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领域内网络问政的互动反馈模式构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网络问政作为政府部门与公民进行政务沟通和情感沟通的新途径,体现了公权机关执网能力的水准和高度,中国网络问政历经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互联网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公民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官员微博、网络新闻发言人等平台发表自己对公共事务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促进现代民主、实现政府职能再造具有重要的变革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网络问政发展历程的盘点分析,以议程设置理论、政策网络理论、政府再造理论和传播学的互动反馈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影响网络问政效果的因素除了网络问政参与主体、课题之外,还受到网络信任的维度、互动反馈的时机以及当代数字鸿沟的加深等因素影响。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盘点分析,本文构建了常态意见流和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官民互动模式,前者为常规的线性反馈模式,特点是单向的线性传播,公众接受信息较为被动;后者的特点是信息传播的回环性强,沟通反馈能较及时。同时,本文从传播反馈的时机、技巧等角度对如何加强现代网络问政的实际效果、如何实现网络问政主体和客体的良性互动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Network asked political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citizen as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e-government, reflects the new way of public rights authority for the level of holding nets ability height, China network asked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a decade, has developed into the Internet age beautiful scenery. Through the government's official website, citizens micro bo, network news officials to speak out on the platform such as, a spokesman for public affairs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modern democracy, and realize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reengineering change meaning.
     By research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etwork asked the government to inventory analysis, policy network theory, government reengineering theory and communication interactive feedback theory as a foundation, analyz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network asked political effect except network ask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ody, subject, but also by the network trust outside the dimensions, interactive feedback of movement and the deepening of contemporary digital divide etc. Influenc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pecific cases, constructing the inventory analysis flow and the normal opinions of public emergencies, the former official and interaction model for the conventional linear feedback mode, the characteristic is one-way linear transmission, the public accept information more passive; The latter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loopback sex strong, communication can be timely feedback. Meanwhile,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realize network asked political effect maximiz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引文
①周丰真:《麦克风时代与舆论引导问题》,载《求是》,2010年第4期
    ①[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②黄月琴:《网络媒介的政府治理:对网络问政现象的分析》,载《东南传播》,2010年第6期
    ③马文高:《网络问政创新刍议》,载《企业家天地》,2010年2月
    ①郭芙蓉:《论网络问政的兴起及其理性限度》,载《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9期
    ②罗熊:《网络问政漫谈》,载《前进论坛》,2010年7月
    ③赵红卫:《论网络问政及其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5月(下)
    ④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第二版)》,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p141
    ①何明升、白淑英:《网络互动:从技术幻境到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②谢宝婷:《浅谈网络互动内涵》,载《社会》,2002年第7期
    ③祝建华:《网络互动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分析》,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①曹文博:《网络问政:民主与和谐媒介生态的构建》,载《今传媒》,2010年第1期
    ②周津丞:《从网络问政看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和延伸》,载《天府新论》,2009年6月
    ③鲁宁:《网络问政更有利于公民有序参与民主政治》,载《东方早报》,2008年7月30日
    ④佟菲、杨欣:《关于实施网络发言人制度的思考》,载《今传媒》,2010年第9期
    ①何明升、白淑英:《网络互动:从技术幻境到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②Norman H.nie.Lutz Erbing.2002.Internet and Society:A Preliminary Report,It&Society.Summer V1:275-283
    ③张觉文:《公民参与的发展与政务公开的制度局限》,载《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月
    ④郭巍青:《官民裂痕催生互动新形式》,载《人民论坛》,2010年2月
    ①参见2011年4月22日由复旦大学舆情与传播研究实验室发布的《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
    ①Hammer M,Champy J.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 for Business Revolution[M].NewYork,Harper business,1993
    
    ①高波:《政府传播论-社会核心信息体系与改革开放新路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李文明:《论突发事件的网络互动模式》,载《现代视听》,2010年第2期
    ①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李希光、杜涛:《超越宣传:变革中国的公共政策传播模式变化》,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4期
    
    ①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00/28506/28507/3798445.html
    ②李文明:《论突发事件的网络互动模式》,载《现代视听》,2010年第2期
    [1]张晓冰《“网络问政”中网民媒介素养的培育》,载《新闻知识》,2009年第8期
    [2]王天梅《电子政务治理—电子政务实施中的决策制度安排》,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3]李振忠《网络问政必须杜绝虚拟责任》,载《浙江人大》,2009年第10期
    [4]李江梅、和丽芬《网络问政话语领域的良性建构》,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5]龚维斌《“网络问政”考验官员执政能力》,载《半月谈》,2009年第13期
    [6]钟瑛、罗昕《网络问政类栏目的创新、问题及对策》,载《中国记者》,2011年第2期
    [7]罗雄《网络问政漫谈》,载《前进论坛》,2010年第7期
    [8]赵杰《网络问政期待公信力》,载《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2月31日第T05版
    [9]张楠《信息技术采纳与电子政务-微观与宏观的综合研究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10]黎福羽《微博问政的表现及发展》,载《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年第13期
    [11]黎福羽《微博问政的发展对策》,载《领导科学》,2010年8月
    [12]陈纪炯《微博问政,关键在互动》,载《浙江日报》,2011年2月14日第014版
    [13]谢建伟《微博问政:进展与困惑》,载《人民日报》,2011年3月29日第014版
    [14]赵强《电子政务政策过程研究-政策网络和行动者网络的视角》,学林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15]熊争艳、舒静、史竞男、秦亚洲《网络问政:问是基础,行是关键》,载《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3月3日第4版
    [16]余伟利《从博客到微博:网络问政“两会”的媒体应对》,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6期
    [17]李丹丹、孔祥刚《从传播学角度看“公安微博热”的现实意义》,载《今传媒》,2010年第11期
    [18]周敏、王莹《从地方网络论坛舆情生成看网络问政的新模式》,载《现代传播》,2010年第7期
    [19]周津丞《从网络问政看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和延伸》,载《天府新论》,2009年6月
    [20]王桂芳、周荣《促进网络问政健康发展的思路》,载《理论探索》2010年第3期
    [21]张立荣、冷向明《当代中国政府治理范式的变迁机理与革新进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3月
    [22]赵杰《地方政府“网络问政”:还有不少工作要做》,载《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8月17日第A03版
    [23]钟冬生《电子政务与我国的透明政府发展路径》,载《前沿》,2011年第2期
    [24]戴艳军、陈岩《对我国公共政策信息反馈的伦理思考》,载《行政论坛》,2004年5月
    [25]刘晶《公共对话式政策执行模式的理论初探》,载《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
    [26]张觉文《公民参与的发展与政务公开的制度局限》,载《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6月
    [27]毛志凌《公民参与网络政治的利弊分析及对策》,载《电子政务》,2010年第2期
    [28]刘菲《官民博弈:无直接利益冲突—基于法理学视角的解读》,载《法制与经济》,2009年第1期
    [29]管健《“语言陷阱”泛滥侵蚀社会信任》,载《人民论坛》,2010年第5期
    [30]袁峰《官民互动助推网络反腐“蝴蝶效应”》,载《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2009年第8期
    [31]黄冲《官民在线互动渐成新政治景观》,载《中国改革报》,2008年3月3日第1版
    [32]姬宪恒《广东网络问政:从“听”到“办”》,载《中国商报》,2009年7月28日第2版
    [33]齐明山《互动模式促进官民互信》,载《人民论坛·双周刊》,2008年第8期
    [34]周彩霞、刘志彪《基于官民关系视角的环境要素供求分析》,载《科学·经济·社会》,2009年第3期
    [35]高朋飞、张旭《架起政府和百姓沟通的桥梁—关于人民网开通E政广场的思考》,载《公共行政》,2011年第2期
    [36]赵红卫《论“网络问政”及其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5期
    [37]万娅岚《论电子政务与公民参与》,载《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3期
    [38]李文明《论突发事件的网络互动模式》,载《现代视听》,2010年第2期
    [39]安靖宜《论网络互动中的群体认同》,载《社科纵横》,2008年9月
    [40]韩兆柱、王磊《论网络环境下的公民参政》,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41]韩兆柱、王磊《论网络环境下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3期
    [42]陈祥荣《论网络问政的常态化与制度化建设》,载《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43]郭芙蓉《论网络问政的兴起及其理性限度》,载《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期
    [44]韩鸿《论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共享新闻学》,载《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3卷第3期
    [45]张立荣、冷向明《论中国未来政府治理范式的特质与进路》,载《江海学刊》,2007年第3期
    [46]季元杰《商议性民主决策的运行与中国实践个案理论探讨》,载《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
    [47]徐徐《试析“网络问政”所折射的政府、媒体、公众关系》,载《新闻记者》,2009年第10期
    [48]顾丽梅《网络参与与政府治理创新之思考》,载《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7期
    [49]岳丽君《网络互动的社会功能分析》,载《学术交流》,2004年4月
    [50]郭泽德、马征《网络互动的社会学解读》,载《新闻窗》,2007年第6期
    [51]黄哲《网络互动的社会学思考》,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 0 0 4年2月
    [52]王磊、杨文娟《网络环境下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载《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7月第21卷第3期
    [53]韩兆柱、王磊《网络环境下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分析及对策》,载《平原大学学报》,2005年10月
    [54]严一云、谢雪《网络民意与政府互动模式研究》,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2月
    [55]陈国营《网络民主在中国的兴起及其对民主政治的推进》,载《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
    [56]田享华《网络社区的公民责任与官民互动》,载《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3月23日第A06版
    [57]王天笑《网络时代公民参与探悉》,载《人大研究》,2007年第3期
    [58]王水兴《网络问政:本质、意义及实现途径》,载《廉政文化研究》,2010年第2期
    [59]吴敏校《网络问政“催生”网络问责》,载《中山日报》,2010年10月12日第A05版
    [60]张尚仁《网络问政———公共管理的创新形式》,载《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61]李慧敏《网络问政、公共领域和人的现代化》,载《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62]沈蕾《虚拟社区信息互动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载《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2期
    [63]祝小宁、白秀银《政府公信力的信息互动选择机理探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8期
    [64]赵春丽《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范式分析》,载《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
    [65]沈翠婷、肖峰《官员博客产生的动因与问题解解决的路径选择》,载《东南传播》,2010年第7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