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之镜—台湾综艺节目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台湾综艺节目研究”,是一个新课题。综艺节目,是电视最基本的类型之一,本文以台湾综艺节目作为研究对象,从类型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台湾综艺节的几种基本类型:歌唱类节目、谈话类节目、游戏类节目、模仿类节目。同时也简要分析了其他的一些类型节目,如整人类节目。本课题还梳理了台湾综艺节目的发展历史,并总结其各阶段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台湾综艺节目的文化特质,以及日本电视节目对台湾的影响,台湾电视节目对大陆的影响。针对海峡两岸电视圈同时关注的一些问题,如节目的克隆与模仿、综艺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对于台湾综艺节目的特色:多才多艺的台湾综艺节目主持人,综艺节目对于政治领域的关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以及综艺节目的低俗化都做了细致的分析。本课题的研究同时也立足在提高、发展大陆综艺节目的思路上,同时希望未来两岸能携手共进,通力合作,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和艺术特长,让两岸的电视综艺节目不断提升文化水准和艺术水准、推动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Taiwan variety program, a basic genre of TV, is a new research in resent years. The paper based on Taiwan variety program and perspective of genre research to discuss fundamental kinds of Taiwan variety program---Game show, Talk show, Music program, Imitation show. The article also classifies the history of Taiwan variety program and its influence on Japanese and Mainland TV program and focuses on the hot issue between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bout clone and imitation of program and the effect on adolescents. The features of Taiwan variety program are also analyzed in this paper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versatile anchor, paying attention to political field, turning white-hot competition and vulgar program.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mprove mainland variety program and hope that both sides across the Straits can cooperate hand in hand and fully displaying individual advantage of resources so that will bring a bright future to promote two sides' culture and art to a higher level.
引文
①《西方电视传播理论评析》p166,高金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①转引至:陈怡如《综艺节目色情与暴力内容效果---以台北市国民中学学生为例》
    ①《理解电视》p22,英大卫·麦克奎尔著,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②《电视类型理论的文化研究》美,贾森·米特尔,黄新萍译,《世界电影》,2005年2期
    ③《电视类型研究》美,布莱恩·罗斯,吉晓倩译,《世界电影》,2005年2期
    ④《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于政治》p50,美,道格拉斯。凯尔纳著,周宪、许均著,商务印刷馆,2004版
    ①《理解电视》p22,英大卫·麦克奎尔著,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②同上
    ③同上
    ①本章节文献资料参考:李献文何苏六,《港澳台电视概观》,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页169-271;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页534-546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3,页155-171,华艺出版社;(台)钟起惠《节目品质与优质电视---兼论当前台湾电视节目产制的困境及出路》p248-251,财团法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基金出版等。
    ①《全民大闷锅》节目录像,2005年9月
    ②《走近美国电视》p218-220,陆生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③《走近美国电视》p224-225,陆生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①《理解电视》p24,英,大卫·麦克奎尔著,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华夏出版社
    ②台湾电视相关资料见于李献文何苏六,《港澳台电视概观》,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p169-271;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p534-546;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3,华艺出版社p155-171以及百度百度等
    ①《透视台湾电视史》p65,台,王唯著,中国戏剧艺术实验中心。
    ②《电视类型出现之前的电视:流行音乐的个案》美,莫里·福曼,吉晓倩译《世界电影》2005年第2期
    ①《PK》,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451.htm
    ②《益智类节目中戏剧冲突元素的设计和运用》,作者:王亚非、别明源2002年8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①参见拙作,《平民化电视节目的娱乐及文化品质分析——香港TVB<残酷一叮>节目引发的思考》,《东南传播》2005年第8期。下文关于《残酷一叮》分析亦来源此文。
    ①《真人实境节目中「真人」如何参与「成功神话」的建构--以台湾「超级星光大道」节目为例进行一次现象社会学研究》作者:费翠(台湾)
    ②《形象与资本:好莱坞电影工业明星制剖析》,邱章红,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①转引至《理解大众文化》p163,美,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②转引至《理解大众文化》p164,美,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①引至《理解大众文化》p154,美,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①《暧昧的影响和被阉割的快感》p36-44,作者:殷罗华,《媒介批评》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①《电视节目与核心文化价值》,尹鸿,《中国电视》,2007年C00期
    ①《电视节目新形态》p67-72,张小琴王彩平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①《电视模式的全球流通:麦当劳化的商业逻辑与文化策略》,作者殷乐,《现代传播》2005年04期
    ②《陶晶莹解读“星光”:努力唱歌变得非常重要》http://music.yule.sohu.com/20070801/n251364209.shtml
    ③超级星光大道吧_贴吧http://tieba.baidu.com/f?kz=214492244
    ①《娱乐至死》p101,美,尼尔·波兹曼,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①《理解电视》p63,英,大卫·麦克奎尔著,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华夏出版社
    ②《电视变形记》p87,王彩萍,钱淑芬著,南方日报出版社
    ③《理解电视》p62-65,大卫·麦克奎尔著,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华夏出版社
    ④《电视文化》p383-401,美,费斯克著,周宪,许钧主编祁阿红张鲲译, 商务印书馆
    ①《理解电视》p69,大卫·麦克奎尔著,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华夏出版社
    ②关于《我猜》节目的基本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①百度百科,《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①《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p25,南帆,江苏人民出版社
    ②《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p270-271,美,费斯克,李彬译注,新华出版社
    ①《复制/父制的两性关系---晚间综艺节目内容分析》,台,曾莉婷,研究生论文
    ①《千禧年的新算命运动—台湾星座命理节目之初探,以<开运鉴定团>为例,台,洪欣辰,硕士论文
    ①《视觉文化的奇观》,p11,《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吴琼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过度的阅听人---“谜”之初探》,台,简妙如,硕士论文
    ①《理解大众文化》p154-155,美,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②《电视综艺节目与青少年次文化形成之研究…由吴宗宪现象剖析青少年的电视解码》,台,李昶仪,硕士论文
    ③同上
    ④同上
    ⑤《揭台湾综艺节目背后的故事阿雅对付明星有一套》2008年03日06日,今日早报。凤凰网转http://ent.ifeng.com/movie/news/hk/detail_2008_03/06/33777_0.shtml
    ⑥《艺术哲学》法,丹纳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①《资本主义文化矛盾》p59页丹尼尔·贝尔著,严蓓雯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
    ②《电视:技术与文化形式(三)---电视的形式(续完)》R.威廉斯,英,陈越、赵文译,《世界电影》2000年6期
    ③《理解电视》p73,(英)大卫·麦克奎尔著,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华夏出版社
    ①《电视节目制作的组织研究:以综艺节目<周末派>为例》,台,吕学正,硕士论文
    ①“政治模仿秀”很赚钱《环球时报》(2001年01月02日第四版)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2370/371408.html
    ②《台湾电视模仿秀之剧场元素分析---以<全民大闷锅>节目为例》。江显东,台,硕士论文
    ①《揭台湾综艺节目背后的故事阿雅对付明星有一套》2008年03日06日,今日早报。凤凰网转
    ②《揭台湾综艺节目背后的故事阿雅对付明星有一套》2008年03日06日,今日早报。凤凰网转
    ①《电视综艺节目与青少年次文化形成之研究---由吴宗宪现象剖析青少年的电视解码》,台,李昶仪,硕士论文
    ①“减压阀”这个词汇,出自朱羽君、殷乐的《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一:减压阀:电视娱乐节目》。文章分析说:“直至电视的出现,为娱乐节目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载体;它以人自身作为传播符号,实现了对感官的全方位调动;它与观众之间有着最直接的通道,让人以一种整体状态进入娱乐节目当中;它在交流互动中还原了人最初始的人性化娱乐状态,并以这种人际亲密的放松状态舒展了人的天性,与人的生命状态相和谐。同时由于电视时空与生活时空的伴随状态,使得电视娱乐节目成为人们生活流程中的一部分,构建了大众娱乐的同一时空。”《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②《网络、游戏和网络游戏》,中国数字娱乐产业研究,2009年9月28日,第10期http://digital-entertainment.blogbus.com/logs/74694344.html
    ③《台湾传播学的想象》p336,台,翁秀琪主编,巨流图书公司印行
    ④资本的形式有4种。1、经济资本,如财货或拥有物。2、社会资本,如人脉关系等。3、文化资本,如科学知识、美学经验等。4、象征资本,如身份地位认可等。《台湾传播学的想象》p335,台,翁秀琪主编,巨流图书公司印行
    ①《电视文化》p400-404,美,费斯克,祁阿红,张鲲译,商务印书馆
    ②《美学教程》p160,王一川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③《节目品质与优质电视---兼论当前台湾电视节目产制的困境及出路》p252,台,钟起惠著,财团法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基金出版。
    ①也叫"Phone-in"节目,香港译做烽烟节目,台湾有时直称为叩应节目,是一种即时现场直播,让观众致电与节目主持人或嘉宾直接对话、发表意见的节目。
    ②严玉凤:《电视谈话性综艺节目与性别反串之再现》,硕士论文
    ①《美国经典电视栏目》p104-105,苗棣等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②奥普拉·温弗瑞百度百科
    ①《美国经典电视栏目》p104-112,苗棣等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①《童年的消逝》p116-119,波兹曼著,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理解大众文化》p32,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版
    ③《传播学教程》p172,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④《供求链上的“狗仔”》作者:彭苏,陈静,朱宝,《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第13期
    ①《美国经典电视栏目》p112,苗棣等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②《大众窥视、规则建构与模写真实——从“八卦”的角度看<莺莺传>》,作者:李思涯,《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02期
    ①《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p78-81英,帕特里克·贝尔特著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①《传播学教程》p127,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①《苏有朋寻病友煽情是作假台综艺节目内容多不实》,http://yule.sohu.com/52/78/article164967852.shtml
    ②《浅论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作者:李晓琴,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4期
    ③本文部分资料参考《南方周末》2005年7月21日关于《康熙来了》的专题。
    ①本文部分资料参考《南方周末》2005年7月21日关于《康熙来了》的专题。《真情下台搞怪当道电视媒体:娱乐到“底”?》、《专题:“康熙”、王刚访谈》等
    ①《台湾综艺谈话性节目之娱乐探讨~以「康熙来了」为例》台,陈旻宏,台湾艺术大学应用媒体艺术研究所,台,《网络社会学通讯期刊》第49期
    ①《电视娱乐节目新论》p271,韩青、郑蔚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②同上。
    ①《话语的机构性权力_电视访谈中的话轮转换》,作者:李慧锋,《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①《电视与社会》p5,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嘉,鲍贵,陈光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①《电视访谈节目的不成文规则》,美,B·廷贝格著,苏汶译,《世界电影》1996年05期
    ②talk show,通常译为脱口秀,即谈话节目。
    ③《节目形态和深层结构:Talk Show移植过程中内涵和外延的错位》,马薇,《新闻大学》2008年第二期
    ④《电视访谈节目的不成文规则》,美,B·.廷贝格著,苏汶译,《世界电影》1996年05期
    ⑤同上
    ①《电视访谈节目的不成文规则》,美,B·.廷贝格著,苏汶译,《世界电影》1996年05期
    ②《电视谈话节目的嬗变---从<实话实说>到<一虎一席谈>》刘娟,《新闻世界》2009年09期
    ③《电视类型理论的文化研究》美,贾森·米特尔,黄新萍译,《世界电影》2005年第02期
    ④《综艺性访谈节目的涵化效果》台,陈怡璇,《网络社会学通讯》第59期,2006年12月15日
    ①《电视政论性谈话节目的第三人效果研究》台,吴倩慧,硕士论文
    ②同上
    ①《全民大闷锅》,百度百科
    ②台《台湾电视节目“全民大闷锅”为民众解政治的“闷”》http://news.sohu.com/20060307/n242160246.shtml
    ③《美国经典电视栏目》p143苗棣等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④维基百科《连环泡》。下文关于《连环泡》节目的资料均出于此,不另注。
    ①《电视政论性谈话节目的第三人效果研究》,硕士论文,台吴倩慧。关于台湾电视政论性谈话节目的资料,如无注明,均引至该文。
    ①《透视台湾电视史》p179-180,台,王唯著,中国戏剧艺术实验中心出版
    ②所谓公共领域,哈贝马斯意指的是一种介于市民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私人领域与国家权利领域之间的结构空间和时间,其中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并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与公共权力形式,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文化研究关键词》,汪民安,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91页
    ③《电视政论性谈话节目的第三人效果研究》,硕士论文,台,吴倩慧。
    ①转引自《电视政论性谈话节目的第三人效果研究》,硕士论文,台,吴倩慧。
    ②《透视台湾电视史》p181,台,王唯著,中国戏剧艺术实验中心出版
    ③《透视台湾电视史》p198-200,台,王唯著,中国戏剧艺术实验中心出版
    ①《政治幽默与全民乱讲》http://www.stnn.cc/op_ed/taiwan_forum/t20060509_208055.html
    ②《跨越真实与拟仿的藩篱-解读「2100全民乱讲」之后现代模仿意涵》,台,张嘉倪
    ③《娱乐至死》前言,美,尼尔·波兹曼,章艳译,广西大学出版社
    ④《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著,蔡承志译,猫头鹰出版社
    ①电视模仿秀《全民大闷锅》表演形式与内容之研究—以布莱希特的社会性姿态与批判性模仿分析,硕士论文,台,郭昊钧
    ②台湾电视模仿秀之剧场元素分析---以《全民最大党》节目为例,硕士论文,台,张显东
    ③《论滑稽》,《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艺》中卷p89,车尔尼雪夫斯基著,见辛未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①《“闷锅”成了“两岸交流”桥梁》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taiwan/pages10/taiwan060730a.html
    ②《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吴飞、沈荟,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①电视模仿秀《全民大闷锅》表演形式与内容之研究—以布莱希特的社会性姿态与批判性模仿分析,台,郭昊钧,硕士论文
    ②电视模仿秀《全民大闷锅》表演形式与内容之研究—以布莱希特的社会性姿态与批判性模仿分析,硕士论文,台,郭昊钧
    ③同上
    ①政治搞笑节目《全民大闷锅》的非搞笑历史http://news.163.com/07/0207/14/36026NJM00011247.html
    ②《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p38,美,仙托·艾英戈唐纳德·R·金德刘海龙译,新华出版社
    ①电视模仿秀《全民大闷锅》表演形式与内容之研究—以布莱希特的社会性姿态与批判性模仿分析,台,郭昊钧,硕士论文
    ②《台湾电视模仿秀之剧场元素分析---以<全民大闷锅>节目为例》。台,江显东,硕士论文
    ③同上
    ①《台湾电视模仿秀之剧场元素分析---以<全民大闷锅>节目为例》。台,江显东,硕士论文
    ②《跨越真实与拟仿的藩篱-解读「2100全民乱讲」之后现代模仿意涵》,台,张嘉倪
    ①《理解大众文化》p127,美,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
    ②《理解大众文化》p128,美,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
    ③《大众文化研究》p144,吴士余主编,上海三联书店
    ①《解读大众文化》p156,美,约翰·费斯克著,杨全强译
    ②同上
    ③《艺术哲学》p144,法丹纳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①《跨越真实与拟仿的藩篱-解读[2100全民乱讲」之后现代模仿意涵》,台,张嘉倪
    ②转引自《台湾电视模仿秀之剧场元素分析---以<全民大闷锅>节目为例》。台,江显东,硕士论文
    ③《当媒介“娱乐”了政治---以<全民大闷锅>为例探析媒介政治娱乐化倾向》,汤铭明,《青年记者》2010年08期
    ④通常译为鲍德里亚。本文采用的是引文的翻译。
    ⑤《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p155-157,美,凯尔纳、贝斯特,张志斌译
    ①“拟像理论”是鲍德里亚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他认为,正是传媒的推波助澜加速了从现代生产领域向后现代拟像(simulacres)社会的堕落。鲍德里亚为后现代的文化设立了一个坐标系,他考察了“仿真”的历史谱系,提出了“拟像三序列”(The Three Orders of Simulacra)说。拟像的第一个序列时期是仿造(counterfeit),仿造是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时期的主导模式,这一序列的类像遵循“自然价值规律”,也就是承袭了亚历士多德以来的“模拟说”,这一时期的仿真追求的是模拟、复制自然和反映自然。拟像的第二个序列是生产(production),生产是工业时代的主导模式,这一阶段拟像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在这一阶段仿真受价值和市场规律支配,目的是市场盈利。拟像的第三个序列是仿真(simulation)这是被代码所主宰的目前时代的主导模式。这一阶段的拟像遵循的则是“结构价值规律”。《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观及其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启示---纪念鲍德里亚》陈力丹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5343
    ②《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p152-154,美,凯尔纳、贝斯特著,张志斌译
    ③《跨越真实与拟仿的藩篱-解读<2100全民乱讲>之后现代模仿意涵》,台,张嘉倪
    ①《台湾电视模仿秀之剧场元素分析---以<全民大闷锅>节目为例》。台,江显东,硕士论文
    ①《透视台湾电视史》p173-174,台,王唯著,中国戏剧艺术实验中心出版
    ②台湾“教育部”:《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2002年。转引至《传播地理与传媒互动---海峡两岸传媒文化比较研究》p352,颜纯钧主编。
    ③转引自《节目品质与优质电视---兼论当前台湾电视节目产制的困境及出路》p275,台,钟起惠著,财团法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基金出版。
    ④《批判的媒体识读》p123,台,成露茜、罗晓南主编,正中书局出版
    ①《批判的媒体识读》p123,台,成露茜、罗晓南主编,正中书局出版
    ②日本色情演员的称呼。“优”其实为中文古汉字,古书上有称演员为“优伶”。「AV」一词是“成人录像”(Adult Video)的英文缩写。女优则是女演员的日本汉语词汇。
    ①根据台湾广电基金2000年,认为台湾的综艺单元主要有七类:分别是竞赛单元、访谈单元、模仿单元、表演单元、资讯单元、温馨单元、整人单元)
    ①《媒体与改造---重建台湾的关键工程》p210,台,胡元辉,商周出版
    ②“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百度百科
    ①该节目的特点是嘉宾常常互相进行身体攻击。节目播出时间正好是青少年放学回家、写作业前的时间。在美国播出的时候,引起家长、教育者和政界认为极大的争议。P24,根据美国研究者调查研究,喜欢观看该节目的人认为电视节目不够真实,他们喜欢看人动怒、难堪、受人攻击的节目。他们还说自己看电视一般为了娱乐和兴奋,不为了了解信息。P64《媒介效果研究概论》,美,格兰。斯帕克斯著,何朝阳,王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②LKK,闽南语老人家的缩写。
    ③《“活教材”在日本文化学习上之应用研究—以日本综艺节目为例》欧馨如,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2009,硕士论文
    ①《“活教材”在日本文化学习上之应用研究—以日本综艺节目为例》欧馨如,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2009,硕士论文
    ②《透视台湾电视史》p49-94,台,王唯著,中国戏剧艺术实验中心出版
    ③《批判的媒体识读》p117,台,成露茜、罗晓南主编,正中书局出版
    ④1965年,日本公司赞助台视委外制作的电视歌唱竞赛节目《田边俱乐部——周末剧场》,就是《五灯奖》的前身。该节目的起源是,台湾田边制药首任社长有一次看到日本冲绳地区一个电视节目在当地颇受欢迎,内容是由非职业表演者报名参加的各项才艺表演,就把这个节目型态引进台湾。
    ⑤《黄金拍档》是中视于1980年代红极一时的大型综艺节目,制作人是俞凯尔由秀场五丑倪敏然、张菲、徐风、罗江、捡场主持,内容融合秀场歌舞、戏谑短剧,播出盛况空前,张菲就是在个节目中展露才华的。《黄金拍档》是俞凯尔赴日本放送协会受训时,看到TBS电视台综艺节目《八点!全员集合》而产生的构想。《黄金拍档》开场是舞台搞笑演出,是第一个在开场就安排将近20分钟搞笑短剧的台湾综艺节目,此部分的桥段明显与《八点!全员集合》雷同。和日本节目不同的是,《黄金拍档》没有剧本,只有一个简略的故事大纲,然后由演员们即兴表演。
    ①《台湾传播学的想象》p684,台,翁秀琪主编,巨流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②《日本影视文本的媒体再现研究》,台,曹明正撰。硕士论文
    ①《文化认同下异国形象广告效果之探讨---以哈日风潮为例》,台,《中山管理评论》,2005年6月号第13卷第2期。转引至《传播地理与传媒互动---海峡两岸传媒文化比较研究》p237,颜纯钧主编。
    ②《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译序p7,法,马特拉著,陈卫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③《汇流中的传播媒介---以美国和台湾为例》p100,台,蔡念中,张宏源编著
    ④同上
    ①维基百科,《男女纠察队》
    ②日本东视控告《非常男女》抄袭http://news.sina.com.cn/richtalk/news/movie/9902/020310.html,1999年,广州日报
    ①《理解电视》p24,英,大卫·麦克奎尔著,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华夏出版社
    ①《台湾与日本娱乐性节目中女性意涵之研析》,台,李兰英,硕士论文
    ①《台湾与日本娱乐性节目中女性意涵之研析》,台,李兰英,硕士论文
    ②《节目品质与优质电视---兼论当前台湾电视节目产制的困境及出路》p281,台,钟起惠著,财团法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基金出版。
    ①《市场竞争与节目多样性之研究---以台湾三家无线电视台为例》,台,李秀珠、江静之,《广播与电视》第十一期,98年1月,国立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印行。
    ②《批判的媒体识读》p116,台,成露茜、罗晓南主编,正中书局出版
    ①《节目品质与优质电视---兼论当前台湾电视节目产制的困境及出路》p261-278,台,钟起惠著,财团法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基金出版。
    ①《市场竞争对台湾无线电视之影响:从节目区位谈起》,台,李秀珠,《广播与电视》第十二期,98年8月,国立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印行。
    ①《台湾与日本娱乐性节目中女性意涵之研析》,台,李兰英,硕士论文
    ②《综艺教父王伟忠解析圈内怪现象舞台演“黑幕”》http://ent.sina.com.cn/j/2011-01-07/10313200621.shtml
    ③《当代台湾传媒》p409,陈飞宝,九州出版社。文中表格1998年,台广告总额为61876百万元,2004年为61865百万元。
    ①《解/构媒体---媒体公民教战手册》p246-247,台,陈炳宏著,双叶书廊有限公司
    ②《解/构媒体---媒体公民教战手册》p90,台,陈炳宏著,双叶书廊有限公司
    ③《解/构媒体---媒体公民教战手册》p236,台,陈炳宏著,双叶书廊有限公司
    ①《传播学教程》p182-183,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电视和社会》p6,英,阿伯龙比,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③《透视台湾电视史》p107-109,台,王唯著,中国戏剧艺术中心出版
    ④《电视节目主持研究》p94-95,台,谢章富著,合记图书出版社发行
    ①《理解大众文化》p170-171,美,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②《数位传播与资讯文化》P230,台,黄葳威著,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③《数位传播与资讯文化》P252,台,黄葳威著,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④《受众分析》,英,麦奎尔,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①《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三联书店
    ②《媒体与改造---重建台湾的关键工程》p241-242,台,胡元辉,商周出版
    ①《久唱不衰的闽南语歌曲---从闽南语歌曲看台湾人的社会心理》,孙琼如,《台声》,2003年第12期
    ②《媒体与改造---重建台湾的关键工程》p240,台,胡元辉,商周出版
    ①《有线电视,无限文化》,p103,卢非易,幼师文化事业公司
    ②《艺人与经纪人派遣劳动关系初探》,台,林富美《新闻学研究第50期》
    ③《“三俗”艺人在台湾》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813/00043417394.shtml
    ①《节目品质与优质电视---兼论当前台湾电视节目产制的困境及出路》p266,台,钟起惠著,财团法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基金出版。
    ②牛肉场。牛肉,闽南语谐音就是有肉,意思就是表演者会在歌舞中渐渐退去身上的衣物,进行表演。
    ③ 《传播地理与传媒互动---海峡两岸传媒文化比较研究》P41,颜纯钧主编,上海三联书店
    ①《最新欧美电视节目模式》,p101-106,阙乃庆,谢来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②《当代西方大众文化本质解读》,姜华,光明日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0日
    ①《电视节目与核心文化价值》,尹鸿,《中国电视》,007年第c00期
    ②台湾学者钟起惠的观点。转引《台湾同性恋商品化现象初探---以<两代电力公司>及<麻辣天后宫>为例》,台,林玉梅,硕士论文。
    ①《台湾同性恋商品化现象初探---以<两代电力公司>及<麻辣天后宫>为例》,台,林玉梅,硕士论文。
    ②旷湘霞著《电视与观众》p142-143页,三民书局印行,86年版。
    ①《中国电视前沿调查》p51,欧阳国忠著,经济日报出版社。
    ①《台湾综艺模式水土不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新闻晨报http://www.jfdaily.com/a/1780445.htm
    ②《台湾综艺模式水土不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新闻晨报http://www.jfdaily.com/a/1780445.htm
    ③《三联生活周刊》2006年第12期p94-96,孟静《春季到大陆来淘金》
    ①《透视台湾电视史》p173-177,台,王唯著,中国戏剧艺术中心出版
    ②《新闻学研究》57集,p56,《政治主导下两岸电视文化交流的迷思》,台,赵雅丽
    ①素人,来自于日语,念shiroto,在日语里是①门外汉②爱好者,指非专业人士,业余爱好者,业余艺术家。在台湾的综艺选秀中,对参加比赛的非专业人士,都称为“素人”。
    ②《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修订版》孟繁华著
    ①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p120,三联书店1989年5月版。
    ②《娱乐至死》序言,美,尼尔·波兹曼波, 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新闻学研究》第六十四期p125,台,苏蘅、陈雪云《全球化下青少年收看本国及外国电视节目之现况及相关影响研究》
    ④《节目品质与优质电视---兼论当前台湾电视节目产制的困境及出路》台,钟起惠p248-251
    ⑤《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序言p1,南帆著序言
    ①《复制/父制的两性关系---晚间综艺节目内容分析》台,曾莉婷,硕士论文
    ②《传播学教程》p229,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①《港台节目主持人与大陆电视娱乐生态---从广电总局的“限令”说起》,吕鹏,《声屏世界》2010年8月
    ②《国内外电视节目形态版权交易简述》2010-05-05 11:39人民网http://media.nfdaily.cn/content/2010-05/05/content_11650362.htm
    ①《做最创意的节目---对话英国权威电视制片人》前言,崔莹,南方日报出版社
    ②《喜洋洋版权拥有人获意马收购身价十级跳》http://www.cs.com.cn/gg/03/201102/t20110221_2783600.html
    ③《卫星电视的节目规划:从文化接近性谈起》,台,李秀珠,《广播与电视》1996年1月
    1.(英)罗杰.西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陶庆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美)戴尔德丽.汉森,乔迪.F.戈特利布.《电视玄机:性、谎言、宣传片》刘硕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法)弗郎西斯·巴勒.《传媒》.张迎旋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美)洛厄里,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刘海龙等译.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英)雷蒙.威廉士.《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冯建三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
    6.(英)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7. Glenn G. Sparks.《Media Effects Research——A Basic Overview》. Pek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8.(英)安德鲁·古德温,(英)加里·惠内尔.《电视的真相.魏礼庆,王丽丽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9.(美)哈里斯.《媒介心理学》.相德宝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10.(英)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史安斌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1.(美)费斯克等编撰.《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第二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齐心,王兵,马戎,阎书昌等译.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法)尼古拉·埃尔潘(Nicolas Herpin).《消费社会学》.孙沛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4.(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5.(英)西丽娅.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6.(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江苏译林 出版社,2000
    17.(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8.(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89
    19.(美)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0.(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1.(法)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2.(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3.(美)洛厄里,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刘海龙等译.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4.(美)苏特.杰哈利.《广告符码》.马姗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5.(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6.(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陈明达,王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7.(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8.(法)巴尔特等.《形象的修辞》.吴琼等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9.(美)苏特.杰哈利.《广告符码》.马姗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0.(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1.(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2.(英)奥利费·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汪凯,刘晓红译.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2004:670
    33.(美)伯斯特,(美)法伦,(美)里奇. 《视听率分析——受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王兰柱,苑京燕译.第二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1-32
    34.(英)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5.(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美)罗伯特.拉罗斯.《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熊澄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6.(美)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7.(英)伊格尔顿.《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王逢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8.(英)霍尔.《编码/解码》.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9.(美)塞伦.麦克莱.《传媒社会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
    40.(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1.(美)约翰.费斯克.《电视文化》.祁阿红,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2.(英)霍尔.编码/解码.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24
    43.(美)莱博.《思考电视》.葛忠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
    44.(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张永喜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5.(英)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琨译.第四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6.(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7.(英)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冯建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48.(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9.(英)约翰.斯道雷.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郭发勇,周辉译.第二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06
    50.(英)利萨.泰勒,(英)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黄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1.(英)安德斯·汉森等.《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崔保国,金兼斌,童菲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52.(美)巴兰,(美)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曹书乐译.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3.(美)朱丽亚.T.伍德.《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徐俊,尚文鹏译.第六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54.(英)约翰·塔洛克.《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5.(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6.(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57.(美)查尔斯.埃德温.贝克.《媒体、市场与民主》.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8. Thompson. John B,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Critical Social Theory in the Era of Mass Communica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0
    59.(法)塔尔德,(美)克拉克编.《传播与社会影响.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0.(英)戴维.莫利,(英)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1.(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62.(英)鲍勃.富兰克林等.《新闻学关键概念》.诸葛蔚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3.(美)迈克尔.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4.(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65.(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0
    66.(美)伯纳德.戈登堡.《偏见——CBS知情人揭露媒体如何歪曲新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7.(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8.(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展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9.(美)巴伦.《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刘鸿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0.(美)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媒介论证: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王纬等译.第三版.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71.(美)赛佛尔,(美)《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徐培喜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72.(日)佐藤卓已.《现代传媒史》.诸葛蔚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3.(美)谢弗.《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1.颜纯钧主编,《传播地理与传媒互动---海峡两岸传媒文化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2.颜纯钧《记述与呈现——现代传媒写作》,福建省海峡文艺出版社
    3.崔莹《做最创意的节目---对话英国权威电视制片人》南方日报出版社
    4.刘燕南.《中国大陆电视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讨.(台湾)21世纪海峡两岸广播电视发展趋势研究讨论会议论文集》.1999
    5.王宁.《从苦行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中国城市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与主体结构转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范红主编.《媒介素养读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陈昕.《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0.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11.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2.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3.秦志希.《新闻媒体的消费主义倾向》.现代传播.2002-1
    14.徐瑞青.《电视文化形态论:兼论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7
    20.金维一.《电视观众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1.秦鹏.《生态消费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2.王兰柱主编.《收视率调查与应用手册》.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3.马万明.《收视率与广告收入关系新探》.“中国电视节目榜”组委会,新锐2000广告公司,《新周刊》杂志社编著.2001中国电视红皮书.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24.刘宏主编.《电视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6.单晓红.《媒介素养引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7.辜晓进.《美国传媒体制》.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28.苗棣等.《中美电视艺术比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9.张同道.《电视看客:调查中国电视受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30.杨伟光.《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31.胡经之,王岳川等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2.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3.邵培仁主编.<媒介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4.宋小卫.《媒介消费的法律保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35.文长辉.《媒介消费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6.卢岚兰.《媒介消费——阅听人与社会》.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37.孙绍振.《文学创作论》. 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
    38.孙绍振.《论变异》. 花城出版社1986
    39.孙绍振.《美的结构》.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40.郑家建.被照亮的世界《故事新编诗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41.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2.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北京:三联书店,2003
    43.刘燕南.《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7
    44.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45.项仲平.《电视栏目与频道策划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6.杨国安.《色情文化批判》.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
    47.陆生.《走进美国电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8.陈勃.《老年人与传媒》.南昌: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49.方心清,王毅杰.《现代生活方式前沿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0.谭华孚. 《文艺传播论:当代传媒技术著作中的艺术生态》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
    54.张彩.《老龄化社会与老年广播》.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55.佘绍敏.《传播学概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56.谢静.《建构权威·协商规范——美国新闻媒介批评解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7.苏娴雅.《煞不住的下行列车——台湾媒体批判》.台北:米兰文化有限公司,2004
    58.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59.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文化研究(第五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0.苏志武主编.《亚洲传媒论坛》(第一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61.蔡国芬,张开刘,刘笑盈主编.《媒介素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62.张令振.《儿童与电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3.陈龙主编.《媒介素养通论》.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64.时统宇,申琳,吕强.《收视率导向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65.陈述平.《儿童电视学》.北京: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301-302
    66.石长顺,张建红.《公共电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79-280
    67.陈卫星.《传播的观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9
    68.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电视类型出现之前的电视:流行音乐的个案》美,莫里·福曼,吉晓倩译《世界电影》2005年第2期
    2、《益智类节目中戏剧冲突元素的设计和运用》, 作者:王亚非、别明源2002年8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3.《大众窥视、规则建构与模写真实——从“八卦”的角度看<莺莺传>》,作者:李 思涯,《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02期
    4.《供求链上的“狗仔”》作者:彭苏,陈静,朱宝,《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第13期
    5.《当媒介“娱乐”了政治---以<全民大闷锅>为例探析媒介政治娱乐化倾向》,汤铭明,《青年记者》2010年08期
    6.刘小新. 《文化研究的激进与暖昧——评李陀主编的“大众文化批评丛书”《文艺研究》2005年07期
    7.管宁. 《当代大众传媒与文学生产研究述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管宁.《突破传统学术疆域的理论探险——近年消费文化研究述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2期
    9.《港台节目主持人与大陆电视娱乐生态---从广电总局的“限令”说起》,吕鹏,《声屏世界》2010年8月
    10.《电视模式的全球流通:麦当劳化的商业逻辑与文化策略》,作者殷乐,《现代传播》2005年04期
    11. 《久唱不衰的闽南语歌曲---从闽南语歌曲看台湾人的社会心理》,孙琼如,《台声》,2003年第12期
    1.陈恰如《综艺节目色情与暴力内容效果---以台北市国民中学学生为例》,2003年,中国文化大学,硕士论文
    2.李昶仪《电视综艺节目与青少年次文化形成之研究---由吴宗宪现象剖析青少年的电视解码》2003年,中国文化大学,硕士论文
    3.曾莉婷《复制/父制的两性关系---晚间综艺节目内容分析》2001年,国立政治大学,硕士论文
    4.严玉凤《电视谈话性综艺节目与性别反串之再现》,2008年,淡江大学,硕士论文
    5.林玉梅《台湾同性恋产品现象初探---以<两代电力公司>及<麻辣天后宫>为例》,2008年,辅仁大学,硕士论文
    6.施羽盈《综艺节目主持人女性助理之形象解读》,2008年,佛光大学,硕士论文
    7.余素梅《青少年收看综艺类谈话性节目与同侪人际关系之研究》,2008年,中国 文化大学,硕士论文
    8.吕学正《电视节目制作的组织研究:以综艺节目<周末派>为例》,1986年,辅仁大学,硕士论文
    9.吴万莱《台湾电视节目制作业之政治经济分析》,1997年,辅仁大学,硕士论文
    10.曹明正《日本影视文本的媒体再现研究》,2001年,中国文化大学,硕士论文
    11.李兰英《台湾与日本娱乐性节目中女性意涵之分析》2004年,佛光人文社会学院,,硕士论文
    12.陈一香《台湾电视节目内容多元化之研究》,2009年,国立政治大学,硕士论文
    13.郭昊钧电视模仿秀《全民大闷锅》表演形式与内容之研究—以布莱希特的社会性姿态与批判性模仿分析,2009年,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硕士论文
    14.张显东台湾电视模仿秀之剧场元素分析---以《全民最大党》为例,2008年,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硕士论文
    15.张嘉倪《跨越真实与拟仿的藩篱-解读[2100全民乱讲」之后现代模仿意涵》,《传播与管理研究》2004年,《传播与管理研究》第三卷第二期
    16.吴倩慧《电视政论性谈话节目的第三人效果研究》,国立政治大学,硕士论文
    17.蔡念中,张宏源编《汇流中的传播媒介---以美国和台湾为例》,亚太图书出版社,2005年
    18.洪欣辰《千禧年的新算命运动—台湾星座命理节目之初探,以<开运鉴定团>为例》,国立中正大学
    19.成露茜、罗晓南主编,《批判的媒体识读》,正中书局出版
    20.钟起惠著《节目品质与优质电视---兼论当前台湾电视节目产制的困境及出路》,财团法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基金会出版,2003年
    21.《解/构媒体---媒体公民教战手册》,台,陈炳宏著,双叶书廊有限公司
    22.《电视节目主持研究》,台,谢章富著,合记图书出版社发行
    23.《数位传播与资讯文化》,台,黄葳威著,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24.《媒体与改造---重建台湾的关键工程》,台,胡元辉,商周出版
    25.《有线电视,无限文化》,卢非易,幼师文化事业公司
    26.《“活教材”在日本文化学习上之应用研究—以日本综艺节目为例》欧馨如,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2009,硕士论文
    27.《解读三台综艺节目短剧的性别论述》黄丽英,1994年,中国文化大学,硕士 论文
    28.《台湾地区民众收看电视综艺节目的动机与行为之研究》,1983年,国立政治大学,硕士论文
    29.《广播Call-in节目的对话文体分析》,1997年,国立政治大学,硕士论文
    30.《台湾政论性谈话节目收视动机与收视观感研究---以“替罪羊”现象为例》,2007年,中国文化大学,硕士论文
    31.《台湾电视新闻节目多元化之研究---以谈话新闻节目为例》,2003年,中国文化大学,硕士论文
    1.《新闻大学》、《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
    2.《广播与电视》(台)《新闻学研究》(台)
    1.传媒学术网、传媒资讯网、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当代文化研究网
    1.维基百科
    2.百度百科
    3.新浪、网易、凤凰网等
    4.台视、中视、华视等台湾电视网站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