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控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从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实践操作中存在诸多的争议问题出发,分析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理论基础、思想观念的不统一,继而引起实践操作当中对保护对象价值判断和对应的保护方式的差异,最终导致的是在标准模糊的情况下保护操作缺少严肃性、逻辑性、权威性。但是我国保护理论的完善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需要在非成熟保护理论、制度、社会背景下对实践造作程序的优化研究。
     因此论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归纳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对国际保护理论、思想的发展演变的总结,梳理出国际上主流保护理论和思想的生成背景、主要有影响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因为自身的不完善而在其基础上演绎出新的思想流派的动因,在纷繁芜杂的理论之上,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的保护思想和原则,并从《奈良文件》主导的“尊重文化多样性”,强调“建立于对同一文化背景下的遗产价值特征评判的真实性”的理论中,找到了解决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有自身特殊性问题的钥匙;随之对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回顾在于检讨历史,分析我们现有保护思想观念的特色和缺陷;最后通过对我国文物古建筑生成的传统文化背景出发.归纳出文物古建筑的价值特点,在此基础上建构起基于我国自身建筑文化特征的保护价值观。
     下篇则主要基于上篇的理论分析,特别是我国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价值观,分析并归纳出“不重视文物古建筑的环境保护,文物指定制度的缺陷,以及易损材料的保护干预方法存在争议”等当前影响文物保护操作实践的关键问题。提出对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实践操作合理操作的价值判断以及操作程序等原则性标准.进而分别针对前述的三个关键问题,逐次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路线,并建立起对应的技术指导规程,对文物古建筑保护实践操作中的关键问题提出控制性的指导技术体系,为提高保护实践操作中优化管理、动态管理的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持。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various disputes i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 historic buildings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reason behind this phenomenon. Disunity of theoretical basis and ideological concepts leads to the difference in value estimation of the subject under protection and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mode during implementation, which in turn results in the lack of seriousness, logic and authority in actual protection. But it takes a long time to perfect protection theory in China, and it requires the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practical protection procedure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immature protection theory, system and social background.
     The thesis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summarize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 historic buildings in China. And then, through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theories and notions, the thesis sorts out the forming background of mainstream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theories and notions, major influencing views and reasons for the deduction of new schools of thought based on such incomplete views. On the basis of numerous and complicated theories, the thesis sums up universal protection notions and principles; furthermore, it finds a solution to special problems lying i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 buildings in China, from the theory in 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 which advocates "respect to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mphasizes "authenticity established for value judg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eritage properties within the same cultural context". Then, the thesis looks back to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fects of current protection notions in China. At la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backgroun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relic historic buildings, the thesis generalizes the valu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relic historic buildings, and establishes protection valu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culture.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first part, especially the protection values of Chinese cultural relic historic buildings,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key problems that influence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 historic buildings at present, such as "inadequate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 historic buildings, defect in cultural relic designation system, and disputes on the protection method for vulnerable materials"; and then puts forward deterministic standards for value judgments and operational procedures of cultural relic historic building protection in China. Furthermo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three key problems, the thesis analyzes technical approaches to those problems, and establishes corresponding regulation for technical directions so as to provide restraining guiding system for key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 historic buildings and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optimal management and dynamic management in actual protection.
引文
1 林徽因,林徽因建筑文萃·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
    2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营造之特点与嬗变(刘敦桢全集·第六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P163
    3 作者注:表中民国古建筑数量较少,是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指定时,认为较近年代的古建筑历史价值相对较低的缘故。
    4 罗纳德·德沃金(Ronald.Myles.Dworkin,1931--),德沃金是当代最著名、最活跃的法理学家之一。坚持认为法律理论依赖于政治与道德理论,。《法律帝国》是德沃金最重要的著作.全面体现了他的法律与政治思想。作者注。
    5 陈弘毅,当代西方法律解释学初探,《中国法学》1997年03期,p
    6 赵辰,从“建筑之树”到“文化之河”,《建筑师》第93期,2000年,P92-95
    7 顾军,苑利著,文化遗产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p4
    8 王逸舟 主编,磨合中的建构--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多视角透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3月
    9 参考新闻报道 http://news.sohu.com/20070521/n250136048.shtml
    10 梁思成全集(第二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213-223
    11 梁思成全集(第二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355-370
    12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全集.为什么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代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13 梁思成全集(第一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293-310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条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三条
    16 英国的登录建筑分为Ⅰ,Ⅱ*,Ⅱ三级.所占比例依次为2%,4%。94%,作者注
    18 《北京宣言》,2007,北京
    19 参考陈志华 编译,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台湾博远出版有限公司,1992
    20 Viollet-le-Duc.Dictionnaire raisonn(?) de l' architecture fran aise,Ⅷ,1866,P14.
    21 拉斯金,“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New York:The Noonday Press,c.1961.P353.
    22 船刘临安,意大利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概观,规划师,1996(01)
    23 切沙雷·勃兰迪,Th(?)orie de la restauration,Editions du patrimoine.P30.
    24 国家文物局法制处,《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紫禁城出版社,1993
    25 以下关于《威尼斯宪章》内容译文,引自国家文物局法制处,《国际保护文化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
    26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执行局第170届会议报告,2004.8.P28
    27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P307
    28 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8次会议文件,1994.12
    29 Jukka Jokilehto&Joseph King,Summary of ICOMtOS Position Paper on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Amsterdam.1998
    30(春秋)左丘明撰,硕馨,徐明校点,春秋左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1 梁思成全集 第三卷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P1-2
    32 罗桂环,试论20世纪前期“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的成立及意义,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年2期,P137-144
    33 梁思成全集 第四卷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P225-293
    34 罗哲文,古建筑园林文物保护50年回眸,古建园林技术,1999(4).P3-10
    35 李晓东,文物工作历史概念辨析,中国文物报.2007年10月10日3版
    36 《北京文件》全称为《北京文件--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是2007年5月24-28日在北京召开的“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上发表的文件。
    37 参见《曲阜宣言》第八条
    38 吕舟,欧洲文物建筑保护的基本趋向,建筑学报,1993(12),P19-20
    39 马健鹰,“礼之初始诸饮食”质疑--兼论礼制的起源问题,江汉大学学报,1998(2),P98
    40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第八章·道家思想(其一)》,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东方出版社1996年编校再版。
    41 曹永康,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及造型的范式做法,硕士学位论文,1998年
    42 陈薇,中西方文物建筑保护的比较与反思,东南大学学报,1990年9月,P27
    43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绪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44 梁思成,“平郊建筑杂录”,梁思成全集,第一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5 梁思成,“修理故宫景山万春亭计划”,梁思成全集,第二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6 梁思成,“曲阜孔庙之建筑及其修葺计划”,梁思成全集,第三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7 梁思成,“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梁思成全集,第五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8 《北京文件--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2007年5月24-28日.北京
    49 高念华,胡雪岩故居修复研究·序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50 曹永康,陈凌,谭玉峰,徐光启墓复原研究,古建园林技术,2005年01期,P11-19
    51 福建政府收回三坊七巷,http://www.fjsme.cn/archives/2005-12/0514225.htm
    52 罗哲文,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物建筑保护维修与合理利用理论与实践科学体系的意见,古建园林技术。2006(01)
    53 参见张松,日本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时代建筑,2000(03)
    54 陈志华,文物建筑保护中的价值观问题,世界建筑,2003(7)
    55 文物网信息中心,罗哲文谈古迹--“原状”不是破破烂烂
    56 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正定隆兴寺,第17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6
    57 乔迅翔,何谓“原状”--对于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原则的探讨,建筑师,2004(12)
    58 陆地,罗马大斗兽场--一个建筑,一部浓缩的建筑保护与修复史,建筑师,2006(4),P29-33
    59 杜仙洲,古建筑工程质量第一,古建园林技术,2002(2),P44
    60 高念华,关于中国古建的修复问题--对《威尼斯宪章》有关条款的认识,中国文物报,2002年7月26日第五版
    61 刘友恒,樊瑞平,杜平,近50年正定古建筑维修中发现的文字题记初步研究,文物春秋2006(01)p44
    62 价值分类参考了:林源,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基础理论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3 本段参考陈同滨,王力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十年,中国文化遗产,2004(3)P108-111
    64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5-07/05/content_3176533.htm
    65 http://www.xawwj.com/news/readnews.asp?id=375&type=16
    66 参考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7 http://www.sach.gov.cn/rule/006.asp
    68 阮仪三.谈城市历史保护规划的误区[J].规划师2001(3),P9-10
    69 王琪,王芳,英国登录建筑的选定与我国文物建筑指定制度的比较研究,新建筑,2004(5),P91
    70 杨新平,关于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确认制度的思考,文物管理工作,2003(1)P26
    71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7-12/05/content_7202994.htm
    72 张松,国外文物登录制度的特征与意义,新建筑,1999(1),P33
    73 该表参考 张松,国外文物登录制度的特征与意义,新建筑,1999(1),P31-35
    75 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中国出版集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8.P281
    76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序言,2000
    77 陈志华,文物建筑保护中的价值观问题,世界建筑,2003(7)
    78 胡慧平,日本是如何保护古建筑的,中国建设信息2004年(11)
    79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十九条,2000
    80 《北京文件--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2007
    81 《北京文件--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2007
    82 《北京文件--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2007
    83 高念华,关于中国古建的修复问题--对《威尼斯宪章》有关条款的认识,中国文物报,2002
    84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
    85 陈蔚.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86 陈蔚.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87 参考,文化部文物保护科研所编,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华夏传版社,1992
    88 参考,黄雨三主编,古建筑修缮·维护·营造新技术与古建筑图集,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
    89 参考,文化部文物保护科研所编,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1]Feilden,B.M.&.Jokflehto,J.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Rome:ICCROM,1993
    [2]Hatch,C.R.The Scope of Social Architectural History.New York:Van Nostand Reinhold Company 1984
    [3]ICOMOS.Suzhou Declaration 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and Development of istoric Cities.Suzhou,China:Apdl9,1998
    [4]Jukka Jokilebto.A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Oxford:Butterworth Heinemann,2002
    [5]ameson,F;Miyoshi,M(eds) 1998.The Cultures of Globalization.Durham/London,Duke University
    [6]Larsen K.E.&.Marstein,N.edit.Conference on Authenticity in Relatior to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Norway:Tapir Forlag,1994
    [7]Minors,C.Listed Buildings and Conservation Areas.London:Longman,1989
    [8]Mason,R.(ed).1999.Economics and Heritage Conservation:A Meeting Organized by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Los Angeles,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9]National Park Service.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1966 to 1994:cumulative list through January 1994
    [10]Nicholas Stanley Price,M.Kirby Telley Jr.,Alessandra Melucco Vaccaro.Historical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the Conse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Los Anggeles,1996
    [11]Siegfried RCT Enders,Niels Gutschow.Hozon:Architectural and Urban Conservation in Japan,1999
    [12]Silvio Mendes Zancheti.Conservation and Urban S ustainable DevelopmentRua do Bom Jesus:CCIUT,1999
    [13]Ross,M.Planning and the Heritage.London:E.& P.N.Sport,1991
    [14]UNESCO.World Culture Report:Culture,Creativity and Markets,Paris,UNESCO Pubishing,1998
    [15]UNESCO.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Paris,1972
    [16]UNESCO.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ilarities Convention on.Paris,1997
    [1](日)玉城.妙子《唐招提寺匠か挑も》.株式会社.小学馆,2005年
    [2]陈志华.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台北:博远出版公司,民国82年
    [3]林徽因.林徽因建筑文萃·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6
    [4]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营造之特点与嬗变(刘敦桢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李晓东.文物保护法概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6]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编.中国的世界遗产.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8]范敬宜,张春生,徐玉麟,单霁翔编.文物保护法律指南.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编.中国的世界遗产.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10]国家文物局法制处编.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关世杰等译.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员共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顾军,苑利著.文化遗产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王逸舟主编.磨合中的建构--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多视角透视.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14]黄汉民.福建土楼--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北京:三联书店,2003
    [15]文化部文物保护科研所.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16]高念华.胡雪岩故居修复研究·序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17]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8]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全集(代序),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19]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0](清)孙家鼐,张百熙等.钦定书经图说.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21]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正定隆兴寺.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22]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2、3、5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3]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上、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4]常青.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5]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文化遗产研究集刊(1、2、3).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6]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7]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绪论.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28]陈永源等.抢救文物--九二一大地震灾区文物研究报告.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1
    [29]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与规划.台北:淑譬出版社,1993
    [30]陈志华.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1]陈志华.北窗杂记--建筑学术随笔.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2]陈志华.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3]董鉴泓,阮仪三.名称文化鉴赏与保护.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4]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35]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6]罗哲文主编.中国古代建筑(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7]王军.日本的文化财保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38]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9]喻维国,王鲁民.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40]维持鲁威,M.(Vitruvius Pollio,Marcus),高履泰.建筑十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1]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42]陈明达.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43]文化部丈物保护研究所主编.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44]张驭寰,郭湖生.中华古建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5]潘江.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46]李雄飞.城市规划与古建筑保护.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7]名城研究会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48]廖雪芳主编.反发展的先驱、历史保护的典范-波隆尼亚.台北:汉声杂志社,1995
    [49]吴良镛.城市规划设计论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
    [50]芦原义信,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51]布伦特·C·布罗林,翁致祥等译.建筑与文脉--新老建筑的配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2]刘易斯·芒福德.倪文彦,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业版社,1991
    [53]弗里德里克·詹姆逊,胡亚敏等译,文化转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4]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社会转型:多文化多民族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5]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56]王化君,顾孟潮主编.建筑·社会·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7]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8]杨东平.未来生存空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59]马里奥·布萨里著.单军,赵焱译.东方建筑(世界建筑史丛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60]李其荣.对立与统一--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61]林洙.建筑师梁思成.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62](春秋)左丘明撰.硕馨,徐明校点.春秋左传.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Castells,M.1999.The Information Age:Economy,Societyand Culture.Cambridge,Bhckwell.3 vols
    [2]Csikszentmihalyi,M.1993.Why We Need Things.In:S Lubar and W.D.Kingery(eds.),History From:Essays on Material Culture.Washington,D.C.,Smithsonian Insthsonian Instiution Press
    [3]Klamer,A.- Zuidhof,P.W.1999.The Values of Cultural Heritage:Merging Economic and Cultural Appraisals.In:R.Mason(ed),Economics and Heritage Conservation:A Meeting Organized by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ute
    [4]Kaufinan,N.1998.Heritage and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Preservation.Places,Vol.11,No.3
    [5]Winfried Brenne.Schlemmer in Dessau-Built by Walter Gropuis:History and Restoration.A+U,2001(3)
    [6]曹永康.王竹.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真实性问题的探讨.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保护国际学术讨论集,2006(11)
    [7]王竹.地域基因与营建体系的演进.建筑百家言续篇--青年建筑师的声音,2003
    [8]《北京文件--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2007.5
    [9]陆地.罗马大斗兽场.建筑师,2006(4)
    [10]曹永康,陈凌,谭玉峰.徐光启墓复原研究.古建园林技术,2005(1)
    [11]罗哲文.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物建筑保护维修与合理利用理论与实践科学体系的意见.古建园林技术,2006(1)
    [12]张松.日本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时代建筑,2000(3)
    [13]阮仪三.谈城市历史保护规划的误区[J].规划师2001(3)
    [14]陈薇.中西方文物建筑保护的比较与反思.东南大学学报,1990(9)
    [15]马健鹰.“礼之初始诸饮食”质疑--兼论礼制的起源问题.江汉大学学报,1998(2)
    [16]刘临安.意大利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概观.规划师,1996(1)
    [17]陈志华.向前看的文物保护工作.中化遗产2005(7)
    [18]陈志华.作为历史的物证是文物建筑的基本价值.中化遗产,2005(6)
    [19]陈志华.文物建筑保护中的价值观问题.世界建筑,2003(7)
    [20]罗哲文.关于建立有东方建筑特色的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科学体系的意见.古建园林技术.2001(2)
    [21]陈同滨,王力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十年.中国文化遗产,2004(3)
    [22]陈薇.中西方文物建筑保护的比较与反思.东南大学学报,1990(9)
    [23]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4]陈薇.文物建筑保护与文化学--关于整体的哲学.建筑史论文集(第一辑),1996
    [25]薛军.对文物建筑保护国际文献的思考.中外建筑,2002(4)
    [26]陈弘毅.当代西方法律解释学初探.中国法学1997(3)
    [27]张松.国外文物登录制度的特征与意义.新建筑,1999(1)
    [28]赵辰.从“建筑之树”到“文化之河”.建筑师,93
    [29]梁思成.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文物.1964(7)
    [30]陈允适.古建及木质文物的保护与化学加固.古建园林技术,1992(3)
    [31]Fergus T.Maclaren & M.E.Des.亚洲历史城市中心区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在有关现象和成就中的假象.国外城市规划,2001(4)
    [32]邵勇,阮仪三..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的启示.国外城市规划,2002(3)
    [33]Jean Louis Luxen.历史城市保护与复兴--来自ICOMOS的经验,国外城市规划,2001(4)
    [34]吕舟,欧洲文物建筑保护的基本趋向.建筑学报,1993(12)
    [35]陈淳.顾伊.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36]Fergus T.Maclaren.加拿大遗产保护的实践以及有关机构.国外城市规划,2002(4)
    [37]罗桂环.试论20世纪前期“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的成立及意义 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2)
    [38]李晓东.文物工作历史概念辨析.中国文物报,2007.10.10.
    [39]罗哲文.古建筑园林文物保护50年回眸.古建园林技术,1999(4)
    [40]乔迅翔.何谓“原状”--对于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原则的探讨.建筑师,2004(12)
    [41]张松.国外文物登录制度的特征与意义.新建筑,1999(1)
    [42]张兵.保护规划需要有更综合的理论方法.国外城市规划,2002(4)
    [43]石雷.刍议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从文物建筑到历史保护区,世界建筑2001(6)
    [44]阿兰·马莱诺斯,张恺译.法国重现城市文化遗产价值的实践.时代建筑,2000(3)
    [45]戴念慈.多层次的建筑文物保护.古建园林技术,1990(2)
    [46]刘临安.当前欧洲对文物建筑保护的新观念,时代建筑,1997(4)
    [47]尤·约奇勒托,刘临安译.文物建筑保护的真实性之争.建筑师,1997(78)
    [48]杨志刚.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意识.文汇报,1999.6.12
    [49]涂平子.容积移转与都市品质--纽约市古迹保存与扩大使用发展权移转办法争议.[台]城市与设计学报,1999(7)
    [50]王毅捷.美国旧城区改造策略与若干典型实践.城市规划汇刊,1998(4)
    [51]王世仁.为保存历史而保护文物--美国的文物保护理念.世界建筑.2001(1)
    [52]村松贞次郎.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方法近代建筑的保存与再利用.世界建筑,1987(4)
    [53]张松.国外文物登录制度的特征与意义.新建筑,1999(1)
    [54]洪铁成.文物建筑的搬迁保护.时代建筑,1998(2)
    [55]王丽娟,马立军.浅议文物古建筑修缮的阶段验收.古建园林技术,2001(2)
    [56]付清远.文物保护中一项应该引起重视的工作--文物建筑遗存价值的界定和传统 建筑材料再生产的规范.古建园林技术.2000(1)
    [57]杜仙洲.古建筑工程质量第一.古建园林技术,2002(2)
    [58]高念华.关于中国古建的修复问题--对《威尼斯宪章》有关条款的认识.中国文物报,2002.7.26.第五版
    [59]刘友恒,樊瑞平,杜平.近50年正定古建筑维修中发现的文字题记初步研究.文物春秋,2006(1)
    [60]袁建立.现代测试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古建园林技术.2002(2)
    [61]赵琳.法国古建筑保护概况.古建园林技术,2002(1)
    [62]邓其生.谈中国古建筑的维修与保养.古建园林技术,2001(2)
    [63]王仲杰.四十年来古建彩画维修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古建园林技术,1994(3)
    [64]朱光亚,方遭,雷晓鸿.建筑遗产评估的一次探索.新建筑,1998(2)
    [65]孟繁兴,张畅耕.应县木塔维修加固的历史经验.古建园林技术,2001(4)
    [66]丁宏伟.明孝陵保护规划--陵区历史环境恢复与遗址保护探讨.古建园林技术,1996(1)
    [67]赵中枢.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及保护的若干问题.城市规划,2002(7)
    [68]孙秀丽.关注中国的大遗址问题.文物天地,2002(4)
    [69]赵元超.从文化角度看复古代商业街.建筑师(31)
    [70]陶伟.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城市规划汇刊.2002(3)
    [71]刘敏.李先逵.历史文化名城物种多样性初探.上海:城市规划汇刊.2002(6)
    [72]祝莹.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类型学方法研究.上海:城市规划汇刊,2002(6)
    [1]林源.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基础理论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陈蔚.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曹永康.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及造型的范式做法.硕士学位论文,1998
    [4]陈凌.文物建筑保护中原真性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4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北京宣言》.2007
    [3]《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4]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5]文物网信息中心.罗哲文谈古迹---“原状”不是破破烂烂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