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研究现代学术的建立(1928-1949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1928-1949年彝族研究学术史的梳理和总结,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和学术成果突出的团体对彝族研究进行学理思路和学术方法的讨论和反思,审视现代彝族研究的学术渊源和视角特点,呈现学术传统的生动图景。
     除绪论外,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现代民族主义背景下的彝族研究”。本章主要探讨彝族研究的社会背景。体现国家意志的民族主义学术话语大背景,是现代学术的一般中国特色的背景。纳入民族主义背景下的彝族研究,开阔的视野所带来的是新的视角和问题。20世纪前半期的彝族研究,是中国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杨成志的彝族研究:转型与开拓”。本章对杨成志彝族调查田野工作进行总结。杨成志的学术实践,在彝族研究的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既推动了中国彝族研究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型,又开辟富有学术建设的彝族研究之路,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批判态度和立场,而是彝族研究一个积极活跃的学术建设的开端。
     第三章“彝族研究的国家行为:宣慰教化”:在众多考察彝区学术团体中选择“四川省政府边区施教团”为重点研究对象,达到的目的主要是:1、分析代表政府行为的考察团考察彝区的立场和意义;2、施教团考察彝区对确立彝族研究学术地位的推动作用。
     第四章“林耀华的彝族研究:学术与方法”。本章以林耀华彝族研究学术历程为考察中心。从彝族研究学术史的角度来看,林耀华一方面身体力行的体验凉山、体验彝族;一方面用“结构-功能论”和“均衡论”透视彝族社会,使彝族研究和现代学术视野结合,为彝族研究确定一种新的理论构架,把彝族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既有科学学术理论又有田野实践的新阶段,开启了一个彝族研究的新时代。
     第五章“抗战时期的彝族研究:民族与救亡”。抗战全面爆发,中国民族学、民俗学以新的方式和较为集中的成果形式表现出更加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彝族研究也因时局的急进和突变,在这一时期被推进到新的阶段和取得丰硕的成果。彝族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和重视,彝族研究成为抗战时期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和实践丰富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六章“马学良的彝语研究:以俗释经”。作为彝语研究的拓荒者,马学良是第一个在精通彝语的基础上从语言学的角度,以科学的方法和学术研究的态度来对彝语进行全面系统调查研究的学者。马学良一方面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调查研究彝语,另一方面又把彝族典籍研究和彝族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起来,“经俗互释”,既为彝语语言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也进一步确立了彝族研究学术的专门化和学术研究的自觉意识。
     第七章“本土学者的彝族研究:自观位的视角”。本章研究彝族本土学者岭光电和曲木藏尧。他们一方面用作品来描写、呈现自己本民族的真实状态;另一方面又用自己的改革实践来向外界证实彝区发展进程和彝民族的求变要求。彝族研究推进过程因为有他们的加入,汉族学者对彝族研究逼进的真实程度得到检视,同时也增加了彝族研究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结束语:“问题与思考”。本部分是对20世纪前半期彝族研究的总结评述,强调彝族研究是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并行而又互相纠缠迸发的生动景观。彝族研究学术史的基本资料和基本问题也大体清楚,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半世纪彝族研究的学术积累已经清楚的表明:彝族研究的学术地位已经确立。
     附录:为更好的理解本文而提供的部分参考资料。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is mainly to comb and summarize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during the years from 1928 to 1949.The author chooses some scholars and groups with typical characteristic and prominent research products to probe into the doctrinal thoughts and academic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traces the academic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 of viewpoint of the modern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and presents a vivid view of the academic tradition.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everal parts:
     Chapter one“The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nationalism”:This chapter mainly probes into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Yi studies. The great background of academic terms of nationalism which reflects the national will is the background of general Chinese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study. The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is brought into the nationalism background. What the open vision brought are new visual angles and questions. The first study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tudy of social, historical and ethnic groups culture.
     Chapter two“Yang Chengzhi’s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transition and deploitation”:This chapter summarizes Yang’s field investigation work of Yi ethnic groups. Yang’s academic practices have milestone meanings in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It not only promoted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Yi ethnic groups from ancient times to modern times, but also discovers the way of Yi studies which is rich in academic construction. It is not a simple criticism attitude and standpoint, but a positive and active beginning of academic construc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Chapter three“The national behavior of the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education with propagandize and comfort”:The author chooses the governmental border area implemental education group of Sichuan Province as a key research object among numerous academic groups of Yi district, in order to reach two purposes: one is to analyses the indagating standpoint and sense of the indagation group that on behalf of the government behaviors; the other one is to study the impetus of establishing the academic status of Yi studies which put by the implemental education group.
     Chapter four“Lin Yaohua’s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learning and method”: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process of Lin’s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Yi race. From the viewpoint of studying academic history in Yi ethnic groups, on the one hand Lin earnestly practiced what one advocates in the observation of Liangshan Mountain and Yi race; on the other hand he penetrated the Yi society with the theory of equilibrium and the theory of structural function, so that he combined the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with the modern academic vision, fixed on a new theory framework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and advanced Yi study to a new stage which both have academic theory of science and field practices. He has opened a new era of the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Chapter five“The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of period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ethnic groups and saving the nation from extinction”:The war of resistance breaks out in an all-round way, China’s ethnology and folklore showed much more vivid national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ways and the forms of achievements with flourishing manner. The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Yi study was also advanced to a new stage and had got the rich achievement, since the radical and sudden change of academia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at period. Yi’s status had got the unprecedented emphasis and attention. At the period of resistant, the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became a such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any kinds of studies as ethnology, folklore, linguistic, etc..
     Chapter six“Ma Xueliang’s study in Yi language: explaining the sutra with the vulgar tongue”:As the pioneer of the study in Yi language, Ma is the first person, on the basis of master Yi language, did the overall indagation of Yi language systematically with the scientific method and academic study attitude in terms of linguistic. On the one hand Ma indagates Yi language with the modern linguistic theory and method; on the other hand he combines the research on Yi’s sutras and the background of Yi’s social culture.“sutra and vulgar tongue elucidating each other”not only opens up a new way for the linguistic research on Yi language, but also establishes the academic specialization and conscientious consciousness of academic study of the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on further step.
     Chapter seven“Native scholars’the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the visual angle of self-observation”:This chapter studies the two native scholars---Ling Guangdian and Qu Muzangyao. On the one hand, they describe and present the real situation of their own nation with their work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use their reform practice to the external world to prove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Yi district and the demand of change of Yi race. Since their joining to the research course of advancing of the Yi ethnic groups, the real degree of the Han scholars’approaching to the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can be judge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increased the liveliness and richnes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Ending words:“problems and thinking”:This part is mainly about the summary and comments to the study in Yi rac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t emphasizes a vivid view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develops in a neck-and-neck wa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related subjects as ethnology, folklore, ethnography, etc.. The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and these subjects are also stick like a limpet, they promote mutually. The basic material and problems of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Yi ethnic groups are clear general the main, and I have formed my own theory system and research methods. Half a century’s academic accumul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clearly shows that the academic statu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Yi ethnic groups has already been established.
     Appendix:The author pyovides some reference datum for better comprehension to the dissertation.
引文
① 张海洋《脚踏实地 面向未来》,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 年第 1 期。
    ②以上均引自刘铁梁《民俗志研究方式与问题意识》,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 年第 6 期。
    ③陈平原“学术史丛书”总序,载戴燕《文学史的权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④ 林耀华《王建民、张海洋、胡鸿葆著〈中国民族学史〉(下)序》,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⑤ 杨堃《王建民著〈中国民族学史〉(上)序》,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
    ①当然,要梳理清楚这段学术史,1928 年并不是一个突兀的年代,因此,我们要超出这一时段作一些必要的学术史的回顾与前瞻。
    ②周瘦鹃:《十七岁了》,载上海《申报元旦增刊》1928 年 1 月 1 日。
    ③天马:《三十年后之申报》,载上海《申报元旦增刊》1928 年 1 月 1 日。
    ④黄影呆:《谈谈几种应时的贺年片》,载《申报·自由谈》1928 年 1 月 1 日。
    ⑤《新年的梦想》,载《东方杂志》30 卷 1 期,1931 年 1 月。
    ① 【美】易劳逸著,陈谦平等译:《流产的革命:1927-1937 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第 11 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年。
    ②【美】(小)科布尔著,杨希孟、武莲珍译《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第 9 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版。
    ③ 段治文著《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兴起 1919-1936》,第 6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④ 钟敬文《写在前面》,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⑤ 陈平原著《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第 8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① 中央研究院文书处:《国立中央研究院筹备经过及组织》,载《国立中央研究院十七年度总报告》,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印,1929 年。
    ②中央研究院文书处:《国立中央研究院筹备经过及组织》,载《国立中央研究院十七年度总报告》,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印,1929 年。
    ③ 史禄国此文用英文写成《Phonetic Notes on A Lolo Dialect and Consonant》。史禄国专门对在昆明的调查情况和文章的写作过程作了交待:One of the purposes of my recent visit(1928)to Yunnan was to investigate the Lolos living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is province.As this work,owing to the temporary local conditions in this region,could not be carried out as I had originally intended,I confined it to what was accessible at the spot. In Yunnanfu,Ifound a Lolo family,native of the above indicated region,consisting of five adult women,a young man,and two children.All of them used taeir mother togue in the family,and when visiting Busidi,but used Chinese when dealing with the Chinese.During my work in this family,practically all members were present,which permitted me to check up individual pyonunciation.The time at my disposal and the character of the material did not permit me to gather a very great amount of material.Looking over this material,however,I have found it interesting from the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 and thus worthy of being published.
    ④ 杨成志著《我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载《梁钊韬与人类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1991 版。
    ①钟敬文著《前奏曲-〈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专辑〉前言》,载《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第 496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② 钟敬文著《民俗学》,载《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第 5 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③钟敬文《民俗学的历史、问题和今后的工作》,载《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第 70 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④ 以上引自容观藑《建国前我校人类学史略》,载《中山大学人类学通讯》,1999 年第 1 期。
    ⑤ 黄泽《中国人类学的民俗学渊源及学术取向》,载《广西民族研究》,2001 年第 1 期。
     ① 曾昭抡说“云南境内的倮倮,大部分汉化程度已深,原来风俗习惯,可说荡然无存……至于宁属境内,以及川省的雷马屏峨,则迄今大部分保持固有状态,就中尤以凉山为甚。”曾昭抡《大凉山夷区考察记》,上海,求真社,1945 年版。 ①罗志田著《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史学的反思》载《在历史的缠绕中解读知识与思想》 贺照田主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 第 328 页,2003 年 1 月版。
    ② 宁骚《著民族与国家》,第 111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③ 蔡沈注:《书经集传》第 37-38 页。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上册,天津古籍书店影印本,1988 年版。
    ①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四。
    ② 明人张燮记载:“红毛番自称荷兰国,与佛郎机邻壤,自古不通中华。其人深目长鼻,毛发皆赤,故呼红毛番。”转引自刘迎胜:《丝路文化·海上卷》,浙江人民出版社,第 277 页,1995 年版。
    ③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 105 页,孙瑞芹 陈泽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 年 7 月版。
    ④ 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载《戊戌变法》(二),第 123 页。
    ⑤ 《拟上皇帝书》,《严复集》第一册(上),第 61 页。
    ⑥ 《孙中山全集》第 9 卷,第 237 页。
    ⑦ 梁启超《爱国论》,《饮冰室文集》之三,第 66 页。
    ⑧ 章太炎《国家论》,《章太炎全集》第四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① 【美】费正清著,孙瑞芹 陈泽宪译《美国与中国》,第 162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
    ②韩毓海主编,旷新年著《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文学卷-现代文学的现代处境》,65 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③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第 288 页。
    ④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第 324 页。
    ⑤ 《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第 1 页。
    ⑥ 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 年 10 月版。
    ① 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第 11 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②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1912 年 1 月 1 日),见《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③ 《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 473 页。
    ④ 《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 474 页。
    ⑤ 《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 186-187 页。
    ⑥ 《孙中山全集》第 7 卷 第 60 页。
    ⑦ 孙中山《在广东中国同志竟业社欢迎会演说》,《民立报》,1912 年 5 月 13 日。
    ① 【美】费正清著,孙瑞芹 陈泽宪译《美国与中国》,第 176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 年 7 月版。
    ②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利与国家》著,第 2 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 8 月版。
    ③ 参看徐益棠《十年来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之回顾与前瞻》,载《边政公论》第一卷 5、6 期。
    ①杨成志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13 页,1930。
    ②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册三十三:“交趾西南夷”,第 47~48 页,四部丛刊三编史部,上海书店 1985年影印本
    ③任映沧《大小凉山倮族通考》西南夷务丛书第一分册,140 页,1947 版。
    ①弓也长《宁属夷族鸟瞰》载《康导月刊》第四卷第四期,1942 年。
    ②常隆庆、施怀仁、俞德浚署名的《雷马峨屏调查记》,中国西部科学院发行,1935 年版。
    ③ 张云波、徐益棠等《雷马屏峨记略》,西南印书局,1941 年版。
    ④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第 5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⑤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第 26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① 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 8 卷,第 28 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版。
    ① 参看张良春《解放前西方人在彝族地区的活动》,载《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1981 年 1 期。
    ② 黄建明、燕汉生编译《保禄·维亚尔文集――百年前的云南彝族》,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③ 保禄·维亚尔《论云南土著居民的语言文字》,载黄建明、燕汉生编译《保禄·维亚尔文集――百年前的云南彝族》,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④ 参看张良春《解放前西方人在彝族地区的活动》,载《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1981 年 1 期。
     ①参看张良春《解放前西方人在彝族地区的活动》,载《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1981 年 1 期。
    ②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第 114 页,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③杨成志《中国西南民族中的罗罗族》,载《地学杂志》,第一号,第 44 页,1934 年。
    ④ 徐益棠《十年来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之回顾与前瞻》,载《边政公论》第一卷 5、6 期 1942
    ⑤ 王建民著《中国民族学史·上卷》,第 121 页,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⑥徐益棠《十年来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之回顾与前瞻》,载《边政公论》第一卷 5、6 期,1942 年。
    ⑦ 杨成志《我对于云南儸儸族的研究计划》,载《禹贡》半月刊,第一卷第四期,1934 年。
     ① 此表源于杨成志《西南民族的研究》中的列表,载《西南研究》创刊号,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1932 年。
    ② 杨成志《云南罗罗族的巫师及其经典》,载《国立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辑刊》第 1 卷第 1 册,1931 年 7 月。
    ③清曹树翘著《滇南杂志》第 240 页, 收入《小方壶斋与地丛钞》。
    ① 陶云逵《云南土著民族研究之回顾与前瞻》载《边政公论》1 卷 5、6 期,1942 年。
    ② 毅夫《宁属的政治指导区》载《康导月刊》第 2 卷 6 期 1930 年。
    ③麻国庆【走近他者的世界】,北京,学苑出版社,第 8 页,2001 年版。
    ④邹跃进【他者的眼光――当代艺术中的西方主义】,北京,作家出版社,第 8 页,1996 年版。
    ⑤ 【法】达尼埃尔·亨利·巴柔著,孟华译《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载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 124 页,2001 版。
     ①亦琴《历代研究西南民族之谬误》, 载《新亚细亚》9 卷 6 期,1935 年。
     ①以色列符号学家吕特·阿莫希在论述对“他者”理解时给“套话”所下的定义。转引自孟华著《试论他者“套话”的时间性》载《比较文学形象学》,第 185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① 杨成志《儸儸说略》载《岭南学报》第 1 卷,第 3 期,1930 年。
    ① 《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18 期,1928 年 2 月 28 日。
    ② 《民俗》周刊第 1 期,1928 年 3 月 21 日。
     ① 《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第 3 卷第 4 期,1936 年。
    ②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1930。
    ①参看刘咸讲,李青记《西南民族与国防建设――在南宁 6 学术团体联合会年会上的讲演》,《载《科学》19卷 22 期,1935 年
    ② 《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成立宣言》,载《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专刊》,1932 年 1 月。
    ③杨成志《我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载《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第 549 页,周大鸣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④ 何思敬说:“杨君是岭南大学出身的学子,长于英文”。《民俗学问题格序》,载《民俗》第 19、20 期合刊。
    ⑤ 《民俗》第 13、14 期合刊,1928 年 6 月 27 日,第 15、16 期合刊,1928 年 7 月 11 日。
    ① 杨成志《杨成志民俗学译述与研究》,《民俗学问题格·译者赘言》第 31 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年 2月。
    ②何思敬:民俗学问题格序》,载《民俗》第 19、20 期合刊。
    ③杨成志《杨成志民俗学译述与研究》,《民俗学问题格·序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年 2 月。
    ④载《民俗》周刊第 13 一 14 合刊及 15 一 16 合刊。
    ⑤载《民俗》周刊。第 23 一 24 合刊。
    ⑥ 引自《民间文艺》第 3 期,编后的“静闻附记”(静闻即钟敬文),1927 年 11 月。
    ⑦ 《民俗学上的名词解释》,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周刊第 13、14 期合刊,1928 年 6 月27 日。
    ⑧ 《民俗学问题格》,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周刊第 13、14 期合刊,1928 年 6 月 27 日。
    ① 《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载《杨成志民俗学译述与研究》,第 12 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年 2 月。
    ② 《民俗学问题格·译者赘言》,载《杨成志民俗学译述与研究》,第 31 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年 2 月。
    ③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21 页,1930 年。
    ④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1 页,1930 年。
    ⑤ 杨成志调查“独立儸儸”返回昆明后,时任云南教育厅长的龚自知给杨的赠语,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12 页,1930 年。
    ⑥ 《民间文学论坛》记者靳玮在访问杨成志先生后对杨客厅的描述,载《民间文学论坛》1988 年第 1 期。
    ① 董晓萍:《田野民俗志》,第 199 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②史禄国(Sergei M. Shirokogoroff),一八八七年(一说生于一八八九年)出生于帝俄时代的 Suzdal,在法国巴黎大学接受人类学训练,于 1910 年毕业回俄国圣彼得堡大学与国家科学院工作,曾多次在西伯利亚、中国东北做过多次的研究。俄国共产党十月革命后,他在海参威教书,1922 年流亡到上海,在一九二八年傅斯年延揽当时在广州中山大学教书的史禄国,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担任研究员。在一九三年,他转往清华大学教书,一九三九年客死于北平。
    ③ 在杨成志 1928 年 7 月 20 日给顾颉刚和钟敬文的信中提到,所收的材料包括《苗种图书》、《古滇土人图志》、《松潘泰宁建昌永宁属西番倮倮译语》、《倮倮猛麻旬猛卯孟建洛仁干崖芭译语》等有价值的资料。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4 集,第 44、45 期合刊,1928 年 9 月 5 日。
    ④ 顾定国《中国人类学逸史》,第 59 页,胡鸿保,周燕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 12 月。
    ⑤杨成志著《我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载周大鸣主编《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第 551 页,民族出版社,2003 年版。
    ⑤ 杨成志与顾颉刚通信,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56 期“学术通信”,1928 年 11 月 21日。
    ⑥ 杨成志与顾颉刚通信,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56 期“学术通信”,1928 年 11 月 21日。
    ⑦ 杨成志与顾颉刚通信,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56 期“学术通信”,1928 年 11 月 21日。
    ①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第11 页
    ②杨成志与傅斯年、顾颉刚通信,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65 期“学术通信”,1929 年 1月 23 日。
    ③ 杨成志与钟敬文、余永梁的通信,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66 期“学术通信”,1929年 1 月 30 日。
    ④ 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第 12 页,1929 年 7 月 17 日。
    ⑤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第 13 页,1929 年 7 月 17 日。
    ⑥杨成志与傅斯年的通信,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70 期“学术通信”,1929 年 2 月 27日。
    ⑦杨成志与傅斯年的通信,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70 期“学术通信”,1929 年 2 月 27日。滇贵战争指 1929 年,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的龙云为了扩充地盘,插手贵州内政,在蒋介石的支持下,于
    ①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第 21 页,1929 年 7 月 17 日。
    ②载维也纳《国际人类学杂志》,1936 年。参看杨成志《我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载周大鸣主编《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年版。
    ③载德国《种族学》杂志,1936 年。参看杨成志《我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载周大鸣主编《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民族出版社,2003 年。
    ① 《西南研究》创刊号,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广州,1932 年 2 月出版。
    ② 《西南研究》创刊号,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1932 年 2 月出版,广州。
    ③ 《西南研究》创刊号,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1932 年 2 月出版,广州。
    ④ 《西南研究》创刊号,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1932 年 2 月出版,广州。
    ⑤ 陶云逵《云南土著民族研究之回顾与前瞻》载《边政公论》1 卷 5、6 期,1942 年。
    ⑥ 毅夫《宁属的政治指导区》载《康导月刊》第 2 卷 6 期 1930 年。
    ① 祁庆富《彝族史研究综述》载《民族研究动态》 1986 年 2 期。
    ② 许崇灏《吾人对于边疆各宗族的责任》载《边政公论》第 4 卷 1 期,1945 年。
    ③ 胡耐安《边疆问题与边疆社会问题》载《边政公论》第 3 卷 1 期,1944 年。
    ④ 陶云逵《西南边疆社会》在《边政公论》第 3 卷 7 期,1944 年。
    ⑤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第 1-4 页。
    ⑥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第 1-4 页。
    ① 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3-4 页,1930 年。
    ② 《西南民族概论》,载《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132 期合刊,附录第 32 页,1929 年 7 月 17 日。
    ③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附录第 30 页,1929 年 7 月 17 日。
    ④ 杨成志《中国西南民族中的儸儸族》,在《地学杂志》第一号,1934 年。
    ⑤参看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第 18 页。
    ①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第 39 页。
    ② 《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成立宣言》,载《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专刊》,1932 年 1 月。
    ③《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成立宣言》,载《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专刊》,1932 年 1 月。
    ④ 《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成立宣言》,载《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专刊》,1932 年 1 月。
    ① 《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成立宣言》,载《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专刊》,1932 年 1 月。
    ② 杨成志《民族学与西南民族》,载《更生评论》,第 3 卷,第 4 期,更生评论社,1938 年 5 月。
    ③ 杨成志《云南罗罗族的巫师及其经典》,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1931 年版。
    ④杨成志《民族学与西南民族》,载《更生评论》,第 3 卷,第 4 期,更生评论社,1938 年 5 月。
    ①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3 页,1930 年。
    ②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5 页,1930 年。
    ③ 杨成志《从西南民族说到独立罗罗》,载《新亚细亚》杂志,1939 年。
    ④ 杨成志《中国西南民族中的罗罗族》,载《地学杂志》第 1 号,1934 年。
    ⑤ 杨成志著《我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载周大鸣主编《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第 549 页,民族出版社,2003 年 12 月。
    ① 杨成志《广东江北瑶人调查报告导言》,载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民俗》周刊,第 1 卷第 3 期,1939 年 6 越 30 日。
    ②杨成志《广东江北瑶人调查报告导言》,载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民俗》周刊,第 1 卷第 3 期,1939 年 6 月 30 日。
    ③杨成志《中国西南民族中的罗罗族》,载《地学杂志》第 1 号,1934 年。
    ④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74页,1930 年。
    ①杨成志《中国西南民族中的罗罗族》,载《地学杂志》,第 1 号,1934,第 45 页。
    ②杨成志《我对于云南儸儸族的研究计划》,载《禹贡》半月刊,第 1 卷第 4 期,1934 年。
    ③ 杨成志《我对于云南儸儸族的研究计划》,载《禹贡》半月刊,第 1 卷第 4 期,1934 年。
    ④ 杨成志《罗罗说略》,载《岭南学报》,第一卷第三期,1930 年 6 月。
    ①杨成志《罗罗说略》,载《岭南学报》,第一卷第三期,1930 年 6 月。
    ② 杨成志《广东江北瑶人调查报告导言》,载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民俗》周刊,第一卷第三期,1939 年 6 月 30 日。
    ③杨成志《我对于云南儸儸族的研究计划》,载《禹贡》半月刊,第一卷第四期,1934 年。
    ①以上均引自杨成志《罗罗说略》,载《岭南学报》第一卷第三期,1930 年。
    ②杨成志《我对于云南儸儸族的研究计划》,载《禹贡》半月刊,第一卷第四期,1934 年。
    ③杨成志《罗罗说略》,载《岭南学报》第一卷第三期,1930 年。
    ④杨成志《我对于云南儸儸族的研究计划》,载《禹贡》半月刊,第一卷第四期,1934 年。
    ⑤杨成志《罗罗说略》,载《岭南学报》第一卷第三期,1930 年。
    ⑥ 《西南边疆》第一期,1938 年。
    ⑦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144 页,1930。
    ①杨成志《罗罗说略》,载《岭南学报》第一卷第三期,1930 年 6 月。
    ② 杨成志《中国西南民族中的罗罗族》,载《地学杂志》,第一号,第 45 页,1934 年。
    ③杨成志《罗罗说略》,载《岭南学报》第一卷第三期,1930 年 6 月。
    ④ 杨成志《罗罗文的起源及其内容一般》,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十一集,125、126、127、128 合期,1930 年。
    ⑤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44 页,1930。
    ① 杨成志《云南散民、夷人和子君等族的情歌百首》,载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西南研究》第二期,1932年 4 月。
    ② 选自杨成志《云南散民、夷人和子君等族的情歌百首》,载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西南研究》第二期,1932 年 4 月。
    ① 杨成志《云南民间文艺集》资料,载《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68 页,1930 年。
    ② 杨成志《云南民间文艺集》资料,载《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68 页,1930 年。
    ③ 杨成志《云南昆明散民族的竹枝词》,载《新亚细亚》第三卷第四期,上海,1932 年 1 月 1 日。
    ④ 《云南民间文艺集》资料,载《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至 132 期合刊,67 页,1930。
    ⑤以上均引自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18 页,1930。
    ⑥杨成志《云南民间文艺征求略表·附件“注意”》,载《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69 页,1930。
    ①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第 121 页,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
    ② 杨成志早年在法国留学的时候,曾对自己以后的学术事业有一个美好的设想:“我希望两年内把《独立罗罗社会组织》一文写成法文,取得巴黎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再费两年功夫以英文写成《罗罗字典》,《罗罗歌谣集》以及他各部落考察材料。在外国,希望在国际人类学上占一小地位;回国后拟在大学任人类学或民族学教授,又想组织大规模的西南民族调查队,为一生的研究事业。” 杨成志《我对于云南儸儸族的研究计划》,载《禹贡》半月刊,第一卷第四期,1934 年。
    ③杨成志为《良友》画刊问世 60 年题词,转引自靳玮《只写清溪瘦影明――访问杨成志先生》,载《民间文学论坛》1988 年 1 期。
    ①杨成志调查“独立儸儸”返回昆明后,时任《民众日报》编辑的王启瑞给杨的赠语,载《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 期合刊,20 页,1930。
    ②杨成志《西南民族概论》,载《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期合刊,第 30 页,1930。
    ③ 张弘《学术范式转型与批判意识》,载《学术月刊》2003 年第 7 期。
    ① 杨成志在总结自己“单骑”调查川滇罗罗的报告中也曾坦言:“我以个人有限的精神和短速的时间,努力于吾国从来不引起人注意的民族调查工作,算不是有什么惊人的成功,不过从广大和荒芜的学田中,先占掘得些少奇花异果而已。”《单骑调查西南民族述略》,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十集第 118 期,1930 年 2 月 12 日。
    ②杨成志《西南民族概论》,载《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 11 集,第 129 至 132期合刊,22 页,1930
    
    ① 《中国民族学研究》第一辑,民族出版社,1981 年版。
    ② 钟敬文《天问室琐语》,载《芸香楼文艺论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 年。
    ①钟敬文《前奏曲-〈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专辑〉前言》,此文写于 1934 年,载《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年 4 月。
    ② 刘昭瑞编《杨成志文集》,第 286-287 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① 陈志让著《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第 34 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年 9 月。
    ② 霍尔《云南的地方派别(1927-1933)》,谢本书等译,载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研究集刊》,1984 年第一期,第 508 页。
    ③ 《蒋夫人言论汇编》,第四卷,第 24-25 页。转引自霍尔《云南的地方派别(1927-1933)》,谢本书等译,载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研究集刊》,1984 年第一期,第 536 页。
    ① 1936 年,云南省各地陆续开始社会风俗改良,省情历史文献整理,纂修省志、县志,开展初等、中学、师范、职业和社会教育,不仅推动了云南的社会文化事业建设,同时也促进了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参看潘先林《民国云南彝族统治集团研究》,第 150-153 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② 刘文辉《解决夷务之要道》,载《边疆服务》第九期,1945 年。
    ③曾昭抡《大小凉山倮族通考》记载:“民元而后,绿营裁撤,防军内调,边备空部,夷强汉弱。三河口、油炸坪、烟莑、走马坪、丰溪等场,先后再沦陷于夷。领土户口,损失四分之三……边民实力薄弱,御夷无方,当在惊涛骇浪中。逃往迁徙,无法制止。……据民国元年调查,雷马屏三县人口,凡十六万四千人,现所存者,仅六万余人。”《西南夷务丛书第一分册》,1947 年。
     ① 曾昭抡《凉山夷族考察记》称“该次考察工作,仍是最为彻底的一次,《四川省雷马屏峨调查记》,乃是研究凉山问题者一种必不可少的文献”。第 89-90 页,重庆求真社出版,1945 年。
    ② 常隆庆、施怀仁、俞德浚《四川省雷马屏峨调查记》中国西部科学院特刊,第 1 号,第 1 页,1935 年版。
    
    ①常隆庆、施怀仁、俞德浚《四川省雷马屏峨调查记》第 116 页,中国西部科学院特刊,第一号 1935 年
    ② 常隆庆、施怀仁、俞德浚《四川省雷马屏峨调查记》中国西部科学院特刊,第一号 1935 年
    ③ 常隆庆、施怀仁、俞德浚《四川省雷马屏峨调查记》中国西部科学院特刊,第一号 1935 年
    ④ 常隆庆、施怀仁、俞德浚《四川省雷马屏峨调查记》中国西部科学院特刊,第一号 1935 年
     ① 任映沧《大小凉山倮族通考》,195 页,西南夷务丛书第一分册,1947 年。
    ①曾昭抡《凉山夷族考察记》第 119 页,重庆求真社出版,1945 年 4 月。
    ②郭有守序言,郭有守时任四川省教育厅厅长。张云波、徐益棠、毛筠如等著《四川省政府边区施教团报告书-雷马屏峨纪略》,西南印书局 1940 年。
    ③ 《边政资料》,载《边政公论》第一卷,第二期,1941 年。
    ① 《八中会议通过之边疆施政纲要》,载《边政公论》第一卷第一期,1941 年。
    ② 任映沧《大小凉山倮族通考》,第 127 页,西南夷务丛书第一分册,1947 年 8 月。
    ③ 杜赞奇著,王明宪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第 23 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 2 月。
    ④ 汪精卫著,三民公司编《汪精卫全集》第 4 卷第 5 页。上海:三民公司总发行所,1929 年版。
    ① 熊锡元《民族理论基础》,第 52 页。民族出版社,1989 年版。
    ②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编写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第 46 页,民族出版社,1985 年版。
    ③ 徐杰舜《民族理论政策简明教程》,第 63 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
    ④熊锡元《民族理论基础》,第 52 页。民族出版社,1989 年版。
    ⑤熊锡元《民族理论基础》,第 52 页。民族出版社,1989 年版。
    ⑥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编写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第 46 页,民族出版社,1985 年版。
    ⑦孙进己《东北亚民族史论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第 58 页,1994 年版。
    ⑧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编写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出版社,第 45 页,1985 年版。
    ① 孙进己《东北亚民族史论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第 58 页,1994 年版。
    ②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孙瑞芹、陈泽宪译,第 186 页,商务印书馆,1973 年,北京)描述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加强对地方权利的控制“国民党成立了它的地方党部,这些党部受中央党部的控制,并与政府官制平行。在县之下有包括几个乡村或市政的区,区之下还有更小的区划,直到构成保甲的一组住户为止。”
    ③ 《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集》,第 12 册,第 108—109 页,台北: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印,1984 年版。
    ④ 参看梁瓯第《川康区儸儸之教育》,载《西南边疆》第十五期,1942 年。
    ①梁瓯第《川康区儸儸之教育》,载《西南边疆》第十五期,1942 年。
    ③梁瓯第《川康区儸儸之教育》,载《西南边疆》第十五期,1942 年。
     ①梁瓯第《川康区儸儸之教育》,载《西南边疆》第十五期,1942 年。
    ①梁瓯第《川康区儸儸之教育》,载《西南边疆》第十五期,1942 年。
    ②韩达主编《少数民族教育史·彝族教育史》第 586 页。云南教育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③ 民国时期,云南政坛出现以龙云、卢汉为核心的彝族统治集团,称为龙、卢、安、陇、陆、禄六大家族,
    ① 安恩溥《我所了解的龙云统治集团中部分彝族上层人物的活动情况》,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
    ② 民国十二年《鲁甸县查报地志资料》。参看潘先林著《民国云南彝族统治集团研究》,第 170 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③ 陈秉任《昭通等八县图说·民族》,1919 年云南学会铅印本。
    ④ 张潜华著《西南民族问题》,1940 年版。
    ⑤ 《云南行政纪实·边疆教育》,参看潘先林著《民国云南彝族统治集团研究》,第 171 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① “三化”:指“德化”、“同化”、“进化”。
    ②韩达主编《少数民族教育史》,《彝族教育史》第 588 页。云南教育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③任乃强著《西康图经》,第 222 页,新亚细亚学会出版社,1934 年版。
    ④ 中华基督教卫斯理公会:《中华基督教卫斯理公会在华经过史》,1943 年。参看杨汉先《基督教在滇黔川交境一带苗族地区史略》,载《贵州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十四辑。
    ⑤ 陶云逵《开化边民问题》,载《西南边疆》第十期,1929 年 7 月。
    ⑥张云波《川边纪行》,载《四川省政府边区施教团报告书-雷马屏峨纪略》,西南印书局 ,1940 年版。
     ① 郭有守序言,郭有守时任四川省教育厅厅长。张云波、徐益棠、毛筠如等著《四川省政府边区施教团报告书-雷马屏峨纪略》,西南印书局 1940 年版。
    ②张云波《雷、马、屏、峨边区之夷务》,《四川省政府边区施教团报告书-雷马屏峨纪略》,西南印书局 1940年版。
    ① 柯象莑《参观省立马边小学后――关于边民教育的一个客观的分析及建议》,载《四川省政府边区施教团报告书-雷马屏峨纪略》,西南印书局,1940 年版。
    ①张云波《川边纪行》,载《四川省政府边区施教团报告书-雷马屏峨纪略》,西南印书局,1940 年版。
    ②张云波《雷、马、屏、峨之教育及改进计划》,载《四川省政府边区施教团报告书-雷马屏峨纪略》,西南印书局,1940 年版。
    ①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一章《何谓俗文学?》商务印书馆,1938 年版。
    ②张云波《雷、马、屏、峨边区之夷务》,《四川省政府边区施教团报告书-雷马屏峨纪略》,西南印书局 1940年版。
    ③ 以下均引自张云波《儸儸文化概论》,载《四川省政府边区施教团报告书-雷马屏峨纪略》,西南印书局 1940年。
     ①张云波《川边纪行》,载《四川省政府边区施教团报告书-雷马屏峨纪略》,西南印书局 1940 年。
    ①徐益棠《十年来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之回顾与前瞻》,载边政公论》第一卷 5、6 期 ,1942 年。
    ② 陈玉科《云南边地问题研究·弁言》,见《云南边地问题研究·上册》,云南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1933 年5 月版。
    ③ 国民出版社编辑出版《飞跃中的西南建设》,1939 年 9 月版。
    ④ 徐益棠《书评·川康建设特辑》,载《西南边疆》第十四期,1942 年 1 月。
    ⑤ 爱素《书评·雷马屏峨纪略》,载《西南边疆》第十四期,1942 年 1 月。
    ① 《瞭望东方周刊》,2004 年 14 期。
    ② 岭光电《对于边教的一点见解》,载《边疆服务》第十一期,1946 年。
    ③ 以上均引自岭光电《对于边教的一点见解》,载《边疆服务》第十一期,1946 年。
    ④ 方国瑜《滇西地区考察记》,第 6-7 页,国立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印。
    ⑤ 【日】松本光太郎《作为“汉族子孙”的少数民族》,载《民族学研究》,1987 年。
    ① 郑鹤声《近三百年来中华民族融合趋向》,载《边政公论》第三卷第二期,1944 年。
    ② 李寰《中国边政机构之回顾与前瞻》,载《边锋月刊》第一、二期合刊,1946 年。
    ③张云波《雷、马、屏、峨之教育及改进计划》,载《四川省政府边区施教团报告书-雷马屏峨纪略》,西南印书局 1940 年。
    ①张云波《雷、马、屏、峨边区之夷务》,载《四川省政府边区施教团报告书-雷马屏峨纪略》,西南印书局 1940年。
    ②徐益棠在《雷波小凉山儸族调查》,载《四川省政府边区施教团报告书-雷马屏峨纪略》,西南印书局 1940年。
    ③ 马长寿《人类学在我国边政学上的应用》,载《边政公论》第 6 卷第 3 期,1947 年 9 月。
    ①李广田《圈外》54 页,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 年版。
    ②参看张云波《雷、马、屏、峨之教育及改进计划》,载《四川省政府边区施教团报告书-雷马屏峨纪略》,西南印书局 1940 年。
    ③张云波《雷、马、屏、峨之教育及改进计划》,载《四川省政府边区施教团报告书-雷马屏峨纪略》,西南印书局 1940 年。
    ① 张云波《开发雷马屏峨边区计划纲要》,载《四川省政府边区施教团报告书-雷马屏峨纪略》,西南印书局 1940 年。
    ②张云波《川边纪行》,载《四川省政府边区施教团报告书-雷马屏峨纪略》,西南印书局 1940 年。
    ③ 1941 年 4 月 19 日,《边政公论》杂志社主持召开边疆问题座谈会,时任教育部边疆教育司司长的凌纯声作了重要发言,后刊载于《边疆自治与文化――本刊边疆问题座谈会记录》,载《边政公论》第二期,1941 年。
    ④马长寿《人类学在我国边政学上的应用》,载《边政公论》第 6 卷第 3 期,1947 年 9 月。
    ⑤约翰·G·赫尔德:《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观念》,引自李秋零:《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② 钟敬文《民众生活模式和民众教育》,载《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年。
    ③陶云逵《开化边民问题》,载《西南边疆》,第 10 期。
     ① 李济《民族学发展之前途与比较法应用之限制》,载《社会学学报》第 1 卷,第 57-68 页,1941 年。
    ① 吴有训《学术独立工作与留学考试》。原载《独立评论》第 151 号。转引自秉农山博士等论文集《科学与中国》,第 114 页,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北平分会编印,1936 年 5 月。
    ② 托马斯·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解释,“范式是共有的范例”,认为“范式”有两个特征:一是它们的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竞争模式。二是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当经学地位被颠覆,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高扬科学和民主的旗帜把历史唯物论向学术界传播的时候,在“五·四”时期形成了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为核心的向封建传统文化的总清算,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反封建作品和许多文学流派,同时,也给新文学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显然,这也是一个旧有范式被突破而新范式逐步确立的过程。《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4 月。第 9 页。
    ③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十九“戴先生震传”。
    ④章太炎:《说林(下)》,《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年。
    ① 【美】顾定国(Gregory E.Guldin)著,胡鸿保、周燕译《中国人类学逸史》,第 30 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② 段治文著《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兴起》,第 179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③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按库恩的理解:“常规科学是指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间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第 9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④葛兆光《新史学之后-1929 年的中国历史学界》,载《历史研究》,2003 年第 1 期。
    ⑤参看葛兆光《新史学之后-1929 年的中国历史学界》,载《历史研究》,2003 年第 1 期。
    ⑥ 《国立清华大学校刊》,1929 年 11 月 8 日,第四版。
    ① 《国立清华大学校刊》,1929 年 11 月 18 日,第三版。
    ② 丁文江《中央研究院的使命》,载《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第 265 页,1929 年 11 月。
    ③ 周大鸣《‘中国式’人类学与人类学的本土化》,载荣仕星、徐杰舜主编《人类学本土化在中国》,第 71页,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8 年版。
    ④周大鸣《‘中国式’人类学与人类学的本土化》,第 72 页,载荣仕星、徐杰舜主编《人类学本土化在中国》,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8 年版。
    ① 稽文甫《漫谈学术中国化问题》,载《理论与现实》第一卷第四期,1940 年 2 月。
    ② 李兴华、吴嫁勋编《梁启超选集》,第 211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③ 孙本文认为:“如能采用欧美社会学之方法,根据欧美社会学家精密有效的学理,整理中国固有的社会思想和社会制度,并依据全国社会实际状况,综合而成有系统有组织的中国化的社会学,此诚今后之急务。”要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学,首先,要有系统的介绍世界名著及欧美的重要学说及方法,统一译名,编辑社会学词典,编纂大学社会学教本及参考用书;其次,整理中国固有的社会学史料;第三是实地研究中国社会之特性。参看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第 279 页,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
    ④ 吴文藻《<社会学丛刊>总序》,载林耀华《凉山夷家》,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年版。
    ⑤ 费孝通《农村社会调查》,载《从事社会学五十年》第 158 页,天津人民出版社。
    ⑥ 参看林耀华《林耀华学述》:第 59 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①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第 150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年版。
    ② 陈映璜《人类学》,1918 年,北京大学丛书之一,商务印书馆发行。
    ③ 【美】顾定国(Gregory E.Guldin)著,胡鸿保、周燕译《中国人类学逸史》,第 30 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④顾定国(Gregory E.Guldin)《中国人类学逸史》称,由上海圣约翰大学 1914 年最先引入社会学课程,清华大学是第一所开设社会学课程的国立学校。
    ① 李有义《我国民族学的回顾与展望》,载《民族研究》1980 年第一期。
    ② 德奥帝国的民族学家哈伯兰(Michael Haberland)著,书名为《Volkerkunde》,英国人 J.H.Loewef 翻译为英文,书名为《Ethnology》,光绪二十九年,林纾、巍易译为《人种学》,北京大学官书局出版。译者序曰:西人“考其饮食、服饰、营构之所从来与夫部落种族之所以自始,有书焉,曰《民种学》。”
    ③ 见将智油著《中国人种考》,光绪三十年初刊《新民丛报》,民国十八年,上海华通书局油印专册。
    ④ 孙学悟著《人类学概略》,载《科学》二卷四期,民国五年四月。
    ⑤陈映璜《人类学》,北京大学丛书之一,民国七年,商务印书馆发行。
    ⑥李济《中国人种之构成》,雷宝华译,《科学》九卷十一期,民国十四年四月。
    ⑦ 蔡元培此文先发表在《一般》杂志一卷四期(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但因时局混乱,未引起注意。后他有关民族学的文章《社会学与民族学》(载于民国十九年九月出版的《社会学刊》一卷四期)发表后,“民族学”才引起学界的注意,“民族学”的名词也才沿用至今。
    ⑧ 吴文藻 1925 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该校是美国人类学历史学派的中心据
    ①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第 96 页,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
    ②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载《金明馆丛稿二编》,转引自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 12 页。
    ③ 凌纯声《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载《民族学研究集刊》第一辑,第 45-47 页,中山文化教育馆编,1936年。
    ①柯象莑《中国边疆研究计划与方法之商榷》,载《边政公论》第一卷第一期,1941 年
    ②李景汉《边疆社会调查研究应行注意之点》,载《边政公论》第一卷第一期,1941 年。
    ③张少微《研究边疆社会之内容方法与步骤》,载《边政公论》第一卷第三、四期,1942 年。
    ④言心哲《边疆社会调查与边疆社会改造》,载《边政公论》第一卷第五、六期,1942 年。
    ⑤林耀华《边疆研究的途径》,载《边政公论》第二卷第一、二期,1942 年。
    ⑥吴定良《边区人类学调查法》,载《民族学研究集刊》第四辑,第 6-20 页,中山文化教育馆编,1944 年。
    ⑦林耀华《边疆研究的途径》,载《边政公论》第二卷第一、二期,1942 年。
     ① 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载《胡适文存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 年。
    ② 钟敬文《民俗学的历史、问题和今后的工作》,载《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999年。
    ① 参看江应梁《民族学在云南》,载《民族研究》,1981 年第一辑。
    ②林耀华《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第 4 页,1999 年 3 月版。
    ③ 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总序,商务印书馆,1994 年,这五个问题后来形成报告时构成了本书中的第四编《半个世纪以来凉山彝家的巨变》中的五章:第一章 自治政权的建立和完善;第二章 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三章 社会经济的发展;第四章 等级观念的残存;第五章 家支活动的兴衰。
    ④ 张海洋《林耀华教授与中国的少数民族和民族研究》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 年第 1 期
    ① 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燕京大学硕士论文未刊稿),1935 年。
    ②林耀华《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第 49 页,1999 年版。
    ③ 林耀华《金翼·著者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年版。
    ④雷蒙德·弗思教授“英文版导言”,(Professor Raymond Firth)林耀华《金翼》,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年版。
    ①林耀华《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第 59 页,1999 年版。
    ②林耀华《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第 62-63 页,1999 年版。
    ③林耀华《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第 64 页,1999 年版。
    
    ① 鸟居龙藏对《凉山彝家》的评价,载《凉山彝家的巨变》附录,277-278 页,商务印书馆,1995 年版。
    ②林耀华《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第 77-78 页,1999 年版。
    ③ 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商务印书馆,第 129 页,1995 年版。
    ④林耀华《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第 83-84 页,1999 年版。
    ⑤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商务印书馆,第 130 页,1995 年版。
    
    ①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商务印书馆,第 171 页,1995 年版。
    ②林耀华《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第 94 页,1999 年版。
    ②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商务印书馆,第 182 页,1995 年版。
    ③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商务印书馆,第 149 页,1995 年版。
    ②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商务印书馆,第 149 页,1995 年版。
    ③参看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商务印书馆,第 183 页,1995 年版。
    ④林耀华《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第 54 页,1999 年版。
    ① 徐益棠《复雷波合作指导室李元福先生函》,参看《西南边疆》,第十三期,1941 年 9 月。
    ②任映沧《大小凉山倮族通考·导言》、西南夷务丛书出版社,西南夷务丛书第 1 分册,1947 年,第 1-3 页。
    
    ① 《凉山彝家的巨变》,第 118 页,商务印书馆,1995 年版。
    ② 林耀华《川边考察记行》,载《凉山彝家的巨变》,第 112 页,商务印书馆,1995 年版。
    ②任映沧《大小凉山倮族通考》、《大小凉山开发概论》(西南夷务丛书出版社,西南夷务丛书第 1、2 分册,1947),第 167-169 页。
    ① 王铭铭《格尔兹文化论丛译序》,载纳日碧力戈等译、克利福得·格尔兹著《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④林耀华《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第 71 页,1999 年版。
    ⑤ 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商务印书馆,1995 年,第 71 页
    ④林耀华《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第 72 页,1999 年版。
    ①林耀华《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第 35 页,1999 年版。
    ② 林耀华《从人类学观点考察中国近代社会》,载《社会研究》第 108 期,第 463-465 页,1935 年。
    ①林耀华《从人类学观点考察中国近代社会》,载《社会研究》第 108 期,第 463-465 页,1935 年。
    ② 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 28 页,2000 年 6 年版。
    ③ 林耀华《从人类学观点考察中国宗族乡村》,载《社会学界》第九卷,第 125-142 页,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编辑,1936 年。
    ④林耀华《从人类学观点考察中国宗族乡村》,载《社会学界》第九卷,第 125-142 页,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编辑,1936 年版。
    ⑤ 参看林耀华《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第 39 页,1999 年版。
    ⑥参看林耀华《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第 77 页 1999 年版。
    
    ①林耀华《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第 81 页,1999 年版。
    ②林耀华《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第 52-53 页,1999 年版。
    ③林耀华《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第 74-75 页,1999 年版。
    ①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第 74 页,商务印书馆,1995 年版。
    ②林耀华《凉山彝家的巨变》,商务印书馆,第 74-75 页,1995 年版。
    ③ 林耀华《边疆研究的途径》,载《边政公论》第二卷第一、二期,1942 年版。
    ④林耀华《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第 81 页,1999 年 3 月版。
    ① 参看 Pan Jiao:Triste and Carol on the Journey to the Cool Mountains: Culture as Travel,Inner Asia 4(2002): 101-112
     ①林耀华《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第 58 页,1999 年 3 月版。
     ①旷新年《20 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文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第 178 页。
    ② 何永佶:《政治观:外向与内向》,《战国策》第 1 期。
    ① 梁瓯第《我怎样通过大小凉山》,贵阳,文通书局印行,1944 年 9 月。
    ② 陈高镛编著《战时文化运动》,第 40 页,正中书局印行。
    ③钟敬文《抗战四年来的文学》,载《芸香楼文艺论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 年 2 月。
    ④ 《新年献辞》,载《边政公论》第三卷第一期,1944 年 1 月。
    ① 江应粱《摆夷的生活文化·自序》,上海中华书局,1950 年。
    ② 在《语言学在云南》(载《边政公论》第九、十期合刊,1943 年)一文中,罗常培写道:“费孝通先生在《关于功能派文化论》里说他老师马凌诺夫斯基(B.Malinowski)教授当第一次‘欧洲战起,正在新几内亚之北,所罗门岛之西的一个叫做 Trobriand 小岛上工作。他既是波兰藉,是协约国敌人中的朋友,所以除了不能自由离境外,他在土人中仍可继续工作下去。这个战事无意中成了他实地研究的素志,而 Trobriand 小岛也就成了功能派人类学的发祥地’。自然,我们现在的处境有许多地方还和马教授不同,可是,自从抗战以来留在后方的云南,一住六年,因为道义,人情,交通,经济种种的约束,不能或不肯‘自由离境’,却是真的,那么,我们何妨效马教授在 Trobriand 岛上的精神,充分利用现在的环境,尽量搜集这块土地上所有的语言材料,给汉藏语系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石,岂不给中国语言学史添了一张新页吗?”
    ③ 载《旅行杂志》第 17 卷第三期,1943 年。
    ④ 钟敬文《写在前面》,苑利主编《二十一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⑤ 《飞跃中的西南建设》,国民知识丛书编委会,1939 年版。
    ⑥ 参看国民党五界八中全会主席团:《关于加强国内各民族及宗族之融合团结以达成抗战胜利建国成功目的之施政纲要》,载《边政公论》第一卷第一期,1941 年。
    ① 参看《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前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室协作会议编,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 年 8 月。
    ② 华企云《云南问题》,上海大东书局印行,1931 年 3 月。
    ③ 谢泳《魁阁――中国现代学术集团的雏形》载《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④谢泳《魁阁――中国现代学术集团的雏形》载《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年版。
    ⑤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云南教育出版社,第 220 页,1997 年 9 月版。
    ①林耀华《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第 194 页,1999 年 3 月版。
    ②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7,第 198 页
    ①李有义《汉夷杂区经济》,云南大学历史学云南地方史研究室重排油印本。第 102 页。
    ① 王伯群《贵州苗夷丛刊序》,载《贵州苗夷社会研究》,第 328 页,贵阳文通书局出版,1942 年。
    ② 吴泽霖、陈国钧《贵州苗夷社会研究·著者序》,贵阳,文通书局,1942 年。
    ③ 江应粱《人类学的起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载《云南社会科学》1983 年第 3 期。
    ④岑家梧《中国艺术论集·自序》,考古学社印行,1949 年 1 月版。
    ⑤ 《图腾艺术史》商务印书馆,1936 年版,1986 年学林出版社再版。
    ⑥ 《史前艺术史》商务印书馆,1938 年版。
    ⑦ 《史前史概论》商务印书馆,1940 年版。
    ⑧ 《中国艺术论集》考古学社印行,1949 年 1 月版。
    ① 《中国民族的图腾制度及其研究略史》载岑家梧《图腾艺术史》第 134 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 年版。
    ② 《图腾艺术史·再版卫序》,上海,学林出版社再版,1986 年。
    ③ 岑家梧著《岑家梧民族研究论集·附录》,冯来仪作《作者小传》,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年 12 月。
    ④岑家梧《中国艺术论集·岑仲勉序》,考古学社印行,1949 年 1 月版。
    ⑤ 据岑家梧夫人冯来仪回忆:“八年抗战期间,物价不断上涨,纸币贬值。二人仅靠微薄的工资,奔走于云、贵、川,颠沛流离。我们的两个女儿都是因患病失医,未满两岁便先后夭折。大女儿八个月病死昆明,次女岁半病死四川璧山。但生活的困厄,并没有动摇他在学术上的进取心和对事业的坚强信念,他总是日以继夜的埋头苦干,坚持实地调查和著述。……调查了四川的‘蛮子洞,’作社会历史调查,收集了大量文物资料。”参看岑家梧著《岑家梧民族研究论集·附录》,冯来仪作《作者小传》,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年 12 月。
    ⑥ 《东夷南蛮的图腾习俗》(载《现代史学》第三卷第一期,1936 年)、《西南民族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载《中国青年》季刊,1940 年 7 月)、《西南民族的身体装饰》(载《文史杂志》第一卷第九期,1941 年)、《西南边疆民族艺术研究之意义》(载《责善》半月刊第二卷第三期、1941 年)、《西南民族之舞乐》(载《文讯第四卷第一期,1943 年》)、《西南民族之工艺》(载《文讯》第四卷第四、五期合刊,1943 年)、《中国边疆艺术之探究》(载《边政公论》第六卷第三期,1947 年)等。
    ⑦ 《西南边疆民族艺术研究之意义》载《责善》半月刊第二卷第三期,1941 年。
    ⑧ 《中国民俗艺术概论》载岑家梧《中国艺术论集》,第 114 页,考古学社印行,1949 年 1 月版。
    ① 《中国民俗艺术概论》载岑家梧《中国艺术论集》,第 115 页,考古学社印行,1949 年 1 月版。
    ② 《西南边疆民族艺术研究之意义》载《责善》半月刊第二卷第三期,1941 年。
    ③ 《中国边疆艺术之探究》载《边政公论》第六卷第三期,1947 年。
    ④ 《西南边疆民族艺术研究之意义》载《责善》半月刊第二卷第三期,1941 年
    ⑤ 《西南民族的身体装饰》载《文史杂志》第一卷第九期,1941 年。
    ⑥ 《西南民族的身体装饰》载《文史杂志》第一卷第九期,1941 年。
    ⑦ 《中国民俗艺术概论》载岑家梧《中国艺术论集》,第 115 页,考古学社印行,1949 年 1 月版。
    ① 以上均引自《西南民族之舞乐》《文讯》第四卷第一期,1943 年
    ②唐樊绰撰《蛮书·卷八》
    ③ 以上均引自《西南民族之舞乐》《文讯》第四卷第一期,1943 年。
    ④ 以上均引自岑家梧《中国边疆艺术之探究》,载《边政公论》,第六卷第三期,1947 年。
    ① 《纪念西南研究会成立专刊》,1932 年 1 月,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出版。
    ② 当时师范学院写给学院的报告说:“本院各教室所用桌椅,均以木作柱,其上横置一板为台,以土砖作基,其上横置一板即为凳。每桌四尺,按教室的大小而定,宿舍内床铺均用木制辘架床,自修时转用地面。”
    ③ 雷金流《云南瀓江倮倮的祖先崇拜》,载《边政公论》第三卷第九期。雷金流附注说明“本文系拙作《云南瀓江松子园倮倮社会组织》一书(稿本)第三章‘家庭’第四节。民国二十八年四月至五月调查,七月脱稿,三十二年冬改定。”
    ④雷金流:《广西镇边县的罗罗及其图腾遗迹》,《公余生活》第三卷第 8、9 期合刊。
    ①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第 26 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② 向纯武《抗战时期的四川报纸》,载《抗战时期西南的文化事业》,第 359-380 页,成都出版社,1990 年。
    ③参看徐益棠《十年来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之回顾与前瞻》,《边政公论》第一卷 5、6 期 1942
     ① 《边政月刊》复刊词,载《边政月刊》复刊号,1943 年 9 月。
    ①《边政公论》封三“征稿启事”。
    ②如第三卷十二期共有:论文 110 篇、政治论文 14 篇、经济论文 7 篇、历史论文 17 篇、地理论文 20 篇、民族论文 7 篇、宗教论文 3 篇、语言论文 2 篇、教育论文 2 篇、纪行文 4 篇、书报评介及提要 8 篇、纪念陶云逵先生文章 8 篇。
    ③ 《西南边疆》封三“征稿启事”。
    ④段班级《寿康导月刊》,载《康导月刊》第二卷第一期
    
    ① 《康导月刊》封三“征稿启事”。
    ② 《西南边疆》创刊号,1938 年 10 月
    ①刘文辉《康导一周年》,第二卷第一期《周年纪念特辑》,1939 年 9 月 25 日。
    ② 《边政公论》发刊词,载第一卷第一期创刊号,1941 年 8 月。
    ③盛澄华:《〈新法兰西杂志〉与法国现代文学》,载《文艺复兴》3 卷 3 期,1947 年 5 月
    ④ 1939 年,国民政府建立西康省,辖宁(西昌)、雅八雅安)、康(康定、甘孜、德格、巴塘、理塘等地)二属,其中的“康”属即原川边地区,西境达金沙江岸。川西北的阿坝地区仍属四川省。
    ⑤ 毅夫《宁属的政治指导区》,载《康导月刊》第二卷第六期,1930 年。
    ①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抗战时期的西南大后方》,北京出版社,第 268-269页 1997 年版。
    ② 分别刊载于《康导月刊》第二卷第四期、第二卷第三期、第一卷第 8 期、第五卷第一期。
    ③杨学端《宁属夷务之过去与将来》、君平《开发宁属之我见》、毅夫《宁属的政治指导区》分别刊载于《康导月刊》,第二卷第八期、第二卷第六期。
    ④ 以上均引自刘文辉《建设新宁属极有把握》》,载《康导月刊》第二卷第三期。
    ⑤君平《开发宁属之我见》,载《康导月刊》第二卷第八期。
    ⑥ 刘文辉《解决夷务之要道》,载《边疆服务》,第九期。
    ⑦《边政公论》第三卷第一期(1944 年 1 月)《新年献辞》
    ①《边政公论》发刊词,载第一卷第一期创刊号,1941 年 8 月。
    ② 梁瓯第《川康区倮倮教育》载《西南边疆》,第十五期。
    ③韩孟钧《改进西康省边民教育之管见》载《康导月刊》第二卷第十期,1939 年。
    ④李春材《西康教育的根本路线》载《康导月刊》第三卷第二、三期,1940 年。
    ⑤ 芮逸夫《西南民族语文教育刍议》载《西南边疆》第二期,1938 年 11 月。
    
    ① 载《西南边疆》第十五期。
    ② 载《边政公论》第七卷第二期。
    ③ 载《康导月刊》第六卷第一期。
    ④马学良这时期的文章后来专门结集为《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年。马学良
    ① 载《边政公论》第三卷第一期。
    ② 载《边政公论》第六卷第四期。
    ③ 载《边政公论》第三卷第九期。
    ④载《边政公论》第七卷第二期。
    ⑤ 载《西南边疆》第十六期。
    ⑥ 载《康导月刊》第二卷第十、十一期。
    ⑦ 载《边政公论》第七卷第二期。
    ⑧ 载《康导月刊》第二卷第八期。
    ⑨ 载《边政公论》第四卷第四、五、六期合刊。
    ⑩ 载《康导月刊》第四卷第四期。 11 载《边政公论》第三卷第二十期。 12 分别刊载于《西南边疆》创刊号、第二期和第七期。 13 载《西南边疆》第十二期。 14 第六卷七、八期合刊载王铭琛所译的“边地歌谣”:送郎送到轿子坪,手扶轿杆诉苦情;姐的苦情诉不完,郎的眼泪流不干。送郎送到夜黄昏,手题灯笼诉苦情;莫学灯笼千双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15 载《康导月刊》第六卷第八、九期合刊。 16 载《康导月刊》第五卷第十期。
    
    ①曾招抡《大凉山夷区考察记》,第 124 页,重庆,求真社,1945 年。
    ② 如颜闻《彝族体质测量之绝对值》,载《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 10 卷。
    ① 费孝通在 1948 年的时候咎说过:“从乡村的研究里,我曾设想逐渐踏进更复杂的市镇社会,可是因为种种限制,我并没有如愿以偿,我所计划的街集调查并没有实行,一直到现在我还找机会去实地研究一个市镇。”这其中的“种种限制”最主要的限制应该是来自于政治上的。见费孝通《乡土重建》,第 152 页,上海,观察社出版,1948 年 8 月。
    ② 高增德、丁东编《世纪学人自述·方国瑜自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 年版。
    ③ 任映沧《大小凉山开发概论》,云南夷务丛书第二分册,第 169 页,1947 年。
    ④ 曾招抡《大凉山夷区考察记》,第 97 页,第 126 页,重庆,求真社,1945 年,
    
    ① 载《西南边疆》第十二期,1941
    ② 载《现代学报》第一卷 2、3 期合刊,1947
    ③ 载《边疆人文》第四卷合刊,1947
    ④ 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四本,1949
    ⑤ 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本,1948
    ① 肖家成、武自立、纪家发《彝文源流试论》,载左玉堂、陶学良编《毕摩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6 月版。
    ② 中国语文丛书《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第 42 页。
    ③ 李方桂《中国的语言和方言》,梁敏译,载《民族译丛》1980 年第一期 5――6 页。
    ④ 陈士林《试论彝文的起源、类型和造字法原则问题》,载左玉堂、陶学良主编《毕摩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 6 月。
    ⑤ 马学良等编著《彝族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147 页,1989 年 12 月版。
     ①马学良,《马学良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 2000,第 70 页。
     ①保禄·维亚尔《云南撒尼倮倮的传统和习俗》,载黄建明、燕汉生编译《保禄·维亚尔文集――百年前的云南彝族》,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 年 1 月。
     ① 向长清《横过湘黔滇的旅行》,载《茄吹弦诵在春城》,18 页
    ① 闻一多《致闻家骥》信,1938 年 2 月 1 日,载《闻一多书信集》,274 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② 闻一多《西南采风录·序言》,载刘兆吉《西南采风录》第 4 页
    ③ 刘兆吉《西南采风录·情歌 102》
    ④刘兆吉《西南采风录·情歌 249》
    ⑤ 陈醒《半肩行李半肩书――访马学良先生》,载《民间文学论坛》1988 年 3 期。
    ①《记闻一多先生在湘西采风二三事》载《马学良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 1992 年 10 月
    ② 载《西南边疆》第三期,1938 年 12 月。
    ③ 闻囿 1938 年 11 月在《湘黔夷语掇拾》的小引中写道:“马君此文,以罗莘田先生之雅意,使余得以附印之前,细籀一过,深以为幸……至文中所论,则精到处特多。凡所列举,皆足为异日研讨之发端。”载《西南边疆研究》第三期,1938 年 12 月。
    ④陈醒《半肩行李半肩书――访马学良先生》,载《民间文学论坛》1988 年 3 期。
    ⑤ 罗常培《语言学在云南》,载《边政公论》9、10 期合刊。
    ⑥ 《边疆语文研究概况》载《马学良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 1992 年 10 月
    ① 林耀华著,载《民族学研究集刊》,第四辑。
    ②芮逸夫《西南民族的语言问题》(《民族学研究集刊》第三辑)、《西南民族语言分类》(《边疆研究通讯》第一卷第一期)、《西南少数民族虫兽偏旁命名考略》(《人类学集刊》第二卷第一、二期合刊,1941 年);
    ③闻囿《论研究西南民族语言》(《读书通讯》第五期)、《西南边民语言的分类》(《学思》第二卷三、四、五合期)。
    ④吴宗济《调查西南民族语言管见》、《拼音文字与西南边民教育》(《西南边疆》创刊号,1938 年 10 月)
    ⑤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册,第 243 页,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年。
    ⑥ 罗常培著,载《边政公论》第一卷 7、8 合期,1942 年。
    ⑦ 罗常培著,载《中国青年》7 卷 1 号,1942 年。
    ⑧ 三篇文章是《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在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三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分别发表在《边疆人文》,1 卷 3、4 期,1944 年;《边政公论》第三卷 9 期,《边疆人文》第二卷 1、2 合期。
    ⑨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册,第 245 页,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年。
     ①陈醒《半肩行李半肩书――访马学良先生》,载《民间文学论坛》1988 年 3 期。
    ③陈醒《半肩行李半肩书――访马学良先生》,载《民间文学论坛》1988 年 3 期。
    ①马学良《倮族的巫师“呗耄”和“天书”》,载《边政公论》第六卷第一期,1947 年。
    ② 马学良《倮族的巫师“呗耄”和“天书”》,载《边政公论》第六卷第一期,1947 年。
    ③马学良《倮族的巫师“呗耄”和“天书”》,载《边政公论》第六卷第一期,1947 年。
    ④马学良《倮族的巫师“呗耄”和“天书”》,载《边政公论》第六卷第一期,1947 年。
     ① 马学良《彝文访古录追记》,载《贵州民族研究》1992 年第一期,
    ②马学良《倮族的“呗耄”和“天书”》,载《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年,成都。
    ③马学良《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年,
    ①马学良《倮族的“呗耄”和“天书”》,载《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年,成都。
    ② 《歌谣》周刊 47 号,1924 年 3 月 16 日。
    ③ 钟敬文《“五四”时期民俗文化学的兴起》,载《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年 4 月版。
    ④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载《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傅斯年卷》第 340 至 350 页,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⑤ 以上所引傅斯年的话均见其《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载《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傅斯年卷》第 340 至350 页,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① 1969 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云南方言调查报告(汉语部分)》,主要内容是 1940 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云南汉语方言的大规模调查。史语所对方言调查在全国一共开展了7次:1928年至1929年的两广方言调查;1933 年的陕南方言调查;1934 年的徽州方言调查;1935 的江西方言调查;1935 年的湖南方言调查;1936 年的湖北方言调查以及 1940 年对云南方言的调查。
    ② 马学良《马学良民族研究文集·自序》,民族出版社,1992 年 1992 年 10 月,北京。
    ③马学良《倮译〈太上感应篇〉》序,载国立南开大学文科研究所《边疆人文》第四卷合刊,1947 年 12 月
    ④ 参看张少微《边建与民俗》,载《边政公论》第 3 卷第 12 期,1944 年。
    ①马学良《倮译〈太上感应篇〉》序,载国立南开大学文科研究所《边疆人文》第四卷合刊,1947 年 12 月
    ② 马学良《倮文作斋经译注·序》,载《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年,成都。
    ③马学良《婚姻和婚歌》,载马学良《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自序》,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年 11 月,成都。
    ④马学良《倮译〈太上感应篇〉》序,载国立南开大学文科研究所《边疆人文》第四卷合刊,1947 年 12 月
    ①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北京,1989 年。
    ② 马学良《论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语言学、民族学的关系》,载《素园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年 北京
    ③参看马学良《民俗学、民间文学离不开语言学》,载《素园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年 北京
    ① 马学良《民俗学、民间文学离不开语言学》,载《素园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年,北京。
    ②马学良《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自序》,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年 11 月,成都。
    ③马学良《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自序》,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年 11 月,成都。
    ①马学良《倮民的祭礼研究》,载《学原》第 2 卷第 2 期,1948 年。
    ②载国立南开大学文科研究所《边疆人文》第四卷合刊,1947 年 12 月。
    ③ 马学良《倮文作斋经译注》,载《马学良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年。
    
    ① 马学良《倮民的祭礼研究》,载《学原》第 2 卷第 2 期,1948 年。
    ② 马学良《黑夷风俗之一――除祸祟》,载《边政公论》第三卷九期,1944 年 9 月。
    ① 《倮民的祭礼研究》载《学原》第二卷第二期,1948 年。
    ② 王启龙、邓小咏译,马学良审订《李方桂先生谈语言研究》,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 年 6 期。
    ① 马学良《语言和文化》,载马学良《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自序》,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年 11 月,成都。
    ② 钟敬文《民俗学与民间文学》,载载《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1999 年 4 月。
    ③ 《民俗学、民间文学离不开语言学》载马学良《素园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年 北京
    ④ 《倮民的祭礼研究》载《学原》第二卷第二期。
    ⑤ 《民俗学、民间文学离不开语言学》载马学良《素园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年, 北京。
    ① 马学良《湘黔夷语掇拾》,载《西南边疆》第三期,1938 年 12 月。
    ② 马学良《湘黔夷语掇拾》载《西南边疆》第三期,1938 年。
    ③ 马学良在《湘黔夷语掇拾》归纳林语堂在《古有复辅音说》一文中,对考证复辅音的问题,提出了四条考证的路:①寻求今日俗语中所保存的复辅韵的遗迹,或寻求书中所载古时俗语之遗迹;②由字之读音或借用上推测;③由字之谐声现象研究,如 p、t、k 母互相得声(如“路”以各得声而读如“路”);④由印度支那系中的语言作比较的功夫,求能证实中原音声也有复辅音的材料。林语堂在语言研究上,已经考虑把汉语和其它旁系语言进行比较研究,从其它语系中来寻找材料。只是当时因材料匮乏,故没有得到圆满的结果。
    ④马学良《湘黔夷语掇拾》载《西南边疆》第三期,1938 年。
    ⑤ 参看马学良《试论彝文“书同文”的问题》载《民族语文教学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成都,1988 年版。
    ① 《民俗学、民间文学离不开语言学》载马学良《素园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北京,1989 年版。
    ②马学良《湘黔夷语掇拾》载《西南边疆》第三期,1938 年
    ③ 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华书局,1978 年,北京。
    ④ 《民俗学、民间文学离不开语言学》载马学良《素园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年 北京
    ① 《民俗学、民间文学离不开语言学》载马学良《素园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年 北京
    ②马学良《湘黔夷语掇拾》载《西南边疆》第三期,1938 年
    ③ 马学良《婚姻和婚歌》,载马学良《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自序》,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年 11 月,成都。
    ④ 马学良《彝族典籍文化研究·序》,朱崇先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年 6 月。
    ①马学良,《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② 马学良《倮族的“呗耄”和“天书”》,载《边政公论》,第六卷第一期,1947 年。
    ③ 马学良《边疆语文研究概况》,载《马学良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 1992 年 10 月
    ④马学良《倮文作斋经译注》,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14 本,1947 年。
     ① 马学良《倮文作祭献药供牲经译注》,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20 本,1948 年 7 月。
    ①陈醒《半肩行李半肩书――访马学良先生》,载《民间文学论坛》1988 年 3 期。
    ②马学良《马学良民族研究文集·序》,民族出版社,1987 年,北京。
    ③ 萨丕尔说:“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他们可以决定我们生活的组织。”,转引自罗常培《语言与文化》第 2 页,北京出版社,2004年 3 月。
    ④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他论述语言与文化研究的具体途径包括:1、从词语的语源和演变推溯过去文化的遗迹;2、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3、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4、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5、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6、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第 2 页,北京出版社,2004 年 3 月版。
    ⑤ 马学良《民族语言教学文集·自序》,四川民族出版社,成都,1988 年版。
    ① 马学良《语言与文化》,载《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年版。
    ② 马学良《马学良民族研究文集·序》,民族出版社,北京,1987 年版。
    ③丁凤麟、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422—423 页,1987 年版。
    ④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一册),第 89 页,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⑤转引自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第 15 页。
    ⑥ 马学良认为“我们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同有关民族的历史和地域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尤其是在我国
    ① 《彝族文化》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1985 年年刊。124-125
    ② 马学良等编著《彝族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12 月。
    ③祁庆富《彝族史研究综述》,载《民族研究动态》,1986 年,第二期。
    ④ 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卷四载:“土官之设,惟云、贵、川、湖及广西,而广东琼州府亦间有抚黎之土县佐,若内地则绝无,惟江西赣州府安远县、信丰县、会昌县内四县巡检司各置流官一员。又成化间赣州之龙南县又设土官主薄一员,成化间广东琼州府感恩县有土官知县姜鉴。”
    ⑤ 江应梁《略论云南的土司制度》,载《江应粱民族研究文集》,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92 年。
    ⑥ 据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 79《土官》条载。
    ① 见《明史·土司传》,又据清毛奇龄《蛮司合志》载:“嘉靖时府州县正、贰、经历、巡检、驿传等隶验封者共三百六十,宣慰、宣抚、长官隶武选者共一百三十三。
    ②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中有《土官文职条》称:“本朝设土司,除知府、知州、、知县俱文职,其品秩一如流官,此外夷官则有宣慰司、宣抚司、长官司、蛮夷长官司,俱为文官,属吏部文选司除授,是宜竟为左列矣,然查会典则又不然,户部所开州县,凡宣慰司三,仅四川之播州属焉。四川宣慰司三,一属户部,一属兵部,长官十六司属户,二十九司又属兵,何也?至云南之宣慰司凡七,俱在徼外,即朝贡亦不尽如期,而亦载之户部版图中,抑异矣。”
    ③ 《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上、中、下)凌纯声 载《边政公论》第二卷十一、十二期,1943,三卷一期,1944,三卷二期,1944。
    ④林耀华《川康北界的嘉戎土司》,载《边政公论》第六卷第二期,1947 年。
    ① 《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上、中、下)凌纯声 载《边政公论》第二卷十一、十二期,1943,三卷一期,1944,三卷二期,1944。
    ②清魏源著《西南夷改流记》,收入《小方壶斋与地从钞》
    ③清刘彬撰《永昌土司论》,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④ 《改土归流说》 清王履阶著 收入《小方壶斋与地丛钞》第 44 册
    ⑤ 对四川改流结果,有不同的意见,任映沧认为,改流使夷族“休养生息于四川凉山范围内,以为祸川根源”。参看任映沧《大小凉山夷族通考》,西南夷务丛书社,第 117 页,1947 年 8 月版。
     ① 参看光绪《越西厅志·土司》、岭光电《忆往昔――一个彝族土司的自述》,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 6 月版。
     ① 岭光电《倮情述论》第一篇《若干年来倮民之活动》,成都开明书店,1943 年 9 月版。
    ① 曲木藏尧《西南夷族考察记》,第 47 页,南京拔提书店出版,1933 年 12 月。
    ②曲木藏尧《西南夷族考察记》,第 73 页,南京拔提书店出版,1933 年 12 月。
    ③ V·帕累托:《社会学概论》第 1296 页,1919 年,转引自(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第 147页,杨祖功、王大东译,华夏出版社,1987 年版。
    
    ①马林英《关于“曲木王佳系王海民之父”的补正》,载《凉山彝族研究》1994 年年刊
    ② 【俄】顾彼得著,和铹宇译,《彝人首领》,第 111 页,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 年 8 月,
    
    ①岭光电《忆往昔――一个彝族土司的自述》,第 166 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 6 月版。
    ②岭光电《忆往昔――一个彝族土司的自述》,第 169-170 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 6 月版。
    ① 【俄】顾彼得著,和铹宇译,《彝人首领》,第 53 页,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 年 8 月版。
    ② 【俄】顾彼得著,和铹宇译,《彝人首领》,第 53 页,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 年 8 月版。
    ③ 《胡汉民自传》,第 118 页,(台湾)传记文学社,1981 年版。
    
    ① 《怎样消弭各县的党政纠纷》,《江苏党务周刊》第 4 期。
    ② 【俄】顾彼得著,和铹宇译,《彝人首领》,第 176 页,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 年 8 月,
    ② 【俄】顾彼得著,和铹宇译,《彝人首领》,第 143 页,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 年 8 月版。
    ③ 转引自李里峰《底层研究 他者眼光:历史的多种可能性》 载《读书》2002 年第 1 期。
    ① 【俄】顾彼得著,和铹宇译,《彝人首领》,第 111 页,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 年 8 月,
    ② 【俄】顾彼得著,和铹宇译,《彝人首领》,第 112 页,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 年 8 月,
    ③ 【俄】顾彼得著,和铹宇译,《彝人首领》,第 112 页,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 年 8 月。
    
    ① 曲木藏尧《西南夷族考察记》,南京拔提书店,1933 年 12 月版。
    ② 【俄】顾彼得著,和铹宇译,《彝人首领》,第 174 页,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 年 8 月版。
    ③ 岭光电《若干年来倮民之活动》,载《倮情述论》成都开明书店,1943 年 9 月版。
    
    ①曲木藏尧《西南夷族考察记》,第 55 页,南京拔提书店,1933 年 12 月版。
    ②曲木藏尧《西南夷族考察记·自序》,第 55 页,南京拔提书店,1933 年 12 月版。
    
    ① 以上均引自曲木藏尧《西南夷族考察记》,南京拔提书店,1933 年 12 月。
    ② 岭光电《忆往昔――一个彝族土司的自述》,第 77 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 6 月。
    ③岭光电《忆往昔――一个彝族土司的自述》,第 79 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 6 月
    ④朱契《康昌考察记》,大时代印刷所,民国三十一年九月《夷民领袖岭光电土司访问记》,第 98 页
    ①岭光电《忆往昔――一个彝族土司的自述》,第 119 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 6 月
    ② 参看岭光电《忆往昔――一个彝族土司的自述》,第 118――135 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 6 月
     ① 麻国庆著《走进他者的世界》,北京,学苑出版社,第 34 页,2001 年版。
     ① 杨成志《西南民族的研究》,载《西南研究》创刊号,1932 年 2 月,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广州。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 467 页。
    ② 张海洋《林耀华教授的学术生涯》,载《民族教育研究》2002 年,第二期。
    ① 林耀华去世的第二天,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的岭光电的儿子岭福祥,代表中央民族大学的彝族师生,送去鲜花一篮,花篮挽带上大书:彝学泰斗林耀华教授千古。转引自张海洋《林耀华教授与中国的少数民族和民族研究》,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 年第一期。
    ② 祁庆富《彝族史研究综述》,载《民族研究动态》,1986 年,第二期。
    ③ 林耀华《从人类学的观点考察中国近代社会》,载《社会研究》第 108 期,第 463-465 页,1935 年。
    ④ 林耀华《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第 82 页,1999 年 3 月版。
    ① 杨成志《中国西南民族中的罗罗族》,载《地学杂志》,第一期,1934 年。
    ② 杨成志《西南民族研究》,载《西南研究》创刊号,1932 年。
    
    ① 杨成志《民族中心主义》,载《更生评论》第三卷,第 2 期,1938 年 4 月。
    ② 林耀华《凉山彝家得巨变》北京商务印书馆,第 71 页,1995 年
    ②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第 8 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③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第 18 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④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第 10 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①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第 11 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①李里峰《底层研究 他者眼光:历史的多种可能性》 载《读书》2002 年第一期
    ②引自《世界文化报告 2000: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59 页。
    ③陈向明《文化主位的限度与研究结果的“真实”》,载《社会学研究》2001 年第 2 期。
    ④陈向明《文化主位的限度与研究结果的“真实”》,载《社会学研究》2001 年第 2 期。
    
    ① 刘尧汉《忆往昔·序》,云南人民出版社,第 31 页,1988 年 6 月。
    ② 以上均引自岭光电《忆往昔》,云南人民出版社,第 79 页、134 页、135 页。1988 年 6 月。
    
    ① 费孝通、林耀华《中国民族学当前的任务》,载《科学通报》,1958 年 8 月。
    ② 分别刊载于《考古》1961 年第 9 期、1963 年第 6 期、《文物》1974 年第 1 期。
     ① 【美】斯蒂文·郝瑞著,巴莫阿依、曲木铁西译《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第 84 页,2000 年 8 月。
    1、陶云逵:《云南土著民族研究之回顾与前瞻》,载《边政公论》第 1 卷 5、6 期,1942 年。
    2、徐益棠:《雷波小凉山儸族调查》,载《西南边疆》第 13 期,1942 年。
    3、陶云逵:《西南边疆社会》,载《边政公论》第 3 卷 3 期,1930 年。
    4、徐益棠:《雷马纪行》,载《边政公论》第 1 卷 11、12 期,1944 年。
    5、徐益棠:《十年来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之回归与前瞻》,载《边政公论》第 1 卷 5、6 期 1942 年。
    6、徐益棠:《打冤家――儸儸氏族之间的战争》,载《边政公论》第 1 卷 7、8 期,1938 年。
    7、徐益棠:《书评――西康彝族调查报告》,载《西南边疆》第 13 期,1942 年。
    8、杨成志:《中国西南民族中的儸儸族》,载《地学杂志》第一号
    9、杨成志:《儸儸说略》,载《领南学报》第 1 卷 第 3 期,1930 年。
    10、杨成志:《对云南儸儸族的研究计划》,载《禹贡》半月刊第 1 卷 第 4 期,1942 年。
    11、楚图南:《中国西南民族中的神话研究》,载《西南边疆》创刊号、2、7 期,1938 年。
    12、丁骕:《西南民族考释》,载《边政公论》第 1 卷 第 7、8 期,1942 年。
    13、梁瓯第:《川康区倮儸之教育》,载《西南边疆》,第 13 期,1942 年。
    14、胡良珍:《小凉山倮倮之社会组织》,载《西南边疆》,第 15 期,1942 年。
    15、马学良:《云南倮族(白夷)之神话》,载《西南边疆》,第 12 期,1942 年。
    16、马学良:《云南土民的神话》,载《西南边疆》,第 12 期,1942 年。
    17、雷金流:《云南瀓江儸儸的祖先崇拜》,《边政公论》第 3 卷,第 9 期,1944 年。
    18、马学良:《黑夷风俗之一 ――除祸祟》,载《边政公论》第 3 卷 第 9 期,1944 年。
    19、林耀华:《凉山儸儸的阶级制度》,载《边政公论》第 3 卷第 9 期,1944 年。
    20、罗常培:《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载《边疆人文》第卷第 3、4 期合刊,1944 年。
    21、罗常培:《再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载《边政公论》第 3 卷第 9 期,1944 年。
    22、罗常培:《三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载《边疆人文》第卷第 1、2 期,1944 年。
    23、闻宥、杨汉先:《乌蛮统治阶级的内婚及其没落》,载《边政公论》第二卷,第 11、12 期1943 年。
    24、林耀华:《边疆研究的途径》,载《边政公论》第 2 卷 第 1、2 期,1943 年。
    25、李景汉:《凉山儸儸的氏族制度》,载《边政公论》第 1 卷 第 3、4 期,1941 年。
    26、帅雨苍:《路南的夷民生活》
    27、黄万民:《儸儸的职业问题》,载《康导月刊》第 4 卷第 8、9 期,1942 年。
    28、田倬之:《未开发的宝藏――峨马雷屏》,载《东方杂志》第 24 卷第 8 号,1928 年。
    29、庄学本:《儸儸的婚姻生育及丧葬》,载《康导月刊》第二卷第 11 期,1940 年。
    30、张鸿海:《宁属倮夷一瞥》,载《康导月刊》第 4 卷第 2、3 期,1942 年。
    31、编辑部:《昭觉概况》,载《康导月刊》第 3、4 期,1940 年。
    32、弓也长:《宁属夷务鸟瞰》,载《康导月刊》第 4 卷第 4 期,1942 年。
    33、西泊:《宁属夷区行政概述》,载《边疆服务》第 8 期,1945 年。
    34、刘文辉:《解决夷务之要道》,载《边疆服务》第 9 期,1945 年。
    35、李安宅:《对于边疆我国的传统作法》,载《边疆服务》第 11 期,1946 年。
    36、劳贞一:《西南边疆的宗教改革问题》,载《边政公论》第 6 卷 第 3 期,1947 年。
    37、马长寿:《论统一与同化》,载《边政公论》第 6 卷 第 2 期,1947 年。
    38、本刊座谈会记录:《边疆自治与文化》,载《边政公论》第 6 卷第 2 期,1947 年。
    39、梁欧第:《论边政制度的革新》,载《边政公论》第 6 卷第 1 期,1947 年。
    40、凌纯声:《中国边政改革刍议》,载《边政公论》第 6 卷第 1 期,1947 年。
    41、卫惠林:《如何确立三民主义的边疆民族政策》,载《边政公论》第 4 卷 第 1 期,1945 年。
    42、张少微:《边建与民俗》,载《边政公论》第 3 卷第 12 期,1944 年。
    43、岭光电:《黑夷和白夷》,载《边政公论》第 7 卷第 2 期,1948 年。
    44、马学良:《倮族的招魂和放蛊》,载《边政公论》第 7 卷第 2 期,1948 年。
    45、陈宗祥《儸儸的宗教》,载《边政公论》第 7 卷第 2 期,1948 年。
    46、凌纯声:《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上)》,载《边政公论》第 2 卷第 11、12 期,1943 年。
    47、凌纯声:《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中)》,载《边政公论》第 3 卷第 1 期,1944 年。
    48、凌纯声:《中国边政之土司制度(下)》,载《边政公论》第 3 卷第 2 期,1944 年。
    49、胡耐安:《边政问题与边疆社会问题》,载《边政公论》第 3 卷第 1 期,1944 年。
    50、郑鹤声:《近三百年来中华民族融合之趋同》,载《边政公论》第 3 卷,第 2 期,1944 年。
    51、马学良:《倮文作斋经译注》,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14 本。
    52、丁骕:《西文云南论文书目选录》,载《禹贡》半月刊第 4 卷第 8 期,1935 年。
    53、黄文山《民族学与中国民族研究》,载《民族学研究集刊》第一期,1936 年。
    54、编辑部:《开发川南大凉山之计划》,载《边事研究》第 2 卷第 4 期。
    55、刘文辉:《宁属夷务问题之检讨》,载《康导月刊》第 2 卷第 3 期,1939 年。
    56、林耀华:《分析语言意义对文化研究的贡献》《民族学研究集刊》第四集,1944 年
    57、余汉华:《云南之国际关系》,载《边事研究》第 5 卷第 4 期,1937 年。
    58、宜山:《川滇秘密区的巴布凉山》,载《边事研究》第 5 卷第 3 期,1937 年。
    59、马长寿:《少数民族问题》,载《民族学研究集刊》第 6 辑,1937 年。
    60、芮逸夫:《西南民族的语言问题》,载《民族学研究集刊》第 4 辑。
    61、董作宾:《爨人谱系新证》,载《民族学研究集刊》第 2 期。
    62、马长寿:《中国西南民族分类》,《民族学研究集刊》第 1 辑。
    63、杨学端:《宁属夷务之过去与将来》,载《康导月刊》第 2 卷第 8 期,1940 年。
    64、君平:《开发宁属之我见》,载《刊导月刊》第 2 卷第 8 期,1940 年。
    65、领光电:《倮族婚俗琐谈》,载《康导月刊》第 2 卷第 8 期,1940 年。
    66、胡体乾:《序岑著〈西南种族论〉》,载《责善半月刊》第 6 期,1941 年。
    67、李璜:《儸儸之社会学研究》,载《责善半月刊》,第 6 期,1941 年。
    68、江应梁:《大小凉山之行》,载《责善半月刊》,第 6 期,1941 年。
    69、闻宥:《川滇黔儸文之比较》,载《中国文化研究之集刊》第 7 卷,1947 年。
    70、毅夫:《宁属政治指导区》,载《康导月刊》第 2 卷第 6 期,1930 年。
    71、刘文辉:《建设新宁属极有把握》,《康导月刊》第 2 卷第 4 期,1939 年。
    71、伍必熙:《儸儸地买马记》,载《旅行杂志》第 20 卷第 6 期,1946 年。
    72、范义田:《南夷之族类及其民族与地理生活关系》,载《东方杂志》第 40 卷第 3 号,1944 年。
    73、徐益棠:《凉山儸民之政治组织》,载《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 3 卷,1943 年。
    74、嵇翥青:《西南之边务与侨务》,《新亚细亚》第 1 卷第 5 期,1931 年。
    75、《边政公论》发刊词,第 1 卷 1 期,1941 年。
    76、周昆田:《三民主义之边政建设》,载《边政公论》第 1 卷第 1 期,1941 年。
    77、柯象峯:《中国边疆研究计划与方法之商榷》,载《边政公论》第 1 卷第 1 期,1941 年。
    78、李景汉:《边疆社会调查研究应注意之点》,载《边政公论》第 1 卷第 1 期,1941 年。
    79、《国民党八中全会通过之边疆施政纲要》,载《边政公论》第 1 卷第 1 期,1941 年。
    80、《中国边政学会成立》,载《边政公论》第 1 卷第 1 期,1941 年。
    81、《边疆教育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大会及资料》,载《边政公论》第 1 卷第 2 期,1941 年。
    82、温子瑞:《开发边疆的理论与实践》,载《新亚细亚》第 2 期,1933 年。
    83、郎擎霄:《中国南方民族源流考》,载《东方杂志》第 30 卷第 1 号,1933 年。
    84、周开庆:《开发西南的前提》,载《西南评论》第 3 卷第 1 期,1936 年。
    85、贾湖亭:《论我国半世纪以来之边疆政策》,载《建设杂志》第 8 卷第 9 期。
    86、张其昀:《滇缅边务与西南大局》,载《建国月刊》第 1 卷第 1 期,1919 年。
    87、蒙藏委员会调查室:《宁属洛苏概况》,载《蒙藏月报》第 12 卷第 2、3、4、5 期,1930年。
    88、张维翰:《抗战期间西南边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载《时事类编特刊》第 33、34 期,1929年。
    1、彝文文献研究编译室:《彝文文献选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 年。
    2、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彝族源流》(十六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1993 年。
    3、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西南彝志》(八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1992 年。
    4、陈朝贤主编:《彝族创世志》(三卷),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 年。
    5、罗希吾戈、普学旺译注:《阿赫希尼摩――彝族创世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 年。
    6、中央民族学院彝文文献编译室编:《彝文文献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年。
    7、果基宁哈、岭福祥主编:《彝文<指路经>译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 年。
    8、丁文江编,马学良修订:《爨文丛刻》(上中下),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年。
    9、红河州民族研究所编:《彝族古籍研究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年。
    10、左玉堂、陶学良编:《毕摩文化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
    11、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四川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印:《凉山西昌彝族地区土司历史及其土司统治区社会概况资料汇集》,1963 年版。
    12、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四川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印:《凉山西昌地区彝族历史调查资料选辑》,1963 年版。
    13、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四川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印:《四川彝族近现代史调查资料选辑初稿》,1963 年版。
    14、岭光电著:《忆往昔――一个彝族土司的自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15、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史资料室编辑委员会编:《凉山文史资料选辑》。
    16、徐益棠著:《雷波小凉山之儸民》,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印行,1945 年版。
    17、杨成志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129、132 合刊,1930 年版。
    18、曾昭抡著:《大凉山夷区考察》,求真社,1947 年 8 版。
    19、常隆庆、施怀仁、俞德浚著:《雷马屛峨调查记》,中国西部科学院特刊,1935 年版。
    20、任映沧著:《大小凉山倮族通考》,西南夷务丛书社,西康:1947 年版。
    21、任映沧著:《大小凉山开发概论》,西南夷务丛书社,1947 年版。
    22、江应梁著:《凉山彝族的奴隶制度》,《珠海学报》第二集,1948 年版。
    23、朱稧著:《康昌考察记》,大时代书局,1942 年版。
    24、严德一著:《云南边疆地理》,中国边政学会主编,商务印书馆,1946 年版。
    25、汪永泽著:《川缅纪行》,独立出版社,1942 年版。
    26、刘锡蕃著:《岭表纪蛮》,商务印书馆发行,1934 年版。
    27、袁在予著:《西康宁属夷务沿革史略》,1941 年版。
    28、梁瓯第著:《我怎样通过大小凉山》,文通书局印行,1944 年版。
    29、国民出版社编:《飞跃中的西南建设》,1939 年版。
    30、华企云著:《云南问题》,上海大东书局印行,1931 年版。
    31、徐益棠著:《非常时期之云南边疆》,上海中华书局印行,1937 年版。
    32、姜蕴刚著:《边区问题之理论与实践》,西南边政协会,1940 年版。
    33、曲木藏尧著:《西南夷族考察记》,南京拔提书店,1933 年版。
    34、方显廷、张国瑞、陈抱隐、韦以蔽著:《西南经济建设》,独立出版社,1939 年版。
    35、四川省政府边区考察团报告书:《雷马屛峨纪略》,1941 年版。
    36、中央大学地理调查团调查报告:《云南边地民族与民族性》,1935 年版。
    37、《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专刊·创刊号》,1932 年 1 月
    38、李有义著:《汉夷杂区经济》,云南大学历史系云南地方史研究室,林超民、潘先林重排油印本。2000 年印。
    39、李安宅著:《边疆社会工作》,中华书局印行,1944 年版。
    40、中央航空学校编印:《中国边疆问题》,1944 年版。
    41、朱子爽编著:《中国国民党边疆政策》,国民出版社印行,1944 年版。
    42、戴裔煊著:《干兰――西南中国的原始住宅的研究》,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印行,1948 年版。
    43、黄慕松著:《我国边政问题》,西北导报印社,1936 年版。
    44、王景岐著:《滇疆苗蛮记略》,1933 年。
    45、柯象峯编著:《西康社会之鸟瞰》,正中书局印行,1940 年版。
    46、陈碧笙著:《滇边经营论》,汉口全国大书店,1938 年版。
    47、江应梁著:《抗战中的西南民族问题》,中山文化教育馆,1938 年版。
    48、西康经济研究所编:《西康研究资料分类编目》第一辑,1941 年版。
    49、任乃强著:《西康图经》,新亚细亚学会,1934 年版。
    50、陈碧笙著:《滇边散忆》,商务印书馆,1941 年版。
    51、方国瑜著:《滇西边区考察记》,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1943 年版。
    52、刘兆吉著:《西南采风录》,商务印书馆,1939 年版。
    53、大凉山季刊社编辑:《大凉山》,第一卷 1-2 期,1946 年 9 月。
    54、云南省立昆化民众教育馆编:《云南边地问题研究》(上下卷),1933 年版。
    55、梅心如著:《西康》,南京正中书局,1934 年版。
    56、陈重为著:《西康问题》,上海中华书局,1930 年版。
    57、唐兴璧、毛筠如编著:《雷马屏峨夷务鸟瞰》,四川省民政厅丛刊,1941 年版。
    58、岭光电著:《倮情述论》,南京开明书店,1943 年。
    59、卢作孚采集,林惠祥编述:《倮倮标本图说》,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31 年版。
    60、余贻泽著:《中国土司制度》,南京正中书局,1947 年版。
    61、方秋韦著:《中国边疆问题十讲》,上海引擎出版社,1937 年版。
    62、云南省民政厅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编印:《边疆行政人员手册》,1944 年版。
    63、陈雨泉讲,云南省立双江简师校刊编辑处编印:《云南边地与中华民族国家之关系》,1938年版。
    63、戴怺修著:《凉山夷区去来》,成都今日新闻社,1947 年版。
    65、凌纯声等编:《中国今日之边疆问题》,南京正中书局,1936 年版。
    66、卫惠林著:《边疆民族问题与战时民族教育》,中山文化教育馆,1938 年版。
    67、四川省政府教育厅编印:《抗战时期之四川教育》,1945 年版。
    68、白水编著:《今日的新西南》,言行出版社,1939 年版。
    69、林耀华著:《凉山夷家》。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年版
    70、林耀华著:《凉山彝家的巨变》。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年版。
    71、魏治臻编:《彝族史料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年版。
    72、魏治臻辑:《〈清实录〉彝族史料辑要》,昆明:彝族民族出版社,1986 年版。
    73、胡庆均著:《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
    74、杨怀英主编:《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法律制度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年版。
    75、《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编写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年。
    76、陈久金、卢央、刘尧汉著:《彝族天文学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77、陈康著:《彝族文化志》,载王尧主编《彝、纳西、拉祜、基诺、傈僳、哈尼、白、怒族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第三典“民族文化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78、陈士林著:《彝楚历史关系述略》,载《楚史论坛》初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79、陈士林、边仕明、李秀清著:《彝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5 年。
    80、彝族简志编写组:《彝族简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铅印本。1963 年版。
    81、彝族简史编写组:《彝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初稿于 1963 年完成),1987 年版。
    82、杜玉亭著:《元代罗罗斯史料辑考》。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79 年版。
    83、巴莫姊妹彝学小组编著:《彝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84、方国瑜著:《彝族史稿》。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年版。
    85、王昌富著:《凉山彝族礼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年版。
    86、刘尧汉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年版。
    87、王丽珠著:《彝族祖先崇拜》,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88、韦清风等摘编:《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变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民族学研究室印,1981 年版。
    89、西南民族研究会编、何耀华主编:《西南民族研究》(彝族专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90、云南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编:《彝族文化研究文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91、胡庆均著:《明清彝族社会史论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
    92、朱文旭著:《彝族文化研究论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年版。
    93、黄建民著:《彝族古籍文献概要》,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年版。
    94、朱崇先著:《彝族典籍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95、马学良等编著:《彝族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96、丁椿寿著:《彝文论》,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年版。
    97、杨风江译注:《彝族部落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98、李力主编:《彝族文学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年版。
    99、巴莫阿依著:《彝族祖灵信仰》,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年版。
    100、《中国彝族通史》编委会编,陇贤君执笔:《中国彝族通史纲要》,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年版。
    101、马学良著:《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年版。
    102、武耀武编:《彝族哲学思想史论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年版。
    103、康健等编:《彝族古代文论研究》,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 年版。
    104、王天玺、李国文著:《先民的智慧》,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105、巴莫阿依、黄建民编:《国外学者彝族研究文集》,2000 年版。
    106、巴莫曲布嫫著:《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107、钟敬文著:《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北京:中华书局,1996 年版。
    108、钟敬文著:《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年版。
    109、钟敬文著:《建立中国民俗学派》,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110、季羡林主编、董晓萍编:《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钟敬文自选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年版。
    111、马学良著:《素园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年版。
    112、马学良著:《民族语言教学文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年版。
    113、费孝通著:《乡土中国》,北京:三联出版社,1985 年版。
    114、费孝通著:《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年版。
    115、岑家梧著:《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年版。
    116、杨堃著:《杨堃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年版。
    117、吴文澡著:《吴文澡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年版。
    118、马学良著:《马学良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年版。
    119、江应梁著:《江应梁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年版。
    120、刘昭瑞编:《杨成志研究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21、周大鸣主编:《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年版。
    122、林耀华著:《林耀华学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123、林耀华著:《民族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
    124、20 世纪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经典著作丛书,凌纯声、林耀华等著:《研究方法与方法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年版。
    125、罗常培著:《语言与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年版。
    126、刘魁立著:《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年版。
    127、杨堃著:《社会学与民俗学》,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年版。
    128、赵世瑜著:《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年版。
    129、董晓萍著:《田野民俗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30、黄建明、燕汉生编译《保禄·维亚尔文集――百年前的云南彝族》,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131、徐杰舜、韦日科主编:《中国民族政策史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132、贺渊著:《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年版。
    133、王建民著:《中国民族学史(上)》,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
    134、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著:《中国民族学史(下)》,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135、陶绪著:《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136、彭树智著:《东方民族主义思潮》,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137、潘先林著:《云南彝族统治集团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138、陈平原著:《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139、倪伟著:《“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140、桑兵著:《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版。
    141、赵世瑜著:《眼光向下的革命》,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142、马长寿著:《马长寿民族学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143、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版。
    144、王柯著:《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45、戴逸煊著:《西方民族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146、吕思勉著:《中国民族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年版。
    147、梁起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年版。
    148、曹卫东著:《权利的他者》,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149、高丙中主编,高丙中、纳日碧力戈等著《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150、马戎主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151、郝时远主编:《民族调查回忆――田野调查实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
    152、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编:《西南民族研究》(彝族研究专辑),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153、【法】若盎·塞尔维埃(Jean Servier)著,王光译:《民族学》(L’ethnologie),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
    154、【美】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著,孙瑞芹、陈泽宪译《美国与中国》(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 年。
    155、【英】H.R.戴维斯(H.R.Davis)著,李安泰等译:《云南:联结印度和扬子江的锁链》(),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156、【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胡宗泽、赵力涛译:《民族――国家与暴力》(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bce),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8 年版。
    157、【美】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 Geertz)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年版。
    158、【美】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 Geertz)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The Interpreationg of Culture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159、【美】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60【英】冯客(Frank)著,杨立华译:《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China),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161、【英】埃里·凯杜里(Elie Kedourie)著,张明明译:《民族主义》(Nationnalis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年版。
    162、【英】安东尼·D·史密斯(Anthony D.Smith)著,龚维斌、良警宇译:《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n a Global Era),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年版。
    163、【英】厄内斯特·盖尔纳(Ernest Gellner)著,韩红译:《民族与民族主义》(A Typology of Nationalis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年版。
    164、【美】顾定国(Gregory E.Guldin)著,胡鸿保、周燕译:《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The Saga of Anthropology in China from Malinowski to Mao),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165、【美】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W.Said)著,王宇根译:《东方学》(Orientalis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年版。
    166、【俄】顾彼得(Pote Gullart)著,和铹宇译:《彝人首领》(Princes of The Black Bone Life in The Tibetan),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 年版。
    167、【美】杜赞奇(Praseenjit Duara)著,王宪明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rdern China),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版。
    168、【美】斯蒂文·郝瑞(Stevan Harrell)著,巴莫阿依,曲木铁西译:《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Field Studies of Ethnic Identity:YiCommunities of Southwest China),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Stevan Harrell 1989 “Ethnicity and Kin Terms among Two Kinds of Yi”. In Ethnicity and Ethnic Groups in China, Chien Chiao and Nicholas Tapp, eds., pp.179-197. Hong Kong: New Asia Colla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0 “Ethnicity, Local Interests, and the State: Yi Communities in Southwest China”.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32(3):515-548 2001 “Perspective on the Yi of Southweste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Legendre, A. F. 1911 The Lolos of Kiantchang, Annual Report.
    Lin, Yaohua 1961 The Lolo of Liangshan(Liang-shan I-chia), Translated byJu-shu Pan, edited by Wu-chi Liu, 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 Inc. New Haven.
    Pan, Jiao 1998 "Theories of Ethnic Identity and the Making of the Yi".A paper for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Yi Studies in Trier, Germany. 2002“Trist and Carol on the Journey to the Cool Mountains: Culture as Travel”,Inner Asia 4
    Swain, Margaret Byrne 2000 “The Yi of China”. In Endangered Peoples of Southeast and East Asia: Struggles to Survive and Thrive, Leslie E. Sponsel, ed. pp. 251-266, Greenwood Press.
    Weber, Max 1922 “Ethnic Groups”. In Theories of Ethnicity: A Classical Reader. Werner Sollors ed.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Erik Mueggler 2001“The Age of Wild Ghosts”.University of Californit Press.
    A.J.Broomhall 1947“Strong Tower”.Printed in GreatBritain by The Camelot Press Ltd,London and Southampto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