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不懈追求。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发展逻辑和独特的国情,决定了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过程。本文以“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模式研究”为题,以“发展模式”形成一种分析视角和分析框架,试图围绕“发展模式”范畴所涉及的主要内容,选取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有关的主要问题,揭示中国民主政治的历史生长逻辑,探讨后发现代化国家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现实路径,试图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在中国大地上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并且通过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历史进程中诸多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未来趋势和正确方向。
     本文认为民主在中国生成、发展的脉络和趋势,是在中国独特的历史和现实中演进和发展的,它的成长始终是围绕中国现代化这个主题而进行的,同时它也是催生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决定力量。今天中国的民主形态,不光是宏观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是政治行动者的选择因素等多种历史合力影响的结果。中国的民主是围绕建立人民民主的国家而成长的,是围绕国体展开的,而不是围绕政体展开的,它是中国历史形成的,而不是制度生成的。历史的形态决定了中国民主的道路和模式,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民主生长的历史逻辑,也是当代中国民主发展的现实起点。在这一起点上,也即在长历史、超大型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在面临国家现代化建设、现代社会发育和民主政治发展多重目标,国家权力与社会自治、国家权威与民主诉求多重矛盾的条件下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题。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逐渐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发展模式,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形式。即“执政党主导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其内涵主要有三:一是基于市场经济、体现党政一体化的民主成长模式;二是基于现代法治、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模式;三是基于多党合作、体现共产党执政的协商民主模式。这一模式正以自身发展的逻辑迎接世界的潮流,吸引世界政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共性,彰显自身特有政治形态的个性,实现共性和个性的有机互动,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模式。
There can be no socialism without democracy,democracy is the pursuit of socialist China. Chinese society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 of the special and unique conditions,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a more complicated historical process.The reason why this article in order to "Contemporary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China's democratic politics" in the title of it was trying to "development model" to form an analytical perspective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trying to focus on "development mode"areas covered by the main content,select Chinese Democracy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principal questions,and reveal the history of the growth of China's democratic politics logic to explore the hair after the modern country,country in the face of modernization,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in moder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targets,the state power and social autonomy,the state authority and the democratic aspirations of multiple conflict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how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the reality of the path,trying to answer the road of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argu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oad in China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and through democratic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a lot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summing up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learned,and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the road and in the right direction.
     In this paper,that democracy in China,production,development and trends in context,is unique in China's history and the reality of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its growth has always been around the theme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carried ou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the birth of the deci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Form of democracy in China today,not only macro-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political actors are also the choice of a variety of factors influence the outcome of history together.China's democracy is built arou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eople's democratic state and the growth is carried out around the state system,rather than carried out around the government, which is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history,rather than system-generated.Determines the form of the history of China's democratic path and pattern,which is the growth of democracy in China in modern times the history of logic,is the contemporary reality of China's starting po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In this starting point,that is a long history,after the modernization of large countries, countries in the face of modernization,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in moder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targets,the state power and social autonomy,and democratic aspirations of the authority of the state of multiple conflicting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how to develop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this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themes of democratic politics in China.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 has gradually explored a suitable for the democrat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model,create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achieve the form of socialist democracy.That is,"the ruling party-led development model of democracy",its meaning there are three:first,market-based economy,reflect the government's democratic growth model integration;Ⅱis based on the modern rule of law,embodied the democratic model of the people are the masters;c is based on the multi-party cooperation,reflect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consultation model of democracy.This model is the logic of self-development to meet the trend of the world,attracting the world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n general,demonstrate their own unique forms of political personality,and personality to achieve common organic interaction,and gradually formed a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 of development.
引文
[1]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2]理查德威廉姆逊(Richard Williamson)于1994年在博茨瓦纳的加布伦举行的非洲民主网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3]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4][英]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页。
    [5][美]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等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1][美]达尔:《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页。
    [2]《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70页。
    [3]朱光磊:《政治学概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2页。
    [1]参见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第434-452页。
    [1]参见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第37-38,101,218-240页。
    [2]参见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第19-27页。
    [3]参见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第334-368页。
    [1]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0-153页,1994年。
    [2]摘自2007年第342期《中国新闻周刊》。
    [3]摘自人民网《人民论坛》:2007年05月09日。
    [1]李翔宇《论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及其现实选择》[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4期。
    [2]张顺,柏维春:《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模式》[J]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第6期。
    [3]林尚立:《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资源》[J]《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2期。
    [4]李景鹏:《试论政治发展的动力和目标》[J]《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5]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4-297页。
    [6]吕建明,乔贵平:《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资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美]费正清、[英]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4页
    [2]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版中文自序
    [1]按照现代化理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大致可以分成“自生型”(又称内生型)和“回应型”(又称外生型)两大类型。在现代化因素自我成长的自生型国家中,民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分化的必然结果。而中国的现代化则是在外部的“示范效应”的影响下甚至在其直接的压力下促动的,是属于后发外生型的国家。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追求,不仅是在起点低、起动迟的情况下发动的,而且是在迫于压力而不得不勉强作出的回应。因此,在中国,民主政治并不是现代化进程中已经发展了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分化的结果,而是在外在压力下的产物。
    [2][美]亨廷顿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作者序言,第5页。
    [3]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42页,乔万尼.萨托利《自由民主可以移植97》。
    [4]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4页。刘军宁:《导论:民主化在行动》。
    [5][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4页。
    [1][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34页。
    [1]参见林尚立等著《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2]刘世军:《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03页。
    [3]参见林尚立等著《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4]恩格斯:《致尼.弗.丹尼尔逊》(1893年10月1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49页。
    [1]萧超然主编《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页。
    [2][英]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6页。
    [1]作为组织的力量来领导国家建设和主权的独立,如列宁所说:“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之外,没有别的武器,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统一是用组织的物质来巩固的,这个组织把千百万劳动者团结成工人阶级的大军”。列宁《退一步,进两步》(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0页)。
    [2]《民国一年来之政党》,国是1913第(1)期。
    [3]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427页。
    [1]参见杨爱珍:《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3页。
    [2]关于民初政党政治实践,学者有多种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政党政治是中西冲突的产物,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成熟;二是缺乏应有的阶级基础;三是党派倾轧使民众产生了厌烦心理;四是民初资产阶级缺乏对政党文化的认识。(李爱峰、苏全有《发轫、争斗与失败:中国近代政党历程反思》载《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第3期);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民国初年的竞争性政党政治活动是一次悲剧性实践,民初竞争性政党政治活动不体现中国政治发展过程的内在本质,竞争性政党政治模式和中国当时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契合结局的关系。参见叶美兰《民国初年竞争性政党政治活动的悲剧性实践》载《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1期。
    [3]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出版社2004年版,第442页。
    [4]杨爱珍《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5]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第323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萧功秦认为中国百年现代化有六次选择: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开明专制模式选择;1911-1914年多党制度和西方议会民主制度选择模式;1914-1928年袁世凯军事强人型新权威模式选择;1928-1949年蒋介石的国家主义第二期新权威模式选择;1949-1978年毛泽东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模式:1978至今的邓小平新政、专家治理型的模式。见萧功秦在2005年12月11日在上海市社科联第三届学术年会上的演讲题目《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选择》。
    [2]有的专家把民初多党制度试验失败留下的最重要的思想遗产归纳为:制度的移植并不是越新越好,而是只有人类历史经验中那些经过长期检验的成果才值得借监。即使是经过检验的成果,由“移植”到“生成”,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赋而就的灵丹妙药是不存在的。降低制度创新的风险、成本,应该是任何社会制度设计的首要因素。具体参见邓丽兰《域外观念与本土政制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政制设计与参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绪论。
    [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三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24页。
    [4]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8页。
    [5]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第326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21页。
    [2]刘世军《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1]王邦佐《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8页。
    [2]《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1]《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案》,《六大以来》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2]参见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191页。
    [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1页。
    [1]林尚立等:《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64-65页。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2-234页。
    [1]桑玉成、袁峰:《世纪之交的中国政治发展》刊载《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3期,第7-10页。
    [2]周光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刊载《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1期,第29-42页。
    [1]王韬:《园文录外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页。
    [1]这点正如胡适所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上都不如人。”“试想想,何以帝国主的侵略压不住日本近60年的发奋自强?何以不平等条约捆不住日本的自由发展?”“我们到今日还迷信不学无术可以统治国家,不肯低头学人家治人富国的组织与方法”选自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2]林尚立《中国式协商民主的政治逻辑与制度基础》选自《统一战线与国家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3]拉里·戴蒙德“民主政治的三个悖论”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22页。
    [1]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87页
    [2]房宁《民主还是中国的好》天益社区思想库,2009年1月29日文章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1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67-56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2]《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274页。
    [3]《列宁选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3-184页。
    [4]《列宁选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7-248页。
    [1]《列宁选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8页。
    [1]《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6页。
    [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6页。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
    [2]《毛泽东选集卷》[M].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6-367页。
    [1]《毛泽东文集》[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页。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3]《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1]《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页。
    [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0页。
    [3]《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4页。
    [4]《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7页。
    [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1]《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2]参见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参见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7-88页。
    [1]参见胡伟:“当前中国需要党和政府的权威”,载《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3期,第1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23卷,第64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1卷,第29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6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页。
    [3]参见《江泽民论有中国同时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页。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页.
    [2]沈炼之:《法国通史监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1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3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1]Edited by Merle Goldman,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Mao Refor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Shiping Zheng,party Vs.State in post-1949 China:The Institutional Dilemma,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Shao-Chuan Leng,Changs in China:party,state,and Society,Lanham,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Charlottesville]:White Bukerett Miller Center of pubfic Affairs,University of Virginia,1989.
    [2]孙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22页。
    [4]参见孙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4-67页。
    [1]赵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展国家视角》,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
    [1]参见刘军宁:《民主二十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页。
    [2]参见刘军宁:《民主二十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页。
    [1]蔡定剑:《国家监督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
    [2]不少专家认为: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一个侧重点,是如何防止中共内部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这是由执政党的地位极需加强本身建设的需要决定的,也是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一个特性。参见萧超然《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65页
    [3]林喆《权力腐败与权力监督》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3][美]詹姆斯·伯恩斯《美国式的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9页
    [4][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89页。
    [1]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2]薄一波《若干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页。
    [3]目前,我国的监督体系由三个系统,八个主体和相应的十种功能的监督活动构成。第一个方面是法律监督系统,共有两个主体,一个是(1)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另一个是(2)各级人民检察院。这两个主体共可进行三种功能的监督。一是现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的“宪法监督”,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法律监督;二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大法律监督”,即从国家机构关系的角度,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其它国家机关实施法律的情况的监督:再一个是从各级人民检察院角度所进行的“专门法律监督”,也叫“检察监督。 第二方面是政治监督系统,共有三个监督主体:一个是如上提到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一个是(3)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再一个是(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各地的委员会及其常委会。(5)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的监察部,这四个主体所进行的分别是“人大工作监督”、“党的政治监督和党内纪律监督”、“政治协商监督”和“行政监督。 第三个方面是社会监督系统,其主体是(6)公民: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重要的人民团体和一些影响较大的群众组织;新闻煤介。这三类监督主体的功能,分别是公民以个体形式进行的“普遍性社会监督”,“社会群团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这三个系统的八大监督主体又可分为这样两种类型:“权力型的监督主体”和“中介型的监瞥主体”。前者,是指那些不仅具有监督的意识和督促的能力,而且有权依照宪法、法律、党纪和政纪,对被监督的对象直接进行处理的监督主体。它们所进行的是强制性的、直接性的监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各级党的纪检委、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各一级监察机关,都属于这种类型。后者,是指那些具有监督的意识和督促能力,但主要是通过对监督对象产生政治影响或社会影响,并使之进入权力型监督主体的法律、党纪和政纪程序的监督主体。它们所进行的是不具有强制性的、间接性的监督。政协、人民团体、公民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1]沈宗灵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44-345页。
    [2]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页。
    [1]《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页。
    [2]参见郭道久《以社会制约权力—民主的一种解析视角》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1][英]罗素:《权力论:新社会分析》,吴友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01页。罗素足在讨论“节制”权力的条件时提到这个问题的,作为罗素认为的节制权力的四个条件之一的政治条件,就是民主政体,而民主政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制衡,避免绝对的权力。这种均势不仅体现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即使同一个部门里也要形成均势。
    [2]何增科:《权力监督》,载于俞可平主编:《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64页。
    [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1]根据中共中央2006年5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规定政协的协商民主和人大的选举民主构成了中国式民主的两个基本方面,通过人大和政协的制度表现出来,它体现的两个方面就是政党之间的协商和作为执政党的中共与政协之间的协商。
    [2]参见北京大学2002届政治学博士生曾勇明博士论文《协商政治的决策过程与政治整合的功能分析》第1页。
    [3]从世界范围看,以议会和竞选为依托的民主也越来越显露出其局限性,特别是在非西方文明的国家。在思想、文化领域,在民族宗教关系复杂,多种文明交织的情况下,更是暴露出其难以克服的不足和缺陷,而政治协商正能够弥补其中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在某些方面起到选举式民主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它既可以防止变革时期权威的流失,政治尚不稳固完善、难以承受突然爆发的巨大政治诉求社会条件下政治发展的要求,又是一种新的政治模式的选择。选举式民主强调的是分权,其作用一是选举,二是纠错,但西方选举式民主与竞争相伴,在形成制约的同时也容易导致彼此攻击、互相倾轧、相互掣肘,甚至有金钱交易、社会失序。而政治协商强调的是整合、其作用主要在凝聚、包容、它提倡求同存异,相互理解,能够尊重多数,保护少数,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有利于形成和谐、维护稳定局面。政治协商有其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优势,当然也要看到其局限,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它必须与选举式民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参见全国政协研究室副主任陈惠丰《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与人民政协》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4]参见萧超然《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1][美]罗伯特·达尔著:《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3页。
    [2][英]托马斯·潘恩著:《人权论》,载《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80页。
    [3]公民参与的形式主要包括经典的选举参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以及新型治理理念下的参与式治理。参见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页。
    [4]罗传贤:《行政程序法基础理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第6、7页。
    [5]蒲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5页。
    [1]王长江主编:《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205页。
    [2]林尚立等著:《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9页。
    [3]王长江主编:《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页。
    [4]郑权:《中国社区基本情况调查报告》,《社区》2005年第11期。
    [1]何伟:《宁波海曙:59个居委会全部直选》,2003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2]参见蔡定剑主编:《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1]邱家军:《人大代表选举中的政治把关权的运行维度》,载于陈明明、何志俊主编:《中国民主的制度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页。
    [1]史卫民、刘智:《间接选举》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5页。
    [2]史卫民、刘智:《间接选举》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2页。
    [3]史卫民、刘智:《间接选举》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页。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333页。
    [1]参见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4-270页。
    [2]潘世伟 主编《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页。
    [1][美]波普诺《社会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5页。
    [2]参见潘世伟 主编《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122页。
    [1]曹钰:《基层民主渐成大势》,载《人民论坛》,2005年9月,第35页。
    [2][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页。
    [1]林尚立:《制度整合发展: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使命与战略》《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
    [2]王俊拴:“当代中国政治体系权威性建构的基本特色”,《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2期,第14页。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9页。
    [4]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
    [1]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引论第1页。
    [2]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1]《怎么办》,《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6页。
    [1]林尚立《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2]季广茂《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8页。
    [3]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9页。
    [4][英]戴维·比瑟姆:《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95页。
    [1]李慎之:《也要推动政治改革》《中国的道路》,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374页。
    [2]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10页。
    [1]李林:《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立法发展》,《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1期。
    [2]俞可平:《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载于《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5页。
    [1]《列宁全集》第21卷,第680页。
    [1]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233页。
    [2]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10-110页。
    [3]达尔:《论民主》,第176页。
    [1][美]阿尔蒙德和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86页。
    [2]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5页。
    [1]参见王绍光《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12页。
    [1]参见张明军、吴新叶、李俊等著:《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分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252页。
    [2]高红:《市民社会的建构与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20-25页。
    [1]徐湘林:《‘摸着石头过河'与中国渐进改革的政策选择》,载《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43-46页。
    [2]何增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3]参见萧功秦:《后全能体制与21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第5-8页。
    [1]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2]刘杰:《中国政治发展进程2008年》,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第1、3、5、41、46(上)卷,1956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列著作选读:哲学》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名目索引》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9.《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07-02。
    房宁:《民主政治十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铁映:《论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刘俊杰:《走向政治文明的民主——民主发展与政治文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陈东生:《中国政治的民主抉择——党内民主与政治文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杨龙主编:《中国政府近期主要问题的政治分析》,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萧功秦.《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俞可平主编:《中国治理变迁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李会滨主编:《20世纪:社会主义的回顾与前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版。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民主的制度结构》(复旦政治学评论第六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陈明明.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刘军宁:《民主二十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王绍光:《民主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2008年。
    刘世军:《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潘世伟主编:《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
    徐鸿武编著:《民主政治大视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郭定平:《政党与政府》,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吴江.《民主与政党》[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袁达毅等:《乡级人大代表选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陈宇翔.《中国近代政党思想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萧超然.《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金安平.《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林尚立.《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日本的历史与现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宋春.《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与民主政治建设》[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
    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的社会心理因素》[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李建中.政党衰败根源析[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王兆刚:《国民党训政体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齐彬.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王沪宁.政治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高放.高放文集——政党学与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陈明明.每一个子弹都有归宿[M].天滓: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宋玉波:《民主政制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徐湘林等主编:《民主、政治秩序与社会变革》,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李培林、李强、孙立平:《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孙哲.《1979-2000年全国人大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孙哲.权威政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殷啸虎.《新中国的宪政之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蔡定剑.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刘俊杰.走向政治文明的民主[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刘学军.政治文明的文化视角[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祝黄河《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祝黄河《中国社会全面发展问题研究》[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王邦佐.西方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刘开寿.现代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胡伟.论政治——中国发展的政治学思考[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1997.
    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联书店,2002.
    马庆钰.告别西本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程全生.革命民主政党全论[M].台湾:正中书局,1987.
    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高志敏.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赫在今.协商建国:1948-1949中国党派政治日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游洛屏.民主党派成员读本[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
    任剑涛.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赵虎吉.后发展国家视角—比较政治学[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欧阳哲生.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的现代阐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袁伟时.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M].北京:海天出版社,1995.
    吴美华.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的政治参与》[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程竹汝等:《政治文明历史维度与发展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1997年第6次印。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卷: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张明军等:《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分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社会的起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美]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三联书店,1999年版。
    [美]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英]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亨延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美]亨延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美]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美]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美]罗伯特D·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法]夏尔·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德]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一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社会的政治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查尔斯·李基法特.《当代民主类型与政治:二十一国多数模型与共识模型政府》[M].台湾: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3.
    [美]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以微观行动角度看》[M].伦敦:牛津大 学出版社,1994.
    [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与反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美]詹姆斯·汤森.《中国政治》[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美]布坎南:《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通向非歧视性民主》,张定淮译,社科文献出 版社,2004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美]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美]罗斯金.政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美]阿尔蒙德.当代比较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希腊]柏拉图.政治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
    [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5.
    [美]曼哈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5.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法]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英]戴维·毕瑟姆.官僚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捷克]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英]卡尔·波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美]乔·萨托尼.最新政党与政党制度[M].北京: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3.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英]洛克:《政府论》,(上、下)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金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英]迈克尔·莱斯诺夫等:《社会契约论》,刘训练、李丽红、张红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李宛容译,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德]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美]里普森:《政治中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刘晓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美]肯尼思·W·汤普森编:《宪法的政治理论》,张志铭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英]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挪威]斯坦因·U·拉尔森:《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任晓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social ideals and policies》 steven luper 1999 by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The prince》 machiavell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olitical parties and democray》 s.c stok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the decay and breakdown of communist one party systems》 stathis.N kalyvas political science,1999
    《comparative politics:notes and readings》,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3
    《Communist and china》,Harvard university,1970
    《America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today》steffen w.Schmid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the Governmental process:political interests and public opinion》New york:Knopf,1971
    《the politics of Compromise,A study of parties and Cabinet government》 Dankwart A·Rustow,New Jersey,1955
    《Corporatism and political theory》Alan Cawson,Basil Blackwell Ltd,1986
    《state,society and Corporate power》Marc Tool and Warren Samuels,Transaction publisher,1989
    《Democratic Corporatism and policy linkages》lowell turn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87
    《party elites in divided societies:political parties in consociational democracy》 Kurt Richard Luther,New York,Routedge,1999
    《the corporate state and party》 Andrew cox,Edward Elgar,198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