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算制度:变迁轨迹和改革路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财政既是一个政治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预算制度,既与政治制度有关,又与经济制度有关。财政的双重属性决定了财政预算制度的双重属性。因而,财政预算制度的变迁与改革,无不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有关。回顾我国建国后的财政预算制度变迁轨迹,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变迁路径,分析我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化对财政预算制度变迁的影响,从中寻找出一条相对清晰的脉络,有利于加深对我国财政预算制度变迁深层次规律的把握,理清财政发展和改革的思路和路径。同时,参考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现代预算制度的演进、发展和形成过程,以及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能为我们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提供有意的借鉴和参考。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六大又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体制大变局的背景下,从1994年分税制财政改革开始,财政预算制度的变迁已经驶入了快车道。1998年,国家正式确立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战略目标。随后,财政预算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到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支出端的改革,特别是随着新世纪以来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和预算公开的逐步深化,财政预算制度发生作用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也逐渐向政治方面扩散,这必将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财政预算制度应该发挥作用,也可以发挥作用,其重要的突破口就是通过深化预算公开,逐步落实公民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并在条件成熟时推开预算民主制度,充分发挥财政预算制度在推动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提出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篇章结构、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对全文中用到的理论分析工具和主要文献也一并做了简介;第二章结合实证分析了计划经济时代下,财政预算制度变迁的轨迹和脉络,重点对建国初期的制度设立以及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变迁动因做了剖析。第三章结合实证对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特别是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的财政预算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和动因进行了重点分析。在第二章和第三章分析中,都注重考察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思想观点与财政预算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并得出了定性的结论。第四章重点考察了英国和美国的预算制度变迁进程及成效,结合我国国情,也做了比较分析和判断,提炼了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及制度安排。第五章结合目前改革的进程,以及公共财政建设的目标、现存问题和约束条件,通过分析,指出了推进预算民主是当前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无论对于财政预算制度建设本身,还是对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Public finance is not only a political category, but also an economic category. Fiscal budget system, both related to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economic system. Fiscal dual attribute determines the dual nature of the fiscal budgetsystem. Thus, the vicissitude and reform of the fiscal budget system deeply related to a major change of national's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spects.Review of fiscal budget system vicissitude path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especially the vicissitude path of system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alyzing how China's political system,economic system, social ideology and culture influenced the change of the fiscal budget system, finding out arelatively clear context, is conducive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 of the deep-seated change on the fiscal budgetsystem in China, sorting out the thinking and path of fisc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referencingto the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budget system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political system, economic system and social ideology, which could provide meaningful reference for promotingthe reform of fiscal budget system in China. The14th Party Congress explicitly proposed the reform goals of theestablishment of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16th Party Congress clearly proposed to improve the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big change of the economic system, from the taxsystem reform in1994, the changes of the fiscal budget system had been driven into the fast lane. In1998, the statehad established strategic objectives of public fiscal system framework which adapt to the socialist marketeconomic system. Subsequently, the fiscal budget reform gradually was advanced the reform of the expenditureside such as the budget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especially with the gradual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functions and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public budget in the new century, the areas of the fiscal budget system wasnot limited to economic aspects but also spread gradually to the political aspects, which will provide a newimpetus and vitality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democratic politics. Fiscal budget system should play a role in historical proces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s thegradu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citizens' right to know, the right of supervision and the right to participate, anddecision-making power by deepening open budget, and pushing the budget of the democratic system when theconditions are ripe, fiscal budget system sh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seconomy, politics, society and culture.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puts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topic, research scope, main line and the structure arrangement, and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he mainliterature in this paper;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ses the fiscal budget institutional vicissitude path and contextunder the planned economy era with substantial evidence, mainly focusing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afterthe founding of the PRC as well as the features and evolu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of system.The thirdchapter combining substantial evidence to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background, mainl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scal budget institution change after establishing goal of the reform of market economic system.In the second chapter and the third chapter, it examin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olitical system, economicsystem, ideology, culture, ideas and fiscal budget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draw a qualitative conclusion. The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budget system vicissitude process and achievements of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combine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also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judgment, refined forreference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The fifth chapter combining the reform process, as well as thetarget, current problems and constraint conditi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pointed out that promoting democraticbudget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to current financial budget system reform,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both forthe budget system construction itself, or the 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引文
②谢旭人编《中国财政六十年》(上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58页
    ①即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于1949年3月,是当时中央财经工作的统一指挥机关。
    ②张曙光:《论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经济研究》1992年第6期
    ①王军编《中国财政制度变迁与思想演进》(第一卷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第7页
    ③林毅夫:《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卡托杂志》1998年春季号
    ①谢旭人编《中国财政60年》(上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42页
    ①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5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页。
    ①谢旭人编《中国财政60年》(上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45页
    ①林毅夫:《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卡托杂志》1998年春季号
    ①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1942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91页
    ②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1943年10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911-912页
    ③毛泽东:《必须做好经济建设工作》(1944年4月3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25页
    ④周恩来:《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42页
    ⑤周恩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1956年9月16日),《周恩来选集》下卷,第223页
    ⑥李先念:《财政工作中的若干问题》(1956年4月),《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上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151页
    ⑦李先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年财政的伟大成就》(1959年9月28日),《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上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384页
    ①毛泽东:《对1950年度全国财政收支概算和关于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指示》(1949年12月2日),《中央财经政策法令汇编》(第一辑),新华书店1950年8月版,第87页
    ②陈云:《抗美援朝开始后财政工作的方针》(1950年11月15日、27日),《陈云文选》第2卷,第115-116页
    ③邓小平:《财政工作六条方针》(1954年1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93-194页
    ④邓小平:《财政工作六条方针》(1954年1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95页
    ⑤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1页
    ⑥谢旭人编《中国财政60年》(上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15页
    ①周恩来:《急躁冒进不能帮助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1956年6月12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版,第263页
    ②李先念:《财政工作中的若干问题》(1956年4月),《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上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153页
    ①楼继伟:《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再思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第5页
    ①[日]井手文雄:《日本现代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173页。
    ①焦建国:《英国公共财政制度变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①彭健:《政府预算理论演进与制度创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版,第116页。
    ①彭健:《政府预算理论演进与制度创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版,第163页。
    ②许安拓:《绩效预算改革启示与借鉴》,《人民论坛》2011年第29期。
    ③于民:《坚守与改革:英国财政史专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版,第174页。
    ①彭健:《政府预算理论演进与制度创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版,第162页。
    ②王淑杰,孟金环:《英国议会监督预算制度及借鉴》,《创新》2010年第4期。
    ①华国庆:《预算法的理念与中国预算法的完善》,《法学论坛》2009年第4期。
    ②文平:《改革审计体制强化预算监督》,《人大研究》2008年第1期。
    ①李将军:《美国预算制度变迁及其对我国预算改革的启示》,《经济论坛》2010年第5期。
    ②姜扬,贾文哲:《美国公共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及启示》,《经济纵横》2011年第7期。
    ①王熙:《美国预算制度变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①刘继东:《美国联邦政府推行绩效预算的历程及启示》,《管理现代化》2004年第5期。
    ①王则斌:《美国预算支出编制方法的演进及启示》,《财政研究》2012年第11期。
    1.财政部办公厅:《中国财政基本情况(2011)》,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
    2.陈云:《抗美援朝开始后财政工作的方针》(1950年11月15日、27日),《陈云文选》第2卷。
    3.陈奕敏编《从民主恳谈到参与式预算》,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4.崔潮:《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5.邓小平:《财政工作六条方针》(1954年1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
    6.邓宏图,李亚:《过渡期中国制度变迁的经济史解释:1956—1996年“体制困局”与改革的内生性和过渡性》,《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7.董晶:《建国初期大行政区制度始末》,《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8.董振海:《在我国推行绩效预算的理论与实践思考》,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10年。
    9.傅光明:《英国议会是怎样取得财政控制权的》,《中国改革报》2005年1月6日。
    10.傅光明:《论现代税制博弈对宪法制度产生的影响》,提交给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的论文,湖北省财政厅,2003年8月。
    11.方福前:《30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思想的演变》,《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9期。
    12.高其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农业调整研究》,湘潭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13.高培勇等编著《公共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14.高培勇编《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研究——奔向公共化的中国财税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15.高培勇主编《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16.高培勇编《共和国财税60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版。
    17.高培勇,马蔡琛:《中国政府预算的法治化进程:成就、问题与政策选择》,《财政研究》,2006年第10期。
    18.高培勇:《公共财政:概念界说与演变脉络—兼论中国财政改革30年的基本轨迹》,《经济研究》,2008年第12期。
    19.苟燕楠,王海:《公共预算的传统与变迁:美国预算改革对中国的启示》,《财政研究》2009年第6期。
    20.华国庆:《预算法的理念与中国预算法的完善》,《法学论坛》,2009年第7期。
    21.贺耀敏:《陈云对我国经济建设规律与道路的艰苦探索——试论陈云在我国经济建设若干重大历史关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
    22.贺水金:《试论建国初期的通货膨胀及其成功治理》,《史林》,2008年第8期。
    23.何金玲:《中国地方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发展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24.景朝阳:《试谈事业单位的制度沿革》,《中国合作经济》,2006年第4期。
    25.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实》,1992第11期。
    26.焦建国:《英国公共财政制度变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7.焦建国:《民主财政论:财政制度变迁分析》,《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3期。
    28.姜长青:《建国以来三次发行地方债券的历史考察——以财政体制变迁为视角》,《地方财政研究》,2010年第4期。
    29.姜长青:《建国初期县级财政的建立》,《地方财政研究》,2011年第6期。
    30.姜扬,贾文哲:《美国公共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及启示》,《经济纵横》2011年第7期。
    31.贾康,赵全厚:《中国财政改革30年:政策操作与制度演进》,《改革》,2008年第5期。
    32.贾康:《中国财税改革30年:简要回顾与评述》,《财政研究》,2008年第10期。
    33.贾康,赵全厚:《政府间财政体制变革》,《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1期。
    34.寇博:《美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和启示》,《公共管理评论》,2007年第8期。
    35.楼继伟:《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再思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36.楼继伟:《确保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顺利推进》,《中国财政》,2006年第4期。
    37.林毅夫:《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卡托杂志》1998年春季号。
    38.刘伟:《论我国人大预算监督制度的完善路径》,《人大研究》,2008年第1期。
    39.刘守刚:《国家成长的财政逻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40.刘路刚:《国家与市场:建国之初经济法制的逻辑》,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41.刘继东:《美国联邦政府推行绩效预算的历程及启示》,《管理现代化》2004年第5期。
    42.刘小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1999年。
    43.雷俊:《辨析中英政治制度变迁对我国的公共财政建设的启示》,《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第1期。
    44.李将军:《美国预算制度变迁及其对我国预算改革的启示》,《经济论坛》2010年第5期。
    45.李先念:《财政工作中的若干问题》(1956年4月),《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上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4月版。
    46.李先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年财政的伟大成就》(1959年9月28日),《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上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4月版。
    47.李军林:《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一种博弈理论框架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48.卢现祥主编《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49.卢现祥:《论西方产权理论运用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四大问题》,《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0.卢中原:《十四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存在问题和未来走向》,《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8期
    51.卢荣春:《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变迁、内在缺陷与改革动因》,《学术研究》2005年第11期。
    52.梅迎春:《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10年。
    53.马淮:《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5期。
    54.马蔡琛:《中国预算管理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55.马蔡琛,李璐:《中国预算管理公共化进程的典型特征与路径选择》,《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56.马蔡琛:《中国公共预算管理改革的制度演化与路径选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57.马骏主编《走向“预算国家”:治理、民主和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年7月第1版。
    58.马骏:《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的目标选择: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0期。
    59.马骏:《中国预算改革的政治学:成就与困惑》,《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60.马骏,林慕华:《中国预算改革:未来的挑战》,《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6期。
    61.苗壮:《制度变迁中的改革战略选择问题》,《经济研究》,1992年第10期。
    62.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1942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63.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1943年10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64.毛泽东:《必须做好经济建设工作》(1944年4月3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65.毛泽东:《对1950年度全国财政收支概算和关于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指示》(1949年12月2日),《中央财经政策法令汇编》(第一辑),新华书店1950年8月版。
    66.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
    67.门淑莲,颜永刚:《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及其对我国财政管理的长远影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10期。
    68.牛美丽:《美国公共预算改革:在实践中追求预算理性》,《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第12期。
    69.牛美丽,马骏:《预算民主:离我们有多远?——温岭预算民主恳谈案例研究》,提交给“国家治理与公共预算”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2006年5月。
    70.彭健:《政府预算理论演进与制度创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版。
    71.彭健:《政府预算理论演进与制度创新》,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72.彭健:《政府预算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6期。
    73.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74.沈雪潋:《中国经济区划改革与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75.唐在富:《我国财权集中度的理论分析与现状评鉴》,《财政研究》,2010年第4期。
    76.田必耀:《预算公开:细流汇成江海》,《人民政坛》,2010第9期。
    77. Robert W.Smith,万莹:《美国预算和财政管理改革的演进及对中国的启示》,《当代财经》,2011年第9期。
    78.文平:《改革审计体制强化预算监督》,《人大研究》2008年第1期。
    79.文峰,李正彪:《制度演进视角的中国二元财政制度变迁》,《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6期。
    80.王熙:《美国预算制度变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81.王珂:《当代中国专区制度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1年。
    82.王逸帅:《发达国家议会预算监督的制度化实践及对我国人大的启示》,《四川理工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83.王军编《中国财政制度变迁与思想演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84.王军:《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求是》,2004年第4期。
    85.王绍光:《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86.王则斌:《美国预算支出编制方法的演进及启示》,《财政研究》2012年第11期。
    87.王淑杰,孟金环:《英国议会监督预算制度及借鉴》,《创新》2010年第4期。
    88.王丽娟,唐棣宣:《论毛泽东邓小平对我党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放权理论贡献》,《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89.王泽彩:《财政均富:中国财政体制目标模式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90.王晓岚:《浅析预算制度变迁的原因》,《北方经济》,2007年第3期。
    91.王绍光,马骏:《走向“预算国家”—财政转型与国家建设》,《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1期。
    92.王雍君:《中国的预算改革—评述与展望》,《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1期。
    93.王雍君:《透明度视角的中国部门预算改革:评述与努力方向》,《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9期。
    94.武力:《1949年以后毛泽东对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探索》,提交“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006年9月7日。
    95.武高寿:《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不容否定》,《社会科学评论》,2006年第9期。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5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96.项怀诚主编《领导干部财政知识读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97.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5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98.谢旭人编《中国财政6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99.谢庆奎,王懂棋:《中国府际财政关系研究:宪政分权的视角》,提交给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08年10月。
    100.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101.许安拓:《绩效预算改革启示与借鉴》,《人民论坛》2011年第29期。
    102.肖鹏:《“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财政改革经验与启示》,《财政监督》,2008年第3期。
    103.熊必军:《制度分析对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启示》,《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
    104.于民:《坚守与改革:英国财政史专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版。
    105.叶青:《试论我国根据地和计划经济时期的收费制度》,《税务研究》,2000年第4期。
    106.杨述明:《论政府间财政关系》,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07.杨全社:《楼宇经济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第7期。
    108.杨瑞龙:《论制度供给》,《经济研究》1993年第8期。
    109.杨瑞龙:《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经济研究》,1994年第5期。
    110.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111.杨瑞龙:《阶梯式的渐进制度变迁模型》,《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112.杨瑞龙:《追踪新制度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1期。
    113.张曙光主编《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114.张曙光:《论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经济研究》1992年第6期。
    115.张春雷,桑达:《基于制度变迁动因理论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北方经贸》2008年第4期。
    116.张燕:《从新制度经济学看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财政制度变迁》,《内江科技》,2007年第7期。
    117.张海涛:《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0年7月第166期。
    118.周恩来《: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选集》下卷。
    119.周恩来:《急躁冒进不能帮助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1956年6月12日),《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2月版。
    120.周恩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1956年9月16日)《周恩来选集》下卷。
    121.周建元:《调控型公共财政论》,湖南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122.郑小玲:《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09)》,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123.赵云旗:《转型:与时俱进60年》,《新理财(政府理财)》,2009年第9期。
    124.曾牧野,李新家:《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与广东改革实践》,《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10期。
    125.邹惠艳,傅光明:《英国议会是怎样取得财政控制权的》,2005年1月6日《中国改革报》第6版。
    126.朱芳芳:《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预算管理改革及其趋势》,《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5期。
    127.朱圣明:《参与式预算之中国地方经验—以温岭市2010年水利部门预算民主恳谈会为例》,提交给“自主治理与扩展秩序:对话奥斯特罗姆”研讨会的论文,浙江省温岭市委党校,2012年11月。
    128.朱忠明:《试论毛泽东理财思想及当代意义》,《财政研究》,2010年第11期。
    129.赵早早:《美国公共预算改革的途径:管理、政治和法律》,《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第12期。
    130.《中国财政通史》编写组:《从中国财政史看财政的历史经验与发展规律》,《财政研究》,2006年第11期。
    13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党和国家领导人论财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13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3月第8版。
    133.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课题组:《改革开放3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1. Armen Alchian&Harold Demsetz,“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2,1972.
    2. Charlie Tyer&Jennifer Willand,“Public Budgeting in America—A TwentiethCentury Retrospective”, in the Journal of Public Budgeting, Accounting andFinancial Management in Vol.9, no.2,1997.
    3. Douglass C.North,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 Douglass C. North,“Institution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5,
    1991.
    5. Douglass C. North,“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 The American EconomicReview,84,1994.
    6. Douglass C.North,“Five Propositions about Institutional Change”, inExplaining Social Institutions, Jack Knight and Itai Sened, eds., Universityof Michigan Press,1995.
    7. Douglass C.North,“Understanding Economic Change”, in TransformingPost-Communist Political Economies, Joan M. Nelson, Charles Tilly and LeeWalker, eds.,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7
    8. Eugene Fama,“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88,1980.
    9. Furubotn, G.Eirik&Rudolf Richter,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 The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of Michigan Press,1997.
    10. Olson, Mancur,“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University Press,1965.
    11. Ostrom, Elinor,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2. Ronald H.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1937.
    13. Ronald H.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
    14. Ronald H.Coase,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15. Yoram Barzel,“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9.
    16.[美]阿伦.威尔达夫斯基(Aaron Wildavsky),内奥米.凯顿(Naomi Caiden)著《预算过程中的新政治学(第四版)》,邓淑莲、魏陆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17.[美]爱伦.鲁宾(Irene S. Rubin)著《公共预算中的政治:收入与支出,借贷与平衡》,叶娟丽,马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19.[美]道格拉斯·C.诺斯、托马斯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1版。
    20.[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2008年第10版第1版。
    21.[美]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 C.North)、张五常等著《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罗仲伟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22.[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著《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陈郁、郭宇峰、汪春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23.[日]井手文雄:《日本现代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24.[美]卡恩(Jonathan Kahn)著《预算民主:美国的国家建设和公民权(1890—1928)》,叶娟丽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
    25.[美]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著《契约经济学》,李风圣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版。
    26.[美]迈克尔.迪屈克著《交易成本经济学》,王铁生、葛立成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7.[南]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著《产权经济学》,张群群、黄涛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版。
    28.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Buchanan)&理查德·R.马斯格雷夫(RichardA.Musgrave):《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29.[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民主财政论:财政制度和个人选择》,穆怀朋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3月第2版。
    30.[美]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Buchanan)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平新乔、莫扶民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31.[美]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Buchanan)著《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马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32.[美]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Buchanan)著《宪法秩序的经济学与伦理学》,朱泱译,商务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33.[美]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Buchanan)、戈登·塔洛克(Gordon Tullock)著《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