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体制下的“人民美术”出版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是新中国美术出版史上一座标志性的丰碑。本文以新中国建国之初的政治文化及历史语境为依托,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为研究对象,探讨美术出版社作为新国家形象塑造者、新文化价值体系传播者的形成过程、生产机制、传播方式以及在消失的“日常”中找寻自己的个性抒发的现实路径,以此剖析新中国美术出版体制与中国现代设计发展历程之间的关联及互动关系。
     本文首先讨论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体制的构建过程,国家话语以及来自不同历史、政治背景的创作者和出版机构整合归一为新中国美术体制的建构过程;然后讨论作为新中国出版体制重镇的上海人美出版社工作机制及出版创作活动的展开;在接下来的讨论中重点梳理了上海私人画室传统、新华书店发行体系以及上海城市的国际文化传播角色等因素对其传播及出版活动的现实影响;最后,通过对创作者个人及其日常生活情境的分析,讨论作为创作个体的作者“个人意识”如何渗入作品并在主流出版体制之下实现其个性抒发的现实空间。
     本文是对1952-1966年期间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展开的个案研究。本研究将其作为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文化艺术的历史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加以考察,并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逻辑中对照分析。本文认为,五、六十年代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是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转型及新文化出版体制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性的历史节点,在这个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意识和高度专业化的创新集体中,一代设计师和出版策划者实践着新中国国家形象的集体想象,实践着新中国现代设计的叙事话语与审美形式的最初拓展;与此同时,他们的出版活动也延续着民国时期上海出版在现代文明探索、民族身份认同以及国民现代性塑造中的早期实践,书写了上世纪中期新中国出版史上不可忽略的篇章。
In the1950s and1960s, the Shanghai People Art Publishing House is a remarkably unparalleled milestone in the art-publishing history of new China.Given the politica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when new China is just newly-founded, we are about to study exclusively the Shanghai People Art Publishing House. We intend to analy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rt publishing system of new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lanar design by studying the forming mechanism, the production mechanism, and the spreading ways of an art publishing house as a newly-founded nation image maker, a new cultural value disseminator and also an creator in normal daily life who strives to pursue itself in the fading "normal daily life'
     In the beginning we discuss the process to construct the mechanism of the Shanghai People Art Publishing House, state-wise convers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art system where authors and publishing houses with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s are integrated as a whole. Therefore we discuss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creation activities of the Shanghai People Art Publishing House as the vanguard in the publishing system of New China.And then we put the focus on the traditions of Shanghai private studios,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s of New-China Bookstore, and the practical influence on the spreading and publishing activities which is made by its role of global culture disseminator. In the end,we discuss how the authors, as creative individuals, put their personal ideology in works, and seek the realistic spaces where they can find themselves and live their spirituality under the mainstream publishing system.
     It's a separate case where we study the Shanghai People Art Publishing House during1952-1966, as well as a typical case where we set it o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China and the cultural art transitional period in20th century, and make contrast analysis by broad historic logic. It's concluded that the SPAPH from1950s and1960s serves as a critical historical hub during a transitional period when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are carried out simultaneously. In the creative organization which has the intense awareness of historic responsibility and professionalism, the first-generation designers and publishing marketers strive to realize the collective vision of New China image, and embark on the new path trying to implement the creative terminology of new China modern design and initial expedition of esthetic pattern. And meanwhile, somehow in their publishing activities, they inherit the way SPAPH tried to explore the modern culture, acquire the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form the state modernity. They've made exceptional achievement in the mid20thcentury
引文
1冰心:《用画来歌颂》,载《哈琼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51页。
    1《促进宣传画创作的更大发展 十年宣传画展览会座谈会》,载《美术》,1960年第2期。
    2戴莎迪:《北京是上海的产品吗?》,载《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34页。
    3戴莎迪:《化京是上海的产品吗?》,载《北京:想象与文化记忆》,陈平源、王德威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36页。
    4 Raymond Williams, the country and the cit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P.148.
    1毛泽东:《宣传报告》,1926年第6、7期合刊,转引自黄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活动史话》,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34页。
    2黄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关术活动史话》,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32-34页。
    3李欧梵:《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上海三联书店,2000,7页。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81、42页。
    1朱海辰:《哈琼文的宣传画艺术》,《哈琼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73页。
    2易图强:《新中国畅销书历史嬗变及其与时代变迁关系研究(1949.10-1989.5)》,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38页。
    1许平:《平面设计的自觉及其主体现代性的建构》,载陈湘波、许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18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1343页。
    1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宣传处编辑:《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1950,572页。
    2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20页。
    3李朝霞:《新中国的美术观及其话语实践》,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10,182页。
    1黄可:《上海美术史札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87页。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成立于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同年的7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于1930年3月19日。
    1李朝霞:《新中国美术馆及其话语实践》,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10年,247页。
    1参见胡绳玉:《吴待秋为章某人卖老子》,载《世纪》,2008年第5期。
    2参见李松:《军功章的一半》,载《艺海沙龙》,2008年第四期,8页。
    3朱联保编撰:《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学林出版社,1993,91页。
    4朱联保编撰:《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学林出版社,1993,11页。
    1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国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2》,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466页。
    2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国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2》,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642页。
    3沈鹏、祁旺:《沈鹏谈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十周年》,载《中华读书报》,2011年6月1日。
    1 V I. Lenin,'Party Organisation and Party Literature', Collected Works, [Eng. ed.], FLPH, Moscow,1962, Vol.X,45页.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谈话》,《毛泽东论文学和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70页。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谈话》,《毛泽东论文学和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72页。
    1陈伯通:《上海文化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598页。
    2姜卜林:《世界政府辞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36页。
    1任冬梅:《解放初期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研究(1949-1953)》,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23页。
    2陈叔亮(1901-1991.7),名寿颐,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书画家,浙江黄岩人.三十年代毕业十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曾任中、小学教员.“七·七”事变后,带领一些爱国青年赴延安。1938年至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曾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6年任山东《海滨画报》社长,1951年任华东文化部艺术处副处长,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艺术教育司副司长,1958年后任中央火上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在军管会文艺处,陈叔亮负责其下属机构美术室的领导工作.但不久就调离.1951年,调任中央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中央文化部艺术教育处处长,及中央文化部艺术教育司副司长。1957年,任中央上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党支部(1961年改为党委)书记。
    3《军管会文艺处美术室工作方针》,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72-1-3。
    4王震:《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600页。
    1最早采用“工场”一词做为机构名称的系上海山湾孤儿院美术工场,之后出现该词就是解放区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鲁艺创建之初在教学结构上设戏剧、音乐、美术、文学四个系,1941年改设戏剧部、美术部、音乐部和文学部,美术部下设美术学和鲁艺美术工场,负责创作。古元在曾在1941年担任美术上场木刻组长
    2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76页。
    3 http://baike.baidu.com/view/688915.htm
    4对于美术工场成立的具体时间,《上海美术志》记载为1949年8月,但据李家璧、闵希文回忆是1949年9月。
    1孙涛、王曰国:《解放初期上海市军管会组织系统研究》,载《史志鉴研究》,2008年23期,32页。
    2据《上海美术志》记载,布置展览科在1952年并入文化广场,1956年5月改建为上海美术设计公司。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专门负责展览展示的公司,分担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展览陈列、大型集会和市容设计布置、室内外装饰设计布置、模型制作、绘画制作等。
    1(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9月,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家美术出版社,单从成立时间来讲,晚于上海人民美术工场两年左右。
    2当时的上海人民美术工场除了正式在编人员之外.旧上海商业艺术画家如丁浩、俞云阶、丁聪、张乐平、程十发、赵延年、吴耘、江有生等都通过美术下场的间接指引继而进入新中国的艺术创作体制,继而得以机会继续进行艺术创作。
    3据《上海美术志》记载,1877-1949年之间,旧上海存在过的与美术相关的画报145种,报纸美术副刊45种。
    4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8-9页。
    1徐昌酩主编:《上海美术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230页。
    2鲁岩当时为华东画报在解放区期的领导人,日后成为新中国美术运动的主要发起人:龙实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四川美院院长:吕蒙新中国成立后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一任社长,后曾任上海画院院长、上海美协副主席。
    3王素:《话说姜维朴》,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178页。
    1确切的说应该是改为《工农兵画报》继续出版。1953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已经建立,所以《工农兵画报》依托在上海人美出版。杨可扬为主编,画报以连环画的形式侧重宣传全国各条战线的新英雄人物的事迹,十1953年9月25日出至第14期之后停刊。
    1资料来源:2010年4月黎鲁采访整理。
    1《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载《文汇报》,1952年8月17日。
    1高宏利:《毛泽东人民观探析》,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23页。
    2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2193.htm
    3http://fun. hudong.com/edmclick. do?senderid=91&pici=19&nexturl=http://www.hudong.com/wiki/%e4%b a%ba%e6%b0%91
    3甘阳主编:《通三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30页。
    1许平《平面设计的自觉及其主体现代隆的构建》,载陈湘波、许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11。
    2王益:《“出版”再探源》,载《出版发行研究》,1999年第6期,2000年第10期。这一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目前国内学界的共识,参见师曾志:《现代出版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页)等相关著述。
    3王益:《“出版”探源》,载《出版发行研究》,1988年第5期。
    1吉少甫:《出版考(续)》,载《出版发行研究》,1991年第5期。
    2诸葛蔚东在《“出版”起源考》中指出,王益在1999年认为“出版”一词应是出现在1890年或1895年,比梁启超最早使用“出版”早4年或9年,同时他又引述其他观点,认为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其编辑序言中就两次使用了“出版”一词。
    3诸葛蔚东:《“出版”起源考》,载《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期。
    4夏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出版社》,载《文史杂志》,2011年第3期。
    1许平:《平面设计的自觉及其主体现代性的构建》,载陈湘波、许平主编《:十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16贞。
    2《大公报》1955年1月初版《1955人民手册》,转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test/2007-03/23/content_558796.htm.
    3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曾设华北区、东北区、西北区、中南区、华东区、西南区六大行政区,为当时一级行政区。其中,华东行政区的辖区相当于如今的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和台湾省。行政委员会驻上海市,由饶漱石担任行政委员会主席。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417529.htm?fromld=144257
    1黎鲁:《连坛回首录》,上海书画i出版社,2005,48页。黎鲁在书中并未提及使用(北京)人美社社标作为上海人美社社标的具体时间,但对吕蒙工作简历进行查询,他于1956年7月至1957年8月期间在中央高级党校学习。查阅上海人美社出版物最早使用并沿用至今的社标是1956年初,因此推断应该在1956年就已经开始改变社标。
    2杨东平:《城市季风》,东方出版社,1994,313页。
    1徐昌酩:《上海美术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83-86页。
    2徐昌酩:《上海美术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74页。
    1薄松年:《为月份牌年画说几句话》,载《美术》,1958年8月。
    2这次展会之后,《美术》相继发表陈伊范《看新旧年画——一个敲响了警钟的展览会》(1956年4月)、何溶《试谈年画的特点及其发展问题》等文章,批判月份牌年画“不健康”,是在“散播低级的审美趣味”。1957年,《关术》又发表《<试谈年画的特点及其发展问题>读后》,继续推进对月份牌年画的批判。
    3转引自薄松年、王树村:《十年来我国新年画的发展和成就》,载《美术研究》,1959年第2期。
    1赵家壁:(1908-1997)中国编辑出版家,作家,翻译家。1908年10月27日生于上海松江。在光华大学附中时,即主编《晨曦》季刊。大学时期,为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主编《中国学生》。1932年在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后,进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任编辑、主任。其间,结识鲁迅、郑们奇等左翼作家.陆续主编《一角丛书》、《良友文学丛书》等,以装帧讲究闻名.1936年,组织鲁迅、茅盾、胡适、郑振铎等著名作家分别编选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由蔡元培作总序。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晨光出版公司的资方代表合并入新美术出版社,赵家璧进入上海人美出版社任副总编辑,创设摄影编辑室,兼任编室主任。在此期间,编辑了16册《苏联十六个加盟共和国》画册,同时出版了许多优秀的摄影读物,如《摄影艺术选集》、《景康摄影集》等。
    2徐昌酩主编:《上海美术志》,中国书画出版社,2004,84页。
    3施晓燕:《赵家璧画传》,转引自李新主编:《珍藏的记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十年文献集》,2009,29-30页。
    1对于解放前后上海到底有多少家画片出版社,不同的出版工作者在回忆当时的情况时有着不同的看法。朱联保在其编撰的《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一书中,对解放前后上海出版业的兴衰变迁做了比较全面的回忆整理。在谈到当时上海美术出版状况时,朱联保记录的90家出版公司,它们分别是:三一画片公司、三民图书公司、正兴画片公司、华美画片社、良友画报、陈正泰画片社、素绚斋画片店、徐胜记画片号、寰球画片公司等。余嘉在《建国初上海书店、出版社情况摘编一十一》中写道,上海解放以后公营私营出版发行机构共有510家,在登记中注明自身经营连环画业的有110家。黎鲁《新美术出版社始末》一文中谈到解放初期经营连环画业的私营单位绝不止110家,有很多经营画片、连环画的出版单位并没有列入到这110家范围之内。
    2黎鲁:《新美术出版社始末》,载《编辑学刊》,1993年第2期。
    3根据对旧上海出版档案的整理,上海在公私合营过程中,对于“美术”出版社的改造范围包括与连环画、月份牌、画片、画报等相关的出版社的社会主义改造,所以本文所谈到的美术类出版社所包括的范围与此一致。
    1徐志放:《月份牌的发展与演变》,载《印刷杂志》,2009年第6期.
    2转引自周武:《从全国性到地方化:1945至1956年上海出版业的变迁》,载《史林》,2006年第12期。
    3《中美周刊》(1939年9月—1941年12月)创刊于上海租界,由上海美商罗斯福公司出版。它表面上聘美商施高德为董事长,实际则由国民政府派出的吴任仓负责,是国民党中宜部利用洋商招牌创办的杂志。对于当时上海出版物数量,重庆汪伪政府掌控的《申报年鉴》统计1936年上海出版物数量为9483种,并估计“七·七事变”以前,在上海一地所刊行的图书一类之出版物,占全国出版图书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所发行的报纸和杂志,占全国出版杂志百分之八十以上。考虑到当时的上海仍然是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之下,所以《中美周刊》的数据更具说服力。
    4转引自周武:《从全国性到地方化:1945-1956年上海出版业的变迁》,载《史林》,2006年第6期。
    1钱普齐:《黄宾虹父子和商务印书馆》,载《出版博物馆》,2007年第6期。
    2杭穉英(1900-1947)于1913年通过考试进入商务印书馆图画部(练习生),深得徐咏清(1880-1953)赏识,从他那学习严谨的造型技能和素描色彩技法,于1922年离开商务印书馆自立门户,成立樨穉画室。金梅生与杭穉英一同在商务印书馆学成后留至广告部工作,但是在商务艺术馆的任职时间无从考究,根据丁浩《美术生涯七十载》所回忆,金与杭二人在商务印书馆广告部工作期间研究郑曼陀月份牌画法并加以改进,影响了之后月份牌广告画的格局。郑曼陀(1885-1959)是中国近代广告擦笔绘画技法的创始人,正是因为共同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便利条件,金与杭二人才有机会去印刷厂研究郑曼陀的原稿,郑为商务印书馆工作的时间目前也无从考究。
    3黄宝忠:《近代中国民营出版业研究——以商务艺术馆和中华书局为考察对象》,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53页。
    1张树年主编:《张元济年谱》,商务印书馆,1992,166页。
    2张树年主编:《张元济年谱》,商务印书馆,1992,529页。
    3周武:《从全国性到地方化:1945-1956年上海出版业的变迁》,载《史林》,2006年第6期。
    4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出版志,第五篇书刊印刷,第六章印刷职工队伍,第·节职工队伍形成与发展。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21/node29400/node29557/node63905/userobjectlai14776 .html
    5张馥玫:《20世纪初上海商业美术环境研究——以上海的“画报”为例》,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11年,31页。
    1墨海书馆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成立的一家铅印出版机构,这也是上海有铅印设备的第一家印刷机构,同时也是最早引进石版印刷技术的出版机构。对于墨海书馆的研究,胡道静《印刷术“反馈”与西方科学第二期东传的头一个据点:上海墨海书馆》、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对墨海书馆的出版物作了全面细致的列举与分析。墨海书馆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为中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精通西学的近代知识分子,同时也对中国印刷出版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石印术在1796年由奥匈帝国人逊纳菲尔德发明,是一种早期的平版印刷术。其原理是利用油、水不相混溶的自然规律,在磨平的石版表面复制出图纹部分形成亲油膜层,空白部分形成亲水膜层,并通过对版面供墨、供水,图纹部分吸油抗水,空白部分吸水抗油来进行印刷。石印的基本制版方法有两种:一足用脂肪性的转写墨直接把图纹描绘在石面上,或描绘在转写纸上再印于石面,经过处理,即成印版。印刷时,先试之以水,水未干时,即滚油墨,覆纸压印即成。
    3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456页。
    4张馥玫:《20世纪初上海商业美术环境研究——以上海的“画报”为例》,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11年,33页。
    5珂罗版技术是以玻璃为版基的照相制版印刷工艺技术,用重络酸盐加入明胶胶体,在玻璃版上涂布感光胶膜,将阴文干片与感光胶质玻璃版密合晒印,胶膜经曝光发生光化反映而引起硬化,经润湿后胶膜吸水膨胀则与之成反比,版面上因而形成与底片密度高低构成相对应的纤细皱纹,在纸上印刷能保留笔墨的浓淡层次效果。珂罗版印版耐印力低,印刷数量小,每一个印版印制三百或五百张左右,最大功用在于复制中国古代书籍与美术作品。胶版印刷是将印版上的图文墨迹先印到包在滚筒表面的橡皮布上,再由橡皮布转印到纸张上。胶版印刷速度快,耐力高,比起珂罗版、铜板的技术又前进了一步,层次进一步丰富细腻,为大批量的印刷提供可能性。
    1王飞:《海派绘画的商业由来》,载《美术观察》,2006年第10期。
    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三联书店,2008,230页。
    3宛少军:《民国时期连环画的社会形象》,载《美术观察》,2008年第2期。
    4徐昌酩主编:《上海美术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77页。
    5张静庐:《中国出版史料补编》,中华书局,1957,279页。
    6宛少军:《20世纪中国连环画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08年,31页。
    7赵家璧:《鲁迅与连环图画》,载《连环画论丛》,1981年第2辑。
    1根据黄剑的研究,“画家”、“艺术家”这两个概念在民国时期关乎着两个不同的群体。中国传统的画家包括那些业余的文人画家、在市场上以卖画获利的职业画家、在朝廷中任职的宫廷画家等几类。民国时期的“画家”一词仍然沿用了传统的含义,意指那些具有绘画专长的人,并没有赋予其更多的含义,尽管那时候画家的实际地位和角色己经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画家了。民国时期的画家基本上实现了职业化,因此“画家”主要是指具有绘画专长、以绘画谋生的人,“画家”的称呼仅仅表明了某类人的专长和职业类别,并没有更多地反映其职业性质和职业声望等状况。“艺术家”的称呼来自于西方,是在清末民初之际随着“美术”、“艺术”等外来词一起输入到中国而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是指那些从事艺术创作或表演而卓有成就的人。“艺术家”的称谓要比“画家”更能体现出绘画职业在性质和声望方面所获得的优势,意味着艺术家已经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它是对那些在某种现代学术事业中的优秀人才的尊称,而不是像“画家”那样仅仅用来指称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参见《美术场域“艺术家”角色的建构——对民国时期(1912-1937)上海美术活动的社会学研究》,黄剑,上海大学,2007.5。
    2这段描述是李欧梵在《上海摩登》中总结茅盾小说《子夜》中所出现的关于现代性物质表征,李欧梵强调这些舒适的现代性设施和商品显然不是一个作家的想象,恰好相反,这是一个作家所描绘和理解的真实世界。
    1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三联书店,2008,231贞。
    2叶浅予:《细叙沧桑记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8页。
    31949年之前最著名日报之一,1902年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办,抗日战争期间停刊,抗战胜利后,《大公报》上海版于1945年11月1日复刊。
    1朱晋平:(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私营出版业的改造》,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6,21页。
    2以上资料来自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全国出版事业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49)》,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257页,
    1《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筹备会1949年上作概况1949》,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1-2页。
    2《上海市公私营出版业座谈会情况报告》,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2》,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432页。
    1《上海市公私营出版业座谈会情况报告》,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2》,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438页。
    2《上海市公私营出版业座谈会情况报告》,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2》,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443-448页。
    3黎鲁:《新美术出版社始末》,《编辑学刊》,1993年第2期。
    4《中共中央对新区出版事业的政策的暂行规定》,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1-2页。
    5宋原放主编:《上海出版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131页
    1王素:《话说姜维朴》,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250-251页。
    2黎鲁:《新美术出版社始末》,载《编辑学刊》,1993第2期。
    1朱联保编:《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学林出版社,1993,21页。
    2大众美术出版社由黄仲明创办,黄是前商务印书馆职员,上海解放之前,进步美术家为了迎接上海的解放,在黄开办的印刷厂——中联印刷厂印制一套版画,所以大众美术出版社属于进步美术出版社的范畴之内,曾约请陈书亮(军管会文艺处美术室主任)、江丰(华东美术学院院长)、陈烟桥(名木刻家)为该社主编。
    3黎鲁:《新美术出版社始末》,《编辑学刊》,1993年第2期。
    4黎鲁:《五十年代中前期上海连环画工作杂忆》,载《连环画艺术》,1989年第4期。
    5黎鲁:《新美术出版社始末》,载《编辑学刊》,1993年第2期。
    1《文化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载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557-558页。
    2蔡若虹:《一九五○年新年画工作概况》,载《人民日报》,1950年2月11日。
    1蔡若虹:《一九五0年新年画工作概况》,载《人民日报》,1950年2月11日。
    2陈烟桥:《关于上海彩印图画的发行与制作的·些问题》,载《文汇报》,1950年9月18日。
    3《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关于开展新年画_工作的报告》,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1-1990,1951年。
    1徐昌酩主编:《上海美术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325页。
    2陈烟桥:1911-1970.中国版画家。1928年入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科;1931年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不久开始版画创作,并从事进步艺术活动,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2年冬,与陈铁耕、何白涛等在校组织“野穗社”;1933年与鲁迅通信,在鲁迅的鼓励与支持下,继续从事版画创作;1939年赴重庆工作,先后任育才中学绘画组组长、《新华日报》美术科主任:1949年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美术科科长、中国关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秘书长,1958年后任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美协广西分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西文联副主席等。
    3《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1953年上海年画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8-172-4-243-30,1954年。
    4《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关于发展新年画工作的报告》,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1-1990,1951年。
    1《对上海私营画片出版业、发行业合并改组为公私合营机构的计划(草案)》,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8-1-23-4,1953年。
    2十三家私营画片出版社分别是华美画片社、艺辉画片商店、寰球画片出版社、徐胜记印刷厂、庐山画片号、陈正泰画片号、达华印刷厂、彩画第一联营社、正兴美术印刷公司、万如工业社画片出版部、陈正泰画片号、素绚斋画片号、长春书局等。
    3朱联保编:《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学林出版社,1993,21页。
    4《对上海私营画片出版业、发行业合并改组为公私合营机构的计划(草案)》,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8-1-23-4,1953年。
    5对于上海画片出版社由哪几家私营出版社合并,目前的研究是有分歧的,之前的研究认为仅是彩事一联与三一、庐山、徐胜记四家出版社合并成上海画片出版社,但是在《对上海私营画片出版业。发行业合并改组为公私合营机构的计划(草案)》中所提到的上海画片出版社成立始末,这种说法显然存在偏颇。而上海档案馆存《上海画片出版社组织结构图》中,信息显示是有9家私营机构组建。本文以《草案》中提及的私营画片社为准,暂定为12家。
    1许力以:《共和国初年出版领域的发展图景》,载《出版史料》,2009年第9期。
    2上海先后成立的公私合营出版社有:1952年成立的新文艺出版社、新美术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1954年成立的上海画片出版社、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成立的上海文化出版社。
    3胡序介:《回忆伯父在出版总署的工作》,载《编辑学刊》,1996年第4期。
    4《大众美术出版社织及工作情况报告》,上海市档案馆,档案编号:B1-1-1875-37,1950年。
    1黎鲁:《连坛回首录》,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118页。
    2据黎鲁回忆,1952年春,上级原本打算让野夫担任新美术社长,而另一个声音希望赖少其同时兼任华东(上海)人美及新美术社长。野夫是鲁迅时代思想激进的木刻家,一八艺社成员,解放后曾担任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总务主任,赖少其早年从事木刻创作,后参加新四军,从事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华东文联秘书长、上海文联副主席、安徽文联主席、安徽美协、书协主席等职。
    3黎鲁:《新美术出版社始末》,载《编辑学刊》,1993年第2期。
    4《对上海私营画片出版业、发行业合并改组为公私合营机构的计划(草案)》,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8-1-23-4,1953年。
    1《对上海私营画片出版业、发行业合并改组为公私合营机构的计划(草案)》,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8-1-23-4,1953年。
    1黎鲁:《连坛回首录》,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195页.
    2黎鲁回忆,曾听取赵家璧意见,每周二在《解放日报》登出“新书汇报”,介绍新美术出版社近期所出书籍2,同时,刊登内容还包括每本书的内容简介。1955年10月,新美术出版社曾出过一本厚达240页的《新美术出版社图书目录》翻阅一下当时上海《解放日报》上的“新美术出版社本周新书汇报”,可以看到1955年11月1日有10种,11月8日有15种,11月15日有9种,12月6日有27种,12月13日有20种等,平均每周出书达到10余种.选题品种的急速增加,可见出版社的努力程度了。到1955年12月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前,新美术出版社所保留的连环画书目中有工业题材101种,农业题材81种,军事题材277种,儿童题材122种,其他(反特、社会生活)120种,文艺名著35种、古装题材151种、戏剧电影88种、科学知识16种,共计881种。
    1《出版总署关于公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1952.8)》,载中央出版社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4》,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200页。
    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上作检查报告》,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7-1-283-14,1954年。
    2据沈家琳回忆,1958年起担任年画创作室主任一职,因此他的创作任务足每年一幅年画作品,同时要负责审阅其他创作人员的稿件,而创作人员每年则是四副作品。
    1《1954年经济计划执行情况检查总结》,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7-1-9,1955年。
    2《1955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7-1-10,1956年。
    3资料来源:2013年2月对沈家琳录音采访。
    1黎鲁:《连坛回首录》, 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196页。
    2《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工作检查报告》,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7-1-20,1954年。
    3《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工作检查报告》,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7-1-20,1954年。
    1《一九五五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7-1-10,1956年。
    2《关于华东一级国营出版社和改造私营出版社的意见的报告》,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7-1-22-8,1952年。
    1《连编室创作制度若干规定》,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 B167-1-438,1959年。
    1《关于第一届全国出版行政会议的报告(1951.11)》,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3》,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424页。
    2《出版总署关于执行<关于公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的指示(1952.9)》,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4》,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198页。
    3《出版总署关于公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1952.8)》,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4》,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200页。
    1哈思阳:(1955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宣传画家哈琼文、游龙姑之女.据哈思阳女士回忆.冯健亲先生50年代向上海人美社投稿时,正足由其母亲游龙姑接待并审查查稿,可见当时创作干部的多重任务。资料来源:2010年11月对哈思阳访谈录音整理。
    2哈琼文:《忆创作<毛主席万岁>的前后》,载《哈琼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55页。
    3《出版总署<关于执行关于公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的指示》,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国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4》,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198页。
    1人民美术出版社曾于1950年成立之初,先后出版两幅毛泽东标准像,分别由张振仕和王国栋绘制,其中以王国栋绘制的作品发行数量最多,而这也成为其它出版社创作、出版与毛泽东像相近题材的基本参考标准。
    2《出版总署关于印制毛主席像应注意事项的通知(1951.4)》,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4》,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200-201页。
    1以上资料来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关于有领袖像的年画请予审阅的报告》,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7-1-394-42,1960年。
    1《出版总署关于公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1952.8)》,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3》,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200-201页。
    1资料来源http://www.caanet.org.cn/guanyumeixie.asp?usid=23,1953年10月4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正式更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选出理事62人,主席为齐白石,江丰、叶浅予、吴作人、蔡若虹为副主席,华君武为秘书长。
    2余丁:《论1949年以来中国美术体制的发展与管理的变迁》,载《美术》,2010年第4期。
    31950年秋,由新华书店总店管理处木印科即原石家庄大众美术社与原私营“北京荣宝斋”实行公私合营。合营后称“北京荣宝斋新记”,由郭沫若题写斋名。
    4《人民美术出版社发展大事记》,http://webl73.997788.com/10612/show_220338_1____1_1.html
    1关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组,可参见姚奎、张广《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简介》(载《美术之友》)以及沈鹏、祁旺《沈鹏谈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十周年》(载《中华读书报》,2011年6月1日),对于当时的名称是“创作室”还是“创作组”,这两篇文章存在分歧。
    2对于创作组的创作活动详见丁浩:《美术生涯70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4页。需要说明的是,在这本回忆录中,丁浩认为他因美术工场合并进而进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但是在美术工场的合并单中,并未提及此人,所以丁浩应该属于创作组组建的另外一种情况,即对旧上海进步艺术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进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
    3杨可扬:《可扬艺事随笔》,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143页。顾炳鑫为上海宝山人,在20世纪50代初期即有一定影响,当时曾有“南顾北刘”的美称(“刘”指刘继卣),在绘画技巧方面,他先后在钢笔画、铅笔画、中国水墨画等领域做了尝试,不少后来者纷纷效仿,拓宽了连环画创作多样化的道路。
    1丁浩:《和张乐平一起赶画漫画迎接解放》,载丁浩:《美术生涯七十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4贞。
    2详见周博:《剪辑理想图景——“照相蒙太奇”的传播及其中国境遇初探(1920-1960)》,见陈湘波、许平编:《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
    3上海市关术家协会编:《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连环画卷1949-200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18页。
    1资料来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86%E4%BD%93%E4%B8%BB%E4%B9%89#.E6.8F.90.E5.87.BA
    2《毛泽东文集》第三卷,416页。
    1《铁佛寺》以真实事件为原型,讲述的是1942年淮南来安县铁佛乡发生了一件谋杀案。暗杀的主谋人是当地过去有名的“票把”王德胜,在新四军到淮南后自知如不改变方式将无处容身,于是假意来与新四军接洽改邪归正,参加抗日部队后,挂着抗日的招牌,暗地里却唆使匪徒们向老百姓绑架勒索,事情败露后,王德胜将铁佛乡干部方队长杀死,破坏抗日根据地。暗杀发生后,王伪装好人到铁佛乡建议组织武装以保卫乡闾,企图使全乡武装落入他掌握。后由于其伙计的告密,农抗会的调查,甚至小孩子也在这里表现了充分的机智,王德胜的案子被揭穿。整个木刻连环画创作即以这个故事原型加以剪裁、连贯、编织成为脚本,从而进入创作的过程。
    2上海美术馆编:《刀笔之魂——吕蒙纪念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53页。
    1林岗:《我们怎样创作连环画》,载《美术》,1950年第5期。
    2丁浩在上海解放前即以画广告画,尤其是美女广告画著称上海滩。程十发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有很深的国画功底。
    1赵宏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创作谈》,《赵宏本连环画生涯50年》,中国连环画出版社,1990, 48页。
    2周瑞庄,又名睿庄。(1930.2-)。浙江湖州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专职画家,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49年9月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0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读书期间历经抗美援朝,为响应国家号召分配至军事干校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2年,去河北河间县当教师。1953年回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关术学院)继续完成学业。1958年油画系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担任宣传画创作干部。资料来源2013年2月对周瑞庄采访录音。
    1范廷佐(Joannes Ferry,1856),西班牙籍传教士,曾游学于罗马,1847年被派往中国,设计建造了徐家汇教堂和董家渡大堂。他的艺术天赋很快受到当时上海耶稣会院院长郎怀仁的赏识,并资助支持他扩展自己的画室,创办工艺学校,并接收中国学生学习西洋绘画、雕塑及版画方面的技艺,构成了土山湾画馆的雏形。
    1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4页。
    2李超:《上海油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6页。
    3李超:《海纳百川—上海美术教育钩沉》,转引自潘耀昌主编《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91页。
    4沈毓元:《土山湾与孤儿院》,载汤伟康、朱大路、杜黎编:《上海轶事》,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201页。
    1徐昌酩主编:《上海美术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385-387页。
    2徐昌酩主编:《上海美术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387页。
    3徐悲鸿:《中国新艺术运动的回顾与前瞻》,载重庆《时事新报》,1943年3月15日。
    4周湘,近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少年从钱慧安习国画,及长从上山湾工艺厂洋画家习油画。1898年随同窗之父付法国任幕友年余,1902年回国。1910年至沪办学,个人单干,先后创办启蒙性质的学校多所,有图画速成班、中西图画函授学堂、上海油画院、西法绘像补习科、西法油画传习所,学制一个月至半年。较有影响者为1911年7月19日所办的为期三个月的背景画传习所,教授照相及舞台背景制作方法,学生有乌始光、陈抱一、刘海粟等。1917年创办中华美术学校,开始仅绘画一科,学制半年,后改三年。1918年9月1日创办校刊《中华美术报》,为中国第一种美术专业性质杂志(资料来源:徐昌酩主编:《上海美术 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396页)。
    1马林在其博士论文《周湘与中国早期教育》中指出,周湘的油画传统并不是来自于土山湾画馆,并且他也没有在上山湾画馆习画,徐悲鸿先生认为周湘是“上山湾画馆”陶冶之画家,也并没有史料认证此观点。马林认为周湘的油画传承系于在欧洲学画期间所学。
    2潘天寿:《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略》(《中国绘画史》附录),1926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1934年商务印书馆组编“大学从书”,将《中国绘画史》列入再版。1983年12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重版。
    3万青力:《刘德斋(1843—1912)与上海上山湾天主教画室》,载《万青力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28页。
    4徐悲鸿:《中国新艺术运动的回顾与前瞻》,重庆《时事新报》,1943年3月15日。
    1马林:《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69页。
    2徐昌酩主编:《上海美术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268-270页。
    3黄苗子:《张光宇的艺术精神》,载《装饰》创立50周年增刊,2008,89页。
    4莫小也、乔监松:《穉英画室的人员构成》,载《美苑》,2011年第1期。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1952)》,1958,14页。转引自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10469
    2刘世清:《论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演变机制》,载《“公平、均衡、效率——多元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8年10月。
    1据上海市地方志中记载,上海比乐私立学校民国35年(1946年),由黄炎培、江恒源、杨卫玉、孙起孟、何清儒倡议,创办比乐中学。6月29日,成立学校董事会,董事长江恒源。8月13日,黄炎培、江恒源、杨卫玉、何清儒、孙起孟联名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创设比乐中学意旨书》。孙起孟任校长。是年8月开始招生,9月12日举行开学典礼,黄炎培到校致词。比乐中学校名取自马相伯民国19年(1930年)为中华职教社礼堂——“比乐堂”的题名。“比乐”一词源于《易经·杂卦》。马相伯释“比乐”两字为“亲群合众,故得快乐”。创设比乐中学,源自中华职教社倡导、推广职业教育,改良普通教育的宗旨。于普通中学中设职业科,使学生能受到职业性高中教育,于升学不致有妨,又便于就业。
    1《私立比乐业余学校美术班招生简章和招生许可证的报告及上海市教育局的指令》,资料来源: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05-1-222-143,1950年。
    2刘世消:《论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演变机制》,载《“公平、均衡、效率——多元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8年10月,110页。
    1资料来源:2013年2月王伟戌、黄妙发录音整理。
    2 http://auction.artron.net/showpic.php?ArtCode=art5004401027
    2李天纲:《张充仁:我是第一名》,上海《文汇报》,2011年9月16日。
    1仅就“白鹅”而言,前后办学二十多年,培育学生二至三千人。其中确实涌现了很多具有突出成就、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如著名版画家、美术史论家江仁,还有著名博物馆学家、上海博物馆馆长沈之瑜,著名版画家劭克萍,装饰画家张雪父,著名书画家费新我,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论家刘汝醴。新中国诞生后办了四年的“新中国美术研究所”也培养了许多美术人才,如金立德、朱玉成、瞿谷量等画家,以及陈剑英、张之凡、汪福民等成为著名儿童美术家或出版社的美术编辑骨十。
    2黎鲁:《连坛回首录》,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160页。
    1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2》,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650页。
    2《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关于连环画的工作报告》,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7-1-339-114,1959年。
    3《三年来上海连环画工作的初步总结》,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72-1-74,1952年。
    1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编:《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连环画卷1949-200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204页。
    2《三年来上海连环画工作的初步总结》,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72-1-74,1952年。
    3《上海连环画改造运动史料》,载《档案与史学》,1999年第8期。
    4《上海连环画改造运动史料》,载《档案与史学》,1999年第8期。
    5陆定一:《在中宣部通俗报刊图书出版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3》,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137页。
    1麦荔红:《图说中国连环画》,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40页。据书中记载,此“关书”是当年在上海张少呆门下学徒的连环画家洪斯文拜师时所立。
    1黄若谷、王亦秋:《五十年代初上海的两期连环画研究班》,载《连环画艺术》,1991年第1期。
    2黄若谷、王亦秋:《五十年代初上海的两期连环画研究班》,载《连环画艺术》,1991年第1期。
    3黎鲁:《上海连坛旧事》,载《连坛回首录》,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58页。
    1《人民日报》,1949年11月27日。转引自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77页。
    2徐昌酩主编:《上海美术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73页。
    3蔡若虹:《一九五○年新年画工作概况》,《人民日报》,1950年2月11日。
    4《上海市文化局关于年画事件经过情况的报告》,上海市档案馆,档案编号:B172-1-49-4,1950年。
    11950年年画创作启动开始于9月份,这次冲突虽然没有具体记载时间,但大致在9、10月份之间。
    2陈烟桥:《关于上海彩印图画的发行与制作的一些问题》,上海《文汇报》,1950年9月18日。
    3《上海市文化局关于一年来上海美术工作的报告》,上海市档案馆,档案编号:B172-1-74-46,1952年.
    4《一九五二年年画创作总结》,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72-1-74-44,1952年。
    1《上海市文化局关于管理私立美术短期训练班的暂行条例、举办美术工作者学习班的计划、总结》,上海市档案馆,档案编号:B172-4-247-20,1953年。
    2《上海市文化局关于于管理私立美术短期训练班的暂行条例、举办美术工作者学习班的计划、总结》,上海市档案馆,档案编号:B172-4-247-1,1953年。
    3《上海市文化局关十上海美术工作者政治见习班的总结》,上海市档案馆,档案编号:B172-4-247,1952 年。
    1黎鲁:《连坛回首录》,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根据此书第58、179页相关资料整理。
    2黎鲁:《黎鲁谈五十年代连环画的创作与出版》,载《东方早报》,2012年8月19日。
    1潘公凯主撰:《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59-360页。
    2《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五三年年画工作总结》,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9-2-31-38,1954年。
    1《人民日报》,1949年11月27日。转引自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77页。
    2《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关于年画工作情况的报告》,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7-1-387-40,1953年。
    3朱石基:(1922—2000)曾用名朱士基,别名朱重一,湖北武昌人。1942年在重庆就读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5年参军,在新四军第五师从事绘画宣传工作。1952年谢华东文化部艺术处负责年画、宣传画创作的组织工作。1954年任上海画片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与上海人美合并之后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年画宣传画编辑室主任。在对沈家琳、王伟戌、黄妙发、马乐群的访谈中得知,画片出版社组建的三个画室,与朱石基本人对月份牌年画的重视和热爱有很大关系。
    4沈家琳:(1931.10—)。浙江宁波人。1951年考入苏州美专,师从颜文梁先生。1954年毕业于华东艺专,历任上海画片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创作组长,年画、宣传画编辑室主任、副编审等。曾任全国美展年画评委,中国美协年画艺委会副主任。创作出版大最年画作品,年画《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友爱》分别获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第三届全国年画创作二等奖、三等奖。《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原作由中国美术馆收藏。沈家琳在画室学习时,师从金梅生先生。
    1资料来源2013年2月对沈家琳采访录音整理。
    2朱石基、黄振亮:《上海“月份牌”年画的今昔》,载《美术》,1984年第8期。
    1朱石基、黄振亮:《上海“月份牌”年画的今昔》,载《美术》,1984年第8期。
    2资料来源:2013年2月对沈家琳、王伟戌、黄妙发、马乐群采访录音整理。
    31956年文艺风向转向首先源于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口号的提出,因此艺术界开始由对苏联的追随转入到对民族形式的探讨.表现在年画创作领域,源于1956年美协的“新旧年画、民间玩具展览会”,而这次展览会有人发出疾呼“为了保卫和古领这样一种深深为人民喜爱的绘画领域,该是革命的艺术家们停止退却的时候了”,《美术》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讨论有关新年画创作的问题,希望把创作重新引入到新年画创作里。但1956年新年画的颓势已经势不可挡,除了政策的原因,是艺术发展的规律修正人为所做的对艺术的改变,因此,这个时期提出对月份牌年画的重新认识是大势所趋。
    4虽然本文对上海人美的研究时间跨度为1952-1966年之间,但在本小节时间跨度要延展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因为对上海人美与新中国平面设计艺术教育虽在五、六十年代已经展开,但到了八十年代之后才真正开始散播。
    1中央美术学院年连系成立于1980年,严涵为第一任系主任,之后由中央美院原版画系教师杨先让先生担任系主任一职。1980年第一次招收研究生六名,本科生十几名,年画、连环画两个专业各占半数。1986年年画连环画系改名为民间美术系,着重民间美术的研究与探索。1990年民间美术系改换成民间美术研究所,之后研究所亦逐步解散。
    2杨先让:《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成立始末》,载《美术》,2010年第10期。
    3杨先让:《年画连环画系全体师生的怀念》,载《美术研究》,1983年第1期。
    4杨先让:《连环画年画系的创建》,载《美术研究》,1985年第1期。
    1汪轶千、李俊杰:《新华书店管理模式回顾(1951-2001)》,载《出版史料》,2011年第3期。
    2胡愈之:《胡愈之在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上的开幕词》,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248页。
    3《出版会议的收获——人民日报社论》,《人民日报》,1949年10月21日。
    4《出版总署关于统一全国新华书店的决定》,载《中国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2》,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107页。
    1《关于统一全国新华书店各个部门业务的决定》,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2》,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110页。
    2《新华书店上海分店情况介绍》,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7-1-14-167,1952年。
    3俞子林:《上海“三小联”始末》,载《出版史料》,2009年第2期。“三小联”为了称呼上的便利并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相区别,人们往往简称它们为“三小联”。
    4《陆定一在全国新华书店工作会议上的闭幕辞》,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中央档案馆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444页。
    1俞子林:《上海“三小联”始末》,载《出版史料》,2009年第2期。
    2《一九五一年新年画统一发行工作的总结》,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1-1990-14,1951年。
    3《一九五一年新年画统一发行工作的总结》,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1-1990-17,1951年。
    1俞子林:《上海“三小联”始末》,载《出版史料》,2009年第2期。
    2《连环图画出版业来联合书店(简称连联书店)组织纲领》,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1-1879,1950年。
    3《管理书刊出版业印刷业发行业暂行条例》,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4》,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172页。
    4六家公私合营出版社即:新文艺出版社、新美术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以上1952年)、上海画片出版社、新知识出版社(以上1954年)和上海文化出版社(1955年)。这些公私合营出出版社都是吸纳了有关私营书店(出版社)而建立的。
    5《中央宣传部转发出版总署党组关于改造私营图书发行业的报告》,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6》,中 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1999,458-464。
    1俞子林:《上海“三小联”始末》.载《出版史料》,2009年第2期。
    2俞子林:《上海“三小联”始末》,载《出版史料》,2009年第2期。
    3胡愈之:《关于出版工作》,载胡愈之:《我的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145页。
    1王益:《出版发行的分与合(一)》,载《中国出版》,1997年第1期。
    2资料来源:2010年11月对沈家琳采访录音整理。
    3资料来源:黎鲁提供《1956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室结构图》。
    4美术书店成立于1963年5月1日。原为上海市黄浦区图片门市部。成立之后独立核算,并把上海市山东路的几家公司迁调,以此来扩充美术书店的销售面积。美术书店的任务制定为:认真做好美术出版物的供应工作,配合重大的政治运动、重要节日等,及时发行相关宣传画,安排好市区的年画市场等。
    1《上海新华书店关于美术书店的任务、业务范围等问题》,上海市档案馆,档案编号:B167-1-643-54,1963年。
    2甘阳:《通三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25页。甘阳认为,中国的计划经济从来都没有真正的建立过,原因是由于毛泽东通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不断地破坏中国建立中央计划经济的条件,使得中国在改革前就从来不是一个苏联意义上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改革时,完成了苏联没有完成的目标。
    1陈矩弘:《新中国出版史研究1949-1965》,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31-135页。
    2《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关于1964年出版少数民族文字版年画的情况的报》,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8167-1-729-184,1965年。
    3《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汇报今年民族版年画标题需要译成少数民族文字等情况报告》,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8167-1-729-195,1965年。
    4在上海人美1964年《情况简报》中提到,在总共印制的998,7900张少数民族年画中,印制最多者为蒙文版,共计397,940张,最少者为傣、傣纳、景颇、拉估、傈僳、佤等6种文字,总印数只有49,840张,其中《扶老爷爷过桥》加印佤文只征订100张,但是付之印刷。
    1《漫画》的主编为米谷,栏目设有漫画一月、漫画通讯、漫画短论、漫画讲堂、漫画医院、工人战士学生创作、外国漫画介绍等。
    2《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关于<漫画>月刊移京,请示出版总署给予具体指示》,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7-1-38-1,1954年。
    3张鸿声:《文学中的上海想象》,人民出版社,2011,253页。
    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请批准出版“上海画报”、“东风画报”的函》,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7-1-287-11,1958年。
    1《东风画报出版计划草案》,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7-1-287-11,1958年。
    2徐昌酩:《上海美术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231页
    3当时各个美术出版社之间虽然业务范围相同,但是仍有侧重之分。在上海人美的这份呈报文件中,提到: “根据我社与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分工,图片宣传的专业任务是由我社担任的,所以社内早设有一个专业的编辑室”,可得知上海人美在出版摄影读物方面具有“唯一性”,这也是其认为具有独特优势的地方之一。在这一文件中反映的另一独特优势即是出版《华东画报》的传统,有针对摄影画报编辑出版的丰富经验。
    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呈请批示关于本社今后原则上不出版摄影图片、画册之报告》,资料来源,上海档案馆:B167-1-341-109,1960年。
    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呈请批示关于本社今后原则上不出版摄影图片、画册之报告》,资料来源,上海档案馆:B167-1-341-109,1960年。 1另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曹辛之的装帧设计作品《苏加诺总统藏画集》也在这次展会中获得金奖。2张苏予:1920年生,上海人,擅装帧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1940年毕业于广西艺专。曾在重庆中国美术学院任教。历任上海人民出版社、古籍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作品《李长吉诗歌》获莱比锡国际书展装帧铜奖。获装帧设计奖有《艺苑撷英》、《中国科技史探索》、《中国岩溶》《中国百科年鉴》。油画有《江南三月》、《禹王庙》、《茅坪八角楼》等。
    3《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庆祝建国十周年出版工作总结》,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7-1-334-9,1959年。
    1毛泽东:《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10页。
    2《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庆祝建国十周年出版工作总结》,资料来源,上海档案馆:B167-1-334-9。
    3闻亦步:《一代盛衰看水印》,载《文汇报》,1962年12月18日。
    4《纪念我国印刷品首获国际复制金奖五十周年》,载《印刷杂志》,2009年12期。
    1殷丝楟:《从艺术体制看艺术家的创造性》,载《2009江苏省美术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习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9年10月。
    1余丁:《论1949年以来中国美术体制的发展与管理的变迁》,载《美术》,2010年第4期。
    1根据2010年4月对前上海人美副社长、总编黎鲁的采访,他回忆当时上海人美的销售利润时,说到人美社的利润在上海当时的状况。但是笔者就此进行历史资料的检索,目前没有发现相关的记录。
    2据黎鲁回忆,在1958年上海人美社的反右批判会上,新任社长称呼原《良友》画报主编、时任上海人美副总编赵家璧为“先生”这一在当时具有强烈资本主义色彩的词汇,给赵家璧很大的打击,之后不得不调至上海文艺出版社任职,可以想象称呼在当时对于身份定义的重要意义。干部是个地道的外来词。它在1539年第一次十法国大作家拉伯雷的作品中出现,借用意大利语的含义,指方框,后转义为一定的场所、环境;后转指作品的各部分安排;后又指领导一个军团的军官。之后,又指官方或企业中的高级人员,再指青年干部和所有干部。中国使用的“干部” 一词,则源于日本。“同志”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含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1920年,毛泽东、罗学瓒等人在通信时,也开始引用“同志”一词。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词,并赋予其新的涵义。新中国成立后,“同志”这个称呼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亲切尊敬的互相称呼。毛泽东同志在1959年还专门指示,要大家互称“同志”。1965年12月14日,中央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至此,“同志”这一称呼已不单单只是一个称呼,而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克服和抵制旧社会腐朽习气和官僚主义作风的一种方式。
    3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大对“干部”一词所做的具体定义。
    4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中央文献出版社编《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71页。
    1第一届全国美展是作为1949年第一届全国文代会的配套活动而举办的。1949年5月4日,文代会出版的《文艺报》发布了征集启事:“凡近五年出版(或演唱、展览)之文学艺术(包括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作品,能真实反映人民的生活斗争,在群众中确有显著良好影响者,均可推荐。”按照毛泽东的文艺路线,征稿函奠定了展览的基调。美术组展览评委有叶浅予、江丰、艾青、蔡若虹、李桦、丁聪、王朝闻、特伟、吴作人、徐悲鸿、古元等代农中国解放区和左翼力量的艺术创作者。
    2《历届全国美展概况》,载《美术观察》,2004年第5期。
    3《美展漫画工作者昨举行漫画座谈会》,载《解放日报》,1949年9月9 日。
    1钟惦棐这篇文章的发表,源于朱金楼曾于展览举行期间在《进步艺术》上发表《全国文代大会(艺术展览会)绘画、漫画、木刻部分观后》一文,对本届美展的部分作品进行了点评。钟惦棐认为,朱金楼的文章过于关注作品的形式与技巧,而当时美术批评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号召和启发大家向现实学习,了解新的现实,熟悉新的生活”,不应该引导艺术家沉湎于艺术形式的学习和研究之中。退一步而言,即使要求艺术家们继续进行形式的推敲,也应该是一种“适合表达现实生活、表达人民大众——主要是工农兵的思想感情的形式,而不是任何别的好像可以孤立起来理解的形式”。这种评论形式给后来的艺术评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在这篇文章中,叶浅予提出两种观点:一、什么是“丑”与“美”?他认为”凡是服从劳动人民利益和表现劳动人民精神的东西,都是“美”的:反之,违反劳动人民利益和歪曲劳动人民精神的东西,都是“丑”的;二、任何形式主义、趣味主义都应该抛弃。之后这种言论宣传步步升级,批判资产阶级思想、批判个人主义和形式主义、艺术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几乎成为共识。
    3王艳:《作为艺术研究视角的日常生活》,载《2010青年艺术评奖论文集》,2010,117页。
    1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载《浙汀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2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重庆出版社,1990,3页。
    3刘荣清:《批判与建构: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研究》,安徽大学博士论文,2011,53页。
    4张贞:《日常生活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9页。
    1尹吉男:《明代宫廷画家谢环的业余生活与仿米氏云山绘画——中国绘画史知识生成系列研究之一》,载《艺术史研究》,2007年12期。
    1资料来源:2013年2月16 日对周瑞庄的采访。
    2详见周博:《中国宣传画的图式与话语》,见陈湘波、许平编:《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210-212贞。周博认为,苏联宣传画之所以在战后受到重视,是因为以在延安地区以农民为宣传对象的新年画已经不太适合部队进入城市之后城市居民的审美,所以以城镇居民为主要宣传对象的苏联宣传画在这个时候,就逐渐成为部队美术工作者模仿的典范。但同时,模仿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并非所有的部队都参与到了苏联宣传画的学习中。周博根据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收藏的两批作品分析到,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美术队的作品就没有天津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教育部印制的宣传画那么“苏联”。
    3周博在《中国宣传画的图式与话语》一文中提到,冯健亲曾在南京的外文书店购买了一些苏联宣传画,并且这些原版作品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详见马克:《建国十年来政治宣传画》,载《美术》,1959年第1期。
    2来自解放区的画家以吕蒙、沈柔坚、黎鲁、黎冰鸿、翁逸之等人为主,来自老上海建国后进行宣传画创作的以丁浩、钱大昕为代表,艺术院校学生则以李家璧、俞云阶、刘安华为代表。
    3《上海市文化局关于上海中苏友好协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局及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苏联宣传画和讽刺画展览会工作总结报告》,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72-1-53-27,1951年。
    1上海美术家协会编:《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宣传画卷1949-200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18页.
    2上海美术家协会编:《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宣传画卷1949-200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21页。
    1《1955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8167-1-10,1955年。
    2蔡振华(1912-2006),浙江德清人,929年考入国立艺术学院(后改名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4年毕业。三四十年代主要在上海从事工商美术设计,备受当时广告界和出版界瞩目,业余时间画些漫画,并为出版社作封面设计和插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并创作了人量宣传画和漫画,因工作成绩突出,1956年被评为上海新闻出版发行单位、上海文化艺术单位先进代表出席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会议。他的美术作品,无沦是设计、宣传画、漫画.均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1956年,宣传画《共同劳动共享成果》被选赴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联展,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9年漫画《画贝啊,妈妈真的受不了啦》获第七届全国美展漫画铜奖。
    3上海美术家协会编:《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宣传画卷1949-200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60-63页。作者认为,蔡振华对装饰主义风格的偏爱与其在杭州国立艺专的求学经历有关,蔡振华在求学五年间,旅欧归来的林风眠构建了国际化的教学体系和师资队伍,如吴大羽、雷圭元、杜劳(俄籍)、斋藤佳三(日籍) 等人。蔡振华当时创作的作品《法国化妆品——中国代销处:草祭洋行》就深受装饰主义风格影响。
    1十月革命后以李西斯基为代表的机械主义先锋艺术家认为,他们在艺术领域的前卫探索,与俄罗斯正在进行的激进社会变革是一致的,是革命的一部分。但事实上列宁和斯大林都表达了对这种风格的批判。30年代斯大林执政后,开始清理先锋艺术以及艺术家,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绘画风格,形成面貌统一的政治宣传美术样式,这也正是对中国产生影响的宣传画。
    1沈鹏:《宣传画的形象、构思及其他》,《文汇报》,1962年7月25日。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美术》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949页。
    1冰心:《用画来歌颂》,见《哈琼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51页。
    2冰心:《用画来歌颂》,见《哈琼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51页。
    3哈琼文:《我的艺术创作生涯》,见《哈琼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50页。
    1周博:《中国宣传画的图式与话语》,见陈湘波、许平编:《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202页。
    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关于改变连环画创作干部制度的请示报告》,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7-1-486-2,1961年。
    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关于改变连环画创作干部制度的请示报告》,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7-1-486-2,1961年。
    2徐昌酩主编:《上海美术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84页。
    1徐昌酩主编:《上海美术志》,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80页。二等奖作品为顾炳鑫《渡江侦察记》、华川《交通站的故事》、刘旦宅《屈原》、江玉山、钱笑呆《穆桂英》;三等奖有姚有多、姚有信、杨丽娜《革命的一家》,陈宏仁《车轮飞转》,任伯宏、任伯言《灵泉洞》,盛亮贤、沈悌如《木匠迎亲》,王亦秋《杨门女将》,罗盘《草上飞》。
    2朱海辰认为,大跃进期间,上海人美展开一系列出版大跃进活动,如宣传画词用成组成套、或者连续出版的方式出版,同一题材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同时出版了二十多种。同时,大跃进期间社会各界画家的热情参与也兴旺了宣传画的出版,许多画家把作品主动送来出版社。
    3资料来源:2010年4月对丁浩的采访。
    4《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关于改变连环画创作干部制度的请示报告》,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8167-1-486-2,1961年。
    1据黎鲁回忆,在批判上海人美出版社社长吕蒙的运动中,有一个创作干部“揭露”他:“吕蒙要我们不要急,画不出来的话,可以休息,花园里走走。”整风及反右运动结束后,吕蒙被撤除社长职务调至朵云轩负贵编辑工作,在文革期间受到严重迫害。
    2约干松: 《苏联造型艺术的悄况和任务》,载《美术》,1957年第4期。
    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71页。
    1蔡仪:《斯大林昭示我们前进的道路》,载《美术》,1954年第3期。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2页。
    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2-67页。
    4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3页。
    1艾秀梅:《艺术何以源于生活,如何高于生活——“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角度的重新解读”》,载《南京师大学报》,2006年第11期。
    2详见姜节泓:《“为了大众的艺术”和“为了艺术的大众”》,资料来源:http://www.doc88.com/p-208337777849.html
    3《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关于送报1955年上半年度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总结的函》,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8167-1-10,1954年。
    4上海美术家协会编:《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宜传画卷1949-200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64页。根据作者的访谈,1958年,全国共出版年画546中,重版481种,印数136,130,000张,作为以出版月份牌年画为主的上海画片出版社,75%还是一个保守的数字。首先,上海画片社的年画因计划管理和生产能力,无法扩大印量;其次,春节之外所销售的月份牌,不在此统计之列:再次,国营出版社向画片出版社约稿,他们所出的月份牌亦不在此统计之列。
    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2-1955年出版物总数印数统计》,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9-231,1956年.
    2徐昌酩主编:《上海美术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74页。
    3江丰:《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载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宣传处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1950,227-234页。
    1《群英会上的赵桂兰》,其线描稿最先发表在《人民美术》1950年第6期上,《人民日报》1951年1月3日首次发表了完成稿。王朝闻指出:“说它是一件比较优秀的作品,主要是指它已经创造了真实的形象,从而正确地体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后来在建国十周年美术作品回顾时,有文章指出此画“无论从内容和形式方面看,都称得起是民间年画、延安时代以来的新年画的进一步发展的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资料来源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82-85页。)
    1950年年画评奖的结果看,获奖者多为有解放区背景的画家:获甲等奖三位画家是李琦、古一舟、安林,都有曾为晋察冀的华北联大或者鲁艺美术创作员的背景:获乙等奖的八位画家,除了几位生平不详之外,其他人都是鲁艺或者华北联大的学生。(资料来源杨冬:《民族文化重建视野下的新年画与新年画运动》,载《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集》。)
    31952年的新年画创作金奖的评选中,在1000余副作品中选出得奖作品40种,39人获得殊荣,这其中虽有李慕白年画《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但权力话语的指向仍然是围绕新年画的单线平涂的艺术形式,除了林岗《群英会上的赵桂兰》之外.侯逸民、邓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李可染《工农模范北海游园大会》、叶浅予《全国各民族大团结》、利群《毛主席的代表访问太行山老根据地人民》、石鲁《幸福婚姻》、阿老《中超部队前线胜利欢歌》、张隆金、方增先《人民的西湖》等都被认为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而这些作品的表现手法即是采用单线平涂的艺术形式。
    1资料来源:2010年11月对沈家琳的采访录音整理。
    2《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关于送报1955年上半年度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总结的函》,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7-1-10,1954年。
    3姜节泓认为,艺术创作的“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可以归纳为“为了大众的艺术”和“为了艺术的大众”前者着眼于艺术的功能性,而后者着眼于艺术家参与艺术的主动性,区别是建立在配合政治运动的形势展开的,1958年大跃进之后,更多关注的是“为了艺术的大众”。笔者认为,单纯的用线性历史的分期会忽略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主动性及能动性。
    1高名潞: 《中国前卫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44-45页。
    2王璜生、朱青生:《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岭南美术出版社,100-102页。
    3在考察新中国女性艺术家生存状态时,姚玳玫提及有的在美术院校教书,或在美协、美术馆任职,如萧淑芳等;有的受到政治迫害,过上颠沛不堪的生活,像李青萍;有的被迫远走他乡,虽可以继续艺术创作,但很快从大众视野中消夫,如潘良玉等。(资料来源王璜生、朱青生:《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岭南美术出版社,100-102页。)
    1丁浩:《美术生涯七十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22-23页。
    2黎鲁:《连坛回首录》,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57页。
    3据沈家琳回忆,在上海画片社合并至上海人美社之前,对于编外创作人员称呼为“特邀年画创作者”,“社会美术工作者”是上海人美对编外创作人员的指称。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71页。
    2毛泽东:《文化、教育、知识分子的问题》,节选自《论联合政府》,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17页。
    3目前尚未有资料证实上海人美“社会美术工作者”的确切人数,但通过对社里老画家的采访得知,旧上海月份牌画家李慕白、金梅生、谢之光、杭稚英、章育青等都曾被聘为“特约年画创作者“。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布尔迪厄文化阶级理论,当时的上海人美对于画种的不同是有高低等级划分的。宣传画作为政治意识形态最有力的宣传工具,只能由“根红苗正”的“体制内”创作人员进行创作。连环画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后迫切要改造的对象,对此类画种的作者也主要以吸收为主。年画由于没有宣传画、连环画的政治意识形态浓烈,在创作人员当中是最不受重视的画种。由于思想性不强,所以年画创作对“社会美术工作者”的吸收和接纳最多,当然,月份牌画家自身不愿进入体制的囹圄也是他们排除在体制之外的原因之一。在本文中,对“社会美术工作者”特指月份牌年画创作者。
    4资料来源:2010年11月沈家琳采访录音整理。
    1在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上通过了五项决议:即《关于发展人民出版事业的基本方针的决议》、《关于改进和发展出版工作的决议》、《关于改进和发展书刊发行的决议》、《关于改进期刊工作的决议》和《关于改进书刊印刷业的决议》,新中国成立之后许多出版政策直接或间接源于这五项决议,如统一全国新华书店、实行出版、印刷、发行和出版专业化、对私营出版业的整顿和改造等。(资料来源周武:《从全国性到地方化:1945至1956年上海出版业的变迁》,载《史林》,2006年第6期。)
    1《上海画片出版社关于送上1956年工作总结的报告》,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7-1-138-33,1957年。
    1据哈思阳回忆,上海人美社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成立宣传画创编室,即编辑和创作合为一体,画家既有创作任务,同时又要完成出版社编辑任务。而冯健亲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投递稿件,即是由哈思阳母亲游龙姑接待。
    2 Julia F. Andrews. Painters and Poli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949-1979[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6
    1李海文:《新中国60年的著作稿酬与币值》,载《中国出版》,2009年第9期。
    2国家版权局办公室编:《关于改进和发展出版工作的决议》,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28-31页。
    1建国初期,为了稳定物价和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政府和银行共同推举出一种名叫“折实单位”的折算措施,这项措施后来深为老百姓与各行各业所接受,其计算方法也十分便捷。但地域不同,每个折实单位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如上海一个折实单位是以白粳米一斤,生油一两,煤球一斤,龙头细布一尺四种物品,以前五天的平均价作为一个折实单位计。
    2资料来源:2010年4月丁浩采访录音整理。
    3《1949.10-1999年稿酬制度变动情况简表》,载《出版经济》,2001年第3期。
    4《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稿酬标准》,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2-3643-17,1951年。
    1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稿酬标准》,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2-3643-17,1951年.
    2200万元什么概念呢?当时北京一级教授的月薪是300万元左右,根据1954年修订后的高校毕业生月薪规定,北京地区大学四年本科毕业生的月薪是41.8万元,横向比较可得知当时稿酬价值。
    1转引自张敏:《从稿费制度的实行看晚清上海文化市场的发育》,载《史林》,2001年第2期。
    2汤林弟:《中国近代稿酬制度的产生》,载《编辑学刊》,2004年第2期。
    3叶浅予:《叶浅予自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3页。
    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关于干部改制问题的请示报告》,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8167-1-486,1958年。
    1上海美术家协会编:《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连环画卷1949-200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208-209页。
    2朱海辰认为,由于大跃进以及反右斗争,群众参与到艺术创作中的热情比以往要高,所以导致了当时创作的兴盛。这个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作品数量的激增有一定的帮助,但如果去理解整个出版社整体艺术形式的上升以及集中出现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原因就未免偏颇。
    3《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关于改变连环画创作干部的工作制度的请示报告》,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7-1-486-2,1961年。
    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关于改变连环画创作干部的工作制度的请示报告》,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7-1-486-2,1961年。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载《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3-44页。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81贞。
    2毛泽东:《文化、教育、知识分子的问题》,载《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17页。
    1[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51-152页。
    1[美l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著:《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虹、徐彬译,商务印书馆,2004.346页。
    1姜进:《断裂与延续——1950年代上海的文化改造》,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熊月之、周武主编:《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黄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活动史话》,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李欧梵:《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李欧梵:《上海摩登》,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哈思阳主编:《哈琼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
    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陈湘波、许平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
    赖少其:《文代归来》,上海正风出版社,1950年
    黄可:《上海美术史札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宣传处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1950年。
    朱联保编撰:《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学林出版社,1993年。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国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50)》,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
    毛泽东:《毛泽东论文学和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
    陈伯通:《上海文化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姜卜林:《世界政府辞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年。
    王震:《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
    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王素:《话说姜维朴》,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
    甘阳主编:《通三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杨东平:《城市季风》,东方出版社,1994年。
    徐昌酩主编:《上海美术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
    李新主编:《珍藏的记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十年文献集》,2009年。
    《正中书局四十年》,正中书局,1971年。
    张树年主编:《张元济年谱》,商务印书馆,1992年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三联书店,2008年。
    张静庐:《中国出版史料补编》,中华书局,1957年。
    叶浅予:《细叙沧桑记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宋原放主编:《上海出版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
    黎鲁:《连坛回首录》,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4》,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3》,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
    杨可扬:《可扬艺事随笔》,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上海美术馆编:《刀笔之魂——吕蒙纪念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
    赵宏本:《赵宏本连环画生涯50年》,中国连环画出版社,1990年。
    李超:《上海油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
    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
    潘耀昌主编:《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
    汤伟康、朱大路、杜黎编:《上海轶事》,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
    上海文史馆、上海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地方史资料(五)》,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
    潘天寿:《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略》(《中国绘画史》附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3年。
    万青力:《万青力美术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1952)》,1958年。
    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8》,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编:《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连环画卷1949-200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编:《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宣传画卷1949-200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麦荔红:《图说中国连环画》,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潘公凯主撰:《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2》,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6》,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年。
    胡愈之:《我的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
    陈矩弘:《新中国出版史研究1949-1965》,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
    张鸿声:《文学中的上海想象》,人民出版社,2011年。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
    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重庆出版社,1990年。
    王晓东:《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张贞:《日常生活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美术》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上海美术志》编撰委员会编:《上海美术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
    高名潞:《中国前卫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年。
    [法]埃尼施:《作为艺术家》,吴启雯、李晓畅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王璜生、朱青生主编:《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
    丁浩:《美术生涯七十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
    国家版权局办公室编:《关于改进和发展出版工作的决议》,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著:《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著:《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虹、徐彬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吴永贵:《民国出版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
    Raymond Williams,the country and the cit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V. I. Lenin,'Party Organisation and Party Literature', Collected Works. [Eng. ed.], FLPH,Moscow,1962。
    易图强:《新中国畅销书历史嬗变及其与时代变迁关系研究(1949.10-1989.5)》,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
    李朝霞:《新中国的美术观及其话语实践》,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10年。
    胡绳玉:《吴待秋为章某人卖老子》,载《世纪》,2008年第4期。
    李松:《军功章的一半》,载《艺海沙龙》,2008年第5期。
    沈鹏、祁旺:《沈鹏谈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十周年》,载《中华读书报》,2011年6月1日。
    瞿秋白:《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载《现代》,第一卷第六期,1932年10月。
    王艳:《2010青年艺术评奖论文集》,2010年。
    孙涛、王曰国:《解放初期上海市军管会组织系统研究》,载《史志鉴研究》,2008年23期。
    王益:《“出版”探源》,载《出版发行研究》,1988年第5期。
    王益:《“出版”再探源》,载《出版发行研究》,1999年第6期,2000年第10期。
    吉少甫:《出版考(续)》,载《出版发行研究》,1991年第5期。
    夏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出版社》,载《文史杂志》,2011年第3期。
    薄松年:《为月份牌年画说几句话》,载《美术》,1958年8月。
    薄松年、王树村:《十年来我国新年画的而发展和成就》,载《美术研究》,1959年第2期。
    黎鲁:《新美术出版社始末》,载《编辑学刊》,1993年第2期。
    徐志放:《月份牌的发展与演变》,载《印刷杂志》,2009年第6期。
    周武:《从全国性到地方化:1945-1956年上海出版业的变迁》,载《史林》,2006年第6期。
    钱普齐:《黄宾虹父子和商务印书馆》,载《出版博物馆》,2007年第6期。
    黄宝忠:《近代中国民营出版业研究——以商务艺术馆和中华书局为考察对象》,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董进权、陈梦熊:《中国现代出版楷模张元济》,《中国大资本家传》第九卷。
    张馥玫:《20世纪初上海商业美术环境研究——以上海的“画报”为例》,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11年。
    王飞:《海派绘画的商业由来》,载《美术观察》,2006年第10期。
    宛少军:《20世纪中国连环画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08年。
    赵家璧:《鲁迅与连环图画》,载《连环画论丛》,1981年第2辑。
    转引自朱晋平:《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私营出版业的改造》,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6,21页。
    黎鲁:《五十年代中前期上海连环画工作杂忆》,载《连环画艺术》,1989年第4期。
    陈烟桥:《关于上海彩印图画的发行与制作的一些问题》,载《文汇报》,1950年9月18日。
    林岗:《我们怎样创作连环画》,载《美术》,1950年第5期。
    徐悲鸿:《中国新艺术运动的回顾与前瞻》,重庆《时事新报》,1943年3月15 日。
    马林:《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黄苗子:《张光宇的艺术精神》,载《装饰》创立50周年增刊,2008。
    莫小也、乔监松:《徲英画室的人员构成》,载《美苑》,2011年第1期。
    刘世清:《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政策的伦理取向及其演变机制》,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8年第12期。
    李天纲:《张充仁:我是第一名》,上海《文汇报》,2011年9月16日。
    《上海连环画改造运动史料》,载《档案与史学》,1999年第8期。
    黄若谷、王亦秋:《五十年代初上海的两期连环画研究班》,载《连环画艺术》,1991年第1期。
    蔡若虹:《一九五○年新年画工作概况》,《人民日报》,1950年2月11日。
    黎鲁:《黎鲁谈五十年代连环画的创作与出版》,载《东方早报》,2012年8月19日。
    朱石基、黄振亮:《上海“月份牌”年画的今昔》,载《美术》,1984年第8期。
    杨先让:《年画连环画系全体师生的怀念》,载《美术研究》,1983年第1期。
    杨先让:《连环画年画系的创建》,载《美术研究》,1985年第1期。
    汪轶千、李俊杰:《新华书店管理模式回顾(1951-2001)》,载《出版史料》,2011年第3期。
    《出版会议的收获——人民日报社论》,《人民日报》,1949年10月21日。
    俞子林:《上海“三小联”始末》,载《出版史料》,2009年第2期。
    王益:《出版发行的分与合(一)》,载《中国出版》,1997年第1期。
    徐志放:《纪念我国印刷品首获国际复制金奖五十周年》,载《印刷杂志》,2009年12期。
    余丁:《论1949年以来中国美术体制的发展与管理的变迁》,载《美术》,2010年第4期。
    《历届全国美展概况》,载《美术观察》,2004年第5期。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载《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尹吉男:《明代宫廷画家谢环的业余生活与仿米氏云山绘画——中国绘画史知识 生成系列研究之一》,载《艺术史研究》,2007年12期。
    马克:《建国十年来政治宣传画》,载《美术》,1959年第1期。
    沈鹏:《宣传画的形象、构思及其他》,见《文汇报》,1962年7月25日。
    约干松:《苏联造型艺术的情况和任务》,载《美术》,1957年第四期。
    蔡仪:《斯大林昭示我们前进的道路》,于《美术》,1954年第三期。
    艾秀梅:《艺术何以源于生活,如何高于生活——“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角度的重新解读”》,载《南京师大学报》,2006年第11期。
    李海文:《新中国60年的著作稿酬与币值》,载《中国出版》,2009年第9期。
    《1949.10-1999年稿酬制度变动情况简表》,载《出版经济》,2001年第3期。
    汤林弟:《中国近代稿酬制度的产生》,载《编辑学刊》,2004年第2期。
    姜进:《断裂与延续——1950年代上海的文化改造》,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报告》,上海档案馆:B1-1-1990,1951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工作检查报告》,上海档案馆:B167-1-283-14,1954年。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1953年上海年画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上海档案馆:B-172-4-243-30,1954年
    《对上海私营画片出版业、发行业合并改组为公私合营机构的计划(草案)》,上海档案馆,档案编号:B168-1-23-4,1953年。
    《大众美术出版社组织及工作情况报告》,上海市档案馆:B1-1-1875-37,1950年。
    《1954年经济计划执行情况检查总结》,上海档案馆:B167-1-9,1955年
    《一九五五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上海档案馆:B167-1-10,1956年。
    《关于华东一级国营出版社和改造私营出版社的意见的报告》,上海档案馆:B167-1-22-8,1952年。
    《连编室创作制度若干规定》,上海档案馆:8167-1-438,1959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关于有领袖像的年画清予审阅的报告》,上海档案馆:B167-1-394-42,1960年。
    《私立比乐业余学校报美术班招生简章和招生许可证的报告及上海市教育局的指令》,上海档案馆:B105-1-222-143,1950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关于连环画的工作报告》,上海档案馆:B167-1-339-114,1959年。
    《三年来上海连环画工作的初步总结》,上海档案馆:B172-1-74,1952年。
    《上海市文化局关于年画事件经过情况的报告》,上海市档案馆:B172-1-49-4,1950年。
    《上海市文化局关于一年来上海美术工作的报告》,上海市档案馆:B172-1-74-46,1952年。
    《一九五二年年画创作总结》,上海档案馆:B172-1-74-44,1952年。
    《上海市文化局关于管理私立美术短期训练班的暂行条例、举办美术工作者学习班的计划、总结》,上海市档案馆:B172-4-247-20,1953年。
    《上海市文化局关于上海美术工作者政治见习班的总结》,上海档案馆:B172-4-247,1952年。
    《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局关于年画的工作报告》,上海档案馆:B172-4-243-52,1953年。
    《1953年上海出版新年画目录》,上海档案馆:B172-4-243-8,1953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三三年年画工作总结》,上海档案馆:B9-2-31-38,1954年。
    《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关于年画工作情况的报告》,上海档案馆:B167-1-387-40,1953年。
    《新华书店上海分店情况介绍》,上海档案馆:B167-1-14-167,1952年
    《一九五一年新年画统一发行工作的总结》,上海档案馆:B1-1-1990-14,1951年。
    《连环图画出版业联合书店(简称连联书店)组织纲领》,上海档案馆:B1-1-1879,1950年。
    《上海新华书店关于美术书店的任务、业务范围等问题》,上海市档案馆: B167-1-643-54,1963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关于1964年出版少数民族文字版年画的情况简报》,上海档案馆:B167-1-729-184,1965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汇报今年民族版年画标题需要译成少数民族文字等情况报告》,上海档案馆:B167-1-729-195,1965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关于<漫画>月刊移京,请示出版总署给予具体指示》,上海档案馆:B167-1-38-1,1954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请批准出版“上海画报”、“东风画报”的函》,上海档案馆:B167-1-287-11,1958年。
    《东风画报出版计划草案》,上海档案馆:B167-1-287-11,1958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呈请批示关于本社今后原则上不出版摄影图片、画册之报告》,上海档案馆:B167-1-341-109,1960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庆祝建国十周年出版工作总结》,上海档案馆:B167-1-334-9。
    《上海市文化局关于上海中苏友好协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局及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主办苏联宣传画和讽刺画展览会工作总结报告》,上海档案馆:B172-1-53-27,1951年。
    《1955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上海档案馆:B167-1-10。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关于送报1955年上半年度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总结的函》,上海档案馆:B167-1-10,1954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2-1955年出版物总数印数统计》,上海档案馆:B9-231。
    《上海画片出版社关于送上1956年工作总结的报告》,上海档案馆:B167-1-138-33,1957年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稿酬标准》,上海档案馆:B1-2-3643-17,1951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关于干部改制问题的请示报告》,上海档案馆:B167-1-486,1958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关于改变连环画创作干部的工作制度的请示报告》,上海档案馆:B167-1-486-2,196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