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在高速公路基础设施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由于区域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的差异,在全国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总量快速增长之际,区域高速公路却呈现出日益明显的非均衡性。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生除了实践中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是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尤其是缺乏对区域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的系统性研究。目前相关理论研究主要聚焦于高速公路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和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虽有从融资、建设、经营和养护角度研究高速公路发展,却没有涉及到区域因素对高速公路发展能力作用机理的系统研究,更没有对区域高速公变、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土地的不断升值,高速公路沿线区域的劳动力将逐渐由处于空白。
     鉴于此,论文选择从区域角度研究我国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围绕“区域”、“高速公路”、“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展开。在分析区域因素对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对区域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揭示影响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和形成我国区域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差异性的原因;从发展能力差异性揭示导致目前我国区域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非均衡性的主要原因,最终提高区域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促进区域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的健康发展。为此,论文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之际,更偏重于定性分析;在理论和应用并重的同时,更倾向于理论研究;在方法和结果之间,更注重研究方法的合理性。
     论文主要包括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机理、区域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区域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实物形成过程为切入点,从资产的角度将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分为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流量和存量,并对其内涵做出科学界定,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流量和存量对区域沿线经济发展的贡献机理。
     第二部分包括两章内容。在分析界定区域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将区域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分解为融资、建设、经营和养护等发展子能力,从区域的角度分析研究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决策、管理体制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对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的作用机理;以能表征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内涵为原则,构建衡量区域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具体指标;作为区域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最后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推导了基于发展能力的区域高速公路最优投资发展规模。
     第三部分包括两章内容。以相关综合评价理论为指导、依据区域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的特征,本部分构建了由四个层次构成的区域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区域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运用因子分析法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两个方面对区域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实证研究,定量研究印证了定性研究的主要结论;依据相关研究结论提出政策性建议。
China has attained internationally known achievements for it's developments in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industry in more than 20 years until present. However, as the difference of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expressway in each province, the non-equilibrium in the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industry in different provinces becomes increasingly evident while the size of the nation's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is increasing rapidly. The non-equilibrium contradiction in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industry roots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but more from theory, especially the lack of systematic reasearching on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regional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At present,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the contribution from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studies on how to develop the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from the aspect of it's financing,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they do not relate the mechanism of regional factors to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and it'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So the research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development capability of regional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is still in the blank.
     For that reason, the dissertation researches on the development capability of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from regional perspective.The paper expands around" provincial region",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capability" and"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ain factors impacted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and the reasons for forming the difference of development capability of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in different provices,the paper gives the development capability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regional factors to the development capability of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From the view of difference of development capability of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the paper reveals the main reasons for forming the non-equilibrium in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For the aim of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regional expressway and leading the regional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to develp in a healthy way, the research uses the methods of both normative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hile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are used, the reasearch more focuses on qualitative analysis.The basic idea in this paper is using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but more focusing on qualitative analysis, emphasising 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more inclineing to theoretical reasearch, between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ults,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rationality of the method.
     The dissertation is mainly comprised with three parts, the contribution mechanism of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in provincial-leve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With the forming process of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for an entry point, the first part breaks the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into flow assets and permanent assets from the view of assets and makes a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their connotations. After that, this part researches on the contribution mechanism of both flow assets and permanent assets of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long the expressway chiefly.
     The second part, including chapter 3 and 4,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in provincial-leve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from the qualitative point of view. Based on making a scientific connotation definition of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this part firstly breaks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down into financing,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uch sub-capacity. Secondly, this part researches the mechanisms of some factors in provincial-leve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such as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ocal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o the sub-capacity of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Thirdly, based on the prerequisite of characterizing the connotation of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the evaluation specific indices f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is put forward in this part. Lastly, using relevant economic theory, the optimal investment scale of regional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based on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is derived, which is on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is part.
     The third part researches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litative and empirical, including chapter 5 and 6. Firstly, using the relevant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s a guide and based on the attribute of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the index system f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ormed of 4 hierarchical levels, is constructed in. this part. Secondly, from two aspects,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in provincial-leve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expressway infrastructure in most provinces in China. The quantitative study, based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es, prove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from qualitative perspective. At last,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research conclusion from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way,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for their decision-making.
引文
[1]杨琦,郗恩崇.高速公路提供与生产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7年3月第20卷第2期
    [2]杨琦,郗恩崇.高速公路外部性量化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6年9月第19卷第5期
    [3]王利彬,吴群琪.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探讨[J].中国公路学报,2006年5月第19卷第3期
    [4]刘玉,刘毅.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态势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3期
    [5]冯玫,宫远山.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重庆交通院学报,2006年第25卷第4期
    [6]吕兰明.高速公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外公路,2003年2月第23卷第一期
    [7]许云飞,王伟.公路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研究[J].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6月第七卷第二期
    [8]田祖海,苏曼.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4月总第372期
    [9]范振宇,肖春阳.高速公路建设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效应初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5月第23卷第5期
    [10]俞莉佳.高速公路建设对拉动经济的作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年11月第19卷第11期
    [11]郭少山.公路建设项目间接经济效益的定量测算[J].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
    [12]温惠英.沈毅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的Granger因果关系[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2期(总第46期)
    [13]周正样,王跃明.高速公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10月第13卷第4期
    [14]周凯,徐海成.高速公路货运车辆复式记重收费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5]刘玉,刘毅.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态势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7期
    [16]杨琦,杨云峰.高速公路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9年3月第22卷第2期
    [17]赵杨东,董长坤.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AHP综合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月第33卷第1期
    [18]王任飞,王进杰.中国基础设施的产出弹性与最优规模——基于总量生产函数的研究[J].经济科学,2006年第2期
    [19]周文翠,丁岳维.基于市场信息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最大化分析探讨——以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为例[J].交通标准化2008年第4期(总第176期
    [20]徐海成,周凯.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公路交通发展能力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2期
    [21]刘卓珺,于长革.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及其最优规模分析[J].经济科学,2006年第1期
    [22]李星,翁志红,林木山.基于还贷的公路收费费率优化方法研究[J].交通与计算机,2008年第1期第26卷总140期
    [23]贾元华,赵仲华,罗江浩.我国收费公路在发展过程中的经济适应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2年4月
    [24]丁建勋.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最优规模估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2月第29卷第2期
    [25]卢正宇,朱成李,卢毅.高速公路建设高效征地模式探讨[J].工作研究交通建设,2009年第8期总第252期
    [26]周凯,徐海成.收费公路权益转让价格的灰色预测[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9卷第1期
    [27]陈宽民,马超群.城市道路设施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定量分析[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3年6月第3卷第6期
    [28]徐巍,黄民生.福建省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期(总第147期)
    [29]隋丽娜,孟祥海,李士莲.高速公路宏观社会经济影响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年9月第37卷第18期
    [30]范振宇,肖春阳.高速公路建设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效应初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5月第23卷第5期
    [31]刘艳慧,贾元华.高速公路建设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探讨[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3年11月第3卷第4期
    [32]赵德斌,李巧茹,王亮.公共交通需求的协整分析方法[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12月第36卷第6期
    [33]林秀梅,都华.提升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8年第1期
    [34]王殿海,果红强.公路运输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方法与应用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7月第36卷第7期。
    [35]刘俊德.河北省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J].战略规划,2007年8月
    [36]温惠英,沈毅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的Granger因果关系[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2期(总第46期)
    [37]汪传旭.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衡量方法[J].中国公路学报,2004年1月第17卷第1期
    [38]米本家.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37卷13期
    [39]张建斌.论定量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J].学术争鸣,北方经济.2008年第7期
    [40]徐海成,李健.中国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第9卷第2期
    [41]施淑萍.中国区域经济与交通因素的关系初探[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第2期
    [42]税常峰,贾元华,李兴华.高速公路后评价中社会效益的定量化方法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年10月第5卷第5期
    [43]范九利,白暴力,潘泉.基础设施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44]何跃,何正林.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投资环境综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期
    [45]张从丽.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关系探析[J].经济与管理,2008年6月第22卷第6期
    [46]李文路,张正和.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评述[J].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3月
    [47]童慧琴.主成分分析法在指标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48]范九利,白暴力,潘泉.基础设施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进展——生产函数法综述[J],.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3月第26卷第2期
    [49]庞虹,晏克非.交通设施建设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24卷第2期
    [50]郭建校,王洪礼.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学科科研水平综合评价[J].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2月第27卷第1期
    [51]赵大伟.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5年11月第31卷第4期
    [52]俞安军,韩士专.利用C-D函数测算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及方式[J].决策参考,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4期(总第252期)
    [53]潘安娥,杨青.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7期
    [54]邓宝忠.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研究[J].林业科技,2009年1月第34卷第1期
    [55]白暴力.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缺陷分析[J].经济纵横,2007年第9期
    [56]郑思齐,刘洪玉.中国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模型与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6卷
    [57]刘晓辉,陈忠暖.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述评[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年第3期
    [58]张学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区域比较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8月第33卷第8期
    [59]赵会忠.公路交通发展指标与国民经济的关联度分析[J].兰州学刊,2008年第12期总第183期
    [60]张生瑞,邵春福.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5年4月第18卷第2期
    [61]李建平,黄茂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路径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总第148期)
    [62]孙根年.国家区域公路网密度与人口密度、人均GNP关系的统计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第35卷第2期2000年4月
    [63]朱顺应,王红.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客观模糊评价[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2月第31卷第1期
    [64]刘文刚.城市公路网经济规模论证[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3月第39卷第2期
    [65]许洪国,刘兆惠.道路安全等级定权聚类评价模型及因素辨析[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7年4月第7卷第4期
    [66]陈新力.高速公路对沿线经济影响几何[J].实践与探索,2007年4月
    [67]顾宇倩.高速公路建设对江苏省经济的影响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11期
    [68]崔现华,任远.高速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年10月第5卷第5期
    [69]贾元华,戴东昌.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绩效与评价[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12月第29卷第6期
    [70]陈铁冰.公路企业竞争力评估方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6年8月第30卷第4期
    [71]刘中文,姜小冉.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1期
    [72]贾元华,戴东昌.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绩效与评价[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第29卷第6期2005年12月
    [73]吕文明,刘海燕.湖南省城镇化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2007年5月第27卷第3期
    [74]齐福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经济科学,2007年第3期
    [75]隋如彬,孙淑坤.多部门非线性动态经济最优增长轨道模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4月第20卷第2期
    [76]徐大举,刘家壮.多部门经济平衡增长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10月第10卷第5期
    [77]张从丽.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关系探析[J].经济与管理,2008年6月第22卷第6期
    [78]高峰,范炳全.交通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理论的评价[J].淄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2年3月第4卷第1期
    [79]虞晓红.经济增长理论演进与经济增长模型浅析[J].经济理论问题, 《生产力研究》No.2.2005
    [80]王青,陈志刚,陈逸.土地市场运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机理与实证评价[J].资源科学,2008年10月第30卷第10期
    [81]金娜,杨乃定.基础设施项目区域投资PFI模式风险分析[J].软科学,2007年第21卷第1期(总第91期)
    [82]马正兵.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分析与路径选择[J].经济纵横,2007年第2期(总第231期)
    [83]王宏炜.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观察2008年第15期(总第267期)
    [84]邱晓华,郑京平.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85]徐海成.高速公路产业化经营分析[J].交通发展,2004年3月
    [86]杨文安.高速公路经营风险的模糊层次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3月第25卷第3期
    [87]谢蒙萌,赵玮.高速公路经营管理方式及组织结构设置探讨[J].交通科技,2004年第1期总第202期
    [88]冯伟林,赖明勇.高速公路经营主体行为风险综合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4月第25卷第4期
    [89]王霁虹.高速公路特许经营的实务操作[J].交通标准化,2007年第6期(总第116期)
    [90]毛蒋兴,严志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综合评价研究——以广西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1期第24卷(总第173期)
    [91]秘慧琴.高速公路运营成本及控制[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5期(总第49期)
    [92]孟祥,徐海成.收费经营形高速公路推行代建制的思考[J].道路与运输,2005年11期(总第207期)
    [93]王雪卿,张碧君.公路经营企业无形资产界定问题探讨[J].2005年11期(总第207期)
    [94]张邦花,李刚.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8月
    [95]张丽平,申玉铭.北京市建设生态城市的综合评价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9月第24卷第3期
    [96]任琨,戴洁.层次分析法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8年第1期
    [97]魏东升,刘茂松,唐琼.进口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实证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第2卷第2期
    [98]全明星.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与防治措施[J].大众科技,2008年第11期(总第111期)
    [99]崔慧珊,陈济丁.公路建设节约用地的基本做法和经验[J].道路工程,2007年4月
    [100]裴文文,崔慧珊.公路建设节约用地方法初探[J].交通标准化,2007年第4期(总第164期)
    [101]李作敏.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11月第23卷第11期.
    [102]张生瑞,邵春福.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5年4月第18卷第2期
    [103]葛亮,信红喜.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公路,2006年6月第6期
    [104]殷克东,薛俊波.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仿真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105]张锦高,李忠武.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方法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月第3卷第6期
    [106]邓春宁.区域产业经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总第148期)
    [107]董小林,周晶.区域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结构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4月,第38卷第2期
    [108]杨东,杨秀琴.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方法及其应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7卷2001年第1期
    [109]刘晓辉,陈忠暖.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述评[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年第3期
    [110]荣朝和.重视基于交通运输资源的运输经济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月第5卷第4期
    [111]董直庆,王林辉.财政货币政策和我国股市关联性基于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对比检验[J].税务与经济,2008年第5期(总第160期)
    [112]甘峰.公路建设PFI模式与政府职能重理——从BOT到PFI的探析[J].实证研究,2005年1月
    [113]崔秀丽,郭靖林.“回波效应”大于“波及效应”东西部差距拉大的内在机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114]杨艳,李健.基于VAR的高速公路与经济发展关系动态效应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7年第5期(总第43期)
    [115]杨耀武.浅论我国高速公路发展中的政府职责[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第9期(总第69期)
    [116]杨令宾,邹滨.中国省际综合交通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J].经济地理,2008年第3期
    [117]马敏娜,连飞.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08年第15期(总第267期)
    [118]于江霞.政府在公路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月第6卷第4期
    [119]刘安国,杨开忠.“琼斯批评”对内生增长理论发展的影响[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20]马树才,李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测算研究[J].统计研究,2001年第10期
    [121]王利芳.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11月
    [122]张爱芹.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方法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月第24卷第5期
    [123]陶磊,刘朝明.内生增长模型中耗竭性资源内生化的合理性探究[J].财经论坛,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1期(总第253期)
    [124]任胜钢,彭建华.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及比较[J].系统工程,2007, (2):87-92
    [125]任胜钢,陈凤梅.国内外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5):45-52
    [126]孙锐,石金涛.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再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6, (6):985-990
    [127]周凯,徐海成.中美两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差异及启示[J],《交通企业管理》,2008年第12期
    [128]孙敬水.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29](美)古扎拉蒂,林少宫译.计量经济学基础(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0](美)J.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31]郭亚军.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5月
    [13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中国交通统计年鉴(2009,2008)[M]
    [133]奚宽武.高速公路后平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134]刘峰.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11月
    [135]李海东.高速公路经济论[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136]郁麒昌.高速公路项目运营效益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3月
    [137]徐海成.公路资产论[D],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9月。
    [138]戴娟娟.高速公路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
    [139]李延卷.收费公路发展战略研究[D],长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140]武玉琴.我国高速公路项目融资结构及融资决策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12月
    [141]贺向阳.我国收费公路合理费率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
    [142]林馥波.运输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D],对外贸易经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143]袁长伟.中国公路统计研究[D],长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
    [14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45]Maria Boile,Kaan Ozbay. Infrastructure Costs Attributable to Commercial Vehicles[R].Dep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enter for Adanced Infrastructure and Transportation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2001.
    [146]Michiel de Bok. Estim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microscopic model for spatial economic effects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2007,04.
    [147]Adjo A. Amekudzi, C. Jotin Khisty, Meleckidzedeck Khayesi. Using the sustainability footprint model to assess development impacts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2008,11.
    [148]Brantley Liddle. Long-run relationship among transport demand, income, and gasoline price for the U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14 (2009) 73-82.
    [149]Valerie Guihaire,Jin-Kao Hao.Transit network design and scheduling:A global review[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42 (2008) 1251-1273.
    [150]Bruno De Borger,Fay Dunkerley,Stef Proost. Capacity cost structure, welfare and cost recovery: Are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s with high fixed costs a handicap?[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2008.
    [151]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USA). Using Empirical Information to Measure the Economic Impact of Highway Investments[R],2001,4.
    [152]Allison L.C. de Cerreno. Funding Analysis for Long-Term Planning[R]. Rudin 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 Policy & Management,2003,7
    [153]Daniel Albalate,Germa Bel. Regulating concessions of toll motorways:An empirical study on fixed vs. variable term contract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43 (2009) 219-229
    [154]Denver Tolliver,Alan Dybing. Impacts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on the Economy of North Dakota[R]. the Upper Great Plains Transportation Institute,2007,4
    [155]United State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Alternative Financing Mechanisms for Surface Transportation[R]. Sep 25,2002
    [156]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UN. Financing Schemes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R]. Sixteenth session,24-26 September 2003,agenda item 8
    [157]Joseph G. San Miguel, Donald E. Summer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for Government Financing,Controlling Risk, and Value-for-money: The UK Experience[R],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Sep,2006.
    [158]Erik T. Verhoef,Herbert Mohring. Self-Financing Roads[R]. Tinbergen Institute,2007.
    [159]Luiz E. T. Brandao,Eduardo C. G. Saraiv. Valuing Government Guarantees in Toll Road Projects[R]. Pontifical Catholic University of Rio2007,3.
    [160]Glen Weisbrod and Manisha Gupta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Inc. Overview of St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Highway Programs[R].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Jan,2004.
    [161]Ricardo Halperin and Patrick Malone, Overview of World Experiencein Private Financing in the Road Sector[J]. Infrastructure Unit Europe and Central Asia the World Bank, March/2000.
    [162]Cambridge Systematics, Inc. Mercator Advisors, LLC Alan E. Pisarski, Future Highway and Public Transportation Financing [R], National Chamber Foundation,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