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转轨经济政策中政府诉求约束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俄罗斯经济转轨至今已有16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俄罗斯来讲,却是国家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的历史时期。这期间俄罗斯经历两位总统,他们给俄罗斯带来了不同的命运。叶利钦时期经济持续衰退并陷入全面危机,而普京时期经济快速增长、政治经济形势全面好转。对此一些学者判定,这是由于叶利钦政府制定了错误的转轨经济政策,特别是以休克疗法实施经济转轨,是一种根本错误的选择;普京政府制定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因而带来经济形势的全面好转。对于这种过于简单的理解一些严肃的学者显然不会同意,于是他们从初始条件、政治约束等角度出发,将研究的注意力转向政策背后的客观条件及历史原因,从中得出更加客观、合理的解释。尽管如此,关于俄罗斯转轨政策仍存有疑问,比如究竟如何评价转轨初期的休克疗法,学界并没有形成共识。这是因为现有解释仍然不能反映事实的全貌,因而对其评价仍显得不够客观、合理。在现有研究中几个关键的问题显然被忽略了,叶利钦政府何以制定休克疗法式的激进转轨政策?普京政府为何建立可控的市场经济?政府决策的动机是什么?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又是什么?政府是经济转轨的推动者、决策人,是经济政策制定的主体,政府的目的必然对经济决策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关注并解释经济决策背后的政府动机和目的,应当是理解以及评价转轨经济政策的关键。本文从政府目的出发,提出政府诉求新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重新解读俄罗斯的转轨经济政策。只有当我们从各个角度去观察俄罗斯的经济转轨时,它的面貌才会更加完整、性质才会更加清晰,对其评价才能更加全面、客观,也更接近科学。
     分析政府的行为动机和目的,其必要性源自政府的性质。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府是理性经济人,政府制定经济决策的目标是追求其私利的最大化。政府的私利在于维护和巩固政权、谋求连任等。该理论认为,政府在制定经济决策时因为谋私而被利益集团俘获,结果是损害经济效率,造成政府失灵,因此政府干预经济是有害而无益的。政府诉求理论沿用政府经济人这一理论基点,但认为,利益集团是政治体系中的次体系,不能构成经济决策的主导力量,在经济决策中发挥决定性和主导性作用的是政府。同时政府诉求理论认为,作为理性经济人,政府谋求私利,然而,作为国家的载体,政府也能超越经济人的自利性,拥有更高的追求,即谋求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国家要对经济的增长、停滞或衰退负最终责任”。国家/政府的职责促使它努力维护和提高公众利益、国家利益。同时,国家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决定其目标不仅仅是谋求私利,维护和提高社会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同样是政府追求的目标。维护和提高公众利益,意味着政府获得大多数民众的支持,民众的支持标志着政权的合法性,政权合法性即意味着政权的巩固和稳定。可见,政府这一特殊经济人在谋求私利时必须兼顾公众利益,政府不能为所欲为。
     政府也不是无所不能。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约束,政府常常要在各种利益之间做出权衡和选择。政府诉求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政府目标,它是政府在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少数人利益与多数人利益、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特别是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做出权衡后选择的有重要意义的政府目标。政府诉求不是既定的,它始终处于动态的形成与调整当中。决定和影响政府诉求产生及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意识形态、政治环境、经济条件和经济形势以及外部环境。这些因素在不同的客观条件和历史环境下,对政府诉求产生不同影响,其作用的主次地位不断地转换,从而带动政府诉求不断地发生转变。政府诉求决定经济政策的方向和内容,并间接地影响经济政治的结果。
     在上述理论思想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政府诉求解释转轨经济政策的基本分析框架。这就是,首先提出转轨经济政策中的政府诉求,它们既是政府明确提出的目标也是隐含在经济政策背后的政府意图。政府诉求是内生的,因而是可实证的,所以接下来从制约和影响政府诉求产生、变化的因素,即意识形态、政治环境、经济条件和经济形势以及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分别对政府诉求的形成进行论证。最后从政府诉求的角度出发理解和评价转轨经济政策带来的经济政治结果。运用构建的理论框架分析俄罗斯不同时期的政府诉求,及其对转轨经济政策的直接影响和对经济政治结果的间接影响,是本论文研究的任务所在。鉴于政府诉求不是一般意义的政府目标,所以研究集中于俄罗斯转轨时期具有重要意义的转轨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既决定根本性制度结构如产权制度的性质,也反映转轨经济模式以及国家发展道路。转轨初期的休克疗法以及股权换贷款私有化政策,普京时期可控的市场经济决策以及新能源政策,符合上述含义,因而成为政府诉求实证分析的对象。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一些结论和启示。从叶利钦到普京,俄罗斯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与两个时期采取不同的转轨经济政策和措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政策和措施表明从叶利钦到普京俄罗斯的转轨模式及发展道路发生了重大转变。决定这一重大转变的关键因素是政府诉求发生了变化。从叶利钦时期建立改革不可逆转的政治目标,转向了普京时期通过建立可控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发展目标。促使政府诉求发生变化的是不同的历史环境和客观条件,从意识形态到政治环境,从经济条件、经济形势到外部政治经济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对政府诉求产生影响并形成约束。从政府诉求角度的分析,加深了我们对俄罗斯经济转轨的理解,比如转轨初期实施的激进的休克疗法,在政府诉求理论的解释下,这一经济决策显示出其客观的合理性及必然性,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俄罗斯经济转轨启用激进方式,即使是不合适的,但却是不可避免的”。
     政府诉求理论的提出对经济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拓展了这一领域研究的视角和范式。政府是经济决策的主导力量,作为理性经济人,政府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目标。任何忽视对政府及其行为动机、目标的研究都可能导致片面或不客观。其次,政府诉求理论从政府经济人的特殊性出发纠正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偏颇和片面,指出政府的目标不仅是谋求私利,而且还包括维护和提高公众利益。因此,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政府诉求理论表明,政府干预经济是必要且有益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政府干预经济也是必须的,例如普京政府对能源战略部门采取的经济干预和整治,是将有利的外部行情转化为俄罗斯经济全面好转的关键因素。政府诉求理论论证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意义所在。
     政府诉求理论的出现对经济学家提出了新要求。第一,经济学家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时,既要提出纯经济的政策目标和工具,这是必要的参考系;同时经济学家如果也考虑到政府诉求,并提出进一步的、折中性的建议,或者是为政策制定者描绘政策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站在政府的立场,设身处地替政府着想,那么提供的建议可能更有现实性,因而更可能被政府采纳。第二,经济学家的职责之一是全面、客观、科学地解释经济政策。而任何具有上述意义的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和评价都不应忽视对政府诉求问题的考察和研究,否则都将是片面的、失实的,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It has been sixteen years since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began to take place in Russia. Sixteen years is only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in the history of mankind, however, for Russia, this is a historical phase in which great transition in the nation’s fate has taken place. During this period, two presidents who have brought different fates to Russia have been in power. The Yeltsin period witnessed the continuous slump in economy and the occurrence of full-scale crisis, whereas in the Putin period, the economy has grown at a rapid speed,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s have taken a favourable turn in an all round way. As for the two phenomena, Some scholars hold that the wrong transitional economic policy made by the Yeltsin government, 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of shock therapy to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is totally a wrong decision. The Putin government has formulated correct economic policies and measures, thus leading to the improvement in the economic situation. This is an over-simple understanding with which rigorous scholars would evidently disagree. Therefore, they proceed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such as initial condition and the political restriction, focusing their research on the objective condition and the historical causes behind the policy, so as to obtain a more objective and reasonable explanation. Nevertheless, questions over the Russian transitional policy still exist, such as how to evaluate the shock therapy at the early stage of the transition, on which the academic circle has not reached a consensus. This is because the current explanations cannot present a full picture of the facts, and therefore, the evaluation still does not seem to be objective and reasonable. Some key issues are obviously neglected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Why did the Yeltsin government formulate the radical transitional policy of shock therapy? Why has the Putin government set up a controllable market economy? What are the motiva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to make those decisions? What has caused these motivations? The government is the propellant and the decision-maker of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as well as the subject in formulating the economic policy. It is definite that the goal of the government would directly influence the economic policy; hence the key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of the transitional economic policy is to explai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government’s motive and goal, which lie behind the economic policy. This dissertation proceeds from the goal of the government, proposes the new theory of government appeal, and uses the theory to re-interpret the transitional economic policy in Russia. Only when examined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could the physiognomy of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in Russia be more complete, its features more distinct, and the evaluation be more comprehensive, objective, and more scientific.
     The necessity of analyzing the motive and the goal of the government originates from the features of it. According to Public Choice Theory, government is a rational economic man, whose goal of formulating economic policy is to gain the maximum private interests. The private interests of the government lie in safeguarding and stabilizing the regime, seeking the successive term, etc. The theory holds that when formulating economic policies, the government is influenced by interest groups in pursuing its private interests, which results in the impairment of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the failure of the government.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s interference in economy does more harm than good. The Government Pursuit Theory still holds the theoretic base that the government is an economic man, but it believes that the interest group is the subsystem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can not be the leading power in making economic decision, and that the government plays a decisive and dominant role in making economic decisions. Meanwhile, Government Pursuit Theory holds that the government, as a rational economic man, will pursue private interests, while as the carrier of the nation, the government can exceed the self-interest of the economic man and has a higher pursuit __ the pursuit of the public and national interests.“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he ultimate responsibility of its economic growth, stagnation or recession.”The duty towards the nation prompts the government to safeguard and promote public and national interests. Meanwhile, determined by the special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the government, its goal should not merely be the pursuit of private interests. Maintaining and promoting the collective social interests and national interests is also the goal of the government. To safeguard and promote public interests means that government will have the support of the people, which makes the regime legitimate. A legitimate regime means that it is consolidated and stabilized. It is clear that as a special economic man, the government must take public interests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pursuing its private interests. The government cannot do whatever it wants at random.
     The government is not omnipotent.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the actual conditions, the government often balances and makes a choice between different interests. Government Pursuit is not the goal of the government in its general sense. It is the significant goal of the government after balancing the private and collective interests, minority and majority interests, social and national interests, especiall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ests. Government appeal is not fixed. It is always in the dynamic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adjustment. The factors that decide and influence the emergence and the change of government Pursuit are as follows: ideology, polit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condition and economic situation, as well as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se factors, in different objective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have various influences on government appeal, and their functional positions change continuously, thus leading to the consistent change in government pursuit. Government pursuit determines the direction and content of economic policy, and indirectly influences the result of economic policy.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theory, this dissertation build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applying government pursuit to the explanation of transitional economic policy. Namely, the government appeal in transitional economic policy is firstly proposed, which is not only the goal set by the government, but also the int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implied behind the economic policy. The government pursuit is inherent, thus it can be substantiated.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of government pursuit is demonstrated respectively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ideology, polit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condition and economic situation, as well as external environment, which are the factors that restrict and influence the emergence and the change of government appeal.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pursuit,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sult brought about by transitional economic policy is understood and evaluated. The goal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apply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the analysis of government pursuit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Russia as well as its direct influences of transitional economic policy and indirect influences of economic political result. Since government pursuit is not the goal of the government in its general sense, the research concentrates on the significant transitional economic policy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Russia.These economic policies not only determine the features of fundamental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such as property order, but also reflect the transitional economic mod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The shock therapy and the privatization policy of exchanging equity with loan at the early stage of the transition, the decision of controllable market economy as well as New Energy Policy in the Putin period all conform with the implication mentioned above, thus becoming the objects of empirical analysis of government pursuit.
     This dissertation has drawn conclusions and insights from the empirical analysis. Great changes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economic situation of Russia from the reign of Yeltsin to Puti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transitional economic 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these two periods. The policies and measures have shown the significant transition in the transitional mod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ssia from Yeltsin to Putin. The key factor that determines the significant transition is the change in government pursuit, which is transformed from the political goal of irreversible reform set up during the Yeltsin period to the developmental goal of making Russia and its people more prosperous by setting up a controllable market economy in the Putin period. It is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environments and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that lead to the change in government pursuit. Various factors, from ideology to political environment, from economic condition and economic situation to external political economic environment, have exerted their influences on the government and have become the restraint factors to some degree. Th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pursuit has enh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in Russia. Take the radical shock therapy adopted at the early stage of transition for example, when explained by Government Pursuit Theory, this economic policy has shown its objective rationality and inevitability. As some scholars have pointed out,“even though the radical way of economic transition in Russia is not suitable, it is inevitable.”
     Government Pursuit Theo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conomics, especially in political economics. Firstly, it has broadened the horizon and increased the paradigms of research in this field. The government is a dominant force in making the economic policy. As a rational economic man, the government has the motivation and the goal to realize its maximum private interests. Any study that overlooks the motivation and the goal of government would be unilateral or subjective. Secondly, proceeding from the distinctiveness of government as an economic man, Government Pursuit Theory rectifies the bias and unilateral Public Choice Theory, by pointing out that the goal of the government is not only to pursue its private gain, but to safeguard and promote public interests as well. Therefore, as Government Pursuit Theory indicates, a more significant point is that it is essential and beneficial for the government to intervene in economy. Under certain historical condition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government to intervene in economy, such as the economic intervention and renovation in the energy sector by the Putin government, which was a key factor of transforming a beneficial external market into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in Russian economy. Government Pursuit Theory demonst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governmental economic intervention.
     The emergence of Government Pursuit Theory has made new requests to economists. Firstly, when presenting policy proposal to the government, economists should propose pure-economic policy objectives and instruments, which is a necessary reference frame. Meanwhile, if economists have government pursuit in mind and propose a further and moderate suggestion, or describe possible results of the policy for its makers, meanwhile putting themselves in the position of the government, then the proposal might be more realistic, thus more likely to be adopted by the government. Secondly, one of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economists is to give an overall, objective and scientific explanation to the economic policy. Any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of economic policy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implication should not neglect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government pursuit, otherwise, it would be unilateral and dishonest, and therefore, unscientific.
引文
①[波兰] W·科勒德克.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4
    ①[美]阿伦·德雷泽.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91
    ②[俄]Р·卡别柳什尼科夫.那个结束的开始在哪里?(关于俄罗斯过渡时期结束的问题).[俄]经济问题,2001(1):138-139
    ①[俄]А·涅斯捷连科.过渡时期结束了。接下去该做什么?.[俄]经济问题,2000(6):4-17
    ②[俄]V·马乌.转轨与发展:俄罗斯的10年[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4):85
    ③[俄]Р·卡别柳什尼科夫.那个结束的开始在哪里?(关于俄罗斯过渡时期结束的问题).[俄]经济问题,2001(1):138-140
    ④李建民.阿甘别吉扬谈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3):3
    ①[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7
    ②华民等.不均衡的经济与国家:国家干预经济的目的和方法[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52
    ③在本文的研究中,“政府”是以总统或国家主席等国家最高行政统帅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它被作为一个忽略内部利益分歧、只拥有统一的共同意志的集体。
    ①[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8
    ①汪立鑫.经济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2
    ①张宇燕.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A].(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下) [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60
    ②伍装.权力经济的发展逻辑[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2
    ③[美]T·佩尔森,G·塔贝里尼.政治经济学:对经济政策的解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
    ④[美]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2005:511
    ①[美]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6
    ②制度变迁理论的创立者是,道格拉斯·诺斯及与其合作的经济学家兰斯·戴维斯(《制度变迁与美国的经济增长》)、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诺斯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结合前面两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这三块基石基础上创立了制度变迁理论。
    ③[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0
    ④同上注:20
    ①徐坡岭.俄罗斯经济转型轨迹研究——论俄罗斯经济转型的经济政治过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7
    ②[美]T·佩尔森,G·塔贝里尼.政治经济学:对经济政策的解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
    ②[美]斯蒂格利茨.政府经济学[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22
    ①唐斯.Downs,A.,:An Economic of Democracy,New York:Harper & Row,1957,p.295
    ②[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与戈登·塔洛克合著.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与罗杰·康格尔顿合著.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通向非歧视性民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③[美]戈登·塔洛克:Tullock,Gordon, Problems of Majority Vot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7(1959),p.571- 579.;The Politics.of Bureaucracy,Public Affairs Press,Washington DC,1965
    ④[美]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⑤[美]曼瑟尔·奥尔森.权力与繁荣[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国家的兴衰[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①[澳]休·史卓顿,莱昂内尔·奥查德.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对政府功能的批判与反批判的理论纷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8
    ②[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26-27
    ①[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
    
    ①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1-2
    ②[美]阿伦·德雷泽.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
    ③[比利时]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06-311
    
    ①[比利时]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13
    ②同上注:311
    ③[美]阿伦·德雷泽.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99
    
    ①[美]阿伦·德雷泽.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610
    ②同上注,615
    ①[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3
    ②[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
    ③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
    
    ①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
    ①[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7
    ②[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5
    ③诺斯等人考察的主要是美国的经济史。
    ①[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5
    ②[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0
    ③同上注:54
    
    ①[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5
    ②同上注:59
    ③同上注:61
    ④同上注:62
    
    ①程伟主编.世界经济十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9
    ②程伟.计划经济国家转轨异同及其绩效[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5):39
    ①[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300
    ①[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26-27
    ②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1
    ①[英]帕特里克·邓利维,布伦登·奥利里.国家理论:自由民主的政治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32
    ②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
    ③[澳]休·史卓顿,莱昂内尔·奥查德.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对政府功能的批判与反批判的理论纷争[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35
    ①阎学通.什么是国家利益?[A](王逸舟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家利益卷[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17
    ②阎学通.什么是国家利益?[A](王逸舟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家利益卷[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18-19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5
    ①[美]丹尼尔·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
    ②[美]弗雷德里克·皮尔逊,西蒙·巴亚斯里安.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体系中的冲突与合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17
    ①[比]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2
    
    ①周琪主编.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
    ②同上注:3
    ①周琪主编.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6
    ②同上注:7
    ③周琪主编.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
    ④刘建飞.论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A](王逸舟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家利益卷[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34
    ⑤周琪主编.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
    ⑥刘建飞.论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A](王逸舟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家利益卷[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美]贝科威茨等.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背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美]杰里尔·罗赛蒂.美国的对外政策的政治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周琪主编.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①周琪主编.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8
    ②[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5
    ③刘建飞.论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A](王逸舟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家利益卷[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45
    ④周琪主编.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
    ①周琪主编.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
    ①关雪凌.论俄罗斯经济危机的政治因素[J].东欧中亚研究,2002(2):33
    ①[比]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②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5
    ③[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8
    ①金灿荣.中国学者看大国战略综述(代序)[A](金灿荣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大国战略卷[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15-16
    ②郭树勇.大国成长的逻辑——西方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社会学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6
    ③郭树勇.大国成长的逻辑——西方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社会学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6
    ④[美]弗里德里克·皮尔逊,西蒙·巴亚斯里安.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体系中的冲突与合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6
    ①[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41
    ①程伟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互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
    ②关雪凌.经济全球化与俄罗斯经济转轨[J].东欧中亚研究,2001(4):30
    ③张文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国家利益[A] (王逸舟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家利益卷[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199
    
    ①[比]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14
    ②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W·科勒德克(1998)、Y·斯蒂格利茨(1999)、许新(2000)等。
    ①郭连成.俄罗斯经济转轨与转轨时期经济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04
    ②冯舜华,杨哲英和徐坡岭.经济转轨的国际比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413
    
    ①[俄]米·科金.风雨兼程——俄罗斯转型启示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9
    ②[俄]鲍里斯·斯拉文.当代人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诠释[A](俄罗斯社会经济和政治国际基金会.奔向自由——戈尔巴乔夫改革二十年后的评说[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32-133
    ③[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4
    ①[俄]В·库德拉夫.中东欧国家:制度转型的经验.[俄]经济问题,2006(5):98
    ②关于改革戈尔巴乔夫是这样理解的:“改革是一个含义很多、容量极大的字眼。但是,如果要从他的许多同义词中找出一个最能表达它的本质的关键词,那么可以说,改革就是革命。”参见[苏联]米·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2
    ③[俄]维克多·库瓦尔金.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三个分水岭[A](俄罗斯社会经济和政治国际基金会.奔向自由——戈尔巴乔夫改革二十年后的评说[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079
    ④同上注:077
    ⑤徐坡岭.俄罗斯经济转型轨迹研究——论俄罗斯经济转型的经济政治过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75
    ①[俄]B·马乌.转轨与发展:俄罗斯的10年[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4):84
    ②[俄]瓦季姆·梅德韦杰夫.改革曾有成功的机会[A](俄罗斯社会经济和政治国际基金会.奔向自由——戈尔巴乔夫改革二十年后的评说[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013
    ①郭连成.俄罗斯经济转轨与转轨时期经济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9
    ①[英]克里斯蒂娅·弗罗兰.世纪大拍卖——俄罗斯转轨的内幕故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85
    ①[俄]俄罗斯:百科参考.高尔金主编,莫斯科:德罗法出版社,1998:214
    ①郭连成.俄罗斯经济转轨与转轨时期经济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00
    ①冯舜华,杨哲英和徐坡岭.经济转轨的国际比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20
    ①[比]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2
    ①[俄]俄罗斯:百科参考.高尔金主编,莫斯科:德罗法出版社,1998:214
    ①[美]阿伦·德雷泽.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610
    
    ①[俄]В·安德烈夫.私有化:方式及后果.[俄]经济问题,2004(6):58
    ②冯舜华,杨哲英和徐坡岭.经济转轨的国际比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20
    ①克里斯蒂娅·弗里兰.世纪大拍卖——俄罗斯转轨的内幕故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154
    ①[俄]В·马乌.西方批评家眼中的俄罗斯经济改革.[俄]经济问题,1999(11-12)
    ①程伟.俄罗斯对外战略决策的逻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5):8
    ②[俄]Б·叶利钦.一生中重要的事情我完成了。鲍利斯·叶利钦致俄罗斯公民书.[俄]独立报,2002(1月6日)www.ng.ru.
    ③[俄]B·普京.鲍利斯·叶利钦经历了俄罗斯的一切灾难与痛苦.[俄]俄罗斯新闻网站,2007(4月23日),www. rian.ru
    ④[俄]白宫称鲍利斯·叶利钦为历史人物.[俄]俄罗斯新闻网,2007(4月23日),www.rian.ru
    ①程伟.普京“经济翻番”评析[J].国际经济评论,2004(1-2):15
    ①B·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A](普京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3
    ②同上注:12-15
    ③以上资料均来自《俄罗斯联邦税法典》,参见徐向梅.由乱而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①陆南泉.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经济形势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4(78):22
    ①“俄罗斯新经济”的内涵即:完成相关的制度和机构改革,以促进俄罗斯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参见冯舜华.俄罗斯经济“追赶型”发展的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2)
    ②B·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A](普京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3
    ③B·普京.向俄罗斯联邦会议提交的2000年国情咨文[A](普京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87
    ④[俄]日兹宁.俄罗斯能源外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2-503
    
    ①引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12月15日,第3版。
    ②参照田春生.简析俄罗斯制度安排和演进趋向[J].经济研究参考,2007(7):12
    ①以上引言均引自B·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A](普京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11
    ①B·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A](普京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
    ②同上注:6
    ①B·普京.向俄罗斯联邦会议提交的2001年国情咨文[A](普京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71
    ②巴萨耶夫即车臣分裂武装的头领。
    ③[俄]Н·乌里扬诺夫.政治总结:由乱而治.[俄]独立报,1999(12月31日),.www.ng.ru
    ①V.Putin,Why We Must Act,New York Times,November 14,1999,转引:庞大鹏.俄美关系中的车臣问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2)43
    ②关雪凌.论俄罗斯经济危机的政治因素[J].东欧中亚研究,2002(2):37
    ①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2000年3月27日报道,转引:王正泉.俄罗斯政党格局的新变化[J].东欧中亚研究,2001(2):43
    ②李兴耕.转型中的俄罗斯政党制度[J].俄罗斯研究,2002(3):12
    ①有关联邦区的划分及职能参考唐朱昌等编著.从叶利钦到普京:俄罗斯经济转型启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3—184
    ①徐向梅.由乱而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93
    ②[俄]俄罗斯报.2004年11月12日,转引:唐朱昌等编著.从叶利钦到普京:俄罗斯经济转型启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5
    ③B·普京.向俄罗斯联邦会议提交的2000年国情咨文[A](普京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1
    ①[俄]文学报.2000(4月5~11日),转引自邢广程.普京与寡头的关系[J].国际经济评论,2004(1-2):20
    ②参见徐向梅.由乱而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96
    ①俄大型汽车制造厂,别列佐夫斯基利用与这家企业负责人的关系,创办了罗卡瓦斯汽车销售公司,并开始其发家史。
    ②引自邢广程.普京与寡头的关系[J].国际经济评论,2004(1-2):20
    ①参见徐向梅.由乱而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03
    ②[俄]A·拉德金.2000-2004年的俄罗斯:正在走向国家资本主义?[J].[俄]经济问题,2004(4):65
    ③B·普京.俄罗斯不应该也不会成为警察国家[A](普京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06
    ④曲文轶.从尤科斯事件看普京政府对寡头经济的治理[J].世界经济,2004(3):37
    ①[俄]В·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俄]独立报,1999(12月30日),www.ng.ru
    ②[俄]В·马乌.俄罗斯地区经济增长的政治和法制因素.[俄]经济问题,2001(11):33
    ③[俄]В·阿巴连斯基.资本输出与外汇储备的增加: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俄]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 2006(6):22
    ①资料来源:数字俄罗斯2005,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署,www.infostat.ru
    ②董晓阳主编.走进二十一世纪的俄罗斯[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116
    ③程伟.计划经济国家体制转轨评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88
    ④[俄]结构改革与经济增长:俄罗斯政府1997~2000年中期规划纲要.[俄]经济问题,1997(1):4-68
    ⑤董晓阳主编.走进二十一世纪的俄罗斯[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117
    ⑥B·普京.向俄罗斯联邦会议提交的2000年国情咨文[A](普京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9
    ①“政府主导派”的代表是曾任戈尔巴乔夫经济顾问的俄著名经济学家Л·阿巴尔金、俄罗斯科学院国际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O·博格莫洛夫、俄国家杜马经济政策和企业管理委员会主席俄通讯院士C·格拉季也夫等。
    ②[俄]Е·雅辛.俄罗斯经济的竞争力与现代化.[俄]经济问题,2004(7): 5
    ③B·普京.向俄罗斯联邦会议提交的2000年国情咨文[A](普京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80
    ④同上注:91
    
    ①B·普京.向俄罗斯联邦会议提交的2000年国情咨文[A](普京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9
    ②B·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A](普京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
    ①B·普京.向俄罗斯联邦会议提交的2000年国情咨文[A](普京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80-81
    ②程伟.俄罗斯对外战略抉择的逻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5):10
    ①[波兰] W·科勒德克.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32
    ①陆南泉主编.独联体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25
    ①戚文海.中俄能源合作战略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3
    ①参见:曲文轶.试析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的新动向:强化国家对自然垄断的所有权控制[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2):51
    ①[俄]Е·沙利波娃.租金给联邦财政带来了什么?(俄罗斯财政收入对“石油美元”的依赖性分析).[俄]经济问题,2004(7):60
    ①[俄]С·基梅里曼.俄罗斯经济的石油天然气导向问题.[俄]经济问题,2006(4):56
    ②参见:徐向梅.由乱而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35
    ①周艳丽,王兵银.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纠纷透视[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5):45-46
    ②马剑.俄表示愿与欧盟进行能源对话[J].人民日报,2007(1月23日),转引:周艳丽,王兵银.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纠纷透视[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5):46
    ①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从列宁到普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39
    ①[俄]В·普京.向俄罗斯联邦会议提交的关于2008~2010年财政政策的财政咨文.[俄]俄罗斯总统网站, www.kremlin.ru
    ②熊东海.美国给予俄罗斯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报告简评[J].中国外资,2004(5),转引:徐向梅.由乱而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41
    ①程伟.俄罗斯经济转轨成效审视[J] .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7):29
    ①[比]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9
    [1] [澳]休·史卓顿、莱昂内尔·奥查德.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对政府功能的批判与反批判的理论纷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 [比]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 [波]格泽戈尔兹·科勒德克.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5] [丹]奥勒·诺格德.经济制度与民主改革——原苏东国家的转型比较分析[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7
    [6]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 [俄]奥列格·阿林.21世纪:没有俄罗斯的世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 [俄]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尔维奇·普京.普京文集——文章和讲话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 [俄]H·多布罗霍托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对抗1500天[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10] [俄]阿纳托利·丘拜斯.俄罗斯式的私有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1] [俄]德·阿·梅德韦杰夫.俄罗斯国家发展问题[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12] [俄]马乌.转轨与发展:俄罗斯的10年[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4)
    [13] [美]艾伦·林奇.俄罗斯背景下的自由主义与民主的二律背反[J].俄罗斯研究,2006(3)
    [14]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5] [美]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6] [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17] [美]G·格罗斯曼,E·赫尔普曼.利益集团与贸易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8] [美]T·佩尔森,G·塔贝里尼.政治经济学:对经济政策的解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9] [美]阿伦·德雷泽.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0] [美]阿维纳什·迪克西特.经济政策的制定: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1]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22] [美]伯纳德·布莱克等.俄罗斯私有化和公司治理:错在哪里[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6)
    [23] [美]丹尼尔·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4] [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5] [美]弗里德里克·皮尔逊,西蒙·巴亚斯里安.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体系中的冲突与合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6] [美]杰夫雷·萨克斯,胡永泰和杨小凯.经济改革与宪政转型[J].开放时代,2000(7)
    [27] [美]卡齐米耶日·波兹南斯基.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东欧国家的民族资本被剥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8] [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29] [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30]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1] [美]曼瑟尔·奥尔森.权力与繁荣[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32] [美]曼瑟尔·奥尔森.国家的兴衰[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33] [美]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4]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政府经济学[M].上海:春秋出版社,1988
    [35]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转轨经济中公司治理结构的失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3)
    [36] [美]詹姆斯·布坎南,罗杰·康格尔顿.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通向非歧视性民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7] [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8] [日]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9] [以]阿耶·希尔曼.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政府的责任与局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0] [英]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41] [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2] [英]帕特里克·邓利维,布伦登·奥利里.国家理论:自由民主的政治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3] [英]克里斯蒂娅·弗罗兰.世纪大拍卖——俄罗斯转轨的内幕故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44]蔡荣生.经济政策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
    [45]曹红钢.政府行为目标与体制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6]陈文申.试论国家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基本功能——“诺斯悖论”的理论逻辑解析[J].北京大学学报,2000(1)
    [47]程恩富,李新等.经济改革思维——东欧俄罗斯经济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48]程伟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互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9]程伟,冯舜华.普京时期俄罗斯经济走势初探[J].世界经济,2000(12)
    [50]程伟.俄罗斯对外战略抉择的逻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5)
    [51]程伟.俄罗斯经济转轨成效审视[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7)
    [52]程伟.计划经济国家体制转轨评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53]程伟.计划经济国家转轨异同及其绩效[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5)
    [54]程伟.普京“经济翻番”评析[J].国际经济评论,2004(1—2)
    [55]程伟主编.世界经济十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6]戴敏敏.新政治经济学价值及其适用于中国的原因[J].学术月刊,2004(10)
    [57]董晓阳.从俄罗斯政治力量消长看普京的核心地位[J].东欧中亚研究,2001(2)
    [58]董晓阳.俄罗斯利益集团[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
    [59]董晓阳.普京新政与俄罗斯发展的几个趋势性问题[J].西伯利亚研究,2001(5)
    [60]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61]范建中.俄罗斯政党政治的现状和走势[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6)
    [62]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3]冯绍雷.普京改革的政治空间[J].俄罗斯研究,2003(1)
    [64]冯绍雷.转型中的俄罗斯对外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5]冯舜华,杨哲英和徐坡岭.经济转轨的国际比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6]冯舜华.俄罗斯经济“追赶型”发展的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2)
    [67]冯舜华.俄罗斯经济往哪儿走?[J].国际经济评论,2004(3-4)
    [68]关雪凌.经济全球化与俄罗斯经济转轨[J].东欧中亚研究,2001(4)
    [69]郭连成,李卿燕.经济全球化与转轨国家经济安全相关性[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4)
    [70]郭连成.俄罗斯经济转轨与转轨时期经济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1]郭忠华.新制度学派对后共产主义国家制度变迁的探索[J].东方论坛,2005(3)
    [72]郭忠华.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变迁研究的三大范式[J].天津社会科学,2003(4)
    [73]郭忠义.经济转轨与制度理念变迁[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74]何显明.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诠释功能及其限制[J].现代哲学,2006(1)
    [75]胡健.俄罗斯经济转型时期的社会控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3)
    [76]胡健.俄罗斯转轨的制度经济学分析[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77]华民.不均衡的经济与国家——国家干预经济的目的和方法[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78]华民.转型经济中的政府[M].太原:山西出版社,1998
    [79]黄永鹏.试析普京对金融工业寡头的规范与整顿[J].东欧中亚研究,2001(4)
    [80]姜毅.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与外交政策选择[J].东欧中亚研究,2002(3)
    [81]姜毅.社会转型与俄罗斯政治发展模式的选择[J].东欧中亚研究,1996(4)
    [82]姜振军.俄罗斯转型期的经济安全问题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3)
    [83]金灿荣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大国战略卷[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84]景维民,王永兴.俄罗斯的经济增长与转型方式有关吗?[J].经济研究参考,2007(7)
    [85]孔令栋.产权变革和寡头垄断——对俄罗斯私有化的政治分析[J].东欧中亚研究,2000(5)
    [86]李稻葵.大国发展战略——探寻中国经济崛起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7]李建民.阿甘别吉扬谈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3)
    [88]李永全.俄罗斯政治权力与资本权力关系浅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4)
    [89]李晓.东亚奇迹与“强政府”——东亚模式的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90]林岗.诺斯与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道路理论的阐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1(1)
    [91]林毅夫,蔡昉和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2]林毅夫.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A](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3]刘贻清,张勤德.刘国光旋风实录——改革开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大讨论[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94]卢宇光.普京需要什么样的政府[J].新闻周刊,2004(3月8日)
    [95]陆南泉.普京执政的前四年与后四年[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1)
    [96]陆南泉.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经济形势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4(78)
    [97]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从列宁到普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8]罗必良.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J].经济社会,1999(3)
    [99]罗自刚.和谐管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府诉求[J].社会科学,2005(8)
    [100]马建中.政治稳定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1]马蔚云.俄罗斯政局与经济改革的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2)
    [102]马蔚云.论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1)
    [103]庞大鹏.俄美关系中的车臣问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2)
    [104]庞大鹏.普京时期美国对俄罗斯国内政策的影响和干预[J].俄罗斯研究,2006(3)
    [105]庞大鹏.叶利钦时代美国对俄罗斯政治的影响[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6)
    [106]秦亚青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际秩序卷[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107]曲文轶.从私有化的角度看俄罗斯的转轨危机[J].东欧中亚研究,2001(3)
    [108]曲文轶.从尤科斯事件看普京政府对寡头经济的治理[J].世界经济,2004(3)
    [109]曲文轶.试析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的新动向:强化国家对自然垄断的所有权控制[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2)
    [110]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1]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下册)[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2]盛世良.普京第二任期对内政策的调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2)
    [113]孙力.政治的透视:转变社会中发展战略选择[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
    [114]田春生.论普京治理经济的理念与俄罗斯经济发展[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6)
    [115]汪丁丁.中国的新政治经济学的可能依据[J].社会科学战线,2004(3)
    [116]汪立鑫.经济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17]王立新.俄罗斯经济转轨中的权威主义政治[J].东欧中亚研究,2000(2)
    [118]王立新.试析转轨以来俄罗斯的政治稳定[J].东北亚论坛,2001(2)
    [119]王廷玉,黄璜和胡昊.试论叶利钦时代改革失败的原因[J].东欧中亚研究,2000(3)
    [120]王逸舟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家利益卷[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121]王振中.中国经济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122]王正泉.俄罗斯多党政治发展的三个阶段[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1)
    [123]王正泉.俄罗斯政党格局的新变化[J].东欧中亚研究,2001(2)
    [124]王正泉.俄罗斯政坛出现三大趋势[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4(2)
    [125]温俊萍,高子平.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利益分配效应[J].俄罗斯研究,2004(4)
    [126]温俊萍、高子午.俄罗斯经济转轨与利益分配的制度分析[J].当代社会主义问题,2005(4)
    [127]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128]伍装.权力经济的发展逻辑[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29]徐奎.全球化浪潮与国家安全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3)
    [130]徐平.对日本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考察与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31]徐坡岭,冯舜华.普京时期俄罗斯经济走势的制度分析[J].东欧中亚研究,2002(1)
    [132]徐坡岭.俄罗斯经济转型研究——论俄罗斯经济转型的经济政治过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33]徐坡岭.俄罗斯政治制度转型的全球化约束与政治传统张力——俄罗斯政治制度重构的主导因素[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8)
    [134]徐坡岭.俄罗斯转轨以来经济走势的公共选择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3)
    [135]徐坡岭.试析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的制度基础[J].俄罗斯研究,2006(4)
    [136]徐向梅.由乱而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37]许新主编.重塑超级大国——俄罗斯经济改革和发展道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38]杨栋梁.日本后发型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39]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40]杨光斌.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家权力[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141]叶自成.叶利钦现象、叶利钦时代与叶利钦遗产[J].国际经济评论,2000(3-4)
    [142]俞可平,黄平和谢曙光等.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43]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44]朱昌等编著.从叶利钦到普京:俄罗斯经济转型启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45]张弛.俄罗斯转轨绩效透视[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146]张红侠.俄罗斯能源状况与能源战略探微[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5)
    [147]张晶、孙永祥.政治经济利益的权衡[J].国际贸易,2003(12)
    [148]张淑华.普京新政与俄罗斯未来——普京执政四年的分析[J].俄罗斯研究,2003(4)
    [149]张宇燕.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A](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50]张宇燕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世界经济卷[C].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151]郑羽.当代俄美关系运行的特点、规律和理念[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4)
    [152]周琪.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53]周艳丽,王兵银.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油气纠纷透视[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5)
    [154]庄起善.俄罗斯12年经济体制转轨的分析与思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155]庄起善.过渡经济的理论与实践[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俄文文献:
    [1]Л·阿巴尔金.经济改革:苏联的观点.经济问题,1989(4)
    [2]Л·阿巴尔金.俄罗斯思想.实事世界,1994(5-1)
    [3]А·伊拉里奥诺夫.俄罗斯经济改革:失去的年代.经济问题,1995(1)
    [4] C·阿乌库茨奥涅.市场改革与过渡危机.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1995(1)
    [5] C·阿列克萨申卡等.俄罗斯走向2000年.经济问题,1996(2)
    [6]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俄罗斯经济改革战略.经济问题,1996(3)
    [7]Л·阿巴尔金.评价俄罗斯民主与经济改革过程中美国的技术援助.经济问题,1996(4)
    [8]А·拉德金.1995年的俄罗斯私有化过程.经济问题,1996(4)
    [9]К·门格斯.美国对俄罗斯的援助(1992~1996年).经济问题,1996(4)
    [10]Б·鲁德尼克.社会文化领域的私有化:问题及可能方式.经济问题,1996(4)
    [11]В·马乌.当代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与政治周期.经济问题,1996(6)
    [12]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中心.俄罗斯改革之路.经济问题,1996(6)
    [13]А·乌留卡也夫.过渡(关于俄罗斯制度转型的政治经济问题).经济问题,1996(10)
    [14]Л·阿巴尔金.经济现实与抽象计划.经济问题,1996(12)
    [15]Е·盖达尔.经济增长的非正常问题.经济问题,1996(12)
    [16]世界银行.变化世界中的政府.经济问题,1997(7)
    [17]俄罗斯:百科参考.高尔金主编,莫斯科:德罗法出版社,1998
    [18]Е·雅辛.失败还是退缩?(俄罗斯改革与金融危机).经济问题,1999(2)
    [19]Л·阿巴尔金.C·维特的经济观点和政府作用.经济问题,1999(4)
    [20]М·沙库姆.关于世纪之交的俄罗斯经济发展战略.经济问题,1999(9)
    [21]В·马乌.西方批评家眼中的俄罗斯经济改革.经济问题,1999(11)
    [22]В·马乌.西方批评家眼中的俄罗斯经济改革.经济问题,1999(12)
    [23] B·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独立报,1999(12月30日)
    [24]Н·乌里扬诺夫.政治总结:由乱而治.独立报,1999(12月31日)
    [25]Б·叶利钦.一生中重要的事情我完成了。鲍利斯·叶利钦致俄罗斯公民书.独立报,2000(1月6日)
    [26]Д·戈尔诺斯塔也夫.俄罗斯的领袖进入世界历史了吗?.独立报,2000(1月6日)
    [27]А·米格拉扬.与过去痛苦地决裂(叶利钦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独立报,2000(1月6日)
    [28]Е·萨布洛夫,А·绍辛.改革的原则.独立报,2000(3月25日)
    [29]Л·格里戈耶夫.进入新的转型阶段.经济问题,2000(4)
    [30]Е·加夫利连科.俄罗斯经济:宏观经济政策前景.经济问题,2000(4)
    [31]А·扎加罗德尼科夫.政府行为能力与执政效率.独立报,2000(4月8日)
    [32]С·普拉瓦苏多夫.普京与共产党.独立报,2000(4月12日)
    [33]Г·克列伊涅尔.工业企业的演化与重建:10年之后.经济问题,2000(5)
    [34]А·卡萨耶夫等.是政府改革还是宪法改革?.独立报,2000(5月16日)
    [35]Р·努列耶夫.发展理论:建立市场经济的制度观点.经济问题,2000(6)
    [36]А·涅斯捷连科.过渡时期结束了。接下去该做什么?.经济问题,2000(6)
    [37]Е·雅辛.在现有经济约束下自由化战略的实现.经济问题,2000(7)
    [38] M·卡马罗夫.国家通过征收自然租实现对能源的国家所有权.经济问题,2000(8)
    [39]Г·科勒德克.全球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接近:过渡经济国家由衰退走向增长.经济问题,2000(10)
    [40] A·格拉杰茨基.关于制度转型的基础.经济问题,2000(10)
    [41]С·格拉季也夫.克服投资危机之路.经济问题,2000(11)
    [42]И·里宁.新的领导,新的机遇.经济问题,2000(11)
    [43]Г·波波夫.关于俄罗斯的未来模式.经济问题,2000(12)
    [44]Я·科尔奈.“通向自由经济之路”:十年之后.经济问题,2000(12)
    [45] P·卡别柳什尼科夫.那个结束的开始在哪里?(关于俄罗斯过渡时期结束的问题).经济问题,2001(1)
    [46]А·伊拉里奥诺夫.开放经济条件下以原料部门为主导的经济中的经济政策.经济问题,2001(4)
    [47]Л·格里戈耶夫.10年没有外国投资的转型.经济问题,2001(6)
    [48]Ю·库连科夫.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经济问题,2001(6)
    [49]В·马乌.俄罗斯地区经济增长中的政治及法制因素.经济问题,2001(11)
    [50] B·马乌.后工业化世界中的后共产主义的俄罗斯:追赶发展的问题.经济问题,2002(7)
    [51] B·马乌.2002年的政治经济总结及选举前经济政策的特点.经济问题,2003(2)
    [52]А·瓦西里耶娃.税收改革的经济分析.经济问题,2003(6)
    [53] E·盖达尔.恢复性增长与俄罗斯经济的一些特点.经济问题,2003(7)
    [54] 1993~2003年俄罗斯私有化过程分析.俄罗斯联邦审计局,www.ach.gov.ru
    [55]В·捷门季也夫.政府与转型经济.拉斯多夫国立大学经济学报.2004(4)
    [56] B·马乌.2003的总结及四年的总结:反经济的政策.经济问题,2004(3)
    [57]А·施莱弗,Д·特雷斯曼.正常的国家.西方经济学,2004(4)
    [58] A·拉德金.2000~2004年的俄罗斯:正在走向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问题,2004(4)
    [59]В·安德烈耶夫.俄罗斯的私有化:方式及结果.经济问题,2004(6)
    [60]В·里兴.俄罗斯经济中的投资过程.经济问题,2004(6)
    [61]Е·克利瓦谢科娃.俄罗斯石油部门的调节体系.经济问题,2004(7)
    [62] E·沙利波娃.租金给联邦财政带来了什么?(俄罗斯财政收入对“石油美元”的依赖性分析).经济问题,2004(9)
    [63]Р·努列耶夫.公共选择理论[M].莫斯科:国立高等经济大学出版社,2005
    [64]В·米拉诺夫.经济增长与工业竞争力:价格及非价格因素分析.经济问题,2006(3)
    [65] E·雅辛.现代化阶段中的国家与经济.经济问题,2006(4)
    [66]С·基梅里曼.俄罗斯经济的石油天然气导向问题.经济问题,2006(4)
    [67]И·巴什马科夫.非石油天然气GDP作为俄罗斯经济的动态指示标——非石油天然气GDP与石油天然气GDP的划分.经济问题,2006(5)
    [68]В·库德拉夫.中东欧国家:制度转型的经验.经济问题,2006(5)
    [69]В·阿巴连斯基.资本输出与外汇储备的增加: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2006(6)
    [70]Р·阿连特.如何维持原料约束型经济中的经济增长.经济问题,2006(7)
    [71]Л·叶甫斯基格涅耶娃.俄罗斯经济的转型危机.经济问题,2006(11)
    [72]С·茨列里.国家对经济和社会不平等进行的干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问题,2007(5)
    [73]С·格拉季也夫.关于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战略.经济问题,2007(5)
    [74] B·普京.向俄罗斯联邦会议提交的2002至2007年国情咨文.俄罗斯总统网站,www.kremlin.ru
    [75]Т·科尼谢娃.俄罗斯达到了“第七位”(俄罗斯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了3.2%).俄罗斯生意报第647期,2008(4月1日),www.rg.ru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