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跳远一、二级运动员起跳技术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对比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后备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针对当前中等水平运动员研究甚少的状况,本文运用运动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两台带有电子快门的松下M-9000摄像机和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化研究所研制的三维测力平台,对部分一级运动员和二级运动员的踏跳技术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测试。选用布拉温--菲舍尔人体模型,运用爱捷运动录像快速反馈分析系统对运动学图像进行了图像采样和数据计算,采用中科院合肥智能化研究所研制的动力学数据分析软件对动力学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旨在揭示出一级跳远运动员与二级跳远运动员各自的技术特征,并且发现二者在起跳技术方面的差距,从而针对其不足找出提高的训练方法,为基层的教练员和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份真实而详细的数据,供他们参考使用。
     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影片解析法。
     通过研究与分析我们发现,与一级运动员相比,二级运动员起跳技术存在一些差距。从运动学角度分析,主要是助跑的最后两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过大,助跑与起跳的衔接不是十分紧密;着板角偏小,使得身体重心离起跳脚较远,产生了较大的制动冲量;缓冲阶段时间过长,身体重心下降
    
    的程度较大,蹬伸时机较晚;着板时两大腿夹角大,起跳阶
    段重心移动速度较小,使身体重心不能较快的通过垂直支撑
    面,起跳腿支撑能力较差;起跳离地瞬间腾起初速度小,缓
    冲阶段的时间过长,膝关节屈曲程度过大,从而影响了最佳
    的蹬伸的时机,进而影响了起跳的效果;摆动环节的摆动动
    作较慢,速度较小,使动量不能全部的转化到起跳过程中。
     在对运动员的三个方向的动力学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的
    过程中发现:二级运动员的Fz力值曲线第一波峰力值较小,
    同时变化不是很陡峭,说明二级运动员踏跳力量小,缓冲时
    间过长;波谷力值小说明二级运动员的支撑缓冲能力较差;
    第二波峰力值较一级运动员小反映了二级运动员的摆动环
    节比较消极;分析Fx力值曲线时发现二级运动员水平制动
    力较大,致使水平速度损失过大,有个别运动员以牺牲过度
    的水平速度来换取较大的垂直速度,这是不可取的;Fy力值
    曲线分析显示:在起跳脚着地lI.J’,二级运动员的跺关节力量
    较小,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受外来的冲击力量,起跳脚着地
    时稳定性以及起跳腿力量都较小,起跳腿伸肌群离心收缩能
    力较差,从而影响了起跳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同时提出
    了解决的方案。
By the research ways of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applying two Panasonic camera with electro-shutter as well as a three-dimensional-testing force platform made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Measured the takeoff technique of some high level athlete and middle level athletes. Select the Bluven-Fasial body model, applying the AIJIE-sports film analytical system, collect the picture and count data, Counted and assay the dynamic data with Dynamic Analysis Software made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to find the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type athlet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Then draft the scheme of improvement. Want to give the coach and teachers in basic level a true and detailed data and document. The research methods have follows: document-studying and investigation // film analysis //mathematics statistic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iddle level athlete have following shortcomes: a lots lose in the mass' horizontal velocity the time in compression phrase is too long to lose the very time on lift . The velocity of swing segment is lower than the high level athlete, the momentum cannot transfer all into the phrase of takeoff .In the analysis of athlete' dynamic curve, we found that the middle level athlete has a small strength in takeoff leg ,and has a small eccentric regime
    
    
    
    ability in leg's muscular . And work out som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引文
[1] 俞继英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和出路 〔M〕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2001
    [2] 张新 中外优秀男子跳远选手起跳阶段技术对比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8)
    [3] 闫红光 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最后两步及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J〕辽宁体育科技,1994(1)
    [4] 许红峰 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运动学参数的比较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5(11)
    [5] 姚辉洲 不同水平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某些运动学特征的探讨浙江体育科学,1999,(8)
    [6] 赵丙军 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效果差异致因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1998,(3)
    [7] 寥辉 不同级别男子跳远运动员踏跳阶段相关因素初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6)
    [8] 冯树勇 跳远运动员需要的速度 〔J〕田径,1995,(3)
    [9] 王清 跳远科研综述〔J〕体育科学,1985,(6)
    [10] 刘新兰 跳远起跳速度研究综述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0,(1)
    [11] 丘帕 跳远起跳的机制.体育译文 1980.12
    [12] 布吕格曼 第六届世锦赛生物力学研究报告 〔J〕 田径 1998,(7)
    [13] 丘帕等 跳远时身体重心移动的生物力学分析 译报
    
    ,1982
    [14]金嘉纳 跳远起跳时间的研究:〔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部 1981
    [15]禹小明 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时空特征的研究 (J) 中国体育科技 1998,(10)
    [16]章碧玉 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三维踏跳力量的分析 〔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1990,(4)、
    [18]波波夫 田径跳跃项目起跳理论.田径情报资料,1989,(6),15—19
    [19]吴永宏 对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的对身体重心运动状况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0(9)
    [20]车晓波 不同水平跳远运动员踏跳过程的生物力学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 1998,(2)
    [21](苏联) 勒斯霍缅科夫.田径教练员教科书〔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5
    [22]杨小兰 跳远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变化探讨 〔J〕四川体育科学 1998,(2)
    [23]许树海 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特征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996,(1)
    [24]王清 跳远助跑速度研究 〔J〕中国体育科技 1992,(7)
    [25]李玉刚 跳远踏跳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4,(2)
    [26]王兴林 高水平运动员起跳过程中摆动腿作用的研究〔〕中国体育科技 1997,(4)
    
    
    [27]文超 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28]许彤 跳远踏跳的生物力学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2)
    [29]韩敬 论现代跳远起跳技术主要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2,(4)
    [30]王保成 现代跳远技术.田径指南,1987(6)
    [31]王文成 跳远踏跳的力学依据与技术〔J〕.体育教学,1981,(1)
    [24]James. Hay biomechanics of Elite Long Jumping of biomechanics 1986, 19(10)
    [25]Hay, J.Miiler, J.cnaterna. The techniques of elite mail long jumps.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1986(19): 855-86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