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红十字运动研究(1950-1965)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力图从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出发,通过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并引入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元素对建国初期江苏红十字运动进行“跨”学科分层研究。
     除绪论和结语之外,主要内容共六章。第一章江苏红十字运动的历史渊源和社会环境,通过对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和建国初期江苏社会的考察,探讨出新中国江苏红十字运动的历史基础和社会环境。第二章江苏红会的组织发展及其嬗变,考察新中国初期江苏红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历的三次组织整顿及其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的变革,揭示红十字会与政府间微妙而独特的关系。第三章江苏红会推展业务之举,从治理医疗机构以及内凝思想和社会动员、评选先进与激励工作等方面,分析江苏红十字运动辉煌十五年的成功之道。第四章政治运动与江苏红会应对,新中国初期政治运动频发,通过对江苏红会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国际救援的考察及其在“大跃进”、“四清”运动中的基层工作的案例分析,展示红十字会在政治运动中是如何应对与运作的。第五章医疗卫生事业与江苏红会参与,全面考察江苏红会开展的医务训练、防疾治病、职工劳保医疗、巡回医防服务以及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等,揭示出红十字会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发挥出独特而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第六章江苏红十字青少年运动的考察,探讨其作用及学校德育功能。结语是对江苏红十字运动进行的理性审视。
Guided by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ation and the society,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document analysis and evidence study from both the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 borrowing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disciplines of sociology, politics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n interdisciplinary multi-level study of the movement of Red Cross Society of Jiangsu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sides the preface and conclusion, the main body of this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movement of Red Cross Society of Jiangsu.
     Chapter two is about the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Red Cross Society of Jiangsu. After investigating the organizational overhaul and reform of its management system that 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Jiangsu had undertook following the guidanc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its government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P.R.China, it reveals the delicate and distin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d Cross Society and government.
     Chapter three elaborate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brilliant success achieved by 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Jiangsu in the past 15 years through analyzing the actions taken by it, from rectifying the medical service institutions, binding people together,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stimulating people by giving honors.
     Chapter four is about political movemen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aken by 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Jiangsu. Political movements were frequent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P.R.China. After investigating the actions taken by RCSJ in The War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Great Leap Forward”and“Four Clean-ups”, it demonstrates how 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Jiangsu reacts and function in political movements.
     Chapter five is about the part that 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Jiangsu plays in health care. After investigating a host of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y 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Jiangsu, from medical service training, disease prevention & treatment and patriotic health campaign, etc., it reveals that RCSJ plays a distinctive, active and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care service.
     Chapter six is about the adolescent campaign organized by 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Jiangsu. It explores the part that RCSJ plays in promoting moral values.
     The conclusion is about a rational examination of the movement of 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Jiangsu.
引文
①1863年2月,在瑞士亨利·杜南的倡导和努力之下,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于人们的期待中宣告成立,它标志着红十字的诞生。目前,国际社会及学术界对于红十字诞生日尚未达成共识,(参见尤德新编著:《闪光的红十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笔者采用的是大多数人的观点。如今,红十字会与联合国、奥委会并称为三大国际性组织,可谓实至名归。
    ②池子华、郝如一:《<红十字书系>总序》,见池子华、郝如一等:《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①池子华、郝如一:《<红十字书系>总序》,见池子华、郝如一等:《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②田凯在其著的“导论”中,多次提及“1949~1993年中国无慈善组织”。见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4页。
    ③中国红十字会于1904年3月10日在上海诞生,上海当时为江苏属地。参见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6页。
    ④池子华、郝如一等专家、学者对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进行了全面翔实的研究,其成果《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于2007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科普宣传读物,《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江苏红会及其业务进行了择要叙述,其篇幅有限,且错误不少。
    ⑤许是巧合,1950年中国红十字会改组后,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兼任会长。1965年,李德全卸任长达15年的会长一职。笔者认为1950年至1965年的十五年,可视作中国红十字会的“李德全时期”。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9~40页。
    ②池子华、郝如一等:《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前言》,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①由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看,都不能算是一部学术著作,其涉及1950~1965年的内容更是十分有限。
    ②闵杰:《中国救济善会——红十字会的先声》、《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创立》,见刘志琴主编,闵杰著:《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186页;第369~374页。
    ①孙柏秋主编,池子华、杨国堂等著:《百年红十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6页;池子华:《从中国救济善会到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史林》2005年第2期,第76页。
    ②朱浒、杨念群:《现代国家理念与地方性实践交互影响下的医疗行为——中国红十字会起源的双重历史渊源》,《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172页。
    ③周秋光:《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述论》,《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第138页。
    ④杨智芳、周秋光:《论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115页。
    ⑤周秋光、靳环宇:《早期红十字会在中国的演变》,《光明日报》2006年2月21日;靳永震:《论甲午战争时期的红十字会医院》,《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第2期,第23页。
    ⑥孙洪军、高延爱:《甲午战争中的红十字会》,见郝如一、池子华主编:《红十字运动研究》2008年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1~94页。
    ⑦刘志琴主编,闵杰著:《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186页。
    ⑧见周秋光:《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述论》,《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第138页;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2页。
    ⑨朱浒:《中国红十字会起源的本土化途径与晚清义赈》,见郝如一、池子华主编:《红十字运动研究》2007年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4~82页;朱浒、杨念群:《现代国家理念与地方性实践交互影响下的医疗行为——中国红十字会起源的双重历史渊源》,《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172页;朱浒:《中国红十字会的地方性起源》,《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28页。
    ⑩池子华:《吕海寰是中国红十字会的首任会长吗?》,《河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107页。此前,《红十字手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页)、《闪光的红十字》(尤德新编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90页)、《中国红十字会的九十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9页)、《中国红十字事业》(曲折主编,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九十纪要》(“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编,台湾致琦企业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16~17页)等均误认为吕海寰为中国红十字会首任会长。11见张建俅:《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9~42页;池子华:《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一九一二年说质疑》,《光明日报》2007年9月27日;《一部中国红会史研究的“问题”之作——评<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民国档案》2007年第4期,第126页。
    ①池子华:《中国红十字会辛亥战时救护行动》,《民国档案》2004年第1期;《辛亥革命中红十字会的江苏战场救护》,《史学月刊》2008年第9期;《中国红十字会“护国战争”救护述略》,《江苏文史研究》2003年第3期;《中国红十字会“护国战争”救护述论》,《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②见池子华:《抗战初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战事救护》,《江海学刊》2003年第4期,第132页;池子华:《1937年中国红十字会淞沪抗战救护简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86页;《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抗战救护的几个断面》,《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97页。
    ③薛丽蓉:《1932年淞沪抗战时期上海红十字运动简论》,见郝如一、池子华主编:《红十字运动研究》2007年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118页;《南京大屠杀与红十字会的人道救援》,见郝如一、池子华主编:《红十字运动研究》2008年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8~118页。
    ④李微:《试析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护活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46页。
    ⑤池子华:《中国红十字会救助1928至1930年西北华北旱荒述略》,《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2期,第180页。
    ⑥池子华的系列论文是:《中国红十字会救济1917年京直水灾述略——以<申报>为中心的考察》,《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赈灾行动述论》,《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6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北洋政府时期长三角地区社会救助的民间参与——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中心》,《安大史学》第2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914年中国红十字会的胶东救援》,《文化学刊》2008年第1期。
    ⑦王秋华:《1917年京直水灾与赈济情况略述》,《兰州学刊》2005年第4期;李勇、池子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1922年广东“八二风灾”述略》,见郝如一、池子华主编:《红十字运动研究》2007年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04页。
    ⑧周秋光:《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述论》,《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第138页;周秋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第107页;《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交往》,《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81页;《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会内宣传与经费筹措》,《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123页。
    ①池子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的“林可胜时期”(上)》,《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1页;《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的“林可胜时期”(下)》,《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1页。
    ②池子华、吕志茹:《“复员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85页;池子华:《“复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慈善活动论纲》,《文化学刊》2007第5期,第5页。
    ③戴斌武:《论“复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社会福利事业》,《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第164页。
    ④吕志茹、池子华:《“复员时期”中国红十字青少年运动简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135页;吕志茹、马红英、池子华《“复员时期”中国红十字少年运动简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72页;吕志茹:《“复员时期”的红十字周与征募运动》,见郝如一、池子华主编:《红十字运动研究》2008年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127页;吕志茹、池子华:《“复员”时期的红十字周》,《历史教学》2008年第10期,第26页。
    ⑤杨萍:《抗战时期的昆明市红十字会》,《云南档案》2000年第5期,第40页。
    ⑥齐现厂:《讨逆战争与天津红十字会的人道救助——以<大公报>为中心》,见郝如一、池子华主编:《红十字运动研究》2007年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3~100页;沈燕燕:《直皖战争与中国红十字会天津分会的救护行动——以<大公报>为中心》,《文化学刊》2008年第1期。
    ⑦曹金国:《中国红十字会江阴分会江浙战时救护行动述论》,见郝如一、池子华主编:《红十字运动研究》2007年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5~112页。
    ⑧池子华:《金陵分会:江苏第一个基层红会组织》,见郝如一、池子华主编:《红十字运动研究》2008年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5~94页。
    ⑨徐国普:《建国初期江苏红会改组述论》,见郝如一、池子华主编:《红十字运动研究》2008年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137页。
    ⑩杨红星:《略论苏州市红十字会’91抗洪救灾款物收发工作》、沈燕燕:《略述’98抗洪救灾中苏州市红十字会的募捐赈灾活动》,见郝如一、池子华主编:《红十字运动研究》2008年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166页;第145~151页。11参见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池子华、郝如一等:《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周秋光:《红十字会在中国(1912~1927)》,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①在中国的政治版图中,港台地区当属“国内”部分,因其学术的特殊性,宜单列。
    ②张玉法主编:《中华民国红十字会百年会史(1904~2003)》,致琦企业有限公司2004年版。
    ③张建俅:《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④池子华对张著发表过评论,参见池子华:《一部中国红会史研究的“问题”之作——评<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民国档案》2007年第4期,第126页。
    ⑤Caroline Beth Reeves, The Power of Mercy :The Chinese Red Cross Society , 1900~1937,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 Harvard University,1998.
    ①事实上,根据研究对象的本身(包括内容、属性等)及诸多研究方法的特点、功能而筛选出最适合的研究方法,即考虑到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的切合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研究方法的选择,必然会影响到研究对象的被反映和表达。现在,学科间交叉与整合的速度和范围日益加强,研究方法呈现出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趋势,其种类日趋繁多,可供的选择性也大为增强。
    ②池子华、郝如一:《<红十字书系>总序》,见池子华、郝如一等:《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③参阅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83~598页。值得一提的是,在考察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政府与民众间关系时,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不可忽视,因为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重大决策往往就是政府决策的先导和实质性环节。
    ④社会自组织系政府部门和企业组织之外的第三部门,有时称作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组织等。
    ①参见池子华:《红十字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7页。
    ②周秋光、靳环宇:《早期红十字会在中国的演变》,《光明日报》2006年2月21日。
    ③启蒙运动是指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接受新事物而得到进步的运动。(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75页)中国红十字运动启蒙运动就是指1904年中国红十字会成立前后,所进行的有关红十字宣传教育的活动。
    ④《行军以医生为要说》,《申报》1894年12月19日。
    ⑤有关红十字此次在苏的行动,1904年3月5日《申报》又一次进行介绍。“回忆十五六年前,有英国名医梅威令者,就台湾设红十字会学堂,募得我华聪慧子弟数人悉心指授,学有成效,则携之至沪,一试其临阵救护之方。其人咸戎服佩刀,手执红十字小旗,号褂右肩亦绣一红十字。”见鲰生:《中国宜入红十字会说》,《申报》1904年3月5日。
    
    ①详见鲰生:《创兴红十字会说》,《申报》1898年5月9日。
    ②详见《中国亟宜创兴红十字会说》,《申报》1899年4月10日。
    ③孙中山:《<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译序》,《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8页。
    ④鲰生:《中国宜入红十字会说》,《申报》1904年3月5日。
    ⑤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①《民权素笔记荟萃》,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②参见池子华:《从中国救济善会到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史林》2005年第2期。
    ③1864年8月8日,国际外交会议在日内瓦举行。会议通过了《日内瓦公约》,承认“伤病员不分国籍必须被接受,并受到照顾”的准则。参见[瑞]亨利·杜南:《索尔弗利诺回忆录》(杨小宏译),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④参见《申报》1904年3月3日。
    ⑤南苕外史:《沈敦和》,集成图书公司1911年版,第24~25页。
    ⑥《施君肇基笔译上海创设万国红十字支会会议大旨》,《申报》1904年3月14日。
    ⑦参见池子华、郝如一等:《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29页。
    ①刘志琴主编,闵杰著:《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页。
    ②马克·德斯贡伯:《亨利·杜南传》,《中国红十字报》1992年1月24日。
    ③施嘉远、周毅平:《施氏家族与中国红十字会》,政协吴江市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吴江文史资料》第16辑,第78页。
    ④《申报》1904年3月14日。
    ⑤据池子华的考实,首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是江苏人盛宣怀。见池子华:《吕海寰是中国红十字会的首任会长吗?》,《河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①盛宣怀:《愚斋存稿》第13卷,《奏疏·沥陈创办红十字会情形并请立案奖叙折》。
    ②此处江苏红会是指分布在江苏的中国红十字会分会、支会。
    ③池子华、郝如一等:《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
    ④池子华、郝如一等:《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⑤参见池子华、郝如一等:《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134页。
    ⑥吴耀麟:《玄武湖服务站与红十字青年服务团——中国红十字会青年运动的前奏》《,红十字月刊》总第11期(1946年11月),第26页。
    ⑦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页。
    ①刘定汉主编:《当代江苏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6页。
    ②《当代中国的江苏》编委会:《当代中国的江苏》(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页。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前的1952年11月7日,中共江苏省委宣布成立。
    ③刘定汉主编:《当代江苏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
    ④详见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地理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3~65页。
    ⑤刘定汉主编:《当代江苏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页。
    ①就江苏政治形态而言,新中国成立后,苏北、苏南及南京均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属于社会主义政治,1953年1月,三地殊途同归为新建的江苏省,政治形态依然是社会主义政治。但江苏的经济先后经历新民主主义经济(1949~195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经济(1953~1956)和社会主义经济(1956~)三种经济形态。
    ②“大跃进”,如同土地革命、合作化,虽是以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经济建设,但毕竟是以政治诉求为旨归,且是以完成预定任务的方式进行政治总动员,从实际情况来看,“大跃进”后来更是波及各行各业,对新中国初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领域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笔者宁可认为“大跃进”既是一场经济运动,也属政治运动的范畴,这样更易把握其本质及影响。学界亦有学者将“大跃进”视作政治运动,如高华(《1960年“持续跃进”中的江苏省城市人民公社运动》,《浙江学刊》2002年第5期)、谢岳(《市场转型、精英政治化与地方政治秩序》,《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等。
    ③刘定汉主编:《当代江苏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④不可忽视的是,抗美援朝这场政治运动对于当时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详见刘国新:《论抗美援朝与经济建设》,《真理的追求》2000年第10期,第6页。
    ①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编:《建国三十五年来的江苏(1949~1984)》,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页。
    ②刘定汉主编:《当代江苏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页。
    ③院系调整时,中央大学医学院由部队接收,迁往西安;国立药专从四川迁往南京,与齐鲁大学药学系合并,成立南京药学院;新建了南京中医学院;南通学院医科改为苏北医学院;在镇江的江苏医学院没有变化。
    ④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编:《建国三十五年来的江苏(1949~1984)》,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3页。
    ①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编:《建国三十五年来的江苏(1949~1984)》,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0页。
    ②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编:《建国三十五年来的江苏(1949~1984)》,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3页。
    ③人体血吸虫病的病原体有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三种,在我国的是日本血吸虫。血吸虫病急性期有发热、咳嗽、肝大和肝区疼痛;慢性期有腹泻、肝脾大;脑型血吸虫病有症状性癫痫等;晚期有肝硬化。加强粪便管理、消灭钉螺,个人防护,安全用水和治疗病人、病畜是主要的预防措施。
    ①1961年11月,江苏省红十字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本文简称之省红十字会“二大”或省红会“二大”。
    ②文中不同处称中国红十字会为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慈善组织,其内涵无实质区别。
    ③参见《1952年华东区各省市红十字分会人员经费及事业补助费预算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档案室档案,第3卷;《中国红十字会华东各地分会1953年会务人员编制表》,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6卷,第9页;《迎接1952年》,《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第1号,第6页。
    ④池子华、郝如一等:《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
    ①池子华、郝如一主编:《中国红十字历史编年(1904~2004)》,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118页。
    ②《中国红十字会在上海召开工作检讨会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宗号476,卷号1968。《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谓1950年的红十字工作检讨会是在2月上旬召开,全国有64处分会接到会议通知。(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两处有误,与档案资料不符。
    ③《总会工作检讨会代表名册及会议记录、总结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宗号476,卷号1999。江苏与会的10位代表是:南京分会的吴耀麟(总干事)、杨登瀛(会长);常州分会的吴逸樵(总干事)、杨迪群(乡村服务站负责人);青浦分会的徐熙春(会长);长泾分会的华毓楠(诊疗所主任)、刘正骅(分会文书、诊所医师);无锡分会的张玉寿;镇江分会的白耀华(分会诊所主任)、陆树人(职员)。
    ④1950年4月24日至29日,中国人民救济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正式成立,宋庆龄任主席。
    ⑤孙柏秋主编,池子华、杨国堂等著:《百年红十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7页。
    ⑥《新的转变,新的开始——记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改组经过》,《新中国红十字》创刊号,第2页。
    ①《中国红十字会总会1950年9月至12月工作计划大纲》,《新中国红十字》创刊号,第11页。
    ②《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联合通令》,内卫社字第1号,1950年10月16日。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1页。
    ③他们分别是:长泾分会的郭琦元(理事)、张宇和(总干事)、华毓楠(诊所主任);镇江分会的丁荫楣(诊所副主任医师);常州分会的吴逸樵(总干事)、杨迪群(前黄服务站主任);南京分会的吴耀麟(总干事)、曹寄深(诊所主任);青浦分会的王昌来(代院长);无锡分会的蒋白鸥(总干事)、白光(市卫生局选派)。(见《分会干部学习会参加干部名单》,《新中国红十字》第3期,第4页)《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谓分会干部学习会在南京举办,计有31处分会参加,江苏的江阴等分会派出干部12人与会。(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四处有误,与本文所引资料不符。
    ④《分会干部学习会正式开学》,《新中国红十字》第3期,第1~2页。
    
    ①《两周来分干学习会片断》,《新中国红十字》第3期,第3~4页。
    ②《中国红十字会分会干部学习会总结报告》,《新中国红十字》第4期,第3~9页。
    ①《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1951年工作计划的指示》,《新中国红十字》第4期,第1页。
    ②蒋白鸥:《无锡市分会组队经过报告》,《新中国红十字》第7期,第22~23页。
    ③1950年7月15日,政务院公布《农民协会组织通则》,规定农民协会的性质是农民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乡(或相当于乡的行政村)农民协会是农民协会的基层组织,区、县、专区及省可以组织农民协会,大行政区视情况需要,成立大行政区农民协会。(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46~350页)随着土地改革的迅速完成和农业合作化的兴起,农民协会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④《无锡市分会——2月11日改组》,《新中国红十字》第6期,第26~27页。
    ⑤庄申主编:《无锡市志》第三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7~2288页。
    ⑥《中国红十字会分会暂行组织通则》(1950年8月28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⑦青浦县分会于1958年改称上海市青浦县红十字会,受上海市红十字会和青浦县人民委员会领导。(参见冯学文主编:《青浦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16~717页)
    ⑧《青浦县分会徐熙春连任会长》,《新中国红十字》第7期,第29页。
    ①《长泾分会1951年1月份工作简报》,《新中国红十字》第6期,第30页。
    ②《本会长泾分会改为江阴县分会》,《新中国红十字》第7期,第31页。《江阴市志》记载:1950年9月改组为江阴县红十字会。(程以正主编:《江阴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37页)时间与笔者所引的资料相左,有待考实。
    ③《镇江市分会改组初步进行》,《新中国红十字》第8期,第39页。
    ④张世闿等总纂:《镇江市志》上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357~358页。
    ⑤《关于改组分会一些应注意的问题》,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5页。
    ①《常州分会改组》,《新中国红十字》第10期,第34页。
    ②李德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改组一年来的工作总结》,《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1期,第26~27页。
    ③1952年9月9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出了经中共中央批准的决定:“确定将南京市、苏南、苏北合并为江苏省。”11月15日,中央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调整省、区建制的决议》,其中规定:“成立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设于南京。”见刘定汉主编:《当代江苏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
    ④南京市红十字会组织简史,见南京市红十字会网站:http://www.njredcross.org.cn/zzjj/zzjs.php。
    ⑤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页。
    ①思想改造主要是加强政治、会务学习等,详见后文考察。
    ②《中国红十字会会章》(1950年9月),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③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于1951年3月23日公布了《社会团体登记办法施行细则》。见《新华月报》社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4)》(上),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④《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已奉准登记为社会团体》,京51组字第3469号。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这种社会团体全国统一分级登记制度很快不再执行,直到1989年(6月学潮风波之后)国务院颁布《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⑤《中国红十字会会章》,1950年8月2日。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⑥伍云甫:《对调整中国红十字会有关问题的报告》,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①人民团体是1949年前后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统一战线组织,是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社会团体,是一种免于登记的中国特色的官方团体。各人民团体的成员基本涵盖了各种主要统战对象(工人、青年、妇女、科学家与工程师、商人、华侨、文艺界等)。现在,人民团体一般是指在全国政协拥有议政席位的八个人民团体:中华全国总工会(全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共青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妇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参阅王名等:《中国社团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183页。
    ②孙柏秋主编,池子华、杨国堂等著:《百年红十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页。
    ③《内务部、外交部、卫生部关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属于政务院政法委员会领导的通报》,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④《关于红十字会的隶属问题(1952年5月24日)》,京(52)组字第0297号,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档案室档案。
    ⑤《1952年华东区各省市红十字分会人员经费及事业补助费预算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档案室档案,全宗号:永久3号。此为当时流通的人民币。自1955年3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新的人民币,代替原来流通的人民币。新币1元等于旧币1万元。
    ⑥全国“三反”运动前夕,数地旧分会出现了一些干部和会员的不良行为,少数干部贪污腐化,作风恶劣,有甚者被判刑。
    ⑦《停止登记旧会员暂缓吸收新会员》,京51组字第2909号。见《新中国红十字》第1卷第12期,第7页。
    ⑧《中国红十字会会员制度暂行规定》(1951年1月13日第3次理事会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6页。
    ①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以此为标题发表社论。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人民日报》的社论及时地宣传党中央精神和中国政府最新政策、决定,影响甚大。在依靠群众运动的方式搞经济建设的年代里,更是如此。
    ②此时的基层组织包括基层委员会,红十字卫生站、会员小组等。发展会员自然是基层组织的主要任务,有些地方的基层组织往往与卫生站(或保健站)合二为一,卫生站就成为会员、卫生员的活动中心。
    ③《中国红十字会华东各地分会1953年会务人员编制表》中即列出“江苏省分会(待建)”一栏,参见《中国红十字会华东各地分会1953年会务人员编制表》,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6卷,第9页。
    ④1956年,四害是指老鼠、麻雀、苍蝇和蚊子,1958年初提出了除“五害”(四害加钉螺)。不久,又提出除“七害”(“五害”增臭虫、蟑螂)。1960年四害被修改为老鼠、臭虫、苍蝇和蚊子。(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60页)现在,四害一般是指老鼠、苍蝇、蚊子和蟑螂。这四种生物对人类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①《关于1956年发展红十字会组织的联合通知》(1956年3月17日),(58)卫防张字第192号,(56)京总会字第224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62卷。
    ②《健康报》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刊,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亲题报头。《健康报》是卫生部主管的最具影响的全国性卫生行业报,是我党我军创办的第一份卫生专业报。
    ③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9月30日创刊发行的《新中国红十字》(月刊)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机关刊物。《新中国红十字》仅出47期,于1954年底停刊。1956年4月,机关刊物以《中国红十字》的面目复刊。1958年底《中国红十字》与卫生部《讲卫生》月刊合并为《爱国卫生》,1959年出刊,以宣传报道爱国卫生运动、防病治病常识为主,只保留“红十字园地”栏目。1961年《爱国卫生》停办。参见池子华:《建国后中国红十字会的机关刊物》,《红十字运动研究》电子期刊第3期,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hszyj.net/article.asp?articleid=323。
    ①《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红十字会筹备委员会关于召开江苏省红十字工作会议的方案》,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228卷。
    ②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
    ③《中国红十字总会关于江苏省红十字会人员编制的复函》(1956年8月13日),(56)会字第71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315卷。
    ④《中国红十字总会关于请先按1953年批准806人的编制数字分配下达各省、区、市红十字会编制的函》(1956年6月21日),(56)会字第21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315卷。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转发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各地红十字会1956年人员编制修定方案”》(1956年8月10日),(56)国秘习字第213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315卷。
    ⑥《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红十字会筹备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召开江苏省红十字工作会议的联合通知》(1956年8月21日),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62卷。
    ①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②《江苏省红十字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名单》,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228卷。
    ③江苏省红十字会的编制和人员分工(草案)规定:一、本会设专职办公室正、副主任各1人。二、本会办公室不设组,原有各组撤销(原任组长职务的同志,职务名称上今后由卫生厅人事处统一考虑)。三、本会办公室下设干事3人,文书兼会计、事务1人,以内外勤和业务性质分工,在正、副主任领导下进行工作。见《江苏省红十字会向卫生厅呈报编制和人员分工》,(58)苏红办邹字第019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345卷。
    ④池子华、郝如一主编:《中国红十字历史编年(1904~2004)》,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9页。
    ①《江苏省暨市、县红十字会组织情况表》,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392卷。
    ②《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请报你省地方组织成立情况的函》(1957年10月18日),(57)京总组字第529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290卷。
    ③《中国红十字总会转发国务院指示及“各地红十字会1956年人员编制修定方案”》(1956年8月14日),(56)会字第74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315卷。
    ④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2~83页。
    ①《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红十字会为1958年新建8个市县红会组织增加编制4人,并调整原有编制请予核示的报告》(1957年10月18日),(57)卫办盛字第47号,(57)苏红组字第118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290卷。
    ②《江苏省红十字会1958年工作计划要点》,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289卷。
    ③《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希研究配备红十字会专职干部以便开展工作的通知(》1958年2月10日),苏卫鲍字第18061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345卷。
    ④1957年,清江市红十字会建立基层组织30个,发展会员1 206人,会员中有医务工作者和各行各业的卫生积极分子。该会为会员颁发会员证、会员自动交纳会费。1958年,更名为淮阴市红十字会,会员发展至2 911人,并培训了一批红十字卫生员。1961年,市红十字会对基层红十字会组织进行调查整顿,先后在13个先进居委会建立红十字卫生站。见荀德麟主编:《淮阴市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9页。
    ⑤1959年4月,徐州市红十字会正式成立,徐州市副市长李贯一担任会长。见徐州市红十字会编:《徐州市红十字会简史(1913~1990)》,1993年编印,第12~13页。
    ⑥1963年9月,苏州市第一届红十字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见陈晖主编:《苏州市志》第三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9~430页。
    ⑦泗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泗阳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9~670页。
    ①袁洪宝总撰:《灌云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578页。
    ②何惠明等主编:《松江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4页。
    ③《江苏省1957年三个季度红十字工作情况的报告》,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290卷。
    ④《江苏省红十字会1958年工作计划要点》,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289卷。1958年5月,无锡县红十字会成立,王中一任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见谈汗人主编:《无锡县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642页)同年7月4日,常熟市红十字会建立。(见瞿鸿烈主编:《常熟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19页)
    ⑤刘定汉主编:《当代江苏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页。
    ⑥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①池子华、郝如一主编:《中国红十字历史编年(1904~2004)》,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①程文元:《农村也需要稳步开展红十字工作》,《中国红十字》1957年5月号,第5页。
    ②众所周知,会员是会员组织及其事业发展的基础。早在1951年1月,中国红十字会就依据1950年《中国红十字会会章》及新的情况制定出《中国红十字会会员制度暂行规定》,对会员种类(包括成年会员、少年会员、名誉会员)、入会条件、会员权利与义务、会费及证章等做出具体规定,为发展会员提供了制度保证。不过,中国红十字会的会员发展工作时断时续。如前文所述,1951年8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鉴于旧分会情况异常复杂,干部质量参差不齐,发出关于“停止登记旧会员,暂缓吸收新会员”的通知。江苏红会接到通知后,即停止办理旧会员的登记手续和发展新会员工作。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发展会员,建立基层组织,使红十字会成为一个广泛性的、能联系广大群众的人民卫生救护团体,成为新中国红十字会建设的主要环节,也是发展会务的首要步骤。为此,自1951年冬季起,中国红十字会先后选定业务较有基础和具备条件的福州、芜湖、天津、杭州、北京等5个市的分会,重点试办发展会员工作。(见《关于发展会员工作的总结报告》,《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1月号,第24~27页)根据上级指示,江苏红会曾于1953年恢复吸收会员,不过会员的数量仍十分有限。会员停止发展势必影响红十字事业的推展,1956年江苏省红十字会组织的灾区巡回医防队在泗洪县灾区医防服务的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他们在报告中称,“我们也体会到在各地红十字会尚未发展会员或正式发展,基层组织未建立和健全,新生的群众性的力量未巩固以前,如果将原有的红会医疗机构全部交给当地卫生部门,与红会脱离领导关系,假使一旦发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和天地不可预测的灾害时,要及时的动员和组织力量,就可能发生困难。”(见《报告灾区巡回防疫队组织及出发工作情况》(1956年10月29日),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315卷)可以看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展会员是多么的重要。
    ③《光明日报》1957年4月11日。《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主办的立足知识界、面向社会的全国性、综合性党报,是党和政府联系知识分子的纽带和桥梁,是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光明日报》创刊于建国前夕的1949年6月16日,当时中国民主同盟会办报目的是最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及各民主党派爱国人士,建设民主新中国。《光明日报》创刊第一号头版上刊有毛泽东的题词“团结起来,光明在望,庆祝光明日报出版”和朱德的题词“民主光明”。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4月11日《光明日报》除发表上述社论外,其头版头条还刊发题为《积极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的通讯,对1957年红十字工作会议讨论加强工作问题进行了报道。就在头一天4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秘书长刘清扬的文章《红十字会员的作用在哪里》。可见,《光明日报》对于当时中国红会及其活动给予了充分关注。田凯认为“在1949年以来40余年的时间里,······国家甚至不允许“慈善”两个字在中国官方报纸上以正面的形式出现。”(《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3页)此论显然有失偏颇,红十字会的活动是否是慈善行动?《光明日报》是否属于官方报纸?答案不言自明。实际上,建国以后除去在黑白颠倒的极“左”年代里,国家从来就没有否认过“革命的人道主义”,中国红十字会的存在及其活动的正常开展就是力证。
    ①由座谈会了解到:武进县红十字会在手工业联社训练106名卫生员,该县大建社因卫生员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卫生知识和急救技术,并能以身作则,带动群众,搞好社里的卫生预防、降温、安全生产工作,使工伤事故得到了及时处理,缺勤率明显地降低了;江阴县马镇乡红星三社红十字卫生员俞小青组织40名会员,疏通两条分别长为33.3米和99.9米的臭水沟,既积肥又卫生;南通市在台风侵袭期间,红十字会组织106名会员、卫生员日夜戒备。并在盛夏酷暑的日子里,当狼山游客增多时,红十字会沿途设急救站、茶水供应站,宣传防治中暑常识,为游客服务,避免了以往夏季游客中暑事故多发的现象;无锡市崇安区新生路小娄巷居民委员会建立红十字基层组织后,建立卫生值日制度,消灭卫生死角;南京市三汊河船民委员会的红十字卫生员对工伤事故能及时急救,教育船户粪便不下水。该市秦淮区饮食行业中的红十字会会员、卫生员受训后,显著地改善了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实行“二刀二板”生熟分开的制度,碗、筷等饮食用具、毛巾都实行严格消毒;泗阳县洋河酒厂成立红十字基层组织后,卫生员能够进行急救和处理外伤,降低了缺勤率。见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6~97页。
    ②《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红十字会关于确定区、乡红十字会兼职干部的联合通知》(1957年7月10日),(57)卫办顾字第025号,(57)苏红组瞿字第094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290卷。
    ③《江苏省1957年三个季度红十字工作情况的报告》,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290卷。
    ①《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委员会批转红十字会关于“发展会员,建立红十字会基层组织方案”的通知》(1957年9月28日),锡卫字第47号,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档案室档案。
    ①《江苏省红十字会1958年工作计划要点》,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289卷。
    ①参见《江苏省红十字会关于贯彻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做好工作跃进计划的通知》(1958年6月2日),(58)苏红办字第106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345卷。
    ②《无锡市红十字会关于突击建立红十字会基层组织的行动计划》(1958年5月9日),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345卷。
    ①《江苏省红十字会关于贯彻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做好工作跃进计划的通知》(1958年6月2日),(58)苏红办字第106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345卷。
    ①李树勋等《卫生教育跃进,再跃进》,《中国红十字》1958年9月号,第13页。
    ②李黎盛:《灵岩山上》,《中国红十字》1958年4月号,第13页。
    ①李德全:《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情况和对今后工作的意见》,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②彭珮云:《奋进中的红十字事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①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226页;228~234页;242~246页。
    ②《中国红十字会会章》(1950年8月2日),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③袁方等著:《社会学家的眼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第209~216页。
    ④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2页。
    ⑤有关中国政治组织的等级制,可参阅[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顾速、董方译:《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2~64页。
    ①本文的双重分层管理体制是特指中国红会内部的,与目前中国社团通行的“双重分层管理”相比,有一定的区别。目前中国社团的“双重管理”是指社会团体同时要有两个“婆婆”,一个是“登记管理机关”,另一个是“业务主管单位”;“分层管理”是指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行政管辖范围,必须与社团的活动范围相一致。参见吴忠泽、陈金罗主编:《社团管理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7页;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基金会发展研究委员会编:《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②《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积极开展国内工作的联合通知》,卫厅字第43号,京总组字第32号。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74~77页。③在“单位”现象中,个人全面依附于工作单位,单位包揽个人几乎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和问题,统一而集中地代表不同利益和要求,具有明显的“群组织”特征。社团则缘于成员某一方面社会关系的共同特征,如性别、职业、身份、行业、专业知识、兴趣、理想等,具有“类组织”的特征,它比单位更便于反映和表达同类社会成员的共同问题,为成员多元化的社会参与和横向联系提供了另一种渠道和途径。参见王颖等:《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
    ①李德全:《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情况和对今后工作的意见》,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59~68页。
    ①有资料表明:江苏市、县红十字会组织与卫生部门合署办公早在1956年10月之前就已经开始,而合署办公以后,实际形成了合并的局面,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不少。如业务单位由卫生部门统一领导,对人事调动未能照顾到红会业务的实际需要,所调非所用,削弱了原有的力量。甚至出现在工资评定中,个别红会被遗漏;在组织灾区巡回医疗防疫工作中,个别地区卫生部门表示不同意红会工作人员参加等现象。见《报告灾区巡回防疫队组织及出发工作情况》(1956年10月29日),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315卷。
    ②《江苏省红十字会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1964年4月),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692卷。
    ③《江苏省红十字会组织规程》,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228卷。
    ④《中共江苏省卫生厅党组关于江苏省红十字会领导机构成员名单的请示报告》,(61)卫党组字第12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552卷。
    ①《江苏省红十字会代表会议出席代表名单》,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552卷。
    ②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4~85页。
    ③1962年5、6月间,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就红十字会工作先后两次发出联合通知,即《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积极开展国内工作的联合通知》(卫厅字第43号,京总组字第32号)和《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加强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和国防卫生救护训练、健全和建立红十字卫生站、队的紧急通知》,(62)卫厅字第66号,(62)京总组字第45号。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74~78页。
    ①例如:1962年4月,无锡市召开第二届代表会议,选举新的执行委员会。红十字会办公室配备3名专职干部,健全了各项制度。同年该市南长区在51个居民委员会的红十字卫生站中进行了会员的调查登记和划分小组、干部的调整充实、卫生员的训练等工作,无锡市新发展的会员5 055人,红十字卫生员1 836人,红十字卫生站132个。队伍不断壮大,为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见《1962年无锡市红十字会工作总结报告(摘录)》,《红十字工作参考资料》1963年第3期,第9~10页);常州市通过调查摸底将原有的红十字会会员23 761人、卫生员1 174人重新组织起来开展红十字活动;扬州市在饮食服务行业中新建了36个红十字卫生站;徐州市红十字会工作由于领导的大力支持,街道红十字卫生站已全部进行了整顿,并在贾汪乡和市区10个办事处新建了红十字会;仪征县副县长孙笑源兼任仪征县红十字会会长,张秀夫、张伟声、叶鸣远为副会长。全县建立基层红十字会11个,红十字卫生站74个,卫生队1个,会员2 278人。
    ②《泰县卫生防疫站关于请求批准成立泰县红十字会的报告》,(62)泰防秘字第19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634卷。
    ③《江苏省红十字会关于建立泰县红十字会的请示报告》,(62)苏红吴字第33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634卷。
    ④比如,1963年无锡市红十字会与卫生局联合集训基层卫生人员,对红十字卫生站的组织整顿,对街道红十字卫生站、卫生员的责任和任务作了规定。全市174个红十字卫生站全部完成了组织和人员调整,从而加强了基层卫生组织的作用。见《无锡市红十字会和南京市红十字会的活动》,《红十字工作简报》(1963年3月~11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档案室档案,全宗号:永久3号。
    ⑤《江苏省红十字会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1964年4月),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692卷。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1964年地方红十字会工作计划的通知》(1963年12月27日),(63)卫厅秘张字第226号,(63)京总组字第225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032卷。
    ①《江苏省红十字会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1964年4月),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692卷。
    ②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
    ③《关于目前工作中存在几个问题的报告》,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事实上,1959年中国红会总会的批复和1960年总会与卫生部的联合通知中曾提出红十字会的工作重点应在城市,中国红会“二大”据此提出“为了保证重点,更好地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更好地满足国际活动的要求,需要选择一些主要城市,作为开展工作的重点城市”的工作思路,并圈点出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作为重点开展红十字工作的对象。(李德全:《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情况和对今后工作的意见》,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④《江苏省红十字会概况(供对外宾介绍时参考)》,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258卷。至1965年底,“······建立基层组织10 644个、红十字卫生站16 606个。”见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⑤有关红会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及评比、奖励工作先进的情况,详见后文。
    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霍乱与鼠疫同被列为甲类传染病,俗称“二号病”。见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http://www.bjcdc.org/news.php?id=30777。
    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疟疾曾在江苏两度爆发流行。一次是1960年,发病人数高达1 060万人次,发病率达24%;另一次是1971年,发病人数达950万人次,发病率为17.5%。参见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编:《建国三十五年来的江苏(1949~1984)》,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4页。
    ③根据1963年12月对19个市县的统计,经过整顿和新发展的红十字卫生站达8 961个,其中分布在厂矿的有6 752个,街道1 632个,学校1 030个,农村4 892个,其他738个。重新登记和新发展的会员共有255 160人,其中红十字青少年58 461人,受过一般会务训练的74 446人,受过业务训练的15 362人。这些基层组织和经过训练的会员,已在卫生运动和防病保健工作中成为卫生部门的有力助手。见《江苏省红十字会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1964年4月,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692卷。《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谓:1963年,“全省红十字卫生站3 456个,重新登记的老会员和新发展的会员203 384人”。两种资料中的数据不尽一致。
    ④红会这些特点至今依然存在,如在职人员享有社团编制,享受公务员待遇等。
    ①《江苏省红十字会1962年度上半年工作小结和今后工作打算》,1962年9月2日。
    ②《江苏省红十字会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1964年4月),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692卷。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1964年地方红十字会工作计划的通知》(1963年12月27日),(63)卫厅秘张字第226号,(63)京总组字第225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032卷。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对1965年地方红十字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1964年12月21日),(64)卫厅崔字第214号,(64)红组字第134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032卷。
    ⑤《江苏省红十字会概况(供对外宾介绍时参考)》,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258卷。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编制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中国红十字会人员编制和经费问题的几项规定》(1964年2月8日),(64)财文陈字第116号,(64)卫计徐字第30号,(64)国编地字第11号,(64)红组字第8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692卷。
    ②江苏省红十字会、江苏省财政厅:《关于红十字会业务费开支范围的规定》(1957年6月3日),省红秘邹字第69号,财文办字第742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289卷。
    ③《江苏省卫生厅关于给张玉田同志以行政上记大过处分的决定》(1957年12月31日),(57)卫人张字第1769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298卷。
    ④《江苏省红十字会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1964年4月),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692卷。
    ①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红十字会:《关于红十字会经费开支范围的规定》,(64)财文周字第1384号,(64)卫财赵字第252号,(64)苏红赵字第34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692卷。
    ①建国之初,红十字会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很多,本节侧重于硬件方面的困难及其治理的分析。加强医务人员政治、会务、业务等学习和医务训练可视为软件方面治理的根本措施,详见相关章节的论述。
    ①《人民日报》1950年2月6日。
    ②《常州市分会要求补充药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宗号476,卷号2925。
    ③《常州分会报告灾情要求组织巡回医疗队及补充药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宗号476,卷号2925。
    ①《武进分会前黄站请领药品之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宗号476,卷号2925。
    ①当时整理分会医疗机构的办法涉及强化人事、登记财物、扩充设备、提高技术、端正服务态度等方面。
    ②《中国红十字会总会1950年9月至12月工作计划大纲》,《新中国红十字》创刊号,第11页。
    ③1950年8月,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确定“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和团结中西医”为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三大原则。
    ④《中国红十字会总会1951年工作计划大纲》,《新中国红十字》第6期,第13页。
    ⑤建国初,江苏红会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指示精神组织了大规模的急救训练,并建立众多急救站,急救训练及急救站的工作情况详见后文考察。
    ⑥至于医疗机构整理中,总会要求的“纠正过去偏重治疗的观点,组织人民进行防疫工作,渐次将工作重心从医院诊所转移到劳动群众中间,组织他们开展卫生运动,学习卫生常识”部分,因涉及面广不便集中探讨,散见于其他章节。
    ⑦《长泾分会1951年1月份工作简报》,《新中国红十字》第6期,第30页。
    ⑧《江阴分会改组以来的工作》,《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第1号,第49页。
    ①华毓楠、王祖尧:《江阴分会长泾医院修建房屋计十八间》,《新中国红十字》第11期,第33页。
    ②《长泾分会1951年1月份工作简报》,《新中国红十字》第6期,第30页。
    ③陆永蔚:《无锡市分会加强学习,提高政治水平,订立计划,保证完成》,《新中国红十字》第8期,第41页。
    ④中国红十字会的主要经费来源是财政拨款,另外有会员缴纳的会费。当时会费每季缴1次,“成年会员”每季缴纳会费1斤米,“少年会员”每季缴纳会费0.5斤米。分会以25%上缴总会,个别会员如因经济困难不能缴纳会费,经调查确实后可减收或免缴。(参见《中国红十字会会员制度暂行规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如上文所提,1951年8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发出“停止登记旧会员,暂缓吸收新会员”的通知,江苏红会接到通知后即停止登记旧会员和发展新会员。后根据上级指示,1953年恢复吸收会员,此间江苏红会的会费收入为零。
    ①从1952年起,江苏省、地(市)、县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等专业机构开始建立。到1958年,各级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陆续建成,形成了全省的卫生保健网络。与此同时,城乡基层的医疗机构也逐渐地建立和健全起来。参见《当代中国的江苏》编委会:《当代中国的江苏》(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6~208页。
    ②张汉卿:《做好红十字会工作的保证》,《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7、8月号,第26~27页。
    ③新法接生的基础是“三洁”,即手洁,消毒阴部皮肤和使用消毒脐带剪。
    ①孙英杰:《泗洪县诊疗所加强对青阳区接生站的领导》,《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5、6月号,第18~19页。
    ②顾淦澄:《一个农村妇幼保健站的工作》,《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4月号,第18~19页。
    ③江苏管理粪便的做法和经验是:1950年代,与生产相结合,搭棚加盖,促进粪便腐熟。到1970年代,发动农民自筹资金,建设三联式沼气池,既实现了粪便无害化,又能充分利用生物能源,还提高了肥效。参见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编:《建国三十五年来的江苏(1949~1984)》,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3页。
    ④即民办学校。1953年,由毛泽东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周恩来主持的政务院讨论教育工作所作的决定中都指出:“允许小学民办,不限定几年。”“提倡民办小学(包括完小),鼓励私人办学,协助企业、机关、团体办学,适当满足学龄儿童入学的要求。”根据这些精神,教育部在全国第三次教育行政会议上提出,小学教育的发展必须打破国家包下来的思想,在城市里,要提倡街道、机关、厂矿企业办学;在农村,要提倡群众集体办学。参见邵宗杰:《规范民办中小学管理工作若干问题讨论》,《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3期。
    ①《江阴县分会青阳妇幼保健站热情抢救垂危产妇》,《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4月号,第22页。
    ①1951年,全国12个分会负责人或工作人员共13人因进行反革命活动而被政府逮捕或处决。(镇压反革命运动于1950年至1953年在全国展开,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并称建国初期“三大运动”)针对这一情况,1951年5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分会认真学习并提高警惕以肃清反革命分子,从而做好新中国红十字会工作。通知指出目前最主要任务之一,“应是肃清反革命分子,以纯洁组织”,各地分会根据出现问题的分会之事实,“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及其他有关文件进行学习,可采用座谈会、控诉会等形式”,从思想上划清界限,分清敌我,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参见《认真学习并提高警惕以肃清反革命分子》,《新中国红十字》第9期,第1页。
    ②《无锡市分会1951年夏季工作报告》,《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1期,第31~33页。
    ③《青浦分会已单独进行学习》,《新中国红十字》第10期,第32页。
    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由毛泽东在1953年6月1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同年12月形成了完整的表述。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8~233页。
    ⑤刘定汉主编:《当代江苏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96~97页。
    ①陆永蔚:《学习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收获》,《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3月号,第25页。
    ②陆希羽:《学习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1月号,第20~21页。
    ③刘定汉主编:《当代江苏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④《热烈拥护宪法草案,认真学习宪法草案》,《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7、8月号,第8页。
    ⑤建国之初,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国内盛行学习苏联模式和经验,(尊称苏联为)“老大哥”、“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等都是当时常见的宣传口号。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和批判是后来之事。
    ⑥《应开始在所有的红十字工作人员中进行会务知识的教育》,《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8月号,第3页。
    ①福贞:《无锡市分会会务学习计划》,《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2月号,第34页。
    ②耀麟:《南京分会展开会务学习》,《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10月号,第11页。
    ③李德全:《应将苏联红十字活动先进经验作为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11月号,第5~6页。
    ④1949年10月5日,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在北京成立,刘少奇当选会长,宋庆龄等7人为副会长,并通过了《中苏友好协会章程》。
    ⑤《总会通知各分会展开“中苏友好月”活动》,《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11月号,第11页。
    ①耀麟:《南京市分会迎接中苏友好月》,《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11月号,第18页。
    ②路涵秋:《南京市分会热烈学习俄文》,《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11月号,第28页。
    ③《分会干部训练班在天津展开学习》,《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4期,第44页。
    ④吴耀麟、路涵秋:《南京分会近讯》,《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4期,第46页。
    ⑤总会卫生组:《记卫生教育座谈会》,《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第1号,第22页。
    ①陆永蔚:《无锡市分会加强学习,提高政治水平,订立计划,保证完成》,《新中国红十字》第8期,第41页。
    ②《青浦分会医院工作积极,当地黑板报特予表扬》,《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2期,第22页。
    ①陆希羽、杨迪群:《再不说“做不下去了”》,《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9、10月号,第23页。
    ②南京分会于1951年7月开始酝酿改组,1953年2月完成改组工作。
    ③耀麟:《南京分会展开会务学习》,《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10月号,第11页。
    ④1953年12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决定发行公债总额为6亿元人民币。1954年7月24日,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认购工作结束,全国认购总额超过92 000亿元(旧币),见《新华月报》社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4)》(上),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9、99页。
    ⑤《总路线鼓舞着我们前进》,《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4月号,第9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4~27页。
    ⑦当时中国红十字会职工爱国公约是这样订立的:第一,拥护毛主席,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人民政协共同纲领,拥护世界和平理事会宣言及决议。第二,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援朝鲜人民及人民军,支援解放台湾、西藏,支援全世界进行革命斗争的各国人民。第三,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反对美帝重新武装日本和西德,反对美帝单独对日媾和,反对美帝破坏红十字会公约、滥施轰炸、使用毒气、屠杀俘虏和平民。第四,保证依照计划进度,完成我们的工作。保证搞好国际医防及治淮医防队的组织、供应及联系工作。第五,保证加强保密,作好三防(防匪、防特、防火)工作。第六,保证认真学习,勇于提出批评及接受批评。第七,保证恪守制度。第八,保证厉行节约,爱护人民财产。第九,保证加强团结,发扬互助精神。见《中国红十字会职工爱国公约》,《新中国红十字》第8期,第2页。
    ①《无锡市分会1951年夏季工作报告》,《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1期,第31~33页。
    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更是需要通过政治社会化,来赢得新政权的合法性和执政党的权威。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与热情和能力;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见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③《中国红十字会会章》(1950年9月6日),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④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1952年12月8日至13日卫生部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卫生行政会议,决定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列为我国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之一。
    ⑤《贯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对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2月号,第3页。
    ①《江阴分会展开农村卫生宣教工作》,《新中国红十字》第8期,第42页。
    ②建国之初,交通运输不畅,恶性通货膨胀严重,因此有组织地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会,促使物资货畅其流,进一步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十分必要。1951年3月,全国贸易行政工作会议确定开展公商、私商及合作社共同参加的城乡交流是1951年贸易行政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工商行政工作的中心任务。1951年全国各大行政区和各省、市举行各种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30余次。不过,初级市场的交流是推动全省以至全区物资畅流的基础,全国各地高、中、初级等一系列城乡物资交流大会自1952年4月全国土产交流会议后才真正地普遍开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1952年各类城乡物资交流会共有7 789处次,有效地促进市场交易的繁荣。参见《当代中国商业》编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大事记(1949~1957)》,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67、102、124页。1951年5月至1952年夏秋间,江苏各市、各专区、各县以及一些集镇,纷纷举办物资交流大会或物产展览会。同时,各地还普遍举办初级市场物资交流会。参见刘定汉主编:《当代江苏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③张翰胄:《江阴县分会青阳医院及保健站展开卫生宣传》,《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1月号,第38页。
    ④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改组一周年的纪念日,常州、无锡、镇江等市分会曾向总会发出电文祝贺。见《各地分会纷驰电文祝贺总会改组周年》,《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1期,第23页。
    ①张授方:《常州市分会一年来的文娱活动》,《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1期,第63页。
    ②觉伟:《我们利用展览会宣传了妇婴卫生》,《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3月号,第27页。
    ③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由1950年3月3日政务院第22次政务会议通过, 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7次会议通过,1950年5月1日公布实施。
    ④孙英杰:《卫生展览宣传》,《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4月号,第5页。
    ⑤孙英杰:《展览简讯》,《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7月号,第17页。
    ①青浦县是血吸虫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青壮年中感染血吸虫病的比例很高,1950年应征青年粪检阳性率达97%,流行最重的任屯村,居民粪检阳性率达97.4%,几乎家家户户有晚期病人。参见刘定汉主编:《当代江苏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页。
    ②《青浦县的爱国卫生展览会》,《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7、8月号,第27页。
    ③自1949年4月30日起,南京、苏南、苏北等5座人民广播电台相继建立和播音。为适应全省统一的需要,1952年11月1日,原苏南、苏北、南京、徐州人民广播电台合并建立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并开始向全省播音。参见刘定汉主编:《当代江苏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81、93页。
    ①《无锡市分会进行卫生宣教和工厂卫生工作》,《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第1号,第46页。
    ②《无锡市分会及其劳工保健所的卫生宣传教育》,《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2月号,第15~17页。
    ①《〈新中国红十字〉月刊通讯员名单(之一)》,《新中国红十字》第7期,第45页;《〈新中国红十字〉月刊通讯员名单(之二)》,《新中国红十字》第9期,第26页。
    ①《无锡市红十字会和南京市红十字会的活动》,《红十字工作简报》(1963年3月~11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档案室档案,全宗号:永久3号。
    ②《江苏省红十字会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1964年4月),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692卷。
    ③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红十字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先进红十字工作者和单位的调查核实工作的补充通知》(1964年1月10日),(64)卫办顾字第002号,(64)苏红字第001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692卷。
    ①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1页。
    ①需要指出的是,此次评奖共有16个市县参加,而获奖单位只分布在其中的11个市县,宁缺勿滥的原则在此次评奖中得到了坚持。
    ②马斯洛把人类的多种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参见郭毅等编著:《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65~69页。
    ③徐州市红十字会编:《徐州市红十字会简史(1913~1990)》,1993年编印,第35页。
    ①《江苏省红十字会概况(供对外宾介绍时参考)》,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258卷。
    ②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1页。
    ③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徐州市红十字会编:《徐州市红十字会简史(1913~1990)》,1993年编印,第35页。
    ④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1~92页。
    ⑤会员和干部的“五好”是思想好、工作好、学习好、团结好、卫生好;单位的“五好”是组织健全好、会员教育好、开展活动好、团结互助好、勤俭办站好。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1964年地方红十字会工作计划的通知》(1963年12月27日),(63)卫厅秘张字第226号,(63)京总组字第225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032卷。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对1965年地方红十字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1964年12月21日),(64)卫厅崔字第214号,(64)红组字第134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032卷。
    ②《江苏省红十字会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1964年4月),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692卷。
    ③《江苏省红十字会概况(供对外宾介绍时参考)》,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258卷。
    ①1949年10月2日至3日,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在北京举行,选举斯大林、毛泽东、居里为名誉主席,郭沫若为主席,选出全国委员会,并通过《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宣言》。1950年10月26日,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和1950年7月10日成立的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合并改组为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作为全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的统一领导机关。参见《新华月报》社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4)》(上),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28页。
    ②《为组织救济朝鲜难民医疗队给各地分会的通知》(1951年1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①《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组织医疗队的通知》(1951年2月3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②《各地分会响应报名的初步报导》,《新中国红十字》第6期,第2页。
    ③南丁格尔(1820-1910),英国女护士,欧美近代护理学创始人。1854~1856年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她率领38名护士赴前线参加伤病员护理工作,建立医院管理制度,提高护理质量,使伤病员死亡率迅速下降。1860年在伦敦创办英国第一所护士学校,推动了西欧各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护理工作和护士教育的发展。国际护士会以她的诞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以示对她的纪念。
    ④《长泾分会1951年1月份工作简报》,《新中国红十字》第6期,第30页。
    ⑤张宇和:《投入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江阴县分会(旧长泾分会)组织国际医防队经过》,《新中国红十字》第7期,第20~21页。
    ①吴逸樵:《常州分会欢送援朝医防队同志北上》,《新中国红十字》第6期,第4页。
    ②《锡市救济朝鲜难民医疗队出发》,《苏南日报》1951年2月24日。
    ③张宇和:《投入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江阴县分会(旧长泾分会)组织国际医防队经过》,《新中国红十字》第7期,第20~21页。
    ④李德全:《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防服务队的组织经过及其任务》,《新中国红十字》第7期,第1页。
    ⑤《常州和洛阳等分会同志来京报到开始学习》,《新中国红十字》第6期,第8页。
    ①《发扬白求恩大夫精神,为朝鲜人民服务!——常州分会同志笔谈》、《我爱父亲,更热爱祖国》,《新中国红十字》第6期,第9~10页。
    ②《中国红十字会组织国际医防服务队工作总结报告》(1951年4月30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6~30页。
    ③孙柏秋主编,池子华、杨国堂等著:《百年红十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4页。
    ④《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防服务队名单》,《新中国红十字》第7期,第12页。后来任职情况有所变化,杨迪群任第一大队大队部行政组副组长,兼任第一队副队长,萧益民任第二队副队长,张宇和任第七队队长。胡立人不再担任行政职务。参见《本会国际医防服务队及第一医防服务大队全体工作同志名单》,《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1期,第71页。
    ⑤孙柏秋主编,池子华、杨国堂等著:《百年红十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4、308页。
    ⑥《人民日报》1951年4月2日。
    ⑦《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指导各分会各直属单位普及深入抗美援朝运动计划》(1951年3月16日),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2页。
    ⑧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是当时全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的统一领导机构,郭沫若任主席,彭真、陈叔通任副主席。
    ⑨庄申主编:《无锡市志》第三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7~2288页。
    ⑩程以正主编:《江阴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37页;《江阴分会改组以来的工作》,《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第1号,第49页。
    ①斑疹伤寒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有流行性(人虱传播)和地方性(鼠传播)两种。预防措施为灭虱、灭鼠、灭蚤和疫苗注射等。
    ②回归热是由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青霉素对此有特效,预防措施是灭虱灭蜱。
    ③《国际医防服务队第一·第二大队工作简报》,《新中国红十字》第1卷第12期,第30页。
    ④何漱文:《我们在平壤外科医院》,《新中国红十字》第8期,第19页。
    ⑤李伟英:《朝鲜人民正呼唤着我们——在黄海道工作的感想》,《新中国红十字》第10期,第12页。
    ⑥“贯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最初是1939年毛泽东为追悼白求恩而写的挽词。参阅张启安:《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和医德建设》,《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第3期。
    ⑦《国际医防服务队第一大队在朝鲜各地忘我工作》(新华社平壤16日电讯),《新中国红十字》第10期,第11页。
    ⑧《国际医防队在平安北道》,《新中国红十字》第10期,第12页。
    ①《本会国际医防第一大队接办朝鲜某医院》,《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1期,第24页;《国际医防服务队第一大队在朝举办短期护士训练班工作总结》,《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3期,第32页。
    ②刘书元:《一切为了伤病员——记在朝鲜工作着的国际医防服务队第一大队》,《新中国红十字》第11期,第14~16页。
    ③《致本会李会长函,表扬第一大队队员李伟英》,《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4期,第17页。
    ④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宣传组:《朝鲜前线的模范女护士》,《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2期,第43~44页。
    ⑤《总会特通报表扬17名最优模范》,《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2期,第20页。
    ⑥因抗美援朝运动的发展和朝鲜战场救护工作的需要,中国红十字会先后组织和派出7个国际医防服务队。参见孙柏秋主编,池子华、杨国堂等著:《百年红十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8页。
    ①《本会国际医防服务队第一、第七两大队模范工作者荣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功劳章》(新华社讯),《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1月号,第30页;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②1951年7月13日,国际医防服务队第二大队胜利完成任务,先于第一大队回国。参见《国际医防服务队第二大队完成任务胜利归来》,《新中国红十字》第1卷第12期,第33页。
    ③孙柏秋主编,池子华、杨国堂等著:《百年红十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2页。
    ④上飏头是当地的土语,好稻的意思。
    ⑤《各地人民热烈欢迎归国的国际医防队队员》,《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第1号,第18页。
    ①捐献救护机分为生产捐献和节约捐献两种。捐献救护机的具体办法是:一、生产者得以增产所得,不生产者得将节约所得当作捐款,必须出于自愿,防止强迫命令。二、凡有救济分会或红十字会分会之城市的救济福利团体、机关和个人的捐款,可选送当地人民银行代收,由各该地救济分会与红十字会分会另立救护机捐款户头。无救济分会和红十字会分会的地方,由捐献单位或个人将捐款送交当地人民银行代收,并将捐款收据寄交北京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或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三、有关捐献救护机问题,请函询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或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②《本会为号召展开捐献“救护机”运动的通知》,《新中国红十字》第10期,第3页。
    ③蔡仲宣:《南京分会员工无比的捐献热潮》,《新中国红十字》第11期,第5页;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①据笔者所见资料,南京市医务工作者先后组织三批志愿医疗团奔赴朝鲜,开展国际救援活动。1950年12月30日,第一批南京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团成立。1951年2月30日,该团在团长许殿乙和副团长朱潮的率领下由南京出发,开赴朝鲜。见《新型的医务工作者在成长着》,《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第1号,第14~15页;《南京志愿医疗团离宁赴朝》,《新中国红十字》第5期,第8页。
    ②蔡仲宣:《南京市分会捐献配(盘)尼西林二百瓶》,《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1期,第62页。
    ③吴耀麟、路涵秋:《南京分会近讯》,《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4期,第46页。
    ④蔡仲宣:《南京市分会捐献配(盘)尼西林二百瓶》,《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1期,第62页。
    ⑤《“救护机”捐款数字一批》,《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2期,第81页。
    ⑥《“救护机”捐款数字一批》,《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3期,第42页。
    ⑦《江阴分会改组以来的工作》,《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第1号,第49页。
    ⑧《江阴分会长红篮球队义赛捐献》,《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1期,第62页。
    ⑨《无锡市分会星期日门诊增产捐献》,《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1期,第62页。
    ⑩吴逸樵:《我们要遵照总会的一切指示而前进》,《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1期,第40页。11《各地分会热烈开展端节慰问工作》,《新中国红十字》第11期,第20~21页。
    ①《锡市红十字会等单位慰问赴朝医疗队家属》,《苏南日报》1951年6月13日。
    ②《无锡市分会1951年夏季工作报告》,《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1期,第31~33页。
    ③陆永蔚、王岳松:《无锡分会函慰援朝医防队员》,《新中国红十字》第11期,第16页。
    ④《无锡分会与医防员家属举行联欢会》,《新中国红十字》第1卷第12期,第29页。
    ⑤《中国红十字会号召做好烈属军属及残废军人优抚工作的通知》(1951年6月7日),京(51)卫字第1916号。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⑥《大力做好优抚工作》,《新中国红十字》第1卷第12期,第7页。
    ⑦蔡仲宣:《南京市分会订出了烈军属医药优待办法》,《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1期,第64页。
    
    ①常州分会:《我们要遵照总会的一切指示而前进》,《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1期,第40页。
    ②《江阴分会改组以来的工作》,《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第1号,第49页。
    ③闻春泉:《一位志愿军军属患者的感谢信》,《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12月号,第34页。
    ④如前文所述,除南京分会外,其他分会均在1951年6月前完成改组。
    ①南通市红十字会:《南通市唐闸油脂厂开展红十字工作的情况》,《总会工作通讯》1958年1月号(第7期),第14~15页。
    ②江阴县红十字会:《江阴县马镇乡红星三社红十字工作》,《总会工作通讯》1958年1月号(第7期),第16~17页。
    ①牛霭华:《福水街人民公社的红十字保健室》,《中国红十字》1958年11月号,第17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40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对1965年地方红十字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1964年12月21日),(64)卫厅崔字第214号,(64)红组字第134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032卷。
    ①徐州市红十字会:《在彭城办事处结合社教运动整顿红十字会组织的试点工作总结》(1965年10月26日),《红十字工作参考资料》1965年第11期,中国红十字会档案室档案。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1964年地方红十字会工作计划的通知》(1963年12月27日),63卫厅秘张字第226号,63京总组字第225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032卷。
    ③《江苏省红十字会概况(供对外宾介绍时参考)》,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258卷。
    ④收缴会费之前,做好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是必要的。1965年,无锡市红十字会在几个工厂、学校、地区进行了收会费的试点工作,准备为今后的收缴会费打好基础。通过3个月的试点,认识到必须做好思想工作,才能顺利地做好收会费工作。例如:无锡市工人文化宫红十字卫生站接到市红十字会收会费的通知后,首先向党支部作了汇报,争取得到领导的支持,然后召开站委员会会议进行研究,并学习、讨论了会员的权利义务和会费使用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接着在俱乐部、会议室、食堂等处,用大字报、黑板报进行宣传,还召开会员小组长会议和会员大会,进行了个别访问等活动。经宣传教育后,该红十字卫生站的32名会员对缴纳会费有了正确的认识,都缴了会费。见无锡市红十字会办公室:《必须做好思想工作》,《红十字工作参考资料》(1965年1~11期),中国红十字会档案室档案,全宗号:永久5号。
    ①《为什么要推行急救训练》,《新中国红十字》第2卷第4期,第4页。
    ②《中国红十字会会章》(1950年8月2日),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③《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1951年工作计划的指示》,《新中国红十字》第4期,第1页。
    ①吴逸樵:《常州市分会推行急救训练情况》,《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2月号,第22页。
    ②《北京、福州、常州三个分会的急救训练工作》,《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4月号,第18~19页。
    ③多里亚:《常州市的急救站》,《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2月号,第23页。
    ①整改措施有:在组织工作上,必须从速加以调整原有急救站,从实际需要出发,在工厂、学校、居民委员会、俱乐部等地设站设组。站长、组长一般由厂医、校医、积极分子、开业医生等担任为宜;在建立急救站及开展急救工作上,急救站应设在居民委员会受过训练的医生那里,工厂的设在医务室,学校的设在校医室,并与附近的医生、卫生机构取得密切联系。除急救工作外,还主要配合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搞好卫生工作,如在爱国卫生运动中起带头作用,积极参加防疫注射等;在训练教材与复习上,除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需要,选择以急救教学为重点外,应添加一些大众化的卫生内容,如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传染病预防管理及车间卫生、行业卫生、学校卫生等。训练以后应在实践中继续提高,号召急救员“无师自学”、“互教互学”、“边作边学”、“多作多学”,及时总结经验,自由结合组织演习,以及虚心地向厂医、校医、居民中开业的医生学习,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他们轮流到医疗室实习,或听取由中心急救站举办的急救卫生周讲座等。见杨迪群:《常州市分会检查了急救工作的缺点提出了改进的办法》,《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5、6月号,第15~16页。
    ②乔:《江阴县分会的训练工作》,《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1月号,第40~41页。
    ③官敏卿:《南京在训练中的几点问题》,《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11月号,第17~18页。
    ④青浦县分会:《青浦县分会在消防队员中训练急救员》,《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9月号,第15页。
    ⑤青浦县分会:《青浦稳步前进进行急救训练》,《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11月号,第17页。
    ①王岳松:《我们在工地训练了急救员》,《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3月号,第14~15页。
    ②张汉卿:《做好红十字会工作的保证》,《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7、8月号,第26~27页。
    ③闵金禾:《镇江市分会在采石工人中训练了急救员》,《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4月号,第17页。
    ④杨迪群、陆希羽:《面向厂矿积极开展急救训练为生产服务》,《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7、8月号,第14~15页。需要指出的是,1954年1月20日中国红十字会召开理事会,会议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订并通过1954年度工作计划。其要点是:根据“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的卫生工作方针与总路线的精神,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分会在厂矿中的卫生工作活动;组织工地巡回医防队,深入各个工地,搞好安全卫生、公共卫生与环境卫生,同时对市内中小型工厂特别是条件较差的小型工厂,将受过急救训练的工人组织起来,建立红十字组织;巩固、培养基层卫生干部;根据不同情况,在可能条件下积极协助改善工厂安全卫生设备,以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为生产建设而服务。不难看出,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面向厂矿,为生产服务是1954年中国红会工作的主导思想。见陆永蔚:《按照总路线的精神,制定面向厂矿的工作计划》,《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3月号,第25页。
    ①《北京、福州、常州三个分会的急救训练工作》,《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4月号,第18页。
    ②高明之:《新中国红十字的急救员们》,《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2月号,第26页。
    
    ①杨迪群、陆希羽:《常州市工厂急救员起了助手作用》,《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5、6月号,第9页。
    ②闵金禾、金造华:《农忙急救站确是救了我们的急》,《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10月号,第15页。
    ③闵金禾:《镇江市分会在采石工人中训练了急救员》,《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4月号,第17页。
    ④杨迪群、陆希羽:《居民急救员的救护活动》,《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7、8月号,第14~15页。
    ①《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1951年工作计划的指示》,《新中国红十字》第4期,第1页。
    ②吉仰明:《镇江分会治疗所办护理员训练班》,《新中国红十字》第11期,第34页。
    ③闵金禾:《镇江分会家庭护理试办简况》,《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10月号,第21页。
    ①于开明:《常州分会的初级医务人员训练班》,《新中国红十字》第11期,第30页。
    ②官敏卿:《南京市分会进行卫生委员训练》,《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1月号,第28页。
    ③陈雨人:《常州分会举办工厂企业保健员训练班》,《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11月号,第25页。
    ④《当代中国的江苏》编委会:《当代中国的江苏》(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5页。
    ⑤刘定汉主编:《当代江苏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⑥《遂宁、江阴两分会均举办接生员训练班》,《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第1号,第46页。
    ①“十要十不要”内容如下:十要:1.要劝妊妇作产前检查。2.要准备好接生时消毒及一切要用的东西。3.要剪短指甲,用肥皂、刷子、温开水洗净两手。4.要使产母仰面平睡床上并洗净外阴和肛门。产时要注意保护会阴。5.要为生下不喘气的小孩施行苏生。6.要用煮过或烧过的剪刀剪脐带。7.要用消毒脐包或烧酒浸过的棉花、粗线同纱布包扎脐带。8.要给小孩两眼滴眼药。9.要脐带脱落后就替小孩种痘。10.要经常作产后访问并报告产后母子情况。十不要:1.不要使产母站着、蹲着或坐着生孩子。2.不要用手检查阴道。3.不要放任何东西在阴道内。4.不要用手乱拉扯胎儿。5.不要用力拉脐带及衣包。6.不要用碎碗片、牙齿或没煮过的剪刀来断脐带。7.不要叫产妇坐灰袋。8.不要遇到难产乱动手而不送医院。9.不要喂小孩“开口汤”、挑“马牙”、割“螳螂子”。10.不要用不清洁的盆洗小孩子。见《遂宁、江阴两分会均举办接生员训练班》,《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第1号,第46页。
    ②乔:《江阴县分会的训练工作》,《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1月号,第40~41页。
    ③中国红十字会泗阳诊疗所,原为红十字会医疗队。诊疗所于1951年12月1日正式成立,有工作人员15人,其中卫技人员11人。所址在众兴镇解放路(即保险公司西)。诊疗所主要任务是:开展卫生宣教工作,防治雅司病、梅毒、黑热病、回归热等传染病,以及医疗急救和各种预防接种等。1958年7月撤销,其人员与设备大部分充实到洋河镇卫生院,少数物资充实到裴圩卫生院。(见泗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泗阳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2页)
    ④觉伟:《我们利用展览会宣传了妇婴卫生》,《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3月号,第27页。
    ⑤刘定汉主编:《当代江苏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①泗阳县诊所:《泗阳县诊所办了炊事员及行业卫生训练班》,《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7月号,第12~13页。
    ②泗阳诊所通讯小组:《泗阳诊所训练的炊事员做到了厨房卫生经常化》,《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1月号,第28页。
    ③陆希羽:《常州市分会协助当地训练炊事人员》,《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5、6月号,第11页。
    ④泗阳县诊所:《泗阳县诊所办了炊事员及行业卫生训练班》,《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7月号,第12~13页。
    ⑤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①见《中国红十字》1958年8月号,封二。
    ②《办红十字学校的简讯》,《中国红十字》1958年10月号,第19页。
    ③张信大:《普及卫生救护知识,兴办红十字学校》,《中国红十字》1958年11月号,第19页。
    ④李树勋:《跟船出航训练卫生员》,《中国红十字》1958年11月号,第20页。
    ⑤张信大、聂耶:《防空救护教员备课会》,《中国红十字》1958年10月号,第19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加强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和国防卫生救护训练、健全和建立红十字卫生站、队的紧急通知》,(62)卫厅字第66号,(62)京总组字第45号,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77~78页。
    ②《江苏省红十字会1962年度上半年工作小结和今后工作打算》,1962年9月2日。
    ③《无锡市红十字会和南京市红十字会的活动》,《红十字工作简报》(1963年3月~11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档案室档案,全宗号:永久3号。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1964年地方红十字会工作计划的通知》(1963年12月27日),(63)卫厅秘张字第226号,(63)京总组字第225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032卷。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对1965年地方红十字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1964年12月21日),(64)卫厅崔字第214号,(64)红组字第134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032卷。
    ①徐州市红十字会编:《徐州市红十字会简史(1913~1990)》,1993年编印,第22页。
    ②《江苏省红十字会1965年工作情况汇报》,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258卷。
    ③天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人和某些哺乳动物都能感染,病原体是天花病毒。症状是先发高热,全身出丘疹,变成疱疹,最后变成脓疱,中心凹陷,10天左右结痂,痂脱落后的疤痕就是麻子。种痘也叫种牛痘,或种花,即直接把痘苗接种在人体上,使人体对天花产生自动免疫作用。
    ④霍乱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是霍乱弧菌,症状是腹泻,呕吐,大便很稀,像米泔水,四肢痉挛冰冷,休克。患者因脱水而眼窝凹陷,手指、脚趾干瘪。
    ⑤白喉是一种传染病,病原体是白喉杆菌,多在秋冬季流行,小儿容易感染,患者有全身中毒症状,咽部有灰白色假膜,不易剥离,有的声音嘶哑。常引起心肌炎和瘫痪。1953年我国发生过一次白喉大流行,每10万人口发病率达7.79。
    ①《无锡分会完成春季种痘》,《新中国红十字》第8期,第45页。
    
    ①吴逸樵:《常州分会这样进行种痘》,《新中国红十字》第8期,第46页。
    ②王祖尧:《江阴县分会胜利进行春季种痘》,《新中国红十字》第9期,第40页。
    ③《江阴县防疫委员会的表扬函》,《新中国红十字》第9期,第41页。
    ①中医和西医之间的隔阂与矛盾由来已久,时至今日,有关中医存废争议仍在继续。为加强中西医的团结,1950年8月卫生部召开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毛泽东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而奋斗”。会议制定了“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为加强中西医团结,1951年中央卫生部公布实施《关于医药界的团结互助学习的决定》,主要内容是:一、中医西医均应加强政治与业务学习,提高服务效能。二、卫生部设立中医、中药的研究机构,用科学的方法来整理、研究中国医疗方法及中国药物。三、各地卫生机构应动员经过进修与训练的中医参加预防工作,各地县以下的卫生机构并得吸收经过进修与训练的中医参加诊疗工作。四、对于私人开办的中医学校(或带徒弟),可不加限制,但这些学校课程中应加上基础的医药科学课目。五、各地得根据需要和可能成立医药界联合会或医药界座谈会,作为中西医的共同组织。六、在省级以上的卫生行政机构中,根据需要可设立处理中医事务的机构,担任关于中医的登记、团结、进修、训练等事宜。
    ②吉仰明:《镇江分会二三事》,《新中国红十字》第9期,第41页。
    ③闵金禾:《镇江市分会为渔民种痘》,《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3月号,第32页。
    
    ①张书绅、戴玉三、鲁承勋、闵金禾:《介绍几种不同的种痘方式》,《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5、6月号,第10页。
    ②《总会抄发中央卫生部关于1953年预防天花的指示》,《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2月号,第5~6页。
    ③青浦县分会《青浦县的爱国卫生展览会》,《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7、8月号,第27页。
    ④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卫生志》(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页。
    ⑤刘定汉主编:《当代江苏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①无锡分会:《我们是这样进行防疫注射的》,《新中国红十字》第11期,第22页。
    ②《镇江市分会诊所业务近况》,《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12月号,第20页。
    ③闵金禾:《镇江分会开展白喉预防注射工作》,《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11月号,第28页。
    ④李洪河:《新中国的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1949~195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40~41页。
    ⑤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卫生志》(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9页。
    ⑥《国务院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195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09~221页。
    ⑦《中国地方病防治四十年》编委会编:《中国地方病防治四十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8页。
    ⑧《协助卫生部门普查血吸虫病》,《中国红十字》1958年12月号,第16页。
    ①李洪河:《新中国的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1949~195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118页。
    ②宋邦全等:《既送粪积肥又防病》,《中国红十字》1958年9月号,第19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对1965年地方红十字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1964年12月21日),(64)卫厅崔字第214号,(64)红组字第134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032卷。
    ④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写作的《差序格局》一文中,颇为风趣地以“苏州人家后门通常一条河”为例,说明中国人最大的毛病——“私”。文中写道:“苏州人家后门通常一条河,听来是最美丽也没有了,文人笔墨里是中国的威尼斯,可是我想天下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什么东西都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不太畅通的小河沟里一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必有厕所。明知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却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见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由此看来,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少能够让部分苏州市民改变了下河洗刷马桶的陋习,沧桥浜居委会红十字卫生站的功劳实不可没。
    ⑤《中国地方病防治四十年》编委会编:《中国地方病防治四十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8页。
    ①苏简:《昆山县规划彻底消灭钉螺》,《中国红十字》1958年11月号,第5页。
    ②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编:《建国三十五年来的江苏(1949~1984)》,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5页。
    ③《江苏省红十字会1962年度上半年工作小结和今后工作打算》,1962年9月2日。
    ④《1962年无锡市红十字会工作总结报告(摘录)》,《红十字工作参考资料》1963年第3期,第9~10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1964年地方红十字会工作计划的通知》(1963年12月27日),(63)卫厅秘张字第226号,(63)京总组字第225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032卷。
    ⑥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①《江苏省红十字会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1964年4月),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692卷。
    ②《江苏省红十字会1965年工作情况汇报》,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258卷。
    ③1965年,徐州市韩桥煤矿红十字会在矿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发挥红十字会会员和卫生员的作用,在井口建立了卫生站,井下有卫生员跟班劳动,随时替工人治疗小伤小病。仅1月至11月,经红十字卫生员处理的小伤小病就有42 037人次,不仅及时解除了伤病者的痛苦,使他们能够继续生产,并大大减少了误工的时间,促进了生产。见《江苏省红十字会1965年工作情况汇报》,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258卷。
    ④《江苏省红十字会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1964年4月),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692卷。
    ⑤《江苏省红十字会概况(供对外宾介绍时参考)》,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258卷。
    ①《江苏省红十字会1965年工作情况汇报》,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258卷。
    ②《中央卫生部和劳动部发出指示,做好夏秋间职工卫生保健工作》,《新中国红十字会》第2卷第1期,第68~69页。
    ③《新华月报》社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4)》(上),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④《常州市分会的工厂保健工作介绍》,《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8月号,第21~22页。常州市红十字组织与公、私营工厂、企业签订工人保健合同,指派专人驻厂负责卫生保健工作,1952年12月曾得到中央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在中国红十字会全国工作会议上的肯定与表彰?渭陡优Γ⒒雍焓只岣蟮淖饔谩醒胛郎?傅连暲副部长在中国红十字会全国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1月号,第17~18页。
    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于1951年2月23日政务院第73次政务会议通过,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公布。自1951年3月1日起施行。见《人民日报》1951年2月27日。
    ①《常州市分会的工厂保健工作介绍》,《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8月号,第21~22页。
    ①陆希羽:《担任工厂劳保医疗工作的体会》,《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7月号,第10~11页。
    ②当时工人的错误认识有:他们往往认为生病是命中注定的,算自己倒霉;治疗时他们看好贵重的药品,使用药片、药水、药粉等就不满意,他们喜欢注射,许多人甚至要求注射葡萄糖;他们怀疑医生的用药,如患寄生虫病和痢疾类的,先给他们吃泻药,就有点恐惧等。见陆希羽:《担任工厂劳保医疗工作的体会》,《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7月号,第10页。
    ①陆希羽:《常州市分会在工厂中进行预防感冒工作》,《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3月号,第28页。
    ②陆希羽:《我怎样担任工厂特约劳保医师》,《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11、12月号,第26~27页。
    ③普遍调查是采取以下三种方法进行的:一、印发工人健康问题简要提纲,分给各小组,采用漫谈的方式由工人谈出自己过去和现在的健康及患病情况,由小组汇总报告工厂保健员,再由保健员结合定期的工人健康检查材料分别列表,这样就可从表上看出每一位工人的健康状况。二、每日在门诊记录中把病人的姓名、工种、工龄、属何车间,分别列表,每周小结一次,每月总结一次。从这些统计中,可看出什么车间,什么工种发生什么疾病最多。三、与人事科联系,检查每日请假情况,然后分类统计。经过以上三种调查方法做出总统计,掌握了发病率的基本情况。见陆希羽:《我怎样担任工厂特约劳保医师》,《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11、12月号,第26页。
    ④主要方法是:其一,通过到现场去实地了解劳动环境、生产过程、安全操作等,发现试车工场因为炉子漏气时常有煤气散出,所以容易致使头晕、咳嗽等病发生;金工工场因铁屑飞溅,容易引起眼外伤;锻工工场因熔铜铁发生的气体,容易引起鼻炎等症;铸工厂由于矽灰在空气中散布,容易引起咳嗽等病;杂工有时由于抬物过重,以致发生迸伤、扭伤,形成腰酸和腰痛。其二,通过门诊耐心查问,决不放弃任何调查病因的机会。如某工人患消化性溃疡,经常到医务室打针服药,从谈话中发现他不注意休息,吃饱饭后马上工作,弯腰工作久了,感到胃部胀闷,造成这种病症;候诊时间,保健员、护士从和病人的谈话中,往往可得到致病的原因。其三,深入了解工人日常生活,进行个别家庭访问,或向同一车间同一小组的工人询问病者平日生活和工作情况,从中找到病因。其四,检查生活环境,如食物、厨房、宿舍、水井、厕所、沟渠等是否清洁,有无致病的昆虫等。其五,追究责任。如遇有工伤事故发生,保健员通过个别谈话、向小组了解当时实际情况和与车间主任共同调查等,就可找出发生工伤的原因。见陆希羽:《我怎样担任工厂特约劳保医师》,《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11、12月号,第26页。
    ①此类例子很多,如工人刘锡荣患慢性鼻副窦炎,当他知道得病的原因后就讲给其他车间工人听,提醒应多加防范。经过车间小组共同研究,他们在炉子上做了一个烟罩直通屋顶,并注意经常打开窗户通风,这样车间烟雾减少了,随之车间患病的工人也就减少了。还有些夜间工作的工人时常感觉到眼痛,后来知道眼痛是由于灯光的刺激,他们就想出办法把灯光集中在机器上,眼痛现象因而逐步消除了。在金工车间车床加工时,金属细屑容易飞溅入眼内,发生眼外伤,后来车间工人就想出用绿铁纱做成方块形小罩盖在车刀上处,细屑便都溅在铁纱罩上,一点也不妨碍生产,还保护了眼睛。经过保健员和技术员共同研究,又把纱罩改成半圆形,中间用活络铰链联系,这样盖住车刀,只要揭开一面就可以观察工作物,而且纱罩可随工作物移动,金属屑永远不会飞出。在两部车床中间又装上铁纱档板,效果更好。见陆希羽:《我怎样担任工厂特约劳保医师》,《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11、12月号,第27页。
    ①《中国红十字会总会1950年9月至12月工作计划大纲》,《新中国红十字》创刊号,第11页。
    ②详见《总会农村巡回医防服务队在苏南农村三个月的工作总结》,《新中国红十字》第3期,第13~16页;《本会青浦乡村医防队及农村巡回医防服务队对日本住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商讨》,《新中国红十字》第4期,第26页。
    ③详见《总会医防服务大队在苏北灾区防疫工作给苏北行署函》,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档案室档案,永久12卷;《第一医防大队在苏北展开了“雅司病”的防治工作》,《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7月号,第7页;《第一医防服务大队在苏北泗阳训练接生员工作总结》,《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12月号,第21页;《两年来的中国红十字会国内医防服务队》,《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9月号,第7页。
    ④《青浦分会的农村医防队》,《新中国红十字》第11期,第34页。
    ⑤王祖尧:《江阴分会进行农村巡回医防工作》,《新中国红十字》第1卷第12期,第49页。
    
    ①顾淦澄:《无锡分会第一保健站作农忙巡回医疗工作》,《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8月号,第30页。
    ②孙英杰:《为农业互助合作服务的卫生工作》,《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7、8月号,第18页。
    ①王祖尧:《澄锡运河上医防工作的模范》,《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5、6月号,第23页。
    ②谢觉哉:《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的报告》(1956年8月27日),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165~166页。
    ①通知要求淮阴、徐州专署卫生科根据两个灾区工作队的计划,积极准备做好工作。并注意以下几点:1.要明确组织该队的目的是为了专到医务力量薄弱的重灾地区,巡回协助当地组织的巡回工作组开展工作。所以要安排好该队巡回的几个县,估计每县驻留的时间,并根据实际需要将工作队分到一两个县后,再分几个工作组,深入区、乡协助当地巡回工作组开展工作。2.该队的工作范围主要是以做好防疫工作为主,并在业务、技术上协助各地巡回医疗,使得当地巡回工作组在他们协助指导下,今后能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展工作。为了照顾灾区全面的工作,该队人员驻留一个地方时间不能过长,同时关于当地巡回医防组的经费、事务、行政方面的困难问题,仍应请示当地卫生主管部门解决。3.该队在各地工作期间,如需向上级请示解决问题,一般问题可由卫生科就近解决;重大问题报告卫生厅。工作队每半个月将工作情况简要书面汇报卫生厅,工作结束前应进行全面总结,送卫生科阅签意见后,报告卫生厅。4.两个工作队人员技术业务水平均较高,他们的热情也很高,到达后,应在精神上予以鼓励,进一步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见江苏省卫生厅:《我厅组织灾区医疗防疫队前来你专区协助开展工作的通知》(1956年10月10日),(56)卫防朱字第312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315卷。
    ②该报告认为:一、原有的红十字会医疗业务机构交给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后,已经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该地的医务力量和需要,在技术(人事)与业务方面作了统一的调动与安排,(实际上红会的业务机构交与卫生行政部门后,使用多于培养和领导,调出多于调进)因此,一旦临时动员调出为灾害服务时,就可以设想将会发生很多困难的。二、即使我们大力发展会员与建立健全的基层组织后,(医院的医务人员都为我会会员时)也仍有困难的。因为我们红十字会会员没有能像工会一样,每个工会会员有工会活动的法定时间。因此,当我们需要号召与动员组织(医师)会员为红会较长时期服务时,也必然与行政或业务等工作相抵触。如果要依靠就地的(经过红会卫生卫国训练的)会员来担负为发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军事行动服务,但目前全省发展红十字会会员和进行卫生卫国训练工作还未全面开展,群众性的基层组织尚未全面成立与巩固。为此,我们认为:为能担当起在最近期内发生的自然灾害或军事行动的服务,红会的医疗业务单位可缓交,或由红会的负责干部兼任红会业务单位的副职,负责工作。见《报告灾区巡回防疫队组织及出发工作情况》(1956年10月29日),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315卷。
    
    ①《报告灾区巡回防疫队组织及出发工作情况》(1956年10月29日),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315卷。
    ②见《江苏省红十字会灾区巡回医疗防疫队工作总结》(1957年1月25日),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89卷。
    ③见《江苏省红十字会灾区巡回医疗防疫队工作汇报》(1956年11月),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315卷。
    ①《江苏省红十字会灾区巡回医疗防疫队工作总结》(1957年1月25日),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89卷。
    ①泗洪县社会医工约300人,联合诊所30个。因连年自然灾害,农民无力偿付医药费用,政府就一再由银行贷款给联合诊所,以补助医药费用。但是朱湖附近联合诊所的社会医工失去借款维持业务的信心,他们并不认为进行免费医疗会带来损失,只是减轻了应付上的困难,而其他灾情较轻的地区并没有开展免费医疗业务。医防队就是为经区乡政府证明付不起药费的灾民进行免费医疗服务的。没有证明的病人,医防队就介绍给联合诊所治疗。实际上,医防队开展免费治疗对联合诊所未必产生影响。见《江苏省红十字会灾区巡回医疗防疫队工作汇报》(1956年11月),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315卷。
    ②群众习惯于春季种痘,在天寒地冻的季节接受种痘思想顾虑很大,队员们就充分进行宣传动员,不顾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步行数里外继续坚持工作,灾民深受感动,最后种痘任务得以按时完成。
    ①此类事例还有很多,例如:朱湖吹鼓手张宝成的小孩出生80天,患毛细支气管炎,病情严重,来到医防队就诊,数日后治愈。张宝成激动得流泪,他说:“我无法说出对你们的感谢,你们临走时,我要用喇叭吹打着欢送你们。”新行乡袁玉珍25岁,分娩7天后(系在泗洪人民医院生产,平产),突发恶寒高热,腹部疼痛,产后第29天脐窝流脓,每天1 000~2 000毫升,全身消瘦衰弱,生命危险,她和丈夫终日啼哭,连饭都不愿吃。来医防队治疗时已流脓8天,经医防队研究,决定由副队长李念慈每天给她使用配尼西林、奴伏卡因,经过3次治疗后,患处局部封闭,病情逐步好转。她全家都感激地说:“要不是共产党和毛主席派来的医生给灾民治疗,哪里能有活命呢。”邻居大嫂也感慨地说:“早有红十字会来此,我的丈夫就不会死了。”1956年12月7日《泗洪大众报》以“死里得生”为题对医防队工作进行了报道。见《江苏省红十字会灾区巡回医疗防疫队工作汇报》(1956年11月),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315卷;《江苏省红十字会灾区巡回医疗防疫队工作总结》(1957年1月25日),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89卷。
    ②《江苏省红十字会函知办理结束事宜》(1957年1月5日),(57)苏红组邹字第002号,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289卷。
    ①在正常的情形下全国每年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距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2007年是爱国卫生运动55周年,全国组织举办了爱国卫生运动55周年纪念活动。见卫生部网站:http://www.moh.gov.cn/newshtml/18229.htm。肖爱树认为,“1949~1959年,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规模宏大的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49~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述论》,《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肖文将爱国卫生运动开始时间提前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显然与史实不符。
    ②《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5页。
    ③成立卫生工作的领导机构(组织),对于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意义重大。自1953年起,各级领导爱国卫生运动机构统称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中央级称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中央以下各级冠以各行政区域或单位名称),其职责为领导反细菌战工作及群众性卫生运动(一般医疗预防卫生防疫工作仍由各级卫生部门负责)。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是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首长任主任委员,所属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当地工、青、妇团体负责人担任委员组成。中央及大区爱国卫生委员会办公室内设计划检查、研究及行政三部分,工作人员除一部分由卫生机关现职人员兼任外,可设若干名专职人员。以下各级办公室不设研究组,工作人员均由卫生机关现职人员兼任。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1953年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1月号,第7页。
    ④《进一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人民日报》(社论)1952年7月10日。值得一提的是,1953年1、2月份《人民日报》专为爱国卫生运动发表社论就有两次,足见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性及政治意义。1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卫生工作必须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指出经过1952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在推行卫生工作方面取得很多经验,而最根本的经验是,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2月26日,《人民日报》就爱国卫生工作再次发表社论《为彻底粉碎美国的细菌战而斗争》。社论在论证了美国在朝中进行大规模的细菌战罪行之后,号召全国人民继续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
    ⑤耀麟:《南京分会展开爱国卫生运动,接受公费医疗任务》,《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8月号,第27页。
    ①刘定汉主编:《当代江苏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闭幕》,《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1月号,第12~13页。
    ②且:《青浦分会的儿童扑蝇队》,《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2月号,第11~12页。
    ③传:《江阴县分会的经验教训》,《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2月号,第12页。
    ④《常州市分会的工厂保健工作介绍》,《新中国红十字》1952年8月号,第21~22页。
    ⑤贺诚:《为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而斗争——在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上的报告(摘要)》,《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1月号,第9页。
    ①《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1953年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1月号,第7页。
    ②《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关于进行春季爱国卫生突击运动的指示》,《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2月号,第4页。
    ③《总会关于1953年春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2月号,第4~5页。
    ④《各分会、各医防队积极参加春季爱国卫生突击运动》,《新中国红十字》1953年4月号,第6~8页。
    
    ①陆希羽:《常州市分会协助当地的爱国卫生工作》,《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4月号,第29页。
    ②《各分会积极在工厂、城镇展开春季爱国卫生运动》,《新中国红十字》1954年5、6月号,第14~15页。
    ③见《人民日报》1956年1月26日。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64~172页。
    ②全国夏秋爱国卫生运动普遍大检查是为1958年12月召开的全国爱国卫生运动评比会议做准备。这次检查由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政协全国委员会、卫生、文化、教育等9个部,全国总工会、中国红十字会等4个团体,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科研机关以及各省市自治区调派的300多个干部共同组成。内容包括四害被消灭的情况;疾病被消灭的情况;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改善情况和宣传工作进行情况;在土工具、土办法、野生植物方面各地有哪些创造,推广情况如何;卫生运动取得了什么经验,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对今后进一步开展卫生运动的意见等。见《中国红十字会参加全国夏秋季爱国卫生运动大检查》,《中国红十字》1958年8月号,第12页。
    ③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53~54页。
    ④张福良、王禹光:《教给会员除四害的技术》,《中国红十字》1958年3月号,第5页。
    ⑤据统计,徐州市红十字会在筹备期间(1956年12月至1959年4月),与徐州市防疫站、爱卫会配合,共编印、制作卫生宣传画、手册、文字材料等31万份;建立卫生1个画廊,卫生黑板35块,街头铁皮宣传画49面;利用太山庙会、云龙山庙会及春节假日,组织大型卫生展览会4次,观众达20万人次。组织会员街头化装宣传8 200多次,小型卫生讲座3 000多次。见徐州市红十字会编:《徐州市红十字会简史(1913~1990)》,1993年编印,第44页。
    ⑥王禹光、李黎盛等:《站在运动前面,促进运动发展》,《中国红十字》1958年3月号,第10页。
    ①张福良、王禹光:《教给会员除四害的技术》,《中国红十字》1958年3月号,第5页。
    ②王禹光、李黎盛等:《站在运动前面,促进运动发展》,《中国红十字》1958年3月号,第10页。
    ③高浩然:《卫生宣传办法多》,《中国红十字》1958年6月号,第8~9页。
    ④李树勋:《支援农村除四害》,《中国红十字》1958年4月号,第7页。
    ⑤“多”就是节目多,有歌曲、秧歌、腰鼓、舞蹈、相声等;内容多,除宣传除七害和卫生知识外,还有歌颂总路线、新人新事、发明创作;观众多,每晚演出的场次也多。“快”就是排练得快。10多个节目1天能排练好;动作快,每场节目一结束就出发到新的地点,一接上灯火就演出;换幕景也很紧凑。“好”首先是纪律好,红十字少年不管行军还是演出,都能够自觉遵守纪律,服从指挥,不掉队、不闹意见、不自由散漫,并且热情很高;功课也安排得很好,每晚宣传两小时半,功课宣传两不误;宣传的内容着重反映当地事例,说唱、舞蹈采用群众语言和地方曲艺,也都好。“省”就是所有服装、道具、乐器都是从各个学校借来的,并由红十字少年自己保管、搬运,从而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见《一支“多、快、好、省”的宣传队》,《中国红十字》1958年7月号,第15页。
    ⑥《在爱国卫生运动中》,《中国红十字》1958年1月号。
    ⑦王禹光、李黎盛等:《站在运动前面,促进运动发展》,《中国红十字》1958年3月号,第10页。
    ①李树勋:《全部当上突击手》,《中国红十字》1958年4月号,第8页。
    ②孔庆莲:《保证16 000人的吃到消毒井水》,《中国红十字》1958年8月号,第14页。
    ③胥文安、易木:《挑着担子去报喜——南京市秦淮区流动饮食摊贩建立了食具消毒制度》,《中国红十字》1958年7月号,第10页。
    
    ①《红十字少年王兴才创制火焰灭蚊器》,《中国红十字》1958年8月号,第12页。
    ②《当代中国的江苏》编委会:《当代中国的江苏》(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3~224页。
    ①无锡市分会:《无锡市学校红十字急救员工作总结》,《红十字工作简报》第11期(1956年2月号),第2~4页。
    ①学校建立红十字卫生站的方法如下:卫生站设站长1人,副站长2~3人,一般是保健委员会正副主任或总务主任、保健老师、校医及较好的同学分别担任,负责领导红十字卫生站工作。下设急救组、宣传组、检查组,也有增设统计组的。各组民主选举组长1人,负责领导。各组的具体任务:1.急救组:在校医室、运动场,经常轮流值班;在远足、游行、集会、义务劳动等工作中担任救护工作。2.宣传组:负责校内定期黑板报的出版,通俗卫生广播及班级卫生宣传工作等。3.检查组:负责全校室内外、公共场所清洁检查工作。4.统计组:负责全校各项卫生统计工作。见无锡市分会:《无锡市学校红十字急救员工作总结》,《红十字工作简报》第11期(1956年2 月号),第2~4页。
    ①就无锡市16所学校红十字卫生站的工作情况来看,大致分为以下3种类型:第一种7所学校,学校行政重视,站组织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执行好,急救员积极性高涨,能够经常主动开展工作。第二种5所学校,学校行政重视,但督促不够;卫生站的组织尚健全,但各项制度执行不够;大部分急救员积极性高涨,能够经常开展各项活动。第三种4所学校,学校行政不够重视,卫生站组织不够健全,没有工作制度,部分急救员积极性不高,尚能定期开展工作。见无锡市分会:《无锡市学校红十字急救员工作总结》,《红十字工作简报》第11期(1956年2月号),第2~4页。
    ②无锡市第二初中:《我们这样使用红十字急救员》,《红十字工作简报》第11期(1956年2月号),第14~15页。
    ①至1961年,全省发展红十字青少年会员69 615人,其中无锡市17 333人,苏州市2 069人,常州市30 425人,镇江市1 448人,徐州市1 501人,南通市3 400人,淮阴市800人,连云港市397人,江宁县67人,无锡县11 747人,江阴县428人。见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
    ②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1957年6月26日),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20页。
    ③徐州市青年路中心学校基层红十字会:《半学期来我校红十字少年的活动》,《总会工作通讯》1958年3月号(第8期),第24~25页。
    ①本文在不同的语境中分别使用红十字青少年、红十字少年等概念,其内涵无实质区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曾于1958年8月30日下发通知,要求“自即日起,将红十字少年名称一律改为红十字青少年”。见《中国红十字》1958年9月号,第20页。
    ①1958年,老舍曾发表一首儿歌,教育儿童除四害讲卫生,歌词写道:“好儿童讲卫生,打了蚊子打苍蝇。讲卫生,不生病,里里外外都干净。擦桌子擦板凳,又讲卫生又劳动。除四害,最高兴,闲着就查老鼠洞。”见《北京晚报》1958年6月1日。
    ②王禹光:《“小鸡带小鸡”》,《中国红十字》1958年9月号,第21~22页。
    ③南京市三汊河小学优秀的红十字少年很多,发明“火焰灭蚊器”的王兴才就是其中的代表,前文已述。
    ④事实上,南京市第八中学的青少年运动内容十分丰富。早在1956年,南京市八中就十分注重卫生队员的培养。卫生队员分为预备和正式两个级别。凡是热爱医务工作、功课在中等以上、能热心为群众服务的初二、初三、高一等3个年级的学生,就有资格申请预备队员。预备队员经过3个月或半年的学习后,可以申请转为正式队员的考试。考试是由校医或辅导老师与老队员组成的考试小组主持的。考生根据考试题目,一边表演操作一边解答。考
    ①李树勋等:《跃进中的红十字少年》,《中国红十字》1958年5月号,第16页;《更正》,《中国红十字》1958年6月号,第20页。
    ②秦裕乡:《第一次活动》,《中国红十字》1958年7月号,第17页。
    ③俊等:《红十字青少年活跃在街头》,《中国红十字》1958年12月号,第14页。
    ④陆奇:《“六不”宣传活动》,《中国红十字》1958年6月号,第18页。
    ⑤南京市口腔病防治院预防科:《在涂氟防龋工作中》,《中国红十字》1958年10月号,第17页。
    ①李树勋等:《跃进中的红十字少年》,《中国红十字》1958年5月号,第16页。
    ①竺佥:《农忙时节》,《中国红十字》1958年7月号,第16页。
    ②《在下乡义务劳动中》,《中国红十字》1958年7月号,第14页。
    ③张圣光:《在夏收夏种的日子里》,《中国红十字》1958年7月号,第19页。
    ④《昆山县红十字会1964年工作总结报告》,苏州市红十字会档案室档案H67-3-1964-303。
    ⑤李树勋:《勤工俭学》,《中国红十字》1958年9月号,第21页。
    ⑥在工地里炼铁,是全民大炼钢铁的年代里中国特有的劳动场景。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钢铁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8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535万吨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 070万吨,由此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参见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91~394页)实际上,工地里炼出的钢铁几乎全部不合格。
    ①钢铁战士是当时对炼钢铁的工人(老师和同学)的一种称呼。
    ②李念慈等:《在钢元帅帐前保驾》,《中国红十字》1958年10月号,第18页。
    ③《我市红十字会工作情况》,苏州市红十字会档案室档案C36-8-1959-1。
    ④《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开展红十字少年或红十字少年卫生员1957年暑假活动的通知》(1957年5月25日),(57)京总组字第326号,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档案室档案。
    ①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②徐州市红十字会编:《徐州市红十字会简史(1913~1990)》,1993年编印,第38页。
    ③《关于江苏省红十字会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讨论稿)》,苏州市红十字会档案室档案C36-9-1961-6。
    ④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⑤《江苏省红十字会1965年工作情况汇报》,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258卷。
    ⑥徐州市红十字会编:《徐州市红十字会简史(1913~1990)》,1993年编印,第38页。
    ⑦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
    ⑧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⑨东木:《我们怎样制作礼品》,《中国红十字》1958年7月号,第17页。
    ①《红十字青少年征画评定》,《中国红十字》1958年9月号,第22页。
    ②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③《江苏省红十字会1962年度上半年工作小结和今后工作打算》,1962年9月2日。
    ④《江苏省红十字会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1964年4月),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692卷。
    ⑤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⑥《江苏省红十字会1965年工作情况汇报》,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258卷。
    ⑦《江苏省红十字会概况(供对外宾介绍时参考)》,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1258卷。
    ①《中国红十字会会章》(1950年9月6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因体例所限,本文未对1950年代中后期江苏红会积极协助在苏日侨回国探亲的情况进行考察。有关此事情况,可参阅拙著《辉煌十五年》,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227页。
    ①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4~441页。
    江苏省档案馆档案,第6卷、162卷、189卷、228卷、289卷、298卷、290卷、315卷、345卷、392卷、442卷、552卷、634卷、692卷、1032卷、1258卷等。
    苏州市红十字会档案室档案C36、H67等。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宗号476。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档案室档案,全宗号3;全宗号5。
    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六、七、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至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6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至二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陈晖主编:《苏州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程以正主编:《江阴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冯学文主编:《青浦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郝如一、池子华主编:《苏州红十字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何惠明等主编:《松江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地理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卫生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瞿鸿烈主编:《常熟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泗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泗阳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谈汗人主编:《无锡县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通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通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王道伟主编:《昆山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荀德麟主编:《淮阴市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袁洪宝总纂:《灌云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
    曾惠元主编:《千灯镇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张世闿等总纂:《镇江市志》上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朱保和主编:《宝山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朱鸿伯主编:《川沙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庄申主编:《无锡市志》第三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印:《新中国红十字》。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印:《中国红十字》。
    《红十字工作参考资料》。
    《总会简报》。
    池子华、郝如一主编:《中国红十字历史编年》,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当代中国的经济管理》编辑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管理大事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
    《当代中国的江苏》编委会:《当代中国的江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当代中国商业》编辑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大事记(1949~1957)》,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版。
    郭德宏主编:《风云七十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郭毅等编著:《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华东卫生编辑委员会编:《华东卫生》第1卷第7期。
    华东卫生编辑委员会编:《华东卫生》第1卷第3期。
    江苏省红十字会编著:《江苏红十字运动八十八年(1911~1999)》,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刘定汉主编:《当代江苏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
    曲折主编:《中国红十字事业》,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唐晓音主编:《红十字宣传指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版。
    王立忠、江亦曼等主编:《中国红十字会百年》,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王世刚主编:《中国社团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新华月报》社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4)》,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吴忠泽、陈金罗主编:《社团管理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徐州市红十字会编:《徐州市红十字会简史(1913~1990)》,1993年编印。
    袁惠章、叶家宪主编:《红十字会现代管理简明教程》,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编:《建国三十五年来的江苏(1949~1984)》,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地方病防治四十年》编委会编:《中国地方病防治四十年》,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红十字会编印:《1957年红十字工作会议汇刊》,1957年。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红十字手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50~2004)》,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印:《红十字会与我国》,1981年。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印:《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方向与发展步骤》,1951年。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著:《中国红十字会的九十年》,中国友谊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社团研究会编著:《中国社团发展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编:《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江苏省、市、县红十字会网站资料。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池子华、郝如一等:《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褚松燕:《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方振邦:《绩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韩明谟等:《社会学家的视野:中国社会与现代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
    
    郝如一、池子华主编:《红十字运动研究》2008年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郝如一、池子华主编:《红十字运动研究》2007年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洪大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黄新原:《五十年代的中国往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
    康沛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灾救灾的思想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李洪河:《新中国的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1949~195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
    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李锐:《李锐反“左”文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李锐:《直言:李锐六十年的忧与思》,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刘定汉主编:《当代江苏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
    刘志琴主编,闵杰著:《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卢汉龙主编:《慈善:关爱与和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孟令君主编:《中国慈善工作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孟昭华、彭传荣:《中国灾荒史(现代部分)1949~1989》,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版。
    彭珮云:《奋进中的红十字事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乔志强主编:《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史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柏秋主编,池子华、杨国堂等著:《百年红十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王邦佐等:《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王海光:《旋转的历史——社会运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王建芹:《非政府组织的理论阐释——兼论我国现行非政府组织法律的冲突与选择》,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王景伦:《毛泽东的理想主义和邓小平的现实主义——美国学者论中国》,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
    王名等:《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王名、刘培峰:《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王蒲劬等:《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颖等:《社会中间层》,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
    吴景平、徐思彦主编:《1950年代的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夏明方、康沛竹主编:《20世纪中国灾变图史》,福建教育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徐国普:《辉煌十五年》,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许善斌:《证照中国:1949~1966》,华文出版社2007年版。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杨波等著:《新中国往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杨念群:《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杨胜群、田松年主编:《共和国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1949~1965)》,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袁方等:《社会学家的眼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
    袁惠章、田永波主编:《红十字理论与实践》,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袁亚愚等:《社会学家的分析:中国社会问题》,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
    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其运用》,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张建俅:《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静如等主编:《中国现代社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郑功成等:《中华慈善事业》,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基金会发展研究委员会编:《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周秋光:《红十字会在中国(1904~1927)》,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学: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美]埃德加·斯诺著,贺和风译:《漫长的革命》,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美]费正清主编,王建朗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莫里斯·迈斯纳著,杜蒲、李玉玲译:《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顾速、董方译:《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