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86页。
    ① 刘晴波:《杨度集:<致国务院、参众两院等公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43-644页。
    ② 刘晴波:《杨度集:<致国务院、参众两院等公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44页。
    ③ 刘晴波:《杨度集:<致国务院、参众两院等公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44页。
    ④ 刘晴波:《杨度集:<致国务院、参众两院等公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44页。
    ① 刘晴波:《杨度集:<致国务院、参众两院等公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45页。
    ② 刘晴波:《杨度集:<致国务院、参众两院等公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45页。
    ③ 刘晴波:《杨度集:<致国务院、参众两院等公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46页。
    ④ 刘晴波:《杨度集:<致国务院、参众两院等公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46页。
    ① 杨念群:《杨念群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③ 王人博:《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引言》[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④ 周向阳:《杨度宪政思想略论》[J],《船山学刊》,2006年第4期,第54页。
    ① 杨念群:《杨念群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19-220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20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20页。
    ②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五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初九日发行,第47页。
    ③ 杨度:《中国新报:中国新报叙》(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6-7页。
    ④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复梁启超函》[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04-205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26页。
    ③ 转引自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179页。
    ④ 刘晴波:《杨度集:致国务院、参众两院等公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44页。
    ⑤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五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初九日发行,第45页。
    ⑥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三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25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三号),群益书杜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26页。
    ②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三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32页。
    ③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三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36-37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四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4页。
    ②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五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初九日发行,第46页。
    ③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五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初九日发行,第1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页。
    ① 潘念之:《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上)[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219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关于修改刑律的演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48页。
    ③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822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关于修改刑律的演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48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关于修改刑律的演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49页。
    ③ 沈云龙:《桐乡劳先生遗稿:新刑律修正案备录》[M],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35页。
    ④ 沈云龙:《桐乡劳先生遗稿:变法论》[M],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论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之区别》[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论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之区别》[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论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之区别》[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论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之区别》[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论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之区别》[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252-253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论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之区别》[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53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在天津法政学堂的演说》[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页。
    ② 刘晴波:《杨度集:九年预备立宪清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04-505页。
    ③ 刘晴波:《杨度集:九年预备立宪清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05-506页。
    ① 刘晴波:《杨度集:九年预备立宪清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06-507页。
    ② 刘晴波:《杨度集:九年预备立宪清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07页。
    ③ 刘晴波:《杨度集:九年预备立宪清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07-508页。
    ④ 刘晴波:《杨度集:九年预备立宪清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08页。
    ① 刘晴波:《杨度集:九年预备立宪清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08-509页。
    ② 卞修全:《立宪思潮与清末法制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③ 转引自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布告宪政公会文》[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37页。
    ① 彭剑:《杨度与清季制宪》:《湘淮人物与晚清社会》[M1,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58页。
    ②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四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5页。
    ③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三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10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三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11-12页。
    ②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三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14页。
    ③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四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10页。
    ④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四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发行,第32页。
    ⑤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五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初九日发行,第55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在天津法政学堂的演说》[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1,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⑤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杜,1998年版,第100页。
    ⑥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① 卞修全:《立宪思潮与清末法制改革》[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5页。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孙中山全集:宴请国会及省议会议员时的演说》(第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31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五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初九日发行,第53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页。
    ② 汪汉卿等:《继承与创新——中国法律史学的世纪回顾与展望》[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963页。
    ③ 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五十年来中国之法制》(下)[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32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关于修改刑律的演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48页。
    ⑤ 张国华、饶鑫贤:《中国法律思想史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48页。
    ① 潘念之:《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上)[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页。
    ②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生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27-28页。
    ③ 转引自周文虎:《杨度的国家主义法律观》[J],《研究生法学》,2010年12月,第120页。
    ④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生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30页。
    ⑤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生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42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论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之区别》[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50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论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之区别》[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页。
    ③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M],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18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21页。
    ② 李贵连:《沈家本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2页。
    ③ 李贵连:《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2页。
    ①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
    ② 转引自张昭军:《儒学近代之境——章太炎儒学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270页。
    ③ 何汉文、杜迈之:《杨度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0页。
    ①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页。
    ② 杨云慧:《从保皇派到秘密党员——回忆我的父亲杨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98页。
    ① 杨念群:《杨度的佛学思想与晚期的思想转变》[J],《求索》,1986年第6期,第106页。
    ② 转引自何汉文、杜迈之:《杨度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1页。
    ① 转引自杨念群:《书生襟抱本无垠——杨度的潇洒与困惑》[J],《读书》1991年第10期,第4页。
    ② 转引自张晶萍:《书生襟抱本无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0页。
    ③ 杨度:《杨氏史例》[J],《求索》,1986年第5期,第129页。
    ① 刘晴波:《杨度集:复五妹杨庄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9-751页。
    ② 刘晴波:《杨度集:复五妹杨庄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2页。
    ③ 刘晴波:《杨度集:复五妹杨庄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2页。
    ④ 刘晴波:《杨度集:复五妹杨庄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2页。
    ① 师群:《谈潘天寿指画作品的意蕴》[J],《东方艺术》2005年,第14期,第71-72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逍遥游辞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我佛偈序>赠美国贝博士》[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67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逍遥游辞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59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逍遥游辞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59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我佛偈序>赠美国贝博士》[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68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佛法偈序》[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96-297页。
    ⑤ 丘桑:《旷代逸才:逍遥游辞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60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逍遥游辞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逍遥游辞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逍遥游辞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页。
    ① 刘晴波:《杨度集:菩提三偈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2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98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逍遥游辞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59-260页。
    ④ 刘晴波:《杨度集:菩提三偈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2页。
    ⑤ 刘晴波:《杨度集:<新续高僧传>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54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99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逍遥游辞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59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00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00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02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02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页。
    ⑤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页。
    ⑥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04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04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06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06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06页。
    ② 刘晴波:《杨度集:复五妹杨庄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0-751页。
    ③ 刘晴波:《杨度集:复五妹杨庄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2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虎禅师答客问》[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26-327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07-308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14-315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15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15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16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16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16-317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17页。
    ⑤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17页。
    ⑥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18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18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21—322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页。
    ⑤ 引自百度百科:三论宗是中国隋唐时代的佛教宗派,因据印度龙树《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百论》三部论典创宗而得名。又因其阐扬“一切皆空”、“诸法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
    ⑥ 引自百度百科:法相宗又名相宗、慈恩宗,以唐代玄奘为宗祖,以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的宗派。
    ①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24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24-325页。
    ③ 黄夏年:《章太炎集:答铁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99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我佛偈序>赠美贝博士》[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69页。
    ③ 转引自方可、礼强:《杨度》[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1年版,第202页。
    ④ http://www.guoxue.com/?p=1408楼宇烈:《杨度的“新佛教论”》,原载《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1期。
    ④ 刘晴波:《杨度集:菩提三偈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2页。
    ⑥ 取自百度百科:出世间法,又名出世道,即是出离有为迷界的道法,修心是根本。世间法,指凡夫众生一切生灭有漏之法,重在自我的责任义务。
    ⑦ 刘晴波:《杨度集:复五妹杨庄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2页。
    ①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2000年版,第324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我佛偈序>赠美国贝博士》[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67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逍遥游辞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60页。
    ③ 刘晴波:《杨度集:<系统进化哲学>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6页。
    ④ 刘晴波:《杨度集:<系统进化哲学>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6页。
    ⑤ 刘晴波:《杨度集:<系统进化哲学>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6-667页。
    ⑥ 刘晴波:《杨度集:<系统进化哲学>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7页。
    ① 刘晴波:《杨度集:<系统进化哲学>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7页。
    ② 刘晴波:《杨度集:<系统进化哲学>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8页。
    ① 杨度:《杨氏史例》,《求索》1986年第5期,第124页。
    ②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页。
    ① 杨度:《杨氏史例》,《求索》1986年第5期,第125页。
    ② 杨度:《杨氏史例》,《求索》1986年第5期,第125-126页。
    ① 杨度:《杨氏史例》,《求索》1986年第5期,第128页。
    ② 杨度:《杨氏史例》,《求索》1986年第5期,第128-129页。
    ③ 杨度:《杨氏史例》,《求索》1986年第5期,第129页。
    ④ 杨度:《杨氏史例》,《求索》1986年第5期,第129页。
    ① 杨度:《杨氏史例》,《求索》1986年第5期,第128页。
    ② 度:《杨氏史例》,《求索》1986年第5期,第126-127页。
    ③ 刘晴波:《杨度集:<系统进化论>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8页。
    ① 刘晴波:《杨度集:国会与旗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43页。
    ② 杨度:《杨氏史例》,《求索》1986年第5期,第127页。
    ③ 杨度:《杨氏史例》,《求索》1986年第5期,第128页。
    ④ 杨度:《杨氏史例》,《求索》1986年第5期,第129页。
    ⑤ 刘晴波:《杨度集:<系统进化论>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7页。
    ⑥ 丘桑:《旷代逸才:论圣贤同志》[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页。
    ⑦ 刘晴波:《杨度集:<系统进化论>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8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虎禅师答客问》[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26-327页。
    ② 刘睛波:《杨度集:<系统进化论>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8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论圣贤同志》[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页。
    ④ 张品兴:《梁启超全集:干涉与放任》(第2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84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孙中山全集:关于民生主义之说明》(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2页。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孙中山全集: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1页。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孙中山全集: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0页。
    ④ 刘晴波:《杨度集:<系统进化论>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68页。
    ⑤ 丘桑:《旷代逸才:论圣贤同志》[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182页。
    ⑥ 丘桑:《旷代逸才:佛法偈序》[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虎禅师答客问》[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虎禅师答客问》[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页。
    ①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162页。
    ① 清史编委会:《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5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页。
    ② 清史编委会:《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5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3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二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初八日发行,第41—42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二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初八日发行,第44页。
    ②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二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初八日发行,第42页。
    ③ 杨度:《中国新报:中国新报序》(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5页。
    ④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二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初八日发行,第36页。
    ⑤ 章炳麟:《民报:排满平议》(第21号),第1]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二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初八日发行,第57页。
    ② 杨度:《中国新报:中国新报序》(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6页。
    ③ 杨度:《中国新报:中国新报序》(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6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中国新报序》(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6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布告宪政公会文》[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36-237页。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孙中山全集: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页。
    ① 章开沅:《“排满”平议》[J],《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
    ②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五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初九日发行,第9—10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五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初九日发行,第12页。
    ②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二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初八日发行,第25页。
    ③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二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初八日发行,第23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二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初八日发行,第24—25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致<新民丛报>记者》[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201页。
    ② 侯宜杰:《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杨度》[J],《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1期,第111页。
    ①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24页。
    ② 刘晴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0页。
    ③ 刘晴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页。
    ④ 刘晴波:《杨度集:致张之洞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2页。
    ⑤ 朱维铮:《马相伯集:开铁路以图自强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页。
    ① 刘晴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杜,1986年版,第110页。
    ②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61页。
    ③ 刘睛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页。
    ④ 刘晴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页。
    ① 刘晴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页。
    ② 刘晴波:《杨度集:致瞿鸿玑张之洞陆元鼎等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页。
    ③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13—514页。
    ① 刘睛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页。
    ② 刘睛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5页。
    ③ 刘睛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5页。
    ④ 刘晴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5页。
    ① 刘晴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3—136页。
    ② 刘晴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8页。
    ③ 刘晴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2—143页。
    ① 刘睛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9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与邮传部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41页。
    ③ 刘晴波:《杨度集:致黄昌年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7页。
    ④ 刘晴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2—113页。
    ⑤ 刘晴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4页。
    ⑥ 刘晴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页。
    ① 刘晴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8页。
    ② 刘晴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3页。
    ③ 汪荣宝:《汪荣宝日记》[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北:文海出版社,第467—469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致湖南铁路拒款代表函》[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46页。
    ⑤ 丘桑:《旷代逸才:致湖南铁路拒款代表函》[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47页。
    ① 《中国时事实录》:《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四期,记载第三,第98页。
    ② 孙宝喧:《忘山庐日记》(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42页。
    ③ 蔡礼强、左玉河:《从废约自办到官商合办:杨度与清末粤汉铁路》[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217页。
    ④ 刘晴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0页。
    ⑤ 刘晴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2页。
    ① 刘晴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8页。
    ② 刘晴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3页。
    ③ 刘晴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3页。
    ④ 刘晴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3页。
    ⑤ 刘睛波:《杨度集:粤汉铁路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4页。
    ⑥ [美]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9页。
    ①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35—1036页。
    ②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39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与邮传部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41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与邮传部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与邮传部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与邮传部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与邮传部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44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与邮传部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44页。
    ① 盛宣怀:《愚斋存稿:寄张中堂》[A],《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3辑)[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第1556页。
    ② 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46页。
    ③ 转引自千家驹:《旧中国外债史资料》[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年版,第26页。
    ④ 杨鹏程:《长沙抢米风潮中的官、绅、民》[J],《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
    ⑤ 《申报:论省界之说足以亡国》[N],1906年,12月8日,第一版。
    ⑥ 转引自苏全有:《论杨度铁路思想的理性特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5月,第230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24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与邮传部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与邮传部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页。
    ① 汪康年:《汪穰卿笔记:苏杭甬路始末略记》[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14页。
    ② 浙江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浙江铁路始末述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6页。
    ③ 朱寿鹏:《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685页。
    ①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料(1863—1911)》[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157页。
    ② 转引自童舜尧:《清末天津铜元危机对当前货币供给政策的启示》[J],《中国物价》,2013年第3期,第61页。
    ① 戴执礼:《四川保路运动史料汇纂:杨度首先鼓吹铁路国有政策》(上)[M],台北:台湾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23),1994年版,第528页。
    ① 夏东元:《盛宣怀年谱长编》(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28页。
    ② 夏东元:《盛宣怀年谱长编》(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28页。
    ③ 丘桑:《旷代逸才:<游学译编>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④ 丘桑:《旷代逸才:<游学译编>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游学译编>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176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游学译编>叙》[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页。
    ① 蔡礼强:《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① 丁凤麟、王欣之:《薛福成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② 丁凤麟、王欣之:《薛福成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
    ③ 丁凤麟、王欣之:《薛福成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页。
    ④ 丁凤麟、王欣之:《薛福成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48页。
    ⑤ 丁凤麟、王欣之:《薛福成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51—552页。
    ⑥ 丁凤麟、王欣之:《薛福成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54页。
    ① 丁凤麟、王欣之:《薛福成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02-503页。
    ②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卷一)[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75-476页。
    ③ 杨坚点校:《郭嵩焘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194页。
    ④ 杨坚点校:《郭嵩焘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194页。
    ⑤ 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7-358页。
    ① 刘晴波:《杨度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8页。
    ② 刘晴波:《杨度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8页。
    ③ 刘晴波:《杨度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8页。
    ① 刘晴波:《杨度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9页。
    ② 刘晴波:《杨度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9-200页。
    ① 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2页。
    ② 刘晴波:《杨度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6页。
    ① 刘晴波:《杨度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6页。
    ② 刘晴波:《杨度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6-207页。
    ③ 刘晴波:《杨度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7页。
    ④ 刘晴波:《杨度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7页。
    ① 刘晴波:《杨度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7页。
    ② 刘晴波:《杨度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7页。
    ③ 刘慧:《浅谈对厘金制度的认识》[J],《决策探索》,2009年10月,第40页。
    ④ 申建民:《试论厘金对晚清财政的影响》[J],《齐鲁学刊》,2012年第4期,第55页。
    ⑤ 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1页。
    ① 沈云龙:《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二:变法平议》[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70页。
    ② 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3页。
    ③ 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4页。
    ① 刘晴波:《杨度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页。
    ① 童舜尧:《从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物价管理看经济情报制》[J],《中国物价》2003年第5期,第70页。
    ② 申建民:《试论厘金对晚清财政的影响》[J],《齐鲁学刊》,2012年第4期,第58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新佛教论答梅光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25页。
    ①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② 高令印、高秀华:《辜鸿铭与中西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51页。
    ③ 高亨:《商君书注译:农战第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1页。
    ④ 高亨:《商君书注译:去强第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4页。
    ⑤ 高令印、高秀华:《辜鸿铭与中西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92页。
    ① 转引自张灏:《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性格、生世与环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② 许纪霖:《近代中国政治正当性的价值冲突和内在紧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19页。
    ③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洋务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9页。
    ④ 郑大华点校:《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页。
    ⑤ 郭嵩焘:《郭嵩焘奏稿》[M],长沙:岳麓书杜,1983年版,第340页。
    ⑥ 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⑦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30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杨向奎集:清代的今文经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页。
    ②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43-44页。
    ① 杨度:《中国新报:金铁主义说》(第一号),群益书社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发行,第44页。
    ② [美]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页。
    ③ [美]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页。
    ④ 转引自许纪霖:《近代中国政治正当性的价值冲突和内在紧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20页。
    ⑤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再论亚细亚主义》(第3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杜1999年版,357页。
    ① 张灏:《张灏自选集:宋明以来儒家经世思想试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② 张灏:《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性格、生世与环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③ 郑炎:《近代湖湘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④ 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浏阳兴算记》(上)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4页。
    ⑤ 叶德辉:《翼教丛编:非幼学通议》卷四[M],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第331页。
    ① 罗志田:《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J],《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5期,第81页。
    ② 王先谦:《虚受堂书札:复吴生学兢》(卷一)[M],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863页。
    ③ 尹飞舟:《湖南维新运动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第68页。
    ④ 杨毓麟:《新湖南》[J],《湖南历史资料》1959年第3期,第69页。
    ⑤ 丘桑:《旷代逸才:湖南少年歌》[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国王兴国:《略论近代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特点》[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7页。
    ① 王兴国:《杨昌济文集:论湖南创设省立大学之必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351页。
    ②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一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7页。
    ③ 陈独秀:《独秀文存:欢迎湖南人底精神》(卷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0页。
    ① 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8页。
    ① 孙诒让:《墨子闲诂:经上》(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10页。
    ② 孙诒让:《墨子闲诂:经上》(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16页。
    ③ 孙诒让:《墨子闲诂:耕柱》(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29-430页。
    ④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汉书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24页。
    ① 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6页。
    ② 孙宝喧:《忘山庐日记》(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201页。
    ③ 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页。
    ④ 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页。
    ⑤ 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页。
    ⑥ 魏源:《魏源集:默觚下·治篇五》(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7-48页。
    ⑦ 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9页。
    ⑧ 康有为:《大同书:辛部·刑措》[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6-328页。
    ① 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清帝第五书》(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8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致<新民丛报>记者》[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页。
    ③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守道》[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03页。
    ④ 陈亮:《陈亮集:上光宗皇帝成箴》(增订本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0页。
    ⑤ [英]洛克、叶启芳译:《政府论》(下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5页。
    ⑥ [英]洛克、叶启芳译:《政府论》(下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60页。
    ①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② 丘桑:《旷代逸才:君宪救国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③ 蔡礼强:《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页。
    [1]新民丛报(第23号),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一日刊
    [2]中国新报,群益书社
    [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
    [4]中国社科院近代史资料编辑组近代史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5]民报(第21号)
    [6]东方杂志第七年第四期
    [7]申报,1906年,12月8日
    [1]张晶萍:守望斯文:叶德辉的生命历程和思想世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徐亮工编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马积高:王闿运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
    [4]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清]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
    [6][清]王闿运:湘军志,长沙:岳麓书社,1984
    [7][清]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
    [8]萧艾:王湘绮评传,长沙:岳麓书社,2007
    [9]唐浩明:杨度,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10]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
    [1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李寿冈:王壬秋评传,湘潭文史资料第2辑,1984
    [13]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长沙:岳麓书社,1985
    [14]杨云慧:从保皇派到秘密党员——回忆我的父亲杨度,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
    [15][清]王闿运:湘绮楼文集:陈夷务疏(卷二),清光绪丁未年(1907年)刻本
    [16]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7]北京市档案馆:杨度日记,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18]陈其泰:清代公羊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19]张晶萍:书生襟抱本无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0]金满楼:民国原来是这样的,北京:现代出版社,2011
    [21]曾业英:蔡松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2][美]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23]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4]包亚明: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5]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26]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7]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8]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5
    [29][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0][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四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31][清]胡林翼:胡文忠公遗集(卷八十六),上海著易堂光绪十四年铅印本
    [32]刘晴波: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3]王开林:敢为天下先——湖南人凭什么纵横中国,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34]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5]毛注青:黄兴年谱,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6]丘权政:辛亥革命史料选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37]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8]李侃:中国近代史(第四版),北京:中华书局,2008
    [3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文史资料选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40]汉文、杜迈之:杨度传,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41]丘桑:旷代逸才,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42]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3]刘揆一:黄克强先生传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98
    [44]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黄兴集:辩歼论,北京:中华书局,1981
    [45]胡钧重:清张文襄公之洞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
    [46]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7][清]郑观应:易言,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管可寿斋刻本。
    [48][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9]蔡礼强: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50]方可、礼强著:杨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
    [51][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52]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53]杨念群:杨念群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4]方志钦、刘斯奋:梁启超诗文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55]丁文江: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56][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7]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8]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9]吴松: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60]李育民:近代湖南与近代中国(第2辑),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1]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62]全国请愿联合会:《君宪纪实》[M],北京法轮印字局,民国四年九月版。
    [63]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4]王人博: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65]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6]潘念之: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67]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68]沈云龙:桐乡劳先生遗稿,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98
    [69]卞修全:立宪思潮与清末法制改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湘淮人物与晚清社会,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
    [72]汪汉卿等:继承与创新——中国法律史学的世纪回顾与展望,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73]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五十年来中国之法制,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74]张国华、饶鑫贤:中国法律思想史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75]李贵连:沈家本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6]李贵连: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78]黄夏年:章太炎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7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0]张品兴: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81]清史编委会:《清代人物传稿》[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2]朱维铮:《马相伯集:开铁路以图自强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3]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84][清]汪荣宝:汪荣宝日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北:文海出版社
    [85][清]孙宝暄:忘山庐日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6][美]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北京:中华书局,1982
    [87]盛宣怀:愚斋存稿:寄张中堂,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
    [88]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89]千家驹:旧中国外债史资料,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
    [90]汪康年:汪穰卿笔记:苏杭甬路始末略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91]浙江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92][清]朱寿鹏: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
    [93]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料(1863一1911),北京:中华书局,1963
    [94]戴执礼:四川保路运动史料汇纂,台北:台湾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1994
    [95]夏东元:盛宣怀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96]高令印、高秀华:辜鸿铭与中西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97]高亨:商君书注译,北京:中华书局,1974
    [98]张灏: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性格、生世与环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9]王韬:《弢园文录外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0]郑大华点校:采西学议:冯桂芬马建忠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101]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杨向奎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02][美]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103]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104]张灏:张灏自选集:宋明以来儒家经世思想试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05]郑炎:近代湖湘文化概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06]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7][清]叶德辉:翼教丛编,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108][清]王先谦:虚受堂书札,长沙:岳麓书社,1986
    [109]尹飞舟:湖南维新运动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110]王兴国:杨昌济文集:论湖南创设省立大学之必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111][清]郭嵩焘:郭嵩焘日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112]陈独秀: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113]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4][清]孙诒让:墨子闲诂:经上(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1
    [115][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汉书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6][清]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
    [117][清]康有为:大同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118]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
    [119][宋]陈亮:陈亮集(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0][英]洛克、叶启芳译:政府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21]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22]丁凤麟、王欣之:薛福成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23]沈云龙:张季子九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124]杨坚点校:郭嵩焘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83
    [125]张昭军:儒学近代之境——章太炎儒学思想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王盾:近代纵横学开山——王闿运,船山学刊,2009.1
    [2]胡锋、朱映红:论王闿运史学思想形成过程及原因,船山学刊,2007.3
    [3]刘少虎:王闿运春秋学的整体思维意向,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4]阳信生:王闿运“帝王之学”述评,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
    [5]李赫亚:王闿运研究述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6]杨念群:杨度的佛学思想与晚期的思想转变,求索,1986.6
    [7]袁蕊:民国初年竞争型政党制度的兴起与夭亡,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1
    [8]刘晴波:政见分歧终为挚友——黄兴和杨度关系述略,求索,1991.3
    [9]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战略与管理,1996.4
    [10]周小喜:杨度帝王之学简论,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工作处,2004
    [11]杨念群:书生襟抱本无垠——杨度的潇洒与困惑,读书,1991.10
    [12]邹奕:杨度眼中的中国立宪——以君宪救国论为分析范本,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3]周小喜:《杨度宪政思想研究》[J],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
    [14]周向阳:杨度宪政思想略论,船山学刊,2006.4
    [15]周文虎:杨度的国家主义法律观,研究生法学,2010.12
    [16]杨度:杨氏史例,求索,1986.5
    [17师群:谈潘天寿指画作品的意蕴,东方艺术,2005.14
    [18]楼宇烈:杨度的“新佛教论”,世界宗教研究,1998.1
    [19]章开沅:“排满”平议,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0]侯宜杰: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杨度,近代史研究,1988.1
    [21]蔡礼强、左玉河:从废约自办到官商合办:杨度与清末粤汉铁路,湖南社会科学,2011.4
    [22]杨鹏程:长沙抢米风潮中的官、绅、民,近代史研究,2002.3
    [23]苏全有:论杨度铁路思想的理性特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5
    [24]许纪霖:近代中国政治正当性的价值冲突和内在紧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5]罗志田: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近代史研究,1998.5
    [26]王兴国:略论近代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特点,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7]邓联繁:宪法与国家命运之间关系的历史考察,船山学刊,2009.1
    [28]江轶:君宪乎、共和乎——杨度政治思想的嬗变,船山学刊,2010.1
    [29]沈其新:杨度是政党内阁制的首倡者——兼论杨度的宪政思想,求索,1991.5
    [30]李里峰:杨度对清末民族问题的认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
    [31]涂文学、张乐和:读《杨度集》论杨度,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6
    [32]邹奕:杨度晚年的立宪思想探析——以《杨氏史例》为主要范本,船山学刊,2012.3
    [33]乐斌:从春秋到君宪——从《杨度集》看一个近代读书人的心路历程,政法论坛,2010.5
    [34]任继新、张桂霞:杨度的国家主义法律思想述论,船山学刊,2009.1
    [35]陈先初、刘峰:杨度宪政主张的正途与歧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
    [36]唐自斌:杨度与清末礼法之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1
    [37]麻天祥:杨度学佛的思想考察及其新佛教论的特征,天津社会科学,1990.5
    [38]余应斌:杨度晚期历史观论略,求索,1987.6
    [39]张晶萍:论晚清湘学史中两种学术理念的冲突——以叶德辉与王间运之间的学术纷争为例,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
    [40]刘少虎、李赫亚:求仕与入幕:王闿运经世实践之努力,船山学刊,2007.2
    [41]刘平、李克琴:王闿运兼终今古文的公羊学风格,求索,2008.4
    [42]刘少虎:王闿运春秋学的整体思维意向,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43]李赫亚:论王闿运兵事论中的史学观,史学史研究,2009.1
    [44]刘慧:浅谈对清末厘金制度的认识,决策探索,2009.10
    [45]申建民:试论厘金对晚清财政的影响,齐鲁学刊,2012.4
    [46]童舜尧:从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物价管理看经济情报制,中国物价,2013.5
    [47]童舜尧:清末天津铜元危机对当前货币供给政策的启示,中国物价,2013.3
    [1]刘四平:王闿运政治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邹奕:杨度的君主立宪思想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许志威:王闿运公羊学思想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周小喜:杨度宪政思想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童元秀:杨度君主立宪思想述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蔡礼强: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