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刊本《西游记》图文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代版画是中国美术史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万历时期被称之为版画艺术“光芒万丈”的时代。版画的盛行源于小说插图的繁荣。《西游记》小说第一个有案可查的足本“世德堂本”即刊刻于明万历癸卯(1592年),杨闽斋本刊刻于万历壬辰(1603年)。除此之外,阳至和本、朱鼎臣本和“李评本”也是明代《西游记》重要的刊本,均图文一体,且插图方式各不相同,形成了极具戏剧舞台效果的金陵派版画风格代表“世德堂本”、纤雅工丽的徽派版画风格代表“李评本”、“上图下文”刊式的建安派风格代表“阳至和本”、“朱鼎臣本”和“杨闽斋本”。然而,美术理论界论及明代《西游记》插图,研究者更多的是从版画技法、艺术风格、地域流派等方面进行论述,而没有注意到作为小说插图与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是依旧小说文本而创作出来的图像。因此,脱离了小说文本而仅仅从图像学的角度对其镌刻手法、风格特征进行论述也就无法深层次解读出图像的内在意蕴,见不出各个刊本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不能合理地评价各个刊本插图孰优孰劣。因而,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明代《西游记》插图,改变以往版画研究对其重图不重文的现状,就有必要结合小说文本,从“图—文”互文性视角切入,探究作为时间中存在的“诗”的小说文本与作为空间中存在的“画”的小说插图之间相互交织、相互游离、互通有无、互证互识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将明刊本《西游记》插图研究推向纵深。
     图与文,在古代中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古有“龙图献体,龟书呈貌”之说。在图与文两者的关系上,见书不见图,如闻其声不见其形;见图不见书,如见其人不闻其语。“左图右史”或“上图下文”是中国古书的传统布局,图与文是经纬相错,不可或缺的关系。因此,对于古代学者而言,“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成为治学的一种重要方式。这就启示我们在明刊本《西游记》插图研究上,图与文两者不可偏废。以互文性理论作为阐释视角,在明刊本《西游记》插图与文本之间的互文上,则涉及到“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小说语言文本中所呈现出的“语象”,在创作者脑海之中逐渐形成呼之欲出的“意象”后,经创作者之手转化到刻模上,既而具形化为小说插图的“形象”(图像)。古代艺术理论指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因此,在探究《西游记》图与文的关系上,一方面我们可以“由言观象”,从文本出发,探究图像与小说情节的吻合度、图像对小说情节的表现力、图像对小说情节瞬间“定格”等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由象探意”,通过小说图像探究插图创作者心目中的小说“意象”。而“意象”不同于文本所呈现的“形象”,恰恰在于它浸透着创作者的情感,是“形象”与“情感”的融合物,已烙上了主体的爱、憎、喜、恶,鲜明体现着创作者的艺术旨趣和审美取向。因此,由“言”追“象”、由”象“及“意”,我们才能准确定位插图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见出不同创作者所捕捉的不同“瞬间”,见出语言文本对图像生成的正向影响、图像生成对小说文本的反向指涉和延展等现象,也才能真正从插图中见出创作者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进而对明刊本《西游记》插图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
     通过图文互文性研究,使我们看到了不同于以往对明刊本《西游记》插图研究的新气象。在这种研究视角下,得以深层次揭示出世德堂本语言文本前后交织对图像生成的作用,图像内在互文上的“身份符码、阐释符码、行动符码、象征符码、文化符码”,以及基于“人之常情”、“事之常理”和“世之常态”对插图改变小说故事情节的指涉。能够使我们见出“李评本”镌刻艺术风格上的工丽婉约、中景式构图创设的情景交融、人物动作刻画的张驰结合,以及追求奇崛、淡雅的文人画创作倾向。也使我们在“闽南三本”中发现杨闽斋本插图构图元素的增减、人物空间的转换以及插图对故事情节的“快进”与“延宕”等,在大量的“平面化、程式化、僵硬化、重复性”之外,内在又涌动着一股朝气与活力;揭示出朱鼎臣本插图“图与文合”、“图脱于文”、“图超于文”、“图滞于文”、“图衍于文”、“图示于文”、“图中增文”等现象;洞察阳至和本、朱鼎臣本和杨闽斋本插图的“家族相似性”特征。特别是通过“图像证史”的方式,从插图中刻工留下的姓名,使我们合理定位出“李评本”刊刻于明天启年间;通过图像之间的“家族相似性”比较,合理定位出阳至和本、朱鼎臣本和杨闽斋本之间的承继关系,解决了学术界对此长期纠缠不清的学术问题。
In China's art history, woodcut of Ming Dynasty holds an important place, Wanli Time (1573-1620)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glorious period" in the growth of woodcut art. The prevalence of woodcut derives from the prosperity of novel illustration. It was in1592that Shidetang Edition of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which has been recorded as the first unabridged edition, was printed and inscribed, and later in1603Yangminzhai Edition was published. Besides, Yangzhihe Edition, Zhudingchen Edition and Lizhuowu Appraisal Edition in Ming Dynasty, were all illustrated in different ways:Shidetang Edition, the representative of Jinling Style Woodcut, portraying astonishing thearatical stage effect; Lizhuowu Appraisal Edition, the member of Anhui Style known for its slenderness, elegance and neatness; Yangzhihe, Zhudingchen and Yangminzhai Editions, on behalf of Jian'an Style, bear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illustrations up texts down". However, art critics discuss the illustrations i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most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woodcut skill, art style and regional school etc. instead of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ce between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forms of painting (including flower-and-bird painting, landscape painting and figure painting)—the former being created according to the texts of novels. Consequently, the previous studies all fail to interpret the intrinsic implication of illustrations, to figure out the mutual influences among or to evaluate reasonably different editions. Therefore, to further study illustrations i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m with texts, which means the approach of intertexuality should be adopted. With such an approach,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s—in the form of poetry—existing in time and illustrations—in the form of painting—existing in space will be fully analysed, and thus the illustration study of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in Ming Dynasty will be promoted.
     Illustrations were as important as texts in ancient China. The former was to the latter what a person is to his/her voice. Traditionally, ancient Chinese books were laid out with "illustrations left texts right" or "illustrations up texts down", which shows that illustrations and texts were inseparable from one another. Theref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had a major influence on the ancient scholars' learning, which inspires us to attach equal importance to both illustrations and texts. When intertextuality is employ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words, images and meanings" should be studied. The "words" in texts are first transformed into "images" by creators in their minds and then into "pictures" on plate. Thu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llustrations and texts i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can be firstly analyzed from words to illustrations and secondly from illustrations to images. The former means, based on texts, the study should be focused on coincidence degree, expressiveness of illustrations and their moment "freeze-frame" function; the latter means the "images" of a novel in the creator's mind can be found out through his illustrations."Images" are different from "pictures" shown by texts in that they are the combination of "pictures" and "emotions" and expresses the creator's art interests and aesthetic orientation. Only following the order of "words-images-pictures" can we determine exac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llustrations and texts, discover different "moments" captured by different creators, realize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text on illustration generation, and reverse reference and extension that texts receive from illustration generation, make out creators'art pursuit and aesthetic dream, and make reasonable judgment about the illustrations in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in Ming Dynasty.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provides new means to study these illustrations. In Shidetang Edition it throws light on the influence of texts on illustration generation, illustrations'intertextual identity code, interpretation code, action code, symbol code and culture code, and illustrations'reference that change plot of the novel. Through this theory, in Lizhuowu Appraisal Edition,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can be understood:the fusion of emotions with scenes brought by medium shot design,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depictions of characters'actions and the creation tendency to pursue wonderful and elegant scholar painting. In Yangminzhai Edition, increase and decrease of composition elements, changes of space and illustrations'functions of "hastening" or "delaying" plots are elucidated; despite its planar, stylization, rigidness and repetition, this edition is fresh and vigorous. In Zhudingchen Edition a wide variet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illustrations and texts are discussed. In Yangzhihe, Zhudingchen and Yangminzhai Editions, exists "family similarity". By means of "using pictures to prove history", we, according to the names of cutters left in illustrations, confirm that Lizhuowu Appraisal Edition was printed during Tianqi Time, Ming Dynasty; through "family similarity" between illustrations, the success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Yangzhihe, Zhudingchen and Yangminzhai Editions is made clear, which ends the long discussion about their relationship.
引文
①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第1版,第1825页。
    ②[齐]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第一”。见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l月北京第1版,第1页。
    ③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第1版,第1825页。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文中以及脚注和参考文献中的中华民国纪年均应为公元纪年。
    ①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版,第15页。
    ①参见[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①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来源于米哈伊尔·巴赫金(Mikhail M. Bakhtin)的对话主义(Dialogism)思想,由法国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所提出,经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宣传和阐释,被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雅克·德里达(Derrida)、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等当代哲学家和理论家广泛用于文艺理论批评之中,使之成为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对于克里斯蒂娃所使用的Intertextuality,有不同的翻译:“互文性”、“文本间性”、“相互文本性”等,见王瑾:《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日]西川直子著:《克里斯托娃——多元逻辑》,王青、陈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要受到历时性状态下和共时性状态下其他“文本”的影响,它是众多“文本”的交汇,人们至少可以从一个“文本”读出另一个文本来……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拼凑,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见Julia Kristeva, "Word, Dialogue and Novel", in The Krisleva ReadPr, Toril moied.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86. P35.
    ①曹意强:《图像与语言的转向——后形式主义、图像学与符号学》,参见曹意强、麦克尔·德波罗等著,《艺术史的视野——图像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意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428页。
    ②赵宪章:《传媒时代的“语-图”互文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①(魏)王弼:《周易略例》,见《四库全书·经部·易类》,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593页。
    ①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49页。
    ①《广弘明集》卷二十五载玄奘《请御制三藏圣序表》称贞观元年开始西行,今从《大唐大慈思寺三藏法师传》,定在贞观三年。
    ②汤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版,第22页。
    ①(唐)慧立、彦琮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孙毓棠、谢方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第17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7-20页。
    ①因杨景贤杂剧《西游记》在“西游”故事演进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章第三节将重点论述。
    ②朱德熙:《(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汉文本序》,载《语文研究》1993年第1期。
    ③《朴通事谚解》,《奎章阁丛书》第八种,日本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昭和十八年影印本,第267页。
    ①《朴通事谚解》,《奎章阁丛书》第八种,日本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昭和十八年影印本,第293-294页。
    ②李时人:《西游记考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5页。
    ①萧相恺、杨爱群:《西游记》,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8页。
    ②参见朱恒夫、黄文虎:《江淮神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卷三“唐忏”,第283-562页。
    ①参见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十二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10月第1版,第107页。
    ②玄奘像,大正藏图像册11。
    ③玄奘画像,日本镰仓(1185-1333)后期绘制,绢本设色,135.1 x59.9厘米,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
    ④图像来自蔡铁鹰编:《西游记资料丛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6月第1版,第485页。
    ⑤西安大雁塔碑刻拓片,作者拍摄。
    ①李翎:《玄奘大师像与相关行脚僧图像解析》,载《法音》2011年第1期,第40页。
    ②图6、图7、图8见蔡铁鹰编:《西游记资料丛编》(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6月第1版,第486-488页。
    ①图9见李翎:《玄奘大师像与相关行脚僧图像解析,载《法音》2011年第1期,文后所附图像。
    ②日本学者矶部彰教授曾寄给蔡铁鹰先生一套由日本二玄社2001年影印的《唐僧取经图册》,本文相关图像即来源于蔡铁鹰教授所藏图册的复印件。
    ③参见田仲一成:《(唐僧取经图册>故事初探》;户田祯佑: 《(唐僧取经图册>式样的探讨》,载日本《国华》1992年10月第1163号。
    ④板仓圣哲:《传王振鹏(唐僧取经图册>在元代画史中的位置》和矶部彰:《元代(唐僧取经图册)研究要旨》两文见日本平成十三年(2001)日本株式会社二玄社影印《唐僧取经图册》所附《唐僧取经图册“解题”》:两文还收录在蔡铁鹰编:《西游记资料丛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6月第1版。矶部彰还撰写了《(唐僧取经图册)中所见的西游记物语》,载《东方学论集》1996年;《(唐僧取经图册>可窥见的「西游记」物语》,载《富山大学人文学部纪要》24号,1995年:《<唐僧取经图册>的绘画顺序和其画题》,载《富山大学人文学部纪要》25号,1996年。中野美代子:《<西游记)的秘密(外二种)》,王秀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相关章节对此有论及。曹炳建、黄霖:《(唐僧取经图册>探考》,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于硕:《唐僧取经图像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对此亦有论及。
    ①板仓圣哲:《传王振鹏(唐僧取经图册)在元代画史中的位置》,见蔡铁鹰编:《西游记资料从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6月第1版,第532-533页。
    ②曹炳建、黄霖:《<唐僧取经图册>探考》,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③(清)梁章钜:《<唐僧取经图册>跋》,见蔡铁鹰编:《西游记资料从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6月第1版,第531页。
    ④矶部彰:《元代<唐僧取经图册>研究要旨》,见蔡铁鹰编:《西游记资料丛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6月第1版,第534页。
    ⑤曹炳建、黄霖:《<唐僧取经图册>探考》,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⑥同上。
    ①《杨东莱批评西游记》第一卷第五折“诏饯西行”,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①(唐)慧立、彦琮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孙毓棠、谢方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第15页。
    ②同上,第14页。
    ③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①曹炳建、黄霖:《(唐僧取经图册>探考》,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②同上。
    ③矶部彰:《元代(唐僧取经图册)研究要旨》,见蔡铁鹰编:《西游记资料丛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6月第1版,第542页。
    ①围绕古代唐僧取经图像遗存,学术界先后有郁博文:《瓷枕与<西游记>》,载《光明日报》1973年10月8日;王静如:《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中的西夏壁画》,载《文物》1980年第9期;劳伯敏:《飞来峰造像若干问题的探讨》,载《文物》,1986年第1期;谢生保:《敦煌壁画与<西游记>创作》,载《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1期;李安纲:《从唐僧取经壁画看<西游记>故事的演变》,载《第二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王泽庆、王茵:《青龙寺壁画中的唐僧取经图》,载《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杨国学:《河西走廊三处取经图画与<西游记>故事演变的关系》,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杨国学:《安西东千佛洞取经壁国新探》,载《南亚研究》,2002年第2期;冯振国:《张掖大佛寺西游记故事壁画艺术手法浅析》,载《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蔡铁鹰:《张掖大佛寺取经壁画应是(西游记)的衍生物》,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王锐:《张掖大佛寺取经壁画的创作时间推证》,载《河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郑怡楠:《瓜州石窟群唐玄奖取经图研究》,载《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4期;赖天兵:《关于飞来峰高僧取经浮雕几个问题的思考》,载《杭州文博》,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八辑;赵莉、吴炯炯:《“唐僧取经图”与<西游记>图像在甘肃地区的流布》,载《图书与情报》2009年第5期。围绕寺窟中的遗存,于硕撰写了《唐僧取经图像研究》论文,见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该文对西夏、元、明、清以来的榆林窟、千佛洞、张掖大佛寺、程山青龙寺、华盖寺、红崖寺、莫高窟等古代壁画、雕塑、画册等进行了详细的疏理,从图像学视角研究了此类“唐僧取经图”的演变。
    ②参见张宝玺:《莫高窟周围中小石窟调查与研究》,载段文杰等编:《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石窟考古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94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组委会编:《大唐藏取经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页。
    ②同上,第31--32页。
    ③同上,第7页。
    ④j黄涌泉:《杭州元代石窟概述》,转引自刘荫柏编:《西游记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第257页。
    ①参见刘荫柏编:《西游记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第258页。
    ②2003年10月29日,山西省稷山县青龙寺北大殿南壁拱眼下方发现了一组长8米、宽0.6米的连环画式壁画,内容为唐朝“玄奘取经图”。据文物专家考证:此组壁画绘制于元末明初。
    ①稷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稷山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510页。
    ②《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河北》对“白地黑花山水人物图长方形枕”介绍“元代(1271——1368年),高15、枕面长42.5、宽17.5厘米。1969年河北磁县上潘汪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枕呈长方形,枕面微凹,略向前倾,出檐,枕壁竖直,后壁有一气孔,平底。黄灰胎,稍粗。白釉略泛黄,较光润,施满釉,底无釉。白地黑花,黑揭色彩;枕面绘直线纹和波折纹作边框,内有壶门形开光,开光内绘山水人物图,似表现行旅场景,或为西游记的早期图形;开光外满绘缠枝菊花纹,左边框内有“漳滨逸人制”五字题款。枕白四壁分别在开光内绘竹、荷、牡丹等花卉。此枕为河北磁州窑元代的典型器物。参见曹凯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河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6页。
    ①广东博物馆对“唐僧取经瓷枕”介绍:(1271—-1368年),前高10、后高13、长40、宽16.7厘米。枕为长方形,前低后高,中微凹。通体施白釉,但白中泛黄;以铁料作画,呈揭色。枕面以线框卷草纹饰边框;;内有菱形开光,开光外四角绘折枝花卉;开光内绘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图。枕前壁绘竹,后壁绘虎,两侧壁绘芙蓉花。整个画法写意性强。底部印阳文楷书横款“古相”、直款“张家造”。此枕出现于小说《西游记》成书之前,对古典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②郁博文:《瓷枕与<西游记>》,载《光明日报》1973年10月8日。此文收录在刘荫柏编:《西游记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第260--263页。又收录在朱一玄、刘毓忱编:《西游记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149--151页。
    ①具体内容将在第三节《“杨评本”杂剧(西游记)在“西游”故事演进中的地位》进行论述。
    ②此图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重刻本《临凡宝卷》中“唐三藏取经”插图,参见傅惜华编:《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下),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第529页。
    ③此图为混元弘扬临凡飘高经第24幅图像,明万历年间刻本,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参见矶部彰:《(西游记)物语绘史略》,载日本东北大学《东北亚细亚研究》第3期,1999年。
    ④此图为日本大苏芳年绘“百月姿”之“玉兔”,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藏;参见矶部彰:《关于<西游记>雍正刊本与绘画》,载日本东北大学《东北亚细亚研究》第5期,2000年。
    ①张大新:《(西游记)创作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之再认识》,载《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1期,第164页。
    ②傅惜华:《元代杂剧全日I》(第十卷),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117-178页。
    ①孙楷第:《吴昌龄与杂剧西游记》,见《沧州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月第1版,第256页。
    ②杨景贤、杨景言为一人,为学者所证实。
    ③孙楷第:《吴昌龄与杂剧西游记》,见《沧州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月第1版,第257页。
    ④孙楷第:《吴昌龄与杂剧西游记》,见《沧州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月第1版,第244页。
    ⑤中华书局1964年出版的“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日本铅印本。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第二册),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第1版,收录此杂剧,仅有文本,无图像。
    ①首都图书馆编辑:《古本戏曲十大名著版画全编》,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前言”第1页。
    ②《杨东莱先生批评西游记总论》,见《杨东莱批评西游记》,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①《杨东莱批评西游记》第一卷第四折“擒贼雪仇”,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①《杨东莱批评西游记》第一卷第一折“之官逢盗”,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① Hegel, Robert E.. 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207.
    ①《杨东莱批评西游记》第一卷第三折“江流认亲”,古本戏曲从刊初集。
    ②《杨东莱先生批评西游记总论》,见《杨东莱批评西游记》,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①《杨东莱批评西游记》第三卷第十折“收孙演咒”,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②《杨东莱批评西游记》第五卷第十七折“女王逼配”,古本戏曲从刊初集。
    ①《杨东莱批评西游记》第三卷第九折“神佛降孙”,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②《杨东莱批评西游记》第五卷第十九折“铁扇凶威”,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③《杨东莱批评西游记》第六卷第二十一折“贫婆心印”,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④《杨东莱批评西游记》第二卷第七折“本叉售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⑤《杨东莱批评西游记》第六卷第二十二折“参佛取经“,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①《杨东莱批评西游记》第三卷第九折“神佛降孙”,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①《杨东莱批评西游记》第三卷第十折“收孙演咒”,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①古本小说集成委员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页。
    ②(清)陈奕禧绘:《小圣擒大圣》,绢本设色,参见李路编著:《图解西游记》,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0--11页。
    ③韩伍:《韩伍新绘西游记》,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3页。
    ④项维仁、窦世魁绘:《新绘(西游记>插图精选》,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2007年第1版,第13页。
    ①《杨东莱批评西游记》第四卷第十六折“细犬禽猪”,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①(明)孟称舜编《古今名剧合选·柳枝集》,明崇祯刊本,《古本戏曲丛刊》四集。
    ②《杨东莱批评西游记》第四卷第十六折“细犬禽猪”,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①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全三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3月第1版1,第2003页。
    ①[日]上原究一:《世德堂刊本(西游记)传本考述》,载《文学遗产》2010年第4期。
    ③[日]上原究一:《世德堂刊本<西游记)传本考述》,载《文学遗产》2010年第4期。
    ①《唐书志传题评》八卷,明陈氏尺蠖斋评释,万历年间世德堂刊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
    ②刘世德、陈庆浩、石昌渝主编:《古本小说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10月北京第1版,第28辑“前言”。
    ③《南北两宋志传题评》二十卷,一百回。陈氏尺蠖斋评释,唐氏世德堂刊本,日本内阁文库藏。插图共95幅,南宋51幅,北宋44幅,双页连式。
    ④《南北两宋志传题评》序“叙锲南宋传志演义”,见刘世德、陈庆浩、石昌渝主编:《古本小说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10月北京第1版,第34辑。
    ①转引自[英]彼得·伯克著,杨豫译:《图像证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2页。
    ②[英]彼得·伯克著,杨豫译:《图像证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9页。
    ①[唐]张彦远撰,承载译注:《历代名画记全译》(修订版),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60页。
    ②分别为“世德堂本”、“阳至和本”、“朱鼎臣本”、“杨闽斋本”和“李评本”。
    ③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第1版,第61页。
    ④徐小蛮、王福康著:《中国古代插图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90页。
    ①周心慧:《新编中国版画史图录》(第一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第95页。
    ②“家族相似性”概念来自于维特根斯坦,即“由相似性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网络,它们彼此重叠与交错。亦即大范围的以及局部的相似性。”见Wittgenstein (1968). 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Translated by G E. M. Anscombe, (3rd ed.). Basil Blackwell Oxford, §§ 66,67, pp.31-32.
    ③徐小蛮、王福康著:《中国古代插图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90页。
    ①冯鹏生:《中国木版水印概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40页。
    ②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12页。
    ①[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11月第1版,第104页。
    ②[意]翁贝尔托·埃科著,王天清译:《符号学与语言哲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256页。
    ③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5月北京第2版,第240页。
    ①[宋】张君房纂辑,蒋力生等校注:《云笈七签》,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8月北京第1版,第611页。
    ②常静:《白鹿传说在(白鹿原>中的文化意蕴与结构功能》,载《衡水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③陈忠实:《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长篇小说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25页。
    ④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91页、第395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9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42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77页。
    ①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第1版,第62页。
    ②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第五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232页。
    ③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第1版,第61页。
    ④周心慧:《新编中国版画史图录》(第一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95页。
    ⑤王逊:《中国美术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1997年4月第3次印刷,第468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5-1826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50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136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144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9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81页。
    ①王瑾:《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34页。
    ②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120页。
    ①王瑾:《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64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16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4页。
    ②王瑾:《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65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28--729页。
    ②王瑾:《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66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009-1010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2-1143页。
    ②世德堂本第八回第一幅插图上方题词为“五行山定心猿”,该幅图像展示的故事情节为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下半回内容,而该回下半幅插图上方题词为“如来舍授”,表现的故事情节为第八回上半回内容,因此,这两幅图在世德堂本刊刻时为误插所致。
    ③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160页。
    ①《老子》第一章。
    ②王瑾:《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66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109页。
    ② Roland Barthes, "Theory of the Text", in Untying the Text:A Post-structuralist Reader, Robert Young ed.,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1,P39.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35-736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9-1030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3页。
    ①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1页。
    ①《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上卷之“遣买犧牲”,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①徐小蛮、王福康:《中国古代插图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07页。
    ①《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中卷之“过火焰山”,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①关于此论述可参见《世德堂本(西游记)插图的艺术特点》。
    ①《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中卷之“遣将擒猿”,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②《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中卷之“观音渡厄”,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③《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中卷之“过寒水池”,古本戏曲从刊初集。
    ④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18页。
    ⑤《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中卷之“擒沙河尚”,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⑥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16页。
    ⑦《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上卷之“刘氏斋尼”,古本戏曲从刊初集。
    ⑧《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中卷之“十友见佛”,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⑨《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下卷之“师友论道”,古本戏曲丛刊初集。
    ⑩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166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页。
    ①另,台湾天一出版社于民国73年(1984年)出版的“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第五辑“西游记专辑’,影印,插图集于回目录之后,卷首有凡例,故应为影印内阁文库本:中州书画社于1983年依原图尺寸,将全书插图集为一册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李卓吾评本西游记》,陈先行、包于飞校点,全书插图系从日本内阁文库藏本及后刻本中选取较为完整清晰的附入,依后刻本之例插入每回之前。另,华宝斋刊明·容与堂本《西游记》插图即“李评本”图像,见《古本四大名著插图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版。
    ②周心慧:《中国版画史丛稿》,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62页。
    ①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98页。
    ①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98页。
    ②[明]吴承恩著,陈先行、包于飞校点,《西游记》(李卓吾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246页。
    ①[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8月第1版,第82-84页。
    ①[德】黑格尔著:《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1月第2版,第278页。
    ②[明]吴承恩著,陈先行、包十飞校点,《西游记》(李卓吾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226页。
    ①[明]吴承恩著,陈先行、包于飞校点,《西游记》(李卓吾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018页。
    ①[明]吴承恩著,陈先行、包于飞校点,《西游记》(李卓吾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536页。
    ①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70页。
    ②同上,第100页。
    ③《彩笔情辞》,明代张栩辑,黄君倩刻,十二卷。天启四年(1624)刊本。插图十二幅,双面大版,对页连式,绘刻精工。
    ①[明]吴承恩著,陈先行、包于飞校点,《西游记》(李卓吾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621页。
    ②[明]吴承恩著,陈先行、包于飞校点,《西游记》(李卓吾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806--807页。
    ①[明]吴承恩著,陈先行、包于飞校点,《西游记》(李卓吾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815页。
    ①黄霖主编:《中国小说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第114页。
    ②[齐]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齐]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第一”。见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1月北京第1版,第295页。
    ①俞剑华注译:《中国画论选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7页。
    ②[齐]刘勰:《文心雕龙》,“定势第三十”。[齐]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第一”。见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1月北京第1版,第339页。
    ①图2为王实甫撰、关汉卿续:《北西厢记》插图,见傅惜华编《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下),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第538-539页。
    ②[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8月第1版,第91页。
    ①[明]吴承恩著:《西游记》(李卓吾评本),陈先行、包于飞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391页。
    ①[明]吴承恩著:《西游记》(李卓吾评本),陈先行、包于飞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19-120页。
    ①[明]吴承恩著:《西游记》(本卓吾评本),陈先行、包于飞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301页。
    ②[美]E·潘诺夫斯基著:《视觉艺术的含义》,傅志强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第48页。
    ①[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8月第1版,第85页。
    ②[明]吴承恩著:《西游记》(李卓吾评本),陈先行、包于飞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328-329页。
    ①[明]吴承恩著:《西游记》(李卓吾评本),陈先行、包于飞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581页。
    ①[明]吴承恩著:《西游记》(本卓吾评本),陈先行、包于飞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581-582页。
    ①[明]吴承恩著:《西游记》(李卓吾评本),陈先行、包于飞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316页。
    ①[明]吴承恩著:《西游记》(李卓吾评本),陈先行、包于飞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2页。
    ①[明]吴承恩著:《西游记》(李卓吾评本),陈先行、包于飞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396页。
    ②伍蠡甫归纳了文人画的几个审美范畴:“简”、“雅”、“拙”、“淡”、“偶然”、“纵姿、奇崛。见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12-148页。
    ③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98页。
    ④俞剑华注译:《中国画论选读》,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第257页。
    ①[明]吴承恩著:《西游记》(李卓吾评本),陈先行、包于飞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272页。
    ①[明]吴承恩著:《西游记》(李卓吾评本),陈先行、包于飞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12页。
    ①[明]吴承恩著:《西游记》(李卓吾评本),陈先行、包于飞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223页。
    ①《观世音菩萨慈容五十三观》,明末刻本插图。见周心慧:《明代版刻图释》,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472页。
    ①[明]吴承恩著:《西游记》(李卓吾评本),陈先行、包于飞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215页。
    ①[明]吴承恩著:《西游记》(李卓吾评本),陈先行、包于飞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105页。
    ①转引自赵宪章主编:《美学精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1版第1次印刷,第319页。
    ②见《安徽省志·出版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23页。
    ③周心慧:《中国版画史丛稿》,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90页。
    ①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68-70页。
    ②同上,第68-71页。
    ③同上,第93页。
    ④孙楷第:《[1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5月北京第1版,第76-77页。
    ⑤苏兴:《谈(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板刻》,载《文献》1986年第1期,第36页。
    ①苏兴:《谈(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板刻》,载《文献》1986年第1期,第36页。
    ②李时人:《西游记考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63页。
    ③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④冯鹏生:《中国木版水印概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42-43页。
    ①见首都图书馆编:《古本小说版画图录》代前言“中国古小说版画史略”,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第17页。
    ②见周心慧:《明代版刻图释》,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12月北京第1版,第325页。
    ③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二刻拍案惊奇》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
    ④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醒世恒言》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75页。
    ⑤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15页。
    ⑥见周心慧编:《新编中国版画史图录》(第7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98页。
    ①见傅惜华编:《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下),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第614页。
    ②[清]毕炳炎、胡建枢修,赵翰銮等纂:《光绪郓城县志十六卷》,中国地方志集成,第5页。
    ①徐朔方:《袁于令年谱(1592—-1674)》,载《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第161页。
    ②[英]彼得·伯克著:《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12页、第266页。
    ①请参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梓本),“全像西游记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4-5页;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刊西游记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7-8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梓本),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②从日本内阁文库影印而来的有:台湾天一出版社于民国73年(1984年)出版的“明清善本小说从刊”初编第五辑“西游记专辑”;刘世德、陈庆浩、石昌渝主编《古本小说从刊》第三十六辑,中华书局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古本小说集成”。
    ③周心慧:《中国古小说版画史略》,见首都图书馆编:《古本小说版画图录》(第一册),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第2页。
    ④转引自[清]叶德辉:《书林清话》,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4月版,第181页。
    ⑤平话五种包括:《全相武王伐纣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全相秦并六国平话》、《全相续前汉书平话》、《新全相三国志平话》。
    ①周心慧:《中国古小说版画史略》,见首都图书馆编:《古本小说版画图录》(第一册),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第34页。
    ②《禅真逸史》,全称《新镌批评出像通俗奇侠禅真逸史》,八卷四十回,明末方汝浩编著,日本日光晃山慈眼堂藏古杭爽阁主人刻本。
    ①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见《郑振铎全集》(第十四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309页。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第48页。
    ③《老子》,第四十二章。
    ④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529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委员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梓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页。
    ①冯鹏生:《中国木刻水印概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39页。
    ②[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8月北京第1版,第83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委员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梓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55页。
    ②同上,第867页。
    ③宋莉华:《插图与明清小说的阅读及传播》,载《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
    ①[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0月第1版,第59页。
    ②[明]谢肇淛:《五祖俎》,卷十三,事部一。
    ③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4月第]版,第144页。
    ④周心慧:《中国古小说版画史略》,为首都图书馆编:《古本小说版画图录》(全三册)代“序言”,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第10页。
    ⑤周心慧:《中国古版画通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第142页。
    ①[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第134页。
    ①[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7、8、20页。
    ①作者拍摄于徐州博物馆。
    ②见周心慧:《明代版刻图释》,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12月北京第1版,第164页。
    ①刘勰著:《文心雕龙注释》,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1月北京第1版,第295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斋闽梓本),徐朔方的“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②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49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36-437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40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梓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37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梓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梓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38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梓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梓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10页。
    ①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244页。
    ①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1143页。
    ②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梓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336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梓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梓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92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梓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07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梓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52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梓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927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梓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340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见1207页。
    ①丁尔苏著:《语言的符号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189页。
    ①《水月观音像》敦煌北宋绢本画,此像观音做男相,朱唇边有蝌蚪形小胡髭。参见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十二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10月第1版,第99页。
    ②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梓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84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梓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0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出身全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58-259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出身全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87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出身全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21页。
    ②[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汤潮、范文棣译,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3月第1版,第46页。
    ①王瑾著:《互文性》,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40页。
    ②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出身全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98页。
    ①[日]西川直子著:《克里斯托娃——多元逻辑》,王青、陈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51页。
    ②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出身全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4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737页。
    ②[日]西川直子著:《克里斯托娃—多元逻辑》,王青、陈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51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9-20页。
    ①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版,第82页。
    ②郑振铎:《西谛书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1版,第40页。
    ③李时人:《西游记考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61页。
    ①陈新:《重评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的地位和价值》,《江海学刊》1983年第1期。收录在朱一玄主编:《古典小说版本资源选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一版,第180页。
    ②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39页。
    ②同上,第414页。
    ③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出身全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40页。
    ④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72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0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见121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62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62页。
    ②同上,第368页。
    ③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出身全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④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出身全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页。
    ②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3页。
    ①[德]康德著:《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64年1月第1版,第160页。
    ②[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1月第2版,第357页。
    ③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第78页。
    ④王朝闻总主编,杨新、单国强主编:《中国美术史·明代卷》,济南: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页。
    ⑤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96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05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04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36页、第445页。
    ①鲁迅:《连环图画琐谈》,见《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②鲁迅:《“连环图画”辩护》,见《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46页。
    ③郑振铎:《插图之话》,见《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第3页。
    ④徐小蛮 王福康著:《中国古代插图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356页。
    ④[苏]巴赫会:《长篇小说的话语》,参见《巴赫会全集》第三卷,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0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296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171-173页。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一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233页。
    ②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出身全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
    ②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梓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
    ③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44页。
    ④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出身全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页。
    ⑤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梓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53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61-362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7-49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7页。
    ②郑振铎:《(西游记>的演化》,见陆钦选编:《名家解读西游记》,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418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82页。
    ①(明)宋应星撰:《天工开物》,涂伯聚绘刻,崇祯十年初刊本。见周心慧主编:《新编中国版画史图录》(第八卷),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第182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72-374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65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01-302页。
    ②[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满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第574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51页、第453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28页。
    ②同上,第427--428页。
    ③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52-453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51-552页。
    ②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4-2375页。
    ①[日]矶部彰:《西游释厄传》(唐三藏西游传),见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421页。
    ②[清]郑燮:《板桥论画竹兰石》,见俞剑华注译:《中国画论选读》,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460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7页。
    ②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出身全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3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
    ①(元)王实甫撰,关汉卿续:《王李合评北西厢记》,明万历三十八年武林起凤馆刊本。黄一楷、黄一彬刻。见周心慧主编:《新编中国版画史图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第1页。
    ②(元)王实甫撰、关汉卿续,(明)张深之校:《张深之正北西厢记秘本》,明崇祯十二年武林刊本,孙洪绶绘,项南洲刻。见周心慧编:《明代版刻图释》,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423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69页。
    ①此表中朱鼎臣本卷十中所留的空格并非是该处有节无名,而是为了与阳至和本对照比较而人为留出的空档。
    ①分别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29-430页;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出身全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32-133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53-554页。
    ②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出身全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81页。
    ③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44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唐三藏出身全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前言”。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18页。
    ②同上,第237页。
    ③同上,第1-3页。
    ④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8-1249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376页。
    ②郑振铎:《跋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见《西谛书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1版,第349页。
    ③赵景深:《中国小说从考》,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10月第1版,第290-291页。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53页。
    ① Julia Kristeva, "Word, Dialogue and Novel", in The Kristeva Reader,Toril moied.,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 Ltd.,1986, P36.
    ②王瑾:《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1页。
    ②[德]本雅明:《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见《经验与贫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260页。
    ①王瑾:《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126页。
    ①王瑾:《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2页。
    ①上海图书馆藏《绣像西游记真诠》大小西个版本。两本书在图像与内容上相同,仅区别于版式大小。小本为芥子园刊本,32K大小,共10卷,检索号:499561—-70。大本为16K大小,共10卷,检索号361764-83。
    ①原名为《西游真诠》,一百回,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石印本,十卷。卷前附人物图像八十二幅,情节性插图二百幅,每两幅分插于每回前,其中第一幅提该回上联,第二幅提该回下联。前有康熙丙子(1696)中秋西堂老人尤侗序。第一卷前题“山阴悟一子陈士斌允生甫诠解”。此刻本最显著的特点是目前发现的古本《西游记》小说中图像最多的一种。且图像精美,人物造型极具戏曲舞台程式化特点。上海图书馆藏“己丑仲夏上海广百宋斋校印”重印本。题《绘图增像西游记》,“尤侗序”,题“山阴悟一子陈士斌允生甫诠解”(检索号467752-61)。
    ②原为《新说西游记》,一百回。正文半叶十行,行二十四字。初本刊刻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张书绅撰,内封上横题“第一奇书”,中题“新说西游记”,左“三晋张南熏注”,右“晋省书业公记藏板”。今存最早刊刻的有两种,即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晋省书业公记藏板本,藏中国国家图书馆:乾隆乙巳(1749年)其有堂刊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此外又有清光绪间上海味潜斋石印本、广百宋斋石印本等。
    ③戴不凡著:《小说见闻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第2版,第298页。
    ①[明]吴承恩著,陈先行、包于飞校点,《西游记》(李卓吾评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6页。
    ①[明]吴承恩著,陈先行、包于飞校点,《西游记》(李卓吾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619页。
    ①[明]吴承恩著,陈先行、包于飞校点,《西游记》(李卓吾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278页。
    ①此节相关图像资料来自十硕:《唐僧取经图像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②张掖大佛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它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
    ③杨国学:《河西走廊三处取经图画与<西游记>故事演变的关系》,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④冯振国:《张掖大佛寺西游记故事壁画艺术手法浅析》,载《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⑤王锐:《张掖大佛寺取经壁画的创作时间推证》,载《河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⑥蔡铁鹰:《张掖大佛寺取经壁画应是<西游记)的衍生物》,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 第2期。
    ①于硕:《大佛寺西游记壁画内容与绘制时间推证》,载《敦煌研究》,2011年第1期。
    ②蔡铁鹰:《张掖大佛寺取经壁画应是(西游记>的衍生物》,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①[明]吴承恩著:《西游记》(李卓吾评本),陈先行、包于飞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345-346页。
    ②请参见本论文第四、五章对此细节的论述。
    Z鲁迅:《明之神魔小说》(中),见《中国小说史略》(插图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42页。
    ②“杨志和”应为“阳至和”,本章中论者所言及的“杨本”指的是“阳至和本”,而非“杨闽斋本”的简称。
    ③鲁迅:《胆之神魔小说》(中),见《中国小说史略》(插图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43页。
    ④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见《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11 月北京第1版,第338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7页。
    ②郑振铎:《(西游记)的演化》,见陆钦选编:《名家解读(西游记)》,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418页。
    ③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第20页。
    ④同上,第37页。
    ⑤同上,34页。
    ⑥杜德桥:《西游记祖本的再商榷》,载香港《新亚学报》,1964年第六卷第二册,第505页。
    ①杜德桥:《西游记宜本的再商榷》,载香港《新亚学报》,1964年第六卷第二册,第507-508页。
    ② G.Dubridge著:《百回本西游记及其早期版本》(上),苏正降译,见朱传馨编:《西游记的版本》(第二册),台北:天一出版社民国七十一年九月,第92页。
    ③张锦池:《说朱本是晚于世本和杨本的三缀本》,载《北方论从》,1997年第1期,第8-17页。
    ④李时人著:《西游记考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第143页。
    ⑤同上,第140页。
    ⑥陈新:《重评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的地位和价值》,刊《江海月刊》,1983年第1期。
    ⑦陈新:《(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西游记传)整理后记》,见朱一玄主编:《古典小说版本资源选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第177页。
    ①陈新:《(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西游记传>整理后记》,见朱一玄主编:《古典小说版本资源选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第166页。
    ②陈新:《西游记版本源流的一个假设》,见第朱一玄主编:《古典小说版本资源选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205-206页。
    ①赵宪章:《传媒时代的“语-图”互文研究》,载《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4-65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15页。
    ①[德]黑格尔著:《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3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17-618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36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0页。
    ①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70-271页。
    ②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杨闽斋梓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71页。
    ③见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1页。
    ①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西游记》(世德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页。
    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995年版“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鼎镌京本全像西游记》
    《唐三藏出身全传》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
    《通易西游正旨》
    《西游原旨》
    《西游真诠》
    《新镌出像古本西游记证道书》
    《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
    《新说西游记》
    朱传誉主编,台湾天一出版社于民国73年(1984年)出版的“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第五辑“西游记专辑”:
    “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杨东莱先生批评两游记》影印本
    “古本戏曲丛刊九集”:《升平宝筏》影印本
    《鼎镌京本全像西游记》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
    《唐三藏出身全传》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
    《通易西游正旨》
    《西游原旨》
    《西游真诠》《新镌出像古本西游记证道书》
    《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
    《新说西游记》
    《改良绘图加批西游记》宣统元年(1909年)孟秋,上海锦章书局石印。上海图书馆藏,检索号:531733—-40。
    《西游记评注》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初刊。
    《西游原旨》嘉庆二十四年庚辰(1819年)湖南常德府护庵印本。上海图书馆藏,检索号:长 334373—96。
    《西游真诠》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检索号:467752—61。
    《西游真诠》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刊本。
    《新说西游记图像》中国书店1985年影印邗江味潜斋影印本。
    《绣像西游记真诠》咸丰二年(1852年)新刊,芥子园刊本,上海图书馆藏,检索号:499561—70。
    《绣像西游记真诠》咸丰二年(1852年)新刊,上海图书馆藏,检索号:361764-83。
    《绣像西游真诠》嘉庆丙子年(1816年)新镌,上海图书馆藏,检索号:长025581。
    孟庆江主编:《清彩绘全本西游记》,中国书店2008年第一版。
    《绘图增批西游记》民国八年冬月上海共和书局印行。
    《绘图增像西游记》民国八年上海天宝书局印行。
    《西游记》民国十八年四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兼印行。上海图书馆藏,检索号:111656。
    《西游原旨》民国十三年甲子仲夏月上海大成书局印行。上海图书馆藏,检索号:557425-37。
    《新说西游记》民国十年,中华书局排印本。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检索号:线857.46/170。
    《绣像仿宋足本西游记》民国三十八年一月广益书局刊行石印,上海图书馆藏,检索号:226863。
    《绣像绘图加批评点西游记》民国十二年上海元昌书局石印,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检索号:线857.6/170。
    《绣像绘图西游记》,上海图书馆藏索取号:441192-201。
    《绣像绘图西游记》上海进步书局印行。藏上海图书馆,检索号:437377-88。
    《绣像全图加批西游记》上海文盛堂石印。
    陈十斌评本《西游真诊》(沈习康前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李卓吾评本《西游记》(徐朔方前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世德堂本《西游记》(郭豫适序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汪澹漪评本《西游证道书》(黄永年前言本),中华书局1993年版。
    杨志和本《西游记传》(陈新整理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张书绅评本《新说西游记》(李汉秋序本),黄出书社1992年版。
    朱鼎臣本《西游释厄传》(陈新整理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黄有年、黄寿成点校:《西游记》(全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0月第1版。
    钱笑呆、张树德等绘:《连环画:西游记》(全36册),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
    吴承恩原著,崔钟雷主编,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吴承恩原著、韩琳校注,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年3月第一版。
    吴承恩原著、苏兴批点、刘兴汉点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
    吴承恩著,《西游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7月北京第一版。
    吴承恩著,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吴承恩著,董绍华插图:《西游记》,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吴承恩著,黄肃秋校注:《西游记》,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年版。
    吴承恩著,霍嘉校点:《西游记》,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4月第2次印刷。
    吴承恩著,沈阳:万卷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吴承恩著,薛玉坤等校:《西游记》,珠海:珠海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吴承恩著,周振甫校注:《西游记》,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吴承恩著:《古代小说名著故事·西游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吴承恩著:《精致插图本:西游记》,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西游记》,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第一版。
    吴承恩著:《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2月第1版。
    吴承恩著:《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5月第1版。
    吴承恩著:《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湖北第22次印刷。
    吴承恩著:《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北京第一版。
    吴承恩著:《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北京第三次印刷。
    吴承恩著:《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吴承恩著:《西游记》,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3月第一版。
    吴承恩著:《西游记》,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吴承恩著:《西游记》,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次印刷。
    张恢、张慷等绘: 《连环画:西游记》(全20册),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北京图书馆藏升平署戏曲人物画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1版。
    《戏曲研究》第4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第1版。
    阿英:《小说四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
    柏宏军:《图说西游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版。
    蔡铁鹰:《(西游记)成书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蔡铁鹰编:《西游记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6月第1版。
    蔡铁鹰编著:《西游记之谜》,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超然:《(西游记)探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陈文新:《佛门俗影:(西游记>与民俗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陈文新:《西游记;彻悟人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邓曙光:《西游真相——神话中的人性》,厦门:鹭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冯雅静:《漫话西游记》,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傅光明主编:《插图本话说西游记》,济南:山东画报出版2006年8月第1版。
    何锡章:《幻象世界中的文化与人生(西游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胡胜:《正说西游记:神与魔的世界》,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胡适:《西游记考证》,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5月第1版。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西游记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
    姜世栋等主编:《<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诗词注析》,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李安纲:《李安纲批评西游记》,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第1版。
    李剑波:《人生就是取经路:<西游记>直指人心的智慧》,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李时人:《西游记考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
    林庚:《西游记漫话》,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2004年1月第1版。
    刘戈:《西游记新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刘耿大:《西游记导读》,合肥:黄山书社2000年第1版。
    刘耿大:《西游记迷境控幽》,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刘怀玉:《吴承恩论稿》,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刘怀玉:《吴承恩与西游记》,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
    刘怀玉:《西游记人物画传》,沈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刘荫柏:《刘荫柏说西游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北京第1版。
    刘荫柏:《西游记发微》,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84年(1995年)。
    刘荫柏编:《西游记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刘勇强:《奇特的精神漫游——<西游记>新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6月第1版。
    刘勇强:《西游记论要》台湾:文津出版社,民国80年(1991年)。
    鲁迅:《小说旧闻钞》,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陆钦选编:《名家解读西游记》,济南:出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吕小蓬:《解读西游记》,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1版。
    罗书华、苗怀明等著:<中国小说戏曲的发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7月北京第1版。
    马旷源:《西游记考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梅新林、崔小敬主编:《20世纪<西游记>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第1版。
    苗怀明:《20世纪中国小说文献学述略》,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4月第1版。
    宁稼雨:《(西游记>趣谈与索解》,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萨孟武:《(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沈承庆:《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问题揭秘》,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1版。
    沈承庆:《话说西游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苏兴:《西游记及明清小说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版。
    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0月北京第2次印刷。
    吴承恩著,李路编:《图解西游记》,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1月第1版。
    萧相恺:《<西游记)导读》,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徐朔方:《古代戏曲小说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阎东平、陈文新:《佛门俗影:<西游记>与民俗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余国藩:《(红楼梦)、<西游记)与其他:余国藩论学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1版。
    余世谦:《<西游记>作者对我说:穿越时空的对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曾上炎:《西游记辞典》,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张锦池:《西游记考证》,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
    张静二:《西游记人物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国73年8月初版。
    张庆善:《鲁迅 胡适等解读<西游记>》,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赵天池:《西游记探微》,台北:巨流图书公司民国72年12月第1版。
    赵阳文、唐J‘华图:《漫画歪说西游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郑振铎:《西谛诗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5月北京第2次印刷。
    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朱一玄、刘毓忱主编:《西游记资源汇编》,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
    朱一玄主编:《古典小说版本资料选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竺洪波:《(西游记>的诞生》,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西游记研究论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4月第1版。
    [日]中野美代子著,王秀文等译:《(西游记)的秘密(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2月第1版。
    《研究西游记的专著》
    《西游记的主题》
    《三藏取经诗话》
    《西游记的演化》(上中下)
    《吴承恩及其著作》
    《西游记综论》
    《西游记杂谈》
    《西游记的版本》(上下)
    《西游记的比较研究及其影响》
    《猪八戒研究资料》
    《吴承恩年谱及其生平》
    《西游记的结构》
    《西游记杂杂考》
    《西游记评介》(上下)
    陈惠冠绘图,仓阳卿编文:《陈惠冠新绘全本西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戴敦邦等绘:《图文版四大名著·西游记》,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韩伍绘:《韩伍新绘西游记》,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刘继卣绘:《闹天宫》,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田有亮绘:《中国戏曲脸谱丛书·西游记》,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项维仁、窦世槐绘:《新绘<西游记>插图精选》,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2007年1月第1版。
    叶雄:《西游记人物神怪造像》,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叶雄:《叶雄手绘卷本西游记人物图》,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年第1版。
    周锡山:《西游记:新概念连环画》,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版。
    阿英:《阿英美术论文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阿英著,于稼句整理:《中国连环图画史话》,济南:山东书画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曹意强、麦克尔·波德罗等:《艺术史的视野——图像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意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1版。
    陈怀恩:《图像学——视觉艺术的意义与解释》,台北:如果出版社2008年1月初版。
    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8第1版。
    陈永国主编:《视觉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重庆:重庆出版社出版1992年1月第1版,2004年4月第2次印刷。
    顾平:《明代浙派:大传统与现实的叠合》,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韩丛耀:《图像:一种后符号学的再发现》,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李超、姚笛、张金霞:《中国古代绘画简史》,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3月第1版。
    刘魁立、马昌仪、程蔷编:《神话新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
    刘小枫选编:《接受美术译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版。
    罗岗、顾铮主编:《视觉文化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2次印刷。
    孟建、[德]Stefan Friedrich主编:《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阮荣春:《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1版。
    闻一多著:《神话与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1次印刷。
    徐建融:《从古典到现代——中国画学文献讲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第1版。
    徐小蛮、王福康著:《中国古代插图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叶朗:《中国美术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2次印刷。
    叶舒宪著:《中国神话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年1月第1版,1997年4月第3次印刷。
    尹荣方:《神话求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余凤高:《插图的文化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元鹏飞:《戏曲与演剧图像及其他》,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第1版。
    张奠宇:《西方版画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张建军:《中国古代绘画的观念视野》,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2004年第1版。
    赵宪章:《文艺学方法通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赵宪章主编:《西方形式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
    朱立元著:《接受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 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版.
    [德]莱辛:《拉奥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8月北京第1版。
    [俄]叶·莫·梅列金斯基著,魏庆征译:《神话的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5月第2版北京第2次印刷。
    [美]E.潘诺夫斯基著,傅志强译:《视觉艺术的含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 1版。
    [美]W.J.T.米歇尔著,陈永国、胡文征译:《图像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泽:《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
    [日]中川作一著,贾晓梅、赵秀伙译:《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8月第2次印刷。
    [英]E.H.贡布里希著,杨思梁、范景中编选:《象征的图像》,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著,葛红兵译:《视觉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英]苏珊·伍德福德(Susan Woodford)著,贾磊译:《古代艺术品中的神话形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1月第1次印刷。
    Boberte.Hegel.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98 by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国家图书馆古籍文献丛刊”《西谛藏珍本小说插图》,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版。
    《古本小说版画图录》(全三册),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
    《离骚图》,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明代版画丛刊》,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馆”印行,中华民国77年6月初版。
    《西游记版刻图录》,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02年第1版。
    傅惜华编著:《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上下)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
    华宝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古本四大名著插图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版。
    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马吕仪:《全像山海经图比较》,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清)萧云从绘:《钦定补绘离骚图》,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6月。
    曲延钧主编:《中国清代宫廷版画》,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张国标:《徽派版画艺术》,合肥:安徽省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1版。
    周纠良:《周绍良藏明清小说版画》(全三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周芜、周路编:《日本藏中国古版画精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周芜:《金陵古版画》,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12月第2次印刷。
    周芜编:《中国版画史图录》(上下)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周芜编:《中国古本戏曲插图选》,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
    周芜等编著:《建安古版画》,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周心慧、王致军撰集:《中国古代戏曲版画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周心慧:《中国版画史丛稿》,学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周心慧编著:《明代版刻图释》,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周心慧主编:《新编中国版画史图录》(共11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