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政策执行的制度分析与模式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区域差距扩大化现象,是区域政策执行失效的制度结果。现有区域的发展格局,是伴随着政府权力关系调整后,地方政府在执行区域政策的过程中,基于制度选择的地方化倾向,而导致的政策目标选择的地区化倾向。其中地方政府在支持区域政策执行的制度供给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也就同时决定了地方政府在执行区域政策过程中,其利益分享的大小是其制度供给的原动力。它表明,当区域政策目标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分享具有正向一致性时,地方政府就作出有利于区域政策执行的制度安排,反之,地方政府就借助于中央政府在区域政策执行中,制度供给的滞后性,而以地区发展政策目标,置换区域政策目标,使之产生出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效果。囿于当代中国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以及“政府主导型”市场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因此,地方政府在当前区域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是当下任何组织无法替代的。故而,中央政府在对地方政府实施分权让利的行政体制改革中,应当同时加大对地方政府权力使用权限的监督制约,同步推进支持性制度变迁和修复性制度变迁的制度供给。如果让修复性制度变迁的供给,长期滞后于支持性制度变迁的供给,那么,将导致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再次扩大。
     缩小区域差距,最关键的因素不在于区域政策目标的调整,而在于为区域政策目标的顺利执行提供完整的制度支持。而制度支持的建构,关键在于深化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优化地方政府的治理结构,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建构全新的治理模式。
     协商民主作为中国区域政策执行模式的制度基础,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中,不仅能够克服基于“集权——分权”视角的局限而带来的权力运行失衡,更重要的在于,它既有超越既定政治模式的意义,对于推进当代中国政治的现代化、民主化进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目标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建立在协商民主基础之上的区域政府间合作机制,作为区域政策执行模式的制度建构,它所强调的是在中央政府所成立的“区域协调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区域内的各政治主体能平等、自由地参与区域公共问题的执行协商,不存在特殊组织利益凌驾于其他参与主体利益之上的优先权,政治行为不受先在权威的抑制和掌握,彼此间主要依据合作共存、协调发展原则来通过“公开说理”,而赋予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区域政策执行活动,以政治效率的合法性、组织效率的合理性和职能效率的有限性。
During the process of China’s social transition, the regional disparities enlarge, that is the system result of the regional policy’s bad implementation After the adjustment of government power, the existing regional developing pattern is the regional tendency of the policy goal alternatives resulted from the system alternative’s localization trend during the process of local governments’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policy. Peculiarly, the local government plays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system supplies suppor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policy, which determines that the size of benefit sharing is the motive power of the system suppli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ecuting the regional policy. This indicates, when the goal of regional policy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s benefit sharing coincide, the local government make the system arrangement that will be benefit to the region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otherwise through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lagging of system supplies that emerged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policy, the local government would replace the goal of the regional policy with the goal of local development policy, and cause the replacement bringing about a good policy result which benefi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Because of the imbalance of modern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dependence of the way that is the government-leading market development model,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the government plays in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local economy couldn’t be played by any other organization. So a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arries out administrative restructuring that aims to decentralize its power and give more benefits to the local govern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power, push forward the system supplies of supportive system change and corrective system change simultaneously. If the supply of the corrective system change lags behind the supportive system change for years, the disparities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will be enlarged again.
     In order to narrow the regional disparities, the crucial factor lies not in the
引文
① 参见周民良:《论我国的区域差异与区域政策》,载《管理世界》,1997 第 1 期。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大道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周克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张可云教授等也主张此观点。
    ① 陆大道等:《2000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商务印书馆,2001 年,第232 页。
    ② 参阅:Martin Temple: Regional Economics The Macmillan Press [T] 1994。
    ①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赵伯英译,商务印书馆,1964 年,第 132 页。
    ②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 年,第 76 页。
    ③ [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译,华夏出版社,1987 年,第 12 页。
    ④ [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译,华夏出版社,1987 年,第 10 页。
    ⑤ [美]伦德纳.D.怀特:《公共行政研究导论》,彭和平等编译,载《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年,第 45 页。
    ⑥ [美]伦德纳.D.怀特:《公共行政研究导论》,彭和平等编译,载《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年,第 45 页。
    ①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52 页。
    ① See J. L. Pressman and A. Wildavky, Implementation: How Great Expectation in Washington Are Dashed in Oakla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
    ② J. L. Pressman and A. Wildavski, Implementation: How Great Expectation in Washington Are Dashed in Oakla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③ [美]詹姆斯.W. 费斯勒等著:《行政过程:公共行政学新论》,陈振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 258 页。
    ① Thomas B. Smith,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olicy Sciences. Vol 4, No 2, 1973. pp 203-205。
    ① [美]詹姆斯·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4 年,第 3 页。
    ①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57 页。
    ② 郭济:《政府权力运筹学》,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321 页。
    ③ 温家宝:《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现政府管理创新——在省部级干部政府管理创新与电子政务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 年,第 1 期。
    ④ [美]詹姆斯?安德森:《公共政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 年,第 4 页。
    ① 参阅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42-43 页
    ① [美]艾德加·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王翼飞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年,第 239 页。
    ② 本研究尚未包括台湾省,下同。
    ③ 蔡昉等:《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3 页。
    ① 引自 Gavin McCrone, Regional Policy in Britain, George Allan & Unwin Ltd, 1969,P。13./加文·麦克龙:《英国区域政策》,乔治·艾伦与昂温公司,1979 年,第 13 页。
    ① 译引自 John Friedmann,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 The M. I. T Press, 1966, P。5./约翰·弗里德曼:《区域发展政策:委内瑞拉例研究》,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66 年,第 5 页。
    ② 转引自 N. Vanhove and H. L. Klaassen, Regional Policy: A European Approach London: Saxon House, 1980, P。43./范霍夫与 H. L. 克拉森:《区域政策:一种欧洲方法》,伦敦,萨克森出版社,1980 年,第 43 页。
    ③ N. Vanhove and H. L. Klaassen, 1980. Regional Policy: A European Approach, London: saxon House, p.43.
    ④ 参阅张文合等主编:《百卷本·经济全书·区域经济》,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21-22 页。
    ① 参见 Jeffrey L. Pressman and B. Widavsky, Implementation (2nd., e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PP.20~21.
    ② 参见 Charles O. Jon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3ed.). Monterey, Califorria: Brooks/ Coles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P. 166.
    ① 参见 G. C. Edwards Ⅲ and I. Sharkansky, the Policy Predicamend.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 1978. P. 293.
    ② Donald S. Van Meter,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dministration and Sociaty, 6(February) 1975. P.447.
    ③ 托马斯·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鞠方安、吴忧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77~178页。
    ④ 拉雷·N. 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朱子文译,重庆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03 页。
    ⑤ 刁田丁等:《政策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年,第 218-219 页。
    ⑥ 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84 年,第 275 页。
    ①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43 页。
    ② 胡宁生:《现代公共科学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第 193 页。
    ③ 胡平仁:《在权力与权力之间——公共政策学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156 页。
     ① 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 年版,第 275 页。
    ① 张文合等主编:《百卷本?经济全书?区域经济》,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28 页。
    ①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75 年。
    ② [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76 年。
    ③ [瑞]伯尔蒂尔·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陈小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 年。
    ① 金哲,姚永抗主编:《当代新术语》,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579 页。
    ① 参见卢观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年,第 6 页。
    ①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75 年,第 27页。
    ① [美]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二卷,陈彪如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年,第 57页。
    ② [美]H·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杨砾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年,第 46 页。
    ① [美]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年,第 27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第 741 页。
    ① [美]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潜龙译,商务印书馆,1996 年,第 134 页。
    ② [美]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潜龙译,商务印书馆,1996 年,第 132 页。
    ① [韩]金繁雄:《韩国公共行政的民主化》,载左然等编译,载《新兴现代化国家行政改革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年,第 463~480 页。
    ②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经济的比较研究》,载《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年中文版序言,第 25 页。
    ③ Kathleen Thelen & Sven Steinmo,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es in 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 Frank longstreth (eds), Structuring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 7-8.
    ④ E. Immergut. The Normative Root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and Comparative Policy Studies, 1996.
    ① 沈远新:《正和互动,中央与地方关系新范式及其政策意义》,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 年,第 2期,第 50—56 页。
    ② Simey, M. Democracy Rediscovered: A study in police accountability [M]. London: Pluto Press, 1984.
     ① 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 157 页。
    ① 金硕仁:《政府经济调控与市场运行机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年,第 24 页。
    ② [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王燕崃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 年,第 412 页。
    ① [美]贝格、费舍尔和多恩布什:《经济学》(Economics),纽约,1984 年英文版,第 334 页。
    ① 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三联书店,1991 年,第 115 页。
    ① Barney, J.B.& Ouchi, W.G.1986, Organizational Economics, San Francisico London: Jossey Bass Publishers。
    ② 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选择》,王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年,第Ⅳ页。
    ① 戴维·米勒:《市场、国家和共同体》,牛津:克拉伦顿,1989 年,第 200 页
    ② 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第 12 版,高鸿业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年,第 78 页。
    ① [美]James. Buchanan, 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2. 19.
    ② [美]萨谬尔森:《经济学》(上册)第 12 版,高鸿业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年,第 77—78 页。
    ① [美]阿诺德·海登海默:《对腐败性质的分析》,引自王沪宁编:《腐败与反腐败——当代国外腐败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 18 页。
    ② [美]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选择》,王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年,第 67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483 页。
    ② [美]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1986 年,第 16 页。
    ① [日]青木昌彦等:《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张春霖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年,第 8页。
    ② [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谢旭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年,第 132 页。
    ① 参见谢庆奎等著:《中国政府体制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年,第 155~157 页。
    ② 参见[美]A.格申克隆:《历史观中的经济后发性》(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 年英文版。
    ① 参见曹沛霖:《政府与市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436 页。
    ② 李晓:《东亚奇迹与“强政府”》(第 10 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年,第 66~160 页。
    ③ 参见李晓:《关于东亚金融危机的深层思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 年,第 6 期。
    ①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郭大力译,商务印书馆,1975 年,第 408 页。
    ② 参见顾松生等:《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选择》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214 页。
     ① 王丁宏:《区域失衡与校正——英国区域经济政策实践效果与启示》,载《南方经济》,2001 年,第 11 期。
    ① 马丽等:《区域经济政策的博弈解析》,载《地理研究》,2001 年,第 4 期。
    ② 陆大道等:《我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与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载《地理学报》,1999 年,第 6 期。
    ③ 陆大道等:《我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与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载《地理学报》,1999 年,第 6 期。
    ① 全毅:《加入 WTO 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选择》,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 年,12-7(9)。
    ② 厉以宁主编:《区域发展新思路》,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年,第 11 页。
    ① Mark E.Rushefsky. Pubilc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Toward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M]. California: 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Pacific Grove, 1989, P28.
    ②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第 14 页。
    ③ 转引自张成福等:《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108 页。
    ④ 转引自台湾伍启元:《公共政策》,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 年,第 4—5 页。
     ① 梁英武:《论“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载《江苏社会科学》,1996 年第 6 期,第 57 页。
    ① 转引自雷达等:《市场经济新秩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年,第 24 页。
    ① [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王奔训译,华夏出版社,1999 年,第 2 页。
    ②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译,三联书店,1999 年,第 153 页。
    ①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年,第 43 页。
    ② [美]V. 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潜龙译,商务印书馆,1996 年,第 131 页。
    ① [美]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 年,第 296 页。
    ② [美]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吴经邦译,商务印书馆,1996 年,第 69 页。
    ③ [美]菲吕博顿等:《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 229 页。
     ① 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年,第 268-269 页。
    ① [德]柯武刚等:《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 39 页。
     ① 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 318 页。
    ② 朱志宏著:《公共政策》,三民书局,1991 年,第 274 页。
     ① [法]夏尔·德巴什:《行政科学》,葛智强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年,第 113 页。
    ② James E. Anderson, Public Policy —Making. Olrlando, Florida: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84. P. 84.
     ① 参见严荣、万懿著:《公共政策执行的系统分析》,载《地方政府管理》2001 年第 9 期,第 8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187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414 页。
    ①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年,第 5 页。
    ②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年,第 1 页。
    ③ 参见宁国良:《论公共政策执行系统》,载《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报》,2000 年第 2 期,第 32 页。
    ④ George C. Edwards, Ⅲ and Ira Shankamsky, The Poticy Predicament Mating and Implementing puttic policy, Sam Francisco: W.H. Freeman and company, 1978, P294
    ⑤ Robert D. Tollison, Rent seeking: A Survey Pubcic Choice Theory, Vot.2, edited by chartes K Rowle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① [美]普拉诺等著:《政治学分析辞典》,胡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第 77 页。
    ② 金哲等主编:《当代新术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 415 页。
    ③ [美]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刘守英译,载[美]科斯、阿尔钦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分析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253页。
    ④ 参见[美]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载[美]科斯、阿尔钦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53 页。
    ⑤ [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225—226 页。
    ⑥ [美]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年,第 3 页。
    ⑦ [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224 页。
    ① [美]R.科斯,A.阿尔钦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分析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年,第 271 页。
    ② [美]诺思:《论制度》李飞译,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 年第 6 期。
     ① [美]詹姆斯·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 年,第 20 页。
    ① 刁田丁等:《政策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年,第 178 页。
    ① 参见霍海燕:《优化公共政策执行体制的设想》,载《理论探讨》,2002 年,第 3 期 61 页。
    ② James W. Coleman and Donald R. Creessey, Social Problem, 5th edition,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shers, 1993. P63.
    ① 参见严荣、万懿:《公共政策执行的系统分析》,载《地方政府管理》2001 年第 9 期,第 9 页。
    ② [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第 35-36页。
    ① [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译,华夏出版社,2001 年,第 57-58 页。
    ② [美]卡尔·帕顿等:《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案》,孙兰芝等译,宁骚校,华夏出版社,2001 年,第 215页。
    ①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等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年,第 61页。
    ① 参见郭渐强著:《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载《湖湘论坛》1997 年第 6 期,第 63 页。
    ② 参见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38 页。
    ① B. Barry and D. W. Rad, “Political Evaluation” in F. I. Greenstein and N. W. Polsey (eds. ), Handbook of Science (Melon Park, Galif. :Addison-Welsley,1975), Vol. 1, chap. 5. 转引自张国庆著:《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92 页。
    ② 参见李成贵:《政策执行:一个需要纳入学术视野的问题》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 年第 3 期,第3 页。
    ① 刘博逸:《政府规模适度化的评价标准》载《湘潭大学学报》2000 年第 2 期,第 12 页。
    ② 参见郑杭生等:《社会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54 页。
    ③ 朱光磊等:《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第 39-40 页。
    ④ 参见何斌:《新公共管理理念下的政策执行趋同反其影响》,载《攀登》,2002 年第 6 期。
    ⑤ 参见了陈周旺:《全球问题视角下的公共行政政策》,载《软科学》,1999 年第 2 期。
    ①李风圣等:《公平与效率——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年,第 117 页。
    ①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 2 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289 页。
    ② 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 年,第 397 页。
    ① 商继政:《宪政刍议》[J]阴山学刊,2000,(9),50 页。
    ①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 2 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101-102 页。
    ②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 2 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40 页。
    ③ 张道根:《中国公共选择机制的理论分析》,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公共选择问题》,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 60-68 页。
    ④ 张军:《从宪政国家到市民社会》,载《学术论坛》,2003 年,第 6 期,第 124 页。
    ① 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第 50 页。
    ①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年,第 42 页。
    ① 参见[美]阿里·法拉兹曼得:《全球化与公共行政》,曾峻译,载美国《公共行政评论》,1999 年第 6 期。
    ① 参见宋源:《全球化进程与我国政策执行系统的改进》,载《理论观察》,2003 年第 3 期,第 20 页。
    ①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3 年,第 7 页。
    ① John Jken berry. Conclusion: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American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2 (Winter 1988) pp.219-243.
    ② Kathleen Thelen & Sven Steinmo,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es in 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 Frank longstreth (eds), Structuring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 7-8.
    ③ E. Immergut. The Normative Root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and Comparative Policy Studies, 1996.
    ④ Peter J. Katzenstein. Conclusion: Domestic Structures and Strategies of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in Peter J. Katzenstein (ed), Between Power and Plenty: Foreign Economic Policies of A dvanced Industrial States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8, pp. 306-308.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 275 页。
    ① 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 年,第 264 页。
    ② [德]威廉·冯·洪保:《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第 23 页。
    ③ 陈国权:《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寻租的影响》,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 年,第 1 期。
    ① [美]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第 73 页。
    ② [美]加里—沃塞曼:《美国政治基础》,陆震纶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第 57 页。
    ③ 荣敬本:《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年,第 167 页。
    ④ 吴敬琏:《中国腐败之治理》,载《战略与管理》2003 年,第 2 期。
    ① 徐帮友:《在两个转变中革新政府行政观念》,载《江海半刊》,1999 年,第 2 期,第 44-47 页。
    ① 黄佩华:《费改税:中国预算外资金和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 年,第 6期。
    ② 楼继伟:《中国改革:波浪式前进》,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年,第 356 页。
     ① 陈国权:《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寻租的影响》,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 年,第 1 期。
    ① 郑利平:《行政体制与腐败:内在机制与对策》,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 年,第 1 期。
    ①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 115 页。
    ① 王国生:《转型时期地方政府面临的制度环境及其市场地位分析》,载《南京社会科学》1999 年,第 11期。
    ② Qian ? Y, Weingast ?B?R.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 [J]. 载 World Politics, 1995, (1) 50-81.
    ③ [美]布鲁斯?吉利:《中国向地方保护主义开战》,载《编译参考》,2001 年,第 9 期,第 10-12 页。
    ① [美]科斯等:《财产权力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译,三联书店,1991 年,第 271 页。
    ①陈国权:《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寻租的影响》,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 年,第 1 期。
    ① 郑利平:《行政体制与腐败:内在机制与对策》,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 年,第 1 期。
    ① Simey, M. Democeracy Rediscovered: A study in Police accountability [M]. London: Pluto Press, 1984.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75 年,第 70 页。
    ① 顾松生等:《西部大开发的政府选择》,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324 页。
    ② [美]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郭熙保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第 38 页。
    ③ 于光远:《战略学与地区战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 69 页。
    ① 陈耀:《国家中西部发展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年,第 157 页。
    ① 何梦笔:《政府竞争:大国体制转型理论的分析范式》,陈凌译,载《天则内部文稿系列》2001 年,第 1期。
     ① 张军等:《中央-地方关系:一个演进的理论》,载《学习与探索》,1996 年,第 3 期。
    ① [澳]李芝兰:Centre and Provinces: China, 1978-98.Power as non-zero-sum, oxford: Claremont Press 1998.
    ② 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商务印书馆,2005 年,第 446 页。
     ①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2 卷,第 144-147 页。
    ①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2 卷,第 144-147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146 页。
    ① 参见张宇:《过渡之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政治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第 93-94 页。
    ① 周黎安提出一个政治锦标赛(tournaments)特征的政治晋升博弈的简单模型,认为我国地方官员具有双重特征:一方面是“经济参与人”,即像任何经济主体一样关注经济利益,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行政性分权和财政包干强化了地方政府的经济动机;另一方面又是“政治参与人”,关注政治晋升和政治收益,各地的官员不仅在经济上为财税和利润而竞争,同时也在为“官场”上晋升而竞争。参见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载《经济研究》,2004 年,第 6 期。
    ① 参见朱光磊:《职责同构批判》,载《北京大学学报》,2005 年,第 1 期。
    ① 陈秀山主编:《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 172 页。
    ① [美]里查德·斯蒂尔曼:《美国公共行政重建动动》,闻道译,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 年,第 1期。
    ① 参阅朱光磊:《“职责同构”批判》,载《北京大学学报》,2005 年,第 1 期。
    ① 涂人猛:《区域政策的经济理论分析》,载《社会科学研究》1995 年,第 1 期,第 30-37 页。 ② 蒋清海:《对区域华侨政策的分析和反思》,载《云南社会科学》1995 年,第 4 期,第 20-26 页。
    ① 王小鲁等:《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载《经济研究》,2004 年,第 1 期,第 33—44 页。
    ① 参阅:Martin Temple: Regional Economics The Macmillan Press [T]1994。
    ② 何梦笔:《政府竞争:大国转型理论的分析范式》,陈凌译,载《天则内部文稿系列》,2001 年,第 1 期。
    ③ Albert. Breton, Competitive governments An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 Fin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④ Wong, Christine, 1992: “A Fiscal Reform and Local In-dustrialization : The problematic Sequencing of Reformin Post-Mao China,” Modern China, April, 18(2),pp197-227.
    ① Young, Alwyn,2000, “The Razor’s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CXV,PP.1091-1135.
    ② Poncet, Sandra:《中国市场正在走向“非一体化”?——中国国内和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比较分析》,载《世界经济文汇》2001 年,第 1 期。
    ① 参见胡鞍钢:《中国经济波动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197~199 页。
    ① [美]戴维斯等:《制度变迁的理论:根据与原因》,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 270 页。
    ① 1997 年世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年,第 150 页。
    ② [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王忠民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年,第 4 页。
    ① 参见陈庆云:《从行政管理走向社会管理》,载《公共行政》,2005 年,第 4 期。
    ① 《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5 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第 36 页。
     ② 以上数据皆来自于《2005 年: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第 387-389页。
     ① 数据来源:《2005 年: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第 391 页。
    ① 王小鲁等:《中国地区差距:20 年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年,291 页。
    ① 参阅朱光磊:《“职责同构”批判》,载《北京大学学报》,2005 年,第 1 期。
    ② 参阅朱光磊:《“职责同构”批判》,载《北京大学学报》,2005 年,第 1 期。
    ③ 沈远新:《正和互动:中央与地方关系新范式及其政策意义》,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 年,第 2期,第 50—56 页。
    ① [美]保罗·A·萨巴蒂尔等:《政策执行》,载斯图亚特·S·那格尔编著:《政策研究百科全书》,林明等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年,第 112 页。
    ② Hjern, Benny and David O. Porten, 1981: “Impel mentation structures: A New Unit for Administrative Analysis.” Organization studies, 2 (July): 211-237.
    ① Susan Barett and Colin fudge, “Examining the policy-action Relationship”, in the Same Auther’s (eds). Policy and Action, London Methner, 1981. C. Page. Edward.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Bureaucratic Power2th,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2.
    ① Susan Barrett and Colin fudge, “Examining the policy-action Relationship”, In the Same Authors (eds.), Policy and Action, London: Methnen, 1981.
     David Marsh and R. A. W. Rhodes eds., Implementation Thatcherite Policy,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2. ② Paul A. Sabatier, Top-down and Bottom-up Approaches to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in Michael Hill ed., The policy pro-cess: A Reder,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3. ③ Laurence J. O′Tool Jr. Research 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Assessment and Prospect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0(2), 10. p.283 页。
    ① Malcolm L. Goggin., AnnO′M. Bowman, James P. Lester, Laurence J. Jr. O′Tool. Implemen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oward a Third Generation. Glenwood, Ⅲ .: Scott Foresman/ Little, Brown. 1990。
    ② Paul A Sabatier., Jenkins-Smith., Hank C., eds., Policy Chang and Leaning: An Advocacy Coalition Approach, Boulder, Coli.: Weatvies, 1993.以及(台)了允杰丘昌泰。政策执行与评估[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3。
    ① Laurence J. O′Tool Jr. Research 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Assessment and Prospect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0(2), 10.
    ② V. Ostrom, Tiebout, and Warren, “The Organizaition of Government in Metropolitan areas: Theoretical Inquir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61(December), 55.
    ③ [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王文章等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0 年,第 75 页。
    ④ [美]艾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于逊达等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0 年,第 73 页。
    ① See J. L. Pressman and A. Wildavki , Implementation: How Great Expectation in Wash-ington Are Dashed in Oakla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② See Erwin C. Hargrove, The Missing Link: The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Poli-cy. Urban Institute Press, 1975.
    ③ [美]史蒂文·凯尔曼:《制定公共政策》,商正译,商务印书馆,1990 年,第 118 页。
    ① [美]罗伯特·丹哈特:《公共组织理论》,扶松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2 页。
     ② [美]罗伯特·丹哈特:《公共组织理论》,扶松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2~4 页。
    ①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57 页。
    ② [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张昕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48-81 页。
    ③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 年,第 5 期,第 15-20页。
    ① [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 276 页。
    ② [德]马克思·韦伯:《韦伯文集》(下)林荣远译,中国广播出版社,2000 年,第 374 页。
    ③ [德]马克思·韦伯:《韦伯文集》(下)林荣远译,中国广播出版社,2000 年,第 344 页。
    ④ [美]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33 页。
    ⑤ [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 248 页。
    ① [美]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李燕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第 143-145 页。
    ① [美]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第 328 页。
    ①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第 6 页。
    ② [美]奥斯本等:《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年,第 120 页。
    ① [美]里查德·J·斯蒂尔曼《美国公共行政重建运动》,闻道译,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 年,第 4期。
    ② [美]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2 页。
    ③ 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297 页。
    ① [美]马丁·末诺格:《超越新公共管理》(下),闻道等译,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 年,第 6 期,第 90—95 页。
    ② [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 年,第 22 页。
    ① 张康之:《论政府的非管理化》,载《教学与研究》,2000 年,第 7 期。
    ② 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张昕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67 页。
    ③ 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张昕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71-75 页。
    ① 蒙哥马利·范瓦特:《公共管理的价值根源》,周菲译,载《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2002 年,第 4 期。
    ② 蒙哥马利·范瓦特:《公共管理的价值根源》,周菲译,载《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2002 年,第 4 期。
    ③ 张庆东:《公共管理的两种效率及其实现机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1 年,第 4 期,第 40 页。
     ① 资料来源:2006 年《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第 145 页。
    ① Simey, M. Democracy Rediscovered: A study in police accountability [M]. London: Pluto Press, 1984.
    ①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 227 页。
    ①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年,第 147 页。
    ② 参见徐邦友:《论官员非自主行为的责任界定》,载《中国行政管理》,2005 年,第 3 期。
     ① 中共中央组织部课题组:《2000-2001 中国调查报告: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研究》,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1 年,第 73 页。
    ① [英]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563 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 年,第 6 页。
    ③ [美]科恩:《论民主》,聂崇倍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 年,第 11 页。
    ① [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年,第 504 页。
    ② 彭和平:《公共行政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180 页。
    ① [美]诺曼·尼科而森:《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正译,商务印书馆,1992 年,第 45 页。
    ② [美]史蒂文·凯尔曼:《制定公共政策》,商正译,商务印书馆,1990 年,第 2 页。
    ① 李少君等:《南山纪要:我们为什么要谈环境——生态》,载《天涯》,2000 年,第 1 期,第 16-24 页。
    ② 杨龙:《作为意识形态的发展主义》,载《理论与现代化》,1994 年,第 9 期,第 18~28 页。
    ③ 周穗明:《挑战发展主义》,载《读书》,2001 年,第 12 期,第 92~98 页。
    ④ 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第 2 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 28~62 页。
    ⑤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年,第 38 页。
    ① 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第 2 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 67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375 页。
    ① 黄荣护:《公共管理》第 2 版,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 年,第 132 页。
    ① [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王文章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年,第 2~3 页。
    ① [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毛寿龙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年,第 95 页。
    ②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年,第 11~12 页。
    ③ 王兴伦:《多中心治理: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 期。
    ④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 年,第 19~20页。
    ⑤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陈幽泓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年,第 16 页。
    ① 楼苏萍:《治理理论分析路径的差异和比较》,载《中国行政管理》2005 年,第 4 期。
    ②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陈幽泓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年,第 16 页。
    ③ 刘炯、王芒:《多中心体制: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合理选择》,载《农村经济》2005 年,第 1 期。
    ④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分析的比较优势》,载《中国行政管理》,2001 年,第 9 期。
     ① 杨占营:《当代中国利益集团的形成与发展》,载《社会主义研究》,2002 年,第 3 期。
    ① Joseph M. Bessett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 Mjority Principle in Republican Government, in How Democratic Is the Constitution? Eds. Kobert A. Goldwin and William A Scham-bra ~ Washington: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980, p.102-116.
    ② [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年,第 124 页。
    ③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 1 卷),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84 页。
    ④ John S. Dryzek,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Beyo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3. 转引自陈家刚:《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 年,第 5 页。
    ① Jon Elster. Deliberative Democracy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1.
    ② [加]马克?华伦:《协商性民主》,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 年,第 1 期,第 15 页。
    ③ Edited by James Bohman William Rehg,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assys an Reason and Politics, The MIT press, 1997. p. 2-5. 转引自陈家刚:《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 年,第 7 页。
    ① Devid Miller, I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Unfair to Disadvantaged Groups? Democracy as Public Deliberation: New Perspectives, Edited by Maurizio Passerin D’entreve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2, p.201,转引自陈家刚:《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 年,第 3 页。
    ② Jorge M. Valadez, Deliberaive Democracy,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 Self Democracy in Multicultural Socities, USA Westview Press, 2001, p.30 转引自陈家刚:《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 年,第 3 页。
    ③ Joshua Cohen, 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 Edited by James Bohman and William Rehg, The Mit press. 1997, p.67,转引自陈家刚:《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 年,第 3 页。
    ④ 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转引自陈家刚《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 年,第 3 页。
     ① [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夏宏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 371 页。
    ② [德]哈贝马斯:《现实与对话伦理学》,夏宏译,载《哲学译丛》,1994 年,2 期,第 35 页。
    ① [德]哈贝马斯:《民主的三种规范模式:关于协商政治的概念》,靳希平译,引自中国学术局域网,www.orignai.com。
    ① P. Sabatier and D. Mazmania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icy: A Framework of Analysis”, Policy studies Journal, Vol 8, No. 4, (Winter 1979-1980), P. 542
    ① 参阅余敏江等:《协商民主与政策执行网络》,载《理论探讨》,2006 年,第 1 期。
    ② Christian Hunold, Corporatism, Pluralism and Democracy: Toward a Deliberative Theory of Bureaucratic Accountability.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Jour-B lackwell Publishers,2001.
    ①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dited by Jon Elst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p.1
    ② Jorge M. Valadez,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 Self-Democracy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
    USA Westview Press, 2001. P. 30.
    ③ [美]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2005 年,第 157 页。
    ① The Blackwell Guide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Edited by Robert L. Simon, Blackwell Publisher, 2002, p.221-235.
    ② Edited by James Bohman and William Rehg,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 The MIT press, 1997. P.2.
    ① March .J. and J. Olsen.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1995, p.31.
    ②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 年,第 35 页。
    ① 参见《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 808-810 页,第 1062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187 页。
    ③ 江泽民:《大力加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为完成新世纪宏伟任务服务》,载《人民日报》,2000 年 12 月 5 日。
    ① 参阅银温泉等:《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和治理》,载《经济研究》,2001 年,第 6 期。
    ② Michael Talyor,The Possibility of Cooperation,New York:Cambridge U.P.1987.PL.
    ① [美]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决策》,潜龙译,商务印书馆,1996 年,第 89页。
    ② [美]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决策》,潜龙译,商务印书馆,1996 年,第 98—99 页。
    ③ [美]曼库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 年,第 71 页。
    ① Mandell Myma P. 1988 Intergvemmental Management in Imte ro rganizationa I Networks Arevised Perspective In te ma-tional Jou mal of Public Adm in is tra tion, 11(4):393—417.
    ② Richard F. Elmore. Backward Mapping: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Decisions [J].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994. P601-606.
    ① [美]丹哈特等:《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刘俊生译,载《中国行政管理》,2002 年,第 10 期。
    ② 鞠江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西部大开发与政府管理”研讨会》,载《中国行政管理》,1999 年,第 8 期,第 12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48 页。
    ② [英]罗素:《权力论》,商务印书馆,王雨等译,1980 年版,第 23 页。
    ③ [英]格斯等编:《马克斯·韦伯文选》,牛津大学出版社,1964 年,第 180 页。
    ④ [美]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第 89 页。
    ① [英]顿纳斯·H·隆:《权力:它的形式、基础和作用》,牛津大学出版社,1979 年,第 2 页。
    ② [美]伯恩斯:《领袖论》,姜文波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年,第 12 页。
    ③ [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第 3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166 页。
    ⑤ 参阅田芝健:《国家权力的当代归属与依法运作》,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 年,第 3 期。
    ⑥ [美]路罗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6 年,第 7 页。
    ⑦ [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 344 页。
     ① 此处所有“理想的形式规范主义”一词与英国公法传统中的“规范主义”所指并非一致。根据马丁·洛克林的介绍,英国公法传统中的“规范主义”是一种与“功能主义”相对立的思想风格。它强调更少控制的自由、权利先于国家、传统的重要性、有限政府的理念、原子个人主义以及社会的自生秩序等。与之对立的“功能主义”,强调做某事或享受某事的实际能力的自由、权利源于国家、进步论、积极政府的理念、集体主义以及社会工程理论等。参见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郑戈译。商务印书馆 2002 年。
    ① [美]哈耶克:《政命的自负》,冯克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第 58 页。
    ① [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 年,第 206-207 页。
    ② [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 56-57 页。
    ①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曹卫东译,重庆出版社,1994 年,第 227 页。
    ② [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 年,第 12-13 页。
    ① [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 年,第 10-11 页。
    ② [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 年,第 24 页。
    ③ [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 年,第 26 页。
    ④ 李传军:《电子政府的十大理念》,载《公共行政》,2002 年,第 6 期。
    ①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第 118 页。
    ②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课译,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 46 页。
    ③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 年,第 213 页。
    ① [美]斯蒂芬·L·埃尔金:《新宪政论》,周叶谦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年,第 7 页。
     ② [美]埃尔斯特等编:《宪政与民主——理性与社会变迁研究》,潘勤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年,第 368页。
    [1] [美]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4 年。
    [2] [美]奥斯本等:《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公营部门》,王忠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年。
    [3] [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
    [4] [美]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吴经邦译,商务印书馆,1996 年。
    [5] [美]奥肯:《平等与效率》王奔训译,华夏出版社,1999 年。
    [6]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等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年。
    [7]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等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0 年。
    [8]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潜龙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9]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选择》,王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年。
    [10] [美]埃尔金:《新宪政论》,周叶谦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年。
    [11] [美]埃尔斯特等编:《宪政与民主——理性与社会变迁研究》,潘勤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年。
    [12] [美]宾厄姆等:《美国地方政府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井敏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
    [13] [美]贝格等《经济学》(Economics),纽约,1984 年英文版。
    [14] [美]丹哈特:《公共组织理论》,扶松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5] [法]德巴什:《行政科学》,葛智强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年。
    [16] [美]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鞠方安、吴忧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7] [美]戴维斯等:《制度变迁的理论:根据与原因》,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
    [18] [瑞]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陈小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 年。
    [19] [美]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二卷,陈彪如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年。
    [20] [美]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1986 年。
    [21] [美]费斯勒等著:《行政过程:公共行政学新论》,陈振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2] [美]菲吕博顿等:《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年。
    [23] [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译,华夏出版社,1987 年。
    [24] [美]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朱子文译,重庆出版社 2001 年版。
    [25] [美]哈耶克:《政命的自负》,冯克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
    [26] [美]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
    [27] [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 年。
    [28]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曹卫东译,重庆出版社,1994 年。
    [29] [美]海伦等:《新公共政策——民主制度下的公共政策》,钟振明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年。
    [30] [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 年。
    [31] [美]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张昕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32] [美]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张昕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33] [美]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李燕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34] [美]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6 年。
    [35] [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 年。
    [36] [德]洪保《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
    [37] [美]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王翼飞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年。
    [38] [美]怀特:《公共行政研究导论》,彭和平等编译,载《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年。
    [39] [韩]金繁雄:《韩国公共行政的民主化》,载左然等编译,载《新兴现代化国家行政改革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年。
    [40] [美]吉利:《中国向地方保护主义开战》,载《编译参考》,2001 年,第 9 期。
    [41] [美]加里—沃塞曼:《美国政治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
    [42] [美]科恩:《论民主》,聂崇倍等译,商务印书馆,1994 年。
    [43] [德]柯武刚等:《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 年。
    [44] [德]柯武刚等:《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 年。
    [45] [美]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 年。
    [46] [美]凯尔曼:《制定公共政策》,商正译,商务印书馆,1990 年。
    [47] [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48] [美]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译,华夏出版社,2001 年。
    [49] [美]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载[美]科斯、阿尔钦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50] [美]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
    [51]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
    [52] [英]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76 年。
    [53] [美]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郭熙保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
    [54]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 年。
    [55]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 年。
    [56]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译,三联书店,1999 年。
    [57] [英]米勒:《市场、国家和共同体》,牛津:克拉伦顿,1989 年。
    [58] [英]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59] [美]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毛寿龙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60] [美]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王文章等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0 年。
    [61] [美]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年。
    [62] [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
    [63] [美]普拉诺等著:《政治学分析辞典》,胡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
    [64] [美]帕顿等:《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案》,孙兰芝等译,宁骚校,华夏出版社,2001 年。
    [65] [美]萨缪尔森:《经济学》,王燕崃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 年。
    [66] [美]萨巴蒂尔等:《政策执行》,载斯图亚特·S·那格尔编著:《政策研究百科全书》,林明等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年。
    [67] [美]沃尔夫:《市场或政府》,谢旭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年。
    [68] [德]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年。
    [69] [美]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杨砾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年。
    [70] [美]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
    [71] [美]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3 年。
    [72]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
    [73]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
    [74]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年。
    [75] 陈家刚:《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 年。
    [76]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77]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78]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79] 陈秀山主编:《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 年。
    [80] 陈耀:《国家中西部发展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年。
    [81] 曹沛霖:《政府与市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年。
    [82]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年。
    [83] 刁田丁等:《政策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年。
    [84] 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人民出版社,2002 年。
    [85] 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年。
    [86] 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
    [87] 郭济:《政府权力运筹学》,人民出版社,2002 年。
    [88] 顾松生等:《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选择》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
    [89] 何梦笔:《政府竞争:大国体制转型理论的分析范式》,陈凌译,载《天则内部文稿系列》2001 年,第 1 期。
    [90] 何炼成主编:《中国西部区域市场经济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年。
    [91] 郝寿义等著:《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年。
    [92] 胡鞍钢:《中国经济波动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年。
    [93] 胡宁生:《现代公共科学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
    [94] 胡平仁:《在权力与权力之间——公共政策学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95] 黄荣护:《公共管理》第 2 版,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 年。
    [96] 金哲,姚永抗主编:《当代新术语》,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
    [97] 金太军等:《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年。
    [98] 金太军等:《政府职能梳理与建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年。
    [99] 金太军等:《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解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00] 金硕仁:《政府经济调控与市场运行机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年。
    [101] 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第 2 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2] 李风圣等:《公平与效率——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年。
    [103] 李青等:《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区域经济管理模式》,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104] 陆大道等:《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商务印书馆,1997 年。
    [105] 卢观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年。
    [106] 雷达等:《市场经济新秩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年。
    [107] 李晓:《东亚奇迹与“强政府”》(第 10 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年。
    [108] 厉以宁主编:《区域发展新思路》,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年。
    [109] 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84 年。
    [110] 楼继伟:《中国改革:波浪式前进》,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年。
    [111] 陆大道等:《2000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商务印书馆,2001 年。
    [112] 彭和平:《公共行政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年。
    [113] 荣敬本:《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年。
    [114] 孙伯英:《当代地方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15] 王浦劬等编:《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政府作用》,新华出版社,2004 年。
    [116] 王红玲编:《当代西方政府经济理论演变与借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年。
    [117] 王小鲁等:《中国地区差距:20 年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118] 王俊豪主编:《中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年。
    [119]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年。
    [120] 伍启元:《公共政策》,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 年。
    [121] 谢庆奎等:《中国政府体制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年。
    [122] 于光远:《战略学与地区战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年。
    [123] 张文合等主编:《百卷本?经济全书?区域经济》,人民出版社,1994 年。
    [124] 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商务印书馆,2005 年。
    [125] 张宇:《过渡之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政治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26] 张成福等:《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27] 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128] 张道根:《中国公共选择机制的理论分析》,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公共选择问题》,上海三联书店,1994 年。
    [129] 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三联书店,1991 年。
    [130] 朱光磊等:《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131]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 2 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32] 朱光磊:《当代中国贫富差距政府控制》上海三联书店,2000 年。
    [133] 朱志宏:《公共政策》,三民书局,1991 年。
    [134] 赵永茂等:《府际关系》,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4 年。
    [135] 《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5 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
    [136] 《2005 年: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
    [137] 《2006 年: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
    [138] 中共中央组织部课题组:《2000-2001 年中国调查报告: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研究》,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1 年。
    [1] Albert. Breton, Competitive governments An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 Fin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 B. Barry and D. W. Rad, “Political Evaluation” in F. I. Greenstein and N. W. Polsey (eds. ), Handbook of Science (Melon Park, Galif. :Addison-Welsley,1975), Vol. 1, chap. 5. John Jken berry. Conclusion: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American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2 (Winter 1988) pp.219-243.
    [3] Barney, J.B.& Ouchi, W.G.1986, Organizational Economics, San Francisico London: Jossey Bass Publishers。
    [4] Charles O. Jon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3ed.). Monterey, Califorria: Brooks/ Coles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P. 166.
    [5] C. Page. Edward.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Bureaucratic Power2th,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2.
    [6] Christian Hunold, Corporatism, Pluralism and Democracy: Toward a Deliberative Theory of Bureaucratic Accountability.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Jour-B lackwell Publishers,2001.
    [7] David Marsh and R. A. W. Rhodes eds., Implementation Thatcherite Policy, OpenUniversity Press, 1992.
    [8]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dited by Jon Elst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p.1
    [9] Devid Miller, I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Unfair to Disadvantaged Groups? Democracy as Public Deliberation: New Perspectives, Edited by Maurizio Passerin D’entreve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2,
    [10] Donald S. Van Meter,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dministration and Sociaty, 6(February) 1975. P.447.
    [11] Edited by James Bohman William Rehg,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assys an Reason and Politics, The MIT press, 1997. p. 2-5.
    [12] Edited by James Bohman and William Rehg,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 The MIT press, 1997.
    [13] George C. Edwards, Ⅲ and Ira Shankamsky, The Poticy Predicament Mating and Implementing puttic policy, Sam Francisco: W.H. Freeman and company, 1978, P294
    [14] Hjern, Benny and David O. Porten, 1981: “Impel mentation structures: A New Unit for Administrative Analysis.” Organization studies, 2 (July): 211-237.
    [15] James W. Coleman and Donald R. Creessey, Social Problem, 5th edition,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shers, 1993. P63.
    [16] James E. Anderson, Public Policy —Making. Olrlando, Florida: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84. P. 84.
    [17] Jeffrey L. Pressman and B. Widavsky, Implementation (2nd., e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PP.20~21.
    [18] Jorge M. Valadez,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 Self-Democracy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 USA Westview Press, 2001. P. 30.
    [19] Joseph M. Bessett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 Mjority Principle in Republican Government, in How Democratic Is the Constitution? Eds. Kobert A. Goldwin and William A Scham-bra ~ Washington: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980, p.102-116.
    [20] John S. Dryzek,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Beyo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3.
    [21] Kathleen Thelen & Sven Steinmo,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es Sven Steinmo, Kathleen Thelen & Frank longstreth (eds), Structuring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 7-8.
    [22] J. L. Pressman and A. Wildavski, Implementation: How Great Expectation in Washington Are Dashed in Oakla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23] Laurence J. O′Tool Jr. Research 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Assessment and Prospect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0(2), 10. p.283 页。
    [24] Laurence J. O′Tool Jr. Research 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Assessment and Prospect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0(2), 10.
    [25] Mark E.Rushefsky. Pubilc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Toward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M]. California: 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Pacific Grove, 1989, P28.
    [26] Malcolm L. Goggin., AnnO′M. Bowman, James P. Lester, Laurence J. Jr. O′Tool. Implemen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o-ward a Third Generation. Glenwood, Ⅲ .: Scott Foresman/ Little, Brown. 1990。
    [27] March .J. and J. Olsen.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1995, p.31.
    [28] Martin Temple: Regional Economics The Macmillan Press [T] 1994
    [29] Michael Talyor,The Possibility of Cooperation,New York:Cambridge U.P.1987.PL.
    [30] Mandell Myma P. 1988 Intergvemmental Management in Imte ro rganizationa I Networks Arevised Perspective In te ma-tional Jou mal of Public Adm in is tra tion, 11(4):393—417.
    [31] Paul A. Sabatier, Top-down and Bottom-up Approaches to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in Michael Hill ed., The policy pro-cess: A Reder,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3.
    [32] Paul A Sabatier., Jenkins-Smith., Hank C., eds., Policy Chang and Leaning: An Advocacy Coalition Approach, Boulder, Coli.: Weatvies,
    [33] Richard F. Elmore. Backward Mapping: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Decisions [J].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994. P601-606.
    [34] Susan Barett and Colin fudge, “Examining the policy-action Relationship”, in the Same Auther’s (eds). Policy and Action, Londun Methner, 1981.
    [35] Susan Barrett and Colin fudge, “Examining the poli-cy-action Relationship Relationship”, In the Same Authors (eds.), Policy and Action, London: Methnen, 1981.
    [36] See J. L. Pressman and A. Wildavki , Implementation: How Great Expectation in Wash-ington Are Dashed in Oakla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37] See Erwin C. Hargrove, The Missing Link: The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Poli-cy. Urban Institute Press, 1975.
    [38] See J. L. Pressman and A. Wildavky, Implementation: How Great Expectation in Washington Are Dashed in Oakla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
    [39] Simey, M. Democracy Rediscovered: A study in police accountability [M]. London: Pluto Press, 1984.
    [40] Simey, M. Democracy Rediscovered: A study in police accountability [M]. London: Pluto Press, 1984.
    [41] The Blackwell Guide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Edited by Robert L. Simon, Blackwell Publisher, 2002,
    [42] Thomas B. Smith,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olicy Sciences. Vol 4, No 2, 1973. pp 203-205。
    [43] V. Ostrom, Tiebout, and Warren, “The Organizaition of Government in Metropolitan areas: Theoretical Inquir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61(December), 55.
    [44] Wong, Christine, 1992: “A Fiscal Reform and Local In-dustrialization : The problematic Sequencing of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Modern China, April, 18(2),pp197-227.
    [45] Young, Alwyn,2000, “The Razor’s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CXV,PP.1091-113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