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民法庭纠纷解决机制实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基层人民法庭是我国司法救济的“最前线”,为什么它的纠纷解决机制让人有研究思考的兴趣?一是,基层人民法院的基层人民法庭在司法实践中解决纠纷的“独特性”、“灵活性”以及“习惯性”让人印象深刻;二是,司法理论(这里指国家颁布的法律正条所指示的直接内容)中规定性的办案方式、方法与现实状态下的基层法官的具体办案的“不同性”让人印象深刻;三是,基层司法纠纷解决之后,民众对纠纷本身所引发的规则理解的“差异性”让人印象深刻。本文以制度分析为框架、以行动研究和心理活动为方法,对当代中国基层司法纠纷解决的现状、制度以及法官和民众对纠纷解决所产生的反作用影响,分别从纠纷解决的一般理论框架、纠纷解决的运行轨迹、纠纷解决的司法功能、纠纷解决的矛盾反思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对现行的基层人民法庭纠纷解决机制为我国法治事业的贡献上,提出了一些让人思考的改革性问题。
     引言对研究问题和研究背景作了简要的交代,并引入制度分析的理论框架和行动研究方法。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从纠纷解决本身的路径里去把握纠纷解决的一般性理论基础,从纠纷解决本原和本性出发,分析和归纳了纠纷解决机制的一般类型和模式。
     文章的第二部分以法律实务中具体的某某人民法庭为参照系,客观详细的描述了一个基层人民法庭运行的全部轨迹。
     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从司法的功能着手,在说明为什么当下国家把基层司法的“社会效果“放在首位的同时也反思了一部分长期以来让法学界(特别是研究基层司法领域的学界)担心的问题。
     文章的第四部分在反思基层司法纠纷解决功能性基础之上,又以在基层司法裁判过程中的一个实例反映出制定法与基层社会习惯的不相融性来进一步的探讨民事习惯在司法纠纷解决过程中所起到的微妙作用。另外,还提出了一个比较引人关注的问题即在当下中国基层司法实践中法治的精神理念(具体指国家立法者在制定法中所表现出来的理念)应该如何贯穿在民众的心中,让其根深蒂固,茁壮成长。
The grass-roots people's court of judicial relief "confrontation" of its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for people to have interest in research thinking? First, the "uniqueness" of grass-roots people's courts of the grassroots people's courts to resolve disputes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the "flexibility" and "habitual" is impressive;, judicial theory (in this case issued by the State law is direct instructions) in the provisions for crime, the real state level judges handling the case of "different" is impressive;, grassroots judicial dispute resolution, the public arising from the dispute itself rule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is impressive. System analysis framework, the method of action and mental activity, the statu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grass-roots judicial dispute resolution system and the judges and the public on settling disputes arising from the reaction, the gener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dispute resolution, dispute solve the running track, the function of judicial dispute resolution, dispute resolution contradictions reflect on four aspects of discourse, and finally the existing grass-roots people's court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for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cause of China's rule of law, some people think about reform.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questions and research background gave a brief explanation,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action research methods.
     The first part of dispute resolution path to go to grasp the general theoretical basis for dispute resolution, starting from the origin and nature of dispute resolution, analysis and summarizes th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general type and mode.
     In the second part of certain people's courts in legal practice as a frame of reference, objective and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all the trajectory of a grass-roots people's courts run.
     The third part is to proceed from the functioning of justice, why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social effects" of the grassroots judicial first place at the same time to reflect on the part of the long-standing jurisprudence (especially of academics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and grassroots judicial) to worry about problem.
     Fourth reflect grass-roots judicial disputes to resolve functional basis of an instance, especially in the primary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process reflects the incompatibility of Law and grass-roots social habit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civil habits in judicial disputes solve the delicate role to play in the process. Also, the concept of a cause for concern that the current judicial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grass-roots spirit of the rule of law concept (specifically referring to national legislators in the statute) should be run through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let deep-rooted, grow.
引文
①[日]棚濑孝雄著,王亚新译.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代译序v.
    ②马克思恩格思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①.Van Velsen, "Extended Case Method and Situational Analysis,"in A.L.Epstein(ed.),The Crafts of Anthropology(Tavistock,1968) pp.131,136.
    ①[日]棚濑孝雄著,王亚新译.《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6.
    ①[日]棚濑孝雄著,王亚新译.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0.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
    ①苏力著.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7.
    ①[美]理查德.波斯纳著,苏力译.法官如何思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4.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2.
    ①洪良友.论司法的社会效果—由张明宝案引发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①汪习根.司法权论-当代中国司法权运行的目标模式、方法与技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90.
    ②威廉.L.雷诺德.司法程序[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3-34.
    ③洪良友.论司法的社会效果—由张明宝案引发的思考[J].四川: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①翁子明.司法判决的生产方式—当代中国法官的制度激励与行为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7.
    ②参见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郑戈译..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③高其才.多元司法—中国社会的纠纷解决方式及其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
    ④翁子明.司法判决的生产方式—当代中国法官的制度激励与行为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7.
    ①康有为认为,天谴理论的提出,是为了限制君主的权力。他提出:“君主权大,先圣不得已以天统君,故籍天象以警戒之。”参见康有为:诸天讲[M].
    ②高其才.多元司法—中国社会的纠纷解决方式及其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2-23.
    ③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190-194.
    ①①高其才.多元司法—中国社会的纠纷解决方式及其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6.
    ①李龙.汪习根.法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79.
    ②孙国华.法制与法治不应混同[J].中国法学.1993(3).
    ①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51-156.
    ①奚晓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2010:524-525.
    ①[德]卡尔·拉伦茨.王晓晔等译.德国民法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4-16.
    ②[德]哈贝马斯.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3:245
    ③高其才.多元司法—中国社会的纠纷解决方式及其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39.
    1、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朱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叶必丰著:《行政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强世功:《中国调解制度研究》,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6、汪习根主编:《司法权论-当代中国司法权运行的目标模式、方法与技巧》,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范愉著:《纠纷解决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版。
    8、何兵著:《现代社会的纠纷解决》,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沈恒斌主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原理与实务》,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日]小岛武司著:《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李龙主编:《法理学》,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12、廖奕:《司法均衡论-法理本体与中国实践的双重建构》,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4、[美]福勒:《法律的道德性》,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5、何勤华:《西方法学名著述评》,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7、[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8、[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张守东、李静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19、[英]约翰.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刘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0、[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郑成良、杜景义、宋金娜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21、[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23、高其才:《多元司法—中国社会的纠纷解决方式及其变革》,法律出版社,2009 年版。
    24、[日]棚濑孝雄著,王亚新译:《纠纷解决与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翁子明:《司法判决的生产方式—当代中国法官的制度激励与行为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6、[美]理查德.波斯纳著,苏力译:《法官如何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7、高其才、黄宇宁、赵小蜂:《人民法庭法官的司法过程与司法技术—全国32个先进人民法庭的实证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2期。
    28、高其才、周伟平、姜振业:《人民法庭的乡土司法特性》,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9、张永红:《英国的基层法院、法官及司法管理—利物浦郡法院见闻》,载《法律适用》,2009年第1期。
    30、丁卫:《基层法官如何回应农村司法—以秦镇法庭为例》,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月第1期。
    31、胡夏冰、陈春梅:《我国人民法庭制度的发展历程》,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2期。
    32、陈巍:《新农村建设与基层司法改革》,载《法学家》,2007年第1期。
    33、陈翠玉:《回顾与反思: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人民法庭—兼谈对当下司法建设的启示意义》,《兰州学刊》,2010年第5期。
    34、章武生:《基层法院改革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商研究》,2002年第6期。
    35、李文峰、黄金波、肖杰:《基层人民法庭审判工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载《中国审判》,2008年第7期。
    36、张睿:《论和谐社会理念下人民法庭的弱司法化》,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5期。
    37、杨瑞:《论人民法庭法官的角色偏离及其正当性》,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第1辑。
    38、蔡咸军:《徘徊在厅堂与厨房之间—对中国农村基层法庭司法能力建设的思考》,载《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39、邵俊武:《人民法庭存废之争》,载《现代法学》,2001年10月第5期。
    40、周守忠:《新时期巡回审判制度运用之完善》,载《人民司法》,2006年第12期。
    41、夏群佩:《在规范与非规范之间寻找平衡—人民法庭职权优化之进路》,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42、王宗冉:《当前我国基层法院巡回审判制度研究—以大陆地区2004-2008年间的实践为对象》,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3、朱曦:《基层法院的困境与对策—以湖南省衡阳市基层法院为考察对象》,湘潭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44、王佳:《基层法院司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青岛市某基层法院为例》,山东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5、邢毅:《论农村人民法庭》,四川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46、马璐巍:《人民法庭制度辨析》,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47、戴鸿峰:《我国人民法庭司法运作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完善》,苏州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48、徐智慧:《我国人民法庭制度研究—从实证的角度》,四川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9、丁卫:《乡村法治的政法逻辑—秦窑人民法庭的司法运作》,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50、陈琪华:《回应性法理念和法院立案庭制度创新研究—以上海X法院司法实践为入手》,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