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浙江赋役里甲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代继承前代乡都制的基本规制,在调查田土和人户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百十户编成,轮次应役的里甲制度。它是地方政府赋役征收的基础组织,也是把握乡村社会的基本控制体系。随着明代中期赋役纳银化程度的加深,以实物派征和人力征调为主的财政结构转变为以银两为主要形态的条鞭银收支体系,里甲制的编排标准由人户转向田土,十年轮役制度渐趋停止,各项以银两计算的财政收入合并后摊入全县田土,黄册十年编审不再是其征收的依据。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原有里甲编户体系对人户、田土控制的日渐废弛,乡村社会基于经济、社会地位的不平等通过这一体系转变为赋役负担的不平等。为此,自明中期开始,浙江各地开始了对原有地方基层控制体系的改造和重建。通过不定期的土地丈量,原有的编户之里转变为编田之图。通过定期的里甲编审,田土在各图间的流动得到记录。在此基础上,以额定田亩数做为粮银征收组织的基本单位,完成征收和解运的任务。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各地做为土地登记和编审基础的“图”自明后期以来具有了程度不一的地缘性色彩。但是,从其实际征收效果来看,直至清前期,人户以额定亩数编成的“甲”为单位自行纳税的构想始终未得实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对人户记载的严重滞后失实限制了丈量和编审的实际效果,当人户发生逋欠,无法实现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额定亩数的做法常将住居远隔,经济社会地位悬殊的人户强制组织在一甲之内,他们彼此间往往互不相识,并没有什么现实的社会关系将之联系起来,要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负起一图的征收之责事实上亦很难实现。因此,在康熙末年的编审中,对如何有效把握人户,如何将人户组织在更具地缘性的单位中又有新的尝试。至雍正年间,以保甲人户的统计为手段,以烟户住居村落为基本把握对象的顺庄法通行于浙江全省,各地多以原有图的地域为限,经过程度不一的调整,实现了对辖境村落的更加细化的控制结构。在图、庄这一最基层的控制层级下,烟户住居村落的数量、名称、田土、人口、税粮等基本的信息被记载下来,由此奠定了此后地方政府基层控制体系的基本形态。
Based on the "xiang-du" system of past dynasty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land and population, Ming dynasty organized people into the rural zone of 110 households, by which, people were arranged alternately for the provision of tax and labor-service. The whole system plaid a basic role not only in the collecting of tax and service, but in the control of rural society. In mid Ming dynasty, when more and more tax and service were paid by silver, the structural form of finance was transformed from the physical entity and manpower to the single whip silver. As a result, the object of rural registration was transferred from household to the land, the 10 year alternate operation was gradually canceled. After calculated by silver, the revenue was combined and divided evenly onto the whole district land, and it's collection did not comply with the 10 year assessment of Yellow Register. Followed the above changing process, the original control of rural household system for people and land was gradually relaxed, finally, the inequality exist in the rural society was converted to the more inequality of tax burden. In this situ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mid-Ming dynasty, the local government of Zhejiang province began to reform, and then reconstruct the former rural control system. By the irregular measure land, the old rural zone of registriting household was transferred to the one of l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periodic assessment of tax and labor-service unite had the circulation of land rights recorded.Based on the above measures, the people were arranged into a new unite, of which composed fixed amounts of land, in order to collect and transport their own tax, so that, the rural zone, which was used to register and assess land, became to a geographical unite in its degree. However, when observe it's actual effect, we will find that, until the early Qing dynasty, people still could not be arranged by the fixed land unite ('jia') to pay their own tax. Most often the reason for this was that the impeded record of population was too false to achieve that goal of assessment. Once the default of tax payments occurred, the local government could not find the real slow payer. On the other hand, according to the role of fixed land, when people,who usually lived in the geographically distant areas, and unknown each other, were arranged into the unite ('jia') to pay the tax, the lack of actual social relationship made them nearly impossible to complete the collection of tax as a whole. Consequently, in the late period of Kang xi, there were some new attempts about how to record the population effectively and arrange them into a more geographical unite occurred in the daily registration and assessment. In the YongZheng era, utilizing the record of population and village in the security unites, the local government of Zhejiang carried out a reform called "shun-zhuang fa". Under this rule, every county government adjusted their former basic geographical unite("tu"),and mostly in this geographical region, to make the control of the villages come true in a more micro scale. Hereafter, the information such as land、population、grain tax、the amount and name of village, were recorded into this system,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on basic control system of local government.
引文
1 主要有胡钧:《中国财政史讲义》,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徐式圭:《中国财政史略》,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冯节:《中国田赋研究》,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版。常乃德《中国财政制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版等。
    2 吴兆莘的《中国税制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40页。
    1 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页。
    2 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0页。
    3 樊树志:《一条鞭法的由来与发展——试论役法变革》,《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
    4 伍丹戈:《明代徭役的优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3期。此外在他对明代绅衿地主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中也非常注重赋役优免对形成该阶层身份意识的重要性。(参见伍丹戈:《明代绅衿地主的形成》,历史研究编辑部编:《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1988年版,第361—377页;伍丹戈:《明代绅衿地主的发展》,《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1883年版,第9—25页。)
    1 张显清:《论明代官绅优免冒滥之弊》,《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2 李华:《清代前期赋役制度改革——从“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摊丁入亩”》,《清史论丛》第1辑,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版。
    3 郭松义《论‘摊丁入地’》,《清史论丛》第3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4 史志宏:《从获鹿县审册看清代前期的土地集中和摊丁人地改革》,《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5 樊树志:《‘摊丁入地’的由来与发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
    1 刘志伟:《广东摊丁入地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
    2 魏光奇:《清代直隶的差徭》,《清史研究》,2000年第8期。
    3 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45页。
    4 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第75—76页。
    1 陈支平:《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黄山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2 陈支平:《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黄山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3 郑振满:《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4 崔秀红、王裕明:《明末清初徽州里长户简论》,《安徽史学》,2001年第1期。
    5 王锐红:《从明末清初浙皖丘陵地区“户”的演变看赋役制度之整合》,《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6 贺喜:《编户齐民与身份认同——明前期海南里甲制度的推行与地方社会之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麦思杰:《开户立籍与田产之争——以明清时期黄姚社会变迁为中心》,《中国农史》2008年第3期。刘永华;郑榕:《清初中国东南地区的粮户归宗改革——来自闽南的例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4期。
    1 参见梁方仲:《论明代里甲法和均徭法的关系》。
    2 衔微:《明代的里甲制度》,《历史教学》1963年第4期,第41页。
    1 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一34页。
    2 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9—50页。
    3 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2007年版,第255—264页。
    4 夏维中:《试论明初里甲制度的宋元渊源》,《明清论丛》,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夏维中:《洪武初期江南农村基层组织的演进》,《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夏维中:《洪武中后期江南里甲制度的调整》,《江海学刊》2006年 第1期。
    1 王裕明:《明代洪武年间的都保制——兼论明初乡村基层行政组织》,《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2 吴滔:《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与市镇变迁——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
    3 王昊:《明代乡、都、图、里及其关系考辨》,《史学集刊》1991年第2期。夏维中、崔秀红:《明代乡村地域单位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考述》,《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黄忠怀:《明代县以下区划的层级结构及其功能》,《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
    4 王日根:《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系统论纲》,《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徐茂明:《明清时期江南社会基层组织演变述论》,《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5 唐力行、徐茂明:《明清以来徽州与苏州基层社会控制方式的比较研究》,《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
    6 袁良义:《清一条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39页,孙海泉:《清朝前期的里甲与保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年第5期, 孙海泉:《清代保甲组织结构分析》,《河北学刊》 1992年第1期,孙海泉:《论清代从里甲到保甲的演变》,《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孙海泉:《清代中叶直隶地区乡村管理体制——兼论清代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孙海泉:《清代赋役制度变革后的地方基层组织》,《河北学刊》2004年第6期。
    7 李映发.:《清代州县下社会基层组织考察》,《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 魏光奇:《清代直隶的里社与乡地》,《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l期。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4—48页。
    2 张研:《清代中后期中国基层社会组织的纵横依赖与相互联系》,《清史研究》2000年第2期。
    3 关于日本相关研究的成果概述可参见山根幸福编,田人隆等译:《中国史研究入门》(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484—494页。山根幸夫:《最近十年日本明史研究》,《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根幸夫:《战后日本的明史研究介绍》,《史学集刊》,2000年第3期。
    1 [日]滨岛敦俊:《明代江南农村社会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版,第271—272页。
    1 [日]斯波义信着,方健等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49—158页。
    2 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1页。
    3 王建革:《宋元时期吴淞江圩田区的耕作制与农田景观》,《古今农业》2008年第4期。
    4 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2页,第75页。
    5 参见方健:《南宋农业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三章第三节。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6—83页。周生春:《宋元江浙诸郡稻米单产试探》,方行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吴承明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277页。
    6 李伯重:《江南农业的发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167—171页。
    7 陈桥驿等编:《浙江地理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1—87页,第144—185页。
    8 郑肇经主编:《太湖水利技术史》,农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65—68页。
    9 [日]斯波义信着,方健等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7—179页,第215—216页。陈桥驿:历史时期绍兴地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地理学报》,1989年第1期。
    10 [日]斯波义信着,方健等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194页。
    11 陈桥驿:《历史时期绍兴地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地理学报》,1989年第1期。
    1 陈桥驿:《历史时期绍兴地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地理学报》,1989年第1期。杨章宏:《历史时期宁绍地区的土地开发及利用》,《历史地理》第3辑。
    2 郑肇经主编:《太湖水利技术史》,农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50—51页。[日]斯波义信着,方健等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194页。
    3 陈桥驿:《历史时期绍兴地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地理学报》,1989年第1期。陈桥驿、吕以春、乐祖谋:《论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的湖泊演变》,《地理研究》1989年,第3期。[日]斯波义信着,方健等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207页。杨章宏:《历史时期宁绍地区的土地开发及利用》,《历史地理》第3辑。[日]森田明着,郑梁生译:《清代水利社会史研究》,国立编译馆,1997年版,第3—4页。
    4 郑肇经主编:《太湖水利技术史》,农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79—87页。[日]斯波义信着,方健等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6—399页。
    5 [日]斯波义信着,方健等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6 郑肇经主编:《太湖水利技术史》,农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87—93页。
    7 陈桥驿、吕以春、乐祖谋:《论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的湖泊演变》,《地理研究》1989年,第3期。张芳:《宋代两浙的围湖垦田》,《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8 陈桥驿:《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地理学报》,1965年,第3期。郑学檬:《宋代两浙围湖垦田之弊——读<宋会要辑稿>‘食货’‘水利’笔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3期。张芳:《宋代两浙的围湖垦田》,《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郑肇经主编:《太湖水利技术史》,农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63—64页,第67—68页。
    1 郑肇经主编:《太湖水利技术史》,农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2 郑肇经主编:《太湖水利技术史》,农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116页。
    3 郑肇经主编:《太湖水利技术史》,农业出版社,1987年版,第136—155页。
    4 参见宫崎市定:《从部曲走向佃户》,刘文俊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着选译》,第5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71页。
    5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565—601页。
    6 参见[日]加藤繁着,吴杰译:《唐宋时代的庄园组织及其成为村落而发展的情况》,《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第185页—208页。
    1 参见[日]柳田节子:《宋元乡村制の研究》,第一篇《宋元王朝の乡村支配体制》,创文社,1986年版,第29—30页,第34—88页。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22页。
    1 以上参见[日]柳田节子:《宋元乡村制の研究》,第一篇《宋元王朝の乡村支配体制》,创文社,1986年版,第384—388页。吴泰:《宋代‘保甲法’探微》,《宋辽金史论丛》,第2辑。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541—553页。
    2 以上参见陈高华、史卫民着:《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66页。同书卷下,第360—363页,第461—467页,第474—484页。陈高华:《元朝的土地登记和土地册籍》,《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杨讷:《元代农村社制研究》,《历史研究》,1965年,第4期。
    1 嘉泰《吴兴志》,卷三,第3页。
    2 嘉泰《吴兴志》,卷三,第2页。
    3 《吴兴续志》,《永乐大典》,卷二千二百七十六,乡里,第12页。
    1 万历《金华府志》、卷二、乡隅,第8页。
    1 嘉泰《会稽志》,卷十二,第36—37页。
    2 咸淳《临安志》,卷二十,疆域五,乡里,第6—7页。
    3 宝庆《四明志》、卷十九,第1—2页。
    4 万历《金华府志》,卷二、乡隅,第8—15页,第17—18页,第21—22页。
    5 嘉泰《吴兴志》,卷三,第3—4页。
    1 《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皋部志》,第1页。
    2 嘉定《赤城志》,卷二,地里门,乡里,第6页,第14页。
    3 景定《严州续志》、卷六,淳安县,乡里,第2页。
    4 民国《双林镇志》,卷一,方域,第1页。
    1 成化《杭州府志》,卷二,第9—10页。
    1 嘉泰《吴兴志》,卷三,第1页.。
    2 《吴兴续志》,《永乐大典》,卷二千二百七十六,乡里,第9页。
    3 《吴兴续志》,《永乐大典》,卷二千二百七十六,乡里,第10页。
    4 《吴兴续志》,《永乐大典》,卷二千二百七十六,乡里,第13—14页。
    5 《吴兴续志》,《永乐大典》,卷二干二百七十六,乡里,第11页。
    6 《吴兴续志》,《永乐大典》,卷二干二百七十六,乡里,第14页。
    1 弘治《湖州府志》,卷四,第26页。
    2 崇祯《嘉兴县志》,卷一,疆域,第20页,第22页。
    3 天启《海盐图经》,卷一,第28页。
    4 光绪《石门县志》、卷一、疆域,第8页。
    5 嘉靖《海宁县志》,卷一,乡镇,第9页。
    6 成化《杭州府志》,卷二,封畛,第18页。
    7 乾隆《杭州府志》,卷四,乡里,第28—29页
    8 嘉庆《于潜县志》、卷一,疆域志,乡庄,第5页。
    9 天启《慈溪县志》,卷一,第7页。
    10 嘉靖《象山县志》,卷二、都隅,第3—4.。
    1 万历《绍兴府志》,卷一、疆域志,坊里,第11页。
    2 万历《黄岩县志》,卷一、乡都,第19页。
    3 嘉靖《太平县志》,卷二、乡都,第4页。
    4 万历《金华府志》,卷二、乡隅,第8页。
    5 嘉庆《武义县志》、卷一,建置,乡隅,第6—7页。
    6 崇祯《义乌县志》,卷二,乡隅。
    1 嘉定《赤城志》,卷十七,吏役门,乡役人,第9—11页。
    1 以上参见光绪《上虞县志》、卷十八、坊都附村鎭行市,第5—6页。
    1 嘉泰《吴兴志》,卷三,第2页。
    1 宝庆《四明志》、卷二十一、第24—25页。
    2 户数资料取自宝庆《四明志》卷十三、卷二十、卷二十一。
    1 以上参见《宋会要辑稿》、食货六、《续修四库全书》,史第7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第37—38页。
    2 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23页。
    3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续修四库全书》,史第7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第38页。
    4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续修四库全书》,史第7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第39页。
    1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续修四库全书》,史第7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第38—39页。
    2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续修四库全书》,史第7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第40页。
    3 参见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23页。陈高华:《元朝的土地登记和土地册籍》,《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
    4 程榆:《松阳县经界记》,《光绪松阳县志》,卷十一、艺文、第4页。
    1 万历《括苍汇记》、卷十一,治行纪,第7页。
    2 苏伯衡:《核田记》,《苏平仲文集》,卷六,第35页。
    3 相关引文、论述参见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4 黄震:《安抚显谟少卿孙公行状》,《黄氏日抄》、卷九十六,第18页。
    5 嘉定《赤城志》,卷十三,版籍门一,第1页。
    6 潜说友: 《建德县经界图籍序》,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六十三,第27页。
    1 王祎:《婺州路均役记》,《王忠文公集》,卷九,第42页。
    2 危素:《余姚州核田记》,《危学士全集》,卷六,第35—36页。
    3 黄(?):《奉议大夫御史台都事李公墓志铭》,《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十一,第15页。
    4 贡师泰:《上虞县核田记》,《玩斋集》,卷七,第21—22页。
    5 余阙:《宪使董公均役记》,《青阳集》,卷三,第21页。
    6 蒋景高:《象山县核田记》、《嘉靖象山县志》、卷十四,第9页。
    7 万历《括苍汇记》、卷十一、第13页。
    1 危素:《余姚州核田记》,《危学士全集》,卷六,第36页。另据光绪《余姚县志》卷九、田赋上载,余姚至元二十七年田地山共1080507亩。洪武二十四年田地山荡共850368亩,每号约为2.3亩和1.8亩。
    2 王祎:《婺州路均役记》,《王忠文公集》,卷九,第43页。
    1 《吴兴金石记》,卷九,第8—9页。
    2 《吴兴金石记》,卷九,第10页。
    3 《吴兴金石记》,卷九,第11页。
    4 《吴兴金石记》,卷卷十三,第1—2页。
    5 《吴兴金石记》,卷卷十三,第2—3页。
    1 《两浙金石志》、卷十五,第12—13页。
    1 《两浙金石志》,卷十六,第48—49页。
    1 参见[日]柳田节子:《宋元乡村制。研究》,创文社,1986年版,第397页。
    1 咸淳《临安志》、卷三十八,《山川十七》,第36页。
    2 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九,《山川十八》,第15页。
    3 咸淳《临安志》、卷三十八,《山川十七》,第36页。
    4 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九,《山川十八》,第5—6页。)
    5 参见[日]柳田节子:《宋元乡村制。研究》,创文社,1986年版,第397页。
    6 参见《樊良枢议兴复水利文牒》、同治《丽水县志》,卷三、水利,第33页。《邑人何鎲记》,万历《栝苍汇纪》、卷七、第14页。
    1 以上参见《范石湖书通济堰碑》,《栝苍金石志》,卷五,14—21。
    2 参见[日]斯波义信着,方健等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201页,第481页。
    1 宝庆《四明志》,卷十二,第35—36页。
    2 对各都保税率的整理列表可参见陈高华:《元代江南税粮制度新证——读<上虞县五乡水利本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5期。
    3 《上虞五乡水利本末》、卷上、第25页。
    4 “逐处租佃湖田,即非民户,多系当时权要有力之家”。《上虞五乡水利本末》、卷上,第41页:“逐处租佃湖田,即非民户,多系当时权要有力之家”
    5《上虞五乡水利本末》、卷上,47—48。
    6 《上虞五乡水利本末》、卷上,48
    1 真德秀:《显谟阁学士致仕赠龙图阁学士开府袁公行状》《西山文集》卷四十七,第3页。
    1 栾成显:《龙凤时期朱元璋经理鱼鳞图册考析》,《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4期。
    2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洪武元年正月甲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0页。
    3 梁方仲:《明代鱼鳞图册考》,《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0页。
    4 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2—43页。
    1 郑真:《赠昌国县典史马君德明序》, 《荥阳外史集》,卷二十八,第3页。
    2 苏伯衡:《核田记》,《苏平仲文集》,卷六,第36—37页。
    1 弘治《温州府志》、卷八、名宦,第49页。
    2 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8页。
    1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八十,洪武二十年正月戊子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版,第3页。
    1 丁元荐: 《西山日记》,卷下,第81—82页。
    1 参见梁方仲:《明代的户帖》,《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2—113页。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
    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9页。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
    21—22页。陈学文:《明初户帖制度的建立和户帖格式》,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2 盛枫:《嘉禾征献录》、卷三十一,第10页。
    3 崇祯《嘉兴县志》,卷九、食货志、户口,第3页。
    4 天启《平湖县志》、卷十、氏族、第16页。
    5 天启《海盐县图经》、卷五,户口,第2页。
    6 《濮镇纪闻》、卷一、建置、第宅。
    1 [日]小山正明着,乐成显译:《明代的粮长》,《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着选译》,第六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61—162页。
    2 夏维中:《洪武初期江南农村基层组织的演进》,《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3 [日]川胜守:《中国封建国家の支配构造——明清赋役制度史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版,第37页。
    4 转见夏维中:《洪武初期江南农村基层组织的演进》,《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5 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页。
    6 夏维中:《洪武初期江南农村基层组织的演进》,《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第146页.
    7 [日]川胜守:《中国封建国家の支配构造——明清赋役制度史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版,第39页。
    1 书信原文参见《水东日记》卷十一,第1—2页。又见于《吴兴掌故集》,卷二,第17—18页。诏书见于朱元璋: 《奖王轸之父王升诏》《吴兴艺文补》、卷二十九,第3页,系为洪武四年所颁布。
    2 刘夏:《刘尚宾文续集》,《续修四库全书》,史第132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第158页。
    1 参见杨讷:《徐寿辉、陈友谅等事迹发覆——<刘尚宾文集读后>》,《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2期。
    2 光绪《余姚县志》,卷二十二,名宦,第10页。
    1 参见梁方仲:《明代黄册考》,《明代赋役制度》,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99—436。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3页。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33页。[日]川胜守:《中国封建国家の支配构造——明清赋役制度史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版,第54—61页。
    2 《明会典》、卷二十一、户部六、事例,第7—8页。
    1 《明会典》、卷二十一、户部六、事例,第7页。
    2 《明会典》、卷二十一、户部六、事例,第7页。
    3 《明会典》、卷二十二,户部七,事例,第2页。
    4 《诸司职掌》,户部,仓科,税粮,第41—42页。
    5 《诸司职掌》,户部,民科,赋役,第12页。
    1 《明会典》、卷二十一, “凡云南各府攒造黄册,除流官及土官驯熟府分依式攒造外,其土官用事边遠顽野之处,里甲不拘定式,听从实编造。贵州宣慰司不造,播州宣慰司附近通汉语者编造,其余夷民不造。”对于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只要条件允许,里甲制度也会加以变通后建立。上述贵州宣慰司至迟在弘治年间也已照章编制黄册。(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9页。)
    1 《吴兴续志》,《永乐大典》,卷二千一百七十六,乡里,第13—14页。
    2 崇祯《嘉兴县志》、卷一、疆域,第25页。
    3 《吴兴续志》,《永乐大典》,卷二千一百七十六,乡里,第11页。
    1 康熙《德清县志》,卷四,役法,第24页。
    1 万历《嘉善县志》、卷五、附里长诸役,第31—32页。
    2 《孙铨上郡守论田地六则》,光绪《菱湖镇志》,卷四十二,第1—2页。
    1 范应期: 《乌程一至六区改复旧则催征碑记》,崇祯《乌程县志》,卷十一,第3页。
    2 崇祯《乌程县志》、卷二,第11页。
    3 弘治《湖州府志》,卷四,乡都,第19页。
    4 万历《湖州府志》,卷三,区亩,第20—21页。
    5 嘉靖《安吉州志》,卷五,田赋,第3—6页。
    6 万历《湖州府志》,卷三,区亩,第20页。
    7 嘉庆《长兴县志》,卷六,田赋,第5页。
    1 嘉靖《嘉兴府图记》,卷八、田赋、第7—8页。
    2 天启《海盐图经》、卷五、附水利,第17页。),
    3 《军民利便呈》,嘉靖《续澉水志》、卷八、杂记,第3页。
    4 崇祯《乌程县志》,卷二,第16页。
    5 康熙《嘉善县志》,卷四,土田,第44页。
    6 光绪《嘉善县志》,卷十,第18页。
    1 光绪《嘉善县志》,卷十,第18页。
    2 滨岛敦俊:《关于江南‘圩’的若干考察》,《历史地理》第七辑,第188—200页。
    1 康熙《桐乡县志》、卷一,地亩,第17页。
    2 《吴兴续志》,《永乐大典》,卷二千二百七十七,田赋,第4页。
    3 咸丰《南浔镇志》,卷三,河渠,第27页。
    4 乾隆《长兴县志》、卷十,水利,第6页。
    1 嘉靖《嘉兴府图记》,卷七,物土二,水利,第11页。
    2 天启《海盐图经》,卷五,附水利,第14页。
    3 光绪《石门县志》、卷一,《附水利》,第39页。
    4 嘉靖《嘉兴府图记》、卷七,第11页。
    5 万历《嘉善县志》,卷六、第2页。
    1 《华亭钱福记略》,嘉靖《嘉兴府图记》,卷七,第12页。
    2 万历《嘉善县志》,卷六、第2页。
    3 《邵康僖公锐水利记略》,嘉靖《嘉兴府图记》、卷七、第12—13页。
    1 参见缪启愉:《太湖地区塘浦圩田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农史》1982年第1期。张芳:《谈谈围田与圩田》,华南农业大学历史遗产研究室编:《农史研究》第9辑,农业出版社,1999年版。
    2 天启《海盐县图经》,卷五,附水利,第17页。
    3 光绪《石门县志》,卷一,附水利,第39页。
    1 [日]滨岛敦俊著,栾成显译:《围绕均田均役的实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六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97—198页。
    2 滨岛敦俊:《关于江南‘圩’的若干考察》,《历史地理》,第七辑,第198页。
    1 滨岛敦俊:《关于江南‘圩’的若干考察》,《历史地理》,第七辑,第189页。
    1 参见成化《杭州府志》,卷二十七,水利。
    2 乾隆《昌化县志》,卷五,第15页。
    1 康熙《新城县志》,卷一,坊乡,第7页。
    1 “国朝洪武十九年分乡为五,别区为十三,领都三十,因宋之旧也。”天启《慈溪县志》,卷一,第7页。
    2 参见成化《宁波郡志》、卷一、沿革考。
    3 万历《金华府志》,卷九,役法,第3页。
    1 万历《金华府志》,卷二,乡隅,第18-19页。
    2 乾隆《桐庐县志》,卷一,乡都,第10页。
    3 参见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第三章,《粮长制的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 《敬止录》,卷二,《乡里考》,《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8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67页。
    5 雍正《慈溪县志》,间里,第30页。
    6 万历《绍兴府志》,卷一、坊里,第11页。
    1 以上参见嘉靖《浦江志略》,卷三,册籍。
    2 嘉靖《浦江志略》,卷一,乡井,第3页。
    3 以上参见嘉靖《浦江志略》,卷三,册籍。
    1 弘治《赤城新志》,卷十八,职役,第8页。
    2 嘉靖《太平县志》,卷五,职官下,职掌,第1-2页。
    3 天启《衢州府志》,卷八,国计,第18页。
    4 万历《新昌县志》,卷三,山川志,第34页。
    5 “上渠砩、下渠砩(各长一百五十余丈,里下设砩长领之。……”。同治《嵊县志》,卷三,水利,第11页。
    6 周汝登:《论砩塘》,同治《嵊县志》,卷二十二,第38页。
    7 天启《衢州府志》,卷十六、政事,筑堰,第54页。
    1 天启《衙州府志》,卷首,图说。
    2 天启《衢州府志》,卷十六、政事,筑堰,第56页。
    3 弘治《衢州府志》,卷六,水利,第1页。
    4 天启《衢州府志》,卷一,《堰渡》,第42页。
    1 参见:梁方仲:《明代‘两税’税目》,《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6—80页。
    1 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8—80页,第199—206页。
    2 天启《海盐图经》,卷五,食货篇第二之上,税粮,第27页。
    3 天启《海盐图经》,卷五,食货篇第二之上,税粮,第27页。
    4 康熙《桐乡县志》,卷二、赋役,第12—13页。
    1 唐文基: 《明代赋役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141页。
    2 参见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145页。郁维明:《明代周忱对江南地区经济社会的改革》,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5—75页。
    3 彭韶: 《资政大夫工部尚书谥文襄周公忱传》, 《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征绿》,卷六十,第2—3页。
    4 万历《湖州府志》卷十四,第15页。
    1 以上参见成化《杭州府志》,卷二十,税粮,第29—34页。
    1 嘉靖《海宁县志》,卷二、田粮,第7页。
    2 崇祯《乌程县志》,卷三、赋役,第4页。
    3 万历《绍兴府志》,卷三十八,人物志四,名宦后,第2页。
    4 张选:《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卷二、文移,第10页。
    5 乾隆《安吉州志》,卷五,赋役,第7页。
    6 乾隆《昌化县志》,卷五,第15页。
    7 民国《新登县志》,卷二十,拾遗,赋税,第19页。
    8 天启《衢州府志》、卷八、国计,第23页。
    1 光绪《分水县志》,卷九,艺文,第13页。
    1 光绪《嘉善县志》、卷十、土田,第18页。引正德《嘉善县志》。
    1 [日]森正夫:《明代江南土地制度。研究》,同朋舍,1988年版,第112—118页。
    1 嘉靖《萧山县志》,卷三,田赋。
    2 万历《新昌县志》、卷六,民赋志,第3页。
    3 同治《嵊县志》、卷四、田赋,第21—24页。
    4 光绪《仙居县志》,卷四,田赋,第14页。
    5 道光《东阳县志》,卷七、田赋,第1页。
    6 参见嘉靖《浦江志略》,卷五,财赋志,税则。崇祯《义乌县志》,卷六,物土考,则壤。
    7 雍正《常山县志》,卷五,土田,第6页。引万历《常山县志》所载。
    1 乾隆《龙泉县志》,卷三、土田,第1—2页
    2 万历《湖州府志》,卷十一,赋役,第1页。
    1 《嘉靖二十年知府张铎申请均摊税粮起征议》,万历《湖州府志》,卷十一,赋役,第5—6页。
    2 嘉靖《嘉兴府图记》,卷八,物土三、田赋,第6页。
    3 嘉靖《嘉兴府图记》,卷八,物土三,田赋,第6页。
    4 钱薇:《均粮议》,《海石先生文集》,卷十,第5页。
    5 钱薇:《与藩司议均赋书》, 《海石先生文集》,卷十三,第7页。
    1 钱薇:《均赋书与郡伯》,《海石先生文集》,卷十三,第4页,第6页。
    2 靖《嘉兴府图记》,卷八,物土三,田赋,第6—7页。
    3参见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162页,第175—176页。伍丹戈:《明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9页,第111—112页。
    4 万历《湖州府志》,卷九,守令,第23页。
    5 参见:万历《湖州府志》,卷十一,赋役《正德十四年都御史许庭光请均湖州府各州县粮耗疏》。唐文基: 《明代赋役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162页。
    1 嘉庆《长兴县志》、卷五,税粮,第5页。
    2 乾隆《安吉州志》,卷五,赋役,第8页。
    1 以上参见《嘉靖二十年知府张铎申请均摊税粮起征议》,万历《湖州府志》,卷十一,赋役,第5—6页。
    2 万历《湖州府志》,卷三、区亩,第19—20页。
    3 嘉靖《嘉兴府图记》,卷八,物土三,田赋,第5页。
    1 嘉靖《嘉兴府图记》,卷八,物土三、田赋,第7页。
    2 嘉靖《嘉兴府图记》,卷八、,物土三、田赋,第7页。
    3 钱薇:《均粮议》,《海石先生文集》,卷十,第8页。
    4 钱薇:《均粮续议》,《海石先生文集》,卷十,第12—13页。
    5 参见:万历《嘉兴府志》,卷五,赋役。
    1 徐献忠: 《吴兴均粮考》, 《吴兴掌故集》,卷十一,第28—29页。
    2 《孙铨上郡守论田地六则》,光绪《菱湖镇志》,卷四十二,第2页。
    3 茅坤: 《与甥顾做韦侍御书》,乾隆《乌青镇志》,卷十一,艺文,第14—15页。
    1 茅坤: 《与甥顾做韦侍御书》,乾隆《乌青镇志》,卷十一,艺文,第14—15页。
    1 [日]川胜守:《中国封建国家の支配构造——明清赋役制度史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版,,第73—74页。
    2 [日]川胜守:《中国封建国家の支配构造——明清赋役制度史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版,,第76—77页。
    1 岩见宏:《明代徭役制度の研究》,同朋舍,1986年版,第34-40页。
    1 嘉靖《太平县志》,卷三,食货志,贡赋,第15页。
    2 文林:《乞处置平阳泰顺二县解京铁课》,《温州集》,卷五,第12—13页。
    3 顾言:《贡茶碑记》,天启《慈溪县志》,卷十四,第4—6页。
    4 张选:《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卷二,第17页。
    1 天启《海盐县图经》,卷五,食货篇第二之上,第48页。
    1 张选:《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卷三,第13—14页。
    2 张选:《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卷三,第14—15页。
    1 张选:《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卷三,第15—16页。
    2 万历《秀水县志》,卷三、田赋,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7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第162页。
    3 天启《海盐图经》,卷五,食货篇第二之上,第50页。
    4 嘉靖《宁波府志》,卷十二,贡赋,第23页。
    4 万历《温州府志》,卷五,食货志,第36页。
    5 万历《杭州府志》,卷七,国朝郡事纪下,第20—21页。
    7 天启《衢州府志》,卷八,国计,第18页。
    8 弘治《赤城新志》,卷十八,职役,第7—8页。
    1 嘉靖《定海县志》,卷八、,贡赋,第14页。
    1 万历《括苍汇记》,卷八,食货纪,第5页。
    1 嘉靖《浦江志略》,卷五,财赋志,贡赋,第10页。
    2 嘉靖《浦江志略》,卷五,财赋志,税粮,第5—6页。
    3 嘉靖《浦江志略》,卷五,财赋志,税粮,第6页。
    1 道光《东阳县志》,卷六,政治志二,名宦,第7页。
    2 万历《嘉兴府志》,卷十四,名宦,第16—17页。
    3 嘉靖《定海县志》,卷八,贡赋,第14页。
    4 嘉靖《定海县志》,卷八,贡赋,第14—15页。
    1 嘉靖《永嘉县志》,卷三,岁征。
    1 张选:《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卷三,第1—3页。
    2 张选:《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卷二,第2页。
    3 张选:《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卷三,第5页。
    1 万历《严州府志》,卷十,第40页。
    1 光绪《余姚县志》,卷二十二,名宦,第10页。
    2 成化《宁波郡志》,卷七、职官考,第14页。
    3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六,永乐十五年三月丙辰条,第2页。
    4 成化《杭州府志》,卷二十二,徭役,第1—2页。
    5 康熙《永康县志》,卷六,第14页。
    1 天启《海盐县图经》,卷五,食货篇第二之上,徭役,第48页。
    2 骆问礼:《一条编》,《万一楼集》、卷五十六、第17—18页。
    3 文德翼:《均徭役议》,光绪嘉兴县志,卷三十二、艺文二,第7页。
    4 光绪《石门县志》,卷三,田赋,历朝徭役,第40页。
    5 嘉靖《太平县志》,卷五,职官志下,职掌,第2页。
    6 弘治《赤城新志》卷十八、《职役》,第6页。
    7 嘉靖《浦江志略》、卷五、财赋志,徭役,第11—12页。
    1 [日]岩见宏: 《均徭法、九等法和均徭事例》, 《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3—454页。
    2 参见万历《湖州府志》,卷十一,徭役。嘉靖《宁波府志》,卷十三,徭役。天启《衢州府志》,卷八,国计。
    3 康熙《德清县志》,卷四,役法,第28页。
    4 天启《海盐县图经》,卷五,食货篇第二之上,第50页。
    1 万历《杭州府志》,卷三十一,征役,第13—14页。
    1 康熙《嘉善县志》,卷五,徭役,第27页。
    2 文德翼:《均徭役议》,光绪《嘉兴县志,卷三十二、艺文二,第8页。
    1 嘉靖《宁波府志》,卷十三,徭役,第21页。
    1 康熙《永康县志》,卷六,第14页。
    2 嘉靖《永嘉县志》,卷三,岁征。
    3 文德翼:《均徭役议》,光绪《嘉兴县志》,卷三十二、艺文二,第7页。
    1 乾隆《湖州府志》(乾隆二十三年修),卷十七,名宦,第21页。
    2 嘉靖《定海县志》,卷八,里甲夫马船只,第35—36页。
    3 万历《遂安县志》,卷四,艺文志,第36页。
    1 张选:《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卷三,第7—8页。
    2 张选:《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卷三,第8—9页。
    3 张选:《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卷三,第10—11页。
    1 张选:《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卷三,第6—7页。另可参见嘉靖《萧山县志》,卷六,《嘉靖十一年黄册畧引》中的扼要叙述。
    2 张选:《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卷四,第2页。
    3 嘉靖《太平县志》,卷四,职官志上,第5页。
    4 乾隆《湖州府志》(乾隆二十三年修),卷十七,名宦,第6页。
    5 刘麟:《邑侯万西原去思碑》,《清惠集》,卷八,第2页。
    1 万历《嘉兴府志》,卷十五,名宦,第4页。
    2 道光《东阳县志》,卷六,政治志三,田赋,第23页。
    3 万历《嘉兴府志》,卷十五,第4页。
    4 光绪《平湖县志》,卷十五、人物,列传一,第20—22页。
    5 冯汝弼:《佑山先生文集》,卷一,第7页。
    1 乾隆《长兴县志》,卷二,马政附,第40页。
    2 万历《杭州府志》,卷五,纪事上,第7页。
    3 嘉靖《宁波府志》,卷十三,徭役,驿传,第15页。
    4 崇祯《嘉兴县志》,卷三,铺舍,第11页。
    1 成化《杭州府志》,卷二十二,徭役,第12页。
    2 万历《杭州府志》、卷六,国朝郡事纪中,第9页。
    3 天启《海盐县图经》,卷五,食货篇第二之上,第50页。
    4 《红舡水夫沿革碑记》,乾隆《昌化县志》,卷二十,第14页。
    5 万历《杭州府志》、卷六,国朝郡事纪中,第7页。
    1 参见天启《海盐图经》,卷五,食货篇第二之上。第49页。嘉靖《宁波府志》,卷十三,徭役,驿传,第15页。乾隆《长兴县志》,卷二,马政附,第41页。嘉靖《浦江志略》,卷五、财赋志,驿传,第14页。
    2 万历《嘉兴府志》,卷八,第29页。
    3 崇祯《嘉兴县志》,卷十五、兵防,第13页。
    4 道光《武康县志》,卷九,武备,第3页。
    5 康熙《海宁县志》,卷九,民壮,第8页。
    6 乾隆《象山县志》,卷六,第17—18页。
    7 嘉靖《宁波府志》,卷十三,徭役,第19页。
    8 嘉靖《浦江志略》、卷四,武备,第2页。
    1 嘉靖《萧山县志》,卷二。
    2 嘉靖《浦江志略》、卷四,武备,第2页。
    1 梁方仲:《一条鞭法》,《明代赋役制度》,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8页。
    2 梁方仲:《一条鞭法》,《明代赋役制度》,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8页。
    3 李华:《清代前期赋役制度改革——从“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摊丁入亩”》,《清史论丛》第1辑,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版。
    4 郭松义:《论‘摊丁入地’》,《清史论丛》第3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1 史志宏:《从获鹿县审册看清代前期的土地集中和摊丁人地改革》,《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2 潘喆、陈桦:《论清代的人丁》,《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
    1 同治《嵊县志》,卷四,第11页。
    2 章懋《核田记》,道光《东阳县志》,卷六,名宦,第13页。此文收入《枫山集》中的版本并无官田亩数的记载。
    1 吴宽《核田记》,光绪《永康县志》,卷十五,艺文,第16页。
    2 章懋《核田记》,道光《东阳县志》,卷六,名宦,第13页。
    3 康熙《永康县志》,卷四,田赋,第27页。
    1 万历《绍兴府志》,卷之十四,田赋志,第33页。
    1 万历《绍兴府志》,卷之十四,田赋志,第35页。
    2 万历《绍兴府志》,卷之十四,田赋志,第36—38页。
    3 嘉靖《山阴县志》,卷三,民赋志,粮则。
    1 嘉靖《山阴县志》,卷三,粮则。
    2 同治《嵊县志》、卷四、田赋,第11页。
    3 光绪《余姚县志》,卷九,田赋上,第2页。
    4 万历《新昌县志》,卷八、官师志、第9页。
    5 万历《新昌县志》,卷六、田土,第3页。
    6 康熙《萧山县志》,卷十,第1页。
    7 《宁志余闻》,卷四,田赋,第13页。
    1 万历《杭州府志》,卷七,国朝郡事纪下,第22—23页。
    2 《许侯丈量鱼鳞图归户实征册记略》康熙《海宁县志》,卷四,第7—8页。
    3 《许侯丈量鱼鳞图归户实征册记略》,康熙《海宁县志》,卷四,第7-8页。
    1 《宁志余闻》,卷四,田赋,第13页。
    2 章懋:《核田记》,道光《东阳县志》,卷六,名宦,第13页。
    3 万历《湖州府志》,卷三,区亩,第20页。
    4 光绪《慈溪县志》,卷十二,经政一,田赋,第53页。
    1 “方扬,歙县人,隆庆辛未进士,同知嘉兴府,……署嘉善时丈田皆躬亲核刷,豪右莫得肆其奸”。《浙江通志》,卷一百五十,第23页。
    1 方扬:《丈量凡例》、《方初庵先生集》、卷十六、《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56册,第689—691页。
    1 康熙《嘉善县志》,卷四,第2—3页。
    1 康熙《嘉兴县志》,卷九,事文中,第12—13页。
    1 康熙《嘉兴县志》,卷九,事文中,第13—14页。
    2 康熙《嘉兴县志》,卷九,事文中,第14—15页。
    1 屠延禧: 《复上嘉邑林父师书》,康熙《嘉兴县志》,卷九,事文中,第18—19页。
    2 屠延禧: 《复上嘉邑林父师书》,康熙《嘉兴县志》,卷九,事文中,第19页。
    1 光绪《石门县志》卷三,田赋,第12页。
    1 [日]川胜守:《中国封建国家の支配构造——明清赋役制度史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版,第503—513页。
    1 《明世宗实录》,卷四百八十九、嘉靖三十九年十月条,第3页。
    2 嘉庆《武义县志》,卷三,外赋,第8页,转引旧志。
    3 《明宣宗实录》,卷一百,宣德八年三月条,第1页。
    4 弘治《赤城新志》,卷五,版籍,第1页。
    1 康熙《嘉善县志》,卷四,第2—3页。引正德《嘉善县志》。
    2 《田赋书》,嘉靖《宁波府志》,卷二十四,第17页。
    3 张选:《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卷二、文移,第8-9页。
    4 《田赋书》,嘉靖《宁波府志》,卷二十四,第15—16页。
    5 嘉靖《定海县志》,卷八,贡赋,第14页。
    6 “凡业本县之产者,无论军民匠灶寄庄人户照依前分亩数派立为丁,每丁约银七分”。 (天启《海盐图经》,卷五,食货篇第二之上,第4页。)
    1 万历《会稽县志》,卷五、归田考,第17页。
    2 万历《会稽县志》,卷五、归田考,第17—18页。
    1 万历《会稽县志》,卷五,第19—20页。
    2 《明宣宗实录》、卷六十四、宣德五年三月条,第12—13页。
    1 光绪《嘉兴府志》、卷八十二、艺文,第12—13页。
    2 光绪《嘉兴县志》,卷十一,田赋下,第36页。
    3 康熙《嘉兴县志》,卷九,艺文,事文中,第5页。
    1 崇祯《嘉兴县志》,卷九,土田,第23—24。
    1 康熙《嘉兴县志》,卷九,艺文,事文中,第6页。
    2 《万历十五年三院详嘉善县照旧足额田粮文卷》,崇祯《嘉兴县志》,卷九、土田,第18页。
    3 康熙,《嘉善县志》,卷四,田土,第4—5页。
    4 崇祯《嘉兴县志》,卷九,土田,第24页。
    1 方扬:《丈量凡例》,《方初庵先生集》,卷十六,《四库存目丛书》,集第156册,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版,第689—691页。
    2 黄洪宪: 《与秀水郭中尊论田粮积弊书》,崇祯《嘉兴县志》,卷二十三、遗文五,第79页。
    1 《附黄乡宦辩揭》,崇祯《嘉兴县志》,卷九,土田,第53—56页。
    1 《万历十四年嘉善里老书算查清田数报单》,崇祯《嘉兴县志》,卷九,土田,第17页。
    2 《万历十五年三院详嘉善县照旧足额田粮文卷》,崇祯《嘉兴县志》,卷九,土田,第18页。
    2 《万历十五年三院详嘉善县照旧足额田粮文卷》,崇祯《嘉兴县志》,卷九,土田,第18—19页。
    1 《万历二十六年嘉善告争田地知府张似良不行查勘竟申本道转申两院批行本县知县郑振先申文》,崇祯《嘉兴县志》,卷九,土田,第19页。
    2 《知府张似良详文》,嘉庆《嘉善县志》,卷八、土田,第38—39页。
    3 参见万历《嘉善县志》,卷四,土田。章士雅《正疆界议》。
    4 以上参见《知县徐仪世申文》,嘉庆《嘉善县志》,卷八,土田,第40—44页。
    1 康熙《嘉兴县志》,卷九,艺文,事文中,第8页。
    2 嘉庆《嘉善县志》,卷八、土田,第46—48页。
    3 《嘉兴府嘉秀善三县为缴查田册据报倡乱以明纪纲以决去就事》,崇祯《嘉兴县志》、卷九、上田,第44页。
    4 崇祯《嘉兴县志》,卷九,土田,第49页。
    1 《附黄乡宦辩揭》,崇祯《嘉兴县志》,卷九,土田,第55—56页。
    2 陈龙正:《复田三肯綮》,《几亭外书》,卷四,第73—74页。
    1 康熙《德清县志》,卷四,役法,第24页。
    2 康熙《德清县志》,卷四,役法,第27页。
    3 归有光:《长兴县编审告示》,《震川别集》,卷九,第12—13页。
    1 天启《海盐图经》,卷六,役法,第13页。
    2 天启《海盐图经》,卷六,役法,第12页。
    1 万历《嘉善县志》,卷五,第32页。
    2 光绪《嘉善县志》,卷十二,漕兑,第1页。
    3 崇祯《嘉兴县志》,卷九,土田,第12—13页。
    1 《嘉兴府嘉兴县为厘正赋役以更民困事均田十议》,崇祯《嘉兴县志》,卷十,第39页。
    2 光绪《石门县志》,卷三,田赋,历朝徭役,第45页。
    3 康熙《桐乡县志》,卷二、赋役,第14页。
    4 光绪《石门县志》,卷六,名宦,第25页。
    5 光绪《石门县志》,卷六,名宦,第26页。
    1 乾隆《昌化县志》,卷五,第15页。
    2 万历《杭州府志》,卷七,国朝郡事纪下,第14页。
    3 万历《杭州府志》,卷七,国朝郡事纪下,第14页。
    4 康熙《海宁县志》,卷一,县表,大事纪,第17页。
    1 万历《杭州府志》,卷七,国朝郡事纪下,第14〃15页。
    2 《田赋书》,嘉靖《宁波府志》,卷二十四,第15页。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
    3 张选:《作县事宜》,《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卷四,第3页。
    4 《萧山三政或问》,康熙《萧山县志》,卷二十一,遗文,第11页。
    5 《萧山三政或问》,康熙《萧山县志》,卷二十一,第13页。
    6 《顾邑候便民四事碑记》,天启《慈溪县志》,卷十五,,第又20页。
    1 弘治《赤城新志》,卷十八、职役,第7页。
    2 万历《黄岩县志》,卷三、徭役,第8页。
    3 光绪《仙居县志》,卷五、第16页。转引康熙县志。
    4 康熙《永康县志》,卷一,第14页。
    5 光绪《兰溪县志》,卷二,役法,第16页。
    6 成化《宁波郡志》,卷七、职官考,第15页。
    7 万历《余杭县志》,卷四,第35页。
    1 参见成化《杭州府志》,卷二十、《巡抚官区画税粮》。
    2 万历《严州府志》,卷十,第49—50页。
    3 乾隆: 《宁波府志》,卷十八,第46—47页。
    4 顾应祥:《长兴县黄侯去思碑记》。乾隆《长兴县志》,卷十一,艺文,第33页。黄光升,自明举,号葵峰,福建晋江人。嘉靖八年进士。十年知长兴县。
    5 万历《温州府志》,卷九,治行志下,第41页。
    1 万历《绍兴府志》,卷十五,田赋志二,第17—18页。
    2 参见万历《会稽县志》,卷七、《一条鞭考》。
    1 丁宾:《复钱定斋明府》,《丁清惠公遗集》,卷七,第3—6页。
    2 崇祯《嘉兴县志》,卷十, 《崇祯七年知县张凤翥采用乡绅虞廷升均田二十三议》,第57页。
    3 万历《新昌县志》,卷六,里役,第21页。
    4 沈懋孝:《赋役前规述》,《长水先生文钞》,《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册,第42页。
    1 天启《平湖县志》,卷十三,名宦,第6—7页。
    2 丁宾:《复钱定斋明府》,《丁清惠公遗集》,卷七、第3—6页。
    3 嘉庆《武义县志》,卷三、第7—8页,引旧志。
    1 胡敬辰:《檀雪斋集》、卷七、《家报》,17—18页。
    1 天启衢州府志,卷十六,政事志,第11—12页。
    2 天启《衢州府志》,卷十六,政事志,第13页。
    3 “收头者,管柜者也”。文德翼:《均徭役议》,光绪《嘉兴县志》,卷三十二,艺文二,第8页。
    4 《柜等宜更二》,陈龙正:《几亭外书》,第13页。
    5 “条鞭守柜一役,往年破中人产”,天启《平湖县志》、卷十三,第8页。
    6 乾隆《诸暨县志》,卷十,赋役三,征输,第20页。
    7 徐必达:《与陈中湛父母》,崇祯《嘉兴县志》、卷二十三、艺文,第89页。
    1 《沈氏奇荒纪事》,民国《双林镇志》,卷三十一,艺文,文存,条议附,第49页。
    1 《漕运加耗始末》,乾隆《湖州府志》,卷三十六,田赋,第47—48页。
    2 “嘉靖末,漕米每百石加湿润筛飚淋尖米九石八斗”。康熙《海昌外志》,食货志,漕规,第125—126页。
    3 崇祯《乌程县志》、卷三、税粮,第10页。
    4 康熙《德清县志》,卷四,税粮,第7—8页。
    1 崇祯《嘉兴县志》,卷十,赋役,第又7页。
    1 徐必达:《请革解紬白粮积弊疏》, 《御选明臣奏议》、卷三十四,第23—30页。
    2 参见陆树德:《民运困极疏》、《皇明经世文编》卷二百九十一。《嘉湖道方应明北运议》,乾隆《海盐县续图经》,卷二。
    3 徐石麒:《与马培原》,《可经堂集》、卷十一,第26页。
    4 文德翼:《严漕兑议》,光绪《嘉兴县志》,卷三十二、艺文二,第10页。
    5 崇祯《嘉兴县志》,卷三,仓廪,第4页。
    6 《嘉兴府嘉兴县为厘正赋役以更民困事均田十议》,崇祯《嘉兴县志》,卷十,第41页。
    7 崇祯十三年湖州乡绅吴时亮等:《上总漕各泰公书》,康熙《归安县志》,卷九,条议,第32页。
    8 万历《杭州府志》,卷二十九,田赋上,第23—24页。
    9 张能鳞:《仁和兑漕纪事》,《西山集》、卷四、44—45。
    1 熊明遇:《文直行书》、文、卷一、第1—3页。熊明遇,字良孺,江西南昌进贤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知长兴县。
    1 乾隆《海盐县续图经》,卷二,食货篇,役法,第7—8页。
    2 “小甲皆近仓主人,习以十二包充”,万历《杭州府志》、卷二十九、田赋上,第24页。
    1 以上参见沈宏度: 《上桐乡杨父母书》,乾隆《乌青镇志》,卷十一,艺文,第21页。
    2 《天启四年四月日兵备方应明禁约漕规碑记》,崇祯《嘉兴县志》、卷三,第4页。
    3 丁宾:《与徐绍阶父母》,《丁清惠公遗集》,卷八,第52—53页。
    4 “粮长兑军例有押单差人,久为民害,然差首名粮长恐不能服旗军,终致喧诉增事,则差人似不可废,第须严禁其勒诈。……”(陈龙正:《己巳冬公送邑侯十议》,《几亭外书》,卷四,第8页。)
    5 同4。
    6 《嘉兴府嘉兴县为厘正赋役以更民困事均田十议》,崇祯《嘉兴县志》,卷十,第41页。
    7 丁宾:《与林狷庵父母》,《丁清惠公遗集》,卷八,第90—91页。
    1 熊明遇:《长兴县建仓总兑记》,《文直行书》、文、卷一、第1—3页。
    2 “万历四十六年七月,知县曾国桢奉督粮道李宪牌建仓巩固,以垂永利,随会查杭嘉二府式样,合办工料于通县里递名下均派,计建仓廒六十七联,每联四间,……共254间。……每廒一间容米500石,……”。(崇祯《乌程县志》,卷二,仓廒,第5页。)“万历四十一年粮道李叔元建议行,知县严兆璜该造廒屋一百间,每间贮米五百石,一廒抵一船之兑,东西分列,砖瓦坚固,输粮发运,民甚便之”康熙《德清县志》,卷三: 《公署》,第12页。)
    3 天启《海盐县图经》,卷二,第13页。
    4 光绪《嘉善县志》,卷五,仓廒,第40页。
    5 康熙《桐乡县志》,卷一,仓廒,第25页。
    1 陈龙正:《几亭全书》卷二十九,政书、乡筹七,第3页。
    2 光绪《嘉兴县志》,卷三十二,艺文二,第11—12页。
    1 陈龙正:《几亭外书》,卷四,《请弛漕粮上仓》,第26页。
    2 乾隆《镇海县志》,卷二,田赋,第14页。
    3 康熙《萧山县志》,卷二十一,“明时,除本县存给外,每遇输解,点现年里长,赍银领文起解”。
    4 “解运之役必佥拨于递年之里”。嘉庆《武义县志》,卷三,外赋,第8页。
    5 崇祯《嘉兴县志》,卷十,《万历三十八年左布政吴用先通行敛解事宜》,第31页。
    6 乾隆《海宁县志》,卷五,徭役,第15页。
    1 天启《衢州府志》,卷十六,政事志,差解,第13—14页。
    2 康熙《海宁县志》,卷四、徭役,第2页。
    3 康熙《海宁县志》,卷十,名宦志,第12页。
    4 乾隆《海宁县志》,卷五,徭役,第16页。
    5 崇祯《嘉兴县志》,卷十,《万历三十八年左布政吴用先通行敛解事宜》,第31—32页。
    1 光绪《石门县志》,卷三,田赋,历朝徭役,第45页。
    1 雍正《处州府志》,卷九,第92页。
    2 同治《云和县志》,卷六,第7页。
    1 嘉靖《瑞安县志》,卷三,田赋志,差役。
    1 庞尚鹏:《百可亭摘稿》,卷一,第59—62页。
    1 归有光:《长兴县编审告示》,《震川别集》,卷九,第12页。
    2 归有光:《乞休申文》,《震川别集》,卷九,第20页。
    3 归有光:《长兴县编审告示》,《震川别集》,卷九,第12页。
    4 归有光:《长兴县编审告示》,《震川别集》,卷九,第13页。另可参见同卷《乞休申文》对此事的追记。
    5 归有光:《长兴县编审告示》,《震川别集》,卷九,第13—14页。
    6 “尔等大户享有田宅僮仆富厚之奉,小民终岁勤苦,糟糠裋褐,犹常不给,且彼耕田,商贾大户又取其租息,若刻剥小民,大户亦何所赖?况大户岁当粮长,不过捐毫毛之利以助县官,若小民一应役,如今之里(?)者生计尽矣,如之何不为之怜恤也?”归有光:《长兴县编审告示》,《震川别集》,卷九,第13—14页。
    1 熊明遇:《长兴县建仓总兑记》,《文直行书》、卷一,第1页。
    1 王文绿,《均役》,《百陵学山》,策枢卷三,第5页。
    2 王文绿:《答范二府书》,《百陵学山》,书牍卷三,第8页。
    3 王文绿,《均役》,《百陵学山》,策枢卷三,第6页。
    4 王文绿:《上侯太府书》,《百陵学山》,书牍卷二,第2页。
    5 朱国祯:《涌幢小品》,卷十四、揭帖,第31页。
    6 [日]滨岛敦俊:《明代江南农村社会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第271—272页。
    7 [日]滨岛敦俊:《明代江南农村社会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版,第274页。
    8 [日]滨岛敦俊:《明代江南农村社会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版,第292页。
    9 [日]滨岛敦俊:《明代江南农村社会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版,第300—305页。
    10 [日]滨岛敦俊:《明代江南农村社会。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版,第298页。
    1 [日]滨岛敦俊:《明代江南农村社会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版,第271—272页。
    1 《万历九年前任知县蔡初行均甲事宜》,天启《海盐县图经》,卷六,役法,第5页。
    1 天启《海盐县图经》,卷六,役法,第6页。
    1 天启《海盐图经》,卷六,役法,第7—8页。
    2 [日]滨岛敦俊:《明代江南农村社会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版,第275—276页。
    3 [日]川胜守:《中国封建国家。支配构造——明清赋役制度史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版,第264页。
    1 天启《海盐县图经》,卷六,役法,第10页。
    2 《嘉兴府嘉兴县为厘正赋役以更民困事均田十议》,崇祯《嘉兴县志》,卷十,第41页。
    3 《嘉兴府嘉兴县为严申编审事宜》,崇祯《嘉兴县志》,卷十、第37页。
    4 《嘉兴府嘉兴县为严申编审事宜》,崇祯《嘉兴县志》,卷十、第37页。
    1 《嘉兴府嘉兴县为严申编审事宜》,崇祯《嘉兴县志》,卷十、第37页。
    2 参见康熙《石门县志》,卷二,赋役, 《编审事宜》。
    3 《万历二十九年前任李编审事宜》,天启《海盐图经》,卷六,役法,第6页。
    4 《嘉兴府嘉兴县为厘正赋役以更民困事均田十议》,崇祯《嘉兴县志》,卷十,第40页。
    1 《嘉兴府嘉兴县为厘正赋役以更民困事均田十议》,崇祯嘉兴县志,卷十,第40页。
    2 《崇祯七年知县张凤翥采用乡绅虞廷升均田二十三议》崇祯嘉兴县志,卷十,第57页。
    3 康熙《石门县志》,卷二,赋役, 《编审事宜》, 《议单》。陈龙正: 《几亭外书》,卷四,《均役答问六条送先达转申蔡父母》。
    4 《万历三十七年以前粮解名役》,天启《海盐县图经》,卷六,役法,第14—15页。
    1 天启《海盐县图经》,卷六,役法,第28页。
    2 《万历三十八年设贴役银事宜》,天启《海盐图经》,卷六,役法,第15页。
    1 参见崇祯《嘉兴县志》,卷十,《万历四十二年潘巡道议复议派议贴事宜》。天启《海盐县图经》,卷六,役法, 《四十二年行加征减贴事宜》。光绪《石门县志》,卷三,田赋,历朝徭役。
    2 《嘉兴府嘉兴县为厘正赋役以更民困事均田十议》,崇祯《嘉兴县志》,卷十、第40页。
    1 陈龙正:《均役正议六条》,《几亭外书》,卷四,第16—18页。
    2 [日]滨岛敦俊着,乐成显译:《围绕均田均役的实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着选译》,第六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10—216页。
    3 万历《余杭县志》,卷二,赋役,第又48页。
    4 万历《遂安县志》,卷三,食货志,土田,第49页。
    5 杨应华。字若木,宁国人。崇祯间知县,……请平田均役,民用不扰。……(光绪《松阳县志》、卷七、名宦,第34页。雍正《处州府志》,卷九,第80页。)
    1 《万历元年清量册略引》,康熙《萧山县志》,卷二十一,第9页。
    2 《万历十年清量册略引》,康熙《萧山县志》,卷二十一,第9—10页。
    1 何元英: 《革粮现均里甲疏》,康熙《嘉兴县志》,卷九,事文中,第66页.
    1 何元英: 《革粮现均里甲疏》,康熙《嘉兴县志》,卷九,事文中,第65—67页。
    1 范承谟:《革除粮长现年名色示》,康熙《嘉兴县志》,卷九,事文中,第64页。
    2 牟云龙:《革见年十大弊疏》,康熙《嘉兴县志》,卷九,事文中,第59页。
    3 柯耸:《编审厘弊疏》,《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十、户政五,第13页。
    1 李之芳:《李文襄公别录》,卷五,第13页。
    2 柯耸:《编审厘弊疏》,《清经世文编》,卷三十、户政五,第14页。
    1 牟云龙:《革见年十大弊疏》,康熙《嘉兴县志》,卷九,事文中,第59—60页。
    2 李之芳:《禁革漕弊十款告示》康熙二十年九月,《李文襄公别录》,卷六,第30页。
    1 以上参见康熙《钱塘县志》、卷六,第26—32页。
    1 《附录康熙二十六年本府任奉宪革除里长陋弊告示》,光绪《分水县志》,卷三,食货,第32—33页。
    1 关于清代赋役全书编纂过程参见陈锋: 《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154页。
    2 康熙《杭州府志》,卷十一,徭役,《附均里均甲始末》,第71页。
    1 参见王庆云: 《纪停编审》,《石渠余纪》、卷三。
    2 王庆云:《纪赋册粮票》,《石渠余纪》,卷三,第18页。
    3 康熙《金华府志》,卷六,田土,第2页。
    4 何元英: 《革粮现均里甲疏》,康熙《嘉兴县志》,卷九,事文中,第67页。
    5 参见柯耸:《编审厘弊疏》,《清经世文编》,卷三十、户政五。
    1 牟云龙:《革见年十大弊疏》,康熙《嘉兴县志》,卷九,事文中,第63页。
    2 康熙《金华府志》,卷九,役法,第2页。
    3 康熙《杭州府志》,卷十一,徭役,《附均里均甲始末》,第71页。
    4 康熙《杭州府志》,卷十,徭役,《附均里均甲始木》,第71页。
    5 范承谟:《革除粮长现年名色示》,康熙《嘉兴县志》,卷九,事文中,第64页。
    6 康熙《桐乡县志》,卷二,赋役,第15页。
    1 李之芳《宪行八款》,康熙《嘉兴县志》,卷九,事文中,第81页。
    2 乾隆《海盐县续图经》,卷二, 《康熙十九年布政司备咨条议》,第14页。
    3 参见李之芳《宪行八款》,康熙《嘉兴县志》,卷九,事文中,第81页。
    4 赵申乔:《编审届期等事详》、《赵恭毅公自治官书类集》,卷二十一,详文,第5页。
    1 雍正《开化县志》,卷三,征收,第52—53页。
    2 乾隆《海盐县续图经》,卷二,役法,第14页。
    3 李之芳《宪行八款》,康熙《嘉兴县志》,卷九,第82页。
    4 《康熙三十九年二月工科掌印给事中陈黄永疏略》,乾隆《海盐县续图经》,卷二,役法,第22页。
    1 [日]滨岛敦俊:《明代江南农村社会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版,第115—116页。
    2 康熙《嘉兴县志》,卷四,编审,第7页。
    1 康熙《嘉兴县志》,卷四,编审,第7页。
    2 康熙《嘉善县志》,卷五,徭役,第25页。
    1 以上参见光绪《嘉善县志》,卷十, 《附康熙十年大造莫候大勋条议八款》。
    2 “本朝初建,田土税额俱仍万历之旧,康熙初年丈量,嘉兴诸县多近原额,亦有稍缩其故者,惟平湖盈田独多,海盐次之,有一圩而盈一二百亩者,不无故虚弓口以有须于业主,然则盈者不必其尽盈也”。乾隆《海盐县续图经》,卷二,田土,第2页。
    3 光绪《嘉善县志》,卷十,土田,第3页。
    4 康熙《嘉善县志》,卷一,区域志上,第30页。
    1 光绪《嘉善县志》,卷十,土田,第51—52。
    1 雍正《嘉善县志》,卷四、土田,第31页。
    2 光绪《嘉善县志》,卷十,土田,第7页。
    3 参见光绪《嘉善县志》,卷十,土田。
    4 光绪《嘉善县志》,卷首、凡例、第2页。
    1 康熙《秀水县志》卷一,方域,第11页。
    2 康熙《嘉兴县志》,卷一,疆域,第57页。
    3 “如一圩之田或分属两图,因万历九年鱼鳞底册遭毁,茫无界限,先动弓者竟将临图之田丈为己有,间有多至一二百亩者,此图既多则邻图自缺,时移世换即有盈亏何至相悬若是,此疆界之差也。”(屠延禧: 《复上嘉邑林父师书》,康熙《嘉兴县志》,卷九,事文中,第18页。)
    1 参见天启《海盐县图经》,卷六,役法, 《万历三十九年编审条议》。
    1 光绪《石门县志》,卷三、田赋,第21页。
    2 光绪《石门县志》,卷一、疆域,第9页。
    3 康熙《桐乡县志》,卷一,仓廒,第25页。
    4 参见光绪《桐乡县志》,卷一,疆域上。
    5 康熙《石门县志》、卷一、封域。
    1 袁国梓: 《均田均役条议》,康熙《嘉兴县志》,卷九,第78—79页。
    2 劳之辨: 《张公去思碑记》,光绪《石门县志》、卷六,第36页。
    3 袁国梓:《均田均役条议》,康熙《嘉兴县志》,卷九,事文中,第78页。
    4 《附康熙十年大造莫候大勋条议八款》,光绪《嘉善县志》,卷十,第52页。
    5 袁国梓:《均田均役条议》,康熙《嘉兴县志》,卷九,第78页。
    6 劳俶融:《催征实政记》,嘉庆《石门县志》,卷二十一,艺文上,第55页。
    7 乾隆《海盐县续图经》,卷二,役法,第31页。
    8 乾隆《海盐县续图经》,卷二,役法,第32页。
    9 袁国梓:《均田均役条议》,康熙《嘉兴县志》,卷九,事文中,第79页。
    10 乾隆《平湖县志》(乾隆四十四年修),卷四,田赋,第10页。
    1 乾隆《海盐县续图经》,卷二,役法,第31页。
    1 参见同治《湖州府志》卷三十四、经政略,田赋一,各县“康熙六年清查各省等事案内丈出”一款。
    2 乾隆《长兴县志》,卷五,田赋,第82页。
    3 (乾隆《乌程县志》,卷十二,第26页。
    1 乾隆《乌程县志》,卷十二,第26页。
    1 乾隆《长兴县志》,卷五,乡区,第32—33页。
    2 嘉庆《长兴县志》,卷三,公署,第6页。
    3 以上参见万历《湖州府志》卷三、乡镇。同治《湖州府志》,卷四 《乡都区庄》。
    4 康熙《孝丰县志》,卷二,乡图,第11页。
    5 同治《孝丰县志》,卷五、职官志,第10页。
    1 《许侯丈量鱼鳞图归户实征册记略》,康熙《海宁县志》,卷四,第7—8页。
    2 康熙《钱塘县志》,卷六,田亩,第14—15页。
    1 参见康熙《杭州府志》,卷二,坊里。
    2 康熙《钱塘县志》,卷六,徭役,第16—17页。
    1 康熙《富阳县志》,卷七,第72—73页。
    1 乾隆《海宁县志》,卷五,食货七,第6页
    2 嘉庆《硖川续志》,卷五,第1页。
    3 康熙《钱塘县志》,卷六,徭役,第19—20页。
    4 康熙《钱塘县志》,卷六,徭役,第18—19页。
    1 以上引文参见袁一相:《设立里催议》,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二十九,户政四,第12—13页。
    2 参见上文所引乾隆《海宁县志》的内容。
    1 乾隆《镇海县志》,卷二,第15页。
    2 参见参见《敬止录》,卷二,乡里考。雍正《慈溪县志》卷一,乡里。光绪《慈溪县志》卷三、乡里。乾隆《奉化县志》,卷一,乡都。光绪《奉化县志》,卷一,乡都。乾隆《镇海县志》,卷一。
    1 民国《鄞县通志》,政教志,丙编,第318页。
    2 康熙《上虞县志》,卷八,第39页。
    3 康熙《萧山县志》,卷十,田赋志,第7页。
    4 民国《新昌县志》,卷三,第11页。
    1 乾隆《诸暨县志》,卷二,建置八,坊里,第17页。
    2 康熙《萧山县志》,卷十,第18页。
    3 康熙《萧山县志》,卷十,第18—19页。
    4 刘俨:《康熙三十年黄册要略引》,民国《萧山县志稿》,卷三十二,艺文,第49—50.。
    1 刘俨:《康熙三十年黄册要略引》,民国《萧山县志稿》,卷三十二,艺文,第49—50页。
    2 民国《萧山县志稿》,卷一,都图,第7页。
    3 山阴县原设版图195里,今编顺庄399庄。会稽县原设版图123里,今编顺庄842庄。萧山县原设版图120里,今编顺庄120庄诸暨县原设版图164里,今编顺庄556庄余姚县原设版图198里,今编顺庄254庄上虞县原设版图133图,今编顺庄399庄嵊县原设版图82坊里,今编顺庄392庄。新昌县原设版图30都,今编顺庄482庄。 (参见乾隆《绍兴府志》,卷七,坊里。)
    4 康熙《山阴县志》,卷三十一,田赋下,第10—11页。
    1 《康熙九年月知县邹勷申文略》,康熙《萧山县志》,卷十,第20—21页。
    2 康熙《太平县志》,卷三,田赋志,役法,第15页。
    3 康熙《太平县志》,卷三,田赋志,役法,第16页.。
    4 康熙《太平县志》,卷三,田赋志,役法,第17页.。
    5 康熙《太平县志》,卷四,职官,第7—8页。
    6 《知县曹珽奉宪刊立平天征比便民碑记》,康熙《太平县志》,卷三,田赋志,役法,第16—19页。
    7 康熙《临海县志》,卷三,第14页。
    8 康熙《临海县志》,卷四,名宦,第37页。
    1 章云龙:《签陈里递疲困供应难支详》,光绪《仙居县志》,卷十四,第4页。
    2 郑录勋:《再覆荒亡丁田确实详》康熙五年七月,康熙《仙居县志》,卷二十四,第15页。
    3 郑录勋:《再覆荒亡丁田确实详》康熙五年七月,康熙《仙居县志》,卷二十四,第15页。
    4 郑录勋:《申覆造送里户充役册详》,光绪《仙居县志》,卷十四,第18页。
    5 康熙《金华府志》,卷九,役法,第2页。
    6 道光《东阳县志》,卷七,第23—24页。
    7 康熙《金华县志》,卷一,乡都,第7页。
    8 (康熙《永康县志》,卷一、乡区,第10页。
    9 《李邑侯清丈荒坍记》,嘉庆《武义县志》,卷九,第39—40页。
    10 康熙《永康县志》,卷四,第28页。
    1 康熙《金华府志》,卷九,役法,第2页。
    2 嘉庆《义乌县志》,卷六,田赋下,徭役,第46页。
    3 康熙《金华县志》,卷一,乡都,第7页。
    4 金华县原设155图康熙十年编审并为152图,兰溪县241图并为183图,武义县95图并为88图,其它四县不变,其数包括儒宦图在内。参见康熙《金华府志》,卷六,田土。卷九,役法。
    5 参见道光《金华县志》,卷首,乡都图。光绪《永康县志》,卷首。永康里居图。光绪《兰溪县志》,卷一,县全境图。
    6 雷经:《历勘情形详文》,雍正《常山县志》,卷九,详文,第15页。
    7 雷经:《覆看请题详文》,雍正《常山县志》,卷九,详文,第20页。
    8 《委查衢属荒田宪牌》,雍正《常山县志》,卷九,详文,第11—12页。
    1 《陈公申请丈量文》,民国《衢县志》,卷五,第15—16页。
    2 雍正《开化县志》,卷三,赋役,丈量,第63页。
    3 民国《龙游县志》,卷十三,宦迹略,第14页。
    4 民国《龙游县志》,卷十三,宦迹略,第15页。
    5 参见民国《龙游县志》,卷二,都图。
    6 靳树德:《议通丈常邑田地详文》,雍正《常山县志》,卷九,第35页。
    7 光绪《常山县志》,卷二十五,第5页。
    8 王玮:《报竣清丈详文》,光绪《常山县志》,卷三十九,第46—47页。
    9 “雍正八年以千字文改编顺庄,而都啚之数无有识者”。 (光绪《常山县志》,卷十二,都鄙,第2页。)
    10 民国《龙游县志》,卷二,都图,第4页。
    1 乾隆《建德县志》,卷四,乡都,第1页。
    2 光绪《分水县志》,卷三,第2页。
    3 王行健:《淳安清丈记略》,光绪《严州府志》,卷三十,艺文,第18页。
    4 乾隆《建德县志》,卷四、经略志,乡都,第1—2页。
    5 康熙《平阳县志》,卷三,图里。
    1 康熙《平阳县志》,卷一,隅都,第6页。
    2 永嘉县明代坊厢共计290图,康熙间减为242。(光绪《永嘉县志》,卷三,乡都)瑞安县明代计图140,,康熙十年消至105。(乾隆《瑞安县志》,卷一,乡隅)乐清县由明初的128里减至60,(光绪《乐清县志》,卷一,隅都。)泰顺县明初18图,康熙四十年编为17图。(同治《泰顺分疆绿》卷一、疆域)
    3 乾隆《瑞安县志》,卷一,第12页。
    4 乾隆《瑞安县志》,卷三。
    1 其概略性记载参见乾隆《续青田县志》,卷四,欺隐,第5页。光绪《处州府志》,卷十,田赋,第1—3页。康熙《庆元县志》,卷三,第1—2页。
    2 嘉庆《庆元县志》,卷二,第18页。
    3 乾隆《重修景宁县志》、卷四、徭役,第32页。
    4 同治《景宁县志》,卷三,徭役,第35页。
    1 《邑令李翔详革现里碑文》,光绪《遂昌县志》,卷三,第6—7页。
    2 参见光绪《处州府志》,卷一,疆域。
    3 康熙《青田县志》,卷一,保里,第4—5页。
    4 以上引文参见《乡里都图源总考》,乾隆《续青田县志》,卷二,第1—2页。
    1 光绪《奉化县志》,卷一,乡都,第24页。
    2 星屿、栖凤、黄贤、(?)青、松岙、求村、楼隘、曹村、闫桥。 (乾隆《奉化县志》,卷一,舆地志,乡都,第11页。)
    1 “私例居历五世者,有谱述谱,谱不获见,登其姓与户口,间有事实可采,与已经访确者,虽非五世亦并详焉”。(光绪《忠义乡志》,卷五,第33页。)
    1 乾隆《海盐县续图经》,卷二,役法,第21—22页。
    2 《中丞张志栋禁革里长碑文》,同治《景宁县志》,卷三,徭役,第34页。
    1 《中丞张志栋禁革里长碑文》,同治《景宁县志》,卷三,徭役,第35页。
    2 徐鼎:《请稽保甲以便征轮疏》,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二十九,户政四。
    1 乾隆《海盐县续图经》,卷二,役法,第32页。
    2 《一件再行晓谕照依自然界址归埧清丈以杜纷更推诿事》,《天台治略》,卷五,告示二,《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5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第535页。
    1 《前事》,《天台治略》,卷一,详文一,同上,第119页。
    2 康熙《天台县志》,卷二,里图,第16页。
    3 《一件严饬编造以杜混淆事》,《天台治略》,卷一,详文一,同上,第112—113页。
    4 《前事》,《天台治略》,卷一,详文一,同上,第118页。
    5 《前事》,《天台治略》,卷一,详文一,同上,第119页。
    6 《一件再行晓谕照依自然界址归埧清丈以杜纷更推诿事》,《天台治略》,卷五,告示二,同上,第535页。
    7 《经界图说》,《天台治略》,卷九,杂着,同上,第778页。
    1 《附康熙十年大造莫候大勋条议八款》,光绪《嘉善县志》,卷十,第51页。
    2 《知县曹文珽奉宪刊立平天征比便民碑记》,康熙《太平县志》,卷三,贡赋,第17页。
    3 《一件严饬编造以杜混淆事》,《天台治略》,卷一,详文一,同上,第111—112页。
    4 参见上引《一件严饬编造以杜混淆事》。
    5 参见上引康熙《太平县志》的例子。
    6 《一件晓谕零星细户俱准自行立户完粮事》,《天台治略》,卷五,告示二,第517页。
    7 《前事》,《天台治略》,卷一,详文一,同上,第117页。
    1 《前事》,《天台治略》,卷一,详文一,同上,第117—118页。
    2 《前事》,《天台治略》,卷一,详文一,同上,第118—119页。
    3 《一件衿棍违禁充当图头包粮抗逋龥请褫革完追事》,《天台治略》,卷一,详文一,同上,第197—198页。
    4 《一件衿棍违禁充当图头包粮抗逋龥请褫革完追事》,《天台治略》,卷一,详文一,同上,第199—201页。
    5 《一件严饬编造以杜混淆事》,《天台治略》,卷一,详文一,同上,第111页。
    6 《前事》,《天台治略》,卷一,详文一,同上,第124—125页。
    7 《前事》,《天台治略》,卷一,详文一,同上,第122页。
    1 《前事》,《天台治略》,卷一,详文一,同上,第124页。
    2 《前事》,《天台治略》,卷一,详文一,同上,第129—131页。
    3 《经界图说》,《天台治略》,卷九,杂着,同上,第778—779页。
    4 《一件再行晓谕照依自然界址归埧清丈以杜纷更推诿事》,《天台治略》,卷五,告示二,同上,第538页。
    5 《一件晓谕颁给清丈田由事》,《天台治略》,卷五,告示二,同上,第544页。
    6 《一件遵批斟酌田由单式恭呈宪鉴批示遵行事》,卷一,详文一,同上,第188页。
    7 《一件晓谕零星细户俱准自行立户完粮事》,《天台治略》,卷五,告示二,同上,第517—518页。
    1 《一件再行晓谕垦荒人户速插牌打号丈明亩分归户完粮事》,《天台治略》,卷五,告示二,同上,第540—541页。
    2 《一件再饬力行保甲以绝盗源以安地方事》,《天台治略》、卷一,详文一,第157—159页。
    3 “我朝并所谓壮丁者而尽归之农,定例开载州县城乡每户给印信纸牌一张,书写姓名丁男口数生理于上,十户立一牌头,十牌立一甲头,十甲立一保长,若村庄人少,户不及数,即就其数少编之”,同上,第155—156页。
    1 《一件晓谕产主速行赴局推收毋得观望自惧事》,《天台治略》,卷五,告示二,同上,第513—514页。
    2 徐鼎:《请稽保甲以便征轮疏》,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二十九,户政四,第16页。
    3 光绪《海盐县志》,卷九,第7—9页。以下简称“五年照会”。
    4 光绪《嘉兴县志》,卷十一,田赋下,第9—11页。此文在许多府县志中都有全文登录,以下简称“九年规条”。
    1 光绪《嘉兴府志》,卷二十二,田赋总论,第50页。
    2 光绪《嘉兴府志》,卷二十一,田赋总论,第50页。
    1 以上参见光绪《嘉兴府志》,卷二十二,田赋总论,第51页。
    2 光绪《嘉善县志,卷十,第4页。
    3 雍正《嘉善县志》,卷四,土田,第31页。
    1 乾隆《海盐县续图经》,卷二,役法,第32页。
    2 天启《平湖县志》,卷八,田赋,第10页。
    3 乾隆《平湖县志》(乾隆四十五年修),卷二,疆域,第3页。
    1 乾隆《平湖县志》(乾隆四十四年修),卷四,田赋,第10—11页。
    2 光绪《平湖县志》、卷六、田赋,第8页。
    1 乾隆《平湖县志》(乾隆四十五年修)、卷二、舆地,第3页。
    2 光绪《平湖县志》、卷一,疆域,第9页,转引乾隆五十五年王恒所修《平湖县志》
    1 光绪《乌程县志》,卷三十五,野语,第23—24页。
    2 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二,《舆地》,《村镇》,第6页。
    1 据《吴兴续志》所载共计1716圩,万历《湖州府志》则为1796圩。
    2 民国《双林镇志》,卷十八,户口,第1页。
    1 参见民国《双林镇志》,卷一,圩亩,第1页。
    2 民国《双林镇志》,卷十三,农事,第7页。
    1 参见民国《德清县新志》,卷一,区庄,第38页。
    2 乾隆《长兴县志》,卷一,官署,第23页。
    1 同治《嵊县志》,卷四,田赋,第8页。
    1 乾隆《海宁县志》,卷五。第6页。
    2 民国《海宁州志稿》,卷九,第10页。
    3 乾隆《海宁县志》,卷五,卷五。第6页。
    4 参见《民国海宁州志稿》,卷三,《都庄之一》,第1页。
    5 民国《萧山县志稿》,卷一,第7—8页。
    6 民国《萧山县志稿》,卷四,田赋上,第29页。
    7 光绪《黄岩县志》,卷七,建置一,乡都,第29页。
    1 道光《金华县志》,卷一,《乡都》,第61页。
    2 乾隆《瑞安县志》,卷一,乡隅。
    3 光绪《永嘉县志》,卷三,第32页。
    4 乾隆《海宁县志》,卷三,都庄,第9页。
    5 民国《萧山县志稿》,卷四,田赋上,第24页。
    1 民国《萧山县志稿》,卷四,田赋上,第29页。转引自乾隆志别本。
    2 乾隆《海宁县志》,卷五,食货七,第2页。
    3 民国《海宁州志稿》,卷三,舆地志,第1页。
    4 光绪《奉化县志》,卷七,户赋,第34页。
    5 同治《嵊县志》,卷四,户口,第7页。
    1 《附六区十乡七十五庄考》,光绪《富阳县新旧志校记》,卷上,第4页。
    2 光绪《富阳县志》,卷十二,杂税,第13页。
    3 光绪《富阳县志》,卷二,第20页。
    4 光绪《富阳县志》,卷二,村落表,第28页。
    1 乾隆《定海县志》,卷二,第15页。光绪《慈溪县志》,卷十二亦转引此文亦为本县顺庄说明。
    2 乾隆《镇海县志》,卷一,疆域,第4页。
    3 参见光绪《慈溪县志》,卷十二,《都图分定字号》。
    4 《陈公申请丈量文》,民国《衢县志》,卷五,第15页。
    5 嘉庆《西安县志》,卷九,庄村,第4页。
    6 民国《衢县志》,卷二,第56页,第58—60页。
    7 嘉庆常山县志,卷三,《田赋》,第3—4页。
    1 参见道光《昌化县志》,卷二,乡镇。
    2 乾隆《昌化县志》,卷七,第16页。
    3 嘉庆《太平县志》,卷三,乡都,第7页。
    4 民国《汤溪县志》,卷五,第24页。
    5 嘉庆《武义县志》,卷一,建置,乡隅,第7页。
    1 参见傅衣凌:《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三章《明清地主阶级和地主经济》,第四章《明清农民阶级和农民经济》的相关论述。
    2 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33页,第35—36页。
    1 [日]森正夫著,马一虹译:《中国前近代史研究中的地域社会视角》,[日]沟口雄三,[日]小岛毅主编;孙歌等译:《中国的思维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2—503页。
    2 同上,第512—514页。
    1 江士杰:《里甲制度考略》,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65页。
    1. 《太平寰宇记》,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9-47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2. 《元丰九域志》,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3.嘉靖《浙江通志》,嘉靖四十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32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4.雍正《浙江通志》,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9—52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5.咸淳《临安志》,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6.成化《杭州府志》,《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175册,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版。
    7.万历《杭州府志》,万历七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24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8.康熙《杭州府志》,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9.乾隆《杭州府志》,乾隆四十九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史第701—70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
    10.嘉靖《海宁县志》,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11.康熙《海宁县志》,康熙二十二年刻本。
    12.乾隆《海宁县志》,乾隆三十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16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3.民国《海宁州志稿》,民国十一年排印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62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4.嘉庆《于潜县志》,嘉庆十七年刻本。
    15.乾隆《昌化县志》,乾隆十三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55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6.道光《昌化县志》,道光三年钞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4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7.康熙《新城县志》,民国二十二年钞本。
    18.民国《新登县志》,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19.万历《余杭县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10册,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版。
    20.康熙《钱塘县志》,康熙五十七年刻本。
    21.康熙《富阳县志》,康熙二十二年刻本。
    22.光绪《富阳县志》,光绪三十二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83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23.光绪《富阳县新旧志校记》,光绪三十二年抄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0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24.嘉庆《硖川续志》,嘉庆十七年刻本。
    25.《至元嘉禾志》,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26.弘治《嘉兴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9册,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版。
    27.嘉靖《嘉兴府图记》,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91册,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版。
    28.万历《嘉兴府志》,万历二十八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05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29.光绪《嘉兴府志》,光绪五年修,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3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30.崇祯《嘉兴县志》,崇祯10年刻本,《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第10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31.康熙《嘉兴县志》,康熙二十四年刻本。
    32.光绪《嘉兴县志》,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33.天启《海盐县图经》,天启四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89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34.乾隆《海盐县续图经》,乾隆13年刻本。
    35.光绪《海盐县志》,光绪二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07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36.康熙《石门县志》,康熙十六年刻本。
    37.嘉庆《石门县志》,道光元年刻本
    38.光绪《石门县志》,光绪五年刊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85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39.万历《秀水县志》,民国十四年铅字重印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7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40.康熙《秀水县志》,康熙二十四年刻本。
    41.天启《平湖县志》,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7册,上海书店,1990年版。
    42.乾隆《平湖县志》(乾隆四十四年修),乾隆四十五年刻本。
    43.光绪《平湖县志》,光绪十二年刊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89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44.万历《嘉善县志》,万历二十四年刻本。
    45.康熙《嘉善县志》,康熙十六年刻本。
    46.雍正《嘉善县志》,雍正十二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70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47.嘉庆《嘉善县志》,嘉庆五年刻本。
    48.光绪《嘉善县志》,光绪十八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49.康熙《桐乡县志》,康熙17年刻本。
    50.光绪《桐乡县志》,光绪十三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77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51.《濮镇纪闻》,民国抄本。
    52.嘉靖《续澉水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86册,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版。
    53.嘉泰《吴兴志》,南林刘氏嘉业堂刻本,《续修四库全书》,史第70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
    54.《湖州府》,永乐大典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51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55.弘治《湖州府志》,归安姚氏咫进斋钞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9册,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版。
    56.万历《湖州府志》,万历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91册,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版。
    57.乾隆《湖州府志》(乾隆二十三年修),乾隆二十三年刻本。
    58.同治《湖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4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59.崇祯《乌程县志》,崇祯十年刻本, 《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第10册,书目文 献出版社,1991年版。
    60.乾隆《乌程县志》,乾隆十一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6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61.光绪《乌程县志》,光绪七年刻本。
    62.咸丰《南浔镇志》,同治二年刻本。
    63.民国《南浔志》,民国十一年刻本。
    64.康熙《归安县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65.光绪《归安县志》,光绪八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83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66.民国《双林镇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
    67.光绪《菱湖镇志》,光绪十九年刻本。
    68.康熙《德清县志》,康熙十二年钞本, 《中国方志从书》,华中地方,第491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69.民国《德清县新志》,民国二十年前印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0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70.嘉庆《长兴县志》,嘉庆十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01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71.乾隆《长兴县志》,乾隆十四年刻本。
    72.《吴兴掌故集》,嘉靖三十九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84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73.嘉靖《安吉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8册,上海书店,1990年版。
    74.乾隆《安吉州志》,乾隆十五年刻本。
    75.乾隆《乌青镇志》,民国九年铅印本。
    76.康熙《武康县志》,康熙十一年刻本。
    77.道光《武康县志》,道光九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65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78.康熙《孝丰县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79.同治《孝丰县志》,光绪三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87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80.宝庆《四明志》,《续修四库全书》,史第70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
    81.延祐《四明续志》,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 印版。
    82.至正《四明续志》《续修四库全书》,史第70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
    83.开庆《四明续志》《续修四库全书》,史第70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
    84.成化《宁波郡志》,成化四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96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85.嘉靖《宁波府志》,嘉靖三十九年刻本。
    86.《宁志余闻》,乾隆五十四年抄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2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87.雍正《宁波府志》,乾隆六年补刊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98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88.天启《慈溪县志》,天启四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90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89.雍正《慈溪县志》,雍正八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1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90.光绪《慈溪县志》,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13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91.嘉靖《象山县志》,隆庆增补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0册,上海书店,1990年版。
    92.乾隆《象山县志》,乾隆二十三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76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93.嘉靖《定海县志》,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9册,上海书店,1990年版。
    94.乾隆《镇海县志》,乾隆四十五年刻本。
    95.《敬止录》,《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8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96.民国《鄞县通志》,鄞县通志馆,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97.乾隆《奉化县志》,光绪活字本。
    98.光绪《奉化县志》,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04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99.光绪《忠义乡志》,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00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00. 嘉泰《会稽志》,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101. 大德《昌国州图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102. 万历《绍兴府志》,明万历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0—201册,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版。
    103. 乾隆《绍兴府志》,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21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04. 同治《嵊县志》,同治九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88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05. 光绪《余姚县志》,光绪二十五年刊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00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06. 万历《新昌县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第19册,上海古籍书店,1991年版。
    107. 民国《新昌县志》,民国八年铅印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79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08. 康熙《上虞县志》,康熙十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45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09. 光绪《上虞县志》,光绪十七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3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10. 乾隆《诸暨县志》,乾隆三十八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8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11. 嘉靖《萧山县志》,万历三年补刻本。
    112. 民国《萧山县志稿》,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84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13. 康熙《萧山县志》,康熙十一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97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14. 万历《会稽县志》,万历三年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8册。
    115. 《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皋部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38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16. 嘉靖《山阴县志》,嘉靖三十年刻本。
    117. 康熙《山阴县志》,康熙十年刻本。
    118. 嘉定《赤城志》,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119. 弘治《赤城新志》,弘治十六年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7册,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版。
    120. 民国《台州府志》,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74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21. 万历《黄岩县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第23册,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122. 光绪《黄岩县志》,光绪三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11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23. 嘉靖《太平县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第22册,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124. 康熙《太平县志》,康熙二十二年刻本。
    125. 嘉庆《太平县志》,光绪二十二年重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10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26. 光绪《仙居县志》,光绪二十年活字印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03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27. 康熙《仙居县志》,康熙十九年刻本。
    128. 康熙《临海县志》,康熙二十二年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09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29. 《天台治略》,康熙六十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5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30. 康熙《天台县志》,康熙二十三年刻本。
    131. 崇祯《宁海县志》,崇祯五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03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32. 光绪《宁海县志》,光绪二十八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15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33. 万历《金华府志》,明万历刻本,《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176册,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版。
    134. 康熙《金华府志》,宣统元年石印本。
    135. 嘉庆《武义县志》,嘉庆九年刻本。
    136. 嘉靖《浦江志略》,《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第26册,上海古籍书店,1991年版。
    137. 道光《东阳县志》,东阳商务石印公司,1914年石印版。
    138. 正德《永康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0册,上海书店,1990年版。
    139. 康熙《永康县志》,康熙三十七年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28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40. 光绪《永康县志》,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8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41. 万历《兰溪县志》,康熙补刊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17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42. 嘉庆《兰溪县志》,嘉庆五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18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43. 光绪《兰溪县志》,光绪十四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78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44. 康熙《金华县志》,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97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45. 道光《金华县志》,道光三年刻本。
    146. 崇祯《义乌县志》,崇祯十三年刻本。
    147. 嘉庆《义乌县志》,嘉庆七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82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48. 弘治《衢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1册,上海书店,1990年版。
    149. 天启《衢州府志》,天启二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82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50. 康熙《衢州府志》,光绪八年重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5册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51. 雍正《常山县志》,雍正二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34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52. 嘉庆《常山县志》,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153. 光绪《常山县志》,光绪十二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09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54. 崇祯《开化县志》,崇祯刻本
    155. 雍正《开化县志》,雍正七年刻本。
    156. 乾隆《开化县志》,乾隆十六年刻本。
    157. 嘉庆《西安县志》,嘉庆十六年刻本。
    158. 民国《衢县志》,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84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59. 万历《龙游县志》,民国十二年重排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03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60. 民国《龙游县志》,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80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61. 淳熙《严州图经》, 《续修四库全书》,史第70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
    162. 景定《严州续志》,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163. 万历《严州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第4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164. 光绪《严州府志》,光绪五年增修重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5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65. 乾隆《桐庐县志》,乾隆十八年修,杭州古旧书店,1993年扫描油印本。
    166. 万历《遂安县志》,万历四十年抄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71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67. 民国《遂安县志》,民国十九念铅印本,华中地方,第214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68. 光绪《淳安县志》,光绪十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08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69. 乾隆《建德县志》,乾隆十九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46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70. 民国《汤溪县志》,金震东石印局,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171. 光绪《分水县志》,光绪三十二年刊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02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72. 弘治《温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2册,上海书店,1990年版。
    173. 万历《温州府志》,万历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10—211册,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版。
    174. 嘉靖《永嘉县志》,嘉靖四十五年刻本。
    175. 光绪《永嘉县志》,民国二十四年补刻版,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75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76. 康熙《平阳县志》,康熙三十三年刻本。
    177. 乾隆《平阳县志》,民国七年刻本。
    178. 嘉靖《瑞安县志》,嘉靖三十四年刻本。
    179. 乾隆《瑞安县志》,乾隆十四年刻本。
    180. 永乐《乐清县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第20册,上海古籍书店,1991年版。
    181. 光绪《乐清县志》,民国元年补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77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82. 同治《泰顺分疆绿》,光绪四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22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83. 光绪《松阳县志》,光绪元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0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84. 万历《括苍汇记》,万历七年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93册,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版。
    185. 雍正《处州府志》,雍正十一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04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86. 光绪《处州府志》,光绪三年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3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87. 同治《丽水县志》,同治十三年刊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86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88. 同治《云和县志》,同治三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71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89. 康熙《庆元县志》,康熙十一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21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90. 嘉庆《庆元县志》,嘉庆六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22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91. 乾隆《龙泉县志》,同治二年补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06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92. 乾隆《重修景宁县志》,乾隆四十三年刻本。
    193. 同治《景宁县志》,同治十二年刻本。
    194. 光绪《遂昌县志》,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70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95. 康熙《青田县志》,雍正六年补刊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05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96. 乾隆《续青田县志》,乾隆四十二年刻本,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35号,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版。
    1. 《宋会要》,《续修四库全书》,史第775—78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
    2. 《明太祖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版。
    3. 《明太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版。
    4. 《明世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版。
    5. 《明宣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影印版。
    6. 正德《明会典》,《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61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7. 《诸司职掌》,《续修四库全书》,史第74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
    8. 《大明律》,《续修四库全书》,史第8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
    9. 《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征绿》,《续修四库全书》,史第525了5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
    10.《御选明臣奏议》,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4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11.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4辑,文海出版社,
    12.《吴兴金石记》,《续修四库全书》,史第9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
    13.《两浙金石志》,《续修四库全书》,史第910—9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
    14.《栝苍金石志》,《续修四库全书》史第911—91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
    15.朱右:《白云稿》,《续修四库全书》,集第122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
    16.苏伯衡: 《苏平仲文集》,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17.黄震:《黄氏日抄》,《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7—70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18.王祎:《王忠文公集》,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影印版。
    19.贡师泰:《玩斋集》,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20.陈傅良:《止斋集》,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21.危素:《危学士全集》,乾隆二十三年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4册,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版。
    22.黄(?):《金华黄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集第13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
    23.余阙:《青阳集》,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24.杨维桢:《东维子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25. 陈恬《上虞县五乡水利本末》,民国精抄本。
    26.真德秀:《西山文集》,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27.郑真:《荥阳外史集》,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28.丁元荐: 《西山日记》, 《续修四库全书》,子第117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
    29.盛枫:《嘉禾征献录》,《续修四库全书》,史第54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
    30.《吴兴掌故集》, 《丛书集成续编》,第23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版。
    31.刘夏: 《刘尚宾文集》,《刘尚宾文续集》,《续修四库全书》,史第132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
    32.张选:《忠谏静思张公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93册,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版。
    33.钱薇:《海石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97册,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版。
    34.文林:《温州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0册,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版。
    35.骆问礼:《万一楼集》,《四库禁毁丛刊》,第174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36.刘麟:《清惠集》,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37.冯汝弼:《佑山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95册,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版。
    38.方扬:《方初庵先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6册,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版。
    39.陈龙正:《几亭外书》,《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3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
    40.陈龙正:《几亭全书》,《四库禁毁书丛刊》,集第11—12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41.归有光:《震川别集》,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42.丁宾:《丁清惠公遗集》,《四库禁毁书丛刊》,第44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43.沈懋孝:《长水先生文钞》,《四库禁毁书丛刊》,第159—160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44.徐石麒:《可经堂集》,《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72册。
    45.张能鳞:《西山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6册,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版。
    46.熊明遇:《文直行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册。
    47.胡敬辰:《檀雪斋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1册,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版。
    48.庞尚鹏:《百可亭摘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1册,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版。
    49.王文绿:《百陵学山》,商务印书馆,1938年影印本。
    50.朱国祯:《涌幢小品》,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72—117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
    51.李之芳:《李文襄公别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16册,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版。
    52.赵申乔:《赵恭毅公自治官书类集》,《续修四库全书》,史第880—8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
    53.王岳云:《石渠余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8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
    54.闵少峰:《慈溪县丈量过田地实总》,隆庆五年刻本。
    55.《绍兴府会稽县鱼鳞弓口册》,明填写本。
    1.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梁方仲:《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中华书局2008年版。
    3.梁方仲:《明代赋役制度》,中华书局2008年版。
    4.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年版。
    5.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6.袁良义:《清一条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伍丹戈:《明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 陈支平:《民间文书与明清赋役史研究》,黄山出版社,1998年版。
    9.何平:《清代赋税政策研究:1644—184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江士杰:《里甲制度考略》,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
    11.陈锋: 《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吴兆莘:《中国税制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3.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6.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17.李伯重:《江南农业的发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8.陈桥驿等编:《浙江地理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9.郑肇经主编:《太湖水利技术史》,农业出版社,1987年版。
    20.方健:《南宋农业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1.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22.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3.陈高华、史卫民著:《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5.郁维明:《明代周忱对江南地区经济社会的改革》,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6.[日]山根幸夫编,田人隆等译:《中国史研究入门》(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27.[日]森田明著,郑樑生译:《清代水利社会史研究》,“自立”编译馆,1997年版。
    28.[日]斯波义信著,方健等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9.[日]川胜守:《中国封建国家の支配构造——明清赋役制度史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版。
    30.[日]滨岛敦俊:《明代江南农村社会の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版。
    31.[日]柳田节子:《宋元乡村制。研究》,第一篇《宋元王朝。乡村支配体制》,创文社,1986年版。
    32.[日]岩见宏:《明代徭役制度。研究》,同朋舍,1986年版。
    1. 李华:《清代前期赋役制度改革——从“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摊丁入亩”》,《清史论丛》第1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
    2.郭松义《论‘摊丁入地’》,《清史论丛》第3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3.史志宏:《从获鹿县审册看清代前期的土地集中和摊丁人地改革》,《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4.樊树志:《‘摊丁入地’的由来与发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
    5.刘志伟:《广东摊丁入地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
    6.衔微:《明代的里甲制度》,《历史教学》1963年第4期。
    7.夏维中:《试论明初里甲制度的宋元渊源》,《明清论丛》(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
    8. 夏维中:《洪武初期江南农村基层组织的演进》,《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9.夏维中:《洪武中后期江南里甲制度的调整》,《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
    10.王裕明:《明代洪武年间的都保制——兼论明初乡村基层行政组织》,《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1.吴滔:《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与市镇变迁——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
    12.王昊:《明代乡、都、图、里及其关系考辨》,《史学集刊》1991年第2期。
    13.夏维中、崔秀红:《明代乡村地域单位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考述》,《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14.黄忠怀:《明代县以下区划的层级结构及其功能》,《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
    15.王日根:《明清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系统论纲》,《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
    16.徐茂明:《明清时期江南社会基层组织演变述论》,《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17.唐力行、徐茂明:《明清以来徽州与苏州基层社会控制方式的比较研究》,《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
    18.郑振满:《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19.崔秀红、王裕明:《明末清初徽州里长户简论》,《安徽史学》,2001年第1期。
    20.王锐红:《从明末清初浙皖丘陵地区“户”的演变看赋役制度之整合》,《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21.贺喜:《编户齐民与身份认同——明前期海南里甲制度的推行与地方社会之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22.麦思杰:《开户立籍与田产之争——以明清时期黄姚社会变迁为中心》,《中国农史》2008年第3期。
    23.刘永华;、郑榕:《清初中国东南地区的粮户归宗改革——来自闽南的例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4期。
    24.樊树志:《一条鞭法的由来与发展——试论役法变革》,《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5.伍丹戈:《明代徭役的优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3期。
    26.伍丹戈:《明代绅衿地主的形成》,历史研究编辑部编:《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7.伍丹戈:《明代绅衿地主的发展》,《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1883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8.张显清:《论明代官绅优免冒滥之弊》,《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29.魏光奇:《清代直隶的差徭》,《清史研究》,2000年第8期。
    30.孙海泉:《清朝前期的里甲与保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年第5期。
    31.孙海泉:《清代保甲组织结构分析》,《河北学刊》1992年第1期。
    32.孙海泉:《论清代从里甲到保甲的演变》,《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
    33.孙海泉:《清代中叶直隶地区乡村管理体制——兼论清代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34.孙海泉:《清代赋役制度变革后的地方基层组织》,《河北学刊》2004年第6期。
    35.李映发.:《清代州县下社会基层组织考察》,《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36.魏光奇:《清代直隶的里社与乡地》,《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37.张研:《清代中后期中国基层社会组织的纵横依赖与相互联系》,《清史研究》2000年第 2期。
    38.王建革:《宋元时期吴淞江圩田区的耕作制与农田景观》,《古今农业》2008年第4期。
    39.周生春:《宋元江浙诸郡稻米单产试探》,方行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吴承明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陈桥驿:《历史时期绍兴地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地理学报》,1989年第1期。
    41.陈桥驿、吕以春、乐祖谋:《论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的湖泊演变》,《地理研究》1989年,第3期。
    42.张芳:《宋代两浙的围湖垦田》,《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43.陈桥驿:《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地理学报》,1965年第3期。
    44.杨章宏:《历史时期宁绍地区的土地开发及利用》,《历史地理》第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5.郑学檬:《宋代两浙围湖垦田之弊——读<宋会要辑稿>‘食货’ ‘水利’笔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3期。
    46.吴泰:《宋代‘保甲法’探微》,《宋辽金史论丛》,第2辑,中华书局,1991年版。
    47.陈高华:《元朝的土地登记和土地册籍》,《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
    48.陈高华《元代江南税粮制度新证——读<上虞县五乡水利本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5期。
    49.栾成显:《龙凤时期朱元璋经理鱼鳞图册考析》,《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4期
    50.陈学文:《明初户帖制度的建立和户帖格式》,《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51.杨讷:《元代农村社制研究》,《历史研究》,1965年第4期。
    52.杨讷:《徐寿辉、陈友谅等事迹发覆——<刘尚宾文集读后>》,《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2期。
    53.缪启愉:《太湖地区塘浦圩田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农史》1982年第1期。
    54.张芳:《谈谈围田与圩田》,华南农业大学历史遗产研究室编:《农史研究》第9辑,农业出版社,1999年版。
    55.潘喆、陈桦:《论清代的人丁》,《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
    56.[日]加藤繁著,吴杰译:《唐宋时代的庄园组织及其成为村落而发展的情况》,《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57.[日]小山正明著,栾成显译:《明代的粮长》,《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六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
    58.[日]滨岛敦俊著,栾成显译:《围绕均田均役的实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六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
    59.[日]岩见宏: 《均徭法、九等法和均徭事例》, 《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0.[日]滨岛敦俊:《关于江南‘圩’的若干考察》,《历史地理》,第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1.[日]宫崎市定:《从部曲走向佃户》,刘文俊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5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