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背景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共服务背景下,为了解决我国体育公共服务总量供给、体育公共服务主体单一等问题,必须重视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在城市体育服务建设中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因此,加强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的研究,将对加快体育行政部门职能转移进程、构建一个公平普惠、完备、高效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逻辑分析法等,对公共服务背景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初步构建了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理论架构,结合上海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现状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策略及路径。
     研究发现,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状况薄弱,组织功能定位不够清晰。主要存在组织功能定位与体育公共服务对接不协调,组织服务的专业化不够,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等方面不强,难以满足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需要。
     在公共服务背景下,体育领域政府职能转移滞后,与体育领域外政府职能转移相比明显缓慢。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政府转移职能的不够明确,政府促进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路径选择不够清晰,对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核心类组织扶持力度不够等方面不足,影响了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我国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政府主导型的依附政府发展阶段(建国初——文革前);社会体育组织停滞阶段(文革中):政府主导型恢复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选择与社会选择模式并存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社会转型对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以下方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给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政府职能转变给城市社会体育组织作用的发挥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由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功能由普化到专门化、管理理念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组织结构由同质向异质转变。
     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对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要求是:以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有效承接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成为政府帮手;有效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效能。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在体育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以下方面:是体育公共服务主体之一,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是实现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的有效途径;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组织基础。
     上海市基本形成有利于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的法制环境、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迅速、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立了四级健身设施网络体系、市民对体育健身多元化需求、体育行政部门启动对社会体育组织规范化评估、初步构建政府主导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对体育健身组织员的调查发现:组织成员对活动组织、健身指导、设施状况等方面满意程度不高问题。
     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中,政府职能转移难以有效实施,社会体育组织分类发展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其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功能发挥。按照体育公共服务分类,将社会体育组织有效分成组织服务、活动服务、指导服务、信息服务、设施服务、体质监测等六类服务组织,以更好的实现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功能对接,为城市居民提供高质量的体育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建设中,政府通过重点扶持六类服务核心组织,以六类核心组织为主要载体,以更好的实现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与社会体育组织的功能对接。
     建立政府引导下的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构建惠及城市居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应明确自身角色定位,通过提供合理政策、制度供给来促进社会体育组织发展。建立分类承接、分层实施的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其在体育公共服务中作用。
The context of public services, in order to solve the total supply of public services, sports, sports a single public service and so the main contradiction, we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urban community sports organizations i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ports service role and functions of play, therefore, strengthen urban community sports organizations Development, will transfer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branch to promote sports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build a fair and inclusive, comprehensive and efficient public service system sport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rough literature,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logic analysis, on the urban social context of public service development model sports organization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sports organizations, combined with Shanghai Society sports organizations in the sports service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established urban community development model of sports organizations.
     Study found that China's urban social development of poor sports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al functional orientation is unclear. Organization functions primarily in public service orientation and physical docking lack of coordination, inadequate professional service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independence and autonomy is not strong, difficult to meet the physical needs of the Public Services.
     In the context of public services, delayed transfer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sports, and sports fields outside the apparent slow compared to the transfer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Social development model sports organizations, government transfer functions is not clear enough, the government sports organizations in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public services, sports Choice is not clear, right to undertake the transfer function of core organizations have not done enough to support Deng Fangmian inadequacies have undermined the urban social sports organization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the sports role to play. City Social Sports Organizations in China mainly through four phases: government-led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government dependency (the founding of the early-befor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ommunity sports organizations stagnation phase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government-led recovery period (late 20th century,70-20 century and the mid-80s); the Government chose to co-exist with social choice model under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stage (mid-80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major sports organizations reflect the following areas: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ystem for urban social development of sports organizations to develop spac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to the city to play the role of community sports organizations to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s. Community sports organizations in urban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social sport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ublic services from the managed to change into an urban society of sports organizations to the specialized function of the general management concept the rule of law by the rule of man to changes i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rom homogeneous to heterogeneous change; Sports Public Service Building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ports organization: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as the main target of public services, effective services to undertake the functions of public sports, as the government help, and effective public services to improve sports performance; urban community sports organizations in the sports service in the Role:is one of the main public services, sport and achieve diversification of supply, is to achieve public service to the community of sports effective way is the sports organization based public service system.
     Shanghai basically conducive to social development, legal environment for sports organization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y sports organizations, sports and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to 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our fitness facilities, networks, public diversified needs of sports fitness, sports, start on the executive branch Standardized assessment of the community sports organizations, the initial government-led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on the fitness organization member survey found that:the existence of organized activities, fitness guide, facilities such as satisfaction with the status of the problem is not high.
     Sports Public Service building, difficult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transfer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ategory sports organizations lack a serious impact on their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functioning of public services. Sports Public Servi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orts organizations will be effectively divided into six categories of social service organizations to better participate in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to achieve the functions of docking, to provide high quality sports urban public services.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rvice public service system should be organized sports services, activities, services, guidance services, information services, facilities, services, physical monitoring services, the six-pronged approach, by focusing on six categories of services to support the core organization to six core organizations as the main carrier, to better realize the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s and social sports organizations docking, which is building a more effective public service system sports one of the key links.
     Establish a govern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urban social development model sports organization, build benefit of the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e Government should clarify its role, by providing a reasonable policy, system supply to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of sports organizations. Undertake the establishment of classification, hierarchic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urban social sports organization, give full play to its role in the sport of public services.
引文
1谢志强.怎样看待我国的城市化速度[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7002765.html 2008-03-14.
    1 苗舢.转型时期社区职能被强化[N].中国市场经济报,1998-09-04.
    1 卢汉龙.上海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公共服务与社会发育(2008)
    1姚凯,上海民间组织发展管理及存在的问题.社会观察。2005(7)
    2刘祖云.社会转型解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1 刘鹏,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努力提高人民身体素质,[N]中国体育报2009-9-8第一版
    1 徐通等.英国“社会投资型国家”体育政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5):28
    1 李向东.中国与德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6):54
    2他山之石—国外、境外体育考察报告选编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2000年
    1鲍明晓.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举国体制.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体育总局政法规司)2001
    1 他山之石—国外、境外体育考察报告选编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2000年
    2 李建国.体育强国的基础—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体育科研,2009(4):17
    1 王雅林.社会转型理论的再构与创新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2000(2):32.
    2 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J].1992(5):23-25
    1 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9
    2 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1
    3 李钢.中国社会转型与代价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00(1):54-55.
    4 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J].社会学研究,2005(1):11.
    5 石秀印,许叶萍.中国社会分化的悖论及正论达成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04(1):19-27.
    6 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J].社会学研究,2005(1):11.
    7 杨重光,刘维新.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207-211.
    1 陈庆云.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其重点[J].江苏社会科学,2002(8):89-90.
    2 陈甫军.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化研究—兼论新型城市化道路[J].东南学术,2000(4):23-29.
    3 胡仙芝.论社会中介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J].中国行政管理,2004(10):84-89.
    4 刘志昌,杜鹃.转型期构建社区公共服务模式探讨[J].理论界,2005(12):139-140.
    5 孙立平.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发育[J].学海,2001(4):93-96.
    1 王绍光,何建宇.中国的社团革命一中国人的结社版图[J].浙江学刊,2004(6):71-77.
    2 胡仙芝.论社会中介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J].中国行政管理,2004(10):86.
    3 梁云.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N].人民日报,2004-6-21.
    4 邓国胜.中国NGO问卷调查的初步分析[A].北京: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清华大学NGO研究所,2001.
    1 顾听,王旭.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fJl.社会学研究2005(2):165-166.
    1 刘青.新时期政府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角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1):12-15.
    2 陈泽兵.社会转型期我国民间体育组织的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4):27-29.
    3 裴立新,等.天津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一)—组织与活动系统现状调查与对策[Jl.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1):13-17.
    1 郭保振.试论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J].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2,17(3):89-93.
    2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fMl.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212-213.
    3 朱越彤等.我国大城市基层群众体育组织运行机制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27-29.
    4 郑文海等.西北地区乡镇社会体育组织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3):47-50.
    5 杨贵军.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体育组织体系改革的思索[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18(1):97-101.
    1 王乃英,王洪恩.论政府体育部门与社会体育组织的职责划分依据与建构[J].体育科学研究.2006,10(1):9-11.
    2 马志和,张林.非营利体育组织发展前瞻:一个市民社会的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59-61.
    3 高力翔,孙国友.我国市民社会对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发展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5):430-433.
    4 孙国友.我国非营利体育组织的发展路径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4):16-18.
    5 刘东锋,杨蕾.我国非政府体育组织的需求与供给fJl.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6):27-30.
    6 彭杰,陈东岗.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定位与管理体制fJl.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3):13-15.
    7 王家君.中国体育非营利组织辨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5):8-12.
    1 李建国,等.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结构“小型化”探索[J1.体育科学,1999(4)19(4):17-20.
    2 陈融,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2):23-26.
    3 邓壁娟,等.社区体育组织的角色定位[J].福建体育科技2003,22(6):1-3.
    4 徐坚.我国城市社区自发性体育组织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0.
    1 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l.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1-7.
    2 宛丽,等.体育社团的合法性分类及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155-157.
    3 梁俊雄.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新探[J].体育科学,2001(1):53-55.
    4 崔丽丽,等.中外全国性体育社团比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34-36.
    5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人学出版社,2001.
    6 梁俊雄.粤澳地区体育社团组织要索研究[J].体育科学,1999(1):23
    1 邹玉玲,李文辉.苏南小城镇大众体育组织现状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4):28-30.
    2 岳君,唐萍.我国两广城镇大众体育组织管理的比较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7,26(5):86-88.
    3 徐本淑等.贵州省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2,69(4):24-29.
    4 裴立新,等.天津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一)—组织与活动系统现状调查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1):13-17.
    5 谢军.闽南金三角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化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2,21(1):1-5.
    6 叶祥文,叶祥财.浅谈构建和谐体育中三大体育组织的协调[J].福建体育科技,2007,26(3):9-11.
    7 黄洁,等.我国社区体育组织体系构建和发展对策的探讨[J].嘉兴学院学报,2004,16(6):94-97.
    8 朱越彤,等.我国大城市基层群众体育组织运行机制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27-29.
    1 张龙.国外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110-112.
    2 王晓露,等.美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发展模式及其启示—以BELLEVUE市公园与社区服务机构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05,44(1):65-68.
    3 张东军.体育组织文化研究现状与展望[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78-80.
    4 罗金满,曹兵.中国转型期体育组织文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65):27-28.
    5 张英,等.体育组织文化与体育经济和谐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6,132(8):78-80.
    1简内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0
    1 丁煌.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发展(J).公共行政2006(3):3
    1徐雪梅著.网络经济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P50-51
    1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1951.8)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
    2于家琦、陆明远.中国城市管理中的民间组织功能研究(200807)http://zyzx.mca.gov.cn/article
    1 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34-35
    1曹继红,孟亚南.新中国行业体育协会的历史变迁[J]体育学刊2008(5):38-39
    1 杨桦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演进与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5(6):722-723
    1 刘厚金.我国政府转型中的公共服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37-38
    [1]王名等著.民间组织通论[M].时事出版社.2004
    [2]王名等著.中国社团改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王名编著.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5]陈伟东.社区自治:自组织网络与制度设置[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范丽珠.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陈金罗.社团立法和社团管理[M].法律出版社.1997
    [8]李友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9]王颖等.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
    [10]王名.2003清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1]樊炳有.社区体育论汇[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9
    [12]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大辞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329
    [13]周运清.新编社会学大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0
    [14]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15]杨重光,刘维新.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P207-211
    [16]刘祖云.组织社会学[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2.
    [17]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8]何增科.公民社会与非营利组织[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9]康晓光.权力的转移[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0]吴锦良.政府改革与非营利组织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1]王名.中国非营利组织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2][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3]郭于华.事业共同体-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个案探索[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4]俞继英.社区体育指导[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6
    [25]肖淑伦.关于社区体育的几个问题,全国职上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M].国家体委群体司.1993年11月
    [26]邓国胜.1995年以来中国NGO的变化与发展趋势[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7]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8]钱平凡.组织转型[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9]王名,刘国翰等.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0]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兴起及其合法性问题,载于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M].2000/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基金会发展研究委员会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31]吴忠泽.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M].时事出版社.2001.
    [32]李军鹏.公共管理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33]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4]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5]王乐夫等编.公共管理研究: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6]保罗-纳特罗伯特,陈振明等译.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领导手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7]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民间组织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中国改革论坛丛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8]夏海.政府的自我革命——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39]赵黎青.非营利部门与中国发展[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0]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1]王培荣主编.企事业单位改制政策精选[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2]冯云廷.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43]范恒山主编.事业单位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4]李元伟等.我国体育系统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设想和论证,[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45]颜绍沪.体育运动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46]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7]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张洪潭.试论社区体育的称谓、特点及功能[J].体育与科学,2001.3
    [2]王锋.中国城市社会体育演变的特征与发展前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1:10-13
    [3]黄力生.加强社区体育建设,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发展[J].贵州体育科技,1999.1
    [4]任海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8.2:P15
    [5]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6:P18
    [6]宛丽,等.体育社团的合法性分类及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P155-157
    [7]王凯珍.北京市城市社区体协的现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2
    [8]李建国.论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点和组织管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8
    [9]李建国.社区全民健身服务网络的理论框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4
    [10]徐坚.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研究[J].第6届体科会入选论文,2000.12
    [11]黄为根.“法轮功”现象引发的对社区体育管理现状的反思[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12:P21-27
    [12]张学纲,杨碗.对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09:P73-78
    [13]樊炳有.试论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及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1(22):54
    [14]刘云,周兰君.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环境状况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04:P10-11
    [15]任海、王凯珍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产生原因、现状及问题[J].体育与科学,1998(3)
    [16]王道平.都市化发展与社区体育建一设[J].湖北体育科技,2001.12
    [17]梁俊雄.粤澳地区体育社团组织要索研究[J].体育科学,1999(1):P23
    [18]王锋,许惠玲,梁俊雄.社区体育建设的难点[J].体育学刊,2002.11:P9
    [19]王凯珍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全国城市社区体育上作会议文集,国家体委群体司编,1997,1
    [20]李建国.论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汇编[J].国家体委群体司,1994.3
    [21]洪柏午.走向实体化道路的社会团体—记宁波市篮协[J].篮球,2000(12):P134
    [22]虞重干等.城市居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J].国家体委政法司编,1998,2
    [23]邹玉玲,李文辉.苏南小城镇大众体育组织现状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2(4):P28-30
    [24]裴立新.我国社区体育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目标、指导方针和运行机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1)
    [25]肖国良.21世纪初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3)
    [26]吴能威等.学区体育—社区体育发展的一种新模式[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2):P1
    [27]陈启湖.对三峡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P309
    [28]徐伟.对建立高校与社区间健身网络工程的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603-604
    [29]林少娜等.“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6):P50-53.
    [30]唐忠新.关于社区体育社会化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2:p9-10.
    [31]吴绍明等.转型时期高校在社区体育发展中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5:P143
    [32]吴树斌等.澳门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1:P32
    [33]肖云.论社会转型期民间组织的特点及作用[J].求索,2003(6):P152-153
    [34]陆明远.中国城市管理中的民间组织功能研究[J]学会2006年第12期
    [35]胡卫东.转型期民间社团组织生存与发展的若干问题[J].学会月刊,2004(5):P6-7
    [36]王晨.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的三大不利性制度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2005(10)
    [37]谢舜.非政府组织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P95-97
    [38]张焕金.我国民间组织状况及其培育和发展[J].学术交流,2005(9):P55-58
    [39]杨贵华.对当前我国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的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02期
    [40]姚凯.上海民间组织存在问题[J].社会观察,2005(2)
    [41]王名.国内外民间组织管理的经验与启示[J].学会月刊,2006(2):P 23-26
    [42]吴祥华.试以三种眼光看上海民间组织发展[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4年第01期.
    [43]王劲颖.政府如何培育发展民间组织[J].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
    [44]黄浩明.加强民间组织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45]王建芹.我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及立法思路探讨[J].行政法学研究2005,3
    [46]朱晓明.中国民间组织生存发展的法律环境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03期
    [47]任大方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基层组织发展停滞现象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3
    [48]孟凡强.对自发性体育民间组织概念的认识[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年第22卷第1
    [49]陈泽斌.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民间体育组织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28卷4期
    [50]李建国等.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结构“小型化”探索[J].体育科学,1999.4
    [51]陈融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化运作的机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P23-26
    [52]谢晨,对上海市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1
    [53]蒋诗泉等.论基层群众体育俱乐部对发展群众体育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54]刘欣然等,对第三部门在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作用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6
    [55]梁俊雄.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新探[J].体育科学,2001(1)
    [56]唐建军等.英德日社区体育俱乐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1.5
    [57]金晓阳等.高校建立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的构想[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4) [58]唐建军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组织)发展的条件及其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2004(1)
    [59]邓伟志.中国社团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11
    [60]杨小彬.民间组织管理评估体系建设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5.12:P174-178
    [61]李维胜,赵英才.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2):P 86-88
    [62]杨团.社区非营利组织发育与社会政策[J].中国民间组织网
    [63]杨团.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1(4).
    [64]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J].新华文摘,2003(6).
    [65]韩震.社团主义的兴起及其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5(2).
    [66]于显祥.城市社区管理与自治组织发展[J].浙江学刊,2002(2).
    [67]张立荣,李莉.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模式分析与改革探索[J].新华文摘,2001(9)
    [68]傅光明.降低政府运行成本的思路[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3):P57-58
    [69]钱再见.中国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J].江海学刊,2002(3):P97-100
    [70]谢泗薪,张金成.从服务层面探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思维与战略启示[J].决策借鉴.2002(1):P52-59
    [71]夏义坤.论第三部门与我国政府行政关系[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2):P81-86
    [72]邬大光,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2(2):P6-12
    [73]王育.第三部门与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秘书[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2(1):P40-43
    [74]滕世华.公共物品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性质学院学报,2003(1):P22-26
    [75]李珍刚,王三秀.论非营利组织的筹资策略[J].社会科学,2002(6):P67-71
    [76]安蓉泉.中国民间组织研究中的概念矛盾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3):P54-57
    [77]李文.关于亚洲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几个问题[J].国际政治,2000(7):P123-127
    [78]侯玉兰.非营利组织:美国社区建设的主力军—美国非营利组织的调查与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5):P13-17
    [79]杨团.沪港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报告[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11):P52-58
    [80]黎尔平.中国政治性非营利组织成长模式探析[J].人文杂志,2002(6):P131-132
    [81]盛洪.走向超越功利的社会[J].新华文摘,2002(8):P180
    [82]封明.中国NGO在成长[J].新华文摘,2002(8):P181-182
    [83]李建国.上海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4)
    [84]岳君,唐萍.我国两广城镇大众体育组织管理的比较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7(5):P86-88
    [85]沈建华等.社区体育发展新模式——学区体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4
    [86]肖嵘,王学农:论体育社团发展的必然性[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87]李丹等.支柱性体育社团建设管理规则框架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4(2)
    [88]肖嵘等.全国省区市体育社团经费来源现状及其发展思路的研究,2005(7)
    [89]谢军等.海峡两岸体育社团比较刍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
    [90]崔丽丽等.中外全国性体育社团比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P34-36
    [91]中国体育报:俱乐部落户社区—上海探索系列报道,2004.5.21
    [92]陆益龙.中国社团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前瞻[J].学会月刊,2005(3)
    [93]桂海荣.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1
    [94]王旭光等课题组.天津市社区体育组织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2
    [95]崔丽丽等课题组.天津市社区体育活动点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2
    [96]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P1-7
    [97]梁云.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N].人民日报,2004.6.21
    [98]刘明生.上海市社区体育组织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1
    [99]任海.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J].体育与科学,1998.4
    [100]李淑芬.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发展模式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0(6)
    [101]肖文涛.政府转型与政府行政范式转换[J].东南学术,2001(6)
    [102]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9]卢汉龙.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08)--公共服务与社会发育
    [103]邓壁娟等.社区体育组织的角色定位[J].福建体育科技,2003(6):P1-3
    [104]徐本淑等.贵州省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2(4):P24-29
    [105]吕树庭.论社会学视角下的社区体育[J].体育文史,1997(2):P17-18
    [106]孟凡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因的理论探讨—兼论后继实证研究面临的主要课题[J].体育学刊,2006(2):P58-61
    [107]姜晓萍.政府流程再造的基础理论与现实意义[J].中国行政管理,2006(5)
    [108]王琳.构建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结构[J].社会主义研究,2006(2):P76-78
    [109]李屏南.构建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机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P52
    [110]顾丽梅.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对我国公共服务改革之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05(1)
    [111]尹继卫.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4(8)
    [11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
    理,2005(2)
    [113]黄子建、申永丰.良性互动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必然趋势[J].理论前沿,2004(10)
    [114]罗湘.政府改革过程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的模式设计[J].长沙大学学报,2006(1)
    [115]汪志强.非政府组织:我国政治社会发展的新动力[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1)
    [116]史美芳、王良忠.构建服务型政府与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J].新疆科技论坛,2005.1
    [117]马立.非政府组织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J].学会,2006(2)
    [118]苗舢.转型时期社区职能被强化[N].中国市场经济报,1998.09.04
    [119]邓国胜.中国NGO问卷调查的初步分析[A].北京: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清华大学NGO研究所,2001
    [120]徐通,等.英国“社会投资型国家”体育政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5):P28-30
    [121]孙金蓉.日本大众体育的进展状况及其振兴政策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6):P14-17
    [122]林毅夫.论中国改革的渐进式道路[J].经济研究,1993(9):P36-37
    [123]王雅林.社会转型理论的再构与创新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2000(2):P32
    [124]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1992(5):P23-25
    [125]李钢.中国社会转型与代价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00(1):P54-55
    [126]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J].社会学研究,2005(1):P11
    [127]石秀印,许叶萍.中国社会分化的悖论及正论达成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04(1):P19-27
    [128]刘东锋,杨蕾.我国非政府体育组织的需求与供给[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6):P27-30
    [129]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P26-29
    [130]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P-9,103-109
    [131]孙国友.我国非营利体育组织的发展路径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4):P16-18
    [132]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P2-94,30-32
    [133]邹彦林.我国城市发展的宏观思考[J].江淮论坛,1999(2):P-3
    [134]陈庆云.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其重点[J].江苏社会科学,2002(8):P9-90
    [135]陈甫军.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化研究—兼论新型城市化道路[J].东南学术,2000(4):P23-29
    [136]胡仙芝.论社会中介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J].中国行政管理,2004(10):P84-89
    [137]刘志昌,杜鹃.转型期构建社区公共服务模式探讨[J].理论界,2005(12):P139-140
    [138]孙立平.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发育[J].学海,2001(4):P93-96
    [139]王绍光,何建宇.中国的社团革命—中国人的结社版图[J].浙江学刊,2004(6):P71-77
    [140]马俊峰,袁祖社.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与民众“公共精神”品质的培养与化育[J].人文杂志,2006(1):P18-23
    [141]顾昕,王旭.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J].社会学研究,2005(2):P65-166
    [142]刘青.新时期政府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角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P12-15
    [143]陈泽兵.社会转型期我国民间体育组织的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4):P27-29
    [144]孟凡强,钟晨.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研究现状与述评[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P90-94
    [145]裴立新,等.天津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组织与活动系统现状调查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1):P13-17
    [146]郭保振.试论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J].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2(3):P89-93
    [147]谢军等.部分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的建设和发展[J].体育学刊,2002(2):P22-25
    [148]朱越彤,等.我国大城市基层群众体育组织运行机制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2):P27-29
    [149]郑文海等.西北地区乡镇社会体育组织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 报,2006(3):P47-50
    [150]杨贵军.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体育组织体系改革的思索[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1):P97-101
    [151]王乃英,王洪恩.论政府体育部门与社会体育组织的职责划分依据与建构[J].体育科学研究,2006(1):P9-11
    [152]彭杰,陈东岗.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定位与管理体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3):P13-15
    [153]王家君.中国体育非营利组织辨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5):P8-12
    [154]马志和,张林.非营利体育组织发展前瞻:一个市民社会的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2):P59-61
    [155]高力翔,孙国友.我国市民社会对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发展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5):P430-433
    [1]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2]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3]徐坚.我国城市社区自发性体育组织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0
    [4]吴晓龙.政府治理的有效途径:第三部门的发展[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任慧颖.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行动与第三领域的构建:(博士学位论文)[D].上海大学,2005
    [6]李罗季.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的研究一从非营利组织的视角分析[D];四川大学;2005
    [7]赵东霞等.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变革环境下第三部门的影响研究http://www. chinaqking. com
    [8]卢湾区淮海楼宇体育促进会http://www.shsports. gov. cn.2008-10-23
    [9]张曙光.民间非营利研究机构的成长与21世纪的中国.中国经济网http://www.chinajins.ji.com
    [10]政府支持、社团管理、市民参与http://www. amityfoundation. org. cn
    [11]陈朝宗.发挥社会组织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cn
    [12]王建华.中国政府将向社会组织释放转移更多职能.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eom/mise/2008-03/14/eontent_7791159.htm
    [1]Benjamin Gidron, Ralph Kramer, Lester M. Salmon,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 San Francisco, Josser-Bass Publishers,1992:18
    [2]Barbara. Sehlatter Physieal Aetivity instructors:Do They Provide quality Programs Researeh Quarterly for ExereiseandSPort,2004.1.14
    [3]Kostas Alexandrisand Jeey James Measuring serviee Quality ExPeetationsin Publie Recreational Sport Programs Researe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03.3.40
    [4]Tsu-Hong Yen, Leisure Life style sofChineseimnligrants in the South Bay Area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eise and Sport,2004.2.30.
    [5]WilliamB. Werther, Jr. and Evan M. Bernan. Third Sector Management[M]. George town University Press,2001.3
    [6]Uvin, Peter.1995. Scaling up the grass roots &scaling down the summit. Third world Quarterly, Vol 16,No 3
    [7]Edwards, Michael &David Hulme.1992. Making a difference:NGOs &development in a changing world. Earthscan Pubications Ltd.,London
    [8]SalomonLaserM.&AnheierHelmutK. GlobalCivilSoeiety:DimensionsoftheNon—vrofit Seetor. 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Maryland.1999:P27-P33
    [9]Smith, StevenR. Soeial Serviees. In the State of NOn--profitAmerica[C] by Lester M. Salamon,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20Q21149-86
    [10]HammerNieholasBrealey. ReengineeringtheCorporation-ManifestoforBusinessRevoluti on,1993:P32
    [11]John Hawks:    [12]Lester M. Salamon. [J]:Global Civil Soeiety:Dimension sof the Nonprofit setor. The Jons. HoPkinsCenterFolCivilSoeietvStudies.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