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违规行为的惩罚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制度规则一直都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传统的制度规则研究主要是两种:资料的梳理或玄思空辩,在方法论上存在严重局限。从现有的关于信访制度规则的研究成果来看,这种迹象也是很鲜明的。本文在尽可能吸纳当代人类智识积累的基础上,采用演化耦合论的方法论来审视当代中国信访的制度规则。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引下,我们是将信访的制度规则的研究放在它的元理论——制度规则的演化性稳定问题——的视阈中进行讨论的。
     首先,我们借助演化博弈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和梅纳德·史密斯的精彩研究,阐述了合作的演化及其策略。一种被称为“TIT FORTAT”(一般翻译为:“一报还一报”)的策略组合总是在各种情形的实验中获得胜利。这种策略组合的内容是:第一步合作,随后就重复对方上一步的策略。对方上一步合作,它就合作;对方上一步背叛,它就背叛。诚所谓以彼之道复施彼身。阿克塞尔罗德认为该策略的善良性、报复性、宽容性和清晰性是其取胜的内在原因。由于这种合作是从演化博弈中自然产生的,而非由外部强加的,所以它特别符合哈耶克所说的“自生自发秩序”。因此,这种合作及其促发规则TIT FOR TAT就成了人们探讨非强制性状态下的共同生存/生活的重大突破口。随后,我们用生物学、文化人类学、法学和政治学的经验证据对之进行了检验。检验的结果表明,该策略是一种演化稳定性策略(ESS),也就是说采用该策略的个体或群体(无论是智能的存在,还是微生物)在竞争性环境中至少不会输给竞争者,而且它具有引导对方走上互惠互利的合作的可能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要实现这种共赢的合作,不仅是促成合作的规则必须包含惩罚性的内容,而且维持这种规则也需要惩罚机制的存在。简言之,具有演化稳定性的个体或群体必须具有某种形式的惩罚能力或必须遵循某种具有惩罚性功能的规则。这既是自保或护种的必然要求,也是博弈均衡乃至互利合作的基础。那些有生命力的社会规则就是这种均衡的表现或产物。
     在第二章中,我们用制度演化论的方法考察了当代中国信访的制度规则的演化过程及其结果。信访的制度规则是中国共产党在严酷的革命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群众路线的制度化产物。群众路线被称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传家宝之一,它是促使中国共产党获胜的重要机制之一。在革命和战争时期,敌对势力的残酷镇压或扫荡构成了最直接的政治生态压力,不能适应这个压力,就意味着被淘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该政治生态环境中发挥着政治动员、利益整合和成员规训的功能。它使群众的积极性和力量得到了空前的激发。它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一种互利共生机制,并因此而使中国共产党最终胜出。作为研究者,我们知道是群众路线中包含的互利共生机制,而非群众路线这个形式才是制胜法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政治生态的巨大变迁。但显然,受到整个政治体制的限制,群众路线互利共生的机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继承,而是成了政治运动的工具。笔者以为,直到今天,尽管我们历尽各种挫折和困顿,但在中国共产党与民众之间依然没有在实践上建立起一种有效的互利共生机制。近20多年来持续的信访高峰就是这一困境的直接反映。如何在新的政治生态中寻求恰当的互利共生机制,而不是因循守旧抱着那个形式不放才是当务之急。
     如前所述,制度规则必然包含惩罚内容,制度规则的底线性维护也是惩罚。惩罚的对象就是违规行为。因此,研究信访制度的实际效力就不能不研究违规行为以及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在第三章中,笔者通过两种方式考察了当代中国信访活动中的违规行为。一是法律法规文本的解读,从其法定规范推演其逻辑后果;二是对各种经验证据进行归纳。概言之,当代中国信访活动中的违规行为主要体现为:信访法规的合宪性、合法性问题、信访法规的法律用语规范性问题以及信访活动中的违法违规乃至犯罪行为,如拖延、推诿、截访(劫访)、销号(销账)、打击报复、收买和委托关押等。
     第四章在整合了惩罚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基础上,探讨了惩罚的恰当性问题,如惩罚的对象、惩罚的效率和惩罚的形式等。其中,惩罚的效率问题尤为重要,它主要受到惩罚的概率、惩罚的严厉程度、成本——收益考量和时间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惩罚的概率对违规行为的威慑力最大。因此,我们建议应着重提高惩罚信访违规行为的概率,而不是加重惩罚的严厉程度。随后,我们探讨了惩罚的形式,即公共惩罚和私人惩罚。在理论上,二者应该各自发挥其比较优势,实现一种优势互补。在分析当代中国信访的制度规则的公共惩罚与私人惩罚时,我们发现,问题极为严重。现实状况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比,即针对信访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的公共惩罚严重缺失和失效,而针对信访人的公共惩罚却呈现出触目惊心的泛滥之状。笔者将之称为“公共惩罚的私密化”。它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公共惩罚蜕变为政治权力斗争的工具,论落为一种公报私仇。因此,公共惩罚必将丧失它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二是本应由公共惩罚实施的制裁,因其缺失或无效,不得不由某些不堪忍受的个体通过私人惩罚来实施。这是公仇私报。公共惩罚的私密化不仅仅关乎信访制度的兴废,更关乎整个政治体系的合法性问题。
     在最后的结论部分,笔者认为因为对信访违规行为的恰当性惩罚严重缺失,所以信访的制度规则几乎可以说是严重异化。导致信访的制度规则成此状况的原因,除了从惩罚的技术层面的上述分析以外,当代中国政治价值取向中的一些因素也难辞其咎。其中尤以全能主义政治和道德理想主义为最。全能主义政治对公共权力的顶礼膜拜,认为其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信访法规中的许多法定规范假设了一个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明察秋毫、明辨是非等特征的公共权力系统。道德理想主义则试图改造人们,成为至善至美之人。信访法规以道德化的标准来要求信访工作人员和信访人,如满腔热忱、虚心采纳群众意见、和蔼可亲、体谅国家和政府的难处等等。类似规定完全不符合现代法治的基本原理,不仅造成违规行为难以甚至根本就不可能被惩罚,而且给信访人以过高的期望,其结果是更大的绝望。
     总而言之,从演化论的角度来看重要的不是信访的制度规则这种形式,而是其所承载的政治社会功能。如果没有根本性的政治结构上的调整,当代中国信访的制度规则所承载的极为重要的政治社会功能将无法实现,其政治后果是极为严重的。
The institution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in study of politics. Data combing and 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 are two traditional methods. There are serious limitations in their methodology.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consequents of petition institution, this sign is distinctive. On the basic of assimilating the contemporary human intellectual accumulation, this paper adopts the way of evolutionary coupling theory to analyze the petition institution of modern China.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methodology, we discuss the petition institution by putting it into the horizon of the evolutionary stability, which is the meta-theory of it.
     First, we described the evolution and strategies of cooperation by getting help from the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especially from the exciting researches of Robert Axelrod and Maynard Smith. A combining strategy called TIT FOR TAT always win experiments in a variety of situations. This combining strategy is to take cooperate in the first step, and then repeat opponent's every last choice. It cooperates when the other cooperated in the last step and betrays when the other betrayed. It treats the other whit how the other treats it. Axelrod thought the goodness, the retaliatory, the tolerance and the clarity as the intrinsic reasons for it to win. Because it occurs within evolutionary game naturally, rather than is imposed from the outside. So it is particularly in line with Hayek's "spontaneous order". Subsequently, we tested it with empirical evidence of bi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 law and politic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is strategy is an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ESS). That is to say individual or group which takes this strategy will not be lost to competitor in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at least, regardless of the existence of intelligence or microorganism. And there is possibility of it guiding the other to get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To achieve this win-win cooperation, not only contributes to the punitive content in the rule of cooperation,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punishment mechanism which can defend the rule. In short individual or group which is evolutionary stable must have some forms of punishment or must follow some kind of rules which have punitive function. This is inevitable not only to protect itself or to protect specie and is the basic of the game equilibrium even the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In the second chapter, we studied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and result of the petition institu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in the method of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theory. The petition institution is the institutional products of the Mass Line which was explored by the CCP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uring the harsh revolution. The Mass Line is called one of the three heirlooms of the CCP, an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chanisms of the CCP to win the struggle. During the period of revolution and war, the brutal crackdown or mop-up was the most direct pressure of political ecology. Can't adapt to the pressure means to be eliminated. The Mass Line of the CCP played three functions of political mobilization, interest integration and disciplining the members in the politi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got the unprecedented excitation of people's enthusiasm and strength. Actually, it was a mutualism symbiosis mechanism between the CCP and people. And it made the CCP win out eventually. As the researchers, we know that the mutualism symbiosis mechanism in the Mass Line, but not the form of the Mass Line is the magic weapon to win.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C marked the great changes of political ecology. But obviously, limited by the whole political institution, the mutualism symbiosis mechanism of the Mass Line didn't get effective inheritance, but became the tool of political movements. We think an effective mutualism symbiosis mechanism hasn't been set up in practice still now, although we troubled in all kinds of setbacks and distress. The peaks of petition in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are the direct reflection of this dilemma. How to seek for a new mutualism symbiosis mechanism in the new political ecology, but not stuck in the out time form, is the top priority.
     As mentioned, the institutional rule must include punitive content. And the bottom line of rule is punishment too. The object of punishment is illegal behavior. Therefore, to study the actual effectiveness of the petition institution has to study the illegal behavior and the punishment for it. In the third chapter, illegal behaviors had been study by two ways. One is the analysi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which mean to inference the logical consequence from the legal norms. The second way is to induct from all kinds of empirical evidence. In general, the main problems of illegal behaviors in practice include the constitutionality and legitimacy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petition, delay, shuffle, cut the visit (rob the visit), write off, retaliation, buy, entrust held, etc.
     The forth chapter begins with the general theory of punishment.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retributivism and utilitarian, the appropriateness of punishment is discussed, such as the object, the efficiency, procedures and forms of punishment. Among them, the efficiency of punish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t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probability, severity, consideration of cost-income, and the time factor.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robability has the biggest deterrent force.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probability, but not the severity of punishment for the illegal behavior in petition action. Then we discussed the forms of punishment which include public punishment and private punishment. In theory, the two should play their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us to realize a complementary advantage. When studying the public punishment and private punishment of the petition institu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we find the situation is very serious. There is a strong contrast in realities, i.e. the loss and failure of public punishment to the illegal behaviors of working staff and a shocking and rampant of public punishment for the petitioners. It is called the "privatization of public punishment". It includes two kinds of situations. One is the public punishment decayed to a tool of political struggle and a personal avenge in name of public interest. So the public punishment lost its fairness and effectiveness inevitable. The second is some individuals who are unbearable to the loss and failure of public punishments have to put punishment into effect by private punishment. This is public punishment in name of private. The privatization of public punishment is a matter not only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and abolishment of the petition institution, but also in relation to 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whole political institution.
     In the part of conclusion, we think because of the loss of appropriate punishment for the illegal behaviors, the petition institution has been into alienation totally. In addition to the technical factors of punishment mentioned above, some factors of the political value orient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can hardly absolve themselves from the blame, especially the political totalism and moral idealism. The political totalism worships the public power and thinks that the public power is omniscient and omnipotent. Many legal norms in the peti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assume a institution of public power which is utter devotion for others, sever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penetrating and Quinn. Moral idealism is always trying to transform people to be perfect.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petition institution require the working staff according and the petitioner to the moral standards, such as must be zealous, must adopt the public opinion with open mind, must be genial, and must make allowance for the state and government and so on. These kinds of legal norms completely do not comply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islation. This not only causes difficulties even impossibilities of punishment for the illegal behavior, but also gives the petitioner more higher expectation and more despair in result.
     In short, 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he petition institution, but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functions which are undertook by the petition institution. If there is no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functions which are undertook by the petition institution will not be able to realize. And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 will be very serious.
引文
①[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张立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②[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主编:《政治科学新手册》,钟开斌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上册,第45页。
    ①[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主编:《政治科学新手册》,钟开斌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上册,第182页。
    ①刁成杰:《人民信访史略》,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②1980年以来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均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官方网站上找到,网址如下http://www.gov.cn/test/2008-03/21/content_925627.htm。表中数据是笔者根据31个工作报告中的数据整理而来。一般来说,每年的数据都是从报告中直接引用,但有的数据只能根据报告中提供的相关比例(通常是与上一年度相比的增量比或减量比),或者是根据某五年(一个任期)的信访总量计算得来。
    ③2001年以后,涉诉信访量的下降,并不意味着信访总量的下降。官方统计表明,2003年全国信访总量超过1000万件。(汪庆华,应星编著:《中国基层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经验研究》,第33页,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①这个问题,仅从最高法院的工作报告中就能看出来。比如说,关于1997年的信访总量,如果按照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供的五年来的信访总量是2349万件(次),减去前四年的信访量,只有43.13万件(次)。这显然与1997年之前和之后的数据出入太大。一个机构一届任期的数据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通过官僚机构层层上报的数据了
    ②于建嵘:《信访制度改革与宪政建设——围绕<信访条例>修改的争论》,资料来源于:http://www.aisixiang.com/data/4842.html,2009年10月11日阅读。
    ③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2002年版,第35页。
    ③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④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页。
    ⑤应星:《大河移民上方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28、278页。
    ⑥见附录三·1
    ⑦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①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年第2期,第26-28页。
    ①张永和,张炜等:《临潼信访:中国基层信访问题研究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②各种工作手册、法律法规或文艺作品不在统计之列。
    ①叶笑云:《平衡视闽下的当代中国信访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31页。
    ②叶笑云:《平衡视闽下的当代中国信访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35页。
    ③叶笑云:《平衡视闽下的当代中国信访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35页。
    ①作者之一的张炜在其另一本书《公民的权利表达及其机制建构:来自基层信访状况的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中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
    ②张永和,张炜等:《临潼信访:中国基层信访问题研究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页。
    ①冯仕政:《国家政权建设与新中国信访制度的形成及演变》,《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第25-47页。
    ②冯仕政:《国家政权建设与新中国信访制度的形成及演变》,《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第25-47页。
    ①[美]本杰明·I.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陈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文版代序》第7页。
    ②[美]本杰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陈玮译,2006年版,《中文版代序》第7页。
    ③[美]本杰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陈玮译,2006年版,《中文版代序》第6-7页。
    ①[德]伊曼纽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版序第1页。
    ②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③[美]格伦·蒂德:《政治思维:永恒的困惑》,潘世强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①[美]迈克·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朱慧玲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
    ②科学史的研究表明,当年牛顿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一直困惑:抛出去的物体会落到地面,而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这与中国成语“杞人忧天”中的主角想法极为相似。
    ③[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④[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①[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重等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②[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傅季重等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③[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傅季重等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④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关于科学理论的革新或革命,波普尔的学生伊姆富·拉卡托斯和科学哲学大家托马斯·库恩都做了更有解释力的研究。不过,波普尔关于科学理论的分界问题的证伪主义思路依然是极为正确的。我们在这里并未涉及类似科学革命的议题,在些,采用波普尔的论点并列不妥。
    ⑤[美]加莱道雄:《爱因斯坦的宇宙》,徐彬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弟127页。
    ①[美]贝丽卡·戈德斯坦:《不完备性:哥德尔的证明和悖论》,唐璐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②[美]贝丽卡·戈德斯坦:《不完备性》,唐璐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页。
    ①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前言,第1页。
    ②张铭,严强主编:《政治学方法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①张铭,严强主编:《政治学方法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②张铭,严强主编:《政治学方法论》(第2版),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③[美]米切·奥卡库等:《超越爱因斯坦》,陈一新第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2011年版,第44页。
    ④邢冬梅:《实践的科学与客观性回归》,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⑤邢冬梅:《实践的科学与客观性回归》,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⑥邢冬梅:《实践的科学与客观性回归》,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页。
    ⑦[美]安德鲁·皮克林:《实践的冲撞——时间、力量与科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①[瑞士]Rolf Peifer等:《身体的智能》,俞文伟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②[英]苏珊·格林菲尔德:《大脑的故事》,黄瑛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③[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毛彩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第74页。
    ④[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美学》,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页。
    ⑤[美]凯博文:《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8页。
    ⑥金观涛:《人的哲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
    ⑦张铭,严强主编:《政治学方法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5页。
    ①张铭,严强主编:《政治学方法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②张铭,严强主编:《政治学方法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3页。
    ③金观涛:《人的哲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9页。
    ④张铭,严强主编:《政治学方法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⑤张铭,严强主编:《政治学方法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前言,第2页。
    ①[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②R.A.McCain:《博弈论:战略分析入门》,原毅军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③[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①[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①[美]贝丽卡·戈德斯坦:《不完备性》,唐璐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页。
    ②[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2页。
    ①[美]R.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吴坚忠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序言第4页。
    ②[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①在重复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中,R、P、T、S的赋值应遵循这样的规则:T>R>P>S,且2R>T+S。最后一个条件的用意在于排除这样的可能:即双方通过轮流背叛来获得大于相互合作的收益。
    ②[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吴坚忠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7页。
    ①R.A.McCain:《博弈论:战略分析入门》,原毅军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①这个随机策略的意义在于,那些表现比它还差的策略根本没有任何价值,还不如扔硬币根据正反面来行动更省事。随机策略就相当于扔硬币做决定,在统计学的意义上出现正反面的概率都是50%。
    ②[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吴坚忠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21页。
    ③[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吴坚忠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21页。
    ④[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吴坚忠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36页。
    ⑤[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吴坚忠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82页。
    ①[英]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4-95页。
    ①[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页。
    ②[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页。
    ③[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④[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①[美]罗伯特·杰维斯:《系统效应——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性》,李少军,杨少华,官志雄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58页。
    ②桑本谦:《法理学主题的经济学重述》,《法商研究》,2011年第2期,第25-33,注释36。
    ③[美]乔治·C·威廉姆斯:《谁是造物主——自然界计划和目的新识》,谢德秋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41页。
    ④[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复杂性:基于参与者竞争与合作的模型》,梁捷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17-18页。
    ⑤[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复杂性》,梁捷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20、21页。
    ①[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复杂性》,梁捷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35页。
    ②[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复杂性》,梁捷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38页。
    ③[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复杂性》,梁捷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38页。
    ①[英]约翰·梅纳德·史密斯:《演化与博弈论》,潘春阳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②[美]麦特·里德雷:《美德的起源》,刘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③[英]德斯蒙德·莫利斯:《裸猿》,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页。
    ④[美]麦特·里德雷:《美德的起源》,刘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⑤[美]麦特·里德雷:《美德的起源》,刘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⑥[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吴坚忠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70页。
    ⑦详见美国著名微生物演化学家林恩·马古利斯那脍炙人口的科普小册子《生物共生的行星——进化的新景观》(易凡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
    ⑧[美]麦特·里德雷:《美德的起源》,刘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①[德]荷尔多布勒,[美]爱德华·O.威尔逊:《蚂蚁的故事》,夏侯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②荷尔多布勒,爱德华·O.威尔逊:《蚂蚁的故事》,夏侯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前言。
    ③荷尔多布勒,爱德华·O.威尔逊:《蚂蚁的故事》,夏侯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①[奥]康拉德·劳伦兹:《攻击的秘密》,王守珍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第34页。
    ②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6月版,第49页。
    ①[奥]康拉德·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与鸟兽虫鱼亲密对话》,游复熙等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
    ②[奥]康拉德·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游复熙等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年版,第342页。
    ③[英]德斯蒙德·莫利斯:《裸猿》,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26页。
    ④[英]德斯蒙德·莫利斯:《裸猿》,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8-170页。
    ①[奥]康拉德·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游复熙等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年版,第344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上册,第2页。
    ②何中华:《论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哲学研究》,1993年第9期。
    ③[奥]维克多·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何忠强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④转引自冯克利为《乌合之众》写的序言。[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⑤这几个概念具有很明显的家族相似性,为行文方便,后文统一使用“唯理主义”一词。
    ⑥老威:《中国底层访谈录》(上、下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封面扉页。
    ①[英]马特·里德利:《先天,后天:基因、经验和什么使我们成为人》,陈虎平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序,第5页。
    ②[美]爱德华·O.威尔逊:《论人性》,方展画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③[美]C.S.霍尔等:《荣格心理学入门》,冯川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9-65页。
    ④[奥]康拉德·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游复熙等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
    ⑤[奥]康拉德·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
    ⑥[英]德斯蒙·莫利斯:《人这种动物》,杨丽琼译,北京:华领出版社,2002年版,前言,第1页。
    ①[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一种幻想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严志军,张沫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3页。
    ②[美]霍贝尔:《原始人的法》,严存生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08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上册,第2页。
    ②杨共乐主编:《世界上古史资料汇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117页。
    ③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2000年版,第15页。
    ④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76页。
    ⑤[美]詹姆斯·马奇,马丁·舒尔茨,周雪光:《规则的动态演变——成文组织规则的变化》,童根兴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7页。
    ①[美]詹姆斯·G·马奇,约翰·奥尔森:《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张伟译,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8页。
    ②这句话通常认为是哈耶克的论断,但据张铭先生考证,哈耶克是从弗格森那里引用的。见张铭:《政治价值体系建构:理论、历史与方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61页。
    ③[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一卷,第65页。
    ④[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2000年版,第一卷,第55页。
    ①[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2000年版,第二三卷,第500页。
    ②[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2000年版,第二三卷,第511页。
    ③[英]彼得·温奇:《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张庆熊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④[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2000年版,第一卷,第17页。
    ①[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2000年版,第一卷,第17页。
    ②[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③[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2000年版,第一卷,第65页。
    ①杨共乐主编:《世界上古史资料汇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117页。
    ②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2000年版,第15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①[美]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24页。
    ②[美]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27页。
    ①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52页。
    ②[美]麦特·里德雷:《美德的起源》,刘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①[美]麦特·里德雷:《美德的起源》,刘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页。
    ②廖博,王端民等:《惩罚机制在社会合作中的价值研究》,《价值工程》,2009年第1期,p61-63。
    ③对此,第四章将有详细论述。
    ④罗伯特·博伊德,赫伯特·金迪斯,塞缪尔·鲍尔斯,彼得·J·理查森:《利他性惩罚的演化》,韦倩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1期,p85-90。
    ①韦倩:《影响群体合作的因素:实验和田野调查的最新证据》,《经济学家》,2009年第11期,p60-68。
    ②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上册,第224页。
    ③[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8页
    ④[美]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⑤[美]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等译,2012年版,第11-17页。
    ①理论大批判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克肖特、哈耶克、波普尔、阿伦特、塔尔蒙和诺齐克等人。
    ②[美]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复杂性》,梁捷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14页。
    ③[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25页。
    ①[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②狄金华,董磊明:《农民合作行为中的惩罚机制及其实践基础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3期,p102-106。
    ③桑本谦:《私人之间的监控与惩罚》,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251-252。
    ④韦倩:《增强惩罚能力的若干社会机制与群体合作秩序的维持》,《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p133-143。
    ⑤洪涵:《鬼神信仰及其惩罚性社会控制机制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p70-73。
    ①[美]詹姆斯·马奇等:《规则的动态演变》,童根兴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58页。
    ①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第58-71页。
    ②叶笑云:《平衡视闽下的当代中国信访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36页。
    ③李宏勃:《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信访》,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108页。
    ④吴超:《新中国六十年信访制度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11期,第46-53页。
    ⑤贾文杰:《从信访制度沿革看新时期信访工作》,《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年7月,第30-32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9页。
    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此外,毛泽东的《关于民族咨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和《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也对人民进行了界定。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8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9页。
    ①丛日云:《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群众”概念分析》,《政法论坛》,2005年第2期,p15-24。
    ①张长兰:《对“人民群众”这一概念需要做具体分析》,《甘肃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p106-108。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54页。
    ③转引自施光耀:《李立三最早提出群众路线的概念》,《毛泽东思想研究》,1991年第4期,p145-146。
    ④王德木:《周恩来最早提出“群众路线”的概念》,《毛泽东思想研究》,1992年第2期,p151。
    ⑤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页。
    ⑥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页。
    ⑦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0页。
    ①邹谠:《中国革命再解释》,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年版,第12页。
    ①邹谠在其《中国革命再解释》一书中称之为“全面危机”(total crisis),但笔者以为虽然在程度上较为形象,但其含义却较为含糊,不利于分析。故分之为三种危机只是为了分析便利,意义上并无大异。《中国革命再解释》,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年版,第4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8-449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3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页。
    ⑤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0页。
    ①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毛泽东文集》和《毛泽东选集》中,“尾巴主义“一词至少出现了9次。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6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1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0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4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页。
    ⑤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0页。
    ⑥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9页。
    ⑦中华全总干校,马列主义教研室编:《论群众路线》,北京:工人出版社,1955年版,第101—179页。
    ①转引自马克·赛尔登的《革命中的中国》,魏晓明等译,2002年版,第268页。
    ①转引自马克·赛尔登的《革命中的中国》,魏晓明等译,2002年版,第259页。
    ①资料来源于: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06/18/1634593_2.shtml,2010年11月26日阅读。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3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9-70页。
    ④转引自马克·赛尔登的《革命中的中国》,魏晓明等译,2002年版,第271页。
    ①邹谠:《中国革命再解释》,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年版,第13页。
    ②转引自马克·赛尔登的《革命中的中国》,魏晓明等译,2002年版,第271页。
    ①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吴坚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64页。
    ①刁成杰:《人民信访史略》,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8页。
    ①叶笑云:《平衡视阈下的当代中国信访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86页。
    ②[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版。
    ③部分数据来自李宏勃:《法治现代化视野中的人民信访》,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①叶笑云:《平衡视阈下的当代中国信访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97页。
    ①叶笑云的博士论文《平衡视阈下的当代中国信访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是个例外。
    ①于建嵘:《信访制度改革与宪政建设》,:http://www.aisixiang.com/data/4842.html,2009年10月11日阅读。
    ②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2002年版,第35页。
    ③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年第2期,第26-28页。
    ①《在全县信访稳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附件七·1。
    ②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8页。
    ③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0页。
    ①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6-17页。
    ②资料http://t.sina.com.cn/profile.php?filter_search=&uid=1827652007&uid=1827652007&filter_ori=1&page=3,2010年12月15日阅读。
    ③http://t.sina.com.cn/profile.php?filter_search=&uid=1827652007&uid=1827652007&filter_ori=1&page=3,2010年12月15日阅读。
    ④据调查北京安元鼎安全防范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实际上是一家受政务委托,以关押、押送赴京上访人员为主要业务,并以此向委托政府收取佣金的“黑监狱”。在此过程中绝大多数访民不仅受到人身自由的限制,还受到暴力侵犯,女性访民甚至受到性侵犯。资料来源:http://focus.news.163.com/10/0924/07/6HB4SNRV00011SM9_3.html,2010年9月24日阅读。
    ⑤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
    ①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6-17页。
    ②叶笑云:《平衡视阈下的当代中国信访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106页。
    ①周永坤:《信访潮与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汪庆华,应星编:《中国基层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经验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37页注释。
    ①罗豪才等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②罗豪才等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①我们知道英文中,除了"legality"之外,还有"legitimacy"和"justification"也有“合法性”之意。尤其是"justification"的“合法性”意涵牵涉甚广,在有的语境下甚至是法律法规(包括宪法)的合理性依据所在。相关问题主要在政治哲学、法哲学领域进行探讨。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信访法规是否符合法律效力原则和上位法的规定这一微观、实证问题。
    ②[美]安·赛德曼,罗伯特·赛德曼,那林·阿比斯卡:《立法学:理论与实践》,刘国福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293页。
    ③付子堂主编:《法理学初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143页。
    ④付子堂主编:《法理学初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页。
    ⑤付子堂主编:《法理学初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页。
    ①张立刚:《<信访条例>立法缺陷评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5期,第239-241页。
    ①张立刚:《<信访条例>立法缺陷评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5期,第239-241页。
    ①秦前红,黄明涛:《行政法规的违宪审查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1期,第124-131页。
    ②[美]安·赛德曼,罗伯特·赛德曼,那林·阿比斯卡:《立法学:理论与实践》,刘国福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330页。
    ③[美]安·赛德曼等:《立法学:理论与实践》,刘国福等译,2008年版,第333页。
    ①[美]安·赛德曼等:《立法学:理论与实践》,刘国福等译,2008年版,第333页。
    ①[美]安·赛德曼等:《立法学:理论与实践》,刘国福等译,2008年版,第333页。
    ②[美]安·赛德曼等:《立法学:理论与实践》,刘国福等译,2008年版,第336页。
    ③[美]安·赛德曼等:《立法学:理论与实践》,刘国福等译,2008年版,第336-337页。
    ①[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下),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708-709页。
    ②付子堂主编:《法理学初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①付子堂主编:《法理学初阶》(第三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37页。
    ①为了行文更加简洁方便,我们将用年份的后两位数字和文件名的最后两字来简称上述文件,依次是:51决定、51办法、57指示、63规定、63条例、66制度、80规定、82条例、89通知、95条例、05条例和07意见。
    ①付子堂主编:《法理学初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①张永和,张炜:《临潼信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②张永和,张炜:《临潼信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54页。
    ③根据应星在书中的陈述,大河电站落闸蓄水于1975年,次年即有群众就移民问题、补偿问题、土地冲刷问题等上访,直至1994年还有民众就遗留问题上访。
    ①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332页。
    ②应星:《大河移民上方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3页。
    ③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406页。
    ④应星:《大河移民上方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2页。
    ⑤应星:《大河移民上方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2页。
    ①应星:《大河移民上方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3页。
    ②《在重复上访专项治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附件七·3。
    ③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287页。
    ①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年第2期,第26-28页。
    ②于建嵘:《警惕信访制度进一步异化》,http://www.aisixiang.com/data/4842.html,2010年12月15日阅读。
    ③《在重复上访专项治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附件七·3。
    ①《在全县信访稳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附件七·1。
    ①《在全县信访稳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附件七·1。
    ②《在全县信访稳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附件七·1。
    ③《在全县信访稳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附件七·1。
    ④该讲话稿于2010年9月7日更新于万载县人民政府网站主页,后因知名学者于建嵘在2010年11月1日将其部分讲话通过微博方式曝光后被删除。但在很多论坛和网页上都还能找到该讲话稿。笔者的资料来源于http://bbs.0538.com.cn/thread-885806-1-1.html,2010年12月1日阅读。因此事已经通过网络曝光,成为公共事件,故在此处人名地名没有做技术处理。
    ⑤资料来源于:http://bbs.0538.com.cn/thread-885806-1-1.html,2010年12月1日阅读。
    ⑥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年第2期,第26-28页。
    ⑦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276页。
    ⑧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
    ⑨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228、242页。
    ⑩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242页。
    ①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321页。
    ②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328页。
    ③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337页。
    ①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78页。
    ②见附录:十五。
    ③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2007年版,第229、243、308、333、340、392页。
    ④叶笑云:《平衡视阈下的当代中国信访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84页。
    ①于建嵘:《农村黑恶势力和基层政权退化——湘南调查》,资料来源:http://www.aisixiang.com/data/4842.html,2010年5月8日阅读。
    ②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07页。
    ③见附录:十二·五。
    ④吴毅:《小镇喧嚣》,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83--291页、第527--536页。
    ⑤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年第2期,第26-28页。
    ⑥资料来源于:http://focus.news.163.com/10/0924/07/6HB4SNRV00011SM9_3.html,2010年9月24日阅读。
    ⑦资料来源于:http://focus.news.163.com/10/0924/07/6HB4SNRV00011SM9_3.html,2010年9月24日阅读。
    ①[美]霍贝尔:《原始人的法:法律的动态比较研究》,严存生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256页。
    ②此处参考了罗伯特·达尔在《民主及其批判者》一书中对无政府主义做的梳理和总结。
    ③[美]亚历山大·汉米尔顿,约翰·杰伊,詹姆斯·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6月版,第264页。
    ①[美]迈克尔·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9页。
    ②[美]迈克尔·贝勒斯:《法律的原则》,张文显等译,1996年版,第400页。
    ③桑本谦:《私人之间的监控与惩罚——一个经济学的进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①[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学分析》(下),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第708页。
    ①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58页。
    ②[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学分析》,蒋兆康译,1997年版,中文版译者序,第22页。
    ③桑本谦:《私人之间的监控与惩罚》,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59页。
    ④陈屹立,张卫国:《惩罚对犯罪的威慑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南方经济》,2010年第8期,p41-50。
    ①陈屹立,张卫国:《惩罚对犯罪的威慑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南方经济》,2010年第8期,p41-50。
    ②[美]迈克尔·贝勒斯:《法律的原则》,张文显等译,1996年版,第338页。
    ①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6月版,第151页。
    ①[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6页。
    ②桑本谦:《私人之间的监控与惩罚》,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③该寓言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是:“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修乎天钧,是之谓两行。”[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上册,第70页。注释十八说:“盖赋芋在朝,故以得四而喜,得三而怒。”《庄子集释》第73页。
    ④这也就是说,N为偶数。在这里是为了方便计算,才做此假设。这点对于后面的计算尤为关键。
    ①这是一个等比数列,公比是(Q-1)。根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算得随后的结果。
    ①[美]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②[美]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复杂性》,梁捷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44页。
    ③这两个概念直接来自于桑本谦的《私人之间的监控与惩罚》一书,但笔者在该书中并未见到相关界定。本文的界定参照了迈克尔·贝勒斯在《法律的原则》一书中关于“惩罚”的界定(p399)和理查德·波斯纳在《法律的经济分析》一书中关于“公共法律实施(public enforcement)”和“私人法律实施(private enforcement)"的相关论述(p779-801)。
    ①罗豪才,湛中乐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② 高长玉:《我国现行行政处罚体制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思路》,资料来源于http://www.law-lib.com/1w/1w_view.asp?no=1344,2012年10月3日阅读。
    ③罗豪才,湛中乐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①韩春晖:《论行政处分对象的范围——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草案)》,《研究生法学》,2005年第1期,第1-14页。
    ②韩忠谟:《刑法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1页。
    ①韩忠谟;《刑法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1-362页。
    ②荣敬本,赖海榕:《关于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的比较研究——从村到乡镇民主制度建设的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4期,1-53。
    ③《在重复上访专项治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见附件七·3。
    ④[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下),蒋兆康译,1997年版,第709页。
    ①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5页。
    ②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57页。
    ③[美]理查德·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页。
    ④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4页。
    ⑤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61页。
    ①吴飞在研究当代中国农村的自杀问题时发现,家庭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引发自杀,尤其是在夫妻之间。这里的逻辑是这样的:“你这么不体谅我,我没办法澄清;我就是要死给你看,让你后悔,看没了我你怎么过日子。”详见吴飞的《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6-47页)。这表明,在自杀者自己看来,其自杀行为具有某种惩罚性的意涵。
    ②桑本谦:《私人之间的监控与惩罚》,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149页。
    ①桑本谦:《私人之间的监控与惩罚》,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页。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3-54页。
    ②郑文明:《诽谤的法律规制——兼论媒体诽谤》,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80页。
    ③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年第2期,第26-28页。
    ④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276页。
    ⑤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
    ①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228、242页。
    ②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78页。
    1.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2. 陈红太.当代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研究法,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3. 陈尧.当代中国政府体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 刁成杰.人民信访史略,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5. 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 杜晖等编著.研究方法论——本科、硕士、博士生研究指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7. 杜李.党的群众路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
    8. 杜李.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
    9.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11.葛荃.立命与忠诚:士人政治精神的典型分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2.葛荃.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3.葛荃.中国政治文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4.顾准.顾准文集(增订珍藏版),陈敏之,罗银胜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15.顾准.顾准日记,陈敏之,丁东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16.郭小聪主编.行政管理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7.金观涛.人的哲学:论“科学与理性”的基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8.金观涛.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9.金观涛.系统的哲学,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20.金观涛.在历史的表象背后:对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的探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1.金观涛,唐若昕编.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从古罗马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都:四川 人民出版社,1985。
    22.郎友兴,韩志明编选.政治学基础文献选读,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3.老威.中国底层访谈录(2册),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
    24.李宏勃.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信访,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5.李平哗.人的发现——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26.李尧.关于群众路线,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2。
    27.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28.林尚立.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日本的历史与现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9.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2000。
    30.刘京希.政治生态论——政治发展的生态学考察,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31.刘旭,聂玉春主编.信访工作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3.孟繁华主编.九十年代文存(上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4.蒲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5.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十卷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6.乔晓阳主编.立法法讲话,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0。
    37.桑本谦.理论法学的迷雾——以轰动案例为素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8.桑本谦.私人之间的监控与惩罚——一个经济学的进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9.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北京:三联书店,2006。
    40.苏振兴.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1.汪庆华,应星编.中国基层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经验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42.王跃生.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20世纪30年代—90年代的冀南农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3.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北京:三联书店,2007。
    44.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45.谢宝富.当代中国政府体制略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6.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7.谢岳.当代中国政治沟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8.邢冬梅.实践的科学与客观性回归.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9.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0.杨美慧.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赵旭东、孙珉合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51.叶必丰,周佑勇.行政规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52.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北京:三联书店,2001。
    53.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
    54.于建嵘.底层政治,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
    55.于晓明主编.社会转型期山东省信访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56.余心言.群众路线十题,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
    57.张国庆主编.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版。
    58.张紧跟.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9.张铭.现代化视野下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60.张铭.政治价值体系建构:理论、历史与方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1.张铭,严强主编.政治学方法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62.张明军,吴新叶,李俊等.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分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63.张士楚.在历史的地平线上——比较文化古今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4.张炜.公民的权利表达及其机制建构——来自基层信访状况的研究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5.张文和,李艳编著.口号与中国,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66.张永和,张炜等.临潼信访:中国基层信访问题研究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7.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2005。
    68.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9.周穗明.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反思——兼论西方左翼的现代化批判,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70.周正超.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2009。
    7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编著.中国信访写真,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
    7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信访分会编著.信访学概论,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7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信访分会编著.以案说信访,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74.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编.论群众路线,北京:工人出版社,1955。
    75.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修订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2002。
    1. 陈莉,王沛:社会两难中惩罚影响合作行为的研究进展及其启示,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第9期,144-149。
    2. 陈屹立,张卫国.惩罚对犯罪的威慑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南方经济,2010年第8期,41-50。
    3. 邓宏图,雷鸣:作为公共品的组织,开放时代,2009年第11期,116-131。
    4. 狄金华,董磊明:农民合作行为中的惩罚机制及其实践基础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3期,102-106。
    5. 郭景萍.集体行动的情感逻辑,河北学刊,2006.02。
    6. 葛荃.传统中国的政治合法性思维析论——兼及恩宠政治文化性格,文史哲,2009年第6期,第150-165。
    7. 葛荃. “大跃进思维定式”析论,思想战线,2008年第6期,85-89。
    8. 葛荃.教化之道:传统中国的政治社会化路径析论,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5期,第64-73。
    9. 葛荃.论传统中国“道”的宰制——兼及“循道”政治思维定式,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1期,第55-64。
    10.葛荃.作为政治人格的狂狷、乡愿与伪君子——以晚明东林诸君见解为据,东岳论丛,2008年第6期,133-138。
    11.姜殿玉,郑长波,许作铭.一种惩罚机制下一次性n人囚徒困境的合作性,运筹与管理,2011年第4期,96-99。
    12.韩春晖.论行政处分对象的范围——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草案)》,研究生法学,2005年第1期,1-14。
    13.贺建军.惩罚的正义——在惩罚主义与功利主义之间,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1期,35-38。
    14.洪涵.鬼神信仰及其惩罚性社会控制机制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第70-73。
    15.黄少安,韦倩:合作行为与合作经济学: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 年第2期,5-16。
    16.廖博,王端民,张鹏涛,章盛:惩罚机制在社会合作中的价值研究,价值工程,2009年第1期,第61-63。
    17.刘能.当代中国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建立在经验案例之上的观察,开放时代,2008.03。
    18.罗伯特·博伊德,赫伯特·金迪斯,塞缪尔·鲍尔斯,彼得·J·理查森:利他性惩罚的演化,韦倩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1期,85-90。
    19.马艳朝.试论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探寻规律的整体取向,东岳论丛,2010年第6期,第60-64页。
    20。任剑涛.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均衡态势,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4期,9-14。
    21.任剑涛.论私人与私密性,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4-9。
    22.王沛,陈莉:惩罚和社会价值取向对公共物品两难中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的影响,心理学报,2011年第1期,53-64。
    23.韦倩:增强惩罚能力的若干社会机制与群体合作秩序的维持,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133-143。
    24.韦倩:影响群体合作的因素:实验和田野调查的最新证据,经济学家,2009年第11期,60-68。
    25.吴新民:惩罚伦理的两种取向:主体间本位与主体本位,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5期,51-55。
    26.吴亚辉.论守法的逻辑——基于法经济学分析范式,83-90。
    27.叶笑云.平衡视阈下的当代中国信访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28.尹利民.政治机遇与限制:信访发生的机理与行动逻辑——基于两个信访案例的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5期。
    29.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02。
    30.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开放时代,2007.06。
    31.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32.游正林.集体行动何以成为可能——对一起集体上访、静坐事件的个案研究,学海,2006.2。
    33.于美玲,论惩罚,山东大学2008级博士学位论文。
    34.张铭.基督教的“善与正义一元论”与世俗政治之“正义”——与沈阳先生商榷,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9期,11-29。
    35.张铭.信念论政治之局限与后意识形态政治走向——奥克肖特政治“理想类型”理论探析,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103-108。
    36。郑卫东.透视集体上访事件中的村民与乡村干部,青年研究,2004年第3期。
    37.吴超.新中国六十年信访制度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11期,第46-53页。
    38.贾文杰.从信访制度沿革看新时期信访工作,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年7月,第30-32页。
    39.张新宝.行政法规不宜规定具体侵权责任,法学家,2007年第5期,第133--139页。
    1. [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潘琪,张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2. [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等著.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 [美]艾尔东·莫里斯,卡洛尔·麦克拉吉·缪勒主编: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刘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美]爱德华·0.威尔逊.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5. [英]艾伦·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郑永年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6.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7. [美]C.J.拉姆斯登,爱德华·0.威尔逊.普罗米修斯之火:关于精神起源的反思,北京:三联书店,1990。
    8. [美]查尔斯·蒂利.集体暴力的政治,谢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 [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 人民出版社,2004。
    11.[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12.[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13.[美]费正清编.中国的思想与制度,郭晓兵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14.[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陶鹤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5.[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政治学手册精选(上下卷),竺乾威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6.[美]格伦·蒂德.政治思维:永恒的困惑,潘世强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7.[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8.[法]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9.[美]H.培顿·杨.个人策略与社会结构——制度的演化理论,王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0.[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1.[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2.[芬]汉努·努尔密.政治经济学模型,赵钟宜,王政之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
    23.[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凌复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4.[美]亨利·N.波拉克.不确定的科学与不确定的世界,李萍萍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5.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7。
    26.[以]J.F.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孙传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2004。
    27.[英]吉尔德·德兰狄.社会科学——超越建构论和实在论,张茂元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8. [阿根廷]吉列尔莫·奥唐奈.现代化和官僚威权主义,王欢、申明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9.[美]杰里·马肖.贪婪、混沌和治理,宋功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0.[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1.[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32.蓝志勇.行政官僚与现代社会,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33.[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4.[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下册),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6月版。
    35.[英]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卢允中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1998。
    36.[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7.[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复杂性:基于参与者竞争与合作的模型,梁捷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38.[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吴坚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7。
    39.[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40.[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主编.政治科学新手册(上、下册),钟开斌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1.[美]罗伯特·海尔布、罗纳等.现代化理论研究,俞新天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42.[美]罗伯特·W.杰克曼.不需要暴力的权力——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欧阳景根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43.[美]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翻译组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44.[美]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革命的中国的兴起,谢亮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5.[美]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俞金尧、时和兴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6.[美]马特·里德雷.红心皇后——性与人性的演化,范煜峰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47.[英]马丁·丹斯考姆.做好社会研究的10个关键,杨子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8.[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魏晓明,冯崇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9.[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0.[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胡景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1.[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52.[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53.[英]迈克尔·欧克肖特.信念论政治与怀疑论政治,张铭,姚仁权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54.[美]迈克尔·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朱慧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1月版。
    55.[美]麦特·里德雷.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刘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6.[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7.[美]曼瑟尔·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嵇飞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58.[日]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王子今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59.[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60.[美]默里·布克金.自由生态学:等级制的出现与消解,郇庆治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61.[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张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62.[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池子华,刘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3.[意]乔万尼·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王明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4.[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5.[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66.[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8。
    67.[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汪晓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68.[美]塞缪尔·亨廷顿.失衡的承诺,周端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69.[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8。
    70.[英]苏珊·格林菲尔德:《大脑的故事:打开我们情感、记忆、观念和欲望的内在世界》,黄瑛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
    71.[法]米歇尔·克罗齐,[美]塞缪尔·亨廷顿,[日]绵贯让治.民主的危机:就民主国家的统治能力,写给三边委员会的报告,马殿军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72.[美]维克多·李·伯克.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王晋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73.[美]W.菲利普斯夏夫利.政治科学研究方法,新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4.[美]亚当·普沃斯基.国家与市场:政治经济学入门,郦菁,张燕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75.[英]伊姆雷·拉卡托斯等.批判与知识的增长,周寄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76.[美]约翰·A.霍尔,G.约翰·艾坎伯雷.国家,施雪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7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8.[美]约翰·梅纳德·史密斯.演化与博弈论,潘春阳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79.[美]詹姆斯·A.古尔德,文森特·V.瑟斯比.现代政治思想:关于领域、价值和趋向的问题,杨淮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80.[美]詹姆斯·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陈立显,刘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81.[美]詹姆斯·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82.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1994。
    83.邹谠.中国革命再解释,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2002。
    1. Bert Klandermans. Mobi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Social-Psychological Expansions of 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4, 49:583-600.
    2. Carol McClurg Mueller.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and the Rise of Women in Public Office in the U.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7,4:89-108.
    3. Ernst Mayr. This is Biology, The Science of Living World, 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tiy Press,1997.
    4. Feng Chen. Subsistence Crises, Managerial Corruption and Labour Protests in China. The China Journal,2000,6:41-63.
    5. Gabriel A. Almond and Stephen J. Genco, Clouds, Clocks,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World Politics, Vol.29,1977,4:489-522.
    6. Gray Becker. Accounting for Tastes,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tiy Press, 1996.
    7. H. L. A. Hart. The Concept of Law,2nd, Oxford:Clarendon Press.
    8. Kristen Monroe, Gabriel Almond, et, The Nature of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cience: A Roundtable Discussion,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Vol.23,1990,1:34-43.
    9. Michael Oakeshott. The Politics of Faith and the Politics of Skepticism, New Haven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6.
    10. Sidney Tarrow. Peasant Communism in Southern Ital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7.
    11. Sidney Tarrow. Struggling to Reform:Social Movements and Policy Change during Cycles of Protest. Ithaca, New York:Western Societies Program, Cornell University,1983.
    12. Robert Axelro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New York:Penguin Books,1990.
    13. Ronald Cohen ed. Justice:Views from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Plenum Press, 1986.
    14. Richard Rorty. Objectivity, Relativism, and Truth, Cambridge Universtiy Press, 1991.
    15. Thomas C. Schelling.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tiy Press,1980.
    16. Patricia J. Williams. The Alchemy of Race and Rights,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tiy Press,1991.
    17. X. L. Ding. Institutional Amphibiousness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Communism:The Case of China,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24,1994,3:293-31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