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诉讼中一事不再理原则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刑事案件的发生导致立案、侦查乃至诉讼的提起,被告人可能最终被法院依法宣判有罪或无罪。然而,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判决的权威、抑制司法腐败和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刑事诉讼法典中规定“同一被告不能因其同一犯罪行为而受到两次以上的审判和科刑,即一事不再理原则”,而且一些国家将其上升到了宪法的高度。与此同时,随着人权意识的提高、程序独立价值的突出,该原则逐渐被一些国际性法律文件所吸收,从而成为了一项国际刑事司法准则。起源于古罗马“一案不二讼”和“既决案件”的一事不再理原则源远流长,最后衍生成了大陆法系既判力式的一事不再理和英美法系禁止双重危险式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基于它们法律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的不同,两大法系虽然在一事不再理原则上表现出了不同的侧重,但是在尊重程序独立的内在价值和保障被告人的正当权利方面却是如出一辙。
     长期以来,受“重实体、轻程序”的司法传统和畸形价值取向的影响,我国不但在刑事诉讼法典中未确立一事不再理原则,而且在刑事司法实践中更是避之不及。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司法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刑事诉讼理念的转变,确立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时机已经成熟。笔者主张,我国在确立该原则时应该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采取“以大陆法系为主、英美法系为辅”的立法模式进行修改,同时对相关制度加以改革使之更能配合一事不再理原则的运行。笔者相信,这样的话,一事不再理原则保护被告人正当权益的初衷定能更好地实现。
Happening of criminal cases will trigger out the operation of registering, detection and even being prosecuted, so the accused will be convicted or acquitted by the courts in the light of laws in the end. However,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dignity of law and authority of judgement , oppress corruption of justice and protect the lawful rights and benefits of the defendants, the same defendant can not be judged and penalized beyond twice because of his or her own same offense , i.e. the principle of Non Bis In Idem has been prescribed in many countries’criminal procedure law in the world, and even some nations have provided the principle in their own constitution.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increase of sense of human rights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dependent value of procedure, the principle of Non Bis In Idem has been absorbed in some international legal documents and then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norm of criminal justice. The principle of Non Bis In Idem that originated from the system of“one record will not bring a case to court twice”and“result of the fixed case”in the ancient Rome law has a long history and finally developed into the principle of Non Bis In Idem on the basis of fixation of cases in Continent Law System and the one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on against double jeopardy in Common Law System. The two genealogies of law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different terms according to their various legal culture convention and value ideas, but have the same result and goal in the two scopes of respecting the independent inner value of procedure and securing proper interests of the accused.
     The principle of Non Bis In Idem was not set up in our country’s Criminal Procedure Law or avoided in judicial practice as possibly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with the influence of judicial customs of emphasizing entity and despising procedure and abnormal value orientation. But the time for fixing the principle of Non Bis In Idem is almost ripe with putting forward of rule by law , propelling in a greater degree of judicial reform and transference of criminal lawsuit ideas in China in the recent years. The author holds that we should revise our country’s Criminal Procedure Law according to the legislation mode of Continent Law System first, Common Law System second meanwhile considering concrete national status, and we also should reform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and rules to made the principle of Non Bis In Idem operate better. The author believes, if so, the original goal that the principle protects legitimate interests of the defendant must be realized.
引文
① 〔意〕彼得罗·彭梵得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6 页.
    ② 周枏著:《罗马法概论》,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926 页.
    ③ 周枏著:《罗马法概论》,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992 页.
    ④ 参见〔美〕孟罗·斯密著:《欧陆法律发达史》,姚梅镇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5-49 页.
    ⑤ 〔英〕巴里·尼古拉斯著:《罗马法概论》,黄风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 页.
    ⑥ 周枏著:《罗马法概论》,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858 页.
     ① 周枏著:《罗马法概论》,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936 页.
    ② 周枏著:《罗马法概论》,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975-976 页.
    ① 谢佑平、万毅:《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重述》,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 年第 9 卷第 2 期,第 4 页.
    ② 转引自姚剑波:《终局性规则下的利益平衡—关于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比较研究》,载于《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 4 期,第 369 页.
    ③ 谢佑平著:《刑事诉讼国际准则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34 页.
    ① 洪家殷:“论一事不再罚原则在行政程序罚上之适用”,载于《台湾大学法学论丛》v26(4), 第 85 页.
    ② 〔德〕 克劳思·罗科信著:《德国刑事诉讼法典》,李昌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 页.
    ③ 参见宋英辉著:《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53—154 页.
    ④ 〔德〕 克劳思·罗科信著:《德国刑事诉讼法典》,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77 页.
    ⑤ 〔德〕约阿希姆·赫尔曼著:《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译本引言,李昌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4 页.
    ① 〔法〕卡斯东·斯特法尼著:《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78—879 页.
    ② 〔日〕土本武司著:《日本刑事诉讼法要义》,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7 年版,潘藩舆、宋英辉译,第 284 页.
    ① 〔日〕《图解法律成语辞典》(修订版),自由民国社 1998 年版,第 101 页.
    ② 参见宋英辉著:《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54—155 页.
    ③ 〔日〕田口守一著:《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03 页.“本来,大陆法系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和英美法系的双重危险原则都发轫于罗马法.”
    ① 〔美〕哈罗德???丁?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11 页.
    ② 卞建林、杨宇冠著:《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撮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5 页.
    ③ 〔美〕哈罗德???丁?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14 页.
    ④ 见欧阳涛、周叶谦等著:《英美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203 页.
    ① 谢佑平著:《刑事诉讼国际准则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36 页.
    ② 姚剑波:《终局性规则下的利益平衡》,载于《比较法研究》2000 年第 4 期,第 370 页.
    ③ 程荣斌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55 页.
    ④ 王以真著:《外国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04 页.
    ⑤ 何勤华著:《美国法律发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7 页.
    ⑥ 《外国法制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431 页.
     ① 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74 页.
     ① 张毅著:《刑事诉讼中的禁止双重危险规则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45 页.
    ② Criminal Justice Act 2003(Z),Part 9 and Part 10.
    ① 李义冠著:《美国刑事审判制度》,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32 页.
    ② United States Attorney’s Manual. 9---2.142 (Ⅳ) (revised December 14, 1994).
    ③ People v. Aleman . http://www.Lexisnexis.com.
    ① United States v. Green(1971), Sanford H. Kadish&Monrad . Paulsen, Criminal Law And Materials, 3rd.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5,p 1412.
    ② 洪家殷:《论一事不二罚原则在行政秩序罚上之适用》,载于《台大法学论丛》V26(4),第 81 页.
    ① 李义冠著:《美国刑事审判制度》,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32 页.
    ② 孙谦等编:《检察论丛 》(第五卷),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12 页.
    ① 谢佑平著:《刑事诉讼国际准则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60 页.
    ② 樊崇义、夏红编:《正当程序文献资料选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66 页.
    ③ 王铁崖、田如萱编:《国际法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95 页.
    ④ 赵永琛编:《国际刑法约章选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41 页.
     ① 贺卫方著:《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92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67 页.
    ②〔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93 年版,第 154 页.
    ① 〔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73 页.
    ② U.S. v. Scott , 437 U.S. 82 (1987) .
    ③ 陈朴生著:《刑事经济学》,台湾中正书局 1975 年印行,第 327 页.其间的诉讼经济,即诉讼效率.
    ④ 董琳:《一事不再理原则的价值取向》,载于《当代法学》2003 年第 11 期, 第 52-53 页.
    ① 陈朴生著:《刑事经济学》,台湾中正书局 1975 年印行,第 339 页.
    ② 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74 页.
    ③ 左卫民、周长军著:《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75 页.
    ① 白冬:《人权保障:现代刑事诉讼之灵魂》,载于《南都学坛》2003 年第 1 期,第 101 页.
    ② 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 页.
    ③ 左卫民、周长军著:《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84 页.
    ① 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27—228 页.
    ② U.S. V. Wilson, 420 U.S. 332 (1975)
    ③ 姚剑波:《终局性规则下的利益平衡》,载于《比较法研究》2000 年第 4 期,第 372 页.
    ① 姚剑波:《终局性规则下的利益平衡》,载于《比较法研究》2000 年第 4 期,第 372 页.
    ②〔德〕赫尔曼著:《〈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译本引言》,载《德国刑事诉讼法典》,李昌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 14 页.
    ③ 转引自李海东主编:《日本刑事法学者》(下),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国·成文堂 1999 年联合出版,第 255 页.
    ④ 转引自李海东主编:《日本刑事法学者》(下),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国·成文堂 1999 年联合出版,第 255 页.
    ⑤ 陈朴生著:《刑事诉讼法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3 年版,第 289 页.
    ⑥ 陈卫东著:《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67 页.
    ① 李海东主编:《日本刑事法学者》(下),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国·成文堂 1999 年联合出版,第 254 页.
    ② 转引自李海东主编:《日本刑事法学者》(下),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国·成文堂 1999 年联合出版,第 256 页.
     ① 李义冠著:《美国刑事审判制度》,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32 页.
     ① 〔日〕田口守一著:《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03 页.
     ① 林山田著:《刑事程序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 2000 年增订三版,第 422 页.
    ① 谢佑平、万毅:“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重述”,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 年第 9 卷第 2 期,第 6 页.
    ② 〔日〕田口守一著:《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95 页.
    ③ 参见林山田著:《刑事程序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 2000 年增订三版,第 432 页.
     ① 黄东熊著:《刑事诉讼法研究》,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81 年版,第 179 页.
    ② 陈朴生著:《刑事诉讼法实务》,台湾海天印刷厂有限公司 1981 年版,第 93 页.
    ① 参见宋英辉著:《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58-159 页.
    ② 〔法〕卡斯东·斯特法尼著:《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下册),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99 年版,87 页.
    ③ 英语原文是“:Two distinct statutory provisions constitute separate offenses if each provision requires proof of a fact which the other does not.”选自案例 Blockburger v. United States , 284 U.S. 299, 304(1932).
     ① 李学军主编:《美国刑事诉讼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51 页.
    ① 李学军主编:《美国刑事诉讼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52 页.
    ② 姚剑波:《终局性规则下的利益平衡》,载于《比较法研究》2000 年第 4 期,第 375 页.
     ① 转引自洪家殷:《论一事不再罚原则在行政程序罚上之适用》,载于《台湾大学法学论丛》v26(4) 第 85 页.
     ① 张旭:“关于‘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再思考”,载于《法学评论》2003 年第 4 期,第 33 页.
     ① Akhil Reed Amar﹠Jonathan, ”Double Jeopardy Law After Rodney King”95(1995)Columbia Law Review,p5-6.
    ② 李学军主编:《美国刑事诉讼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52 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编:《国际人权文件与国际人权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8 页.
    ② 王铁崖、田如萱著:《国际法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95 页.
     ① 〔德〕马克思·韦伯著:《儒教与道教》,王蓉芬译,商务印刷馆 1995 年版,第 154 页.
    ① 〔美〕南希·弗兰克等著:《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陈卫东、徐美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0 页.
    ② 参见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76—178 页.
    ③ 梁欣:“论一事不再理原则”,载《河北法学》1999 年第 6 期,第 96 页.
    ① 陈冬:“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研究”,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 年版,第 59 页.
    [1]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6.
    [2] 周枏.罗马法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2:858,926,936,992.
    [3] [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M].黄风译,法律出版社,2000:3.
    [4] 谢佑平.刑事诉讼国际准则研究[M].法律出版社, 2002:534,536.
    [5] 宋英辉.刑事诉讼原理[M].法律出版社,2003:153—155.
    [6] [德] 克劳思·罗科信.德国刑事诉讼法典[M].李昌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4.
    [7] [法]卡斯东·斯特法尼.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M].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878—879.
    [8] [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M].刘迪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303.
    [9] [美]哈罗德·丁·伯尔曼.法律与革命[M].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311.
    [10] 卞 建 林 、 杨 宇 冠 . 联 合 国 刑 事 司 法 准 则 撮 要 [M].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出 版社,2003:45.
    [11] 欧阳涛、周叶谦.英美刑事诉讼法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203.
    [12] 程荣斌.外国刑事诉讼法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55.
    [13] 王以真.外国刑事诉讼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4.
    [14] 何勤华.美国法律发达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37.
    [15] 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4.
    [16] 张毅.刑事诉讼中的禁止双重危险规则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245.
    [17] 李义冠.美国刑事审判制度[M].法律出版社,1999:132.
    [18] 樊崇义、夏红.正当程序文献资料选编[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366 页。
    [19] 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292.
    [20]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3:154.
    [21]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73.
    [22] 陈朴生.刑事经济学[M].台湾中正书局,1975:327.
    [23] 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M].法律出版社,1999:175.
    [24] 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
    [25] 陈卫东.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1:67.
    [26] 陈朴生.刑事诉讼法论[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289.
    [27] 林山田.刑事程序法[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2000(增订三版):422.
    [28] 李学军.美国刑事诉讼规则[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551.
    [29] 王铁崖、田如萱.国际法资料选编[M].法律出版社,1993:295.
    [30] 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M].王蓉芬译,商务印刷馆,1995:154.
    [31] [美]南希·弗兰克.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M].陈卫东、徐美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0.
    [32] [美]米尔伊安·达玛什卡.司法与国家的多种面孔[M].郑戈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4-105.
    [33] 孙谦.检察论丛 (第五卷)[M].法律出版社,2002:212.
    [1] 谢佑平、万毅.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重述[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2): 4.
    [2] 姚剑波.终局性规则下的利益平衡—关于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0,(4):370,372.
    [3] 洪 家 殷 . 论 一 事 不 再 罚 原 则 在 行 政 程 序 罚 上 之 适 用 [J]. 台 湾 大 学 法 学 论丛,v26,(4):85.
    [4] 董琳.一事不再理原则的价值取向[J].当代法学,2003,(11):52-53.
    [5] 白冬.人权保障:现代刑事诉讼之灵魂[J].南都学坛,2003,(1):101.
    [6] 张旭.关于‘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再思考[J].法学评论,2003,(4):33.
    [7] 梁欣.论一事不再理原则[J].河北法学,1999,(6):94—95.
    [8] 陈 冬 . 刑 事 诉 讼 一 事 不 再 理 原 则 研 究 [J]. 国 家 检 察 官 学 院 学 报 ,2004,(5):55—56 .
    [9] 张述元.我国刑事审判监督程序改革的思考[J].刑事诉讼前言研究(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4:297.
    [10] 秦宗文.“一事不再理”的法理与立法选择[J].现代法学,2004,(5):89,91—92.
    [11] 朱叶.论刑事诉讼法上的一事不再理原则[J].社会科学辑刊,2004,(1):163.
    [12] 魏启柏.一事不再理原则与审判监督程序的冲突与选择[J].当代经理人,2006,(5):83.
    [13] 宋英辉、李哲.一事不再理原则研究[J].中国法学,2004,(5):133—135.
    [1] Criminal Justice Act 2003[Z],Part 9 and Part 10.
    [2] United States Attorney’s Manual. 9---2.142 (Ⅳ) (revised December 14, 1994).
    [3] People v. Aleman . http://www.Lexisnexis.com
    [4] United States v. Green(1971), Sanford H. Kadish&Monrad . Paulsen, Criminal Law And Materials, 3rd.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5,p 1412.
    [5] U.S. v. Scott , 437 U.S. 82 (1987) .
    [6] U.S. V. Wilson, 420 U.S. 332 (1975)
    [7] Blockburger v. United States , 284 U.S. 299, 304(1932).
    [8] Akhil Reed Amar﹠Jonathan, ”Double Jeopardy Law After Rodney King”95(1995)Columbia Law Review,p5-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