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应麟小说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胡应麟是明代的大学问家,无意科举,却在文献学、文学、史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古代中国文言小说理论研究领域最杰出的学者之一。因受西方小说观念的影响,胡应麟的小说研究成就未被充分注意。
     本文力图从历史实际出发,结合中国小说理论发展史和明代学术风尚,对胡应麟的小说思想进行深入剖析,全面观照胡应麟小说思想,并作出客观评价。
     胡应麟的小说研究包括辨伪、考证,以及基于文献考察的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从学术方法上来说,主要采用了文献学(其中包括目录学、辨伪学、考据学等)的方法。这种扎扎实实的学术研究,在学风普遍空疏,人们放言高论的明代中后期,显得尤为可贵。
     胡应麟全面继承了前代小说观念,对前代小说思想进行了总结和阐述;同时,也对前代小说思想进行了创新与超越。胡应麟所持小说观仍为传统的“子部小说”观,在“九流”中论小说,这是对传统的继承,但是,他也看到了小说在创作形式、数量、作者、题材、传播等方面的新变,对这些新的现象都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根据小说发展的实际。胡应麟重新“更定九流”,将排除在九流之外的小说列于第七位,为小说正名,显然提高了小说的地位。不仅如此,胡应麟还看到了小说虚构的合理性,对小说虚实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确立小说虚构的原则。此外,胡应麟对小说的功用有着独到的认识。
     胡应麟的小说分类尝试无疑是成功的。这种小说分类,既尊重了小说发展的历史,又考虑到小说发展的实际,这种尝试有着积极的意义。胡应麟成功的分类尝试,对庞杂的小说面貌进行了整饬,使之内涵明晰,外延也较为清楚;另一方面,使文言小说的分类成为可能,为后人小说分类实践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胡应麟秉持“一代有一代小说”的小说史观,构建了中国小说发展史,此亦是开创之举。其所持的小说史观和所构建的小说史,对后世关于小说史的讨论和小说史的构建有着深远的内在影响。《中国小说史略》于其借鉴颇多。
Hu Yinglin is a knowledgeable man in Ming Dynasty. He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classical philology, literature and history, but he had no intention of attend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He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scholars in the domain of research on Chinese classical fiction theory. As a result of the effect of the western fiction theory, Hu Yinglin's accomplishment on fiction research hasn't acquired enough attention.
     With a lot of data about Chinese history practice, Chinese fiction theory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prevailing custom of learning in Ming Dynasty, the paper strives to dissect thoroughly, observe roundly and evaluate objectively Hu Yinglin's fiction idea.
     Hu Yinglin's research consists of differentiating fake, textual research) theory induction, and summing-up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The systematic learning means is the way of philology (it consist of the bibliography, Differentiate fake, textual research, etc.) Hu Yinglin's sturdily systematic learning is so worshipful in later Ming Dynasty when the academic discipline is universally lacking in substance and people place gassy words.
     Hu Yinglin succeeded fiction viewpoint of preceding generation completely, summing up and elaborating preceding generation of fiction idea. At the same time, he carried on the innovation to the fiction idea of preceding generation. Hu Yinglin hold the view of "Zibu Xiaoshuo " talking about fiction in "Nine Grades ", which is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 however, he also noticed the changes of the fiction form, publishing amount, writer, subject matter, spread, and so on. He Wholly analyzed and expounded these new phenomena. On the basis of fiction development practice, Hu Yinglin "Revised Nine Grades " and set the fiction on 7th of "Nine Grades "that had been outside of the nine grades before. Accordingly, the reputation of the fiction is rehabilitated, and the position of fiction is apparently lifted. Hu Yinglin still catch sight of and discuss rationality of romance, establish the rule of writing romance. Moreover, Hu Yinglin deeply understands the function of fiction.
     Hu Yinglin's attempt to classify fiction is undoubtedly successful. This kind of fiction classification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fiction. This kind of attempt possesses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one thing, it tidies up the innumerable and disordered fiction features, and thus the connotation as well as the denotation of the fiction becomes clear; for another, the successful classification attempt makes it possible to classify fic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provides the praiseworthy reference for descendants.
     It is initiatory that Hu Yinglin constructs Chinese fiction development history with the history viewpoint of "Each generation possesses its own fiction". His history viewpoint and fiction history research, have a far-reaching intrinsic effect to the later discussion and construction of fiction history. The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 is one of those that use Hu Yinglin's theory for reference.
引文
1 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1132页。此为初版,该词典以后经多次修订重版,但“小说”词条均未改动。
    2 [美]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页。该书最初于1986年由Cornell University Press出版。该著认为,“要明确地回答诸如‘小说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困难的”,“如果我们采用依据属与种(类与亚类)来定义的经典方法。那么规定性特点的选择就决定着某一种文学种类将在我们所创造的概念栅格的何处出现。如果我们设属为长篇叙事,那么小说将与史诗和罗曼司归为一类”,“如果我们断定小说本质上是一种形式的散文,我们就会将其与韵文的史诗和罗曼司对立”。“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他们赖以进行分类的那些抽象特征的‘混合体’。”见第28页。
    3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07页。
    4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29页。
    5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6 (唐)刘知几著,张振再珮笺注:《史通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53页。
    7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第334页。
    1 (宋)罗烨:《醉翁谈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页。
    2 (宋)洪迈:《容斋随笔》,见程国赋:《隋唐五代小说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3—14页。
    3 (明)冯梦龙(原署名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见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773页。
    4 (明)可一居士:《醒世恒言·序》,见黄霖、韩同文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32页。
    5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第12页。
    6 方正耀:《中国小说批评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7 刘良明:《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
    1 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0页。是书1992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初版。
    2 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3 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页。
    4 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见《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1页。
    5 梁启超:《蒙学报演义报合叙》,见《饮冰室合集》(第一卷)文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6页。
    6 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页。
    1 “小说是最充分地反映了这种个人主义的,富于革新性的重定方向的文学形式。……因此,小说是一种文化的合乎逻辑的文学工具,在前几个世纪中,它给予了独创性,新颖性以前所未有的重视,它也因此而定名(小说,英文为novel,原意为‘新颖的、新奇的’)。”[美]伊恩·P·瓦特著,高原、董红钧译《小说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年,第6页。
    2 米兰·昆德拉著,董强译:《小说的艺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3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页。
    4 金岳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6—7页。
    5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页。
    6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68页。
    1 凯尔纳:《语言与历史描写:使历史被扭曲》(Languag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Getting the Story Crooked),见韩震、孟鸣歧著《历史·理解·意义——历史诠释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112页。
    2 葛红兵、温潘亚:《文学史形态学》,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97页。
    3 葛红兵、温潘亚:《文学史形态学》,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96页。
    4 《九流绪论》、《三坟补逸》、《四部正讹》、《二酉缀遗》、《华阳博议》、《庄岳委谭》均收入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5 (明)谢肇淛:《五杂俎》(下),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第308页。
    1 王先霈:《胡应麟的小说理论》,载《华中师院学报》,1981年第3期。
    2 刘晓峰:《在新旧小说观念之间——胡应麟小说研究述评》,载《清华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3 Wu, Laura Hua: From xiaoshuo to Fiction: Hu Yinglin's Genre Study of xiaoshuo,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Dec95, Vol. 55 Issue 2.该文为英文论文,为论述的方便直接译为中文,以下引用和论及该文也只用中文。
    4 吴学忠:《胡应麟论小说述评》(硕士学位论文),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中国语言及文学学部,1995年。
    5 张庆民:《胡应麟对古典小说研究的贡献》,载《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6 董国炎:《学科交叉与学术错位——论胡应麟的小说学术史成就》,载《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
    7 汪燕岗:《胡应麟和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8 陈谦豫:《古代小说理论管窥》,载《华东师大学报》,1982年第3期。
    9 黄霖等:《略谈明代小说理论》,载《语文学习》。1984年第11期。
    10 何华连:《胡应麟及其学术成就散论》,载《浙江师大学报》,1997年第6期。
    11 刘金仿,李军均:《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现象还原——从胡应麟的“实录”理念出发》,载《鄂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2 王先霈,周伟民:《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年。
    13 刘良明:《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
    14 王汝梅,张羽:《中国小说理论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
    15 黄霖:《中国小说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16 董国炎:《明清小说思潮》,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17 韩进廉:《中国小说美学史》,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页。
    19 刘晓峰:《在新旧小说观念之间——胡应麟小说研究述评》,载《清华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第15页。
    1 张庆民:《胡应麟对古典小说研究的贡献》,载《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第95页。
    2 王先霈,周伟民:《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年,第447页。
    3 Wu, Laura Hua: From xiaoshuo to Fiction: Hu Yinglin's Genre Study of xiaoshuo,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Dec95, Vol. 55 Issue 2. 第365页。
    4 韩进廉:《中国小说美学史》,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3页。
    5 王汝梅,张羽:《中国小说理论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6页。
    6 王先霈:《胡应麟的小说理论》,载《华中师院学报》,1981年第3期,第16页。
    7 刘晓峰:《在新旧小说观念之间——胡应麟小说研究述评》,载《清华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第17页。
    8 黄霖:《中国小说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0页。
    9 汪燕岗:《胡应麟和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第75页。
    10 Wu, Laura Hua: From xiaoshuo to Fiction: Hu Yinglin's Genre Study of xiaoshuo,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Dec95, Vol. 55 Issue 2.第369页。
    1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371页。
    2 何华连:《胡应麟及其学术成就散论》,载《浙江师大学报》,1997年第6期,第50页。
    3 王先霈:《胡应麟的小说理论》,载《华中师院学报》,1981年第3期,第17页。
    4 董国炎:《明清小说思潮》,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3页。
    5 张庆民:《胡应麟对古典小说研究的贡献》,载《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第96页。
    6 刘晓峰:《在新旧小说观念之间——胡应麟小说研究述评》,载《清华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第20页。
    7 韩进廉:《中国小说美学史》,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2—213页。
    8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261页。
    1 董国炎:《学科交叉与学术错位——论胡应麟的小说学术史成就》,载《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第54—55页。
    2 王先霈:《胡应麟的小说理论》,载《华中师院学报》,1981年第3期,第14页。
    3 朱自清:《诗言志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1 王齐洲师:《应该重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载《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3期,第8—9页。
    2 陈洪、陈宏:《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百年回顾及展望》,载《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第86页。
    1 胡应麟《玉壶遐览》、《双树幻钞》序言中尝分别自号“芙蓉峰客”、“壁观子”,但他处未见使用。见《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439、472页。该书有多种版本,上海书店本据多种版本新校,较为完备。后注版本同此,不再注明。
    2 《少室山房集提要》,见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512页。其语实源自王世贞“元瑞才高而气雄,其诗鸿鬯瑰丽”,见《弇州续稿》卷六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7798页。
    4 吴晗曾指出:“《明史》说他(指胡应麟)‘携诗谒王世贞,世贞喜而激赏之。所著《诗薮》十八卷,大抵奉世贞《卮言》为律令,而敷衍其说,谓诗家之有世贞,集大成之尼父也。其贡谀如此’。实非持平之论。”吴晗:《胡应麟年谱》,原载《清华学报》第九卷第一期,1934年1月,第204—205页。后收入《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88页。今人王嘉川在考察胡、王交谊的基础上,以大量材料证实吴晗之说,认为“先生何言之谀也”,见《布衣与学术——胡应麟与中国学术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3—65页。
    5 吴晗:《胡应麟年谱》,载《清华学报》第九卷第一期,1934年1月,第183—252页。
    6 王世贞:《胡元瑞传》,《弇州续稿》卷六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版本后同。
    7 胡应麟:《二酉山房记》,《少室山房集》卷九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版本后同。
    8 胡应麟:《石羊生小传》,《少室山房集》卷八十九。
    1 据胡应麟《石羊生小传》,《少室山房集》卷八十九;王世贞《弇州续稿》作“十五补博士弟子员”,见卷六十八。当以胡应麟自作小传为准。
    2 王世贞:《弇州续稿》卷六十八。
    3 胡应麟:《石羊生小传》,《少室山房集》卷八十九。
    4 王世贞:《弇州续稿》卷六十八。
    5 王世贞:《弇州续稿》卷四十四,卷二百零六。
    6 王世贞:《末五子篇》,《弇州续稿》卷三。
    7 王嘉川认为,万历二十七年(1599),胡应麟第五次参加会试,“会试结果,当亦是下第南归。”见王嘉川:《布衣与学术——胡应麟与中国学术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9页,其实,胡应麟万历二十七年(1599)北上,但并未参加会试。理由有二:第一,据《明史》所载,“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明史》卷七十,《选举志》二)万历二十七年为己亥,是年并未举行会试,而两年后的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才是会试时间,此时,胡应麟早已回到故里,并于次年(1602)辞世;第二,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胡元瑞<应麟>以丙子举孝廉,……乙未赴南宫,与同里赵常吉(士桢)酒间潮谑,戏呼赵为家丁,赵拔刃刺之,几为所中,逾墙得免,自是稍戢。是年场后,试内阁司诰敕中书官,例取乙榜二人,胡与首揆赵兰鸡密戚深交,面许必得,时论亦服胡声华,咸无异议。既题请钦定试日,胡忽大病不能入,而粤东张孟奇(萱)得之。张盖纳赂于首揆纪纲祝六者,先为道地矣。或云张豫声言,胡倘见收,当嗾言官并首揆弹治之,故胡托辞不试,未知然否?胡性亦高伉,不悄随时俯仰,既失意归,旋发病卒。”(《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三《士人》)说明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是胡最后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吴晗《胡应麟年谱》1599年条亦载:“北上就试,卧病清源禅寺。以久未得副宪公音问,复暂归。”见吴晗:《胡应麟年谱》《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22页。
    1 江湛然:《少室山房集·序》,见《少室山房集》卷首。
    2 王世贞:《胡元瑞传》,《弇州续稿》卷六十八。
    3 吴晗:《胡应麟年谱》,见《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74页。
    4 胡应麟:《石羊生小传》,《少室山房集》卷八十九。
    5 胡应麟:《先宜人行状》,《少室山房集》卷九十一。
    6 胡应麟:《二酉山房歌》,王世贞《胡元瑞传》。分别见《少室山房类稿》卷二十九,《弇州续稿》卷六十八。
    7 王世贞:《胡元瑞传》,《弇州续稿》卷六十八。
    8 王世贞:《石羊生传》,见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页,版本后同。
    9 胡应麟:《石羊生小传》,《少室山房集》卷八十九。
    10 胡应麟:《赤松稿序》,《少室山房集》卷八十三。
    1 胡应麟:《嵩山歌(有序)》,《少室山房集》卷二十三。
    2 胡应麟:《卧游室午睡起题》,《少室山房集》卷十三。
    3 胡应麟:《金华山三洞歌》,《少室山房集》卷二十三。
    4 胡应麟:《大隐园为陈司理题》,《少室山房集》卷十三。
    5 胡应麟:《题陆信卿书屋二首》(之二),《少室山房集》卷十三。
    6 胡应麟:《将负瓢笠入金华山从赤松三子游作》,《少室山房集》卷十三。
    7 王嘉川:《布衣与学术——胡应麟与中国学术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3页。是书认为“隐居岩穴迟迟无期,胡应麟遂把生活旨趣全部移至访书、读书与写作中来。”似有欠妥。胡应麟藏书、读书与写作当是其人生志趣所在,并非隐居无望之后的无奈选择。
    8 胡应麟:《长歌行公方翁恬游武夷》,《少室山房集》卷三十九。
    1 胡应麟:《夜饮芙蓉馆,大醉放歌,寄黎惟敬、康裕卿、李惟寅、朱汝修》,《少室山房集》卷二十三。
    2 胡应麟:《寄张伯起》,《少室山房集》卷二十四。
    3 胡应麟:《庚辰夏五月念之二日,余三旬初度也,碌碌尘土,加以幽忧之疾,靡克自树,俯仰今昔,不胜感慨,信笔抒怀六百字》,《少室山房集》卷二十。
    4 据吴晗《两浙藏书家史略》,明代江浙有名的藏书家达80人之多。见《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20页。
    5 胡应麟:《二酉山房记》,《少室山房集》卷九十。
    1 胡应麟:《二酉山房记》,《少室山房集》卷九十。
    2 陆游:《示儿》,见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663页。
    3 王世贞:《二酉山房记》,见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第26页。
    4 胡应麟:《二酉山房记》,《少室山房集》卷九十。
    5 王世贞:《二酉山房记》,见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第26页。
    6 吴晗《胡应麟年谱》认为王世贞《二酉山房记》作于胡应麟三十岁时(1580),据胡应麟《二酉山房歌》序,王世贞《二酉山房记》、汪道昆《山房书目叙(序)》、胡应麟《二酉山房歌》当是应和之作,作于同一时,笔者以为可能作于1586年。该书数的统计只说明此(1586)前的藏书,此后则不及,当还有增加。
    7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四,《少室山房笔丛》,第52页。
    8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四,《少室山房笔丛》,第46页。
    1 胡应麟:《题陆信卿书屋二首》(之一),《少室山房集》卷十三。
    2 王世贞:《二酉山房记》,见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第26页。
    3 胡应麟:《二酉山房歌》,《少室山房集》卷二十九。
    4 胡应麟:《二酉山房记》,《少室山房集》卷九十。
    1 胡应麟:《经籍会通》(四),《少室山房笔丛》,第46、52页。
    2 王世贞:《胡元瑞传》,《弇州续稿》卷六十八。
    3 胡应麟:《史书佔毕·引》,《少室山房笔丛》,第126页。
    4 《兰溪“天一阁”二酉山房何时能恢复》,载《金华日报》2004年8月20日,第七版。
    5 《皇明律范》,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笔者未见.此据王明辉《胡应麟诗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附录《胡应麟著作版本考述》,北京大学,2004年,第162页。
    6 《少室山房类稿》实包括多种诗文集,但无法——厘清,此作一种;除此5种外另有《少室山房曲考》,中华书局民国29年(1940)年刊本,为《新曲苑》第八种,但实自《少室山房笔丛》中辑出与戏曲相关条目汇成,并非胡应麟著有《少室山房曲考》。
    7 胡应麟:《石羊生小传》,《少室山房集》卷八十九。
    1 胡应麟《石羊生小传》作“一编”,王世贞《胡元瑞传》作“《骆侍御忠孝辩》一卷”。
    2 王世贞:《胡元瑞传》,《弇州续稿》卷六十八。
    3 前有《会心语》2卷,此当在其基础上有所增益。两《会心语》当为同一种书。
    1 王世贞:《答胡元瑞第二书》,《弇州续稿》卷二百零六。
    2 陈文烛:《少室山房笔丛·序》,见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第1页。
    3 《少室山房笔丛提要》,见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064页。
    1 胡应麟:《四部正讹》卷下,《少室山房笔丛》,第322页。
    2 胡应麟:《四部正讹》卷上,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9—291页。
    3 王嘉川:《布衣与学术——胡应麟与中国学术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87页。
    1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三,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8页。
    2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二,见《少室山房笔丛》,第16页。
    3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页。
    4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二,见《少室山房笔丛》,第16页。
    5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页。
    6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页。
    7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二,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5页。
    1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二,见《少室山房笔丛》,第16页。
    2 胡应麟:《九流绪论》卷下,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7页。
    3 余庆蓉、王晋卿:《中国目录学思想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73页。
    4 陈文烛:《少室山房笔丛·序》,见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第1页。
    5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127页。
    1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卷一百零一。
    2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130页。
    3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127页。
    4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129页。
    5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129页。
    6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132页。
    7 《旧唐书·刘子玄传》载:“子玄掌知国史,首尾二十余年,多所撰述,甚为当时所称。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子玄曰:‘自古已(以)来,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对曰:‘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时人以为知言。”《旧唐书》卷一百零二,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3387页。
    1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127—128页。
    2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128页。
    3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131页。
    4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130页。
    5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128页。
    6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一,《少室山房笔丛》,第132—134页。
    7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一,《少室山房笔丛》,第135页。
    1 胡应麟:《读<三国志>裴注》、《读<通鉴>胡氏注》,见《少室山房集》卷一百零一。
    2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一,《少室山房笔丛》,第133页。
    3 专论胡应麟史学思想的论文,所见仅两篇,一为《试析(史书占毕)的史学思想与历史思想》(载《重庆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一为《胡应麟史学理论初探》(载《天津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且二文内容有相当部分是重合的。著作仅王嘉川《布衣与学术—胡应麟与中国学术史研究》中有部分章节涉及。
    4 胡应麟有《皇明律范》存世,明万历刊本,现仅存北京大学图书馆。据其序言“辑录本朝五七言近体诗为律范,……诗之有五七言律也,犹刑之有律例也。”当与胡氏诗学思想有关,然北京大学王明辉博士学位论文(2004)《胡应麟诗学研究》却与此书无涉,恐是因条件所限,然实为憾事。
    5 书成时胡应麟自称“《诗薮》三编”,原书初刊序言也云“《诗薮》三编凡若干卷”,今行世本均为内、外、杂、续四编,恐是后刊行者所为。
    6 汪道昆:《诗薮序》,见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页。
    1 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页。
    2 王明辉:《胡应麟诗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4年,第121—131页。
    1 (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七,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38页。
    2 《明史》卷七十,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7241页。
    3 (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六,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256页。
    4 (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六,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256页。
    5 《明史》卷二百八十三,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7786页。
    6 《明史》卷二百八十三,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7788页。
    7 明季狂禅之风,强调本心即是道,本心即是佛,其余皆是虚妄,佛祖、经义也是“屡窖子”,是“十字街头破草鞋”,应该“抛向钱塘江里着”。参见《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卷三《住嘉兴路本觉寺语录》、卷四《再住海盐州天宁祚禅寺语录》、卷二《住杭州路凤山大报国禅寺语录》。
    1 王世贞:《与陈户部晦伯》,《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六。
    2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四,《少室山房集》,第51页。
    3 胡应麟:《与少司马王公》,《少室山房集》卷一百一十二。
    4 胡应麟:《华阳博议》卷上,《少室山房笔丛》,第388—389页。
    1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四,《少室山房笔丛》,第48页。
    2 胡应麟:《华阳博议》卷上,《少室山房笔丛》,第382—283页。
    3 胡应麟:《华阳博议》卷下,《少室山房笔丛》,第409页。
    4 胡应麟:《华阳博议》卷下,《少室山房笔丛》,第409页。
    5 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63—164页。
    6 胡应麟:《华阳博议》卷下,《少室山房笔丛》,第409页。
    1 胡应麟:《华阳博议》卷下,《少室山房笔丛》,第409页。
    2 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二百零六。
    3 汪道昆:《少室山房四集序》,见《太函集》卷二十七,续修四库全书本,据明万历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14页。
    4 胡应麟:《华阳博议·序》,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81页。
    1 以胡应麟的图书分类方法,释、道及类书别为四部之外,另作一类。
    2 汪道昆:《少室山房四集序》,见《太函集》卷二十七,续修四库全书本,据明万历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14页。
    3 《四库全书总目·<少室山房笔丛>提要》认为胡应麟著述“可资考证者亦不少”,但同时也指出其书“柢牾横生,固有所不免”,并列举多例胡应麟疏误之处。但疏误与其著作中的广博材料相比较而言,实在是少数。
    4 胡应麟:《三坟补逸》下卷,《少室山房笔丛》,第337页。
    1 胡应麟:《三坟补逸》上卷,《少室山房笔丛》,第327—328页。
    2 胡应麟:《九流绪论》中卷,《少室山房笔丛》,第272—273页。
    3 胡应麟:《诗薮》,第348页。
    4 胡应麟:《艺林学山》卷五,《少室山房笔丛》,第228页。
    5 胡应麟:《丹铅新录》卷一,《少室山房笔丛》,第54页。
    6 胡应麟:《丹铅新录》卷七,《少室山房笔丛》,第107页。
    7 胡应麟:《艺林学山》卷八,《少室山房笔丛》,第255页。
    1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一,《少室山房笔丛》,第127—128页。
    2 胡应麟:《华阳博议》卷下,《少室山房笔丛》,第409页。
    3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一,《少室山房笔丛》,第134页。
    4 胡应麟:《艺林学山·引》,《少室山房笔丛》,第190页。
    5 胡应麟:《艺林学山》卷八,《少室山房笔丛》,第257页。
    6 胡应麟:《丹铅新录·引》,《少室山房笔丛》,第53页。
    7 胡应麟:《艺林学山·引》,《少室山房笔丛》,第190页。
    8 胡应麟:《丹铅新录·引》,《少室山房笔丛》,第53页。
    9 胡应麟:《丹铅新录》卷四,《少室山房笔丛》,第81页。
    10 胡应麟:《丹铅新录》卷一,《少室山房笔丛》,第54页。
    1 胡应麟:《关忠义》,《少室山房集》卷九十六。
    2 胡应麟:《华阳博议》下卷,《少室山房笔丛》,第397,401页。
    3 胡应麟:《燕中与祝生杂柬八通》(之四),《少室山房集》卷一百一十六。
    4 明末清初周亮工云:“杨用修先生《丹铅》诸录出,而陈晦伯(耀文)《正杨》继之,胡元瑞(应麟)《笔丛》又继之。时人颜曰《正正杨》。当时如周方叔(婴)、谢在杭(肇涮)、毕湖目(拱辰)诸君子集中,与用修为难者,不止一人。然其中虽极辨难,有究竟是一义者,亦有互相发明者。予已汇为一书,颜曰《翼杨》。书已成,尚未之镌耳。”见周亮工:《书影》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27页。
    5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二,《少室山房笔丛》,第21页。
    1 《汉书》卷一百下,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636页。
    1 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一,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69页。
    2 (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十八,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369页。
    3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见《梁启超国学讲录二种》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页。
    4 张之洞:《輶轩语·语学第二》,见《张之洞全集》本,第十二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96页。
    5 谭帆:《小说评点编年叙录》,见谭帆:《小说评点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8—325页。
    1 胡应麟:《九流绪论·引》,《少室山房笔丛》,第259页。
    2 胡应麟:《二酉缀遗·引》,《少室山房笔丛》,第350页。
    3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063页。
    4 胡应麟:《九流绪论》,《少室山房笔丛》上卷,第260页。
    1 胡应麟:《二酉缀遗》中卷,《少室山房笔丛》,第364页。
    2 胡应麟:《九流绪论》,《少室山房笔丛》下卷,第282页。
    3 胡应麟:《九流绪论》,《少室山房笔丛》上卷,第260—261页。
    1 董国炎:《学科交叉与学术错位——论胡应麟的小说学术史成就》,载《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第54—55页。
    2 班固撰:《汉书·艺文志》,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435页。
    3 潘建国:《<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发微》,见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4 《隋书·经籍志》,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2450页。
    5 《旧唐书·经籍志》,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3265—3266页。
    1 《新唐书·艺文志》,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3769页。
    2 潘建国:《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3 胡应麟:《九流绪论》,《少室山房笔丛》下卷,第280页。
    1 (唐)释智升:《开元释教录·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唐)毋焽:《古今书录序》,载《旧唐书》卷五十九,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3259页。
    3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3页。
    4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一,《少室山房笔丛》,第1—2页。
    5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一,《少室山房笔丛》,第2页。
    1 胡应麟:《经籍会通·序》,《少室山房笔丛》,第3页。
    2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二,《少室山房笔丛》,第25—26页。
    3 王嘉川:《<经籍会通>编纂考》,载《图书与情报》,2003年第5期,第32页。
    4 据胡应麟《石羊生小传》载“《经籍会通》四十卷”,见《少室山房集》卷八十九。
    5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二,《少室山房笔丛》,第23页。
    1 胡应麟:《九流绪论》下卷,《少室山房笔丛》,第282页。
    2 胡应麟:《九流绪论》下卷,《少室山房笔丛》,第285页。
    3 胡应麟:《四部正讹·引》,《少室山房笔丛》,第289页。
    1 《隋书·经籍志》子部小说家类著录:“《燕丹子》一卷。”注:“丹,燕王太子喜。”《旧唐书·经籍志》丙部子部小说家:“《燕丹子》三卷。”注:“燕太子撰。”郑樵《通志》卷六十八《艺文略》诸子类第五杂家类著录:“《燕丹子》一卷。”注:“丹,燕王喜太子。”尤袤《遂初堂书目》杂家类著录:“《燕丹子》。”高似孙《子略》子钞著录:“《燕丹子》三卷。”
    2 马端临:《文献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755页。
    3 宋濂:《诸子辨》,见《文宪集》卷二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胡应麟:《四部正讹》卷下,《少室山房笔丛》,第316—317页。
    5 司马迁:《史记》,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214页。
    1 罗根泽:《<燕丹子>真伪年代之旧说与新考》,载《古史辨》第六册,《民国从书》本,据开明书店1938年版影印,第365页。
    2 宋濂:《诸子辨》,见《文宪集》卷二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王世贞:《读鬻子》,《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胡应麟:《九流绪论》下卷,《少室山房笔丛》,第281页。
    5 胡应麟:《四部正讹》卷中,《少室山房笔丛》,第302—303页。
    1 关于《鬻子说》真伪的研究,可参见王齐洲师:《<汉志>著录之小说家<伊尹说><鬻子说>考辨》,载《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563—565页。
    2 张心激《伪书通考》中小说辨伪计有十九条采胡应麟辨伪结论,可见一斑。见张心激:《伪书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866—902页。
    3 前已论及,胡应麟于《四部正讹》卷下总结辨伪方法云:“凡核伪书之道,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其人。核兹八者,而古今赝籍亡隐情矣。”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22页。
    4 曾贻芬:《胡应麟与古籍辨伪》,载《史学史研究》,1996年第1期,第73页。
    5 张庆民:《胡应麟对古典小说研究的贡献》,载《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第96页。
    1 《明容与堂刻水浒传(一)》,影印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5页。
    2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见《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三,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 郎瑛:《七修类稿》,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246、538页。
    2 小说也可指说话的伎艺,因与此所讨论的内容不相关,故在此不予讨论。
    3 (明)天都外臣:《水浒传叙》,见黄霖、韩同文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25页。天都外臣,或疑为汪道昆,或云另一歙人,与胡应麟当为同时人。
    4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五《委巷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468页。
    5 谢肇淛:《五杂俎》(下),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第307页。
    1 有学者说:“胡应麟这段考据,今天看来并不可贵,因为《宣和遗事》诸书没有失传。但作为小说思潮研究,我们不应该以成败论英雄。《宣和遗事》、《录鬼薄》等书,当时不受社会重视。现今得以传世,往往只赖孤本,或从海外找回来,本身有侥幸性。假若《宣和遗事》诸书失传,胡应麟的记载,价值又当怎样?”见董国炎:《明清小说思潮》,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1页。
    2 鲁迅:《关于三藏取经记等》,见《鲁迅书话》,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693页。
    3 鲁迅:《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见《鲁迅书话》,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696页。
    4 鲁迅:《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见《鲁迅书话》,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694页。
    1 郎瑛:《七修类稿》,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271页。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第89页。
    3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369页。
    4 除“罗贯中说”、“施耐庵说”外,不同意见主要计有“托名说”、“施、罗合作说”、“集体创作说”等。
    1 章培恒:《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载《文学遗产》,1982年第3期,第126页。
    2 李灵年:《罗贯中“有志图王者”辨》,载《三国演义学刊》(第1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42页。
    3 黄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第207页。
    4 胡应麟:《先宜人状》,《少室山房笔丛》卷九十一。
    5 具体编纂年份不详,吴晗《胡应麟年谱》将其事列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时年胡应麟十五岁。
    1 胡应麟:《二酉缀遗》中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63—364页。
    2 胡应麟:《石羊生小传》,《少室山房集》卷八十九;王世贞:《胡元瑞传》,《弇州续稿》卷六十八。
    3 胡应麟:《九流绪论》下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3—284页。
    4 胡应麟:《二酉缀遗》中卷,《少室山房笔丛》,第363页。
    5 胡应麟:《九流绪论》下卷,《少室山房笔丛》,第284页。
    1 胡应麟:《二酉缀遗》上卷,《少室山房笔丛》,第361页。
    2 胡应麟:《增校酉阳杂俎序》,《少室山房集》卷八十三。
    3 张丑:《酉阳杂俎跋》,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95页。张丑注意到胡应麟的贡献,但其以胡应麟所辑为“一册”,而非“十卷”,则没有注意到胡应麟《石羊生小传》和王世贞《胡元瑞传》所载“《酉阳续俎》十卷”。
    4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14页。
    5 余嘉锡认为:“疑段氏原书本三十卷,无所谓续集。经宋人删削为二十卷。南渡后好事者,又从他书抄缀为续集十卷,以合于《唐志》其《自序篇》卷所云二十卷、三十篇、三十二篇者,当亦后人各就所有录之,故参差不相应。……其续集六篇之目,亦钞缀者意撰,唯非胡应麟创始耳。……应麟殆偶未见原本,漫自抄缀,欲以补亡。其后原本既出,书遂不行耳。”见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60—1161页。余氏以为应赣所辑未流传后世,但亦肯定胡应麟为《酉阳杂俎》所作的辑佚工作。
    6 《宋史·艺文志》,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4998页。
    7 胡应麟:《读夷坚志(五则)》,《少室山房集》卷一百零四。
    1 胡应麟:《过王思延斋头,读所撰新草并钞本<夷坚支志>十??,主人索七言一律及<诗薮>三编为报,即以见归,走笔赋此》,《少室山房集》卷五十八。
    2 胡应麟:《读夷坚志(五则)》,《少室山房集》卷一百零四。
    3 周亮工:《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2页。
    4 纪昀等:《<夷坚志>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13页。
    5 张祝平:《<夷坚志>的版本研究》,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2期,第66—77页。
    6 姚士粦:《只见编》,见章培恒《<搜神记>前言》,岳麓书社,1989年,第2页。
    1 胡应麟:《甲乙剩言》,见《明人百家》(据上海扫叶山房32开楷书石印本影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2 纪昀等:《<搜神记>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08页。
    3 《<搜神记>出版说明》,见《搜神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4 胡应麟:《甲乙剩言》,见《明人百家》(据上海扫叶山房32开楷书石印本影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本节以下引用《甲乙剩言》不再加注。
    1 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卷二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万历二十六年进士题名碑录》载:“赐进士及第第一甲第二名汤宾尹,直隶宁国府宣城县军籍。”
    2 吴晗:《胡应麟年谱》,《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19页。
    1 班固著,张舜徽释:《汉书艺文志通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44页。
    1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171页。
    2 《隋书·经籍志》,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2452页。
    3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308页。
    4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72页。
    5 《隋书·经籍志》,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2452页。
    1 《汉书·艺文志》,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435页。
    2 潘建国:《“稗官”说》,载《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第76-84页。
    3 《隋书·经籍志》,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2450页。
    4 高正:《诸子百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14-115页。
    5 张舜徽:《广校雠略》,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2页。
    1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55页。
    2 班周:《汉书》,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435页。
    3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75—780页。
    4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07页。
    5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页。
    6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29页。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2一14页。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8页。
    2 《后汉书·班彪列传》载:“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为良史之才。”
    3 班周著,张舜徽释:《汉书艺文志通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45页。
    4 “六经皆史”的论断,出自章学诚(实斋)的《文史通义》,钱穆认为:“研究他(章学诚)的学问,该看重他讲古代学术史,从《汉书·艺文志》入门。然后才有‘六经皆史’一语。”见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254页。关于“六经皆史”的阐释,历史学界也有争论,但均以为这一论断确为的论。其实,在章学诚之前,多有学者阐述,如隋代王通,明王守仁、王世贞、胡应麟、李贽,清顾炎武、袁枚等都提出过类似说法。
    5 《北史》卷一百,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3054页。
    6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9页。
    1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五十三谓李延寿“学浅、识陋、才短,位又甚卑,著述传世千余年以来,遂成不刊之作,一何多幸耶!”恐也与此有关。
    2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5页。
    3 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3月版影印),1988年,第22—23页(第四册)。
    4 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3月版影印),1988年,第83—84页(第2册)。以下版本同。
    5 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第80页(第2册)。
    1 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第23页(第4册)。
    2 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第82页(第2册)。
    3 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第75页(第1册)。
    4 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第23页(第4册)。
    5 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第22页(第4册)。
    1 刘知几《内篇·采撰第十五》说:“汉代辞赋,虽云虚矫,自余它文,大抵犹实。至于魏晋已下,则讹谬雷同。榷而论之,其失有五:一日虚设,二日厚颜,三日假手,四日自戾,五日一概。”见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第80页(第1册)。
    2 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第21页(第2册)。
    3 刘知几著,涌起龙释:《史通通释》,第80—81页(第2册)
    4 张舜徽:《广校雠略》,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第10页。清人朱一新也认为:“大约古来文字,只有二体。叙事纪言者,为史体;自写性真者,为子体。圣人之言,足为世法,尊之为经,经固兼子、史二体也。文事日兴,变态百出,岐而为集,集亦子、史之余绪也。”见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58页。
    1 王齐洲师:《在子史之间寻找位置——史志所反映的中国传统小说观念》,见王师《中国文学观念论稿》,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17-449页。
    2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第1000-1002页。
    3 (宋)曾慥:《类说序》,见黄清泉主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文言笔记小说部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02页。
    4 胡应麟:《九流绪论》下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3页。
    1 胡应麟:《九流绪论》上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61页。
    2 胡应麟:《九流绪论》下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3页。
    3 参见王先霈、周伟民所著《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五节《“小说”概念的精确化——胡应麟和谢肇涮》,有关于“小说概念的精确化”之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年,第90—111页。
    4 胡应麟:《九流绪论》上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61页。
    5 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第22页(第4册)。
    6 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三十二,续四库全书本,据浙江图书馆藏开明书店铅印师石山房丛书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99页。
    7 欧阳修:《与尹鲁师第二书》,见《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000页。
    8 郎瑛:《七修类稿》,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229页。
    9 胡应麟:《九流绪论》上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0页。
    1 胡应麟:《九流绪论》下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4页。
    2 胡应麟:《九流绪论》上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61页。
    3 汪燕岗:《胡应麟和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第4期,第75页。
    1 《史记三家注》,台北:七略出版社,1985年,第1309页。
    2 (汉)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42页。
    3 (汉)刘秀:《上山海经表》,见黄清泉:《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文言笔记小说部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页。
    4 (晋)郭璞:《注山海经叙》,见黄清泉:《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文言笔记小说部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页。
    5 (晋)干宝:《搜神记序》,见黄清泉:《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文言笔记小说部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67页。
    6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14页。
    7 (晋)萧绮:《拾遗记序》,见黄清泉:《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文言笔记小说部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73页。
    1 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3月版影印),1988年,第75页(第1册)。
    2 (唐)沈既济:《任氏传尾语》,见黄清泉:《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文言笔记小说部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96页。
    3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尾语》,见黄清泉:《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文言笔记小说部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97页。
    4 (明)罗烨:《新编醉翁谈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页。
    5 (明)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见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济南:齐鲁书社,1990年,第69页。
    6 (明)陈继儒:《叙列国传》,见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济南:齐鲁书社,1990年,第5页。
    7 胡应麟:《二酉缀遗》中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63页。
    8 胡应麟:《九流绪论》下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3页。
    1 胡应麟:《二酉缀遗》中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62页。
    2 胡应麟:《二酉缀遗》中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71页。
    3 胡应麟:《华阳博议》上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84页。
    4 胡应麟:《九流绪论》下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2页。
    5 胡应麟:《二酉缀遗》中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70页。
    6 胡应麟:《二酉缀遗》中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71页。
    7 胡应麟:《增校酉阳杂俎序》,见《少室山房集》卷八十三,四库全书本。
    1 胡应麟:《九流绪论》下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3页。
    2 胡应麟:《二酉缀遗》上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60页。
    3 胡应麟:《四部正讹》下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15—316页。
    4 胡应麟:《二酉缀遗》中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64—365页。
    5 胡应麟:《庄岳委谭》下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432—436页。
    1 胡应麟:《二酉缀遗》中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64页。
    2 胡应麟:《九流绪论》下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3页。
    3 (明)谢肇淛:《五杂俎》(下),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第308页。
    4 (明)李日华:《广谐史序》,见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17页。
    5 (明)谢肇淛:《五杂俎》(下),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第307页。
    1 (宋)洪迈:《夷坚丁志序》,见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425页。
    2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127页。
    3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133页。
    4 胡应麟:《九流绪论》下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4页。
    5 (明)谢肇涮:《五杂俎》(下),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第307—308页。
    1 (唐)李肇:《唐国史补》,见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283页。
    2 (宋)曾慥:《类说序》,见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779页。
    3 (明)陈仕贤:《七修类稿序》,见郎瑛:《七修类稿》,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1页。
    4 胡应麟:《九流绪论》下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2页。
    1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战国时齐人驺衍“言天事”,善辩,驺爽采用驺衍之术为文,齐人号为“谈天衍,雕龙爽”。裴驷集解引刘向《别录》:“驺爽修衍之文,饰若雕镂龙文,故曰‘雕龙’。”故“雕龙”指善写文章。宋人戴殖有《鼠璞》,书中大都是考证经史疑义及名物典故异同。故“辨鼠”指考证辨疑。
    2 胡应麟:《华阳博议》下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401页。
    3 胡应麟:《读三国志裴注》,见《少室山房集》卷一百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胡应麟:《读南北史》,见《少室山房集》卷一百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胡应麟:《九流绪论》下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5页。
    6 胡应麟:《华阳博议》下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401页。
    1 胡应麟:《九流绪论》下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5页。
    2 胡应麟:《二酉缀遗》下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72—373页。
    3 胡应麟《二酉缀遗》中卷有云:“余尝欲杂摭……,凡瑰异之事汇为一编,以补汲冢之旧。虽非学者所急,其文与事之可喜,当百倍于后世小说家云。”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62页。
    4 胡应麟:《增校酉阳杂俎序》,见《少室山房集》卷八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也有另一种“不朽”,所留非美名而是骂名。胡应麟《四部正讹》下卷有云:“《龙城录》,宋王铚性之撰,嫁名柳河东。锤本意假重行其书耳。今其书竟行而子厚受诬千载。余尝笑河东生平抉驳伪书,……日后乃身为宋人诬蔑不能辩,大是笑资。”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19页。
    2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见李梦生译注:《左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90页。
    3 《史记·孔子世家》云;“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认为孔子为了“自见于后”而作《春秋》。
    4 刘向:《说苑》,见《百子全书》,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76—178页。
    5 《汉书》卷八十七下,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581页。
    6 《汉书》卷一百下,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637页。
    1 (东汉)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12页。
    2 参见王齐洲师:《“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新解》,载《三峡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5—9页:张小平:《曹丕的“文章不朽”论及其他》,载《江淮论坛》,2002年第4期,第107—113页。
    1 胡应麟:《九流绪论》上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61页。
    2 胡应麟:《九流绪论》下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2页。
    3 胡应麟:《四部正讹》下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20页。
    1 (晋)张华:《博物志》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唐)刘觫:《隋唐嘉话》卷中,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3页。
    3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九传记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 (唐)李德裕:《周秦行纪论》,见程国赋编:《隋唐五代小说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70页。
    5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2页。
    6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东轩笔录》。
    1 胡应麟:《四部正讹》下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20页。
    2 胡应麟:《九流绪论》下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3页。
    3 《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四《平播始末》解题云:“万历间播州宣慰史杨应龙叛,郭子章方巡抚州,被命与李化龙同讨平之。子章尝了《黔记》,颇载其事。晚年退休家居,闻一二武弁迭作平话,左袒化龙,饰张功绩,多乖事实,乃仿记事本末之例,经诸奏疏稍加诠次,复为此书,经辨其诬。”所云“平话”,即《征播奏捷传》。
    4 《明史》卷二百五十九,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7720页。
    5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629页。
    1 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二,见中国历史研究社编:《东林始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17页。
    2 《明史》卷二百八十八《张溥传》,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7800页。
    1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 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34页。
    2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第283页。
    3 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前言》,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4页。
    4 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7页。
    1 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44页。
    1 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第80页(第2册)。
    2 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第34页(第1册)。
    3 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第21页(第2册)。
    4 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第50—51页(第3册)。
    5 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第80页(第2册)。
    1 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第83—84页(第2册)。
    2 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第82—84页(第2册)。
    3 刘氏父子《七略》和班固《汉志》以“六部”分类,依次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无史书类:刘宋时王俭《七志》与《七略》大致相同,亦无史书类;梁阮孝绪《七略》作经典录(六艺)、记传录(史传)、子兵录(子书、兵书)、文集录(诗赋)、术技录(数术)、佛法录、仙道录,史书列于子书之前;西晋荀勖《中经新薄》以甲、乙、丙、丁四部总括群书,实际即后世所称的经、子、史、集;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亦用甲、乙、丙、丁四部分类,但内容为五经、史记、诸子、诗赋,史部列于第 唐初所修《隋志》及以后官私书目大都沿用此种分类。可看出史部超越子部的地位,至东晋已成定势。《汉志·六艺略》春秋类著录史书23家948篇,《诸子略》著录子书189家4546篇;《七略·经典录》春秋类著录史书111种1153卷,《记传录》还著录史书1020种14888卷,而《子兵录》著录子书232种3649种。亦可看出子书式微与史书的繁荣趋向。
    1 宁宗一:《中国小说学通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66页。
    2 刘知几以史学视角来看,将地理书、都邑部视作偏记小说并无不妥,将“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的传奇排除在外也是理所当然。
    3 鲁迅:《破(唐人说荟)》,见《鲁迅书话》,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
    1 (明)唐锦:《古今说海引》,见陆楫等辑:《古今说海》,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
    2 (明)陆楫等辑:《古今说海》,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
    3 《五朝小说》,明佚名辑.全书分魏晋小说、唐人百家小说、宋人百家小说、皇明百家小说四部分,因魏晋小说含有两朝作品,故合称为五朝小说。具体成书年代不详。现存有《五朝小说大观》,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五朝小说》原书已佚,存世本是据他书重编而成。
    4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二,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3页。
    1 胡应麟:《九流绪论》卷上,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60页。
    2 胡应麟:《九流绪论》卷上,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61页。
    3 胡应麟:《九流绪论》卷下,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2页。
    4 胡应麟:《九流绪论》卷下,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0页。
    5 胡应麟:《九流绪论》卷下,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2页。
    1 《汉志》诸子略小序云:“诸子十家,……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2 (宋)洪迈:《容斋随笔》,见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4页。
    3 胡应麟:《九流绪论》卷下,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2页。
    4 如果认为胡应麟对六种类别的排列是无意或随机的,则没有注意到胡应麟学术著作的严谨性。胡应麟注意诸子学说的古今嬗变,郑重地“更定九流”,——重新排序,显然,先后顺序在他那里是有着深刻的意义,绝不是无谓和随意的一种偶然。
    5 有学者说,胡应麟“在‘子部’说与‘史部’说之间徘徊不定,无所适从,……他力求不偏不倚地在‘子部’说与‘史部’说之间走钢丝,实则内在的不统一非常刺眼。”陈文新:《纪昀何以将笔记小说划归子部》,载《山西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第50页。
    1 胡应麟:《华阳博议》卷上,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82、385页。
    2 胡应麟:《九流绪论》卷下,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3页。
    3 或作南朝齐祖冲之《述异记》。
    4 周明寂撰《劝菩录》,《郡斋读书志》小说家著录,六卷。原书已佚。晁公武云:“周明寂元丰中纂道释、传奇、福祸之效前人为传记者成一编。以诫世。”然《宋史·艺文志》道家释氏类著录王敏中《劝善录》六卷。《夷坚丙志》卷二“聂从志”条,叙仪州华亭医者聂从志屡次拒绝邑丞妻李氏色相诱惑,得延寿一纪事,末云:“王敏仲《劝善录》书其事,曲折甚详,然颇有小异,又无聂君名及李氏姓。”此外,明沈节甫辑《由醇录》中有秦观《劝善录》一卷。度其意,应指周书。
    5 一说(宋)李邦献《省心杂言》。
    1 胡应麟:《九流绪论》卷下,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3页。
    2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540页。
    1 (宋)李畴等编纂:《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2 胡应麟:《九流绪论》卷下,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2—283页。
    1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182页。
    2 民国任松如《四库全书答问》第二百三十五问云:“小说家类杂事之属、异闻之属与琐语之属,所录之书有何区别?叙述杂事者,为杂事之属;记录异闻者,为异闻之属;缀辑琐语者,入琐语之属。”似是就事论事,并未说明三者之根本差异。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说:“用志人抑或志怪来分别‘杂事’/‘异闻’,用叙事完整或钞录细碎来分别‘杂事’、‘异闻’/‘琐语’。”亦可资参考。见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74页。
    1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182页。
    2 纪昀曾云:“《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虞初以下,干宝以上,古书多佚矣。其可见完帙者,刘敬叔《异苑》、陶潜《续搜神记》,小说类也;《飞燕外传》、《会真记》,传记类也。《太平广记》,事以类聚,故可并收。今一书而兼二体,所未解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伶玄之传,得诸樊嬺,故猥琐具详;元稹之记,出于自述,故约略梗概。杨升庵伪撰《秘辛》,尚知此意,升庵多见古书故也。今燕昵之词,媟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见之?又所未解也。留仙之才,余诚莫逮其万一;惟此二事,则夏虫不免疑冰。刘舍人云:‘滔滔前世,既洗予闻:渺渺来修,谅尘彼观。’心知其意,傥有人乎?”见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50页。
    1 有学者在分析此中原因时认为,“《四库全书》在小说归类上的趋于规范并不是编纂者们在小说观念上有了改观,而是史学观念走向正统化的结果。……实际上,在乾嘉学派抑宋扬汉的学术风气之下,四库馆臣在小说分类上也重新接受了汉代人的目录学思想。”可资参考。见赵振祥:《从(四库全书)小说著录看乾嘉史学对清代小说目录学的影响》,载《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1期,第148页。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页。
    3 陈平原说:“鲁迅为撰写中国小说史,设计了不少带类型意味的概念术语,如将唐及唐以前的小说分为‘志人’、‘志怪’、‘传奇’:其中‘志怪’、‘传奇’的命名与界说,受明人胡应麟的影响。”见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05页。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附《小说史大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济南:齐鲁书杜,1997年。
    2 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05页。
    3 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
    4 杜贵晨:《“传奇”名义及文言小说分类》,载《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第132页。
    5 侯忠义:《隋唐五代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6 萧相恺:《宋元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7 苗壮:《笔记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页。
    8 叶桂桐:《中国古代小说概论》,台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第42页。
    9 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10 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1 《中国丛书综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 宁稼雨:《文言小说界限与分类之我见》,载《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4期,第176页。
    3 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济南:齐鲁书杜,1995年。
    4 孙逊、潘建国:《唐传奇文体考辨》,载《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第34-35页。
    5 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1 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2 叶桂桐:《中国古代小说概论》,台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第42页。
    3 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罗宁:《论唐代文言小说分类》,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148页。
    1 胡应麟:《史书占毕·序》,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61页。
    2 陈文烛:《少室山房笔丛序》,见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第1页。
    1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3页。
    2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页。
    3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7—8页。
    1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3页。
    2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四,见《少室山房笔丛》,第45页。
    3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二,见《少室山房笔丛》,第139—142页。
    1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127—128页。
    2 《旧唐书》卷一零二,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3387页。
    3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128页。
    4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128页。
    5 《南史》卷三十三,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2628页。
    6 胡应麟:《史书占毕》卷一,见《少室山房笔丛》,第128页。
    7 胡应麟:《华阳博议》卷下,见《少室山房笔丛》,第409页。
    1 《汉书》卷三十,见《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435页。
    2 刘知几:《史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73页。
    3 胡应麟:《九流绪论》卷下,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2页。
    4 胡应麟:《经籍会通》卷二,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3页。
    1 胡应麟:《九流绪论》卷上,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61页。
    2 胡应麟:《九流绪论》卷下,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61页。
    3 胡应麟:《九流绪论》卷下,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0页。
    4 胡应麟:《九流绪论》卷下,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0页。
    5 胡应麟:《九流绪论》卷下,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3页。
    6 胡应麟:《九流绪论》卷下,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3页。
    7 胡应麟:《二酉缀遗》卷中,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71页。
    1 (元)孔齐:《至正直记》卷三,粤雅堂丛书本。
    2 (明)叶子奇:《草木子》,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0页。
    3 胡应麟:《欧阳修论》,见《少室山房集》卷九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如明代作家王思任说:“一代之言,皆一代之精神所出。其精神不专,则言不传。汉之策,晋之玄,唐之诗,宋之学,元之曲,明之小题,皆必传之言也。”(《王季重十种·唐诗纪事序》)清人顾炎武云:“《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辞,楚辞之不能不降而汉魏,汉魏之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之不能不降而唐也,势也!用一代之体,则必似一代之文,而后为合格。”(《日知录·诗体代降》)吴伟业亦云:“有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文以为之重。”(《梅村家藏稿·陈百史文集序》)王国维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元戏曲考·自序》)胡适也说:“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文学改良刍议》)
    5 王齐洲师:《“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史观的现代意义》,载《文艺研究》,2002年第6期,第58页。
    6 罗立刚;《元人“一代之文学”观的发明》,见《史统道统文统一论唐宋时期文学观念的转变》,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第389页。
    7 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页。
    1 饮冰等:《小说丛话》,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67页。
    2 别士:《小说原理》,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60页。
    1 陆绍明:《月月小说·发刊词》,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76—177页。
    2 棠:《中国小说家向多托言鬼神最阻人群慧力之进步》,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96页。
    3 耀公:《小说与风俗之关系》,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01—302页。
    1 王钟麟(原署名天僇生):《中国历代小说史论》,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65页。
    2 方正耀:《中国小说批评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83页。
    3 张静庐:《中国小说史大纲》,上海:泰东图书局,1920年,第34页。
    4 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页。
    5 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构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页。
    6 比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1923)早的小说史著作有王钟麟的《中国历代小说史论》(1907)和张静庐的《中国小说史大纲》(1920),但王著和张著都是有关小说史的简论,篇幅较小。故认为鲁著是最早的全面系统的中国小说史著作还是可以成立的。
    1 齐裕焜:《20世纪小说史研究》,载《文史哲》,2002年第4期,第28页。
    2 齐浚:《关于中国小说史写作的理论设计——兼论<中国小说史略>》,载《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第114页。
    3 鲁迅:《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见《鲁迅书话》,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2页。
    4 鲁迅:《开给许世瑛的书单》,《鲁迅书话》,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13页。
    5 胡应麟:《九流绪论》下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283页。
    6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7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9页。
    1 胡应麟:《二酉缀遗》中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71页。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9页。
    4 胡应麟:《二酉缀遗》中卷,见《少室山房笔丛》,第371页。
    5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9页。
    6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1-32页。
    7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77页。
    8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85页。
    9 阿英:《阿英说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页。
    10 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85页。
    胡应麟撰:《少室山房笔丛》,明万历戊午江湛然刊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胡应麟撰:《少室山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胡应麟撰:《少室山房类稿》,续金华丛书本
    胡应麟撰:《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胡应膦撰:《少室山房全集》(《类稿》120卷,《诗薮》二十卷,《笔丛》四十八卷),明万历戊午江湛然刊本
    胡应麟撰:《甲乙剩言》,明刊宝颜堂秘笈本《明人百家》本(上海扫叶山房32开楷书石印本影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百子全书》,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班固编撰,顾实讲疏:《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程毅中点校:《燕丹子》,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杜佑撰:《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二十五史》,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
    干宝撰,汪绍盈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高儒等撰:《百川书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高似孙撰:《史略·子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高宗敕撰:《续文献通考》,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
    葛洪辑:《西京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郭璞注,(清)洪颐煊校:《穆天子传》,《四库备要》本
    郭璞注,毕沅校:《山海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汉武内传》,《守山阁丛书》本
    何良俊撰:《四友斋丛说》,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何良俊撰:《语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皇甫谧撰:《帝王世纪》,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黄虞稷撰,瞿凤起、潘景郑整理:《千顷堂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纪昀撰:《阅微草堂笔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焦竑撰:《国史经籍志》,明万历庚寅金陵刻本
    焦竑撰:《玉堂丛语》,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金圣叹撰:《读第五才子书法》,见《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三,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孔齐撰:《至正直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郎瑛撰:《七修类稿》,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李慈铭撰、由云龙辑:《越缦堂读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李叻等编:《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李日华撰:《六研斋笔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刘觫撰:《隋唐嘉话》卷中,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刘义庆撰:《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3月版影印),1988年
    陆楫等辑:《古今说海》,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
    陆容撰:《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罗烨撰:《醉翁谈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马端临撰:《文献通考》,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5年
    孟棨撰:《本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牛僧孺编,程毅中点校:《玄怪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欧阳修撰:《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沈括撰:《梦溪笔谈》,学津讨原本
    宋濂撰:《文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孙能传撰:《剡溪漫笔》,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7年
    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田汝成撰:《古湖游览志余》,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田艺衡撰:《留青日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汪道昆撰:《太函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王嘉撰,齐治平校注:《拾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王世贞撰:《弇州四部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吴纳撰,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谢肇淛撰:《五杂俎》,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
    徐(火勃)撰:《笔精》,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颜之推撰,吴玉琦、王秀霞注译:《颜氏家训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
    杨慎撰:《升庵全集》,乾隆六十年养拙山房重刻本
    姚际恒撰:《古今伪书考》,《知不足斋丛书》本
    姚之驷编:《元明事类钞》,卷二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叶盛撰:《水东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叶子奇撰:《草木子》,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佚名:《明人百家》(据上海扫叶山房32开楷书石印本影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逸周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袁宏道参评:《虞初志》,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
    袁康、吴平撰:《越绝书》,《四部丛刊》本
    岳珂撰,吴企明点校:《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张师正撰:《括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书目答问(附补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郑樵撰:《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周亮工撰:《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周密撰:《武林旧事》,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
    周中孚撰:《郑堂读书记(附补逸)》,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庄周撰、郭象注:《庄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阿英著:《阿英说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陈宝良著:《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陈大康著:《明代小说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陈洪著:《中国小说理论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陈平原著:《文学史的形成与构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陈平原著:《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陈文新著:《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文新著:《小说传统与传统小说》,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程国赋编著:《隋唐五代小说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程国赋著:《唐代小说嬗变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程毅中著:《宋元小说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程毅中著:《古小说简目》,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崔富章著:《四库提要补正》,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
    邓绍基、史铁良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明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丁锡根辑:《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董国炎著:《明清小说思潮》,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方正耀著:《中国小说批评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高正著:《诸子百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葛红兵、温潘亚:《文学史形态学》,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
    辜美高、黄霖编著:《明代小说面面观》,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
    郭康松著:《清代考据学研究》,武汉:崇文书局,2003年
    韩进廉著:《中国小说美学史》,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韩云波著:《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韩震、孟鸣岐著:《历史·理解·意义——历史诠释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侯忠义、刘世林编:《中国文言小说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侯忠义著:《隋唐五代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侯忠义编:《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胡胜著:《明清神魔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胡玉缙撰,王欣夫辑:《四库总目提要补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黄建国、高跃新主编:《中国古代藏书楼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黄霖主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小说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黄霖著:《中国小说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黄清泉主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文言笔记小说部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嵇文甫著:《晚明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蒋述卓、刘绍谨、程国赋、魏中林等著:《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李光摩、吴承学编:《晚明文学思潮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悔吾著:《中国小说史漫稿》,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剑国著:《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裕民著:《四库提要订误》,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
    林辰著:《神怪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刘良明著:《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
    刘上生著:《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刘世德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刘叶秋著:《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
    鲁迅著:《鲁迅书话》,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
    鲁迅著:《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鲁迅辑:《古小说钩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鲁迅辑:《唐宋传奇集》,《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鲁迅辑:《小说旧闻钞》,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
    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苗壮著:《笔记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宁稼雨编:《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宁宗一主编:《中国小说学通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欧阳代发著:《话本小说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
    潘建国著:《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齐裕焜、王子宽著:《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齐裕妮著:《明代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施廷镛编著、李雄飞校订:《古籍珍稀版本知见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石昌渝著:《中国小说源流论》,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宋莉华著:《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孙楷第著:《戏曲小说书录解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孙逊、孙菊园编:《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谭帆著:《中国小说评点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唐富龄著:《文言小说高峰的回归》,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万晴川著:《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王嘉川著:《布衣与学术——胡应麟与中国学术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王利器编:《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王齐洲著:《古典小说新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王齐洲著:《中国文学观念论稿》,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王汝梅,张羽著:《中国小说理论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
    王先霈,周伟民著:《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广州: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年
    王枝忠著:《汉魏六朝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王重民著:《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吴枫总编:《中华古文献大辞典·文学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吴晗著:《胡应麟年谱》,《清华学报》九卷一,1934年1月;后收入北京历史学会编《吴晗史学论著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吴礼权著:《中国笔记小说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吴震著:《明代知识分子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
    吴志达著:《中国文言小说史》,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
    萧相恺著:《宋元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谢国桢选编:《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谢国桢著:《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谢国桢著:《明清笔记谈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谢国桢著:《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徐复观著:《中国学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颜廷亮著:《晚清小说理论》,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叶德辉著:《书林清话 附书林余话》,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叶桂桐著:《中国古代小说概论》,台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余嘉锡著:《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余庆蓉,王晋卿著:《中国目录学思想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余英时著:《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袁进著:《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袁行霈、侯忠义编:《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
    张岱年著:《国学今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张德建著:《明代山人文学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张德信著:《明代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
    张静庐著:《中国小说史大纲》,上海:泰东图书局,1920年
    张舜徽著:《广校雠略 汉书艺文志通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张心澂著:《伪书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
    赵景深著,《<中国小说史略>旁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赵景深著:《中国小说丛考》,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
    赵明政著:《文言小说:文士的释怀与写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赵园著:《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赵章超著:《宋代文言小说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
    中国历史研究社编:《东林始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朱一玄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
    (美)艾梅兰著,罗琳译,《竞争的话语:明清小说中的正统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布斯著,华明等译,《小说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美)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美)伊恩·P·瓦特著,高原、董红钧译,《小说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法)保罗·利科著,《历史与真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关尹之译,《人文科学的逻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英)福斯特著,朱乃长译,《小说面面观》,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
    陈洪、陈宏:《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百年回顾及展望》,载《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陈谦豫:《古代小说理论管窥》,载《华东师大学报》,1982年第3期
    陈文新:《纪昀何以将笔记小说划归子部》,载《山西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
    董国炎:《学科交叉与学术错位——论胡应麟的小说学术史成就》,载《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
    杜贵晨:《“传奇”名义及文言小说分类》,载《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
    何华连:《胡应麟及其学术成就散论》,载《浙江师大学报》,1997年第6期
    黄霖等:《略谈明代小说理论》,载《语文学习》,1984年第11期
    刘金仿,李军均:《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现象还原——从胡应麟的“实录”理念出发》,载《鄂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刘晓峰:《在新旧小说观念之间——胡应麟小说研究述评》,载《清华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罗根泽:《<燕丹子>真伪年代之旧说与新考》,载《古史辨》第六册,《民国从书》本,据开明书店1938年版影印
    罗宁:《论唐代文言小说分类》,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宁稼雨:《文言小说界限与分类之我见》,载《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4期
    潘建国:《“稗官”说》,载《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齐浚:《关于中国小说史写作的理论设计——兼论<中国小说史略>》,载《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齐裕焜:《20世纪小说史研究》,载《文史哲》,2002年第4期
    孙逊、潘建国:《唐传奇文体考辨》,载《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
    汪燕岗:《胡应麟和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王齐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史观的现代意义》,载《文艺研究》,2002年第6期
    王齐洲:《应该重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载《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3期
    王先霈:《胡应麟的小说理论》,载《华中师院学报》,1981年第3期
    曾贻芬:《胡应麟与古籍辨伪》,载《史学史研究》,1996年第1期
    张庆民:《胡应麟对古典小说研究的贡献》,载《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张小平:《曹丕的“文章不朽”论及其他》,载《江淮论坛》,2002年第4期
    张祝平:《<夷坚志>的版本研究》,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2期
    赵振祥:《从<四库全书>小说著录看乾嘉史学对清代小说目录学的影响》,载《明清小说研究》, 1999年第1期
    王嘉川:《胡应麟与中国学术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01年
    王明辉:《胡应麟诗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4年
    Wu, Laura Hua: From xiaoshuo to Fiction: Hu Yinglin's Genre Study of xiaoshuo,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Dec 95, Vol. 55 Issue 2.
    1 吴晗:《胡应麟年谱》,载《清华学报》,1934年第1期,第183—252页。
    2 胡适:胡适复吴晗(1931年9月12日),见苏双碧编:《吴晗自传书信文集》,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年,第75页。
    3 吴晗:《胡应麟年谱》,载《清华学报》,1934年第1期,第184页。
    4 王世贞:《石羊生传》,见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页。
    5 陈文烛:《少室山房笔丛序》,见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1页。
    6 汪道昆:《少室山房集原序》,见胡应麟:《少室山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胡应麟:《报张茂才》,《少室山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王世贞:《石羊生传》,见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页。
    1 胡应麟:《石羊生小传》,《少室山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胡应麟:《赤松稿序》,《少室山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胡应麟:《石羊生小传》,《少室山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胡应麟:《先宜人行状》,《少室山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胡应麟:《石羊峰》,《少室山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吴晗:《胡应麟年谱》,载《清华学报》,1934年第1期,第189页。
    7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1063页。
    8 王世贞:《答胡元瑞第一书》,《弇州四部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第259页。
    10 胡应麟:《与王长公第三书》,《少室山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第381页。
    1 吴晗:《胡应麟年谱》,载《清华学报》,1934年第1期,第233页。
    2 吴晗:《胡应麟年谱》,载《清华学报》,1934年第1期,第233页。
    3 汪道昆:《少室山房集原序》,见胡应麟:《少室山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汪道昆:《诗薮序》,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页。
    5 胡应麟:《石羊生小传》,《少室山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胡应麟:《过王思延斋头读所撰新草并钞本<夷坚支志>十,主人索七言一律及<诗薮>三编为报即以见归走笔赋此》,《少室山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胡应麟:《读夷坚志》,《少室山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王明辉《<诗薮>撰年考》认为“1584年左右,胡应麟已经开始了《诗薮》的写作,《诗薮》文本最终完成于1589年”(见《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32页),结论似不可信,容另文专论。
    9 吴晗:《胡应麟年谱》,载《清华学报》,1934年第1期,第233页。
    10 吴晗:《胡应麟年谱》,载《清华学报》,1934年第1期,第233页。
    1 胡应麟:《石羊生小传》,《少室山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吴晗:《胡应麟年谱》,载《清华学报》,1934年第1期,第208—209页。
    3 胡应麟:《二酉山房记》,《少室山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王世贞:《二酉山房记》,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第26页。
    5 胡应麟有诗《入新都访汪司马伯玉八首》,汪道昆《诗薮序》也云“新都汪道昆序”。故新都汪公是汪道昆无疑。
    6 胡应麟:《二酉山房歌》,《少室山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王世贞:《石羊生传》,见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5页。
    8 胡应麟:《跋钟元常季直表》,《少室山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