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利益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发展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中主体的行为规则在理论上早已明确:个人应自由、企业应自主,但自由的个人和自主的企业必须自行承担其行为的后果,不论这种后果对其自身是有益还是有害。但实际情况是市场经济制度所要求的法治意识、契约观念、自担责任的精神并没有在中国社会真正形成,这与社会的制度在安排中存在有重大缺陷密切相关。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学理以及判例中,通常使用“信赖利益”概念来讨论并解决上述问题。在我国,主要通过缔约过失责任以及违约责任制度加以规范,合同法中并没有直接规定信赖利益的概念,不过在学理上是认可的。即便是对信赖利益给予明确保护的国家,在具体的理解和应用上也存在分歧,至今尚无令人信服的论断。因此,本文从学理上深入研究了信赖利益的内涵并达成了统一理解,同时把信赖利益引入我国的违约赔偿制度,增强了立法的可操作性。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信赖利益保护的法理基础。两大法系对信赖利益的理解存在明显分歧。大陆法学者认为,信赖利益损害赔偿只适用于合同不成立、无效或可撤销的情形。英美法学者则认为,在违约时也存在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问题。笔者所理解的信赖利益与大陆法和英美法学者的理解均有不同,是指信赖合同可实际履行的当事人,因合同未能履行所受的实际损失。它不仅适用于合同不成立、无效或可撤销的情形,也适用于违约的情况下。信赖利益理论自产生以来对各国的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自身并非完美,应当对它的局限性,比如立法技术繁杂、合同责任与侵犯债权之间的界限不清晰以及将机会成本纳入合同保障范围存在弊端等予以充分认识,吸收两大法系关于信赖利益的合理因素,来建构我国的信赖利益损害赔偿制度。
     第二部分,信赖利益违约赔偿制度。信赖利益违约赔偿制度是信赖利益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合同法否认在违约情况下适用信赖利益的赔偿,并且有关违约赔偿的一般性条款缺乏可操作性,根本不能更周全地保护非违约方的利益。因此将信赖利益引入违约赔偿制度之中,并借鉴两大法系的违约救济规则,以完善我国有关违约赔偿的救济措施,更重要的是增强司法的可操作性。一是德国法上通过判例发展起来的“赢利性推定”规则,该规则指出,如果一项支出是为了赢利性目的做出的,且该笔支出能够从未来的赢利中得到补偿,则债权人可以请求赔偿该支出。二是英美法确定的信赖利益损害赔偿规则,即使受害人恢复到合同已经得到完全正确履行的状态。
     第三部分,信赖利益损害赔偿的正当性。违反诚实信用的“法定义务”是信赖利益损害赔偿责任产生的根据。另外,从现代契约观念的转变即从契约自由观念向契约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及为实现当事人合同的实质正义目的的角度,论述信赖利益损害赔偿的正当性,以揭示对信赖利益保护的理论价值。
     第四部分,信赖利益损害赔偿制度的司法适用。首先,介绍确定信赖利益损害赔偿的四个基本要件:对方当事人的利益遭受损害;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对基于信赖的行为或不行为具有可预见性;信赖行为和要约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有对信赖利益的损害给予补偿的必要。其次,介绍具体的计算规则,包括可预见性规则以及减少损失规则。可预见性规则是把赔偿数额限制在对赔偿人来说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对债务人而言,应赔偿的合同损失只限于当初可以预见的那部分。减少损失规则是在被告违约后,如果原告仍然有机会使其商品或服务通过其他途径予以弥补,那么他应抓住该机会,原告只有在采取适当措施减轻本可以避免的信赖损失后,才有权要求期待利益的赔偿。最后,介绍信赖利益损害与交易风险的区别。关键在于是否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是否符合交易习惯。
     第五部分,我国信赖利益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我国现行立法分别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这样无法起到充分保护债权人利益,并存在违约损害赔偿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的不足。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为我国信赖利益赔偿制度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即创设出“信赖利益”概念,以信赖利益为救济标准,将其贯穿合同的整个过程,并借鉴德国新债法中的“保护义务”的立法方式——不仅合同的履行利益应当得到保护,而且也有义务维护合同前的利益。当事人间除承担基于违反“合意”产生的合同责任外,还有基于违反诚实信用的“法定义务”产生的信赖利益损害赔偿责任,二者共同构成了合同法上的责任。
     目前我国信用危机较为严重,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需要我们加强对信赖的研究,更需要制订出可操作性强的立法规则对其加以有效保护,本文对此做了深入探讨。但是也存在不足,如在讨论信赖利益损害赔偿范围时,对于第三人损害赔偿的问题未给予关注,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The basic aim of Chinese reform is to develop a market economy, and the action rules of subject in the market economy in theory have been clear: individuals should be free, enterprises should be autonomous. But the free person and the autonomous enterprises should bear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actions, regardless of their own consequences is beneficial or harmful. But the awareness of rule by law, the concept of contract, and the spirit of bearing their responsibility that a market economic system require have not really formed in the Chinese society.
     Reliance interest is often used to discuss the above issue in jurisprudence and case in civil law and common law. However, they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 on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reliance interest. The concept of reliance interest has not been defined directly in China's Contract Law, but it has been recognized in jurisprudence. The general provisions on compensation for breach of contract are not operated well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udy the content of reliance interests, it is introduced into the compensation system of our reliance interest, to strengthen the legislative operation.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theory of reliance interest. The content of reliance interest in Civil law and common law is obviously different, the scholars of civil law believe that the reliance interest damages in the contract apply to form, invalid or withdraw. The scholars of common law believe that damages of the reliance interests also apply in the event of default. I believe the reliance interests can actually carry out the stages of the contract. The theory has been produced, which make the legislative practice have a major impaction. But it is not perfect, we should be fully aware of its limitations, such as legislative technical complexity, between the contractual liability and violation is not clearly different and the opportunity cost is included into the contracts, which has defects. Thereby, these reasonable factors should be absorbed to construct our damages the reliance interests system.
     The second part is the reliance interests on compensation system of the breach of contract. This part relies on the necessity of introduction the reliance interests into compensation system. That is, in the case of default the compensation of reliance interests can not be applied in China's Contract Law. And the general terms related to damages is operated difficultly, which will not protect creditors’right comprehensively.
     So, it is necessary to draw on some perfect factors. First, the "presumption of profit" rule in Germany. If the expenditure is to make a profit, and it can be compensated from the future earnings, the creditors may seek to compensate the expenditures. Second, rules of the reliance interests damaged in common law, that is, to make the victim return to the state of the contract entirely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improve China's damages related to the relief measures, which help strengthen the operation of justice.
     The third part is the legitimacy of the damages of the reliance interests. The modern concept of contract changes from the freedom of contract to the socialism of contract, and the real justice of the contract, to reveal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protecting of the reliance interests.
     The fourth Part is judicial application of damages of the reliance interests. First, by introducing the four basic conditions of establishing of damages of the reliance interests, that is, the other party's reliance interests have damaged, the parties can predict the behavior based on trust of the acts or not. When the parties conclude the contract, between the trust and the offer have a causal relationship, Have the necessary of compensation for the damage of the reliance interest. Second, on specific terms including predictability of the rules, that is, the amount of compensation is limited, which can be controlled by the debtor and the scope can be predicted. And rules of reduce the loss ,after the defendant is in default, if the plaintiffs st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make up for goods or services through other ways, then he should grasp the opportunity, only the plaintiff should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mitigate the loss of reliance he can seek the compensation of the expect interests. Last, the different of the reliance interest damage and the risk of transaction, whether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is breached or the trading habits is applied.
     The fifth Part is that China's system of reliance interest damages is insufficient, so it should be perfected. Now the culpa in contrahendo and the breach of contract are respectively regulated in the contract law. Creditor’s right can not be protected fully, so, we should design workable regulations. Creating of reliance interest, as relief standards, which make it cover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That is,not only the positive interests should be protected, but the obliga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former contract is kept. The parties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based on breach of "good faith and credit",breach of good faith is based on the "legal obligation" of the reliance interests, which products liability for damages, they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responsibility on the contract law.
     At present, our country’credit crunch is more serious, which becomes the barri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We should research deeply the faith to draw up the feasibility legislation rules in order to perform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for it. This article has made further discussion regarding this, but it also has the insufficiency , which needs to perform in the later research to consummate.。
引文
①[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第 3页。
    ②蔡章麟:《私法上诚实信用原则及其运用》,载郑玉波主编:《民法总则论文选辑》(下),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64 年版,第 843-844 页。
    ③王明锁教授认为法治性、自愿性、信用性、平等性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质。参见王明锁:《市场经济特质与民商法之品格》,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1 期,第 109 页。
    ④在亨利·梅因看来“进步社会的运动一直是合同形态的运动”,因此本文即将研究的视角聚焦在合同领域。参见[英]亨利·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第 165 页。
    ①对此我国学者王军也持肯定态度,他将英美法中的信赖利益翻译为依赖利益,并解释说美国合同法中的依赖利益是指,“合同一方基于对另一方诺言的信赖而改变了自己的经济地位,当另一方违背其诺言时,为使依赖方恢复到原有的经济地位而赋予该方的权益。”参见王军:《美国合同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7 页。
    ②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五),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12 页。
    ①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45 页。
    ②英美法中的信赖利益是指原告因相信被告的允诺而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状态,保护信赖利益就是要使原告回到原来没有相信被告许诺的状态,适用于违约的情况下。而大陆法中对信赖利益则是通过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加以救济的。
    ③信赖利益学说体现了新自然法学的思想,也奠定了新自然法学合同说的基础,新自然法学是一个关注法的道德的学派,认为合同义务不再以对价为唯一标准,个人意思的自治可以被社会正义的衡量所战胜。参见吴伟华:《合同中的信赖利益及其损害赔偿》,河北经贸大学 2003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3 页。
    ①他一直致力于继承、发展富勒的“信赖利益“思想并将其运用于英国法。
    ②[美]L·L·富勒、小威廉·R·帕迪尤:《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载《债法论文选萃》,韩世远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60 页。
    ③同上第 261 页。
    ④耶林认为,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每条法律规则的产生都源于一种目的,即一种事实上的动机,法律是根据人类欲实现某些预期结果的意志而有意识地制定的。因此解释法律必须结合实际的社会生活,不能偏离法的目的,先了解法律欲实现何种目的,以此为解释的出发点势能得出合理的解释结论。参见[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04 页。
    ①传统的约因理论认为,约因是一种限制契约责任范围的工具,无契约也就没有了契约责任,约因理论表现在契约损害赔偿责任方面就是坚持“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僵化模式,将损害赔偿限定于期待利益的赔偿范围。
    ②[日]内田贵:《契约的再生》,胡海宝译,载《债法论文选萃》,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56 页。
    ①信赖利益损失与期待损失不同,相比较而言信赖利益损失更为有形。在英国著名法学家 P·S·阿狄亚的著作中通过一则案例使二者的区别得到了精确说明,这里笔者对此作以回顾:被告出卖一艘失事的油船,其在广告中声称,这艘船位于太平洋某处的一块礁石上,原告为了寻找这艘油船花费了大量资金进行航行准备,而这艘失事的油船其实根本不存在。因此,判决原告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很显然,原告由于信赖合同而蒙受了损失即真正的损失。而原告的预期损失则与此完全不同,这种损失是由要打捞的油船的全部预期的价值减去航行准备的费用构成的。但是,要把这种损失加以量化又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冒险是一种投机,要对这一油船的预期价值确定任何形式的真实数字都是没有根据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法院拒绝给予预期损失的赔偿,而对信赖利益损失提出的赔偿要求给予了保护。参见[英]P·S·阿狄亚:《合同法导论》,赵旭东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79 页。
    ②马新彦:《信赖与信赖利益考》,载《法律科学》2000 年第 3 期。
    ①此处的信赖利益与民法中的信赖原则有严格的区别,拉伦茨将信赖原则视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作为诚实信用原则的一种表现,有时又被用来表示权利外观原理。参见[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谢怀栻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8 页。
    ②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88-289 页。
    ③高桥真:《履行利益与信赖利益》,载韩世远主编:《违约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61 页。
    ④我国学者李永军认为,大陆法系所说的信赖利益不是富勒所说的信赖利益,富勒实际是将大陆法系的信赖利益进一步分离,使履行从实际损失中剥离出来而成为返还利益,而使信赖利益仅仅包括为履行而支出的各种费用和因此而丧失的各种缔约机会。参见李克武:《论信赖利益之违约赔偿》,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年第 1 期。
     ①周耀伟:《信赖利益赔偿之研究》,西北政法大学 2004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9 页。
     ①[美]L·L·富勒、小威廉·R·帕迪尤:《 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 》,韩世远译,载《债法论文选萃》,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87 页。
    ①参见[美]L·L·富勒、小威廉·R·帕迪尤:《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韩世远译,载《债法论文选萃》,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07 页。
    ②[美]L·L·富勒、小威廉·R·帕迪尤:《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韩世远译,载《债法论文选萃》,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52 页。
    ③A. L. Corbin, Corbin On Contracts, West Publishing Co., 4th. 1964, Reprint 1988, Vol. 5, p. 198 (§ 1031)。
     ①参见[英] P·S·阿狄亚:《合同法导论》,赵旭东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 页。
     ①社会需要是法律产生的前提,而法律的产生又能为社会需要提供保障。参见[美]格兰特·吉尔莫:《契约的死亡》,载《债法论文选萃》,曹士兵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8 页。
    ①弗卢梅对私法自治有一个经典的定义,即私法自治就是“个人依意志而自我形成法律关系的原则”转引自[德]卡纳里斯:《债务合同法的变化即债务合同法的‘具体化趋势’》,张双根译,载《中外法学》2001 年第 1 期,第 36 页。
    ②孙新强译:《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论》(一),载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 20 卷),香港:金桥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1 年版,第 368 页。
    ③二十世纪初信赖利益是西方私法上的概念,它是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私法发展史上由以静态财产关系为保护目标的传统法向以动态财产关系为保护重心的现代法转换,以及由崇尚契约自由、意思自治的古典法到追求契约道德、契约正义的现代法过渡的里程碑。
     ①[美]格兰特·吉莫尔:《契约的死亡》,曹士兵等译,载《债法论文选萃》,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9页。
    ②参见傅静坤:《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 页。
     ①参见[英] P·S·阿狄亚:《合同法导论》,赵旭东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5 页。
     ①韩世远:《违约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75 页。
    ①德国《民法典》,杜景林、卢谌译,第 280 条-284 条,第 249 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②许德风:《论合同法上信赖利益的概念及对成本费用的损害赔偿》,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3075,最后访问日期:2008 年 4 月 14 日。
    ③差额假定法:应当处于的利益状态—实际利益状态
    ④赢利性推定在前文已论述即如果一项支出是为赢利性的目的做出,且该支出能够从未来的赢利中得到补偿,则债权人可以请求赔偿该笔支出。
    ①许德风:《论合同法上信赖利益的概念及对成本费用的损害赔偿》,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3075,最后访问日期:2008 年 4 月 14 日。
    ②可预见性规则是指债务人不赔偿其不能合理预见的损害。
    ③这实际上是富勒、帕迪尤所说的返还利益(restitution interest)。在德国法上,应当根据民法典第 346 条(解除的法律效果)进行返还,这种返还本质上相当于不当得利返还。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 107 条。
    ②[美] 查尔斯·弗里德:《契约即允诺》,郭锐译,龙卫球校,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1 页。
    ①一般来说,不管合同各方当事人的意思如何,谈判的开始便产生一种信赖的法律关系,即每一方当事人都可以希望另一方当事人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考虑他的利益.参见[德]海因·克茨:《欧洲合同法》(上卷),周忠海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2 页。
    ②许德风:《论合同法上信赖利益的概念及对成本费用的损害赔偿》,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3075,最后访问日期:2008 年 4 月 14 日。
    ①这三种制度是指合同前的缔约过失、履行过程中对相对人身或财产利益的损害、对后契约义务的违反造成的损害赔偿。王泽鉴:《债之关系的结构分析》,载《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04 页。
    ②在德国,卡纳里斯教授提出了“信赖责任”的观点,将信赖责任视作合同与侵权行为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参见[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 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第 350 页。
    ③[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册),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27 页。
    ①内田贵:《 契约的再生》,载梁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胡宝海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74页。
    ②[美] 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81页。
    ③参见卢文道:《论契约自由之流弊》,载《法学》1996 年第 12 期。
    ①参见[德] 海因·克茨:《欧洲合同法》(上卷),周忠海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6 页。
    ②参见[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上册),王卫国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6 页。
    ③参见[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上册),王卫国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68 页。
    ④意思理论流行于 19 世纪的法国,该理论认为订立合同的同意依当事人的意思加以判断.由此,损害原则上并不导致合同无效,且合同的效果要追溯到当事人的意思.参见[美]詹姆斯·戈德雷:《现代合同法理论的哲学起源》,张家勇译,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63 页。
    
    ①崔建远:《合同责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86 页。
    ②[美] 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上册),王卫国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68 页。
     ①马新彦:《论信赖规则的逻辑结构》,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年第 4 期。
    ①净利润=毛利—为获得对待给付而支出的所有给付,毛利=违约方的对待给付。
    ②因采取减损措施而受到的损害。
    ③受害方基于违约而终止了合同,使其原本应当投入到合同履行部分或全部的资源可以被挽救下来并重新使用,因此而节约的费用。
    ①在德国民法典的体系下,按因果关系的推理,合同成立后一方违约时他方只能请求积极损害(履行利益)的赔偿,我国合同法第 113 条同样规定。
     ①原告(磨房主)要求被告(承运人)将一个受损的磨房车轴运到某地一位工程师处仿制一个新车轴,被告答应于次日将它运到目的地,但并不知道没有车轴磨房就会整天不能开工,由于被告的过失,磨房车轴在运送途中被耽搁 6 天,原告要求赔偿因磨房停工超过规定的天数所遭受的损失,但由于承运人并不知道车轴不及时送达装好,工厂就会停工这一事实,于是法院判决承运人对于原告工厂停工的损害不须负责任。参见[美]L·L·富勒、小威廉·R·帕迪尤:《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韩世远译,载《债法论文选萃》,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94 页。
     ①参见[美]克拉斯威尔:《质疑富勒和帕迪尤》,廖焕国译,载《民商法论丛》(第 31 卷),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15 页。
    ②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99 页。
     ①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22 页。
     ①参见[美]L·L·富勒、小威廉·R·帕迪尤:《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韩世远译,载《债法论文选萃》,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67 页。
     ①参见王涌:《私权的分析与建构——民法的分析学基础》,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9 年。
    ②有的认为只有合同法第 42 条,有的认为还有合同法第 43 条以及第 19 条。
    
    ①杜景林、卢谌:《德国债法改革》,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8 页。
    ②[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95 页。
    ①第 284 条规定:“在满足替代履行的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时,债权人也可以不主张替代履行的损害赔偿,而要求赔偿其基于信赖会获得履行所合理支出的成本费用。但是即使债务人没有违反义务债权人也无法实现目的的除外。”
    ②Anglia Television Ltd. V . Reed 案,参见 Lord Denning ([1972] 1 Q.B. 60. at p. 64.): “wasted expenditure can be recovered when it is wasted by reason of the defendant’s breach of contract.”转引自许德风:《论合同法上信赖利益的概念及对成本费用的损害赔偿》,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3075,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 4 月 14 日。
    
    ①王军:《美国合同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335 页。
    ②[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谢怀栻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导论部分第 2 章。
    ③[德] 阿图尔·考夫曼:《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63-164 页。
     ①如科宾所言:利润之难于证明,一方面在于债权人能否获得利润取决于多种尚未确定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在于有时很难确定履行的金钱价值。参见许德风:《论合同法上信赖利益的概念及对成本费用的损害赔偿》,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3075,最后访问日期:2008 年 4 月 14 日。
    (1)[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2)[英]亨利·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
    (3)[英] P·S·阿狄亚:《合同法导论》, 赵旭东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4)[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谢怀栻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5)[美] 查尔斯·弗里德:《契约即允诺》,郭锐译,龙卫球校,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6)[德]海因·克茨:《欧洲合同法》(上卷),周忠海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7)[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 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8)[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册),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9)[美] 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10)[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一卷版上册),王卫国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版。
    (11)[美]詹姆斯·戈德雷:《现代合同法理论的哲学起源》,张家勇译,法律出 2006 年版。
    (12)[德] 阿图尔·考夫曼:《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13)杜景林、卢谌:《德国债法改革》,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14)王军:《美国合同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15)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6)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7)崔建远:《合同责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18)王泽鉴:《债之关系的结构分析》,载《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9)杨桢:《英美合同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0)傅静坤:《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
    (21)韩世远:《违约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
    (22)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23)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五),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美]格兰特·吉尔莫:《契约的死亡》,载《债法论文选萃》,曹士兵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年版。
    (2)[美]L·L·富勒、小威廉·R·帕迪尤:《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载《债法论文选萃》,韩世远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
    (3)[日]内田贵:《契约的再生》,胡海宝译,载《债法论文选萃》,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
    (4)[德]卡纳里斯:《债务合同法的变化即债务合同法的‘具体化趋势’》,张双根译,载《中外法学》2001 年第 1 期。
    (5)[美]克拉斯威尔:《质疑富勒和帕迪尤》,廖焕国译,载《民商法论丛》第 31 卷,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6)蔡章麟:《私法上诚实信用原则及其运用》,载郑玉波主编:《民法总则论文选辑》(下),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64 年版。
    (7)马新彦:《信赖与信赖利益考》,载《法律科学》2000 年第 3 期。
    (8)孙新强译:《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论》(一),载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 20 卷),香港:金桥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1 年版。
    (9)王明锁:《市场经济特质与民商法之品格》,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1 期。
    (10)高桥真:《履行利益与信赖利益》,载韩世远主编:《违约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 年版,
    (11)卢文道:《论契约自由之流弊》,载《法学》1996 年第 12 期。
    (12)马新彦:《论信赖规则的逻辑结构》,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年第 4 期。
    (13)李克武:《论信赖利益之违约赔偿》,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年第 1 期。
    (14)王涌:《私权的分析与建构——民法的分析学基础》,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 1999 年。
    (15)吴伟华:《合同中的信赖利益及其损害赔偿》,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年。
    (16)周耀伟:《信赖利益赔偿之研究》,西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年。
    (17)许德风:《论合同法上信赖利益的概念及对成本费用的损害赔偿》,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3075,最后访问日期:2008 年 4 月 14日。
    (1)《最新不列颠法律袖珍读本——合同法》,张素华译,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德国《民法典》,杜景林、卢谌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 107 条,第 113 条。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