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权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专利,社会主义是拒斥人权的,由此导致中国社会长期对人权的漠视。改革开放后党的领导集体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这一历史进程推动了中国人权事业的大发展,形成了关于人权问题的科学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对这一伟大历史进程进行总结与反思,对未来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涉及概念较多,首先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形成对人权概念本身的界定,人权是指由社会整体发展状况所决定和制约的,由公民权利、市民权利等权利范畴所组成的,反映特定社会中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以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与发展,充分实现人作为人所应当享有权利为指向的权利形态。人权并非孤立存在,与经济、政治、文化存在密切关系,这种关系的解读有助于全面理解人权。同时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属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人权国情,解决中国人权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使之具体化、民族化、通俗化的实践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是指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中国人权整体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人权发展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的关于中国人权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发生具有历史必然性,从时代背景与实践条件看,二战后出现了对人权保障的世界性潮流,同时二战后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也使“人权”成为西方国家渗透、干预的工具;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人权问题上虽取得巨大成就,但也教训深刻,其高度集权体制的存在影响了人民权利的行使,使整个社会丧失了民主、自由的环境,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严重损害了人民利益,大俄罗斯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损害了少数民族及弱小国家的自治权,对集体人权造成侵害;就中国国内而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人权建设上走了一些弯路,由于偏离经济建设中心,错误适用人权阶级性,长期忽视对人权保障,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严重践踏了人权,因而改革开放后中国对人权发展存在迫切需要,这些因素都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权理论为我们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来源,西方人权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于当今人权建设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这一切都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发生具有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轨迹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从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角度进行概括,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1年,这是在探索中寻求突破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到2002年,这是中国人权建设步入正轨的阶段;第三阶段是从2002年至今,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进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理论形态体现在邓小平、江泽民的人权理论及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人权观点等,其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基本原则是坚持人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在主要内容方面,“符合中国实际的人权”是将生存权、发展权列为首要、核心的人权,包含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民族自决权与发展权等诸多权利为内容的丰富的权利体系。在人权的构建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人权的根本路径,在主体上立足于广大人民人权的实现,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国际交往中正确处理人权问题来全面保障人权的实现。整个理论体系体现出的特点包括人民性、民族性、实践性、解放与发展性,这一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体现在它是中国人权建设的行动指南,为世界人权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其理论地位体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发展的历程。套用范式理论,这一历史进程的逻辑范式体现在,其原则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把握中国人权实际,主题是实现最大多数人的人权,基点是将生存权、发展权列为首要人权,主体包括领袖人物、广大人民群众及理论工作者,指向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总结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出其中所隐含的基本特征。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权问题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人权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实际,解决了中国问题,并使理论具有了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具体特征包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理论指引,这是发展我国人权事业最为核心的思想;这一过程始终坚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不断实现对人权的全面保障;坚持对西方主流人权理论的全面分析研判,通过驳斥错误的思想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人权建设,使我国在国际人权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增强;这一过程的实现是将政治家与理论工作者的研究相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前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进一步发展是必要、重要和紧迫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经济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权问题的存在具有经济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权发展具有双重作用,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也为我国人权建设带来了经济冲击。政治上等级特权思想的存在,基层群众自治、公民政治参与的不足,法治贯彻不彻底等问题都阻碍着人权的充分实现。在文化上主要从文化的核心——意识形态角度出发分析人权问题,一个社会对人权问题的主导性认识反映了一个社会或集团根本性的、全局性的利益,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联系,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中西在人权文化问题上的冲突实质反映的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冲突。西方人权文化的侵蚀包括“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等社会思潮的冲击,这种文化渗透的方式主要通过传媒工具将这种文化带入我国,此外一些封建文化也影响着当今中国的人权文化建设。从全球化视角看,“人权全球化”在一定意义上是存在的,我们所理解的“人权全球化”是在坚持人权属国家主权、内政范畴的基础上,国际社会对人权的共同保障,在人权建设上强调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共同努力,来共同推动世界人权的发展,以及人权理论、观念的国际交流与融合。“人权全球化”应是在尊重多样人权文明基础上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而当前东西方对人权全球化存在不同的理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对我国施行“人权外交”,借人权问题推行霸权主义,妄图使人权全球化成为西方世界的一元化,严重干扰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进行。
     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包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在经济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人权的有效途径,加强国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管理,合理调整收入差距拉大问题,不断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反腐败工作等。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不断加强、改进党的领导,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改革、完善监督制度,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等。在人权文化建设上,巩固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在人权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使其真正成为人权文化领域的主流意识形态;正确对待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发扬其有利的一面,弃其糟粕,实现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注意吸收西方人权文化中对人权保护的积极因素,正确应对西方人权意识形态对我国人权文化的侵蚀;加强传媒建设促进中国人权文化的传播;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人权教育,加强国际人权文化的交流等。在人权全球化发展进程中,要积极抵制西方人权外交攻击,维护中国良好国家形象;加强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人权对话;以“和谐世界”理念推动人权全球化的发展;而其终极指向将是伴随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全世界范围的实现,全球范围内将实现统一的人权理念,各种阻碍人的发展和人权实现的异化因素将得到消除。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human rights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the patent of the bourgeois, socialism reject human rights, which led to China's long-term disregard for human rights.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leading collective of the party have correctly treated Marxist theory of human rights, integrating human rights theory of Marxism with China's realities and achieving the Marxist theory's merge with China. This historical process promote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China's human rights, forming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and experience about human rights. The summary and reflection on this great historical process is significant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uman rights.
     The Marxist theory's merge with China involve some concepts, first of all we should make the definition of the human rights concept standing in the position of the Marxism. Human rights are right forms which determined and constrained by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omposed of the civil rights and people's rights etc, reflecting the sum of the specific social rela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full emancipation and development, fully realize the rights as human beings should enjoy. Human rights are not existed in isolation and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The interpretation helps us fully understand human rights. At the same time the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s merge with China is one aspect of the Marxist theory's merge with China. Based on the study of Marxist theory's merge with China,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s merge with China refers to use Marxism to research China's human rights situation and solve China's practical problems in human rights development, make it specific, nationalization, popularization. The Chinese human rights theory of Marxism refer to combine the theory of Marxist human rights with the whole reality of Chinese human rights and form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in solving the questions of China's human rights development. They are correct principles and lessons which are proven by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human right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s merge with China hav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From the conditions of the background and practice, It appeared the global trend of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after World WarⅡ, while the formation of two levels confrontation will also make "human rights" as penetrating and intervening tools of Western countries; the Soviet Union as socialist countries although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on human rights issues, but also had profound lessons. Its highly centralized system limited the exercising of people's rights, led to the loss of democratic and free environment. The formation of the privileged bureaucracy seriously damaged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Greater Russia, ethnic chauvinism undermined the autonomy of minority and weak countries and damaged the exercise of the collective human rights. To China, the new China had a few detou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rights, due to deviation from the center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wrong application for the class nature of human rights, long-term neglect for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which ultimately led to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seriously trampled human rights.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we had an urgent need to human rights development. These factors all required us to combine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 with Chinese reality and form the developing path fit for the actual of China. Marxist-Leninist theory of human rights provided us with theoretical source of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s merge with China, Western human rights theor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enefitting for today's human rights construction provided an important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s merge with China. All of these factors decided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s merge with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veloping track of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s merge with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summarized from the Angle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first stage from 1978 to 1991, this is the phase of seeking breakthrough in the exploration; The second phase from 1992 to 2002, China's human rights construction is on track phase; The third stage since 2002 till now,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s merge with China have come into a new stag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s merge with China have achieved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he formed theory is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Theoretical form embodies in human rights theory of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and the human rights view inherent in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ts guiding ideology is people-oriente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basic principle is to insist on the unity of human rights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rights and obligations. In the main content, "human rights conforming to China's actual" is making the survival, development as top, core human rights, the rich right system including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civil rights and political rights,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and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and many other rights. In construction of human rights, adhering to the socialist road is the fundamental path to achieve human rights in China.In the subject based on human rights realization of the broad masses, by developing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strengthening democracy and legal system,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rrectly handle the issues of human rights to guarantee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 rights. The whole theory system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national character, nationality, practicality, liberation and expansibility.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ory system lies in that it is the guide of China's human rights construction, provides a successful examples for the world human rights development; Its theoretical position embodies in that it is the developing new stage of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 it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y system.
     Throughout the developing process, applying paradigm theory, the logic paradigm of this history embodies that the principle is that we should scientifically treat Marxism human rights theory and grasping the actual of Chinese human rights, the theme is to realize most people's human rights, the basis points is to make subsistence and development as primary human rights, its subjects include the leaders, the masses and theoretical workers, the pointing is to realize freedom,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theoretical summary is Chinese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
     Through the reflection to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s merge with China, I summarizes the hidden basic features. The most fundamental feature is combining the Universal truth of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 with the Chinese human rights concrete practice, utilizing Marxist theory in the actual,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China and making the theory have Chinese style and manner. The specific features include insisting on the guiding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theoretical guidance, this is the most core thought developing human rights; This process always insist that on the ba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should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guarantee of human rights; In the process we mak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judgment to western mainstream human rights theory, through refuting wrong ideologies we strongly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 make our country's status and function more increased i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construction; This is the result of political and academic research combining.
     At the present tim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s merge with China is necessary, important and urg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ll exist. In economy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the existence of human rights problems has economic necessity,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for human rights development has dual functions, the erupt of global economic crisis has brought the economic impac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rights. In politics the existence of level privileges thoughts, the lack of Grassroots autonomy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rule of law is not implemented thoroughly, which hinder human rights full realization. In cultural mainly from the core of culture-ideology I analyze human rights questions. The dominant awareness to human rights issues in a certain society reflects the fundamental and overall interests of the society and group. It is connected with social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other, to a great extent,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ideology. The conflict essence of human rights cultural problem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eflects the conflict of two different ideology. The erosion of western human rights culture include "universal value", the new liberalism, "ideology eventually conclusion" etc. This cultural osmotic way is to take this kind of culture into our country mainly through media tools, furthermore some feudal culture also affects the China's human rights cultur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human rights globalization" in a certain sense is existed, the "human rights globalization" we understand is on the basis of persisting in human rights belonging to the national sovereignty, interior category, that international society should have common security for human rights. On human rights construction emphasizing through the joint efforts between countries we should jointly promote the world human rights development, and fulfill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human rights theory and concept. "Human rights globalization" should be common development for all countries based on respecting various human rights civilization. The current east and west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n the exist of human rights globalization. The us-led western society execute "human rights diplomacy" to our country, implement hegemonies by human rights, try to make human rights globalization become the western world unary, seriously interference Marxist theory's merge with China.
     The countermeasures promoting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s merge with China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include that we should treat correctly Marxist theory of human rights. In economic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effective ways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afeguarding human rights, strengthen national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to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rationally adjust the widening problem of income gap, continue to promote anti-corruption work in market economic conditions. In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constructio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improve party leadership, adhere to the scientific, democracy and law-based governance, reform and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system,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grassroots self-government, further expand orderly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advance the rule of law as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etc. In Human rights cultural construction, consolidate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 as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human rights culture construction, make it become real mainstream ideology of human rights cultural field, Treat correctly traditional Chinese feudal culture, carry forward its advantageous, discard the dross. We should combine Marxist human rights theory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ay attention to absorb positive factors of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in western human rights culture,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erosion of western human rights ideology to our human rights cultural;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a to promote Chinese human rights culture's spreading, In all the social scope to strengthen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rights globalization, we should actively boycott the attack of western rights diplomacy, safeguard Chinese good image of the state; To strengthen China's human rights dialogue with the western world, promote development of human rights globalization with the "Harmonious world" thought; But the ultimate point should be that the worldwide form unity of human rights idea accompanied by the realization of people's free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in all the world, various alienation effects preventing human development and human rights realization will be eliminated.
引文
①[美]兹·布热津斯基:《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03页。
    ①[美]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的终结》,郭春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169页。
    ②Joseph Wronka. Human Rights and Social Policy in the 21st Century,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8, P.82.
    ②参见谷春德,郑杭生主编:《人权:从世界到中国》,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206页。
    ①参见冯颜利:《马克思主义人权论》,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7期。
    ②参见刘瀚,李林:《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初论》,载《中国法学》,1991年第4期。
    ①参见王寿林,张美萍:《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载《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10期。
    ②参见李林:《走向人权的探索》,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15-134页。
    ③参见郑杭生,谷春德主编:《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黎国智主编:《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概要》,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许崇德,张正钊主编:《人权思想与人权立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陈波:《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人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④参见李林:《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62页。
    ①参见冯卓然,房宁:《邓小平人权理论学习读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吴忠希:《社会主义与人权》,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357-362页;曾忠恕:《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新发展》,载《科学社会主义》,1994年第2期。
    ②参见吴忠希: 《中国人权思想史略》,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35246页;店健飞: 《国际人权公约与和谐人权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56页;印进宝,陈显泗,李盛荣:《人权问题简论》,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③参见中国人权研究会:《新世纪中国人权》,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9-34页。
    ①参见王卫,鲜开林:《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新境界》,大连出版社2007年版。
    ②参见沈亚生:《科学发展观与人权建设》,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③参见鲜开林:《科学发展观与人权》,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④参见中国人权研究会:《新世纪中国人权》,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35-63页。
    ⑤参见孟宪平:《从人权维度看以人为本》,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①参见中国人权研究会:《和谐发展与人权》,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93-97页。
    ②参见中国人权研究会:《和谐发展与人权》,五洲传播m版社2010年版,第68-72页。
    ③参见万斌,王康:《论胡锦涛“共享”思想的人权意蕴》,载《浙江学刊》,2008年第5期。
    ④参见张晖:《社会主义人权的特点和实现途径》,载《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⑤参见张继良:《中共人权理论与中国人权立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52,70-76页。
    ⑥参见罗文东:《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的飞跃》,载《晋中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①秦正伟:《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及其中国实践》,载《学术界》,2010年第9期。
    ②参见张继良:《中共人权理论与中国人权立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218页。
    ③参见中国人权研究会:《新世纪中国人权》,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159页。
    ④参见张晖:《社会主义人权的特点和实现途径》,载《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⑤参见张继良:《中共人权理论与中国人权立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258页。
    ⑥李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权建设研讨会”综述》,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①参见苗贵山:《马克思恩格斯人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260页。
    ②参见李步云,杨松才:《论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载《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6期。
    ③参见张志洲:《关于人权的思考》,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3期。
    ④参见徐崇温:《“自由、平等、人权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辨析》,载《学习论坛》,2010年第7期。
    ⑤参见于涓:《普世价值与中国人权之路》,载《江汉论坛》,2009年第8期。
    ⑥王岩,施向峰:《科学人权观确立之学理思考》,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9期。
    ①参见苗贵山:《略论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当代建构》,载《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
    ②参见彭升,]王稳良:《略论社会主义国家人权问题研究的方法论》,载《衡m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③参见董云虎,常健:《中国人权建设6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④参见马郑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权保障》,载《科学社会主义》,1994年第1期:李招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权正负面效应的共存性及矫正》,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3期。
    ①参见王建均:《市场经济与人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②参见中国人权研究会:《和谐发展与人权》,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年版,第14-65页。
    ③参见邹平学:《基于人权视角的政治文明解读》,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④参见叶晨晖,郭为桂:《尊重和保障人权:现代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⑤参见赵海月:《试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人权原则》,载《理论视野》,2006年第5期。
    ⑥参见蒋德海:《论中国人权保障中的政冶人权建设》,载《上海市经济管理十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⑦参见[美]L.亨金:《权利的时代》,信春鹰,吴玉章,李林译,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① R.E.Howard. Cultural Absolutism and the Nostalgia for Community, Human Rights Quartely.1993,p.317.
    ①陈新夏:《人权与社会文化背景》,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②屈新儒:《中西人权观差异的历史文化反思》,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③参见刘海年,李林主编:《人权与21世纪》,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9页;中国人权研究会:《东方文化与人权发展》,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①参见李步云主编:《人权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282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0页。
    ②郑杭生,谷春德主编:《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1页。
    ②皮纯协:《政治学教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③《孙中山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61页。
    ④《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8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
    ②参见郭道晖:《人权的本性与价值位阶》,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2期。
    ③转引自董云虎:《人权基本文献要览》,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①邹学平:《基于人权视角的政治文明解读》,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上1995年版,第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7-448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①刘兆兴:《论我国的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载《学习‘与思考》,1984年第5期。
    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5页。
    ③《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6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6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贝。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②李安增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①许全兴:《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②参见陈占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1期。
    ③顾钰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研究述要》,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1期。
    ④参见龚育之:《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化答记者问(上、下)》,载《学习时报》,2005年4月4日。
    ⑤参见袁辉初:《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⑥参见雍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
    ⑦参见李忠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视角》,载《人民日报》,2005年4月23日。
    ①参见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②李建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主题与理论创新》,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③张静如,鲁振祥:《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载《人民日报》,1995年7月25日。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页。
    ①参见常宝红、赵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载《探索》,2006年第3期。
    ②秋石 :《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载《求是杂志》,2002年第4期。
    ③参见张国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比较》,载《探索》,2007年第2期。
    ①参见王天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载《求是杂志》,2003年第24期;郭德宏《近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载《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4期。
    ②叶险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回到马克思》,载《新视野》,2003年第3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页。
    ②《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十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57-659页。
    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201页。
    ①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载《人民日报》,2006年4月23日。
    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33页。
    ②《毛洋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页。
    ①转引自孙哲:《新人权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3页。
    ①Paterson. Thomas G.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ince 1900 D.C, Health and Company,1983.p.435.
    ① Natalie Kaufman Hevener.The Dynamics of Human Right in U.S. Foreign Policy, New Jersey:Transaction Books,1983,p.123.
    ②富学哲:《从国际法角度看人权》,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页。
    ③赫德里克·史密斯:《里根和里根总统》,潘东文、季佩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5页。
    ④转引自孙哲:《新人权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82页。
    ①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3年版,第416-417页。
    ①参见吴忠希:《社会主义与人权》,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①转引自吴忠希:《社会主义与人权》,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243贝。
    ②转引自吴忠希:《社会主义与人权》,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244页。
    ①转引自吴忠希:《社会主义与人权》,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338贝。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10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18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1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
    ④《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4-195页。
    ⑤《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8页。
    ⑥《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0页。
    ①参见胡瑾:《闸析列宁的人权理论》,载《淄博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②《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0页。
    ③《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6277页。
    ①《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8页。
    ②《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页。
    ③《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7页。
    ④《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页。
    ⑤《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页。
    ①《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4页。
    ①转引自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②[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第二卷),袁瑜琤,苗文龙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①[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世界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42页。
    ②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页。
    ①中国人权研究会:《东方文化与人权发展》,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①参见孙哲:《新人权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页。
    ①参见徐显明:《人权研究》(第八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②沈宝祥,王诚权,李泽锐:《关于国际领域的人权问题》,载《红旗》,1982年第8期。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5页。
    参见孙哲:《新人权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①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页。
    ③参见中国人权研究会:《新世纪中国人权》,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199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载《中国统计》,1992年第3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1页。
    ④《江泽民接受法国(费加罗报)采访时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9年10月26日。
    ①《江泽民同克林顿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载《人民日报》,1997年10月31日。
    ②转引自吴忠希:《中国人权思想史略》,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页。
    ①《江泽民与优秀残疾人和助残先进集体、个人代表座谈时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1年5月11日。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页。
    ③《江洋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22页。
    ①参见中国人权研究会:《新世纪中国人权》,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载《中国统计》,2003年第3期。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载《中国统计》,2011年第3期。
    ②参见《2009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载《西藏发展论坛》,2010年第2期。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载《中国统计》,2011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参见沈亚生:《科学发展观与人权建设》,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①《江泽民畅谈国际国内大事》,载《人民日报》,1991年11月2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①《江洋民畅谈国际国内大事》,载《人民日报》,1991年11月2日。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5页。
    ②《邓小平在会见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时的谈话》,载《人民日报》,1990年5月13日。
    ①《江泽民与优秀残疾人和助残先进集体、个人代表座谈时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1年5月11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25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①《江洋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22-323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245贞。
    ③《江洋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9页。
    ④吴忠希:《中国人权思想史略》,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页。
    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2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8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页。
    ③转引自吴忠希:《中国人权思想史略》,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页。
    ①《江泽民与奥地利总统克莱斯蒂尔会见中外记者时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9年3月29日。
    ②《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
    ①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页。
    ③《江泽民同日本朝日新闻社社长江利忠的谈话》,载《光明日报》,1993年8月9日。
    ①王晨:《中国人权取得历史性进步》,载《人权》,2008年第6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164页。
    ②《江泽民在美中协会等六团体举行的午餐会上讲话》,载《人民日报》,1997年10月30日。
    ①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8页。
    ①参见孙强:《人权意识形态问题初探》,载《人大复印日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9年第9期。
    ①罗豪才:《人权保障的“中国模式”》,载《人权》,2009年第6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8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1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页。
    ②江泽民:《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载《中国统计》,2011年第3期。
    ①鲜开林:《科学发展观与人权》,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②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79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载《中国统计》,2011年第3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28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1页。
    ②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载《人民日报》,1990年5月4日。
    ③江泽民:《同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会谈时的谈话》,载《人民日报》,1999年10月30日。
    ①参见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八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4页。
    ①吕世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①王关兴主编:《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4页。
    ①参见中国人权研究会:《和谐发展与人权》,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年版,第28、31页。
    ①李步云:《论人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38页。
    ②转引自学习时报编辑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①转引自学习时报编辑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①工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7页。
    ①参见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④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①郑永廷主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①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①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1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185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①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①参见周新城:《关于“普世价值”的随想》,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
    ①侯惠勤:《“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实践陷阱》,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
    ②袁铎:《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载《长白学刊》2006年第3期。
    ③参见吴志敏,郭文亮:《探析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思潮》,载《学术界》,2010年第5期。
    ④何秉孟:《新自由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①何秉孟:《新自由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②王建林:《新自由主义与第三世界》,载《红旗文稿》,2006年第12期。
    ③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战略思考》,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
    ④张骥:《“四个如何认识”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①[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91页。
    ②刘军宁:《全球化与民主政治》,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年第3期。
    ①胡伟希:《传统与自由之间》,载《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1月11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①张骥主编:《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9页。
    ②Lawrence Lessig. Code and Other Law of Cyberspace. New York:Basic Books,1999,p.207.
    ①参见张骥主编:《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1页。
    ②[美]约翰·布洛克曼:《未来英雄——33位网络时代精英预言未来文明的物质》,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
    ①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
    ②转引自童建军,马丽:《文化传统的预制性与人权的接受性》,载《哲学动态》,2009年第12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页。
    ②《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94-4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②[德]汉斯一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著:《全球化陷阱》,张世鹏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①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
    ①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当代人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7页。
    ②参见孙哲:《新人权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80页。
    ③法学教材编辑部:《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1页。
    ④董云虎,刘武萍编:《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1页。
    ⑤转引自孙哲:《新人权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83页。
    ①孙哲:《“超越遏制”战略与美苏关系发展之探析》,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5期。
    ②万光:《世界需要怎样的国际新秩序》,载《瞭望》(海外版),1991年9月16日。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7页。
    ④《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7页。
    ①王运祥,刘杰:《联合国与人权保障国际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①[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柴方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5-66页。
    ②[美]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5页。
    ③《西方国家的人权外交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载《人民日报》,2006年4月5日。
    ①徐显明:《对人权的普遍性与人权文化之解析》,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6期。
    ②《克林顿1998年6月11日在美国地理学会上关于21世纪中美关系的讲话》,载《参考消息》,1998年6月13日。
    ①参见李林:《走向人权的探索》,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81页。
    ②周琪:《中美对美国人权外交的不同看法及其根源》,载《太平洋学报》,1999年第1期。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3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3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年版,第146-14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页。
    ①[美]保罗·A.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6版),萧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①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复旦人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载《中国统计》,2011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2页。
    ②[瑞士]托马斯·弗莱纳:《人权是什么》,谢鹏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9100页。
    ③[德]奥特费利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法和国家的批判哲学之基础》,庞学铨,李张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72页。
    ①徐显明:《人权研究》(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社会与科学发展研究所组织翻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90页。
    ③于宪:《立法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1页。
    ①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
    ①齐延平:《人权与法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②《毛洋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694页。
    ①参见中国人权研究会:《东方文化与人权发展》,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①参见中国人权研究会:《东方文化与人权发展》,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369页。
    ②中国人权研究会:《东方文化与人权发展》,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页。
    ①齐延平:《和谐人权:中国精神与人权文化的互济》,载《法学家》,2007年第2期。
    ①[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97页。
    ①《江泽民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08页。
    ①俞红,徐长安:《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刃剑》,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①庞森:《当代人权ABC》,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①江洋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载《人民日报》,1990年5月4日。
    ①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载《党建》,2007年第3期。
    ①参见[澳]玛格丽特·雷诺兹:《澳大利亚人权教育》,载《人权》,2003年第6期。
    ②黎尔平:《哈佛大学的人权教育和研究》,载《人权》,2005年第6期。
    ①胡水君:《人权——制度与文化》,载《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4期。
    ①中国人权研究会:《东方文化与人权发展》,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①管文虎:《国家形象论》,电子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②王希:《有关中国国际形象的思考》,载《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1期。
    ③谢晓娟:《论软权力中的国家形象及其塑造》,载《理论前沿》,2004年第19期。
    ①李云龙:《中美关系中的人权问题》,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204页。
    ②齐延平:《和谐人权:中国精神与人权文化的互济》,载《法学家》,2007年第2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1、30、31、44卷,人民出版社2002、2002、2003、1995、1998、2001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16卷,人民出版社1957、1960、1964年版。
    4.《列宁选集》第1、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全集》第6、12、13、25、28、33、37、39、43卷,人民出版社1986、1987、1987、1988、1990、1985、1986、1986、1987出版。
    6.《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邓小平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版。
    9.《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选出版社2002年版。
    11.江泽民:《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2.李林: 《走向人权的探索》,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3.唐健飞: 《国际人权公约与和谐人权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4.中国人权研究会:《和谐发展与人权》,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年版。
    15.李步云:《论人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6.张骥主编:《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7.刘建军:《当代中国政治思潮》,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8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9.李安增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20.赵麟斌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读》,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1.顾海良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李林:《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鲜开林:《科学发展观与人权》,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4.董云虎,常健:《中国人权建设6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5.徐显明:《人权研究》第一、八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009年版。
    26.[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第二卷),袁瑜琤,苗文龙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7.蔡拓:《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8.何志鹏:《人权全球化基本理论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9.常军,卢萍著:《和谐社会与人权保障》,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0.刘明君,郑来春,陈少岚主编:《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1.吴忠希:《社会主义与人权》,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32.王卫,鲜开林: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新境界》,大连出版社2007年版。
    33.苗贵山:《马克思恩格斯人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4.黄传新,吴兆雪等:《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5.王建均:《市场经济与人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6.[德]奥特费利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法和国家的批判哲学之基础》,庞学铨,李张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37.李步云主编:《人权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8.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9.中国人权研究会:《新世纪中国人权》,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40.中国人权研究会:《东方文化与人权发展》,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41.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2.张继良:《中共人权理论与中国人权立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陈波:《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人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4.吴忠希: 《中国人权思想史略》,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45.何秉孟:《新自由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6.张骥:《“四个如何认识”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47.齐延平:《人权与法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8.学习时报编辑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9.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0.韩云川:《中美人权之争》,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1.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2.[美]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的终结》,郭春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3.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4.王运祥,刘杰:《联合国与人权保障国际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5.董云虎:《人权基本文献要览》,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6.周琪主编:《人权与外交》,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57.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复旦人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8.[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柴方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9.冯卓然,房宁:《邓小平人权理论学习读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60.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1.吕世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2.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3.王关兴主编:《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4.王家福,刘海年,李林主编:《人权与21世纪》,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65.[美]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2000年版。
    66.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7.谷春德,郑杭生主编:《人权:从世界到中国》,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年版。
    68.[瑞士]托马斯·弗莱纳:《人权是什么》,谢鹏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9.[美]保罗·A.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6版),萧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70.管文虎:《国家形象论》,电子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1.[德]汉斯一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著:《全球化陷阱》,张世鹏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72.[美]约翰·布洛克曼:《未来英雄——33位网络时代精英预言未来文明的物质》,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73.富学哲主编:《从国际法角度看人权》,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74.李云龙:《中美关系中的人权问题》,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75.郑杭生,谷春德主编:《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7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8.[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9.[美]L.亨金:《权利的时代》,信春鹰,吴玉章,李林译,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80.刘升平,夏勇主编:《人权与世界》,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
    81.于宪:《立法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2.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83.孙国华主编:《人权:走向自由的标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4.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当代人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85.孙哲:《新人权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6.黎国智主编:《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概要》,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7.许崇德,张正钊主编:《人权思想与人权立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8.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当代人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89.庞森:《当代人权ABC》,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0.[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91.[美]兹·布热津斯基:《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92.[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社会与科学发展研究所组织翻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93.[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世界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94.《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3年版。
    1. Lawrence Lessig. Code and Other Law of Cyberspace, New York:Basic Books, 1999.
    2. Joseph Wronka. Human Rights and Social Policy in the 21st Century,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8.
    3. R. E. Howard. Cultural Absolutism and the Nostalgia for Community, Human Rights Quartely,1993.
    4. Paterson. Thomas G.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ince 1900 D.C, Health and Company,1983.
    5. Natalie Kaufman Hevener. The Dynamics of Human Right in U.S. Foreign Policy, New Jersey:Transaction Books,1983.
    1.秦正伟:《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及其中国实践》,载《学术界》,2010年第9期。
    2.吴志敏,郭文亮:《探析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思潮》,载《学术界》,2010年第5期。
    3.徐崇温:《“自由、平等、人权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辨析》,载《学习论 坛》,2010年第7期。
    4.张品彬:《总结六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12期。
    5.童建军,马丽:《文化传统的预制性与人权的接受性》,载《哲学动态》,2009年第12期。
    6.顾钰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研究述要》,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1期。
    7.于涓:《普世价值与中国人权之路》,载《江汉论坛》,2009年第8期。
    8.俞红,徐长安:《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刃剑》,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9.罗豪才:《人权保障的“中国模式”》,载《人权》,2009年第6期。
    10.周新城:《关于“普世价值”的随想》,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
    11.侯惠勤:《“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实践陷阱》,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
    12.万斌,王康:《论胡锦涛“共享”思想的人权意蕴》,载《浙江学刊》,2008年第5期。
    13.沈亚生:《科学发展观与人权建设》,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14.张晖:《社会主义人权的特点和实现途径》,载《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15.李建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主题与理论创新》,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6.李步云,杨松才:《论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载《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6期。
    17.李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权建设研讨会”综述》,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18.齐延平:《和谐人权:中国精神与人权文化的互济》,载《法学家》,2007年第2期。
    19.张国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比较》,载《探索》,2007年第2期。
    20.陈占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1期。
    21.蒋德海:《论中国人权保障中的政治人权建设》,载《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2.卫建林:《新自由主义与第三世界》,载《红旗文稿》,2006年第12期。
    23.王岩,施向峰:《科学人权观确立之学理思考》,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9期。
    24.冯颜利:《马克思主义人权论》,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7期。
    25.邹学平:《基于人权视角的政治文明解读》,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26.赵海月:《试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人权原则》,载《理论视野》,2006年第5期。
    27.屈新儒:《中西人权观差异的历史文化反思》,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8.许全兴:《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29.袁铎:《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载《长白学刊》,2006年第3期。
    30.常宝红、赵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载《探索》,2006年第3期。
    31.袁辉初:《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32.孟宪平:《从人权维度看以人为本》,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3.王寿林,张美萍:《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载《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10期。
    34.黎尔平:《哈佛大学的人权教育和研究》,载《人权》,2005年第6期。
    35.胡水君:《人权——制度与文化》,载《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4期。
    36.苗贵山:《略论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当代建构》,载《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
    37.邹平学:《基于人权视角的政治文明解读》,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38.叶晨晖,郭为桂:《尊重和保障人权:现代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39.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战略思考》,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
    40.郭德宏:《近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载《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4期。
    41.郭道晖:《人权的本性与价值位阶》,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2期。
    42.谢晓娟:《论软权力中的国家形象及其塑造》,载《理论前沿》,2004年第19期。
    43.王天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载《求是杂志》,2003年第24期.
    44.[澳]玛格丽特·雷诺兹:《澳大利亚人权教育》,载《人权》,2003年第6期。
    45.叶险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回到马克思》,载《新视野》,2003年第3期。
    46.秋石:《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载《求是杂志》,2002年第4期。
    47.张志洲:《关于人权的思考》,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3期。
    48.印进宝,陈显泗,李盛荣:《人权问题简论》,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49.李招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权正负面效应的共存性及矫正》,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3期。
    50.胡瑾:《阐析列宁的人权理论》,载《淄博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51.王希:《有关中国国际形象的思考》,载《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1期。
    52.徐显明:《对人权的普遍性与人权文化之解析》,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6期。
    53.周琪:《中美对美国人权外交的不同看法及其根源》,载《太平洋学报》,1999 年第1期。
    54.刘军宁:《全球化与民主政治》,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年第3期。
    55.王元骧:《文化与意识形态刍议》,载《高校理论战线》,1997年第7期。
    56.陈新夏:《人权与社会文化背景》,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57.曾忠恕:《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新发展》,载《科学社会主义》,1994年第2期。
    58.马郑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权保障》,载《科学社会主义》,1994年第1期。
    59.刘瀚,李林:《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初论》,载《中国法学》,1991年第4期。
    60.孙哲:《“超越遏制”战略与美苏关系发展之探析》,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5期。
    61.刘兆兴:《论我国的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载《学习与思考》,1984年第10期。
    62.沈宝祥,王诚权,李泽锐:《关于国际领域的人权问题》,载《红旗》,1982年第8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