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发展历程及其前景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更新相关领域逐渐成为一项学术热门。虽然十几年来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一定成绩,积累了大量学术成果,但与欧美等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大集约化的城市开发力度,建筑更新领域的学术研究工作将对未来我国城市良性发展建设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因此随着该领域学术研究的不断成熟,有必要从更高的角度对该领域“学术研究”本身进行一次再研究。本文工作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展开。
     本文站在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发展历程的一个历史节点上,通过对国内外该领域相关学术及实践成果的梳理与分析,全面总结中西方建筑更新领域的既往学术研究发展脉络,直观的说明到目前为止该研究领域内各个层面的发展情况与研究动向。基于国内外建筑更新领域学术发展脉络,本文再进一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法律法规,学科发展历史等诸多层面对其展开成因分析,通过多角度论证以得出其背后影响因素,力求揭示中西方建筑更新领域学术发展的本质特征与基本规律。
     本文结尾对中西方建筑更新领域学术发展的各方面情况进行了综合比较,同时还对我国近十余年间建筑更新相关领域的高校学位论文展开深入的统计分析,将我国该领域研究工作的优势与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并进一步结合当前形势对未来我国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的正确发展方向进行指导性前瞻。
In recent years,as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been moving forward,the "architecture renewal"has become a popular academic research field.Though the domestic research of this field has accumulated a large number of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more than a decade, but in comparison with thewestern country, there are still some disparities. Meanwhile, our country will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intensive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heresearch in architecture renewal field would make a referenced effect onChina's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 So, with the academic research in this fieldin China continues to mature, it's necessary to research the "academicresearch" of itself from a higher angle. This paper is just based on the verypurpos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evious academic and practice achievements,thispaper stands on a node of the whol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research in architecture renewal field, makes a comprehensive historicalsummary of western and domestic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Then, based on thishistorical summary, this paper porcessed a causes analysis further, whichincluding the society, culture, political, economy, laws, regulations, disciplinaryhistory, and many other multi-angle aspects,demonstrated out the developingfeatures and developing rules of the research in architecture renewal field.
     There i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and domestic research inarchitecture renewal fiel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By means of gathering andcounting the domestic graduation thesis of architecture renewal & preservationfield in the past more than ten years, this paper not only introduced the positionand the developmental features of domestic academic research in architecturerenewal field, but also pointed out and analysed the deficiency of which. Finally,by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demonstrated thedeveloping trends and make a forward-looking guidance for the futuredomestic research in architecture renewal field.
引文
1郑宁,关于建筑改造之中西比较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7
    1刘曙光,学术史与思想史关系的讨论及其反思,当代学术史研究论坛第4期
    1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美)林达·格鲁特大卫·王,王晓梅译,建筑学研究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p176
    1(德)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王贵祥译,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导言
    2董正华,从历史发展多线性到史学范式多样化,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
    1(德)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王贵祥译,《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Paul Spencer Byard, The Architecture of Additions: Design andRegulartion, 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1998
    2、Nora Richter Greer, Architecture Transformed: new life for oldbuildings, Rockport, 1998
    3、D.Insall, The Care of Old Buildings Today, London: Architectural Press,
    1、梁思成,梁思成文集(1-4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2、梁思成,梁思成全集(1-10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007
    2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31
    1详见:钱锋伍江,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史(1920-198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p14
    2钱锋伍江,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史(1920-198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p15
    4钱锋伍江,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史(1920-198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p17
    1详见:(英)伯特兰·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第二十一章:十九世纪思潮
    2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p80
    1邵甬,法国建筑·城市·景观遗产保护与价值重现,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p18
    1朱晓明,当代英国建筑遗产保护,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p19
    2(德)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王贵祥译,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209
    1周卫,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p37
    2 Jukka Jokilehto,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Conservation, Butterworth-Heinmann, Linacre House,Jordan Hill, Oxford, London, 1999, p162
    1 Jukka Jokilehto,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Conservation, Butterworth-Heinmann, Linacre House,Jordan Hill, Oxford, London, 1999, p154
    1周卫,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p37
    1详见:约翰·罗斯金,建筑的七盏明灯,张粼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第六章:记忆之灯
    2(德)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王贵祥译,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247
    1朱晓明,当代英国建筑遗产保护,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p180
    2详见: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王晓京译,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第一章
    1详见: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王晓京译,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第二章
    2朱晓明,当代英国建筑遗产保护,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p22
    1 Camillo Boito, Risoluzione del 3 Congresso degli Lngegneri ed Arhitectti, p28
    2 Jukka Jokilehto,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Conservation, Butterworth-Heinmann, Linacre House,Jordan Hill, Oxford, London, 1999, p201
    4周卫,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p39
    5 Camillo Boito, Risoluzione del 3 Congresso degli Lngegneri ed Arhitectti, p47
    1卢卡·贝尔特米拉(LucaBeltrami,1854-1933)是一位著名意大利建筑师,雕塑家和意大利艺术史学家。
    2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36
    2 Max Page, Randall Mason, Giving Preservation a History, Histories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the United States , Routledge,2004, p108
    1 James Marston Fitch, Historic Preservation: Curatorial Management of the Built World,McGraw-Hill, 1982, p94
    2详见:王红军,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对四个主题事件及其相关性的剖析,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6,p25-28
    1详见:王红军,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对四个主题事件及其相关性的剖析,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6,p53-54
    2详见:王红军,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对四个主题事件及其相关性的剖析,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6,第一章第六节。
    3布朗住宅(Abraham Brown House),建于17世纪的殖民地风格建筑,于1919年开始修复,修复方案严格秉承了保护原真性的理念。
    4 Charles B. Hosmer, Jr. Presence of the past, A history of the preservation movement in the UnitedState before Williamsbug, G. P. Putnam's song, 1965,p285
    5威廉斯堡(Colonial Williamsbug)修复工程始于1926年,是美国建筑遗产保护的里程碑,成为美国建筑保护专业化的开始。
    6威廉·古特温(William. Archer. Rutherford. Goodwin)是威廉斯堡教区的区长,也是威廉斯堡工程的负责人。
    1邵甬,法国建筑·城市·景观遗产保护与价值重现,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p46
    2邵甬,法国建筑·城市·景观遗产保护与价值重现,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p48
    3邵甬,法国建筑·城市·景观遗产保护与价值重现,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p62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旧城的保护与更新:经验借鉴及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02月05日
    2详见:朱晓明,当代英国建筑遗产保护,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第十章
    3王红军,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对四个主题事件及其相关性的剖析,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6,p94
    1王红军,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对四个主题事件及其相关性的剖析,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6,p114
    1详见: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二篇:近代科学技术的进展。
    1王红军,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对四个主题事件及其相关性的剖析,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6,p115
    2(英)史蒂芬·迪耶斯德尔迪姆·西斯,张枚英董卫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16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旧城的保护与更新:经验借鉴及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2月期
    2史蒂芬·迪耶斯德尔迪姆·西斯,张枚英董卫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8
    1详见:(加)简·雅各布斯,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6,十七节:被蚕食的城市与对汽车的限制。
    3方可章岩,《美国大城市生与死》之魅力缘何经久不衰?:从一个侧面看美国战后城市更新,国外城市规划,1999年第4期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旧城的保护与更新:经验借鉴及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02月05日
    4王红军,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对四个主题事件及其相关性的剖析,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6,p158-159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旧城的保护与更新:经验借鉴及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02月05日
    2详见:王红军,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对四个主题事件及其相关性的剖析,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6,四三章第二节:美国历史保护体系的建立。
    1王红军,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对四个主题事件及其相关性的剖析,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6,p98-99
    2 Charles B. Hosmer, Jr. Presence of the past, A history of the preservation movement in the UnitedState before Williamsbug, G. P. Putnam's song, 1965
    3 Charles B. Hosmer, Jr.Preservation comes of age: from Williamsbug to the National Trust ,University press of Vorginia, 1981
    1王红军,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对四个主题事件及其相关性的剖析,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6,p196
    2 James Marston Fitch, American Building, The force that shape it,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1948
    3 James Marston Fitch, Historic Preservation: Curatorial Management of the Built World,McGraw-Hill, 1982
    4王红军,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对四个主题事件及其相关性的剖析,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6,p197
    1 James Marston Fitch, A short history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at Columbia University, The makingof an architect 1881-1981,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2 William J. Murtagh, Keeping times: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preservation in America, MainStreet Press, 1988
    3王红军,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对四个主题事件及其相关性的剖析,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6,p200
    1详见:邵甬,法国建筑·城市·景观遗产保护与价值重现,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第十章。
    2朱晓明,当代英国建筑遗产保护,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p200-p204
    1详见:朱晓明,当代英国建筑遗产保护,同济大学出版社,第十二章。
    1意大利著名艺术史学家、评论家、近代艺术史教授。1977-1980年任罗马市长。
    2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39
    3罗贝尔托·帕耐,意大利建筑保护和修复评论家,那波里大学教授。
    4 Jukka Jokilehto,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Conservation, Butterworth-Heinmann, Linacre House,Jordan Hill, Oxford, London, 1999, p33
    1 Cesare Brandi, Théorie de la restauration, Editions du patrimoine,1963,p.28
    2李军,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理论模式的比较研究,文艺研究,2006年第2期
    3李军,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理论模式的比较研究,文艺研究,2006年第2期
    4 Cesare Brandi, Théorie de la restauration, Editions du patrimoine,1963,p.31-32
    1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39
    2威尼斯宪章·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陈志华译,世界建筑,1986年第3期
    1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p237
    1周卫,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p42
    2(英)史蒂芬·迪耶斯德尔迪姆·西斯,张枚英董卫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5
    1周卫,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p44
    1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p81
    2总结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第六章第五节:近代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两位大师。
    1详见: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第十五章20世纪二次大战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2刘亦师张复合,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模式及建筑样式研究,详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五),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p622
    1带形城市与工业城市规划思想内容详见: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第六章第六节:现代理性机械规划思想的起源。
    1李芸,都市计划与都市发展——中外都市计划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第六章:中外都市更新计划,第一节:都市更新的内容与方法。
    3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p151
    1 Ashworth. G. J. And Tunbridge, J. E, The Tourist-Historic City, Belhaven Press, 1990, p14-15
    1详见附录《华盛顿宪章》内容。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旧城的保护与更新:经验借鉴及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2月期
    2详见:邵甬,法国建筑·城市·景观遗产保护与价值重现,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第五章。
    1详见:邵甬,法国建筑·城市·景观遗产保护与价值重现,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第五章。
    2原《住宅法》于1964年颁布,后于1969、1974、1985、2004年进行过多次修改。
    3朱晓明,当代英国建筑遗产保护,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第三章:p28-48
    4具体案例介绍详见: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123-138
    1(英)史蒂芬·迪耶斯德尔迪姆·西斯,张枚英董卫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3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旧城的保护与更新:经验借鉴及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2月期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旧城的保护与更新:经验借鉴及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2月期
    2观点来自:(日)西村幸夫著,王惠君译,再造魅力故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陈立旭,欧美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审视,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旧城的保护与更新:经验借鉴及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2月期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旧城的保护与更新:经验借鉴及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2月期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旧城的保护与更新:经验借鉴及启示,中国发展观察, 20 09年2月期
    1 L mumford. The Culture of Cities.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34
    2(美)Mumford Lewis,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克林·罗(Colin Rowe 1920-1999)是一个后现代派的英国建筑师和规划师。克林·罗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教学,1995年获得英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女王伊利萨白金奖”,被誉为二十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建筑教师,“现代城市”不倦的批判者之一。
    2 Rowe, C & Koetter, K, Collage City, MIT Press, Cambridge, MA, 1978, p83
    3 Corner, J & Harvey, s. Enterprise and Heritage: Crosscrrents of National Culture, Routledge,London, 1991,p34
    4 Lynch, K, The Image of the City, MIT Press, Cambridge, MA, 1960
    1 Haughton, G & Hunter, G, Sustainable Cities,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London, 1994, p39
    2 Rogers, R, Belief in the future is rooted in the money of the past,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of Art, nov.1988, p875
    3 Antoinette J. Lee, Past Meets Future: Saving America's Historic Environments, National TrustFor Preservation Press, Washington,DC, 1992, p206
    1史蒂芬·迪耶斯德尔迪姆·西斯,张枚英董卫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11
    2 Ashworth. G. J. And Tunbridge, J. E, The Tourist-Historic City, Belhaven Press, 1990, p16
    1史蒂芬·迪耶斯德尔迪姆·西斯,张枚英董卫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74-p79
    1 Sharon zukin, Loft Living:Culture and Capital in Urban Change,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89,p5
    2具体案例介绍详见: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57-58
    3具体案例介绍详见: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79-821 Sharon zukin, Loft Living:Culture and Capital in Urban Change,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89,p52具体案例介绍详见: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57-583具体案例介绍详见: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79-82
    1史蒂芬·迪耶斯德尔迪姆·西斯,张枚英董卫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13
    2史蒂芬·迪耶斯德尔迪姆·西斯,张枚英董卫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194
    3 Middleton, R, The use and abuse of tradition in architecture,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Art, nov.1983, p730
    2详见: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第六章第二节:国际主义建筑运动。
    1详见: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第四章第二节: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奠基人和他们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和实际。
    1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1883-1969)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
    2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王晓京译,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18
    3详见:钱锋伍江,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史(1920-198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第二章第二节第一段:德国包豪斯学校
    4详见:(美)阿瑟·艾夫兰,邢莉常宁生译,西方艺术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第3章第一节:19世纪改革的根源。
    1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44-47
    2具体案例介绍详见: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43;p59。
    3具体案例介绍详见: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55-56
    2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49
    1具体案例介绍详见: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53-55
    2具体案例介绍详见: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49-53
    1(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英)史蒂芬·迪耶斯德尔迪姆·西斯,张枚英董卫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27
    2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高斯·罗卡斯尔,孙凌波译,适应性的再利用,世界建筑,2006年第5期,p19
    1详见:(法)勒·柯布西耶,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工程师的美学·建筑”一章。
    2《大师》编辑部,勒·柯布西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p16-p19
    1《大师》编辑部,勒·柯布西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p20
    2详见:《大师》编辑部,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第二章: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建筑风格与创作思想。
    2详见:《大师》编辑部,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第二章: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建筑风格与创作思想。
    1源自美国作家汤姆·沃尔沃所著《从包豪斯到我们的房子》一书。详见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1924年密斯在第三期《G》杂志上的谈话。
    21923年密斯在第二期《创作》杂志上发表的观点。
    3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详见刘先觉,密斯·凡德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尹一木,为什么尊崇密斯?——密斯回顾展观后感,时代建筑,2002年第2期
    1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等译,新华出版社,1996,p174
    1详见:王建国,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第一章
    1 Sharon zukin,Loft Living:Culture and Capital in Urban Change,Rutgers University
    2(英)史蒂芬·迪耶斯德尔迪姆·西斯,张枚英董卫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8
    1详见附录《马丘比丘宪章》全文。
    2详见附录《马丘比丘宪章》全文。
    1埃森曼的演讲,详见: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彼得·埃森曼的作品与思想,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p17
    2详见:波姆林兵,贝聿铭谈贝聿铭,文汇出版社,2005,第十章:设计与风格。
    1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181-182。
    1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84
    2具体案例介绍详见:Kenneth Powell, Architecture Reborn-The Conser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old buildings, Calmann & King, London, 1999,p207
    1详见:王其均,后现代建筑语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第一章:似曾相识——古典建筑语言的回归。
    2(美)罗伯特·文丘里,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p32
    1具体案例介绍详见: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82-85
    1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97-98
    2具体案例介绍详见: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215-216
    1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186-188
    1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191-193
    1详见:王其均,后现代建筑语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第六章:建筑的哲学化倾向——解构主义对建筑语言的深入剖析。
    2详见:王其均,后现代建筑语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第六章:建筑的哲学化倾向——解构主义对建筑语言的深入剖析。
    1C·詹克斯解构:不在场的愉悦(二)陈同滨译建筑师第44期
    3具体案例介绍详见: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194-195
    1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231
    1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220-222
    2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223-224
    2 Kenneth Powell, Architecture Reborn-The Conser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old buildings,Calmann & King, London, 1999,p56
    1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150-152
    1G,Giovannoni,NormeperilRestaurodeiMonumenti,p5,摘自: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37
    1详见:郑宁,关于建筑改造之中西方比较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第2章
    1梁思成,梁思成文集(第2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p68
    1具体详见: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1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P1-4
    2张洪祥,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与租界,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p321-326
    1详见:王浩娱,从工匠到建筑师:中国建筑创作主体的现代化转变,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四),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p589-606
    2详见:钱锋伍江,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史(1920-198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第三章: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开端。
    3详见:钱锋伍江,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史(1920-198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第三章第二节:四所综合大学建筑系的出现及其自由探索。
    4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31-33
    1朱启钤(1872-1964),字桂辛、桂莘,号蠖公、蠖园,中国北洋政府官员,爱国人士。古建筑学家,工艺美术家。
    2详见:崔勇,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第二章:中国营造学社发展史略。
    3详见:崔勇,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附录: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文章总目录及出版物目录汇编
    1朱永春,从《中国建筑》看1932-1937年中国建筑思潮及主要趋势,详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p17
    1陈燕丽,1917年到1962年期间北京的保护与更新——林是镇工作时期对北京城的贡献,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10,p28
    1北京市政府公务局编,明长陵修缮工程纪要,怀英出版社,民国25年(1936年)
    2北京市政府公务局编,明长陵修缮工程纪要,怀英出版社,民国25年(1936年)
    1北平游览区古迹名胜之第一期修葺计划,档案编号J1-5-116,北京档案馆。
    3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杨廷宝建筑作品集,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1983,p2
    1林洙,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p88
    1彭文立梁国钊,略论梁思成的“整旧如旧”,广西大学学报,2003年10月刊
    2梁思成,梁思成文集(第2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p69
    1梁思成,梁思成全集(4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216
    3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杨廷宝建筑作品集,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1983,p6-7
    1梁思成,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序,梁思成文集(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p222
    1详见:李海清傅雪梅,选择的得与失:从技术层面检讨“中国固有式”建筑,详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p11-26
    2李海清傅雪梅,选择的得与失:从技术层面检讨“中国固有式”建筑,详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p20
    1陈世民,“民族形式”与建筑风格,建筑学报,1980年第2期
    2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p22
    1李海清傅雪梅,选择的得与失:从技术层面检讨“中国固有式”建筑,详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p25
    2赵辰,“民族主义”与“古典主义”——梁思成建筑理论体系的矛盾性与悲剧性之分析,详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p84
    3张广直,从商周青铜器谈文明与国家的起源——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p483
    1详见: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第三章第一节:大力拉开沉重序幕。
    2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88-89
    1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154
    2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201
    1详见: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第四章:民族形式的主观追求: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2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291
    1详见:钱锋伍江,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史(1920-198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第四章第一节:学习苏联浪潮下受冲击的现代建筑教育。
    2详见:钱锋伍江,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史(1920-198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第四章第二、三、四节。
    3曾自,周恩来与文物保护事业,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6期
    1曾自,周恩来与文物保护事业,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6期
    2详见:梁思成陈占祥王瑞智,梁陈方案与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206
    2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208
    3龚德顺邹德侬窦以德,中国现代建筑史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p77
    4孙治海,上海市人委礼堂改建设计介绍,建筑学报,1963年07期
    5许显忠,南通市人民剧场改建,建筑学报,1963年04期
    6庄镇芳,化无用为有用——利用旧建筑改建为医院,建筑学报,1963年04期
    1陆顺江,旧房的加层改建,建筑学报,1964年04期
    3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355
    1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366
    2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361
    1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362
    2周卜颐,建筑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建筑学报,1984年第4期
    3高亦兰,培养专才基础上的通才——对建筑教育教学思想的一点看法,建筑学报,1984年第12期
    4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362
    1仲德昆,走向多元化与系统的中国当代建筑教育,时代建筑,2007年第3期
    2张路峰,改革开放30年建筑教育话变迁,北京规划建设,总第186期
    1梁思成全集(第4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215-222
    2委员会执笔人:杨慎初、黄树业、侯幼斌、吕祖谦、王世仁、王绍周。
    3黄俊铭,台湾近代建筑研究、保存、再利用的现状,详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p232
    1李传义,中国近代历史地段及建筑研究与保护的现状调查和思考,详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p393
    1刘先觉,近代优秀建筑遗产的价值与保护,详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p46
    2近代建筑及建筑群在1988年的第三批次名录中列入11项,在1996年的第四批次名录中列入30项。
    1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244-245.
    2详见《奈良原真性文件》全文。
    2关于中国特色的文物古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的共识——曲阜宣言(二OO五年十月三十日·曲阜),古建园林技术,2006年第1期
    1关于中国特色的文物古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的共识——曲阜宣言(二OO五年十月三十日·曲阜),古建园林技术,2006年第1期
    2张兴国,重庆湖广会馆的复兴,时代建筑,2006年第2期
    1张开济,维护古都风貌发扬中华文化,建筑学报,1987年第1期
    2戴念慈,也论古都新貌,建筑学报,1987年第3期
    1详见:国务院发,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
    2葛立三,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与历史地段保护,详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p479
    1傅爽,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在黄山市召开,建筑学报,1996年第9期
    2叶如棠,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建筑学报,1996年第9期
    1李传义,广州沙面近代建筑群分类保护研究,详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p305-308
    1姜中光,历史资源的合理在利用是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途径——北京大栅栏近代历史街区整治与保护的思考,详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p380
    2杨永康,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建筑学报,1996年第9期
    3叶如棠,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建筑学报,1996年第9期,p4
    1(美)林达·格鲁特大卫·王王晓梅译,建筑学研究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p8
    1张文德,上海杂技场的改建工程,建筑学报,1984年第8期
    2王桂菊,松花江百货大楼扩建设计及评述,建筑学报,1983年第6期
    3陈田贵,广州华侨大厦扩建工程,建筑学报,1987年第2期
    1详见:本文第一章第2节。
    2郑宁,关于建筑改造之中西比较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7,p54
    1郑宁,关于建筑改造之中西比较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7,p64
    1李靖,北京广建宾馆改建,建筑学报,2008年第12期
    1袁烽,更“芯”驻“颜”——同济大学大礼堂保护性改建的方法和实践,建筑学报,2007年第6期
    2杨琳,创意产业与工业类建筑遗存的结合——以北京798地区为例,北京规划建设,2007年第2期
    1贺耀萱,中国国家博物馆工程方案竞标——一次折衷主义的胜利,天津大学表·情论文集,2006年
    1具体案例介绍详见:王辉,唐山市城市展览馆,建筑学报,2008年第12期。
    2具体案例介绍详见:赵崇新,1933老厂坊改造,建筑学报,2008年第12期。
    3具体案例介绍详见:刘继东,创意仓库之深度设计,建筑学报,2006年第8期。
    4具体案例介绍详见:米丘工作室,上海东大明路仓库改造,建筑学报,2006年第8期。
    5具体案例介绍详见:黄一如,拆留之间_上海啤酒公司建筑修缮工程设计回顾,时代建筑,2006年第6期。
    1于克俭,北京市公安局建筑群扩建设计,建筑学报,2000年第7期
    2邢同和陈国亮,让历史建筑重新焕发生命活力——上海美术馆改扩建设计,建筑学报,2000年第6期
    1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246-249
    1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该法于1982年颁布,分别于1991年、2002年、2007年进行再次修正。
    1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264
    2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265
    1陈哲戴俭,中国近代建筑保护研究框架探讨,详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五),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p647
    2刘先觉,近代优秀建筑遗产的价值与保护,详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p45
    3李传义,中国近代历史地段及建筑研究与保护的现状调查和思考,详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p402
    1彭文立梁国钊,略论梁思成的“整旧如旧”,广西大学学报2003年10月刊
    2朱铁臻,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北京规划建设,2008年第5期
    3游雪晴,2009我国城镇化水平,科技日报,2010年05月12日
    1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p382
    1北京城市规划委员会,探索旧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北京朝阜大街城市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p8
    2 Castells, M & Hall, P, Technopoles: The Making of 21century Industrial Complexes, Routledge,London, 1994, p7
    1袁奇峰李萍萍,历史街区保护的危机与应对——以广州沙面近代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详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p360
    1刘云胜,高技术生态建筑发展历程——从高级派建筑到高技术生态建筑的演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1鲍家声,建筑教育发展与改革,新建筑,2000年第1期
    2彭鹏高力强,建筑教育的多国比较及反思,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3朱文一王辉,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建筑教育改革30年,建筑创作,2008年第12期
    1详见: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p222
    1详见: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p223-225
    1详见: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p217-219
    1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武汉出版社,1995
    1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p228
    1吴季松,知识经济,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
    2E拉兹洛著,李钦波等译,决定命运的选择,三联书店,1993
    3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245
    1陈煜邹德侬,利用中的保护保护中的效益——谈澳门建筑遗存的开发性保护,建筑师,1997年第二期
    2 Lichfield, N, Economics in Urban Conserv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29
    1 Jukka Jokilehto,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Conservation, Butterworth-Heinmann, Linacre House,Jordan Hill, Oxford, London, 1999, p138
    2此观点在斯科特《为中是修复我们古代教堂而辩护》一文中提出,详见Jukka Jokilehto, A History ofArchitecture Conservation, Butterworth-Heinmann, Linacre House, Jordan Hill, Oxford, London,1999, p138
    1史蒂芬·迪耶斯德尔迪姆·西斯,张枚英董卫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Morton, D, Conservation Finance: Expectations & Reources, The Planner, April, 1993, p21
    1(英)史蒂芬·迪耶斯德尔迪姆·西斯,张枚英董卫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17
    [1]北京城市规划委员会,探索旧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北京朝阜大街城市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北京市政府公务局编,明长陵修缮工程纪要,怀英出版社,民国25年(1936年)
    [3]北京土木建筑学会,中国古建筑修缮与施工技术,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4]常青,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5]陈志华,北窗杂记——建筑学随笔,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6]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陈志华,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8]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武汉出版社,1995
    [9]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0]崔勇,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11]《大师》编辑部,勒·柯布西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12]《大师》编辑部,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13]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彼得·埃森曼的作品与思想,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1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15]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什么是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6]龚德顺邹德侬窦以德,中国现代建筑史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7]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8]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19]刘先觉,密斯·凡德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0]刘先觉,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1]刘云胜,高技术生态建筑发展历程——从高级派建筑到高技术生态建筑的演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22]刘光亚鲁岗,旧建筑空间的改造和再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4]罗小未,外国近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5]梁思成陈占祥王瑞智,梁陈方案与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6]梁思成,梁思成文集(1-4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27]梁思成,梁思成全集(1-10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007
    [28]梁从诫林徽因,林徽因文集——建筑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9]李芸,都市计划与都市发展——中外都市计划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0]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2]赖德霖,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3]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4]林洙,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35]林兵,贝聿铭谈贝聿铭,文汇出版社,2005
    [36]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杨廷宝建筑作品集,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1983
    [37]钱锋伍江,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史(1920-198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8]清华大学编,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9]邵甬,法国建筑·城市·景观遗产保护与价值重现,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40]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41]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42]同济大学等,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43]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4]王建国,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5]王建国,1927-1997杨廷宝建筑论述与作品选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6]王国轩,大学·中庸,中华书局,2006
    [47]王其均,近现代建筑语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8]王其均,当代建筑语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9]王其均,后现代建筑语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0]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1]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三联书店,1995
    [52]吴季松,知识经济,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
    [53]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54]杨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史,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55]周卫,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6]朱晓明,当代英国建筑遗产保护,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57]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8]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9]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0]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1]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四),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2]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五),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3]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4]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5]张广直,从商周青铜器谈文明与国家的起源——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
    [66]张帆,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67]张洪祥,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与租界,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68]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9]左琰,德国柏林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70]国家教科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编,自然辩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71](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等译,新华出版社,1996
    [72](美)林达·格鲁特大卫·王王晓梅译,建筑学研究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73](美)肯尼斯·弗兰普顿著张钦南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三联书店,1985
    [74](美)刘易斯·芒福德,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5](美)罗伯特·文丘里,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76](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77](法)勒·柯布西耶,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8](意)L·本奈沃洛著,邹德侬译,西方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79](美)阿瑟·艾夫兰,邢莉常宁生译,西方艺术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80](加)简·雅各布斯,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6
    [81](英)伯特兰·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
    [82](美)E拉兹洛著,李钦波等译,决定命运的选择,三联书店,1993
    [83](日)西村幸夫著,王惠君译,再造魅力故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4](德)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王贵祥译,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5](瑞士)勒·柯布西耶,牛燕芳程超译,勒?柯布西耶全集(1-8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6](英)约翰·罗斯金,张粼译,建筑的七盏明灯,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87](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王晓京译,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88](意)布昂德,南京博物院译,传统与现代:意大利在建筑和城市修复中的经验,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89](法)马蒂耶,郑德弟译,法国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90](英)史蒂芬·迪耶斯德尔迪姆·西斯,张枚英董卫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91]L mumford. The Culture of Cities.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34
    [92]Sharon zukin,Loft Living:Culture and Capital in Urban Change,RutgersUniversity Press,1989
    [93]Cesare Brandi, Théorie de la Restauration, Editions du patrimoine,1963
    [94]James Steeli,Architecture,UK,Today,Phaidon Press,1997
    [95]Kenneth Powell, Architecture Reborn-The Conser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old buildings, Calmann & King, London, 1999
    [96]Paul Philppot Foreword,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Conservation,Butterworth-Heinmann, Linacre House, Jordan Hill, Oxford, London, 1999
    [97]Jukka Jokilehto,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Conservation, Butterworth-Heinmann,Linacre House, Jordan Hill, Oxford, London, 1999
    [98]Max Page, Randall Mason, Giving Preservation a History, Histories of HistoricPreser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 Routledge,2004
    [99]James Marston Fitch, Historic Preservation: Curatorial Management of the BuiltWorld, McGraw-Hill, 1982
    [100] James Marston Fitch, American Building, The Force that Shape It,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48
    [101] James Marston Fitch, A short history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at ColumbiaUniversity, The making of an architect 1881-1981,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
    [102] William J. Murtagh, Keeping Times: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Preservationin America, Main Street Press, 1988
    [103] Charles B. Hosmer, Jr. Presence of the past, A history of the preservation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 before Williamsbug, G. P. Putnam's song, 1965
    [104] Charles B. Hosmer, Jr.Preservation Comes of Age: from Williamsbug to theNational Trust , University press of Vorginia, 1981
    [105] Ashworth. G. J. And Tunbridge, J. E, The Tourist-Historic City, BelhavenPress, 1990
    [106] Corner. J & Harvey. S. Enterprise and Heritage: Crosscrrents of NationalCulture, Routledge, London, 1991
    [107] Antoinette J. Lee, Past Meets Future: Saving America's HistoricEnvironments, National Trust For Preservation Press, Washington,DC, 1992,
    [108] Camillo Boito, Risoluzione del 3 Congresso degli Lngegneri ed Arhitectti
    [109] Martin Anderson, The Federal Bulldozer, McGraw-Hill Press,1967
    [110] Herbert J. Gans, Urban Villagers: Group and Class in the Life ofItalian-Americans,The Free Press (Macmillan Co., Inc.), 1982
    [111] Lichfield N, Economics in Urban Conserv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112] Morton D, Conservation Finance: Expectations & Reources, The Planner,April, 1993
    [113] Castells M & Hall, P, Technopoles: The Making of 21century IndustrialComplexes, Routledge, London, 1994
    [114] Haughton G & Hunter, G, Sustainable Cities,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London, 1994
    [115] Goling D, & Maitland, B, Concepts of Urban Design, Academy Edition/St.Martins Press, London, 1984
    [1]贺静,整体生态观下既存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4
    [2]郭湘闽,旧城更新中传统规划机制的变革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5
    [3]宋云峰,我国旧城中心区复兴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6
    [4]王红军,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对四个主题事件及其相关性的剖析,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6
    [5]温玉清,二十世纪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历史、观念与方法——中国建筑史学史初探(上、下),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6
    [6]郑宁,关于建筑改造之中西比较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7
    [7]邹欢,城市遗产保护政策与管理研究-法国经验的启示,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6
    [8]朱蓉,城市记忆与城市形态——从心理学、社会学视角探讨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东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
    [9]祝莹,社会转型期我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经济理念和策略研究,东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
    [10]陈燕丽,1917年到1962年期间北京的保护与更新——林是镇工作时期对北京城的贡献,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10
    [11] Lynch K, The Image of the City, MIT Press, Cambridge, MA, 1960
    [12]Rowe C & Koetter. K, Collage City, MIT Press, Cambridge, MA, 1978
    [1]彭文立梁国钊,略论梁思成的“整旧如旧”,广西大学学报,2003年10月刊
    [2]陈煜邹德侬,利用中的保护保护中的效益——谈澳门建筑遗存的开发性保护,建筑师,1997年第2期
    [3]关于中国特色的文物古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的共识——曲阜宣言(2005年10月30日曲阜),古建园林技术,2006年第1期
    [4] C·詹克斯,陈同滨译,解构:不在场的愉悦(二),建筑师,总第44期
    [5]杨宇振,1994—2006年中国建筑类院校学术论文生产、空间分布与格局演变——基于主要院校建筑学一级学科与主流期刊,时代建筑2007年3月
    [6]李向锋陈纲伦,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论文选题分析,高等建筑教育2002年12月
    [7]刘毓基董西红,我国建筑院校硕士论文选题现状与分析,高等建筑教育2004年12月
    [8]贺伟牟玉枝王均玲,<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2003年引文分析,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12月
    [9]刘曙光,学术史与思想史关系的讨论及其反思,当代学术史研究论坛第4期
    [10]董正华,从历史发展多线性到史学范式多样化,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
    [11]余三定,学术史:“研究之研究”——兼评北京大学出版社“学术史丛书”,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9月
    [12]李刚,十九世纪法国史学发展与档案文献研究的历史考察,档案学通讯2008年第2期
    [13]司美丽,北京旧城改造应借鉴战后西方城市大规模改造的教训,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4]邹青,关于建筑历史遗产保护“原真性原则”的理论探讨,南方建筑,2008年第2期
    [15]陈志华译,威尼斯宪章·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世界建筑,1986年第3期
    [16]高斯·罗卡斯尔,孙凌波译,适应性的再利用,世界建筑,2006年第5期
    [17]陈世民,“民族形式”与建筑风格,建筑学报,1980年第2期
    [18]周卜颐,建筑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建筑学报,1984年第4期
    [19]高亦兰,培养专才基础上的通才——对建筑教育教学思想的一点看法,建筑学报,1984年第12期
    [20]李军,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理论模式的比较研究,文艺研究,2006年第2期
    [21]方可章岩,《美国大城市生与死》之魅力缘何经久不衰?——从一个侧面看美国战后城市更新,国外城市规划,1999年第4期
    [22]张开济,维护古都风貌发扬中华文化,建筑学报,1987年第1期
    [23]戴念慈,也论古都新貌,建筑学报,1987年第3期
    [24]王桂菊,松花江百货大楼扩建设计及评述,建筑学报,1983年第6期
    [25]张文德,上海杂技场的改建工程,建筑学报,1984年第8期
    [26]陈田贵,广州华侨大厦扩建工程,建筑学报,1987年第2期
    [27]傅爽,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在黄山市召开,建筑学报,1996年第9期
    [28]杨永康,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建筑学报,1996年第9期
    [29]叶如棠,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建筑学报,1996年第9期
    [30]德国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建研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联合体,城市环境设计,2005年第1期
    [31]于克俭,北京市公安局建筑群扩建设计,建筑学报,2000年第7期
    [32]李靖,北京广建宾馆改建,建筑学报,2008年第12期
    [33]袁烽,更“芯”驻“颜”——同济大学大礼堂保护性改建的方法和实践,建筑学报,2007年第6期
    [34]崔恺,在旧厂房中做新文章——外研社印刷厂改建设计,世界建筑,2000年第1期
    [35]杨琳,创意产业与工业类建筑遗存的结合——以北京798地区为例,北京规划建设,2007年第2期
    [36]黄一如,拆留之间——上海啤酒公司建筑修缮工程设计回顾,时代建筑,2006年第6期
    [37]王辉,唐山市城市展览馆,建筑学报,2008年第12期
    [38]刘继东,创意仓库之深度设计,建筑学报,2006年第8期
    [39]米丘工作室,上海东大明路仓库改造,建筑学报,2006年第8期
    [40]赵崇新,1933老厂坊改造,建筑学报,2008年第12期
    [41]鲍家声,建筑教育发展与改革,新建筑,2000年第1期
    [42]彭鹏高力强,建筑教育的多国比较及反思,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43]朱文一王辉,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建筑教育改革30年,建筑创作,2008年第12期
    [44]曾自,周恩来与文物保护事业,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6期
    [45]莫天伟,我们目前需要“形而下”之——对建筑教育的一点感想,新建筑,2000年第1期
    [46]孟建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我国建筑教育问题谈,时代建筑,2001年增刊
    [47]陆顺江,旧房的加层改建,建筑学报,1964年04期
    [48]邢同和陈国亮,让历史建筑重新焕发生命活力——上海美术馆改扩建设计,建筑学报,2000年第6期
    [49]庄镇芳,化无用为有用——利用旧建筑改建为医院,建筑学报,1963年04期
    [5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旧城的保护与更新:经验借鉴及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02月05日
    [51]陈立旭,欧美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审视,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
    [52]郭红莫鑫,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评析,四川建筑,2004年第1期
    [53]孙治海,上海市人委礼堂改建设计介绍,建筑学报,1963年07期
    [54]许显忠,南通市人民剧场改建,建筑学报,1963年04期
    [55]杨乃济,紫禁城古建筑修缮,我主张“焕然一新”,古建园林技术,2003年第1期
    [56]单德启,关于建筑教育和学术研究的思考和建议,华中建筑,1999年第1期
    [57]仲德昆,走向多元化与系统的中国当代建筑教育,时代建筑,2007年第3期
    [58]栗德祥,呼唤开放式建筑教育体制,新建筑,2000.年第1期
    [59]张路峰,改革开放30年建筑教育话变迁,北京规划建设,总第186期
    [60]游雪晴,2009我国城镇化水平,科技日报,2010年05月12日
    [61]朱铁臻,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北京规划建设,2008年第5期
    [62]张兴国,重庆湖广会馆的复兴,时代建筑,2006年第2期
    [63]贺耀萱,浅论密斯建筑美学对当代旧建筑改造领域的影响,工业建筑,2010年第4期
    [64]贺耀萱,危机与契机并存——从学位论文看我国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发展情况,建筑师,2010年第3期
    [65]贺耀萱,城市化背景下的建筑更新产业化研究,建筑经济,2010年第6期
    [66]张颀(教授),贺耀萱,我国建筑更新思想演变历程及其发展趋势探悉,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第1期
    [67]贺耀萱,中国国家博物馆工程方案竞标——一次折衷主义的胜利,天津大学表·情论文集,2006年
    [68]Middleton R, The use and abuse of tradition in architecture, Journal of the RoyalSociety of Art, nov.1983
    [69]Rogers R, Belief in the future is rooted in the money of the past, Journal of theRoyal Society of Art, nov.1988
    [1]《威尼斯宪章》1933
    [2]《华盛顿宪章》1964
    [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
    [4]《马丘比丘宪章》1977
    [5]《奈良原真性文件》1987
    [6]《曲阜宣言》2005
    [7]《关于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1950
    [8]《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指示》1950
    [9]《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1951
    [10]《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59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
    [12]《国务院发,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1986
    [13]《关于重点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1988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2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
    [17]《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代建筑规划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2004
    [1]维基百科www.wikipedia.org
    [2] 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www.cnki.net
    [3]万方数据库www.wanfangdata.com.cn
    [4]世界学位论文数据库PQDTwww.proquest.umi.com
    [5]台湾大百科www.taiwanpedia.culture.tw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www.sach.gov.cn
    [7]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方网站www.mohurd.gov.cn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www.moe.edu.cn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www.stats.gov.cn
    [10]上海市国土局官方网站www.shgtj.gov.cn
    [11]北京市规划局官方网站www.bjghw.gov.cn
    [12]人民网www.people.com.cn
    [13]新华网www.xinhuanet.com
    [14]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官方网站www.gla.ac.uk
    [15]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官方网站www.columbia.edu
    [16]清华大学官方网站www.tsinghua.edu.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