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争与妥协:马来西亚华社对华族母语教育政策制定的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一个种族的文化本质只有通过母语才能够被吸收并加以发展。母语教育作为少数族裔保持与传承本族群文化,保留本族群特性以区别与“他者”的主要方式与途径,是每个民族都为之争取与奋斗的原动力。
     广大华侨华人自飘洋过海移居他国以来,就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为争取本族群的文化教育权利进行了不懈努力。东南亚作为海外华侨华人的主要聚集地,亦成为海外华文教育最为发达的地区。在东南亚诸国没有摆脱殖民统治之前,华族的母语教育都获得了较好发展。但在这些国家获得独立后,建构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华族母语教育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相继衰落,有的甚至被连根拔起。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相比,马来西亚的华族母语教育之所以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形成较为完善的华文教育体系,华人社会自身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政府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为其发展创设了条件,成为影响华文教育的关键因素。但这种制度环境是如何建构起来的?期间华人社会又是如何与政府博弈的?
     本研究试图回答这一问题。本研究选取华人政党、华人压力集团、华文报刊这几个华人社会力量主体作为主要变量,系统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这几个关键变量对政府华教政策制定的影响。与此同时,国际体系、中马双边关系及马共因素也影响着马来政府对华文教育的认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其华教政策的制定。通过系统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华社在与政府的博弈过程中,抗争与妥协始终贯彻其中。以董教总为首的压力集团始终走在抗争的最前线,以马华公会为首的执政党时而抗争,时而妥协,其态度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及其领导层。在华社的大力抗争及政治所需(如为了竞选需要、国际形势的改变)下,政府的态度时有缓和,进行一定的妥协,并对相关政策做出修订。总的来说,马来西亚华教政策的出台是马来西亚内部与外部相关势力相互斗争、妥协的结果。虽然华人社会的斗争是主要的,但国际因素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the soul of the ethnic group". While the essence of an ethnic culture can be absorbed and developed only through the mother tongue. Mother language education is the main ways of a minority to maintain and heritage ethnic culture, retaining features to distinguish "otherness", which is the struggling force of every ethnic group.
     Since majority overseas Chinese have migrated other countries through traveling overseas, they hav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made unremitting efforts for fighting culture and education rights of the ethnic group. Southeast Asia as the main gathering place of overseas Chinese has become the most-developed area of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Before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shaked off colonial rule,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has been well developed. But after post-colonial an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state, it's fate has fundamentally changed, one after another declining, some even been uprooted. Why has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sia been able to maintain a sound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and form a perfect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Of course, the Chinese community's own effort is very important, but the government relatively relaxed institution environment creating the conditions for it, which is the key factor of Chinese education. Now, how this institution environment has been constructed? And how the Chinese community to make the game with the government?
     The study attempts to give an answer, which selects the Chinese community force subjects including Chinese political parties, Chinese pressure groups and Chinese newspapers as the main variables and analyses systematically the influences of the key variables on the Chinese education policy setting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t the same time, international system, Sino-Malaysian bilateral relationship and the factor of communist party of Malaya also affect the government cognition to Chinese education, which to a certain extent affect it Chinese education policy setting. Through systematic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at resistance and compromise inform the gam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 the government. The pressure groups headed by DongJiaoZong are always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resistance, while the ruling parties headed by MCA sometimes fight, sometimes to compromise, which depend on temporal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its leadership. Under the Chinese community's strong opposition and political needs (such as election, the changes in interational sitution), the government attitude can relax from time to time and make amendments to the relevant policies. In couclusion, the formulation of Malaysian Chinese education policy is the result of Malaysia related 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fighting and compromise. Although the struggle of Chinese community is the major factor,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factors should not be ignored.
引文
1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编著:《华侨华人概述》,九洲出版社,2005年,第3页。
    2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488页。
    3庄国土等:《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4古鸿廷:《教育与认同:马来西亚华文中学教育之研究(1945-2000)》,第13页。
    1 Shamsul A.B., Identity Contestation in Malaysia:A Comparative Commentary on "Malayness" and "Chineseness", Akademika 55, UKM Press,1999.
    2华社研究资料中心编:《检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1990年9月版,第41页。
    1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1、2、3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1996年版。
    1(马)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四分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2003年,第4页。
    2潘一宁:《战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1946-1980),《东南亚研究》,1989(63)。
    3古鸿廷:《教育与认同:马来西亚华文中学教育之研究(1945-2000)》,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4黄润岳:《独中论丛》,马来西亚:马来亚印务公司,1973年。
    1吴晓霞:《马来西亚独立中学的发展方向》,《东南亚》,1999年第1期。
    2张秀明:《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的演变与现状》,参见《中国华侨历史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东方出版社,1993年。
    3参见《董总50年》,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2004年。
    4古鸿廷《马来半岛华文教育的发展与困境1951-1969》,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5王品棠、徐柳常:《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回顾与前瞻》,林水豪主编《文教事业论集》,马来西亚雪兰莪中华大会堂,1985年,第23-29页。
    6罗绍英:《华文教育之演变与发展》,林水豪主编《文教事业论集》,马来西亚雪兰莪中华大会堂,1985年,第40-60页。
    7张禹东:《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及其发展前景》,《八桂侨刊》,1999年第3期。
    8郑良树:《独立后华文教育》,林水豪等编《马来西亚华文史新编》第二册,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1998年,第255-288页.
    9柯嘉逊:《马来西亚华教奋斗史》,雪兰莪中华大会堂,1991年。
    10利亮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嬗变1945-1970》,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1999年。
    11梁忠:《马来西亚政府华人政策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梁忠:《马来西亚政府华人政策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1页。
    2曾营:《马哈蒂尔政府对华族的政策研究(1981-2003)》,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3吴建成:《华文独中的发展对策、原则与方向》,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
    4张禹东:《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及其发展前景》,载《八桂侨刊》,1997年第3期。
    5白晓东:《法律突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战略的必行步骤》,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
    1 Chai Hon-chan, Planning Education for a plural society, Education and Nation-building in plural societies: The West Malaysian Experience, Paris:UNESCO,1971; Education and Nation-building in plural societies:The West Malaysian Experience, Australia: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1977.
    2林开忠:《建构中的“华人文化”:族群属性、国家与华教运动》,华社研究中心出版社,1999年。
    3 Elsa Lafaye, The Role of educational policy in overcoming ethnic divisions and buliding Malaysia's nation, "Education and Geopolitical Change" 11-15September 1997, Oxford,Grande-Bretagne.
    1 Graham Brown, Making ethnic citizens:The politics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in Malaysia, www.crise.ox.ac.uk/pubs/working paper 23.pdf.
    2 Machi Sato, Education, Ethnicity and Economics:Higher Education Reforms in Malaysia 1957-2003, https://www.nucba.ac.jp/cic/pdf/njlcc071/05Sato.pdf
    3 Suet-ling Pong, Ethnicity and Schooling in Malaysia:The Role of Policy, http://www.cicred.org/Eng/Seminars/Details/Seminars/education/ACTES/Com Pong.PDF
    1 Tan Liok Ee,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a, (1945-1961),Kuala Lumpu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 Tan Liok Ee, DongjiaoZong and the Challenge to Cultural Hegemony(1951-1987),in J.S.Kahn and Loh Kok Wah(eds.), Fragmented Vision:Culture and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Malaysia, Sydney:Allen & Unwin,1992.
    3孙易红:《沈慕羽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4程嘉辉:《马华公会与华文教育》,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 Richard Mead, Malaysia's National Language Policy and the Legal System, 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88.
    2 Amy L. Freedma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ethnic minorities:Chinese overseas in Malaysia, Indone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Routledge,2000.
    1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1957-1978)》,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2王国璋:《马来西亚的族群政党政治(1955-1995)》,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1郑抗生等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8-69页。
    1庄国土:《论东南亚的华族》,《世界民族》,2002年第3期。
    2周聿峨:《全球化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影响》,《暨南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5期。
    1朱振明主编:《当代马来西亚》,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页。
    2古鸿廷:《东南亚华侨的认同问题》(马来亚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年,第22页。
    3 R.K Vasil Radiant, Ethnic Politics in Malaysia,1980,p18.
    1谢诗坚:《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槟城:友达出版社,1984年,第30页。
    1[澳大利亚]颜清湟:《马来西亚华人对国家进展的贡献》,《东南亚华人之研究》,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49页。
    2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00页。
    1参见http://web.iiaozong.org.my/index.php?option=com content&task=view&id=43&Itemid=35
    2《董总50年特刊(1954-2004)》,董总出版,2004年,第12页。
    1彭伟步:《海外华文传媒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5页。
    2王士谷: 《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455页。
    3彭伟步: 《海外华文传媒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7页。
    1彭俊:《华文教育的百年历史和发展规律》,中国华文教育网,http://www.hwjyw.com/jxyd/xskj/200802/t20080202_12171.shtml
    1陈福璇:《南洋华侨的教育谈》,《华侨教育论文集》,国立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1929年,第372页。
    1温北炎:《印尼华人社会的发展与前景》,《八桂侨刊》,2001年第4期。
    1宗世梅,王妍丹:《当前印尼华文师资瓶颈问题解决对策》,《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环球在线, 《各国汉语热潮全球都缺中文老师》,http://www.chinadaily.com.cn/jjzg/2006-06-12content 61494.htm.
    3《中国侨报》,2005年1月20日。
    1教总调查研究机咨询组,引自教总2008年(第57届)常年会员代表大会手册。
    2(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008年9月4日。
    3许元龙:《探讨全面办好华小及其他》,《南洋商报》,1999年9月13日。
    4董教总:《全国发展华小工委会2001年工作报告书》,(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会联合会总会,2001年,第103页。
    5同上,143页。
    1《从吉隆坡各源流小学统计资料的分析探讨华小不足问题》,(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004年10月24日。
    1沈天奇,《全国60所华文独中人数统计表(1993-2007年)》,http://www.diz.edu.my/resource/HWJYDG/2007-7/hwiy7(PDF)/jiaoyutongji4-1.pdf
    2沈天奇,《全国60所华文独中新生一览表(1995-2007年)》,http://www.diz.edu.my/resource/HWJYDG/2007-7/hwiy7(PDF)/jiaoyutongji4-2.pdf
    3转引自古鸿廷;《教育与认同:马来西亚华文中学教育之研究(1945-2000)》,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
    4《独中获拨款成绩得到政府一定认可》,(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003年9月17日。
    1《南洋商报》,2001年5月18日。
    2《独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004年10月11日。
    1《南洋商报》,2002年5月10日。
    2《华教导报》,2002年第52期,第23页。
    1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和广州华侨研究会联合编著,《战后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政策》,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1《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77页。
    2陈晓律等:《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中的民主与权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98页。
    1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台北:杨智文化事业,1997年,第87页。
    2陈晓律、陆艳:《在民主与权威之间----马来西亚政治发展特点剖析》,《世界历史》,2000年第4期。
    3参阅Clark D.Neher and Ross Marley,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 West view Press,1995.
    4参阅Willia Case, New Uncertainties for an Old Pseudo-Democracy——The Case of Malaysia,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1 (Oct.,2004),pp.83-104.
    5参阅祝家华:《艰难的抉择:智慧和勇敢精神的考验---大马政治民主化的展望》,《南洋商报》,1994年9月15日。
    Steven Levitsky and Lucan A. Way, Autocracy By Democratic Rules:The Dynamics of 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ism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p281, paper prepared for the conference," Mapping the Great Zone: Clientelism and the Boundary between Democratic and Democratizing", Columbia University, April 4-5,2003.
    7潘永强:《远离治理:马来西亚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当前处境》,载何启良、祝家华、安焕然主编《马来西亚、新加坡社会变迁四十年(1965-2005)》,吉隆坡:南方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279-303页。
    1详见Arend Lijphart著,张慧芝译:《选举制度与政党体制》,台北:桂冠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2 Means, Gordon.P, Ethnic Preference Policies in Malaysia, in Nevitte, N&Kennedy, C.H.(eds.),p101, Ethnic Preference and Public Policy in Development States:95-118, Boulder: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马来西亚宪法正文有181条,附篇分13部分,条文详尽而冗长,不失为全世界条文较多且冗长的宪法之一。
    2杨建成:《马来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的探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第135页。
    3 Tungku Abdul Rahman, The National Language, Kuala Lumpur:Federal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1967, p4.
    1刘镇东:《布特拉再也:马哈迪的权力地位》,载《民间评论三:再见马哈迪》,吉隆坡:大将出版社,2004年。转引自何启良、祝家华、安焕然主编《马来西亚、新加坡社会变迁四十年(1965-2005)》,吉隆坡:南方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295页。
    1祝家华:《两线政治的形成、冲击和意义》,载《当代马华文存》政治卷(90年代),第279页。
    2 K.J.Ratnam, Communalism and the Political Process in Malaya, Kuala Lumpur: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1965,p175-178.
    1何启良:《当代大马华人政治省思》,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4年,第113页。
    2 Malaysia:The Barisan National Supremacy, How Asia Votes ed, Hsieh, John Fuh-sheng, Newman, David, New York:Chatham,2002, p212-225.
    1 Heng Pek Koon and Lee Karo Hing, The Chinese in the Malaysian Political System, in Lee Kam Hing and Tan Chee-Beng, eds.,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Slangor Darul Ehsan, Malaysia: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215-223.
    2韩方明:《华人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年,第313页。
    1 The United States Delegation at the Tripartite Preparatory Meetings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May 4,1950, in FRUS,1950,Vol.3, p943-945.
    2转引自尤洪波:《冷战期间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演变》,《东南亚》,2000年第3-4期。
    1黄枝连:《东南亚华族社会发展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2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3期。
    3俞正梁,陈玉刚:《中国国际关系的战略与理念研究二十年》,《复旦学报》,1999年第1期。
    4赵海立:《中马关系及前景: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思考》,《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第3期。
    1林吉祥:《马来西亚的计时炸弹》,马来西亚:民主行动党,197第266页。
    2“沙文主义”是马来人指责华文教育的罪名。见1975年全国华人注册社团向部长级检讨委员会提呈的“备忘录”。《中华日报》,1974年12月20日。
    1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之探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第351页。
    2 Sidney Tarrow, Power in Movement:Social Movements and Contentious Poli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p4.
    3张茂桂:《社会运动与政治转化》,台北国家政策研究中心,,1989年,第14-19页。
    4 Ted R-Gurr, Why Men Rebel,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
    1 J-Mc Carthy and Mayer Zald,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A Partial Theor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82,1977, p1212-1241.
    2 Charles Tilly, 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 MA:Addison-Wesley,1978, Chapter3,4,6.
    3 Amy Freedman,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Policy and Institutions on Chinese Overseas Acculturation:The Case of Malaysia,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35, No·2,2001, p411-440.
    1 Alan Collins, Chinese Educationalists in Malaysia:Defenders of Chinese Identity, Asian Survey, Vol46, No2, 2006,p289-318.
    2张应龙:《战后初期马来亚华人的政治地位(1945-1957))》,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编:《华侨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90页。
    1 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sia:A History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pl43-156.
    2《教总33年》,第350页。
    1郑良树: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三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2003年,第254页。
    2《星洲日报》,1955年1月13日。
    3马六甲会谈后林连玉先生不断表明其当时的立场,并没有说要永久放弃争取“华文为官方语文”,只是暂时不提而已。即使是在林老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他还撰文《答东姑》,要求东姑对在英文《星报》发表的题为《胜利终于到来》歪曲史实的评论予以道歉。但遗憾的是,英文报甚至华文报都未给予刊登。详见甄供:《正邪的角力---读林连玉<答东姑>》,http://www.djz.edu.my/resource/HWJYDG/2005-4/hwjy4(PDF)xiuding/linlianyuzhenxie.pdf
    4《董总30年》下册,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1987,第592页。
    5郑良树: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三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2003年,第293页。
    1《星洲日报》,1955年4月8日。
    2 Federation of Malaya, Report of the Education Committee,1956, p1.
    1林连玉: 《风雨十八年》下册,林连玉基金委员会,1990年,第145页。
    2《星洲日报》,1955年9月28日。
    3《南洋商报》,1955年10月5日。
    4详见《星洲日报》,1955年9月27日、9月28日、10月19日。
    5详见《南洋商报》,1955年10月12日、10月16日、10月26日、12月19日。
    6《星洲日报》,1956年5月16日。
    1《星洲日报》,1956年5月16日。
    2莫顺生:《马来西亚教育史》,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2000年,第63页。
    3 K.J. Rattan, Communalism and the Political Process in Malaya, U.of Singapore,1965,p127-128.
    4《教总33年》,第203页。
    1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第396页。
    1《星洲日报》,1960年3月21日。
    2《南洋商报》,1960年3月22日。
    3《中国报》,1960年3月23日。
    4《星洲日报》,1960年2月9日。
    1《中国报》,1960年3月7日。
    2《南洋商报》,1960年8月11日。
    3详见莫顺生:《马来西亚教育史》,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出版2000年,第66页。
    1这是当时的9人检讨委员会委员之一的周曼沙在提及华文教育时所使用的词,详见《华校教总工作委员会决议不接纳教育报告书》,《光华日报》,1960年8月7日。
    2林连玉发表了题为《我为什么失望》的演讲,引起华社的极大共鸣及广泛支持。详见林连玉:《华文教育呼吁录》,第85-89页。
    1《中国报》,1960年8月8日。
    2详见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第三册),第46-47页。
    1教总成立33年:《华文教育史料(中)》,教总出版,第51页。
    2同上,第44页。
    3《1960年教育报告书如何维护华文教育》,政府影印传单。转引自:杨建成:《马来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的探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第137页。
    1教总秘书处(编):《林连玉公民权案》,吉隆坡:林连玉基金委员会出版,第17-20页。
    2详见附录3。
    3郭振羽:《语言政策与语言计划》,云惟利编:《新加坡社会和语言》,新加坡:中华语言文化中心,1995 年,第57页。
    1谢诗坚:《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第123页。
    2杨建成:《马来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的探讨》,第131页。
    3林连玉: 《回忆片片录》,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出版委员会,1963年,第12页。
    4郑良树: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三册,第205页。
    5《星洲日报》,1954年8月9日。
    1《星洲日报》,1954年8月11日。
    2《南洋商报》,1954年8月18日。
    3《马来西亚联邦宪法---条文选录》,《教总33年》,第850页。
    4《星洲日报》,1958年9月23日。
    5详见《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法律条例政策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第256页。
    1《教总33年》,第484页。
    2《星洲日报》,1966年3月7日。
    3《南洋商报》,1966年10月8日。
    1《南洋商报》,1965年8月4日。
    2《马来亚华人争取华文地位的综合分析》,台北海外社,1966年,第10-11页。
    3《南洋商报》,1966年10月13日。
    4指董教总,笔者注。
    5《南洋商报》,1966年12月14日。
    6《南洋商报》,1966年10月4日。
    1《南洋商报》,1966年10月7日。
    2《南洋商报》,1954年9月20日。
    3转引自:杨建成:《马来亚华人的困境----西马来西亚华巫政治关系的探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第133页。
    4《中国报》,1965年9月29日。
    5《星洲日报》,1965年10月2日。
    1《中国报》,1965年9月29日。
    2 R.K Vasil, Ethnic Politics in Malaysia, Radiant Publishers,1980,p164.
    3 R.K. Vasil, The Malaysian General Election of 1969, Oxford U. Press, Kuala Lumpur,1972, p15.
    4《教总33年》,第491页。
    1《星洲日报》,1968年4月15日。
    2《南洋商报》,1968年1月13日。
    3《南洋商报》,1968年2月8日。
    4《南洋商报》,1968年2月27日。
    5《南洋商报》,1968年3月3日。
    6《星洲日报》,1969年4月16日.
    7谢诗坚: 《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友达企业有限公司,1984年,第104页。
    1林吉祥:《马来西亚的计时炸弹》,第266页。
    2江嘉嘉:《独立大学运动》,《董总50年特刊》,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2004年,第210页。
    3冯东阳:《看七八年大选的马华成败史》,槟城:星光出版社,1979年,第44-45页。
    1林吉祥:《马来西亚的计时炸弹》,马来西亚:民主行动党,197第266页。
    1林晓画:《马来西亚华教领袖林晃升》,《海外华人》,2003年第3期。
    2马来西亚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独大史料集》,1993年,第34页。
    1王缉思:《民族和民族主义》,《欧洲》,1993年第5期。
    1陈鸿瑜:《东南亚各国的政治与外交政策》,台北:渤海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2年。
    2 Stephen Leong, Malaysia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1980s:Political Vigilance and Economic Pragmatism, Asian Survey, Vol.27, No10 (Oct.,1987), p1109-1126.
    1陈碧笙:《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页。
    2 New Straits Times, September 18,1984.
    3 Stephen Leong, Malaysia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1980s:Political Vigilance and Economic Pragmatism, Asian Survey, Vol.27, No10 (Oct.,1987), p1109-1126.
    4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6)》,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第961.
    5 Joseph Chin Yong Liow, Malaysia-China Relations in the 1990s, USA:Asian Survey, Vol, XL, No4, July/Augest, 2000, p680-681.
    1达图·阿卜杜勒·马吉德:《中马关系与马来西亚的对外政策》,《当代亚太》,2003年第9期。
    2 Asian 1976 Yearbook,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Hong Kong, p212.
    1何启良:《政治动员与官僚参与:大马华人政治论述》,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5年,第22-37页。
    2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第243-244页。
    1 1976年4月7日首相在国会上的答复。戴小华总编,邓日才主编:《当代马华文存》(教育卷80年代),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出版2001年,第215页。
    2 Tunku Abdul Rahman, May 13 Before and After, Kuala Lumpur:Utusan Melaya,1969, p108.
    1中央委员会第三组编印,《马来西亚种族冲突的剖析》,台北:中央委员会第三组,1970年,第55-57页。
    2马哈迪著,刘鉴铨译:《马来人的困境》,吉隆坡:世界书局,1982年,第8-18页。
    3《星洲日报》,1971年1也18日。
    1详见《南洋商报》,1971年7月份报纸。
    2《星洲日报》,1971年12月5日。
    3《星洲日报》,1971年12月5日。
    1《南洋商报》,1971年12月30日。
    2《南洋商报》,1972年1月6日。
    3《南洋商报》,1972年1月6日。
    1林吉祥:《马来西亚的计时炸弹》,第227页。
    2详见:《星洲日报》,1972年6月9日。
    3《星洲日报》,1972年10月5日。
    1《星洲如表》,1972年11月19日。
    2《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料》(中),第29页。
    3《星洲日报》,1974年12月19日。
    1《星洲日报》,1974年12月21日。
    2《南洋商报》,1975年2月14日。
    3同上。
    4《星洲日报》,1975年3月6日。
    1《南洋商报》,1975年7月27日。
    2《星洲日报》,1979年12月23日。
    3《通报》,1979年12月16日。
    4详见《星洲日报》,1980年4月27日。
    5详见《星洲日报》,1980年4月14日。
    6详见《南洋商报》,1979年12月20日。
    1详见《星洲日报》,1980年1月12日。
    2《星洲日报》,1979年12月16日。
    3《星洲日报》,1980年2月5日。
    4《教总33年》,第578页。
    5《教总33年》,第579页。
    1《马来西亚华教教育史料》(中),第50页。
    2《教总33年》,第589页。
    1《星洲日报》,1981年3月23日。
    2《星洲日报》,1981年6月16日。
    3《星洲日报》,1982年1月1日。
    1《星洲日报》,1982年1月5日。
    2《星洲日报》,1982年1月6日。
    3《星洲日报》,1982年1月6日。
    4详见《星洲日报》,1982年1月9日。
    5《星洲日报》,1982年1月13日。
    1《教总33年》,第598页。
    2《星槟日报》,1982年4月1日,转引起袁慧芳: 《平等与民主---80年代的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暨南大学,2002年,第14页。
    3 Das.K & Suaram(eds.),The White Paper on the October Affair and the? Papers, Petaling Jaya:Suaram Komunikasi,1989,p128.
    1《星洲日报》,1990年8月19日。
    2雪兰莪中华大会堂: 《马来西亚全国华团联合宣言》,吉隆坡,1990年,第288页。
    3雪兰莪中华大会堂: 《马来西亚全国华团联合宣言》,雪兰莪中华大会堂,1986年,第22页。
    1转引起袁慧芳: 《平等与民主---80年代的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暨南大学,2002年,第19页。
    2马来西亚全国华团民权委员会:《贯彻华团联合宣言第一阶段九大目标》,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出版,1986年,第4页。
    1《石在火不灭》,第258页。
    2《石在火不灭》,第260页。
    3《星洲日报》,1987年9月4日。
    4《星洲日报》,1987年9月9日。
    1《南洋商报》,1987年10月8日。
    2《星洲日报》,1987年10月13日。
    3《星洲日报》,1987年9月16日。
    1《星洲日报》,1987年9月17日。
    2《星洲日报》,1987年10月5日。
    3《星洲日报》,1987年10月13日。
    4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四册),第343页。
    1《星洲日报》,1987年10月1日。
    2《星洲日报》,1987年10月7日。
    3《星洲日报》,1987年10月13日。
    1《星洲日报》,1987年10月15日。
    2《星洲日报》,1987年10月17日。
    3《南洋商报》,1987年10月2日。
    1《南洋商报》,1988年2月5日。
    2《星洲日报》,1987年10月3日。
    3《星洲日报》,1987年10月7日。
    4《星洲日报》,1987年10月13日。
    1何万宁:《东南亚华文教育复兴的原因分析》,《教育评论》1999年第3期,第15页。
    1林蒲田:《21世纪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前景及与中国的关心》,《华侨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2《南洋商报》,2009年6月5日。
    3商务部国别数据报道,http://www.tdb.org.cn/interMarket/246795.html.
    1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马来语教学中心:《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演讲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29页。
    2 Hamid Syed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Malaysia Foreign Policy, Malaysia Foreign Affairs, Malaysia,1999, p32.
    3 Joseph Chin Yong Liow, Malaysia-China Relations in the 1990s, USA:Asian Survey, Vol, XL, No4, July/August,2000, p675.
    1廖小健:《马来西亚国家利益与对华政策转变》,《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第3期。
    2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马来语教学中心,《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演讲集》,1999年,第26页。
    3 The Straits Times, July 23,2004.
    4《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演讲集》,第29页。
    1何启良,《独立后西马华人政治演变》,载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1998,第111页。
    2 Loh Koh Wah,Francis, Developmentalism and the Limits of Democratic Discourse, in Loh Koh Wah & Khoo Boo Teik(eds.).Democracy in Malaysia: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Surrey:Curzon Press, p28.
    3《时代周刊》,1996年12月6日。
    1在1986、1990、1995及1999四届大选中,只有4个选区华裔选民占80%以上。
    2 Ng Tien Eng, The Contest for Chinese Votes:Politics of Negotiation or Politics of Pressure, In Francis Loh Kok Wah and Johan Saravanamutte(eds.), New Politics in Malaysia, p89.
    3 Loh Kok Wah, Developmentalism and the Limits of Democratic Discourse, in Francis Loh Kok Wah and Khoo Boo Teik(eds.), Democracy in Malaysia: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p34.
    4转引自张应龙:《战后马来西亚华人政治的特点》,第334-335页。
    5《南洋商报》,1999年7月20日。
    1《星洲日报》,2002年11月19日。
    1《星洲日报》,1996年4月3日。
    1《星洲日报》,2000年12月9日。
    1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董教总全国发展华小工委会:《2001年工作报告书》,第730页。
    1《星洲日报》,1986年6月8日。
    1《星洲日报》,1986年8月11日。
    2《星洲日报》,1987年9月1日。
    3《星洲日报》,1985年11月12日。
    4《星洲日报》,1985年11月16日。
    1《南洋商报》,1986年5月24日。
    2《星洲日报》,1986年6月2日。
    3详见《保卫华教---关注1961年教育法令的修改》,教总,第26页。
    4《星洲日报》,1986年7月15日。
    5《南洋商报》,1987年8月4日。
    6《星洲日报》,1986年7月5日。
    1《星洲日报》,1986年7月15日。
    2《星洲日报》,1986年11月2日。
    3《保卫华教---关注1961年教育法令的修改》,教总,第28页。
    4《星洲日报》,1986年10月26日。
    1《南洋商报》,1987年6月9日。
    2张景良任委员会主席,林晃异任副主席,沈慕羽、刘锡通、苏林邦、陆庭谕及庄迪君等七人为委员。详见1987年6月12日《星洲日报》、《南洋商报》。
    3详见《保卫华教,关注1961年教育法令的修改》,董总,1987年,第10-12页。
    1详见《星洲日报》,1987年8月12日。
    2详见《星洲日报》,1987年8月5日。
    3《星洲日报》,1987年8月11日。
    4教总教育研究中心编辑:《1990年教育法案真相》,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1990年,第23页。
    5详见《星洲日报》,1990年9月5日。
    1详见《南洋商报》,1990年9月11日。
    2《星洲日报》,1989年8月19日。
    3《星洲日报》,1990年10月1日。
    4《南洋商报》,1990年9月24日。
    5详见柯嘉逊:《马来西亚华教奋斗史》,董教总教育中心,1999年,第P154-168页。
    1独立新闻在线,2007年4月28日。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php?n=3552
    2《星洲日报》,2002年7月28日。
    3《星洲日报》,2002年第7月27日。
    1 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sia:A Study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p269.
    2 Khoo Boo Teik, Paradoxes ofMahathirism: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of Mahathir Mohamad,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p283.
    3 Francis Loh Kok Wah, Developmentalism and the Limits of Democratic Discourse, p35.
    4潘永强:《马华政治散论》,吉隆坡:燧人氏,2005年,第63页。
    5 Chin James, Malaysian Chinese Politics in the 21st Century:Fear, Service and Marginalization, As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9,No.2, p78-94.
    1、Arend Lijphart著,张慧芝译:《多元社会中的民主》,台北:桂冠出版社,2003年版。
    2、Arend Lijphart著,张慧芝译:《选举制度与政党体制》,台北:桂冠出版社,2003年版。
    3、巴素著,郭湘章译:《东南亚之华侨》,台北:国立编译馆,1974年版。
    4、[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吴睿人译:《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别必亮:《传承与创新:近代华侨教育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曹云华:《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
    7、曹云华、许梅、邓仕超:《东南亚华人的政治参与》,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版。
    8、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
    9、陈晓律等:《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中的民主与权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程曼丽:《海外华文传媒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11、[英]D·G·E·霍尔:《东南亚史(下)》,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2、[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14、[马]古鸿廷:《教育与认同:马来西亚华文中学教育之研究(1945-2000)》,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马]古鸿廷:《东南亚华侨的认同问题(马来西亚篇)》,台北:台湾联经出版社,1994年。
    16、葛永光:《文化多元主义与国家整合---兼论中国认同的形成与挑战》,台北:正中书局,1991年。
    17、顾长永:《东南亚政府与政治》,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
    18、韩方明:《华人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9、韩振华:《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0、黄皇宗主编:《港台文化与海外华文教育》,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1、[马]何启良:《当代大马华人政治省思》,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4年版。
    22、[马]何启良:《面向权威》,吉隆坡,十方出版社,1995年版。
    23、[马]何启良,《政治动员和官僚参与——大马华人政治论述》,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5年。
    24、[马]何启良、祝家华、安焕然主编《马来西亚、新加坡社会变迁四十年(1965-2005)》,吉隆坡:南方学院出版社,2006年。
    25、[马]何启良:《路漫漫其修远兮:马来西亚国家机关、公民社会与华人社会》,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1997年,第1期。
    26、[马]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文化与族群政治》,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2002年版。
    27、[马]何国忠:《百年回眸:马华文化与教育》,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2005年版。
    28、[马]何国忠:《百年回眸:马华社会与政治》,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2005年版。
    29、花建:《软权利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30、[香港]黄枝连:《东南亚华族社会发展论——探索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和东南亚的关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1、[马]黄士春译:《马来西亚联邦宪法》(华文译本),吉隆坡:新雅达法律翻译出版社,1998年版。
    32、[马]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编著:《马来西亚种族两极化之根源》,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87年版。
    33、[马]华社资料中心编:《探讨马来西亚经济政策》,雪兰莪中央大会堂出版,1990年版。
    34、[马]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等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5、[台湾]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36、景天魁等:《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7、[马]教总33年编辑室编:《教总33年》,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1987年版。
    38、[马]柯嘉逊:《马来西亚华教奋斗史》,吉隆坡:雪兰莪中华大会堂,1991年版。
    39、[马]柯嘉逊:《513-1969年暴动之解密文件》,马来西亚人民之声出版,2007年版。
    40、科内尔·韦斯特:《新的差异文化政治》,载罗刚、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1、孔远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化探析》,香港:香港南岛出版社,2000年版。
    42、[美]卢西恩·W·派伊,刘笑盈等译:《东南亚政治制度》,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3、[美]莱斯利·里普森,刘晓等译:《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44、[美]劳伦斯·迈耶等著,罗飞等译:《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林永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45、[马]林开忠:《建构中的华人文化:族群属性、国家与华教运动》,吉隆坡: 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9年版。
    46、[马]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吉隆坡: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1998年版。
    47、[马]林水檬、骆静山:《马来西亚华人史》,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1984年版。
    48、[马]林水檺主编:《文教事业论集》,马来西亚:马来西亚雪兰莪大会堂,1985年版。
    49、林若曦:《马哈迪主政下的马来西亚:国家与社会关系(1981-2001)》,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1年版。
    50、林蒲田:《华侨教育与华文教育概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1、李亦园:《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85年版。
    52、[马]李灵窗:《马来西亚华人延伸、独有及融合的中华文化》,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53、李明欢:《当代海外华人社团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4、李宝赞:《马来西亚华人涵化之研究----以马六甲为中心》,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8年版。
    55、刘宏:《中国--东南亚学—理论建构·互动模式·个案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6、梁英明:《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变化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
    57、[美]罗伯特·达尔著,李柏光等译:《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8、[马]骆静山:《知识分子与华人社会》,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4年版。
    59、[马]马来西亚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资讯局编:《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1992年版。
    60、[马]马来西亚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编:《独大史料集》,马来西亚:独立大学有限公司出版,1993年版。
    61、[马]马来西亚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编:《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育改革纲领》,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2005年版。
    62、[马]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编:《新教育法令与华文教育》,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1996年版;
    63、[马]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编:《华文教育史料(上中下册)》,吉隆坡:教总教育研究中心,1984年版。
    64、《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出版,1992年版;
    65、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6、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7、[马]马哈蒂尔著,叶钟铃译:《马来人的困境》,吉隆坡:世界书局,1981年版。
    68、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香港:三联书局有限公司出版,1992年版。
    69、[新加]麦留芳:《方言群认同——早期星马华人的分类准则》,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85年版。
    70、[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林震等译:《政治科学》(第6版),2001年版。
    71、[法·英]让·布隆代尔毛里齐奥·科塔:《政党政府的性质—一种比较性的欧洲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72、[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73、[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74、[美]塞缪尔·P·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75、[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76、[台]石之瑜: 《后现代的国家认同》,台北:世界书局,1995年版.
    77、腾星:《族群、文化与教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78、吴崇伯等:《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东南亚诸国》,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9、[加拿大]威尔.金里卡,邓红凤译:《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80、[澳大利亚]王庚武:《东南亚与华人:王庚武教授论文选集》,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7年版。
    81、[澳大利亚]王庚武:《王赓武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2、[澳大利亚]王庚武:《南海贸易与南洋华人》,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8年版。
    83、[马来西亚]王国璋:《马来西亚的族群政党政治(1955-1995)》,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版。
    84、王秀南:《星马教育泛论》,香港:东南亚研究所,1970年版。
    85、王建娥、陈建樾:《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6、[马来西亚]谢诗坚:《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槟城:友达企业有限公司,1984年版。
    87、[马来西亚]谢诗坚:《巫统政治风暴》,槟城:中央纸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
    88、谢成佳:《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社团政党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
    89、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马来西亚全国华团联合宣言》,吉隆坡,1990年版。
    90、1219华教盛会工委会史料展组:《华光永耀》,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1993年版。
    91、[英]约翰·汤姆林森,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2、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9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94、叶玉贤:《语言政策与教育: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之比较》,台北:前卫出版社,2002年版。
    95、杨建成:《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版。
    96、[马来西亚]颜清湟:《新马华人社会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 版。
    97、张茂桂等:《族群关系与国家认同》,台北市:业强出版社,1993年版。
    98、张锡镇:《当代东南亚政治》,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9、张锡镇:《东南亚政府与政治》,台北:杨智文化事业出版社,1999年版。
    100、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101、张泉林主编,周聿峨等编纂:《当代中国华侨教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02、[马来西亚]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1、2、3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1996年版。
    103、庄国土:《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4、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5、庄炎林、伍杰:《华侨华人侨务大辞典》,山东: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年版。
    106、周聿峨:《东南亚华文教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7、[美]朱迪斯.戈尔茨坦、罗伯特.基欧汉:《观念与外交政策:信念、制度与政治变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8、钟伟前主编:《董总50年特刊(19542004)》,雪兰莪: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2004年版。
    109、郑抗生主编:《民族社会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0、郑楚宣等编:《政治学基本理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1、周平:《民族政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2、朱勤杰:《东南亚华侨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13、朱振明主编:《当代马来西亚》,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114、曾少聪:《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5、祝家华:《解构政治神话:大马两线制政治的评析(1985-1992)》,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4年版。
    1、Abdul Muluk Daud,庄迪澎摘译:《民主行动党中的马来人领导》,(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8年第33期。
    2、安焕然:《华教运动与华教素质》,(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第2期。
    3、安焕然:《“反”的制衡与“反”的失落---大马社会与国家机关互动关系之探讨》,(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7期。
    4、白晓东:《法律突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战略的必行步骤》,《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
    5、曹云华:《试论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6、曹云华:《宗教信仰对东南亚华人文化适应的影响》,《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7、曹云华:《马来西亚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8年第43期。
    8、曹云华:《试论马来西亚的“新经济政策”---从华人与原住民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东南亚纵横》,1998年第2期。
    9、陈衍德:《论当代东南亚华人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双向互动》,(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1年第11期。
    10、陈中和:《族群认同与宗教运动在国家政策的运用:初探马来西亚巫统文明与伊斯兰运动》,《台湾东南亚学刊》,2005年第2期。
    11、陈志明,李远龙译:《马来西亚华人的认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12、陈锦松:《教育课题乃是政治筹码》,(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6期。
    13、陈友信:《公民社会对大马华社的启示》,(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8期。
    14、陈剑:《马来西亚华团文化复兴运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创刊十周年增刊。
    15、程嘉辉:《马华公会对华文教育的态度演变研究—政党政治的研究视角》,暨 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6、Dr. Ahmad Fawzi Mohd. Basri,庄迪澎译:《马哈迪主义:马来西亚的政治规划》,(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8年第32期。
    17、戴小峰:《伊斯兰复兴及其对马来西亚政治的影响》,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8、费昭殉:《马华公会:对马来西亚华人政党的个案分析》,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
    19、古鸿廷:《马来西亚独立初期之华文教育》,《南洋问题研究》,1999年第3期。
    20、高英凯:《两个“新传统”方案---<阿布都拉>与<马来人的困境>中的马来社会》,南投:台湾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
    21、黄光成:《多元文化下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东南亚》,1995年第1期。
    22、黄云静:《马来西亚联邦体制特点及其成因》,《东南亚研究》,1996年5期。
    23、黄云静:《马来西亚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兼论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问题》,《东南亚研究》,2000年第1期。
    24、黄进发:《从<诉求>看华团的政治参与》,(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1年第12期。
    25、胡春艳:《冷战后“成就困境”中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6、胡春艳:《马来西亚国家文化下的华人文化---兼论多元文化的建设》,《世界民族》,2008年第5期。
    27、胡春艳:《海外华文教育的涵义嬗变及其历史分期---以东南亚地区为例》,《东南亚研究》,2009年第4期。
    28、胡春艳:《民族社会学视角:制度规约下的马来西亚族群关系》,《世界民族》,2009年第5期。
    29、胡春艳:《冷战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状况探析》,《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12期。
    30、胡爱清:《由固打制向绩效制转变:机遇抑或挑战---马来西亚教育政策的转变及其对华人受教育权利的影响》,《世界民族》,2004年第1期。
    31、洪丽芬:《马来西亚社会变迁与当地华人语言转移现象研究---一个华裔的视角》,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32、韩方明:《海外华人三重性及其作用---以马来西亚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33、何启良:《路漫漫其修远兮:马来西亚国家机关、公民社会和华人社会》,(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1997年第1期。
    34、何启良:《九十年代后期动荡中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第1期(创刊号)。
    35、何启良:《从历史、政策和同化主义谈华人正名》,(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8年第34期。
    36、何国忠:《族群关系和马来西华人文化》,(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1年第12期。
    37、Judith Nagata,叶瑞生节译:《如何在不成为回教国下进行回教化——一个形塑中的马来西亚发展模式》,(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6期。
    38、君适:《马来亚殖民政府之教育政策与华侨政策》,《南洋研究》,1923年第5卷第1期。
    39、孔颂华:《当代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发展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0、廖小健:《战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变化》,《东南亚研究》,1993年第3期。
    41、廖小健: 《马来西亚国阵政府的华人政策走向》,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1期。
    42、廖小健: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民族关系比较》, 《世界民族》,2004年1期。
    43、廖小健:《马来西亚华人比重的增减与影响》,《八桂侨刊》2001年第3期。
    44、廖小建:《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45、廖文辉:《马来社会问题形成的一些可能历史解释——马来社会史的一个侧写》,(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2年第17期。
    46、廖文辉:《董总、教总与马华公会——谈三机构的分合》,(马来西亚)《人文 杂志》,2001年第7期。
    47、廖文辉:《华教运动的困境与展望》,(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第2期。
    48、廖韶吟:《马来西亚经济发展政策对华巫种族关系的影响》,台中:东海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8年。
    49、林去病:《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三个突破的意义及其发展的前景》,《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
    50、林开忠:《从国家理论的立场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运动中‘传统中华文化’之创造》,新竹: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1年。
    51、林开忠:《华文教育运动与华人意识的建构》,(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第2期。
    52、林国安、莫泰熙:《当前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
    53、刘建彪:《马来西亚华人及其对中马关系的影响》,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54、梁英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华人经济的发展》,《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
    55、梁忠:《马来西亚政府华人政策研究—从东姑.拉赫曼到马哈蒂尔》,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56、李君哲:《战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回顾与前瞻》,《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
    57、李一平:《试论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关系》,《世界历史》,2003年第5期。
    58、李以峰:《马华公会与马来西亚华人》,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5年。59、李悦肇:《马哈迪时期马来西亚之国家整合(1981-2003)》,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
    60、李粉玲:《1930年-1957年间马来西亚共产党的主要活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61、李素华:《对政治认同的功能和资源分析》,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
    62、李永杰:《阅读<马来人的困境>》,(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1年第9期。
    63、李美贤:《新马印华人---族群关系与国家建构》,《亚洲文化》,第31期,新加坡亚洲研究协会出版,2007年。
    64、连进军:《马来西亚与菲律宾高等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65、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66、利亮时:《探讨五一三事件对华文教育所造成的影响》,(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2年第15期。
    67、利亮时:《独立前后教育政策对华社影响》,(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1年第8期。
    68、蓝姆拉.阿当博士,赖顺吉译:《初步评价东姑阿都拉曼的领导》,(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7年第28期。
    69、潘一宁:《战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1946-1980)》,《东南亚研究》,1989年第1期。
    70、潘少红:《两种歧见下的马来亚华文教育》,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
    71、潘永强:《五一三后的新国家运动》,(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2年第15期。
    72、潘永强:《马来西亚华人左翼政治——兼论劳工党的意识形态》,(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第3期。
    73、潘永强:《私性、统合与越位——论华团政治文化与公共参与》,(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1年第12期。
    74、潘惋明:《马来亚共产党之“兴衰”与困境》,(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第4期。
    75、彭俊:《华文教育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76、彭伟步:《新马华文报纸话语权比较研究》,《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3期。
    77、彭伟步:《马哈蒂尔与传媒》,《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2期。
    78、彭伟步:《东南亚华文传媒的媒介功能与前瞻》,《东南亚研究》,2002年第3期。
    79、任怡心:《马来西亚联盟与国阵政府联合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5年。
    80、石沧金:《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史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81、石沧金:《二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政治参与》,《世界民族》,2004年第4期。
    82、石沧金:《华人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83、[日本]山下彰一,汪慕恒译:《马来西亚新国家发展政策的概要与各种课题》,《南洋资料译丛》,1994年Z1期。
    84、孙易红:《沈慕羽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85、孙雨嘉:《马来西亚政治中的伊斯兰因素探析》,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86、Tan Sri Ghazali Shafie,叶瑞生译:《马来西亚国族的塑造》,(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6年第23期。
    87、Wan HaShim WanTeh,庄迪澎译:《敦胡先翁时代(197681)的政治领导斗争的鲜明态度与连续性》,(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8年第31期。
    88、Wan Hashim WanTeh,庄迪澎译:《马哈迪领导的优缺点》,(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8年第32期。
    89、温北炎:《试比较印尼与马来西亚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程度》,《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1期。
    90、王子昌:《政治领导与马来西亚国族“打造”》,《世界民族》,2004年第1期。
    91、王子昌:《集团博弈与公共利益—以马来西亚政治为例的研究》,《东南亚研究》,2002年第3期。
    92、王国璋:《反思五一三》,(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2年第15期。
    93、王瑞国:《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与华文教育》,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94、许梅:《制约马来西亚华人政党政治发展的种族政治因素》,《世界民族》,2003年1期。
    95、许梅:《独立后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选择与政治参与》,《东南亚研究》,2004 年1期。
    96、许利平:《印尼、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伊斯兰因素》,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97、许毅论:《二战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1999年5月。
    98、许国栋:《论马来西亚华人政治》,《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
    99、许德发:《历史幽灵与马来西亚的记忆政治——试论1969年“五一三事件”的各种阐释》, (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2年第15期。
    100、许德发:《“马华问题”之大者》,(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0年第2期。
    101、许文荣:《当今马来西亚知识分子的挑战及其角色的再探讨》,(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8年第36期。
    102、谢爱萍:《社会变迁与华人文化》,(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6年第21期。
    103、肖炜蘅:《从华人文化节看当代马华文化的本土化进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
    104、杨国标:《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华侨教育》,1984年第2期。
    105、杨仁飞:《平等政治权益:半个多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华族的追求》,《东南学术》,2003年第2期。
    106、[澳大利亚]颜清湟:《一百年来马来西亚华社所走过的道路》,《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第3期。
    107、[日本]原不二夫,刘晓民译:《马来西亚华人眼中的“马来西亚民族”》,《南洋资料译丛》,2001年第2期。
    108、袁慧芳:《平等与民主》,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109、叶兴建:《独立以后马来西亚华商发展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10、叶瑞生:《马来西亚政治领导学术研讨会采访记》,(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6年第23期。
    111、叶瑞生整理:《马来学术界对‘马来西亚国族’的讨论和看法》,(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6年第23期。
    112、叶玉贤:《马来西亚华人中国认同之研究---以尊孔独立中学为研究场域》,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比较教育学系博士论文,2008。
    113、游若金:《宏愿的宏愿:马来西亚的公民社会与华团》,(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8期。
    114、周聿峨:《海外华人文化的传承与适应》,《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
    115、周聿峨:《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的承传》,《开放时代增刊》,1997年出版。
    116、周聿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保留与发展》,《东南亚》2000年第2期。
    117、周聿峨:《马来西亚华族争取民族母语教育的抗争》,《东南亚研究》,2000年第4期。
    118、周聿峨、龙向阳:《马来西亚华族的民族母语教育》,《世界民族》,2002年第3期。
    119、周中坚:《东南亚华文教育功能的演变》,《东南亚》,2000年第2期。
    120、周宗仁:《马来西亚华人地位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学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7年。
    121、张应龙:《海外华文教育的典范: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122、张应龙:《马来西亚国民阵线的组成与华人政党的分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23、张应龙:《中国的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回顾与前瞻》,(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1997年第1期。
    124、张禹东:《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及其发展前景》,《八桂侨史》,1997年第3期。
    125、张祖兴:《马来亚华人抗日武装与马来亚联盟公民权计划》,《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126、张祖兴:《论马来人“第五纵队”问题与马来亚联盟公民权计划》,《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6期。
    127、张晓威:《马来西亚华人公会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之研究》,中坜: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7年。
    128、张达果:《从1995年大选的现象谈起》,(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6期。
    129、詹冠群:《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教育评论》,1999年第6期。
    130、曾营:《马哈蒂尔政府对华族的政策研究(1981-2003)》,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31、曾庆豹:《巨兽的重返----公民社会与公共论述》,(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1995年第17期。
    132、朱陆民:《从制度视角看马来西亚华人的参政空间》,《世界民族》,2005年第2期。
    133、庄迪澎:《华人社会、中文报业与新闻自由运动——兼论华社对中文报业的文化事业情结》,(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3年第19期。
    134、郑良树:《新马两地华教运动的互动关系》,(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1年第11期。
    135、祝家丰:《马来特权的制定与其影响》,(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1年第8期。
    136、庄国土:《晚清政府的兴学措施与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
    137、赵海立:《政治认同解构:以马来西亚华人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138、赵海立:《从白小保校运动看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参与形态》,《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4期。
    1、Abdul Rashid Mote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Malays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Alan Collins, The Ethnic Security Dilemma:Evidence from Malaysi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No.3,1998.
    3、Ariel Heryanto and Sumit K. Mandal, eds., Challenging Authoritarianism in Southeast Asia:Comparing Indonesia and Malaysia,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 2003.
    4、Amy L. Freedma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ethnic minorities:Chinese overseas in Malaysia, Indone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Routledge,2000.
    5、Amy L. Freedman,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Policy and Institutions on Chinese Overseas Acculturation:The Case of Malay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6、Anthony s.k.Shome, Malay Politics in Malaysia, New Delhi:Radiant Publishers, 1980.
    7、Bill McSweeney, Security, Identity and Interests:A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8、Cheah Boon Kheng, Malaysia:The Making of a Nation, (Singapore) CMO Image Printing Enterprise,2002.
    9、Chai Hon-chan, Planning Education for a plural society, Education and Nation-building in plural societies:The West Malaysian Experience, Paris:UNESCO,
    1971; Education and Nation-building in plural societies:The West Malaysian Experience, Australia: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1977.
    10、Chung Kek Yoong, Mahathir administration:Leadership and Change in a Multiracial Society, Selangor, Malaysia:Pelanduk Publications,1987.
    11、C.F. Yong, The origins of Malayan communism, Singapore:South Seas Society, 1997.
    12、Comber, Leon,13 May 1969:a historical survey of Sino-Malay relations, Kuala Lumpur:Heinemann,1983.
    13、David Yen-ho Wu,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nd Non-Chinese Identities, Daedalus, Vol.120, No.2, The Living Tree:The Changing Meaning of Being Chinese Today (Spring,1991), p159-179.
    14、Donald L. Horowitz, The Deadly Ethnic Rio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1.
    15、Donald R. Snodgrass,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alays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16、DeBernardi, Jean Elizabeth, Rites of Belonging:Memory, Modernity and Identity in a Malaysian Chinese Community,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7、Edmund Terence Gomez, ed., The State of Malaysia:Ethnicity, equity and reform, New York,2004.
    18、Funston, John, Malay Politics in Malaysia:A Study of UMNO and PAS, Kuala Lumpur:Heinemann,1980.
    19、Fujio Hara, Malayan Chinese and China:Conversion in Identity Consciousness, 1945-1957, 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2003.
    20、Freedman, Amy 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ethnic minorities:Chinese overseas in Malaysia, Indone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Routledge,2000.
    21、Fong Yiu-chak,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dentity among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ai and Malaysian Chinese Intellectuals, Hong Kong: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3.
    22、Graham K Brown, CRISE, Policy Levers in Malaysia, CRISE Policy Context Paper 4, May 2004.
    23、Gordon P. Means, Malaysia Politics, 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976.
    24、Harold Crouch, Government and Society in Malaysi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25、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sia, Singapo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6、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sia:A Study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Singapo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27、Hara Fujio, Malayan Chinese and China:conversion in identity consciousness, 1945-1957, Tokyo: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1997.
    28、Hari Singh, Tradition, UMNO and Political Succession in Malaysia, Third World Quarterly, Vol.19, No.2 (Jun.,1998)
    29、In-Won Hwang, Personalized Politics-The Malaysian State under Mahathir,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 Studies, Singapore,2003.
    30、Joel S. Kahn, ed., Southeast Asian Identities: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in Indonesia, Malaysia, Singapore and Thailand, Singapore, London: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8.
    31、Joseph Chin Yong Liow, Malaysia-China Relations in the 1990s, Asian Survey, No.4.2000.
    32、Joseph Chin Yong Liow, Balancing, Bandwagoning or Hedging?---Strategic and Security Patterns in Malaysia's Relations with China,1981-2003, in Ho Khai Leong and Samuel C.Y.Ku(eds),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Global Changes and Relational Challenges, 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 Studies,2005,p281-306.
    33、Judith Stranch, Chinese Village Politics in the Malaysian Sta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34、Justus M.van der Kroef, Nanyang University and the Dilemma of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No.26 (Apr.,-Jun.,1966)
    35、J.K.P. Watson, Education and Cultural Pluralism in South East Asi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eninsular Malaysia, Comparative Education, Vol.16, No.2 (Jun., 1980)
    36、Karl von Vorys, Democracy without consensus:communalism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in Malaysia,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
    37、K-J-Ratnam, Communalism and The Political Process in Malaya,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Singapore,1965.
    38、Khoo Boo Teik, Beyond Mahathir Malaysian Politics and its Discontents, London, New York:Zed Book Ltd,2003.
    39、Kua Kia Soong, Malaysian Political Myths, Kuala Lumpur:The Resource and Research Centre, Selangor Chinese Assembly Hall,1986.
    40、Loh Kok Wah,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Unity in Malaysia, Koon Wah Printin Pte.Ltd., Singapore,1982.
    41、Loh Koh Wah,Francis, Developmentalism and the Limits of Democratic Discourse, in Loh Koh Wah & Khoo Boo Teik(eds.).Democracy in Malaysia: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Surrey:Curzon Press.
    42、Lee Hock Guan, Ethnic conflic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tizenship in Malaysia, PhD thesis, Brandeis University,1995.
    43、Lee Comber,13 May 1969:a Historical of Sino-Malay Relations,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Singapore,1992.
    44、Lee Kam Hing and Tan Chee-Beng, eds.,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Slangor Darul Ehsan, Malaysia: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45、Lee Raymond L.M, The Transformation of Race Relations in Malaysia:From Ethnic Discourse to National Imagery,1993-2003, In African and Asian Studies,3(2).
    46、Leo Suryadinata(ed)., Ethnic Chinese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A Dialogue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Singapore:Times Academic Press,2002.
    47、Loh Francis Kok-Wah,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unity in Malaysia:reform and conflict in the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1971-73, Singapore:Maruzen Asia, 1982.
    48、Lucian W. Pye, Guerrilla Communism in Malaya: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Meaning, Prinec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6.
    49、Mary F. Somers Heidhues, Peking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The Malaysian Dispute, Asian Survey, Vol.6, No.5 (May,1966)
    50、Michael R.J.Vatikotis, Political Change in Southeast Asia, TJ Press Ltd., Padstow, Cornwall,1996.
    51、M. Jocelyn Armstrong, R. Warwick Armstrong and Kent Mulliner, edited., Chinese Populations i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n Societies:Identities, Inter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Curzon,2001.
    52、MCA Federal Territory Research& Service Centre, The Malaysian Chinese towards national unity, Kuala Lumpur:the Centre,1992.
    53、Ng Boey Kui,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and Chinese in Malaysia:Impact and Responses,(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1998年第2期。
    54、Oil, Grace, The State, Ethnicity, and Class in Malaysia:A case Study,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992.
    55、Raymond Lee, Ethnicity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Malaysia,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1986.
    56、Regan, Daniel, Intellectuals,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A Divided Society:Malaysia, PhD thesis, Yale University,1977.
    57、Richard Mead, Malaysia's national language policy and the legal system, New Haven, Conn:Yale University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88。
    58、Richard Leete, Dual Fertility Trends in Malaysia's Multiethnic Society, Inter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Vol.15, No.2(Jun.,1989)
    59、Robert Laggard and Ruth Katz, Overcoming Ethnic Inequalities:Lessons from Malaysia,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Vol.2, No.3 (Spring,1993)
    60、Robert L. Winzeler, Ethnic Relations in Kelant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61、Robert W.Hefner, ed., The Politics of multiculturalism:Pluralism and Citizenship in Malaysia, Singapore, and Indonesia,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 Press,2001.
    62、R.K.Vasil, Ethnic Politics in Malaysia, New Delhi:Radiant Publishers,1980.
    63、R.S.Milin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Malaysia,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67.
    64、Rupert Emerson,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Pacific Affairs, Vol.7, No.3 (Sep.,1934).
    65、Sarah Owen Vandersluis edited., The State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acmillan Press Ltd.2000.
    66、Sharon A. Carstens, Histories, Cultures, Identities:Studies in Malaysian Chinese Worlds, 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c2005.
    67、Sharon Ahmat, Nation Building and the University in Development Countries: The Case-of Malaysia, Higher Education, Vol.9,No.6, Univers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Nov.,1980)
    68、Suet-Ling Pong, Sibship Siz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Peninsular Malaysia: Do Policies Matter?,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Vol.40, No.2(1997).
    69、Suet-Ling Pong, Policies and Secondary School Attainment in Peninsular Malaysi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66, No.4(Oct.,1993).
    70、Stephen Leong, Malaysia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1980s: Political Vigilance and Economic Pragmatism, Asian Survey, Vol.27, No.10 (Oct., 1987)
    71、Tan Liok Ee, Dongjiaozong and the challenge to culture hegemony,1957-1987, in J.S.Kahn and F.Loh(eds) Fragmented Vision:Culture and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Malaysia,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2.
    72、Tan Liok Ee,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a,1945-1961, Kuala Lumpu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73、Tan Chee Beng, The Baba of Melaka:Culture and Identity of a Chinese Peranakan Community in Malaysia, Selangor:Pelanduk Publications,1988.
    74、Tan Chee Beng, Communal Associations of the Indigenous Communities of Sarawak:a Study of a Ethnically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Kuala Lumpur: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University of Malaya,1994.
    75、Timothy P. Daniels, Building Cultural Nationalism in Malaysia---Identity, Representation and Citizenship, Routledge,2004.
    76、Verinder Grover, Malaysia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Deep&Deep Publications PVT.LTD,2000;
    77、Vindhu Verma, Malaysia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in Transition, Selangor:Strategy Informa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2004.
    78、Victor Purcell, Malaya:Communist or Fre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79、Wang Gung wu,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and Scholarship about the Malay World, in Ibid., Ding Choo Ming&Ooi Kee Beng, eds.,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80、Wang Gung wu, Traditional Leadership in A New Nation, in G Wijeyawardene, ed., Leadership and Authority, Singapore: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1968.
    81、William Case, The UMNO Party Election in Malaysia:One for the Money, Asian Survey, Vol.34, No.10 (Oct.,1994)
    82、William Case, Semi-Democracy in Malaysia:Withstanding the Pressures for Regime Change, Pacific Affairs, Vol.66, No.2 (Summer,193)
    83、William Case, The 1996 UMNO Party Election:"Two for the Show", Pacific Affairs, Vol.70, No.3(Autumn,1997)
    84、William Case, New Uncertainties for an Old Pseudo-Democracy:The Case of Malaysia,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37, No.1 (Oct.,2004)
    85、William Bloom, Person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86、William E. Willmott, The Overseas Chinese Today and Tomorrow, Pacific Affairs, Vol.42, No.2 (Summer,1969)
    87、Yew Yeok-kim, Education、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a Survey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of Chinese Origin in Urban Peninsular Malaysia, Ph.D Thesis, Standford Universty,1982.
    88、Yen Ching-hwang, Community and Politics:the Chinese in Colonial Singapore and Malaysia, Singapore:Times Academic Press,1995.
    1、(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星洲互动网站http://www.sinchew-i.com/
    2、(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南洋网站http://www.nanyang.com
    3、(马来西亚)《中国报》
    4、(新加坡)《联合早报》,联合早报网http://www.zaobao.com/
    5、(马来西亚)《资料与研究》
    6、(马来西亚)《人文杂志》
    7、(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
    8、(新加坡)《亚洲文化》
    9、(马来西亚)董教总网站http://www.djz.edu.my/
    10、(马来西亚)人民行动党网站http://dapmalaysia.org/cn/
    11、(马来西亚)马华公会网站http://www.mca.org.my/Chinese/Pages/default.aspx
    12、(马来西亚)民政党网站http://www.gerakan.org.my/
    13、(马来西亚)人民公正党网站http://cn.keadilan.ws/
    14、(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网站http://www.huazong.my/
    15、中国侨网http://www.chinaqw.com/
    16、(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my/
    17、(新加坡)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网站http://www.iseas.edu.sg/
    18、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http://nanyang2.xmu.edu.cn/Article/Index.asp
    19、(马来西亚)独立新闻在线http://www.merdekareview.com/
    20、(马来西亚)当今大马:http://www.malaysiakini.com/cn/
    21、雪兰莪中华大会堂,http://www.scah.org.my/
    22、海外华人研究,http://www.lib.nus.edu.sg/chz/chineseoverseas/
    23、华总5G频道,http://www.fecam.org.my/
    24、狮城论坛,http://bbs.sgchinese.com/
    25、马新社中文网,http://mandarin.bernama.com/index.php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四卷《民族教育、华侨华文教育、港澳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2、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编:《侨务法规文件汇编》(1955-1999),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政司出版,1999年。
    3、周南京主编:《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4、周南京总主编,黄昆章卷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教育科技卷》,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
    5、周南京总主编,杨保筠卷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法律条例政策卷》,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