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盛、衰落与重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仡佬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历经曲折的古老民族,大致经历了从濮人到僚人再到仡佬族的历史演变过程。黔北自古以来是仡佬族及其先民活动的地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该地区历来是汉文化通向贵州及其以西以南广大地区的门户,与其他地区的仡佬族相比,黔北仡佬族受汉文化影响的程度更深,甚至一度濒于消亡。建国后的民族识别工作,使仡佬族得以重建,但仡佬族传统文化的重构,仍然任重而道远。今天,黔北仍然是仡佬族人口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成为“仡佬族大本营”,在重建仡佬族和复兴仡佬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本文分为七个部分对黔北地区仡佬族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展现仡佬族从历史上的繁盛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再到今天重建的过程,并对仡佬族族群重建和民族文化重构等相关问题进行试探性的分析。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和意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第二章主要对仡佬族的族源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了黔北地区仡佬族的历史渊源,着重突出历史上濮人的活动情况并探寻濮人与仡佬族的关系。
     第三章论述了仡佬单一民族的形成以及唐宋至明初中央王朝间接统治之下黔北地区仡佬族的基本情况,主要表现为:与汉族等民族杂居共处和社会经济平稳发展这两个特点,并分析了这一时期仡佬族平稳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主要分析了明清时期改土归流、汉人大量进入以及战乱等因素对黔北仡佬族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仡佬族逐步走向衰落的情况。进一步分析民国时期的政局动荡和民族同化政策对黔北仡佬族的致命打击。
     第五章通过民族识别和黔北地区仡佬族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立来看仡佬族的重建,并结合民族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分析重建的条件、基础及动力。
     第六章主要说明作为重建的民族,其文化的复兴主要是在政府力量的主导下进行,介绍当前黔北地区在仡佬族传统文化复兴的现状,分析存在的困难,对黔北仡佬族文化复兴的道路做出一定的探讨。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仡佬族的重建是历史的选择和现实的需要,然而民族的重建伴随而来的民族文化复兴更为关键,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文章在结论中对仡佬族文化复兴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Gelao is a single ethnic group of people who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Splendid culture, roughly experienced from Pu people,then Liao people to Gelao. North Guizhou is always the main activity area of Gelao as well as their ancestors since ancient times, also is the channel of Han culture into the vast regions of the Guizhou and Guizhou's southern and western because of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Gelao in north Guizhou was influence by Han culture deeper Compared with Gelao people in other regions, even die out.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elao get re-established by means of the Ethnic identification. Bu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s re-build of Gelao is more complicated and time-consuming. Today, North Guizhou still is the main live space of Gelao by the main part of people and concentration of Living, and be referred to as "The base camp of Gelao", play a major role (?) the process of ethnic re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renaissance.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7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s introduction. It mainly introduces why I chose this research direction and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meanwhile goes through the theories of academic study on Gelao. In addition, it illustrates the related research status domestic and overseas.
     The second section mainly reviews the Gelao's Ethnic origin, especial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Gelao in north Guizhou. Pu people's activ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Pu people and Gelao are highlighted.
     The third section relate and analyze the form of Gelao as a single ethnic group, concentrated on the smoothly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Gelao was under the indirect rule by the central imperial from Tang dynasty to early days in Ming dynasty.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were live together with Han and society and economies steadily progress.
     The forth section focuses on the decline of Gelao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Because of the Gai-tu-gui-liu policy and han people'large-scale entrance. Then analysis Gelao's die out in volatile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policy of the national assimilation polic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fifth section Combined with the theories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narrates the Ethnic identification work and re-established of Gelao.
     The sixth section mainly account for traditional culture's rebuilt by the administrative means, introduc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ures rebuilt in north Guizhou, pointed out the predicament of the rebuilt work.
     The last section is conclusion, Ethnic re-construction of Gelao is the The need of historic choice and real ne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renaissance is more difficult and more important. Then the dissertation estimates the future of the Gelao and their culture.
引文
①费孝通、王同惠:《花篮瑶社会组织·吴文藻先生导言》,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页。
    ②宋蜀华:《中国民族学理论探索与实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1-56页。
    ①【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们出版社2000年版。
    ①王明柯:《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②王明柯:《过去的结构:关于族群本质与认同变迁的探讨》,《新史学》5卷1期,第119-140页,1994年。
    ③王明柯:《英雄祖先与兄弟民族》,中华书局2009年,第27页。
    ④ Fredrik Barth:"Introduction." In Fredrik Barth, ed.,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69, pp.9-38.
    ① Barth,Fredrik.1998b(reissue of 1969)."Pathan Identity and Its Maintenance" in Fredrik Barth(ed),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p.119.Waveland Press, Inc.,Prospect Heights,IL.
    ②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载《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
    ③ Max Weber:Economy and Society. G. Roth and C. Wittich, ed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p.335-396.
    ④ Fredrik Barth:"Introduction." In Fredrik Barth, ed.,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69,p.9-38.
    ①【美】克莱德·伍兹著,施惟达、胡华生译:《文化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21-22页。
    ②【美】克茱德·伍兹著,施惟达、胡华生译:《文化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4页。
    ①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贵州民族学院合编:《民间文学资料》,第49集,《仡佬族民间故事》,第65页。
    ②《仡佬族简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
    ③朱明俊:《夜郎史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④尤中:《中华民族发展史(第1卷)》,晨光出版社2007年第194页。
    ①吕思勉:《中国民族源流史》,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251页。
    ①凌纯声:《东南亚古代文化研究发凡》,载台湾《民族学研究专刊》1950年第3期。
    ②田曙岚:《论濮、僚与仡佬族的相互关系》,载《思想战线》1980年第4期,第34页。
    ③王燕玉:《古代夜郎族属考——濮、焚、僚、仡佬说》,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第49页。
    ④汪宁生:《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7页。
    ⑤瞿蜕圜选译:《古史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①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逸周书彙校集注》(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②具清人朱右曾的《周书集训校释》说:“卜人,西南之夷,丹砂所出。
    ③《考古》1976年第5期和1978年第2期。
    ①夜郎部落群的地域范围:东北部有且兰部落,包括今贵州省福泉、贵定、麻江、凯里、黄平、余庆、瓮安等地;东南部有毋敛部落,包括今贵州独山、三都、榕江、从江县境;北部有鄨、鳛落,包括今贵州遵义、习水、绥阳、湄潭、凤冈等地;南部有句町部落,包括今云南省文山州的广南、富宁县及广西的百色地区;西南部有西随部落,包括今云南省金平县和越南莱州省东北部的南那河以东地带;西部,自北而南,有谈稿(今云南省富源县)、漏卧(今云南省罗平县)、毋单(今云南省弥勒县虹溪镇以北)、同并(今云南省弥勒县虹溪镇以南与丘北、开远连接地带)、镡封(今云南省丘北县及其与开远县连接地带)等部落。
    ①【清】郑珍、莫友芝:(道光)《遵义府志》,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本,1984年版。
    ②【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
    ③【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蜀鉴】卷4,巴蜀书社1984年版。
    ⑥【唐】李延寿:《北史》卷95,《僚》,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⑦ 王文光:《民族史研究论稿》,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⑧【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南蛮传下》,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①【元】脱脱:《宋史·蛮夷列传一》,中华书局1985版。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④符太浩:《溪蛮丛笑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⑤【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①吕思勉:《中国民族源流史》,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258页。
    ②魏晋以来,统治者将居住在牂牁地区的濮人与岭南一带的越人一起称为“僚人”。
    ③【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南蛮传下》,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①【唐】李延寿:《北史》卷95,《僚》,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0,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③【唐】李延寿:《北史》卷95,《僚》,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④【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88,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⑤《通典》卷187;《舆地纪胜》卷167;《太平御览》卷796。
    ①【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宋】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②【明】宋濂:《元史》卷26《仁宗本纪》,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③【明】宋濂:《元史》卷11《世祖本纪》,中华书局1976年版。
    ④【清】张廷玉:《明史》卷310,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⑤【明】钟添编纂:(嘉靖)《思南府志》卷1,务川自治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0年版。
    ①【明】钟添编纂:(嘉靖)《思南府志》卷1,务川自治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0年版。
    ②【明】钟添编纂:(嘉靖)《思南府志》卷1,务川自治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0年版。
    ③【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29,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④【清】郑珍、莫友芝:(道光)《遵义府志》卷31,《士官》,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本,1984年版。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 【清】申绍伯:《南园纪事·地理门》,务川自治县县志办据县档案馆手抄原始稿本点校,编入《务川旧志汇编》2006年版。
    ③【明】沈庠:(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01》,巴蜀书社2006年版。
    ④【清】申绍伯:《南园纪事·气候》,务川自治县县志办据县档案馆手抄原始稿本点校,编入《务川旧志汇编》2006年版。
    ①【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12,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②【明】钟添编纂:(嘉靖)《思南府志》卷7,务川自治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0年版。
    ①《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洪武十四年十二月辛酉。
    ②【宋】朱辅:《溪蛮丛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③【明】沈库:(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01》,巴蜀书社2006年版。
    ①【明】钟添编纂:(嘉靖)《思南府志》卷1,务川自治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0年版。
    ②【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12,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③【宋】朱辅:《溪蛮丛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④【清】郑珍、莫友芝:《遵义府志》卷31《士官》,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1984年。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地理志》,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①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
    ①(民国)《贵州通志·宦迹志》,贵州文史研究馆点校,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②孔令中:《贵州教育史》,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8页。
    ③【清】郑珍、莫友芝:《遵义府志》卷31,《土官》,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本,1984年版。
    ①胡积德:《清初以来仡佬族居住区域的改变与民族融合》,载《贵州民族研究》1984年第1期,第65页。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75,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②【明】沈庠:(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6《石阡府·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01》,巴蜀书社2006年版。。
    ③【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38《边防》,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④【清】张廷玉:《明史》卷81,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⑤(万历)《贵州通志·省会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图书馆整理影印本。
    ①【明】李化龙:《平播全书·献俘疏》,遵义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2008年版。
    ②【清】郑珍、莫友芝:《遵义府志》,卷31,《土官》,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本,1984年版。
    ①《贵州省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②杨昌儒等著:《贵州民族关系的构建》,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36页。
    ①遵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遵义地区民族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3页。
    ②(嘉靖)《贵州通志》卷3《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省府县志辑01》,巴蜀书社2006年版。
    ③【明】沈库:(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8《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省府县志辑01》,巴蜀书社2006年版。
    ①【清】罗绕典:《黔南职方记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②【清】罗绕典:《黔南职方记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③【清】爱必达:《黔南识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④【清】罗绕典:《黔南职方记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⑤同上。
    ⑥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1页。
    ⑦《明实录·宣宗宣德实录》宣德七年三月壬戌。
    ⑧【清】曾燠:《赏雨茅屋诗集》卷13。
    ①【明】钟添:《思南府志》,务川自治县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编,1990年。
    ②【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③【清】夏修恕、陈文衡、杨矩源主修:《思南府续志》,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1991年版。
    ④【清】郑珍、莫友芝:《遵义府志》卷16,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3年版。
    ⑤【清】瞿鸿锡:《平越直隶州志·食货志》,清光绪28年刻本。
    ⑥陈天俊编:《仡佬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①【清】杨兆麟等主纂:《续遵义府志》卷29,遵义市红花岗区地方志办公室影印,2000年版,第1005页。
    ②【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中华书局2005年,第5307页。
    ③【明】钊添编纂:(嘉靖)《思南府志》卷1,务川自治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0年版。
    ④【清】夏修恕、陈文衡、杨矩源主修:《思南府续志》,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1991年版。
    ⑤【明】钟添编纂:(嘉靖)《思南府志》卷1,务川自治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0年版。
    ①【清】爱必达:《黔南识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②【明】钟添编纂:(嘉靖)《思南府志》卷3,务川自治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0年版。
    ③【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31,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④【清】田雯:《黔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①【明】钟添编纂:(嘉靖)《思南府志》卷2,务川自治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0年版。
    ②申绍伯:《南园纪事·地理门》,选自《务川旧志汇编》,务川自治县县志办2006年编印。
    ③【明】钟添编纂:(嘉靖)《思南府志》卷2,务川自治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0年版。
    ④【明】李化龙:《平播全书》卷6,遵义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2008年版。
    ⑤【明】李化龙:《平播全书》卷6,遵义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2008年版。
    ⑥桐梓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民国)《桐梓县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
    ⑦【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4,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⑧【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5,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⑨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点校:《贵州通志》卷21,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⑩【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①《明神宗实录》卷414,万历三十三年十月甲寅。[明]郭子章:《黔记》卷59。
    ②【明】郭子章:《黔记》卷59。
    ③《贵州省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④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点校:(民国)《贵州通志·土民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⑤【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4,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⑥【清】郑珍、莫友芝:《遵义府志》卷22,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3年版,第583页。
    ①(民国)《桐梓县志》卷26.
    ②【清】爱必达:《黔南识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③桐梓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民国)《桐梓县志》卷6,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
    ④【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31,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⑤【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⑥【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31,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⑦【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⑧同上。
    ⑨《遵义县仡佬族社会历史》,第31页。
    ①《仡佬族古歌》,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31页。
    ②《明实录·正统实录》正统十四年五月癸末。
    ③《明实录·景泰附录》景泰元年四月丙申。
    ①贵州省安顺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仡佬族古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7-28页。
    ①张羽琼:《论明代贵州官学的发展》,载《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②《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洪武九年十二月己卯。
    ③【明】沈庠修:(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01》,巴蜀书社2006年版。
    ④【明】钟添编纂:(嘉靖)《思南府志》卷1,务川自治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0年版。
    ①【清】郑珍、莫友芝:《遵义府志》卷22,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本,1984年版。
    ②张羽琼:《贵州古代教育史》,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83页。
    ③同上,第232页。
    ①谢爱临主编:《仡佬族百年实录》(上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97页。
    ①杨森:《辑印边疆文化丛书总序》,《民国史料丛刊,第714卷,社会·边疆社会》,张研、孙燕京主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第11页。
    ①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从书,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亿佬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38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21-622页。
    ②黄光学、施联朱:《中国的民族识别》,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③黄光学、施联朱:《中国的民族识别》,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①黄光学、施联朱:《中国的民族识别》,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页。
    ②林耀华:《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识别》,载《云南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
    ①《民族识别工作经验总结》国家民委法政司1957年8月。
    ②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档案,1953年。
    ①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局编:《务川仡佬族》,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
    ②《仡佬族简史编写组》:《仡佬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03页。
    ①张海洋:《浅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族群认同与跨文化传统》,载马启成、白振声主编:《民族学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②Nathan Glazer & Daniel P. Moynihan. 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2.
    ③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第11页。
    ①Kuah, Khun Eng:Rebuilding the Ancestral Village:Singaporeans in China. Aldershot:Ashgate,2000, p.5.
    ②马凌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79页。
    ③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兄弟民族》,中华书局2009年,第3页。
    ①杨昌儒、陈玉平编:《贵州世居民族节目民俗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
    ①【南朝】范哗:《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②Max Weber:Economy and Society. G. Roth and C. Wittich, ed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pp.335-396.
    ① Max Weber:Economy and Society. G. Roth and C. Wittich, ed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pp.335-396.
    ①William A.Havilland,"Anthropology",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82,P.23.
    ①梅应魁:《黔北仡佬族地名拾零》,载《仡佬族百年实录》,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1435页。
    ①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局编:《务川仡佬族》,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②【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孙建敏、李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③【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53页。
    ④庹修明:《叩响古代巫风傩俗之门》,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①冉文玉:《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傩文化简志》,遵义市市志办用稿。
    ②庹修明:《叩响古代巫风傩俗之门》,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86页。
    ③冉文玉:《道真傩文化概论》,载《傩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①[宋]朱辅:《溪蛮从笑》,选自符太浩著:《溪蛮丛笑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①芩玲:《亦歌亦哭、亦喜亦悲——评仡佬族<哭嫁歌>》,载于《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②田晓岫:《浅析道真仡佬族“哭嫁”民俗的民族社会伦理道德教育功能》,载《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① Max Weber.1961. The Ethnic group. In Parsons and Shilestal (eds.), THE ORIES OF SOCIETY, [C],p306. Vol. 1.Gleercol Illinois, The Free Press.
    ②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第5页。
    ③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载《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
    ④巫达:《族群性与族群认同建构——四川尔苏人的民族志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15页。
    ① Green, Donald P. and Ian Shapiro:Pathologies of Rational Choice Theory:A critique of applications in political science.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4, p.14.
    ② Fredrik Barth:"Introduction." In Fredrik Barth, ed.,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69,p.9-38.
    ①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仡佬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04页。
    ①马学良:《语言学概论》(第七章),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1年。
    ①贺嘉善:《仡佬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3年。
    ②张济民:《仡佬语研究》(第十六章),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
    ③罔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仡佬族简史》编写组:《仡佬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45页。
    ①周国炎:《仡佬族母语的发展趋势以及应对仡佬族母语危机的基本措施》,载《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②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仡佬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46页。
    ①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黄泽:《民族文化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87页。
    ② S.J.Tambiah. A Performative Approach to Ritual, London:The British Academy and Oxford Univ. Press,1979.
    ①李青松:《务川自治县民族寄宿制中学在崛起》,载谢爱临主编:《仡佬族百年实录》(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444页。
    ①费孝通:《边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思考》,载《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②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7页。
    ③马翀炜、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313页。
    ①【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齐鲁书社2010年版。
    ①李兴秀:《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年,第123页。
    ①【美】克莱德·伍兹著,施惟达、胡华生译:《文化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22页。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7年版。
    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97年版。
    3、【南朝】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
    4、【晋】常璩:《华阳国志》,齐鲁书社2010年版。
    5、【唐】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
    6、【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7、【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2008年版。
    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8年版。
    9、【宋】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版。
    10、【宋】朱辅:《溪蛮丛笑》,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1、【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
    12、【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13、【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14、【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15、【明】王耒贤,(明)许一德纂修:(万历)《贵州通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16、【明】沈庠修,赵瓒撰:《贵州图经新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01》,巴蜀书社2006年版。
    17、【明】钟添:(嘉靖)《思南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3》,巴蜀书社2006年版。
    18、【明】郭子章:《黔记》,《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02》,巴蜀书社2006年版。
    19、【明】曹学俭:《蜀中广记》,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0、【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21、【清】罗绕典辑《黔南职方纪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2、【清】爱必达《黔南识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3、【清】吴振械《黔语》,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4、【清】田雯《黔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5、【清】郑珍、莫友芝等:(道光)《遵义府志》,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本,1983年版。
    26、【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
    27、【清】佚名《婺川县备志》,务川自治县县志办编印,2006年版。
    28、【清】杨宗瀛:《都濡备乘》,务川自治县县治办编印,2006年版。
    29、【清】申绍伯:《南园纪事》,务川自治县县治办编印,2006年版。
    30、【清】《贵州全省诸苗图说》上、下卷,手绘彩图本,中央民族大学馆藏本。
    31、【清】田雯编,罗书勤等点校:《黔书二卷》,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
    3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贵州少数民族文史资料专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33、徐丽华、李德龙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旧期刊集成》,中华书局2007年版。
    34、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仡佬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3年版。
    35、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贵州省仡佬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民族研究所1964年版。
    36、(万历)《贵州通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图书馆整理影印本。
    37、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通志·前事志》(全四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8、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点校:《贵州通志·土司土民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9、黄永堂点校:《贵州通志·艺文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0、冯楠总编,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点校:(民国)《贵州通志·人物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1、《贵州省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民族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42、唐守文点校,谢尊修、刘作会编审:《平播全书》,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
    43、贵州省遵义地区志编纂委员会编:《遵义地区志·民族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4、贵州省遵义地区志编纂委员会编:《遵义地区志·建制沿革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5、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仡佬族、屯堡人卷》,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
    46、桐梓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民国)《桐梓县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
    47、《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0年》 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48、《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概况》,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
    49、《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7年。
    50、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51、王明析:《仡佬之源》,务川文史资料2005年第十期。
    52、政协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宣教文卫体委编:《仡佬故土风》道真文史资料第四辑。
    1、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尤中:《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尤中:《中华民族发展史》,晨光出版社2007年版。
    4、吕思勉:《中国民族源流史》,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
    5、江应樑:《中国民族史》,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6、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林耀华:《民族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8、王钟翰:《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9、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版。
    10、宋蜀华:《中国民族学理论探索与实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王文光:《中国南方民族史》,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12、杨绍猷、莫俊卿:《清代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13、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5、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6、何光岳:《南蛮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7、李德洙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8、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9、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编:《中国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
    20、周春元:《贵州古代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
    21、王燕玉:《贵州史专题考》,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2、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
    23、杜景编著:《贵州古代历史资料选辑》,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
    24、张羽琼:《贵州古代教育史》,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年。
    25、孔令中:《贵州教育史》,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
    26、侯绍庄等:《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
    27、范同寿:《贵州简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28、朱俊明:《夜郎史探》,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
    29、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夜郎史探》,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30、燕宝、张晓编:《贵州神话传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31、王子尧、刘全才:《夜郎史传》,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
    32、李建国、刘环城:《夜郎遗踪》,中华出版社2000年。
    33、陈乐基主编:《贵州少数民族古籍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34、唐文元、刘卫国:《夜郎文化寻踪》,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35、侯绍庄、钟莉:《夜郎研究述评》,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
    36、黄麒华:《夜郎之争》,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37、周润民、何积全主编:《解析夜郎千古之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
    38、龙正清、王正贤译著:彝文史料《夜郎史籍译稿》,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
    39、李德龙:《黔南苗蛮图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40、云南大学图书馆编:《清代滇黔民族图谱》,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
    41、李泽丰、刘如仲:《清代民族图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42、史继忠:《解读贵州文化》,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
    43、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民族工作五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
    44、《贵州六百年经济史》编撰委员会编:《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45、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仡佬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
    46、翁家烈:《仡佬族》,民族出版社2005年。
    47、谢爱临主编:《仡佬族百年实录》,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48、郑继强:《仡佬族与夜郎文化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
    49、张晓辉、李天元主编:《仡佬族——贵州大方县红丰村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50、陈天俊编:《仡佬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1、熊大宽:《仡佬族文化百科全书》,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52、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局编:《务川仡佬族》,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53、吴秋林、靖晓莉:《居都:一个仡佬族文化社区的叙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4、潘定衡:《仡佬族古歌》,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55、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56、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编:《中国西南夜郎文化研究文集》(卷一),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年。
    57、杨昌儒等著《贵州民族关系的构建》,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
    58、田曙岚:《僚的研究与我国西南民族若干历史问题》,贵州省民族研究所1963年6月油印本。
    59、吴秋林等著:《居都仡佬族文化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年。
    60、吴秋林、靖晓莉:《居都:一个仡佬族文化社区的叙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61、费孝通、王同惠:《花篮瑶社会组织》,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
    62、王明柯:《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
    63、郝时远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年。
    64、行龙、杨念群主编:《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65、行龙:《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
    66、杨念群、黄兴涛、毛丹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67、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王铭铭:《走在乡土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68、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69、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
    70、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71、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兄弟民族》,中华书局2009年版。
    72、[美]克莱德·伍兹:《文化的变迁》,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73、[美]瓦戈著,王晓黎等译《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74、韩芸:《文化人类学通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75、周大鸣主编:《文化人类学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
    76、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77、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78、【美】克莱德·伍兹著,施惟达、胡华生译:《文化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79、【美】威廉·A·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当代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80、【美】马歇尔·萨林斯著,王铭铭、胡宗泽译:《甜蜜的悲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81、【美】史蒂文·瓦戈著,王晓黎等译:《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82、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83、庄孔韶:《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84、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黄泽:《民族文化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85、戴庆中、王良范等著:《边界飘移的乡土——全球化语境下少数民族的生存智慧与文化突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86、马翀炜、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
    87、周大鸣:《凤凰村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88、王铁志:《德昂族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民族出版社2007年。
    89、徐平:《文化的适应和变迁——四川羌村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90、巫达:《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凉山彝族的个案研究》,学林出版社2008年。
    91、巫达:《族群性与族群认同建构——四川尔苏人的民族志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
    92、刘伦文:《母语存留区土家族社会与文化——坡脚社区调查与研究》,民 族出版社2006年。
    93、崔海洋:《人与稻田——贵州黎平黄岗侗族传统生计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94、肖青:《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构建——一个彝族村寨的个案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95、王学文:《规柬与共享——一个水族村寨的生活文化考察》,民族出版社2010年。
    96、张晓琼:《变迁与发展——云南布朗山布朗族社会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
    97、刘芳:《枧槽高山苗——川滇黔交界处民族散杂区社会文化变迁个案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98、陆云:《景颇族社会文化变迁与现代发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99、廖君湘:《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
    100、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08)》,民族出版社2009年。
    101、曾祥铣:《人文遵义》,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
    1、芮逸夫:《僚为仡佬证》,载《史语所集刊》第10种,1948年。
    2、田曙岚:《僚的研究与我国西南民族若干历史问题》,载《仡佬族与夜郎文化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
    3、田曙岚:《论僚、濮与仡佬的相互关系》,载《思想战线》1980年第4期。
    4、江应樑:《说濮》,载《思想战线》1980年第1期。
    5、宋蜀华:《民族学的应用与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载乔健主编《社会科学的应用与中国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田晓岫:《浅析道真仡佬族“哭嫁”民俗的民族社会伦理道德教育功能》,载《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7、田晓岫:《仡佬族“打牙”习俗初探》,载《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4 期。
    8、田晓岫:《仡佬族教育刍议》,载《民族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
    9、周国炎:《近现代散居地区仡佬族的双语现象研究》,载《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10、周国炎:《仡佬族母语的发展趋势以及应对仡佬族母语危机的基本措施》,载《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11、侯绍庄:《僚为濮越泛称说》,载《仡佬族与夜郎文化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
    12、钟莉:《夜郎主体民族是仡佬族的先民——濮人》,载《仡佬族与夜郎文化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
    13、翁家烈:《夜郎乃仡佬族先民所创建》,载《仡佬族与夜郎文化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
    14、翁家烈:《贵州古代濮、僚、越族属关系初探》,载《贵州民族研究》1980年第1期。
    15、王燕玉:《古代夜郎族属考——濮、焚、僚、仡佬说》,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16、胡积德:《清初以来仡佬族居住区域的改变与民族融合》,载《贵州民族研究》1984年第1期。
    17、谢尊修:《夜郎故地上的先民仡佬族及其民俗文化特征浅探》,载《仡佬族与夜郎文化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
    18、贺国鉴:《贵州境内几个夜郎古县的考证》,载《夜郎考》讨论文集之一,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
    19、王燕玉:《夜郎沿革考》,载《夜郎考》讨论文集之一,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
    20、侯绍庄:《夜郎方位考略》,载《夜郎考》讨论文集之一,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
    21、张正东、张志英、蒋国维等:《汉代夜郎疆域初探》,载《夜郎考》讨论文集之一,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
    22、席克定:《汉代夜郎方位探索》载《夜郎考》讨论文集之一,贵州人民 出版社1979年。
    23、王鸿儒:《历史人类学与夜郎文化之谜》,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
    24、唐莫尧:《牂牁、夜郎余考》,载《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
    25、张羽琼:《论两宋时期贵州区域文化的变迁》,载《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26、张羽琼:《论明代贵州官学的发展》,载《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27、张羽琼:《论明代贵州民族教育的发展》,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8、张羽琼:《论明政府在贵州的兴教举措》,载《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29、谭佛佑:《论明代贵州置省前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其归因》,载《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第3期。
    30、冉苒:《思南宣慰司儒学建置考辩》,载《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第5期。
    31、陈国生、杨晓霞:《明代贵州民族地域性研究》,载《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32、翁家烈:《明代贵州民族关系述略》,载《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33、史小波:《改土归流及遵义军民府的建立》,载《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4期。
    34、田敏:《论思州田氏与元明思州宣慰司》,载《民族研究》2001年第5期。
    35、禹明先:《南宋播州路的形成和研究》,载《贵州文史丛刊》1995年第4期。
    36、张祥光:《播州建置沿革与杨氏始末》,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37、张贵槐、雷昌蛟:《播州杨氏兴亡与平播之役》,载《贵州文史丛刊》2001年第2期。
    38、章光恺:《播州杨氏族属初探》,载《贵州文史丛刊》1982年第4期。
    39、王兴骥:《播州杨氏族属探研》,载《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4期。
    40、黄阿明:《成华年间播州杨氏动乱探析》,载《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 4期。
    41、张定福:《秦汉建置乌江流域郡县考》,载《贵州文史丛刊》2007年第3期。
    42、周必素:《播州“杨保”名称含义再析》,载《贵州文史丛刊》1995年第2期。
    43、谭其骧:《播州杨保考》,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
    44、姚香勤:《李化龙与播州之役》,载《平原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45、史小波:《浅议杨氏治播的积极影响》,载《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4期。
    46、陈季君:《播州土司教育探析》,载《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47、王兴骥:《播州土司势力的扩展及地域考释》,载《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2期。
    48、王兴骥:《播州土司与水西土司关系之研究》,载《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9、陈季君:《播州土司制度的再认识》,载《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0、李克玉:《<征播奏捷传>与万历“播州之役”》,载《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51、罗康隆:《明清两代贵州汉族移民特定的对比研究》,载《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52、邱洪:《秦汉时期贵州黔北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开发》,载《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1期。
    53、邱洪:《秦汉时期黔北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开发》,载《仡佬族与夜郎文化研究》第238页。
    54、刘丽:《地缘环境与黔北仡佬族文化》,载《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2月。
    55、张勤:《夜郎文化中的濮——兼论濮人对仡佬族文化的影响》,载《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56、刘玉皑:《浅析仡佬族丧葬古歌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载《贵州社会 科学》2006年第5期。
    57、周蜀蓉:《试论“僚人入蜀”及其原因》,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58、袁瑛:《论仡佬族节日文化及其现代价值》,载《贵州社会科学》第203期。
    59、罗娅:《贵州仡佬族文化地理特征初探》,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第21卷第2期。
    60、刘丽:《仡佬族民间文学的区域性特征》,载《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61、王光荣:《论仡佬族民间文学的潜在意识》,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5月。
    62、李劲松、汤其燕:《试论道真仡佬族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63、董素云:《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载《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64、梅应魁:《略述仡佬族的竹图腾崇拜》,载《仡佬族与夜郎文化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