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府回应过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政府回应首先来自于西方的民主实践和公共管理实践,同时也是系统的政府管理理论和行政理念的逻辑延伸。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国家在政府改革中提出了增进政府的责任性、回应性和效率的目标,政府回应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所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本世纪初,政府回应性的价值理念为中国学者所接受,但与此同时,中国学者也将政府回应作为一个政治过程来理解,以期用西方的政府回应理念指导中国的政治回应实践。
     作为政治过程,政府回应就是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反应和答复的过程,本质上是公民与政府的互动过程。政治系统理论、人民主权理论、治理理论和群众路线理论是中国政府回应的主要理论基础。一个完整的政府回应过程,由回应主体、回应对象、回应客体、回应渠道和回应反馈五部分组成。对中国政府回应过程而言,回应主体是狭义政府即行政机关,回应对象是个体性的公民,回应客体是公民的要求,既包括明确表达出来的要求,也包括潜在的要求。根据回应客体的不同,可以将政府回应过程分为被动回应和主动回应。
     根据政治系统论,政府回应是政府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因此,当代中国政府回应的环境对政府回应过程有重要影响。政治文化传统、市场化改革、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以及全球化的国际环境既给政府回应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在很大程度塑造了当代中国政府回应过程的基本特征。
     当代中国政府回应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动力,二是来自政府外部的压力。就政府自身而言,政府利益虽然是政府回应的一大动力,但往往造成不公和腐败,忽视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政府内部制度尤其是科层制不健全,缺乏责任机制,领导指令成为主要动力来源;行政文化虽然有意识形态的引导,但同时深受传统人治文化的影响。就外部动力而言,中国共产党与政府关系极为密切,弱化了其对政府的督促能力;公共舆论的压力作用由于受到政府的管制而削弱;新技术对政府回应的动力作用则是刚刚显现。
     被动回应是政府回应的基本形式。就当代中国政府被动回应过程来看,公民向政府提出的要求往往是政府侵犯其利益的结果,公民接近政府的渠道并不畅通。直接性利益表达是中国公民提出要求的主要方式。不仅如此,即使公民的要求到达政府,也常常遇到“体制性迟钝”,这是造成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这种“体制性迟钝”凸显了人的因素在政府被动回应中的重要性。由于政府回应的不及时不公正不合理往往引发更多而且升级化的公民诉求,这就是被动回应的示范效应。
     主动回应是中国意识形态和群众路线的要求,因此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主动回应。政府界定问题提出方案的民意基础主要来自于党政权力精英的“内输入”。政府主动回应过程的重点环节在于对民意的征询和了解,从现状来看,尽管存在一些征询民意的渠道,但尚未规范化和制度化,人治的因素还较多。“伪主动回应”是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主动回应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而真正的政府主动吸纳民意能够起到对公民参与的替代效应。
     基于中国政府回应的特殊环境和动力不足、政府强势、人治色彩浓厚、共产党起核心作用等特征,未来要增进中国政府回应性应坚持三个发展方向:坚持约束政府权力与强化政府责任并举;坚持将推进政府回应的制度化和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并举;坚持通过完善共产党与人民的沟通机制来带动政府回应。
As a value,govemment responsiveness comes first from westem democracy practice and public management practice,in the meantime,it also is the logic extension of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eories and the administration principle.Since 1980's,some western countries put forward that the target of government reform is to promote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responsiveness and efficiency.Government responsiveness gradually becomes a hot issue that governments and academic circles concern in all countries.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the value of the government responsiveness are accepted by Chinese scholars,but at the same time,the Chinese scholars consider government response as a political process,and want to use government responsiveness from the West to instruct the practice of China government response.
     As a political process,government response is a process that government reacts and replies to citizen's request in the public management.It essentially is an interactive process between citizen and government.Plitical System Theory,Popular Sovereignty Theory, Governance Theory and Mass Line Theory are main theories foundation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respond.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 response consists of response subject,response object,response content,response channel and response feedback.For Chinese government response process, response subject is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respond object is an individual citizen,response content is request of citizen,which includes both manifest request and latent request.According to the dissimilarity of response content,government response is divided into passive response and active response.
     According to Political System Theory,government response is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mment system and the environment.Therefore, the environment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to contemporary government response process.The political cultural tradition,market-oriented reform, political system,ideology and globalization provide government response beneficial supports,and bring some disadvantageous influence in the meantime.They mold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 response process in great degree.
     The impetus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 respond mainly comes from government's motive and exterior pressure.Although governmental interest is a main motive of the government respond,it usually results in unjustice and corruption and neglects the benefit claim of minority community.In the government internal system,bureaucracy is incomplete and lacks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So leader's instruction becomes main driving source.Administrative culture is directed by ideology,meanwhile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rule of man.In regard to exterior motive,the relation between CCP and Chinese government is very close,so its ability to supervise government is limited. The pressure from public opinion is weakened because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Only recently the impetus of new technique to government response is presented.
     Passive response is a basic form of government response.In the proces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 passive response,the request that a citizen put forward toward the government is usually a result that government infringes upon his interest,and the channel through which a citizen is close to governmental isn't expedite.The direct interest expression is a main way that the Chinese citizen put forward a request. Not only such,even the request of citizen arrive to government,it usually meet "inaction of system",which is a basic reason for group events. "Inaction of system" gives prominence to man in 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 passive response.Unjust government response usually causes more and violent claims from citizen.This is the demonstration effect of passive response.
     Active response is request of Chinese ideology and Mass Line Theory, so Chinese government values active response very much.Public opinion that helps government define problem and put forward the project comes mainly from "inner input" of political elites.The key of government active response is consulting the public.At present,though there are some channels through which government consults the public,they aren't systemized,so the factor of man is still more important."False active response" i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local government active respons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But real active response can absorb public opinion,so it can substitute citizen's participation.
     Considering special environ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government response,to promote Chinese government responsiveness,we should insist on thre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in the future:Insist on limiting government power and raising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Insist on systemizing government response and constructing administrative ethics; Insist on perfecting th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CCP and people to arouse government response.
引文
[1]《副市长李鸥质疑“市长信访联络员制度”》,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132795/7565938.html。
    [2]李伟权:《政府回应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1]莫汉·考尔:《增进政府的责任性、回应性和效率》,《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2]燕继荣认为,从“治民”、“治政”、“治党”三个方面来概括和理解中国政治发展,可以显现中国改革在政治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参见燕继荣:《治民·治政·治党——中国政治发展战略解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宋全喜:《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定位》,《理论与研究》,2000年第5期。
    [1]莫汉·考尔:《增进政府的责任性、回应性和效率》,《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1][以]埃瑞·维戈达(Eran Vigoda)著,孙晓莉摘译:《从回应到协作:治理、公民与未来的公共行政》,《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2]张成福:《责任政府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3]俞可平著:《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42-145页。
    [1]何祖坤:《关注政府回应》,《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7期。
    [2]黄小勇:《行政的正义——兼对“回应性”概念的阐释》,《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12期。
    [3]陈水秘:《政府回应的理论分析及启迪》,《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第11期。
    [4]王巍:《论“政府回应”的内涵和主导模式转型》,《探索》,2005年第1期。
    [5]戚功:《论“回应”范式》,《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6]娄成武、顾爱华:《行政回应的哲学解读》,《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9期。
    [1]袁国玲:《当前政府回应问题探析》,《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2]徐智晨:《论政府回应的理论依据、现状以及改进思路》,《理论界》,2008年第7期。
    [3]祁光华:《基于政府回应的公务员能力模型》,《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5期。
    [1]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1][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567页。
    [1]程浩、黄卫平、汪永成:《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
    [1]参见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4-45页。
    [1][美]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著:《后现代公共行政》,楚艳红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2][美]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研究》,载彭和平编:《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3]参见[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著:《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4][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年版,第155页。
    [1][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2][美]麦克尔·巴泽雷:《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3][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页。
    [1][美]理查德·C·博克斯著:《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1]黄小勇:《行政的正义——兼对“回应性”概念的阐释》,《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12期。
    [2]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1]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rhood: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2-3.
    [2]弗朗索瓦—格扎维尔·梅理安:《治理问题与现代福利国家》,《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1][美]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陈宪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1][以]埃瑞·维戈达(Eran Vigoda)著,孙晓莉摘译:《从回应到协作:治理、公民与未来的公共行政》,《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2][美]理查德·C·博克斯著:《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3][以]埃瑞·维戈达(Eran Vigoda)著,孙晓莉摘译:《从回应到协作:治理、公民与未来的公共行政》,《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这三种模式是王巍在《论政府回应的内涵和主导模式转型》(《探索》,2005年第1期)一文首先提出的,本文此处参考了他的观点。
    [2]登哈特夫妇指出,在传统公共行政中,那些处于接收端的人们一般都被称为“当事人”,这个词的意思是指“被提供职业服务的一方”。有趣的是,这个词由拉丁文cliens派生而来,其原意是“侍从”或“追随者”。参见[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1]俞可平在《治理与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中认为,善治的基本要素有六个: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有效,后来,他在《善政:走向善治的关键》(《文汇报》,2004年1月19日)一文中将善治的基本要素扩大到十个: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有效、参与、稳定、廉洁、公正。
    [2]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3]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1]何祖坤:《关注政府回应》,《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7期。
    [2]陈水秘:《政府回应的理论分析及启迪》,《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第11期。
    [3]戚攻认为,回应作为对一类社会互动现象、关系及过程的理论规制,是基于治理理论、服务型政府建设、公民社会发展等而创造的一个新范畴。他从政治社会学来界定政府回应,认为政府回应是指政府在一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基于公众利益最大化原则的一种互动过程及类型。参见戚功:《论“回应”范式》,《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4]谭亦玲认为,对回应的效果,应理解为满足需求和引导需求。参见谭亦玲:《小议政府回应性及其有效性》, 《青年思想家》,2004年第1期。
    [1]李伟权:《政府回应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2]俞可平著:《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42-145页。他提出的“中国民主治理的主要评价标准及指标”,包括十五大评价标准、九十八个指标。十五个评价标准是:法治、公民的政治参与、多样化、政治透明度、人权和公民权状况、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党内民主和多党合作、基层民主、民间组织的状况、合法性、责任性、回应、效率、秩序、稳定。
    [3]谭亦玲:《小议政府回应性及其有效性》,《青年思想家》,2004年第1期。
    [4]Weber P.Edward,The Question of Accountabilit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Administration & Society,1999,31(4):454-455.
    [5]王巍:《论“政府回应”的内涵和主导模式转型》,《探索》,2005年第1期。
    [6]戚功认为,“政府回应有四种类型:一是国家或政府对一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趋势作出判断后的回应;二是地方政府回应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回应;三是地方政府行政运行系统的内部回应,如下级政府组织对上级政府组织指示、指令的回应,以及行政部门对行政首长指令的回应等;四是政府回应社会及公众的诉求。”戚功:《论“回应”范式》,《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7]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1]王巍:《论“政府回应”的内涵和主导模式转型》,《探索》,2005年第1期。
    [1]陈永鸿:《人民主权理论的演进及其启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格利·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年第2期。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1]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54-855页。
    [1]如谭亦玲认为,社会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需求、价值需求、文化需求和经济需求。各种需求并不都是一致的,对需求的回应实质上是对利益的选择与整合,但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是需要政府回应的,社会需求以“社会整合”的方法无法进行利益整合或整合成本大于“制度整合”成本时就需要政府对此类需求作出回应。参见谭亦玲:《小议政府回应性及其有效性》,《青年思想家》,2004年第1期。
    [1][美]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陈宪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2]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1]李伟权:《“互动决策”: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建设》,《探索》,2002年第3期。
    [2]李伟权:《政府回应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1]祁光华:《基于政府回应的公务员能力模型》,《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5期。
    [1][美]詹姆斯·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1][美]唐文方(Tang,W.F.)著:《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2]周桂钿主编:《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1][美]唐文方(Tang,W.F.)著:《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1]李铁映:《中国的改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人民日报》,2008年11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11/08/content_10325782.htm。
    [2]由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进出口公平局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承担的《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显示,2003年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为73.8%,已超过市场经济临界水平(60%)。
    [1]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大改革 大开放 大发展——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http://www.gov.cn/gzdt/2008-10/27/content_1132281.htm.
    [2]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译者序言,第1页。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页。
    [1]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2]《200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自中国民政部网站。
    [3]《中国公民社会迅速崛起》,《共产党员》,2007年第14期。
    [1]王巍:《公众回应性:服务行政的核心特征——服务型政府回应机制的流程与制度设计》,《行政论坛》,2004年第9期.
    [2]但这并不是说市场化改革就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市场化改革还不彻底的产物。
    [3]曾国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现状评价与调节政策选择》,《经济评论》,2002年第5期。
    [4]任晓莉:《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的评析》,《中州学刊》,2004年第9期。
    [5]熊文才:《中国失业的现状、原因与对策分析》,《科技与管理》,2002年第4期.
    [6]李景鹏:《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与政治发展》,《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1]陈红太:《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概念、总结与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张康之:《寻求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页。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94页。
    [2]参见肖陆军:《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1、32页。
    [3]邵柏、田申:《回应力与号召》,《人民日报》,2000年11月2日,第9版。
    [1][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杨雪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2]莫汉·考尔:《增进政府的责任性、回应性和效率》,《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1]陈振明主编:《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页。在我国,由于中央的集权,使得资源分配也出现这种困境,基层政府想办事却没有资源,资源分配决策权在上级.
    [2]周毅之:《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原则和公民与政府的合作关系》,《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参见刘炳香:《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新变革》,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140页。
    [2][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夏宏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1]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2]刘靖华:《政府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页。
    [1]于军:《英国地方行政改革述评》,国际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
    [2]邓恩认为,政策绩效的评估标准有六个:效果、效率、充足性、公平性、回应性、适应性。参见威廉·N·邓思:《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37页。 者、农民、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利益集团,其组织化程度较低,所拥有的资源较少,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告状难,反映问题难,利益诉求不被重视。这不仅为黑社会等非法组织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使他们往往以破坏性、甚至极端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利益矛盾极易导致突发性群体事件。”(程浩、黄卫平、汪永成:《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如在重庆出租车停运事件中,出租车司机没有自己的组织,以个体形式提出的要求根本无法对政府施加有力影响。因此,尽管不断有人向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反映收入低、加气难、黑车多等问题,但一直没能得到政府的重视,最终罢运实属无奈。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群体性事件的多发可以为中国公民利益表达缺乏社会组织渠道提供佐证。
    [1]李景鹏:《中国现阶段社会团体状况分析》,《唯实》,1999.8-9。
    [2][意]乔瓦尼·萨托利著:《政党与政党制度》,雷飞龙译,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0年,第44页。
    [3][意]乔瓦尼·萨托利著:《政党与政党制度》,雷飞龙译,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0年,第45-46页。
    [1]金太军主编:《政治学新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1]摘自“互动百科”网对“舆论”一词的解释,http://www.hudong.com/wiki/%E8%88%86%E8%AE%BA。
    [2]马凌:《公共管理与公众舆论》,《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4期。
    [3]参见谢岳:《公共舆论:美国民主的社会基础》,《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4]E.E.Dennis and R.W.Snyder,Media and Democracy,Transaction Publishers(New Brunswick),1998,p.24.
    [1]张涛甫、童兵:《当代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动力分析》,《现代传播》,2007年第3期。
    [2]金太军:《政治学新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页。
    [3]王书成:《论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互动》,《人大研究》,2007年第1期。
    [1]参见刘翔:《网络舆论对我国政府行为的影响力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3-15页。
    [2]此处关于网络舆论的发展历程,参见刘翔:《网络舆论对我国政府行为的影响力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6页。
    [1]钱刚:《信息网络技术对公共行政的影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转引自[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3]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7月,我国移动电话使用率达到了38.8%,手机用户已经超过5亿人。随着视频、WAP、高清晰图片等在手机用户中的广泛应用,手机短信成为人们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手机短信因其潜在的特质,人们利用手机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政治参与的一种全新手段,短信政治时代已经来临。厦门“海沧PX项目”事件就是人们利用短信参与政治的典型事件。见张劲松、丁希:《论短信政治时代的政府 回应力重塑——以厦门“海沧PX项目”事件为重点》,《探索》,2008年第4期。
    [1]闵大洪:《中国网络媒体的生态环境》,《新闻实践》,2001年第4期。
    [2]《71.9%公众认为网络表达成中国式民主新通道》,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6/30/content_8461729.htm。
    [3]《聚焦官员上网现象:新时期的“微服私访》,《法制日报》,2008年8月29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8/29/conten_9733526.htm。
    [1]崔垚:《美国政府信息指引服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http://www.chinaorg.cn/dzzw/02_llyi/2OO4-06/10/content_5084681.htm。
    [2]董新宇、苏竣:《电子政务与政府流程再造——兼谈新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报》,2004年第11期。
    [3]《2007理论热点面对面》之五:“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谈起——如何理解建设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当代》,2008年第1期。
    [4]刘庆龙、孙志强、侯跃英:《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变》,《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8期。
    [1]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调查表明,安徽省政府网站的两个便民栏目“便民服务”和“网上办事”的访问率竟然排在所有栏目的最末尾,一个占总访问量的7%,另一个还不到5%。参见《透视我国电子政务:电子“无病”政务“有恙”》,《中国青年报》2004年8月9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law/630813.htm。
    [1]Buchanan J M,A Contract ran Paradigm for Applying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No5,1975,pp.225-230.
    [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页。
    [3]涂晓芳:《政府利益论——从转轨时期地方政府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4]参见金太军、张劲松:《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控制》,《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
    [1]《石宗源谈瓮安事件:彻究领导责任 公布事实真相》,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08-07/04/content_8487170.htm。
    [2]有关研究表明,“群体性事件”往往直接起源于群众利益被侵害。一份公开材料显示,在过去的土地征用中,一些地方政府占有土地利益分配的20%~30%,开发商占40%~50%,而农民作为土地使用权的主体,仅占5%~10%。政府对转让土地乐此不疲,而农民显然难以接受如此低的补偿。《群体性事件考验中国 须建弱势群体利益诉求通道》,http://news.sohu.com/20050801/n226520745.shtml。
    [1]谢岳:《当代中国政治沟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7页。
    [2][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1]这是吕日周在燕山大讲堂所做的讲座《领导干部要带头推动法治进程》中提到的,http://view.news.qq.com/a/20081228/000014_2.htm。
    [1]肖爱民:《为何喻国明教授担忧新闻发言人制度成为舆论控制工具?》,《亚洲时报》,2003年12月24日。
    [2]李芸:《行政理论视角下的行政文化建设》,《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3]郭聪华:《传统行政文化的针砭与解弊》,《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
    [1][美]D.B.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9页。
    [2]一项对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情况的调查表明,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没有进行利益表达的人的比例高达57.6%。参见陈映芳:《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
    [3][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2页。
    [1]《上半年涉法涉诉信访占八成 三类信访成重点》,http://news.anhuinews.com/system/2005/09/26/001359874.shtml。
    [1][美]唐文方(Tang,W.F.)著:《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页。
    [1]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2][美]唐文方(Tang,W.F.)著:《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页。
    [1]李景鹏:《中国现阶段社会团体状况分析》,《唯实》,1999.8-9。
    [2]赵凌:《信访改革引发争议》,《南方周末》,2004年11月18日。
    [3][美]唐文方著:《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4]对社会冲突颇有研究的于建嵘根据参与者的身份特征及事件发生机制、发展逻辑及社会后果等方面,把目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分为四大类,即维权抗争、社会纠纷、有组织犯罪和泄愤性质的社会骚乱。他认为,“对于前三类均有所研究,产生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理论成果,但对社会骚乱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把中国所有群体性事件都称为社会骚乱,这显然是不准确的。《转型时期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http://user.qzone.gg.com/622007986/blog/1215066617。
    [5]程浩、黄卫平、汪永成:《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
    [1]《群体性事件震动中国》,来源:http://qzone.qq.com/blog/622006595-1227498681,摘自《国际先驱导报》2008年第88期。
    [2]《群体性事件震动中国》,来源:http://qzone.qq.com/blog/622006595-1227498681,摘自《国际先驱导报》2008年第88期。
    [3]《副市长李鸥质疑“市长信访联络员制度》,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13795/7565938.html。
    [1][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30页。
    [2]据《京华日报》2003年9月19日报道,安徽一农民9月15日因拆迁问题在天安门金水桥前自焚。
    [1]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2]曹建华:《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关于“最牛钉子户”事件的思考》,http://www.zgwi.gov.cn/gbjykt/xxjl/showinfo.aspx?infoid=63eadbda-f267-438d-99d9-257b34121427&categoryNum =0806&siteid=1。
    [1]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2]“依法抗争”模式参见李连江、欧博文,《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年。“依法抗争”模式参见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以法抗争—一关于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参见萧楼:《不情愿的反对者:在冲突和秩序之间——东南沿海栖村上访案例研究》,转引自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2]参见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和谐社会建设与危机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于建嵘、裴宜理:《中国的政治传统与发展》,《南风窗》,2008年第20期。
    [1]于建蝾、裴宜理:《中国的政治传统与发展》,《南风窗》,2008年第20期。
    [2]是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1]赵凌:《信访改革引发争议》,《南方周末》,2004年11月18日。
    [2]黄豁:《“体制性迟钝”的风险》,《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24期。
    [3]郝宇青:《当前中国“体制性迟钝”原因剖析》,《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3期。
    [1]黄豁:《群众“不明真相”是官员失职》,《共产党员》,2008年第1期。
    [2]张桂林:《透视群体性事件中的民意沟通缺失现象》,《半月谈》,2008年第23期。
    [1][美]唐文方著:《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1页。
    [1]Lipsky.M,Street-level Bureaucracy,NewYork:Bus-sell Sage Foundation,1980:5-9.
    [1]程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升温》,《瞭望东方周刊》,2004年第50期。
    [2]参见叶娟丽、马骏:《公共行政中的街头官僚理论》,《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9期。
    [3]《中国政法大学老师一封给女儿的信》,http://qzone.qq.com/blog/604657-1225235089。
    [1]《公安机关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减少四类突出信访问题》,http://news.anhuinews.com/svstem/2005/09/15/001353217.shtml。
    [2]《警惕“处长现象”负面效应蔓延》,《廉政瞭望》,2008年第11期。
    [3]这来自笔者所参与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与改革研究”的调查资料。
    [4]《警惕“处长现象”债面效应蔓延》,《廉政瞭望》。2008年第11期。
    [1]参见[美]多丽斯·A·格拉伯:《沟通的力量——公共组织信息管理》,张熹珂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3-254页。
    [1]《“万人评议机关”结果揭晓表扬意见首次占多数》,http://news.sina.com.cn/c/2005-02-18/10535134973s.shtml。
    [2]《中国当代社会阶层透视》,《南方周末》,2001年12月20日,第1版。
    [3]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71页。
    [4][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84-485页。
    [1][美]托马斯·藏伊著:《理解公共政策》,孙彩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2]陈映芳:《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
    [1]《浙江省规定五类信访事项 信访人可免费要求听证》,http://news.anhuinews.com/svstem/2005/09/19/001354867.shtml,
    [2]陈子明:《从重庆出租车罢运联想政改“三步走”》,《亚洲周刊》22卷49期,http://www.chinaelections.org/ewsInfo.asp?NewsID=139094。
    [1]参见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7-339页。
    [1]笑蜀:《群体性事件矛头为何总指向政府》,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38552。
    [1]笑蜀:《群体性事件矛头为何总指向政府》,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38552。
    [1]徐勇:《走向新民本主义——中国改革发展的路向及转变》,《探索与争鸣》,2003年09期。
    [1]董必武:《我们的财政任务与群众路线》,《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4页。
    [2]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邓小平选文选(1938-1965)》,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06页。
    [3]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8页。
    [1]王宁:《行政审批改革初见成效》,《南方都市报》,2003年6月21日。
    [1]《国务院经济形势座谈会;听取经济专家和企业界意见》,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1/25/content_10411604.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10月,第67页。
    [3]彭宗超、薛澜:《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以中国价格决策听证制度为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1]李荣华:《听证程序与行政决策民主化》,《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8期。
    [2]《上海:所有政府规章草案都将上网征求公众意见》,http://news3.xinhuanet.com/newmedia/2007-09/11/content_6702896.htm。
    [3]他将这几种方法称为“以获取信息为目标的公民参与”方法,与此相对,还有“以增进政策接受性为目标的公民参与”方法。参见[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六、七章。
    [1]《上海:所有政府规章草案都将上网征求公众意见》,http://news3.xinhuanet.com/newmedia/2007-09/11/content_6702896.htm。
    [1]参见[美]唐文方(Tang,W.F.):《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116页。
    [2]景跃进、张小劲主编《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273页。
    [3]金耀基:《行政吸纳政治——香港的政治模式》,《中国政治与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1]金耀基:《行政吸纳政治——香港的政治模式》,《中国政治与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2]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8页。
    [1][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1.李伟权:《政府回应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俞可平著:《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5.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美]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楚艳红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美]麦克尔·巴泽雷:《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美]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陈宪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13.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4.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15.[美]詹姆斯·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美]唐文方(Tang,W.F.):《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周桂钿主编:《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9.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0.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1.陈红太:《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概念、总结与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2.段华明编著:《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升》,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
    25.[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杨雪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6.陈振明主编:《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夏宏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刘靖华:《政府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于军:《英国地方行政改革述评》,国际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0.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意]乔瓦尼·萨托利著:《政党与政党制度》,雷飞龙译,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0年版。
    32.景跃进、张小劲:《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金太军主编:《政治学新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涂晓芳:《政府利益论——从转轨时期地方政府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7.谢岳:《当代中国政治沟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8.[美]D.B.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9.[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40.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美]多丽斯·A·格拉伯:《沟通的力量——公共组织信息管理》,张熹珂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2.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2001年版。
    43.[美]托马斯·戴伊著:《理解公共政策》,孙彩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4.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5.董必武:《我们的财政任务与群众路线》,《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6.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邓小平选文选(1938-1965)》,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7.金耀基:《行政吸纳政治——香港的政治模式》,《中国政治与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8.[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莫汉·考尔:《增进政府的责任性、回应性和效率》,《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2.燕继荣:《治民·治政·治党——中国政治发展战略解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宋全喜:《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定位》,《理论与研究》,2000年第5期。
    4.[以]埃瑞·维戈达著,孙晓莉摘译:《从回应到协作:治理、公民与未来的公共行政》,《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5.张成福:《责任政府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6.何祖坤:《关注政府回应》,《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7期。
    7.黄小勇:《行政的正义——兼对“回应性”概念的阐释》,《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12期。
    8.陈水秘:《政府回应的理论分析及启迪》,《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第11期。
    9.王巍:《论“政府回应”的内涵和主导模式转型》,《探索》,2005年第1期。
    10.戚功:《论“回应”范式》,《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11.娄成武、顾爱华:《行政回应的哲学解读》,《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9期。
    12.袁国玲:《当前政府回应问题探析》,《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13.徐智晨:《论政府回应的理论依据、现状以及改进思路》,《理论界》,2008年 第7期。
    14.祁光华:《基于政府回应的公务员能力模型》,《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5期。
    15.程浩、黄卫平、汪永成:《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
    16.弗朗索瓦—格扎维尔·梅理安:《治理问题与现代福利国家》,《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17.谭亦玲:《小议政府回应性及其有效性》,《青年思想家》,2004年第1期。
    18.陈永鸿:《人民主权理论的演进及其启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9.格利·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年第2期。
    20.李伟权:《“互动决策”: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建设》,《探索》,2002年第3期。
    21.《中国公民社会迅速崛起》,《共产党员》,2007年第14期。
    22.王巍:《公众回应性:服务行政的核心特征——服务型政府回应机制的流程与制度设计》,《行政论坛》,2004年第9期。
    23.曾国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现状评价与调节政策选择》,《经济评论》,2002年第5期。
    24.任晓莉:《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的评析》,《中州学刊》,2004年第9期。
    25.熊文才:《中国失业的现状、原因与对策分析》,《科技与管理》,2002年第4期。
    26.李景鹏:《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与政治发展》,《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27.陈红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共识和民主现代化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28.周毅之:《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原则和公民与政府的合作关系》,《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
    29.李景鹏:《中国现阶段社会团体状况分析》,《唯实》,1999.8-9。
    30.王书成:《论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互动》,《人大研究》,2007年第1期。
    31.钱刚:《信息网络技术对公共行政的影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2.张劲松、丁希:《论短信政治时代的政府回应力重塑——以厦门“海沧PX项目” 事件为重点》,《探索》,2008年第4期。
    33.闵大洪:《中国网络媒体的生态环境》,《新闻实践》,2001年第4期。
    34.董新宇、苏竣:《电子政务与政府流程再造——兼谈新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报》,2004年第11期。
    35.《2007理论热点面对面》之五:“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谈起——如何理解建设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当代》,2008年第1期。
    36.刘庆龙、孙志强、侯跃英:《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变》,《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8期。
    37.金太军、张劲松:《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控制》,《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
    38.萧功秦:《“软政权”与分利集团化:中国现代化的两重陷阱》,《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1期;
    39.萧功秦:《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地方庇荫网政治》,《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
    40.萧功秦:《中国转型期地方庇荫网形成的制度因素》,《文史哲》,2005年第3期。
    41.李芸:《行政理论视角下的行政文化建设》,《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42.郭聪华:《传统行政文化的针砭与解弊》,《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
    43.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44.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45.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以法抗争——关于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46.于建嵘、裴宜理:《中国的政治传统与发展》,《南风窗》,2008年第20期。
    47.黄豁:《“体制性迟钝”的风险》,《歲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24期。
    48.郝宇青:《当前中国“体制性迟钝”原因剖析》,《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3期。
    49.张桂林:《透视群体性事件中的民意沟通缺失现象》,《半月谈》,2008年第23期。
    50.陈映芳:《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
    51.徐勇:《走向新民本主义——中国改革发展的路向及转变》,《探索与争鸣》,2003年09期。
    52.彭宗超、薛澜:《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以中国价格决策听证制度为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53.李荣华:《听证程序与行政决策民主化》,《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8期。
    54.王艳:《服务型政府的异化与转型——论建立新公共服务型政府》,《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美]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研究》,载彭和平编:《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2.张永桃、唐建中、宗建明:《关于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报告》,载赵宝煦主编:《民主政治与地方人大》,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李连江、欧博文,《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年。
    4.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和谐社会建设与危机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肖陆军:《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周清:《中国共产党——社会的沟通机制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刘翔:《网络舆论对我国政府行为的影响力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Rourke Francis E,Responsiveness and Neutral Competence in American Bureaucracy,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2.
    2.Dr.Pia Mareoni,Public Administration Reform and Government Responsiveness to Citizens in Italy,Public Management Service,Ufficio Procedimenti ed Efficienza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Italy,1997.
    3.Sebastian M.Saiegh,Government Defeat:Coalitions,Responsiveness and Legislative Performance,Overview of the Dissertation,New York University,September 25,2002.
    4.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rhood: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Weber P.Edward,The Question of Accountabilit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Administration & Society,1999.31(4).
    6.E.E.Dennis and R.W.Snyder,Media and Democracy,Transaction Publishers(New Brunswick),1998.
    7.Buchanan J M,A Contract ran Paradigm for Applying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No5,1975.
    8.Lipsky.M,Street-level Bureaucracy,NewYork:Bus-sell Sage Foundation,1980.
    1.李铁映:《中国的改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人民日报》,2008年11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11/08/content_10325782.htm
    2.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
    3.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大改革 大开放 大发展——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http://www.gov.cn/gzdt/2008-10/27/content_1132281.htm。
    4.《200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自中国民政部网站。
    5.包丽敏:《改革开放30周年:深圳,通往公民社会》,《中国青年报》,2008年12月10日,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39378。
    6.邵柏、田申:《回应力与号召》,《人民日报》,2000年11月2日,第9版。
    7.《71.9%公众认为网络表达成中国式民主新通道》,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6/30/content_8461729.htm。
    8.《聚焦官员上网现象:新时期的“微服私访》,《法制日报》,2008年8月29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8/29/content_9733526.htm。
    9.崔垚:《美国政府信息指引服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http://www.chinaorg.cn/dzzw/02_llyj/2004-06/10/content_5084681.htm。
    10.《河北房地产审批砍掉140枚公章 书记痛斥不作为》,http://news.sohu.com/20090318/n262861105.shtml
    11.《石宗源谈瓮安事件:彻究领导责任 公布事实真相》,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08-07/04/content_8487170.htm。
    12.《群体性事件考验中国 须建弱势群体利益诉求通道》,http://news.sohu.com/20050801/n226520745.shtml。
    13.肖爱民:《为何喻国明教授担忧新闻发言人制度成为舆论控制工具?》,《亚洲时报》,2003年12月24日。
    14.《上半年涉法涉诉信访占八成 三类信访成重点》,http://news.anhuinews.com/system/2005/09/26/001359874.shtml。
    15.赵凌:《信访改革引发争议》,《南方周末》,2004年11月18日。
    16.《转型时期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http://user.qzone.qq.com/622007986/blog/1215066617。
    17.《群体性事件震动中国》,来源:http://qzone.qq.com/blog/622006595-1227498681,摘自《国际先驱导报》2008年第88期。
    18.曹建华:《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关于“最牛钉子户”事件的思考》,http://www.zgwj.gov.cn/gbjykt/xxjl/showinfo.aspx?infoid=63eadbda-f267-438d-99d9-257b34121427&categoryNum=0806&siteid=1。
    19.《中国政法大学老师一封给女儿的信》,http://qzone.qq.com/blog/604657-1225235089。
    20.《公安机关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减少四类突出信访问题》,http://news.anhuinews.com/system/2005/09/15/001353217.shtml。
    21.《中国当代社会阶层透视》,《南方周末》,2001年12月20日,第1版。
    22.《浙江省规定五类信访事项 信访人可免费要求听证》,http://news.anhuinews.com/system/2005/09/19/001354867.shtml。
    23.陈子明:《从重庆出租车罢运联想政改“三步走”》,《亚洲周刊》22卷49期,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39094。
    24.笑蜀:《群体性事件矛头为何总指向政府》,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38552。
    25.《“十一五”规划出台内幕》,http://news.sohu.com/s2006/shiyiwuchutai/。
    26.王宁:《行政审批改革初见成效》,《南方都市报》,2003年6月21日。
    27.《国务院经济形势座谈会:听取经济专家和企业界意见》,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1/25/content_10411604.htm。
    2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10月,第67页。
    29.《上海:所有政府规章草案都将上网征求公众意见》,http://news3.xinhuanet.com/newmedia/2007-09/11/content_6702896.htm
    30.《互联网成传递民意渠道 官员上网升级为执政能力》,http://news.sina.com.cn/c/2005-02-02/00465739697.shtml。
    31.《上海:所有政府规章草案都将上网征求公众意见》,http://news3.xinhuanet.com/newmedia/2007-09/11/content_6702896.htm。
    32.《山东济宁中华文化城网络民意造假,一场被操控的网络民意调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4/09/content_7944144.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