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徒生童话里的“东方形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东方,是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在童话创作里其为青睐的书写对象,在其童话全集的164篇作品中,有近三分之一篇章包含程度不一的东方想象。安徒生对东方的浓厚兴趣受到其所处的亚文化语境的影响,也与其独特的人生历程、气质性情等密切相关。亚文化语境和个体语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安徒生童话中“东方形象”的特殊性。通过对前后期童话中“东方形象”的细致梳理,可以发现,与同时代的许多欧洲作家相比,安徒生的东方表述表达了一种注视“他者”时相对平等的眼光。从这种平等交往的跨文化心态出发,通过对语词、主题、意象等的细心经营,安徒生笔下“东方形象”得以避免落入同时代作品中常见的套话化之窠臼,呈现出含义多元化之特征,体现了作者超越文化偏见与界限的世界主义情怀。这种世界主义情怀还表现为童话与东方文学经典《一千零一夜》的内在关联。在安徒生童话的情节、叙述模式、人物形象等方面,存在许多《一千零一夜》的影响痕迹。这些痕迹显示出作者力求从纯粹艺术性出发,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理解和接受异国的开放姿态。此外,童话对各类西方异国的频繁表述,与“东方形象”一样,也都是安徒生以兼容并包的胸怀书写世界、言说自我的结果。以“东方形象”为代表的异国书写赋予童话表象与内涵的丰富性以及更为开放的阐释空间。同时,异域表述亦强化了文本审美层面的陌生效果,此外,更有助于凸显叙述者的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而上述种种在童话经典性生成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轻忽的作用。所以,安徒生童话里的东方形象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特殊语境中的书写者在文化碰撞中特殊的交往心态、洞悉其独特的心灵轨迹,更令我们对童话的经典性所在获得更深入认知。
In his fairy tales, 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East. Imagination of the East exits in about 30 percent of his all fairy tales. Andersen's strong interesting to the East comes from the sub-cultural context he lives in, and is decided his special experience and personality. The specialty of the sub-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individual context results in the specialty of the image of the East in Andersen'sfairy tales.Through a careful study to the image of the East in different periods, this article points that, compared with some other European writers contemporaneous, Andersen's Eastern narration expresses his principle of equality when looking at others. Based upon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to foreign culture, by words and phrases, themes, and images in writing, Andersen's Eastern imagination can avoid becoming stereotype which commonly exits in contemporaneous works, 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 of multielement in meaning, and embody a kind of cosmopolitism in the author's mind. Cosmopolitism in Andersen's mind is also display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his fairy tales and The Arabian Nights, which is Eastern cannon. The inference of The Arabian Nights to Andersen can be found in the plots, mode of narration, and characters of his fairy tales, which shows that what he focuses on is to comprehend foreign countries based on the artistry and the world literature. Furthermore, Andersen's frequently writing to the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and peoples, as the image of the East, is also the result of observing the world and expressing himself through his extensive heart and active spirit. The writing of foreign lands represented by the image of the East not only enriches Andersen's fairy tales in extension and intension, but also endows them with more open space to interpret. Furthermore, narration of foreign lands strengthens the strangeness of the text on the level of aesthetics and indicates the author's humanism spirit, which is of importance in the course of the fairy tales come into being canon. Therefore, the image of the East on the one hand helps us master the writer's special intercultural mind in a special context, and on the other hands, makes us understand the fairy tales classical character.
引文
1安徒生其人其作首次出现在中国学人的视野中是在1913年,最早的译介者周作人于该年的9月和12月分别发表《童话略论》和《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对安徒生的生平及创作进行了介绍。
    2涉及安徒生研究的博士论文仅有一篇,即王蕾的《安徒生童话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但是,此文的研究重点在于现代中国的儿童观及儿童文学在外来影响之下的理论建设,对作为影响之源的安徒生其人其作却并未进行较深入的探究。
    3李红叶,《安徒生在中国》,《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3期,第154—166页。
    4王蕾,《安徒生童话的翻译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观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5期,第26—34页。
    5周作人,《读安徒生的<十之九>》,见王泉根主编《中国安徒生研究一百年》,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第9页。
    6时翠萍,《谈安徒生童话的叙事视角》,《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第11—13页。
    7孔凡飞,《经历世事艰难后的本色童心——矛盾中的安徒生和他的童话创作》,《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第16—18,21页。
    8安徒生,《安徒生日记》,吉瑟拉·培雷特编,姬健梅等译,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第543页(1875年6月4日的日记)。
    9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543页(1875年6月4日的日记)。
    10 Harold Bloom,"'Trust the tale, not the teller':Hans Christian Andersen", Orbis Litterarum, vol.60, no.6(2005),397-413.
    11韦苇,《对安徒生及其童话的再认识》(上、下),分别发表于《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2期的第5—8页和第6—11页。
    12潘延,《安徒生后期童话试探》,《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84—87页。
    13潘一禾,《安徒生与克尔凯郭尔——安徒生童话的成人解读》,《浙江学刊》2001年第6期,第100—105页。
    14唐均、杨天舒,《安徒生“海的女儿”文学形象原型考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第86—90页。
    15班马,《直悟安徒生——人生阅读框架内的儿童文学位置》,原载台湾《儿童文学家》1991年第3期,参见王泉根主编《中国安徒生研究一百年》,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 第217—226页。
    16汤锐,《经典的爱,高贵的爱》,见王泉根主编《中国安徒生研究一百年》,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第388—391页。
    17参见小啦,《丹麦安徒生研究的结构》,《丹麦安徒生研究论文选》,合肥:安徽少儿出版社,1999年。
    18见吉瑟拉·培雷特为《安徒生日记》所写的《编者的话》,第21页,姬健梅等译,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第9—29页。
    19关于安徒生自我言说的“不可靠性”,可参见附录中本人的论文《安徒生的“诗”与“真”:从<夜行的驿车>谈起》
    20见叶君健为《安徒生童话选》所写的《译者前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6页。
    2190年代以来,在发表于学术期刊的研究性论文中,这段话至少被引用二十次之多,其中亦不乏知名学者的重要成果。引用这段文字的论文主要包括:庄泉锡,《成人读者眼中的童话——<丑小鸭>象征意蕴的深层抽绎》,《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第3期,第24—26页。叶红,《温厚的幽默、尖锐的讽刺——谈安徒生童话的否定性幽默》,《语文学刊》2000年第6期,第24—25页。潘一禾,《安徒生与克尔凯郭尔——安徒生童话的成人解读》,《浙江学刊》2001年第6期,第100—105页。向爱国,《童心视野的生态文艺及当代社会寓言》,《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54—58页。时翠萍,《谈安徒生童话的叙事视角》,《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第11—13页。胡红,《人类中心意识下的异类悲剧——<海的女儿>寓言解析》,《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第16—20页。孔凡飞,《经历世事艰难后的本色童心——矛盾中的安徒生和他的童话创作》,《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第16——18,21页。李庆明,《试论童话的文化和教育意蕴》,《江苏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第9—13页。王远年,《穷苦孩子的心灵成长史——论<幸运的皮尔>》,《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27—30页。王远年,《双重视角与<幸运的皮尔>的多重意蕴》,《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年第11期,第127—128页。陈艳秋《成年人的思悟——对安徒生童话的再认识》,《作家》,2008年第4期,第105—106页。闫春梅,《论童话精神的人文意义》,《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18—21页。廖韵涵《幻想与残酷——安徒生童话儿童性与成人性之极端体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35—37页。朱自强,《儿童文学的双重读者结构及其对创作的影响》,《昆明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17—20,25页。杜芳,《多维视角下<母亲的故事>解读》,《昆明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38—41页。崔金钗,《谈安徒生创作的儿童视角》,《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2期,第8,10页。王蕾,《安徒生童话的翻译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观的建立》,《中 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5期,第26—34页。高勇,《安徒生童话的成人解读》,《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第22—24页。翟江,《<安徒生童话>中“爱”的探求》,《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年第3期,第44—47页。
    22在詹斯·安徒生的《安徒生传》里,引述了一段与上述引文相似的文字,或许正是它的原始出处。1843年,在一封写给B·S·英吉曼的信里,安徒生写道:“现在,我是从自己的心里讲故事:先是抓住一些成年人的思想,然后给小孩子讲出来,同时提醒自己,孩子的父母也许也在听,也要让他们有所感悟。”(见詹斯·安徒生,《安徒生传》,九洲出版社,2005年,第234页)忽略翻译方面的因素,还是能够发现这两段引文存在一定差异。比较而言,传记中的引文相对严谨,更有理由成为转引的依据。但是在研究性论文中,却未有学者引用此段文字。
    23李红叶,《安徒生童话——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之源》,《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第13—15页。
    24李红叶,《安徒生童话在“五四”时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108—111页。
    25安徒生曾作《旅行就是生活》一诗,任智群译,见《安徒生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78—279页。
    26林群,《浅析安徒生童话里关于中国人的描写》,《科教文汇》2009年7月中旬刊,第247页。
    27王珊,《<安徒生童话>中的中国形象》,《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第273—275页。
    28李晓静,《安徒生童话里的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文艺学硕士论文,2008年。
    29王珊,《<安徒生童话>中的中国形象》。
    30李晓静,《安徒生童话里的中国》。
    31参见小啦,《丹麦安徒生研究的结构》,《丹麦安徒生研究论文选》,合肥:安徽少儿出版社,1999年。
    32 A. Jorgensen,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between rootage and modernity:Under particular consideration of the fairytale'Die Dryade'", Fabula, vol.46, no.1-2(2005), pp.43-54.
    33 T. Lundskare-Nielsen,"'Love is a many splendored thing':On the treatment of love in Hans Christian Andersen's'Fairy Tales'", Scandinavica, vol.46, no.2(2007), pp.213-235.
    34 Christopher S. Nassaar, "Andersen's'The Shadow'and Wilde's'The Fisherman and His soul' A case of Influence",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vol.50, no.2(Sep 1995), pp.217-224.
    35 M. Kaliambou, "Hans Christian Andersen's'journey'in Greece:On the reception of his fairytale since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Fabula, vol.46, no.1-2(2005), pp.78-88.
    36 Christopher S.Nassaar, "Andersen's'The Shadow'and Wilde's'The Fisherman and His soul': A case of Influence".
    37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37页。
    38 J. Van Coillie, "The Translator's new clothes:Translating the Dual audience in Andersen's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Meta, vol.53, no.3 (2008), pp.549-568.
    39 C. Alvstad, "Illustrations and ambiguity in eighteen illustrated translations of Hans Christian Andersen's 'The steadfast tin soldier'", Meta, vol.53, no. 1(2008),pp.90-103.
    40 SM. Hansen, "Hans Christian Andersen:Told for children", 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vol.13, no.3(2005), pp.163-177.
    41 B. Klausen, "Dental pain in the life and writings of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Bull Hist Dent, vol.36, no.1(1988), pp.8-11
    42 J. Brown, "Ice puzzles of the mind:Autism and the writings of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Cea Critic, vol.69, no.3(2007), pp.44-64.
    43 H. Bech, "A dung beetle in distress:Hans Christian Andersen meets Karl Maria Kertbeny, Geneva, 1860:Some notes on the archaeology of homosexual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tuning",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vol.35, no.3-4(1998), pp.139-161.
    44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318页(1860年9月3日的日记)。
    45 SH. Rossel,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nd the other arts:The birth of a realist", Scandinavica, vol.46, no.2(2007), pp.133-154.
    46 J. de Mylius, "Religious views in Hans Christian Andersen's works and their literary implications", Orbis Litterarum, vol.62, no.1(2007), pp.23-38.
    47 P. Kihl,, K. Gregersen, N. Sterum, "Hans Christian Andersen's spelling and syndax:Allegation of specific dyslexia are unfounded",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vol.33, no.6(2000), pp.506-519.
    48关于安徒生童话全集的篇数说法不一,不同的版本收录的作品有所出入。本文的统计均以叶君健的译本《安徒生童话全集》(1—16)(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为准。
    49王泉根,《影响中国整整一个世纪的最著名最深刻的外国作家》,《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45—46页。
    50吉瑟拉·培雷特,《安徒生日记·编者的话》,第21页。
    51厄尔·迈纳,《比较诗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336页。
    5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七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830页。
    5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七卷),第830页。
    54于虹主编,《儿童文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50—151页。
    55文体的区分实际上在丹麦文的全集中有所体现,其名称是"Eventry og Historier",即“童话和故事”,但叶氏的译本译做“童话全集”,较晚近的林桦、石琴娥的译本才译做“童话与故事全集”
    56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形象》,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第15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3—184页。
    57潘延,《安徒生后期童话试探》。
    58安徒生,《鬼火进城了》,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二·小鬼和太太》,第38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38—60页。
    59在安徒生童话全集中,有19篇童话涉及埃及,7篇涉及土耳其,15篇涉及中国,9篇涉及印度,13篇涉及伊斯兰,10篇涉及犹太人和摩尔人,
    60参见安徒生的剪纸作品《两个女人站在一棵上有女芭蕾舞蹈家的树旁》、《棕榈树和两位天使》、《石阶上的房子》、《有三个宣礼塔的东方宫殿》、《东方童话宫殿》、《有宣礼塔、台阶和人的东方宫殿》、《东方建筑》、《童话宫殿》等。见《安徒生剪影》,林桦编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103、118、120、121、122、123页。
    61例如一滴不小心滴在纸上的墨水会令他想象并画出一个土耳其人的肖像。(参见詹斯·安徒生,《安徒生传》,第441页,陈雪松、刘寅龙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
    62参见《安徒生日记》,第290页,“昨晚我梦到君士坦丁堡,看见也找回许多曾经被遗忘的记忆。一转眼又梦到日本,梦见许多奇花异草,还有一道安静矗立的伊斯兰式拱廊。”(1856年5月5日)。
    63托马斯·爱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第4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9—48页。
    64约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孙建党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第2页。
    65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63页。
    66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67转引自张国刚、吴莉苇,《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第357—358页。
    68即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廷文明和以伊斯兰教为基础、主要遍布于中西亚和北非、消化吸收了两河文明、波斯文明和埃及文明后形成的伊斯兰文明。
    69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第86页。
    70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第98—99页。
    71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第79页。
    72参见艾田蒲,《中国之欧洲》(上卷),许钧、钱林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2页。
    73张国刚、吴莉苇,《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74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第66页。
    75拜伦,《东方》(《阿比杜斯的新娘》第一章,第一节),《拜伦诗选》,查良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第157页。
    76雨果,《中国花瓶——赠中国小姑娘易杭彩》,《雨果文集》(九),程曾厚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936页。
    77雪莱,《印度小夜曲》,《雪莱抒情诗选》,江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54页。
    78拜伦,《东方》(《阿比杜斯的新娘》第一章,第一节),《拜伦诗选》,第157页。
    79海涅,《乘着歌声的翅膀》,冯至译,《海涅抒情诗选》,杨武能编选,南京:译林出版社,1991年,第48页。
    80转引自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第65页。
    81歌德,《沙恭达罗》,《歌德诗集》(下),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第171页。
    82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12页。
    83歌德,《在罗马的中国人》,《歌德诗集》(下),第172页。
    84雨果,《阿拉伯女主人的告别》,《雨果文集》(八),程曾厚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15页。
    85儒勒·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沙地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第72页。
    86儒勒·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第76页。
    87参见戴尔·布朗主编,《北欧海盗:来自北方的入侵者》,金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6页。
    88关于齐斯遗址的考古学发掘成果,参见理查兹,《北欧海盗》,徐松岩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第187—188页。
    89戴尔·布朗主编,《北欧海盗:来自北方的入侵者》,第70页。
    90巴赫列勃金,《丹麦》,严增学、杨思正译,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第17页。
    91参见《丹麦》(《苏联大百科全书》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20页。
    92参见许智伟,《丹麦史:航向新世纪的童话王国》,台北:三民书局,2003年,第53页。
    93参见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第36页。
    94参见许智伟,《丹麦史:航向新世纪的童话王国》,第36页。
    95参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elund
    96菲·马·米切尔,《丹麦文学的群星》,阮珅等译,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第9页。
    97分别参见菲·马·米切尔,《丹麦文学的群星》,第14页,第17页。
    98菲·马·米切尔,《月麦文学的群星》,第45—46页。
    99菲·马·米切尔,《丹麦文学的群星》,第126页。
    100菲·马·米切尔,《丹麦文学的群星》,第126页。
    101理查兹,《北欧海盗》,第173页。
    102雷吉斯·布瓦耶,《海盗时代》,罗顺江、程家荣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54页。
    103雷吉斯·布瓦耶,《海盗时代》,第55页。
    104理查兹,《北欧海盗》,2009年,第183页。
    105雷吉斯·布瓦耶,《海盗时代》,第125页。
    106许智伟,《丹麦史:航向新世纪的童话王国》,第48页。
    107帕利·劳林,《丹麦王国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338页。
    108林桦,《云雀故乡诗人的咏唱——丹麦作家延森》,《林桦文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205页。
    109参见林桦,《谈谈安徒生的造型艺术创作》,《安徒生剪影》,第63页,林桦编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53—67页。
    110詹斯·安徒生,《安徒生传》,陈雪松、刘寅龙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第444页。
    111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55页(1831年5月31日的日记)。
    112转引自Hans Christian Andersen, "Hans Christian Andersen:The journey of his life", in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ed., Harold Bloom (Clelsea House Publishers,2005), pp.75-92.
    113安徒生,《我的童话人生》,《安徒生文集》(第一卷),林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82页。
    114关于安徒生东方旅行的时间、线路主要参见《安徒生日记》第134—174页、第343—366页。同时参考《安徒生年表》,《安徒生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85页,第496页。
    115安徒生,《夜莺》,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122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22—142页。
    116安徒生,《荷马墓上的一朵玫瑰》,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63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63—66页。
    117安徒生,《诗人的市场》,刘季星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
    118安徒生,《诗人的市场》,第56页。
    119安徒生,《诗人的市场》,第116页。
    120詹斯·安徒生,《安徒生传》,第445页。
    121安徒生,《诗人的市场》,第107页。
    122安徒生,《我的童话人生》,傅光明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123安徒生,《我的童话人生》,第23页。
    124詹斯·安徒生,《安徒生传》,第301页。
    125参见詹斯·安徒生,《安徒生传》,第299页。
    126童年时代与安徒生关系最亲近的两位男性是他的祖父和父亲。祖父患有精神疾病,是欧登塞人喜欢嘲笑和戏弄的对象,安徒生对他深怀恐惧。父亲喜欢阅读和沉思,这些安静的爱好对安徒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安徒生11岁时去世。
    127安徒生,《我的童话人生》,《安徒生文集》(第一卷),第15页。
    128安徒生,《我的童话人生》,《安徒生文集》(第一卷),第38页。
    129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的诗学》,刘自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93页。
    130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的诗学》,第27页。
    131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的诗学》,第157页。
    132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427页(1867年5月2日的日记)
    133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33页。(1825年9月27日的日记)
    134安徒生,《我的童话人生》,《安徒生文集》(第一卷),第16页。
    135詹斯·安徒生,《安徒生传》,第291页。
    136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的诗学》,第150—151页。
    137安徒生,《诗人的市场》,第53—54页。
    138参见林桦,《安徒生文集·总序》,《安徒生文集》(第一卷),第29-30页。
    139安徒生,《诗人的市场》,第54页。
    140安徒生,《诗人的市场》,第145页。
    141安徒生,《诗人的市场》,第154页。
    142安徒生,《诗人的市场》,第121页。
    143参见http://www.andersen.sdu.dk/vaerk/register/eventyr_e.html
    144分别是《幸运的套鞋》(1838)、《飞箱》(1839)、《鹳鸟》(1839)、《天国花园》(1839)、《梦神》(1841)、《没有画的画册》(1839—1847)、《永恒的友情》(1842)、《荷马墓上的一朵玫瑰》(1842)、《夜莺》(1843)、《丑小鸭》(1843)、《枞树》(1844)、《白雪皇后》(1844)、《跳高者》(1845)、《牧羊女和扫烟囱的人》(1845)、《老路灯》(1847)、《母亲的故事》(1847)、《凤凰》(1850)。
    145以上六段引文分别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134—135,125,134,135,133, 127页。
    146安徒生,《夜莺》,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131页。
    147达尼埃尔·亨利·巴柔,《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第12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8—152页。
    148林桦编著,《安徒生剪影》,第182页。
    149安徒生,《夜莺》,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138页。
    150安徒生,《夜莺》,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140页。
    151转引自厄尔·迈纳,《比较诗学》,第187页。
    152林桦,《谈谈安徒生的造型艺术创作》,见《安徒生剪影》,林桦编著,第54页。
    153安徒生,《我的童话人生》,第23页。
    154约·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第1页。
    155安徒生,《夜莺》,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138—139页。
    156《永恒的友情》的主人公是土耳其统治下的希腊人,他们实际上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西方化角色。尽管其祖国的地理位置,以及他们的基督教信仰,都与以亚洲为据点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构成对比,但是,古代希腊的辉煌文化极其深厚影响还是拉开了这个民族与欧洲主流文化之间的距离。在童话中,我们也看到,主人公尽管有基督徒的身份,可是他们的风俗、思维方式、装束等都是非欧洲的。而且,就希腊的地理位置而言,这个国家原本就处于欧洲与亚洲交界的中间地带,因而,地理上的距离和文化上的差异令希腊在许多欧洲人的心目中俨然是东方国家。
    157《天国花园》的故事原型是《旧约·创世纪》里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神话。这个神话的主题在于人不能自我拯救,其堕落是天性使然。而在新的故事里,王子虽然也失去了天国花园,但是他仍然可以凭自身的善良、虔诚收复乐园。在此,安徒生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大家应该知道,人类是世界的主人”,人与神的力量差距由此取消。(关于《天国花园》的主题参见叶君健为这篇童话所做的译后记,《安徒生童话全集》(卷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3页。)
    158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第8页。
    159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形象》,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第176页。
    160斯蒂格·德拉戈尔,《在蓝色中旅行:安徒生传》,冯骏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58页。
    161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伍蠡甫、胡经之主编,第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10页。
    162达尼埃尔—亨利·巴柔,《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第142—143页。
    163安徒生,《鹳鸟》,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16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2—22页。
    164安徒生,《梦神》,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76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67—90页。
    165安徒生,《丑小鸭》,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四:祖母》,第6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6—23页。
    166勃兰兑斯,《安徒生论》,《世界文学》1962年第11期,100—118页。
    167安徒生,《诗人的市场》,第60页。
    168安徒生,《梦神》,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85页。
    169安徒生,《夜莺》,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133页。
    170安徒生,《牧羊女和扫烟囱的人》,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五:母亲的故事》,第18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6—25页。
    171米丽耶·德特利,《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第24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1—262页。
    172安徒生,《凤凰》,《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六:柳树下的梦》,第16—17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5—18页。
    173安徒生,《飞箱》,《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10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11页。
    174安徒生,《夜莺》,《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128页。
    175例如《跳高者》里写道:“它的整个外表说明它是出身于埃及的一个古老的家庭,因此它在这儿非常受到人们的尊敬。”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五:母亲的故事》,第13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2—15页。
    176分别参见《飞箱》、《牧羊女和扫烟囱的人》、《没有画的画册·第二十七夜》以及《白雪皇后·第三个故事》里的卷丹花所讲的故事。
    177安徒生,《没有画的画册》,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八:老栎树的梦》,第3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64页。
    178安徒生,《没有画的画册》,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八:老栎树的梦》,第44页。
    179分别参见《飞箱》,《永恒的友情》,《没有画的画册·第一夜》以及《白雪皇后·第三个故事》里的卷丹花所讲的故事。
    180安徒生,《牧羊女和扫烟囱的人》,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五:母亲的故事》,第25页。
    181分别参见《海的女儿》、《柳树下的梦》、《单身汉的睡帽》、《依卜和小克里斯玎》。
    182参见安徒生,《没有画的画册·第二十一夜》,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八:老栎树的梦》,第44页。
    183参见安徒生,《天国花园》,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二:天国花园》,叶君健译,第123—126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10—135页。
    184安徒生,《梦神》,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85页。
    185参见《一个贵族和他的女儿们》、《沙丘的故事》、《冰姑娘》等童话。
    186分别参见《荷马墓上的一朵玫瑰》、《凤凰》、《夜莺》、《天国花园》。
    187达尼埃尔-亨利·巴柔,《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第3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40页。
    188达尼埃尔-亨利·巴柔,《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第35页。
    189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第23页(引言),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190安徒生,《没有画的画册》,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八:老栎树的梦》,第54页。
    191安徒生,《没有画的画册》,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八:老栎树的梦》,第54页。
    192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第4—5页。
    193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第25页(引言)。
    194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434页。
    195转引自詹斯·安徒生,《安徒生传》,第230页。
    196吉瑟拉·培雷特,《安徒生日记·编者的话》,第24页。
    197安徒生,《我的童话人生》,见《安徒生文集》(第二卷),林桦译,第17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98吉瑟拉·培雷特,《安徒生日记·编者的话》,第21页。
    199 Johan de Mylius, "Religious views in Hans Christian Andersen's works and their literary implications", Orbis Litterarum, vol.62, no.1(2007), pp.23-38.
    200 参见http://www.andersen.sdu.dk/vaerk/register/eventyr_e.html
    201此处篇目的统计以丹麦南方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的安徒生网站(http://www.andersen.sdu.dk/)整理的安徒生童话目录为依据,并参照叶君健译本所依据的丹麦安徒生博物馆馆长斯文·拉尔生编订的《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1949),将发表于1852年1—2月间的《一千年之内》、《天鹅的窠》、《老墓碑》以及发表于1870年的中篇小说《幸运的贝儿》计入其中。参见叶君健为其安徒生童话的译本所写的序言(《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一——海的女儿:译者前言》,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以及http://www.andersen.sdu. dk/vaerk/register/eventyr_e.html。
    202包括《一千年之内》(1852)、《一年的故事》(1852)、《最后的一天》(1852)、《各得其所》(1853)、《依卜和小克里斯玎》(1855)、《犹太女子》(1855)、《光荣的荆棘路》(1855)、 《香肠栓熬的汤》(1858)、《沼泽王的女儿》(1858)、《聪明人的宝石》(1858)、《一个贵族和他的女儿们》(1859)、《“美”》(1859)、《沙丘的故事》(1859)、《新世纪的女神》(1861)、《在养鸭场里》(1861)、《甲虫》(1861)、《茶壶》(1863)、《风把招牌换了》(1865)、《金黄的宝贝》(1865)、《看门人的儿子》(1866)、《癞蛤蟆》(1866)、《谁是最幸运的》(1868)、《树精》(1868)、《彗星》(1869)、《哇哇报》(写于1869,发表于1926)、《幸运的贝儿》(1870)、《海蟒》(1871)、《园丁和主人》(1872)。
    203安徒生,《鹳鸟》,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16页。
    204安徒生《癞蛤蟆》,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三:干爸爸的画册》,第89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77—91页。
    205安徒生,《天国花园》,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二:天国花园》,第119页。
    206安徒生,《看门人的儿子》,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三:干爸爸的画册》,第26—27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7—50页。
    207安徒生,《母亲的故事》,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五:母亲的故事》,第144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38—147页。
    208安徒生,《幸运的贝儿》,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六:幸运的贝儿》,第93—94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209安徒生,《没有画的画册·第二十一夜》,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八:老栎树的梦》,第44页。
    210安徒生,《树精》,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四:曾祖父》,第27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8—57页。
    211安徒生,《飞箱》,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3页。
    212安徒生,《沼泽王的女儿》,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九·踩着面包走的女孩》,第66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71页。
    213安徒生,《旅行就是生活》,任智群译,《安徒生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79页。
    214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379页。(1864年1月2日的日记)。
    215 Harold Bloom,"'Trust the tale, not the teller':Hans Christian Andersen", Orbis Litterarum, vol.60, no.6(2005)
    215参见安徒生,《牙痛姑妈》,这篇童话对牙痛精灵的描写极为阴森恐怖,例如:“她弹奏起来了,她的样子是可怕的——虽然人们只能看见她的手:阴森和冰冷的手;它长着瘦长的指头,而每个指头是一件酷刑的器具。拇指和食指有一个刀片和螺丝刀;中指头上是一个尖锥子,无名指是一个钻子,小指上有蚊子的毒液。”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五:园丁和主人》,第132—133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17— 136页。
    217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441页。
    218亨利·雷马克,《浪漫主义中的异国情趣》,见孙景尧选遍,《新概念、新方法、新探索:当代西方比较文学论文选》,第234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年,第232—246页。
    219弗朗西斯·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廖鸿钧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140页。
    220弗朗西斯·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第141页。
    221分别参见《沼泽王的女儿》、《犹太女子》、《癞蛤蟆》、《甲虫》。
    222安徒生,《聪明人的宝石》,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七:聪明人的宝石》,第140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14—144页。
    223朱维之,赵澧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61页。
    224石琴娥,《北欧文学史》,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193页。
    225欧林·尼尔森,《汉斯·克里斯琴·安徒生》,郭德华译,北京:丹麦王国外交部新闻与文化关系司,1988年,第15页。
    226欧林·尼尔森,《汉斯·克里斯琴·安徒生》,第45页。
    227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张金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155页。
    228乔治·布兰兑斯,《童话诗人安徒生》,见《丹麦安徒生研究论文选》,严绍端、欧阳俊岭译,http://www.dreamkidland.cn/llyj/ants/005.htm
    229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第165—166页。
    230弗朗西斯·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第157页。
    231安徒生,《飞箱》,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11页。
    232吉瑟拉·培雷特,《安徒生日记·编者的话》,见《安徒生日记》,第14页。
    233安徒生,《飞箱》,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4页。
    234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322页。(1860年10月31日的日记)
    235即丹麦与普鲁士之间围绕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主权问题爆发的两次战争,于安徒生而言,这些纷争造成的遗憾是他不得不被迫疏远一些极其亲密的德国友人(例如魏玛大公卡尔·亚历山大),旅行中也只好尽量避免访问德国。
    236此次旅行的目的是访问狄更斯,但由于语言不通造成的了解障碍,加之访问时间(1857年6月11日至7月15日)对狄更斯来说或许过于长久,总之,安徒生获得的热情款待越来越少。回国后,安徒生仍主动积极地与狄更斯通信,但是对方逐渐不再回复,此后两人便失去联系。狄更斯为何由热情转为冷淡,个中原因安徒生一直耿耿于怀却不得其 解。(参见《安徒生日记》及《安徒生年表》)。
    237安徒生,《树精》,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四:曾祖父》,第53页。
    238安徒生,《彗星》,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四:曾祖父》,第108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08页。
    239安徒生,《海蟒》,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五:园丁和主人》,第44—45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29—45页。
    240安徒生,《新世纪的女神》,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一:冰姑娘》,第93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83—94页。
    241安徒生,《看门人的儿子》,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三:干爸爸的画册》,第27页。
    242安徒生,《园丁和主人》,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五:园丁和主人》,第171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64—176页。
    243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分册):德国的浪漫派》,刘半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208页。
    244安徒生,《园丁和主人》,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五:园丁和主人》,第171页。
    244安徒生,《沼泽王的女儿》,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九:踩着面包走的女孩》,第22页。
    246安徒生,《聪明人的宝石》,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七:聪明人的宝石》,第119页。
    247安徒生,《犹太女子》,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七:聪明人的宝石》,第94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87—95页。
    248安徒生,《聪明人的宝石》,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七:聪明人的宝石》,第139—140页。
    249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411页。(1866年5月2日的日记)
    250参见安徒生1868年3月3日和1871年10月6日的日记。“和英格伯·杜鲁森吵了起来,不过我们随即把话题转开,因为她不喜欢自己情绪激动,她相信‘肉身复活’这件事,而我则不。”(《安徒生日记》,第439页)“晚上我在家里谈到上帝、耶稣和圣母玛利亚,表达我的想法和热诚的宗教信仰……奇勒罗普尔小姐脱口而出:‘天啊,那您等于是个犹太人!’我表明我对身为人的耶稣的爱、感激与崇敬,耶稣以人的身份有权要求我追随他的脚步,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冲出了房间。”(《安徒生日记》,第482页)
    251安徒生,《冰姑娘》,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一:冰姑娘》,第184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95—184页。
    252 Harold Bloom,"'Trust the tale, not the teller':Hans Christian Andersen"
    253 Harold Bloom,"'Trust the tale, not the teller':Hans Christian Andersen"
    254安徒生,《犹太女子》,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七:聪明人的宝石》,第95页。
    255参见1870年6月14日的日记,“晚上和三位女士为了耶稣基督和宗教而起了争执;我说上帝的教诲是种恩赐,其出生和家庭背景固然重要,但对我来说却非必要。一场风暴就 此展开:她们认为如果不将耶稣的出生和死亡并进来看,他的教诲就没有意义。必须强调这一点,才能使他对真理的保证更为有力——我若是不相信圣父、圣子、圣灵,那我就不是基督徒;我回答我以一种定义相信他们,而非具有身体的人物——三位女士几乎不想再理我。”(《安徒生日记》,第462—463页)
    256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451页。(1869年10月12日的日记)
    257首先,安徒生是同时代出国次数最多的丹麦人,是一个足迹遍及欧洲、并伸展至亚非的不折不扣的旅行家,甲虫的游历正是他一生的旅行的缩影。其次,歌鸟和贝儿都以歌声动人受到肯定,而清亮的歌声也是安徒生孩提时过人的禀赋,成为歌唱家亦是他最初的人生梦想。再次,从14岁那一年告别故乡开始,终其一生,安徒生都是一个对艺术之美孜孜以求的追梦人,丑陋的癞蛤蟆对渺茫的埃及的向往与出身卑微的安徒生对艺术的痛苦追求是本质同构的心态。又次,茶壶的身体孕育出一朵美丽的花,作为艺术家的安徒生写出美丽的作品,可以说,他们都是美的培育者和创造者。
    258叶君健,《<幸运的贝儿>译后》,见《安徒生童话全集》(卷六),第1966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259安徒生,《癞蛤蟆》,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三:干爸爸的画册》,第83页。
    260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325页。(1860年12月30日的日记)
    261 H. Bech, "A dung beetle in distress:Hans Christian Andersen meets Karl Maria Kertbeny, Geneva, 1860:Some notes on the archaeology of homosexual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tuning".
    262安徒生,《茶壶》,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二:小鬼和太太》,第124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23—125页。
    263癞蛤蟆的理想是前往埃及,即使以生命为代价,也永远要怀着不安和渴望前进。这种渴望令它的头顶发出宝石的光芒,因而在庸碌的同类中,对埃及的向往令它成为最与众不同的一个。不幸坠入养鸭场的歌鸟最希望博得鸡鸭们的好感和认可,而它讨好的重要对象便包括两只中国母鸡。
    264卢卡奇,《小说理论》,见《卢卡奇早期文选》,第86页,张亮、吴勇立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15页。
    265严格说来,这五篇童话的主人公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贝儿、癞蛤蟆、茶壶的结局虽然是死亡或破碎,但他们陨落的时刻正是其人生的颠峰时刻,正处在实现理想(塑造不朽的艺术形象、找到头顶的宝石、获得内心的充实)的幸福中。甲虫尽管并非正面形象,但是它的对生活的诸多要求与斤斤计较均未落空。歌鸟的死还是换来了中国母鸡们“他差不多算是一只中国鸟”的认同。
    266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第226页,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267安徒生,《在养鸭场里》,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一:冰姑娘》,第81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72—82页。
    268参见安徒生,《我的童话人生》(续篇)以及叶君健《甲虫·译后》,安徒生的朋友狄更斯收集了许多阿拉伯的谚语和成语,其中有一则是:当皇帝的马钉上金马掌的时候,甲虫也把它的脚伸出来。狄更斯曾希望安徒生能写一个关于这句俗语的故事。安徒生亦有此想法,但一直未有灵感,直至九年后,安徒生偶然间又一次读到狄更斯当年的希冀,甲虫的故事翩然而至。(见《安徒生文集》(第二卷),第237页;《安徒生童话全集》(卷四),第1229页,叶君健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269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56页。(1831年5月31日的日记)
    270安徒生,《诗人的市场》,第85页。
    271安徒生,《幸运的贝儿》,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六:幸运的贝儿》,第6页。
    272安徒生,《我的童话人生》,第5—6页。
    273安徒生,《诗人的市场》,第117页。
    274安徒生,《诗人的市场》,第157页。
    275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536页(1875年1月30日的日记)。
    276安徒生,《没有画的画册》,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八:老栎树的梦》,第2页。
    277安徒生,《新世纪的女神》,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一:冰姑娘》,第87页。
    278安徒生,《幸运的贝儿》,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六:幸运的贝儿》,第142页。
    279为保证文章的整饬及引文的醒目,以下两组引文对原作的结构稍做修改,将引用的若干段落进行了合并。
    280安徒生,《打火匣》,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一:海的女儿》,第9—10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13页。
    281《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见《一千零一夜·庶民篇》,第203页,解传广、王秀英译,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第194—207页。
    282安徒生,《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一:海的女儿》,第24—25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4—35页。
    283《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见《一千零一夜·庶民篇》,第196—197页。
    284实际上,在已定型的阿拉伯文《一千零一夜》里,并不存在《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在纳训的译本中,此篇的标题被译做《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此篇是迦兰完成《千零一夜》的翻译后从另一来源收集的东方故事,它被附在《一千零一夜》译本的补篇里与之一起在欧洲流传,并逐渐被视为《一千零一夜》的组成部分。
    285当然,首先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引文涉及的两段情节究竟是安徒生从《阿里巴巴》借用来的,还是原本便存在于其流传于民间的形态里的?这两篇童话的民间版本我们虽难以 获得,但是从另一篇安徒生童话《野天鹅》及其民间版本《六只天鹅》(收录在《格林童话》中)的比较中不难看出,安徒生取材民间的童话仅采用了粗糙的、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的基本架构,叙述中细节的充实、情节的丰满,都来自诗人自身的创造性书写。因而,这两个情节单元更可能是安徒生对材料进行艺术化处理的结果。即便相关情节原已存在于民间版本中,但它们在童话中呈现出的与《阿里巴巴》高度相似的叙述形态也仍然可能是安徒生刻意处理的结果。所以,不论哪种情况,都说明安徒生对《阿里巴巴》的借用是明显的。
    286安徒生,《我的童话人生》,见《安徒生文集》(第一卷),第52页。
    287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33页。(1825年9月27日的日记)
    288同《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一样,《阿拉丁与神灯》(纳训译本的篇名为《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在严格意义上也不属于《一千零一夜》,它最早是作为其他来源的东方故事被收录在迦兰译本的补篇里,并逐渐在流传的过程中被视为《一千零一夜》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289叶君健,《打火匣·译后》,见《安徒生童话全集》(卷一),第11页。(原文作“《阿拉丁的神灯》”,考虑到上下文的一致性,引文改做“《阿拉丁与神灯》”)
    290《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见纳训译,《一千零一夜》,第15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133—216页。
    291 《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见纳训译,《一千零一夜》,第216页。
    292例如,神魔的力量被幽禁在灯和戒指里,主人公被囚禁在地道里三日三夜才得以发现驱策神魔的方法。
    293《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见纳训译,《一千零一夜》,第169页。
    294安徒生,《打火匣》,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一:海的女儿》,第8页。
    295 Aage J(?)rgensen, "Heroes in Hans Christian Andersen's writings", in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ed., Harold Bloom (Clelsea House Publishers,2005), pp.175-88.
    296安徒生,《打火匣》,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一:海的女儿》,第13页。
    297凯瑟琳·奥兰丝汀,《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第34页,杨淑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298安徒生,《打火匣》,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一:海的女儿》,第4,11,7,12—13页。
    299以上篇名参见纳训的《一千零一夜》译本。
    300这篇童话于1839年首次出版时,共包括二十个夜晚的故事(第一夜至第二十夜),后来,安徒生又分别于1840(第二十一夜至第三十夜)、1844(第三十一夜)、1847(第三十二、三十三夜)年陆续写出十三个夜晚的故事,于1855年与前二十夜结集出版。(参见 http://www.andersen.sdu.dk/vaerk/register/eventyr e.html以及叶君健,《没有画的画册·译后》,见《安徒生童话全集》第三卷,第885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从这篇童话创作与出版的过程亦可看出“框架”式结构随意、松散、包容性强的特点。
    301采用“框架式”结构的童话主要包括《幸运的套鞋》、《飞箱》、《梦神》、《安琪儿》(1843)、《白雪皇后》、《接骨木树妈妈》(1844)、《光荣的荆棘路》(1855)、《没有画的画册》、《香肠栓熬的汤》(1858)、《钟渊》(1856)、《守塔人奥列》(1859)、《演木偶戏的人》(1851)、《鬼火进城了》(1865)、《在小宝宝的房间里》(1865)、《贝脱、比脱和比尔》(1868)、《藏着并不等于遗忘》(1866)、《干爸爸的画册》(1868)、《谁是最幸运的》(1868)、《创造》(1869)、《跛子》(1872)、《牙痛姑妈》(1872)、《纸牌》(1869)等。此外,《天国花园》、《海的女儿》(1837)、《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1852)等童话也暗含此种结构的基本形态。
    302参见郅溥浩,《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303在1865年6月4日的日记里,安徒生写道:“在图书馆里发现《十日谈》这本书,读了一下;这真是一本没有上帝而不正经的书。”(见《安徒生口记》,第402页)
    304郅溥浩,《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第16页。
    305参见纳训译,《一千零一夜·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以及解传广、王秀英译,《千零一夜·鸟兽篇·水牛和毛驴》、《一千零一夜·帝王篇·萨桑国王兄弟》,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
    306安徒生,《梦神》,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70页。
    307安徒生,《梦神》,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90页。
    308安徒生,《白雪皇后》,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四:祖母》,第59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40—98页。
    309郅溥浩,《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第16页。
    310“用故事换取生命”的情节主要体现在结构全书的山鲁佐德的故事里,此外还体现在山鲁佐德讲的第一个故事《商人和魔鬼的故事》中。参见郅溥浩,《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第16—17页。
    311安徒生,《白雪皇后》,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四:祖母》,第40页。
    312安徒生,《雏菊》,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二:天国花园》,第64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64—70页。
    313勃兰兑斯,《安徒生论》。
    314安徒生,《顽皮的孩子》,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一:海的女儿》,第78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74—79页。
    315安徒生,《枞树》,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四:祖母》,第32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 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24—39页。
    316安徒生,《祖母》,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四:祖母》,第146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44—149页。
    317安徒生,《老房子》,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五:母亲的故事》,第124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11—126页。
    318安徒生,《拇指姑娘》,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一:海的女儿》,第73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53—73页。
    319安徒生,《荞麦》,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116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13—116页。
    320安徒生,《沙丘的故事》,《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沙丘的故事》,第150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88—150页。
    321安徒生,《创造》,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四:曾祖父》,第98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92—98页。
    322安徒生,《跳高者》,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五:母亲的故事》,第15页。
    323安徒生,《笨汉汉斯》,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七:聪明人的宝石》,第76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69—76页。
    324郅溥浩,《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第99页。
    325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543页(1875年6月4日的日记)。
    326保罗·亚哲尔,《书·儿童·成人》,第77页,傅林统译,台北:富春文化,1999年。
    327安徒生,《我的一生》,第479页,李道庸、薛雷译,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
    328保罗·亚哲尔,《书·儿童·成人》,第180页。
    329诺思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第99页,陈慧等、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330安徒生,《我的童话人生》,见《安徒生文集》(第二卷),第176页。
    331安徒生,《幸运的贝儿》,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六:幸运的贝儿》,第143页。
    332 Aage J(?)rgensen, "Heroes in Hans Christian Andersen's writings".
    333参见叶君健,《打火匣·译后》,见《安徒生童话全集》(卷一),第11页。
    334 Harold Bloom,"'Trust the tale, not the teller':Hans Christian Andersen".
    335安徒生,《树精》,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四:曾祖父》,第26页。
    336见穆拉维约娃,《寻找神灯——安徒生传》,何茂正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年。
    337参见《豌豆上的公主》、《猪倌》、《恶毒的王子》、《天国花园》。
    338参见石琴娥,《北欧文学史》,第126页及菲·马·米切尔,《丹麦文学的群星》,第
    339 Harold Bloom,"'Trust the tale, not the teller':Hans Christian Andersen".
    340参见詹斯·安徒生,《安徒生传》,第293—299页。
    341詹斯·安徒生,《安徒生传》,第291页。
    342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第9页。
    343弗洛伊德,《释梦》,第323页,孙名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344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见《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第9页。
    345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207页。(1845年12月24日的日记)
    345科林一家始终与他保持距离,几次单恋未果,批评界对他的作品诸多诟病。
    347安徒生的祖父是精神病患,他的父亲临终前也濒临疯狂,因而,他对自己是否会延续先辈的疯癫总怀有强迫式的忧惧。有学者指出,这种忧惧,往往能在他各种形式的书写中得到缓解。(参见吉瑟拉·培雷特,《安徒生日记·编者的话》)
    348见高尔基,《文学写照》,第9页,巴金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8年。
    349《该不该处死王子》,见《一千零一夜·鸟兽篇》,第355页,解传广、王秀英译,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第355—445页。
    350《哈希姆的奇遇》,见《一千零一夜·神魔篇》,第105页,解传广、王秀英译,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第73—179页。
    351 《宰曼和白杜尔》,见《一千零一夜·神魔篇》,第201页,解传广、王秀英译,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第201—233页。
    352此类故事还包括《两代国王和宰相》等。
    353少年主人公的孤单处境主要表现为几种情况:一、主人公是家族的唯一血脉(这种情况比较多见)。如《阿拉丁与神灯》里的阿拉丁、《阿里父子浮沉记》中的阿里等。二、主人公有兄弟,但这个兄弟并未参与故事情节,在故事中并不真正在场。如《银匠的神奇经历》中的哈桑。三、主人公有兄弟,但兄弟们的立场与主人公完全对立。如《阿卜杜拉和两条狗的故事》中的阿卜杜拉。
    354例如在某一阶段,评论界对安徒生的诟病主要便集中在他的创作里总是有他人作品的影子,又如在本文的第四章第一节里提及的他少年时对欧伦施莱厄和英厄曼的“抄袭”。(参见注释277)
    355例如,1833年,安徒生前往德国旅行时曾在日记里记载了一段游历犹太巷的见闻:“富有的罗斯柴德的母亲就住在这条街上,没有人可以劝服她搬离这里,因为她迷信好运会因此离开她的儿子们。”(见《安徒生日记》,第65页,1833年5月3日的日记)后来他把这段见闻写进了《没有画的画册·第二十五夜》里:“假如我遗弃了这幢卑微的房子(我的儿子们是在这儿发迹的),幸运可能就会遗弃他们!”这是一个迷信。这个迷信, 对于那些了解这个故事和看过这幅画的人,只须加这样两个字的说明就能理解:“母亲。”(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八:老栎树的梦》,第52—53页)
    356参见《小意达的花儿》和《在小宝宝的房间里》这两篇童话。
    357安徒生在自传的第一章里记载了儿时的一件事,他在幼童学校里向一个关系不错的女孩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的“身世”,他声称从天使处得知自己出身高贵,只是被抱错而已。他的想象并未如其预期引起惊奇,而仅遭到鄙夷。(参见安徒生,《我的童话人生》,见《安徒生文集》(第一卷),第16页)
    358保罗·亚哲尔,《书·儿童·成人》,第175页。
    359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形象》,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第155页。
    360保罗·亚哲尔,《书·儿童·成人》,第176页。
    361布吕奈尔等,《形象与人民心理学》,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116页,张联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3—117页。
    362安徒生,《烂布片》,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四:曾祖父》,第1—2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4页。
    363安徒生,《烂布片》,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四:曾祖父》,第4页。
    364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形象》,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第176页。
    365安徒生,《在瑞典》,见《安徒生文集》(第三卷),第350页,郭丽霞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45—509页。
    366即珍妮·林德,她是当时极负盛名的瑞典歌唱家,安徒生1840年与她结识,此后的14年中一直对她痴心迷恋,直至1854年她与钢琴家奥托·戈尔德施密特结婚。此外,安徒生还爱过一位名叫玛蒂尔达·巴尔克的女孩,她是一位瑞典伯爵的女儿。(参见林桦,《安徒生文集·总序》,《安徒生文集》(第一卷),第23—24页。)
    367安徒生,《我的童话人生》,见《安徒生文集》(第一卷),第317页。(译文中译做詹妮·林德,本文从通行的译名改为“珍妮·林德”)
    368格雷马斯根据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形态学》中提出的七种角色功能建立了他的行动元理论。他指出叙事作品中只有六种行动元,一个行动元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角色担当,一个角色也可以充任几个行动元。(参见A·J·格雷马斯,《行动元、角色和形象》,王国卿译,见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19—136页。)行动元关系如下图:发送者——客体—→接受者|援助者—→主体←—反对者
    369拉普兰(Lapand)是位于瑞典、挪威和芬兰北部的一块冰寒之地。上述例子分别参见《小意达的花儿》、《开门的钥匙》、《白雪皇后》。
    370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第114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71分别参见《白雪皇后》、《冰姑娘》、《梦神》、《小鬼和小商人》、《创造》。
    372参见《妖山》。
    373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239页。(1847年6月23日的日记)
    374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259页。(1849年6月1日的日记)
    375分别参见《猪倌》、《树精》、《幸运的贝儿》、《冰姑娘》、《一个贵族和他的女儿们》、《幸运的套鞋》。
    376安徒生,《邻居们》,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五:母亲的故事》,第76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38—147页。
    377安徒生,《园丁和主人》,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五:园丁和主人》,第169页。
    378安徒生,《守塔人奥列》,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沙丘的故事》,第2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12页。
    379安徒生,《看门人的儿子》,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三:干爸爸的画册》,第22页。
    380安徒生,《小鬼和太太》,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二:小鬼和太太》,第143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37—146页。
    381参见《安徒生年表》,见《安徒生日记》,第550—553页。
    382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240页。(1847年6月24日的日记)
    383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119页。(1834年5月3日的日记)
    384根据《安徒生年表》,他仅在1840—1841年的长途东方之旅中访问过1次希腊。访问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次数也仅为1次,且此行策划了很久。虽有6次意大利之行,但与德、法等国相比,且考虑到这个国家对他的重要意义(成名作《即兴诗人》即以该国为背景),这个次数实在太少。(参见《安徒生日记》,第550—553页)
    385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402页。(1865年6月4日的日记)
    386转引自詹斯·安徒生,《安徒生传》,第445页。
    387分别见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150页,第224页。
    388安徒生,《铜猪》,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23—24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23—44页。
    389分别参见《丑小鸭》、《在养鸭场里》;《沙丘的故事》。
    390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ndersen to Miss Henrietta Wulff", in Hans Christian Andersen's Correspondence, ed., Frederick Crawford(London:Dean & Son), pp.142,143.
    391詹斯·安徒生,《安徒生传》,第445页。
    392安徒生,《幸运的套鞋》,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二:天国花园》,第58页,叶君健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0—63页。
    393例如,成名作《即兴诗人》的创作灵感直接来源于安徒生1833—1834年的意大利之旅,童话里也有若干以意大利为背景的篇章。
    394詹斯·安徒生,《安徒生传》,第445页。
    395刘季星,《即兴诗人·译后记》,见安徒生,《即兴诗人》,刘季星译,第397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第397—401页。
    396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112页。(1834年2月27日的日记)
    397安徒生,《拇指姑娘》,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一:海的女儿》,第70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53—73页。
    398安徒生,《拇指姑娘》,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一:海的女儿》,第71页。
    399安徒生,《一千年之内》,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六:柳树下的梦》,第129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26—131页。
    400有明确的异国背景的童话共14篇,分别是:《第一夜》(印度);《第十三夜》《第十五夜》《第二十五夜》(德国);《第五夜》(法国);《第六夜》《第二十九夜》(瑞典);《第十夜》《第十六夜》《第十八夜》《第二十夜》(意大利);《第二十一夜》(阿拉伯);《第二十三夜》(奥地利);《第二十七夜》(中国)。
    401安徒生,《没有画的画册》,分别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八:老栎树的梦》,第23,38—39,41页。
    402安徒生,《诗人的市场》,第69页。
    403安徒生,《普赛克》,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二:小鬼和太太》,第31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6—31页。
    404章利国,《希腊罗马美术史话》,第1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405黑格尔,《美学》(第二卷),171页,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406温克尔曼,《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摹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见《论古代艺术》第41页,邵大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5—58页。
    407参见安徒生,《好心境》,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六:柳树下的梦》,第95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89—97页。
    408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第102—10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409安徒生,《铜猪》,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三:夜莺》,第44页。
    410安徒生,《“美”》,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沙丘的故事》,第86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74—87页。
    411安徒生,《没有画的画册》,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八:老栎树的梦》,第35页。
    412丹纳,《艺术哲学》,第296页,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
    413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110页。(1834年2月26日的日记)
    414安徒生,《即兴诗人》,第241页,刘季星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
    415安徒生,《普赛克》,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二:小鬼和太太》,第15页。
    416安徒生,《幸运的套鞋》,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二:天国花园》第58—59,60页。
    417保罗·亚哲尔,《书·儿童·成人》,第197,198页。
    418保罗·亚哲尔,《书·儿童·成人》,第148页。
    419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形象学理论研究:从文学史到诗学》,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第22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97—222页。
    420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80页。(1833年10月9日和10日的日记)
    421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121页。(1834年5月14日的日记)
    422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88页。(1833年12月16日的日记)
    423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121页。(1834年5月14日的日记)
    424安徒生,《安徒生日记》,第99页。(1834年2月2日的日记)
    425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形象》,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第155页。
    426达尼埃尔-亨利·巴柔,《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第143—144页。
    427亨利·雷马克,《浪漫主义中的异国情趣》,见孙景尧选遍,《新概念、新方法、新探索:当代西方比较文学论文选》,第234页。
    428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形象》,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第181页。
    429达尼埃尔-亨利·巴柔,《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第123—124页。
    430罗曼·雅克布森,《隐喻和换喻的两极》,张祖建译,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第430—43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430—436页。
    431罗曼·雅克布森,《隐喻和换喻的两极》,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第432页。
    432达尼埃尔-亨利·巴柔,《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第124页。
    433安徒生,《各得其所》,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六:柳树下的梦》,第114—115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03—118页。
    434安徒生,《树精》,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四:曾祖父》,第25—26页。
    435安徒生,《幸运的套鞋》,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第42页.
    436安徒生,《幸运的贝儿》,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六:幸运的贝儿》,第103—104页。
    437安徒生,《白雪皇后》,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四:祖母》,第93页。
    438安徒生,《树精》,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四:曾祖父》,第39页。
    439安徒生,《没有画的画册》,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八:老栎树的梦》,第15页。
    440安徒生,《一枚银毫》,见《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二:小鬼和太太》,第68页,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67—75页。
    441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形象》,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第156页。
    442参见李红叶,《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
    443 Harold Bloom,'"Trust the tale, not the teller':Hans Christian Andersen".
    444 Harold Bloom, "'Trust the tale, not the teller':Hans Christian Andersen".
    445刘象愚,《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2期,第44—58页。
    446保罗·亚哲尔,《书·儿童·成人》,第176页。
    447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第4页,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年。
    448出处同上,第3页。
    449胡戈·迪塞林克,《有关“形象”和“幻象”的问题以及比较文学范畴内的研究》,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第83—8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4—88页。
    450出处同上,第87页。
    451詹斯·安徒生,《安徒生传,第202页。》
    452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第2页,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453出处同上,第3页。
    454出处同上,第2页。
    455维克托·什克罗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见《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第8页,方珊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10页。
    456参见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第5页,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457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第164—165页。
    安徒生,《安徒生童话全集》(1—16),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安徒生,《安徒生童话全集》(1-6卷),叶君健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安徒生,《安徒生文集》(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安徒生,《我的童话人生》,傅光明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安徒生,《我的一生》,李道庸、薛雷译,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
    安徒生,《诗人的市场》,刘季星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安徒生,《即兴诗人》,刘季星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安徒生,《奥·特》,阮珅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林桦编著,《安徒生剪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安徒生,《安徒生日记》,吉瑟拉·培雷特编,姬健梅等译,台北:左岸文化,2005。
    拜伦,《拜伦诗选》,查良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
    雨果,《雨果文集》(八),程曾厚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雨果,《雨果文集》(九),程曾厚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雪莱,《雪莱抒情诗选》,江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海涅,《海涅抒情诗选》,冯至译,杨武能编选,南京:译林出版社,1991年。
    歌德,《歌德诗集》,钱春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
    儒勒·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沙地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
    《一千零一夜》,解传广、王秀英译,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
    《一千零一夜》,纳训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穆拉维约娃,《寻找神灯——安徒生传》,何茂正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年。
    叶君健,《鞋匠的儿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斯蒂格·德拉戈尔,《在蓝色中旅行:安徒生传》,冯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詹斯·安徒生,《安徒生传》,陈雪松、刘寅龙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欧林·尼尔森,《汉斯·克里斯琴·安徒生》,郭德华译,北京:丹麦王国外交部新闻与文化关系司,1988。
    浦漫汀,《安徒生简论》,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
    易漱泉,《安徒生》,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叶君健,《不丑的丑小鸭》,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
    李红叶,《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王蕾,《安徒生童话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孙建江,《飞翔的灵魂:安徒生经典童话导读》,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
    《中国安徒生研究一百年》,王泉根主编,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丹麦安徒生研究论文选》,小啦、约翰·迪米留斯主编,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
    菲·马·米切尔,《丹麦文学的群星》,阮珅等译,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石琴娥,《北欧文学史》,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分册):德国的浪漫派》,刘半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任子峰、王立新主编,《欧美文学史传》,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巴赫列勃金,《丹麦》,严增学、杨思正译,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
    《丹麦》(《苏联大百科全书》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许智伟,《丹麦史:航向新世纪的童话王国》,台北:三民书局,2003年。
    帕利·劳林,《丹麦王国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3。
    戴尔·布朗主编,《北欧海盗:来自北方的入侵者》,金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理查兹,《北欧海盗》,徐松岩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雷吉斯·布瓦耶,《海盗时代》,罗顺江、程家荣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
    章利国,《希腊罗马美术史话》,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黑格尔,《美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温克尔曼,《论古代艺术》,邵大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约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孙建党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艾田蒲,《中国之欧洲》,许钧、钱林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张国刚、吴莉苇,《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约·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凯瑟琳·奥兰丝汀,《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杨淑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厄尔·迈纳,《比较诗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孙景尧选遍,《新概念、新方法、新探索:当代西方比较文学论文选》,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弗朗西斯·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廖鸿钧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的诗学》,刘自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张金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诺思洛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弗洛伊德,《释梦》,孙名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卢卡奇,《卢卡奇早期文选》,张亮、吴勇立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
    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于虹主编,《儿童文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保罗·亚哲尔,《书·儿童·成人》,傅林统译,台北:富春文化,1999。
    郅溥浩,《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林桦,《童话王国的使者:林桦文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高尔基,《文学写照》,巴金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8。
    陈大远,《安徒生的故乡》,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60。
    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李红叶,《安徒生在中国》,《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3期,第154—166页。
    王蕾,《安徒生童话的翻译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观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5期,第26—34页。
    时翠萍,《谈安徒生童话的叙事视角》,《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第11—13页。
    孔凡飞,《经历世事艰难后的本色童心——矛盾中的安徒生和他的童话创作》,《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第16—18,21页。
    韦苇,《对安徒生及其童话的再认识》(上、下),《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第5—8页,第2期,第6—11页。
    潘延,《安徒生后期童话试探》,《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4期,84—87页。
    潘一禾,《安徒生与克尔凯郭尔——安徒生童话的成人解读》,《浙江学刊》2001年第6期,第100—105页。
    唐均、杨天舒,《安徒生“海的女儿”文学形象原型考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第86—90页。
    李红叶,《安徒生童话——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之源》,《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第13—15页。
    李红叶,《安徒生童话在“五四”时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108—111页。
    林群,《浅析安徒生童话里关于中国人的描写》,《科教文汇》2009年7月中旬刊,第247页。
    王珊,《<安徒生童话>中的中国形象》,《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第273—275页。
    李晓静,《安徒生童话里的中国》,上海社会科学院文艺学硕士论文,2008年。
    王泉根,《影响中国整整一个世纪的最著名最深刻的外国作家》,《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45—46页。
    刘象愚,《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2期,第44—58页。
    Harold Bloom,'"Trust the tale, not the teller':Hans Christian Andersen", Orbis Litterarum, vol.60, no.6(2005), pp.397-413.
    A.Jorgensen,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between rootage and modernity:Under particular consideration of the fairytale'Die Dryade'", Fabula, vol.46, no. 1-2(2005), pp.43-54.
    T.Lundskare-Nielsen,'"Love is a many splendored thing':On the treatment of love in Hans Christian Andersen's'Fairy Tales'", Scandinavica, vol.46, no.2(2007), pp.213-235.
    Christopher S.Nassaar, "Andersen's'The Shadow'and Wilde's'The Fisherman and His soul':A case of Influence",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vol.50, no.2(Sep 1995), pp.217-224.
    M.Kaliambou, "Hans Christian Andersen's'journey'in Greece:On the reception of his fairytale since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Fabula, vol.46, no.1-2(2005), pp.78-88.
    J.Van Coillie, "The Translator's new clothes:Translating the Dual audience in Andersen's'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Meta, vol.53, no.3 (2008), pp.549-568.
    C.Alvstad, "Illustrations and ambiguity in eighteen illustrated translations of Hans Christian Andersen's'The steadfast tin soldier'", Meta, vol.53, no.1(2008),pp.90-103.
    SM.Hansen, "Hans Christian Andersen:Told for children", 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vol.13, no.3(2005),pp.163-177.
    B.Klausen, "Dental pain in the life and writings of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Bull Hist Dent, vol.36, no.1 (1988), pp.8-11
    J.Brown, "Ice puzzles of the mind:Autism and the writings of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Cea Critic, vol.69, no.3(2007), pp.44-64.
    H.Bech, "A dung beetle in distress:Hans Christian Andersen meets Karl Maria Kertbeny, Geneva, 1860:Some notes on the archaeology of homosexual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tuning",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vol.35, no.3-4(1998), pp.139-161.
    SH.Rossel,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nd the other arts:The birth of a realist", Scandinavica, vol.46, no.2(2007), pp.133-154.
    J.de Mylius, "Religious views in Hans Christian Andersen's works and their literary implications", Orbis Litterarum, vol.62, no.1(2007), pp.23-38.
    P.Kihl,, K.Gregersen, N.Sterum, "Hans Christian Andersen's spelling and syndax: Allegation of specific dyslexia are unfounded",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vol.33, no.6(2000), pp.506-519.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Hans Christian Andersen:The journey of his life", in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ed.,Harold Bloom (Clelsea House Publishers,2005), pp.75-92.
    Johan de Mylius, "Religious views in Hans Christian Andersen's works and their literary implications", Orbis Litterarum, vol.62, no.1(2007), pp.23-38.
    Aage J(?)rgensen, "Heroes in Hans Christian Andersen's writings", in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ed.,Harold Bloom (Clelsea House Publishers,2005), pp.175-88.
    Hans Christian Andersen's Correspondence, ed., Frederick Crawford(London:Dean & Son).
    S.Romano, V.Esposito, C.Fonda, A.Russo, R.Grassi, "Beyond the myth:The mermaid syndrome from Homerus to Andersen",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vol.58, no.2(2006), pp.252-259.
    I.Aufsatze, "Lucifer as a fairytale uncle", Fabula, vol.46, no.1-2(2005), pp.3-16.
    A.Grum-Schwensen, "Little Hans Christian and Great Hans Christian:the poet and Scientist",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 vol.30, no.4(2005), pp.349-355.
    C.Dollerup, "Transtion for reading aloud", Meta, vol.48, no.1-2(2003), pp.81-103.
    E.Tseelon, "The Little Mermaid:An icon of woman's condition in patriarchy,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of cast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vol.76, no.5(1995),pp1017-1030.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elund
    http://www.andersen.sdu.dk/
    ①参见《安徒生文集(第一卷):我的童话人生》第182—18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以及《安徒生日记》第116—118页(1834年4月的日记),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版。
    ②在与这些女性的关系中,安徒生扮演的都是单恋者的角色,包括:里玻格·沃伊格特,安徒生大学同学的妹妹,是他的初恋,他在1830年对她一见钟情,但她其时已有婚约,婚前她写给安徒生一封信,他至死贴身保存。路伊丝·科林,安徒生的监护人约纳斯·科林的女儿。索菲·奥斯特,安徒生的忘年之交物理学家奥斯特的女儿。玛蒂尔达·巴尔克,一位瑞典伯爵的女儿。珍妮·林德,当时极负盛名的瑞典歌唱家,安徒生1840年与她结识,此后的14年中一直对她痴心迷恋,直至1854年她与钢琴家奥托·戈尔德施密特结婚。
    ③转引自林桦《安徒生文集·总序》(第一卷,1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关于母亲的年龄、经历及父亲入伍的动机均参见林桦主编《安徒生剪影》中的《剪影安徒生》一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⑤转引自潘延,《安徒生后期童话试探》,《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87页。
    ⑥例如《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幸运的贝儿》等。
    ⑦译文中译做詹妮·林德,本文从通行的译名改为“珍妮·林德”。
    [1][苏联]帕乌斯托夫斯基.夜行的驿车[A]//金蔷薇[C].戴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84—198.
    [2][丹麦]安徒生.安徒生文集(第一卷):我的童话人生[M].林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丹麦]安徒生.安徒生童话全集之十六:幸运的贝儿[M].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4]郑振铎.小说月报·安徒生号(卷头语)[A]//王泉根主编.中国安徒生研究一百年[C].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26—27.
    [5]孔凡飞.经历世事艰难后的本色童心——矛盾中的安徒生和他的童话创作[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6][丹麦]斯蒂格·德拉戈尔.在蓝色中旅行:安徒生传[M].冯骏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5.
    [7][丹麦]安徒生.安徒生日记[M].吉瑟拉·培雷特编.姬健梅、丘慈贞等译.台北:左岸文化,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