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利益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政治利益缺乏足够的增长。中国在继续保持经济增长,追求国家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将会越来越关注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等政治利益。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种利益形态中,政治领域的利益地位十分独特,值得认真研究。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利益分析方法,也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经济学的一些思路。
     我们围绕政治利益的主要问题构建了一个研究框架。全文除导论外共分三篇:理论篇、现实篇和对策篇。
     理论篇包括第1至4章。为全文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1章是政治利益的概念与性质,我们辨析几种含糊不清的政治利益概念,澄清了政治利益的内涵,明确政治利益是对政治需求的满足;第2章是文献综述;第3章我们探讨政治利益的理论基础,包括政治利益的主体、构成以及政治利益得以实现的政治过程(选举、立法、司法、行政和公共政策过程);第4章我们比较了从古至今不同的社会制度环境中政治利益实现的状况,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再到近代的西方,以及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
     现实篇包括第5至8章。分析了各个主体的政治利益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第5章探讨人民的政治利益的内涵、结构与演化以及实现途径;第6章探讨阶层的政治利益。我们将中国社会分为三大阶层,我们指出了不同阶层存在的不同的政治利益诉求和实现政治利益的渠道;第7章讨论政党的政治利益。政党的根本利益在于取得和巩固政权:第8章我们论述国家的政治利益。中国在不同时期的政治利益都是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争取国际承认和提高国际地位和提升政治认同,最大化人民群众的政治支持。
     对策篇包括第9至11章。提出了协调当代中国政治利益关系的对策;第9章描述改革前后中国政治利益结构的演变。政治利益呈现出从中央到地方、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集体到个人的三种流向;第10章讨论当代中国八大政治利益关系及其变迁,这八大利益关系是:政党内部的政治利益关系、政党和政府的政治利益关系、政党和人民的政治利益关系、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利益关系、地区之间的政治利益关系、阶层之间的政治利益关系、人民和国家的政治利益关系、国内和国外的政治利益关系;第11章提出协调中国政治利益关系的四个对策,即巩固党员主体地位,稳步推进党内民主、协调党和人民的利益关系、重塑新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协调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关系。
     本文的主要创新有三点:
     一、提出政治利益新定义,澄清政治利益的内涵、性质和地位,解决了基本概念理解上的混乱。我们研究了政治利益与其他利益类型的关系以及政治利益在社会利益中的地位,得出三点结论。第一、政治利益是社会利益的核心。第二、政治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第三,政治利益是文化利益实现的前提。
     二、我们首次从主体出发对政治利益进行分类,将其划分为人民、阶层、政党和国家四个不同层次的政治利益。在一般意义上,任何层次主体追求的政治利益都是政治地位,但归属于不同主体时,又有各种表现形式。
     三、我们归纳出当代中国八大政治利益关系,并提出协调八大关系的对策。协调党内关系需要进一步促进党内民主,从制度上制约权力膨胀,保障党员的合法政治权利;协调党政关系需要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协调党群关系在于最大限度地代表、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从而在人民的支持和认同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协调中央一地方关系在于重新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职能,确保责、权、利相对称;协调地区关系需要更平等地分配政治资源;协调阶层关系拓宽社会中下层政治参与渠道,纾解政治系统的输入压力,达至阶层间的利益和谐;协调人民和国家关系在于制衡国家权力,保障人民权利,以权力制衡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
     这项研究主要有两点不足:
     一、对政治利益的内涵界定仍然不是非常清楚明确。对政治利益在社会利益中的地位还有很多可以探索的空间。
     二、对政治利益的经济分析还很粗浅。作为经济学学科优势的定量分析在本文中几乎没有体现。
Since more than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s economy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achieved significant economic benefits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but gained little political interests. China will concerned more and more about political interests, such as the country's sovereign independence, territorial integrity and national security under the premise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three kinds of interests, including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nterests, the status of the political interests is unique, which is deserved serious study. We adhere to benefit analysis method of Marxism economics, and absorb some of the ideas of Western economics.
     We build a research framework surrounding the political interest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ieces except for introduction: theoretical piece, practical piece and countermeasures piece.
     Theory piece includes chapter 1 to 4. It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aper. Chapter 1 is about the concept and nature of political interests. We define political interests as those things meeting the political demands; Chapter 2 is a literature review; In chapter 3, we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olitical interests, including subjects of political interests, composition of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the political process of political interests be realized in (electoral, legislative, judicial, administrative and public policy process); In chapter 4 we compare the different social system environment, from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to the Middle Ages, then to the modern West, and China's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under which political interests be achieved.
     Practical piece includes chapter 5 to 8. We analyze the main form and approach of political interests. Chapter 5 explores the content,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and the channels of achievement of the people's political interests; Chapter 6 explores political interests of social class. Chapter 7 discusses the party's political interests, which lies in achieving and consolidating political power; in chapter 8, we discuss the country's political interests. China's political interests in different times are safeguarding the independence of national sovereignty, territorial integrity, striving for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enhancing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maximizing the people's political support.
     Countermeasures piece includes chapter 9 to 11. We point out how to coordinate the political interests rela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Chapter 9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political interest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Chapter 11 gives us four measures to coordinate the political interests relations of China's.
     This paper has three innovations:
     First, we put forward a new definition of political interests, clarify the meaning of political interests. We come to three conclusions: First, the political interests are the core of social benefits. Second, the political interests are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economic interests. Third, cultural interests are the highest form of social benefits. Third, political interests are the premise of realization the cultural interests.
     Second, we compartmentalize political interests as people, class,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state.
     Third, we summarize the eight political interest rela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give advice to coordinate the eight relations.
     This study also has two shortcomings: First, the meaning of political interests is still not very clear. There are many spaces in exploring the status of political interests in the social interests. Second,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political interests is still very skin-deep. Quantitative analysis, as an advantage of economics, has almost not applied.
引文
1 蒋自强、史晋川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罗素:《权力论——新社会分析》,商务印书馆,1998年。
    3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黑龙江教育出版社,陈晓林译,1988年12月。
    4 这里借用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5 洪远朋:《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6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2005年。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3页。
    2 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1页。
    3 拉斯 韦尔、卡普兰:《权力与社会》,第240页。
    4 大卫·伊斯顿:《政治体系》,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39页。
    5 《孙中山选集》(下),第661页。
    6 邓正来:《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63页。
    7 邓正来:《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63页。
    8 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权衡》,第10页。
    9 刘德厚:《广义政治论: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第167页。
    10 同上
    11 孙荣:《政治学教程》,同济大学出版社,第85页。
    12 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第95页。
    13 范恒山:《政治体制改革辞典》,第8页。
    14 人民网:《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
    15 赵子良:“农民政治权益的缺失及保障”,《求实》,2005年01期。
    16 张文雄:“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理论前沿》,2003年15期。
    17 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18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4-08/04/content_1708058.htm
    19 http://world.people.com.cn/BIG5/41217/3636645.html
    20 奥塔·锡克:《一种未来的经济体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
    22 蒋自强、史晋川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7页。
    23 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951页。
    2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
    25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26 刘德厚:《广义政治论——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9页。
    27 邓正来:《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63页。
    28 严春友:《人:西方思想家的阐释》,第270页。
    29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5页。
    30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5页。
    31 奥塔·锡克:《经济、利益、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第262页。
    32 奥塔·锡克:《经济、利益、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第271页。
    33 奥塔·锡克:《经济、利益、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第263页。
    34 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第951页。
    35 弗罗洛夫:《哲学词典》(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
    36 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M),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307页。
    37 洪远朋:《经济利益关系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关系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页。
    38 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951页。
    39 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吴良健等译,三联出版社,1989年,第31页。
    40 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M],三联书店,1993年。
    41 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平新乔等译,第129页。
    42 陈洪生:“政治市场:一个作为概念与研究方法的政治术语”,《江西行政学院学报》,第7卷第2期,2005年4月。
    43 刘德厚:《广义政治论: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第166页。
    44 胡象明:《经济政策与公共秩序》,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02月第1版。
    45 中央编译局:《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2003年02月,第1版,第15页。
    1 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二卷E-J)》,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951页。
    2 张晓明:《伟大的共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1页。
    3 奥塔·锡克:《经济-利益-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54页。
    4 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23页。
    5 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47页。
    6 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33页。
    7 洪远朋:《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56页。
    8 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二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4页。
    9 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二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5页。
    10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52页。
    11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55页。
    12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57页。
    13 中中共中央宣传部研究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人权》,第90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584-585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51-152页。
    16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吴寿彭译,1983年,序言。
    17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吴寿彭译,1983年,第14页。
    18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吴寿彭译,1983年,第16页。
    19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吴寿彭译,1961年,第109页。
    20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吴寿彭译,1961年,第113页。
    2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吴寿彭译,1983年,第38页。
    22 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6页。
    23 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6页。
    24 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7页。
    25 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65页。
    26 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67页。
    27 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2页。
    28 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4页。
    29 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4页。
    30 罗伯特·H·贝茨,“发展领域的宏观政治经济学”,收录于《实证政治经济学》,詹姆斯·E 阿尔特和肯尼斯·A·谢泼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页。
    31 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03月。
    32 习近平:“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求是杂志》,2001年,第19期。
    1 《论语·尧曰》。
    2 《孟子·梁惠王》。
    3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第595页。
    4 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页。
    5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05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3页。
    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09页。
    2 姜士林、陈玮主编:《世界宪法大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第1124、1126页。
    3 转引自:沈汉、刘新成:《英国议会政治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页。
    1 洪远朋:《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83页。
    2 许云霄:《公共选择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3 王浦珣:《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
    4 商英伟、白锡能:《自由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5页。
    5 王玉明:《选举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13页。
    6 李琦:“公民政治权利的要素与结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3期。
    7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第115页。
    8 汤敏轩、谭君久:“公民权利思想探源: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卢梭之比较分析”,《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6卷第2期,2003年3月。
    9 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 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 Gerth and Mills,Form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p181.
    2 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杨祖功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4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9页。
    5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页。
    6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247页。
    7 M.L.Bush,ed.Social Orders and Social Classes in Europe since 1500:Studies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Longman,London & New York,1992,p,218.
    8 魁奈:《魁奈经济学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09-311页。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00页。
    10 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99-300页。
    11 马克斯·韦伯:《论经济和社会规律》,第323页。
    12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261页。
    13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3页。
    14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第274页。
    15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第380页。
    16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第275页。
    17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第275页。
    18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1页。
    19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351页。
    20 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98年。
    1 唐斯(Anthony Downs):《民主的经济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25页。
    2 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 约瑟夫·施莱辛格:“政党的基本目标:一种实证理论的澄清”,《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6期。
    4 龚先庆:“‘党的利益'问题研究综述”,《理论导刊》,2007年3月。
    5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1 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 朱炳元:《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第189、190页。
    3 林(Linn,J.F.):《世界银行1988年世界发展报告》,第50页。
    4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 王泰平:《新中国外交50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7 王立:《波澜起伏——中美关系演变的曲折历程》,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8 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
    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 弗朗 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12 萧功秦:“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转型体制”,《浙江学刊》,2005年05期。
    13 亚里 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09页。
    1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8页。
    15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第501页。
    16 王宗礼等:《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1页。
    17 李普塞持:《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6-57页。
    18 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85页。
    19 张军、周黎安:《为增长而竞争》,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序言。
    20 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联书店,1998年,第64页。
    21 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3页。
    1 洪远朋:“一切经济关系实质上都是经济利益关系”,《世界经济文汇》,2000年第1期。
    2 李培林,李强,马戎:《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第385页。
    3 汪丁丁、贾拥民:“一个嵌入社会网络的市场经济:义务案例”,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1期。
    4 高清海:《人就是“人”》,第190页。
    1 金太军:“新世纪中国政治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赖静萍:“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的演进与现代国家的成长——以领导小组的历史变迁为观察点”,《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77页。
    4 中央党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G],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5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
    6 王绍光:《分权的底限》,1997年。
    7 财政部综合司:《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料(第一辑)》,[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
    8 杨龙:《发展政治学》,第404页。
    9 洪远朋、陈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十大变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
    10 吴庚:《政法理论与法学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12 转引自:李宝俊、徐正源:“冷战后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新思路》,2006年第2期。
    1 庞明川:“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博弈的形成机理及其演进”,财经问题研究第12期(总第253期),2004年12月。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毛泽东选集第一至五卷,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国共产党历次修改的党章
    5.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6.锡克,《经济-利益-政治》,王福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7.洪远朋等著,《经济利益关系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益关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8.洪远朋等,《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9.阿伦·德雷泽,《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0.奥尔森,“独裁、民主与发展”,盛洪主编:《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1994
    12.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1993
    13.巴里·克拉克,《政治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4.保罗·巴兰,《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9
    15.保罗·巴兰,保罗·斯威齐,《垄断资本:论美国经济和社会秩序》,商务印书馆
    16.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学分析》,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7.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8.布坎南,《立宪经济学》,北京:三联书店,1996
    19.布坎南,《民主的财政理论》,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6
    20.布坎南,《同意的计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1.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22.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23.陈抗等,《财政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变化——从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经济学(季刊)》,2002
    24.陈振明,《政治学前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25.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4
    26.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7.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8.道格拉斯·诺斯,《西方社会的兴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9.迪克西特,《经济政策的制定: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刘元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0.杜维明,《对话与创新》,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1.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2.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3.高鹏程,《政治利益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4.海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3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6.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7.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华夏出版社,1987
    38.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9.科勒德克,《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规的政治经济》,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40.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1
    41.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
    42.科斯,《企业的性质》,上海三联书店,1990
    43.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
    44.肯尼思·阿罗,《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45.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6.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2期,2002
    47.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48.陆学艺,《当代中国十大社会阶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9.路德维希·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0.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1.罗伯特·考特,拖马斯·尤伦著,《法和经济学》,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52.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3.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4.罗素,《权力论——新社会分析》,商务印书馆,1998
    55.马歇尔,《货币、信用和商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6.马艳,风险利益论:兼析在风险投资领域的运用,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
    57.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林震译,宁骚校,华夏出版社,2006
    58.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59.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60.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华夏出版社,1989
    6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62.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1
    63.青木昌彦,《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北京:经济发展出版社,1999
    64.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商务印书馆,1990
    65.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16版,华夏出版社
    66.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
    67.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王燕生、徐仲年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
    68.斯蒂格勒,《价格理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69.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70.唐斯,《官僚制内幕》,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71.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72.汪翔、钱南,《公共选择理论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73.魏埙、洪远朋等,《现代经济学论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74.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Ⅰ,Ⅱ,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5.沃勒斯坦:《沃勒斯坦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
    76.沃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77.希克斯,《价值与资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8.熊彼特,《经济分析史》,商务印书馆,1991
    79.许云霄,《公共选择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0.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2.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经济学与公共目标》,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3.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84.约翰·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85.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1998
    86.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0
    87.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89.张五常,《制度的选择》,香港,花千树出版社,2002
    90.张宇燕,《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91.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经济研究》第6期,2004
    92.周黎安等,相对绩效考核:中国地方官员晋升机制的一项经验研究,《经济学报》,2005
    93.祝灵君,试论政治学研究中的利益分析方法,《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4.Acemoglu,Daron and James A.Robinson,2001,"A Theory of Political Transitio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5.Acemoglu,Daron,Simon Johnson,James A.Robinson,and Pierre Yared,2004,"From Education to Democracy?" working paper,MIT.
    96.Aghion,Philippe,1993,"Economic Reform in Eastern Europe:Can Theory Help?"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97.Alt,James A.and Kenneth A.Shepsle,1990,edited:Perspectives on Positive Political Econom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8.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New York:St.Martin's Press》,A DOWNS,1997
    99.Baicker K.,2005,"The Spillover Effects of State Spending,"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00.Baily,F.G.,1971,"The Peasant View of Bad Life," in T.Shanin(Ed.),Peasants and Peasant Societies,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101.Basu,Kaushik,"The Role of Social Norms and Law in Economics:An Essay on Political Economy," in Scott and Keates(eds.),Schools of Though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102.Basu,Kaushik,2001,"The Role of Social Norms and Law in Economics:An Essay on Political Economy," in Scott and Keates(eds.),Schools of Though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03.Becker,G.S.1962,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alysi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4.Becker,G.S.1983,A theory of competition among pressure groups for political influenc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5.Benhabib,J.and A.Rustichini,1996,"Social Conflict and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06.Besley,T.and A.Case,1995,"Incumbent Behavior:Vote-Seeking,Tax-Setting,and Yardstick Competi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7. Blanchard, Oliver and Andrei Shleifer, 2001, "Federalism with and without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 China versus Russia, " IMF Staff Papers
    
    108. Blinder, Alan S.(1999): Economics Becomes A Science-or Does It? American Phiosophical Society
    
    109. Buchanan, J.M., " 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 Economica, 1965.
    
    110. Buchanan, J.M., 1965, "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 " Economica
    
    111. Cardner, B., 1983, Efficient redistribution through commodity market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12. Coase, R. H., 1974, "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 "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13.Coase, R.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114. Crocker, K.J. and Masten, S.E., 1988, mitigating contractual hazards: unilateral options and contract length.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15.Demurger, S., Jeffrey D. Sachs, Wing T. Woo, ShumingBao, Gene Chang and Andrew Mellinger, 2002, "Geography, Economic Polic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 Asian Economic Papers
    
    116. Djankov, Simeon, Rafael La Porta,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 Andrei Shleifer, 2003, " The New Comparative Economic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17. Drazen, Allen( 2000): Political Economy in Macroeconom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18. Drobak, John N. and John V. C. Nye, 1997, edited: The Frontier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cademic Press
    
    119. Elster, J., 1989, Social norms and economic theory. Jouran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20. Fan, Shenggen, 2003, "Public Invest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 What Have We Learnt from India and Chin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ADBI conference,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for Poverty Reduction: What Do We Know? " Tokyo
    
    121. Fischer, Stanley and Alan Gelb, 1991,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22. Glaeser, Edward L., Giacomo Ponzetto, and Andrei Shleifer, 2005, "Why Does Democracy Need Education?" Working paper, Harvard University.
    
    123. Grief, A., Milgrom, P. and Weingast, B. (1990) The merchant gild as a nexus of contracts.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E-90-23, Hoover Instit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124. Hall, David L. and Roger T.Ames, 1999, The Democracy of the Dead: Dewey, Confucius, and the Hope for Democracy in China, Chicago and Lasalle: Open Court
    
    125. Hart, Oliver, 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W. Vishny, 1997, "The Proper Scope of Government: Theory and an Application to Prisons,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6. Hoff, Karla And Joseph E. Stiglitz, 2004, "After the Big Bang? Obstacles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Rule of Law in Post-Communist Societies,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27. Joskow, P.L. (1988) price adjustment in long-term contracts: further evidence from coal markets. Mimeo,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28. Karl Popper, 1963,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129. Marshall, Alfred, 1938,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London: The Macmillan Company
    
    130. Mauro, Paolo, 1995, "Corruption and Growth,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31. Milton Friedman, 1962, Capitalism and Freedom
    
    132.Nee, Victor, 1994, "The Emergence of a Market Society: Changing Mechanisms of Stratification in China, " Working Papers on Transition from State Socialism, 94.1 (April), Cornell University.
    
    133. North, Douglass C. and Robert P. Thomas, 1973,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 A New Economic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4. Pittman, R., 1990, Specific investments, contracts, and opportunism: the evolution of railroad sidetrack agre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on Contracts and the Activities of Firms,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School, June 14-16.
    
    135.Ramo, J.C., 2004, "The Beijing Consensus, " London: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136. Roland, Gerard, 2004, "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Fast-Moving and Slow-Moving Institutions, "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137. Rose & Milton Friedman, 1980, Free to Choose
    
    138. Sayer, Stuart (2000): Issues in New Political Economy: An Overview,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
    
    139. Stiglitz, Joseph E., 1994, Whither Socialism, MIT Press
    
    140. The New Political Economy, Political Studies, Andrew Gamble, 1995
    
    141. Theories of Political Scien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 A. Caporaso, 1992
    
    142. Townsend, James R. and Brantly Womack, 1986, A Country Study, Politics in China, 3rd edition, Lyttle, Brown and Company
    
    143.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With Readings for the Fatigued , 《Colorado:Lynner Publishers》, R. Pettman, 1996
    
    144. Weiss, A.B. (1987) firm-specific capital: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vertical merger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