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工伤事故的不同赔偿标准及其统一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法律对不同的工伤事故规定了不同的赔偿标准,而且有些赔偿标准之间差别很大,使不同的劳动者在工伤事故中获得标准不同的赔偿,这会导致利益的失衡和违背法律的公平价值,也违反了民事赔偿的“填平损害”的原则。工伤保险制度的出现,使工伤事故损害实现了社会化分担的后果,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也给传统上对工伤损害采用侵权行为的民事赔偿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分析我国工伤事故不同赔偿标准的法律规定,导致工伤损害不同赔偿标准的原因除了工伤损害赔偿的立法层次较低以外,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在处理工伤事故的工伤保险赔付和民事赔偿关系上,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模式。为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劳动者,使劳动者在发生工伤事故后能获得标准统一的赔偿,在制度的设计上必须正确处理好工伤事故的工伤保险赔付和民事赔偿的关系,保障每个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合理确定用人单位的责任和其他责任人员的责任,平衡相关主体的利益。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在处理工伤事故的赔偿问题上,提出综合考虑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和工伤补偿的社会责任,平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同时通过制度的设计使受工伤事故伤害的劳动者能获得公平、标准统一的赔偿,改变我国工伤赔偿标准不统一的局面。
The criteria of compensation for employment injury which are stipulated in our state’s existing laws and legislations vary a lot from each other, through which employees’obtaining different compensation in actual employment injuries, and it results in the loss of balance in individual benefit and violates the fair value of law and the“filling-up”principle in civil compens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employment injury insurance system introduced the allocation of the consequence of employment injury, which to some extent, influenced the traditional civil compensation way for employment injury where used to adopt the same way with that of tort.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law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criteria of employment injury compensation shows that among the causes of various criteria of compensation for employment injury, the relatively inferior legislation accounts part of i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 different mode applied i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civil compensation and compensation by employment injury insurance. For the sake of equality and standardized criteria of employment injury compensation for every employee, a rectification should be put forward in the legislation system for appropriate disposal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civil compensation and compensation by employment injury insurance,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every employee and scientifically stipulate the obligation of the employ unit and the other liable parties to balance the interests of the parties concerned.
     As to dealing with the compensation for employment injury, this paper raises an innovative point, which is through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both the liable parties involved and the social liability, equalize the interests of the parties concerned, and rectify the legisl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lead to a standardization of the criteria of equal compensation for employment injury.
引文
① 我国《合同法》第 107 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该条表明,我国在违约责任的承担上是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② 黄越钦,王惠玲,张其恒.职灾补偿论——中美英德日五国比较 [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17.
    ① 我国《劳动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② 吕琳.劳工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59-100.
    ③ 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43.
    ④ 梁慧星.雇主承包厂房拆除工程违章施工致雇工受伤感染死亡案评释 [A].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 [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275.
     ① 杨立新.侵权法论 [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年.571-579.
    
    ① 详细案情见:王昌硕.劳动法学案例教程 [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203-205.
    ② 王昌硕.劳动法学案例教程 [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206.
     ①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答记者问》 [Z],北京律师法律咨询网.http://www.huaxialawyer.com/show.asp?id=1351,2007-3-7.
     ① 以福建省 2005 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为例,60 个月职工的平均工资为 85730 元,20 年的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6426.2 元。以上数据来自福建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福建省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fj.gov.cn/ tjsj/ndsj/0200604060010.htm,http://www.stats-fj.gov.cn/tjsj/ndsj/0200604060009.htm,2007-3-6.
     ①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答记者问》 [Z],北京律师法律咨询网.http://www.huaxialawyer.com/show.asp?id=1351,2007-3-7.
    ① 李然深等.劳动争议理论与实务若干热点问题研讨 [J].山东审判,2006,(1):27-39.
    ② 白彦,伏军.虚假陈述侵权的民事责任 [J].中国法学,2003,(2):100-104.
    ③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答记者问》 [Z],北京律师法律咨询网.http://www.huaxialawyer.com/show.asp?id=1351,2007-3-7.
     ① 吕琳.劳工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241.
    ①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就审理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答记者问》 [Z],中国律师网http://www.acla.org.cn/forum/showthreaded.php?Cat=&Number=608233&page=&view=&sb=5&o=&vc=1 ,2007-3-10.
    ② 杨小欣.评“区分不同类型分别适用法律”的审理医疗侵权赔偿案件的原则 [EB/OL].法律图书馆 法律论文资料库 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3546,2007-3-10.
    ① 关怀.劳动法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36.
    ② 张树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6.
    ① 关怀.劳动法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49.
    ② 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43.
    ①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答记者问》 [Z],北京律师法律咨询网.http://www.huaxialawyer.com/show.asp?id=1351,2007-3-7.
     ①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答记者问》 [Z],北京律师法律咨询网.http://www.huaxialawyer.com/show.asp?id=1351,2007-3-7.
     ① 李然深等.劳动争议理论与实务若干热点问题研讨 [J].山东审判,2006,(1):27-39.
     ① 吕琳.劳工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236.
     ① 吕琳.劳工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241.
     ①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答记者问》 [Z],北京律师法律咨询网.http://www.huaxialawyer.com/show.asp?id=1351,2007-3-7.
     ①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答记者问》 [Z],北京律师法律咨询网.http://www.huaxialawyer.com/show.asp?id=1351,2007-3-7.
    ① 吕琳.劳工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01.
    ② 李然深等.劳动争议理论与实务若干热点问题研讨 [J].山东审判,2006,(1):27-39.
    ③ 董保华.劳动法论 [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295.
    
    ① 张广兴.债法总论 [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43.
     ① [美]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著.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 [M].郑戈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
    
    ① 吕琳.劳工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37-148.
    ② 李然深等.劳动争议理论与实务若干热点问题研讨 [J].山东审判,2006,(1):27-39.
    ① 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网站: http://www.molss.gov.cn/gb/zwxx/2006-06/12/content_119277.htm,2007-3-24.
     ① 李然深等.劳动争议理论与实务若干热点问题研讨 [J].山东审判,2006,(1):27-39.
    ① 相关论述可见:佚名.应构建统一人身损害赔偿标法 [EB/OL].中国律师热线 http://www.148cn.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285,2007-3-28;佚名.人身损害赔偿范围和标准的比较与统一 [EB/OL].老行者之家 民商法.http://www.law-walker.net/detail1.asp?id=975, 2007-3-28.
    ② 吕琳.劳工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265.
     ① 吕琳.劳工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91.
    [1] 董保华.劳动法论 [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 樊启荣.责任保险与索赔理赔 [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3] 冯彦君.劳动法学 [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4] 关怀.劳动法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黄越钦,王惠玲,张其恒.职灾补偿论——中美英德日五国比较 [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
    [6] 贾俊玲.劳动法学 [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7] 李开国.民法基本问题研究 [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8] 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 刘士国.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 [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0] 刘志鹏.劳动法理论与判决研究 [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0.
    [11] 吕琳.劳工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2] 沈宗灵.法理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 覃有土,樊启荣.社会保障法 [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4] 王昌硕.劳动法学案例教程 [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15] 王东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6] 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 [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17] 王利明.民法·侵权行为法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8] 王全兴.劳动法 [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9] 王益英.社会保障法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0] 王益英.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1] 魏振瀛.民法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2] 杨立新.侵权法论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23] 杨燕绥.社会保险法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4] 张广兴.债法总论 [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5] 张树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6] 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 陈岩.无过错责任理论基础初探 [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7,(4).
    [2] 丁江前.个体经济组织雇员人身伤害与企业职工工伤处理异同 [J].中国劳动,2003,(4).
    [3] 董保华.社会基准法与相对强制性规范——对第三法域的探索 [J].法学,2001,(4).
    [4] 高万泉.因第三人侵权引起的工伤如何适用工伤补偿和侵权损害赔偿 [J].法学,2000,(8).
    [5] 华州羊.因车祸引起的工伤应如何处理 [J].中国劳动,2003,(2).
    [6] 李然深等.劳动争议理论与实务若干热点问题研讨 [J].山东审判,2006,(1).
    [7] 梁慧星.雇主承包厂房拆除工程违章施工致雇工受伤感染死亡案评释 [A].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 [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275.
    [8] 刘士国.安全照顾义务论 [J].法学研究,1995,(5).
    [9] 吕琳.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适用关系研究 [M].法商研究,2003,(3).
    [10] 罗培新.论劳动者损害赔偿请求权中的特殊法律问题——兼谈我国相关劳动立法之完善 [J].山东法学,1999,(3).
    [11] 潘登.试论交通事故民事赔偿与工伤保险的制度衔接 [J].中国劳动,2003,(3).
    [12] 潘伟梁.工伤争议的若干法律问题 [J].中国劳动,2003,(12).
    [13] 潘行球.非法用工者是否承担工伤赔偿责任 [J].劳动保护,2003,(6).
    [14] 秦恩才.工伤赔偿法律制度探析 [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15] 秦明东,王悦坤.再谈是民事侵权还是工伤责任 [J].中国劳动,2003,(8).
    [16] 汪世虎.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问题研究 [J].现代法学,2002,(4).
    [17] 向春华.交通事故和工伤赔偿责任竞和企业如何担责 [J].中国社会保障,2003,(12).
    [18] 杨小欣.评“区分不同类型分别适用法律”的审理医疗侵权赔偿案件的原则[EB/OL].法律图书馆 法律论文资料库 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3546,2007-3-10.
    [19] 杨兴坤.劳动关系是工伤赔偿的前提 [J].中国社会保障,2003,(2).
    [20] 袁满君,陈林林.超越事实与规范的学理——雇佣合同工伤赔偿的归责原则与过错概念评析 [J].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21] 张恒山.论正义和法律正义 [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1).
    [22] 周开畅.社会法视角中的“工伤保险和民事赔偿”适用关系 [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