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以机械化为典型特征的化学农业向前推进,与农业有关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日益严重;以化肥、农药广泛使用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土壤生产率下降、环境退化,使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遭受挑战。在此背景下,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出路已成学界共识,并吸引来自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环境经济学等诸多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关注。但由于农业一直是“靠天生长”的高风险弱质产业,因而生态农业作为新的农业发展方式,其对于生产主体的高风险性更是自不待言。如何实现农户与其他乡村社区参与主体在农业生产中风险与激励相容,是发展生态农业所面临的难题。
     “社区参与”是政治学中的一个特定概念,它通常是指一定地域的居民群众、民间社团及其它非官方社会组织(通常不包括纯粹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作为参与主体,以某一项目为依托,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有目的的活动。有学者认为它是公民承受其权利和责任的一种自愿行为的形式,从这个意义来说,它有明显的非官方性,自治性等特色。而生态农业是有利于农业产业升级的有益事业,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无疑可视为社会公共事务,同样需要相关利益者作为主体,参与其中。“期权”是经济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它是指一种机会权利的买卖,即一方在向对方支付一定风险补偿(类似一定数额的货币或类货币等价物)后,即拥有,可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以一定价格获得相关价值的机会权利。本研究尝试结合“社区参与”和“期权”上述两概念,来讨论生态农业的发展问题。据此,本研究将“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界定为相关利益者以风险分担的期权交易方式为一定地域的村社内农户(或通过合作组织)提供社会资本,发展乡村生态农业。
     综观学术界对生态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多认为生态农业发展不足的重要原因在于农户及所在村社相对弱势,权利不足。另有学者将生态农业发展与乡村治理相联系,认为提升农户及所在村社的能力是破解生态农业发展不足的有效路径。而对于如何提升农户及所在村社的能力,驱动生态农业发展之对策有二:其一,政府向社区合作组织“赋权”,即通过增加农户及所在村社的权利、能力、权力和自由,有效驱动社区成员参与生态农业,自下而上(有别于政府以行政权力强推)地从社区层面弥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其二,以村社为基本单元,以城乡合作方式,引入城市消费者、合作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村社生态农业,扩大社会资本,实现农业的可持续生产,这被认为是建设生态型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上述两种研究,无论是“赋权”说,还是“多元主体参与扩大社会资本”说,存在共性价值:一是,均以扩大或提高农户权益为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二是,以扩大社会资本(包括技术、组织资本、营销网络资本等)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助推力。但已有研究,尚留有值得探索的空间。它忽视了“权”和“社会资本”两者之间的联系。因为政府赋予农户的“权”,如因家庭承包而获得的农业生产经营权,是一束权利束,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权”的分割、让渡与“社会资本”的趋利流动是一个社会必然,两者的结合也是市场不断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本研究着眼于已有研究成果,从两者结合的角度出发,将期权理论引入生态农业风险分担的分析框架,试图探索一种新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思路,即研究农户将政府已赋予的生产经营权之一部分分割,在产、供、销过程中让渡权利(生态农业生产投入机会)给市场,以社区为载体,引入多个利益相关人,以期权分担风险为交易方式,获得社会资本,发展生态农业。
     本研究认为:农户手中的生态农业生产“投入机会”,也是一种权利,可以期权方式交易,即农户卖出生态农业生产“投入机会”,获得风险补偿(补偿不局限于货币,还包括技术、社会关系、营销网络、组织资本等形式);其他参与者购买“投入机会”,获得未来可能的生态农业发展衍生出的多功能价值。当它作为一种资源要素,投入市场用于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交换,会以风险补偿方式使农户获得技术、社会关系、彼此的信任和营销网络的扩大等等社会资本,这些扩大的社会资本进而能调动农户,着眼于不同利益,和其他社区参与主体,一道积极参与、发展乡村社区生态农业。这是本研究与上述已有研究在关于农户的“权”、期权交易、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之理论上的不同之处。目前,尚未见到以分担风险的期权交易方式运作“投入机会”(农户所有)扩大村社内农户社会资本,推动乡村生态农业发展为内容的“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研究。
     但广西X县Y村、Z村从2005年开始,至2010年,进行了“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的五年有效尝试。该实践主要是“权”(农户拥有)与“社会资本”(利益相关人拥有)以期权交易方式交换,来发展生态农业,即相关利益者以分担风险的期权方式运作“投入机会”(农户拥有),为一定地域的村社内农户(或通过合作组织)提供社会资本,发展乡村生态农业。因而被分解为三部分:首先是分担自然风险的期权交易运作,包括分担自然风险的期权交易方式“育种与技术推广”;与之相关的期权交易方式“农户田间学校”,即一方面农户通过卖出手中所拥有的一项生态农业生产“投入机会”(技术采纳机会)给参与主体,由此参与主体可以在未来以一定价格获得生态农业的相关多功能价值;另一方面,参与主体通过购买农户的一项“投入机会”,提供给农户有机技术推广、技术补贴、城乡社交、信息等,维护有机农产品生产网络正常运行。这对农户而言,是获得了所需的社会资本注入。这样,通过一套自然风险分担的期权交易组合,运作“投入机会”(农户所有),扩大农户的社会资本,生态农业生产发展起来。其次是分担市场风险的期权交易运作。包括分担市场风险的期权交易方式“共同购买”;与之相关的期权交易方式“庆丰收”,即一方面农户通过卖出手中所拥有的一项生态农业生产“投入机会”(市场参与机会)给参与主体,由此参与主体可以在未来以一定价格获得生态农业的相关多功能价值;另一方面,参与主体通过购买农户的一项“投入机会”,提供给农户有机技术推广、技术补贴、城乡社交、信息等社会资本,维护有机农产品生产网络正常运行。这样,通过市场风险分担的期权交易组合,“投入机会”(农户拥有)与“社会资本”实现了交换,农户有条件采用更广泛的途径配置生产资源要素,进行生态农业生产。第三是分担制度风险的期权交易运作。包括分担制度风险的交易方式“第三方融资”;合作社组织进行的期权管理;政府行政机构及所属部门的期权化使用资源,和与之相关的期权交易方式“社区基金管理”,即一方面农户通过卖出手中所拥有的一项生态农业生产“投入机会”(组织合作机会)给参与主体,由此参与主体可以在未来以一定价格获得生态农业的相关多功能价值;另一方面,参与主体通过购买农户的一项“投入机会”,提供给农户所需的社会资本,维护有机农产品生产网络正常运行。这样,社区合作组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所属部门、环境NGO组织通过制度风险分担的期权交易制度组合,运作“投入机会”(农户所有),扩大社会关系网络的力量,保证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广西X县Y村、Z村五年“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实践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参与各方形成了一个利益相关人期权权利关系结构,最小化了消费者与农民家庭农业生产对接的交易成本;二是参与各方以期权为纽带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生态农业生产、经营盈利模式,获得了成本节省效益;三是参与各方不断增长了支撑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资源能力,从而得以确保资源要素不断投入交换,得到有效配置。由此,食品安全、环境健康、农户增收、城乡互动等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也得到实现。
     最后本研究依据前述广西X县Y村、Z村五年“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实践,分析了以“期权”方式增大农户社会资本的“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之具体内涵:一是“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多元分担生态农业生产风险的期权交易机制,是产、销融合的城乡合作;二是“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实质就是参与乡村社区主体和农户共同形成一个有效配置资源要素的期权激励、约束体系;三是“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长期执行后,会成为人们的文化多元互动载体,进而实现农民家庭农业生产的分散组织化。由此,得出本文的核心观点:以“期权”方式增大农户社会资本的“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是一种切实能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可供选择的模式。
It is well known that,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 with the advancing of chemical agriculture featured with mechanization, the related problem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ood security and biodiversity decrease have become more serious day by day. Moderniz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at is typical of widely using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has degraded the soil productivity and degenerated the environment. Therefore, it has been challeng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is context, the consensus in academics is that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 is the only choice for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Besides, this issue has attracted concerns from many other social science researchers from the areas of sociology, politics, history,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etc. However, agriculture has always been an industry with high risk and low stability, which i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nature". Therefore, as a new mode for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to adop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for sure a higher risk attempt to the main body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So the main problem to develop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how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risks and incentives in agriculture production in farmers and partners from other communitie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s a specific concept in politics. It usually refers to a series of purposeful activities of inhabitants from certain regions, civil societies and other nonofficial social organizations (it usually excludes the enterprises aiming only at profit-making), which supported by a certain project for management of public affairs. Some scholars regard it as a form of citizens'voluntary behaviors to perform their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this sense,"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s characterized with in-officiality and autonomy.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 beneficial career to upgrade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has very strong and positive externality. It is no doubt tha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social and public affair, which also needs stakeholders involved as the main body. Option is an economic concept. It means the purchase of chance privilege which one can own after affording some risk compensation (some amount of currency or some equally valued materials) to another, that is, one can get chance privilege from some purchase at certain price during some time in the futur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use the concept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option" to study th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ccordingly, the author will define "community option participating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s a mode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in which stakeholders provide social fund to the farmers in a certain regional village (or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to develop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share the risk in way of option trading.
     Throughout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academic scholars mostly think the critical reason of insuffici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s that farmers and villages are relatively in a weak status and they have limited rights. Other scholars think that the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lack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farmers and related communities and villages by way of conn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 rural governance. There are two way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farmers and their villages while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one way is the government's "empowerment" to community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 that is, to effectively drive community members to participate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rough bottom-up processing (different from the forcing policy of government with administrative power) to remedy both disabilities of the market and the government from community level, by means of increasing the right, capacity, power and freedom of participants, farmers and the communities in the village. The second way is to establish the village community as the basic unit of cooperation framework, through urban and rural cooperation, attracting diversified main body like urban consumers,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 et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villages, so as to expand the social capital network and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hich is believ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of build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common value of the above-mentioned two kinds of researches, whether the "empowerment" theory, or "multiple subjective participation and expanding the social capital" theory, is that: they both believe that the found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s to expand or improve farmers'rights and interests; The second is that:both theories suggest enlarging the social capital network (including technical capital, organizational capital, marketing network capital, etc.) as an effective push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However, existing researches still worth further exploring. They ignore the link between the "rights" and "social capital" Government has given the "rights" to farmers, like the righ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s a result of the household contract. But the "rights" is a bundle of rights. As the market continues to develop, the split and transfer of the "rights" as well as the flow of "social capital" to seek profit will be inevitabl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s also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ombination of both, to introduce option theory into the risk sharing analysis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rying to explore new and effective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hich is to study that farmers split part of their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rights given by the government and transfer those rights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puts opportunity) to the market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supply and sales. Meanwhile, the community as the carrier will introduce multiple-stakeholders to get social capital and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rough the option transaction to share risks.
     This research thinks:farmers'"investment opportunity"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also a kind of right,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real option, namely farmers sell "investment opportunity"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get risk compensation (compensation is not limited to currency, it can include technology, social relations, marketing network, organization capital, etc.) in return; other participants buy "investment opportunity" and gain potentially multifunctional value derived from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When it is put into market as some critical resource element to exchange with other stakeholders, it will make farmers get some social capitals in way of risk compensation, which include the technology, social relations, mutual trust and the expansion of marketing network and so on, and these expanded social capitals can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the participation body and farmers in other communities, focusing on different interes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and develop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rural communities. Here lies the key difference in theories between this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es above in terms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armers'"rights", option trading and social capitals. At present, as for community options trading mode, we haven't seen such research as "community option participating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operating investment opportunity"(all farmers) to expand farmers' household social capitals in communities and villages to promote rural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However, from2005to2010, in villages Y and Z in Guangxi, they have made effective attempts of "community option participating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for fives years. This practice is mainly about the exchange in way of option trading between "right"(farmers) and "social capitals"(related benefit holders/stakeholders) to develop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at is, the related stakeholders make the "investment opportunity"(farmers'holding) in option manner to share the risk and supply social capital to farmers in some certain region or som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 to develop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e rural areas. Therefore, the operation process is separated into three parts:first is the operation of options trading system, including sharing natural risk and the option trading mode of natural risk sharing in "breeding and popularization of technology". The related transaction system is "farmer field school". On one hand, farmers sell one of their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technology adoption opportunity)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roduction to the participating bodies. In this way, the participating bodies can gain related multifunctional values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 a certain price in the fu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purchasing farmers'"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participating bodies will provide farmers with organic technology promotion, technical subsidy, soci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information etc., to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producing network of organic agriculture products. The farmers get the social capital investment that they need. Thu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roduction can develop by the combination of option trading system allowing sharing the natural risk, the operation of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and the expansion of farmers'social capital. Second is the operation of options trad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option purchase mode of "buying together" to share market risk. The related option trading mode is "to celebrate harvest". On one hand, farmers sell one of their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market participation opportunity)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roduction to the participating bodies. In this way, the participating bodies can gain related multifunctional values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 a certain price in the fu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purchasing one of the farmers'"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participating bodies will provide farmers with organic technology promotion, technical subsidy, soci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information etc. to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producing network of organic agriculture products. Therefore, by the combination of option trading with market risk sharing,"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realizes the exchange with "social capital". Farmers can allocate main elements of producing resources in broader ways under such condition and carry ou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roduction. Third is the operation of options trading system to share the institutional risk, including "third party financing" to share the system risk; in this way, option management is in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use of resources in option mode by th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and subordinate departments, related trading system mode, i.e."community fund management". Farmers sell one of their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 opportunity)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roduction to the participating bodies. In this way, the participating bodies can gain related multifunctional values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 a certain price in the fu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purchasing one of the farmers'"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participating bodies will supply farmers with organic technology promotion, technical subsidy, soci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information to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producing network of organic agriculture products. Then, the community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the state administrative organs and their subordinate departments as well as environmental NGO ensur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options trading system sharing institutional risks, operation of "investment opportunity" and enlargement of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The five-year practice of ""community option participating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at was implemented in village Y and Z in county X of Guangxi has achieved some results as follows:firstly, the participators formed a right-responsibility structure of "options" focused on the common interest, minimizing the cost of the transaction between consumers and farmers household production. Secondly, based on the "options", different participators created a new mode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roduction, operation and profiting, getting benefit from lower production cost. Thirdly, different participators continuously improved their capacities in sustaining the development for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hich resulted in that is that the resource can be put into exchange and be allocated efficiently. Therefore, objective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re achieved including food security, environmental health, improvement of the farmer's income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inally,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practice which was implemented in village Y and Z in county X of Guangxi as referred before,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specific connotation of "community option participating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hich helps to increase farmer's social capital through "options":firstly,"community option participating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s a kind of "options trading mechanism with multiple-party sharing risks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urban and rural cooperation by integrating production and sales; secondly, the essence of "community option participating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n efficient system of allocating resources with option motivation and obligation, which is formed by the participating partners of rural communities and farmers. The third is after long-term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ty option participating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t will become a multicultural interactive carrier to realize dispersion systemat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y farmers'household. Therefor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re point of view of the paper is that to increase farmer households'social capital in the "option" mode through "community option participating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 practical and alternative wa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引文
1根据学术研究规范,对文中个案经验分析出现的地名、人名和组织名等,均做技术处理,以示尊重,特此说明。
    2[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页。
    3苏扬等.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6年,第2期:第12页。
    4卢宝荣、朱有勇、王云月.农作物遗传多样性农家保护的现状及前景,农业生物多样性,2002年,第4期:第410页。
    5于晓华等.中国农业增长研究述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4期:第68页。
    6国家统计局http://219.235.129.58/indicatorYearQuery.do?id=140510101010000,稻谷产量年度统计表,国家统计局网站,2010年。
    7国家统计局http://219.235.129.58/search.do?query=%CA%D5%C8%EB&collId=1%2C2%2C3,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表,国家统计局网站,2010年。
    8 World Bank. Agriculture For Development,World Bank Development Report,2008,Page26.
    1联合国粮农组织.节约与增长.2011年5月,第2章第1页。
    2[德]魏茨泽克等.四倍跃进.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译.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第201页、第1页。
    3王五一等.中国的环境变化健康风险管理对策.环境与健康:跨学科视角.2010年5月,第27页。
    4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农业生物多样性秘书处.2008年,第18、8页。
    5檀学文.现代农业、后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2期:第92页。
    6杨帅等.发展生态农业的国际经验及本土试验.环境保护.2008年,第15期:第14页。
    1温铁军.CSA模式是建设生态型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合作经济.2009年,第10期:第44页。
    2温铁军、董筱丹.村社理性.破解“三农”与“三治”困境的一个新视角.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第20页。
    3张克中等.社区参与、集体行动和新农村建设.经济学家.2008年第1期,第32-39页。
    1[美]米勒、莫迪利亚尼.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美国经济评论.1958年。
    2 BlackFischer,and Myron Scholes,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3.
    3[美]迪克西特、平迪克.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黄立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10页。
    4[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绩效.[美]詹姆斯·A道,史迪夫·H,汉科,[英]阿兰·久瓦尔特斯:发展经济学的革命.赵祖辉、蒋文华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9页
    5蔡晶晶.公共资源治理的理论构建.东南学术.2010年,第1期:第48—55页。
    1凌起.生态农业概念歧义的辨析与整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91页。
    2叶谦吉.生态农业的未来.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第62—73、122--230页。
    3马世俊.高技术新技术农业应用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第235页。
    4中国生态经济学会.走生态农业道路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生态经济,1991年,第4期:第1页。
    5陈耀邦.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年,第1--4、197--200页,转引至凌起:生态农业概念歧义的辨析与整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3期。
    6邓启明.基于循环经济的浙江现代农业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图书馆藏,2007年4月,第1页。
    7潘从银等.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35期:第11702页。
    8曹俊杰.基于建设农村循环经济的山东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科学与管理,2010年,第6期:第23页。
    1Ada Cavazzani城乡链接与农民合作.开放时代.2009年,第9期:第25页。
    2《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2年2月2日,第1版。
    3陈红兵.建设生态生活方式是一种大政治.绿叶.2008年,第12期:第63页。
    4曾雄生主编.亚洲农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11月,第56页。
    5伍世良、邹桂昌、林健枝.论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五个基本问题.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第4期:第320页。
    1章家恩、骆世明.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探讨.生态学杂志.2005年,第11期:第1365页。
    2陈涛.生态技术的社会适应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49-51页。
    3宋一青等.边远地区参与式推广创新机制探索,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改革.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7年6月,第1页。
    4张燕.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保障制度研究.农村经济.2010年,第5期:第102页。
    5程存旺等.多元主体参与生态农产品与信任.兰州学刊.2011年,第12期:第54—60页。
    6程建平.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融资困难及对策思考.达州新论.2010年,第3期:第36页。
    7余小琳.浙江畲族地区农业生态补偿投融资机制的构建.江西农业学报.2009年,第1期:第115页。
    8王跃生.家庭责任制、农民行为与农业中的环境生态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44页。
    1杜立钊、冉红.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及其融资机制研究.甘肃农业.2003年,第2期:第31页。
    2刘光俊.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探析.山东经济.2008年,第1期:第104页。
    3骆世明.中国生态农业的系统途径.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第1期:第8页。
    4王静慧.县域生态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典型模式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藏,2003年6月,第29页。
    5孙浩然.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理论前沿.2008年,第4期:第23页。
    6刘兴等.新时期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9年,第8期:第1380页。
    7郑军等.产业集群:生态农业发展新思路.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年,第1期:第38页。
    8张晓丽.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特征及模式选择.集体经济.2010年,第16期:第20页。
    9罗芳、孙彩虹.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模式分析.生态经济.2010年,第10期:第100页。
    10张新民、赵静等.有机农业生产管理创新模式.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12期:第5712页。
    1丁毓良、武春友.生态农业产业化内涵与发展模式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25页。
    2姚明珠、刘铸.银香伟业“蓝海战略”模式.农业产业化.2006年,第2期:第54页。
    3黄祖辉.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1期:第4页。
    4温铁军.CSA模式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合作经济.2009年,第10期:第44页。
    5蔡防.论农业经营形式的选择——着重于社区合作组织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第26—32页。
    6江激宇.社区重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26页。
    7杨帅等.发展生态农业的国际经验及本土试验.环境保护.2008年,第15期:第14页。
    8胡翠华、刘守江、许武成.基于层次分析的社区参与生态农业影响因素定量评价.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第88页。
    1田秀娟、吴滋兴、王玮.农村社区互助合作担保机构运行机制探析.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6期:第60页。
    2刘洋.农业现代化与村庄社区.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10期:第211页。
    3谢维光.佳木斯市郊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社区参与机制研究.现代化农业.2011年,第5期:第33页。
    4石嫣等.生态型都市农业发展与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兴起相关性分析.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第55页。
    5李志南.反思参与式方法在农业项目中的应用.贵州农业科学.2005年,第4期:第84—85页。
    6袁涓文等.贵州有机农业生产中农民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贵州农业科学.2009年,第12期:第216页。
    7邹细霞、杜芳娟、熊康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农业与社区旅游系统耦合研究.中国岩溶.2009年,第4期:第406页。
    8乔波等.社区参与型生态农业旅游及其扶贫效用研究.资源与产业.2008年,第3期:第56页。
    9董海荣等.社区自然资源管理与社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农村经济.2004年,第7期:第34页。
    1Paul.S: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ing projects,Washington DC,World Bank,1987.
    2陈万灵.“社区参与”的微观机制研究.学术研究.2004年,第4期:第77页。
    3郭熙保.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理论及展望.当代财经.2004年,第9期:第5—9页。
    4张克中、郭熙保.如何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第84页。
    1谢晓英、张倩倩.贵州生态农业发展的社区参与式模式探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11期:第70页。
    2董友涛.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思考.创新.2010年,第2期:第49页。
    3丁毓良.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效益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藏,2007年12月,第79页。
    4薛昭胜.期权理论对订单农业的指导与应用.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2期:第73页。
    5聂荣、钱克明、潘德惠.基于阶跃——扩散过程中的农业期权定价及农业订单合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第120页。
    6陈英武、高彦彦.期权式合约、可置信承诺与订单农业的自我履约机制.财经科学.2008年,第10期:第80页。
    1冯雪等.中国财政补贴农业政策探研.河北学刊.2011年,第4期:第176页。
    2 Dana L. Hoag、韦向新.美国的土壤保护:给中国农业借鉴.广西农学报.2007年,第4期:第90--92页。
    3 Ralph Heimlich:contact,Agriculture Handbook No(AH722).Washington:USDA.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2003.Chapter 6.Page2.
    4尚长风等,转换期有机农业的风险与政府行为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第76页。
    5邵晓琰.扶持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刍议.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97页。
    6陈涛.生态技术推广的体制性缺陷与破解路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0期:第87页。
    1迟爱敏等.试论“双重失灵”与农村“NGO”的作用.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8页。
    2杨明、骆江铃等.论替代生计项目在乡村的发展.农村经济.2010年,第4期:第101页。
    3郭春丽等.NGO参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7页。
    4宋文莉等.国际NGO项目与生态旅游社区发展.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6期:第156页。
    5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环境保护.2007年,第1期:第25页。
    6李恩、孙为平.农民专业合作社于生态农业发展的价值研究.农村经济.2010年,第11期:第38页。
    7李智勇.中国农业的生态性困境及其出路.学理论.2010年,第27期:第90页。
    8张清华.以合作之路助推有机农业快速发展.中国农民合作社.2011年,第5期:第33页。
    9谢翠萍、唐峰.曾经红火的合作社如何倒在“半路”.农家顾问.2012年,第2期:第4页。
    1鞠海鹰.CSA模式中消费者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图书馆藏,2009年6月,第18页。
    2吴林海等.影响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额外价格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的主要因素.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4期:第77页。
    3陈卫平等.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发展现况与前景展望.农业展望.2011年,第1期:第54页。
    4尹世久等.消费者安全认证食品多源信任融合模型研究.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114页。
    5尹世久.基于消费者行为视角的中国有机食品市场实证研究.江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江南大学图书馆藏,2010年6月,第97页。
    6石嫣等.关于短链农业的思考.中国合作经济.2010年,第5期:第29页。
    7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2006年,结语,第1页。
    1 Harvey.Leibenstein.Allocated Efficiency Versus Ⅹ—Efficienc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6,June 1966, Page392-415.
    1[美]阿克洛夫.柠檬市场: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年,第489-491页。
    2 Christopher L.Culp管理资本和风险的艺术.杜墨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第3页。
    3罗伯特·帕特南.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与公共生活.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67页。
    1温锐.毛泽东视野中的农民问题.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97、326、327页。
    1梁家勉等.中国农业科技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年。
    2李根蟠.略论春秋以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东岳论丛.1980年,第4期:第35页。
    3王星光等.试论我国传统农业的生命力.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第39页。
    1曾雄生主编.亚洲农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89—351页。
    2骆世明.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地理研究,2007年,第3期:第609页。
    3张孝德.“成本外化”的工业化模式.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9月6日。
    4卡尔·施密特.游击队理论.1963年.刘小枫编,刘宗坤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2页。
    5菲克列特·伯克斯等.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管理制度与文化景观:以加拿大的泰加林为例.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7年,第l期:第39—52页。
    1 Scoones,I,New ecolog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what Prospects for fruitful engagement?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28,1999, Page479-507.
    2张小军.文化生态与文化环保.绿叶.2008年,第7期:第25页。
    3[美]施坚雅等.中华帝国的晚期城市.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14页、319页。
    4生态农业简报编委会.气候变化与生态农业.2009年,第1期:第29页。
    5[德]魏伯乐等.五倍级.程一恒主译.诸大建审校.北京:格致出版社,2010年,第2页。
    6联合国.我们希望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2012年6月19日,第5页。
    1 Sustain Ability21世纪的NGO.社会资源研究所翻译.2010年,第142页。
    2[美]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张体伟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125页。
    3 Berkes. F, Twenty-five years in community-based coastal resources management, Out of the Shell (IDRC Coastal Resources Research Network Newsletter),1999,2. Page5-7.
    4[奥地利]奥托·鲍威尔.鲍威尔文选.殷叙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4、5、11、23页。
    5陈天渊、黄开健.参与式植物育种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2006年,第7期:第490-494页。
    6聂智星等.以农民为中心的参与式植物育种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年第6期,第48页。
    1卢宝荣、朱有勇、王云月.农作物遗传多样性农家保护的现状及前景.农业生物多样性.2002年,第4期:第410页。
    2谭淑豪.中国化学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综合比较.绿色和平组织报告.2009年,第5页。
    3刘扬等.有机农业,资本不能急.数字商业时代.2012年,第7期:第20页。
    1崔海洋.试论发展生态农业中思想的转变.当代韩国.2008年,第4期:第30页。
    2崔海洋.发展生态农业中必须扬弃的几种观念.生态经济.2009年,第6期:第164页。
    3王跃生.家庭责任制、农民行为与农业中的环境生态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44页。
    4李靖等.我国农业风险的变化趋势及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科技与经济.2011年,第4期:第54页。
    5 Baquet A, Ham b le ton Rand Jose D. Introduction to risk management; understanding agricultural risks. Washington DC:USDA/Risk Management Agency,1997(10).
    6程世勇等.我国土地契约关系变迁的制度风险.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2期:第100页。
    7郑振龙.风险与风险定价研究专题主持讲话.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年,第2期:第22页。
    8冯必扬.社会风险:视角、内涵与成因.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73页。
    1史清华、姚建民.农业风险管理模式的评析与选择.经济问题.1994年,第6期:第11页。
    2 Perry J and James Johnson. Influences of Human Capital and Farm Characteristics on Farmers. Risk Attitudes. Orlando,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2000.
    3徐雪高.新一轮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特征、机理及影响.财经研究.2008年,第8期:第110页。
    1丁力.“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博弈.中国国情国力.1998年,第11期:第26页。
    2郭红东等.龙头企业与农民订单安排与履约:理论和来自浙江企业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2期:第36页。
    3王亚静、祁春节.我国契约农业中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博弈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5期:第25页。
    1仝志辉、温铁军.资本和部门下乡与小农民经济的组织化道路.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第5--25页。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重点与政策研究”课题组.部门和资本“下乡”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7期:第5页。
    3温铁军等.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政策导向:基于国际比较研究的视角.中国农业信息.2011年,第2期:第页。
    1[美]阿罗.不确定性和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余江译.比较,2006年,第24辑,第78页。
    1赵汀阳.冲突、合作与和谐的博弈哲学.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6期:第6页。
    1Fama,E.1980,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88,Page288-307.
    2周洛华、田立.对冲法取代净现值法的理论依据及其应用价值.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79页。
    3此数学推导借鉴并运用了曹休宁.企业信誉的制度逻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第184页中关于经理激励约束的研究,特致谢忱
    1该数学推导借鉴并运用了程民选.信誉与产权制度.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关于租金的研究,特致谢忱
    1 Pawlina,Kort.P, Real options in an asymmetric duopoly:who benefits from your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 Strategy,2006,15(l),Pagel-35.
    2周洛华.金融工程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6页。
    1罗玉娟、吕勇.核心利益相关者共享剩余索取权的博弈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第6期:第67页。
    2崔之元.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读书,1996年,第3期:第11页。
    3张孝德.工业化技术与生产方式在农业领域的失灵与危机.当代社科视野,2010年,第10期:第56页。
    4周洛华等.猪肉与玉米问题的金融解.中国金融,2011年,第5期:第96页。
    1黄婧、孙秋.农业产业化中公司+农民模式合作困境的博弈分析.贵州农业科学.2009年,第12期:第219页。
    2林万龙、张莉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效率: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0期:第33页。
    3[美]奥利弗·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段毅才、王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69页。
    4周洛华.金融工程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70—177页。
    1韩毓海.从基层重建中国多元文化时空观.绿叶,2008年,第7期:第56页。
    2该数学推导借鉴并运用了赵曼、吕国营.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第160页,关于信息收益的研究,特致谢忱。
    1何志雄.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为本农业.比邻泥土香,2008年,第1期:第31页。
    2徐珊.农村社区建设:政府角色与行为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0期:第14页。
    3任健等.生态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生态经济.2009年,第1期:第36页。
    4邓美.NGO农村发展项目干预下的乡村环境治理.学会.2010年,第1期:第3页。
    5滕玉成等.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述评.东南学术.2010年,第6期:第85页。
    1田立.补贴豆农的政策何以失效,http://tianli1965.blog.sohu.com/173284611.html,2011年5月20日。
    1石嫣等.生态型都市农业发展与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兴起相关性分析.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第55页。
    2Sustain Ability21世纪的NGO.社会资源研究所翻译.2010年,第142页。
    3孙歧杰.第三部门发展与“三农”问题治理.管理观察.2008年,第10期:第185页。
    1Neil Gilbert and Barbara Gilbert,The Enabling State:Modern Welfare Capitalism in America,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1朱留财等.树立战略眼光,科学应对生物多样性.绿叶.2011年,第9期:第10页。
    1所谓参与式工作方法是指强调授权,使更多人可以参与到能对他们产生影响的项目中来,更加专注政治经济学对改革的支持,以及文化在发展中的作用,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结语,第1页。
    1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8—69页。
    1Y村有机种植协会会长钱洪润访谈,2010年11月15日。
    2Y村有机种植协会副会长赵英莲访谈,2010年11月16日。
    3Y村有机种植协会宋佩莲访谈,2010年11月17日。
    4Y村有机种植协会孙振喜访谈,2010年11月17日。
    5Y村有机种植协会赵秀金访谈,2010年11月17日。
    1Y村有机种植协会入会协议,2008年。
    2Y村有机种植协会副会长赵英莲访谈,2010年11月14日。
    1“生活朋友”基金会.关于我们http://www.pcd.org.hk/gb/aboutus01.html,2010年2月20日。
    2“生活朋友”基金会.X县可持续生活项目书.2007年,第2页。
    1黄吉美.曲靖玉米专家到南宁参加参与式行动研究项目年会http://malong.mofcom.gov.cn/aarticle/gzdy/201101/20110107386466.html,2011年1月30日。
    2黄季焜.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改革参考案例汇编——序言.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6年,第页。3沃土工坊http://nurtureland.blogbus.com,2010年。
    1陈涛.社区发展:历史、理论和模式.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1997年,第1期:第18页。
    2陈万灵.农村社区变迁的经济学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藏,1999年6月。
    3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4樊柯.走向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2010年4月,第49页。
    1余成普.单位团体献血运作的过程和机制:以北京市T大学为个案.社会.2010年,第2期:第116页。
    2卢宝荣.稻种遗传资源多样性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生物多样性.1998年,第6期:第63页。
    3宋一青等.边远地区参与式推广创新机制探索:广西参与式育种和推广项目.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改革参考案例汇编.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7年6月,第1页。
    4卢宝荣、朱有勇、王云月.农作物遗传多样性农家保护的现状及前景.农业生物多样性.2002年,第4期:第410页。
    1X县可持续生活项目书.2007年,第1页。
    1赵晓燕.农业生物多样性、有机农业与参与式植物育种概述.农技服务,2011年,第8期:第1225页。
    1潘群英、赵柏玲、罗尼·魏努力、宋一青.参与式植物育种促进作物品种改良和生物多样性.贵州农业科学.2004年,第5期:第80页。
    1卢宝荣.稻种遗传资源多样性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生物多样性.1998年,第1期:第63页。
    1吴霞、朱映安、任健.勐宋农民田间学校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可持续农业,2008年,第1期:第29页。
    1[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23页。
    1社区支持农业之诚信月报.2008年,第8期:第1页。
    1Y村有机种植协会工作记录.2009年,第23页。
    2朱明.柳州爱农会项目的2006.比邻泥土香,2008年,第1期:第10页。
    3“生活朋友”基金会.广西X县可持续生活项目中期评估报告.2010年4月,第12页。
    4Sustain Ability21世纪的NGO.社会资源研究所翻译.2010年,第101页。
    5塔洛.心智、政治文化和集体行动框架.A.D.莫里斯等主编.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刘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社区为本农业介绍.比邻泥土香.2008年,第1期:第49页。
    1杨宝熙.为什么我们要搞共同购买.比邻泥土香.2009年,第2期:第25、26页。
    1Y村有机种植协会账.2010年,第1一5页。
    2郭焕修.2010年广西X县Y村有机种植项目调研总结报告.2010年9月,第12页。
    1沃土工坊.广西X县有机稻鸭米开始接受订购,!http://nurtureland.blogbus.com/logs/45759882.html,2009年。
    1社区支持农业之诚信月报.2009年6月,第1页。
    2丁华明.即使吃到有沙子的米,也应该感到幸福.比邻泥土香,2009年,第2期:第29页。
    3郝冠辉.买一些有人情味的米,比邻泥土香,2009年,第2期:第33页。
    1郝冠辉.买一些有人情味的米,比邻泥土香,2009年,第2期:第33页。
    2蒙迪·萨尔姆.加强认证体系学习的意义.可持续农业.2010年,第4其:第15页。
    3罗少郁.我国有机食品有效需求增长缓慢实证分析.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7期:第21页。
    1Y村有机种植协会2009年记晚造品尝会记录,2009年,第3页。
    2Y村有机种植协会2009年记晚造品尝会总结记录,2009年,第6页。
    1何洪.2007年Z村晚造品尝会侧记.2007年12月。
    2奚吉学.2009年8—9月X县项目总结.2009年。
    1Y村有机种植协会副会长赵英莲访谈,2010年11月16日。
    1丁华明.即使吃到有沙子的米,也应该感到幸福.比邻泥土香,2009年,第二期:第29页。
    2丁华明.“社区支持农业”内部报告.2009年2月7日。
    1从X县Y村参加有机大米品尝会回来,http://blog.sina.com.cn/s/blog 497e2030010015xz.html,2010年9月6日。
    2南宁新闻网.有机大米品尝会:品尝的是味道,交换的是希望.2010年8月30日。
    12007年早造品尝会发言稿,2007年12月8日,Y村有机种植协会记录。
    2Y村有机种植协会有机种植农民金芬、赵英莲等访谈,2010年11月17日。
    3Y村有机种植协会工作记录,2007年,第5页。
    4Y村有机种植协会工作记录,2008年,第7页。
    1Y村活动交流记录,2009年12月26日。
    2何洪.下乡随笔,2010年。
    3何洪访谈,2010年11月16日。
    1Y村、Z村有机种植协会会长访谈,2010年11月17日。
    2Y村有机种植协会工作记录,2008年,第18页。
    3南宁市农业局.市农业局关于2010年补贴水稻有机种植项目村指导意见.2010年5月18日。
    4Z村种植专业合作社:补贴公示,2010年9月18日。
    1Y村有机种植协会副会长赵英莲访谈,2010年11月16日。
    2社区支持农业之诚信月报,2008年1月,第1页。
    3Y村有机种植协会副会长赵英莲访谈,2010年11月16日。
    4Y村有机种植协会会员爱兰访谈,2010年11月19日。
    1Y村有机种植协会工作记录,2009年
    2奚吉学.Z村合作社小基金评估,2010年
    3Y村有机种植协会工作记录,2008年
    1奚吉学.X县项目2009年10月工作总结,2009年10月。
    2Z村合作社小基金评估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ef0bcb0100m4xc.html,2010年10月9日。
    3Y村有机种植协会家英访谈,2010年11月16日。
    4Y村有机种植协会孙振洪访谈,2010年11月16日。
    5[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充分理由.简练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7页。
    6[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充分理由.简练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3页。
    7[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充分理由.简练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2页。
    8[美]迈克尔·谢若登.美国及世界各地的资产建设.高鉴国、展敏主编.资产建设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1马九杰等.农村信贷约束与农村金融体系创新.中国农村金融.2010年,第2期:第39页。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重点与政策研究”课题组.部门和资本“下乡”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7期:第5页。
    3[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100页。
    1钱洪润.三叉有机种植协会工作记录.2008年,第26页。
    1何洪.X县有机种植项目2008年工作总结(草稿),2009年1月。
    2Y村有机种植协会工作记录,2008年。
    3何洪.2007—-2009年工作总结,2009年。
    1社区支持农业之诚信月报,2010年2—3月。
    2Y村有机种植协会账,2009年,第9页。
    1Y村有机种植协会账,2010年,第19页。
    1丁华明.2009年赵英莲访谈记录,2009年7月。
    2丁华明.2009年爱兰访谈记录,2009年7月。
    3丁华明.2009年钱洪润访谈记录,2009年7月。
    4孙捷.010年11月Y村有机种植协会金兰访谈,2010年11月16日。
    5孙捷.2010年11月Y村有机种植协会钱洪进访谈,2010年11月16日。
    1奚吉学.Z村有机种植协会会长访谈,2010年。
    2孙捷.2010年11月Y村有机种植协会会长访谈,2010年11月15日。
    1Y村有机种植协会有机种植农民韦金兰、孙桂英等访谈,2010年11月17日。
    2何洪.X县有机种植项目总结,2009年,第6页。
    3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于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35页。
    1[奥地利]奥托·鲍威尔.鲍威尔文选.殷叙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54页。
    1陈锡文.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与“三农”面临的挑战.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期:第4页。
    1WBCSD. Eco—efficiency:Creating more value with less impact.WBCSD,2000.
    2何洪.加强X县壮乡有机可持续农业与城乡良性互动项目完成情况报告,2009年7月31日。
    3X县农业技术推广站.X县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二期项目总结报告,2007年3月,第1页。
    1[美]斯莱沃斯基等.发现利润区.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年,第37页。
    1[意大利]阿锐基.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社会的根源. 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03—409页。
    2韩毓海.重新思考19世纪.书城.2009年,第7期:第24页。
    1Y村有机种植协会工作记录,2008年。
    2赵晓力.中国家庭资本主义化的号角.文化纵横.2011年,第2期:第31页。
    1俞江.家产制视野下的遗嘱.法学.2010年,第7期:第93页。
    2Y村有机种植协会有机种植农民金兰、孙桂英等访谈,2010年11月17日。
    1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赵德亮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9页。
    2温锐.毛泽东视野中的农民问题.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66页。
    1郝冠辉.买一些有人情味的米,比邻泥土香,2009年,第2期:第33页。
    2丁华明.即使吃到有沙子的米,也应该感到幸福.比邻泥土香,2009年,第2期:第29页。
    3所谓呼吁是指消费者、会员为修正企业或组织的惯例、政策或产出所做的种种努力和尝试;所谓忠诚是指消费者、会员由于知识共享、互惠合作而拥有较大的消费者剩余,在生产绩效衰减后仍然不退出,并倾向采取呼吁的行为方式。[德]阿尔伯特·0.赫希曼.退出、呼吁与忠诚:对企业、组织和国家衰退的回应.卢昌崇译.北京:经济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81-87页。
    1杨庭硕、田红.本土生态知识引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30、61、69页。
    2陈庆德.经济人类学对商品分析的文化视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27页。
    3[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页。
    4王春荣等.农村环境的“和谐管理”与“社会资本”研究范式.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5期:第219页。
    1Ghosh,Cooking Pot Markets:An Economic Model for the Trade in Free Goods and Services on the internet,First Monday3(3),March 1998,at www.firstmonday.dk/issue3 3/ghosh/index.html
    2郝冠辉.买一些有人情味的米.比邻泥土香.2009年,第2期:第33页。
    3华明.即使吃到有沙子的米,也应该感到幸福.比邻泥土香.2009年,第2期:第29页。
    4郝冠辉.买一些有人情味的米.比邻泥土香.2009年,第2期:第33页。
    5汪晖.在西方中心的世界中,保持中国文化自主性.绿叶.2008年,第1期:第38页。
    1刘小枫.游击队员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哲学在线,http://philosophpol.com/pol/html/23/t-27123.html,2010年8月24日。
    1[美]卡拉布雷西、梅拉米德.财产规则、责任规则与不可让渡性:‘大教堂’的一幅景观.凌斌译.法律经济学文献精选.苏力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29-50页。
    2冯象.正义的蒙眼布.政法笔记.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45—146页。
    3凌斌.肥羊之争:产权界定的法学和经济学思考.中国法学.2008年,第5期:第170页。
    4[德]赫希曼.转变参与一私人利益与公共行动.钱增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1页。
    5[美]迈克尔·赫勒.困局经济学.闾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8页。
    1赵汀阳.再论“自由的困境”.学术月刊.2006年,第12页。
    2桑斯坦、霍尔姆斯.权利的成本.毕竟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页。
    3 Ostrom, E., Governing the Commons: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邓宏图、周立群.工业反哺农业、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历史与现实的分析视角.改革.2005年,第9期:第13页。
    2刘远.现代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机理及策略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第22页。
    3何传新.发展农业产业化:推动城乡一体化的现实选择.湖湘三农论坛.2010年,第460页。
    4吴卫红.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安徽省实施城市反哺农村战略的基本思路.福建论坛.2010年,第4期:第136页。
    5张志刚、高全梅.城市反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探讨.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11期:第58页。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挑战与反思.理论探讨.2006年,第6期:第74页。
    2贺雪峰.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与着力点.新西部.2007年,第9期:第72页。
    [1][奥地利]奥托·鲍威尔.鲍威尔文选.殷叙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4、11、15、23、54页。
    [2][德]阿尔伯特·O.赫希曼.退出、呼吁与忠诚:对企业、组织和国家衰退的回应.卢昌崇译.北京:经济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2月,第81—87页。
    [3][美]阿克洛夫:柠檬市场: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年,第489-491页。
    [4][美]阿罗.不确定性和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余江译.比较,2006年,第24辑,第78页。
    [5][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页。
    [6][美]奥利弗·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段毅才、王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69页。
    [7]Ada Cavazzani.城乡链接与农民合作.开放时代,2009年,第9期,第25页。
    [8]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于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35页。
    [9][意大利]阿锐基.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社会的根源.姚乃强、严维明、韩振荣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03409页。
    [10]潘群英、赵柏玲、罗尼·魏努力、宋一青.参与式植物育种促进作物品种改良和生物多样性.贵州农业科学,2004年,第5期:第80页。
    [11]潘从银等.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35期:第11702页。
    [12][美]迈克尔·谢若登.美国及世界各地的资产建设.高鉴国、展敏主编,资产建设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13][美]米勒、莫迪利亚尼.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美国经济评论,1958年。
    [14]马九杰等.农村信贷约束与农村金融体系创新.中国农村金融,2010年,第2期:第39页。
    [15]马世俊.高技术新技术农业应用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第235页。
    [16]迈克尔·赫勒.困局经济学.闾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8页。
    [17]蒙迪·萨尔姆.加强认证体系学习的意义.可持续农业,2010年,第4期:第15页。
    [18]樊柯.走向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2010年4月,第49页。
    [19]菲克列特.伯克斯等.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管理制度与文化景观:以加拿大的泰加林为例.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7年,第1期:第39—-52页。
    [20]冯必扬.社会风险:视角、内涵与成因.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73页。
    [21]冯象.正义的蒙眼布.政法笔记.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45—146页。
    [22]冯雪等.中国财政补贴农业政策探研.河北学刊,2011年,第4期:第176页。
    [23][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充分理由.简练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2、43、47页。
    [24][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绩效.[美]詹姆斯·A道,史迪夫·H,汉科.[英]阿兰·久瓦尔特斯.发展经济学的革命.赵祖辉、蒋文华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9页。
    [25][美]迪克西特、平迪克.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黄立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10页。
    [26]Dana L.Hoag、韦向新.美国的土壤保护:给中国农业借鉴.广西农学报,2007年,第4期:第90-92页。
    [27]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赵德亮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9页。
    [28]邓宏图、周立群.工业反哺农业、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历史与现实的分析视角.改革,2005年,第9期:第13页。
    [29]邓美.NGO农村发展项目干预下的乡村环境治理.学会,2010年,第1期:第3页。
    [30]邓启明.基于循环经济的浙江现代农业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图书馆藏,2007年4月,第1页。
    [31]丁华明.即使吃到有沙子的米,也应该感到幸福.比邻泥土香,2009年,第2期:第27页。
    [32]丁力.“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博弈.中国国情国力,1998年,第11期:第26页。
    [33]丁毓良、武春友.生态农业产业化内涵与发展模式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25页。
    [34]丁毓良.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效益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藏,2007年12月,第79页。
    [35]董海荣等.社区自然资源管理与社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农村经济,2004年,第7期:第34页。
    [36]董友涛.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思考.创新,2010年,第2期:第49页。
    [37]杜立钊、冉红.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及其融资机制研究.甘肃农业,2003年,第2期:第31页。
    [38]塔洛.心智、政治文化和集体行动框架.A.D.莫里斯等主编.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刘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9]谭淑豪.中国化学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综合比较.绿色和平组织报告,2009年,第5页。
    [40]檀学文.现代农业、后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2期:第92页。
    [41]滕玉成等.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述评.东南学术,2010年,第6期:第85页。
    [42]田立:补贴豆农的政策何以失效http://tianli1965.blog.sohu.com/173284611.html,2011年5月20日。
    [43]田秀娟、吴滋兴、王玮.农村社区互助合作担保机构运行机制探析.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6期:第60页。
    [44]仝志辉、温铁军.资本和部门下乡与小农民经济的组织化道路.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第5—-25页。
    [45]聂荣、钱克明、潘德惠.基于阶跃——扩散过程中的农业期权定价及农业订单合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第120页。
    [46]聂智星等.以农民为中心的参与式植物育种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年,第6期:第48页。
    [47]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农业生物多样性秘书处,2008年,第8、18页。
    [48][美]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张体伟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125页。
    [49][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23页。
    [50]李恩、孙为平.农民专业合作社于生态农业发展的价值研究.农村经济,2010 年,第11期:第38页。
    [51]李根蟠.略论春秋以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东岳论丛,1980年,第4期:第35页。
    [52]李靖等.我国农业风险的变化趋势及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科技与经济,2011年,第4期:第54页。
    [53]李文华等.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资源科学,2010年,第6期:第1016页。
    [54]李志南.反思参与式方法在农业项目中的应用.贵州农业科学,2005年,第4期:第84---85页。
    [55]李智勇.中国农业的生态性困境及其出路.学理论,2010年,第27期:第90页。
    [56]联合国.我们希望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2012年6月19日,第5页。
    [57]联合国粮农组织.节约与增长.2011年5月,第2章第1页。
    [58]梁家勉等.中国农业科技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年。
    [59]林万龙、张莉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效率: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0期:第33页。
    [60]凌斌.肥羊之争:产权界定的法学和经济学思考.中国法学,2008年,第5期:第170页。
    [61]凌起.生态农业概念歧义的辨析与整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91页。
    [62]刘光俊.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探析.山东经济,2008年,第1期:第104页。
    [63]刘小枫.游击队员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哲学在线,http://philosophyol.com/pol/html/23/t-27123.html,2010年8月24日。
    [64]刘兴等.新时期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9年,第8期:第1380页。
    [65]刘扬等.有机农业,资本不能急.数字商业时代,2012年,第7期:第20页。
    [66]刘洋.农业现代化与村庄社区.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10期:第211页。
    [67]刘远.现代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机理及策略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第22页。
    [68]卢宝荣、朱有勇、王云月.农作物遗传多样性农家保护的现状及前景.农业 生物多样性,2002年,第4期:第410页。
    [69]卢宝荣.稻种遗传资源多样性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生物多样性,1998年,第6期:第63页。
    [70]罗伯特·帕特南.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与公共生活.杨蓉编译.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67页。
    [71]罗芳、孙彩虹.生态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模式分析.生态经济,2010年,第10期:第100页。
    [72]罗少郁.我国有机食品有效需求增长缓慢实证分析.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7期:第21页。
    [73]罗玉娟、吕勇.核心利益相关者共享剩余索取权的博弈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第6期:第67页。
    [74]骆世明.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地理研究,2007年,第3期:第609页。
    [75]骆世明.中国生态农业的系统途径.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第1期:第8页。
    [76]《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2年2月2日,第1版。
    [77]郭春丽等.NGO参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7页。
    [78]郭红东.龙头企业与农民订单安排与履约:理论和来自浙江企业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2期:第36页。
    [79]郭焕修.2010年广西X县Y村有机种植项目调研总结报告.2010年9月,第1---21页。
    [80]郭熙保.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理论及展望.当代财经,2004年,第9期:第5—9页。
    [81]国家统计局.http://219.235.129.58/indicatorYearQuery.do?id=140510101010000.稻谷产量年度统计表.国家统计局网站,2010年。
    [82]国家统计局.http://219.235.129.58/search.do?query=%CA%D5%C8%EB&collI,d=1%2C2%2C3.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表.国家统计局网站,2010年。
    [83]卡尔·施密特.游击队理论.1963年.刘小枫编.刘宗坤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2页。
    [84][美]卡拉布雷西、梅拉米德.财产规则、责任规则与不可让渡性:‘大教堂’的一幅景观.凌斌译.法律经济学文献精选.苏力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年,第29—50页。
    [85][美]赫希曼.转变参与—私人利益与公共行动.钱增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1页。
    [86]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8---69页。
    [87]韩毓海.从基层重建中国多元文化时空观,绿叶,2008年,第7期:第56页。
    [88]韩毓海.重新思考19世纪.书城,2009年,第7期:第24页。
    [89]郝冠辉.买一些有人情味的米.比邻泥土香,2009年,第2期:第30页。
    [90]何传新.发展农业产业化: 推动城乡一体化的现实选择.湖湘三农论坛,2010年,第460页。
    [91]何志雄.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为本农业.比邻泥土香,2008年,第1期:第31页。
    [92]贺雪峰.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与着力点.新西部,2007年,第9期:第72页。
    [93]胡翠华、刘守江、许武成.基于层次分析的社区参与生态农业影响因素定量评价.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第88页。
    [94]黄吉美. 曲靖玉米专家到南宁参加参与式行动研究项目年会http://malong.mofcom.gov.cn/aarticle/gzdy/201101/20110107386466.html.2011年1月30日
    [95]黄季煜.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改革参考案例汇编——序言.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6年。
    [96]黄婧、孙秋.农业产业化中公司+农民模式合作困境的博弈分析,贵州农业科学,2009年第12期:第219页。
    [97]黄祖辉.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1期:第4页。
    [98]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9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重点与政策研究”课题组.部门和资本“下乡”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7期:第5页。
    [100]江激宇.社区重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l期:第26页。
    [101]鞠海鹰.CSA模式中消费者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第18页。
    [102]乔波等.社区参与型生态农业旅游及其扶贫效用研究.资源与产业,2008 年,第3期:第56页。
    [103][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页。
    [104]谢翠萍、唐峰.曾经红火的合作社如何倒在“半路”.农家顾问,2012年,第2期:第4页。
    [105]谢维光.佳木斯市郊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社区参与机制研究.现代化农业,2011年,第5期:第33页。
    [106]谢晓英、张倩倩.贵州生态农业发展的社区参与式模式探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11期:第70页。
    [107]徐珊.农村社区建设:政府角色与行为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0期:第14页。
    [108]徐雪高.新一轮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 特征、机理及影响.财经研究,2008年,第8期:第110页。
    [109]薛昭胜.期权理论对订单农业的指导与应用.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2期:第73页。
    [110]任健等.生态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生态经济,2009年,第1期:第36页。
    [111]曾雄生主编.亚洲农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11月,第56、289—-351页。
    [112]张克中、郭熙保.如何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第84页。
    [113]张克中等.社区参与、集体行动和新农村建设.经济学家,2008年,第1期:第32-39页。
    [114]张清华.以合作之路助推有机农业快速发展.中国农民合作社,2011年,第5期:第33页。
    [115]张小军.文化生态与文化环保.绿叶,2008年,第7期:第25页。
    [116]张晓丽.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特征及模式选择.集体经济,2010年,第16期:第20页。
    [117]张孝德.“成本外化”的工业化模式.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9月6日。
    [118]张孝德.工业化技术与生产方式在农业领域的失灵与危机.当代社科视野,2010年,第10期:第56页。
    [119]张新民等.有机农业生产管理创新模式.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12期:第5712页。
    [120]张燕.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保障制度研究.农村经济,2010年,第5期: 第102页。
    [121]张志刚、高全梅.城市反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探讨.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11期:第58页。
    [122]章家恩、骆世明.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探讨.生态学杂志,2005年,第11期:第1365页。
    [123]赵曼、吕国营.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第160页。
    [124]赵汀阳.冲突、合作与和谐的博弈哲学.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6期:第6页。
    [125]赵汀阳.理解20世纪的精神财富.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第3期:第28页。
    [126]赵汀阳.再论“自由的困境”.学术月刊.2006年,第12页。
    [127]赵晓力.中国家庭资本主义化的号角.文化纵横,2011年第2期:第31页。
    [128]赵晓燕.农业生物多样性、有机农业与参与式植物育种概述.农技服务,2011年,第8期:第1225页。
    [129]郑军等.产业集群:生态农业发展新思路.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年,第1期:第38页。
    [130]郑振龙.风险与风险定价研究专题主持讲话.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年,第2期:第22页。
    [131]中国生态经济学会.走生态农业道路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生态经济,1991年,第4期:第1页。
    [132]周洛华、田立.对冲法取代净现值法的理论依据及其应用价值.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79页。
    [133]周洛华.金融工程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6、170—177页。
    [134]周洛华等.猪肉与玉米问题的金融解.中国金融,2011年,第5期:第96页。
    [135]朱留财等.树立战略眼光,科学应对生物多样性.绿叶,2011年,第9期:第10页。
    [136]朱明.柳州爱农会项目的2006.比邻泥土香,2008年,第1期:第9页。
    [137]邹细霞、杜芳娟、熊康宁.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农业与社区旅游系统耦合研究.中国岩溶,2009年,第4期:第406页。
    [138]Christopher L.Culp.管理资本和风险的艺术.杜墨等译.北京:中国金 融出版社,2008年,第3页。
    [139]蔡昉.论农业经营形式的选择——着重于社区合作组织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第26--32页。
    [140]蔡晶晶.公共资源治理的理论构建.东南学术,2010年,第1期:第48—55页。
    [141]曹俊杰等.基于建设农村循环经济的山东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科学与管理,2010年,第6期:第23页。
    [142]曹休宁.企业信誉的制度逻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第184页。
    [143]陈红兵.建设生态生活方式是一种大政治.绿叶,2008年,第12期:第63页。
    [144]陈庆德.经济人类学对商品分析的文化视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27页。
    [145]陈涛.社区发展:历史、理论和模式.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1997年,第1期:第18页。
    [146]陈涛.生态技术的社会适应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49—51页。
    [147]陈涛.生态技术推广的体制性缺陷与破解路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0期:第87页。
    [148]陈天渊、黄开健.参与式植物育种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2006年,第7期:第490—494页。
    [149]陈万灵.“社区参与”的微观机制研究.学术研究,2004年,第4期:第77页。
    [150]陈万灵.农村社区变迁的经济学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藏,1999年6月。
    [151]陈卫平等.社区支持型农业的发展现况与前景展望.农业展望,2011年,第1期:第54页。
    [152]陈锡文.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与“三农”面临的挑战.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期:第4页。
    [153]陈耀邦.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年,第1—4、197—200页,转引至凌起.生态农业概念歧义的辨析与整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54]陈英武、高彦彦.期权式合约、可置信承诺与订单农业的自我履约机制.财经科学,2008年,第10期:第80页。
    [155]程存旺等.多元主体参与生态农产品与信任.兰州学刊,2011年,第12期:第54—60页。
    [156]程建平.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融资困难及对策思考.达州新论,2010年,第3期:第36页。
    [157]程民选.信誉与产权制度.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
    [158]程世勇等.我国土地契约关系变迁的制度风险.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2期:第100页。
    [159]迟爱敏等.试论“双重失灵”与农村"NGO"的作用.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8页。
    [160]崔海洋.发展生态农业中必须扬弃的几种观念.生态经济,2009年,第6期:第164页。
    [161]崔海洋.试论发展生态农业中思想的转变.当代韩国,2008年,第4期:第30页。
    [162]崔之元.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读书,1996年,第3期:第11页。
    [163]桑斯坦、霍尔姆斯.权利的成本.毕竟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页。
    [164]Sustain Ability.21世纪的NGO.社会资源研究所翻译.2010年,第142页。
    [165][美]施坚雅等.中华帝国的晚期城市.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14、319页。
    [166][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100页。
    [167][美]斯莱沃斯基等.发现利润区.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年,第37页。
    [168]尚长风等.转换期有机农业的风险与政府行为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第76页。
    [169]邵晓琰.扶持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刍议.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97页。
    [170]生态农业简报编委会.气候变化与生态农业,2009年,第1期:第29页。
    [171]石嫣等.关于短链农业的思考.中国合作经济,2010年,第5期:第29页。
    [172]石嫣等.生态型都市农业发展与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兴起相关性分析.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第55页。
    [173]史清华、姚建民.农业风险管理模式的评析与选择.经济问题,1994年,第6期:第11页。
    [174]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2006年,结语,第1页。
    [175]宋文莉等.国际NGO项目与生态旅游社区发展.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6期:第156页。
    [176]宋一青等.边远地区参与式推广创新机制探索:广西参与式育种和推广项目.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改革参考案例汇编.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7年6月。
    [177]苏扬等.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6年,第2期:第12页。
    [178]孙浩然.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理论前沿,2008年,第4期:第23页。
    [179]孙歧杰.第三部门发展与“三农”问题治理.管理观察,2008年,第10期:第185页。
    [180]杨宝熙.为什么我们要搞共同购买.比邻泥土香,2010年,第3期:第25、26页。
    [181]杨明、骆江铃等.论替代生计项目在乡村的发展.农村经济,2010年,第4期:第101页。
    [182]杨帅等.发展生态农业的国际经验及本土试验.环境保护,2008年,第15期:第14页。
    [183]杨庭硕、田红.本土生态知识引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30、61、69页。
    [184]姚明珠、刘铸.银香伟业“蓝海战略”模式.农业产业化,2006年,第2期:第54页。
    [185]叶谦吉.生态农业的未来.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第62—73、122—230页。
    [186]尹世久.基于消费者行为视角的中国有机食品市场实证研究.江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江南大学图书馆藏,2010年6月,第97页。
    [187]尹世久等.消费者安全认证食品多源信任融合模型研究,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114页。
    [188]于晓华、赵国庆.中国农业增长研究述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4期:第68页。
    [189]余成普.单位团体献血运作的过程和机制:以北京市T大学为个案.社会,2010年第2期:第116页。
    [190]余小琳.浙江畲族地区农业生态补偿投融资机制的构建.江西农业学报,2009年,第1期:第115页。
    [191]俞江.家产制视野下的遗嘱.法学,2010年,第7期:第93页。
    [192]袁涓文等.贵州有机农业生产中农民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贵州农业科学,2009年,第12期:第216页。
    [193]汪晖.在西方中心的世界中,保持中国文化自主性.绿叶,2008年,第1期:第38页。
    [194]王春荣等.农村环境的“和谐管理”与“社会资本”研究范式.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5期:第219页。
    [195]王静慧.县域生态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典型模式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藏,2003年6月,第29页。
    [196]王五一等.中国的环境变化健康风险管理对策.环境与健康:跨学科视角,2010年5月,第27页。
    [197]王星光等.试论我国传统农业的生命力.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第39页。
    [198]王亚静、祁春节.我国契约农业中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博弈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5期:第25页。
    [199]王跃生.家庭责任制、农民行为与农业中的环境生态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44页。
    [200]温锐.毛泽东视野中的农民问题.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66、297、326、327页。
    [201]温铁军、董筱丹.村社理性:破解“三农”与“三治”困境的一个新视角.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第20页。
    [202]温铁军.CSA模式是建设生态型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合作经济,2009年,第10期:第44页。
    [203]温铁军.新农村建设:挑战与反思.理论探讨,2006年,第6期:第74页。
    [204]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环境保护,2007年,第1期:第25页。
    [205]温铁军等.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政策导向:基于国际比较研究的视角.中国农业信息,2011年,第12期:第88页。
    [206]吴林海等.影响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额外价格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的主要因素.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4期:第77页。
    [207]吴卫红.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安徽省实施城市反哺 农村战略的基本思路.福建论坛,2010年,第4期:第136页。
    [208]吴霞、朱映安、任健.勐宋农民田间学校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可持续农业,2008年,第1期:第29页。
    [209]伍世良、邹桂昌、林健枝.论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五个基本问题.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第4期:第320页。
    [210][德]魏伯乐等.五倍级.程一恒主译.诸大建审校.北京:格致出版社,2010年,第2页。
    [211][德]魏茨泽克等.四倍跃进.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译.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第1、201页。
    [212]Baquet A, Hamb leton Rand Jose D. Introduction to risk management; understanding agricultural risks. Washington DC:USDA/Risk Management Agency, 1997(10).
    [213]BlackFischer,and Myron Scholes,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3.
    [214]Fama,E.1980,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88,Page288-307.
    [215]FAO,FAO database,www.fao.org,2008.
    [216]Ghosh,Cooking Pot Markets:An Economic Model for the Trade in Free Goods and Services on the internet,First Monday3(3),March 1998,at www. firstmonday.dk/issue3_3/ghosh/index.html.
    [217]Harvey.Leibenstein.Al-locative Efficiency Versus X—Efficienc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6,June 1966,Page392-415.
    [218]MAFF,Risk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e.the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Croup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Fisheries and Food,2001.
    [219]Neil Gilbert and Barbara Gilbert,The Enabling State:Modern Welfare Capitalism in America,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20]Paul.S: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ing projects,Washington DC, World Bank,1987.
    [221]Pawlnag,Kort.P, Real options in an asymmetric duopoly:who benefits from your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 Strategy,2006.
    [222]Perry J and James Johnson. Influences of Human Capital and Farm Characteristics on Farmers. Risk Attitudes. Orlando: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2000.
    [223]Ralph Heimlich:contact, Agriculture Handbook No(AH722).Washington: USDA.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2003.Chapter 6,Page2.
    [224]Scoones,I,New ecolog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what Prospects for fruitful engagement?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28,1999,Page479-507.
    [225]WBCSD,Eco—efficiency:Creating more value with less impact, WBCSD, 2000.
    [226]World Bank,Agriculture For Development,World Bank Development Report,2008,Page2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