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视域下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非政府组织行动本质上是政治的,非政府组织增长所引起的社团革命为学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议题。从民主视角研究非政府组织,应始于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市民社会”理论的产生、丰富和发展为非政府组织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框架和坚实的理论支撑。国家和社会从两者合一的一元存在发展为相互适应的二元存在是非政府组织研究的立论前提。多元民主、法团主义和社会资本理论从不同角度对非政府组织在国家与社会分立和合作中的地位及作用进行规范和经验分析,它们和之后大量的非政府组织研究成果一道,构成了本论文的研究资源和文献。
     民主现代化过程是政治体系不断开放、社会空间不断独立、非政府组织不断强大的过程。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使其在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作用日显,其利益表达、制约监督、社会整合、公共治理和社会自治功能推动政治体系走向开放、直接促进国家民主化进程。在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规定性和发展方向相一致,与人民当家作主这一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相一致。藉于此,我国非政府组织历经波折后,在改革开放的制度空间里获得快速发展。然而,成就与问题同在,非政府组织数量急剧增长,但体制藩篱依在;作用日显,但不同领域功能失衡;内部治理机制趋于规范,但依然存在问题。非政府组织愿意并能够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现实也对这种作用需求强烈,但传统的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制约着它们功能的发挥,研究非政府组织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课题。
     非政府组织是民主的社会基础,也是市场化过程中利益分化和参与激增的必然产物。面对新趋势,摆在政府面前的问题不再是要不要发展非政府组织,而是如何发展非政府组织。在非政府组织发展过程中,政府要有所作为,转变传统的管制理念为合作共治理念,通过系统的制度建设增加非政府组织数量、提升非政府组织能力、释放非政府组织活力,以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国家民主和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中的正效应。
     基于上述思考,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功能,并在历史回顾、现状分析、问题剖解、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对发展非政府组织提出建议。论文共分七个部分:导论、第一至第五章和结语。
     非政府组织的概念、类型和民主研究理路是论文研究的基础性资源。论文导论部分主要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梳理,综合各方观点给予述评,并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等逐一述及。
     非政府组织是民主理论的研究内容和民主实践的重要条件。论文第一章梳理非政府组织和民主关系的四种基本理论,即国家社会理论、多元民主理论、法团主义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通过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理论价值和局限。
     非政府组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具有内在一致性。论文第二章分析非政府组织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作用。非政府组织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载体和实现空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属性相一致,其利益表达功能、制约监督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公共治理功能和社会自治功能从不同领域、以各种方式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
     非政府组织的历史演变受制于具体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改革开放释放了其发展活力,但制约发展的因素依在。论文第三章分析中国民主进程中非政府组织的历史、成就和问题。“清末新政”开启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非政府组织在之后的百余年艰难前行,直至改革开放后迅速成长。然而,当它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开始活跃在社会舞台上时,政府在观念转变和制度建设上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文第四章是国外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经验借鉴。本章主要从非政府组织登记管理制度、资金来源方式、税收优惠政策和组织监管方式等四个方面对国外经验进行梳理,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借鉴。
     转变观念和制度建设是发展非政府组织的必由之路。论文第五章对发展非政府组织进行思考。加强和改进党对非政府组织的领导是规范非政府组织发展的保障。党和政府要及时转变观念,有序推进非政府组织在不同领域发挥作用。非政府组织法律制度建设、支持制度建设、内部治理机制建设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结语分析了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致和冲突,认为政府需要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以容纳非政府组织日益加快的发展。
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 action is essentially political and themass organization revolution caused by NGO growth provides rich research agendafor academic research. It started from the French scholar Tocqueville who researchedon NG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mocracy. The production, enrichment and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theory provide effective analysis framework and solid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NGO. The premise of NGO study is the respectiveexistence of mutual adaptation of state and society rather than a combination of stateand society. The pluralist, corporatist and social capitalist analyze normatively andempirically the status and role of NGO at the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nationand society from different angles, which constitute the research resources andliterature of the dissertation together with a large number of subsequent NGO researchresults.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c modernization means constant opening up of politicalsystem, constant independence of social space, and continuously powerful NGO. Thedevelopment of NGO makes social forces play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national economy, politics and social life and promotes the political system to open.Their functions of interest expression, supervision, social integration, publicgovernance and social autonomy directly promote the democratic process, and their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economy public services provide the material basis and thecond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In our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and thefunction of NGO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and the developmentdirection of socialist democracy, consistent with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democracythat the people are the masters of the country. Because of this, though China’s NGOgo through ups and downs, they develop rapidly in the space of system of reform andopening up. However, the achievements accompany problems. The number of NGO isgrowing rapidly, but the system barriers still exist; functions emerge more and more,but different field of function imbalance; democratic governance mechanism tends toperfect, but some organizations do not so. 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re willingand able to play a role i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reality has strong demand to them, but the obstacle of idea and system mechanism inpractice is still restricting their function, so the study of 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ticpolitics.
     NGO is the social foundation of democracy, and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interestdifferentiation and participation surge in the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In the face ofthis trend, the problem that the government confronts is how to develop NGO ratherthan develop NGO or not.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NGO, the governmentshould do something,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ntrol idea for cooperative governanceidea, draw lessons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with practice, increase the number ofNGO, enhance the capability of NGO, and release the vigor of NGO through thesystem construction, to absorb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GO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of national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Based on the above consideration,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function of NGO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t democracy from two aspects oftheory and practice, and brings out the sugges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NGO in thefoundation of historical review,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 analysis and experiencereference.
     The concept, type and democratic research path of NGO are the basic researchresources. The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sorts out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commentthem and summarize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sis structure.
     NGO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democratic research and important condition ofdemocracy practice. The first chapter summarizes four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between NGO and democracy, namely the state society theory, pluralistic democracytheory, corporatism theory and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analyzes their theoreticalvalue and limitations through comparison.
     The essenc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China socialism has inherentconsistency.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function of non 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 in China's democratic political development. NGO, which accord to thecharacteristic of socialist democratic nature of China,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and spacefor that people is in power. Its interest expression function, supervision function,social integration function, public governance function and social autonomousfunction promote the Chinese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in various ways in differentarea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NGO is subject to specific political and socialenvironment. Although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release of the vitality, thefactors which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still exist. The third chapter of the present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history,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NGO in thedemocratic process of China."The new deal" opened the modern Chinesedemocratization. After hundred years of struggling, NGO has witnessed rapidgrowth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However, when it becomes active inthe social stage as a new force, the government seems to be not ready in the change ofthe concept and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By other’s faults, wise men correct their own.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abroadNGO development experience. This chapter mainly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abroad countries and combines with the situation of China from the following fouraspects including NGO reg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sources of funding, thepreferential tax policy and organization of regulation.
     Changing concepts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are the only way of NGOdevelopment.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NGO. The guarantee ofthe norms NGO development is to improve and to strengthen the party's leadership init.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change the concept to promote the functionof NGO in different fields. NGO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support system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are important parts of systemconstruction.
     The conclusion part analyzes the consistency and conflict between NGO and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It is regarded that Chinese governmentneeds to raise the level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theNGO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引文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②朱满良:《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发展》,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董国良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35页。
    ④[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80页。
    ①早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就出现了“协会”之类的行业组织,并定有章程。这类协会可称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社团组织了。大多数专家认为,我国古代社团最早产生于春秋时期,与世界其他国家社团产生的时代大体相同。
    ②林尚立认为,组织化社会的社会建构是以政党组织及其网络体系为基础来建构社会与国家,实现社会整合与国家整合。社会组织化的社会建构体系则是基于现代社会本身应有的要素,如独立的个体、自由的资本、多元的网络等,来建构社会,整合国家。参见林尚立:《两种社会建构:中国共产党与非政府组织》,《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年第1卷,第5-6页。
    ①马庆钰:《对非政府组织概念和性质的再思考》,《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42页。
    ②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110页。
    ③俞可平虽然觉得民间组织一词具有边缘化色彩,但比起其他表述,他认为它是当前恰当的用法。参见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第14页。
    ④以黑格尔、马克思等为代表的公民社会建立在社会二分法基础上,即把社会分为政治社会和非政治社会,以葛兰西、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公民社会建立在社会三分法基础上,即把社会分为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和公民社会。尽管当前学界普遍接受社会三分法,但对公民社会依然存在不同的理解。
    ①王名、刘求实:《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分析》,《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年第1卷,第94页。
    ②张仲涛、袁耀华:《非政府组织内涵与外延研究综述》,《学习论坛》2012年第7期,第48页。
    ③王名、刘求实:《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分析》,《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年第1卷,第94页。
    ①参见[美]莱斯特·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3页。
    ①参见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第16页。
    ②参见王名、刘求实:《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分析》,《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年第1卷,第95页。
    ③“行政吸纳社会”的核心机制:一是控制,即控制被统治者运用“非政府的方式”挑战政府权威;二是功能替代,即通过拓展行政机制来满足被统治者的利益要求。参见康晓光、卢宪英、韩恒:《改革时代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行政吸纳社会》,载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33页。
    ④分类控制体系指国家不再全面控制经济活动,也不再干预公民的个人和家庭生活,但仍然控制着“政治领域”和“公共领域”。分类控制体系就是国家控制公共领域的基本策略和组织系统,但也有意识地利用各种社会组织提供公物品的能力,使其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参见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第88页。
    ⑤王名在对非政府组织进行分类时,明确提出政策倡导类组织和政治参与类组织两种类型。
    ⑥参见马庆钰:《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与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33页。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35页。
    ①[美]戴维·杜鲁门:《政府过程》,阿尔弗雷德出版公司1951年版,第37页。
    ②参见王名、刘求实:《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分析》,《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年第1卷,第97-98页。
    ③俞可平主编:《政治学通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
    ④刘恩东:《中美利益集团与政府决策的比较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8年,第25页。
    ⑤俞可平主编:《政治学通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
    ⑥王名、刘培峰:《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①王世强:《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分类管理模式研究》,《行政论坛》2013年第3期,第91页。
    ②《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1202/16084/index.html.
    ③《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1203/15502/index.html.
    ④《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1202/15997/index.html.
    ①顾听:《译者后记:以社会制约权力》,参见[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21页。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30页。
    ①Truman, D.B,The Governmental Process,New York: Alfred A. Knopf,1951, pp.508.
    ②Truman, D.B,The Governmental Process,New York: Alfred A. Knopf,1951, pp.503-516.
    ③[英]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0-191页。
    ④[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42页。
    ⑤[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85页。
    ①吴惕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②[英]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
    ③参见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④P. C. Schmitter, G. Lehmbruch, eds., Trends Toward Corporatist Intermediation, Beverly Hills: Sage,1979, p.9.
    ⑤P. C. Schmitter, G. Lehmbruch, eds., Trends Toward Corporatist Intermediation, Beverly Hills: Sage,1979,p.121.
    ①[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34页。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35页。
    ①[英]迈克尔·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②[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3页。
    ③[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④[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4页。
    ①参见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②James N.Rosenau,Ernst-Otto Czempiel.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p.35.
    ③参见Michael Lipsky,Steven Smith,“Nonprofit Organizations, Government and the Welfare State”, PoliticalScience Quarterly, Volume104, Issue4, pp.625-648.
    ①康晓光:《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3-214页。
    ②[美]莱斯特·萨拉蒙:《走向公民社会:全球结社革命和解决公共问题的新时代》,载赵黎青主编:《非盈利部门与中国发展》,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③Henry Hansmann, 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The Yale Law Journal,1980, pp.835-901.
    ④张利伟:《中国的非营利部门》,载赵黎青主编:《非盈利部门与中国发展》,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⑤参见康晓光、冯利:《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9-32页。
    ①赵黎青:《中国非盈利部门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载赵黎青主编:《非盈利部门与中国发展》,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6-67页。
    ②邓国胜:《中国非政府部门的价值与比较分析》,《非营利组织评论》2007年第1卷,第89页。
    ③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②林尚立:《建构民主的政治逻辑—从马克思的民主理论出发》,《学术界》2011年第5期,第6页。
    ①林尚立:《建构民主的政治逻辑—从马克思的民主理论出发》,《学术界》2011年第5期,第12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张竹明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③参见西方政治思想史编写组:《西方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9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高书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高书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①见河马《伊利亚特》。古希腊各个家庭的“炉火”或“坛火”放在屋内。希腊人称炉火为家庭。由氏族信仰扩充到部族和城邦,坛火又称为城邦生命的象征。那些流离失所,不能参加家族祭祀的人被认为是重大的悲哀;如果被驱逐,不得不离开家乡,放弃坛火的,就是因为犯了重大罪行,仅次于死刑。
    ②参见王建生:《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流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第71页。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9页。
    ④[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09页。
    ⑤[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4页。
    ①西方政治思想史编写组:《西方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页。
    ①庞金友:《近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逻辑与特点》,《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66页。
    ①参见郁建兴、周俊:《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168页。
    ②[美]查尔斯·泰勒:《市民社会的模式》,载邓正来,[美]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③[美]尼娜·钱德霍克:《国家和市民社会:政治理论中的探索》,新德里哲人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④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2年11月创刊号,第59页。
    ①参见邓正来,[美]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3-394页。
    ②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110页。
    ③[美]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0页。
    ④[美]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2页。
    ①[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页。
    ②[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9页。
    ③孙永芬:《西方民主理论史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页。
    ④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28页。
    ①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29页。
    ②孙永芬:《西方民主理论史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5页。
    ①[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9页。
    ②[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3页。
    ③[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顾昕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42页。
    ④[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顾昕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44页。
    ⑤[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顾昕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46页。
    ⑥[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顾昕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48页。
    ①[英]戴维·米勒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0页。
    ②对corporatism一词,学界有多种译法,如法团主义、统合主义、合作主义、社团主义、组合主义等,台湾学术界一般把它译为“统合主义”。由于大陆学界多把它译为“法团主义”,故本文也采用这一译法。
    ①[英]戴维·米勒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9页。
    ②P. C. Schmitter,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见in P. C. Schmitter and G. Lehmbruch, eds., Trends TowardCorporatist Intermediation), Beverly Hills: Sage,1979, pp.9.
    ③P. C. Schmitter,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见in P. C. Schmitter and G. Lehmbruch, eds., Trends TowardCorporatist Intermediation), Beverly Hills: Sage,1979, pp.13.
    ④[英]戴维·米勒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9页。
    ⑤参见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①[英]约翰·洛克:《政府论》,杨思派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①景跃进:《比较视野中的多元主义、精英主义与法团主义—一种在分歧中寻求逻辑结构的尝试》,《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86页。
    ②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
    ③P. C.斯密特、J. R.哥诺特:《法团主义的命运:过去、现在和将来》,载张静:《法团主义》(附录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①刘依平:《法团主义、公民社会以及中国民主转型》,《行政与法》2013年第1期,第61页。
    ②郁建兴、周俊:《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第42页。
    ③“准公民社会”或“国家领导的公民社会”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时的一种观点,康晓光认为这种观点适于分析中国现象。正是基于这种分析模式,康晓光提出了“行政吸纳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判断”。根据他的分析,这种模型主要表现为国家干预公共领域、结社权受到一定限制、国家主导下的公共物品供给、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有不同的自主性、国家主导社会、权威主义等特点。不难发现,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法团主义分析框架,对中国当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有一定的解释力。具体见康晓光、卢宪英、韩恒:《改革时代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行政吸纳社会》,载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32—334页。
    ①参见李力东:《政治发展研究的法团主义维度》,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159-160页。
    ②参见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8页。
    ③戴慕珍通过对中国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工业化的研究中发现,中国之所以取得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的协调在其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她使用“地方政府法团主义”一词来概述这一现象。参见李力东:《政治发展研究的法团主义维度》,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159页。
    ①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②张克中:《社会资本——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新视角》,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1页。
    ③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
    ①[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56页。
    ②[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①[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②[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
    ③[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④[美]弗朗西斯·福山:《公民社会与发展》,见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1页。
    ⑤参见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
    ⑥[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李婉蓉译,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⑦[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李婉蓉译,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54页。
    ①参见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②[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③[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①[美]卡拉·伊斯特斯:《组织的多样性与社会资本的产生》,载李惠斌、杨冬雪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118页。
    ②[美]罗伯特·帕特南:《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与公共生活》,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③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④参见[英]肯尼斯·纽顿:《社会资本与现代欧洲民主》,载李惠斌、杨冬雪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0页。
    ⑤[美]罗伯特·帕特南:《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与公共生活》,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页。
    ①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184页。
    ②[美]韦恩·贝克:《新型社会资本及其投资》,见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5-22页。
    ①朱满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路向》,《理论视野》2003年第1期,第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②俞可平:《马克思论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第7页。
    ③参见俞可平:《马克思论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第10-12页。
    ④林尚立:《建构民主的政治逻辑——从马克思的民主理论出发》,《学术探索》2011年第5期,第1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①林尚立:《建构民主的政治逻辑——从马克思的民主理论出发》,《学术探索》2011年第5期,第17页。
    ②林尚立:《建构民主的政治逻辑——从马克思的民主理论出发》,《学术探索》2011年第5期,第17页。
    ③朱满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路向》,《理论视野》2003年第1期,第11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载中央党校教务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〇〇七年十月),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第459页。
    ④朱满良:《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发展》,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版,第50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4页。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17页。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34页。
    ④俞可平:《更加重视社会自治》,《人民论坛》2011年第2期(下),第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页。
    ②胡锦涛同志2005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载中央党校教务部主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〇〇七年十月),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第612页。
    ①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载中央党校教务部主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〇〇七年十月),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第39-40页。
    ②[美]沈大伟:《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吕增奎、王新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③林尚立:《两种社会建构:中国共产党与非政府组织》,《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年第1卷,第9-10页。
    ①共同体模式是指社会以统一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目标把人们联系起来,通过社会运动、典型示范、说服教育以及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强化人们对共同信念的忠诚,从而实现社会认同和社会参与的管理模式。见王建芹:《非政府组织发展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政法论坛》2004年第11期,第33页。
    ②郑慧:《中国的协商民主》,《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1期,第47页。
    ③在2006年7月全国统一战线会议结束后,时任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要把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作为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要把社团作为联系新的社会力量和统一战线的纽带使他们更广泛地团结和凝聚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参见:《努力开创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求是》,2006年第17期。
    ①曹永森:《非政府组织参与民主政治的动力及作用析论》,《唯实》2011年第12期,第91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①[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①俞可平主编:《政治学通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②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7页。
    ③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要求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国务院相关部门正在制定具体时间表。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①参见刘恩东:《中美利益集团与政府决策的比较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8年,第90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0页。
    ①程浩、黄卫平、汪永成:《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第68页。
    ①[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27页。
    ①葛君梅、王桂芳:《和谐社会背景下公民社会如何制约政府权力》,《领导科学》2012年第9期(中),第
    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页。
    ②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9/30/c_125473371.htm。
    ③王飏、王诗卉:《治理理论下非政府组织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
    4期,第31页。
    ①郑琦:《中国政府议程设置模式的变迁—“怒江事件”管窥》,《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年第1卷,第197页。
    ①孙立平:《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期趋势与潜在危机》,载李培林等:《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②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①参见国家发展研究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课题组:《社会组织建设:现实、挑战与前景》,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版,第145页。
    ①龙静云、李茂平:《民间组织在现代公民社会中的道德整合功能》,《江汉论坛》2007年第11期,第90页。
    ①若弘:《中国NGO—非政府组织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0页。
    ①若弘:《中国NGO—非政府组织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2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
    ②马洪波主编:《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第152页。
    ①刘德天谈到保护辽河三角洲一片湿地时说,当时为了制约辽宁省对这块湿地的开发,他通过原辽宁省委省政府经济顾问,时任农业部副部长刘培植来影响政府决策。在另一次制止开发黑嘴鸥繁殖基地的事情上,他通过一位英国专家的信,有效地运用媒体力量使事情得以解决。参见王名:《中国NGO口述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59-60页。
    ①林尚立:《构建民主的政治逻辑—从马克思的民主理论出发》,《学术界》2011年第5期,第8页。
    ①林尚立:《构建民主的政治逻辑—从马克思的民主理论出发》,《学术界》2011年第5期,第7页。
    ②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第15页。
    ③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邹谠用“全能主义政治”这一个专门名词表达政治与社会关系的某一种特定的形式。“全能主义”指政治机构的权力可以随时无限制地侵入和控制社会每一个阶层和每一个领域。参见邹谠:《中国廿世纪政治与西方政治学》,《政治研究》1986年第3期,第2页。
    ①中国社团研究会编著:《中国社团发展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绪论第23页。
    ①中国社团研究会编著:《中国社团发展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336页。
    ②数据参见中国社团研究会编著:《中国社团发展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295-296页。
    ①朱寿朋主编:《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742页。
    ②参见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1-67页。
    ①关于记载苏州市民公社的档案资料,现已出版的有:苏州市档案馆编:《苏州市民公社档案选辑》,载《辛亥革命史丛刊》第四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苏州市档案馆合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对于苏州市民公社,已有学者利用这些档案资料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
    ②这突出表现在民国初年商会与袁世凯政府之间围绕《商会法草案》修改问题展开的关于商会权利、地位之争,以及中国全国商会联合会存废之争上。斗争的结果是商会的自主权利和地位没有削弱,中国全国商业联合会继续设立。这显示了社团组织发展和权利自维的相对有利环境。
    ③参见农商部参事厅编:《农商法规汇编》第五类“农林”,农商部1919年版,第56-57页。
    ④参见农商部参事厅编:《农商法规汇编》第六类“工商”,农商部1919年版,第212-214页。
    ①参见农商部参事厅编:《农商法规汇编》第七类“渔牧”,农商部1919年版,第7-16页。
    ②中国社团研究会编著:《中国社团发展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426页。
    ③《人民团体组织方案》把人民团体分为职业团体和社会团体两部分,职业团体包括农会、工会、商会等,社会团体主要指学生团体、妇女团体及各种慈善组织、文化团体。
    ①荣孟源、孙彩霞:《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87页。
    ①参见中国社团研究会编著:《中国社团发展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623页。
    ①参见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第16页。
    ②戴昌桥:《中国非政府组织现状探析》,《求索》2012年第4期,第61页。
    ①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16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③林尚立:《民间组织与政治改革:中国的逻辑》,载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79页。
    ④李立国:《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在“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组织座谈会”上的讲话》,民政部网站:http://www.chinanpo.gov.cn/3201/69725/index.html。
    ①李立国:《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在“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组织座谈会”上的讲话》,民政部网站:http://www.chinanpo.gov.cn/3201/69725/index.html。
    ②参见潘旦:《民间组织民主治理机制研究——基于温州商会的实证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4期,第99页。
    ③谭翊飞、李超:《阿拉善会长选举记》,《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第45期,第25页。
    ①《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1203/15502/index.html。
    ②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4页。
    ③胡建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我国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的构建》,《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第42页。
    ①参见安建增:《论社会组织的社会认同及其问题与对策》,《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第128-129页。
    ①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61页。
    ①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0-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
    ②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2号),参见国家税务总局网站:http://www.chinatax.gov.cn/n8136506/n8136593/n8137537/n8138502/9361432.html。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52条对公益性社会团体界定为符合下列条件的慈善组织和基金会:依法登记,具有法人资格;以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全部资产及其增值为该法人所有;收益和营运主要用于符合该法人设立目的的事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不归属任何个人或者营利组织;不经营与其设立目的无关的业务;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捐赠者不以任何形式参与社会团体财产的分配;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会同民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从上述规定可以看书,民办非企业单位属于公益性的社会团体。
    ①[美]杰勒德·克拉克:《发展中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与政治》,闫雪梅译,载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74页。
    ②[美]杰勒德·克拉克:《发展中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与政治》,闫雪梅译,载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74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42页。
    ①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
    ①数据来源:《2011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主要情况》。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8016380.html。由于2012年统计报告中没有显示社会组织类,故无法分析。
    ①褚松燕:《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②在美国,非法人非营利社团成立非常简单,有达成合意的两人或多人,建立规范的内部治理制度,服务利润不得分配,并明确组织解散时剩余资产的处理办法即可。
    ①在英国,慈善委员会是对全国慈善组织进行登记和监管的主管部门。慈善委员会直接隶属于议会,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内阁负责,是依法设置、依法行使职能、不属于任何党派的独立机构。该机构由英国财政全额拨款,属于公务员体制。
    ②褚松燕:《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①民政部“日本NPO法律制度研修”代表团:《日本民间非营利组织:法律框架、制度改革和发展趋势》,《学会》2006年第10期,第4页。
    ②《新加坡社团法》用列举方式界定特种社团:(一)该特种社团的章程不足以提供适当的管理和控制;(二)该特种社团可能被使用于非法目的或者被使用于有悖于新加坡的社会安宁、福利或者良好秩序的目的;(三)该特种社团的申请不符合本法或者其下条例的规定;(四)该特种社团的登记违反国家利益;(五)如果是政治社团,其章程没有规定只有新加坡公民才可以取得会员资格,或者它加入了被登记官认为违背国家利益的新加坡境外的其他组织或者与该组织有联系。不属于特种社团的称为一般社团。参见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1631/21252/index.html。
    ①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
    ①参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课题组:《外国非政府组织概括》,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66页。
    ②德国由于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资助力度很大,普通民众一般更多做的是志愿活动。
    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对日本的研究数据发现,1998年日本非政府组织资金来源中,服务收费占52%,政府资助占45%,社会捐助占3%。
    ①参见马庆钰:《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与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44页。
    ②徐孟洲、侯作前:《论非营利组织的税法地位》,《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70页。
    ①非政府组织享受免税地位须符合四个条件:其成立完全出于非营利目的;组织从事慈善、教育、宗教和科学事业等《国内税收法》第501(C)(3)条规定的一项或多项目的;组织净收入不能用于个人谋利;组织从事活动不是为了影响立法和干预选举。
    ②申请时提交的文件包括:申请表;组织章程及其执行细则;雇主识别号;财务报表;其他必需文件。
    ③美国很多非政府组织为了获得持续发展,开始从事营利活动。为此,美国税法规定,所有免税组织和组织宗旨无关的营利收入都必须纳税。当然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即相关性难以认定问题。
    ④马庆钰:《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与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页。
    ①郑琦:《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国际经验及其启示》,《学会》2012年第4期,第41页。
    ②民政部“日本NPO法律制度研修”代表团:《日本民间非营利组织:法律框架、制度改革和发展趋势》,《学会》2006年第10期,第12页。
    ①郑琦:《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国际经验及其启示》,《学会》2012年第4期,第42页。
    ②在德国,登记注册的社团约55万家,财团(基金会)约1万家,但同时也有50余万家的非政府组织没有登记。在英国,慈善法规定慈善团体必须到慈善委员会进行登记注册,但实际上在英国登记注册的慈善组织数量约为17万家,学者估计还有超过7万家组织没有登记。参见王名,李勇等:《德国非营利组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王名、李勇等:《英国非营利组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③王名.:《改革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分析和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4期,第62-64页。
    ①英国、德国、新加坡虽对给政府组织有统一立法,但对其的税收优惠政策则要具体体现在税法中。如英国就依据慈善组织的不同性质,通过《收入和公司税法》、《所得税法》和《增值税法》等对它们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具体规定。
    ②刘艳红:《我国非政府组织税收政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118页。
    ①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
    ①吴辉:《改革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体制研究》,《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102页。
    ①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页。
    ②刘晓根:《党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8年,第105页。
    ①参见吴辉:《改革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体制研究》,《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100页。
    ②吴辉:《改革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体制研究》,《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103页。
    ①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②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
    ①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页。
    ②刘祖云:《非政府组织:兴起背景与功能解读》,《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75页。
    ①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三十七条对法人条件规定如下: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①杨衍银:《在北京市第三次社会团体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民政部社团管理司管理处:《社会团体管理工作手册》(内部资料),1996年,第122页。
    ②国务院办公厅在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中明确要求民政部会同法制办负责,在2013年12月底前完成《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相关行政法规修订工作,民政部门按新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③刘作翔:《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应重视权利问题》,《当代法学》1990年第4期,第55页。
    ①《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1202/16084/index.html。
    ②《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1203/15502/index.html。
    ③李咏:《中国NGO夹缝求生》,《财经》2002第13期。
    ④盖威:《中国社团立法检讨及完善策略研究》,《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73页。
    ①民政部2000年颁布的《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规定:不登记就以社会组织名义从事活动的组织就是非法组织,将面临被取缔的法律后果,负责人也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①这在论文第三章已有详述。具体资料来自于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0-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
    ①《云南:社会组织最担心政府购买服务公平公正性》,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mjj.mca.gov.cn/article/shgz/201308/20130800508699.shtml。
    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9/30/c_125473371.htm。
    ②郑卫东:《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以上海市为例》,《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
    1期。
    ③田加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广州试水—政府出资社工出力公众消费》,《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5月9日。
    ①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0-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02页。
    ②参见马俊军:《宪法结社权的实现—中国社会组织立法:培育与监管的平衡》,《理论界》2013第7期,第90页。
    ③杨亮:《政府购买:“短板”怎么补》,《光明日报》2013年10月16日。
    ④杨海霞:《破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国投资》2012年第9期。
    ①马俊达、冯君懿:《试析政府购买服务的过程管理—政府购买服务问题研究(下)》,《中国政府采购》2013年第4期,第39页。
    ①史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论和实践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55页。
    ②参见史正保、马萌萌:《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研究》,《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85页。
    ①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86页。
    ②2009年上半年,税务部门要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多家全国性基金会缴纳2008年度所得税,其中中国青基会须纳税5500万元,并称等免税资格认定后再返还所交税款。6月,中国青基会等5家基金会联名向国家税务总局提交《就2008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延期进行的紧急请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③《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网站:http://www.chinatax.gov.cn/n8136506/n8136593/n8137537/n8138502/9368034.html。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5-10/01/content_74087.htm。
    ①参见《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网站:http://www.chinatax.gov.cn/n8136506/n8136593/n8137537/n8138502/9361432.html。
    ②黄冠豪:《略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税收制度改进》,《税务与经济》2013年第4期,第96页。
    ①毛刚:《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机制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16页。
    ②刘春湘:《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③金锦萍:《非营利法人治理结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④王想平、宗君:《加快完善现代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的行动策略》,《社会与公益》2013年第7期,第
    89页。
    ①程昔武、朱小平:《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特征分析与框架构建》,《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第90页。
    ①姜宏青:《非营利组织透明信息的机理和途径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第44页。
    ①参见杨道波:《我国非营利组织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河北法学》2008年第9期,第79-80页。
    ①李立国:《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在“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组织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3201/69725/index.html。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37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10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60页。
    ②施雪华:《发展的“政治稳定”:涵义、分析变量和调节机制》,《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第129-139页。
    ③周欢、钟伟连:《增社会组织界别促协商民主破题》,《南方日报》2013年10月17日。
    1.《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列宁全集》第二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〇〇七年十月),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13.《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4.《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5.《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张成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3.[德]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
    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5.[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张竹明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高书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9.[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高龙川译,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
    10.[美]戴维·杜鲁门:《政府过程》,阿尔弗雷德出版公司1951年版。
    11.[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12.[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李婉蓉译,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3.[美]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4.[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5.[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6.[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美]莱斯特·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陈一梅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美]杰勒德·克拉克:《发展中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与政治》,闫月梅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美]沈大伟:《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吕增奎、王新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22.[美]朱莉·费希尔著:《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邓国胜、赵秀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3.[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24.[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5.[英]戴维·米勒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6.[英]迈克尔·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27.[英]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版。
    28.[英]约翰·洛克:《政府论》,杨思派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9.[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30.[意大利]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1.[意大利]乔万尼·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王明进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2.包亚明主编:《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3.楚德江:《中国社会变革进程中的政府有效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4.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35.褚松燕:《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36.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丁煌:《西方行政学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8.邓正来,[美]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9.范丽珠:《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0.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
    42.郭国庆:《现代非营利组织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3.国家发展研究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课题组:《社会组织建设:现实、挑战与前景》,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版。
    44.黄晓勇:《民间组织蓝皮书: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5.黄晓勇:《民间组织蓝皮书: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46.黄晓勇:《民间组织蓝皮书: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47.黄晓勇:《民间组织蓝皮书: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48.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9.康晓光:《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0.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1.康晓光、冯利主编:《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52.康晓光、冯利主编:《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53.康晓光、冯利主编:《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54.刘春湘:《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5.李惠斌主编:《全球化与公民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6.李惠斌、杨冬雪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7.李培林:《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8.李铁映:《论民主》,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9.金锦萍:《非营利法人治理结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0.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1.马洪波主编:《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62.马庆钰:《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与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63.农商部参事厅编:《农商法规汇编》,农商部1919年版
    64.若弘:《中国NGO—非政府组织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5.荣孟源、孙彩霞:《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66.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
    67.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8.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9.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0.孙永芬:《西方民主理论史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1.万军:《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72.王名主编:《中国NGO口述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73.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74.王名主编:《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5.王名编著:《日本非营利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6.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7.王名、刘培锋:《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78.王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
    79.文军、王世军:《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0.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1.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2.汪玉凯:《公共管理与非政府公共组织》,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83.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4.徐大同主编:《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5.西方政治思想史编写组:《西方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86.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7.应克复主编:《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88.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89.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90.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1.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92.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3.中国社团研究会编著:《中国社团发展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
    94.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课题组:《国外非政府组织概况》,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
    95.赵虎吉:《政治学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版。
    96.赵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展国家视角》,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7.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8.赵黎青主编:《非盈利部门与中国发展》,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9.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0.赵建平:《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1.张克中:《社会资本——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新视角》,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2.朱满良:《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发展》,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版。
    103.朱寿朋主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104.郑永年:《通往大国之路》,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
    105.郑永年:《未竟的变革》,浙江出版联合集团2011年版。
    106.郑永年:《中国改革三步走》,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
    1.安建增:《论社会组织的社会认同及其问题与对策》,《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2.程浩、黄卫平、汪永成:《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
    3.程昔武、朱小平:《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特征分析与框架构建》,《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4.曹永森:《非政府组织参与民主政治的动力及作用析论》,《唯实》2011年第12期。
    5.崔云开:《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研究述评》,《东南学术》2003年第3期。
    6.戴昌桥:《中国非政府组织现状探析》,《求索》2012年第4期。
    7.邓国胜:《中国非政府部门的价值与比较分析》,《非营利组织评论》2007年第1卷。
    8.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2年11月创刊号。
    9.郭红岩:《试论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对民主政治进程的推动》,《理论月刊》2007年第2期。
    10.顾建光、吴明华:《公共政策工具论视角述论》,《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1.顾昕、王旭:《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2.盖威:《中国社团立法检讨及完善策略研究》,《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13.高轩、朱满良:《埃丽诺·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述评》,《行政论坛》2010年第2期。
    14.华安德:《转型国家的公民社会:中国的社团》,《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年第1卷。
    15.黄冠豪:《略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税收制度改进》,《税务与经济》2013年第4期。
    16.胡建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我国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的构建》,《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17.何晓裴:《新加坡社会组织考察》,《群文天地》2011年第8期。
    18.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19.姜宏青:《非营利组织透明信息的机理和途径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20.景跃进:《比较视野中的多元主义、精英主义与法团主义—一种在分歧中寻求逻辑结构的尝试》,《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1.刘恩东:《中美利益集团与政府决策的比较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8年。
    22.陆惠新:《从微观生态学视角看社会组织有机体的培育发育—上海市公益组织孵化器成功案例解析》,《社团管理研究》2012年第3期。
    23.李力东:《政治发展研究的法团主义维度》,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24.李略:《市民社会和社团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模式》,《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9年第25期。
    25.林尚立:《建构民主的政治逻辑—从马克思的民主理论出发》,《学术界》2011年第5期。
    26.林尚立:《两种社会建构:中国共产党与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评论》2007年第1卷。
    27.李东林:《非营利组织概念界定中的争议点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28.罗素英:《努力开创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求是》2006年第17期。
    29.刘学军:《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公民意识培育》,《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第8期。
    30.刘晓根:《党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8年。
    31.李咏:《中国NGO夹缝求生》,《财经》2002年第13期。
    32.刘艳红:《我国非政府组织税收政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33.刘依平:《法团主义、公民社会以及中国民主转型》,《行政与法》2013年第1期。
    34.刘作翔:《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应重视权利问题》,《当代法学》1990年第4期。
    35.毛刚《: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机制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36.马俊达、冯君懿:《试析政府购买服务的过程管理—政府购买服务问题研究(下)》,《中国政府采购》2013年第4期。
    37.马俊军:《宪法结社权的实现—中国社会组织立法:培育与监管的平衡》,《理论界》2013第7期。
    38.马庆钰:《对非政府组织概念和性质的再思考》,《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39.民政部“日本NPO法律制度研修”代表团:《日本民间非营利组织:法律框架、制度改革和发展趋势》,《学会》2006年第10期。
    40.潘旦:《民间组织民主治理机制研究——基于温州商会的实证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4期。
    41.庞金友:《近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逻辑与特点》,《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42.邱玥:《推动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业须激活市场补“短板”》,《光明日报》2013年8月31日。
    43.史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论和实践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44.施雪华:《发展的“政治稳定”:涵义、分析变量和调节机制》,《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
    45.孙燕:《社会组织孵化器—实现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社团管理研究》2011年第6期。
    46.史正保、马萌萌:《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研究》,《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47.田加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广州试水—政府出资社工出力公众消费》,《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5月9日。
    48.谭翊飞、李超:《阿拉善会长选举记》,《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第45期。
    49.王建芹:《非政府组织发展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政法论坛》2004年第11期。
    50.吴辉:《改革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体制研究》,《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51.吴锦良:《论政府机构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的互动关系》,《中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1期。
    52.王建生:《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流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
    53.王世强:《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分类管理模式研究》,《行政论坛》2013年第3期。
    54.王名.:《改革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分析和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4期。
    55.王名:《NGO及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56.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57.王名、刘求实:《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分析》,《非营利组织评论》2007年第1卷。
    58.王想平、宗君:《加快完善现代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的行动策略》,《社会与公益》2013年第7期。
    59.王飏、王诗卉:《治理理论下非政府组织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60.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61.徐孟洲、侯作前:《论非营利组织的税法地位》,《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62.徐宇珊、刘华电:《国外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研究》,《涉外税务》2007年第11期。
    63.杨道波:《我国非营利组织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河北法学》2008年第9期。
    64.杨海霞:《破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国投资》2012年第9期。
    65.杨琳:《社团敛财乱象引发高层重视将启动改革》,《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10月1日。
    66.俞可平:《更加重视社会自治》,《人民论坛》2011年第2期(下)。
    67.俞可平:《马克思论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68.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69.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和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70.郁建兴、吴宇:《中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转型》,《人文杂志》2003年第4期。
    71.岳金柱,宋珊,曹昊:《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推进北京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服务管理的思考》,《社团管理》2012年第3期。
    72.郁建兴、周俊:《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73.杨亮:《政府购买:“短板”怎么补》,《光明日报》2013年10月16日。
    74.邹谠:《中国廿世纪政治与西方政治学》,《政治研究》1986年第3期。
    75.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76.周欢、钟伟连:《增社会组织界别促协商民主破题》,《南方日报》2013年10月17日。
    77.郑慧:《中国的协商民主》,《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1期。
    78.曾军荣:《政策工具选择与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理论探讨》2008年第3期。
    79.赵黎青:《研究非政府组织的五个切入点》,《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3期。
    80.郑琦:《中国政府议程设置模式的变迁—“怒江事件”管窥》,《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年第1卷。
    81.朱满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视野》1999年第3期。
    82.朱满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路向》,《理论视野》2003年第1期。
    83.朱满良、高轩:《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缘起、争辩及启示》,《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
    84.庄德水:《论公民社会的权力监督功能》,《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85.庄庆鸿:《别让慈善组织一直绑在政府这棵树上》,《中国青年报》2013年9月2日。
    86.郑卫东:《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以上海市为例》,《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87.张仲涛、袁耀华:《非政府组织内涵与外延研究综述》,《学习论坛》2012年第7期。
    1.Arrow,Kenneht. To Profit or Not to Profit: The Commercial Transformation OfNonprofit Secto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 Blair,T.The third way: New politics for the New country, Fabian Pamphlet,1998.
    3. Coleman, James.The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University Press,1990.
    4. David E. Mason. Voluntary Nonprofit Enterprise Management, New York: PlenumPress,1984.
    5. Douglas, James. Why charity?:the case for a third sector, Beverly Hills: SagePublications,1983.
    6. Gidron, Benjamin, Kramer, Ralph, Salamon, L.M.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Secto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1992.
    7. Henry Hansmann. 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Yale Law Journal,1980.
    8. James, Estelle.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Studies inComparative Culture and Poli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9. L.David Brown, Archana Kalegaonkar. Support Organiz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the Ngo Sector,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10. Lin Nan.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1.
    11. Michael Lipsky,Steven Smith,Nonprofit Organizations, Government and theWelfare State,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ume104, Issue4.
    12. P. C. Schmitter and G. Lehmbruch, eds., Trends Toward CorporatistIntermediation, Beverly Hills: Sage,1979.
    13. P. C.Schmitter,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The Review of Politics,1974.
    14. Salamon,L.M.,Helmut Anheier,Global Civil Society:Dimensions of theNonprofit Sector.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Maryland,1999.
    15. Salamon, L.M. and Helmut Anheier. The Emerging Nonprofit Sector: AnOverview,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6.
    16. Salamon, L. M.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the Modern Welfare Stat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
    17. Salamon, L.M. America's Nonprofit Sector, New York: The Foundation Center,1992
    18. Thomas Wolf.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ew York: Fireside, Simonand Schuster,1990.
    19.Truman, D.B,The Governmental Process,New York: Alfred A. Knopf,1951.
    20. Weber, Max. Economy and society: 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21. Weisbrod, B. A. The Nonprofit Econom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2. Wolf, T.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Y: Prentice Hall Press,1994.
    1.《2011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主要情况》。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8016380.html。
    2.《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网站:http://www.chinatax.gov.cn/n8136506/n8136593/n8137537/n8138502/9368034.html。
    3.《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网站:http://www.chinatax.gov.cn/n8136506/n8136593/n8137537/n8138502/9361432.html。
    4.《国办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03/29/c_132269854.htm。
    5.《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315/c1001-20796789-2.html。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9/30/c_125473371.htm。
    7.《基金会管理办法》,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1203/15978/index.html
    8.《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1203/15502/index.html。
    9..李立国:《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在“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组织座谈会”上的讲话》,民政部网站:http://www.chinanpo.gov.cn/3201/69725/index.html。
    10.《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1202/15997/index.html。
    11.《美国人如何进行慈善捐款》,凤凰网:http://finance.ifeng.com/money/wealth/story/20100927/2657618.shtml。
    12.《女员工曝光华商协会营销内幕》,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3gnews/cz/2011-08/24/c_131070884.htm。
    13.《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1202/16084/index.html。
    14.《云南:社会组织最担心政府购买服务公平公正性》,社会组织网:http://mjj.mca.gov.cn/article/shgz/201308/20130800508699.shtml。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5-10/01/content_74087.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