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经济外交在国际政治中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作为其主要实施手段之一的经济援助外交越发受到对外政策决策者的重视。大国,无论是已经确立了大国地位的,还是正在崛起的,都难免试图利用其通过经济方式建构的政治杠杆来建立和加强同小国、弱国的安全利益共同体,制衡对方的决策和对外政策行为,扩大本国影响力,实现国家政治和安全目标,维护和推进国家利益。但在很长时期内,人们对经济援助外交的成败和有效性存在着大量争议。这种矛盾状况与缺乏对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的深入研究有密切关系。本文力求从学理上界定“经济援助外交”的概念,借用国际政治经济学“新重商主义”的理论假设,对民族主权国家采用经济援助手段实现政治安全目标这一对外政策行为的动机进行了分析,并用理性选择理论辨析了“经济援助外交具有杠杆效用”这一假设的逻辑和作用机制。为了解析经济援助外交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效果之间存在的差距,文章提出了在决策及对外政策行为中影响经济援助外交杠杆建构的四个变量,即:结构因素(双方的实力及对比)、战略因素(国家利益界定和认知)、国内因素以及外部因素(来自第三方的援助竞争),并将这些变量与杠杆建构之间可能的关联性放到国际冷战史的三个案例中,即20世纪50年代美国实施的第四点计划、1954-1960年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1961-1973年中国对越南的经济援助,并依据最新解密的中外外交档案对经济援助外交的理论假设进行实证与检验。本文提出以“共同安全”和“相互收益”理念来指导中国经济援助外交实践这一观点,以期突破理论研究同外交实践的局限和边界,使经济援助外交更好服务于新时期下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实现构建“和谐世界”的总体对外目标。
Economic Diplomacy has been widely employed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Decision-makers increasingly prefer using Economic Aid Diplomacy (EAD) as one of the effective statecrafts. Great powers, already established or on the rise, invariably attempt to utilize its political leverage to protect and/or advance their security interests vis-à-vis weaker nation-states, with which to affect their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d foreign policy behaviors.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there lacks in-depth studies of the motives, consequences and effectiveness of EAD. Guided by th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of Neo-Mercantilism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PE),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define EAD and, more importantly, analyze why sovereign states use economic means to meet their political ends. In addition, it strives to reconcile IPE’s theoretical hypothesis (i.e., EAD can leverage recipi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ogic of Rational Choice Theory) with historical evidence. Given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four independent variables, structural, strategic, domestic and external, have been put forwar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 four variables and leverage-building (dependent variable for this analysis) has been examined through three cases in the Cold War period, namely the United States Four-Point program from Truman to Eisenhower in 1950s, the Soviet Union’s economic aid to China from 1954 to 1960, and China’s economic aid to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Vietnam from 1961 to 1973. To testify th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of EAD, this dissertation relies on the newly declassified Chinese and foreign archive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 The ideas of common security and win-win cooperation are advanced, which can forge a guide to China’s EAD in the new era of 21st century, making EAD better serve the strategy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the overall foreign aim of building harmonious world.
引文
①D. B. Kunz, Butter and Guns: America’s Cold War Eeconomic Ddiplomacy, (New York, NY: Free Press, 1997), pp.33-35. ---以下请按此修改!!
    ②Shu Guang Zhang,“Beijing’s Aid to Hanoi and the United States-China Confrontation, 1964-1968”, in Behind the Bamboo Curtain: China, Vietnam, and the World beyond Asia, Edited by Priscilla Roberts, (Washington, D.C.: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Washington, D.C.2006), p.259.
    ①Samuel P. Huntington,“Trade, Technology, and Leverage: : Economic Diplomacy,”Foreign Policy, No.32, Autumn, 1978, pp.63-106.
    ②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③Hans Morgenthau,“A Political Theory of Foreign Aid”,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56, No.2, 1962.
    ④Report Prepared by the 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Mutual Security (Harriman),Washington, August 18, ,1952, FRUS, 1952-1954, VOL. I,, pp.558.
    ⑤See: Baldwin David, Foreign Aid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Frederick A. Praeger, 1966; Ensign Margee, Doing Good Or Doing Well? Japan’s Foreign Aid Program, (New York, NY: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2); Edited by Louis A. Picard, Robert Groelsema and Terry F. Buss, Foreign Aid and Foreign Policy: Lessons for the Next Half-Century, ( Armonk, New York, NY: M.E. Sharpe, 2008); Edited by Peter Burbell and Oliver Morrissey, Foreign Aid in the New Global Economy, (Chletenham, UK. Northampton, MA, USA: An Elgar Referance Collection, Chletenham, UK. Northampton, MA, USA, 2008).
    ①如张健:《战后日本的经济外交》,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周永生:《经济外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③[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44-45页。
    ④张曙光:《经济外交战略研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外交实践为例》,2007年国家社科项目,即将出版。
    ①贺光辉:《美日对外援助之比较》,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9页。
    ②David Halloran Lumsdaine, Moral Vis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Foreign Aid Regime, 1949-1989,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p33.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8页。
    ①David A. Baldwin, Economic Statecraft, pp.2-3.
    ②Hans Morgenthau, A Political Theory of Foreign Aid”,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1.56, No.2, 1962, pp.301-309.
    ③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ss.: Addison-Wesley Publisher Corporation, 1979), p.200.
    ④王慧英著:《肯尼迪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63-64页。
    ⑤周弘:《对外援助与现代国际关系》,载《欧洲》,2002年第3期,第1-11页。
    ⑥Blanchard, Jean-Marc F., Edward D. Mansfield, and Norris M. Ripsman, eds., Power and the Purpose: Economic Statecraft, Interdepend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London, UK: Frank Case, 2000), p.3.
    ①俞正梁等著:《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②Hufbauer, Gary Clyde & Jeffrey J. Schott, Economic Sanctions Reconsidered: History and Current Policy,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5), p.21.
    ③Shu Guang Zhang,“Beijing’s Aid to Hanoi and the United States-China Confrontation, 1964-1968”, in Behind the Bamboo Curtain: China, Vietnam, and the World beyond Asia, Edited by Priscilla Roberts, (Washington, D.C.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Washington, D.C. 2006), p.259.
    ④周弘:《对外援助与现代国际关系》,载《欧洲》,2002年第3期,第1-11页。
    ⑤Albert O. Hirschman, The Passions and the Interests:Political Arguments for Capitalism before Its Triumph,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60-61.
    ⑥Blanchard, Mansfield, and Ripsman, Power and Tthe Purpose, pp.8-9.
    ⑦See, for example, Kenneth N. Waltz,“The Myth of National Interdependence,”in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ed. Charles P. Kindleberger,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70), pp.20-23.
    ⑧[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第54页。
    ①Paul A. Papayoanou and Scott L. Kastner,“Sleeping with the (Potential) Enemy: Assessing the U.S. Policy with China,”in Blanchard, Mansfield, and Ripsman, Power and Tthe Purpose, pp.157-187.
    ②Rawi Abdelal and Jonathan Kirshner,“Strategy,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he Defini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Security Studies, 9, nos.1/2 (Autumn 1999-Winter 2000), pp.119-156.
    ③Drezner, Daniel W.,“The Trouble with Carrots: Transaction Costs, Conflict Expectations, and Economic Inducements,”in Blanchard, Mansfield, and Ripsman, Power and The Purpose, pp.188-218.
    ④David A. Baldwin, Economic Statecraf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5, pp.303-310.
    ①张曙光:《冷战国际史与国际关系理论的链接——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体系的路径探索》,载《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2007年第2期,第7-14页。
    ①[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第30-65页;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8页。
    ②王孔祥:《西方国家的对外援助: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载《教学与研究》,2004年11月,第45-51页。
    ①张曙光:《经济制裁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10页。
    ②Dale C. Copeland,“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0, No. 4, 1996, pp. 4-51.
    ①[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第45-46页。
    ②同上,第45页。
    ③阎学通:《国家安全比经济利益更重要》,载《学习月刊》,2003年第4期,第15-16页。
    ③[美]华·惠·罗斯托著:《美国在世界舞台上》,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版,第341页。
    ②[美]艾伦:《论马歇尔计划》,上海:世界知识社,1948年版,第1页。
    ③[美]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④同上,第170页。
    ①武汉大学北美经济研究室:《战后美国经济危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2页。
    ②Dennis Merrill, 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Truman Presidency, VOL.27, p.108.
    ③哈里杜鲁门著:《杜鲁门回忆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二卷,第276页。
    ④Charles Wolf Jr., Foreign Aid:Thoery and Practice in Southern Asia, (New Jersey:Prine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0), p.278.
    ⑤Robert A. Pollard, Economic Securit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p.220.
    ①Objectives and Nature of the Point IV Program,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President Truman, Washington, March 14, 1949, FRUS, VOLUME.I, pp.774-783.
    ②Draft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Staff Study, [Washington,] July 18, 1951, FRUS,1951, VOL.I, p.1653.
    ③Objectives and Nature of the Point IV Program,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President Truman, Washington, March 14, 1949, FRUS, VOL.I, pp.781-783.
    ④Report to the President by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Washington, December 14, 1950, FRUS, 1950, VOL.I, pp.471-472.
    ①刘国柱:《第四点计划与杜鲁门政府在第三世界的冷战战略》,载《历史教学》,2007年第6期,第13-18页。
    ②徐世澄:《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56-157页。
    ③Memorandum Prepared in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Washington, June 20, 1950, Point Four Program, FRUS, 1950, VOL. I, pp.846-851.
    ④Editorial Note, Point Four Program, FRUS, 1950, VOL. I, p.874.
    ③Legislative Background of Point Four Program, Memorandum Prepared in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Washington, June 20, 1950, FRUS, 1950, VOL.I, pp.846-847.
    ④The Acting Secretary of State to Certain Diplomatic and Consular Offices, Washington, September 12, 1950, FRUS, 1950, VOL. I, p.865.
    ⑤The Acting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Embassy in the United Kingdom, Washington, September 12, 1950, FRUS, 1950, VOL. I, pp.867-868.
    ①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Diplomatic and Consular Offices in the American Republics, Washington, September 8, 1950. FRUS, 1950, VOL.I, p.864.
    ②Memorandum by the Technical Cooperation Administrator (Bennett) to the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Webb), [Washington,] April 11, 1951, FRUS, 1951, VOL.I, p.1643.
    ①Memorandum by the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Webb), [Washington], June 28, 1951, FRUS,1951, VOL.I, pp.1651-1652.
    ②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s, Washington, July 21, 1952, FRUS, 1952-1954, VOL. I, pp.514-515.
    ③Report Prepared by the 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Mutual Security (Harriman), Washington, August 18, 1952, FRUS, 1952-1954, VOL.I, pp.523-525.
    ②印度基本情况(1956年2月25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2-00055-01,第53-54页。
    ③同上,第54-55页。
    ④C·A·戈尼昂斯基等著:《外交史》第四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81-182页。
    ⑤刘绪贻:《战后美国史(1945 - 1986)》,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页。
    ①尼泊尔基本情况动向(1956年2月25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2-0005-06,第301-303页。
    ②The Director of the Bureau of the Budget (Dodge) to the Director of Mutual Security (Stassen), Washington, Februray 3, 1953, FRUS, 1952-1954,VOL. I, pp.570-571.
    ③Paper Prepared in the 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Mutual Security, Washington, undated, FRUS, 1952-1954,VOL. I, pp.596-601.
    ④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Director of Mutual Security (Stassen), Washington, March 7, 1953, FRUS, 1952-1954, VOL. I, p.584.
    ⑤Ibid, p.587.
    ⑥Memorandum by the Director of Foreign Operations (Stassen) to the Special Assistant to the President (Persons), Washington, July 3, 1953, FRUS, 1950-1954, VOL.I, p.632.
    ①Memorandum for the President by the President’s Advisory Committee 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Washington, April 7, 1953, FRUS, 1952-1954,VOL. I, pp.617-619.
    ②Editorial Note, FRUS, 1952-1954,VOL. I, pp.628-629.
    ③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August 11, 1953, FRUS, 1952-1954, VOL.I, pp.633-638.
    ④Report Prepared by the Foreign 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 Washington, March 11, 1954, FRUS, 1952-1954, VOL.I, p.706.
    ③印度基本情况(1956年2月25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2-00055-01,第53页。
    ④同上,第54页。
    ⑤Report Prepared by the Foreign 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 Washington, March 11, 1954, FRUS, 1952-1954, VOL.I, p.713.
    ⑥Ibid, p.714.
    ⑦泰国基本情况和动向(1956年6月25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2-00054-08,第198-199页。
    ①Report Prepared by the Foreign 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 Washington, March 11, 1954, FRUS, 1952-1954, VOL.I, p.716.
    ②Report Prepared by the Foreign 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 Washington, March 11, 1954, FRUS, 1952-1954, VOL.I,, pp.716-722.
    ③Memorandum by the Acting Special Assistant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Mutual Security Affairs (Nolting)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Washington, December 24, 1953, FRUS, 1952-1954, VOL.I, p.677.
    ①Editorial Note, FRUS, 1952-1954,VOL. I, p.736.
    ②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August 31, 1954, FRUS, 1952-1954,VOL. I, pp.744-745.
    ③Ibid, p.745.
    ④Memorandum by the Director of Foreign Operations (Stassen) to the Special Assistant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Mutual Security Affairs (Nolting), Washington, October 1, 1954, FRUS, 1952-1954, VOL.I, pp.765-768.
    ③Memorandum of Discussion of the 267th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Camp David, Maryland, November 21, 1955, FRUS, 1955-1957, VOL.X, pp.32-33.
    ④Memorandum of Discussion at the 290th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Washington, July 12,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82.
    ①Memorandum From the Deputy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conomic Affairs (Prochnow)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Washington, July 27, 1956, FRUS, 1955-1957, VOL.X,pp.85-87.
    ②Memorandum From the 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Hollister)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Washington, August 29,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p.88-93.
    ③Memorandum of Discussion Between the President’s Citizen Advisers on the Mutual Security Program and theSecretary of State, Washington, October 25,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p.118-119.
    ①Ibid, pp.120-122.
    ②Ibid, p.122.
    ③Memorandum From the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ar Eastern Economic Affairs (Jones) to the Special Assistant to the President (Randall), Washington, November 20,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p.134-135.
    ①Letter From the Acting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Chairman of the Council on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Randall), Washington, March 9, 1957, FRUS, 1955-1957, VOL.X, p.140.
    ②Ibid, pp.170-171.
    ③Memorandum of Discussion at the 320th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Washington, April 17, 1957, FRUS, 1955-1957, VOL.X, pp.183-184.
    ④Notes of the Legislative Leadership Meeting, December 15, 1958, FRUS, 1958-1960, VOL. IV, p.444.
    ⑤Memorandum of Discussion at the 388th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December 3, 1958, FRUS, 1958-1960, VOL. IV, pp.439-441.
    ①徐世澄编:《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第168页。
    ②U.S. Policy Toward Latin America,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NSC 5613/1, September 25, 1956, p.1.
    ②Editorial Note, FRUS, 1955-1957,VOL. VI,p.810,
    ③张凡:《古巴—美国关系50年四题》,载《拉丁美洲研究》,2009年第1期,第32-38页。
    ①[英]莱斯利·贝瑟尔(Leslie Bethell)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7卷,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242页。
    ②同上,第243页。
    ③Mutual Security Program in Guatemala, September 21, 1959, 714.5-MSP/9-2159, pp.1-5.
    ④Ibid, p.6.
    ⑤Ibid, p.7.
    ①[英]莱斯利·贝瑟尔(Leslie Bethell)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7卷,第244页。
    ②郭拥军:《试论冷战时期美国对拉美的经济援助》,载《拉丁美洲研究》,2002年第3期,第34-40页。
    ③Jerome Levinson &Juan de Onis, Tthe Alliance That Lost Its Way: A Critical Report on the Alliance for Progress, (Chicago: Quadrangle Book, 1970), p.43.
    ④徐世澄编:《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第157页。
    ①《国际问题译丛》编辑部编:《拉丁美洲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和奴役的斗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33页。
    ②U.S. Policy Toward Latin America,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NSC 5902/1, February 16,1959, p.1.
    ①Memorandum of Discussion at the 427th Meeting on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December 3, 1959, FRUS, 1958-1960, VOL. IV, pp.473-474.
    ②郭拥军:《试论冷战时期美国对拉美的经济援助》,第34-40页。
    ③Memorandum of Conference with President Eisenhower, November 30, 1960, FRUS, 1958-1960, VOL. IV, p.544.
    ①A·C·阿尼金等著:《外交史》第五卷·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705页。
    ②Samuel P. Hayes, Jr.,“An Appraisal of Point Four,”International Economic Outlook, VOL, XXV, May, 1953, pp.38-39.
    ③刘绪贻:《战后美国史(1945 - 1986)》,第37页。
    ④Ibid, pp.708-710.
    ①张敏谦:《美国对外经济战略》,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347-348页。
    ①Memorandum From the 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Hollister)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Washington, August 29,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93.
    ②Ibid, pp.90-91.
    ③Memorandum Form the Chief of the International Branch, Bureau of the Budget (Macy), to the Director of the Bureau (Brundage), Washington, September 4,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p.103-105
    ④贺光辉:《美日对外援助之比较》,第44页。
    ①U.S. Policy Toward Latin America,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NSC 5902/1, February 16, 1959, p.1.
    ②Ibid, p.1.
    ③Thomas G. Paterson, Meeting the Communist Threat: Truman to Reagon,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156.
    ③Memorandum by the Technical Cooperation Administrator (Bennett) to the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Webb), [Washington,] April 11, 1951, FRUS, 1951, VOL.I, p.1641.
    ④Ibid.
    ⑤共同安全法作为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的一组对外援助法案,以通过向“友好国家”提供军事援助、经
    ①Memorandum Prepared in the Management Staff, [Washington,] November 24, 1951, FRUS,1951, VOL.I, pp.1663-1665.
    ②Thomas G. Paterson, Meeting the Communist Threat: Truman to Reagon, p.36.
    ①Memorandum of Discussion at the 166th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Washington, November 15, 1955, FRUS , 1955 - 1957 , VOL.X, p.29; Memorandum of Discussion at the 267th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November 21, 1955, FRUS , 1955 - 1957 , VOL.X, p.32.
    ②Memorandum of Discussion at the 266th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Washington, November 15, 1955, FRUS, 1955-1957, VOL. X, pp.28-30.
    ③Memorandum of Discussion at the 273th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Washington, January 18, 1956, FRUS, 1955-1957, VOL. X, pp.64-67.
    ①Ibid, p.67.
    ②Minutes of the Cabinet Meeting, January 17, 1958, FRUS, 1958-1960, VOL.IV, p.408.
    ③Memorandum for the Record by the President’s Assistant (Harlow), January 30, 1958, FRUS, 1958-1960, VOL. IV, p.411.
    ④Letter From the Representative at the United Nations (Lodge) to the President, Paris, March 5,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68.
    ⑤Minutes of the Cabinet Meeting, January 17, 1958, FRUS, 1958-1960, VOL.IV, p.408.
    ①Memorandum From the Chief of the International Branch, Bureau of the Budget (Macy), to the Director of the Bureau (Brundage), Washington, September 4,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p.103-105
    ②Minutes of the Cabinet Meeting, January 17, 1958, FRUS, 1958-1960, VOL.IV, p.408.
    ③Memorandum From the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ar Eastern Economic Affairs (Jones) to the Special Assistant to the President (Randall), Washington, November 20,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p.134-137.
    ④驻印度使馆:对于美援和苏援在印度的做法、影响和作用的看法(1960年2月26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5-01001-04,第26-27页。
    ①同上,第28-29页。
    ②驻苏大使馆:现代殖民主义的经济实质和政治内容( 1960年5月9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2099-01,第24-25页。
    ③Stephen E. Ambrose, Eisenhower: The President, (New York, N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4), pp.376-381.
    ①周弘:《战略工具——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载《国际贸易》,2002年第1期,第26-30页。
    ②Legislative Background of Point Four Program, Memorandum Prepared in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Washington, June 20, 1950, FRUS, 1950, VOL.I, pp.846-847.
    ①Thomas G. Paterson, Meeting the Communist Threat: Truman to Reagon, p.156.
    ②Memorandum From the Chief of the International Branch, Bureau of the Budget (Macy), to the Director of the Bureau (Brundage), Washington, September 4, 1956, FRUS, 1955-1957, VOL.X, pp.103-105
    ①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83页。
    ②沈志华:《苏联归还旅顺海军基地内幕》,载《历史教学》,2003年第5期,第78-79页。
    ①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83页。
    ②沈志华:《苏联归还旅顺海军基地内幕》,载《历史教学》,2003年第5期,第78-79页。
    ①周恩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项目情况的报告(195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72页。
    ②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322页。
    ③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毛泽东并抄王稼祥(1957年1月24日),《周恩来年谱》中,第15页。
    ④本节未注明出处的科技类数据或图表均来自沈志华教授整理并提供的“苏联对华科技援助统计资料”,在此真诚致谢!
    ⑤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第106-115页。
    ①石林:《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4页。
    ②苏联外交部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事宜给尤金的信(1954年12月27日),SD09864,АВПРФ,ф.0100,оп.47,п.384,пор.52,лл.52-56、57-61、62-64、65-68、69。
    ③高教部关于帮助中国和平利用原子能事宜呈苏共中央主席团的提案(1955年8月19日),D09831,ЦХСД,ф.4,оп.9,д.1347,р.571,лл.121-123。
    ④费德林关于苏联政府代表团参加中国国庆典礼事宜给葛罗米柯的报告(1954年9月9日),SD08101,АВПРФ,ф.0100,оп.47,п.383,пор.40,лл.10-19。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213页。
    ⑥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编:《中国经济外交》(200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①《当代中国财政》(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0页。沈志华教授就苏联对华贷款问题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考察,具体请见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144页。
    ②沈志华、李丹慧:《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来自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①周恩来致电李富春、叶季壮(1953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82页。
    ②王昌沛:《中苏经济关系蜜月期专论(1953-1959)》(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25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53—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卷》,第359-364页。
    ④关于感谢苏联政府援助我国经济建设的电报(1953年9月15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第331-332页。
    ①尤申给佐林的通报(1954年6月28日),SD09929,ЦХСД,ф.5,оп.4,д.136,лл.156-157。
    ②周恩来致电叶季壮(1954年1月1日),《周恩来年谱》上,第343页。
    ③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页。
    ④库尔久科夫关于苏联代表团访华有关事宜给维辛斯基的请示(1954年8月5日),АВПРФ,ф.0100,оп.47,п.383,пор.40,лл.4-5。
    ①孔寒冰:《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142页。
    ②李丹慧:《北京与莫斯科:从联合走向对杭》,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页。
    ③苏联外交部致尤金函(1954年12月27日),SD09864,АВПРФ,ф.0100,оп.47,п.384,пор.52,лл.52-56、57-61、62-64、65-68、69。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53—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卷》,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版,第437页。
    ①苏联财政部函告我国应偿清苏在华专家1955年下半年费用(1956年7月11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109-00984-06,第14页。
    ②《中苏关于签订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联合公报》,载《人民日报》,1954年10月12日,第1版。
    ③张柏春、张久春、姚芳:《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76-87页。
    ①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72-573页。
    ②中国驻苏大使馆致外交部:关于签订铀矿勘测的援助(1956年7月13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0751-01,第5-6页。
    ①驻苏联大使馆1955年工作总结(1956年3月),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0969-01,第1-2页。
    ②王昌沛:《中苏经济关系蜜月期专论(1953-1959)》,第31页。
    ③苏联外交部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事宜给尤金的信(1954年12月27日),АВПРФ,ф.0100,оп.47,п.384,пор.52,лл.52-56、57-61、62-64、65-68、69。
    ④克鲁格洛夫和葛罗米柯关于中国要求派留学生给苏共中央的请示(1955年6月15日()附苏联部长会议决议(草案)),ГАРФ,ф.9401,оп.2,д.465,лл.102-104。
    ①苏联财政部函告我国应偿清我留苏学生1955年下半年费用(1956年7月11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109-00984-07,第15页。
    ②苏共中央关于为中国培养科技干部的决定(1956年4月16日),SD09833,ЦХСД,ф.4,оп.16,д.42,р.3273,лл.28-31。
    ③驻苏联使馆代办就中国政府拟于1956年派136名军事干部赴苏学习事致苏副外长费德林函及苏方复函(1956年1月23日-3月24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0983-06,第25页。
    ④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新华出版社,2009年5月,第316-317页。
    ⑤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2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244页。
    ①外交部关于开展对外交际活动的指示(1955年6月26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2-00019-03,第25页。
    ②毛泽东对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稿的批语和修改(1956年8月29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148页。
    ③国务院常务会议文件曹菊如向李先念副总理、陈云副总理的报告(1957年7月4日),《关于中苏贸易往来的一组文献》,载《中共党史资料》,2006年第4期,第28页。
    ①《中苏签订今年补充换货议定书》,载《人民日报》,1956年7月26日,第1版。
    ②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编:《中国经济外交》(200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①孟宪章:《中苏贸易史资料》,第581页。
    ②同上,第584页。
    ①《中苏贸易谈判公报》,载《人民日报》,1958年4月24日,第1版。
    ②孟宪章:《中苏贸易史资料》,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年版,第577页。
    ①中苏共同进行和苏联帮助中国进行的重大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双方间的结算办法和手续(1957年11月),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0791-06,第106-107页。
    ②《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卷,第260页。
    ③中苏公报(1956年10月7日),中国外交部档案,204-00024-01,第12页。
    ④周均伦主编:《聂荣臻年谱》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93页。
    ①毛泽东在全国工商联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各省市代表团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1956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279页。
    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10月11日),《周恩来年谱》上,第626页。
    ③《苏联政府关于发展和进一步加强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谊和合作的基础的宣言》,载《人民日报》,1956年11月1日,第1版。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重新审查1957年聘请苏联专家名单的通知(1956年12月30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1092-01,第4-5页。
    ④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一1960)》,第145页。
    ①梁秀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载《中共党史资料》总第60辑(1996年12月),第136-159页。第157-158页。
    ②周恩来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9月4日),《周恩来年谱》中,第73页。
    ③关于修改和补充苏联在技术上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改建工业企业和其他项目的中苏协定的议定书(1957年12月14日),《中共党史资料》2006年第2期,第4-25页。
    ④毛泽东同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的谈话(1956年9月),《毛泽东外交文选》,第251-262页。
    ①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毛泽东并抄王稼祥(1957年1月24日),《周恩来年谱》中,第15页。
    ②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上的讲话(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外交文选》,第280-283页。
    ③张副部长接见苏联驻华使馆临时代办阿布拉西莫夫的谈话纪要(1957年8月29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0787-04,第8页。
    ①张闻天和阿布拉西莫夫谈话节选(1957年8月29日),中国外交部档案, 109-00787-05,第11-12页。
    ②毛泽东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1月18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630-638页。
    ③薄一波副总理向苏联尤金大使和苏联大使馆参赞介绍我国1957年工业发展情况和1958年工业计划远景(1958年1月10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0828-02,第25-34页。
    ④薄一波:《战后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71页。
    ⑤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第244页。
    ①赫鲁晓夫与毛泽东会谈记录(节录)(1958年7月31日),SD11667,АПРФ,ф.52,оп.2,д.498,лл.44-47。
    ②沈志华:《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24-37页。
    ③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第232页。此处在华专家数据同沈教授该书第145页的统计略有出入。
    ④几年来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工作(第四次全国外事会议上李强同志的发言)(1960年7月1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102-00015-01(1)。
    ①汪道涵关于苏援华项目谈判情况和问题的报告(1958年6月18日),中国外交部档案,T2869,第5-7页。
    ②同上,第8页。
    ①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技术上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扩建47个工业企业的协定(1958年8月8日),中国外交部档案,T2869,第12-14页。
    ②关于新技术援助事周恩来这里和赫鲁晓夫的来往信件四则(1958年6月28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0838-03,第5页。
    ③周恩来就购买米格-19C事致信赫鲁晓夫(1958年8月11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0838-03,第6-7页。
    ①张柏春、张久春、姚芳:《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76-87页。
    ②安东诺夫关于苏中科技合作情况的报告(1959年1月27日),ЦХСД,ф.5,оп.49,д.235,лл.27-36。
    ③同上。
    ④国家计委党组对“二五”期间提请苏联援助项目的看法和谈判中感到的问题的报告(1959年3月9日),载《中共党史资料》第86辑,第23-28页.
    ①张柏春、张久春:《苏联援华工业项目中的技术转移》,第91-108页。
    ②中国代表团关于成套设备谈判问题的汇报(1958年11月16日),中国外交部档案,T4622,第6-8页
    ③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技术上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扩建工业企业的协定,中国外交部档案,T5834,第80页。
    ①国家计委党组对“二五“期间提请苏联援助项目的看法和谈判中感到的问题的报告(1959年3月9日),中国外交部档案,T4622,第23-26页。
    ①沈志华、李丹慧:《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来自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第421页。
    ②刘晓:《出使苏联八年》,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9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02页。
    ④毛泽东关于研究人民公社问题的批语(1959年7月29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第390页。
    ⑤毛泽东关于人民公社问题给王稼祥的信(1959年8月1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第391页。
    ①在杭州期间的一次讲话提纲(1959年12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第601-602页。
    ②苏斯洛夫就《关于苏联党政代表团之行的报告》草稿给苏共中央主席团的报告(1959年12月18日),俄罗斯当代文献保管中心,全宗2,目录1,案宗415,第56-91页。
    ③周恩来和外交部致电赫鲁晓夫(1959年5月28日),《周恩来年谱》中,第231页。
    ④周恩来致电赫鲁晓夫(1959年9月23日),《周恩来年谱》中,第256页。
    ⑤周恩来致电赫鲁晓夫(1959年9月24日),《周恩来年谱》中,第256页。
    ⑥《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第259页。
    ①几年来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工作(第四次全国外事会议上李强同志的发言) (1960年7月1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102-00015-01(1)。
    ②同上。
    ①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页。
    ②杨尚昆:《杨尚昆日记》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44-545页。
    ③周恩来在贺龙关于1960年至1962年三年国防工业建设计划给中央、毛泽东的报告上的批语(1960年1月16日),《周恩来年谱》中,第278-279页。
    ④周恩来在聂荣臻七月三日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上写的批语(1960年7月11日),《周恩来年谱》中,第330页。
    ①同上。
    ②苏联驻华大使馆致中国外交部的照会(1960年7月18日),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Issues 8-9,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Washington, D.C.,Winter 1996/1997, pp.249-250.
    ③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第286页。
    ①[俄]扎捷尔斯卡娅著,栾景河译:《苏联从中国召回专家的原因及其后果》,载《中共党史研究资料》,2003年第1期。
    ②国务院关于送别返国苏联专家应注意事项的指示(1960年8月1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0927-01,第1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处理过去双方所签订的苏联在技术上援助中国建设和扩建工业企业及其他项目的各项协定和有关文件的议定书(1961年6月19日),中国外交部档案,T5251,第16-18页。
    ①关于新疆同哈萨克、吉尔吉斯进行贸易的问题(1960年11月19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2061-04,第78-79页。
    ②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编:《中国经济外交》(200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③关于1960年度按期偿还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贷款的议定书(1960年3月),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2061-01,第26-28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60年货物交换议定书(1960年3月28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2061-01,第6页。
    ③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1949-1966)》,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29页。
    ④驻苏联大使馆1955年工作总结(1956年3月),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0969-01,第1-2页。
    ⑤周总理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的谈话纪要(1957年6月14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0786-14,第98页。
    ①[俄]扎捷尔斯卡娅著,栾景河译:《苏联从中国召回专家的原因及其后果》,载《中共党史研究资料》,2003年第1期。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86页。
    ②杨尚昆:《杨尚昆日记》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87页。
    ①毛泽东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1月14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625-628页。
    ②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第219页。
    ③Memo, Embassy of the PRC in Moscow to the Soviet Foreign Ministry, 14 December 1957,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 Issues 6-7, Winter 1995/1996, pp.160-161.
    ①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第214页。
    ②[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第51页。
    ①毛泽东关于国际形势的讲话提纲(1959年12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第599-602页。
    ①对《高举莫斯科宣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旗帜》社论稿的修改(1960年6月29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第226-227页。
    ①Niu Jun,“1962: The Eve of the Left Turn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working Paper No. 48,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October 2005.
    ②中国政府支持苏联和平建议的声明(1957年12月15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0795-01,第1-3页。
    ①[俄]扎捷尔斯卡娅著,栾景河译:《苏联从中国召回专家的原因及其后果》,载《中共党史研究资料》,2003年第1期。
    ②邓小平同志同拉丁美洲12国兄弟党学习代表团谈话记录(1960年6月30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102-00036-14。(抄录件)
    ③苏对我大跃进的反映(1959年7月2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0870-08,第81-82页。
    ④同上,第80页。
    ①苏联报纸对我国大跃进形势的报道(1958年8月29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1213-14,第149页。
    ②最近苏联报刊报道我国的情况(1959年3月18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1919-01,第4-5页。
    ③苏联对于我国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反应(1959年9月24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1919-01,第11页。
    ④苏斯洛夫就《关于苏联党政代表团之行的报告》草稿给苏共中央主席团的报告(1959年12月18日),俄罗斯当代文献保管中心,全宗2,目录1,案宗415,第56-91页。
    ⑤沈志华、李丹慧:《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来自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第433页。
    ⑥毛泽东关于人民公社问题给王稼祥的信(1959年8月1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第391页。
    ①肖德甫:《世纪悲歌:苏联共产党执政失败的前前后后》,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89-92页。
    ①访苏情况汇报(1956年12月6日-13日),外交部档案,109-01101-01,第228-229页。
    ②最近苏联国内外和中苏关系中的一些主要情况——供总理访苏参考(1956年12月24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0788-01,第1页。
    ①刘晓大使关于驻苏使馆的工作汇报(1958年5月28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0840-01,第6-14页。
    ②尼赫鲁在京和毛主席、周总理会谈要点(1954年11月7日),中国外交部档案,204-00148-02,第7页。
    ③沈志华著:《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第211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在对外关系中切实纠正骄傲现象的指示(1959年2月16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5-46页。
    ①沈志华、李丹慧著:《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来自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第482-483页。
    ①朱凯兵:《中越发展“四好”关系的战略价值与对策思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5期,第73-76页。
    ②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1946年8月6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3-1194页。
    ①石林:《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0页。
    ②周恩来同韩素音的讲话(1964年9月10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657页。
    ③石林:《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第31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经济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页。
    ①在陪同毛泽东会见越南军事代表团团长武元甲时的讲话(1962年10月5日),《周恩来年谱》中,第501页。
    ②几年来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工作(第四次全国外事会议上李强同志的发言)(1960年7月1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102-00015-01(1)。
    ③Yang Kkuisong,“Mao Zedong and Indochina War,”Behind the Bamboo Curtain: China, Vietnam, and the World beyond Asia, Edited by Priscilla Roberts, (Washington, D.C :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Washington, D.C.2006), p.75.
    ④周恩来致电罗贵波(1954年19月8日),《周恩来年谱》上,第417页。
    ①刘少奇致电罗贵波(1955年2月3日),《刘少奇年谱》下,第331页。
    ②《中越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载《人民日报》,1955年7月9日,第1版。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中国对越援助还涉及大量武器装备等军事物资,但这是中国对越经济援助的一部分,在战争期间是不可避免的;况且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军事援助所占比例非常小。因此,中国对越援助总体上属于经济援助范畴。
    ③石林:《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第18-19页。
    ④同上,第20页。
    ⑤苏联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1956年工作报告(1957年4月22日),АВПРФ,ф.5,оп.28,п.103,д.409,л.1-252。
    ①《不断地加强中越两国的兄弟友谊》,载《人民日报》,1956年11月23日,第1版。
    ②《中越签订今年贸易协定并签订中国援助越南议定书》,载《人民日报》,1956年7月27日,第1版。
    ③Shu Guang Zhang,“Beijing’s Aid to Hanoi and the United States-China Confrontations,1964-1968”, Behind the Bamboo Curtain,China,Vietnam,and the World beyoud Asia, pp.259-260.
    ①《中国援助越南议定书在京签字四年内援助建设和改建十八项工业企业》,载《人民日报》,1958年3月31日,第1版。
    ②关于视察援越工程情况的报告(1959年7月),中国外交部档案,106-00455-02(1),第2页。
    ③几年来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工作(第四次全国外事会议上李强同志的发言)(1960年7月1日),中国外交部档案馆,102-00015-01(1),第3-5页。
    ①石林:《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第32-33页。
    ②1962年援越成套项目总结(1963年1月31日),第2-4页。
    ①周恩来:《当前世界局势的特点》(1961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16-321页。
    ②周恩来审阅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关于同朝鲜商谈成套设备项目的请示报告》的批示(1962年10月5日),《周恩来年谱》中,第500页。
    ③石林:《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第16-17页。
    ④Zhou Enlai and Le Thanh Nghi, Beijing, 3 August 1974, 77 conversations, p.190.
    ①周恩来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各部委党组成员会议上的讲话(1964年7月18日),《周恩来年谱》中,第657页。
    ②周恩来与李先念等谈援外工作(1964年7月31日),《周恩来年谱》中,第660页。
    ③对方毅《关于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工作基本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汇报提纲》的修改(1964年8月7日),《周恩来年谱》中,第663页。
    ④周恩来同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经济代表团谈话节选(1961年1月31日),《周恩来年谱》中,第388-389页。
    ①周恩来接见黄文欢和凯山的讲话(1961年8月5日),《周恩来年谱》中,第426页。
    ②《标志着两国经济贸易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显示着两国人民团结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中越签订通商航海条约和贸易议定书》,载《人民日报》,1962年12月6日,第1版。
    ③毛泽东和胡志明的谈话记录(1965年5月16日),YZDA,Q051,DA0696,SD10295。
    ④关于我区和越南相互支援情况的材料(1961-1965年5月),1965年6月,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50-3-54,第270-272页。
    ①1962年援越成套项目工作总结(1963年1月31日),中国铁道部档案,1963年,全宗1.1,卷宗552,件13,第11页。
    ②周恩来接见越南劳动党中央干部团的讲话(1964年7月1日),《周恩来年谱》中,第654页。
    ③周恩来同韩素音的讲话(1964年9月10日),《周恩来年谱》中,第657页。
    ④毛泽东对林彪同杨成武等两次谈话的批语(1964年7月15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第103-104页。
    ⑤周恩来与中共中央西南局领导干部的谈话(1964年7月9日),《周恩来年谱》中,第655页。
    ①周恩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讲话(1964年4月12日),《周恩来年谱》中,第724页。
    ②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节选)(1965年5月11日),《周恩来年谱》中,第729-730页。
    ③周恩来关于援外项目估价过高的情况给方毅的指示(1965年5月15日),《周恩来年谱》中,第730页。
    ④邓小平和黎德寿的谈话记录(1965年7月15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6-00863-01,第42-50页。
    ⑤周恩来和越南民族解放阵线代表的谈话记录(1965年8月12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7-00901-02,第14-16页。
    ⑥《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册,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275页。
    ①李可、郝生章:《“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民解放军》,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410-411页。
    ②石林:《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第163-165页。
    ③关于我区和越南相互支援情况的材料(1961-1965年5月)(1965年6月),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50-3-54,第270-275页。
    ④1965年援助越南高平、谅山两省工作情况(1965年9月),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X50-3-186,第180-183页。
    ①同上。
    ②转报越方1968年对我援助项目的安排意见(1968年2月20日),中国铁道部档案,国际联运局,1968年,卷宗379,件1,第3-6页。
    ③关于对越南援助问题的报告(1968年4月5日),中国铁道部档案,国际联运局,1968年,卷宗379,件14,第53-55页。
    ④李强同志同李班同志关于援越成套设备问题会谈纪要(1968年8月1日),中国铁道部档案,国际联运局,1968年,卷宗379,件8,第26,28-32页。
    ①同上,第30-32页。
    ②云水:《出使七国纪实——将军大使王幼平》,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128页。
    ③李丹慧:“中苏关系与中国的援越抗美”,《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④方毅给周恩来和中央委员会的报告(1970年),转引自《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第51页。
    ⑤周恩来与范文同的谈话记录(1970年9月17日),SD10298,YZDAQ068,DA0696。
    ⑥佐林与越驻法总代表团团长武文松的会谈备忘录(1971年3月17日),SD01830。
    ①关于援越成套项目建设问题的请示(1972年7月20日),中国铁道部档案,援外办公室,1972年,卷宗35,件1,第2-4页。
    ②援越任务动员会议纪要(1972年5月25日),中国外交部档案,72525-613,第3-8页。
    ③齐米亚宁与中国驻越临时代办李志敏谈话备忘录(1957年9月18日), SD11455,АВПРФ.ф.079,оп.12,п.17,д.6,л.69-72.
    ④1962年援越成套项目工作总结(1963年1月13日),中国铁道部档案,1963年,全宗1.1,卷宗552,件13,第6页。
    ②邓礼峰:《援越抗美述略》,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84、92页。
    ①同上,第87页。
    ②Minutes of conversation (excerpt), Mao Zedong and Ho Chi Minh, May 16, 1965, 77 Conversations, pp.86-87.
    ③关于援越的国内项目投资问题(1968年3月21日),中国铁道部档案,国际联运局,1968年,卷宗379,件2,第7-8页。
    ④《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第49、192-193页。
    ⑤周总理会见李班、吴船谈援越运输等问题(1972年5月20日),中国铁道部档案,1972年,卷宗52,第52-56页。
    ①邓礼峰:《援越抗美述略》,第91-92页。
    ②同上,第84、92页。
    ③覃雪源:《中苏在越南问题上的博弈对中越关系的影响(1965—1978)》,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145-148页。
    ④石林:《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第52、57-58页。
    ⑤同上,第58页。
    ①同上,第86-87页。
    ②对外贸易部关于下达1971年对越南无偿援助物资清单的通知(1970年11月14日),中国铁道部档案,援外办公室,卷宗23,件1,第1-3页。
    ①援越任务动员会议纪要(1972年5月25日),中国外交部档案,72525-613,第3-8页。
    ②Document No.9,“Twenty-Four Soviet-bloc Documents on Vietnam and the Sino-Soviet Split, 1964-1966”,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Issue 16 Fall 2007 /Winter 2008, pp.379-380.
    ③Document No.21,“Twenty-Four Soviet-bloc Documents on Vietnam and the Sino-Soviet Split, 1964-1966”, pp.393-394.
    ①《周恩来年谱》下,第262页。
    ②苏军总参谋部侦察总局关于国际形势调查给苏共中央的报告(1969年8月15日), SD01840。
    ③王泰平:《新中国外交50年》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页。
    ④Zhou Enlai and Le Thanh Nghi, Beijing, 3 August 1974, 77 conversations, p.190.
    ⑤Stephen J. Morris,“The Soviet-Chinese-Vietnamese Triangle in the 1970s:The View From Moscow,”Working Paper No.25, (Washington, D.C. :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Working Paper No.25, Washington, D.C. April 1999), p.31.
    ⑥Ibid, p.33.
    ⑦Pao-min Chang, Beijing, Hanoi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Berkeley, (CA: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of California, 1982), p. 21.
    ①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3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页。
    ②袁宝华:《对国民经济的艰苦调整》,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6-17页。
    ③李成瑞:《陈云与新中国经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387-388页。
    ①袁宝华:《对国民经济的艰苦调整》,第6-17页。
    ②董志凯:《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的历史经验》,载《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37-42页。
    ③关于我区和越南相互支援情况的材料(1961-1965年5月),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50-3-54,第270-275页。
    ④1962年援越成套项目工作总结(1963年1月31日),中国铁道部档案,1963年,全宗1.1,卷宗552,件13,第9-10页。
    ①Zhou Enlai and Le Duan, Pham Van Dong and Le Thanh Nghi, Beijing, 6 June 1973, 77 conversations,pp.187-188.
    ②1962年援越成套项目工作总结(1963年1月31日),中国铁道部档案,1963年,全宗1.1,卷宗552,件13,第9页。
    ③1965年援助越南高平、谅山两省工作情况(1965年9月),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X50-3-186,第180-183页。
    ④同上,第30页。
    ⑤李强同志同李班同志关于援越成套设备问题会谈纪要(1968年8月1日),中国铁道部档案,国际联运局,1968年,卷宗379,件8/9,第31页。
    ①Yang Kuisong ,“Mao Zedong and Indochina War”, p.90.
    ②李丹慧:《中苏关系与中国的援越抗美》,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第111-125页。
    ③Zhou Enlai and Pham Van Dong, 19 April 1968, 77 conversations, p.124.
    ④Chen Yi and Le Duc Tho, Beijing, 17 October 1968, 77 conversations, p.136.
    ⑤Zhou Enlai and Phan Van Dong, Beijing, 13 April 1968,77 conversations , pp.121-123.
    ①Mao Zedong and Le Duan, Beijing, 11 May 1970, 77 conversations, pp.161-162.
    ②Mao Zedong and Pham Van Dong, Beijing, 23 September 1970, 77 conversations, pp.175-176.
    ③Mao Zedong and Nguyen Thi Binh, Beijing, 29 December 1972, 77 conversations, p.182.
    ④苏军总参谋部侦察总局关于国际形势调查给苏共中央的报告(1969年8月15日),SD01840。
    ⑤谢尔巴科夫的政治信函(1971年5月21日),关于越南劳动党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政策与苏联根据苏共二十四大决议所面临的任务,SD01829。
    ①同上。
    ②Odd Arne Westad,“History, Memory, and the Languages of Alliance-Making,”77 Conversations, Working Paper No.22, CWIHP, Washington, D.C. May 1998.
    ③1962年援越成套项目工作总结(1963年1月31日),中国铁道部档案,1963年,全宗1.1,卷宗552,件13,第10页。
    ④Zhou Enlai, Deng Xiaoping, Kang Sheng and Le Duan, Nguyen Duy Trinh, Beijing, 13 April 1966, 77 Conversations, pp.92-94.
    ①Zhou Enlai and Phan Van Dong, Hong Tung, Beijing, 23 August 1966, 77 conversations, p. 96.
    ②Deng Xiaoping and Le Duan, Beijing, 29 September 1975, 77 conversations, pp.192-193.
    ③谢尔巴科夫的政治信函(1971年5月21日),关于越南劳动党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政策与苏联根据苏共二十四大决议所面临的任务,SD01829。
    ④同上。
    ①李丹慧:《中苏关系与中国的援越抗美》,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第111-125页。
    ②刘介民:《华越文化交流之轨迹——有感<越南历史教科书中的中越关系>》,载《岭南文史》,2006年第4期,第11-15页。
    ③黄云静:《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与当代中越关系》,载《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3期,第31-35页。
    ①王桃:《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关于清代以前中越关系的研究》,载《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3期,第83-96页。
    ②杨长福主编:《当代中国外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224-261页。
    ①李家忠(原中国驻越南大使):《中国?越南走过昨天》,载《对外大传播》,2006年第1期。
    ②同上。
    ③[越]潘辉黎:《越南民族历史上的几次战略决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
    ①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著(北京大学东语系译):《越南历史》第1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②[越]陈重金:《越南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38页。
    ③Edited by Priscilla Roberts, Behind the Bamboo Curtain: China, Vietnam, and the World beyond Asia, (Washington, D.C.: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Washington, D.C.2006), pp.3-4.
    ④李家忠:《中国?越南走过昨天》,2006年第1期。
    ⑤董应龙:《20世纪70年代中越关系剧变分析》,载《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2期,第66-71页。
    ①葛罗米柯、科瓦利给苏共中央的报告( 1956年11月10日),SD11453,АВПРФ.ф.022,оп.9,п.134,д.56,л.19-21。
    ②同上。
    ③苏联外交部关于越南问题致索科洛夫的电报(1958年4月16日),SD10202(11457),АВПРФ,ф.079,оп.13,п.20,д.3,л.15-19。
    ④Daniel S. Papp., Vietnam : T the View from Moscow, Peking, Washington,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Company, Inc, 1981), p.21.
    ⑤苏驻越大使馆关于1960年莫斯科会议后越动向的报告(1961年10月17日), SD11459,АВПРФ.ф.079,оп.16,п.31,д.3,л.35-57.
    ①同上,第50页。
    ②同上,第54页。
    ③毛泽东与范文同、黄文欢的谈话记录(1964年10月5日),SD10299,YZDA,Q064,DA0696。
    ①李丹慧:《中苏关系与中国的援越抗美》,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第11-125页。
    ②谢尔巴科夫与越南总理范文同的会谈备忘录(1971年3月26日),SD01828。
    ③郭明:《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2页。
    ④谢尔巴科夫的政治信函(1971年5月21日),关于越南劳动党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政策与苏联根据苏共二十四大决议所面临的任务,SD01829。
    ⑤同上。
    ⑥同上。
    ①陈毅副总理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的谈话记录(1965年4月10日),中国外交部档案,109-03974-05,第35页。
    ②Minutes of Conversation between Zhou Enlai and Pham Van Dong, 9 October 1965, 77 Conversations, p.89.
    ③Zhou Enlai, Deng Xiaoping and Ho Chi Mnh, Beijing, 17 May 1965, 77 conversations, p.85.
    ④Nguyen Vu Tung,“Interpreting Beijing and Hanoi: A View of Sino-Vietnamese Relations, 1965-1970”, working paper No.22, CWIHP, May 1998.
    ⑤[美]罗伯特·S·罗斯:《风云变幻的美中关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页。
    ⑥《周恩来外交文选》,第454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教研室:《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511页。
    ②Zhou Enlai and Pham Van Dong, April 19,1968,77 conversations, pp.124-127.
    ③Chen Yi and Le Duc Tho, October 17, 1968, 77 conversations, pp.136-137.
    ④Talk between Zhou Enlai and Pham Hung in Beijing, on 29 June 1968, 77 conversations, pp.130-131..
    ⑤谢尔巴科夫的政治信函(1971年5月21日),关于越南劳动党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政策与苏联根据苏共二十四大决议所面临的任务,SD01829。
    ⑥谢尔巴科夫与黄文进会谈纪要,俄国档案SD06768。
    ①《苏联对外政策史》下,第510页。
    ②Document No.11,“Twenty-Four Soviet-bloc Documents on Vietnam and the Sino-Soviet Split, 1964-1966”, pp.381-383.
    ③Document No.9,“Twenty-Four Soviet-bloc Documents on Vietnam and the Sino-Soviet Split, 1964-1966”, pp.379-380.
    ④Document No.21,“Twenty-Four Soviet-bloc Documents on Vietnam and the Sino-Soviet Split, 1964-1966”, pp.393-394.
    ⑤勃列日涅夫与黎笋的会谈记录(1966年4月11日),SD20282,АПРФ,Ф.3,Оп.83,Д.284,Л.6-20. T5631,Источник,1998,№3,с.124-130。
    ⑥Zhou Enlai and Pham Van Dong, 10 April, 1967, 77 conversations, pp.99-101.
    ①石林:《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第50页。
    ②苏联政府关于援越物资过境给中国政府的照会(1969年4月),SD10463。
    ③苏联政府关于援越物资过境给中国政府的照会(1969年4月),SD10277,T1138,DA0707。
    ④李丹慧:《中苏关系与中国的援越抗美》,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第111-125页。
    ⑤Zhou Enlai, Deng Xiaoping, Kang Sheng and Le Duan, Hguyen Duy Trinh, Beijing, 13 April 1966,77 conversations, pp.94-96
    ①周恩来就越南《人民报》发表社论《“尼克松主义”一定破产》中影射中美会谈事批告张春桥、姚文元(1971年7月20日),《周恩来年谱》下,第469页。
    ②云水:《出使七国纪实——将军大使王幼平》,第138页。
    ③Yang Kuisong,“Mao Zedong and IndochinaWar”, p.79.
    ④John Franklin Copper, China’s Foreign Aid: An Instrument of Peking’s Foreign Policy, p.35.
    ①Margaret P. Doxey, International Sanctions in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England and Wales: Macmillan Press Ltd, second edition, 1996), pp.8-9.
    ②王孔祥:《西方国家的对外援助: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载《教学与研究》,2004年11月。
    ①[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第45页。
    ①同上,第51-52页。
    ②[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第55页。
    ①郭培清:《论艾森豪威尔政府对第三世界援助政策的演变》,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65-68页。
    ②John Franklin Copper, China’s Foreign Aid, An Instrument of Peking’s Foreign Policy, p.119.
    ①杨成绪:《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邓小平外交思想浅议》,载《光明日报》,2004年8月9日。
    ②同上。
    ③外交部部长杨洁篪:《继往开来,奏响中非友好新乐章》,载《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日,第3版。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FRUS), 1949-1960,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9). Including: 1951: volume I., 1952-1954: volume II., 1955-1957: volume VI., 1955-1957: volume VII., 1955-1957: volume X., 1958-1960: volume IV. , 1958-1960: volume V. , 1958-1960: volum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 1993-2004, (Washington, D.C.: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Including: Bulletin 12-13,Fall-Winter 2001, Bulletin 10,March 1998, Bulletin 89,Winter 1996, Bulletin 67,Winter 1995.
    中国外交部档案,全宗102,卷宗5、15、19、36、54、55;全宗105,卷宗1001;全宗106,卷宗455、863;全宗107,卷宗901;全宗109,卷宗751、786、787、788、791、795、828、838、840、870、927、969、983、984、1092、1213、1919、2061、2099、3974;全宗204,卷宗24、148。
    中国铁道部档案,全宗1.1,卷宗23、52、379、552、3747、6098、6510、6840、6941、7145。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全宗50、X50,卷宗3。
    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6、8、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上、中、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经济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教研室:《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53-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卷》,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年版。
    周均伦主编:《聂荣臻年谱》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沈志华、李丹慧收集和整理:《中苏关系:俄国档案原文复印件汇编》第1-19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2004年(未刊)。
    沈志华收集和整理:《苏联对华科技援助统计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未刊。
    沈志华编:《关于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俄国档案文献(1953-1959)》,载《国际冷战史研究资料》第1辑,2003年。
    沈志华编:《关于在华苏联专家问题(俄国档案文献选编)》,载《中共党史资料》,总82、83辑,2002年。
    《1958年苏联援华项目谈判的一组文献》,载《中共党史资料》,2003年第1、2期。
    《1961年中苏经济科技谈判的一组文献》,载《中共党史资料》,2003年第4期。
    《60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编(1964年8月-1965年11月)》,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关于1958年中苏设备分交谈判的一组文献》,载《中共党史资料》,2003年第3期。
    《关于苏联顾问和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对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计划草案的意见的研究结果报告(1955年6月9日)》,载《中共党史资料》总第78辑,2001年6月。
    《关于苏联专家对我国“二五”计划草案意见的一组文献》,载《中共党史资料,》2004年第1期。
    《关于修改和补充苏联在技术上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改建工业企业和其他项目的中苏协定的议定书,1957年12月14日》,《中共党史资料》,2006年第2期。
    《关于苏联专家问题的几则中国档案》,载《中共党史资料》总第82辑,2002年5月。
    《关于中苏贸易往来的一组文献(1950-1957)》,载《中共党史资料》,2006年第4期。
    《建国初期156项建设项目文献选载(1952.9-1954.10)》,载《党的文献》,1999年第5期。
    Abdelal, Rawi, and Jonathan Kirshner,“Strategy,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he Defini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Security Studies, 9, nos.1/2 (Autumn 1999-Winter 2000). Ambrose, Stephen E., Eisenhower:The President,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4.
    Baldwin, David A., Economic Statecraft, Princeton, New Jers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5.
    Blanchard, Jean-Marc F., Edward D. Mansfield, and Norris M. Ripsman, eds., Power and The Purpose: Economic Statecraft, Interdepend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London, UK: Frank Case, 2000.
    Brown, Michael E., Owen R. Cote, Jr., Sean M. Lynn-Jones, and Steven E. Miller, ed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Reader,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1998.
    Burbell, Peter, and Oliver Morrissey eds., Foreign Aid in the New Global Economy, UK. Northampton, MA, USA : An Elgar Referance Collection, Chletenham, 2008.
    Chang, Pao-min, Beijing, Hanoi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Berkeley, CA: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2.
    Copeland, Dale C.,“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War,”in Theories of War and Peace: A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Reader, eds. By Michael E. Brown, Owen R. Cote, Jr., Sean M. Lynn-Jones, and Steven E. Miller ,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1998.
    Copper, John Franklin, China’s Foreign Aid: An Instrument of Peking’s Foreign Policy, Lexington, Massachusettes: Lexington Books, D.C. Health and Company, 1976.
    Doxey, Margaret P., International Sanctions in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England and Wales: Macmillan Press Ltd, second edition, 1996.
    Drezner, Daniel W.,“The Trouble with Carrots:Transaction Costs, Conflict Expectations, and Economic Inducements,”in Blanchard, Mansfield, and Ripsman, Power and The Purpose.
    Halloran, Lumsdaine, Moral Vis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The Foreign Aid Regime, 1949-1989,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Hayes Jr., Samuel P.,“An Appraisal of Point Four,”International Economic Outlook, Vol, XXV, May, 1953.
    Hirschman, Albert O. The Passions and the Interests:Political Arguments for Capitalism Before Its Triumph,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Hufbauer, Gary Clyde & Jeffrey J. Schott, Economic Sanctions Reconsidered: History and Current Policy,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5.
    Huntington, Samuel P.,“Trade, Technology, and Leverage: Economic Diplomacy,”Foreign Policy, No.32, Autumn, 1978.
    Kunz, Butter and guns: America’s Cold War economic diplomacy, New York, NY: Free Press, 1997.
    Mitcham,Chad J, China’s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the West and Japan, 1949-79: Grain, trade and diplomacy, Londan and New York, NY: Routledge Taylor&Francis Group, 2005.
    Morgenthau, Hans,“A Political Theory of Foreign Aid”,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56, No.2, 1962.
    Morris, Stephen J.,“The Soviet-Chinese-Vietnamese Triangle in the 1970s: The View From Moscow,”Washington, D.C. :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Working Paper No.25, April 1999.
    Nguyen, Vu Tung,“Interpreting Beijing and Hanoi:A View of Sino-Vietnamese Relations, 1965-1970”, working paper No.22, CWIHP, May 1998.
    Niu Jun,“1962: The Eve of the Left Turn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 working Paper No. 48,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October 2005.
    Papayoanou, Paul A., and Scott L. Kastner,“Sleeping with the (Potential) Enemy: Assessing the U.S. Policy with China,”in Blanchard, Mansfield, and Ripsman, Power and The Purpose.
    Papp., Daniel S., Vietnam:the View from Moscow, Peking, Washington,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Company, Inc, 1981.
    Paterson, Thomas G.., Meeting the Communist Threat:Truman to Reagon, New York,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icard, Louis A., Robert Groelsema and Terry F. Buss eds., Foreign Aid and Foreign Policy:Lessons for the Next Half-Century, Armonk, New York, NY: M.E. Sharpe, 2008.
    Pollard, Robert A., Economic Securit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Roberts, Priscilla, eds., Behind the Bamboo Curtain:China, Vietnam, and the World beyond Asia, Washington, D.C.: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2006.
    Walters, Robert S., American & Soviet Aid:A Comparative Analysi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70.
    Waltz, Kenneth,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ss.: Addison-Wesley Publisher Corporation, 1979.
    Waltz, Kenneth,“The Myth of National Interdependence,”in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ed. Charles P. Kindleberger,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70.
    Westad, Odd Arne,“History, Memory, and the Languages of Alliance-Making,”77 Conversations, Working Paper No.22, Washington, D.C.: CWIHP, May 1998.
    Wolf Jr., Charles, Foreign Aid:Thoery and Practice in Southern Asia, New Jersey: Prine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0.
    Yang, Kuisong,“Mao Zedong and Indochina War,”Behind the Bamboo Curtain:China, Vietnam, and the World beyond Asia, Edited by Priscilla Roberts, Washington, D.C.: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2006.
    Zhang, Shu Guang,“Beijing’s Aid to Hanoi and the United States-China Confrontation, 1964-1968”, in Behind the Bamboo Curtain: China, Vietnam, and the World beyond Asia, Edited by Priscilla Roberts,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Washington, D.C., 2006.
    A·C·阿尼金等著:《外交史》第五卷?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
    [苏]安?安?葛罗米柯、鲍?尼?波诺马廖夫:《苏联对外政策史(1945-1980)》(下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C·A·戈尼昂斯基等著:《外交史》第四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
    崔天模:《50年代美援政策与一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6期。
    陈谨祥:《战后日本政府对外援助的特点》,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陈东林:《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引进》,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越]陈重金:《越南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邓礼峰:《援越抗美述略》,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
    董应龙:《20世纪70年代中越关系剧变分析》,载《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2期。
    董志凯:《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的历史经验》,载《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1期。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财政》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册,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4年版。
    樊莹:《当前国际官方发展援助的若干新特点》,载《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国际问题译丛》编辑部编:《拉丁美洲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和奴役的斗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
    郭明主编:《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郭培清:《论艾森豪威尔政府对第三世界援助政策的演变》,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郭拥军:《试论冷战时期美国对拉美的经济援助》,载《拉丁美洲研究》,2002年第3期。
    贺光辉:《美日对外援助之比较》,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美]华?惠?罗斯托著:《美国在世界舞台上》,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版。
    哈里杜鲁门著:《杜鲁门回忆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二卷。
    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黄云静:《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与当代中越关系》,载《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3期。
    黄硕风:《国家盛衰论》,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孔寒冰:《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
    [英]莱斯利·贝瑟尔(Leslie Bethell)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7卷,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李丹慧:《北京与莫斯科:从联合走向对杭》,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李丹慧:《中苏关系与中国的援越抗美》,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李正国:《经济援助:国家形象构建的新动因》,载《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12月。
    李岩:《中国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贸合作》,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
    李少军:《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2期。
    李滔:《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可、郝生章:《“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民解放军》,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李家忠(原中国驻越南大使):《中国?越南走过昨天》,载《对外大传播》,2006年第1期。
    李成瑞:《陈云与新中国经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刘国柱:《第四点计划与杜鲁门政府在第三世界的冷战战略》,载《历史教学》,2007年第6期。
    刘绪贻:《战后美国史(1945 - 1986)》,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刘晓:《出使苏联八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6年版。
    刘介民:《华越文化交流之轨迹——有感<越南历史教科书中的中越关系>》,载《岭南文史》,2006年第4期。
    梁秀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载《中共党史资料》总第60辑,1996年12月。
    [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美]罗伯特·S·罗斯:《风云变幻的美中关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美]罗伯特·沃尔特斯:《美苏援助对比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美]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孟宪章:《中苏贸易史资料》,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年版。
    [越]潘辉黎:《越南民族历史上的几次战略决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编:《中国经济外交》(200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丘海雄、张应祥:《理性选择理论述评》,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石林:《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石仲泉著:《周恩来的卓越奉献》,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舒运国:《外援在非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载《西亚非洲》,2001年第2期。
    沈志华:《苏联归还旅顺海军基地内幕》,载《历史教学》,2003年第5期。
    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沈志华、李丹慧:《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来自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沈志华:《对在华苏联专家问题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
    沈志华:《对中苏同盟经济背景的历史考察——中苏经济关系(1948-1949)研究之一》,载《党的文献》,2001年第2期。
    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覃雪源:《中苏在越南问题上的博弈对中越关系的影响(1965—1978)》,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陶大锗:《世界经济新格局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阎学通:《国家安全比经济利益更重要》,载《学习月刊》,2003年第4期。
    杨尚昆:《杨尚昆日记》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杨长福主编:《当代中国外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著(北京大学东语系译):《越南历史》第1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俞正梁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于今、江淮:《历史的辛酸回忆》,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云水:《出使七国纪实——将军大使王幼平》,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袁宝华:《对国民经济的艰苦调整》,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2、3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王泰平:《新中国外交50年》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王慧英:《肯尼迪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慧英:《冷战与美国发展援助政策的缘起》,载《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王桃:《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关于清代以前中越关系的研究》,载《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3期。
    王孔祥:《西方国家的对外援助: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载《教学与研究》,2004年11月。
    武汉大学北美经济研究室:《战后美国经济危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徐景学:《50年中苏(俄)经贸关系的思考》,载《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1期。
    徐世澄编:《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肖德甫:《世纪悲歌:苏联共产党执政失败的前前后后》,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章百家:《中国内政与外交:历史思考》,载《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张郁惠:《中国对外援助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6年。
    张光:《日本对外援助政策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张敏谦:《美国对外经济战略》,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张柏春、张久春:《苏联援华工业项目中的技术转移》,载《中共党史资料》,2004年第1期。
    张柏春、张久春、姚芳:《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
    周弘主编:《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周弘:《战略工具——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载《国际贸易》,2002年第1期。
    钟楠:《浅析日本对柬埔寨的援助外交》,载《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12期。
    庄锦英:《决策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1949-1966)》,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朱凯兵:《中越发展“四好”关系的战略价值与对策思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5期。
    赵蜀蓉、罗开平:《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思想述评》,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4期。
    《中苏贸易谈判公报》,载《人民日报》,1958年4月24日,第1版。
    《中苏关于签订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联合公报》,载《人民日报》,1954年10月12日,第1版。
    《社论:我们的行动口号——反对浪费,勤俭建国》,载《人民日报》,1958年2月2日,第一版。
    《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进一步展开反浪费反保守运动改进整个国家工作促进全民大干劲》,载《人民日报》,1958年3月4日,第一版。
    《范文同总理作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报告》,载《人民日报》,1965年4月14日,第5版。
    杨成绪:《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邓小平外交思想浅议》,载《光明日报》,2004年8月9日。
    [俄]扎捷尔斯卡娅著,栾景河译:《苏联从中国召回专家的原因及其后果》,载《中共党史研究资料》,2003年第1期。
    张健:《战后日本的经济外交》,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曙光:《经济制裁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张曙光:《经济外交战略研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外交实践为例》,2007年国家社科项目,即将出版。
    周永生:《经济外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http://www.wilsoncenter.org/
    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http://nsarchive.chadwyck.com/home.do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index.php
    Truman Library, http://www.trumanlibrary.org/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Digital Collections,
    http://digicoll.library.wisc.edu/FRUS/
    USAID, http://www.usaid.gov/
    U.S Department of State, http://www.state.gov/
    中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官方网站,http://www.safe.gov.cn/
    中非合作论坛官方网站,http://www.fmprc.gov.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